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学徒

2024-11-27

双元制学徒(共8篇)

双元制学徒 篇1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的逐步提高,必须设法加强中德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教育,强化双元制学徒的双重角色意识,指导双元制学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双元制学徒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关键词: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引言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起源于战后的德国,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双元制学徒,他们既能在学校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机会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能力培训,这种培养模式推进了产教融合,适应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也得到极大的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1.加强中德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中德培训中心十年前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为舍弗勒、配伟奥、肖特等德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已经由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徒毕业后违约跳槽;有的学徒专业技能较高,但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方面给公司带来一些麻烦,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双元制教育培养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立德树人,让学徒全面发展。

2.有关职业素养

中国知网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概括地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一切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英语称为career quotient,简称CQ,汉语译成“职商”,它与智商、情商一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职业甚至事业的成败。

3.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很多中德双元制学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感到困惑: 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我没有正式员工的工资高?为什么总让我做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企业方面也有困惑:如此简单的工作,为什么不良率那么高?好容易培养的学徒说跳槽就跳槽,值得花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吗?出现这些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徒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3.1加强双元制学徒的双重角色意识。

中德双元制学徒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培养方式。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是“2+ 1”,或者是“2.5+0.5”。而中德双元制学徒是工学交替,即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融为一体,这样更利于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总结提升实践技能。

其二,就业方向。普通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在最后一年或半年的毕业实习中逐渐确定下来,而中德双元制学徒在进校之初就通过企业参观、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逐步了解将来要加入的企业,并在双向选择之后签订学校、企业和双元制学徒三方协议,在第一学年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就职企业。

因此,中德双元制学徒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角色。需强化学生的双重角色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要把这两种角色都扮演好。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计划完成考级考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作为学徒,要遵循企业员工守则,主动向师傅请教,钻研生产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2加强双元制学徒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他的定义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对中德双元制学徒来说,从一年级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企业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努力的方向及具体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首先,了解企业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应对策略。

其次,根据应对策略,确定努力方向,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在每一时期的规划中,又包括了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等方面。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有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做指导,学徒在每个阶段都有了清晰可见的具体目标,就能够把公司交待的任务做好, 逐步打好基础,有计划地向着下一个职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职业理想,不会再迷失职业方向,或者漫无目的地跳槽。

3.3加强双元制学徒的企业文化熏陶。

中德双元制学徒在校期间就定期进入德资企业进行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太仓素来有“徳企之乡”的称号,很多德资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提高学徒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以舍弗勒公司为例,舍弗勒集团是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舍弗勒航空轴承(太仓)有限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 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学校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组织新老学徒交流、安排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徒们耳濡目染舍弗勒特有的企业精神,并使之逐渐内化,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踏实拼搏,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见,对双元制学徒来说,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有校企联合,培养双元制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中德双元制学徒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双元制学徒 篇2

上海市商业学校 卢宁宁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指的是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全民办学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中学校位置和企业位置并重的思想。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课程教学法也因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教改的重点。在教育部和德国IN-WENT联合组织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中,笔者重点考察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含义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思潮。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职业人才要求的重新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对学习过程,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和记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将“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学习”是指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是涉及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包括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转移关系。因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传递,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行为导向法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行为实践对学习的指导,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而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学习的内容包括:行为的意义、行为系统、自我控制和协调合作等,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有不同的翻译,如活动导向、行动导向和实践导向等。

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为导向教学法也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确切地说更是一种指导思想。正如德国职业教育学者T·Tram所讲的,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双元制”职教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

“双元制”是德国职教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德国,按照不同的教育和培训任务来划分,职业学校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教授职业技术,使青年人能够从事职业工作(以职业学校为主);第二类主要通过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受训者获得进一步深造的资格,取得上高等专业学校或各类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职业学校,其职教思想上的务实性都决定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地位。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还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元”是企业的培训,其雏形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同行工会对师傅的培训。到了19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学徒制度已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双元制”中的另外一元职业学校也发展起来。因此,在德国职业学校自其诞生伊始就和企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行为导向教学是联系“双元制”中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做到“无缝”连接的重要方式。

正因为如此,1996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从而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2005年4月1日通过的德国新的《职业教育法》中更是将“行动能力”培养体现在法律条文中。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如果说行为教学法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教学思想改革,但如果缺乏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实践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通过系统的考察,我们认为,在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调控和评估,相对应的学生主要是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成果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一系列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组织实施阶段。模拟教学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兴起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它是指人为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和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

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如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和评估成果;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2、案例教学

由于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情景,因此,案例教学成为德国行为导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方式。根据笔者的考察,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接近实际。二是案例的课堂组织。在这个过程中,要摆正教师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认真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启发。三是案例的讲评。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归纳学生的发言,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告诉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

