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2024-10-15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共12篇)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1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1],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8]9号文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中,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医生的临床思维即为批判性思维。因此,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1 批判性思维运动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就提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有更广泛的目标,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及其社会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传统学习技能基础上还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强调,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实验改革课程正式进入美国国家教育纲要。批判性思维运动分为四期,即: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萌芽期可追述到分析哲学运动的日常语言学派对理想语言学派的批判,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恢复、反思、重组和发展。形成期,学者们开始探索批判性思维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应用框架,并在大学课程中尝试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批判性思维运动取得快速进展,学科架构日益完善,跨学科研究如火如荼,批判性思维课程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必修科目,并走进基础教育课堂;这是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高教史上的标志。成熟期,2000年后,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气质方面的著作、教材日趋完善,测试方法逐步统一,培训手段和方法日臻成熟。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课程设计者声称,批判性思维课程属于各专业学生共修的提高能力的课程。在国内,2003年秋,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才首次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较少,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比较滞后。当然,随着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批判性思维运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

2 批判性思维概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概念,至今也没有形成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批判性思维不存在任何占优势的主流看法。目前认为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1)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2)增强学生对文化和社会的体察能力;(3)使学生辨别和反思其思想观念中基础的、未确定的设想。

在批判性思维研究方面公认的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提出,若要给批判性思维下定义,应强调它的实用性。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5]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保罗博士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的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并能对各类陈述或建议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6]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某种主张以及其支持根据的理由进行审查,是对论证或论辩的分析与评估,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萃聚。也有的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所看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作出个人的判断。

美国学者Broenr和Keeley在其著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学会提问———批评性思维指南)》中指出:“与诸多思维方式一样,批判思维始于好奇。”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然后弄清情况而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反思。因此,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反思思维”,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而奥克斯曼·密歇利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着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激发或激活个人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他不仅要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还要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

国内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本着探寻真理、促进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意愿的、带有主动性和纪律性并且能够形成习惯的、有数据和事实支撑的、经过逻辑推理过程的、最终能够产生相对明晰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3 医学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

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医学的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正符合这门求真务实的学科;另一方面,医学的诊断过程实际上

PBL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马宁,徐芳,王建芬,王磊,佘斌(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分析;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C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自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经过四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PBL的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90%的时间退居幕后。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

药物分析是我国药学专业中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药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到制订和执行药品质量标准的知识,以及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提高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章节内容实施了PBL教学法,取得一定的经验,现简单介绍如下:

1构建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

实践证明,PBL教学法虽对于解决选定的重要内容足够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只不过人们就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医学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并得到合理的结论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但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因此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相结合,使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理性、更加民主,同时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提高现有医学院校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各学科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必将提高医学生[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109-02

广泛和深入,但缺乏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学生在以学科划分的药学知识结构下,往往不了解相关学科的特点及研究范围。如果对初学者即使用PBL法教学,可能会出现由于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缺乏对新知识的理解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导致难以查找相关文献或专著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先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获得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PBL法教学。以“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为例,让学生将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应用情况

选择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作为授课教材。由药学系药化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在研究对象进行前期相关内容的学习后,对第十一章“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进行以问题为起点的PBL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包括:(1)可以发生羟肟酸铁反应的药物哪些?(2)《中国药典》2005年版测定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含量时,多数采用的方法是什么?(3)常见的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药物有哪些?(4)能和茚三酮发生呈色反应的抗生素有哪些?(5)青霉素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与结构的关系?(6)能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哪些?(7)四环素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是什么?的教学质量,才能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培育出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且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医学生,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2]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3]邹顺宏.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实用——创新型教学关系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23(5):106-109.

[4]谷振谐,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5]Rhoder C,Joyce N.Teaching Thinking Skills:Theory and Practiceetied[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7:9.

[6]李梅兰.论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莆田学院学报,2007,14(4):43-47,83.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2

批判性思维与系统辩证思维

批判性思维在系统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前提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经环节;从系统辩证思维的实质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的推理进程,是对事物矛盾的分析和综合,是推理和“推行”的统一.

作 者:贺善侃 HE Shankan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上海,51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14(2)分类号:N945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系统辩证思维 系统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父母受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29-04

一、问题背景

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包括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判断论断的合适性和推导有根据的结论等技能”[1]。只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搜寻全面信息,并且能够根据拥有的资讯做出适切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求知、做事、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共同生活,才有可能成为明智的公民。《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囿于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功利追求,实践中教师对此认识的深度不够,我国的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譬如,在PISA测试中,我国学生对开放题和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一直不好。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别从广东、江西、西藏、贵州和宁夏等地区的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选取60个班级,其中文、理科各30个班级,发放问卷2548份,收回有效问卷2472份,有效率97.02﹪。

(二)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区别分析,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分为高分组(大于350分)与低分组(低于210分),比较这两者在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运用区别分析讨论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低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关系,并了解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三)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基本资料,包含性别、文理科别、学业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中的各项资料。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研究采用彭美慈等编制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 CTDICV)[2]。此量表包括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与认知成熟度七个分量表,全量表共70题,每个维度10题。量表按照“非常不赞同”至“非常赞同”依次呈现,依序赋予1—6分,得分愈高表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愈好。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1—0.83之间,并且各子量表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值达0.89,具有良好信度。因此,此量表内部结构良好。

(四)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从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与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开展。“寻找真相”指有提出问题的勇气,即使发现证据或事实并未支持个人兴趣或先前意见时仍诚实客观地面对,并且能够运用合理选择与评估标准,弹性考虑替代方案与措施。“开放思想”指能察觉自己的偏见或存在偏见的可能性,承认差异并且尊重差异。“分析能力”指能持续对概念与行为的潜在困难找出原因,重视运用理由与证据阐明问题,面临挑战或困难问题能坚持寻找解决途径。“系统化能力”指有组织,能切中问题要点,处理复杂问题时能有次序并寻求相关信息,具有完成任务的决心。“批判思维自信心”指对自己的推理能力具有自信心,而非盲目相信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不是特立独行或专横独裁。“求知欲”指知性好奇心强,渴望了解解决事情的步骤,重视学习,喜欢接触与探索广泛问题。“认知成熟度”指处理问题、质疑或做决定时,坚持合理评价与审慎判断,并能使其判断为他人所接受。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情况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区别分析

由表1可知,当父亲学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而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小学及其以下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仅限于母亲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才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各维度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区别分析

本研究以批判性思维量表的得分来判断该维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寻找真相”为例,在该维度上得分低于30分为该生在“寻找真相”方面批判性思维能力低,高于50分为该维度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低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见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除了开放思想以外,对批判性思维其他各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力;而当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对高中生的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开放思想和认知成熟度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母亲具有较高学历时,对高中生在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开放思想、批判思维自信心和认知程度五个维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却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著性预测作用。endprint

