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2024-12-21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精选10篇)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1

批判性思维是在20世纪被明确定义,并渐渐开始流行于各个国家的教育中。自从引进之后,我国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具有批判性的教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现在,批判性教学已经成了很多课题的重要形式。

一、传播学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第一,现在的传播教学比较重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批判性的研究并不是很重视模式。在现在的传播教学中,主要的教育模式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重于形式主义。虽然批判主义渐渐地被引入传播教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加之现在的传播教育比较重于形式,但是相应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并没有充分地掌握实际的传播技巧,不能很好地将传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二,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重视。由于长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方面的技巧掌握比较呆板,思维不够创新与灵活。教师长时期地根据教材进行教授,进行教材式的知识传输,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不光是在传播教育中,在很多的教育中,教师都只是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机械传输,根本不会想到创新,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比较缺乏批判或是怀疑的态度,很多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被掩盖。

第三,传播教学中对批判性的教学不够重视。我们所学的传播性的学科实际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金融、科学、法律等。从学科上区分,也有传播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涉及各个领域,并且还在向更多领域拓展中。现在的传播学已经不仅仅是大众心理的新闻传播了。传播学对于批判性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视,但是,传播学的学习本身就是有批判性的,正因传播学涉及了很多领域,社会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才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强烈呼吁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呼吁创新教育的形式。进行批判性的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能源。现在的`传播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一定的严谨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

二、改善传播教学批判性教育的策略

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播学的批判性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改进。现在的传播学迫切需要加大批判性教学的力度,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第一,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性的讨论。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享受课堂中的讨论以及辩论的环节,对于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辩论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积极组织一些批判性的话题进行讨论,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细心地为学生讲解辩论中的误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讨论。传播教学中少不了对语言的组织以及辩护,在进行批判思想的教育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很多的研究显示,现在传播学的学生对于批判性的教学比较喜欢,对于教师讲解的案例都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案例融入教学中,大量利用教材以外的实际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案例,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判断和见解。

第三,为学生营造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学习环境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关心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在传播性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事件批判性的探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及对事件观点的矫正。教师可以防止学生进入批判的误区,及时提醒学生自我反省,学生也能及时指出教师观点中不对的地方,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探讨。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进行传播学教学时,教师要放平心态,积极地应对学生批判性的思想辩论。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先进的辩论题材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与学生一同进步。传统考核的方法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师应该创新考核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的考核,鼓励学生自主作答。

三、结语

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顺应了现在经济形势以及传播学的发展形势。现在的传播学形式不似以前那么单一,对于学生思想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开展具有批判性的传播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养成批判性反思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也利于学生累积传播学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赵彩然.我国外语类人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J].外语界,(4):19-26.

[2]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多视角定义及其共识[J].延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4.

[3]刘惠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7):15-16.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2

一、传播学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第一,现在的传播教学比较重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批判性的研究并不是很重视模式。在现在的传播教学中,主要的教育模式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重于形式主义。虽然批判主义渐渐地被引入传播教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加之现在的传播教育比较重于形式,但是相应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并没有充分地掌握实际的传播技巧,不能很好地将传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二,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重视。由于长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方面的技巧掌握比较呆板,思维不够创新与灵活。教师长时期地根据教材进行教授,进行教材式的知识传输,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不光是在传播教育中,在很多的教育中,教师都只是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机械传输,根本不会想到创新,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比较缺乏批判或是怀疑的态度,很多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被掩盖。

第三,传播教学中对批判性的教学不够重视。我们所学的传播性的学科实际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政治、经济、金融、科学、法律等。从学科上区分,也有传播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涉及各个领域,并且还在向更多领域拓展中。现在的传播学已经不仅仅是大众心理的新闻传播了。传播学对于批判性的教育并不是很重视,但是,传播学的学习本身就是有批判性的,正因传播学涉及了很多领域,社会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才非常重要。现在的社会强烈呼吁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呼吁创新教育的形式。进行批判性的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能源。现在的传播学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一定的严谨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

