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2024-09-21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共12篇)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1

摘要: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 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 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统筹优化课程体系, 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 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 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高等学府, 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 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 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

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 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 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 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 改进其不足, 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 培养目标。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 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 (培训) 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 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 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 ;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 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 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 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优化课程体系

2.1 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分三个类型, 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 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 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 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 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 即方向成组课, 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 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 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 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

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 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 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 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 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 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 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 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 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 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 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

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 高秀娥, 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 2016 (3) .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 2006, 29 (3) :218-219.

[3]王素玉, 于涛, 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8) :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3 (1) :66-69.

[5]李惟卫, 杜雄, 韩力等.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 38 (1) :1-4.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2

------------------

本专业培养具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将较系统地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对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0周。

主要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某一方向的一组专业实验。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制造 低碳经济 低碳机遇 产业调整

1.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况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在国际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过程中的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优势进一步扩展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扩大份额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从规模、技术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电子产品如:手机、计算机、数码产品等都在世界的市场中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可见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规模。虽然具备了规模优势但是从产业内部的结构看,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其形成的优势也仅仅是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优势而形成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规模化优势,而不是内部产业结构和技术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附加值较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我的电子产品的外销比例达到了六成,而其中加工的贸易额占到了八成,以此可见,我的电子制造业所带来的生产和贸易规模是以代加工为主的这就意味着其产品的利润仅仅是建立在加工成本低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缺乏自主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不强,从品牌到研发、从创新到盈利能力都与国际电子巨头有着较大的差距。

此种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显然不会有利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自主技术和研发的缺陷会导致整个制造业的产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此种格局显然不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整个国际市场出现了隐形的贸易壁垒,此种市场状况将会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现危机,所以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将如何应对就成了整个产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2.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低碳经济中的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的确立,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到了必须做出调整和整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體的看出现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和节能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对能耗比例最大的建筑行业进行技术性的转变,无论是材料、工艺、管理都需要降低其对能源的效果。而建筑的使用过就成为了降低能耗的核心。智能建筑就是适应此需要的发展方向。而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就是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的传感器、远程控制系统、计算机等,这些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一方面降低了能耗,一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成为了建筑管理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大量的电子产品的集成当然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也带来又一次机遇。

2.2 交通运输绿色运动

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减排重点当然是对交通运输业的排放量的控制,无论是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车辆的燃油尾气排放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人们出行的需求促进了交通制造业的发展,数量和吨位的增加都导致了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激增。在减排的要求下,交通运输业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工具的只能化控制,让驾乘更加的舒适;二是,交通管理智能化,如:对交通指挥的智能化将优化出行的路程,降低能耗;对交通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将节约电力;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推广将直接减少尾气的排放等等;三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电子化远程办公成为可能,着也从某处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因公出行的几率,从某种方面也降低了排放。

2.3 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

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当前的电子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通讯等技术和民用化转变都使得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了商务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这些趋势恰恰迎合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合力。在此种发展合力的作用下,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度集成的电子产品将逐步进入到市场当中,其功能更加的强大,因此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围绕此种需求而进行技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加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

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标准,低碳经济就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得全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达到低碳的标准,这当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然而国际环境和我国的发展都使得我们不得不作出低碳的选择。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走在先进技术前沿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应当在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低碳机遇面前,正确选择自身改革和发展模式,围绕低碳这个标准核心,建立其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标准、技术研发等手段获得良好的竞争能力,使自身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获得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明琼,低碳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J].中外企业家,2010(10).

[2]秦禹军,发展低碳经济与制造业技术革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柏艾华,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4]罗宏莹,低碳经济下的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10(11).

[5]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取向[J].生态经济,2010(11).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4

根据信息产业部调查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预计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广东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包含了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必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由于嘉应学院地处广东省梅州市, 90%生源来自广东省内, 就业统计中95%以上的学生在广东省内就业。因此结合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内容来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就业结构型矛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的改革。今后, 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 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1,2]。从国家层面, 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对象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将率先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职业教育转变。嘉应学院于2001年升为本科院校, 在改革院校之列, 应做好规划应对学校即将到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转型。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目标

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了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家庭以及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应契合产业发展方向, 针对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和智能安防领域,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此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强调与产业的对接, 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实现该目标, 需要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3.1 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研究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系统软硬件底层开发。硬件相关工作方面:学生通过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等基本原理的学习, 能够从事相关基础元器件的研发工作。软件相关工作方面, 学生通过操作系统、处理器内部体系结构和外围接口电路工作原理的学习, 能够编写硬件的底层接口程序, 从事一些基础的研究工作。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需要熟悉生产设备的工作过程, 能够应用和操作设备生产出合格的产品[3,4]。

