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精选10篇)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1
摘要:社会化和高效化的市场竞争模式使职业教育的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国及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职业教育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维模式,因材施教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 注重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就能较快适应社会, 及时更新知识或技术, 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因此,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将从单一学科型转向综合型、整合型, 特别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次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学, 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参差不齐, 差异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 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样的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 可能更不受欢迎,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那么, 怎样才能使职业学生, 在校能独立思考, 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出去能干, 用人单位用起来放心呢?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 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职业学校也应注重实施层次教学。要分层次教学, 必须分层次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差、中、优学生的基本接受能力, 个性差异, 做到心中有人。我们要在分层次以后, 对不同层次教学班的学生, 要根据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 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 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梯度”,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的调整, 从而因材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 兜着走”, 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 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吃得香, 不肯走”,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于他们, 会觉得学习并不可怕, 通过努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就会产生成就感, 逐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重新树立起自信心, 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总的来说, 从组织教学工作入手, 实施分层次教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 切实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辅导和分层次练习培养了学生们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具体落实了因材施教工作。
三、实施实训基地的教学
长期以来, 我们已习惯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 引导学生向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发展, 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教法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 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轻视教学;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 教师完全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从表面上看, 这样的课堂气氛或许很活跃。但是, 这样的启发式教学, 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使学生养成碰到问题就乱猜的习惯。可见, 这种只重结果的启发式教学,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探索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性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过程启发式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在这种过程启发式教学中, 需在结合各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运用实训基地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方法上, 实训基地辅助教学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 它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 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如在plc教学中, 根据直观性原则, 演示课件与文字的讲授结合起来,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通过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形式上, 实训基地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 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 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答和讨论, 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了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意义。运用实训基地辅助学习, 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实训基地, 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 刺激学生注意, 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媒体, 整理摘录重要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启迪思维。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更新观念, 改变教学过程, 切实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科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 将传统教学媒体变为现代教学媒体,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2] (相关数据源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数学课堂中思维的转化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活动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转化
一、活动材料直观化
如果学习的题材来自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的同时,形成经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地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外延的更宽,不仅培养逻辑思维,同时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如,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幅由许多个小正方形堆积成的立体图形,要求数一数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小正方体来摆一摆。学生年龄小,非常乐意意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学生體验事实、过程和结论。
数学实验对解决某些问题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尽可能把知识还原成原始问题或原始事实。通过测量、手工操作,制作模型、实物等方式,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实验,使知识形成更深的印象。
二、文字分析形象化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用画图的方法,形象化再现问题情境,将复杂还原为基本,进而解决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已知笼中有鸡又有兔,已知头、脚的数目,问笼中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对于此类题目,可采用这样的思维引导。先画头,不论是鸡还是兔至少有两只脚,就在每个头下面画两只脚。是兔的话,每个头下面再加上两只脚,剩下的脚两只两只的分,可再分给几个头,于是得出长四只脚的兔有多少只,长两只脚的鸡多少只。
