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分析

2024-08-28

批判性分析(共12篇)

批判性分析 篇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其自1989年成立以来,历届论坛的举办都备受国际媒体关注。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是继2001年上海举办这一盛会后时隔13年其再次在中国召开。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的发展对亚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管是对中国媒体来说,还是对西方媒体来说,都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新闻热点,各方媒体展开激烈的博弈去发掘和报道新闻,能从一个侧面凸显本国媒体的报道立场、关注焦点、基本态度和报道倾向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表面上看,新闻报道用怎样的标题,在表述新闻和描述事件时如何组织语言和选择措辞等, 是属于新闻业务领域的问题。然而,由于采写新闻和编辑新闻的是人,尽管新闻以事实为基础,但仍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社会的烙印,并用其所赋予的意识形态来维护所属国家和阶层的利益。故此,本文选择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解读各国媒体对本次APEC的新闻报道, 以把握其中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动因,较全面地分析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平衡性和客观性。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 致力于揭示语言、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探索政治、权力是如何借语言得以实践。该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英国社会语言学家Norman Fairclough在2003年出版了《分析话语:社会研究中的文本分析》一书,创建了以文本分析为中心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体系, 不仅关注社会情境中的文本,还注重其意义建构的过程,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本分析

(一)样本选择

2014年APEC峰会于11月10日召开, 当天各国首脑、政要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行会晤,并出席参加了多项活动,新闻资源非常丰富,国内、国际众多媒体各展神通对此进行新闻报道, 采写的新闻作品大多在第二日集中刊播。一般情况下来说,这些最早发表出来的新闻最能反映刊播媒体的报道立场、关注焦点、基本态度和报道倾向。所以,本文从中国、美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5个国家各选一份当地的主流报纸, 以它们11月11日刊登的所有涉及APEC峰会报道的版面和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的报纸选择的是《人民日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它不仅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大报, 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美国的报纸选择的是《今日美国》, 其创刊于1982年9月,虽然是美国最年轻的大报之一, 但该报问世的两年内发行量就已经跃至全美第三,与美国百年老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并驾齐驱。从发行第四年开始,该报的读者人数连年居美国日报榜首的位置,创造了美国报刊史上的销量奇迹, 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主流报纸。韩国的报纸选择的是《中央日报》,其与《朝鲜日报》《东亚日报》被并称为“韩国三大报纸 ”,官方网站的自我介绍是“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是韩国第一份改为横排刊登新闻的报纸,其报道全面、可靠、深入,很受韩国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收入读者的欢迎。越南的报纸选择的是《越南新闻》,其是越南官方的英文报纸, 每天的发行量为3.5万份,读者约有12万。虽然《越南新闻》的发行量较小,但却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是越南政府向外国读者诠释越共立场的窗口。菲律宾的报纸选择的是《菲律宾星报》,其是菲律宾主流英文报纸,也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每天的读者近270万,超过《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 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具有典型代表性。

在翻阅有关报纸和搜索相关数据库后, 选取的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头版分析

1.图文版面布局

如图1至图5所示, 五国的头版均采用大幅图片和醒目标题来突出APEC会议。其中《人民日报》为整版报道,刊登了两篇文章,选用习近平夫妇和多国领导人着特色中山装步入水立方宴会大厅的照片为主图, 配以宴会合影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的图片。《今日美国》在头版中间配了一张普京大步走过奥巴马的照片, 下面刊登该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其他主要新闻是有关奥巴马推动互联网开放、多元文化繁荣给美国带来烦恼和雇佣荣誉退伍军人的。《中央日报》左上方刊登APEC报道, 右侧配一张中韩领导人握手的照片 ,中下方的版面刊登了一篇有关沉船搜救的文章。《越南新闻》在头版左上方配了一张远景的越南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话的照片, 下方刊文(转4版),另有其他如《立法者呼吁调整投资法》《尼日利亚校园爆炸案致死数十人》等报道。《菲律宾星报》在头版报头下方刊登了各国领导人及配偶在水立方宴会合影的通栏图片, 报头左方配文 (转14版), 在报眼的位置又刊登了中菲领导人握手的照片。但是该报当日的头版中间刊登了世界小姐比赛的大幅图片,十分吸人眼球。该图片上方刊登的是有关疫苗丑闻报道的新闻标题,所用字号远大于APEC会议报道的标题。根据五国报纸的头版版面设计和图文布局,加上上文所述的各报报道数量,各媒体对APEC会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标题表意关键词和命题思路

一则新闻的标题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的中心思想,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本文选择的样本虽然同是对APEC会议的报道, 但各国媒体在新闻标题的设计构思上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别。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媒体的新闻标题用词积极向上,褒义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大国风范,政治态度鲜明。通过对选取的29篇样本进行通读分析,发现其命题的思路范式不外乎以下几种:(1)中国作为此次APEC会议的东道主非常热情好客, 真诚地希望与各国展开友好对话,例如《习近平分别会见韩国总统、越南国家主席、文莱苏丹、马来西亚总理、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和日本首相》;(2)中国积极主动地促成中外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例如《舞动亚洲腾飞的翅膀》;(3)中国正全面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民众,例如《为实现亚太残疾人平等参与和融合发展的崇高目标而努力》。《今日美国》对本次APEC会议的报道量较少 , 但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对总统的不满情绪,2篇文章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 其命题思路比较老套: 中国的发展壮大威胁美国, 奥巴马应有所应对,对华态度需更加强硬。《中央日报》的标题表意关键词透露出强烈的友好信息和合作诚意, 所属文章高度肯定了中韩FTA谈判的成绩, 对中韩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和坚定的信心, 感情色彩较强。其命题思路是:中韩两国友好相处,协同合作,互惠互利,例如《韩国经济,骑上龙之背》《“全球经济的好消息”“韩中睦邻友好”》1。《越南新闻》不仅对APEC的报道量少,且态度十分谨慎,未透露多少可供分析的信息。《菲律宾星报》的标题关键词也展示了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程度虽不及韩国热烈,但也有加强合作、改善关系的意思,通过对该报的5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隐隐暗含了一种命题思路:菲律宾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 但彼此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敌对关系。例如“China a gracious host despite sea row-Palace”(帕里斯 :不提海洋争端 ,中国是亲切的东道主)。

(三)新闻文本关键词和报道主题

恩特曼认为:“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通过观察这些关键词,我们能够判断新闻媒介是如何选取新闻,表达观点的。[1]

为了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关键词数据,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运用武汉大学开发的ROST内容挖掘系统对新闻样本进行分词和统计 ,在人工剔除无意义词汇后,发现《人民日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残疾人(200)、发展(197)、合作(135)、经济(92)、领导人(84)、促进(52)、推动(46)、区域 (44)、贸易 (40)、投资 (37)、深化 (37)、建设(34)、互通(29)、彭丽媛(21)等。在掌握这些关键词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读样本,最终筛选出频率相对较高的6个报道主题:“残疾人人权保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导人对话”“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并友好相处”和“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等。同样的方式也被用于对国外媒体的样本研究。《今日美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China中国(30)、Obama奥巴马(21)、world世界(7)、pacific和平(4)、submit尴尬(3)等,其报道主题包括“中美合作互利”“中美达成延长签证协议”“中国侵犯人权, 威胁美国地位”“调整对华政策”等。《中央日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韩中(52)、谈判(23)、关系(21)、首脑会(20)、关税(19)、企业(16)、达成(15)、市场(14)、欧盟(11)、发展(7)等,涉及的主要议题有“韩中签订FTA”“加强经济合作”“中日领导人会晤”“韩中扩大合作, 推进战略伙伴关系”“中方对朝鲜态度”“国际政治关系”等。《越南新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economic经济(20)、president主席(19)、trade贸易(16)、meeting会议(14)、pacific和平(13)、development发展 (11)、regional区域性 (9)、partnership合作关系(8)等,主要议题有“区域合作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推动越中关系, 加快边界谈判”“中国与别国的关系”等。《菲律宾星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president总统(22)、economic经济 (17)、connectivity连接 (16)、dispute争议(12)、relation关系(11)、cooperation合作(10)、partnership合作关系 (9)、strategic战略 (8) 等 , 报道主题有“领海争端”“中日关系”“丝绸之路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实力与魅力”等。