应用型高校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层次处于上述两种类型学校学生的中间, 必须要实现差异化培养, 具有自身不同于研究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色, 在产业结构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该熟悉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的工作原理, 了解元器件的性能参数以及影响其工作的因素, 能够根据客户提出的设备的性能指标和不同要求, “选择”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元件, 通过合理的组合连接, 形成生产设备, 或是能够测量某些物理参数的仪器和仪表, 或者是智能家居中的控制系统、安防系统等等。该类型学生主要从事的是系统集成工作。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结构来看, 大部分企业还是生产型的, 从事研发的企业和研发方面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 所以对从事底层设备研发的人才需求有限, 而对系统集成人才需求较大。

3.2 工作岗位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 确定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思路。智能化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未来的仪器设备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和算法运行, 脱离人的控制, 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基于此, 确定培养的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定位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广东省电子行业发达, 提供的相关产业岗位较多, 95%以上的学生会在广东省内就业。就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调试和安装工作。作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 就业之初可以做为企业研发部门的软件、硬件工程师, 随着相关经验和技术的积累, 以及自己本人的不断努力和学习, 有部分优秀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程师可以成长为产品的项目工程师。如果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 则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只要努力, 职业提升空间较大[5]。

3.3 课程模块设置

学生要想在将来能够胜任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工作, 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号转换变换、总线接口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的模块设置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产业对接模块。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工作, 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如下:基础模块包括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信号与系统、传感与检测、数字信号处理、虚拟仪器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提高模块包括了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产业对接模块含有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等课程。基础模块电子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分析方法, 为提高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提高模块中的课程主要学习由8位, 16位和32位处理器内部体系结构和编程方法和系统硬件描述语言, 这些是智能电子产品的核心。而产业对接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智能电子产品系统。

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框架

4.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括国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与技能课、体育和全校性公共任选课, 总计57学分, 1004学时。具体课程为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I-IV, 含口语与写作) 、大学计算机基础、健康与心理教育、大学语文 (含应用写作)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体育 (含选修) , 公共任选课。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法律和国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 成为一个道德和人格上成熟的人。

4.2 专业课程教育模块

该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 总计105学分, 1498学时。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生必须了解的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学科基础课电子类工科学生必须学习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含30学分, 总计548学时, 主要课程有:大学物理及实验、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工程制图与Auto CAD、电子工艺训练、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是本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组合,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含18学分, 总计287学时, 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实验、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见习。专业课程组合则是本专业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课, 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 总计13学分, 204学时。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主要专业课程有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信号与系统、微机与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的一些特色课程, 包括专业限选课18学分, 289学时, 课程主要课程有: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技术、传感与检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专业任选课10学分, 170学时, 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印刷电路板设计、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符合生产实际的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智能电子系统。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活动, 相当于入职前的岗前培训, 均为8学分, 8学时。

4.3 职业教育模块

该模块均为选修课程, 包括心理学2学分, 32学时;教育学2学分, 32学时;教师职业技能2学分, 32学时;教育实习4学分, 4周。学生可以在修完此模块后申请教师资格证, 扩大就业面, 从而拓宽就业途径。

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内容

5.1 调整专业方向, 强调产业对接

紧密结合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和专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将专业方向调整为智能电子系统方向。为实现专业调整和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最终摆脱学生所学知识与到企业工作后所需能力相脱节的现状, 开设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近的课程, 如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 真正做到与企业生产实际的对接, 让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可以尽快进入角色, 找到自己在企业的一席之地。

5.2 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核心地位

针对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主要从事智能电子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的工作, 专业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设置为: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见习、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设置为: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技术、传感与检测、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及见习。强化学生在智能电子系统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为学生将来在本行业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 能够有较大程度的职业上升空间, 使开设的专业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在专业技术方面的成长和发展。由于专业选修方向的调整, 增加了相应课程, 如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电子产品设计与实践和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删除了理论性较强的相应课程, 如信息论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

5.3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特点, 提出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的几项措施: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二是推进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三是加大经费投入, 通过优化、整合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四是推进产学研合作, 建设好大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五是实施好卓越工程师计划,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重要方面。

6 结语

契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 围绕地方院校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响应国家关于专业培养目标转型的号召, 针对广东省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确定产业对接和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改革目标, 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专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专业特色更加突出, 使本专业的发展符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摘要:依托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围绕地方院校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广东省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对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突出专业特色, 使本专业的发展符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应用型,地方院校

参考文献

[1]李松松, 郭显久, 曹立杰, 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2) :51-52.

