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

2024-09-29

德国双元制(精选12篇)

德国双元制 篇1

2007年8月, 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 (In WEnt) 共同组织的职教师资“赴德奖学金生”项目, 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深造。在这一年的访学过程中, 对德国教育尤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起源、发展、实施及考核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此, 结合访问过的德国几所职业学校和某大型公司实践“双元制”的情况, 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见闻作粗浅介绍, 以飨读者。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要素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教育对象被称为“Auszubildende”, 意思是“学徒、受训者”。学徒年龄一般从16~18岁不等, 大部分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合格学生。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大约75%的学生要进入职业学校和企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余25%的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德国政府规定, 凡不准备接受高级普通学校教育者, 必须进入职业学校接受3~4年职业和技能培养。德国人所看重的工作资格, 大多数是依靠职业教育来获得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学徒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教育。“企业”和“学校”即“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两“元”, 学徒通常每周在企业进行3~4天的技能培训, 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培训, 即按照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 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的大致比例来分配。另一种形式是在学校密集地上一周理论课, 再到企业集中实践操作两周, 如此循环往复。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前, 企业与学徒必须签订培训合同, 该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即企业有义务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安排培训内容及形式, 学徒有义务接受实践培训。职业培训中期及后期, 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考试委员会对学徒进行区域内或全国统一考试, 合格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该职业领域。毕业后的学徒可以选择效力实习企业、自由选择其他企业或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萌芽于“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时期, 由最早的“师带徒”形式发展而来。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 “双元制”职业教育所提倡的“Ausbildung fuer alle” (“全民教育”) 的益处很快得到印证。德国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立法及财政支持也使得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享誉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教, 在实际操作中其特点十分突出。

1. 立法明确,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德国法制健全, 对各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有严格的立法, 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联邦《基本法》, 德国联邦政府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和《劳动促进法》等更详细的法律条例, 以规范和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施行, 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2005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这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对于“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视面向具体生产岗位的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通过企业提供规范的实践岗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傅、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进修和晋升机会, 学徒更能了解生产实践需要的必备技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职业学校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内的理论学习, 即专业课和文化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自身专业素质、文化理论的欠缺。这一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学徒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的时间。

3. 职业分析客观, 考核体系完善

德国以客观的职业分析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设置的基础, 随着行业细分、行业整合、行业交叉和新兴行业的出现, 专业设置也要与动态发展的职业分析相符合。

德国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模式的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要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作为专业管理决策机构。各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的附加规定、认定企业培训资格、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提供合同条款样本、制定考试规则、接受企业和学徒针对培训提出的咨询、就合同纠纷进行仲裁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原则, 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除了口试、笔试以外, 更强调技能操作考核。只有全部通过这些考试, 学徒才可以拿到各州都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4. 制度体系严谨, 配套服务先进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教学安排严谨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根据分工不同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制定教学, 安排计划时, 企业和学校结合互动办学的有利条件, 充分考虑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 教学当中既有技能传授, 又有提高学徒综合素质的理论培养。

企业培训的严谨体现在:培训统一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法规进行, 涉及各职位的相关培训条例, 如培训内容、培训实践以及考核办法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大型工业企业中, 一般为学徒配备专门教学车间和培训室。中小型企业中, 学徒直接在生产车间或对口部门接受培训。

职业学校内承担的理论教学部分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程讲授, 而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应用技术 (例如幻灯片、电脑、示教板或模型) , 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加工等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 学校配备实习车间及相应设备, 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某件作品或掌握某种程序。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实例分析

(一)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

2007年12月, 笔者跟随项目组参观了位于莱比锡附近的德雷茨职教中心 (Ber ufliches Schulzentrum Delitzsch) , 现介绍该学校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教学方式方法。

1. 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雷茨职教中心为电子电气等专业设置了理论课教室、专业模型展览室和实训中心 (或专业实验室) 等,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电路理论, 该教室除设置多种多媒体设施外, 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先进的实验设备,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工作页, 上面详细注明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 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流程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学生能够在创造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 “行动导向教学法”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以个人职业行为作为主要教学导向, 使独立行动、实践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其特点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学过程的系统性, 即要求学生立足于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实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和进行创新;重视典型工作场景里的实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及方法, 较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法、实验等, 不但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

课堂教学中, 德雷茨职教中心的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展示所授内容。特别是机械、电器、建筑等专业领域内, 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媒体既包括光盘、磁带、模型等信息载体, 也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表现形式。常用的有Power Point、Flash、工作页以及E-learning (电子化的学习) 。

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 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方式, 能够直观、生动、有趣、形象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在企业接受实训的学生, 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经常采用E-learning平台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E-learning平台提供的内容有:“引导”部分,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流程等;“专题内容”部分, 包括知识学习、实际场景、应用模块、案例使用和经验交流等;“测试评价”部分, 既可以提供学习成果的测试题库也有学生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表。E-learning平台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提出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予以反馈, 也就是说即使师生不能面对面, 也能进行互动交流, 使参与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结合体。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企业

在德期间, 笔者参观访问了位于马格德堡市的一家集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这家公司里, 我们之前谈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企业中的执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体现。

1. 企业概况

该集团公司拥有员工数千人, 其组织结构大致分为:管理部门 (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部、法律/内勤部) ;生产部门 (包括IT服务部、项目发展部、质量管理部、总销售与咨询部) ;服务部门 (包括服务中心、销售部) 。各部门又分别下设若干子部门, 以IT服务部为例, 分为发展部、运营部、服务支持部。公司的人员分工及职务种类比较丰富, 可以为员工提供很好的晋升、发展空间。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执行情况

“双元制”在该公司统一归口人力资源部执行和管理, 由培训专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德国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设立培训岗位并公布于媒体, 学生需向企业提出申请才有机会获得该岗位, 企业经过对学生的资格审查后把名单提交给职业学校, 双方协商制定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前, 学生要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并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双方义务和责任。

该公司当时共有8名学徒, 其中一年级生3名, 二年级生4名, 三年级生1名。这些学徒来自德国各地, 培训方式根据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来自马格德堡市附近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每周3天在企业, 2天在学校的方式;来自较远城市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 即2周在企业, 1周在学校。

培训形式上, 这8名学徒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接收培训, 一般每个部门培训时间为3个月, 3个月期满即调往其他部门继续学习工作。如此轮岗学习, 学徒能够对公司业务运营有个整体认识和直接参与。如果某部门对某学徒的学习实践情况给予极大认可, 该学徒便很有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在该部门工作的机会, 这也是激励学徒努力学习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会定期组织各部门学徒座谈, 座谈内容的重点是关于培训中的心得、看法以及所需的帮助, 每个学徒通常会用幻灯片或示教板一一做展示。

公司培训专员除了组织学徒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培训动态以外, 还需要经常与工商会 (IH K) 保持联系, 针对培训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考核内容与标准等进行积极磋商。工商会作为中间组织把企业的要求反馈给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再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更新相应课程设置来满足企业需要。工商会除了受政府委托对毕业生进行资格考试外, 也为毕业生或参加工作以后的毕业生举办培训班, 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这里, 特别要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近年来企业对有意向与其签订培训合同的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 但选拔学徒时, 经常遇到学徒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或学徒对在企业内从事的培训学习任务概念模糊的现象, 让企业大伤脑筋。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所访问的这家公司与其他几个大型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 该组织启动了“经验传播项目” (Erfahrungen-Projekt) :学徒与学生相互讨论“培训”话题 (学徒帮助“准学徒”掌握受训方法) 。这个项目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策划, 预定7月中旬前往各职业学校展示和传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必需或必备的知识技能。该项目所有涉及人员都是来自各公司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 他们是学徒中的精英分子。项目的启动、策划、组织、展示和评价全部由学徒自行安排,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及培训专员只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经验传播项目”的设计出发点是认为学徒对“准学徒”的经验传授是最有说服力的, 它能够帮助在校学生提升职业竞争力, 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结语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下, 不管是企业、职业学校还是行业协会, 三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 都为德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 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原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机械化程度提高、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趋势, 需要做出积极调整。与此同时, 也给职业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的中国职教敲响了警钟, 我们在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刻地思考。

