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2024-06-14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精选10篇)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而教学的艺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需求。因此, 导入环节作为步入课堂的首要环节, 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复习导入法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可以实现“温故”, 又可做到“知新”。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 过渡到新课应十分自然。切记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 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例如, 在讲述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时, 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课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史实, 然后设疑:“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尤其在进入宋代以后它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由此以旧引新, 承上启下, 既让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诗词、歌曲等文艺作品导入

高中生已掌握了不少古诗文、名言、警句, 也学过了不少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等文艺作品。适当引用语言精辟、生动, 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 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 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讲到《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时, 可以应用晚唐诗人杜甫的《过华清宫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及《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从而自然从古代交通和通讯过渡到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迁。如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沉重、悲壮、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七十多年前,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东北领土, 成千上万的人民被迫离开可爱的故乡, 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 学生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始终聚精会神, 效果良好。

三、时事导入法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关心关注国内外时事, 关心现实民生事件, 包括各类媒体新闻。用与本课直接或密切相关的时事导入, 能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产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感。同时, 从目前考试命题看, 时事新闻也是一种趋势。用时事导入, 不仅赋予“史”以时代感和亲切感, 而且加深学生对现实事件的理解。讲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可从热点问题“钓鱼岛争端”, 安倍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入, 调动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道理。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越是贴近生活, 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历史往往被认为脱离现实生活, 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联系现实生活, 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倦情绪, 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学习。如学习红军长征, 可联系本地红色旅游基地, 即《七律诗·长征》的创作地———通渭文庙街小学, “榜罗会议”的会址榜罗纪念馆等。听到这些, “月是故乡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故事导入法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 在故事导入时, 要做到贴切、生动。

如我在讲必修三第12课《探索人类起源之谜》时, 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对人类起源不同的传说故事, 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东方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 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故事十分着迷, 然后问:“你认为这些传说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类起源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再进入本课的学习, 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聚精会神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六、图片导入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具有不可逆性, 仅依靠文字很难全面清晰地描绘当时事件的真实场景。而图片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原貌, 比干瘪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历史图片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可以吸引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提高分析图片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 教师可以选择大量图片, 改变传统图片单一的模式。在导入中, 教师可以选择纵向历史发展的图片。

如我在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时, 选用了部分《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充分、仔细地观察图片内容, 然后因势利导, 设问:“从图片中, 你可以看到宋朝时期的商业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局面? ”色彩鲜明的图片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充分汲取信息的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方式, 尝试以上几种方法, 恰如其分地导入, 一定能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2

关键词:生动性 学习兴趣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06-01

很多高中学生是本着听历史故事的心态来上历史课的,但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都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那么,历史课堂上怎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呢?历史教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为整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无定法,笔者现结合上海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来探究一种合理的导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故事或传说导入法

学生喜爱听故事,在上课前可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前苏联流传的一故事: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前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出现的问题,故事的内容也为学生设置了悬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在笑声中增强了对新课内容的探究兴趣。

2 热门话题导入法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我在上《宋元科技》一课时,先给学生看一组2008年背景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图片,焰火燃放的声效和画面创设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然后笔者设问:“我们都知道烟花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吗?”学生几乎都能够答出来是“火药”,笔者指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繁华的北宋都城东京城的上空,烟花就曾经灿烂地绽放过。由此导入新课“宋元科技”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浓厚了很多,也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出由衷的感叹。

3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先提供一组史料,然后设问:“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炮声的回声,你如何理解?”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既导入到了本课的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同时又巧妙地将新课内容与前面的史实“鸦片战争”相联系,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4 古典诗词或现代歌词导入法

诗词和歌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或流行音乐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我在讲《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时,播放了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然后设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学生很容易将歌词与新课内容“甲午战争”相联系。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再进一步“旁征博引”—— “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这样的导入方式即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新课教学中来,同时,饱满的爱国情怀已经在不经意间营造,更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地方史导入法

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事比较熟悉,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比较了解,所以用大家身边的事物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共鸣。例如,在讲授《宗教传播》的时候,以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上海的徐家汇教堂来导入,问学生:“你知道它属于基督教哪个教派的建筑?”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问:“那么基督教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呢?其他两大宗教又是怎样发展成世界性的宗教呢?让我们从今天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方式无形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内容。

6 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是各门学科都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如我在上《宗教特征》一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宗教传播的方向和方式,然后再设问:“三大宗教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广泛的传播呢?到底其本身有什么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的信仰者呢?”这种导入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又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创设有意义的历史情境,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1]王元江.历史课导入语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2009.