二、改善传播教学批判性教育的策略

调查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播学的批判性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改进。现在的传播学迫切需要加大批判性教学的力度,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第一,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性的讨论。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享受课堂中的讨论以及辩论的环节,对于课堂上批判性思维的辩论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积极组织一些批判性的话题进行讨论,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细心地为学生讲解辩论中的误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讨论。传播教学中少不了对语言的组织以及辩护,在进行批判思想的教育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很多的研究显示,现在传播学的学生对于批判性的教学比较喜欢,对于教师讲解的案例都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案例融入教学中,大量利用教材以外的实际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案例,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判断和见解。

第三,为学生营造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学习环境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关心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在传播性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事件批判性的探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及对事件观点的矫正。教师可以防止学生进入批判的误区,及时提醒学生自我反省,学生也能及时指出教师观点中不对的地方,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探讨。

第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进行传播学教学时,教师要放平心态,积极地应对学生批判性的思想辩论。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先进的辩论题材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与学生一同进步。传统考核的方法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师应该创新考核的方法,进行开放式的考核,鼓励学生自主作答。

三、结语

在进行传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顺应了现在经济形势以及传播学的发展形势。现在的传播学形式不似以前那么单一,对于学生思想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长。开展具有批判性的传播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养成批判性反思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也利于学生累积传播学的社会实践。

摘要: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传播学是不成立的。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人们对于教育的多方面越来越重视。传播学的教学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单纯地进行教育,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渐渐融入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传播学是一个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学科,若是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很难进行教育的,传播学的教育意义也会被削弱。目前,传播学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正在逐渐向学生灌输这种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传播学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赵彩然.我国外语类人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J].外语界,2010(4):19-26.

[2]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多视角定义及其共识[J].延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4.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批判性思维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迎来了一个知识信息时代,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整个社会的要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都比较流畅,却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在遇到英语问题和解决英语问题时,不仅缺乏独立思考过程,更缺乏自身独到的见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讲,指的是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随着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信息,对于培养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增强学生标新立异的信心,让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知识理论,坚持真理,并且敢于发现和创造,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的、反思性的思维模式,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具备创新精神的时代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精神,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

3.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批判,为自身的行动提供正确的行动方针。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乃至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详细探讨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批判性个性的养成。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注重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一个乐于交流、坚持真理、乐于听取不同声音的良好课程氛围,激发学生的批判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防止书本本位、教师霸权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提出观点错误的学生,不能打消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2.教学主题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批判性思维质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就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主题“Friendship”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比较和思考自己交往的朋友,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印象,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并进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信息就会更加充分,整个批判性思维的质量就会明显提升。

3.设计恰当的提问,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非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审视,并且有所发现和创新。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澄清问题,进而更加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主题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进行提问。在学习高中英语Make the News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两次不同的游行示威报道进行阅读,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 about the same event in these two reports?教师还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Who do you think wrote these reports and what else do we have to do ?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能够发现,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思考,所给出的答案也是千差万别,通过互相交流获得信息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局限于课本是我们需要不断研讨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或者借鉴趣味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和发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波.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4

洪东涯

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

批判性思维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生物实验教学为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条件,可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

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实验也是生命科学在教学中的实践方式之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包括科学实验与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在教材中,有的以背景材料形式展现。比如DNA复制机制的发现实验,是科学家实验的真实再现;还有一些科学实验是隐含于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隐含的科学实验。生物教材中,要求学生动手做的课堂实验,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探究性实验。而且,课堂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相对较少。教师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显得非常的重要。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改变创新教育观念

近几十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创新要靠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学生来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学习者个体发现或发明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新的方法、新的产品的思维过程。比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这个实验。实验的第一步解离:切取根尖2至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盐酸溶液中,在室温下解离10至15min。这一步按教材操作不是很方便,2至3mm的根尖,由于取材太短的原因,经过解离后会被溶化了。很多学生用镊子夹来夹去时,竟然找不到根尖,所以无法接下来做第二步漂洗的过程。如果在解离与漂洗这步骤中,切取的根为3至5cm,这样操作起来很是方便。只要染色时,把根置于载玻片上,用刀片下尖端2至3mm即可,改进后的实验步骤更加方便。