(三)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性别因素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图1可知,整体而言,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呈正相关。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比女生大。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男、女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相差无几。

(四)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文理科别上与其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图2可知,当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而对于文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负向的区别力。当父亲仅受到中学及以下教育时,对学生文、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区别力。而母亲的学历为大专以上时,对文、理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均具有区别力。

四、结论与讨论

(一)父亲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比母亲大

研究表明:当父亲和母亲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上时,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当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母亲则没有。(见表1)另外,由表2可知:父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除“开放思想”以外,对高中生其他六个维度均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而当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对高中生除“求知欲”和“批判思维自信心”外的其他五个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功能。母亲仅在学历较高时对子女除“寻找真相”和“分析能力”外的五个批判性思维能力维度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学历较低时则与子女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言,父亲的影响力比母亲大。这可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对学生“具有高控制水平的特点,与父亲的家庭角色关系密切”[3]。

(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男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高于对女生的影响,当其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时,对文、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有区别力

研究表明:当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对于女生有区别力;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区别力,对女生则没有。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区别力,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女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却没有区别力。(详见图1)另外,由图2可知:当父亲的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对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极强的区别力。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无论是对理科学生还是对文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均没有区别力。

(三)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对子女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有区别力

研究发现,母亲对子女和文理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较为温和,但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区别力。由表1和图1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就会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区别力,尤其对男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别力。

总之,家庭不能离开父亲的作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也是如此,国内外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4][5]。同时,研究发现,母亲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鉴于父亲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认为,实践中需要父亲提供更多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也要提高教育普及性,提升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发挥其在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2]彭美慈,汪国成,陈基乐,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44-647.

[3]刘志军,王海梅,孙玲,等.儿童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26-30.

[4]McEwen C,Flouri E. Fathers'parenting,adverse life events,and adolescents'emotional and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9,18(4):206-216.

[5]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1):55-62.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4

在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传承、模仿、技能训练是基础,创造力培养是根本。美术活动首先是一项技术活动,造型技术能力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技能训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技能传承与训练为核心的模仿型美术教育是人类美术教育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美术教育,它开始于古代社会父子相承、师徒相传的绘画或手工艺制作教育,尽管这种美术教育曾培养过大量的美术人才,也曾给人类的审美文化带来过丰厚的财富,但这种美术教育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种封闭保守的作坊式美术教育中,不允许学徒或后人对“师门绝技”有任何“出格”或改变,美术教育的创造性被忽视,甚至被遏制。模仿型美术教育是以传授“再现性”的美术技能知识为根本或最终目的的美术教育,如果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也像模仿型美术教育一样,仅仅被视为后人从前人那里继承美术技能知识、制作方法及其审美意识教育方式,或者说这种高等教育是以后人继承与积累前人的美术技能知识、制作方法及其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那就会形成高等美术教育的封闭性,甚至扼杀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

放眼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现代美术教育的最大变化是从以传授绘画技术为中心内容转变为对学生美术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即将创造性提升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并把它视为高等美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既然美术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也就应该是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摒弃过去那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与模式,还原美术教育的本性——创造性,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面向未来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虽然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仍然重视其继承的传统职能,强调美术技能知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创造性高等美术教育的观念下,美术技能是美术创造力的重要行为能力之一,是创造力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最终是服务于美术创造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智能,重视培养其美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以培养美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根本或灵魂。高等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是和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相一致的,是与高等美术教育的未来性、超前性紧密联系着的。

二、批判性思维支撑中国高等美术“创造性”教育

我国高等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支撑点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方面,即“勇于批判”的精神、“善于批判”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指“勇于批判”与创新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创造蕴含着批判,要以批判为前提。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质疑和反思的思维过程,其核心特征就是积极的、理性的反思和质疑。积极的反思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点,它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批判性思维要求在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时必须敞开思路,不迷信权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批判中去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具有挑战别人的假设和论证的精神气质,同时也要求具有挑战自己的假设和论证的精神气质。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和归宿,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实现创新。

其次,批判性思维还包括“善于批判”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这些普遍智力价值即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正当性和整体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创造性教育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如何思考。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之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

第三,批判性思维还是一种人格品质的组合。批判性思维内在地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既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每个个人与公众生活的重要资源。批判性思维不仅重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个人的人格成长和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借此可以提高个人的整体生活能力和处世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的人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或自我指示的人。自主而健全的人在其人格品质上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充满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具备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拥有这些人格品质的公民即为合格的公民,他们是理性与民主的社会生活的基础。

三、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首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的制度化和课程化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其次,批判性思维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美术创造力是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特质,高等美术教育应该实现美术专业人才的创造性价值。美术教育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着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来运行,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一切教育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主体,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高等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批判性思维的支撑下,善于发现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把中国传统教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理念真正内蕴于其批判性思维教育过程,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样,便可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逐渐地形成积极认识世界、创造美的世界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5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削弱问题遵循的原则是(1.0分)

1.0 分

 A、整体性原则

  B、协调性原则

  C、从弱原则

  D、从强原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HOLMES关于绿玉皇冠一案侦破采用的是()证明方法(1.0分)

1.0 分  A、直言证法

  B、选言证法

 

反证法 C、 

归纳法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必然非P与可能P是()关系(1.0分)

1.0 分

转折 A、 

递进 B、  C、相辅相成   D、相反相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证明上帝全能安特尔穆采用的什么方法?()(1.0分)

1.0 分

演绎法 A、 

假设法 B、  C、托马斯归纳法

 

反证法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婚礼看得见 爱情看不见;情书看得见 思念看不见;花朵看得见 春天看不见,由此就得到结论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有价值。这是()(1.0分)1.0 分

 A、简单枚举归纳

  B、因果归纳

  C、完全归纳

  D、分析推理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确定某个判定的真实性用(1.0分)

1.0 分

假设 A、 

猜想 B、 

证明 C、 

反驳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龙须沟》是谁的著作(1.0分)

1.0 分

鲁迅 A、 

郭沫若 B、 

老舍 C、 

茅盾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以下那句话不是判定三段论规则的总结?(1.0分)

1.0 分

 A、中有周延词项三

  B、大项小项不扩展

  C、一特得否特得特

  D、否特成双结论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反驳论证关系(1.0分)

1.0 分

 A、只能反驳论据

  B、只能反驳论点

  C、只能反驳论证

  D、可以反驳论据、论点和论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我思故我在”是()的名言(1.0分)

1.0 分

 A、莱布尼茨

 