德国双元制 篇2

《当代教育思潮》课程论文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二○一四年六月

/ 7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声誉,它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广泛推广。本文从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浅谈我国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借鉴的困境。【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学校制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深受企业和学徒的欢迎。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声誉,它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广泛推广。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急需大量直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员。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千百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成败。由于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机制不灵活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

所谓的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的概念是由德国教育委员会1964年提出,该模式以培养现代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

1.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

/ 7

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2.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3.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4.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5.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6.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3 / 7

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7.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两种经费支持。学生在企业的一切培训费用完全自企业承担,并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工资,培训学生是企业的应尽职责,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各州《职业学院法》、《职业培训条例》,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并且受到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因此,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事在操作,并将其培训投入作为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二)“双元制”成功实施的优势

1、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德国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 不能打工,没有技术就不能上岗。于是,进职业学校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成为一种实在的选择。

2、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

德国的企业根据自身岗位的 需要向社会招录学生,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企业和岗位。当企业和个人达成一定的协议时,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随即拉开。学生既成了企业的一名员工,又是学校的一名学生;既可以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又要接受企业的监督;既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又要接受学校的考核。

3、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企业培训中有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无论哪种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而成就的精兵强将,他们跻身于职业教育,立足于国家大计,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严谨科学的课程设置

“双元制”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这也是能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关键。科学的课程设计把实践环节安排到最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双元制”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和德国在职业教育上开展合作。教育部准备力量开始研究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地引入了德国“双元制”的成果,进行适合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元制”探索。

(一)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渐次出现,并列繁荣的艰难历程。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职业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传统的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造成了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加之普通教育的“择优”影响,普通高中的差生和落榜生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国家进行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办学模式的借鉴

/ 7

1、升学模式向就业模式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除了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外,多数还是靠去挤职教师资和对口高职的升学为主。很多职业高中在招生宣传的亮点上还是多少人考入了高校,这是在另一条战线上走升学教育的老路,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普高扩招后面临了巨大的冲击。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才是具有职业特色的、紧跟技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的关键。

2、理论模式向行动模式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于理论基础、理念思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在理论上停留了很久。经历了中职教育纯理论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理论,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内中职开始探索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训、开展项目式教学。

3、着眼现在向注重发展模式转变

教育上借鉴核物理产生了知识半衰期理论: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就业率的现阶段技能教育,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在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注重学生的就业后的发展能力,是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变的必然。

4、单一专业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

社会分工和生产流水线造就了人类经济腾飞的辉煌阶段,应付基础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学生可以“一专”甚至是“专一”,学生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就可以谋生。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导致知识爆炸,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生存的艰难,学生就业的后续发展不是“一专”或者“专一”能够适应的。培养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后的生存就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历了从资格到技能再到综合能力的转变,形成了现在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主流的“双元制”综合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不但进行了借鉴,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提出了奠定从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借鉴

1、教学内容:“技术至上向职业至上”转变的借鉴。

根据职业高中招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高中学生毕业社会的需求,我们曾经重在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进校学一技之长,这种观念在有一定阶段上是正确的。但“技术至上”的中职专业教学论面对现在的时代越来越枯竭,没有生命力,学习德国“双元制”,推行职业学校教学、学习“职业至上”,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实现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原则:“知识导向向行动过程导向”转变的借鉴。韩愈说: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学是知识的传授曾经是我们教育的传统:重视老师的讲,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轻视学生的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推行“行动过程教学”原则,国内进行“项目式”教学,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教学组织:“单一学校组织向学校企业的双元”转变的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组织形式的学校和企业“双元”责任,是的高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自20世纪后期,逐渐改变职业学校单一的培养模式,建立了职业高

/ 7

中学生多种渠道的实习实训制度。首先,实行工学结合,使学生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次是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校与就近适应的相关企事业定期实习。第三是校办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第四是国家明确建立了“2+1”的职业高中办学模式,职业高中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把定岗实习的成绩纳入学生毕业成绩的范围。

(四)师资队伍的培训

由于多年的积淀,我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教师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德国职业教育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借鉴德国的教师培训经验,我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兼职教师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加大的变化。学校可以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推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加以改善目前的师资结构问题,建设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三、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困境

虽然我国一直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真正要使职业教育达到德国那样的地位,还有很多困境。

(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还不高

读普高升学是中国教育的大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侧重于普通教育,加之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迅速扩招,传统的升学观念表现得还很突出,即使是成绩很一般的孩子,家长宁可让孩子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让孩子去读职业高中。近年来,职业高中回归就业教育,而很多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出口上没有解决好,加之各类私立职校短期营利性效应的影响,社会对职业高中的看法褒贬不一,家长、学生、社会对职业高中的认同度不高。

(二)教育投入的影响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了生活补助,免除涉农专业的学费,对六类困难学生予以补助,四川省对藏区和彝区还实行到内地就读中职全免费的政策。但对职业学校本身,各级虽然在投入,但与学校的设施设备需求相比还不足,加之物价上涨的因素,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参差不齐,职业教育还主要靠政府投入。

(三)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推行双元制的阻力尚在

双元制以学生的时间活动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工作,教师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的教学活动突入,现阶段我们的中职学校还有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他们面临教学方法改革的艰巨任务,会产生校级态度。其次是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的不足或者是落后现时代,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技能教学产生懈怠心理。第三是学生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双元制的效果。

(四)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投入不足

/ 7

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的响应并不都是积极的,即使在德国也只有85%的企业愿意和职业院校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行业企业的专家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雅君,《从德国“双元制”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2.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 篇3

在德国,无论做哪项工作,都需要取得“工作资格”,这种资格很多都需要职业教育来实现。即使是取得了硕士、博士等高学位的职员也要定期进行“职业充电”。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学校众多、受众广泛。德国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以后,有2/3以上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约1万所,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或企业联营等形式的。其专业五花八门,如铁匠、木工、汽车修理,新兴的有纳米技术、生态种植。世界上最新涌现出来的技术、学科,只要达到实操阶段,不出半年,在德国培训市场上都能找到传授的学校,再过后,可能就要实行“工业资格”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双元制”,双元中,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在德国,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一样,都是国家行为。所有职业学校都是由国家办的。二元学员则全部来自于企业。德国的高中学生毕业后,要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被派往培训学校学习。在培训学校的第一年,学生要接受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培训阶段。每周只有两天的理论学习,另外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员在学习期间的费用均由企业买单,同时还负担学员们400-800欧元的月薪和保险福利等支出。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首肯,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的多项考核。

从职业学校成功毕业,获得技工职称后的学员有着多项的职业路线可以选择,他们可以到企业工作,去拿世界上年薪最高的技工工资(平均工资可达3-4万欧元)。但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机会。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高级技工的职称,也可以独立开店做老板。甚至可能逐步成为大中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保持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她还认为:德国要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教育是关键”。

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国的学生,国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合作项目到德国职业学校留学,但是由于德国限制外国人就业的各种严苛的政策,他们在获得执业证书后想在当地就业实属不易。

浅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篇4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 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