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顺利找出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模型。如,有两段布,一段布长80米,一段布长60米,把两段布用去同样长的一部分后,发现短的一段布余下的长是长的一段布的2/3,问每段布用去多少米?首先引导学生用两条线段表示两段布,然后,两段布都用去同样长的一部分,能在线段图上用同样长的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最后,利用线段图进行比较,发现20米是第一段 布余下长度的1/3,从而直观地表达了题中的数量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触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法则之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箱快餐面24包,30箱快餐面多少包?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列出算式:24×30;讨论交流后,有学生得出第二个算式:24×15×2,并发表自己的理由:24×15先算出15箱汽水的瓶数,再乘以2表示有2个15箱。也有学生列出算式:20×30+4×30,理由是,假设每箱20包,算出30箱和30箱每增加4包的包数,它们的和就是30箱快餐面的包数。这个情境也可用于简×便算法的教学。由情境24×30=(20+4)×30=20×30+4×30,即分配律。24×30=24×5×6,即结合律。从情境到运算定理,由形象到抽象,更容易说明其合理性,而有些学生这样运算:24×30=24×10×20;24×30=25×5×25,可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做合理吗?学生最后得出结论:30的两种分法:30-5+25;30-5×6才合理。一个因数是24,把30分成5×6使运算更简便,24×5=100.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从直观形象的模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使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动手触摸、实践操作,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启示】
1.巧妙的构思,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把激励、实际操作、游戏等作为载体,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使学生学习热情慢慢升温,学习的内驱力逐步启动,真正意义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数学教学通过数学活动实践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要演员,人人积极参与,个个都有收所获。这样,不但轻松愉快的上好每节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3
音乐是一门丰富的艺术,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不同的多元化文化思维是学习者必不可少的, 能够帮助其更加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音乐文化, 由浅入深地探索音乐艺术的多元价值。在多元思维之中, 音乐旋律感和和声感是思维的主要体现模式, 也是构成音乐的主要逻辑元素。从旋律感上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其受到了音高、音量和时值的影响, 不同的调性和节拍都能够构造出多元的音乐旋律。另一方面, 和声感也是多元音乐思维的重要体现内容, 由两种以上的声音所构成的音响效果, 能够协调不同声音的特异性, 保证从横向和纵向上强调和声效果, 使音乐具有一定的旋律感。
保证和声性和旋律性是多元思维最为重要的体现, 在声音的交叉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元音乐艺术所带来的协调性魅力。
二、视唱练耳教学与音乐多元化思维的衔接转化
在视唱练耳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单生音乐, 这样基础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为之后多元化音乐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是音乐学习的必经之路。而在音乐学习中, 多元化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合唱、伴奏都需要多元音乐思维充分发挥作用。
(一) 调式调性。所谓调式, 就是指在各个旋律之中音符的相互关系, 其能够在不同的音乐旋律组织中抽象与归纳出来, 使我国的音乐旋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纷繁局面。而调性是指主音的基本音律, 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唱练耳的过程中, 对于调式和调性的学习是基本的学习内容, 将多元化音乐思维与视唱练耳进行结合, 首先就需要从调式调性上入手进行衔接。在民间的调式调性之中, 样式和变化手法多种多样, 调式交替、重叠等手法能够改变基本的调性体系。所以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调性和调式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保证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广泛地接触多元音乐艺术, 培养自身的多元音乐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从调式、调性的了解入手, 充分地接触民间不同的调性特点, 才能够真正将丰富、多元的调性特点与自身思维进行结合, 保证基本的视唱练耳学习能够为思维的锻炼带来质的飞跃。
(二) 旋律。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之中, 旋律是最为突出和最容易被感知的音乐元素。不同的旋律能够代表演唱者不同的情感, 也为音乐带来了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无论是民族旋律还是传统西洋旋律, 都是在一定的音程关系上展现出来的, 带有着明显的导音倾向。在视唱练耳进行旋律训练的过程中, 应该采用大小调音高组织的方法, 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地接触调性特点, 以培养对于旋律的感知能力, 这样的培养策略能够使多元化的思维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在视唱练耳与多元音乐思维进行衔接转化的过程中, 旋律在音乐中所需要代表的意义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不同旋律线条之间的起伏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分析, 以起承转合作为基本的结构分析原则, 探索在内容影响之下和声旋律的色彩性特点。在旋律的多样性之下, 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音乐文化的不同也被凸显出来, 音乐的视唱练耳学习能够更加具有变化性与生动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思维为音乐发展所带来的贡献。
(三) 音程。在传统的视唱练耳学习之中, 对于音程的分析和学习是围绕音程的基本调性功能进行的, 而随着视唱练耳与多元音乐思维的融合, 其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转变。学生可以以民族音乐作为学习对象, 分析不同民族音乐之中多样的音程结构, 在多声部的民族音乐作品中把握不同调性的音程所带来的变化和不同情感曲目中音程的基本运用。一般音程结构受到了调性体系的制约, 所以探索调式之间的结合方式, 能够快速感受到音程中所蕴含的多样性思维, 从而真正地了解音乐艺术的多样化特点。
在视唱练耳的多元音乐思维培养之中, 结合音程的构成特点来进行基本的艺术教学, 能够保证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 建立起自身的多元艺术思维模式, 保证在音程学习和训练中能有效区分传统的大小调以及调性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安亮山.谈戏曲锣鼓经在视唱练耳多声部节奏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 2005 (03) .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4
【关键词】转化数学思想;意识;渗透;培养;体验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很快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却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可见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转化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它就是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渗透转化思想,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其实转化思想在我们小学数学中无处不在。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转化思想,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肤浅的认识。