在本实验中,还要求解离的时间为10至15分钟。这里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1 如果时间太长会破坏根细胞,结果细胞中的原生质部分全部破坏,在显微镜下根本无法看到细胞内部的结构包括了染色体。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可批判与不可批判的知识把好关,教师要有预实验的过程。笔者在学生实验前的每次实验,总会有预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创新理念,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并且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实验的过程及原理,才能判断是否可以批判和创新。2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我国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公民。但就创新思维的形成而言,必须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具体的实例,比如①斯巴扎让尼的实验推翻前人的结论--胃只进行物理性消化。②马歇尔与沃伦发现了强酸性的胃内居然生活着幽门螺杆菌,彻底改变前人的看法,为顽固性胃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路。③孟德尔运用了数学统计学方法,大胆的提出了遗传的颗粒假设,否定了遗传混淆理论。还有在《光合作用》这个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从海尔蒙特实验到普里斯特利实验,这些是他们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的创新行为,同时他们所设计的实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再从希尔实验到卡尔文实验,他们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法,才把光合作用的全过程真正的搞清楚,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案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含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也许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五花八门的,但我们的培养目的已经达到。至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先让学生预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可以先进行纸上的预实验,对实验中的一些过程或步骤进行批判性的创新。教师在正式进行实验课时,一定要对课堂上学生所涉及到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或改进后的实验步骤进行 2 预实验。比如:教材中的“蛋白质鉴定实验”,实验的原理是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显示紫色反应。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首先,向蛋白质液中加若干毫升双缩脲试剂A液(营造碱性环境下)振荡混合均匀;然后,再滴加若干滴双缩脲B液振荡混匀,结果可见紫色反应。笔者在预实验时,发现无论是先加双缩脲B液,还是先加双缩脲A液,只要控制好A液与B液的量,最后只要再振荡混合均匀,都会出现显紫色反应。学生在操作时,如果没有按教材中操作步骤去做,也能看到紫色反应这种现象。由此可见,教师在真正的实验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创新实验过程,允许学生的实验过程各种各样,但要科学合理,不能出现科学性与原则性的错误。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达到了。在实践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创意

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中,只要有创意,只要与众不同,不管这种想法与行为多么幼稚,都应视为一种创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只是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教材知识的缺陷,这也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唯书为准的思想, 形成科学真理是相对的、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产生改变现状的冲动。也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设计一些”圈套”让学生”钻” , 在出错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真理的形成,都是在怀疑、假设、实践、反复实验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对旧知识缺陷的充分了解,对旧知识进行深刻的批判,方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思维,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成为创新型人才。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中教材讲到粉尘、二氧化硫等是大气的污染源,它们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粒物形成酸雨必须进行治理。这时,教师可以列举真实的材料: 欧洲一些国家70年代起治理粉尘和废气,到了90年代天变蓝了水变绿了,大气质量变好了,但奇怪的是农作物反而减产了,原来土壤中的硫元素由于空气洁净断绝了来源,农民不得不增施含硫的肥料。让学生讨论分析,对教材来源的可靠性与科学性进行质疑,得出粉尘和二氧化硫等也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治理到什么程度为好,这是环境保护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5

我,陈氏金秋。家居山村里,出生时,未见天降祥瑞,亦未有天灾人祸。小时不曾了了,只会爬树玩泥巴。可见长大后不会“未佳”。家贫,故至学有点晚,但亦为敢稍稍放松自己,常常把老师的话放在心底,以鞭策自己。幼时,有一位老师常耳提面命:修身治国平天下。余志向不大,亦不胸怀天下,只求能够修身齐家,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有机会做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可。