综上所述,APEC会议本身就具有多层次和多视角的意蕴,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安全等方方面面。所以各国报纸在报道时各自选取本国民众所关心及政府、媒体希望加以宣传的内容,但不约而同地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失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四)新闻语篇的社会语境分析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 ,必然受其所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2]所以,通过分析新闻语篇的特点,追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主观意义。以下选取样本的部分段落和句子作为典型研究对象, 结合上文分析的命题思路, 解读文章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人民日报》:

(1)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 、代表及配偶, 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有关外国领导人及配偶相继抵达。车队依次穿过灯光搭建而成的彩虹之门。镭射灯照射铺就的红地毯伸展向前,将贵宾迎领到水立方。欢迎人群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友好。习近平和彭丽媛在入口迎候,与贵宾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习近平强调,“刚才,我在门口迎接大家,看到各位都穿着中国式服装,让我们更感亲近。中国老百姓看了以后也会感到亲切,会感到各位就像到邻居家串门,来朋友家叙旧一样。”

运用大量场景描写和类似“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等极富感情的词汇,渲染宴会的热烈气氛。对习近平及其夫人的细节和讲话的描写, 更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的热情好客及希望与外国友好对话的诚意。

(2) 中国有意愿也有实力推动亚洲国家的基建升级,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着眼构建区域合作大格局。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共同发展经济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这势必会反映到新闻领域, 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重点。

(3)( 彭丽媛 )我们要建立更加 公平、包容 、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我们对每一个残疾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爱与残疾人同行。

多年来西方国家不断指责中国不尊重人权,为此中国媒体在本次APEC会议中高度重视“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系列活动,积极地展示中国目前的发展进步和深化改革的成绩, 阐明中国高度重视每个公民的人权的立场和所做出的努力。

《今日美国》:

(1)The rising Eastern power challenges the U.S. -dominated status quo in Asia,but Obama accentuated the positive Monday…With China quietlyworking to curtail American interests.(不断膨胀的东方力量挑战着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但是奥巴马在周一却强调了其积极意义……中国默默地削减美国利益。 )

(2)How the U.S. negotiates will shape ourworld for the next century.(美国如何协商,将决定下个世纪的世界。 )

(3)Scowcroft’s overture sent the wrong signalto the Chinese -of business as usual…We took thewrong approach with China then and,as an embattled President Obama undertakes a pivotal trip toChina this week,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repeatthat approach.Indeed,Obama could have one lastchance to recalibrate relations with the MiddleKingdom to one that is more to America’s advantage.(斯考克罗夫特对中国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中国的商业照常运转。当时,我们对中国采取了错误的做法, 正如四面楚歌的奥巴马总统本周进行的举足轻重的中国之旅那样,这将是重复错误的做法。事实上, 奥巴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去调整与这个中央帝国的关系,以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

(4)His visit to China will perhaps mark thelast time a U.S. president arrives there with America’s economy No.1 in the world. ( 他的中国 访问也许标志着这是最后一次美国总统以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身份到访。 )

中国的崛起令美国政府十分担心, 长期以来其不断对外宣扬“中国威胁论”。《今日美国》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美国主流思想, 对奥巴马亲近中国的态度颇具微词,用dominated(主导)、shape(塑造)这类词修饰美国,显示了其霸权主义思想,用the Middle Kingdom这一传统称谓代替China, 暗含了其拒绝中国发展壮大的事实。此外, 在其他的新闻描述中,《今日美国》不仅提及了中国的敏感历史,还多次使用violently(猛烈的)、massacre(屠杀)、brutal(残暴的)、violation ofhuman rights(侵犯人权)等贬义色彩极为强烈的词汇来形容中国政府、军队和领导人,情感倾向消极,其背后所属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昭然若示。

《中央日报》:

(1)在首脑会谈的致辞上,朴槿惠总统引用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交情老更亲”,表达友谊越久双方越亲密的意思,说“与习主席见面次数越来越多,双方之间的感情越来越亲密,韩中关系也在日渐得到深化”。2

(2) 习主席表现得好像是迫不得已才会见的安倍首相一样。这场景,就好像看到了今年3月海牙韩美日首脑会谈当时朴槿惠总统和安倍首相的样子一样。3

长期以来中韩关系密切, 尤其是朴槿惠总统上任后,对华态度更为友好。在APEC报道中,韩国媒体的用词特点与中国媒体相似,都表达了睦邻友好、合作互惠的意愿,情感倾向非常正向。此外,《中央日报》还详细报道了中日领导人会面时的场景, 使用“尴尬”“难为情”“凝重”“僵硬 ”等词来描述 ,并耐人寻味地提出这次会面与朴槿惠总统和安倍首相会晤时一样。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伤害了中国人民和韩国人民的感情, 中韩立场一致,感同身受,这种思想和感情自然而然地反映到新闻报道上。

《越南新闻》:

主要报道了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情况,笔墨较重地介绍了“加强区域联系、促进投资、基础设施和政策”等经济方面的问题。鲜有有价值的、带感情色彩的、可供分析的新闻语篇。不过,该报关注中美、中日、中韩关系。可以推测,该报在对待越中关系时非常谨慎,态度保守,观望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菲律宾星报》:

But host country China has been flexing itsmilitary muscle to assert its claim over almost theentir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 Philippine Sea.(但是, 东道主中国以展示其军事实力来维护自己在几乎整个中国南海和西菲律宾海的主张。 )

虽然菲律宾媒体也表示了友好合作的意向,但其始终紧抓领海问题不放。类似flexing its militarymuscle这样的描述,暗含了中国“恃强凌弱”的意思 ,情感偏负向。可见,两国的历史问题和国际关系严重影响到新闻报道的选题和描述,左右了报道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让新闻偏离了客观性。

三、结语

语言表述方式和技巧可以建构、宣传、强调某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并深受其影响和制约。媒体是通过文字语言、声像语言来传播信息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主观意识和观点,为本国、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服务, 新闻报道的失衡和偏颇随即出现。所以,人们在阅读新闻时,不能光看热闹,还要努力看出门道,提高媒介素养,用批判的眼光去鉴别和分析媒介描述的新闻事实, 客观看待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动机和意图。

摘要:2014年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各国媒体高度关注,进行了大篇幅的集中报道。这些新闻语篇与社会现实,尤其是与政治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中外5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有关APEC会议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结合新闻业务和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对报道的版面布局、主题设定、话语结构、用词特点、情感倾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闻语篇作者的隐含观点,揭示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探索其对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APEC会议,中外报纸,批判性话语分析,新闻业务,语言学

批判性分析 篇2

0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年颁布的《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将信息素养定位为确保公民参与知识型社会建构的必备能力,“21 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制订的《21 世纪技能框架》把信息素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同时纳入21 世纪的核心技能,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信息素养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信息素养教育还大多局限于资源导向、技能导向、图书馆导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没有突出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向;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信息素养教育处于零散和自发状态; 教育形式仍以“信息检索与利用”选修课为主,辅以专题讲座,形式单一,培养主体单一,图书馆学科馆员未与专任教师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通用技能教育没有与具体的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过程短暂,信息素养难以转化为具体学科的创造力; 没有形成成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状况进行调研,旨在揭示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的内在影响机制,从而为我国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善信息素养教育合作方式,从整体上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综述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发现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仅对信息素养本身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范式是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一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表现较弱的指标,最后按照强化指标教育的思路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另一类是将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的其他能力一并进行调查研究。陈绍东调查了大学生信息行为中的`批判性思维行为,发现30%的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认识不够,辨别、比较、对照三个低阶批判性思维技能元素相比而言得分较高; 刘春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批判性思维倾向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中,总体上起着调节效应。

总体上,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缺乏宏观理论框架的指导,一般局限于信息素养的内在研究框架,问卷设计缺乏结构化,研究对象孤立,缺乏对信息素养与其他能力各项目之间影响机理的定量分析,更缺乏对数据的质性探索,研究结论缺乏稳定性2 调查与分析

