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元制

2024-09-09

教育双元制(精选12篇)

教育双元制 篇1

我校从2006年与德中机电公司合作了为德国在华企业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人的"双元制"教学项目, 本人参与了其中职业学校理论教学的部分教学任务, 目前学生已经过了阶段考试, 整体培训情况良好。经过两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与研究, 面对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 我们的设计教育如何改革, 或许可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获得启示。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

教育双元制 篇2

---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国双元制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项培训汇报 黄泽伟

2015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海口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项目教学法培训团,本次学习了10天。这个团队人员主要由机电系、信息系、旅游服务系、农林畜牧系的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共27人组成。这次学习及考察活动,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所有团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热爱和很高追求,大家怀着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强烈求知欲望,带着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传统作风,孜孜不倦的优良学风,投入到这次学习培训与考察中去。

这次学习活动,根据培训方的要求和学校的安排,吃住学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样能更好的学进去,想明白。本次的学习在海口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培训方的热烈欢迎,德国教授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出来迎接。

这次学习活动,培训师是德国的老师,翻译莫志刚带领我们共同学习。培训内容共有四项:第一项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二项是现代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微观教学法,;第三项是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宏观教学法,主要讲项目教学法,;第四项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及课堂组织形式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本次培训来自德国的教师用非常幽默得体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应具备的因素和教育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近年来,对德国的双元制或叫双轨制职业教育早有所闻,只是没有深入的学习,不甚了了,因而这次的学习,我一直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努力的将德国的职业教育方法学以致用,带入回学校、带入课堂。这次学习通过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实地参观和与授课教师交谈,对双元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对德国在职业教育的“双元制”、项目教学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1.立足行业特色,建立紧密的校企业合作关系

在德国,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加强开展师傅带徒弟等特殊方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师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师傅的帮助下,得到训练,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将理论和实践牢牢地结合起来,在学校是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在企业是学徒以学习技能为主,学生既可以体验学校生活,也能通过在企业的锻炼获得一些工资。所以,在中国我们只有坚定的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探索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图与企业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要树立起主动服务企业的指导思想,以各种实际行动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更多开设订单班,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达到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我们还要主动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以紧密校企关系。

2.对于订单班,要采用合同制,强化校企合作

对于为满足企业需要所开设的订单班教学班级,可以进一步采用签约制的形式,明确职业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学校与企业可以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具体可行,教学组织严密,学生做到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更高。在工学结合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以一名员工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完全按企业工作者的身份进行管理。对于在学校内进行文化理论课教学的订单班,我们也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增强企业员工意识。

3.在培养目标上,要继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基础训练,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我们要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理论教学上要坚持宽基础,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要使学生具备跨岗位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所谓关健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这些,要求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给予充分考虑。4.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专业设置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并具有综合性。这样的专业设置可以较好的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同大类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当到了三年级时,可以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学生学习准备就业的专业,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较宽的基础,也具有了较专的专业能力,其好处是不难理解的。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成功之处。

5.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现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德国,职业学校的老师普遍在30岁以上,都是通过多年的理论和长期的企业技能实践培训而获得岗位的。我觉得可通过以下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熟悉了行动导向课堂中的宏微观教学法、宏观教学法,明确了项目教学法。

我们学习了五种微观教学法:形态学矩阵法、思维导图法、鱼骨图法、头脑风暴法、观察法。每种方法都是培训师先演示,然后给大家布置任务,老师们按自己所在专业分组,以专业中的某个方面作为主题开始完成一种教学法的尝试,最后各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相互交流,这种方式老师们普遍认为效果很好,通过大家群策群力头脑风暴有很多的新创意和想法产生,而且让大家深入了解了每一种教学法的内涵。

来自德国的培训师首先很守时,从不迟到,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没有特殊原因也绝不提前结束课程;其次他很敬业,每次上课我们都能深深感觉到他充分地课前准备,从工作页、各类裁剪好的彩纸及教具都独具匠心;他还幽默诙谐,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模仿让大家觉得老师就该是这样,就该有这样的态度和这样的备课,有这样的课堂艺术!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位专业老师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我会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德国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这里经历过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每次衰落之后,德国总能在短时期内再度崛起。“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制造”的成功使其职业教育成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则被誉为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发射机关。

一、内涵

双元制职业教育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双元中的一元指培训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在整体培训目标上两者合二为一,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双方又一分为二。

二、运行系统

双元制具有三个支撑系统,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和各州的《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二是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两个经费支撑系统;三是各州文教部与行业协会两个管理与评价考核系统。两个强有力的支撑服务系统,一是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二是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一个国家级的改革创新的指挥部“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并建立了四个改革创新的指挥小组。

三、基本程序

首先,企业到相关职业学校宣传并提供培训岗位。接着,学员申请希望从事的培训岗位,经企业同意后,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最后,学员到开设有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的职业学校注册,符合条件的学生就成为一个双元制下的学员。