跌跌宕宕地上完小学,再平安的升到高中,然后冲上高中,现在杀到了广商。一路上,既没有鲜花掌声,也没有鞭打棍敲,总之归为一句话:平淡。

到了广商后,发现别人多才多艺,仿佛三头六臂。而自己除了爱看书外,身无长处。可悲的是,书也没有别人看的多,由是思忖着什么时候学一乐器撑撑台面。

出生于寒冬,却拥有金秋之名,许多人曾问是不是诞生于秋天,总答不是。曾经有稍稍遗憾,后来一想,能够在冬天里收获金秋,亦未曾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比兄姐一人一季好。于是有点沾沾自喜(咱别的没有一定,一点阿q精神还是有的)

现在则在努力学习,好好跟随自己的目标,毕竟我来到这个世界一遭,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总要奋斗一番,才不为过.规划

有人说:没有目标,人生就会迷途。而没有规划,再小的目标亦达不到。艾青也曾说过:人生道路那么长,而关键的几步却往往只有几步。所以我们需要确立好自己的方向。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从学思行来执行我们的人生规划。

学:活学

现代的学习观是终身学习观、全面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就我看来,就是一个词:活学。

身为财务管理的一员,我觉得要懂得去学那些能优化自己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课要上好,而其他知识也很重要,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书,毕竟理财是和经济挂钩的。

所以在学习上,我要根据专业课程的安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从下个学期起,充分利用专业课堂时间来学好专业知识。课后充分利用图书馆,了解其他知识,还要关注新闻等,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而且我还要尽量学好法语英语,总之,尽量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思:思辨

世上的事总会有两面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思辨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因此,作为广商的一份子,学会思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我认为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平时多关注身边的事情,想想事情的因果;

平时多注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位思考;

多看辨认类的书籍,尤其是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

去看一些案例分析的书,尝试分析,看看自己的决策与当时决策者有什么不同,以及思考为什么。

行:行动

俗话说: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做的。又有说:不管多么微小的目标,如果没有行动,那么它永远只是目标。所以有了目标之后,最重要的是行动,为了提升我们的执行力,未来我需要做到几点:

制定一份个人成绩表;

拟定一个阅读计划,开列四年必读书目;

每周去一次图书馆;

做好学习计划表;

利用假期找兼职,最好是与经济相关的工作。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篇6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附图{图})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7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够积极的分析、思考信息的过程, 所指的批判并不只是怀疑, 而是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分析、探究事物中的物理现象, 并在学习中总结归纳出相关规律。批判的思维就是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有助于提高判断力, 不管是在学习中, 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可以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 在人们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考虑, 提高了人们的创造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积极作用

1.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物理学上的很多理论都是相通的, 通过掌握物理理论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知识框架。而批判性思维正具有这样的功能, 我们高中的《新课标》也强调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培养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物理知识框架。如在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用物理学中的理论知识来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象, 然后运用物理思维对其进行概括, 从而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其实, 物理学上的很多理论都是物理学家们这样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学习, 那么物理学家也许就在我们的学生中诞生了。

2.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人都是有惰性的, 特别是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 父母包办代替就多, 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学习。而批判性的思维正好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一恶习, 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质疑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学生就会因此不断提出问题。而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主动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遇到别人不懂的难题时自己若能提出问题, 就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 而这虚荣心将变成学生不断进步的推力, 久而久之推力就变成了动力, 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不断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时,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不断增加, 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得到了提升。

3.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在高中学生自学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有所质疑, 才会发现问题, 学生根据出现的问题, 不断的提出假设, 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的学习效率也就升高了。高中学生一定要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对不懂的知识提出质疑, 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些策略

1. 勤于分析疑难问题

要不断培养高中学生产生质疑能力, 教师要勤于建立问题情境。教师在建立问题情境之时, 一般是从一些物理现象开始分析, 通过理论的一些逻辑推理来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善于借助实验、直观的演示思考例题等手段把问题具体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功率和焦耳定律时, 老师可以通过创造这样的情境模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吹风机, 里面有个小型电动机, 如果其线圈的电阻是R, 两端的电压是U, 那么电流是多少, 是I=U/R吗?让同学们思考, 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做实验, 老师提供电源电流表、电压表以及发电机等试验装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 根据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分两组, 一组做电动机转动时的实验, 另一组做电动机不转动的实验, 分析两种情况, 得出最终的结论。

