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2024-05-15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精选12篇)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1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1],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8]9号文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中,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医生的临床思维即为批判性思维。因此,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 批判性思维运动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就提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有更广泛的目标,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传统学习技能基础上还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强调,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实验改革课程正式进入美国国家教育纲要。批判性思维运动分为四期,即: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萌芽期可追述到分析哲学运动的日常语言学派对理想语言学派的批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恢复、反思、重组和发展。形成期,学者们开始探索批判性思维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应用框架,并在大学课程中尝试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运动取得快速进展,学科架构日益完善,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走进基础教育课堂;这是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高教史上的标志。成熟期,2000年后,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气质方面的著作、教材日趋完善,测试方法逐步统一,培训手段和方法日臻成熟。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课程设计者声称,批判性思维课程属于各专业学生共修的提高能力的课程。在国内,2003年秋,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才首次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比较滞后。当然,随着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批判性思维运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

2 批判性思维概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至今也没有形成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不存在任何占优势的主流看法。目前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1)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2)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体察能力;(3)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

在批判性思维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提出,若要给批判性思维下定义,应强调它的实用性。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5]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并能对各类陈述或建议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6]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主张以及其支持根据的理由进行审查,是对论证或论辩的分析与评估,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萃聚。也有的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

美国学者Broenr和Keeley在其著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评性思维指南)》中指出:“与诸多思维方式一样,批判思维始于好奇。”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然后弄清情况而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反思。因此,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反思思维”,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奥克斯曼·密歇利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着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激发或激活个人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他不仅要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还要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

国内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本着探寻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意愿的、带有主动性和纪律性并且能够形成习惯的、有数据和事实支撑的、经过逻辑推理过程的、最终能够产生相对明晰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3 医学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

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医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正符合这门求真务实的学科;另一方面,医学的诊断过程实际上

PBL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马宁,徐芳,王建芬,王磊,佘斌(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分析;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C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自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经过四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中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药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制订和执行药品质量标准的知识,以及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章节内容实施了PBL教学法,取得一定的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

1构建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

实践证明,PBL教学法虽对于解决选定的重要内容足够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只不过人们就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医学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结论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但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因此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理性、更加民主,同时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提高现有医学院校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学科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必将提高医学生[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109-02

广泛和深入,但缺乏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学生在以学科划分的药学知识结构下,往往不了解相关学科的特点及研究范围。如果对初学者即使用PBL法教学,可能会出现由于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缺乏对新知识的理解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导致难以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先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获得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PBL法教学。以“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为例,让学生将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应用情况

选择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作为授课教材。由药学系药化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在研究对象进行前期相关内容的学习后,对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进行以问题为起点的PBL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包括:(1)可以发生羟肟酸铁反应的药物哪些?(2)《中国药典》2005年版测定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含量时,多数采用的方法是什么?(3)常见的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药物有哪些?(4)能和茚三酮发生呈色反应的抗生素有哪些?(5)青霉素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与结构的关系?(6)能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哪些?(7)四环素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是什么?的教学质量,才能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培育出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且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医学生,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2]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3]邹顺宏.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实用——创新型教学关系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23(5):106-109.

[4]谷振谐,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Rhoder C,Joyce N.Teaching Thinking Skills:Theory and Practiceetied[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7:9.

[6]李梅兰.论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4):43-47,83.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2

0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年颁布的《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将信息素养定位为确保公民参与知识型社会建构的必备能力,“21 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制订的《21 世纪技能框架》把信息素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同时纳入21 世纪的核心技能,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信息素养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信息素养教育还大多局限于资源导向、技能导向、图书馆导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没有突出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向;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信息素养教育处于零散和自发状态; 教育形式仍以“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为主,辅以专题讲座,形式单一,培养主体单一,图书馆学科馆员未与专任教师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通用技能教育没有与具体的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过程短暂,信息素养难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创造力; 没有形成成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旨在揭示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的内在影响机制,从而为我国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善信息素养教育合作方式,从整体上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综述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发现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仅对信息素养本身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范式是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一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表现较弱的指标,最后按照强化指标教育的思路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一类是将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的其他能力一并进行调查研究。陈绍东调查了大学生信息行为中的`批判性思维行为,发现30%的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认识不够,辨别、比较、对照三个低阶批判性思维技能元素相比而言得分较高; 刘春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倾向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中,总体上起着调节效应。