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高校学生学习评价研究小组制订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标准,主要包括:判断信息是否相关; 能够区分基于理性的主张和基于情感的主张; 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区分论据的有限性与折衷主义; 发现别人观点的漏洞; 阐明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结果; 发现观点中的逻辑错误; 能够关联信息和数据; 能够处理有争议、论据不充分、模棱两可的信息; 基于数据而不是别人的观点建构强有力的主张;选择证明力强的数据; 避免夸大自己的结论; 发现证据的漏洞并提出补充信息的建议; 承认一个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或单一的解决方案; 决策过程中提出其他选择项并做出权衡; 在行动建议中考虑所有利害关系人或受影响的缔约方; 阐明论点的论据和背景; 准确运用论据论证观点; 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观点的发展过程中避免干扰因素; 按照提高说服力的原则展示并组织证据。

该标准重点阐明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的思维方法,表明批判性思维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2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

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会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差距,主动弥合这种差距,并对他们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大学生以现有知识为基础,通过获取或感知外界信息,实现与外界的“关联”,利用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的增值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大学生通过感知外界信息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提升知识、能力、技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思维习惯的养成。

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衡量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统分析能力的培养。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在理念上不能狭隘地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搜索能力,而应将其理解为一种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信息行为,它是一种综合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信息评估、信息理解、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更是一种学习、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批判性分析 篇3

关键词:大一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调查与分析 批判性思维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毕业后进一步学习的不同专业的两类大一学生(本科、专科)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状况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不同性别和文理科优势的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考取本科的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在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比专科学生的高,而批判性思维倾向无显著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近几十年来受到数学教育的极大关注。大量事实与研究表明,数学思维具有批判性品质,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今天,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更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为了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选择研究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我们认为情感目标、思维目标很难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因此想通过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反思中学的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问卷》,用于测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人格特质或倾向。该问卷根据已有的批判性思维结构研究,结合布卢姆(Bloom)的目标分类理论加以编制,采用五点量表形式,备选等级有升有降。

对问卷进行预测《剔除无效试卷,实测100人),用SPSS软件包对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法),并将题项的层面归类,经专家检验,采用分层面单独因素分析法,结果说明此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整个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7350,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下面是研究中用到的变量及它们的代码:

JN1——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得分;

JN2——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转化问题”得分;

JN3——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在特定情境条件下确定问题”得分;

JN4——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综合信息有根据地推理”得分;

JN5——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多角度判别一致性”得分;

JN——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转化问题”得分;

QX——批判性思维倾向即问卷“批判性的思考倾向”得分;

TOTAL——批判性思维水平得分。

2.研究对象

对江西九江学院一年级新生文科、理科的本科生、专科生,共287名学生(其中148名男生,139名女生)进行了测试。共收回答卷281份,其中有效答卷273份(男生135名,女生138名)。

三、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结果及分析

从问卷的描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问卷总分100分,其中最高得分达86,最低仅39分,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与相应维度问卷总分的百分比均在50%至70%之间,其中尤以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得分最低,仅为相应问卷总分的54.2%。所有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是较低的,而且学生间的差异较大。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力落后于其它心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倾向的发展落后,这与中学数学教学没有意识到这一能力的重要性,没有自觉地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紧密相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各方面的得分均相对较高,除维度“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占相应问卷总分的17.4%外,其余均在60%至70%之間。这与我们的数学教学一贯比较重视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有关。“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这一维度着重体现着学生独立识别、判断信息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着批判性思考的发生,也直接影响着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形成。学生这一维度的得分表明学生思维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较低,还有待重点培养。

2.不同性别、级别(本科、专科)、类别(理科、文科)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研究学生的性别、级别、类别对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影响,首先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则使用SPS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不同性别、级别、类别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存在显著性差异,则进一步对此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英语体育新闻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篇4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一地现场观看,体育新闻自然而然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能够向人们传达更及时、更专业的体育要闻,然而新闻报道中暗含着一些意识形态,会使读者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心理就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要想全面地了解英语体育新闻的含义,必须对新闻语篇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1979年,英国学者N.Fowler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概念。20世纪末批判性话语分析在西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并迅速兴盛起来。批判性话语分析是批评语言学的一部分,认为语篇有其社会属性,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门旨在分析语篇如何产生其意义的跨学科的语言研究,对于新闻与传播学极具指导作用。Fairclough(1995)认为所谓批判性话语分析就是要从服务于某种利益的语篇中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环境对语篇的影响。简言之,批判性话语分析旨在挖掘语篇中权力与意识形态。因此,Fairclough(1995)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关注的核心是语篇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发展和观念;语篇为某些权力和意识形态服务,语篇中蕴含着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语篇具备描述事实、社会关系和语篇衔接三种作用;语篇具有关联性;语篇反映社会的形式是间接而且隐蔽的。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2004年以来,语篇的批判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国内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发展迅速。从国内外研究情况可以看出人们对批判性话语分析越来越关注,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核心问题;2)语篇中的社会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是否合理;3) 语境研究;4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下不同语言中语篇的对比分析。总体来看,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把批判性话语分析应用到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研究对象集中在政治或经济领域的新闻语篇上。本文以体育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希望从批判性话语分析角度来分析英语体育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三、批判性话语分析对体育新闻的启示

批判性话语分析对体育新闻阅读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体育新闻中蕴含的信息。

1.利用句法结构分析体育新闻语篇。句子结构能够体现出很多信息,语态、情态动词、实义动词等的运用都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有些新闻标题中经常将谓语动词省略,如London bids farewell,U.S.top of the world (from Reuters)中省略了后半句中的谓语动词,因为冠军得主并非路透社所在国,也就是英国,所以含义表述清楚即可,无需着墨太多。

2.利用词汇及词汇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育新闻语篇。体育新闻语篇中的词汇的运用也会向人们传递词汇本义之外的信息,如Anthony Davis after New Orleans made him the No.1pick.His Kentucky teammate,Michael Kidd-Gilchrist,wastaken second.(from The New York Times)从新闻中两个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着墨多少可以看出戴维斯在专业方面受认可的程度要高于基德-吉尔克里斯特。

3.利用自己的认知分析英语体育新闻。有些报道是贴近人们的生活的,读者本身就会有一些认知,如Arthur Zanettihas won a medal for his psychology skills as well as his prowesson the rings when he became Brazil's first Olympic gymnasticschampion on Monday.(from Reuters)在阅读这则新闻时可以和当时国内体操运动员陈一冰获得银牌联系起来,我们感到的裁判的不公平在这则新闻中没有任何体现,因为英国作为主办国在这一问题的立场上一定是中立的,同时won a medal forhis psychology skills as well as his prowess暗示了比赛判决没有失误之处。

四、结语

批判性分析 篇5

作者:王东成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当代中国的“桂冠”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垂垂暮年里,为了唤起最高当局和有关方面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每当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都不厌其烦、明知故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当代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就是前些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其最表层是经济,经济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文化。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大国,未必是一个具有崇高尊严和巨大魅力、影响力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软实力”。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间漂泊流荡、备受摧残和蹂躏而没有被消灭与同化的以色列证明了这一点;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先进价值观的实践者、倡导者、领航者的北欧几个小国家证明了这一点;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与征服,然而立国泱泱五千年,至今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中华民族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什么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背后是教育。

教育的状况(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性质。而大学教育,则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的领路者和航标灯。由于它直接导向人才的基本定型与人们的社会角色,因此它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整体教育的统帅和灵魂。

前些年,以季羡林先生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化的乐观主义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针对这种观点,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提出:如果此间(21世纪)中国没有五十到一百个世界一流大学,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世纪”云云,最多不过是一句美丽的空话。这种声音颇令人警醒。当下,印度人为什么能占有西方IT业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印度的大学教育搞得好,迄今为止,它的德里大学(1922年)、尼赫鲁大学(1969年)、瓦拉纳西的贝拿勒斯印度大学(1916年)等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南非迄今为止拥有四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两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它的开普敦大学(1829年)是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世界大学排名第七十二位,其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了胸外科心脏移植手术的世界第一流的医学院。现代以色列建国(1948年5月14日)之前,所有的移民定居点都建有学校。海法以色列理工大学(现在更名为以色列科技大学)1912年就开始招生。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建于1925年,是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高等学院之一。魏兹曼科学院建立于1934年,是一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研究院,以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而著称。现代以色列建立之后,最先通过的法案是《义务教育法》,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一直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比例远远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每一百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二十二人已经完成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是全世界拥有大学学历比例最高的国家;就业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占20%,仅仅低于美国。以色列的工程师比例居全球之首,每万人中有一百三十五名。以色列是迄今获得博士学位人数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全世界人均最高的,每年一万人发表论文一百一十篇。以色列的许多学者、科学家荣获过世界大奖,包括诺贝尔奖:从1901年至1995年,全世界共有六百四十五人次获得诺贝尔奖,其中以色列人一百二十一次,占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8.76%,而以色列人占全世界人口却不到0.2%。