一、通过活动引导转化体会转化思想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将不规则图形通过割补、平移等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这就是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时,老师以“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历史故事引入,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出体积?让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接着老师肯定了班上学生的想法: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活动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渗透了转化的本质,这样的一个生活实例活动也给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如老师给出这个例题(如下图),抛出问题: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桌合作,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长方形,再计算,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了这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相等这个结论。通过活动将这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并认识到以前的问题、结果或是方法,随时都可以为我所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增加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化陌生为熟悉,扫除学生对陌生知识而引发的思维障碍。
二、通过探索规律的活动尝试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于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直接抛向学生,也许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是纯粹的记公式解题,失去了数学的味道,也许在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遗忘。唯有在这个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也许会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教学的。探求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移、拼等方法,很快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时候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高,进一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通过学生的探索规律,有时候往往使学生一筹莫展的题目柳暗花明。通过转化学生将不会的、生疏的知识转化成了已知的、熟悉的知识,从而解决了新问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转化思想也渐渐浸入学生们的心中。转化思想,是学生获得方法的源泉。
三、通过知识的形成过感悟转化思想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在教学中,始终紧扣“转化”这根弦,对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分数乘法,从而得到计算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剪拼、平移来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从而得到面积公式;教学《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通过旋转、拼一拼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圆的面积》时,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将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将圆柱变曲为直,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从而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从一个算法,一个公式中看到转化思想的魅力,教给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数学转化的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素养。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研究,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增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转化 篇5
第一,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感知。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问题的阅读、观察、体验或交流等表象思维活动,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识结构(设为A)接轨,并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期望。
第二,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反应。新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机械思维实现“问题解决”(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作用于原有的数学结构A,使原有认识结构发生变化,它不可能超越这一思维层次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时我们把学习后发生了变化的数学认识结构设为B,新知识并归于B。但这时的B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这时新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和原数学认识结构融合在一起,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第三,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体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必须接受教师的启发,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使自己亲身经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学生的认知期望及数学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得到了体验,并获得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四,是学生对“问题解决”的交流与评价,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完成。在上述各种思维活动的转化中,学生已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完善了认识结构C;在具体实践时,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必须有所创造,才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从没有经历过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得了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这一经验作用于C,使得C中的知识进行重组、改建,成为完善的新认识结构D(创造性思维),这时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真正形成了,新知识和原数学认知结构完全融于一体。
……
如此循环并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解决”的欲望,掌握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探求“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条结论:1.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四个思维层次转化的过程;2.表型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思维层次;3.由机械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是层次结构教学中的关键层次;4.只要不是大脑机能有缺陷的学生,都可以实现上述各个思维层次的转化,只是所需要的时间有差异。
依据此理论构思,我们采取了重视“思维过程”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展示理论建立、发展、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及寻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起因,探讨它们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转化中得到发展。
数学学困生思维因素的分析及转化 篇6
对于学困生来说, 在数学活动中则表现出较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体现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等方面, 具有以下特点:
1.抽象概括能力薄弱
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 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概括能力的强弱程度, 这一点对数学思维来说也不例外.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概括材料的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能在特殊的、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一般的和已知的东西 (把特殊现象归入已知的一般概念) ; (2) 能在孤立的和特殊的事物中发现一般的和未知的东西 (从特殊到一般, 形成概念) .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而对数学能力弱的学困生来说, 抽象概括能力的薄弱具体表现为:对概念和规则的掌握感到困难, 尽管能把概念、公理、定理背下来, 但不懂得概念和规则、定理等的丰富内涵, 不能运用这些规则与概念来解决问题, 不能从相互联系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形式脱离内容, 具体脱离抽象, 感性脱离理性.