总体上,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缺乏宏观理论框架的指导,一般局限于信息素养的内在研究框架,问卷设计缺乏结构化,研究对象孤立,缺乏对信息素养与其他能力各项目之间影响机理的定量分析,更缺乏对数据的质性探索,研究结论缺乏稳定性2 调查与分析

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高校学生学习评价研究小组制订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标准,主要包括:判断信息是否相关; 能够区分基于理性的主张和基于情感的主张; 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区分论据的有限性与折衷主义; 发现别人观点的漏洞; 阐明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 发现观点中的逻辑错误; 能够关联信息和数据; 能够处理有争议、论据不充分、模棱两可的信息; 基于数据而不是别人的观点建构强有力的主张;选择证明力强的数据; 避免夸大自己的结论; 发现证据的漏洞并提出补充信息的建议; 承认一个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单一的解决方案; 决策过程中提出其他选择项并做出权衡; 在行动建议中考虑所有利害关系人或受影响的缔约方; 阐明论点的论据和背景; 准确运用论据论证观点; 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观点的发展过程中避免干扰因素; 按照提高说服力的原则展示并组织证据。

该标准重点阐明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的思维方法,表明批判性思维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2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会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差距,主动弥合这种差距,并对他们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大学生以现有知识为基础,通过获取或感知外界信息,实现与外界的“关联”,利用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的增值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大学生通过感知外界信息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提升知识、能力、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思维习惯的养成。

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衡量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统分析能力的培养。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在理念上不能狭隘地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搜索能力,而应将其理解为一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信息行为,它是一种综合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信息评估、信息理解、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更是一种学习、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儿童媒介教育;批判性思维;儿童德育;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07-01

媒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板块:信息识别、技能应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其中媒介评价的目标便是训练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美国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博士指出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可以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进行专门训练,同时也可以渗透进课程学习中。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我们很难单独的开辟培养媒介素养的课程,但我们可以将多门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儿童哲学教育、批判性教育、儿童德育、儿童公民教育与媒介教育相结合,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儿童批判力的发展,在基本课程中融入媒介教育和批判性思维。

一、将尊重儿童的本真视为基本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并非完全是向儿童传授有关某种技术的确定知识,更多的是体现着人类对童心的追求。何谓童心?明末教育家李贽曾在《童心说》中这样论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1]儿童哲学认为儿童具有“爱智慧”的天性,这种哲学渴望可以证明儿童存在批判性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相信儿童有属于自己的媒介批判态度是进行媒介教育的前提,否则会将自己的想法强行植入到儿童的思想体系中,干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阻断童心的保持。

二、教师是推进多项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

教师是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随着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剧,父母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孩子“禁锢”在学校教育中,过去家庭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现如今多半被学校和辅导班所承担,教师应成为媒介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论述到:“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使他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各种知识,以便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使他爱真理胜于爱一切的东西。”[2]因此教师应注意倾听儿童说话,以亲切自然的语气和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尊重儿童的观点,引导而非传授正确的观点。

鼓励多向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采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问答法,通过对话了解儿童的想法、赋予儿童发表和形成自己观点的勇气。

三、“内外兼修”,建立巩固防护

当代学者汪丁丁曾就修道之谓教解释道:“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3]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儿童做出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判断的基础;公民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社会时政分析与辨别能力的教育等;儿童德育重在赋予儿童面向世界行事为人的准则。

提高对儿童德育的认识,将道德情操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儿童阅读优秀的书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小事着眼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处事准则和道德观等措施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应同家长相呼应,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加强儿童公民教育,引导儿童接受现有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将儿童公民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积极利用社会事件培养儿童判断力,例如,就某件时事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开展时事评论比赛、开展评论小组竞赛、鼓励儿童浏览具有哲学思辨和现实价值的故事、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促进公民教育。