[2]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 篇3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各个章节的知识都存在着前后相依的联系。很多时候,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都会先从温习旧知识开始, 在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再引出新知识, 而这种教学技巧就是我们所说的温故知新导入法。在上新课之前, 教师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要点简明地说一遍, 不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新知识的讲授做好铺垫, 同时, 还可以将新旧知识纳入到同一个知识体系, 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 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了很多有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发生的几场重要的战争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的条约, 因此, 在上新课之前, 我就引导学生先回忆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这些知识, 然后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引出今天的课题。通过这种温故知新导入法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同时, 这种以旧知识为起点的学习会让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加理想。

二、问题导入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 采取相应的方式, 会让教学活动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问题设计可以有效点燃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历史课堂上, 我们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法, 通过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兴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辛亥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了吗?”“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取得了胜利”学生答道。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 因此,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 接着我再问道:“既然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那么, 在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是不是从此以后就快速地步入到了发展的新时期呢?”就这样, 通过这样的问题, 使得学生在没有上新课之前, 就已经大致摸清楚了本节课的重点, 并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辛亥革命”。

三、生活实例导入法

对于学生而言, 越是与自己生活接近的东西越容易被接受和喜爱。在很多人看来。历史知识说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 而事实上, 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因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基点都源于历史, 我们生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都带有一定的历史性原因, 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 要注意把历史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进行新课的导入。这样做不仅能够把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同时, 也可以打破历史与生活无关地误解,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诗词导入法

中国被称为诗词的国度, 诗词在描述事物或者现象的时候, 其表达的意境往往更加精妙。在我国, 尤其是古代时期, 诞生了大量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无论是什么样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很多时候, 一些诗句本身就是对一定历史事件的描述, 例如, 毛泽东写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真实描述。因此, 我们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来进行导入, 通过诗词的精言妙语来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往往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例如, 周恩来就曾经引用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来比喻当时的国共两党。因此, 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的内容时, 我就用这首诗来进行导入, 从而使得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上, 除了以上所说的导入方式, 事实上, 教师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 例如, 谜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法, 教师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都要秉持着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简洁性, 二是灵活性, 三是目的性, 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原则的导入, 才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入功能, 有利于活跃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启昌.对高中历史导入方法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 2008年第37期

[2]万能太.高中历史新课导入艺术漫谈[J].文教资料, 2007年第17期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 导入设计 方法 作用 原则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识准备,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①。导入就如影视作品的“片花”,短短几分钟尽显精华,导入又如演讲的“开场白”,寥寥数语吊足胃口。导入环节设计得合理精彩、引人入胜,教学就能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导入的方法、作用及原则。

一、“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式导入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它主要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过渡到讲授新知识。我在教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还记得这场大危机是怎样爆发的?它所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后,美国人民期盼一位新总统,带领美国走出危机困境。”从而引出“罗斯福新政”。导语的前两个问题既是上一课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新课的背景。

如果说“温故式”导入侧重于复习的话,那么“知新式”导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前布置学生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我在教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前,布置了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1)关于当时的国际背景;(2)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情况;(3)重要的战役;(4)日军的暴行。学生们普遍都完成了,有些完成的质量还很高。如对“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情况”的收集,有一位同学制作了一张表格,从工业生产总值、生铁产量、钢产量、石油产量、兵力兵源、军舰数军舰吨位、飞机数对中日两国来了个全面对比。还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对教材做了有益的例证补充。

导入有呈现知识的作用,无论是“温故”导入,还是“知新”导入(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都如同“任务指南”呈现学生已掌握的或是需掌握的知识点,从学习内容及形式方面为教学过程的展开作总结、提示及任务布置,使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激情式导入