3、项目引导

这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首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项目规划和任务分工,以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策划的能力。其次,是进行集体调研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手册,开展讨论,团队合作进行市场调查等。最后,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出策划方案的预算报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答辩,答辩会由全体同学参加,同时邀请部分教师参加。每一小组的成绩均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评议,得出每个小组的实际成绩。老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通常能够从中体会到策划工作的成就感,找到自信。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引用。

4、角色扮演

在上述的教学方法中,通常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例如,在模拟的营销管理系统中,可分配学生担任某一管理角色,并行使相应的权利和责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探索如何完善组织的管理,使之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5、大脑风暴

大脑风暴教学法旨在创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并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以使每位学生的独特的思考不受压抑,激励学生开展自由联想,充分发表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激励引起连锁反应,发挥集思广益的奇效,产生更多更新更深层的想法,以求获得比单独思考更完美、更有价值的结果。最后通过归类、总结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几点启示

通过考察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尽管其实施在德国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然而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行为导向教学法已在德国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1、与我国传统的灌输式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相比,行为导向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使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会固有的知识。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知识的产生和递增的速度是以几何级数来衡量的。因此,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应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具备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

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最为缺乏的是实践经验,对真实世界的了解不充分严重地制约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无论是模拟教学还是案例教学或是项目引导,教师要做到对整个教学和实践过程都有很好的宏观控制,就必须对某门课程所有相关的内容都有所了解。这就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育的教师要求更高。因此,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关键。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即需要去工厂实习实训),并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实训教师都是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人员,因此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行为和实践为导向”。

3、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可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观念是: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考不上学的孩子才不得已进职校。这种观念甚至在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中也存在。因此,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保证学生不出“乱子”、顺利地把他们送出校门,而不管能否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普通教育的地位同等重要,教师将教学放在核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在德国行为导向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培养被放在核心的地位,道德的教育贯穿在整个行为教学中。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过分地强调技能的培训,而职业道德的培养被弱化。

4、制度是德国“双元制”体系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各种教学法的讨论很多,对先进教学法的研究也不少,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困难。对其深究,我们认为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是其根本原因。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并非新鲜事物,但其成功的实施与各项制度有关。对我国而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应该包括政府相关的法令和对职业教育的扶持等宏观方面;也包括各个职业院校对从事行为导向教学教师激励机制的确立等微观方面。

学生变学徒 双元入新土 篇3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德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同时,对“德国双元制”的认识与感悟也很深刻。 “德国双元制”之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在职业教育理念的架构与实践的开展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契合与共识。但是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我们对“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借鉴成效还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寻找学习途径,探求结合办法,这也是学校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最根本的出发点。

一、双元制本土化培植了新的土壤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探索新形式,发展新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013年5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三部委批准,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正式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示范校建设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这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本溪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调研和磋商,学校与德科斯米尔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确定联合成立试点班,定向为企业培养维修技术人员。与德科斯米尔的牵手,为学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搭建了一个最坚实的平台。

二、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目标

德科斯米尔班的合作在校企双方谈判的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合作的四个建设愿景,即“通过最优秀的教育模式,培养最优秀的学员,成为企业最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生产最好的设备”。在这四个最优中,最为基础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就是“最优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我们进行示范校建设,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探索的目的所在。有鉴于此,学校结合示范校建设工作,将项目的建设目标确立为: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为基础,探索和开展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土壤上发挥应有的效应,探索新的途径与办法,引领和带动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三、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

学校认真研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以“现代学徒制”作为双元制本土化的建设方略,构建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运行模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师傅联合传授,采用学习和培训交替进行的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新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安排专职项目管理人员全程跟踪管理学生。企业项目负责人定期到校与学生开展座谈,与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企业派专职人员为学生宣讲企业管理规章及安全生产理念。借鉴德国教学标准及教材,开发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难易适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要讲练结合。实训项目采用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双元制本土化的运行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双重的管理模式、合理的教学计划、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考核以及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德国先进职教理念的熏陶、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的体验、科学组织实施的经历、企业实践培训的锻炼,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不断的碰撞中更新了理念,在反复的锤炼中积累了经验,探索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发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的目标。

五、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作为中德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德科斯米尔合作项目的开展,是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对“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增进了中德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引领了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引发了我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与启迪。

双元制学徒 篇4

一、动因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既是改革的起因,也是改革持续进行的推动力。

(一)外部动因

1. 宏观经济转向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贝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援助下,进行了三次经济结构调整,旨在减少政府公共预算,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市场自由化。这直接导致了该国正式经济部门(formal sector)(1)的缩减,使非正式经济部门(informal sector)(2)创造了50%~60%的GDP。[1]贝宁经济呈现出以非正式经济部门为主导的发展趋势。