[2]赵明富, 罗彬彬, 胡新宇, 等.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12, 58 (s2) :25-31.

[3]蒋胜永, 杨慧瑛, 刘世荣.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0) :30-32.

电子政务信息门户建设方案 篇5

1.1 现状和需求

经过多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和一批“金”字工程等电子政务建设,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基本构建了办公管理系统和内、外网网站。但是由于技术、业务、需求、经费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加上时间和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各系统的开发平台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特别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明确指出 “当前电子政务的重点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必要条件,……”。

如何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摆脱目前各部门、各系统的信息无法沟通、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局域、广域、异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环境下的信息集成,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更好地统一、整合、管理,并通过电子政务信息门户呈现出来,实现以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及以综合数据仓库为基础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政务协同系统开发和对政务办公的监察审计,已成为提高各类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关键考虑!

1.2 什么是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的实施标准?

电子政务信息门户是指“政府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的网络信息门户,整合政府部门需要提供给社会各方面的服务与信息资源,使用统一的安全认证管理,吸引用户(企业和居民)到访,实现所需服务的统一网络入口。” 一个完善的政府信息门户的设计和实现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达到下列要求:

1)集成现有应用系统和信息,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连接、整合现有政府内外网各种广域/局域、同异构软件平台、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将信息从各个分散的系统抽取出来,进行清洗、整理、加工,通过电子政务信息门户呈现出来。同时,信息在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流动会进一步激活

2)统一信息平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集成了现有应用,实现了信息共享后,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平台就非常必要,包括:统一平台接入、统一身份认证和安全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等。在统一信息平台之上,对内可以各部门间协同办公,对外提供“一站式”、“一表式”服务,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减轻公众负担,树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公众形象。

3)丰富各种办公应用,提供领导决策支持

统一开放的信息平台为工作流(oa)、办公助理、信息搜索引擎、以及个性化定制等各种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丰富办公应用则进一步帮助政府办公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bi技术(包括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推理等手段)把大量的无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在战略信息化的层次为领导决策、风险分析和预警提供服务,也成为衡量政府信息门户的重要标准。

2.解决方案

如前所述,x认为: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门户需要强大、安全统一的信息管理及灵活的数据交换的基础。

电子政务信息门户首先要解决信息孤岛,不同的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之中,分布在不同的部门里面,甚至不同的网络中。如何将这些信息从不同的地方很方便和灵活的抽取出来,实现数据的集成、共享和交换,打造结实的集成平台,是电子政务首先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在历经数年研究统一信息平台和综合国内外各种电子政务方案后,x提出了基于x xml intelligenceplatform的电子政务信息门户解决方案(x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rtal,i-gip)。

2.1.总体架构

x电子政务信息门户(i-gip)旨在将政府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的各种核心业务应用及多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通过web方式整合在一起,对内、对外分别实现实现政府领导及公务员内部的协同办公、政府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交互服务能通过多种途径〔如pc、手机、pda等〕以唯一的接入点,访问与之相关应用,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数据与应用资源的共享及政府服务的便捷应用。

如下所示,x电子政务信息门户(i-gip)利用xml技术,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源整合(包括公检法信息库、工商税务信息库、社会保障信息库等),从中抽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向政府人员、广大企业、公众等提供信息服务。整个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 数据中心建立在x xip之上,提供了数据集成、数据交换和数据同步的数据集成平台;

● x xip内置了异构数据集成、交换和同步机制,确保在异构数据源的整合过程提供方便的管理、高性能的支持。

● 备份中心采用集群技术,负责数据中心内的所有服务器数据的安全备份和恢复,以保证有意外发生时的业务连续性;

● 综合查询系统应用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为公众、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经济、人口、科技、疫情等各方面信息的查询,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

2.2.技术特色

x电子政务信息门户(i-gip)基于其自有产品x xip,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以xml和web service标准技术整合现有多种系统和数据、信息源,同时又可以方便地集成第三方应用软件,为统一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强大平台。具体说来,其特色有以下几点:

● 可伸缩的企业级应用集成体系结构: x integration manager支持多种技术快速集成各种信息、数据和应用,如关系性数据库数据、数据仓库、soa、web services、message queues、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文档、blogs、xml等。系统提供开放式的api接口,可灵活集成现有应用系统,保证