四、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

布朗芬布伦纳提倡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提出儿童是处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中。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言,着重发挥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渲染作用。社会各界包括非营利机构、社会群体等在内的社会文化运作者,应保持健康道德的底线;发挥优秀公益广告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美德。

从学校制度环境而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关心儿童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防止校园暴力、自杀、孤立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家庭教育环境而言,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儿童教育的责任。家长应主动同学校向协调,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儿童教育的理论修养,适时转变不当的思想观念,当学校教育不当时家长及时引导防止影响扩散。

参考文献:

[1]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27.

[2] 卢梭.李平沤.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4.

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篇4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

从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看,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第一个层次是杜威所谓的“反思”,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反思”的对象有二: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的反思,即对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和求证;二是对某种知识形式的反思,即对自己所倾向的乐于接受的某种表达知识的形式的质疑。自我的信仰和所偏爱的知识形式,都是被个体所内化了的东西,对它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与求证。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层次,为Ennis所定义。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可见,这里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判断和选择,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客体,而非对自我已有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质疑。

2.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方面

从批判性思维的本体来考察,批判性思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爱德华·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所包括的因素概括为: (1) 对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 (2) 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知识; (3) 运用这些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第一条为态度,第二、三条为知识与技能。事实上,虽然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来阐述的,即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组成。

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八种技能: (1) 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 (2) 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 (4) 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 (5) 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 (6) 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 (7) 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8) 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 (1) 独立自主; (2) 充满自信; (3) 乐于思考; (4) 不迷信权威; (5) 头脑开放; (6) 尊重他人。这也即是在高等教育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之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创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摆脱原有的习惯、模式、方法、观点等等,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来。可见,要创新,首先是对已有的不太满意或不太认同,这是创新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打倒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理论、权威等进行审慎的怀疑求证。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批判;创新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个体自主性的获得

个体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觉、自决的能力,它是个体脱离类性质的人而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特殊人的原因。个体具有自主性的前提是个体拥有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决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习社会文化并生活于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并生活在某种社会主流文化之中。这种主流文化代表着特定人群的利益,并通过“权力———知识”结合的形式以合法的地位通过所谓的权威、真理等途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斯普林格所说的如同安装了“脑中之轮”一般,人们以社会灌输的思想顺着惯性而思想和行为。显而易见,安装了“脑中之轮”的人也就失去了自主性。而重新获得自我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主流文化所提供和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真理等等进行重新的审视,摆脱信仰和偏好的束缚,通过自身的理性进行重新的判断,也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自主性获得的重要意义。

3.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教育民主乃至社会民主的促进

正如艾米·古特曼、杜威、吉鲁克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是专制抑或民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该教育制度是否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该社会制度所保障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自由,更是不同思想并存的自由。所以,杜威认为:“批判思维方式是民主所必需的。”吉鲁克斯同样认为:“批判思维与民主社会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立思想、民主意识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民主化。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际中的缺失

笔者之所以提倡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原因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它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1. 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世人把国家落后归结为科技落后,把救亡图存寄托于科学救国之上,故自其诞生之时便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而不太注重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引进,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个意思。此后,虽历经变化,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建国之后,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便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定,故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亦加强政治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遵守社会规范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发现和发明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却很少诞生有影响的思想。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事实认定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在我国大学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在这种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所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 注重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

首先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作出一些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那个积弱不振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前一段的规模扩张之后,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回归教育的本义,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而批判性思维之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和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2. 赋予学生以权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专制的教育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历来迷信权威服从权威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赋予学生权力。所谓的赋予学生权力是指“使学生获得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使人们转变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想当然的理解。”简言之,当学生获得了自主决定的权力之后,才有可能对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种种关系进行思索,才有“去权威”的可能,才有批判性思维的产生。

3. 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

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 篇5

批判性思维:逻辑的革命

批判性思维与以往的各种逻辑理论一样是研究推理、论证的,但它并不是对固有逻辑传统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而是带来了逻辑观念上的深刻革命.它实现了从形式转向内容、将有效降为合理、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书斋走向社会的重大转变,开辟了推理、论证研究的新天地,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评价推理、论证,以及可以帮助人们更合理地进行推理、论证的工具.