笛卡尔 B、 

黑格尔 C、  D、巴门尼德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两类对象要有可比性的话就要求(1.0分)

1.0 分

 A、它们在因果类型上相同

  B、它们在相互关系上相同

  C、它们在表面现象相近

  D、它们在本质属性上相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2

()整个枚举归纳关键是要注意的问题?(1.0分)

1.0 分

 A、样本的特殊性

  B、样本的数量

  C、样本的代表性

  D、样本的差异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3

命题推理中“与”相当于物理中的()(1.0分)

1.0 分

 A、并联电路

  B、混联电路

  C、串联电路

 

短路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4

我们中国很缺乏的逻辑推理素质是什么?(1.0分)

1.0 分

 A、充分条件推理

  B、负命题推理

  C、逆否推理

  D、联言推理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5

直言命题是什么句子?(1.0分)

1.0 分

反问句 A、 

陈述句 B、 

判断句 C、 

疑问句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6

事件排序在公务员考试中占了多少分?(1.0分)

1.0 分

2分 A、 

5分 B、 

8分 C、  D、10分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

乒乓球比赛,S国教练布阵的想法是:1.如果4号队员的竞技状态好,并且伤势已经痊愈,那么让4号队友出场;2.只有4号队员不能出场,才派6号队员出场。如果决赛时6号队员出场,则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1.0分)

1.0 分

 A、4号队员伤势比较重

  B、4号队员竞技状态不好

  C、6号队员没有受伤

  D、如果4号队员伤已痊愈,那么他的竞技状态不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8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白领阶层以其得体入时的穿着,斯文潇洒的举止,在城市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时尚,张金立穿着十分得体,举止也十分斯文,一定是白领阶层的一员,以下哪项陈述最准确的指出了上述判断在逻辑上的缺陷?(1.0分)

1.0 分

 A、有些白领阶层的人穿着也很普通,举止并不潇洒

  B、有些穿着得体,举止潇洒斯文的人并非从事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

  C、穿着举止是人的爱好、习惯,也与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

  D、工作要求他们穿着得体,举止斯文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9

下列哪个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1.0分)

1.0 分

 A、只有p,才有q

  B、不p,不q

  C、如果p,那么q

  D、除非p,否则不q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0

从根本上反应了一种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的是哪个规律?(1.0分)

1.0 分

同一律 A、 

统一律 B、 

矛盾律 C、 

排中律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1

矛盾关系要求哪些项必须要相同?(1.0分)

1.0 分

 A、联项和常项

 

谓项 B、 

主项 C、  D、主项和谓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2

绕过死角法就是驳斥二难推理中的什么的?(1.0分)

1.0 分

 A、假言推论  

选言 B、  C、选言前提

  D、假言前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3

最能削弱临床试验关于牛肉干的论证是哪一个?(1.0分)

1.0 分

 A、食用大量牛肉干不利于动脉健康

  B、动脉健康不等于身体健康

  C、肉类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  D、喜欢吃牛肉干的人往往也喜欢吃其他对动脉健康有害的食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4

“他是演员或是导演。”是(1.0分)

1.0 分

 A、选言命题

  B、联言命题

 

负命题 C、  D、假言命题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5

如果P,则Q, 如果P则r, 非q或者r,非p,这是()结构(1.0分)

1.0 分

 A、简单构成式

  B、简单破坏式

  C、复杂破坏式

  D、复杂构成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6

任何一个逻辑证明都是由什么构成的?(1.0分)

1.0 分

 A、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  B、论题,假设,结论

  C、论题,论据,结构

  D、假设,论据,结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7

改变()叫换质(1.0分)

1.0 分

主项 A、 

谓项 B、 

联项 C、 

量项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认为开花是结果的原因犯了()错误(1.0分)

1.0 分  A、因果倒置

  B、主观唯心

  C、以先后为因果

  D、形而上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

荀子将什么称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1.0分)

1.0 分

矛盾律 A、 

排中律 B、 

同一律 C、  D、充足理由率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

什么的失衡会引起人的行为失常,大到严重的神经疾病,小到孤僻,抑郁等?(1.0分)

1.0 分

体温 A、  B、神经化学物质

  C、外部环境

 

免疫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1

基本复合命题里哪个命题最重要(1.0分)1.0 分

 A、选言命题

  B、联言命题

  C、假言命题

 

负命题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

相容选言命题的反驳方式有几种。(1.0分)

1.0 分

0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3

只有P才Q,和非P但Q是()矛盾?(1.0分)

1.0 分

 A、充分条件矛盾

  B、并且矛盾

  C、必要条件矛盾

  D、模态矛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4

共产党员都应该为灾区捐款,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应该为灾区捐款。上述推理犯了()错误。(1.0分)

0.0 分

四概念 A、  B、中项两次不周延

  C、大项不当周延

  D、小项不当周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B 35

他是演员或者导演,这是一个()命题(1.0分)

1.0 分

 A、联言命题

  B、相容选言命题

  C、不相容选言命题

  D、假言命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简单破坏式的推理简化后会得到()(1.0分)

1.0 分

归谬律 A、 

归约律 B、 

矛盾律 C、 

悖论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7

充足里忧虑要求理由和推断之间要有()的联系(1.0分)

1.0 分

 A、没有联系

 

不确定 B、 

相关 C、 

必然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8

充分条件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命题的()进行的推理。(1.0分)

1.0 分

长短 A、 

性质 B、 

特征 C、 

含义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9

北京市1990年人均期望寿命()岁(1.0分)

1.0 分

A、 

B、 

C、  D、84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0

古代中国将逻辑这门学问称为()(1.0分)

1.0 分

逻辑学 A、 

理则学 B、 

论理学 C、  D、名辩之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1

当我们做出一个全程判断的时候,它和它的反例之间就是(1.0分)

1.0 分

 A、反对关系

  B、矛盾关系

  C、从属关系

  D、下反对关系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2

一项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的专项调查研究得出肯定结论:饮用常规量的咖啡对人的身体无害。因此咖啡的饮用者完全可以放心享用,只要不过量,就不会有碍健康。以下哪项最为恰当的指出了上述论证的漏洞?(1.0分)

1.0 分

 A、咖啡的常规饮用量可能因人而异

  B、心脏健康不等于身体健康

  C、咖啡饮用者可能在喝咖啡时吃对心脏有害的食物

  D、有的人从不喝咖啡但心脏仍然健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3

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1.0分)

1.0 分

 A、GMAT ,LAST ,GCT

  B、GRE , GMAT ,LSAT

  C、GRE , MPACC ,GCT

  D、MBA , GMAT ,GCT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4

半费之讼在《法庭辩论纪实》里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1.0分)1.0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5