以往投资得以重复利用,降低信息化成本。同时统一化的管理功能,提供方便的集成管理。

● 高性能的xml电子公文交换:《基于xml的电子公文格式》标志xml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公文的标准数据格式。x xml database多次荣获“全球最佳xml数据库”,其强大的xml检索引擎(通过xmark专业测试)和active-edge专利索引技术、tb级的海量信息存储、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故障恢复机制,为xml电子公文交换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高性能平台。

● “dual-core”强大支持:对于交换数据的检索支持,x提供了基于xml的xquery检索和基于relation的sql检索,这样x提供了多数据之间的多种检索方式,同时“dual-core”提供了强大的语法优化技术将能够帮助开发和使用人员更加方便和快速的从异构数据源获取数据,从而有利于集成的应用和开发。

● 个性化的快速信息发布:内容和风格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的推送服务和快速信息发布是xml技术的先天优势。x assembly manager提供了强大的发布功能,无论将数据转化成用户要求的格式(xml/html/pdf/word/excel等),并发送到其所要求的接收终端(手提电脑、手机、pda等),还是信息web发布管理功能,都符合当今电子政务信息门户个性定制、移动服务等潮流。

● 提供协同办公的支持:通过x xip实现了异构数据的流通,提供了跨部门之间合作信息的支持,这样从信息化角度提高了协同办公的方便性。

3.总结

“万丈高楼平地起”——同样,电子政务的成功也离不开坚实的信息基础平台。x电子政务信息门户解决方案(i-gip)本着“治根、治本”的思想,借助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对xml的有力支持,依靠其安全、开放、标准的信息平台x xml information hub,利用xml和web service集成政府内部的各种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人事、财务、税务等),建立统一政务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流通、资源共享。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电子信息在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专业知识,能够利用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作、应用及研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热门专业。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重要。

一、关于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指的是高等院校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依托,是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人才的主要表现。電子信息工程课程体系制度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栽培效率的高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的是一个能够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运用到对电子信息的操作和处理的一门课程,主要表现在对电子产品和电子信息的研究、设计、制作和使用等方面,这不仅要求专业人员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加强实验课程的创新力度

实验课是一门能提高工科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而且能带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在学生锻炼动手能力之时,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说实验课程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课程。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阻止了学生的创新。在新的市场需求下,应该打破传统型的实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和验证。这从中会更多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加强实验课程的创新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走出校园以后更能适应社会的环境,更好的发展。

(二)注重电子信息工程实训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实训能力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必须具有的,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必须具备的,实训能力在书本理论知识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只有亲身去操作,去了解,才能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和巩固。实训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且与市场的需要正好对口,所以高校在实训能力方面应更加注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选择越来越苛刻,企业需要的是能力具备动手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能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人才,而不是只是只懂一些烦躁的理论知识的书呆子,所以高校应当给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训能力。高校应当以不同形式的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经验,并且能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的人才。与其他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显得突出,需要其拥有创新的头脑,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能力也需要比较突出。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应用型人才就更能突出他其特点,在与其他类型人才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故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各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难题。下面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多维能力的培养

多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的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多维能力,同时为学生以后工作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好的去处。高校在教学中应穿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例,大胆去尝试新的教学,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案,形成不一样的课程,这样也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

(二)即插即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即插即用型人才指的是在当今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的情况下,培养出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即插”指的是能够快速进入工作岗位,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快节奏的工作;“即用”指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为公司创造效益,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建议发挥自身的价值及意义。该类人才的主要特征为:

1.具备全面的知识。

2.拥有国际的视野。

3.很好的运用普通的工程设计平台及其工程软件。

4.拥有实际开发的经验跟实力的高素质,具备团结合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三、小结

在变化的市场经济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大,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其竞争力不言而喻的,高校在培养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之路还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高校应该以市场作为向导,把市场变化趋势融入教学之中去,让学生与时俱进。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栽培应该抓好,以最好的姿态面对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应当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去开拓。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校任重而道远,打破破旧传统的办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争取为社会培养才出高素质、高质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大俊,李丽雪,常丽颖.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过程专业学报(理学版),2013,121(13):1324-1331.

[2]黄梅英.荔萍萍,宫小宇.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院学报,2013,10(16):2446-2447.