2.数学推理能力差
推理能力是构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逻辑推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数学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就在于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对学困生, 数学推理能力较差, 往往局限于对推理模式的模仿, 对推理的根据、推理的实质都缺乏认识或茫无所知, 因此经常犯各种逻辑错误, 并且即使对会做的题, 在推理过程中也不能作出简缩, 不简洁明了, 显得冗长繁琐.
3.选择、判断能力弱
选择、判断能力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数学能力.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其结论正误的判定, 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 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选择、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排除表面的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 迅速地在感知材料后立即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而数学学困生在选择、判断方面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因把握不住概念的本质、内涵, 往往受表面的非本质的因素干扰, 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对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定, 不知所措, 结果, 掉进出题者设计的“陷阱”里.
4.思维呈“线状”或“点状”
数学优秀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块状”思维.所谓的“块状”思维 (也叫复合思维) 即指思维者脑海里不仅储存有定理及其证明, 而且储存有另外的许多基本问题及其解法.这些基本问题也称为反应块, 引起了“块状”思维.如高材生拿到数学题, 通过联想, 可以迅速认出问题中包含的一个个基本问题 (反应块) , 从而把难题肢解降低难度.这样的“块状”思维, 往往可以有知识与难题之间架桥, 从而解决由认知向复杂思维过渡的问题.而学困生思维中虽然存有若干定义、定理、性质, 但往往只停留在词句上, 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 只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条件, 对复杂的问题更难以产生联系并将其分解处理, 这就是思维呈“线状”或“点状”的具体体现.
5.逆向思维能力差
思维的可逆性, 意味着心理过程中思维方向的改变, 即思维转换.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 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提出逆问题或从逆方向来考虑, 如互为对称关系、正逆运算、互逆定理, 等等.从正向思维建立逆向思维, 这对数学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优秀学生一般来说逆向思维能力较强, “很容易从一种运算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 从一种运算转化为另一种运算, 从多方面去尝试问题的解决途径, 不断重组思维模式和运算系统”.而学困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弱, 他们难以从一种运算转到另一种运算, 从一种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 因而对逆运算、逆定理的认识缓慢, 造成数学思维发展迟缓.比如, 对命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 学困生往往写成“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平分线上的点”, 没有弄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二、学困生的思维品质弱点分析
数学思维的个体差异, 即个体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 称为数学思维品质.它是数学思维能力结构差异性的表现.由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思维能力结构存在上述缺陷, 因此,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然表现出种种不足, 从而暴露了思维品质上的弱点.具体体现在:
1.思维的被动性
思维的被动性, 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积极, 缺乏独立思考.对于数学学习, 需要学生主动积极思维,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的被动性恰恰在于缺乏独立思考, 主要表现为机械学习, 循规蹈矩地分析问题, 期望暗示, 对所学内容往往只能是形式上的掌握和被动地模仿.
2.思维的呆板性和不连贯性
思维的呆板性指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对于学困生,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建立起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一旦建立后往往很难突破, 往往只会停留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上去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如果所给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与以前做过的题目只是形式上不同, 而本质上无区别, 他们也会束手无策.或者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思考, 无法达到“一题多解”.
思维的不连贯性在数学学困生身上常常表现在开始时能正确解题, 以后由于偶然的错误或某种印象对注意力的偶然吸引而偏离了解题的正确途径, 或者在课堂提问时离开答题的思路而说一些与题无关的话.