放眼当代世界那些发达国家,哪个不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而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还没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别的大学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的现代大学一降生就是一个“大产儿”。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具有悠久的“太学”传统和民间“书院”传统的中国教育,立即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融入世界现代教育的大潮流之中。政府、民间、外国传教士等先后陆陆续续地创建了现名为武汉大学(1893年)、天津大学(1895年)、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浙江大学(1897年)、北京大学(1898年)、山西大学(1902年)、南京大学(1902年)、复旦大学(1905年)、同济大学(1907年)、华西医科大学(1910年)、清华大学(191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191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1914年)、燕京大学(1916年)、南开大学(1919年)、东北大学(1923年)、中山大学(1924年)等等著名大学,尤其是在八年抗战的烽火中,建立了屹立于西南边陲的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从这些大学中,后来走出了许多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大师、巨子和栋梁之才。

然而,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中国的大学教育乃至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都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巨大变化,产生并积累起一系列根本性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就是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梳理、概括起来,似乎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教育的畸形目标

一、长期以来,受制度、体制的决定和制约,我国的教育制度明显地不够良善。首先表现为国家对教育的全面垄断。众所周知,现代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占有巨大的份额,美国的哈佛大学(1636年)、耶鲁大学(170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740年)普林斯顿大学(1746年)、哥伦比亚大学(1754年)、布朗大学(1764年)等“常青藤大学”,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明证。我国的民国时期,国立、私立教育并存,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私立学校(包括大学),诸如,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等。然而,1949年以后,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我国取缔了所有的民办、私立教育机构,境内没有一所民办、私立的大学和其他各层次的学校。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才逐渐产生了一些发育不良的民办、私立的教育机构,包括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但是,这些民办大学和私立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基本享受不到与国立大学和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致使它们的发育、发展困难重重,难成气候。由朱清时院士等亲手创办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11年)一波三折、步履维艰的办学历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冲破重重阻力从发育、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开始的。经过三十多年悲壮的拼搏,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认识到,比较而言,民办、私立教育的发育和发展,要比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育、发展艰难得太多。

在很长时间内,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我国,不是教育家办教育,而是政治家办教育;不是把教育当教育办,而是把教育当政治办;不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是为政权培养“革命的接班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不是在自己的学校举行,而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庆的主角不是校长、教师、学生,而是领导人。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们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它们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但是,谁能告诉我们,它们有哪个大学的校庆是在国会或议会大厦里举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受政治权力的主宰而无所作为的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而且还受到了经济权力的严重干扰而无所措手足。清华大学的“真维斯楼”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和学校常常能够得到来自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的捐款,但是,它们绝不会把学校的某座建筑以给它们捐款的大企业、大公司的名字来命名,因为这关系到教育的尊严和荣誉丝毫不可玷污与侵犯。

第二,“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缺失。“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是实施良善教育须臾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资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当然应该有基本共识,但是与此同时,绝对不可以没有思想自由,相反它还必须努力提倡、促进、发展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才能产生人才,甚至天才;思想不自由,只能造就庸才,甚至奴才。胡适、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钱学森、陈省身等等在思想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者、大诗人、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说,现今的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至少很肤浅。中国人没有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人缺乏的是思想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制度安排与社会环境。自由像阳光一样宝贵。坚忍的中国人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自由就能发挥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下“互联网”上那些幽默、深刻、独特、隽永的表达,就是雄辩的例证。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过:“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第三,“教授不治校”的缺憾。学校,尤其是大学,是传承、生产、创造知识、思想、精神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尊师重教,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管理人员则为教学、教师、学生提供有效服务,是教师、学生的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世界上(包括民国时期的中国)那些著名的大学,无一不秉持这样一种教育、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在1931 年12 月2日的就职演说中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落实这种教育、办学理念,他和教师们一起创建了体现“教授治校”思想的清华大学“教授会”制度,学校的各项决策悉由“教授会”制定,而作为校长的他和其他管理人员,则不过是教师、学生集体意志和学校各项决策的忠实执行者、实施者。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不仅完全抛弃了这种纯正的教育、办学理念,抛弃了这种优良的教育、办学传统,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我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大学,“官本位”“行政化”愈演愈烈,更加根深蒂固。迄今为止,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都有行政级别;党委书记、校长、管理人员成为学校的主宰、“老板”和“白领”,包括教授在内的教师不过是“知识蓝领”和“文化打工仔”。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耻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教师,包括刚刚毕业入校的博士,不愿意当教师从事教学,倒是十分热衷于当官搞行政。

梅贻琦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校长,可是清华大学里至今没有梅贻琦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角落里的蔡元培先生的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毕业生捐款建造的。

时下,许多大学的校庆活动,充分而集中地体现和展示了根深蒂固、愈演愈烈的“官本位”“行政化”思想与意识。校庆活动的主角,通常不是教师、学生、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官员;请来的重要嘉宾,不是学者、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更不是那些至今仍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校友,而是党和政府的要员,是如今当了大官的校友。“水木清华九十年”的校庆,主席台上前排就座的,绝大部分是党政官员;会场正对主席台的数百个红椅子,是专供当上了省部级官员的校友坐的。这哪里是学府,分明是官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主题宣传画上,高大的居中者是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临时工毛泽东,他的两边是李大钊和鲁迅;画面上完全不见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和历史贡献的、被称为北京大学三个“兔子”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身影。无独有偶,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册上,占据显要地位的,也不是被称为“清华四哲”的梅贻琦、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等大教育家、大学者,而是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校友。更为可悲的是,时下的一些大学已然沦落到给不良官僚发放“注水文凭”的可怜境地。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在所谓的“读博士学位”期间,没上过一次课,在博士论文上没写过一个字,便拿到博士学位,前些年携巨款逃亡国外,至今逍遥法外。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曾暗示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能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都毫不犹豫地明确表示拒绝。两相对比,确实是发人深省。

应该说,“教授不治校”,实在是由大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决定和导致的。在这种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中国社会长期弥漫着怕官、敬官的权力崇拜的鄙俗气;“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做“人上人”,是大部分士子、学人的人生理想和根本追求。一个时期以来,流行着一种似乎很权威的说法,20世纪中国出了三个伟大的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官本位”色彩。中国人历来不仅讲政统,而且讲道统、学统;不仅尊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且更加尊崇孔孟老庄、李杜苏辛。20世纪的中国,不仅出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而且还出了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等。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过眼烟云、从来不作“谦谦君子”的毛泽东自己就说过,鲁迅是圣人,我至多不过是贤人。

对比我国的情况,外国的一些现象非常令人深思。在欧洲一个国家的小城,一位指挥家病了,市民们把自己家中的地毯拿出来铺在这位指挥家门口的马路上,为的是汽车走过时声音小一点,不要打扰了这位指挥家的梦乡,使他的病快点好。英国剑桥大学的克莱尔学院里的草坪旁边竖立着一个木牌,牌子上写道:“只允许教授踏入。”以此表达对教授的特殊尊重。德国前总理科尔说:“我们德国人对于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对于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的尊重,这就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奥地利总统访华,掏出的名片赫然有一行字:“某某大学哲学讲师。”这位总统为此感到很骄傲。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校园里有许多雕像,其中大部分是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在那些雕像中,我看到了两个中国人的雕像: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李时珍,他们寂寞地站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和风雨中。但是,在他们自己的祖国,没有人为他们立雕像。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培养出了七个国家的十一位国王、六位英国国王、四十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三位总统和首相、十二位圣人、八十六位大主教、十八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文明世界。可是,从它的官方宣传材料中,人们几乎看不到这些。甚至迄今为止,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没有举办过像样子的校庆。他们说,对学术、对真理的追求,让我们畏惧名利。法国的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高度评价英国人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他说,牛顿的葬礼,王公大臣都参加了,他们跟随在牛顿的棺材后面,一直送到墓地,好像是国葬。他认为,当时法国比不上英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牛顿逝世前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凄凉、寂寞地死在瑞典,就是一个例证。在法国巴黎,经过公民决定,至今安息在“先贤祠”中的四百六十多人中,只有十一位政治家,其余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等等。法国人认为,不是拿破仑而是雨果救了法国;法国社会的根本转折是“从拿破仑回到雨果”。