以非正式经济部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两重性:其一,可为失业人群和社会贫困阶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暂缓国内就业矛盾;其二,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发展具有风险性,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易于饱和,使就业人员陷入“低技能—低生产效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多年来,贝宁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占30%左右,[2]进入21世纪后,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3]

非正式经济部门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消除贫困、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这一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国家培训非正式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提升非正式经济部门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2. 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危机

青年失业问题是困扰贝宁政府的一大难题。从贝宁人口年龄结构看,近年来呈年轻化态势,15岁以下人口数占总人口的46%(世界平均水平为29%),[4]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年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贝宁青年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三个特征:第一,15~20岁青年的劳动参与率下降,[5]青年失业率约为成人失业率的两倍[6];第二,92.4%的青年就业集中在非正式经济部门;[7]第三,就业青年收入低下,月收入不足成人的一半。[8]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青年缺乏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就业技能。因此,贝宁面临的挑战就是探寻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提升青年的就业技能,帮助青年顺利从学校向职场过渡,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

(二)内部动因

1. 传统学徒制发展与变革的需求

传统学徒制是贝宁发展最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该国技能市场中居主导地位。贝宁非正式经济部门中90%的技能培训均采用这一模式。据统计,1979~2005年间,贝宁传统学徒数量从36,000人次增至200,000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0%,培训人数是正规职业教育机构的10倍。[9]这一模式的经久不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入门槛低,受众广。传统学徒制是贝宁贫困青年、从农村流动到城镇的青年以及达不到正规教育入学要求的学生获得社会认可技能的唯一培训方式,是绝大部分贝宁青年获得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它在传承和更新职业技能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学费低廉,有助于实现自我融资。在贝宁传统学徒制中,一般由家长在其子女学徒期间分2~3次向培训师傅交纳学费,总额根据专业不同约在75~225美元之间;[10]技工师傅向学徒提供食宿以及少量的生活补贴;学徒的劳动收入足以负担自身的基本生活费用。第三,切合市场技能需求,就业率高。传统学徒制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紧密。学徒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除了能够掌握当前市场上所需技能外,还能习得经营管理、谈判技巧等多项技能,同时获得更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打造个人社会关系网。学徒完成学业后一般能在所在的实习单位就业、自主创业或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网实现就业。

然而,传统学徒制存在其固有的弊端:体制不规范与培训质量不稳定。体制不规范突出表现为:师徒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口头或书面合同进行约束,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无明确约定;在培训的时长、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以技师个人或行业所使用的特殊准则作为学徒完成学业的考核标准,缺乏相应的资格认证。培训质量不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传统学徒制培训过于依赖既有的模式和客户需求,学徒只能接触到当前市场上所需商品,或者只负责某一生产环节,不了解整个生产过程,致使技能的传承不完整;学徒经过培训不能精熟行业的所有技巧,培训效果取决于其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种与工作量、厂房设备以及师傅的教学方式和技能水平。二是由于传统学徒制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教育的缺失,师傅和学徒都缺乏最低限度的理论知识基础,造成学徒难以理解实践操作背后的机理,自主创新能力差。

2. 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贝宁的正规职业教育较为薄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正规职业院校以私立院校为主,公立职业院校仅有15所,[11]其中绝大部分只针对职前培训,且存在着培训内容陈旧,设施过时,受训人员缺乏实践机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导致正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两大困境:实践经验缺乏,无法进入正规经济部门就业;在校所学技能也没有为在非正式经济部门就业做好准备。造成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二、举措

20世纪80年代末,贝宁政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并于1993年正式实施双元学徒制改革。这场改革旨在建立一个与贝宁国情相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贝宁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三大具体目标:第一,融合传统学徒制与正规职业教育的优点,从根本上克服二者的薄弱环节,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第二,满足青年就业技能需求,缓解青年就业危机;第三,满足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技能发展需求。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改组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从1993年至今,贝宁的国家职业管理机构因改革发展需要几经变更。改革的重点在于整合职业教育管理权;改革的理念是紧跟双元学徒制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效率;机构调整思路体现为改革管理部门职责日渐明晰。

双元学徒制改革前,贝宁职业教育管理权分散在初、中等教育部和高教与科学管理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部以及文化、手工业与旅游部等相关部委。改革实施之初,由国家教育部下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专门负责。1998年12月,在德国技术合作机构(GTZ)的协助下,“理事会”通过了在国家层面增设三大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决议,其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部负责管理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公共职业改革管理部下设职业继续教育理事会,管理国家职业继续教育发展事务;工商企业管理部下设就业与培训理事会,负责提升国民就业技能。这一改组使贝宁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分工、权责更为明确。2001年,贝宁政府以政策需求为准绳,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理事会的基础上,下设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和职业培训与技能发展理事会,前者负责管理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后者管理职业继续教育与传统学徒制培训。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部的成立结束了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权分散的状态,一元化的集中管理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新任总统进行了政府部门调整,把职业技术教育部改组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部。2007年夏,增设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部,侧重管理中等职业教育事务与双元学徒制改革项目。这一改组体现了国家对双元学徒制改革日益重视,随着改革的推进与领域的拓展,改革管理部门权责日益明确。