2勇于讲解错误例题

对课本上不够严密的例题进行分析,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提出疑问的能力。例如, 高中课本中讲的有关斜抛运动问题:有一个小孩坐在车上用玩具枪瞄准树上的小猫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 有一个限制条件, 要想射中小猫, 那么子弹的距离要比小孩与猫之间的水平距离大, 但是在设计题目时, 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3. 善于解析原始问题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学生了解一切事物的开端,学好语文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而文学的创作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新的前提是对已知的知识进行反驳,正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反驳才有了“日心说”,正如荀子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质疑才有了“人之初,性本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也能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相对西方表音文字而言,中国文字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与美。随手翻看中国历史上的诗歌、小说等等都是让西方学者叹为观止的。但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发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与发展是令人感到惋惜的。至今中国只有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是值得深思的。其多数原因和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下面将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拥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在升学的压力之下,并没有认真地研究文本,而是按着课本讲解。整个语文课堂上,几乎就是教师在一直说话,学生在一直写。

(二)教科书的选文不够精准

初中选文多数都不是很长,一些文章在进入教科书中已经被编辑所改变了。但是一些编辑在改变文章时,并没有对原文进行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解读,按着自己的意思就改变文章。而且多数课文在课后并没有附带原文。

(三)学生的惯性思维的限制

在长期的学习中,我国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惯性思维。学生深深的相信,老师讲解的知识一定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的答案。在考试中对于相似的题目,会发现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尤其是作文,具有创新的文章太少了。

二、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一)改革升学制

教师墨守成规的讲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育部门的规定而导致的。很多教师都是拥有比较好的专业知识,但是一篇课文最后应该有怎样的思想情感,基本都是固定的。老师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也不敢讲得太多。应该对升学制进行改革的,学生在进入高中时中考分数不作为唯一参考标准。比如,一些学生不善于考试,但是在写作方面比较有天赋,学校可以依据学生这一方面作为参考,相应的制定这方面的考试。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并不是只学习语文基础,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如何写作。这对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完善课文选文标准

凡是进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文,编辑者应该给予重视。必须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之上,深刻的了解原文的内涵。编辑在修改完原文之后务必要将修改之后的文章发给原作者看,如果作者已经不在世,编辑可将修改好的课文发给其他专业人士看。在得到同意之后方可入中学课文。此外,还应附带一本小手册,里面将录入所有的原文,以供学生参考。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才能看到与选文不同之处,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敢于质疑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惯性思维。

例如:人教版《未选择的路》,这是外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这首诗歌归于翻译文学,因为每个人对翻译又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因此,可以将几个版本罗列出来,让学生鉴赏。人教版选取的是顾子欣的翻译版本,多数学生便会认为这一定是最好的翻译。但是顾子欣的翻译并不是完全的把作者的原意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将方平的译本、雷鸣的译本、曹明伦的译本等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之后便会觉得方平的译本最精准,曹明论的最通顺、顾子欣的最雅。又基于中国诗歌重雅,因此选择了顾子欣的版本。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课文中只保留了原文的中坚部分,从而省略了原文的一头一尾。教师可以把原文省略一头一尾展现出来,让学生分析原文的好处是什么?原文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便会发现课文和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原文是故事套故事,更体现出故事的真实性,而且原文在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同时,也表达还有像“我”这样善良的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影响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打下基础,才能使中国文化继续闻名于世。

参考文献

[1]刘红.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3(23).