[3]史丽媛,邹义明.关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湖南长沙理工大学课程教育技术学院技术学院学报,2013,18(125):1304-1310.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7

(一) 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模块化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实时地适当地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如做电子工程师, 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 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从事科研工作等, 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 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 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因此,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更新内容、提高创新能力”的精神, 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做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既有层次, 又要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这些都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三、四年级主要就是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 如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光纤通信、电子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DSP应用技术等。在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当地增加方向选修课, 让学生可以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相关的方向作为自己主攻点, 采用教师引导, 以自学为主, 尤其是对优秀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向课可以结合当前电子发展的趋势, 在不同的阶段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一些学科前沿的知识, 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技术以及当前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另外, 就课程内容上, 应将各门课程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要素进行同类合并、归纳, 形成粗线条的课程单元, 再根据各单元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补充、完善、整理, 使其保持相互间的连续性, 同时又保留各自的独立性、针对性, 设计出课程单元或教学模块, 甚至可以将各同类课程单元或教学模块合并, 便构成新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 目前以介绍51系列为主, 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介绍x86系列, 它们有些共性的东西, 那么在单片机原理中侧重单片机的原理组成, 并将汇编语言整合到本课程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就应该侧重接口及其应用, 汇编就不必再介绍, 原理部分简单带过即可。还有EDA设计, 不能单一介绍某种软件的应用, 而是多个电子设计软件的综合, 可以分模块进行教学, 如PROTEL、VHDL、MATLAB、PSPICE等, 从而形成“层次化、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二) 实践教学的层次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实践环节, 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过分依赖于理论课程, 而且绝大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老师讲解示范完毕学生依葫芦画瓢, 进行简单的插接线, 或调出原有的程序, 验证一下结果, 不需动脑就能完成, 以至于一次实验下来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做了些什么, 学到了什么, 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合格的电子设计人才, 必须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主渠道。现代的实验课不单纯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仪表, 学会测量几个实验数据,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系统的概念, 培养他们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相配套, 建立多种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综合性实验是创新的源泉,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因此除了验证性的实验, 要适当地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如跨越原有的课程界限, 实现相关课程联合的实验, 每学期结束前根据本学期所学课程, 进行一次综合的课程设计, 最后一环就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可以仿效毕业设计由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学生的方式来进行, 题目可以指定也可以自理, 逐学期逐学年加大课程设计的难度和综合性, 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 从简单的电子电路到小系统再到大系统, 从模块到整体, 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 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使得学生在选题、设计方案的拟定、电路的搭建等过程中, 逐渐建立工程系统的概念, 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提高电子设计的能力。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 为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产品设计成形之前, 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仿真模拟实验。随着EDA技术的普遍应用, 各种电子电路的设计都可以用软件来模拟, 所以在实验中, 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来仿真, 这样更直观, 效果更明显, 如模拟电子电路、电路分析等实验用EWB就可以分析模拟, 课程设计中, 代替传统手工设计、电路搭建的方法, 在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 也可以采用这样分析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分析设计软件。

(三) 课外实践活动的层次化

为了强化教学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可以分层次组织与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创新实践活动, 为广大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锐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搭建施展才华、发掘潜能的广阔舞台。针对低年级学生组织电子制作兴趣小组, 因为这种小制作可以利用学过的电路、模拟和数字电路知识就能实现, 并在学院范围内组织电子制作比赛, 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电子设计相对来说综合性比较强, 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要全面些, 有的甚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 从数据采集、信号调理、数据处理到最后的存储显示, 所以到高年级阶段先在学院范围内广泛地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比赛, 当作一项群众性的课外科技活动, 再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 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 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学生科技节, 举办科技大赛、制作成果大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学生予以奖励, 并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表彰其创造精神和事迹, 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 在每个学期设置开放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采用自由选题的方式,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题目, 有利于个性的培养, 而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选定实验题目后, 由各个实验室安排课外时间作为实验时间, 灵活安排实验内容, 并配备一、二名指导教师,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 还可以作为电子制作、电子设计竞赛的基础培训。实践出真知,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才有经验, 有了经验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才有可能培养更合格的电子设计人才。

(四) 教学对象的层次化

为适应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过程以及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 应兼顾到每一个教学对象, 然而每个教学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接受、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程度上也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让他们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发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比较差的对象重点放在对基础理论的消化和理解上, 实验教学重点放在验证性实验、基础性实验, 课程设计以完成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为主, 辅助其他设计性和综合性设计,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参加电子小制作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动手和设计的能力。中等程度的教学对象, 对理论课有一定的掌握, 实验课除了做验证性和基础性实验外, 可适当地增加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提供给他们一个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课程设计以一些中等难度的设计为主, 可以参加电子制作比赛并参加院内电子设计比赛和科技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对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接受和理解力比较强的同学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 实验课以及课程设计均以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内容为主,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 让他们接触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知识, 组织他们参加省内以及全国的电子设计大赛, 让他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得到锻炼, 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才能。通过这种分层次、不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让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得到不同的锻炼和发挥,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设计经验, 通过层次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以及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积累经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意识以及创新理念, 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 也增强了学生面向社会的自信心。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 就课程体系、实验模式、课程设计、课外活动、教学对象等方面, 探讨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电子设计能力分层次培养模式, 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电子设计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设计,层次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华红艳, 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97-98.