(二)组建职业继续培训与学徒制发展基金会

改革的资金问题是贝宁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来推进双元学徒制改革,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贝宁政府于1998年12月决定建立国家培训基金会来筹措和管理统一调配改革资金,为双元学徒制改革面向全国范围推广提供资金保障。1999年初,通过立法确立了职业继续培训和学徒发展基金会(FODEFCA)的地位;2001年,对搭建国际培训交流平台和设立国家培训基金会作出战略部署,基金会作为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融资机构正式成立。各行业组织、职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和技工师傅等培训人员,只要在基金会登记注册,均可申请培训资助。基金会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来促进贝宁正式和非正式经济部门中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

基金会采取多元融资策略,其经费有三大来源:政府税收收入再分配,贝宁政府每年将征收的工资税总额的30%~40%注入基金中作为年度津贴资助;[12]行业组织的捐助,主要由贝宁技工联盟(FENAB)和主要行会组织从企业中筹集的捐赠;国际援助机构的资金援助,主要来自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发展组织、德国援助机构、法国发展机构(AFD)、瑞士发展合作组织(SDC)等。

基金会调配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主体间调配,采取定向分配的方式,培训补贴分为学徒专项补贴,技师继续教育补贴和特困人群技能提升补贴等三项;二是在项目和正规职业教育机构间进行分配,一般面向国际援助机构定向资助的项目或院校。

(三)构筑双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

贝宁原有的职业技术水平认证由两部分组成:正规职业教育体系沿用法国殖民体制中的职业资格认证;传统学徒制使用国内行业组织提供的资历证明。两者在国内均未得到广泛认可。在国际援助机构的建议下,贝宁政府于1998年联合行会组织确立了职业资格认证(Certificat de qualification professionnelle)(CQP)和职业技能认证(Certificat de qualification au metier)(CQM)。[13]双重认证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双元学徒制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QP主要面向年满14岁、教育水平至少达到小学4年级以上的技术人员。2006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委第0012号法令提出具体的“双平衡”评估方式:在理论和实践测试上保持平衡(理论成绩占30%和实践成绩占70%),在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之间保持平衡(分别占60%和40%)。[14]过程评估以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填写的学徒日志册为基础,评估人员不定期考察学徒在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表现,填写工作实践评估表和整体评估表。同时,资格认证框架确立了对双元学徒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由于绝大部分技师达不到CQP所要求的教育程度,因此贝宁特设CQM专门面向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而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技工,对其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给予国家认证。2005年3月17日,贝宁国民议会通过第117号国家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年满16岁接受过技能培训且达到一定技能水平的技工均有资格申请职业技能认证(CQM)。[15]贝宁国家技工联盟(FENAB)是主要的认证机构。这一认证的推出明显缓和了技工对双元学徒制改革的紧张情绪,减少了CQP给技工带来的危机感。

作为双元学徒制的配套认证,双重资格认证规范了贝宁国内的资格认证,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使职业教育培训真正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技师与学徒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减少改革阻力,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革

双元学徒制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核心,确立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从课程设置到课程监管均体现企业需求首位原则。

双元学徒制以专业项目方式运作,由行业组织采用DACUM法主导课程开发,国际援助机构和正规职业教育机构的代表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中。改革整合了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立足于具体岗位要求,把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核心,构筑成与职业岗位具体业务密切联系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这一改革使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互相融通成为可能,丰富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同时行业组织可根据当地市场来调整具体的区域课程设置,保证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双元学徒制项目由各地区正规职业教育机构(一般为职业技术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合作运作,校企之间如何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两者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为保障培训质量,行业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了项目监管。行业组织主要对企业部门的具体教学进行监督,而国际援助机构则采取定期评估的方式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这对于双元学徒制项目的执行部门——职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行业组织与国际援助机构是项目的主要资助者,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决定今后项目的承办权以及在业界的声誉。这一项目管理机制并不是单纯对项目的运行进行简单监管,行业组织与国际援助机构还为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第三方监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双元学徒制项目培训质量的稳定性。