作 者:吴坚 WU Jian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70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9(5) 分类号:B80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逻辑   推理   论证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父母受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29-04

一、问题背景

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包括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判断论断的合适性和推导有根据的结论等技能”[1]。只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搜寻全面信息,并且能够根据拥有的资讯做出适切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求知、做事、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共同生活,才有可能成为明智的公民。《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囿于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功利追求,实践中教师对此认识的深度不够,我国的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譬如,在PISA测试中,我国学生对开放题和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一直不好。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别从广东、江西、西藏、贵州和宁夏等地区的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选取60个班级,其中文、理科各30个班级,发放问卷2548份,收回有效问卷2472份,有效率97.02﹪。

(二)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区别分析,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分为高分组(大于350分)与低分组(低于210分),比较这两者在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运用区别分析讨论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低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关系,并了解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三)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基本资料,包含性别、文理科别、学业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中的各项资料。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研究采用彭美慈等编制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 CTDICV)[2]。此量表包括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与认知成熟度七个分量表,全量表共70题,每个维度10题。量表按照“非常不赞同”至“非常赞同”依次呈现,依序赋予1—6分,得分愈高表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愈好。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1—0.83之间,并且各子量表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值达0.89,具有良好信度。因此,此量表内部结构良好。

(四)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从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与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开展。“寻找真相”指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即使发现证据或事实并未支持个人兴趣或先前意见时仍诚实客观地面对,并且能够运用合理选择与评估标准,弹性考虑替代方案与措施。“开放思想”指能察觉自己的偏见或存在偏见的可能性,承认差异并且尊重差异。“分析能力”指能持续对概念与行为的潜在困难找出原因,重视运用理由与证据阐明问题,面临挑战或困难问题能坚持寻找解决途径。“系统化能力”指有组织,能切中问题要点,处理复杂问题时能有次序并寻求相关信息,具有完成任务的决心。“批判思维自信心”指对自己的推理能力具有自信心,而非盲目相信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不是特立独行或专横独裁。“求知欲”指知性好奇心强,渴望了解解决事情的步骤,重视学习,喜欢接触与探索广泛问题。“认知成熟度”指处理问题、质疑或做决定时,坚持合理评价与审慎判断,并能使其判断为他人所接受。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情况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区别分析

由表1可知,当父亲学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而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小学及其以下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仅限于母亲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才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各维度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区别分析

本研究以批判性思维量表的得分来判断该维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寻找真相”为例,在该维度上得分低于30分为该生在“寻找真相”方面批判性思维能力低,高于50分为该维度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低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见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除了开放思想以外,对批判性思维其他各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力;而当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对高中生的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母亲具有较高学历时,对高中生在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开放思想、批判思维自信心和认知程度五个维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却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著性预测作用。endprint

(三)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性别因素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图1可知,整体而言,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呈正相关。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比女生大。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男、女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相差无几。

(四)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文理科别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图2可知,当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而对于文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负向的区别力。当父亲仅受到中学及以下教育时,对学生文、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区别力。而母亲的学历为大专以上时,对文、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均具有区别力。

四、结论与讨论

(一)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比母亲大

研究表明:当父亲和母亲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上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当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则没有。(见表1)另外,由表2可知: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除“开放思想”以外,对高中生其他六个维度均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而当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对高中生除“求知欲”和“批判思维自信心”外的其他五个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功能。母亲仅在学历较高时对子女除“寻找真相”和“分析能力”外的五个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学历较低时则与子女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言,父亲的影响力比母亲大。这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对学生“具有高控制水平的特点,与父亲的家庭角色关系密切”[3]。

(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男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高于对女生的影响,当其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时,对文、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有区别力

研究表明:当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对于女生有区别力;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区别力,对女生则没有。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区别力,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女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却没有区别力。(详见图1)另外,由图2可知:当父亲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无论是对理科学生还是对文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没有区别力。

(三)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对子女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有区别力

研究发现,母亲对子女和文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较为温和,但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区别力。由表1和图1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就会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区别力,尤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别力。

总之,家庭不能离开父亲的作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也是如此,国内外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4][5]。同时,研究发现,母亲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鉴于父亲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实践中需要父亲提供更多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也要提高教育普及性,提升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发挥其在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2]彭美慈,汪国成,陈基乐,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4-647.

