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2024-07-23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1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做好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对初三学生而言, 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 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科, 学生对它充满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初三化学教育不仅面临着中考的压力, 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任, 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初中化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 忽略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与趣味性.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追求效率, 往往给学生简单灌输, 以课堂讲实验的方式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 试图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将知识点消化, 但结果往往都适得其反, 学生们不但记不住知识点, 有些学生还对学习化学产生反感的情绪.根据近几年扬州地区中考成绩看, 化学总是在所有学科中处于分数不高的位置, 并没有焕发她应有的魅力.如此看来, 对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势在必行.

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1.课前精心准备, 努力上好第一章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现行教材 (沪教版) 第一章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化学的成就及其应用, 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 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好第一章, 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第一章上的生动、有趣, 学生的必定会非常感兴趣, 而要想上好这个内容,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 认真准备, 采用多种形式, 利用多种方法, 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它, 同时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通过“魔棒点灯”、“跳舞的鸡蛋”、“清水变牛奶”等趣味实验,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兴趣, 产生学好化学的渴求之情, 为以后学会化学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利用多种形式的实验强化教学

实验既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又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 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 适时设置实验,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培养问题意识, 锻炼观察和思维能力.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在动手的过程中, 发现、探索、掌握相关内容.可以把教材中一些简单、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让学生亲手做, 如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也可以对部分演示实验的试剂、装置和操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演示实验中, 把NaCl改成CuCl2, 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试管底部是否有剩余固体, 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3.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 教师除了要开展做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等活动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办化学手抄报;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燃烧与灭火”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家庭、学校、车站、加油站等地的消防措施, 树立安全意识;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 让他们调查家庭、学校水资源浪费情况和水污染的现状, 树立节约与环保意识.我们还可以开辟 “厨房中的化学”专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 如除去铁锅、菜刀表面的锈斑;除去热水瓶胆和铝壶内的水垢;分析“跳舞的鸡蛋”实验中鸡蛋“跳舞”的原因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也对学习的内容加以升华, 使学习的形式得以拓展.

4.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离不开化学,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更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新教材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用以解决具体问题, 如做馒头时为什么要放口碱?为什么厨房门上的对联比房间门上的更易褪色?厨房与卫生间用的洗涤剂有何不同?洗发时为什么先用洗发素, 后用护发素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架起了化学与生活的桥梁, 打通了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化学学习的内涵得到延伸, 学习效果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J].化学教育, 2001.

[2]尚兴久.初三化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J].化学教育, 1980, (2) .

[3]钱德充.精讲多练培养能力—初三化学教学试验几议[J].化学教育.1980, (5) .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2

初中化学新旧知识体系本身就不具备完整性,基础理论中除了部分基本概念外均未涉足,教与学本身又缺乏认知上的完整性,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必从化学学科上一味追求知识面面俱到的完整性,或造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甚至把选学内容当做必修,或补充某些课外内容。

由于“一纲多本”体制的实施,作为教师使用哪种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透新大纲,严格按新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将课时集中到“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这些方面。

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4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层次及其比重(用知识要点数表示)分别为:常识性介绍17、了解36、理解8、掌握13。对不同内容所规定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师生教与学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上的限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盲目拔高。

当然,对学有余力的优生,从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出发,提高一点要求是允许的,但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

三、不得以新增知识内容为借口,任意加大课时量

鉴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等实际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初中化学教材新增加了18个知识要点,它们分别为:选学6个、常识性介绍6个、了解5个、掌握1个。不难看出,新增加部分并没有给教学增加很多困难,实际增多的课时量也很少。当然,必要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这当然是允许的。

四、不允许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离纲离本,大搞题海战术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材编写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主要由各类元素符号、各类原子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组成,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化学语言交流的重要信息载体。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思维和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化学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多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情况与化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化学用语在教材中应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思维习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1 化学式不应提前出现