三、经验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开始走出了一条突破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道路,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与正规职业教育机构多方共赢,也为西非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挖掘传统体制的积极因素,消除改革阻力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的前提是政府肯定传统学徒制在实践教学领域中的积极因素,融合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在理论教学上的优势,理顺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消除传统学徒制企业技师的隐忧,吸引他们加入双元学徒制的改革之中,实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走出本土化的产学结合道路。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并不在于对原有体制的全盘否定,而在于挖掘其积极因素,将之融入新的体制中,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改革的阻力,减少改革中的不确定因素。

(二)以多元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改革服务

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涉及到四个层面的合作。

第一,贝宁政府与国际援助机构的合作。与国际援助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动了对原有体制的改革。在国际援助机构的敦促下,贝宁政府改组了职业教育管理机构,颁布了相关法案,最终建立了双元学徒制的改革基础。另一方面,弥补了国内资金上的不足,国际援助机构提供了绝大部分改革资金以及后续的技工创业资金支持。这一合作是改革持续进行的核心动力。

第二,政府与国内社会伙伴的合作。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过程中,大到改革决策的拟定、资格认证的构建,小到课程的设置,学徒技工的选拔、考核,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贝宁政府与行业组织、雇主联盟、工会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协商合作。政府与国内社会伙伴间的合作无疑成为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合作意味着彼此协商,相互妥协,达成共识,互相支持。政府在改革中兼顾各方利益,各方在改革过程中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形成良好共赢的局面。

第三,国际援助机构与行会组织的合作。国际援助机构并没有直接介入改革具体实施过程,而是选择了设立“国内代理人”的方式。“国内代理人”便是具体的行会组织。这一方面保证了项目符合贝宁具体的需求,将教育培训理念本土化,减少文化上的冲突,扫除了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国际援助机构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保证了先进理念的落实。

第四,正规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其特点是就近合作,权责明确,注重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是整个双元学徒制改革的灵魂,合作过程体现了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理念。校企合作融合了校企之间的优势,盘活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近合作与彼此之间的明确分工,使双元学徒制项目教学同地方经济与社区的发展形成互相依赖、共生共长的关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切实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可谓是对原有职业教育体制的一大突破。

总之,以上四个层面的合作充分体现了重视内外系统的共生性与互惠性,兼顾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得到了内外部力量及时、有效的支持,成为双元学徒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动力。

(三)建立多元协商机制,以制度保发展

贝宁在双元学徒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协商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双元学徒制改革政策的制定一般经过四大流程:第一,政府部委的内部协商,国际援助机构代表也参与其中,形成政策草案;第二,由行业组织对市场技能需求进行调研,形成意见书,呈交政府部委审核;第三,由政府牵头召开多方代表研讨会,与会代表由行业企业代表、正规职业教育机构、雇主联盟、大型工会代表等利益相关者组成,各方对政策决议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第四,政府以法案或法令的形式将决议制度化。这种多元主体协商决策机制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融入决策中,研讨的过程也是彼此合作、互相妥协的过程,做到深入了解需求,广泛集中多方意见,通过决策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充分反映了不同主体的需求,更为切合市场技能需求。政府也通过施行这一决策机制使大政方针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其运作过程充分体现了管理、咨询、信息、决策的一体化。以制度保发展是贝宁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完成其他非洲国家长期未能突破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16]其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专门化和改革决策法制化上。规范化使整个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按照既定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其创新之处表现在运用公共教育政策来解决非正式经济部门的技能需求,采用统一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多元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经济培训与技能发展问题,从而保证改革持续向前发展。

78.(下转第58页)(上接第14页)

本文责编:刘健儿

摘要:贝宁双元学徒制改革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采取了改组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组建职业继续培训与学徒制发展基金会、构筑双重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革等举措,为非洲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学徒制

参考文献

[1][10]Richard.Walther,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informalSector,Report on the Benin Field survey,Working Paper,No.19.AgencyFranceofdevelopment,Paris,2006.6,27.

[2]UNDP,World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Paris,2005.

[3]UNDP,Repor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inBenin in 2004.Paris,2005.

[4]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Literacy and Non FormalEducation Sector,2002.

[5][6][7][8]Jean-Pierre Cling,Folore Guberb,Youth andLabor Markets in Africa,Agency France of development,Paris,2007.10,11,61,64.

[9][11]Richard Walther,Towards a Renewal of Apprentice-ship in West Africa,Agency France of development,Paris,2007.97,64.

[12]ILO.Employment Setor Employment Report No.1 Appren-tice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Africa.InternationalLabour Office.Geneva,2008.27.

[13]Ministry for the Civil Service,Labour and AdministrativeReform(1998),Politique nationalede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 continue.

[14]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FormationProfessionnelle,Rapport d’valuation de l’Examen duCertificat de Qualification Professionnelle(CQP),Sessionde Février 2006.Cotonou.

[15]Ministries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Plan Décennal deDéveloppement du Secteurducatif,2006-2015.2005.30December.