四、成员各负其责

1、企业

企业处于主体地位,职业培训学校居于从属地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课程,为企业服务。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百分之七十的费用。培训企业始终主导培训过程,它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自身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要求自行或要求职业学校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为了使学员能直接到企业参加生产,主动为企业配备当前企业使用的设备设施。为了能考察未来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更愿意让学员到自己开设的培训中心去培训。较小的企业或特殊行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会通过国家专项拨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成立“跨企业联合中心”。在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搞培训,但只有具备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企业才被称为“教育企业”;企业都已能够成为“教育企业”而自豪。“教育企业”占德国企业的四分之一,就像是一所所公益性的学校,以教育为己任而绝不通过教育营利。

2、学校

德国的职业学校大部分都是国立学校。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都由政府提出明确的要求。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职校培训国家认可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内运行,在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实施系统内运行,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企业根据产业需要招收员工,而对新招的员工,企业必须送至国立职校培训。学校既不为生源犯愁,也不需为学生的就业负责,只需安心办好教育。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体系和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由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开发和反复实践、论证,最后确定下来。本州的职业教育都要遵从这样的课程体系。

3、学生

在德国,约有65%—70%的学生接受双元制培训,他们一般具有主体中学或实体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即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即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学员定期或分歧在培训企业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是专业理论课程,40%是普通理论课程。职校一般学制为3年半,成绩突出的可提前半年毕业。

4、教师

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并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教育学背景、专业背景,还要有相应的职业经历;不但要懂教学法,还要掌握学校革新、组织、评价、管理的能力。对通过考试的教师,还要经过两年半的培训,合格的才能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佣。根据德国法律,职业教师需要不断进修,学生的评价会对教师有所影响。但教师普遍喜欢自己的职业,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为了使自己的课受到学生欢迎和更适应企业,会主动进修。

五、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双元制是德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两百多年的历程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垫定了人力资源基础。技术工人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探索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有一些启示:

1、改善社会环境。在德国,技工受到尊重,人们普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打破“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2、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法律体系。与德国职教完善和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系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还有很多努力要做。

3、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加强师资培养

5、建立教考分离制度

6、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

7、工商行会在德职教中担任重要角色。工商行会在双元制中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的企业和职业学校间是不是缺少这样的角色?

8、开放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文举.法国、德国、挪威职业教育的考察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

[2]调彬,徐朔.澳大利亚TAFE与中国职业教育比较[J].开放教育研究,2003(10)

[3]周加仙,石伟平.20世纪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历史演变[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4]朱励群,李庆华.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浅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篇4

1 双元制模式及双元内涵

1.1 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 重能力培养, 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 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 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 强化技能培养, 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 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高质量产品的生产以及保持其经济发展, 都起到重要作用。

1.2 双元的内涵

(1) 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的, 并以企业培训为主。

(2) 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 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管理则由各州负责, 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

(3) 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受训者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 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 根据《学校法》, 受训者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 是学校的学生。

(4) 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订的教学计划、大纲给学生传授文化及理论知识。职业学校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被称为职校教师。

(5)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 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承担。

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2.1 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学习的是企业目前所使用的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培训费用并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立即投入工作。

2.2 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2.3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其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2.4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2.5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实施, 需要政府、行业 (或企业) 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 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 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 又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后福特主义政策的实施, 决定了德国政府有可能深度干预职业教育;而德国的职业文化, 决定了行业、企业有可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就为双元制在德国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 企业培训起主导作用, 职业学校教学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企业培训, 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是“专深型”的, 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有关。

2.6 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

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然后根据学徒职业, 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 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可以说,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在学习期间, 学校配合企业培训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并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 如所有双元制职业学校都有这几门课程:德语、宗教和社会学。对德语的要求不仅是书写正确, 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既是职业或专业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考核。

2.7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 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 但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 联邦、州、地区及企业等各方联系十分紧密。雇主、雇员、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值得指出的是, 大、中型企业往往独立组织实训教师培训班, 自己编写教材。如奔驰汽车公司仅在机电专业就有500多名实训教师, 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在200名以上[2]。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 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在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 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 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 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理论知识。理论教师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1年, 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技能操作。再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并通过1次国家考试后, 在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2年的教学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员一旦独立任教就具备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德国特别注重师资的培养。要想获得教师资格, 必须完成2个阶段的教育。第一阶段:取得高中或同等学历的合格毕业证书后, 在大学或专科大学学习4.5~5年, 学习一门职业教育主专业 (如机械技术、农业技术等) 和一门普通教育副专业 (如数学、物理、外语、体育等) 。同时, 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12个月, 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第二阶段:在州教育学院参加1.5~2年的职业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学习和教学实习, 并反复总结评比, 直至达到合格水平, 并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合格后才能取得职业教师任职资格。

3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为之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使得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

(3)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

(4) 由于跨企业培训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充形式。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参考文献

[1]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6) :23.