3.思维的狭隘性和肤浅性
思维的狭隘性是指思维据以展开的知识以及思维通路单一、片面的特性.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狭隘性体现在对学习中的某些知识和方法不能正确进行迁移.思维的肤浅性在学困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 很难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对于绝大多数学困生来说, 上述的几个思维品质弱点都是存在的, 这些思维弱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综合地阻止着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发展.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
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 一方面应该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 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 发展数学思维.这包括:
(1) 加强基础知识教育,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它们构成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要搞好数学教学, 主要是要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学习上的困难者, 往往数学基础知识缺乏, 对数学知识结构难于消化, 解题能力低, 难于把握课本中各种证明.他们掌握的知识, 往往是一知半解;掌握的方法, 一般是呆板而不灵活、理解肤浅而不深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
(2) 对学困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学困生来说, 抽象概括能力薄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一大弱点, 培养思维能力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让学困生注重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把思维训练融会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 在对公式、定理、概念学习的同时, 伴以系统的练习, 由浅入深、逐步深化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还要结合课堂内容, 对学困生进行思维定势的训练, 使其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学会解某类问题的基本套路.课堂上展现思维过程, 注重向学生传授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一个公式、定理、概念后, 伴以适量的习题与适时的小结, 以揭示其通常的规律, 牢固掌握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定势.如: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个步骤, 以及对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等都要求学困生在大脑中形成定势,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利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对学困生解题的指导, 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解题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 学困生在解题中没有思维策略, 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推理能力差, 缺乏逻辑性, 同时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面对一道数学题, 帮助学生去分析已知条件是什么?隐含条件是什么?相关知识有哪些?解题关键是什么?思路1是什么?思路2是什么?最优思路是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把解题思路叙述一遍.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 由简单逐渐加难, 逐步建立起解题的思维策略, 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3) 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各种能力成分都受思维品质的影响和制约, 前面分析了学困生思维品质的弱点, 因此, 在教学中应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思维品质中, 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又是培养的重点.具体如下:
①在定势训练到一定阶段后, 对学困生进行变通训练, 冲破旧的定势, 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定势, 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当思维受阻时, 适时“搭桥”, 引导其越过思维障碍, 对于那些跳跃大、比较灵活的题目, 适时为其“架台阶”, 让学困生借助“台阶”去解决问题, 对于公式的教学, 尽量让学困生参与到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中, 在掌握了公式后, 又要精心设计一组练习题,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形成梯度, 拾级而上, 由定势到变通, 逐步打开学困生的思路, 开阔其视野, 引导其走出思维的窄胡同, 破坏其“呆板性”.
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克服肤浅性.学困生在思考数学题时, 常常抓不住本质, 而在一些非本质特征上纠缠不清,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概念、命题、公式的过程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a.条件、结论可否进行等价转换;b.可否变换命题的形式或内容;c.可否保留条件, 深化结论;d.可否保留结论, 减弱条件.在引导过程中如发现学生接受困难, 要有针对性地适时进行启发, 让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概念、命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逐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2.重视对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心理素质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素质, 这是数学心理素质的核心;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意素质, 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趋力.因此, 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是很重要的.具体包括:
(1) 沟通师生情感, 调动积极因素
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初入学时, 他们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 但在经过长期的、多次反复考试“失败”后, 往往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信心, 在这关键时期, 最需要教师的诱导, 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 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师生情感的融洽, 能促进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
(2)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成功机遇
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也是学习的内动力,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特有的数与形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 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教二次函数时, 为了便于记忆, 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作了如下比喻:“一家四口, a管方向, b管顶点, c管截距, d管交点”, 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亲切,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3) 培养学习意志, 不断克服困难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尤其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这些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上都造成一定的难度.尤其对学困生来说, 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比优秀学生多得多, 要克服消极情绪, 取得学习效果, 必须依靠意志力, 因此, 教师要利用数学课特点, 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家, 如欧拉、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的故事, 激励学困生奋发上进、不辞劳苦、永攀高峰.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除了3%~4%的弱智儿童学习会有困难, 其余的人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 这使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有信心去解决学困生问题.从另一角度看, 对初中学困生问题的研究,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只求统一不顾个别发展的束缚, 体现了对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对教育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促进基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教育模式.