在海口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 篇5

---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国双元制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项培训汇报 黄泽伟

2015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海口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项目教学法培训团,本次学习了10天。这个团队人员主要由机电系、信息系、旅游服务系、农林畜牧系的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共27人组成。这次学习及考察活动,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所有团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热爱和很高追求,大家怀着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强烈求知欲望,带着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传统作风,孜孜不倦的优良学风,投入到这次学习培训与考察中去。

这次学习活动,根据培训方的要求和学校的安排,吃住学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能更好的学进去,想明白。本次的学习在海口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培训方的热烈欢迎,德国教授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出来迎接。

这次学习活动,培训师是德国的老师,翻译莫志刚带领我们共同学习。培训内容共有四项:第一项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二项是现代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微观教学法,;第三项是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宏观教学法,主要讲项目教学法,;第四项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及课堂组织形式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本次培训来自德国的教师用非常幽默得体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应具备的因素和教育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近年来,对德国的双元制或叫双轨制职业教育早有所闻,只是没有深入的学习,不甚了了,因而这次的学习,我一直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努力的将德国的职业教育方法学以致用,带入回学校、带入课堂。这次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实地参观和与授课教师交谈,对双元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对德国在职业教育的“双元制”、项目教学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1.立足行业特色,建立紧密的校企业合作关系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加强开展师傅带徒弟等特殊方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师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师傅的帮助下,得到训练,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将理论和实践牢牢地结合起来,在学校是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在企业是学徒以学习技能为主,学生既可以体验学校生活,也能通过在企业的锻炼获得一些工资。所以,在中国我们只有坚定的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探索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图与企业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要树立起主动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以各种实际行动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更多开设订单班,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达到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我们还要主动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以紧密校企关系。

2.对于订单班,要采用合同制,强化校企合作

对于为满足企业需要所开设的订单班教学班级,可以进一步采用签约制的形式,明确职业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学校与企业可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具体可行,教学组织严密,学生做到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更高。在工学结合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以一名员工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完全按企业工作者的身份进行管理。对于在学校内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的订单班,我们也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增强企业员工意识。

3.在培养目标上,要继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基础训练,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我们要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理论教学上要坚持宽基础,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要使学生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所谓关健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这些,要求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给予充分考虑。4.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专业设置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并具有综合性。这样的专业设置可以较好的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同大类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当到了三年级时,可以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学生学习准备就业的专业,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较宽的基础,也具有了较专的专业能力,其好处是不难理解的。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成功之处。

5.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现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德国,职业学校的老师普遍在30岁以上,都是通过多年的理论和长期的企业技能实践培训而获得岗位的。我觉得可通过以下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熟悉了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宏微观教学法、宏观教学法,明确了项目教学法。

我们学习了五种微观教学法:形态学矩阵法、思维导图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观察法。每种方法都是培训师先演示,然后给大家布置任务,老师们按自己所在专业分组,以专业中的某个方面作为主题开始完成一种教学法的尝试,最后各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相互交流,这种方式老师们普遍认为效果很好,通过大家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有很多的新创意和想法产生,而且让大家深入了解了每一种教学法的内涵。

来自德国的培训师首先很守时,从不迟到,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没有特殊原因也绝不提前结束课程;其次他很敬业,每次上课我们都能深深感觉到他充分地课前准备,从工作页、各类裁剪好的彩纸及教具都独具匠心;他还幽默诙谐,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模仿让大家觉得老师就该是这样,就该有这样的态度和这样的备课,有这样的课堂艺术!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位专业老师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我会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德国双元制:在反思中借鉴 篇6

一、反思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是根植于德国特殊的文化土壤之中,它的成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其特性。因此,作为职业学校,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训制度,不能拘泥于它的形式与内容,那样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准确的理解它的精神实质,从思想的层面去把握双元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内存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勇于并善于创新,把社会和企业引入到学校的办学中来,从而拓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职业学校发展之路。

1. 对企业过于依赖

德国培训体系是根据自由市场经济规则构成的,德国双元制的调控机制主要以市场为主,政府法规调节为辅,市场的供需平衡是双元制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在这一培训市场中,提供什么样的职业培训由企业决定,政府无权干涉,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但这也意味着企业的参与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双元制的命运。而企业的参与情况又取决于其自身的经营状况,这就使得双元制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总体经济形势的左右。例如,东西德统一对德国经济曾产生严重影响,失业人数长期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培训岗位提供严重不足,1991年,在原西德地区,只有45万人接受了双元制培训,而雇主却提供了近70万个培训岗位。毫无疑问,对企业的过分依赖使得德国的双元制缺乏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难有作为。