[3]刘志军,王海梅,孙玲,等.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26-30.

[4]McEwen C,Flouri E. Fathers'parenting,adverse life events,and adolescents'emotional and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9,18(4):206-216.

[5]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1):55-62.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7

今天, 作为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 无论是高校学生或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员, 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 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 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 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 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而这种对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 各种信息蜂拥而至, 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 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2]受益于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美国式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当然可以选择的读本和资料有很多, 但纯粹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唯一目标, 且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人士均具有普适性和重大参考价值的图书并不多见,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的译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但很显然, 它的内容和读者对象都没有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译者在序言中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那就是批判———创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科学家们才需要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因而, 批判也不是科学巨人的专利, 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该书的作者布朗认为:“本书所发展的技能是任何批判性的读者都需要的, 使用这些技能进行阅读可以为理性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不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本书强调的批判性问题能增强他的推理。”“我们很难预想出这本书对哪种课程或哪种学习项目完全没有用。事实上, 前五版已经被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社会科学课程以及许多高校的课程中。”因此, 这是一本具有普适性并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小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而在每天报刊、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种种传媒上各种专家、记者、评论家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 充斥着错误的、似是而非的各种信息垃圾, 因此我们如果“被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 久而久之, 我们就不知道批判, 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因此作者说:“鼓励所有人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 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从事大学教育十余年来, 由于长期从事信息学相关课程的教育, 我深刻地体会到, 现代高校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在多年信息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但相对来说系统性不强。自从2007年接触到这本“小书”之后, 我找到了一种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合适工具。从那之后,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课上, 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门自学课程, 而在信息学类课程中, 则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实践证明, 这本内容极其重要但形式通俗易懂的“小书”的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作者认为, 只有“使用简单的形式向不同能力的学生传授这些技能, 他们就能成功学会并能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树立起高度的自信, 相信自己能在各种社会问题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即使在那些经验很少的领域也相信自己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使用过于复杂的或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方式来传授技能的话, 教学效果一定都会大打折扣的, 很显然该书的作者通过实践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形式的重要性, 当然形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简单或容易的事。赵玉芳等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 选择翻译这样一本在美国出至第七版并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通俗型、实训型的书籍, 我对译者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在这个著述繁多的时代, 我们不乏有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著作, 但还是很缺乏对我们的教学甚至人生有如此重要意义, 却又通俗易懂兼具可操作性的实训型“小书”。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不会都是正确和先进的, 但我确信至少他们对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 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正如陈志武教授指出的, 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也都可以了解到,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 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 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顶级企业, 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也会发现, 各行业的社会精英, 往往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 他们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因此, 每一位希望在任何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或成功的现代人士, 尤其是在校学生, 都应该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来是一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 似乎应该算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 但实际上通过对全书内容的研读, 我们发现完全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写作指南、演讲宝典、信息分析或情报研究的规则、学术研究的助手。因为, 如果你把它当作写作指南, 它能使你的文章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内容, 从而获得不容质疑的力量;你如果把它当作演讲宝典, 它会使你以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的魔力征服听众;你如果把它用作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工具, 它会使你洞悉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方法, 它会使你获得大师般的慧眼和创新的源泉。我确信它能使阅读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 将会使阅读者受益终身。至少, 也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少受“神医”张悟本、“道士”李一之流江湖术士的忽悠。

摘要:文章对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并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进行了评论和推介。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分析,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西蒙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访谈录之一[EB/OL].[2011-06-16]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8

一、题目本身错误

例1 已知:|a|=4, |b|=3, 且 (a+2b) · (a-3b) =0, 求a·b.