摘要:学习困难学生 (简称“学困生”) 问题是教育“产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复杂问题,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更显突出和棘手.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上工作的教师, 时常面临着无数的学困生, 认为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较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当指思维因素, 无论是什么样类型的学困生,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思维水平较低.抓住这一主要因素, 本文侧重于对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因素进行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及思维能力的缺陷和思维品质的弱点, 根据这些分析情况去探索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帮助其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思维方法, 更是一种认识世界拓展其思维性的能力培训。因此, 要求小学生掌握转化思维, 不仅可以为其以后进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良好的能力基础, 更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培养。
一、利用转化思维化陌生为熟悉
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 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而后再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陌生的、未知的新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 表现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就尤为明显。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例题。
例题1:如右图所示, 求其周长。
分析:右图既不是我们常见的矩形, 也不是我们常见的任何图形。右边的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边, 而图中只给出了3个边的长度。那么这要怎么计算呢?
突破:只要运用转化思维, 这道题就算不上什么困难了。既然不是矩形不好计算, 那么只要将其添加几条辅助线, 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矩形, 如右图所示, 周长就显而易见了。
解答: (20+7+3) ×2=60 (厘米)
可见, 有很多问题其实十分简单, 但是当它们换了个脸后学生就不认识了, 以为是全新的知识而无法解答。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认识上的错误, 就必须要加强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二、利用转化思维化繁杂为简单
在小学阶段, 学生更多情况下遇到的是“伪复杂”的问题, 就是许多问题表面上一看十分困难, 但其实只要稍加运用转化思维, 就很容易弄明白了, 从而迅速找到突破口。下面我们以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题2:请计算下列试子的结果:
(9999+9997+…+9001) - (1+3+…+999)
分析:该试子似乎只要先计算括号内的加法, 然后再将两个括号内的结果相减就可以了。可是如果学生一个个死算下去, 那巨大的计算量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突破:这道题看似复杂, 可是在实际运算过程中, 只要学生稍微运用一下转化思维, 将两个括号中的内容拆开再重组, 那么便不难发现突破口, 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解答:
由此可见, 只要突破了第一层, 到后面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运算了。因此, 对于这样的纯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 只要学生的转化思维的基本功扎实, 就不难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三、转化思维在应用题中的作用
应用题的题型多样, 且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数学能力的考察都比较大。在我的教学经验中, 不少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他们精于计算, 大脑反应迅速, 甚至热衷于奥数题的解答。这样的学生在同学们的眼里都是数学学科上的“尖子”, 可是当这些“尖子”遇上应用题以后, 又纷纷泯然众人, 毫无表现, 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解答。下面我举一个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题3:张强和马燕约好一起到A市的B公园玩,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张强每分钟可以走70米, 马燕每分钟只能走52米, 结果两人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两人相约第二天继续到B公园玩。第二天马燕提前了4分钟出发, 每分钟还是只走52米, 张强则每分钟走90米, 结果两人还是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问, 张强和马燕的家相距有多远。
分析: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应用题。张强和马燕家到B公园的距离都未知, 而且也不知道两个人从家走到公园花了多少时间, 光知道一个速度, 要怎么计算张强和马燕的家相距有多远呢?