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人在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学中, 有以下四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 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 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 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前东德地区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 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 因此, 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 以及其他专业的教育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机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类似于德国的实用性专科教育, 但我们又不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德国的经济实力雄厚, 实用性专科教育周期比较长, 一般为8到9学期, 即4年。我国应该以2-3年为基础, 适当给学校以弹性机制。近年来,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但多为普通教育的翻版。就机电一体化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目的。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 而高等专科教育则以培养实用型, 掌握技能和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如果不对普通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严格界定, 把中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的翻版和补充, 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质意义, 更谈不上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钳工技术、焊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专业, 都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弥补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对人才新需求的空缺。

2.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学校, 是满足各地区对机电一体化职业人才需求, 实现机电一体化终身教育, 为一些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新途径。德国的职业培训学校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指导下, 以其实用、快速、针对性强和具有技能性特色, 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斯图加特以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在世界闻名, 该市的职业教育就把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作为重点, 并独具特色。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各地区可以打破行政界域, 以文化和经济圈为基础, 开办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期限未必严格界定, 短期培训、进修或专门的职业教育均可开展,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培训等。

3.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国家应该制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主体进行界定,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是否可以建立以国家、高校、企业和民办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给予政策的指导以及硬件的支持, 学校提供社会最急需的知识技能, 企业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 多种经济成分可以成为职业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

摘要: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及优点 篇5

时间:2011-09-17 10:5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335 次

所谓“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职业教育在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平行进行。企业侧重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学校注重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企业和职业学校通过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责的双元组织形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成功的标志是培养大批高质量技术工人。这种模式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80%,同时因其最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运行特点,以致“双元制”几乎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德国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障,并自豪地将“双元制”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是指两种学习或者是在两个学习地点的学习,即职业教育在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平行进行,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

本特征,由此引生出下列特点:

(1)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培训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培训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适龄青年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位置,成为企业的学徒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入学就读后,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这同时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依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可享有获取必要知识和技能、领取结业证书、接受经济资助和自谋职业等多项权利;依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帝国保险法、联邦雇员保险法和联邦劳动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应该履行努力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义务和参加保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相比较,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享有的权利多而应该履行的义务少。并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主要是为了使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获取职业培训合同规定的、从事所学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社会保险义务则是为了使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学徒享有多种权利,待遇是很优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最终是为了达到职业培训的目的。企业学徒在培训企业中具有与企业雇员近于同等的地位,在社会上享有与雇员同样的社会保障。(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两部分人员担任

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在职业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

(3)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由两部分组成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训章程(也称培训条例);二是教学计划。企业的实践培训依据培训章程来实施,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培训章程是对德国职业培训工作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着统一定向和规范指导的作用。每个职业均有相应的培训章程培训,也就是说德国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均有各

自的培训条例。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第25条第一款的规定,联邦经济部长或其他主管部长,会同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长,得以无须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命令,正式认可某一培训职业、撤销此类认可,并颁布各项职业的培训规章,作为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之基础,并使培训制度有条不紊地适应技术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要求和发展。因此,德国所有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关均要按照培训章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职业培训,违反这些原则则要按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质量和造就具有资格的职业人

才。

(4)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类机构主管

企业的实践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由联邦统一的私法规定,培训企业主与企业学徒之间的培训关系由职业培训合同进行调整;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等,由各州的公法规定。

(5)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

德国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

及各级政府负担。

(6)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中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 ①学生入学前,先要找到培训企业,获得职业培训位置,并同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②职业学校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是重点,为企业的技能培

训提供理论基础,占总课时的60%。

③学制一般为三年,学生每周3。5~4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1。5天在职

业学校上课,共12课时。④在双元制中,企业培训指导多于职业学校教师。据统计,1984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有170,200名,而企业培训指导为479,182名,占职教师资总数的73。

8%。⑤学生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即可获取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但必须参加由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企业技能训练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培训章程所规定的技能和知识及职业学校开设的有关学科。毕业生只有同时持有企业职业培训的结业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方可升入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

1、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我国单元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具有

下列优点:(1)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各自优势: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在全面要求的基础上各具优势。实训教师擅长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师善于专业理论教学。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由专业理论老师主导,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培养

和技能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交替进行。学生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实践培训,又可拓宽其视野,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从而为其接受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之间的联系,德国非常重视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培训章程之间的协调工作,采取了多种协调方式: ①设立专门的教学内容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协调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专

家制定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

②加强培训章程与教学计划起草单位间的密切联系;

③进行教学内容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 ④设置企业培训员和职业教师联席会议;

⑤企业培训员和职业学校老师分别到对方单位和通过受培训者的学习手册相互

了解教学情况。(3)有利于最新科技信息迅速反映于教学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使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联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革新成果和最新科技信息易于传到教学之中,并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使职业教育教学能紧密跟上企业生产的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4)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元制职业教育使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可立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无疑可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可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运用知识,可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渴望继续学习;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并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

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5)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必须在企业生产现场,在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培训员的指导下,在众多熟练工人中间,接受实践培训。工人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必然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熏陶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6)有利于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性: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连,在企业,学生长期置身于成人的环境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往,企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毕业后走向社会。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使学生直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深入了解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加深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7)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由企业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规定招生人数、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成为统一整体。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性,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雇佣 工人,也有利于毕业生谋取职业。

2、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看

经费问题、实习基地问题、师资问题、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且长期困扰的四大难题,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利于上述四大难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更能看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

(1)有利于解决经费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承担。纵观世界各国举办职业教育,单靠政府开支,职业教育是难以迅速发展的。更何况我国经济落后,政府所能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无力大量增加职业教育经费。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经费至少来源于企业和各级政府两种渠道。由于在双元制中,以企业的职业培训为主,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必然大大多于各级政府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企业是生产单位,也更有能力出资支付职业教育经费,而原全日制职业学校所拥有的经费用来支付处于从属地位的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支出,这样必然大大缓解经费紧张状况。

(2)有利于解决实习基地问题

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无确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要实习只有临时到有关企业去联系。因此,不仅专业理论难以与实际技能训练密切结合,而且由于实习时间极少,学生不能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的生产车间就必将启用为职业教育的实习场所。这不仅可节省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学生是直接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大大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熟悉生产的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掌握职业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大型企业资金雄厚,可设置专门教学车间,小型企业则可集资兴办跨企业教学车间。这样,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习场所可解决。学生在教学车间掌握基础技能后,进入生产车间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这不仅可解决实习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学生在培训中还可创造劳动价值,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例如,德国的西马克公司,1984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为900万马克,学生在实习车间创造的生产价值达400万马克,企业净支出只有500万马克。

(3)有利于解决师资问题

我国由于实行全日制职业教育形式,理论教学的课时多于实习教学。因此在职业教育师资中,理论教师居多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相比,学历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企业专职培训员成为职业教育师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专职培训员可由企业提供,这些人一般具备必要的技术资格,只需对其传授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可胜任职业培训工作,不必象培养专业理论教师那样费时费钱又费力。而我国现有的专业理论教师用来承担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师资不足问题可

得到缓解。

(4)有利于解决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不高,集中表现在毕业生技能差、能力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在善于理论教学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在富有生产经验、技术娴熟的企业专职培训员的指导下接受技能培训,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既可学到活的知识,又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同时,由于这种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在用人单位的生产或经营现场实现的,对用人单位自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十分重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表现在课时分配、培训要求和教学目的上,而且体现在考试要求中。在此以钟表制造(修理)为例加以说明:在课时分配上,实习教学课占总课时的70%,理论教学课占总课时的30%;在理论教学中,专业理论课