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在部分物质的后面出现物质的化学式。也许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让学生接受化学式,积少成多。但是,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尚不知化学具体学的是什么内容,还不懂得什么是元素,不知道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不清楚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所代表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去潜移默化,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外别无他法,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会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启蒙课从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恐惧感。化学式完完全全可以根据一定的书写规律和法则踏踏实实教出来的,而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背出来的。我们也曾做过比较,发现先教化学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议化学式到该出现时再出现。

2 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线贯穿化学用语

人教版在第三、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学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学习化学用语的起步地。这三章内容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部分。很多学生学到这里觉得化学非常难懂,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极易混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依据现有人教版教材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甚至有点乱。例如,人教版以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得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如果在化学式及含义尚未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效果又有几何呢?能真正地从宏观、微观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学生只是对这些概念机械式地记忆。实际教学中让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物质的分类,更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这些概念。忽视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直接降低对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化学思维的能力。

建议以水的电解为例来贯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水电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这幅水电解微观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3)根据模型书写H2、O2、H2O的化学式;(4)H2O中2的含义;(5)H2、O2、H2O等符号的含义;(6)O2与2O,4H与2H2的区别;(7)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上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比较简洁,但的确能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理解。

3 重视化学式的书写建议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第五、六、八、十、十一单元的学习。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式的编写是在第四单元课题四中出现。人教版按照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简要地描述了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其中介绍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时是认为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是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是需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上标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笔者认为如此归纳单质的化学式是极为不妥的,如第九单元涉及到的物质碘的化学式是I2,试问它是属于上面所说三类中的哪一类?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只是强调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同时,还应注意三点,如化学式中出现1要省略;氧化物书写时氧元素在右边;其他非氧化物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等。课本仅举了一个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书写。这里不禁要问,学生仅根据这些能看得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吗?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的化学式一定需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吗?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又如何去写?这些人教版均没有说清楚,甚至教材连化合价怎么标法都没有说清楚。但是,第五单元一下子出现非常丰富的化学式,诸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锰酸钾、氯化钾、硫酸亚铁、碳酸钙等物质,学生怎么能接受?特别是+2、+3价的铁,课本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之间的区别;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这些物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因为,从课本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式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书写是有法可循的。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先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模型去认识化学式及含义。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及分子、原子的模型让学生初步认识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分不开的,所以,应先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化合价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教会学生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法则整理如下:

资料:名称中没有数字的化合物书写原则:①写:先读后写;②标:标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③约:将各化合价的绝对值约简;④交:将约简值交叉,分别写在元素的下标。即正前负后,约简交叉原则。

4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化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化学相关的观念交流。人教版对化学用语含义的描述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显然对于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是过于简单和分散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化学用语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见表2。

5 应精挑细选习题,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可以起到消化、巩固相应知识的作用,但是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用语的练习非常少,只是在化学式内容中有少量练习,且化学式中的练习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甚至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从没学过的氯化物。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无法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建议化学用语的练习应该多样化,包括识、读、写、交流等多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深理解,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篇4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需要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并将新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就需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 还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和课堂的组织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的帮助。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能只看到学习的结果。在课堂上, 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角, 占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更加被注重。教学设计是由教师完成的, 教学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念, 所以, 只有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 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设计,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和工具。

二、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 因素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全方面的, 学生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更应该认识和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化学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深层理解和认识化学的实质, 学好化学这一科, 爱上化学。初中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教师教会学生解答化学问题的过程, 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化学教学不单单是孤立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更应该联系实际生活, 让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处理好选修与必修、化学素养与原理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已经对化学有所接触,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考虑到这一点, 做好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 不能割断教学内容。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这一科, 教师在讲解化学时, 要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把握教学的整体性, 而不是分割知识点, 否则学生对化学学习会容易出现误解或者不理解, 若是这种问题的不到解决, 学生慢慢会厌倦学习, 甚至对化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编辑者在设计教材时, 留有必修单元和选修单元, 对于必修知识点, 教师不必过多的补充课外的知识点, 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对于选修的知识,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而不是不是考试范围就不学了的心态, 毕竟, 选修模板也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整体上学好化学这一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有了兴趣, 我们才能做好事情。学习也需要兴趣,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 才会对学习上心, 才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 也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凭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通过实验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举办竞赛, 让学生对化学有更大的理解和学习动力, 在学习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为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好的渠道, 实现化学的教学目标。