[2]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及优点 篇5

时间:2011-09-17 10:5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335 次

所谓“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职业教育在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平行进行。企业侧重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企业和职业学校通过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的双元组织形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成功的标志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工人。这种模式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80%,同时因其最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运行特点,以致“双元制”几乎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德国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障,并自豪地将“双元制”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是指两种学习或者是在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即职业教育在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平行进行,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

本特征,由此引生出下列特点: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依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可享有获取必要知识和技能、领取结业证书、接受经济资助和自谋职业等多项权利;依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帝国保险法、联邦雇员保险法和联邦劳动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应该履行努力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义务和参加保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相比较,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享有的权利多而应该履行的义务少。并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主要是为了使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获取职业培训合同规定的、从事所学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社会保险义务则是为了使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享有多种权利,待遇是很优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最终是为了达到职业培训的目的。企业学徒在培训企业中具有与企业雇员近于同等的地位,在社会上享有与雇员同样的社会保障。(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

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

自的培训条例。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第25条第一款的规定,联邦经济部长或其他主管部长,会同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长,得以无须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命令,正式认可某一培训职业、撤销此类认可,并颁布各项职业的培训规章,作为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之基础,并使培训制度有条不紊地适应技术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要求和发展。因此,德国所有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关均要按照培训章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职业培训,违反这些原则则要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质量和造就具有资格的职业人

才。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

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

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

及各级政府负担。

(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中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 ①学生入学前,先要找到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②职业学校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是重点,为企业的技能培

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

③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每周3。5~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1。5天在职

业学校上课,共12课时。④在双元制中,企业培训指导多于职业学校教师。据统计,1984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有170,200名,而企业培训指导为479,182名,占职教师资总数的73。

8%。⑤学生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即可获取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但必须参加由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企业技能训练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培训章程所规定的技能和知识及职业学校开设的有关学科。毕业生只有同时持有企业职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方可升入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

1、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我国单元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具有

下列优点:(1)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各自优势: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各具优势。实训教师擅长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善于专业理论教学。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由专业理论老师主导,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培养

和技能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学生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实践培训,又可拓宽其视野,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为其接受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之间的联系,德国非常重视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培训章程之间的协调工作,采取了多种协调方式: ①设立专门的教学内容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协调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专

家制定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

②加强培训章程与教学计划起草单位间的密切联系;

③进行教学内容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 ④设置企业培训员和职业教师联席会议;

⑤企业培训员和职业学校老师分别到对方单位和通过受培训者的学习手册相互

了解教学情况。(3)有利于最新科技信息迅速反映于教学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使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革新成果和最新科技信息易于传到教学之中,并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使职业教育教学能紧密跟上企业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4)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元制职业教育使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可立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无疑可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可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运用知识,可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渴望继续学习;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并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

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5)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必须在企业生产现场,在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培训员的指导下,在众多熟练工人中间,接受实践培训。工人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必然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6)有利于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在企业,学生长期置身于成人的环境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企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毕业后走向社会。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使学生直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深入了解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加深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7)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由企业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规定招生人数、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雇佣 工人,也有利于毕业生谋取职业。

2、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看

经费问题、实习基地问题、师资问题、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且长期困扰的四大难题,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利于上述四大难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更能看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

(1)有利于解决经费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承担。纵观世界各国举办职业教育,单靠政府开支,职业教育是难以迅速发展的。更何况我国经济落后,政府所能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无力大量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经费至少来源于企业和各级政府两种渠道。由于在双元制中,以企业的职业培训为主,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必然大大多于各级政府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企业是生产单位,也更有能力出资支付职业教育经费,而原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拥有的经费用来支付处于从属地位的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支出,这样必然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状况。

(2)有利于解决实习基地问题

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无确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要实习只有临时到有关企业去联系。因此,不仅专业理论难以与实际技能训练密切结合,而且由于实习时间极少,学生不能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的生产车间就必将启用为职业教育的实习场所。这不仅可节省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学生是直接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大大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熟悉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掌握职业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大型企业资金雄厚,可设置专门教学车间,小型企业则可集资兴办跨企业教学车间。这样,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习场所可解决。学生在教学车间掌握基础技能后,进入生产车间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这不仅可解决实习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学生在培训中还可创造劳动价值,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例如,德国的西马克公司,1984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为900万马克,学生在实习车间创造的生产价值达400万马克,企业净支出只有500万马克。

(3)有利于解决师资问题

我国由于实行全日制职业教育形式,理论教学的课时多于实习教学。因此在职业教育师资中,理论教师居多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相比,学历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企业专职培训员成为职业教育师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专职培训员可由企业提供,这些人一般具备必要的技术资格,只需对其传授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可胜任职业培训工作,不必象培养专业理论教师那样费时费钱又费力。而我国现有的专业理论教师用来承担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师资不足问题可

得到缓解。

(4)有利于解决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不高,集中表现在毕业生技能差、能力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在善于理论教学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在富有生产经验、技术娴熟的企业专职培训员的指导下接受技能培训,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既可学到活的知识,又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同时,由于这种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在用人单位的生产或经营现场实现的,对用人单位自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十分重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表现在课时分配、培训要求和教学目的上,而且体现在考试要求中。在此以钟表制造(修理)为例加以说明:在课时分配上,实习教学课占总课时的70%,理论教学课占总课时的30%;在理论教学中,专业理论课