反证法是靠()支撑的(1.0分)

1.0 分

同一律 A、 

条件 B、  C、因果关系

 

矛盾律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

通过否定对方论据来驳倒论点的方法是(1.0分)

1.0 分

 A、截断关系法

  B、弱化论据法

  C、釜底抽薪法

  D、重新构造法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7

充分条件推理有()个推理规则。(1.0分)

1.0 分

一 A、 

二 B、 

三 C、 

四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8

根据中项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三段论分为()个不同的格。(1.0分)

1.0 分

一 A、  B、二

 

三 C、 

四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9

因为面膜质量投诉的人中大多数是女性说明(1.0分)

1.0 分

 A、面膜更容易伤害女性皮肤

  B、使用面膜的女性比男性多

  C、面膜是无效的化妆品

  D、以上选项都不对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0

排序法的题干中元素一般()类(1.0分)

1.0 分

三 A、 

四 B、 

一 C、 

两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直击一角法就是指出选言前提虚假从而驳斥二难推理的方法。(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

SIP能换质位(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小王是小偷,小李不是小王,所以小李不是小偷,这个推理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相容的选言命题只要部分假则全为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科学上还没有得到证明的判断可以作为命题。(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合同中是不能把以后法院的判决结果写入合同中的,否则就是非法合同。(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

生活中的逻辑包括侦探中的逻辑推理,谈判辩论中的逻辑斗智,文章写作中的逻辑艺术等等。(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在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单纯用归纳进行的证明就是归纳证明(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课上老师讲的请吃饭例子中第三个客人因为主人公的那句“我说的不是他们”而离开,是因为此客人做了一个排除性推理(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我们把假言命题称为条件命题(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反三段论中,对于And关系只要有一个假就行(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充分条件命题只要它的条件一旦为假,那么不管它的后件怎么样,这个句子就是假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截断关系法是直接反驳论点,弱化论据法是间接反驳论点(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证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并非是发现真理的过程。(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三段论中,两个否定前提或者两个特称前提,它的结论也可以推出来(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言语理解在推理中是最简单的一种,不需要类表和计算。(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充分条件的逆否推理就是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的后件之后,也一定要否定它的前件(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1.0分)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构造反二难法要求构造的二难推理结构必须与原来的结论相反(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工资很高时员工工作积极性低,所以应该大幅降低工资以提高工作积极性(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

判断真假是看其是否与客观实际相吻合。(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负命题就是否定命题(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必要条件满足前假后真时才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枚举归纳是在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才产生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在西方概念是可以表达思想的,而在中国一个概念是不能表达思想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

一个推理前提假,结论错假,那么这个推理肯定是错误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三段论只要满足有且只有三个不同概念,那么这个三段论就是对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和规则的学问。(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做削弱和加强类型题目的共同点是找到题干论点(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同一律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思想最起码的要求(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

这个案件的凶手或者是甲或者是乙,对于这个命题不可能存在既不是甲也不是乙的情况(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复命题和原命题是相互的(1.0分)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如果概念没有保持同一性,很容易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逻辑及错误。(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简单破坏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充分条件逆过来一定要否,所以必要条件逆过来也要否。(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

动脉健康不等于身体就健康(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呼应就是重复论点(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选言命题的组成部分不全为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相容选言命题只有在每部分都假才假(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在三段论结构中,大项是作为结论的主项的概念。(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

根据求同法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唯一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辩论场合哪方先构造二难推理哪方就胜了。(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计算法可以保证结论必然的得出(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简单破坏式是根据充分条件否后到否前这样一种推理来构造的(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

矛盾的三步法:发现矛盾最重要、绕开矛盾不可少、矛盾之外推理妙(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连锁推理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复合推理的综合运用(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充要条件也称为等质条件(1.0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判断一个句子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要看句中否定概念出现的次数的奇偶性(1.0分)

1.0 分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6

关键词:儿童媒介教育;批判性思维;儿童德育;儿童哲学教育;儿童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07-01

媒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板块:信息识别、技能应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其中媒介评价的目标便是训练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美国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李普曼博士指出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可以开设思维训练课程进行专门训练,同时也可以渗透进课程学习中。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我们很难单独的开辟培养媒介素养的课程,但我们可以将多门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儿童哲学教育、批判性教育、儿童德育、儿童公民教育与媒介教育相结合,在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儿童批判力的发展,在基本课程中融入媒介教育和批判性思维。

一、将尊重儿童的本真视为基本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并非完全是向儿童传授有关某种技术的确定知识,更多的是体现着人类对童心的追求。何谓童心?明末教育家李贽曾在《童心说》中这样论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1]儿童哲学认为儿童具有“爱智慧”的天性,这种哲学渴望可以证明儿童存在批判性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相信儿童有属于自己的媒介批判态度是进行媒介教育的前提,否则会将自己的想法强行植入到儿童的思想体系中,干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从而阻断童心的保持。

二、教师是推进多项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

教师是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随着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压力的加剧,父母越来越多的将自己的孩子“禁锢”在学校教育中,过去家庭所承担的独特的教育功能,现如今多半被学校和辅导班所承担,教师应成为媒介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论述到:“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使他知道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各种知识,以便使他能够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使他爱真理胜于爱一切的东西。”[2]因此教师应注意倾听儿童说话,以亲切自然的语气和态度与儿童进行交流,尊重儿童的观点,引导而非传授正确的观点。

鼓励多向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采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问答法,通过对话了解儿童的想法、赋予儿童发表和形成自己观点的勇气。

三、“内外兼修”,建立巩固防护

当代学者汪丁丁曾就修道之谓教解释道:“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3]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儿童做出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判断的基础;公民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社会时政分析与辨别能力的教育等;儿童德育重在赋予儿童面向世界行事为人的准则。

提高对儿童德育的认识,将道德情操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儿童阅读优秀的书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小事着眼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处事准则和道德观等措施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应同家长相呼应,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加强儿童公民教育,引导儿童接受现有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将儿童公民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积极利用社会事件培养儿童判断力,例如,就某件时事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开展时事评论比赛、开展评论小组竞赛、鼓励儿童浏览具有哲学思辨和现实价值的故事、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促进公民教育。

四、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

布朗芬布伦纳提倡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提出儿童是处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及其相互联系中。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言,着重发挥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渲染作用。社会各界包括非营利机构、社会群体等在内的社会文化运作者,应保持健康道德的底线;发挥优秀公益广告的引领示范作用,弘扬美德。

从学校制度环境而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关心儿童心理和身体的发展,防止校园暴力、自杀、孤立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家庭教育环境而言,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儿童教育的责任。家长应主动同学校向协调,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儿童教育的理论修养,适时转变不当的思想观念,当学校教育不当时家长及时引导防止影响扩散。

参考文献:

[1]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027.