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学资源, 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 让学生学会正确实验, 高效地辅助和补充化学教学中的不足。实验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试验的时候, 会观察到实验现象, 有时候还会出现很多神奇的现象, 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 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弄懂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 不断研究和探求, 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 这样学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他们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 教师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之后的教学, 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

当代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 在新的时代, 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 从实际出发,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不断创新和探究, 致力于创建新型和谐化学课堂的工作。为了让学生有兴趣, 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 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把化学与实际相结合, 让化学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 这样学生在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 不断参与、积极探求, 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也只有把化学寓于生活中, 学生才能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这也是新课改的标准之一。新课程标准能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 它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体现着国家对教育的本质要求, 遵循新课程标准, 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新课改潮流的推动下, 教育教学也随着改变, 初中化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为了符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要改善现有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 改善已有的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不断努力, 推进新课标要求的初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化学教学中, 很难避免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积极探索, 找到解决的方法, 为化学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育观念,发展,高效

参考文献

[1]林美珊.任务驱动教学融入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探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4) .

[2]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科技, 2010 (19) .

[3]李燕.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1) .

[4]汪定用.初中化学教学回归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 2013 (01) .

[5]洪玉章.浅析初中化学教学[J].数理化学习, 2010 (12) .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和建议 篇5

调查分析了当前国内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指出有待改进之处,并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对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是指有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观念等问题的研究。

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为充分发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地全面实现其价值,探究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并加以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中学化学教师都高度重视中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和中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形成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验教学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当前我国有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仍然明显存在些许不足。比如,实验教学作用及地位研究的多,而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的少;传统背景实验教学研究的多,基于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少;关于实验中常见问题研究的多,关于实验教学方式研究的少;低效、盲目、重复性研究的多,原创性与开拓性研究的少;重视化学实验

研究成果的多,兼顾到实验研究实用性的少等。{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2.1 开发简单实验仪器

中学化学课程里面的概念及理论的形成一般从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入手,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验装置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物质发生变化并被学生感知。学生从获得化学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形成化学概念。中学化学课程中使用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手段,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开发一些简单的仪器装置,在化学教学中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2.2 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中学化学实验方法一般要依据化学实验的目的,通过实用化学实验仪器,在相关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化学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各种化学科学事实,以探究化学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3 加强实验探究,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教学要求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探究,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探究的体验,才可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真正的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笔者在“铝的性质”的公开课中,通过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将其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问题1:铝在镁之后,应该比较活泼。而我们使用的铝制品都是比较稳定的,为什么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学生提出方案:用一原铝片和一打磨的铝片分别投入硫酸铜溶液里,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铝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

问题2:铝可以和酸反应,我们在初中就知道。但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工业上用铝槽盛放浓硫酸、浓硝酸。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这有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浓硝酸,请同学们分别用打磨过的铝片,看看有什么现象。

追问:打磨过的铝片投入浓硫酸、浓硝酸中没有明显现象,是不是就不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问题3:向一个真空的铝制易拉罐里加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封住罐口,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易拉罐变得难捏了。请同学们帮我解释一下。

问题4:向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向罐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立即用胶布封住罐口,经过一段时间,罐壁内凹而瘪,再经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又重新鼓起来,试解释之。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重视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效果

充分利用实验报告环节,对中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检查、考核,以往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实验报告以严谨为第一要素,在这方面可以作些许调整,如以严谨为前提,强调“实验讨论”方面的新意。其实每个实验者只要用心观察,必然会有与别人不同的经验,隔一段时间再做一遍

也会有新的体验。把这些体验和心得如实书写在“实验讨论”栏中,便突出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中学生既注意到了实验报告的严谨性,又探索了实验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困惑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2.5 客观评价,科学考核