占60%,普通文化课占40%。在培训要求上,学生结业时应掌握的技能有:加工、连接、拆装和调节技能;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操作技能;零部件的测试技能;制图和设计技术等。在教学目的上,要求学生掌握时钟设计的基础工艺,具有分析钟表构件动能性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准确发现并排除功能性故障。在考试要求上,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都须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注重传授广泛的知识,尤其是与就业有关的知识。例如钟表制造(修理)专业,必须学习工业安全、事故预防方面的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具备有关国家政策、企业管理、社会保险制度和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工资协议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在法律上、组织上、经济上和生态环境上的基本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就业。

教育双元制 篇6

一方面,德国本科生辍学率高达28%;另一方面,德国职业培训岗位空缺数量逐年攀升。如何把辍学生吸引到职业培训中来,是近几年德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德国联邦教研部和德国工商会联合推出了“就业启动(增强版)”项目,旨在解决中级专业人员短缺的瓶颈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预计无法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中,约80%的人认为,如果实习前能对企业有所了解,就比较容易做选择职业培训的决定。影响这类学生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还有:在大学取得的成绩是否可以折算为培训成绩和培训时间,从而缩短培训期。

就职业培训证书与大学文凭两者对工作岗位稳定性的影响而言,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1%认为差别不大,38%认为职业培训证书更有优势, 21%则看好大学文凭。从社会地位及薪酬高低来看,职业培训证书含金量不如大学文凭:56%的大学生看重社会地位,51%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比接受职业培训学生的薪酬高。

教育双元制 篇7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双元制”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由定义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是“双元制”中的“一元”,企业是“另一元”,这是“双元制”教育的根本特征。除此之外,“双元制”还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二是两个学习场所。在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企业培训为主;三是两类教师。在职业学校里教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理论老师,在企业里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师;四是两类教学大纲。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企业的实践技能大纲;五是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其目的是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由职业学校负责,一般包括笔试和口试;六是两类证书,考试证书与毕业证书(或培训证书)。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直接性、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强、理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2005年上半年,日本大日光独资子公司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最后选中我校作为该企业培养员工的合作学校,由此拉开了我校开办“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序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教育成效显著。从2005—2008年二届毕业生近400名“赛斯班”学生,毕业后全部在该公司顶班生产,约占全厂职工人数的25%。其中担任科长级干部的有近10人,其他管理人员近20人,约占中层干部的20%,有11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送到日本总部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企业认识到“双元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推动了我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特点

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三个三”。

“两个主体”:办学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学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协议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三个三”:三个沟通渠道,三个学习地点,三个学习内容。

三个沟通渠道:学校校长-企业厂长,学校科组长-企业主管,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师傅。

三个学习地点:学校教室,学校实习工场,企业生产车间。

三个学习内容:在学校教室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在学校实习工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车间进行现场观摩和顶岗操作。

学校实施的“双元制”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但又不同于德国“双元制”,它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具体内涵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培训实习教师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毕业生等服务。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双方形成相互渗透,达到“双赢”。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运用实施的体会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公司与学校高度重视和双方良好的合作。

1.公司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具有鲜明特点,即办事极其认真严格,注重产品质量,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企业产品的先进性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决定,但企业产品的质量却由一线的生产工人决定。”所以在合作办学的多年里,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一直都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

我校同样高度重视该“赛斯班”教学工作,最初该班组班时是在全校所有学生中挑选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各项安排上都优先考虑。

2.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

多年来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得顺利的另一个因素是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合作初期,双方就成立了由双方共同组建的考试委员会,该班一切重大事情都必须经该委员会讨论批准。公司培训部主任经常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学校多年来也长期派责任心较强、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到公司培训部协助教学和管理。

(二)通过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转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教师。

通过与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多年的合作办学,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并把它们用于我校的其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轮流派多名教师到公司协助教学和管理,这些教师在公司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而且有更多时间接触生产一线,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技术要求有更深层的了解,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创造了条件。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经过多年的办学经历,我们深深体会到:“双元制”教育模式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它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教材由企业参与制定,可以说是一种“订单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同时学生在工厂学习期间,较早地经受了企业职业环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的熏陶,一毕业就能较快地融入企业中。另外,这种教育模式有超过一半时间在企业,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实习教学负担,学校也省去了购买设备的大量经费开支,节省了办学成本。可以说“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企业、学校、学生都有利的“三赢模式”,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缓慢,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在欧洲运行时间较长,并被证明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在奥地利,“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占全部中等职业教育的43.5%,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但在我国却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政府、企业对此不够重视,学校想搞,企业不理,政府不管,所以难以实现。我们希望:政府能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这种教育模式,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国内企业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不要一方面感叹找不到合格的适用技能人才,一方面又不愿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摘要: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 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经费投入、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的推行并不顺畅。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阐述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及办法。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

参考文献

[1]陶玉琼.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 :81-82.

[2]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3) :80.