2. 职业学校被边缘化

双元制的运行是以企业和学校的密切合作为基础的。然而企业的作用在双元制中被过分强调,从而导致学校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丧失了在其原本重要的地位,甚至沦落为企业的附庸。近年来,职业学校的缺课现象愈演愈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学校的教学存在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配合无法做到和谐协调,职业学校的作用在双元制中日益被边缘化。

3. 培训成本过高,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减弱

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和人才流动的频繁增加了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风险,相当多的企业因为担心自己培训出来的专业工人被竞争对手挖走或是主动跳槽而不愿意过多的投资于培训。再加上培训成本本身就比较高,如果培训出来的熟练工人成群跳槽的话,企业将不堪负担损失惨重。

二、思考与借鉴

我校办学的前40年,由于受到办学基本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发展比较缓慢,学校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兄弟学校,学校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在生存危急中,我们也比较早的形成了忧患意识和市场意识,把学校做大做强的愿望一直都很强烈。近几年,学校紧紧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机遇,我们团结一致,努力拼搏,敢为人先,6年时间学校实现了从不合格—省重—国重—国家示范的跨越式发展。

但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与优秀学校相比,我们的底子还比较薄,特别是学校前几年把比较多的精力着重于规模发展,内涵建设亟待提高,特别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模式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首先是调整专业,增加新的培训工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根据广东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重点发展如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营销、商务英语等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专业及专业群。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专业结构与广东省产业结构相匹配,满足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根据新兴行业对从业者技能的要求调整培训标准、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具体做法是:加大基础课的比例,加强计算机及外语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工作技能,知识结构更广泛,更容易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很多理论课不再像过去那样以课堂讲座形式进行,而应采用小组讨论或共同操作的方式;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众多,单一技能技工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尝试多工种合作培训,使培训方法更实际、针对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向一专多能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其协作精神。

第三,积极拓展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新模式。引入企业项目:与企业共同完成生产性实训项目,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力求课程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相适应,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相适应;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素质与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相一致。如物流专业共建“物联商务服务中心”,运用物联网的智能化技术,以学生超市、电子商务为销售前台,开展供应链流通环节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根据校内外业务需求,提供采购、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物联商务服务,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运作的“零对接”。

另外,学校要多为企业着想,做好对企业的服务,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通过共赢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让企业共享学校的教学条件、实训基地和其他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企业培训中心,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并行发展。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的教材、师资;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专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完成一定的生产环节。通过为企业的尽力服务,最终促使企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支持力度。

第四,进一步改革学生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以发展性评价体现“人人有进步,个个有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家庭、行业、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在考试中,具体要做到:凡是可以采用技能的形式进行考核的学科,都要进行技能考核,尤其是技能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必须严格采用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并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科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注重实际能力考核的技能考核标准,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考核或考工考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积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见闻 篇7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要素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育对象被称为“Auszubildende”, 意思是“学徒、受训者”。学徒年龄一般从16~18岁不等, 大部分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合格学生。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大约75%的学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余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政府规定, 凡不准备接受高级普通学校教育者, 必须进入职业学校接受3~4年职业和技能培养。德国人所看重的工作资格, 大多数是依靠职业教育来获得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企业”和“学校”即“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两“元”, 学徒通常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培训, 即按照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 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的大致比例来分配。另一种形式是在学校密集地上一周理论课, 再到企业集中实践操作两周, 如此循环往复。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前, 企业与学徒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即企业有义务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及形式, 学徒有义务接受实践培训。职业培训中期及后期, 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区域内或全国统一考试, 合格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该职业领域。毕业后的学徒可以选择效力实习企业、自由选择其他企业或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萌芽于“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 由最早的“师带徒”形式发展而来。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倡的“Ausbildung fuer alle” (“全民教育”) 的益处很快得到印证。德国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及财政支持也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享誉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在实际操作中其特点十分突出。

1. 立法明确,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德国法制健全, 对各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有严格的立法, 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联邦《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等更详细的法律条例, 以规范和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施行, 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2005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对于“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视面向具体生产岗位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通过企业提供规范的实践岗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傅、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进修和晋升机会, 学徒更能了解生产实践需要的必备技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职业学校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内的理论学习, 即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文化理论的欠缺。这一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学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的时间。

3. 职业分析客观, 考核体系完善

德国以客观的职业分析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 随着行业细分、行业整合、行业交叉和新兴行业的出现, 专业设置也要与动态发展的职业分析相符合。

德国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作为专业管理决策机构。各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的附加规定、认定企业培训资格、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提供合同条款样本、制定考试规则、接受企业和学徒针对培训提出的咨询、就合同纠纷进行仲裁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原则, 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除了口试、笔试以外, 更强调技能操作考核。只有全部通过这些考试, 学徒才可以拿到各州都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4. 制度体系严谨, 配套服务先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教学安排严谨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根据分工不同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制定教学, 安排计划时, 企业和学校结合互动办学的有利条件, 充分考虑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 教学当中既有技能传授, 又有提高学徒综合素质的理论培养。

