云端之上的学生优秀散文

2024-05-09

云端之上的学生优秀散文(共3篇)

云端之上的学生优秀散文 篇1

我,一向都不喜欢考试。一直不喜欢。对接下来一连串的考试,我显得不知所措……

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总喜欢仰望天穹,我享受那种被一片纯净的蓝色所包裹的感觉,心里倘洋着莫名的温暖。

当我的眼睛从厚厚的题海中转向天空的时候,心顿时亮堂了许多。窗外的护栏把天空割成了一块块拼图,蓝白相间,美啊!我惬意地望着窗外的天空,忘乎所以。一朵朵白云踮着脚尖,轻轻飘过。我尤其喜欢白云与蓝天相融的那一瞬间,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有黎明曙光的明亮;有黑暗百合花的娇嫩。我希望能永远这样仰望着,尽管知道不可能,但仍希望着。这么美的天空,再多的飞鸟也显得多余。

突然有种冲动,想要爬上云彩,看看云端之上是什么。突然有种欲望,想要跃进水里,侃侃水平之下有是什么。

真想永远守着这片天空,直到老去……

云端之上的学生优秀散文 篇2

一、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这里, 学生要达到教师需要让其达成的目标, 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 提供给学生“支架”, 以使他们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发展到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些支架的架设, 都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之上, 这是因为有效学习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认识论的经验告诉我们,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这也是因为学习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简单接受式的学习与主动学习相比, 后者的学习效果远大于前者,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有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总之, 有效教学的基础应该建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 这已经是广大教育研究者的一种共识。只有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他们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科学教学设计

如何减负?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负担, 笔者认为负担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 有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等不同的分类方法, 前者不应成为学习的主要问题, 后者才是关键。怎样的学习才不会导致心理负担?兴趣是本, 而建立在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是提高兴趣、减少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 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 如何达成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这一中心目标?若只是单纯地讲授感应性的概念及相关的例子,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没能把感应性的概念与学生的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样的学习往往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忆, 因而也难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何做到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这先得从教学准备做起。其中, 研究和分解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关键。如从“列举感应性现象”这一目标分析可知, “知道感应性的概念、简单原理、意义”等是“列举感应性现象”的基础, 教学时, 可通过设计“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归纳感应性现象的基本特征, 生成感应性的概念、简单原理、意义”等, 达到对目标的落实的目的。如何列举感应性现象?这得了解初中生的认知特征, 若让学生通过概念的学习后直接列举感应性现象, 会因当今学生的体验等感性认识的缺乏而难以达成, 因为他们难以体会刺激条件及产生的现象。因此, 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先让学生对不同刺激条件使植物作出反应的实例进行探究体验, 使其感受到刺激条件与发生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 再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生成大量的感应性实例, 然后再通过学生对这些实例共性的归纳, 而得出这些现象都是“植物受到刺激作出反应”, 这样就自然地生成了感应性的概念。此时, 概念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的, 是基于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 这对感应性概念的真正理解和内化是非常有利的, 在此基础上若再让学生列举其他实例也就不难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致的。

又如, 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滑轮》的教学中, “知道常见简单机械的特点, 并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实例”是该节教学的中心目标, 若直接展示滑轮并讲解, 难度虽然不大, 但却勾不起学生的兴趣, 无法建立起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知识建构的牢固性也是不理想的。因此, 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基于学习经验之上的教学流程。分析该课目标可知, 要有效达成该课目标, 可先将相关目标分解为“了解什么是滑轮、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等。然后, 根据分解目标对学情进行分析:学生对滑轮有多少认识?在学生心目中的滑轮包括哪些?溜冰鞋下的轮子、阳台晒衣架的滑轮、升旗旗杆上的滑轮、窗帘滑轮、起重架滑轮等都是学生见过或接触过的, 但他们对这些轮子到底是否都属于滑轮、各自有何特点等方面的认知却存在误区, 尤其是对滑轮的省力、省距离、中心轴是否随滑轮转动等并未深入了解。因此, 教学中可以“学生认识的滑轮”作为教学的载体, 通过“学生列举印象中的滑轮→分析评价印象中滑轮的正误, 展示滑轮模型或实物, 建构滑轮模型→探究各类滑轮的特点→生成滑轮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的教学思路设计, 以生成滑轮的概念及模型图解, 不同滑轮的特点及应用板书, 从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设计中, 目标达成的方式始终建立于学生的经验之上, 是学生的一种自主生成, 并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说理, 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化。对“滑轮特点”这一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的内容,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 通过探究各类滑轮的特点而达到与经验有机结合的目的, 从而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弥补其认识上的不足。

三、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设计的良好效果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 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突出的是学生中心、学生主体, 克服了“教师是课堂权威”的弊端。从教学现状看, 许多方面得到了改观。

1.课堂氛围活跃, 交流合作主动。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 各种教学预设的目的旨在生成与目标相关的教学素材, 学生的生成变成了教学的主要资源, 其结果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频繁, 主动生成与合作交流也就变得非常活跃。