[2] 卢梭.李平沤.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4.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7

一、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趋势及其评价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科学知识的人才, 职业教育旨在培训某一特定领域的职业技能, 这两种传统合流的表现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 西方国家的政府重新考虑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更加注意国家对于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正如O’Neill (1995) 指出西方国家中的政治、政府和教育的关系中出现了“新正统 (the new orthodoxy) ”:促进国家经济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就业、生产力和贸易之间的联系, 也要提高学生在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成果[1]。教育不仅能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也能够“促进个人发展、提高公民的价值观”[2]。可见, 教育职业化的影响已经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公民的思想领域, 这些终究会产生全方位的社会影响。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中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都与职业化有关, 例如:商业、保健、生物学、计算机等专业。高等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在这个体系增长50%的时期, 根据毕业生的数量来衡量, 本科学院的核心传统人文学科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出现绝对的衰落。”[3]换言之, 那些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化的专业发展显著。在英国, 拥有特定的高等学位并不能使人进入具体的职业领域, 因为人们一般认为个人有理由发展普通的、可改变的技能。同时, 也有大量特别专业的短期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德国的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比英国更加显著, 职业化与特定职业的具体技能有关[4]。

在中国, 教育的职业化也是近年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一些高等院校打出了“学以致用”的校训, 设立实用性强的专业和课程;同时, 那些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得到迅猛发展, 例如:商业、经济、金融、市场营销、计算机、电信等专业。而另一方面, 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纲要》) 特别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 相互联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5]

教育职业化的影响纷繁复杂, 难以一概而论。目前, 提到教育职业化, 人们往往想到职业化积极促进学生的就业。其实, 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由来已久。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观点, 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6]。可见, 职业教育并不只涉及提高就业率, 而是要着眼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共同利益。目前, 教育职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不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而且不断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但是, 教育职业化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主要包括:第一, 一些高校过于迎合职业化需求, 功利主义太强。例如,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副校长史蒂文·施瓦茨 (Steven Schwartz) 教授反对职业化, 哀叹高中和大学开设的项目正在“被约化为职业培训”[7]。第二, 有些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不够合理, 特别偏重于死记硬背的技术知识。第三, 教育职业化的进程走得过远, 课程设置范围过窄, 偏重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而忽视理论研究能力、学术能力。第四, 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

实际上, 一方面, 对于教育职业化的优势应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 教育职业化应该适度, 包括教育职业化的范围, 即哪些高校、哪些专业适合职业化, 职业化的程度等。其实, 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都需要有基本的教育理念, 即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人文学科的传统, 坚持教育的学术性、道德教育作用, 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精神、独立人格和公共责任感。只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 才能自我发展, 却又不局限于个人私利, 而是着眼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因此, 为了解决教育职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而更为核心的途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改变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和类型

教育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深刻地指出,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 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 这种知识与知识的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8]而对思想条理的领会就是思维能力的表现。

什么是思维?美国哲学家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明确给出反省性思维的定义:“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 就其支撑基础和进一步的趋向结论, 进行积极的、持续的、认真的思考, 就构成反省性思维。”[9]反省性思维主要不是基于感性, 而是基于理性。所以反省性思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或者说反省性思维包含的最重要部分就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繁多。美国哲学学会 (APA) 进行了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推理的大规模研究, 在其1990年出版的报告中, 长期从事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和研究的美国学者Peter Facione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 会导致对于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标准学的或者语境方面 (这些正是判断的基础) 的释义、分析、评价、推理和解释”。这里的“释义”是指理解并表达意思或者意义;“分析”是指辨明意向的和实际的推理关系;评价是指评价逻辑强度;推理是指得出合理的结论;解释是指声明结果, 证明自己的推理正确;自我调节强调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10]。

由此, 批判性思维是作出决定、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仅在学术领域至关重要, 而且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必不可少。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三类:理智批判、伦理批判和审美批判。对于教育来讲, 应促使学生在学术、道德伦理和审美方面增强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这符合我国教育方针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 理智批判

从上述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 批判性思维首先表现为在获得真正的知识、接近真理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或者理智, 这可以称为理智批判。

开创批判性思维先河的西方思想家当属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采取独特的“辩证法”, 也就是问答法, 通过提问、质疑和回答的过程, 通过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的方式, 不断启发对方, 直至对于关键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 不断接近真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与灵魂进行推理有关, 分为理论智慧、实践智慧等方面。理智德性的实现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也是批判性思维运用的过程。

西方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在当今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显示,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学习成绩的高低成正比, 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特别体现在学生分析、探究和交流三方面[11]。学生的这三方面能力实际上反映了学生运用理性进行心智活动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特别体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对于观察结果的分类、推理和评估。

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 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 高校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 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造力, 增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 达到全面发展。首先,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齐全, 包括逻辑课、研究方法等课程, 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逻辑分析、判断、评估、推理能力。第二, 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设置全面的中西方思想文化课程, 例如, 西方思想文化、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等,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 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 例如, 普及论文写作课, 增强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又如, 普及演讲课、辩论课,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此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 面对浩瀚的信息, 如何判断和处理;在百花齐放的语境下, 如何提出公正、客观的见解, 这都需要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哲学家Robert H.Ennis (1987) 富有卓见地指出, “合理的反思性思维着重于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12]而Shapiro和Hughes (1996) 也同样强调甄别信息的重要性, 特别把掌握信息的能力概括为“广义上新的人文学科, 从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并掌握信息, 延伸到对信息本身性质的批判性反思”[13]。获取、筛选、处理、评判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在教育职业化背景下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试金石。

2. 伦理批判

批判性思维绝不仅仅局限于理智层面, 而是具有伦理内涵, 也就是说应该在伦理层面上进行批判。批判性思维在伦理层面的运用非常重要, 因为人类的理性如果没有伦理、道德作为指导, 将会走入歧途。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人类不但有理论理性, 而且有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的理性法则对人类规定了“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亚里士多德也承认人的德性包括伦理德性, 强调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道德品质, 例如勇敢、节制、公正等。当代西方学者Glaser (1985)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进一步阐明, 没有伦理导向和道德目的的逻辑思维对于促进优等的社会教育没多少价值[14]。