挪威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篇8

一、普职融合———双元制的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前, 挪威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有商业学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和文法中学, 尽管从名称上看学校之间是独立的, 但事实上各类职业学校是依附于实施普通教育的文法中学的, 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下, 学生也多选择普通高中以便升入大学。

1974年6月, 挪威颁布了《高级中学教育法》, 将原先多轨制的高中合并, 建立面向全体基础教育 (小学和初中教育) 毕业生的综合高中。这部法律秉持“平等”的理念, 试图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 1976年挪威正式建立了高中阶段普职融合的教育体系, 全国每一所综合高中里同时进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1974年的这次教育改革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 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平等”理念;其二, 普职融合体系提供了高中阶段全国统一教育的平台, 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如果将挪威特色双元制的建立比喻为建房子的话, 1974年的改革无疑是这座房子坚实牢固的地基。

二、课程与学徒制——双元制的坚强支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4年的改革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教育本身看, “职业教育地位低下, 学生过早的专业化,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未来的发展”等;从经济角度看, 企业界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个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 并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挪威政府于1994年进行了高中阶段的综合性教育改革 (下文简称“1994年改革”) 。此次改革包括四大方面:合法入学权、课程调整、学徒制整合、多证书发放, 真正形成了挪威特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 课程调整———双元制的支柱之一

挪威原先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有100多种基础课程, 学生学习内容繁杂, 并且专业化过早, 1994年改革使全部的课程分为三大部分:普通核心课程、相关学习领域课程和选修课, 这三种课程在给予学生必要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原先的情况。

1. 普通核心课程

1994年改革将原先的100多种基础课程减少到13种, 分别为挪威语、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近代史、古代史、宗教伦理、经济与信息技术、第二外语、体育以及专业/选修课程。这13种基础课程就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普通核心课程即从这里面抽取出来的修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包括:挪威语、英语、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体育。

普通核心课程中不同科目的学时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 但是整体上看, 高中前两年每周对这些科目的学习时间加起来必须达到35学时, 每年修满1309个学时, 而第三年每周必须学习20个学时, 修满748个学时。将全部三年的学时修满才有进入高等院校的资格。

2. 相关学习领域课程

相关学习领域课程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专业文化课, 但是挪威定义为相关学习领域课程而不直接称为专业文化课, 原因在于挪威高中给学生提供的是行业领域的课程, 而每一个行业领域中都包含了不同的职业, 并不是特指某一专业、职业, 而是一个相关行业群。学校给学生提供15个行业领域,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关学习领域课程具体到某一行业的学习, 其课程在挪威称为高级课程。挪威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纲领, 高级课程的设置必须在课程纲领规定的框架内。高级课程分为两部分:高级课程Ⅰ和高级课程Ⅱ。高级课程Ⅰ是所有选择职业科目的学生必须学习的, 而高级课程Ⅱ面向那些没有不参加学徒制训练的学生。高级课程为学校系统与学徒制系统的对接搭建了一个平台, 保证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的衔接和沟通。

(二) 学徒制——双元制的支柱之二

1. 学徒时间

高中前两年高级课程Ⅰ的学习结束, 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学习。学徒时间为两年, 第一年在岗培训, 第二年则进行生产性劳动。企业中两年的学徒培训相当于1年的学校教育, 因此高中教育学制为3年。

2. 学徒制的参与方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有三方参与者:教育当局、教育机构和社会参与者, 具体到学徒制中即为郡政府、学校 (包括私立和公立) 和企业, 。郡政府负责审批参与学徒制项目的企业, 学徒与企业培训合同的签订、修改和废止, 并为没有参与学徒制的学生提供校内的培训机会;学校负责教授学生理论基础, 并为没有参与学徒制的学生提供培训;企业则负责具体的培训项目和内容。

3. 学徒培训的形式和具体管理

挪威的企业规模不大, 以中小企业为主, 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其在承担学徒培训上的能力有限, 因此挪威的学徒培训并不是一对一的形式, 而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项内容的学徒培训, 一个学徒培训项目可以由多个企业来承担。

培训办公室对具体的培训项目进行管理。培训办公室制定规章以约束合作培训的企业。这些规章决定了单个企业负责的培训内容, 并保证培训内容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

在学徒培训期间, 学徒最初可以得到相当于正式员工工资30%的学徒工资, 在培训的后六个月则可以拿到80%, 企业还必须保证学徒有离岗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

(三) 统一入学和多个证书———双元制的保障

1. 合法入学权———生源保障

1994年改革将16~19岁青少年接受三年高中教育的权利明确写入了挪威的《教育法案》, 学生的入学权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法律还规定, 郡政府有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给青少年提供高中教育。统一的入学权是学徒制生源的保障。

2. 多个证书———出路保障

高中教育结束后, 学生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这是一份学历证明, 是进入高等院校教育的资格保障。学生在完满地完成学校学习和企业培训, 并通过职工考试后, 还可获得职业证书和熟练工人证书。这三种证书的获得保证学生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也能顺利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 即使学生“在3年的教育后没有达到要求的水平, 也可以获得一份学校颁发的正式证明, 对其能力水平进行说明”。