2.发散思维加强, 迁移能力提升。对同样的预设, 因不同学生的前概念差异, 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或结果, 这些不同的答案或结果并不代表错误, 可能只是审视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 这些答案或结果往往会成为良好的合作学习素材, 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互补, 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3.师生情感融洽, 问题生成增加。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 其最大特点是课程资源或情境创设源自于学生的前概念, 这不但会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愤悱状态, 而且更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都是建立于自己的学之上, 从而对教师更具敬佩之心, 师生感情与日俱增。

4.应试能力提高, 学科素养发展。教学的主要目的虽然不是为了应试, 但应试也能表现出学生学科素养的一部分, 应试也是学生的能力之一, 也是影响今后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真正理解, 从而也就更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建构, 达到学科素养与应试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

其实, 基于学生经验之上的教学效果远非这些, 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认真研究学情,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 做到心中有学生, 课中有学生。

参考文献

[1]毛娆儿, 邵万亮.提高科学教学预见能力的途径[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2, 6 (12) .

珠峰:云端之上的“死亡圣地” 篇3

在美国“Mashable”网站看来,攀登珠峰永远是危险的,几乎每10人成功登顶,就有一人死亡,但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仍然热切地涌向这片“圣地”。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珠峰被征服了太多次,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忘记它的危险。

“就连死亡都是家常便饭”

登山者躺在珠穆朗玛峰上一块悬岩的影子下,就像打盹一样,红色羊毛织物遮住了面孔,双臂牢牢环抱身体以抵御刺骨的寒风,双腿伸直到小路上。经过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跨过他那双荧光绿色的登山靴,继续向峰顶进发。

他叫泽旺·帕勒哲,曾是印度边界警察,1996年去世时才28岁,大多数登山者只知道他的绰号叫“绿靴子”。近20年来,他的遗体静静地躺在距珠峰峰顶不远处的北坡上,已成为那些试图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人眼中可怕的“地标”。80%的登山者会在“绿靴子”附近的岩洞休息,很难对他的尸体视而不见。

多年来,许多人在珠峰上丧失生命,绝大多数遗体仍在山上,帕勒哲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有多少尸体躺在海拔数千米高的珠峰上,但这个数字肯定超过200。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充当向导的夏尔巴人掉进冰缝或被雪崩掩埋,抑或暴露在斜坡上,四肢扭曲,被太阳晒得黢黑。

在这座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峰上,死亡从来不是新鲜事。

一个多月来,在珠峰大本营工作的西班牙医生莫妮卡·皮里斯几乎得24小时坚守岗位,紧张和不确定充斥在稀薄的空气中。随着400多人登上珠峰,大量救援工作接踵而来,许多体力不支、失明、肺水肿和冻伤患者需要救治。

今年的天气比往年更糟糕,日照时间非常短,天空阴云密布,开始下雪,极度的严寒和潮湿令人难以忍受。“在海拔5500米至6000米及以上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身心受损。”莫妮卡告诉西班牙《国家报》,“海拔超过7000米的地方更加危险,冻伤、低温症、神经损伤甚至死亡都是家常便饭。”

5月20日和21日,37岁的荷兰男子埃里克·奥里和36岁的澳大利亚女子玛丽亚·斯特赖敦因高原反应相继在珠峰丧命。就在此前不久,43岁的印度登山者苏巴什·保罗倒在了峰顶下方不远处。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5月25日,苏巴什在“死亡地带”发现了失踪的两名队友的遗体,另一名队友哈扎拉因病情严重而被送到了加德满都的医院。

尼泊尔珠峰大本营官员贾南德拉告诉BBC,雪盲症、高原反应和疲劳是高海拔地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在珠峰上,即使是准备最充分的攀岩者,也随时可能被突发的心脏病、中风、心跳不规则、哮喘和缺氧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脑水肿等夺去生命。

美国《纽约邮报》则称,许多登山者没有任何经验,而登山服务公司经常提供廉价劣质的登山设备,给客户造成安全风险。在最后登顶时,队伍会被绳子拴在一起,行动缓慢、缺乏经验的登山者会使他人处于危险中。

遇难者的家人受伤最深

2011年,帕勒哲的哥哥廷莱第一次知道弟弟的“绰号”。“我在上网时发现别人叫他‘绿靴子’,我十分沮丧和震惊,真不想让家人知道这件事。”他回忆道,“老实说,在网上看到这样的照片让我难受,我感到很无助。”

BBC称,当遗体成为地标或被贴出照片时,受伤最深的往往是遇难者家属。

1998年,遗体被称为“睡美人”的弗兰西斯·迪斯特法诺·雅森提耶维在珠峰遇难。她的儿子保罗不止一次回忆起在网上看到母亲尸体的照片时是多么痛苦。“太令人尴尬了,就像被老师点名却不会念课文一样,太可怕了。”

11岁时,保罗的母亲已成为一名世界级攀岩者,也是第一个不带氧气瓶攀登珠峰的美国女性。“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决定不带氧气瓶,我想她可能需要证明一些东西。”他告诉BBC,“她因为与我绰号‘雪豹’的继父谢尔盖在一起,所以觉得自己战无不胜。”