科学考核评定学生的化学实验成绩,进行实验考核,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端正对实验课程的态度,认真独立地完成整个实验的全过程。中学生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可以依据如几个方面:(1)从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课的讨论及提问、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考核;(2)对实验现象及原始数据的记录、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及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图表技术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3)在实验过程及报告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在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思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4)从实验的过程及专门的操作考查中,对实验方法、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核;(5)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严谨求实、勤奋认真、条理整洁、团结协作、遵守规章等科学精神和品德的考核。3 结语

关于化学教学中巧妙、设疑的建议 篇6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篇7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 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 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例如: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 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又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这些趣味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加上及时的启发引导, 可有效地把学生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加强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 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木炭和氧气反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得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而且反应需要加热、麻烦。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 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 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 掌握这部分 知识 ,教学中可 补充下面 的实验 :(1)用大理石 和稀硫酸反 应 ,观察实验 现象 :刚开始时 反应进行 很快 ,但反应一 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 ,使大理石 无法接触 到稀硫酸 ,反应就逐 渐停止 ,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猜想与假设是创新的先导, 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假设是进行实验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只有独立思考,合理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想象,敢于想、能够想、善于想。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 验 ,观察现象 ,进行讨论 反思 ,不仅有助 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

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可将课本的实验改为分别将少量白磷装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冷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60℃左右的温热水,观察现象;再分别对准两支试管的白磷通入氧气,观察现象。这样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不仅得出“燃烧的条件”的结论,而且使学生明白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就会燃烧。

四、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猜想”、“发现”、“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创设令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 化学课上, 我出示了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包装袋,包装袋上写着“避免与碱混合使用”,我让学生观察标签,问:“看了标签,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碳酸氢铵不能与碱混合使用? ”“难道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吗? ”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包装袋上的信息合理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最后引领学生对探究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丰富并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如:教学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一性质时,教师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又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的结论。

五、变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真正提高实验技能

教师要对探究的目标、方法、手段、过程做出总体安排,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的明确思路。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探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资料、网络等资源,提出探究的问题。

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 才能更好地促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先给出所需药品和仪器,在教学中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 (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 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讨论、设计、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设想,结论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

六、用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它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 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 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对于胃溃疡患者使用含哪一种成分的胃药更合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筛选,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种物质都能与胃酸反应, 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生成,所以治疗胃溃疡不宜使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 学生更全面地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大大开阔了思维境界,不仅培养了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

七、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化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到实验室外做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开发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譬如完成“酸碱指示剂”教学,让学生利用花瓣、树叶、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学生可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另外,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办法。例如,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后,我提醒学生,家中食醋主要成分是醋酸,有兴趣的学生可利用家中物质和仪器探究醋酸的化学性质。课后,学生兴趣很浓厚,利用家中各种材料一一实验, 总结出了醋酸的化学性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 ,提出有关的建议”辩论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 氧气会耗尽吗 ? ”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关于初中化学入门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从历年的化学教学情况来看,每年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就是学生入门慢,入门难,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第二,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水平达不到要求,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和变化,也研究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在学习化学时需要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方去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具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时间紧,进入初三后,学生不但所学的科目增多,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一年内,学生要学完两本化学教科书并通过考核,需要经历认识、理解、掌握的全过程。第二,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比较抽象的概念、方程式等需要记忆,给学生带来了不少困难和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初期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又快又好地入门。

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学科,它通过探索原子、分子的特征和行为,引导人们来认识整个物质世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第一步。