占60%,普通文化课占40%。在培训要求上,学生结业时应掌握的技能有:加工、连接、拆装和调节技能;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操作技能;零部件的测试技能;制图和设计技术等。在教学目的上,要求学生掌握时钟设计的基础工艺,具有分析钟表构件动能性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准确发现并排除功能性故障。在考试要求上,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都须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还注重传授广泛的知识,尤其是与就业有关的知识。例如钟表制造(修理)专业,必须学习工业安全、事故预防方面的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具备有关国家政策、企业管理、社会保险制度和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工资协议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在法律上、组织上、经济上和生态环境上的基本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就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 优越性 启示

笔者联想到在天津中德培训期间一位专家介绍的德国实行的双元制教学理念,就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的一些感触,做如下分析。

一、德国教育背景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是为众人所熟知的,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员工工作需持证上岗,而且主人翁意识非常强烈,人人关心产品质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机械设备从设计到加工成型每个环节都科学严谨。在设计方面,机械的结构合理,工人在加工制作机械的过程中注重机械的加工精度,所以设备的使用寿命高、机械性能优异。德国的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等品牌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些产品质量驰名世界的主要原因也归功于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如今在德国,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这里所说的资格,不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而是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动手能力,懂得操作应用。要具备从业所需的资格主要还是依靠职业教育来实现。

在我国,人们重视的是普及基础教育,在上学过程中也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即使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许多中职院校仍以文化课为先,且基础课的授课比例远远大于专业知识及技能实操,特别是实操训练的比例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基础知识教育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但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基础文化课所占比例过大会影响技能训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毕竟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点上,德国做得要比我们科学合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他们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且职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德国各个产业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不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都把职业教育放在首位,这样做也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腾飞。所以德国人把职业教育比喻为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和“经济发展的柱石”,甚至把职业教育认定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笔者认为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种职业教育体系被人们称作“双元制”。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要在企业进行学习过程,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员一般以在企业进行实践教育为主,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为辅。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企业中更好地实践培训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过程所占比例为60%,40%是专业理论课程。所以在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中企业的技能实践培训是最主要的方面。

双元制教育体系之所以成功,除了体系本身科学合理之外,强调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现状、专业的类别、现有的物质条件、社会的需求情况等。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要签订详细的合同,为达到教学效果各个企业事先也都要制定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并按计划严格执行。

二是在施教过程中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他们特别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训练,在学用结合上下工夫,并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和意识。

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详尽的制度来规范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他们的职业教育教师大都拥有渊博的知识体系和精湛的技术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来。全民都有职业兴国的意识,并为职业教育的成功积极地投身其中。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第一,它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促进了自己更全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到企业进行相关的技能操作训练,这就做到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标。通过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方面,有了企业作保障,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渠道,这就使得学校有了稳定的生源保障,同时,学校不用在学生就业这方面花费精力就可以致力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能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相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在企业的实训可以使未来的员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缩短其适应企业工作的过渡期,在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三,它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双元制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操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四、双元制教学体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要真正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一个联系的平台,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地加深理解,了解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为后继的理论学习提供目标和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在企业里面学生可以接受所学知识技能的实操训练,在提高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了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必需的从业规范。

通过这种由学校提供理论教学所需场所、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技术、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模式,企业与学校直接地挂钩,使人才的培养有目的性,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从而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是要实行学工结合、工读交替式的灵活学习制度。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专业,同时因为机械各个专业间都是相通的,所以在个人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学生也可以进行多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允许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工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这种学习制度,会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之处,学习理论知识更有章可循,通过实践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

三是要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示范校建设作为标准的我们,通过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到培训机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环节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并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是改革现有的教育重点,变“重视基础文化课学习轻视专业教育”为“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基础文化课学习为辅”的教学体系。要使学生从观念上加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

中国与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比分析 篇7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德国双元制教育主要是将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相结合, 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主要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表现出其独特性。

(一) 以企业办学为主体

在德国,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主体作用, 承担着培训老师的工资、学生的补贴、培训所需要的装备和原材料的落实, 同时为培训提供专门的车间, 配备高素质的培训教师, 向学生传递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规章制度方面, 企业也起着主导作用。

(二) 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

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培训的目的、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都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体的。在培训目标设置上, 双元制教育主要从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个方面出发。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学习都是为了专业知识所服务的。在这三个方面, 实训课占据主要地位。在实训过程中, 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学生处于主导作用, 培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咨询作用。[2]

(三) 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 主要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相结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制度。其中, 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的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政府通过在各州设置职业咨询中心, 为学生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职业培训。同时还负责监管职业学校的工作。

二、中国双元制教育现状

我国双元制教育是在吸收和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是在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 缺乏制度保障

双元制教育是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再到学校全方位的支持的, 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政府没有对职业教育有充足的认识,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也是出于学校和企业个人行为, 甚至在签订合作之后, 由于合作的约束性, 往往合作难以持久。同时在双教育制度下, 学校和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 学校对于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元制办学的效果。

(二) 经费不足

在开展教育过程中, 经费问题决定着教育开展的水平和程度。目前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国家负担。考虑到目前我国经济实力, 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像德国那样, 在提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生实践技能上需要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进行资金的投入。由于上文所说的,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因此, 在资金投入上, 双方都会有所保留。在这种经费不足的模式下, 只有建立长效合作才能够加大投入, 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三) 师资力量不足

在双元制教育制度下, 需要双元型的教师, 但是在目前, 我国教育制度培养下的教师, 大多不符合要求。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较高, 但是实践水平相对薄弱的现象。但是在双元制教育制度下, 则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

因此, 学校教师难以适应双元制教学, 在双元制教育下, 要求教师知识面的广度, 单一的知识体系教师难以胜任, 同时在教育方法上, 当前教师不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 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通过我们对德国双元制教育和中国双元制教育的了解, 可以知道。德国在发展双元制教育中十分重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国家通过制定一整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 同时设置监管部门, 针对出现违反规定的部门进行一定的惩罚。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地位, 还使得在教育过程中能有法可依, 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且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规章制度。

(二) 完善教育监管机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使得各相关部门能够通过监管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 实现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的合理安排。通过监管了解到发展较为薄弱的环节, 加快该环节的改革, 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教育环境, 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三) 积极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

为了塑造适合双元制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行政部门应该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 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首先, 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细则, 促使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其次, 政府机构可根据不同企业岗位, 制定明确的学生补助措施, 根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责任, 制定企业奖惩制度。

综上所述,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将企业和学校深入合作, 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职业技能的。而我国在双元制教育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中国和德国的对比, 我们看出在双元制教育上, 我国应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 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摘要:德国是双元制教育发展较为良好的国家, 它在促进经济建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发展该教育模式时, 虽取得了发展, 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 我国在促进双元制教育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中国,德国,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4.