所谓激情式导入就是指结合实际,创设情境,适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我在教授必修三第8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经书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强调韩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对此你有何看法?”在学生一片愤怒地声讨之后,我说:“光愤怒是没有用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事实来说话……”适时导入新课。

导入有聚人心、激情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s·S·Bruner)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②”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等,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承担的责任。

三、悬念式导入

所谓“悬念”是指对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式导入就是根据授课内容,利用一定历史素材,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对学生探求知识有利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我在教授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伴随着《国际歌》的背景音乐,我提出问题:“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了一句名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23年后,这个‘幽灵在法国巴黎让世人真正认识到了她的力量,想知道这个‘幽灵是什么?这个‘幽灵在巴黎显示出力量的事件又是什么吗?”以此在导入新课的同时也点出了本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巴黎公社。

导入有启发思维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设疑引思的导入设计就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探究方法、解决问题,使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受能力提高的喜悦。

四、材料式导入

所谓材料式导入,就是通过利用与所授新课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历史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引入新课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通过呈现文字材料、陈列实物(图片)、播放音像等都是常用的导入手段,我在教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时,呈现了四则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材料一:14、15世纪,欧洲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的新航路。

材料三: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四: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道:“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同时它还给基督教带来发扬光大的希望……”。

导入有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讨论交流观点,最终概括出答案,不仅比单纯记忆该知识点更为牢固,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主阅读、分析、探究等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

导入作为一种教学技巧,方法灵活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糅合共用。导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导入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二是科学性原则,违背科学的导入,不论多么生动和精彩,只能是以辞害义,画蛇添足。

三是简短性原则,导入设计应短小精悍,时间过长就会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

四是灵活性原则,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一成不变。

有学者把有效课堂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有效果,这个课堂能完成整个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有效率,这个课堂投入少,产出多;三是两者综合——有效益,这个课堂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能力提高③。要打造高效益课堂,这就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勤思善学、积极探索,首先是在导入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注释】

①《吉林教育》,2011年02期.

② 布鲁纳. 教育过程[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

③ 姚利民. 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1期.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5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重要性

将课堂导入策略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所学的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为高中生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与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活跃历史课堂氛围;最后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为构建融洽的历史学习课堂氛围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 历史教师在将课堂导入策略应用于课堂时需注意, 应结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导入策略, 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增强其针对性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 并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巩固学习成果作为最终目的。应合理把握导入策略的应用策略, 通常情况下是在讲课的前五分钟导入, 但有时可在一堂课的上半段时间进行, 以便为下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 与此同时, 教师可将多种不同的导入策略进行有机地结合, 并灵活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1.温故复习导入。

由于历史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 因此,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对旧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 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 并将其导入课堂,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良好效果。例如, 在讲解到“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课时, 教师可根据上节课所讲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且各种工业革命的形成正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 从而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相比较,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等一系列问题,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这不仅使学生对上节课中所学到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内容进行巩固复习, 而且清楚地交代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内容,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课堂学习中。

2.现代技术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其影像技术能够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 合理应用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导入,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 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与音乐, 然后将视频内容与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并提出“为什么日本会如此的嚣张?抗日战争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相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小组回答,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3.悬念谜语导入。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充分设置悬念谜语进行课堂导入, 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高中生好奇心较强这一特质,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课堂导入, 从而快速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激活其思维活动,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 在讲解“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说:太平天国发展的势头实际是很迅猛的, 且在1856年已达到全盛时期, 但由于在领导阶层的内部发生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 从而导致政权发生急剧转变, 良好的内部形势瞬间急转直下, 那此件大事具体指的是哪一件呢?这一悬念设置, 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并加深了其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合理有效地应用各种导入策略, 对促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价值。因此,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应全力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导入, 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 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步骤。在大多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 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导致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忽视了课堂导入环节。鉴于此, 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在课堂导入策略的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并提出相关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方式, 从而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以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刚、谭丽.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式[J].新课程·中旬.2014.01 (12) .124-125

[2]宋先超.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J].青年科学 (教师版) .2013.34 (11) .112-113

[3]黄雁玲.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3.7 (27) .287-288

[4]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2014.23 (1) .342-343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6