初三这一年,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为考而学,忽视了学习本身应有的过程,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倦怠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采用视频演示、分组实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的发生,让抽象的化学方程式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二、重视实验,培养实践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案例,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可大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的安全性等因素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主要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的条件、过程和结果,例如镁、硫等物质的燃烧实验,由于存在一定的危险,一般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思考。而对于一些安全系数较高的实验,例如,用pH试纸测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实验,则可以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结合生活,学以致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熟悉的事例和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走进化学的世界。例如,在学习空气和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引入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例如,在讲解酸碱度的概念和测试方法后,可以让学生用试纸自主检测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泥土、雨水、工厂污水等,让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四、注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这一年的投入。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另一个方面,要传授好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化学教材中对于很多难点和考点知识解释得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补充讲解。如果学生只听不记,很多知识点会遗忘,因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记好课堂笔记,以便学生复习。其次,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理解,对于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要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思考宏观的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化学式的教学中,让学生透彻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再用图示来描述分子、原子的形成过程,并用元素符号或符号组合来与之对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最后,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多,而且环环相扣,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很难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使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复习的效果。

初中阶段是化学学习的起点,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经常表扬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更主动、更乐意学习化学。

摘要:初三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本文以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为背景,分析了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难题,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改进教学的建议,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更快更好地入门,打好化学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入门,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吕杰.探寻初中化学入门的方法[J].现代阅读, 2011(11).

[2]孙文江.怎样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学科研究,2012(3).

[3]张士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J].读与写杂志,2012(2).

[4]王丑奎.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9

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虽然初中阶段的很多演示实验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很多教师可能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做过无数次相同的实验了, 但是, 即使如此, 教师每做一次新的实验时都要踏实地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的内容和各个步骤,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 这样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要明确实验的目标

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都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 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之前首先就要明确实验目标, 让学生明白通过实验我们需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样, 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现象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三、操作要规范

相对于知识的讲授,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很多学生在认真观察了演示实验以后会记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甚至是一些细节部分, 而学生在最初的学习中往往就是从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开始的, 这样学生在自己做实验的时候就会按照教师之前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因此,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规范操作, 为学生做一个教科书式的标准的演示实验,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四、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任何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失败的风险, 化学实验当然也不例外, 并且有些化学实验一旦失败以后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 教师在做实验的时候, 一定要努力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怎样才能够保证实验万无一失呢?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例如, 在实验前认真检查一下实验的仪器是否清洁、干燥, 试剂的纯度和浓度是否符合标准、实验装置是否完善等等, 只有先确保了这些不出问题, 才能够排除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坚持预演实验, 通过预演把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尽可能地排除掉, 这样才可以把失败率降到最低。当然, 任何实验我们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一旦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失败了, 也不要文过饰非, 而是要坦诚地向学生解释清楚, 并且进行补做实验。当然, 在很多化学实验中, 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对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 例如, 教师在做“氢气爆炸”的实验时, 由于这个实验本身的难度较大, 危险性也较高, 为了保证安全, 教师可以对实验活动进行一定的改进, 利用电炉丝发热来点燃氢气和氧气, 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用手点火带来烧伤等危险。当然, 对于一些实验操作较复杂或者难度、危险性过高的实验, 教师也可以采取多媒体工具进行模拟的演示实验, 这样既可以避免实验的危险性, 又可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五、演示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观察教师的实验过程, 因此,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 要让学生不但要学会用眼睛看, 还要学会用鼻子闻、耳朵听、头脑思考, 要注意在化学反映前观察物质的颜色、气味、形态, 在反映中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 在反应后注意观察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等。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 这样才能够使得演示实验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总结工作

实验结束以后, 学生会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对实验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而这时候,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及时的总结, 以便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

初中化学总复习建议 篇10

复习课较常规课,应是少“点”上的知识,多“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要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零乱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学生大多只是在表面上有所接受,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加以巩固。例题、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教法比脱节明显有效。

二、把教师讲与学生读相结合

复习课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可时常断开这条线,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连接上的已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教师可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教师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或生动活泼,或易引起共鸣,对有的问题还应作出适当的牵引,应让学生有话已到嘴边或“读”起来欲罢难休的感觉,有的问题可设计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方式来完成。这种讲、读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资料选择与课本的利用相结合