德国双元制 篇8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双元制”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由定义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是“双元制”中的“一元”,企业是“另一元”,这是“双元制”教育的根本特征。除此之外,“双元制”还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二是两个学习场所。在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企业培训为主;三是两类教师。在职业学校里教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理论老师,在企业里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师;四是两类教学大纲。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企业的实践技能大纲;五是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技能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其目的是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由职业学校负责,一般包括笔试和口试;六是两类证书,考试证书与毕业证书(或培训证书)。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直接性、有效性,同时又克服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学习技能方法的随意性强、理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学校闭门办学所造成的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这二十多年里,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2005年上半年,日本大日光独资子公司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经过多方考察,最后选中我校作为该企业培养员工的合作学校,由此拉开了我校开办“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序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教育成效显著。从2005—2008年二届毕业生近400名“赛斯班”学生,毕业后全部在该公司顶班生产,约占全厂职工人数的25%。其中担任科长级干部的有近10人,其他管理人员近20人,约占中层干部的20%,有11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送到日本总部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与交流,企业认识到“双元制”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推动了我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特点

我校构建和实施“双元制”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体,三个三”。

“两个主体”:办学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学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双方通过签订协议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三个三”:三个沟通渠道,三个学习地点,三个学习内容。

三个沟通渠道:学校校长-企业厂长,学校科组长-企业主管,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师傅。

三个学习地点:学校教室,学校实习工场,企业生产车间。

三个学习内容:在学校教室学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在学校实习工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车间进行现场观摩和顶岗操作。

学校实施的“双元制”借鉴了德国“双元制”,但又不同于德国“双元制”,它的最大特点是渗透式“双元互动,校企双赢”。具体内涵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管理经验、耗材、实习机会、培训实习教师等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学历培训、输送毕业生等服务。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互学互动、互利互惠,双方形成相互渗透,达到“双赢”。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运用实施的体会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公司与学校高度重视和双方良好的合作。

1.公司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具有鲜明特点,即办事极其认真严格,注重产品质量,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特别强调一个观点:“企业产品的先进性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决定,但企业产品的质量却由一线的生产工人决定。”所以在合作办学的多年里,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一直都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

我校同样高度重视该“赛斯班”教学工作,最初该班组班时是在全校所有学生中挑选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各项安排上都优先考虑。

2.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

多年来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进行得顺利的另一个因素是双方真诚相待、积极沟通、友好合作。合作初期,双方就成立了由双方共同组建的考试委员会,该班一切重大事情都必须经该委员会讨论批准。公司培训部主任经常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学校多年来也长期派责任心较强、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到公司培训部协助教学和管理。

(二)通过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转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教师。

通过与赛斯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多年的合作办学,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并把它们用于我校的其它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轮流派多名教师到公司协助教学和管理,这些教师在公司不仅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而且有更多时间接触生产一线,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技术要求有更深层的了解,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创造了条件。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经过多年的办学经历,我们深深体会到:“双元制”教育模式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它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和合作。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教材由企业参与制定,可以说是一种“订单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同时学生在工厂学习期间,较早地经受了企业职业环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的熏陶,一毕业就能较快地融入企业中。另外,这种教育模式有超过一半时间在企业,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实习教学负担,学校也省去了购买设备的大量经费开支,节省了办学成本。可以说“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企业、学校、学生都有利的“三赢模式”,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缓慢,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个在欧洲运行时间较长,并被证明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在奥地利,“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占全部中等职业教育的43.5%,是中等职业教育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但在我国却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政府、企业对此不够重视,学校想搞,企业不理,政府不管,所以难以实现。我们希望:政府能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这种教育模式,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鼓励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国内企业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不要一方面感叹找不到合格的适用技能人才,一方面又不愿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摘要: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除了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 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经费投入、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的推行并不顺畅。本文通过分析研究, 阐述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及办法。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

参考文献

[1]陶玉琼.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 (1) :81-82.

[2]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3) :8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 篇9

一、双元制仅是德国经济腾飞的武器之一

很多学者把德国的双元制看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包括德国的前总理科尔、德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资深专家劳耐尔。 的确,双元制对于繁荣德国经济,特别是降低德国失业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2011 年,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背景下,德国GDP逆势上扬3%,总量达25708亿欧元,人均GDP为35000 余欧元。 与此同步,该国每年有超七成18 岁青年接受以双元制为核心的职教服务,拥有职业劳动力证书的人在德国全部劳动力中占八成!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固然有其特有的优势,为德国经济发展和降低就业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把德国经济发展完全归结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果则是一种单因素的逻辑论证。 西班牙奥尔托架·加塞特曾经批判过把教育功能无限夸大的单因素逻辑。 他说:“英国人打败了拿破仑一世:‘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学院的运动场上赢得胜利的。 ’俾斯麦战胜了拿破仑三世:‘1870 年战争的胜利是普鲁士校长们和德国教授们的一场胜利。 ’” 奥尔托架指出:“这种思想错误在于, 它认为一个国家的伟大是因为它拥有好的学校,即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 ”但是“一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取决于众多因素综合体现的结果。如果一个民族政治腐败, 那么要想拥有完善的学校体系也是徒劳的”[2]。 同样,决定经济发展和提升的因素很多,双元制最多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李工真教授的研究,导致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得益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较为公平的社会经济体制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等[3]。 即使是推崇双元制的劳耐尔教授也认为,德国经济提升也得力于合理的专业人才结构、现代企业结构、长期形成的工程师传统、合作型市场经济模式等。 劳耐尔教授明确指出,在德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为60%,制造业的产值达到德国总产值的80%。 正是因为德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高比重,为双元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

总之,德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而把德国经济发展单方面归结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果, 甚至简单地建立起两者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容易导致对其他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乃至于形成不客观、不真实的双元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产生不良的后果,使一些国家错误地认为只要发展双元制,经济自然就能够繁荣发展了。

二、双元制和德国企业制度的相互依赖

企业培训是双元制的核心环节,没有相应的企业组织结构作支撑,双元制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双元制和德国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共生关系。双元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促进了德国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变,但同时德国企业组织结构也为双元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劳耐尔教授将企业组织结构分为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导向的组织结构。所谓功能性组织结构就是权威性领导直接创造新价值的工作,通过控制来领导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功能性导向的用工制度;鲜明的等级制度;低水平和不完整的技能资格;执行性工作和通过控制确保质量。所谓业务过程导向的组织结构就是参与性领导直接创造新价值的工作,通过参与来领导企业,其主要特征是:业务过程导向的用工制度;扁平的等级制度;设计能力;积极性和责任感;质量意识。 劳耐尔教授认为是双元制有效促成了德国企业从功能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业务过程导向的组织结构[4]。 但是,我们也不妨这样认为,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美国学者雷·马歇尔、马克·塔克在《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一书中指出,泰勒科学原理指导下的流水作业的企业制度(相当于劳耐尔教授所说的功能性组织结构),是美国职业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源所在。原因是流水作业的企业制度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一线劳动力素质技能较低。大部分劳动力无需什么素质和技能,只要能够简单地沟通,按照操作手册上简单的要求,进行操作就可以,不需要对整个流水线环节有整体的认识, 更不需要去了解操作的科学原理,也无需创造和发明,只要服从和遵守纪律。“普通工人应该按指令去做要做的事情。 为此,他们必须能领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指示———泰勒的体系包括编制无数细致入微地描写如何完成各项工作的手册———以及进行简单的运算。不过,总而言之,这一体系需要服从和纪律。”[5]14二是员工两极分化,造成对立。笼统而言,企业人员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产品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他们处于企业金字塔的顶端,拿着高工资,享受着企业的特权和福利,主要负责企业产品的研发和革新, 这些人一般占企业人数的1/4,被解雇的可能性不大[5]19。 另一部分是一线工人,“无论他们经验多么丰富,知识多么渊博,能力多么高强,也都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5]他们要按照指令操作,处于生产过程末端和整个行政系统底层,企业产品革新与他们毫无关系。即使他们对设计和产品研发有重要的看法,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这两部分人员,出身不同,互不流动。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学历较高,一线工人则学历较低。 一线工人上升到研发和管理阶层的机会很小[5]19。 在这样的企业制度下,若要按照双元制模式,学生到企业从事一线生产实践学习,也只能从事其中某一环节的工作,无法参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更谈不上有机会参与设计和研发,个人发展的前途也相当渺茫,除非通过学术学习跳入管理阶层。 反之,即使有人花大量成本,通过有效的生产实践学习,掌握了高超的实践技能,但若依然只能从事流水线的实践操作,他们高超的实践技能,也很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雷·马歇尔和马克·塔克据此认为,要提升美国职业教育水平最迫切的不是加强学校教育,而是首先要改革企业组织结构。 理想的企业组织结构应当是“高技能、高收入和高绩效”的[5]51。 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是精简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降低成本,激发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具有决策和管理权。二是缩短生产周期,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灵活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5]。