[2]陆锦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财经管理,2012(14).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湖南省新田县知市坪中心校 沈石金电话:***

内容提要:

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有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造、创新。

正文: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弊病,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小学自然课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他们(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情,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最初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进一步要求提高质量,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而且在低年级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再如《反冲》一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长而多节的气球,问:“有没有简便的办法使它动起来?”学生说:吹足气再松手,于是我照办但没松手,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我将气球的变化,根据观察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一喷气它就运动?为什么气球朝黑板喷气却往后运动?为什么边运动边有响声?„„我当时非常惊奇,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二、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一)引疑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小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

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二)、实验激趣。

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例如:《斜面》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给予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我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四、鼓励求异,大胆猜测。

恩格斯说:“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而直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直觉密切联系。布鲁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 “掌握这种天赋,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去发现、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

例如:《反冲现象》一课,老师拿出气球让学生猜:如果把气球吹胀后一放手,会有什么现象?于是有的说气球向上跑,有的说向左、向右、向下、四处飞等的猜想,这时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为猜想与实际相符而感到极大的满足,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去伪真假,迅速做出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五、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刘默耕对自然教学模式曾表述:“老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去应用,在指导过程中,因势利导,不要硬灌一套,一言堂,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这个“势”,不是教师教案上的“势”,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杆枪,不应给学生一头猎物。例如:上《养蚕》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蚕都有八对足,身边周围还有许多气孔等的共同特征,这时我还说了一句:“那蚕还有什么特点,你们课后再慢慢观察”。突然,有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同桌那条大蚕虫的颜色比较白,而我的那条的颜色比较黄,为什么?”其他的学生也投以惊疑的目光,这时,我大大地表扬他,并因势而让问题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买条小蚕虫从小养大,要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答案;后来,过了一段日子,那些学生对我说:“原来蚕虫在不断长大时,身体就会脱皮,每脱一次皮,颜色都不同,而且在吐丝前全身会呈白色、透明状。”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观察、发现”的厚积,在强烈的创造意识孕育中,创造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所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传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论文 篇10

小课题《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得到区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由本人承担研究。课题从开题到现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顺利完成了课题提出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鉴于现在教育体制中暴露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笃信既定成果,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的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铺平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关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年来,不少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多数时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习惯按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以致于这些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为零。

国外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还不多见,国内不少专家虽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未见系统的操作研究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素质教育理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遵循了“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行为设计理论。基本思想:人的行为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辨证的统一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研究价值

1、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动手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凝固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每个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3、改善教科研氛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激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科研气氛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5、促进资源利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改变我校的教学现状,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界定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在学生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质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适应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实践,大胆设想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确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及研究重点;在实践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强调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操作过程,在研究中践行校社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学校与家长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讲究实效,不走过场。

(3)过程性原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把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力争有延续性的研究。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对于教材学习中和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的产生的一些难于解决的事,进行调查,走访,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行的东西,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2)实验法: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得出相关结论。

(3)文献法:即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相关的信息。(4)讨论法: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5)个案分析法——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典型的品行指导个案。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3年7月—2013年8月

(1)、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学习有关此课题的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申报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分析当前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组人员分工,完成课程改革框架的初步设计。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引领学生,质疑学习中问题的角度、方法,以及解决方式。

(2)、在课堂学习、教材设置,以及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并及时记录整理,归纳。3、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课题调整)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

通过“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一系列的行动,总结、反思得失,调整研究。(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总结及反思,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

(2)成果整理: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教学课件等。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明确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①含义:创新思维是指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②特征:

冒险性。针对原问题,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观念、方法,大胆探索。

独特性。针对原问题,用饱满的热情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思想;对未知领域提出新思维、新方案。

自主性。创造的冲动来源创新思维,沉淀的创新思维自主地主宰创造活动。

阶段性。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的发展也由一个持续的由低水平前进的过程,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奠定基础。创新思维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2.搞清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以及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具有批判思维。要求学习者“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②具有发散思维。要求学习者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③具有聚合思维。要求学习者能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众多方案和结果,集中于某一主攻方向,从中找到一种相对的最佳方案和结果。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聚合。3.实验教师树立了以下创新理念:(1)全新学习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树立以下的观念。第一,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育转向学习,把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为终身学习观,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安排确定。只有更新了这些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自身的显性知识关系不大,而与隐性知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隐性知识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全新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教师要尽量少于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