解析 此题是常规题, 由 (a+2b) · (a-3b) =0, 得a·b=|a|2·|b|2-6|b|2=16-54=-38.至此结束, 应该说没有问题, 但如果由向量积的定义立即可得a·b=|a|·|b|·cos〈a, b〉∈[-12, 12], 这就出现了矛盾.本题出错主要在于出题者没有考虑到-|a|·|b|≤a·b≤|a|·|b|这一隐含条件, 从而导致题目出错.

例2 若α, β为锐角, , 求cosβ.

解析本题思路很清楚, 只要把未知角转化为已知角即可.

这是习题课上的遇到的一个题目, 到此似乎已大功告成, 但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质疑, 若把sinβ求出来会怎么样呢?

采用同样方法可求得, 这与β为锐角相矛盾.所以本题大前提α, β为锐角是错的, 这是出题者没有想到的.此时可引导学生反思此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何对它进行修改等, 学生群情振奋,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解答出错

例3 已知曲线, 则过点P (2, 4) 的切线方程是______.

当时出题者提供的答案为:y-4x+4=0.

这个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点P (2, 4) 在曲线上, 但曲线上过点P (2, 4) 的切线与曲线上点P (2, 4) 处的切线是有区别的:过点P (2, 4) 的切线中, 点P (2, 4) 不一定是切点;在点P (2, 4) 处的切线中, 点P (2, 4) 是切点.

事实上, 设曲线与过点P (2, 4) 的切线相切于点A, 则k=y′|x=x0=x02, 切线方程为, 因点P (2, 4) 在切线上, 所以, 可得x0=2或-1, 故所求切线的方程为y-x-2=0或-4x+4=0.

例4 南通四县市2007年2月质量调研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数列{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Sn是其前n的和.

(1) 当首项a1=2, 公比时,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k及正数c (c≤3) 都有成立, 求c的取值范围.

(2) 是否存在正常数m, 使得lg (Sn-m) +lg (Sn+2-m) =2lg (Sn+1-m)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出卷者提供解法如下:

(1) 由对于任意正整数k成立, 由单调性可知S1≤Sk<4得2≤Sk<4, 所以c≥4或c<1, 由0

(2) 略.

上述解法看起来无可挑剔, 但本题还可以有另一种常规的解法, 即设法去分母, 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如下:

由上知:, ∴S1=2, S2=3, 由单调性知当k≥3时, Sk>3.

即c>2或c<1.

∴恒成立.

综上及0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仔细比较分析后, 我们发现问题在于出题者对c>Sk或对于任意正整数k恒成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这两个式子恒成立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k的, 即

k=1时由c>Sk或者得c>2或c>1;

k=2时由c>Sk或者得c>3或c<52;

……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9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 (critical) 源于希腊文kriticos (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 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 和kriterion (标准) 。从语源上说, 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 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而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 没有学科边界, 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 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 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主动思考的能力, 他要求我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做出批判性的判断, 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

二、培养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对于生命现象更深层的思考和问题必然随之而来, 医学科学的发展一定是伴随着更多未知的事物而来的, 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中必然也有大量的资料的整理和甄别工作, 面对海量的医学相关的资料, 在选择最具有研究意义的资料的过程中, 就需要非常好地批判思维能力。面对未知的疾病解决方法, 良好的质疑习惯、创新思考和严谨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是他们在未来进行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基石。其次, 判断思维能力的养成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人文诉求, 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文化的精华, 是培养医学生作为一个科学的探路者的基本技能, 历史上很多的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在反复的论证和批判意识中完成重大的创新的, 例如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普朗克, 就是在反复的验证下, 批判性的提出了光学的粒子性, 医学由于其特殊的属性, 更加需要批判思维的养成。最后,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成才的必要条件, 批判思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无论是在科研过程还是临床过程中, 批判思维都是一个医学工作者重要的素质。