一、回顾已有历史知识

通过回顾学生已学历史知识,导入新课。是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其能够带领学生温习所学知识,对比新旧知识的异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点。此方法的重点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对学情了解充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情设计出难易适度,又突出教学重点的导入。比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其所讲内容与初中八年级上册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这里运用回顾已有知识导入新课的方法,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为初中历史课的性质,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一下学期时对这部分知识已经很模糊。这里如果运用上一专题所讲知识点,自然经济和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一课中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行回顾导入本课内容效果较好。设计导入可以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其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时中国占经济主导地位仍是自然经济。那么到了1840年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其是怎样一步步的瓦解自然经济,中国明清时期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走向消亡呢?由此,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突出时间发展脉络,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主题式导入

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教、岳麓和人民三个版本,人教和岳麓版按照单元进行编排,人民版按照专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专和题都有一个主题贯穿其中。教师可以利用每个单元和专题的主题设计导入。单元和专题的导入设计,应该简单明了,突出主题的线索和脉络,不宜太难。然后再根据每课课标,设计新课导入,新课的导入应与本主题紧密联系。专题式导入需要教师对整个专题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和备课。如:人民版必修一的专题一,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其主题设计专题导入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中国都经历了那些朝代?上面这些朝代他们的统治政策有很大的传承性,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按照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本专题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夏商周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为从秦王朝到明清时期,主要内容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不同,但都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演进的结晶。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宏观的把握专题知识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究学习,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三、导入时运用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堂导入包括:视频、图片、音乐、实物和文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是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如:讲到必修二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可以通过两组图片进行导入,一组为从长袍马褂—中山装—文革时期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的服装;一组为从跪拜、作揖—鞠躬、握手。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片,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对本课知识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要注意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保证所用音频、实物和文献等史料的真实性。如:讲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放一张图片,然后杜撰一个人物,说此人经历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时期,最后痛斥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令苏联解体。这样的导入很不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易误导学生。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好的导入设计,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应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点所在。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根据学情、教材内容及自身特点合理的进行设计,以求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峥.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导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4.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7

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育理念是各个学校和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师的课堂教学承载了无数期待与盼望。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重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要求教师的教学朝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发展。 正确理解、认识新课程标准, 并将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因素融入高中历史, 有利于促进教学改进, 有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2.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程理念的对策

2.1教师注重导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进行各项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因, 影响到教师设定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的各项行为, 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较, 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教师应深刻明白新课改的要求, 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为了让学生牢记知识点, 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 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能力, 课堂实践较少,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应当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 加强课堂实践。 例如教师在进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教学时, 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让学生扮演教材中阐述的各种角色关系, 教师让较活泼外向的学生担任组长, 以起到组织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实践的作用, 让学习勤奋的学生担任副组长, 以起到给予同学更多知识见解的作用。 小组在扮演之前先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在课堂中视听了解, 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建议或指导,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而且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师注重导入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的要求

高中历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了解过程, 教材内容涵盖大量的朝代发展和衰亡的信息, 包含大量的英雄人物事迹, 也有不少的知识理论, 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乏味性,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 例如教师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时, 教师可以播放《辛亥革命》 这一电影, 以及经过教师筛选的相关的一些视屏资料,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图像、音乐、动作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视觉和听觉震撼,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 教师通过历史事件的还原播放, 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课堂提问, 容易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时代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增强自主学习性, 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或者教师可以举行辩论比赛, 让学生就所学知识内容进行辩论, 一方为这一历史事件对促进社会发展或导致当时时局改变的利处, 另一方为这一历史事件对促进社会发展或导致当时时局改变的弊处, 教师选出双方观点的组织者, 组长可以进行招募队员, 组员之间可以查阅资料, 在下一课时辩论。

2.3重视导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贯彻执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或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并学以致用, 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2]。 例如教师在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章节知识后,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采取通过游戏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本的各节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如果其他组员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或者让其他组学生进行点评,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加深对各知识内容的记忆程度, 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教材章节内容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因果关系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有助于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学习。