总复习要以省教科所下发的“中考说明”为主要依据,结合知识点合理精选一些资料,同时一定要让课本在复习中起重要作用,切不可舍本求末。现在常常会遇到一些浅显的问题或基本的概念在课本中应是信手拈来,但学生却常常不知道课本里有,或知道有也一时半会儿翻不出来,对教材内容很生疏。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翻阅本段知识在教材中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常读书、常翻书的乐趣,养成复习不离教材、用教材指导复习的习惯。

四、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础和实际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和大纲认真备课、编制习题,而不能心中无数,无的放矢,随便拿一份现成的练习题让学生一堂课做到底。

五、不要面面俱到

化学总复习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非重点的内容上不必多花时间,而应把精力集中在重点内容巩固深化,难点知识的突破,以及解题能力的训练上。

六、复习时习题和试卷的讲评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重点,缺乏针对性。

在复习期间,习题讲评占了课堂教学相当大的份额。在习题讲评课中,一些教师整堂课下来只是根据学生的作业顺序一题接一题地加以分析讲解,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弄懂了每一道题,但最终不知掌握了什么,题目稍有变动就不知如何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整堂课缺乏重点和针对性。习题讲评时重点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疑难问题。对于重要而学生得分率低的题目,教师要精心设计讲评思路,并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开拓外延、分析归纳等,将零碎的知识得以升华,积少成多,结串成网,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通过练习的分析、讲解,最终要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此类题的一般思路。

(二)缺乏解题、审题指导,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复习应强抓解题规范训练,突出提高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突出完整的解题训练,包括审题关—步骤关—反思关。

根据平时的考试来看,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存在下列几种情况:1.粗心大意,未注意到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等。2.不能全面捕捉题给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的挖掘。3.基础不过关或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理解题目中的一些句子含义。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审题三读,具体包括:泛读,明确有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细读,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等;精读,深入思考,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

书面表达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详略得当、准确无误,力求会做的题不会出错。

解题后的反思应包括:反思知识点,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力求发现更简捷、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教师通过上述三关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以减少解题的失误率,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三)课堂枯燥乏味,忽视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复习课感兴趣,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而复习课上得不好,则容易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减弱学习兴趣。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包讲,以讲代练,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决高难题的“绝活绝技”,教师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习题讲评课应与新课一样始终贯彻五个原则:1.“启发”,而不是“硬灌”;2.“精讲”,而不是“满灌”;3“活学”,而不是“绑死”;4.“引导”,而不是“代替”;5.“思考”,而不是“专讲”。教师要改“牵着走”为“放开走”,改“一人写”为“大家写”,改“一言堂”为“群言谈”,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审题、解题活动,启迪思维、点拨要害。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11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 教学 ;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00-01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使之能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对于我国而言,情境创设在很多的学科应用中,仍然处于初级部分,未能充分发挥出情境创设的积极作用。在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当中,多数教师都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虽然积极的为学生解答问题,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并不理想。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积极推行“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方案,教师应以其为主线,实现客观上的情境创设,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在此,本文主要对基于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化学故事引入情境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态,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我国的九年级化学课程,基本上是为学生打基础而设定的。为此,九年级化学课程实施情境创设的时候,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新奇的知识,同时融合课本上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完成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今后的情境创设当中,可积极实施化学故事引入情境。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为例,其中对二氧化碳的知识较多,但单纯的讲解势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因此,引入爪洼岛山谷的二氧化碳故事,可实现较高水平的情境创设。爪洼岛有一个山谷,在人和狗同时前往山谷的时候,狗会莫名的死亡,人却安然无事。倘若人弯下腰去拖狗,人也会死亡。由此,可引出二氧化碳的分子量与空气平均分子量的大小关系,由此完成课程知识的相关讨论与教学,并且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走神”的现象。

二、化学史话引入情境

化学是一门比较精确的科学,很多学生虽然知道化学的神奇,但却无法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有些学生甚至是胡乱建立化学与现实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在实际的考试训练中,也表现出了严重的思维混乱,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在今后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当中,还应从其他的角度来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可尝试应用化学史话来引入情境。化学的发展史非常漫长,从古至今,化学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现代后,化学对人们的生活改变更大。在1938年,侯德榜研究出了更加先进的制碱技术,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碱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物质,一旦缺失,势必导致居民生活出现较大的阻碍,通过纯碱制造技术的提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提高了饮食质量。由此可见,通过化学史话来引入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化学课程,在努力的学习后,势必会对身边的事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新闻热点引入情境