三、挪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 体系合一———学徒制与学校教育

可以说, 挪威的双元制改革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学徒制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整合, 这是世界上许多实行双元制教育的国家所不曾做到的。从根本上来说, 学徒制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分属普通教育与职业世界两个不同的领域, 而挪威通过改革课程这样一个平台, 将学徒制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后半部分, 从而巧妙地将学徒制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连接起来, 学生的学习具有了一种连贯性。两个体系的结合也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两大板块的学习分别具有了完整性, 理论课程成为实践的基础。

(二) 现时选择与未来发展合一

从高级课程的范围来看, 挪威在对社会所有行业进行分析整合的基础上, 提供了15个行业领域供学生选择, 因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发展空间,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备选项多, 学生选择余地大。15个行业领域已经基本涵盖了社会所有的职业, 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进行学习。另一方面, 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这些行业领域是将相近的职业组合在一起, 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事这些职业所必须的共同的知识内容, 这就给学生未来通过学徒制的学习、通过真正岗位上的学习继续发展现有的职业或者重新定位新的职业, 并进行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三) 基础知识与职业知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合一

在这个需要终身教育的时代, 职业学校在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生心智的发展,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挪威双元制课程体系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普通核心课程的学习涵盖了学生面对未来就业、转岗和终身学习所应具备的一般知识内容,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行业领域课程的学习面向职业世界, 让学生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相关行业知识。学校阶段知识的学习满足了企业对劳动力提出的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

随后两年的学徒制学习,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工作训练结合在一起,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中检验、完善之前所学的知识, 也可以在工作的第一线积累充分的工作经验, 训练和发展更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能力、面对复杂问题时全面思考并提出周全解决办法的能力, 以及企业家的精神等。

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 都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不断发展能力的后备劳动力, 并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终身的发展, 进而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四、对挪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006年至2007年, 挪威有187, 314人进入高中进行学习, 其中52%的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看到, 挪威的职业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 职业教育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职业教育之所以在挪威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原因在于:其一, 统一的入学权保障了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 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高中教育是双元制教育体制能够长期发展的保障。其二, 课程学习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学习体系使学生既能获得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实践经验, 同时, 这些知识和经验也是企业所需要的, 促使学生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其三, 高中毕业时多个证书的发放保障了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证明, 使想升学的学生可以升学、想工作的学生可以工作, 不仅没有把学生限制于职业教育领域, 反而拓宽了学生的发展道路。其四, 适当的分流和专业化。高中阶段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得学生没有过早地分流, 同时, 15个行业领域的学习选择使学生避免了过早的专业化, 给学生未来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尽管挪威职业教育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OECD在其对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考察报告中指出挪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应该改进的方面:建立国家评价标准来评估学徒的操作技能, 并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 从而提升学徒培训的质量;在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行业领域进行学习;国家应该有更强大的干预措施来减少现在还较高的学徒制退出率等。此外, 尽管学徒制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结合在一起, 但是哪些是实践真正需要的知识, 如何选择和判断职业所需要的知识, 怎样避免知识学习过于泛化而偏向了学术性的学习等问题, 还没有得出答案。挪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并力图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1) :385.

[2]Ole Briseid.Comprehensive Reform in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Norway:a retrospective 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5. (03) .

[3]Education Cont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1991to2000.National Report from Norway[EB/OL].http://www.regjeringen.no/en/dep/kd/Doc-uments/Reports-and-actionplans/Reports/2001/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1991-to-200/2.html?id=277459.

[4]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Norway.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www.skolenettet.no/nyupload/Moduler/Fag_og_yrkesoppl%C3%A6ring/pdf%20filer/Vocation-al%20Education%20and%20Training%20in%20Norway.pdf.

[5]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Education Act) [EB/OL].http://www.regjerin-gen.no/upload/KD/Vedlegg/Grunnskole/The_Educa-tionAct_19_June_2009_ (2) .pdf.

[6]Sveinung Skule, Mark Stuart, Torgeir Ny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M].Hobok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2:263-276.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篇9

1 双元制模式特点

1.1 企业作为重要参与者

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 而且大部分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企业而非学校。每个学生在入校选好专业之后即需要向企业提出申请, 成为企业的实习生或者学徒。而企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选择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的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并且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担任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大型的德国企业, 如西门子、梅赛德斯等等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各个企业会根据自己每年的实际情况向行业协会提出申请, 上交招收实习生的招生计划。得到允许后, 会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报纸或者电视等媒体发布本年的招生专业和具体人数。所有符合条件的职校学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官网提出申请, 包括德国以外的职校学生, 只要外语达到标准都可以申请。如果通过审核, 即可成为该企业的实习生 (学徒) 。

1.2 严格的考评系统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毕业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 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1.3 职业教育法完备

《职业教育法》规定, 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 原则上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 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德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

1.4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

在德国, 不论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还是职业院校的学习内容, 均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设置, 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 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反思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 全国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向为职业教育, 甚至部分211、981的高校部分专业也转向职业教育,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有史以来,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地位都不如正规名牌大学,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在德国, 从事制造业技术者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反映在其经济地位上, 一般的技术工人工薪待遇和普通公务人员差距并不大, 有些企业的技工工薪甚至超过学校教师 (德国学校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 。德国人普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甚至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 有的也先到企业学习三年再读大学。所以有必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并不是职业教育不如名牌大学, 而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一样, 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创新, 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很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都未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政府的规划为导向, 忽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忽略人才的培养是要输送到企业中去, 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一最重要的一点, 致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 学生也是学徒,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在德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 可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采用订单式的培养, 学生和企业在学生入校后就签订合同, 毕业后学生就到签合同的企业上班, 企业在学生读书期间不需要付费用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贴, 这样对企业来讲, 负担不会过重, 同时学生的就业也有保障。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可以完全采用双元制的方式来培养,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国家需要对职业教育加强立法, 从法律的层面上来保障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在考核评价体制上,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行业协会) , 通过第三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合理, 同样也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会颁发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振.浅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J].国外教育传真, 2011 (1) .