3.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导入新课程改革理念, 进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 加强课堂实践环节, 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 并且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 朝着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娟.论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D].河南大学, 2014 (08) :112-113.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8

一、活动导入, 激起学习千层浪

课堂伊始, 学生就像刚睡醒的孩子, 睡意朦胧, 状态游离, 有的学生还沉醉在课间音乐中, 有的学生还沉浸在课后讨论中。这个时候, 如何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就值得好好考究了。笔者在教学中, 常以“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们有机会“动一动”, 并在“动”的过程中, 进入到历史课堂, 实现课间到课堂的过渡。在这样的互动导入中, 学生的激情更加容易被点燃, 情绪更加容易被感染。“小活动”就像打入湖面的一颗石子, 荡起层层涟漪, 你可别小看这层涟漪, 它激起了学生们心中的“千层浪”, 把他们推到了历史课堂的“风口浪尖”。

例如, 教授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的“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时, 笔者尝试以改革开放前后口号标语的对比以及改革开放30年后的打油诗切入主题, 如改革前的“团结一致向前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改革后的“交足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剩下就是自己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少生孩子多种树!”等。以口号的变迁, 引发学生们对改革开放30年的关注。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们以创写口号、打油诗的方式, 抒发自己对改革开放30年发生变化的看法。在这个趣味横生的活动中, 学生都非常积极, 就连平时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 一听说要“说标语、起口号”, 也像“打了鸡血”般, 泉思涌动。

二、时事导入, 抓住学生注意力

所谓, 时事政治, 在实际教学中, 时事总是约定成俗地和政治教学绑在一起, 而大家却忽略了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融会贯通。其实, 在历史教学中, 巧妙地应用时事, 配合史料, 点古论今, 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留心生活, 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 导入一些热点话题、中外大事件、最新时事等,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政治素养与历史情怀, 并以此为“跳板”, 展开讨论, 延伸话题, 直入教师的教学主题。

例如, 在教授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中“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 ”时, 我在教学导入中, 播放了“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宣传片及其相关的主题活动展。在绚丽多彩的宣传片中, 学生们了解到了这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古都———泉州, 并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渲染氛围后, 我配合自身的旅游图片, 以“导游”的身份, 为学生们讲解了关于泉州、“海丝”的一些文化知识, 学生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海丝”身上, 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学生都萌发了到泉州走走的念头。在这个时候, 我插入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教学,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们根据课件问题, 展开小组探究活动。在宣传片与教师生活图片的强烈冲击下,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他们根据丝绸之路的学习办法, 对海上丝绸之路展开了自主学习, 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发展, 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悬念导入, 活跃学生脑神经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 它能够挑起人的欲望, 引发知识, 是好奇心的直接体现, 是一探究竟的催化剂。在教学导入中, 我们可以点燃教学的烟雾弹, 创设问题情境, 渲染悬疑氛围, 先给学生们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一些任务明确的先学活动, 以此激活他们的脑神经, 让他们的大脑先活动起来, 为教学做好热身运动。

例如, 在教授选修一中的《商鞅变法》时, 我在教学导入中, 精心地为学生们准备了一段视频材料。这个视频材料内容为最近热播大剧———《芈月传》中“商鞅被抓, 五马分尸”的片段。在视频观看过程中, 我适时地提出疑问, 商鞅在行刑前所说“边境旅社一老丈, 尚能奉行我商鞅之法, 商鞅虽死, 其法不灭!”此言何意?视频观看过后,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先学活动, 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探究, 并将小组实践成果整理至课件提供的表格中。通过这部最近家喻户晓的历史大剧, 拉开本课的教学帷幕, 不仅从“趣”上面满足了学生们对话题内容的需求, 而且以“疑”入题, 营造悬念, 激发了学生探知的积极性, 以“先学”带动老师的“后教”, 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扫清了障碍, 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导入方法探析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导入;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在教学中课程导入不仅“难”并且也很“关键”,因为良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在教学伊始就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反之拙劣的课程导入则显得枯燥无味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导入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了以下的研究。