由此观之,以业务过程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双元制是双向的共生关系,并非单向的促进关系。 双元制有益于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发展,同样,该企业组织结构也是双元制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基本是功能性组织结构, 则仅靠单方面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不但会碰到重重障碍,双元制的实施效果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三、双元制的职业资格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在外界看来,德国双元制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但是德国双元制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首先,德国人对技能有着特别的理解。在德国,向来注重技能的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要求宽泛,包括整个行业的所有环节。 不像英美和澳大利亚等国狭义地将技能理解为完成特定任务和工作的身体和操作技能,和理论关联不大。 劳耐尔教授将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推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称为“为职业而教育(Berufliche Bildung)”,而将英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则称为“为个人就业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学校体系,根据整个职业领域的要求来设计所要达到的职业教育目标。职业资格的课程通过行业社会组织、工会、企业主和政府协商而定,强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为个人就业而教育”的国家,职业资格只是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证明,这些能力甚至可以不通过系统教学,而从工作经验中获得,不一定要有理论作基础,遵循相应规则,带有极强的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6]。 因而,和英美国家相比,德国更注重职业技能的理论知识。 劳耐尔教授在广州的演讲时强调,在德国“职业知识分三个层次,一是引导行动的知识,二是解释行动的知识,三是反思性知识。 ”[7]这三个层次的职业知识绝非简单地用完成某项操作任务的实践技能所涵盖,需要以坚实的理论素养为基础。

如德国的木工和电工等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整体的行业知识(包括企业的组织和架构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习者要熟悉该操作技能的历史、当前的形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行业内部其他相关职业的知识;关于责任、就业和劳动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关于成本核算的经济学知识;以及有关服务意识、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普通知识。这显然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

其次, 德国的双元制还非常注重公民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 通过职业教育发展个人的公民素质,在德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德国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而在这里, 我得即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8]在赫尔巴特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教学。 无论职业教学还是普通教学,只要是教学,必然要进行道德教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 教育系统就是要确保公民能够全面参与社会,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是品格养成过程,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核心能力。德国另一著名教育家凯因斯坦纳进一步认为,只有在完全或者相似的具体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公民素质,职业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9]265。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被深深根植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10]:①个体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和培训旨在发展个体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 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为塑造人生提供机会,激发个体潜能,提升个人自我效能和学习动机。②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旨在公司和社会生活中, 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促成青年一代团结的方法。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必须要防止使社会群体边缘化,能够让青年顺利地接受培训和就业。 ③经济发展目标。职业教育和培训要保证企业和个体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职业教育和培训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确保有足够的技术工人, 提升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企业能够找到优秀的工人, 确保个人能够被雇用,获得生存资本。能够使职业教育和培训经济投入得到有效的回报。

德国职业学校的具体目标也包含了以下3 个层面的内容[9]265:①专业素质: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主地运用正确的方法,有目的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②个人素质:能够清楚地了解来自家庭、职业和公众所能提供的发展平台及存在的要求和限制,激发自己潜力,编制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发展诸如自主、反思、自信、可靠、有责任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有自己的道德认同感。③社会素质:有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认识和理解彼此的差异和矛盾,能够理性地、有责任地和他人沟通,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建立友谊。

总之,德国双元制的确培养了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产业工人,但是,其操作能力不仅仅是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能力,而是通晓整个产业所有环节的综合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培养。将双元制简化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四、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是自觉自愿的

有学者提出,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是一种行政命令模式(mandatory),英美国家的职业教育则是自愿模式(voluntary)。 因为德国对于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而英美则没有[11]。 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 》和《职业教育条例 》的确规定了企业有实施职业教育、配合企业外职业教育以及提供工作和报酬的义务,而英美国家秉承自由主义的经济传统,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很少。但是,深一层次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观点是有问题的。

首先,行政命令的形成和执行,是需要以自愿为基础的。 如果没有企业的自愿参与,不但不大有可能将企业责任写进法律,形成行政命令,而且即使有行政命令,大家也可能是阳奉阴违,不切实实行。 在韩国,也曾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发展企业内部培训,韩国政府规定,超过300 个员工的企业,如果没能提供双元制培训岗位的公司, 将被征收高额的企业培训税。这样, 在短时间企业提供学徒培训的岗位迅猛增长。可是,当培训税降低的的时候,双元制便一落千丈[10]。原因就在于,参加企业培训,根本不是自愿的选择,而是短期利益的驱使。因此,从根本上说,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的教育和培训倒是自愿的,而像韩国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明显是奔着短期经济利益而去的,不一定是自觉自愿的。

其次,德国企业有着自觉、自愿参与培训的传统。在德国,习惯将企业看成是培训的主要责任者,政府处于辅助的位置[12]。 2012 年德国的教育培训费用报告显示: 职业教育费用中,57.2%来自于公共单位的支出,其中联邦支出占18.5%,州支出占27.6%,地区支出占11.2%,企事业单位的支出占42.8%[10]。 20 世纪70 年代,由于当时经济衰退,引发了关于企业要不要出资培训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决定建立地区和全国性的培训费用征收体系。 但是最后没有实施,主要原因是企业主反对。 他们认为,培训费用一旦落入政府之手,劳动力市场需求就失去了作用,而政府的行政体制通常是效率低下的,企业参与培训的自主性将会因此受到空前的限制[10]。 总之,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企业培训,的确是企业自觉自愿的选择,而不能说是迫于税收或者政府的行政压力。

再次,德国企业的自主和自愿参与培训也受到威胁。德国双元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呈下降趋势。 1999—2010 年间,提供双元制培训的企业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1)[10]。 特别是2012 年,提供双元制培训的公司比例, 在2010 年的基础上,直降了22.5%[10]。 为了应对挑战,德国政府不得不构建了过渡性培训机构,使那些未能参加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先暂时到过渡性培训机构学习。

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着工资和社会改革等焦点问题, 德国双元制的合作主体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企业主协会和工会的冲突表现得更为白热化。企业主协会基本上代表了大企业主们的利益,有不少中小型企业主退出了企业家协会。 对于培训政策和费用,企业主们因为意见相左,又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派系[13]。 塞伦等学者指出, 双元制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企业、大公司的控制, 培训目标越来越代表个别企业的利益,培训的力量也越来越分散[12]。企业双元制实习生的留用比例不高, 大型企业比中小型企业要高出近30 个百分点(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双元制实习岗位的积极性。原因在于培养的人才流动到其他企业,很可能变成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企业在双元制培训中面临短期的经济损失。 如果纯粹地从短时的经济利益分析,参加双元制培训的企业每年在每位学徒身上损失3596 欧元[10](见表2)。 因此,如何吸引企业自觉自愿地参与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不受个别大企业的利益所主宰,如何协调人才流动和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关系,不仅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也可能是德国双元制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启示

德国双元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但是当前双元制已经和中世纪的学徒制有着天壤之别。 双元制是在应对周围环境挑战中不断变革,不断成长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而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体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德国现行的双元制体系是由德国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民族传统、教育理念和制度结构所塑造的。 通过上文的论述, 在借鉴和学习双元制时,笔者提出以下4 点建议:

1. 双元制只是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德国双元制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变革,为德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就业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德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诸多因素,双元制仅仅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在其他因素不具备的条件下,即使发展双元制也无助于经济的发展,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导致人才外流。