突破:要顺利解决应用题, 学生首先要运用转化思维, 将该题建立成一个求两点之间距离的简单模型, 然后再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提前了4分钟出发”、“马燕每分钟还是只走52米”、“张强则每分钟可以走90米”、“正好同时到达B公园门口”。因此, 这道题即使不知道张强和马燕从家走到公园究竟用了多少时间, 也足够解答出来。
解答:
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能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再运用转化思维, 便可以使得问题大为简化,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解答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 转化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转化思维来进行计算解答。因此, 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 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问题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掌握转化思维, 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斌.转化:解数学题的常用策略[J].初中生, 2005, (11) .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8
直觉思维的触发与思维者的认知储备、思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展开直觉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形象转化沟通新旧问题情境, 链接学生已有认知储备和思维经验, 进而唤醒学生的直觉之眼。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体积的比是1:6。如果圆锥的高是4.2厘米, 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4.2厘米, 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由于问题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太少, 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有困难。那么, 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积淀和思维经验呢?显然, 仅仅凭借语言的描述对学生来说仍是有困难的, 这时就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转化, 来唤醒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出示图1, 勾起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回忆, 进而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 要使这里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为1:6, 右边应该有两个这样的圆柱, 所以圆柱的高应该是圆锥的2倍。
二、感悟操作活动, 在形象转化中启发直觉之思
直觉表现为思维者能快速地掌握问题情境的意义和结构, 并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猜想和预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情境, 易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直觉的猜想和预测, 在形象转化中启发学生的直觉之思。
例如, 教学图形覆盖规律时, 例题的图表中一共10个数, 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首先试着移一移, 引导学生体会到每向右移动一次, 方框就向右移动一格。 (如图2) 学生感悟到这一点后, 我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然后平移, 会平移几次?借助已有的感悟和操作活动, 学生凭直觉发现:方框每次圈2个数, 后面还有8格的位置, 平移一次移一格, 8格就要平移8次。这样, 在不断地大胆猜想、谨慎验证中, 不断发展学生数学直觉能力。
三、注重数形结合, 在形象转化中感受直觉之妙
研究表明, 直觉思维有一重要特征———视觉化, 即思维者在视觉化中觉察事物。而这种视觉化的思维方式, 能使人迅速而整体地把握问题情境, 进而帮助理解。因此, 将语义表达的数学情境进行数形结合, 实现从语义到图象 (或表象) 的转化, 引导学生依托图象展开思考, 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如在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复习课上,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一批零件, 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未完成的个数比是1:2, 如果再加工15个零件就完成总个数的一半。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对于刚学分数应用题的学生而言, 解决这道题的难点在于难以找到“再加工的15个零件”对应总量的分率。对此, 我提示学生, 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一共的任务, 我们能不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在图中表示出来呢?
学生通过尝试, 画出示意图。 (如下图)
通过画图, 学生可以凭借直觉思维发现15个零件是6份中的一份, 直接用15×6=90个就解决问题了。
当然, 在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之后, 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为什么15×6=90是合理的仍然很重要, 进而发现15个对应单 位“1”的分率 是1/2-1/3=1/6, 沟通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联系。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9
直觉思维的触发与思维者的认知储备、思维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展开直觉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形象转化沟通新旧问题情境,链接学生已有认知储备和思维经验,进而唤醒学生的直觉之眼。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1:6。如果圆锥的高是4.2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4.2厘米,圆锥的高是多少厘米?
由于问题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太少,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有困难。那么,如何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积淀和思维经验呢?显然,仅仅凭借语言的描述对学生来说仍是有困难的,这时就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转化,来唤醒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出示图1,勾起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回忆,进而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这里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为1:6,右边应该有两个这样的圆柱,所以圆柱的高应该是圆锥的2倍。
二、感悟操作活动,在形象转化中启发直觉之思
直觉表现为思维者能快速地掌握问题情境的意义和结构,并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猜想和预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情境,易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直觉的猜想和预测,在形象转化中启发学生的直觉之思。
例如,教学图形覆盖规律时,例题的图表中一共10个数,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首先试着移一移,引导学生体会到每向右移动一次,方框就向右移动一格。(如图2)学生感悟到这一点后,我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用方框每次圈两个数然后平移,会平移几次?借助已有的感悟和操作活动,学生凭直觉发现:方框每次圈2个数,后面还有8格的位置,平移一次移一格,8格就要平移8次。这样,在不断地大胆猜想、谨慎验证中,不断发展学生数学直觉能力。
三、注重数形结合,在形象转化中感受直觉之妙
研究表明,直觉思维有一重要特征——视觉化,即思维者在视觉化中觉察事物。而这种视觉化的思维方式,能使人迅速而整体地把握问题情境,进而帮助理解。因此,将语义表达的数学情境进行数形结合,实现从语义到图象(或表象)的转化,引导学生依托图象展开思考,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如在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复习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未完成的个数比是1:2,如果再加工15个零件就完成总个数的一半。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对于刚学分数应用题的学生而言,解决这道题的难点在于难以找到“再加工的15个零件”对应总量的分率。对此,我提示学生,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一共的任务,我们能不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在图中表示出来呢?