[2]寿祖平.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3 6.

德国双元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篇10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就业难,专业对口的不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难以直接上岗,这说明学校与市场的岗位对接存在差距,如何让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之间能无缝对接,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德国优秀的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德国,企业界人士认同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双元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三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弱化。由于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学校与企业未能深度融合,紧密依存,企业偏重于提供短期参观见习,虽然学校与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未能真正承担学校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前的理论与实践学时如何有效分配,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无缝结合

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图把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上世纪,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被称为核心阶梯式的课程。它也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调宽泛的职业基础;第二年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年强调职业专门化。这一模式的课程标准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该研究所所长由总统任命,研究人员达500多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所。在德国,只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有联邦层面的研究所,其他教育领域只有州一级的研究机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的重要地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三、结语

教育双元制 篇11

摘 要:中国和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已有30余年,为两国繁荣经济、促进就业、保障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立于1985年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迄今两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的政府合作项目。学院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模式,坚持“先期重仿、长期重创、仿创结合、重在创新”的办学思路,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滨海新区、天津、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大量高端技术型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打造了“天津中德”职业教育品牌。为进一步了解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理念,我刊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分院名誉院长、德国专家赫尔穆特·贝克(Helmut Becker)教授进行了专访。贝克教授毕业于德国美因兹大学(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覿t Mainz),曾任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师进修学院院长,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被我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高端外国专家”(文教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德国

一、中国文化吸引我来到中国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祝贺您获得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请问,您作为一名德国学者,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项,有何感受?

贝克:衷心感谢贵刊对我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祝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奖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耀,这不仅使我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我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所从事的工作的认可与褒奖,而且使我与中国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非常感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的积极参与是我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是什么因素吸引您到中国、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贝克:多年前,我就与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结缘。在德国时,我经常会接待从中国到德国进修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领导。多次会面使我结识了该学院的领导,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

此外,我对中国文化兴趣甚浓。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与教育政策发展的机会。因此,我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教,这种做法可以视为一种双赢:我尝试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带到中国,与此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长期在德国职业学校工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熟悉。您觉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在您看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贝克:德国的双元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德国的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30%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实践培训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颁布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采用相同的标准,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体现在其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并且相对而言德国的青年失业率很低。

有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完全由学校承担,企业未能参与其中。这导致理论课程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这些国家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或具备很少的实践经验,他们无法设计真实的企业学习情境,而是较多地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知识很快过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多国家都非常推崇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并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还仅仅停留在企业实习阶段,而非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在德国,不仅企业负责实践培训,而且职业院校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则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更新知识。

三、探索适合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后,在教学管理、项目引进、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贝克: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任教期间,我曾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教师进修学院的负责人,担任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组组长;作为全德师资联盟的领导团队成员之一,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经验与科学认知,以及与青年人的相处之道。

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我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教师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和天津区域经济发展,探索适合中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非直接照搬德国模式。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在国家之间移植或复制。我们首先需要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课堂是怎样的?中国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中国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的表现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如教室、教材、课堂组织)?企业对员工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要求?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合作?这些只是很多重要问题中的几个。只有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能研究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因此,在天津工作之初,我旁听了很多节课,和学生、教师及院系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德国企业和德国工商会取得了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分析。同时,我与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双元制模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课程发展新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类探讨激起了大家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使大家认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我的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然后,我开始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天津的德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开展了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关键在于我们与德国企业定期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流,共同开展研讨活动,并就德国企业对中国员工能力的需求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我们曾邀请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的成员企业前往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也访问了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的成员企业,这加深了双方在专业层面及实际需求层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为相应的德资企业设计关于员工技能开发的培训课程,并开设培训班。

《世界教育信息》: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培训模式。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或进展?

贝克:对此,我想举个例子进行说明。根据中国教育部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我校教师团队完成了对德国物流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设了一个新专业——物流管理,这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一项成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成功立项为天津市重点建设专业,并获得中央和天津市500万元的财政支持。该专业引入了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德国原版物流教材和课程标准,而且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了关于教学课程的培训。物流管理专业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独立地、以实践为导向地解决真实工作场景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设定学习场景,这就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与我校合作的德国路德维希港经济应用技术大学将为教师提供这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路德维希港经济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很多商贸类专业,其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双元制体系要求培养物流师。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专业的师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投资与开发。我校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引入课堂,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构建健全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并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您能否跟我们谈谈德国职业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相关做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尝试?