2. 企业转型升级与双元制发展是共生的关系。企业实习是双元制的重要环节,企业组织结构对双元制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不是单凭政府和教育机构单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就能顺利推行的。 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的确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但也要看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共生的关系。 一方面,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决定着职业教育(双元制)企业实习效果。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应当是双管齐下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方为另一方服务的问题。

3. 双元制要融合理论教育和品格教学。 曾经有学者批评我国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认为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操作技能教学,这对于当时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理论学习和学生思想品格培养。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等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和职业教育联系不大,或被肢解,或被排斥在高职教育之外。 而从德国的双元制来看,理论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自始至终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以一方排斥另一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篇10

1 双元制模式特点

1.1 企业作为重要参与者

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 而且大部分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企业而非学校。每个学生在入校选好专业之后即需要向企业提出申请, 成为企业的实习生或者学徒。而企业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选择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的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并且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担任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大型的德国企业, 如西门子、梅赛德斯等等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实训车间,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各个企业会根据自己每年的实际情况向行业协会提出申请, 上交招收实习生的招生计划。得到允许后, 会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报纸或者电视等媒体发布本年的招生专业和具体人数。所有符合条件的职校学生都可以通过企业的官网提出申请, 包括德国以外的职校学生, 只要外语达到标准都可以申请。如果通过审核, 即可成为该企业的实习生 (学徒) 。

1.2 严格的考评系统

双元制模式下, 学生毕业须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的技能考试, 主要考核学生对企业培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行业协会实施。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 包括笔试和口试, 有职业院校实施。学生通过考试后, 获得的证书也是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通过相应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另一类就是由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1.3 职业教育法完备

《职业教育法》规定, 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 原则上未参加职业培训就不允许就业, 这样就保证了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德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总纲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

1.4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

在德国, 不论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 还是职业院校的学习内容, 均是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设置, 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动, 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

2 双元制教学模式反思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也出台了政策, 全国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向为职业教育, 甚至部分211、981的高校部分专业也转向职业教育,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有史以来,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地位都不如正规名牌大学, 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在德国, 从事制造业技术者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反映在其经济地位上, 一般的技术工人工薪待遇和普通公务人员差距并不大, 有些企业的技工工薪甚至超过学校教师 (德国学校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 。德国人普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甚至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 有的也先到企业学习三年再读大学。所以有必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并不是职业教育不如名牌大学, 而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一样, 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创新, 两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

我国目前很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都未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 我国的职业教育以政府的规划为导向, 忽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忽略人才的培养是要输送到企业中去, 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一最重要的一点, 致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毕业生求职难的现状。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 学生也是学徒,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企业要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在德国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的。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如果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 可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一些高职学院采用订单式的培养, 学生和企业在学生入校后就签订合同, 毕业后学生就到签合同的企业上班, 企业在学生读书期间不需要付费用或者给予学生一定的补贴, 这样对企业来讲, 负担不会过重, 同时学生的就业也有保障。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可以完全采用双元制的方式来培养, 在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期间,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工资和生活费。

国家需要对职业教育加强立法, 从法律的层面上来保障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在考核评价体制上,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行业协会) , 通过第三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合理, 同样也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会颁发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结业的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振.浅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J].国外教育传真, 2011 (1) .

[2]寿祖平.解析德国“双元制”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8) :3 6.

德国双元制 篇11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xjskt-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3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经济发展的柱石”。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学习、模仿和引进这一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对促进本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培训为辅,校企密切合作、交替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教育主体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这是两个教育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场所。企业起主导作用,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培训过程,还是考核鉴定,都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着重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理论知识培训则主要在学校进行。

2.两种身份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培训的人员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而后找到一所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就企业而言,受培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需要继续接受教育。

3.两种法律制度

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4.两个主管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按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职业学校必须依照此大纲组织教学。

5.两类课程

“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双元制教育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6.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州负责编写,没有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

7.两类教师

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则属于国家公务员。

8.两种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有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

9.两条经费渠道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10.两类证书

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工人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准则。虽然行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全面掌控、协调好各方关系。

(1)有法可依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5年修订的《职业培训法》更加明确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地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提供培训;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条例;培训职业必须是《职业培训法》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职业名称、培训学时、课程大纲、技能和知识、组织准则以及考试标准等都有法可依,覆盖各种职业岗位群;学徒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受《劳动法》约束;企业必须给学徒培训工资补贴,企业培训导师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各州政府监管下的行业协会监督、审查和考核职业教育全过程。

(2)有经费投入

除企业投入以外,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以及联邦就业服务中心等均花上千亿欧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用于教育,花费70-80亿欧元(约占教育支出的8%)用于双元制职业培训,这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国政府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拨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00-2001年德国职业培训的整个支出就已达到了218亿欧元。在德国,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是免费的,德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级负责,如州政府负责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或养老金,地方政府或机构负责校舍维修、设备购买、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同时州政府也会给予经费补助;对于私立职业学校,州政府给予业务以及人事经费的补贴等。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双元制”投入,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3)有监管考核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和统一标准,有效干预和监管,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德国政府在联邦、州、行业、企业四级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他们各司其职,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协调、监管与考核。如联邦一级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向联邦政府提出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议;每年在官方网站上发布职业培训报告等;行业一级负责审查企业培训的可行性和职业培训教师的能力,监督企业培训执行情况,还负责培训协议的注册以及对学生评估的认证、管理和颁发资格证书等。

(4)有评估考核

《职业培训法》规定学生学徒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考试标准,行业协会依法评价学员的学习、负责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委员会至少有包括雇主、雇员和教师在内的3名成员组成,以保证国家考试的权威性的公正性。按规定,期末考试要涵盖4-5个职业基础范畴。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试时间也各不相同。

2.企业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深度参与。在德国,大量企业自觉承担着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教育主体和经费主体的角色。

(1)企业认可“双元制”培训方式

德国企业认为:一方面,能够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带来高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是人才资源储备的较好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培训中,虽然有所投入,但他们的薪酬只有熟练工人工资的1/4-1/3,而这些培训学员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企业还可以减少劳动开支,降低成本;第三方面,可以保持从业人员的稳定,也是传承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从本企业培训的学生中雇佣学员,由于他们熟悉企业的社会环境,了解企业的目标与专业岗位职责,因而会比较热爱企业,企业由此能保持相对高的岗位稳定性,减少员工的跳槽带来的损失。

(2)企业乐意为“双元制”培训投入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以直接资助和设立基金的集资资助等形式提供。企业承担的费用占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甚至达到政府拨款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提供经费的3.4倍。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提供,无论是企业或跨企业职业培训,还是公立或私立职业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真正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他们从思想意识中乐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尽管一个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欧元,3年约需5万多欧元。

3.社会认可

(1)实用主义思想造就了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历来特别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能和质量,务本求实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普遍的心理,德国制造的产品厚重结实、坚固耐用、不求华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被视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他们看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用功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优秀的职业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而把提高工人素质和促进技能的娴熟寄托于职业教育,并主动寻求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崇尚技能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技能(职业资格)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基础,也是感受自身能力、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德国学生从小学4年级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之后进入了职业学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职业。虽然从长远看,接受职业教育可能不如大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高,但他们从来都不鄙视职业教育,也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赚得钱多,无所谓上大学,好的职业就等于好的社会地位。

其实,“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技能,而是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的系统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据统计,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在德国每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立即进入大学学习,而是先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然后再进入大学学习。许多德国人十分看重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甚至将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刻在墓碑上。正是这种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盘移植到中国来,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1.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是: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所以,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的束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职教在许多人眼中被看成是普通教育的附属物或是教育体系的“旁门左道”,这种观念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格外重视,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职业教育界带来了春风,中国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职业教育,也正在搭建中职、高职、大学教育的“立交桥”,但传统思想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除了在舆论导向方面需要大张旗鼓宣传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技能人才的地位;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并从国家层面严格就业培训准入制度,实现企业用工与职业培训制度的相互沟通与结合,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法制化、正常化和健康、有序运行。