第四,“学生不自治”的规章和规定。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没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当成已经独立的成年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仍然需要时时看护的不成熟的孩子;特别是出于防范青年人被敌对势力、敌对思想影响和利用而“和平演变”的考虑,更是对他们无论是个人的行为,还是集体(例如社团)的活动,都严加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区和不必要的担心。所谓自治,就是公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大学生自治,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着像一个郑重的公民那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准备在走向社会以后成为一个依法自治的良好公民。大学生自治,既是社会自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自治的学习和预演,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从根本上说,它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权利,我们的教育不仅不可以伤害它,而且还必须精心而有效地尊重它、呵护它。中国和世界的大学教育的实践证明,从具有学生自治、思想自由意味的学生社团中走出来的杰出人才,代不乏人。民国时期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民学会”说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几乎遍布全国各大学的学生社团也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教育的荒谬性 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第一,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排斥个性化教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是如此如此的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成功的民办教师,他一生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三千多个“本科生”和七十二个“博士“(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可是,多年来,我们摒弃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正确教育理念,硬是要把上帝创造出的“作品”,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当年钱钟书考大学,数学15 分,国文第一名,英语100分,他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当年吴晗考大学,虽然数学0分(考北京大学的成绩),但国文100分,也可以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这些,在当下的中国,都是近乎“天方夜谭”的故事。

第二,这种教育理念的荒谬性,还体现为严重忽视甚至取消“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大学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学生的“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热烈的科学精神的有益、有用的人才。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秉持“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终生追求受教者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儒”,而不要成为小人、成为“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有仁者心怀、有美好理想、有宽广视野、有博大襟怀、有高远志向,除了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艺之外,更具高尚品格的真君子、“道义儒”。所谓“小人儒”,与“君子儒”恰恰相反,他们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没有仁者心怀,没有美好理想,以“儒”为职业,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志于仕”“志于利”,是像奴才一样卑微的伪君子、真小人、“稻粱儒”“名利儒”。在众多出色的弟子中,孔子特别钟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英年早逝,孔子大放悲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是把颜回看作自己的精神传人、精神之子。《论语》中有很多处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其中有一句特别典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些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最看重的,并不是一般人所特别重视的聪明才智,而是比聪明才智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即人的道德、情操、意志、气象、趣味等文化素质与精神品格。儒家所尊崇的理想人格被命名为“孔颜人格”,颜回被儒家尊崇为“复圣”。在儒家文化的价值天平上,“仁”从来就高于“智”;儒家文化认为,完美的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人。这“仁、义、礼、智、信”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深刻内涵。

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实践证明,“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但丁);“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罗素);知识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教养重要,教养不如情趣重要,情趣不如情怀重要,情怀不如信仰重要。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先贤一再告诫我们:“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然而,现如今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几乎成了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我们的教育正在抛弃其根本宗旨和根本追求,按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指引,把学生工具化、技术化、机器化、能源化、物质化、经济学化。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教育危机、文化危机,它的恶性发展将断送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都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唯独教育领域变化不大、成就不大、进步不大,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所倒退,概括地说,这主要就表现为严重忽视乃至取消文化素质教育。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曾经刮起的一股“高等教育产业化”之风,根本违背和抛弃了教育的宗旨与规律,把教育商品化、商业化,严重损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和品格,大大恶化了中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这股有害于立国之本的邪风,至今危害犹存。

中国教育的扭曲与怪诞

这种扭曲和怪诞,第一,体现在对历史真相的掩盖和歪曲上。历史是人类的往事,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提供巨大的智慧和勇气,是人类打开现实与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

历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增强和提升人们的文化、民族、国家认同感、尊严感,对于人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直面现实、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不重视历史教育的。中华民族是立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大国,从来就有修史、治史、读史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的基本而根本的内容,就是呈现历史真相(这虽然几乎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现今的人们难以回到历史现场,难以真实地复原历史全貌。但是,这依然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崇高目标),探寻蕴藏在历史真相中的历史奥秘(这几乎也是难以穷尽的,所以有学者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对一些历史真相实行了掩盖、歪曲的手法,使广大青年人对于自己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历史知之甚少、甚浅,不知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类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从而,成为没有历史感、也没有使命感的失重的“空心人”,使广大青年人思想浮浅、偏激,精神畸形、残缺;从而,成为没有大胸怀、没有包容性的抗拒世界主流文明的“愤怒”的“政治狂人”和难以理喻的疯狂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实际上是国家主义者)。

时下的一些青年人(甚至包括一些学历很高的年轻人),对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诸如,抗日战争问题、西安事变问题、外蒙古独立问题、“抗美援朝”问题、三年大饥荒问题等等)不是茫然不知,就是所知甚少、甚浅、甚谬、甚偏。他们不时流露和展示出的历史观与价值判断,更是相当可怕、相当可悲,令人惶惶,令人谔谔。这是多年以来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造成的严重恶果。

第二,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还体现在某些教育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是“救恩论”思想。我们一面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一面宣传“大救星”的观念。把一个政党伦理化为慈爱的“母亲”,把人民说成是这位慈爱的“母亲”养育和疼爱的儿女。其实,人民和政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才是主人,才是“母亲”,任何政党都只应该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工具;任何政党的权力,都理应是由人民授予的。2010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品性良好的政党,应该是人民手中合意的工具,其宗旨应该是依据人民的授权为人民做事;一个政党,如果不合人民的心意,人民就有权利收回授权。长期以来,这种“救恩论”灌输,还把士大夫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情怀,完全当成“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情怀,没有看到和剔除它里面包裹着的“为民做主”(而非“以民为主”)的封建主义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救恩论”的元素。例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是手段;得天下,是目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是强调为了更好、更长久地“乘舟”(坐天下),不可太不顾及民心、民意。“兵民乃胜利之本”:这里的“本”,不是作为目的的“本”,而是作为工具、作为本钱的“本”。这些,与“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是同样的味道。对此,在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有所警惕。

第三,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工具论”观念长期盛行。这种“工具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它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所谓的“集体”和“国家”;从理论上,将个人主义(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与自私自利划等号,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舍己为人的义勇精神相对立。其结果,既没有增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又造成了极其虚伪的社会道德风气。

四、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其实践中,堕落到赤裸裸地向广大青年灌输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庸俗的成功学的地步

时下流行的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把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和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倚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实然”状态,说成是永远存在的“应然”状态;否认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不断追求爱与公义的悲壮历程,否认人类历史从来就不乏牺牲个人利益、为人类道义而献身的事实和先驱。野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灌输,毒害了人们的心理,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永恒的利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从而使人们丧失理想和盼望,使生活缺少爱与公义,使整个社会充满利益至上、一切为了自身利益的血腥的戾气。

时下横行无阻的庸俗的成功学,是其来自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人上人”教育的大泛滥。它源于人的恶性物欲的极大膨胀,显示出中国人道德底线在某种程度上的沦丧和我国教育的严重溃败。这种极其庸俗的成功学,摒弃并嘲弄美好的精神价值追求,以物欲的极大满足为最大、最终的乐趣,渴望并追求“位子、票子、女子、房子、车子”的“五子登科”,其最为通俗而形象的表达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真小人在社会道德风气极其败坏情况下的斗胆表达,它对于欲望多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危害最大。正如有人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于是信奉了猪的生活原则,于是也得到了猪的命运——迟早给别人当饭吃掉。”

不够良善的教育制度、相当荒谬的教育理念、扭曲而怪诞的教育实践,扭结在一起,像一个魔鬼之枷,桎梏着中国的大学生,像一根绊马绳索拦截着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它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大学教育品格的侏儒化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的病态化。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每时每刻都在“谆谆”告诫中国的学生:说真话的成本和代价太高(毛泽东就说过,说真话需要“五不怕”:“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不怕罢官,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因此说话要三思而后说,行动要三思而后行。这样,中国人打小就学会了说谎(正如韩寒所说,中国人说谎是从小学写作文开始的),逐渐娴熟地掌握了“两套话语”,逐渐养成了说谎的习性,逐渐形成了“双重人格”。他们善于识别场合,善于察颜观色,善于把握自己,说话、做事可以拿捏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无法之法”的境界。他们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私下里说的和场面上说的不一样。如此这般,哪里还谈得上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表里如

一、知行合一的独立健全的精神人格?