1998年5月22日,弗兰西斯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珠峰峰顶,但下山时因缺氧被迫在“死亡地带”过夜,谢尔盖则滑下了冰坡。第二天凌晨,登山者伊恩·伍德奥和凯茜·奥多德在严寒中陪了她一个多小时,后来两人为自保下山离开,弗兰西斯则因冻伤和疲惫去世。

多年过去,弗兰西斯的遗体仍在山上,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陪伴她的伍德奥,为没能救她感到深深的自责。2007年,伍德奥在奥多德的支持下回到了珠峰。“这是个好好告别的机会,但最重要的是,让她不要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说。

沿着记忆中的路线,伍德奥耗尽积蓄,和自愿帮忙的夏尔巴人Phuri回到了当初离开弗兰西斯的地方,一个60度角倾斜的陡坡。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地方被埋在了1.2米厚的积雪下,那位经年长眠于此的“睡美人”早已不见踪影。

他们开始挖掘,凭借多年来的记忆和运气找到了弗兰西斯,用美国国旗裹好了她僵硬的遗体。说了几句话后,他们把弗兰西斯送到了谢尔盖所在的地方——这个过程花了5个小时。

“这是我做过的最艰难的事,比登顶更难。”伍德奥说,“但我强烈地感觉到,我必须做点什么。”

听说弗兰西斯的事后,廷莱也试图找回弟弟帕勒哲的遗体。但政府说,没人能确定那具遗体就是帕勒哲,甚至连其国籍都无法确认。廷莱计划自己行动,但他低估了攀登珠峰的费用——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6万元)。“我只是祈祷母亲永远不知道‘绿靴子’。”他说,“她一定会非常非常难过,我甚至无法想象那种场面。”

就在廷莱几乎放弃希望时,警察突然告诉他那具遗体消失了。听到消息后,廷莱沉默良久。“这是种解脱。”他最后说,“谢谢你告诉我。”

人们为什么冒险攀登珠峰?

业余登山者比尔·伯克从来没有和妻子讨论过登山中的危险细节,但他保证如果意外发生,遗体一定会被送回。然而在珠峰,这样的承诺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nlc202309081053

据BBC报道,将珠峰上的遗体收回要耗费几千甚至上万美元,需要6—8名夏尔巴人通力合作,而新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在珠峰,即便捡起一片糖纸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尼泊尔登山协会主席、加德满都亚洲越野公司的创建者次仁这样告诉BBC。

从2008年开始,亚洲越野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达瓦·史蒂文、次仁之子及其同事,在山上清理了超过1.5万公斤垃圾和800多公斤人类排泄物,还充满敬意地掩埋了几位死者。

然而,就像1996年的悲剧并没有打消人们对珠峰的热情一样,2014年雪崩平息后,许多夏尔巴人再次回到珠峰工作。对大多数夏尔巴人来说,离开这座世界最高峰意味着断绝经济来源。2015年,昂·多吉在雪崩中失去了3位挚友,但他仍然决定回到山上。“我有点害怕,所以离开了一段时间。”他说,“但事情过去了,更何况我已经干了一辈子这个。”

7年前,总部位于西雅图的Mountain Madness公司曾无期限暂停引导登山者攀登珠峰的业务,但如今已经恢复。公司CEO马克说,这是因为源源不断的客户需求。“对我来说,珠峰还没有失去神秘感,许多人年复一年地回到这里。”伯克说,“就算已经爬了6次,我仍然喜欢这座山,甚至沉醉于此。”

为什么人们宁愿冒生命危险攀登珠峰?对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而言,到达地球上的最高点象征着“人类征服宇宙的愿望”。尼泊尔旅游部门负责人苏达山·达卡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在今年的登山季,超过400人试图挑战珠峰,包括288名外国人和100多名夏尔巴人,超过前几年的平均人数。

然而,今天的珠峰已不再是充满浪漫气息的未知圣地。自1953年以来,珠峰已被超过4000人“征服”了7000次以上,上面满是他们留下的垃圾、排泄物和遗体。

“如今攀登珠峰看起来像是在开一个大玩笑。”1965年成功带领印度人第一次攀登珠峰的队长科利告诉BBC,“它绝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冒险、挑战和探索未知的喜悦,你只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爬上去。”

1996年,病理学家韦瑟斯在珠峰上失去了鼻子、手脚,几乎丧命。但他相信,在山上面对死亡的恐惧,能短暂但有效地缓解他严重的抑郁症。攀登珠峰是他最后一次登山经历,死亡的威胁拯救了他的婚姻,使他意识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他并不后悔,但也不建议任何人攀登珠峰。

“如果没有任何人在乎你、依赖你,如果你没有朋友或同事,如果你愿意把手枪放进嘴里扣动扳机,”他告诉BBC,“这时候攀登珠峰是个好主意。”

上一篇:中专实训范文下一篇:2024年中考冲刺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