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8

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 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 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 而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这不是在教育质量层次上的降低要求, 而是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但是, 在现行的人才培养实践中, 由予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的影响, 部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能很好地履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倾向比较严重, 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不匹配,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长期的精英教育模式统治, 部分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忽视分层分类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忽视面向应用与实践层面的知识与应用, 导致所培养学生的学术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学, 应用性、职业性比不上高职高专学生, 未能在中间层次的人才培养中把握好定位与发展趋势。

1.2 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纯粹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强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 却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社会经济、企业等社会实践部门相脱节, 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机制尚未健全。

1.3 学科专业单一, 交叉复合程度不高

当前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沿用了传统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专业知识体系单一, 学科专业之间割裂。然而, 产业经济结构与行业人才需求日益复杂, 面向现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仅靠单一学科专业知识已难以胜任, 多学科的、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

2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来确定, 这是指导学校发展与办学模式定位的基础。

3 培养模式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短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难以和企业实际需求挂钩;二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就是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如何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1 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 优化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框架,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对平台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减少重复, 增加有机和统一的联系, 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理顺主干课程, 加强主要专业基础课, 突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贯彻主干课一条龙的思想, 体现专业特色。根据服务地方经济、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 我们确立以嵌入式系统应用、信息处理和传输作为两个主要专业方向, 使学生能够掌握在这两个领域的基本应用。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 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和以后继续深造。

(2) 淡化专业界限: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摒弃传统单一学科体系下的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 它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 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 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 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 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新体系: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 要求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整合相近性质课程的实验内容,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并由此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学院鼓励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实验手段, 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EDA技术手段, 增强EDA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 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CPLD/FPGA、单片机等多门课程可进行仿真实验,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提高了实验效果和质量。

3.2 优化教学环节

(1)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充实师资队伍数量,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一方面学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政策, 调动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具备工程师和讲师 (教授) “双师型”资格和水平。

(2)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事业单位,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合作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接轨社会。

(3) 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条件, 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 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和企业之间联合申报省市级课题, 并使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 接触企业的生产,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好的学生也被企业接收, 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也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 既宣传了企业也把工程意识带到了校园, 实现了双赢, 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

4 结语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专业,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标定位、培养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 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对电子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阐述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并对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及运行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要素构成。本文结合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小红.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10期[1]孙小红.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2]傅莉.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2012年05期[2]傅莉.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2012年05期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9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探索和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对于提高我国行业发展水平, 缩短和国外高校的差距, 以及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

2 人才培养模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 必须从制度改革和理念革新入手, 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有利于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下面主要从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描述。

2.1 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和电子技术两个方面, 对于通信工程方向的课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应用手段, 但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相关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对于电子技术方向的课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 但对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系统前端开发应用的研究少有涉及。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解决如何整合计算机和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研究课程内容, 形成独特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体系, 找到一条兼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康庄大道。

2.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 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知识面拓展和交叉研究, 不能忽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建设有专业特色和跨学科性质的专业课程群、选修课和辅助实践课程。这些课程要涵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 在掌握一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 符合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3 教师队伍建设

黑龙江财经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了学科交叉和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该方案旨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梯队明显的专业教师队伍, 以培养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为重点, 遵循创新、高校和精干的原则, 通过校内选拔、引进补充和重点培养方式,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效机制。本着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理念, 黑龙江财经学院选择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的优秀教育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培训, 对现有教师分批分期进行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短期培训, 鼓励和资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3 教学实践

3.1 教学体系建设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的课程设置都遵循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对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和学科交叉的体系结构, 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层次化, 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和工程文化素养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 最大化地体现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教学理念。

3.2 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是保障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校内外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建设, 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2.1 校内实验基地

借助多年来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大力度投入, 经过整合改善的数字媒体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已经十分完备。目前学校拥有先进的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嵌入式 (ARM) 开发实验室等多个校内实验基地。还购置了上述实验室所需的专业配套设备、图书资料和管理软件, 各实验室还结合课程需要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库, 为校内师生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