九年级化学课程虽然在知识深度上没有太大的提升,但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且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除了上述的两项情境创设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新闻热点来引入情境,以此來完成更多的教学工作。例如,化学教师可以适时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将世界上最新的化学科学成就如绿色化学、具有胰岛素功能的简单天然化合物、SOD的模拟催化剂等知识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中的化学问题时应注意从化学的角度,教师应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弥补科学教育只揭示自然规律,而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的不足。从以上的表述来看,通过新闻热点来引入化学情境创设,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闻热点的推动下,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热点并不是最好的情境创设选择,因为现阶段的很多新闻热点都偏向于负面事件,且运用到的化学知识较为复杂,倘若教师不能很好的从中提取与九年级化学课程有关的知识,将会导致学生的思考和记忆出现问题,届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综上所述,基于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当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在客观上活跃教学气氛,还能够在主观上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在后续的学习当中获得较大的助力。日后,可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对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从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来看,很多学生都在积极的学习化学知识,虽然学习效率还有待提升,但基本上告别了之前“课上学习、课下忘记”的情况。另外,教师通过应用情境创设,更好的帮助学生去学习,自身的教学经验也获得了增长,总体上的教学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在今后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应用情境创设,不要抓住这一种方法反复使用,应适当联合其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本质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贤金,吴新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视域下的化学教学实施问题调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86-89.

[2]侯建军.网络课程中基于问题的导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05:56-60.

[3]周勇英.中学化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新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06-208.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篇12

一、《性质活泼的氧气》氧气的性质与制法次序应顺势调整

在大多数的初中化学教材中, 在氧气和二氧化碳部分, 教材的顺序是按照性质、制法、用途的顺序进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发现这种顺序并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讲解氧气的性质, 课前必需准备好四至五瓶氧气, 而在将准备好的氧气带入课堂以及上课时的等待过程中, 普遍出现由于氧气自身分子运动造成气体不纯等各种意外的情况, 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失败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课堂时效。为此, 很多教师提前进入教室, 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收集, 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按时完成, 更重要的是, 由于学生的探究心理被引导到制取实验中, 不能得到相关知识解答, 导致上课时注意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到教师的氧气性质的教学中来,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 我发现这个问题在二氧化碳部分得到了解决, 教材中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更加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 但不知为什么在氧气这部分教材依然是以前的顺序, 我认为应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制法实验放在氧气的性质前面介绍, 从教材的导入等方面看, 这样的变化对教材的体系也没有什么影响, 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提高课堂时效。在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中, 采用这种顺序的教学也很普遍。因此, 建议在以后的教材改编中能作出相应调整。

二、《原子、元素》的教材内容应适当充实

原子、元素部分一直以来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一个分化点, 现行的教材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试图将难度降低, 因而将有关内容大幅度减少, 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已几乎不见, 但在实际教学中, 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教学和化合价教学需要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因此, 此处如此“淡化处理”很难收到效果。

在现在教材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把有关内容进行补充, 结果只能使更多的学生在这部分掉队, 另外, 从初高中的衔接上来看, 高中教学时, 还有很多老师认为初中已经完成相关教学, 结果该部分内容无疑成为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空白”。

另一方面, 从目前中考命题看,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化合价与核外电子排布等相关考题在试卷中并不少见。因此, 在教学中,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 老师对其难度深度的把握将更加困难。

因此, 建议在改编这部分教材时, 能对其明确要求, 适当充实, 给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资源和平台, 使教学能够流畅, 不至出现教师缩手缩脚, 学生云里雾里的局面.

三、《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应引入金属活动性顺序

上一篇: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下一篇:城市供热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