伦理不仅涉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家庭关系, 也包括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涉及社会伦理。目前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倡导:致力于共享民主制的社会和政治实践, 愿意想象或者开放地考虑其他视角, 愿意把新的或者修正的视角融入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 愿意培养他人的批判性[15]。也就是说, 批判性思维促使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理智地判断, 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使社会更加和谐。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伦理批判对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纲要》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全方位开展服务。”这里指的是高校应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传播先进文化, 同时特别充当智囊团的作用, 也就是说, 高校应该培养“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国家栋梁。为此, 高校不仅承担传授科学和人文知识的重任, 而且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特别是爱国、正直的品质和强烈的伦理批判精神, 为国家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职业化背景下, 高校学生应该结合社会实际, 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 选择有针对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独具匠心的解决方案。例如, 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 更涉及食品安全立法的法律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又如, 环境问题也不仅是环境方面的自然科学问题, 而且是有关环境的立法问题, 也是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等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因此, 准确选择研究方向, 适当地进行跨学科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自我价值。

3. 审美批判

批判性思维除了在理智和伦理层面上发挥作用, 由于批判性思维的广泛适用性, 也在审美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称之为“审美批判”或者“美学批判”。

审美具有很广泛的含义。在教育领域, 审美远远超出了狭义的艺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所有精神活动特质中最朴素简约的特质, ……是对风格的鉴赏。这是一种审美的能力”。各种风格, 包括艺术中的风格、文学的风格、科学中的风格、逻辑中的风格、实际做某件事的风格, 从根本上说, 都具有相同的审美性质, 即实现和约束。“风格”是“受教育的文化人最后学到的东西”, 也是“最有用的东西”。“风格无处不在。”也就是说, 一个受教育者在对于任何科目的学习、任何层面的研读的过程中, 都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能力。

从狭义上讲, 与审美直接相关的学科, 例如美学、艺术等学科更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创作艺术作品和鉴赏、评价他人的作品时都需要进行审美方面的批判式的质疑、反思。因此, 教师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提问、联想、推测、推理, 特别是通过多视角来思考, 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鉴赏和批判来激发其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想象力, 增强创造性思维。

那么, 在审美层面上运用批判性思维是否只是为了审美目的?“为了艺术而艺术”难免导致苍白庸俗。审美与道德是密不可分。康德认为文化 (包括技能文化和教育文化) 是道德的准备条件, 道德作为文化的目的则规定着文化的方向。康德在其著作中曾直言:“美者是道德上的善者的象征”。[16]因此, 审美的更高目的应该是道德目的。美育的作用应该是陶冶情操,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激发人们对于苦难的同情、对于真善美的崇敬。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面临着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冲击, 高等院校近来的负面问题有所增加, 例如自杀、犯罪、道德滑坡等问题, 其原因复杂, 主要包括学生负担较重,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沟通和应变能力, 道德观念淡漠等。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不仅需要进行理性层面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而且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批判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普遍涉及审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在人文学科。例如, 在文学课上, 教师除了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 还应该引领学生对于作品进行适当的道德批评, 鼓励学生善恶分明、弘扬正气。否则, 道德上的相对主义会混淆学生的善恶标准, 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在此, 促使学生分清艺术上的优劣和道德上的善恶的正是批判性思维。同理, 批评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增进艺术修养、提升道德水平。又如, 在艺术课上, 对于艺术作品的赏鉴也不能离开道德批判。可以想象, 面对俄国画家列宾的现实主义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感的人不仅会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而且会同情19世纪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从而进一步探究悲惨生活的伦理根源、社会根源。审美批判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审美和道德情操的陶冶是终生的教育任务。

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篇8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

从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看,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第一个层次是杜威所谓的“反思”,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反思”的对象有二: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的反思,即对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和求证;二是对某种知识形式的反思,即对自己所倾向的乐于接受的某种表达知识的形式的质疑。自我的信仰和所偏爱的知识形式,都是被个体所内化了的东西,对它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与求证。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层次,为Ennis所定义。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可见,这里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判断和选择,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客体,而非对自我已有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质疑。

2.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方面

从批判性思维的本体来考察,批判性思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爱德华·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所包括的因素概括为: (1) 对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 (2) 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知识; (3) 运用这些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第一条为态度,第二、三条为知识与技能。事实上,虽然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来阐述的,即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组成。

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八种技能: (1) 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 (2) 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 (4) 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 (5) 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 (6) 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 (7) 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8) 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 (1) 独立自主; (2) 充满自信; (3) 乐于思考; (4) 不迷信权威; (5) 头脑开放; (6) 尊重他人。这也即是在高等教育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之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创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摆脱原有的习惯、模式、方法、观点等等,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来。可见,要创新,首先是对已有的不太满意或不太认同,这是创新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打倒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理论、权威等进行审慎的怀疑求证。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批判;创新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个体自主性的获得

个体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觉、自决的能力,它是个体脱离类性质的人而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特殊人的原因。个体具有自主性的前提是个体拥有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决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习社会文化并生活于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并生活在某种社会主流文化之中。这种主流文化代表着特定人群的利益,并通过“权力———知识”结合的形式以合法的地位通过所谓的权威、真理等途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斯普林格所说的如同安装了“脑中之轮”一般,人们以社会灌输的思想顺着惯性而思想和行为。显而易见,安装了“脑中之轮”的人也就失去了自主性。而重新获得自我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主流文化所提供和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真理等等进行重新的审视,摆脱信仰和偏好的束缚,通过自身的理性进行重新的判断,也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自主性获得的重要意义。

3. 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教育民主乃至社会民主的促进

正如艾米·古特曼、杜威、吉鲁克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是专制抑或民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该教育制度是否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该社会制度所保障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自由,更是不同思想并存的自由。所以,杜威认为:“批判思维方式是民主所必需的。”吉鲁克斯同样认为:“批判思维与民主社会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立思想、民主意识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民主化。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际中的缺失

笔者之所以提倡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原因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它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1. 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世人把国家落后归结为科技落后,把救亡图存寄托于科学救国之上,故自其诞生之时便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而不太注重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引进,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个意思。此后,虽历经变化,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建国之后,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便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定,故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亦加强政治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遵守社会规范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发现和发明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却很少诞生有影响的思想。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事实认定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在我国大学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在这种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所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 注重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

首先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作出一些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那个积弱不振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前一段的规模扩张之后,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回归教育的本义,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而批判性思维之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和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2. 赋予学生以权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专制的教育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历来迷信权威服从权威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赋予学生权力。所谓的赋予学生权力是指“使学生获得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使人们转变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想当然的理解。”简言之,当学生获得了自主决定的权力之后,才有可能对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种种关系进行思索,才有“去权威”的可能,才有批判性思维的产生。

3. 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9

一、题目本身错误

例1 已知:|a|=4, |b|=3, 且 (a+2b) · (a-3b) =0, 求a·b.