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诊断,就等于治疗成功了一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陷于重重困境中久矣,其百病缠身,并且许多病痛已经成为顽症,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使其获得崭新的生命。但是,绝望的尽头是希望,不是哪里有生命,哪里才有希望,而是哪里有希望,哪里才有生命。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如前所述,根本说来,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因此,要改良中国的教育,首先必须实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推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力推动教育自身的改革。

我们可以在教育领域提倡并推动“天足”运动。“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科教兴国”,其前提是“国兴科教”。当下,“国兴科教”的当务之急,是给教育松绑,打破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还我国教育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要大力扶持、发展民办、私立教育,要还民办、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同等的待遇,逐步形成公立、民办并存的多元局面。

我们可以在指导思想和制度安排上推动教育独立。“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亚里士多德的,归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的,归亚当·斯密”,加快形成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三足鼎立、良性互动的局面。大力提倡企业家给教育以更多的资助,严格要求政治家为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不再是政治家办教育,不再是企业家干扰教育,而是教育家办教育,教育家在政治家和企业家面前挺直脊梁、高贵而谦卑地昂起头颅,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就获得了新生,中国就能够高贵而谦卑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尽快树立、建立起“育人为本”、富有科学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思想自由、思想表达自由的理念与制度,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尊严。我们可以尽快修订、改良、完善“高等教育法”,尽快制定“学生自治条例”。大力提倡、推动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校长、由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家办教育、教授治校、教师治校的道路。正确处理学校党委、校长、“教师委员会”的关系,有效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和权益,推进学生自治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以洗刷荒谬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以确立纯正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大力推动、有效实行“精神成人”的文化素质教育。

批判性分析 篇6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畏惧心理

一、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本文在研究地理批判性思维时编写了调查活动类问卷。问卷共有二十几个细节问题,跟其相关的维度有以下几个:好询问性、自信性、寻求真理性、系统性、分析性、思想开放性和成熟性。在真正进行调查前,已经在江苏省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选取了40名高一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接着根据预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问卷中存在的模糊的、有歧义的少量问题进行研究和修改,变得更简洁明了。稍微修改后的调查问卷最终确定成为真正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最终确定后,还在江苏省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抽取了160名高中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其中高二80人,高一80人。共回收问卷156份,问卷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1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9%。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不是太好,令人不满意

问卷有一题:教师习惯试着对一个地理问题进行扩展与延

伸。高二学生有20.3%完全同意,有41.9%完全不同意,有37.8%部分同意,高一学生只有4.1%的人完全同意,而有43.7%的人完全不同意,另有42.2%的人部分同意,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和培训。问卷第11题:地理问题解决后,会仔细地重新进行反思。高二学生有29.7%完全同意,有28.4%完全同意,有41.9%部分同意,高一学生有28.2%完全同意,有29.7%完全不同意,有42.2%部分同意,这表明学生做题大多满足于答案的得出。

2.高二与高一比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稍好

从调查结果分析出,高二与高一比,高二的批判性思维稍好,这说明高一新生刚刚初中毕业没多久还不能适应高中的新环境,许多方面还处于适应期,如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习惯、新的教学风格,所以导致批判性思维的情况不是太好。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培训和指导又是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

二、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缺失原因分析

面对目前中学地理批判性思维培养不太好的状况,努力找出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缺失的主要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访谈的形式,总结出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如下:

觉得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不尊重师长的行为;其他同学没进行时如何才能进行呢;说得不对可能被嘲笑;跟老师意见不一致,老师肯定不喜欢;批判性思维怎么进行都不知道;书本和老师讲的肯定对,是毫无疑问的;作业还来不及完成,哪有时间做这样的思考;爸妈平时教育要听老师的话;进行什么批判性思维啊?成绩考好就行;不喜欢出风头。

1.认知方面

受中国考试制度影响,学校家长都认为只要学好知识,考得好成绩就是好孩子,却不知道,考试制度鼓励的是较低的认知方面的知识,却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比如,江苏省小高考制度影响下,为了应付它,教师必须在有限的一点时间内,将与考试有关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解,对地理知识的批判可能性就比较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地理教学的关注还只停在关心考分上,而且是唯一标准。时间一长,学生形成了缺乏变通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顺从式的人格特征,这样就不利于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2.心理方面

从众和畏惧心理也是学生不敢进行地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原因。由于批判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过程,而是非常艰苦的思维过程,大多数学生看到别人没进行也就不会主动去进行

了,省的动脑筋。也有一些学生怕被嘲笑而不敢发表个人观点。而批判是不畏权威的,是存在风险的。因为在你质疑某种观点时,你肯定成了赞同这种观点群体的反方,你就可能是孤立无援的或是触犯众怒的人了,必然引起周遭的围攻。

3.教育方面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是采取“顺之者奖,逆之者罚”的方法,时间一长,“听话”“顺从”就成了学生的行为准则了,却无情地摧残了孩子们批判性思维的萌芽,这样何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呢。书本和老师讲的肯定对,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对书本知识和教师所讲的东西从不怀疑,怀疑就是被视为藐视老师、不尊敬老师,会被惩罚。学校老师家长只看成绩,不看其他,却不知这样大大抑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变通方法,一律机械化,这样又何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呢。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D].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罗秋官.基于地理思维品质培养的设问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

批判性分析 篇7

一、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 和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1998)中。他的异化翻译主要是建立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上的。他用“隐身”一词来描述英美文化下译者的地位。韦努蒂(1995:20)认为译者“隐形”是由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界的主流翻译方法所致。该种翻译使“外国文本的种族中心让位于英美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an ethnocentric reduction of the foreign text to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values)”,而透明、流畅等要求使译者风格“隐形”,译文几乎没有“异味”。他认为让译者处于次要地位是不公平的,在他看来译者应该在翻译中现身。为了揭开透明性的神秘面纱,让译者在翻译中现身,并抵抗由流畅翻译带来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

用韦努蒂(1995:20)的话来说,异化翻译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译作品种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torestrain the ethnocentric violence of translation)”,抑制英语国家“暴力”地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因而异化翻译又被称作是抵抗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Venuti, 1995:305—306)。在1998年所著的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中,韦努蒂又将异化翻译称为少数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认为这种翻译能够创造出一种富有变化的、“含有异质成分的话语”。以上就是韦努蒂所倡导的异化翻译的主要观点。

二、异化翻译理论的进步性

韦努蒂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他对传统的流畅翻译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方法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的。他将翻译放在社会和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虑,对用归化的方法把外国文学用目的语文化同化的方式进行了批判。他提出并提倡以异化翻译策略或“抵抗策略”来抵制归化、流畅和透明的翻译,强调译文应该要保持外语文本的风味,让读者感受异国风情。这种翻译策略不但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让译者在翻译中“显形”,而且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1. 提高译者地位

异化论者一反传统观点,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创作、翻译与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己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本国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因此,韦努蒂认为翻译不应在“求同”的借口下否定“存异”的必要性。他认为异化的翻译不可能带来忠实度的提高,相反却是对忠实的妄用(abusive fidelity)。不仅原语的某些特点会失去,而且会将新的东西增加进去。译者由此得以现身,翻译的独立地位得以显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故意用“抵抗式”翻译策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品,从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了译者的角色。