第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学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思维探索和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就容易造成学生兴趣淡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的恶果。有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展示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4)全新的教师观

古代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多,且要经常交替转换,难度也日益增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教”者变成了“导”者,具体表现为: ①认知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教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②个体疏导。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每个人都因他的个性而区别于他人,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

③情境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应变呆板、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新颖、活泼、有趣、言之有物的情境教学或愉快教学等多种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学生大胆地探索、创造。

④操作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得到更迅速的提高,而且教师的创新示范又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教学上应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学会操作,学会创新。

⑤监控劝导。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5)全新的科研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本身充满了创造性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培养创新思维的对象具有主体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新人,其教育目的是将尚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型人才。这一切本身就赋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无比丰富的创造性内涵。第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具有创造性。故教育家认为,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的心理、生理的规律和特点来施教,更需要根据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不等于单纯的教书,这里既有知识转化的艺术问题,又有培养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问题。教学是创造,需要研究,没有重复,无论你上过多少次课,每次都只有新课,没有重复课。即使知识未大变,但学生已换,所以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变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备课是教师一生的生命和文化的积累与展示。教师应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的预测,通过制定新计划、新方法来塑造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说教师是“预知未来社会的学者”,“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二)实践成果

1.构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三案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中,以自学、合学为主的核心的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索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我们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解决一个方法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就会朝着创新思维的纵深发展。为此,我们认真探索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并概括如下:

(1)畅所欲言法:就是根据创新思维自由奔放的特点,打破常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自我价值。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教师说什么他做什么的时代已不存在了更何况这也不符合课改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面前的羊不在是那么的温驯了,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来锻炼自己的奔跑能力;需要更高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鉴于以上的变化,我们就要大胆地放开栅栏,让他们自由地去奔跑,自由地探索。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引他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畅所欲言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做到创意思路接触,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

这种方法对于教学中涉及多个答案,或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或者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

(2)情境法。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会如何、将怎样,即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形态。

将人带入情境,能改变固定的思维、观念。

(3)设置疑问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因为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后又让学生提出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体会?”长期这样坚持下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便逐渐淡化,统一无趣的作业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教育又回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学生逐渐消钝了学习的热情,衰减了学习的灵性,遏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我觉得,给学生布置自主发展型作业,能把他们从统一的指令中,单调封闭的区域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身边鲜活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实践法。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如,布置学生从不同的部位取水,诸如鱼缸内、池塘里、小河里等取出水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他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很多微生物,还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更增加了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5)多媒体手段运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主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

创新需要以占有广泛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足的信息似实现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变化迅速,知识信息容量大。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滞后性,收集大量的住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提供给他们,让学生接受各种活生生的信息刺激,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从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无休止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化。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身的潜能,让创新火花不断涌现。3.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相关班级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敢于质疑,学科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比如:五年级的成绩从原来的全镇排名第六跃升到全镇第二。六年级也从全镇排名第四进到第二。而且,学生主动做探究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在种子发芽、显微镜的微生物观察、拨片标本制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科研气氛浓厚。这势必为将来步入中学甚至更高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创新思维喜结硕果:我辅导的五年级赵宇航同学,在上学期的丰南区自制教具比赛中,荣获丰南区学生组一等奖,获唐山市三等奖。

(二)研究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现有的结论,不盲从,喜欢探个究竟。遇到问题能够积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共同解决。对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主动与家长、老师去探讨,并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求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在五年级赵海洋,赵宇航,崔雨军等一大批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四、课题研究讨论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结论及推广价值: 既然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人人都能认识,并且早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我们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那么我们不妨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让我们的教学,春色满园。

(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调动各种力量,全力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教学,搞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是一个首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虽然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社会的全力配合,只有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得到不断的发扬。

上一篇:形容兄弟情深的语句下一篇:请勿车窗抛物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