3.2.2 校外实习基地

为提高任课教师和毕业生的数字媒体应用能力, 学院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和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公司为师生提供了第一线的应用实践环境, 为开展跨学科的应用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3.3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行业特征, 学院建立了“宽知识, 重实践;理论够用, 能力够强”为取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 提出了以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入, 极大地丰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容, 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论文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意义出发, 从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描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内容, 最后介绍如何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龚理专, 章兢.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0) :38-40.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10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学改革不单是教学问题的改革,更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跟现阶段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等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近些年来这些技术都突飞猛进。所以,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要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要做好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大要素着手。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对照这四大要素,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基础较薄弱

本学科目前还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教师整体科研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做到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花在科研上的精力受限;其二,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教师主要的精力用在了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提升自身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其三,本学科在农林院校中属于弱势学科,申报科研项目时受到一定的限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偏少;其四,本专业方向与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的结合不足,教师没有形成科研团队,难以有效形成能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方向。

(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目前,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共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博士6人、硕士8人、在读博士2人,正副教授比例为46.67%,博士学位比例为40%。教师总体学历、学位层次偏低,高级职称和博士人数偏少,发展后劲不足,较缺乏有经验和学术影响力的教师。同时,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兼职教师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也较缺乏。

(3)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虽然已经建成了通信工程实验室、硬件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网络工程实验室,但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复杂多样,在有限的资金下所能购置的设备台套数有限,造成同一门实验课或实习课需要分成多批次完成,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设备老化、陈旧的问题,使得教师的授课难度增加,教学效果难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目前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较缺少能够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检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带科研性质的大型实验设备。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收效甚微

目前,由于校内、外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实践基地建设的收效甚微。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要关心教育,重视与高校的实践教学合作;其次,企业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有稳定的产品和项目,且市场环境良好;最后,能够接受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践或实习,并提供硬件设备和环境,配备实践开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5)校内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平台不足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偏弱,开放性综合实验室较少。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平台的建设,将该平台用于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电子类的专业实践和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实践。

(6)课程体系还不够规范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参照“卓越计划”的意见,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满足“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缺少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工程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还不够合理等。

总之,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和改革,缩小与标准间的差距,并争取达到标准的要求,尽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3 改革建议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要办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来探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结合当前的行业实际和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究,给出以下几点的改革建议。

(1)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既可以提升本学科的整体实力,也可以改善整个师资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可以借助他们较高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带动本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将本学科的专业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有效结合,形成几支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较好地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投入。实践教学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校内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的投入,校企合作建设的投入等。同时,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提高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对于工科专业建议提高到30%以上。

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多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学术视野,争取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

(3)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和系统实现技术。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是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针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标准,对接下来各届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厚实学科基础,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以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4)根据专业特色,确立专业方向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鼓励高校在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评价原则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探索,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所以,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其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设定几个相关的专业方向,并尽早让学生选择,这样学生也可以尽早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及今后的发展目标,并为此作相应的准备,以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对目前福建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并从优化师资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建设与完善实践基地等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

本探究既可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其它农林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冬君.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5,(6):25-28.

[2]蒋盛楠.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美国阿尔维诺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36(12):73-76.

[3]陈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6,19.

[4]杨东.农林高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木材科学与工程”和“家具设计”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594-14595.

[5]林文雄,黄炎和,许丽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开展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2-74.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11

摘要:以齐鲁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阐述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实施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齐鲁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立足济南,服务山东,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生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然而,受办学理念、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齐鲁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5年,我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提出了针对本专业学生的“A级知识教育+A级专业技能教育+A级素质教育”的全新3A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起了“整体培养四结合、基础实验五步走、专业实践重能力、知识视野跟前沿”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以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规格定位为: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提高为54.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30.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80,其中通识必修课30学分,通识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52.5学分,专业核心课20.5学分,专业方向课12学分,专业内选修课6学分,专业间选修课6学分,拓展教育课27.5学分,基础实践7.5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综合实践17学分。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本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引入了行业最新的动态介绍,不仅可以让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适时调节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为就业指明方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3A人才培养模式,即对学生实施优质的A级知识教育、A级专业技能教育、A级素质教育。将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创新学校、行业、社会三方“偶联”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门人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引进、培养、共享和借智”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每年邀请知名教授或电子企业专家为我专业教师或学生举办专业讲座,讲授最新的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动向。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自2014年起,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本专业教师获得较好的成绩,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五.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程建设中,要处理好课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传统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注重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以后,更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以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强化实验教学,组织教师不断充实实验项目内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六.产学研促进教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我校该专业与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计划,校企分段完成任务。积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联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和技术攻关活动,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壮大科研实力,提高科研水平,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吗,立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贴近地方、贴近实际、贴近基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效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2(85-88)

[2]张雪平,周启忠,李庆.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2009,6(112-114)