2. 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韦努蒂认为要翻译出好的作品,译者必须消除自身的种族文化优越感,尽量把原文文本的语言风格保留下来,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和文化,以此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他的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使读者领略到外国的语言特色、异域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审美习惯等。通过阅读国外译本,读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由此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正是因为异化翻译,很多外来词汇,如沙发(sofa)、沙龙(salon)、幽默(humor)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语言和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翻译策略更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三、异化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确实对提高译者地位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抵抗文化霸权的有限性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是将弱势文化翻译成强势文化时,可以抵制文化霸权。但是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化时,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呢?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归化的翻译有时却能对强势文化之文化霸权形成一种抵抗,而异化的翻译却可能颠覆译语规范,破坏本来也许就不堪一击的译语和译语文化,也许是在不经意中,沦为文化殖民主义者的同谋。

2. 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审美需求

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份,破坏和毁谤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通过填补和解释文本中的沉默、空缺、不在场之处来进行颠覆。这种翻译的可接受性究竟有多大?如果译文晦涩难懂,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其读者群是否会缩小,这种翻译是否能达到其目的。读者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为了获取某方面的知识,或为了消遣,并且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一味异化翻译的译文,行文古怪,无疑像是在阅读中设下了种种障碍,最终会导致读者失去耐心而放弃阅读。甚至韦努蒂自己也承认异化翻译策略不适用于科技翻译,因为科技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内容的理解和交流。然而,所有的翻译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理解和交流吗?

3.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不可行性

意识形态对译本的操控可以体现在赞助商和出版社对译本的选择上。翻译无法脱离商业而存在。正是上面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异化的文本读者群受到了限制,同样销量也会受到限制。很显然没有哪个赞助商和出版社会选择出版销量不好的译本。译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译本得到出版,在翻译中所享用的自由实际上是很少的。这也正是造成异化翻译不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最终会产什么样的译本。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最终取决于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力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对象。没有哪种翻译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根据中国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异化归化的结合可以避免极端翻译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是对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4.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Routledge, 1995.

[3]Venuti, Lawrence.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anchester:St.lerome Publishing, 1998.

[4]Venuti, L.Rethinking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5]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Routledge, 2000.

[6]邓红风, 王莉莉.翻译的窘境还是文化的窘境——评韦努蒂《翻译的窘境》.中国翻译, 2004.

[7]郭建中.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1998, (2) .

[8]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中国翻译, 2000, (1) .

[9]马会娟.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

[10]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当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1) .

批判性分析 篇8

关键词:老人与海,硬汉精神,批判性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谈海明威必然提到其硬汉精神;说起硬汉精神,又必定提到《老人与海》。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以塑造了一系列“硬汉” 典型著称于世,而硬汉的典型代表当数作品中的桑提亚哥。 他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典型人物的深化和升华,是“硬汉形象”的最高代表,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形象。想要了解海明威,了解其硬汉精神,首选就是《老人与海》,就是桑提亚哥。

二、故事主题

《老人与海》的写作手法,表面看是写实,深层看是表意。其篇幅不小但故事主题却很简单: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出海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屡败屡战,但他并不沮丧。第85天,天不亮他就又扬帆出海,他终于在很远很远的海域捕到一条特大的马林鱼,比老人的小船还长两英尺。这条鱼力大无比,生命力极强,被钓后疼痛难忍,试图逃走,于是拉着小船在海上漂来荡去。为了使小船不被鱼拉沉,老人与大鱼展开了殊死搏斗。死鱼的血水在海里漂散开来,引来一群群凶猛的鲨鱼。眼看马林鱼被鲨鱼吃掉,老人无比心疼, 但此时的他已疲惫不堪,为了保卫劳动成果他只得拼尽最后一点气力再与鲨鱼大战。恶战中,鱼叉被大鲭鲨带走了,他把刀绑在船桨上继续砍,刀子又折断了,他用棍棒、用舵, 把一切可以用来战斗的武器全用完了,鱼群仍然打不散。终于,马林鱼的肉被鲨鱼吃完了,剩下一幅巨大的骨头架。

三、对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精神的正面分析

桑提亚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这不好下结论,我们只能说他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说他胜利,因为他经过拼死搏斗终于将一条庞大的马林鱼杀死了;说他失败,是因为他的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他败在鲨鱼手下,险些丧命, 最后却空手而回。但是,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他都是个英雄。他以他的英硬汉精神征服了读者,赢得了读者的尊敬。

老人的硬汉精神是通过搏斗双方力量对比的极大悬殊表现出来的。老人这一方比较弱:人老了,力气远不及年轻时了;独自一人,孤立无援;生活条件极差,出海时只喝了一点咖啡,只带了一瓶水和一条金枪鱼。老人的对手——马林鱼、鲨鱼力量强大。强弱对比决定了这场搏斗的悲壮与惨烈。70多小时,持续不断地搏斗、搏斗、搏斗!任何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无法撑住,但桑提亚哥支撑下来了,能不让人惊叹、让人尊敬吗!

四、海明威作品中硬汉精神的负面分析

桑提亚哥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给强者以激励,给弱者以鼓舞,成为人们奋斗拼搏的力量源泉。这是硬汉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正能量。但是, 在我们按照惯常思路和传统观点肯定硬汉精神给予人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即硬汉精神中蕴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能量。

1.硬汉精神面临困境的选择过于偏执和单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面临困境难道只有选择勇往直前决不退缩么?硬汉精神要求人们勇往直前,否则就是怯懦,就不是男子汉。但问题是有的困境经过顽强不屈的努力是可以征服的,而有的则不能。

2.硬汉精神中蕴含着可怕的戾气和杀气。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对手,对于对手的态度是一定要打败、消灭而后快么?硬汉精神要求是这样,但现代观念却不这样认为。

3.硬汉精神中包含着对于自身的凶狠和残忍。老人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出去打鱼只带一瓶水,饿了吃生鱼,生鱼很难吃,但为了战斗强迫自己吃——连骨头带肉从头到尾一股脑儿吃下肚;他的手流血了,他把它浸到海水里,完全不在乎海水含盐让手火烧一样的疼;手抽筋了,他痛恨不已, 认为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是自己丢自己的脸;他两个肩膀被钓丝磨破出血了,十分痛苦,但他压根儿不承认他的痛苦,在他看来,“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

4.硬汉精神的虚荣与矫情。硬汉精神如此之“硬”,为了什么呢?为了胜利!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光荣!老头儿的“硬”当然首先是硬给自己看,他认为只有“硬”才称得上是男子汉的气概;但归根到底他是要硬给别人看,因为 “光荣”是别人的评判,是他人赞赏的目光,离开了他人的眼光,还叫什么光荣!为他人而活,活在他人的眼里,这似乎有点虚荣和矫情。

5.硬汉精神的脆弱与易毁。他一生刚硬好强,在任何地方都必须是第一,是强者,否则不如死去。但他不可能永远刚硬,自然规律让他也有衰弱的时候,当他生命力和创作力都不再辉煌的时候,他宁可毁灭自己。做人真的难以两全, 坚持刚硬就不可能不脆弱。海明威以他的刚硬完成了自己的辉煌,但也给人留下遗憾。