贝克:在德国,职业院校根据各州的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Institut fü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覿tssicherung)发布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制定本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针对课程,即通常在学期末,或一个特定学习阶段结束时,负责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由学校根据本州的学校发展与质量保障研究所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所开设课程的特点自行设计,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由学生匿名填写。学校一般会派一名协调员全面负责评估结果的汇总和分析,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衡量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建议等。

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都十分注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开发。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但其宗旨都是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意识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完善其评估标准的必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评估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小组工作中,我们确定了工作重点,对自身优势和弱势进行了分析,从而制定了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相关尝试。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世界教育信息》:据我们所知,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期间,您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化发展。根据多年培训职业教师的经验,您认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贝克:在德国,想要成为一名教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层层选拔。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教育标准。

拥有高等教育文凭是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前提条件,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完成相关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教师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见习期,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然后,他们才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年以上且与申请教授学科同专业的工作经历;在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师范类专业课程,并通过国家层面的第一轮教师资格考试,获得后备教师资格(Lehreranw?覿rter);向州文化教育部直接申请见习教师职位,见习期为24个月,见习地点在职业学校;见习期结束后,需通过国家层面的第二轮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第二轮教师资格考试后,可以向州文化教育部提出成为正式教师的申请,由州文化教育部审核通过并分配到指定学校任教,成为专职教师。

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师资质量对教育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其所教科目的专家,更应该是教与学的专家。优秀的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案和策略,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不同的教学法,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且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保障学习效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企业未来所需要的员工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理论、教学法等为主题开展了多次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能力,这也是我在天津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作出哪些结构性的改善?

贝克: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急需高素质的员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并为年轻人提供普通教育体系之外的多样化选择。我认为,应该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普职分流,职业教育应该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吸引力,每一个职业教育专业都应该获得社会与企业认可的毕业文凭和职业资格。此外,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方便有继续深造需求的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普通教育机构学习。一方面,这能够使企业获得不同层次的急需人才,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这能够改善年轻人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为他们打开通往更高层次教育的通道。

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教育专业都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我们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不仅面向大企业,同时也面向中小企业的需求。此外,我们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例如,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对健康与护理领域的医疗专业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教育双元制 篇12

关键词: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校企合作

引言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起源于战后的德国,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双元制学徒,他们既能在学校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有机会到企业一线进行技术能力培训,这种培养模式推进了产教融合,适应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也得到极大的认可,并被推广开来。

1.加强中德双元制学徒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校中德培训中心十年前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为舍弗勒、配伟奥、肖特等德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已经由当初的学徒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徒毕业后违约跳槽;有的学徒专业技能较高,但在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方面给公司带来一些麻烦,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双元制教育培养学徒职业技能的同时, 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立德树人,让学徒全面发展。

2.有关职业素养

中国知网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概括地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一切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跟职业有关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英语称为career quotient,简称CQ,汉语译成“职商”,它与智商、情商一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决定一个人职业甚至事业的成败。

3.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很多中德双元制学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感到困惑: 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我没有正式员工的工资高?为什么总让我做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而企业方面也有困惑:如此简单的工作,为什么不良率那么高?好容易培养的学徒说跳槽就跳槽,值得花那么多精力去培养吗?出现这些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徒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3.1加强双元制学徒的双重角色意识。

中德双元制学徒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培养方式。普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一般是“2+ 1”,或者是“2.5+0.5”。而中德双元制学徒是工学交替,即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融为一体,这样更利于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总结提升实践技能。

其二,就业方向。普通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在最后一年或半年的毕业实习中逐渐确定下来,而中德双元制学徒在进校之初就通过企业参观、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逐步了解将来要加入的企业,并在双向选择之后签订学校、企业和双元制学徒三方协议,在第一学年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就职企业。

因此,中德双元制学徒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角色。需强化学生的双重角色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要把这两种角色都扮演好。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计划完成考级考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作为学徒,要遵循企业员工守则,主动向师傅请教,钻研生产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2加强双元制学徒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给他的定义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对中德双元制学徒来说,从一年级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企业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努力的方向及具体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首先,了解企业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应对策略。

其次,根据应对策略,确定努力方向,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在每一时期的规划中,又包括了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等方面。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有相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做指导,学徒在每个阶段都有了清晰可见的具体目标,就能够把公司交待的任务做好, 逐步打好基础,有计划地向着下一个职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职业理想,不会再迷失职业方向,或者漫无目的地跳槽。

3.3加强双元制学徒的企业文化熏陶。

中德双元制学徒在校期间就定期进入德资企业进行实习,亲身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太仓素来有“徳企之乡”的称号,很多德资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提高学徒的职业素养,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以舍弗勒公司为例,舍弗勒集团是德国和欧洲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之一。舍弗勒航空轴承(太仓)有限公司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 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学校通过带领学生现场参观、邀请企业导师到校授课、组织新老学徒交流、安排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徒们耳濡目染舍弗勒特有的企业精神,并使之逐渐内化,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踏实拼搏,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4.结语

上一篇:塑造品牌形象下一篇:万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