解析 此题是常规题, 由 (a+2b) · (a-3b) =0, 得a·b=|a|2·|b|2-6|b|2=16-54=-38.至此结束, 应该说没有问题, 但如果由向量积的定义立即可得a·b=|a|·|b|·cos〈a, b〉∈[-12, 12], 这就出现了矛盾.本题出错主要在于出题者没有考虑到-|a|·|b|≤a·b≤|a|·|b|这一隐含条件, 从而导致题目出错.

例2 若α, β为锐角, , 求cosβ.

解析本题思路很清楚, 只要把未知角转化为已知角即可.

这是习题课上的遇到的一个题目, 到此似乎已大功告成, 但立即有学生站起来质疑, 若把sinβ求出来会怎么样呢?

采用同样方法可求得, 这与β为锐角相矛盾.所以本题大前提α, β为锐角是错的, 这是出题者没有想到的.此时可引导学生反思此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何对它进行修改等, 学生群情振奋,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解答出错

例3 已知曲线, 则过点P (2, 4) 的切线方程是______.

当时出题者提供的答案为:y-4x+4=0.

这个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点P (2, 4) 在曲线上, 但曲线上过点P (2, 4) 的切线与曲线上点P (2, 4) 处的切线是有区别的:过点P (2, 4) 的切线中, 点P (2, 4) 不一定是切点;在点P (2, 4) 处的切线中, 点P (2, 4) 是切点.

事实上, 设曲线与过点P (2, 4) 的切线相切于点A, 则k=y′|x=x0=x02, 切线方程为, 因点P (2, 4) 在切线上, 所以, 可得x0=2或-1, 故所求切线的方程为y-x-2=0或-4x+4=0.

例4 南通四县市2007年2月质量调研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数列{an}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Sn是其前n的和.

(1) 当首项a1=2, 公比时,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k及正数c (c≤3) 都有成立, 求c的取值范围.

(2) 是否存在正常数m, 使得lg (Sn-m) +lg (Sn+2-m) =2lg (Sn+1-m)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出卷者提供解法如下:

(1) 由对于任意正整数k成立, 由单调性可知S1≤Sk<4得2≤Sk<4, 所以c≥4或c<1, 由0

(2) 略.

上述解法看起来无可挑剔, 但本题还可以有另一种常规的解法, 即设法去分母, 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如下:

由上知:, ∴S1=2, S2=3, 由单调性知当k≥3时, Sk>3.

即c>2或c<1.

∴恒成立.

综上及0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仔细比较分析后, 我们发现问题在于出题者对c>Sk或对于任意正整数k恒成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这两个式子恒成立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k的, 即

k=1时由c>Sk或者得c>2或c>1;

k=2时由c>Sk或者得c>3或c<52;

……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10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的” (critical) 源于希腊文kriticos (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 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 和kriterion (标准) 。从语源上说, 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 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而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 没有学科边界, 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 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 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主动思考的能力, 他要求我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做出批判性的判断, 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

二、培养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对于生命现象更深层的思考和问题必然随之而来, 医学科学的发展一定是伴随着更多未知的事物而来的, 作为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中必然也有大量的资料的整理和甄别工作, 面对海量的医学相关的资料, 在选择最具有研究意义的资料的过程中, 就需要非常好地批判思维能力。面对未知的疾病解决方法, 良好的质疑习惯、创新思考和严谨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是他们在未来进行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基石。其次, 判断思维能力的养成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人文诉求, 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文化的精华, 是培养医学生作为一个科学的探路者的基本技能, 历史上很多的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在反复的论证和批判意识中完成重大的创新的, 例如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普朗克, 就是在反复的验证下, 批判性的提出了光学的粒子性, 医学由于其特殊的属性, 更加需要批判思维的养成。最后,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成才的必要条件, 批判思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无论是在科研过程还是临床过程中, 批判思维都是一个医学工作者重要的素质。

三、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经典的案例, 在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逻辑学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能力都是来自于长期的习惯, 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当病人到医院就诊后, 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反而严重了, 后来经过了辅助检测手段, 发现病症诊断错误, 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逻辑学中的推演形式。设定逻辑学中的条件和结果, 使用逻辑学的判断推理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模式。

除了经典的临床案例, 我们还可以使用论文教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做论文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论据论点的论述都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 优秀的论文更加的体现出这一点, 我们可以用非常优秀的论文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 前期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模仿优秀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思想, 然后让学生针对某一有争议的案例, 自己写论文, 对有争议的案例, 培养批判思维的效果就更加明显, 考察学生能否对案例的概念明确, 逻辑是否清晰。

利用诡辩实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因为诡辩的逻辑错误一般难以发现, 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利用诡辩让学生去主动的分析和发现, 充分的利用学到的逻辑知识, 识别并理解诡辩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提高辨别诡辩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是在大量的练习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 例如辩证法既然确认了事物的两面性, 那么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也是具备两面性的, 因此, 抽烟除了坏处也必然有一定的好处, 这就是典型的诡辩,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并且推翻这种诡辩, 事物的两面性不是单纯的指事物的好坏, 而是其对立性, 即事物内部必然是存在着对立和矛盾的两面性, 并不是简单的两面性, 抽烟的对立性不仅仅是归结为是好还是坏, 这就是对身体有严重危害的抽烟问题的诡辩, 抽烟是现代医学已经反复证实的对身体有着严重的危害作用。总而言之, 医学生在对诡辩的分析和批判中, 能很好的提高对逻辑知识的运用, 只有采取正确的逻辑学教学方式, 就能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认识诡辩过程更加是一个认识真理的过程。

结语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对的判断, 更加是一种带有批判意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医学生没有批判性的思想, 那么无论对他们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还是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都将是相当大的阻碍。因此, 医学院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结合逻辑学学科特点, 培养他们思维的习惯, 更加培养他们的逻辑判断的素养,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6) :41-42.

[2]李剑锋.嵌入批判性思维的地方本科院校逻辑学教学改革[J].唐山学院学报, 2014, (2) :91-94.