[3]李学勇,王鑫,谭义红.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9(109-111)

[4]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7-110)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篇12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用,创新,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为手段, 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软硬件结合的专业。该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 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在信息高速增长的今天, 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加快、人才流动加速。企业为了生存, 势必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员工基本技能的培训已转嫁到学校。那么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就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专业的特点出发, 重点分析如何培养实用型创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一、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发展很快, 新元器件、电路日新月异且基础理论成熟、系统性强的专业。传统灌输式、只注重考试成绩的被动教学模式, 已很难满足当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让学生从简单的应付考试到对理论知识的主动掌握, 从被动接受直到转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理论教学环节

该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 让专业突出重点和优势。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了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应用两大类, 如图1所示。这种设置既可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去。

教师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点, 还应将实际应用的途径和领域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介绍得出结论的方法和途径, 在理论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设定疑点,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后可以安排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去主动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培养锻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 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习兴趣

本专业的多数理论课程都可以用现有的一些软件工具进行验证的, 那么这些工具的应用也是课堂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的重要工具。专业核心课程像《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公式复杂, 理论性较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MATLAB软件对一些抽象理论进行教学辅助。同样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用PROTEL或ORCAD进行电路设计;用MODELSIM, QUARTUS或ISE对VHDL和VERILOG等进行仿真和综合。利用多样化工具的应用来实现复杂理论的直观反映,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 为将来的实践做好准备。

3.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

在考核上, 传统的办法是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举行考试, 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应付考试成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很多不良现象 (逃课、考试作弊、上课讲话、干与课堂无关的事即隐性逃课等) 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效果的考察, 除了传统的点名外, 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设疑解答和作业的完成与质量的考核, 并提高它们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 避免高分低能的产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一切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 也为后面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而为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保证。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认知实验和验证实验且学时偏少,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资源。针对企业招收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人才要求, 学校的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即首先达到实用的目的。高校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开设综合性实验, 突出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1. 加强基础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通过C语言编程、MATLAB仿真、电工实习、电路焊接、单元模拟和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和CPLD硬件实验、PROTEL电路及PCB设计等基础实验, 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工具的熟练使用, 提高实践能力。

在认知和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排错实验, 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提出自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和预定结果并验证,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是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环节,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各种实验课教学中, 除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 要大量增加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大力提倡自主设计、自行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 建立自信和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些课程只靠基础实验是不能达到让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认知, 这就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创新设计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和项目的概念。比如C语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三合一设立一个《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综合课设》;数字信号处理与DSP技术或FPGA设计可以设立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课设》。选题上难度、新颖性要跟当前的应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相应的方案、功能模块划分和预期目标等。综合应用设计一般采用学生分组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方式, 按选题、方案设计、程序设计、验收答辩和提交设计实体及报告的流程完成整个设计。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让学生经历了项目设计的部分流程, 让学生在校期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今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打下艰实的基础。

三、实践创新模式探索

1. 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

我院在建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联合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共同建立了地球物理仪器与信号处理研究室、与ALTERA联合共建了EDA/SOPC实验室。学校把培养一批IC设计与制造方面的高级人才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一个长远规划, 本着推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和高水平成果的创造, 以及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创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 促使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学、科研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2. 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

提倡学生课外自主设计、自行实验、发挥主体性, 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我们从二年级开始选拔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让他们走进创新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教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到实验室完成设计制作的过程, 也可以跟着老师做一些的课题。在创新实验室我们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 同时指导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搞一些开发创新, 这样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从选题设计、项目实施到方案修改、数据处理、报告撰写一整套科学实验的方法。每一个走进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让学习的积极性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优化学习氛围。

3. 积极参加各种赛事, 以赛促学

参加各种竞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本专业注重参与国家和各大公司举办的多项赛事, 如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LTERA主办的FPGA和NIOSII竞赛、TI公司的DSP竞赛等。参与和举办比赛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在实用中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按照培训、选拔、再培训和参赛的模式进行。培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一次培训以大多数同学为对象, 因此以基础性知识的基本综合应用为内容, 结合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为手段。其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得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激情, 同时参加各种比赛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自身意识到自己是当代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论

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不断探索和思考, 并引入新的思维。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来之能用”的要求—实用性, 在实用这个平台上才能谈有所创新。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题、如何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和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等问题, 以及如何选择适合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金鹰, 郑恭明, 罗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2]彭咏虹.关于大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6, 4

[3]刘亚兰.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 2007, 2

[4]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7, 5

[5]苏文平, 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践技术与管理, 2006, 11

上一篇:自动检测与预警下一篇:小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