学生通过尝试,画出示意图。(如下图)
通过画图,学生可以凭借直觉思维发现15个零件是6份中的一份,直接用15×6=90个就解决问题了。
当然,在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分析为什么15×6=90是合理的仍然很重要,进而发现15个对应单位“1”的分率是1/2-1/3=1/6,沟通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联系。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还需要有一种深入教学研究的精神,不断思考:哪些数学题材可以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怎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进而探寻发展和培养儿童直觉思维的最佳路径。■
注:本文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儿童直觉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 篇10
一、明确基本要求,渗透转化思想
学习数学,首先是先“了解”然后“理解”接着要会“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 理解能力有限. 对于稍微偏难的知识可能会难以理解,这时候我们需要运用转化思维,将复杂转化为简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 运用转化思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由于天赋有所差异,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分层次教学对于大部分能够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少讲解几遍,对于偏难的题目可以分几节课来讲解. 正所谓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转化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教师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明确好每一节课的目标,分层次教学. 有些题目,教师看来或许很简单,但是学生由于年龄限制,理解能力弱,遇到题目时便会无从下手,教师应该从简单教起,慢慢引导,找到转化的一个“媒介点”,将转化前后的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慢慢的接触转化思想,最后理解、掌握转化思想.
二、化生疏为熟悉,缩小知识陌生度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 将教材上陌生的知识理解、掌握,转化为自己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将陌生的或者生疏的内容,不断理解,最终掌握新知识. 小学生对于动手操作会感兴趣, 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自然兴趣不大.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理解新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学生会发现得到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接着再引出长方形的面积. 在这些前提下,再教导学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将一时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很容易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记忆. 要分梯度,缩小知识陌生度,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过渡的空间. 转化思想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很大作用,在学生接触陌生知识的时候,先转化为周围环境中、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慢慢理解,缩小了知识陌生度.
三、方法中渗透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数学思想是紧密连接起来的,方法中渗透了思想,而思想可以指导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型, 就运用了转化思想.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 思想着指导方法. 学生在学习思想方法后,要学会运用到解题中,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时刻想着之前学习过的思想, 将其转化为数学方法. 例如AB两组数的和是2000,A是B的五分之四,AB分别是多少或者A比B多10,A与B之比是5 ∶ 3,AB分别是多少? 第一题,把条件A是B的五分之四转化为A是B的五分之四倍第二题A和B的比是5 ∶ 3 转化为A是B的3 分5 倍, 就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了. 通过转化思想的运用, 将解题方法优化,达到高效解题. 数学中方法很多,但方法都可以找到一个指导思想,学生学会了思想,方法自然也容易理解,容易去运用. 数学方法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加以重视. 接着教学生如何运用到解题中, 让学生在思想的指导下,找到合适的方法解题.
四、方法引出思想,丰富数学思维能力
在渗透数学思想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转化数学问题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利用一般方法引出思想. 有些学生懂得方法的运用, 但是不明白自己运用了什么思想,学生往往会个别题目的解答,但是稍微转化一下条件,就会卡壳.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生学会方法后,教导学生这个方法运用了什么思想, 并且可以延伸. 别的方法和它有何相似的地方,联系起来,最后总结出思想. 教师要将转化思想和具体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对于新接触的知识点,讲解他们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开拓思维契机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已经了解一些的时候,加以提升,在学生已经要懂的时候,再回顾一下,接着提升难度. 例如甲班学生与乙班学生比为3 ∶ 5,则甲班学生比乙班学生多()%,甲班学生比乙班学生少()%,可以把抽象的比例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人数来解答. 在具体问题中,不断引导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
【职业教育的思维转化】推荐阅读:
职业中学后进生的转化06-22
结果导向的职业思维08-25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策略研究08-27
中学教育中的差生转化06-15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策略论文09-29
转化后进生的跟踪教育工作09-27
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论文09-02
法律职业共同思维06-20
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07-15
创新思维的美术教育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