三、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经典的案例, 在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逻辑学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能力都是来自于长期的习惯, 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当病人到医院就诊后, 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反而严重了, 后来经过了辅助检测手段, 发现病症诊断错误, 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逻辑学中的推演形式。设定逻辑学中的条件和结果, 使用逻辑学的判断推理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除了经典的临床案例, 我们还可以使用论文教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做论文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论据论点的论述都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 优秀的论文更加的体现出这一点, 我们可以用非常优秀的论文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 前期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模仿优秀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 然后让学生针对某一有争议的案例, 自己写论文, 对有争议的案例, 培养批判思维的效果就更加明显, 考察学生能否对案例的概念明确, 逻辑是否清晰。

利用诡辩实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因为诡辩的逻辑错误一般难以发现, 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利用诡辩让学生去主动的分析和发现, 充分的利用学到的逻辑知识, 识别并理解诡辩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提高辨别诡辩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是在大量的练习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 例如辩证法既然确认了事物的两面性, 那么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也是具备两面性的, 因此, 抽烟除了坏处也必然有一定的好处, 这就是典型的诡辩,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并且推翻这种诡辩, 事物的两面性不是单纯的指事物的好坏, 而是其对立性, 即事物内部必然是存在着对立和矛盾的两面性, 并不是简单的两面性, 抽烟的对立性不仅仅是归结为是好还是坏, 这就是对身体有严重危害的抽烟问题的诡辩, 抽烟是现代医学已经反复证实的对身体有着严重的危害作用。总而言之, 医学生在对诡辩的分析和批判中, 能很好的提高对逻辑知识的运用, 只有采取正确的逻辑学教学方式, 就能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认识诡辩过程更加是一个认识真理的过程。

结语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对的判断, 更加是一种带有批判意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医学生没有批判性的思想, 那么无论对他们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还是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都将是相当大的阻碍。因此, 医学院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结合逻辑学学科特点, 培养他们思维的习惯, 更加培养他们的逻辑判断的素养,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6) :41-42.

[2]李剑锋.嵌入批判性思维的地方本科院校逻辑学教学改革[J].唐山学院学报, 2014, (2) :91-94.

[3]武宏志.掀起大学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第二次浪潮[J].河池学院学报, 2006, 26 (3) :6-10.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10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2,3,4,5,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7,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Core Committee,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Global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7]丁茹,高文武,刘亚伟,等.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38-240.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篇11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通过思想家们的不朽著作向我们昭示:他们历尽艰辛,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传统的、腐朽的观念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对事关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问题,重新思考、重新探索,从而为人类历史前进开创新的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第一批选了十种,其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内容涉及天文、物理、生物、生理、心理、政治、经济、法律与军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必然从事的、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认识在内,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因而,上述这些领域的认识成果,没有万古不变的教条,必须不断在批判中创新,这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

所选十部著作都充满着批判与创新的精神。这里仅举其中引起科学思想史上革命性变革的四部著作,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何等重要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1543)一书中提出日心说,对统治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是彻底的批判,对《圣经》宣扬的神创论是根本的背叛,难怪哥白尼一直担心、犹豫到他临终前才出版这部不朽名著。在序言中他还小心翼翼地恭称:把这本书奉献给教皇保罗三世,希冀得到权倾一时的教皇的支持和庇护。日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这一学说经过后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为人们所接受。恩格斯给这部著作以它应得的、极高的评价:“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论证了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物种形成、分化和发展的规律。他破天荒地提出:物种是可变化的,现存的一切物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不断地发生变化。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彻底驳倒了流传长达千余年的目的论、神创论,推翻了从牛顿以来形而上学世界观在科学上的统治。这是继哥白尼日心说之后对《圣经》宣扬的上帝创造论又一次科学的、深刻的批判,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认真阅读了达尔文的这部著作,认为它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亚当·斯密由于《国富论》(1776)的出版,被誉为经济学之父。这是因为他创立的经济学体系,第一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长达三个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的统治,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促成了从国家管理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第二是他把经济增长视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而经济增长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为实现此目标,他提出:必须坚持“追求自我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的哲学信条,必须坚持“以分工、交换与货币为基础的市场自我调节是经济增长的手段”的经济学信念。这是经济学体系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当前,他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仍然与国家干预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的两大思潮。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它们此起彼落,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1917)中,确定了精神分析的两大理论前提:第一,潜意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心理生活只有某些个别的活动和部分才是意识的;第二,泛性论,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重要起因;性冲动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创造,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西方的理性传统把潜意识视为非理性;加之在一般人心目中,性冲动被认为是下流的,是不能踏入的禁区,因而弗洛伊德的学说被视为异端邪说,他的学说几乎触怒了全世界。但是,从潜意识与性冲动这一崭新的、从未探索过的视野去研究社会、人生问题,对哲学、文学艺术(如性格、情绪)、教育(如心理教育)、社会生活(如心理卫生)等的理论与实践,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研究人的心理)可以认为是继哥白尼(研究天体)、达尔文(研究生物)之后的又一次科学思想的革命。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要创新就要摈弃传统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要创新就要以批判扫清前进的道路。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从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中,吸取创新的智慧、力量和信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一项艰巨任务。“影响历史进程的书”的出版,其意图就在于此。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 篇12