批判性分析 篇9

今天, 作为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 无论是高校学生或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员, 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 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 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 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 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而这种对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 各种信息蜂拥而至, 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 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2]受益于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美国式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当然可以选择的读本和资料有很多, 但纯粹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唯一目标, 且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人士均具有普适性和重大参考价值的图书并不多见,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的译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但很显然, 它的内容和读者对象都没有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译者在序言中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那就是批判———创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科学家们才需要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因而, 批判也不是科学巨人的专利, 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该书的作者布朗认为:“本书所发展的技能是任何批判性的读者都需要的, 使用这些技能进行阅读可以为理性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不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本书强调的批判性问题能增强他的推理。”“我们很难预想出这本书对哪种课程或哪种学习项目完全没有用。事实上, 前五版已经被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社会科学课程以及许多高校的课程中。”因此, 这是一本具有普适性并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小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而在每天报刊、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种种传媒上各种专家、记者、评论家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 充斥着错误的、似是而非的各种信息垃圾, 因此我们如果“被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 久而久之, 我们就不知道批判, 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因此作者说:“鼓励所有人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 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从事大学教育十余年来, 由于长期从事信息学相关课程的教育, 我深刻地体会到, 现代高校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在多年信息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但相对来说系统性不强。自从2007年接触到这本“小书”之后, 我找到了一种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合适工具。从那之后,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课上, 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门自学课程, 而在信息学类课程中, 则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实践证明, 这本内容极其重要但形式通俗易懂的“小书”的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作者认为, 只有“使用简单的形式向不同能力的学生传授这些技能, 他们就能成功学会并能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树立起高度的自信, 相信自己能在各种社会问题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即使在那些经验很少的领域也相信自己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使用过于复杂的或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方式来传授技能的话, 教学效果一定都会大打折扣的, 很显然该书的作者通过实践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形式的重要性, 当然形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简单或容易的事。赵玉芳等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 选择翻译这样一本在美国出至第七版并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通俗型、实训型的书籍, 我对译者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在这个著述繁多的时代, 我们不乏有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著作, 但还是很缺乏对我们的教学甚至人生有如此重要意义, 却又通俗易懂兼具可操作性的实训型“小书”。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不会都是正确和先进的, 但我确信至少他们对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 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正如陈志武教授指出的, 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也都可以了解到,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 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 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顶级企业, 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也会发现, 各行业的社会精英, 往往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 他们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因此, 每一位希望在任何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或成功的现代人士, 尤其是在校学生, 都应该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来是一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 似乎应该算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 但实际上通过对全书内容的研读, 我们发现完全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写作指南、演讲宝典、信息分析或情报研究的规则、学术研究的助手。因为, 如果你把它当作写作指南, 它能使你的文章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内容, 从而获得不容质疑的力量;你如果把它当作演讲宝典, 它会使你以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的魔力征服听众;你如果把它用作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工具, 它会使你洞悉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方法, 它会使你获得大师般的慧眼和创新的源泉。我确信它能使阅读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 将会使阅读者受益终身。至少, 也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少受“神医”张悟本、“道士”李一之流江湖术士的忽悠。

摘要:文章对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并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进行了评论和推介。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分析,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西蒙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访谈录之一[EB/OL].[2011-06-16]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

批判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阅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材的配套阅读内容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对锻炼意思理解, 语言知识的学习等,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文章词汇、短语以及文本的意思, 但是相对忽略了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创造性和评判性。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比较难的问题就是一些总结性的案例和一些具有批判性的题目。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学习而来大量的英语文章, 但是对文章内容却不能做出较为深层次批判的内容, 不能分析出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 更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有自己的想法。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学习到浅层次的阅读内容, 为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训练, 以便更好的丰富在教育教学中的模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一、批判性阅读的含义

对批判性的阅读内容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对批判性阅读的理解更多的是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对文章的结构也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 总结出相应的主体思想, 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批判, 以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批判阅读的思想。在批判性阅读中要能能够注重作者在阅读中表达思想和事实, 要能够应用推理做出相应的批判内容,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批判性阅读更是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批判性阅读是一项比较长时间, 也比较复杂的一种阅读过程, 这就需要读者本身包含丰富的知识储备, 以便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能够通过思考以及相关的讨论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策略

1.教学引导的方式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学习到语言在应用时的一些基本规则, 相应的语言点, 阅读基础比较强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阅读内容的大体思想, 但是, 往往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能进一步的提高。为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内容引入教育教学中, 先让学生了解鱼肚饿内容的大体意思,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阅读内容,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分析阅读内容中所包含的事实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 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能够思考相应的问题, 然后学生再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其中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阅读内容, 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批判性的内容, 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2.在阅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在阅读内容之前要让学生理解在阅读中主要目的, 阅读的目的就让学生能够文章中所表达的观念, 让学生的认识和作者的观点相吻合, 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要明确在阅读中要能够解决在阅读中涉及的一些语言知识,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 找出阅读内容的主题句、文章的段落以及对相应的语言点进行落实。在阅读内容之后, 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在阅读之前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进行对比, 以便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 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概括出自己的理解, 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批判性思维, 以便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能够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批判性阅读, 还要通过阅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渗透, 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必昌.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3, 01:42-44.

[2]林琳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应用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2:121-125.

批判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英语阅读教学 批判性阅读 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材的配套阅读内容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对锻炼意思理解,语言知识的学习等,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对文章词汇、短语以及文本的意思,但是相对忽略了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创造性和评判性。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比较难的问题就是一些总结性的案例和一些具有批判性的题目。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学习而来大量的英语文章,但是对文章内容却不能做出较为深层次批判的内容,不能分析出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更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有自己的想法。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学习到浅层次的阅读内容,为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训练,以便更好的丰富在教育教学中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一、批判性阅读的含义

对批判性的阅读内容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对批判性阅读的理解更多的是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对文章的结构也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主体思想,注重对阅读内容的批判,以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批判阅读的思想。在批判性阅读中要能能够注重作者在阅读中表达思想和事实,要能够应用推理做出相应的批判内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批判性阅读更是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批判性阅读是一项比较长时间,也比较复杂的一种阅读过程,这就需要读者本身包含丰富的知识储备,以便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够通过思考以及相关的讨论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的策略

1.教学引导的方式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学习到语言在应用时的一些基本规则,相应的语言点,阅读基础比较强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阅读内容的大体思想,但是,往往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能进一步的提高。为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内容引入教育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鱼肚饿内容的大体意思,然后教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阅读内容,通过这个過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分析阅读内容中所包含的事实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能够思考相应的问题,然后学生再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其中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阅读内容,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批判性的内容,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2.在阅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在阅读内容之前要让学生理解在阅读中主要目的,阅读的目的就让学生能够文章中所表达的观念,让学生的认识和作者的观点相吻合,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要明确在阅读中要能够解决在阅读中涉及的一些语言知识,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阅读内容的主题句、文章的段落以及对相应的语言点进行落实。在阅读内容之后,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在阅读之前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进行对比,以便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内容概括出自己的理解,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批判性思维,以便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理解所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能够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批判性阅读,还要通过阅读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渗透,以此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必昌.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1:42-44.

[2]林琳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应用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21-125.

[3]张彤彤.批判性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70-271.

批判性分析 篇1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数学,能力培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助于促进其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要求比小学与初中明显提高。首先, 一般的高中生叛逆性心理明显提升; 其次, 高中生在思想方面已经明显走向成熟, 但不彻底, 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想与情绪进行调解;另外, 他们对于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能够利用辩证、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较关键, 并且也能够与学生的成长状态互相契合。

创新思维作为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对高中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正是对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中生来说, 在数学的学习中善于利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进而可以发现事物的新特点与新本质。

二、当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向成人的思维发展迈进, 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智力水平。然而, 在他们的思维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许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 对于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不是十分明确, 对于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太关注。 例如对于“不等式的解法”的学习, 许多学生对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不屑于顾, 认为比较简单, 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种眼高手低的现状正是学生思维比较肤浅的表现。

虽然我国的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教师还有家长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其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教师所忽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一些学者已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开始关注, 但是由于一些观念上落后于国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设备的不达标以及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提升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一) 借助数学发展史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数学的发展史可谓是结合批判与反批判的历史, 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一些教师往往忽略对于伟大的数学家、数学思想等的相关介绍。因此, 高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数学史, 进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萌发。例如, 对于数学发展中的三次危机的介绍、 中英两国数学的发展对比、笛卡尔以及相关解析几何的介绍、布尔巴基学派的诞生与发展, 等等。借助史实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以提升, 能够提升学生的质疑思想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二) 在研究式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研究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指导, 进而借助数学研究性思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具体来说, 首先教师要选定主题, 再让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结果的评价与反思等。比如, 在对抛物线的学习中, 可以进行研究性分析课题如下:放一只内壁光滑并且近似抛物面行的玻璃杯子在水平的桌面上, 再将一些长短不一的细直金属棒随便丢进杯子中, 通过观察发现金属棒顶端剖面呈现抛物线状, 接下来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推测交汇点的性质; (2) 利用猜想, 借助物理学原理对上述现象进行假说。通过研究, 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 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瑕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 批判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高中数学教学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婧, 傅海伦.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8) :50-51.

上一篇:微阵列数据下一篇:中国曲艺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