[3]武宏志.掀起大学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第二次浪潮[J].河池学院学报, 2006, 26 (3) :6-10.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11

最近二三十年来,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国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很多大学增设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批判性思维的各项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显得有些局限,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主研究的附属成果来考查,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和有广度的实践摸索。因此,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探索,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定义:Robert Ennis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以后天的客观经验为基础,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维”。[1]后续也有研究者将元认知和个人情感意向纳入到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中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批判性思维的行动源于反思,思维者通过反思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发独立的深入的思考行为。其次,批判性思维的完成基于思维者对某一问题、现象、观点、事物等的客观而科学的评价。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来获得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要求写作者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观点,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质疑,在不断地吸收、批判和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要求写作者一方面能对客体即他人的观点和客观世界,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观察和评价;另一方面,能对本体即写作者本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剖析,最终能对目标对象形成全面、客观而科学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就写作本身而言,其既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只要学习者能始终抱有对写作的热情和写作原动力,学习者就能很好地在写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英语写作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体制熏陶之下,学生对英文写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英文写作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因此,学生缺乏写作的原动力和热情。而且,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也逐渐沦入思维惰性的怪圈,一方面呼唤着要创新思维,打破权威,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又随波逐流般人云亦云,试图在不同的写作模板中寻找最恰当的妥协。

(二)教学习惯

同样道理,教师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之害。写作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产出型技能,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词句、语法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为了能让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成绩,老师不得不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句式和作文模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学生的成绩得到了保障,但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无从谈起。

(三)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多是对其词汇和句式选择的丰富性,语法使用的正确性等进行的评价,较少涉及关于文章本身的内容逻辑发展和谋篇布局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这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英语写作本身

就英语写作本身而言,写作是一项高级的语言运用技能,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目的语语法运用技能、思维技能,而且还要排除母语迁移和母语思维定式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的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表达尚且不够灵活和熟练,更无从谈起逻辑和思维的层面,更有甚者,会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在潜意识中抗拒调动自己的深层次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三、英语写作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易事,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合同作用才能显效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内因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元认知本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现已成为了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元认知的核心含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具体在学习中体现为学生通过设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成果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监控、调节和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目的地培养对写前构思、写中反思、写后评价的自我调节和监控,从而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此外,受学生长期以来学习习惯的影响,没有养成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的习惯,多数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使自己能在写作中表达出丰富而有逻辑深度的观点。

(二)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水平也深受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水平的限制

因此,教师应当不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明晰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此外,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多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三)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能够反作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以往的写作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文本中词汇的丰富度、句法的灵活性以及语法的准确性等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和思想的评价,这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相违背。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从整体出发,关注文本所体现出的逻辑、内容、观点、思想及立论依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代表着学生学业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潜力。英语写作,作为高级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新颖、周密的写作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步提高。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 篇12

1 围城外面的世界

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医学史》教材无疑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即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资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仍将随着研究的拓展、知识的更新而不断进步。因此,对于教材中看似固定化的陈述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换句话说就是树立一个立体而开放的观察模式,立足教材而高于教材,与围城外面的世界实现空间对接。

例如,考古成就历来是《中国医学史》教材的重要编写依据,最新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书外,能够反映汉代医学发展水平的珍贵资料中非“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发掘于1972年~1974年间)”莫属。但“成都老官山汉墓医书(发掘于2012年~2013年间)”自发现以来,最新的研究表明其可能更加成熟,学术价值更高。那么,围城外面的世界就有可能不仅推动了历史,而且还将改写历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思路要经常穿梭于围城内外,与当下发生联系,直白地说就是要眼界宽。这关乎我们发现问题的前提所在,非常重要。

2 打破砂锅问到底

统编(或规划)的《中国医学史》教材已经更新至第九版,许多知识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开始固化,但这永远也不会是阻碍发问与探究的缘由,我们可尝试分析几例。

“灸”是一种利用温热方式固定刺激人体特定部位的疗养手段,“灸”并不等同于“艾灸”,只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艾叶成为了灸法实施的主要道具,合称“艾灸”。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艾叶的这一独占地位?教材的解释是“由于艾叶具有易燃、气味芳香、遍地生长且易于加工贮存等特点,故被后世作为灸治的主要原料”[1]37。照此推论,茶叶、桂花亦未尝不可,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这一提法至少忽略了艾叶的核心功能———药用价值。

对于稍有怀疑的知识点,你也可以顺藤摸瓜,万一你真的对了呢?且看:“隆庆二年(1568)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了我国民间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1]139,面对上述命题,你或许会有两个疑惑:第一,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你不禁感慨———中医学发展至明清时期果然丰富而繁荣,毕竟“民间学术团体”是一个涵盖多种行业的庞大范畴,中医学居然走到了前头。第二,如果这个命题表述不严谨,你可能会问———“一体堂宅仁医会”真的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学术团体吗?若非,那么你是否尝试过加一个限定性的词语,于是该命题的表达就变成了:“隆庆二年(1568)或稍前,徐春甫在北京建立了我国民间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这样的表述就非常完整而且准确,你是不是突然有点小激动呢?

3 那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我们敬佩有加,但我们不仅要敢于怀疑、提出看法,而且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有理有据,才不至于空口无凭,试看以下案例。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的新成就,“他批评《外科证治》中那种‘不诊其脉候,专攻其外’的做法……同样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1]120。此处,引发我们产生疑问的根源正是这个《外科证治》的书名。

首先,如果该书名无误,那么其出版应早于《外科精义》,大体年代也应在元代以前,但开始以“外科”命名的外科专书,现存最早只有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而且该书作者不明,显然难以对应。

其次,如果该书名是省略缩写,那么其全称也应该包含或部分包含“外科证治”四字。据《中医大辞典》(第二版)记载[2],与《外科证治》类似的书名有三:①《外科证治准绳》,明代王肯堂撰,系《六科证治准绳》之一;② 《外科证治全生集》,清代王维德撰,刊于1740年;③《外科证治全书》,清代许克昌、毕法合撰,刊于1831年。对比之下,这三书都是元代以后出版,齐德之能够批评的人只能生活于元代以前,因而也不可能是它们。

第三,如果书名有错———这是最糟的情况了,因为我们可能会由于失去了考证对象而茫然无措。但由于这里的引述是用来介绍《外科精义》的内容与价值,那么我们只要将引文与原文对比核查,就应该可以鉴别真伪。原文摘录如下:“夫大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攻治外”[3]。对比之下,真相就已经浮出水面。原来,貌似书名的《外科证治》根本不存在,“外科证治”四字只是《外科精义·论疮肿诊候入式法》原文中“疮科之流”治病方式的现代表述,教材中误将此四字赘以书名号。

总结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虽然困难不少,但也不见得就毫无举措。宏观与纵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无疑是发现问题的良好基础,任何引发疑惑的地方都只有两种可能,只要不是你的知识盲区,就可能是你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而有据、信而有征,因为批判性思维不是藐视权威,而是据理力争。

摘要:以《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为实例,从立体的知识结构、敢于怀疑的精神、有理有据的分析等方面,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指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言而有据、信而有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中国医学史,一体堂宅仁医会,外科精义

参考文献

[1]常存库,张成博.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7-139.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1.

上一篇:人生就是天堂下一篇:变更单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