在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传承、模仿、技能训练是基础,创造力培养是根本。美术活动首先是一项技术活动,造型技术能力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技能训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技能传承与训练为核心的模仿型美术教育是人类美术教育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美术教育,它开始于古代社会父子相承、师徒相传的绘画或手工艺制作教育,尽管这种美术教育曾培养过大量的美术人才,也曾给人类的审美文化带来过丰厚的财富,但这种美术教育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种封闭保守的作坊式美术教育中,不允许学徒或后人对“师门绝技”有任何“出格”或改变,美术教育的创造性被忽视,甚至被遏制。模仿型美术教育是以传授“再现性”的美术技能知识为根本或最终目的的美术教育,如果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也像模仿型美术教育一样,仅仅被视为后人从前人那里继承美术技能知识、制作方法及其审美意识教育方式,或者说这种高等教育是以后人继承与积累前人的美术技能知识、制作方法及其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那就会形成高等美术教育的封闭性,甚至扼杀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

放眼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现代美术教育的最大变化是从以传授绘画技术为中心内容转变为对学生美术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即将创造性提升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并把它视为高等美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既然美术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也就应该是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摒弃过去那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与模式,还原美术教育的本性——创造性,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面向未来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虽然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仍然重视其继承的传统职能,强调美术技能知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创造性高等美术教育的观念下,美术技能是美术创造力的重要行为能力之一,是创造力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最终是服务于美术创造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智能,重视培养其美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以培养美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根本或灵魂。高等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是和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相一致的,是与高等美术教育的未来性、超前性紧密联系着的。

二、批判性思维支撑中国高等美术“创造性”教育

我国高等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支撑点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方面,即“勇于批判”的精神、“善于批判”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指“勇于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创造蕴含着批判,要以批判为前提。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质疑和反思的思维过程,其核心特征就是积极的、理性的反思和质疑。积极的反思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点,它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批判性思维要求在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时必须敞开思路,不迷信权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批判中去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具有挑战别人的假设和论证的精神气质,同时也要求具有挑战自己的假设和论证的精神气质。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和归宿,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实现创新。

其次,批判性思维还包括“善于批判”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这些普遍智力价值即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正当性和整体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创造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如何思考。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之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

第三,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人格品质的组合。批判性思维内在地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既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每个个人与公众生活的重要资源。批判性思维不仅重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个人的人格成长和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借此可以提高个人的整体生活能力和处世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的人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或自我指示的人。自主而健全的人在其人格品质上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充满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具备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拥有这些人格品质的公民即为合格的公民,他们是理性与民主的社会生活的基础。

三、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首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的制度化和课程化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其次,批判性思维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美术创造力是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特质,高等美术教育应该实现美术专业人才的创造性价值。美术教育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着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来运行,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一切教育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高等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批判性思维的支撑下,善于发现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把中国传统教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理念真正内蕴于其批判性思维教育过程,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样,便可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逐渐地形成积极认识世界、创造美的世界的能力。

上一篇:新闻敏感度下一篇:活动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