企业培训的严谨体现在:培训统一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法规进行, 涉及各职位的相关培训条例, 如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以及考核办法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型工业企业中, 一般为学徒配备专门教学车间和培训室。中小型企业中, 学徒直接在生产车间或对口部门接受培训。

职业学校内承担的理论教学部分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讲授, 而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 (例如幻灯片、电脑、示教板或模型) ,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 学校配备实习车间及相应设备,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某件作品或掌握某种程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例分析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

2007年12月, 笔者跟随项目组参观了位于莱比锡附近的德雷茨职教中心 (Ber ufliches Schulzentrum Delitzsch) , 现介绍该学校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方法。

1.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雷茨职教中心为电子电气等专业设置了理论课教室、专业模型展览室和实训中心 (或专业实验室) 等,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电路理论, 该教室除设置多种多媒体设施外, 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工作页, 上面详细注明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 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学生能够在创造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以个人职业行为作为主要教学导向, 使独立行动、实践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其特点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即要求学生立足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实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和进行创新;重视典型工作场景里的实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及方法, 较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实验等, 不但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课堂教学中, 德雷茨职教中心的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展示所授内容。特别是机械、电器、建筑等专业领域内, 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媒体既包括光盘、磁带、模型等信息载体, 也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表现形式。常用的有Power Point、Flash、工作页以及E-learning (电子化的学习) 。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 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方式, 能够直观、生动、有趣、形象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在企业接受实训的学生, 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经常采用E-learning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E-learning平台提供的内容有:“引导”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流程等;“专题内容”部分, 包括知识学习、实际场景、应用模块、案例使用和经验交流等;“测试评价”部分, 既可以提供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库也有学生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表。E-learning平台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反馈, 也就是说即使师生不能面对面, 也能进行互动交流, 使参与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

在德期间, 笔者参观访问了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一家集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这家公司里, 我们之前谈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1. 企业概况

该集团公司拥有员工数千人, 其组织结构大致分为:管理部门 (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法律/内勤部) ;生产部门 (包括IT服务部、项目发展部、质量管理部、总销售与咨询部) ;服务部门 (包括服务中心、销售部) 。各部门又分别下设若干子部门, 以IT服务部为例, 分为发展部、运营部、服务支持部。公司的人员分工及职务种类比较丰富, 可以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晋升、发展空间。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执行情况

“双元制”在该公司统一归口人力资源部执行和管理, 由培训专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德国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设立培训岗位并公布于媒体, 学生需向企业提出申请才有机会获得该岗位, 企业经过对学生的资格审查后把名单提交给职业学校, 双方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前, 学生要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并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双方义务和责任。

该公司当时共有8名学徒, 其中一年级生3名, 二年级生4名, 三年级生1名。这些学徒来自德国各地, 培训方式根据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来自马格德堡市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每周3天在企业, 2天在学校的方式;来自较远城市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即2周在企业, 1周在学校。

培训形式上, 这8名学徒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接收培训, 一般每个部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 3个月期满即调往其他部门继续学习工作。如此轮岗学习, 学徒能够对公司业务运营有个整体认识和直接参与。如果某部门对某学徒的学习实践情况给予极大认可, 该学徒便很有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在该部门工作的机会, 这也是激励学徒努力学习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会定期组织各部门学徒座谈, 座谈内容的重点是关于培训中的心得、看法以及所需的帮助, 每个学徒通常会用幻灯片或示教板一一做展示。

公司培训专员除了组织学徒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以外, 还需要经常与工商会 (IH K) 保持联系, 针对培训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考核内容与标准等进行积极磋商。工商会作为中间组织把企业的要求反馈给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再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更新相应课程设置来满足企业需要。工商会除了受政府委托对毕业生进行资格考试外, 也为毕业生或参加工作以后的毕业生举办培训班, 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里, 特别要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有意向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的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但选拔学徒时, 经常遇到学徒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或学徒对在企业内从事的培训学习任务概念模糊的现象, 让企业大伤脑筋。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所访问的这家公司与其他几个大型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该组织启动了“经验传播项目” (Erfahrungen-Projekt) :学徒与学生相互讨论“培训”话题 (学徒帮助“准学徒”掌握受训方法) 。这个项目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策划, 预定7月中旬前往各职业学校展示和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需或必备的知识技能。该项目所有涉及人员都是来自各公司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 他们是学徒中的精英分子。项目的启动、策划、组织、展示和评价全部由学徒自行安排,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及培训专员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经验传播项目”的设计出发点是认为学徒对“准学徒”的经验传授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结语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篇8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成本预测方法下一篇:网络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