2.寻求校企合作是关键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促进,特别是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条款涉及行业、企业的办学与培训,但不是约束性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学徒制中需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国家应从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产品出口等方面对有资格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保障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有序开展。

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国家层面进行干预的同时,作为学校更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准确接到企业给抛来的橄榄枝。学校也不能一味等靠要,也要主动出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主动邀请知名企业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经送宝,加强深度校企合作。送优秀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等,使企业认识到学校的能量,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从而达到校企互惠共赢的目的。

3.培养一流师资是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均来自于企业的师傅,这些人员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德国政府审查更为严格,不仅对他们有学历要求、企业实践证明,还要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依据联邦政府的规定,通过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教师也很重视,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许多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虽然也规定“职业学校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但这只是一纸空文,许多学校都没有认真执行。学校中有限的实习指导教师只是疲于应付大量的实践课程,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怕脏怕累不愿从事实习教学,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资金短缺又不能很好引进,造成职业学校实习教师缺乏。

针对目前现状,职业学校应从两方面进行实施。一是从企业高薪引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特别是侧重于操作技能与企业实践的培养,真正组建一支品德好、理论丰、技能强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是基础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种种迹象显示,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教育部文件也同时指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那就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校企共同开展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

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校企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商讨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人才的培育。校企要把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环节的就业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尝试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咨讯、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行动方法和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5.投入教育经费是核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教育没有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的共同投入,其主要经费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和企业的主动参与投资,而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各项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专门拨款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管各类企业培训的各种行业协会,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政府办学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大多由政府投入资金,但企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这与德国恰好相反,德国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投入是企业承担的。如何让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这是摆在中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搞了多年的,但真正合作了多少,到底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企业到底为学校投入了多少、投入了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多少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他们只是讲究经济效益、关心的是产值。员工缺乏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甚至社会上直接招聘,没有技能达不到要求,辞退重新招聘,反正中国是人口大国,否则,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主管做什么?社会上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市场又为什么那么热闹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还有很远,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华,加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现代学徒制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江苏教育研究,2013(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 篇12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2008年, 笔者参加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到德国的进修培训。在学习过程中, 我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深入理解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执行情况, 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整体教学安排、行为导向学、课堂中的教学法和方法论等内容, 先后参观了德国手工业行会、西门子职业学校、德国电信培训中心、宝马摩托车生产厂、KIM高级职教中心、IMT高级职教中心, 听了实习教师的研讨课, 教师专业进修的培训课, 观摩了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 观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课, 与多名学生座谈, 参观了培训学校的实训室, 切身感受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受益非浅。

一、对“双元制”的理解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之后, 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向企业申请一个职位, 获得企业批准后, 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同时就产生了到职业学校学习的义务, 然后再到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 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 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1. 国家立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德国,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 德国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 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 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 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2. 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经费来源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如职业学校的经费, 由州政府负担教师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则负担校舍及设备和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员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培训师的工资等。学生学习期间不仅实行全免费 (包括书本费全免) , 而且还能获取400~800欧元/月的工作报酬。据统计, 培养1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花费约1.5万欧元。

3. 工商行会在双元制中的作用

德国共有80家工商行会的分支机构, 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培训。在双元制中各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以及企业的注册成立等。

4.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组织情况

在德国, 国家规定了93个职业大类的340个职业的相关培训条例。按行业规定进行板块式培训, 分别在企业、学校、跨企业的教学中心完成,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 技能方面的练习主要在企业中进行, 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的培训获得。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 实施文化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 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因此, 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 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 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 既减少了费用, 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二、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起引导作用, 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和讲解。每一节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集体, 根据教学内容, 收集相关的信息—做出计划—小组共同决策——执行任务—检查评估—教师评价反馈, 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演, 其他小组提问质疑, 在激烈的争论中来学习知识, 学生学得很轻松;最后教师作点评, 教得也轻松。这种教学方法, 既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2. 采用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 人接受信息的基础从听→看→听+看→听+看+说→听+看+说+动手做 (100%) , 效果是逐步递增的。如果学生光靠听, 学习的效果是最差的。德国职业教育中媒体的应用无所不在, 教学媒体的开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图片配合文字来展示教学内容, 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经常利用幻灯机、音视频, 各种教具、实物等, 以加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提高课堂的效率。他们不强调媒体的现代化, 但非常注重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例如大多数教师都采用Power Point, 使用的软件虽然简单, 但是却非常灵活, 且内容丰富;很多德国的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准备多种彩色的纸片, 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结果书写在上面, 贴在展示版上,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通过不同的颜色还便于对知识的分类, 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是入门阶段,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通过猜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是处理阶段, 手法采用教师作报告, 或者让学生分组实现;第三阶段是练习或者应用阶段, 主要灵活应用知识, 采用的方法有分站学习、换站学习、带展示的工作小组、心智图片等;第四是检查阶段, 可以采用魔力墙、禁忌词等方法;第五阶段是评估阶段, 接受学生的反馈, 可以采用装箱法。德国教师很注意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趣味性,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多采用自制EXCEL文件, 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 又有教师的评价, 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是公开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评价时非常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德国教师不会对学生采用批评的方法, 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不太好, 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考试的目的性很强, 不是难为学生, 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 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 试题不会超出范围, 考前复习目的性也很强, 课程的总评成绩非常客观, 不过分注重考试结果,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很值得我们借鉴。

5. 学业考核的统一性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合格, 不能简单地由学校说了算,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年限根据工种的不同分为3年和3.5年。在1.5年后要接受一次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将取消双元制学生资格;3年或3.5年后还要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这将意味着没有工作。理论和实操都合格才能毕业, 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工商业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的学, 且能真正的学到本领。

三、严格的教师入门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一般是大学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再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的专业培训, 之后要通过2次国家统一考试:1.写论文, 2.设计课堂, 提交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只有这两个考试都通过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实习老师, 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2年试用合格后, 政府终身雇用, 享受公务员待遇,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因此德国的老师在工作时就同时具备了教育学和专业实践双重能力, 德国的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他们还要经常性的充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始终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这也是德国职业高教育水平的有利保障。

四、思考与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是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照套照搬德国“双元制”的作法是不可能的, 但“双元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法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让产业界直接加入国家培训体系, 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以就业导向, 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称职”地工作。在我国, 学生须先选择专业, 学成之后再选择岗位。德国正好相反, 学生先选择岗位, 取得培训位置, 再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

德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深, 但是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很高, 而我们平时上课讲的内容很深, 但很难使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 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建设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技术类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当老师的,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教学法等基本教学功, 少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履历造成了教师既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又缺少教学的专业知识。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育人任务的压力下, 留给老师进修的时间所剩无几, 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专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教育理论知识不扎实, 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对专业师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考核不到位, 专业师资整体水平提高缓慢, 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的过程要切实做到由浅入深,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知识点要集中, 内容不宜过宽过深。保证全部学生能学会, 部分学生能提高。打破学科体系的观念, 引入项目教学法。我国正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其中课程整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整合不应是几门课的简单合并, 我们也应设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后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 有选择的、有效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 让学生边学边做, 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3. 教学的考核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检测,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是否合格由培训学校说了算, 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水平的真实性, 若能借鉴德国的经验, 由相关行业协会按工种标准要求来组织相关的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 合格的才准予毕业, 这样定会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使我国的制造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4. 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产教结合

上一篇:老年食管癌患者下一篇: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