一、课程导入的作用

课程导入顾名思义即是在开始授课之前有关教学内容的导语,这样的导入要么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要么是教学内容的有关线索。课程导入的目的不外乎让学生大致掌握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两个方面。根据心理学中的首映定理来讲,人对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也是根深蒂固的,换言之在教学伊始,学生是否对课程充满学习的憧憬主要是取决于课程导入是否出彩。因此,成功的课程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导入的方法探析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目前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较为高效的导入方法,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在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将要学习的课堂中。这样的导入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常用且有效的,因为历史教学本身就存在较强的时间关联,也就是每个章节都存在很大的联系。譬如在讲解“春秋争霸”一课时,可以追溯到周的建立及走向灭亡原因的分析,进而过渡到春秋争霸的内容讲解。再如在讲授汉朝文化相关内容时,可以先熟悉秦朝的文化,因为汉朝文化绝大部分还是沿袭秦朝的文化,所以通过对秦朝文化的复习,学生就可以结合其内容然后对汉朝文化有大致的掌握,进而通过学习区分其中的差异。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历史知识的时间关联性,同时也契合了历史知识的发展性,因此复习导入法目前依然是历史教学惯用的导入方法。

2.平铺直叙导入法

平铺直叙导入法实质上是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即在教学开始,教师直接阐述教学内容的梗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有关内容。这样的导入方法优点是简明扼要地将教学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在教学中逐渐舒展,如此就使学生首先大致把握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搭建起知识构架,然后随着教学的展开逐渐汲取营养使知识的框架变得丰盈饱满。由此可见这样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又较为高效的,但是其中的弊端也较为明显,因为这样的方法如果实施不当就会显得比较干瘪枯燥,自然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由于知识的概括度较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将受到挑战。譬如在讲“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可以如此导入: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状态,促成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但是由于秦王的贪婪暴戾,致使国家方定之初便又开始大兴土木,徭役频发百姓皆不能负,于是在公元前209年陈胜以“王侯將相宁有种乎”之志,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敲响了反秦的战鼓,随后我国进入了战火延绵不休的阶段,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个烽火狼烟的时代。不难看出这样的导入是直接的将授课内容高度杂糅后,通过一定的表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导入模式。总而言之,这样的导入办法只要实施得当,是可以取得很好效果的。

3.典故导入法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来看,故事是最容易吸引人的。因此,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合理地运用这样的特点进行课程导入。譬如,在讲解“南宋与金对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就可以以典故导入课程。诸如岳飞抗金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且较有趣味的。首先在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岳飞著名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名句,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何人所著吗?”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就可以顺势介绍有关岳飞的典故了,诸如“岳母刻字”“直捣黄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如此一来增加了教学导入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在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典故导入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设问导入法

设问导入法可以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如讲解“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结合我国伟大工程的建设情况,先从学生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通过设问以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譬如在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同学们知道万里长城吗?”,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进一步设问:“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伟大的工程吗?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我国另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吧。”如此一来,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慧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方法初探[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9).

高中历史课的成功导入 篇10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得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不仅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探索的兴趣。如在讲授“唐朝衰落”这一内容时,可先出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诗学生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可先请学生解释诗中含义,找出讽喻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当学生提及杨贵妃和唐玄宗时,可马上引导他们回顾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唐玄宗不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待学生答出“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勤政、任用贤臣”后,可问:“这首诗又是写的唐玄宗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答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然后总结:这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由此自然引出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并得出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关键在最高统治者的勤政与否、用人得失的结论。在历史课上联系语文知识,而且与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密切相连,使学生既感新鲜又乐于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故事导入法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忙地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如果说“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充满期待地听教师讲故事。如:在讲《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时,我用商鞅变法时“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五花八门的回答后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四、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三字经》歌曲版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三字经》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再加上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提问:“《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去探寻答案。

五、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2月9日导入“一二九”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六、悬念导入法

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提问的内容和对象。如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考虑让其回答较难的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考虑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却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对于少数上课不够专心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提问,以示提醒。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导入语。

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什么?何时开始,何时胜利?

生思考并作答。

师:据统计,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为150-200年。在这种条件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吗?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吗?

生思考并作答,师归纳。

师:中国近代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上一篇:怎样阅读下一篇:妊娠结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