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思维能力(通用12篇)
批判思维能力 篇1
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 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 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 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观念, 打破“师道尊严”的格局,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 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批判, 并及时进行正确、灵活的评价、反馈, 甚至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
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成,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鼓励质疑问难。质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对文本知识不迷信, 对已有结论不盲从, 对一切持怀疑态度, 才能于无疑处生疑, 才能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的判断评价, 才能闪现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当然, 质疑不是无根据的怀疑, 它以事实定理为依据, 以科学论证为过程, 它的目的是求得对问题全面正确的把握。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倡批判精神, 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学会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 有同学提出质疑:“我认为‘忍俊不禁地笑了’是病句, 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笑了’的意思, ‘忍俊不禁’和‘笑了’重复。”我肯定了他的质疑, 并给予了大张旗鼓地表扬。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们要多鼓励, 多表扬,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质疑问难的氛围。
倡导辩论争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我们一些学生盲从于已有的结论, 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辨别正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怀疑的态度对既有事实和理论进行辨析, 区别真伪。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 使学生通过辨析争论阐述自身观点, 客观评价他人意见,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 围绕对“克隆人”的这一论题, 我倡导进行一场辩论赛。正反方观点:克隆人利大于弊/克隆人弊大于利。顿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兴趣盎然, 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手们或陈述我方观点, 阐明理由;或寻找对方纰漏, 有力反诘。双方思维相互碰撞, 在各种信息面前进行审视、判断、评价,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设想象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 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 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的确, 依靠想象力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空间, 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批判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还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沉浸于这种假设的角色中,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都市精灵》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 潜心研读课文, 以北京老鸹的口吻叙述家族的遭遇。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他们的讲述精彩纷呈。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猜测老鸹的心理, 感受老鸹的遭遇, 进入假设的角色中, 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体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组内成员首先自主思考, 形成自己的想法, 然后进行组内交流, 对自己和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判断, 最后进行整合完善, 形成小组的见解。在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合作探究。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 交流合作, 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主动地搜集整理资料, 进行讨论、交流、判断、评价, 达成组内共识。这样使得学生的敏锐力、洞察力、分析力、独创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进行专题《长城》教学时, 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首先进行讨论选定主题, 然后搜索、判断、整合资料, 接着围绕主题整理成文并制作幻灯片、手抄报, 最后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探索研究, 交流合作。无论哪一环节, 都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敢想敢问, 寻找漏洞, 挑战传统, 提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看法,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点亮学生的智慧火花。只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 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 学生一定会敢于、善于批判,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批判思维能力 篇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国际社会竞争的重心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创新型思维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前提和基础是批判性思维,因此,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我国也逐步对我国教育领域开始批判性思维改革。本文分析当前教育中创新型思维的现状及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培养创新型思维中的问题,M一步提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宏观经济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实质上就是一种善于质疑辨析,能够抓住要领,推断严格,灵动机智,清晰敏捷的思维类型[1]。它既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它既注重自我控制,拒绝被动接受他人影响,最终趋向独立的人格,也鼓励严格遵循规则的创造,能够在给定的情境中解释和应用规则,形成原创的洞察力。
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早,1910-1939年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期,研究主要以杜威为代表。杜威在其教育理念中并未直接正式地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提出的“反省性思维”概念与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相似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的早期理论形态(Dewey,1933)。同时,杜威提出通过模拟实际的经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养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态度和方法[2]。在此之后,比较系统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相继出现,批判性思维这一名词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拓展。当然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期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的关注。
我国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才引进我国学术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涌现出越来越多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刘儒德(2000)提出,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做出个人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朱智贤、林崇德(1986)指出,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惠泱河等(2013)认为,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成为核心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张田堪,2012),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相同表现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这种明显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学生的差异,更展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差距。我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广大教学者的重视,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应用,颇见成效,本文针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基于教学经验,融入创新思维,结合宏观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详细阐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由此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和推广,由此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创新[3]。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水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以及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事实面前,能够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客观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4]。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是毋庸置疑的,这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然是不相称的。朱新秤(2006)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黄朝阳(2010)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真假虚实的知识、观念与信息,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元素,从而对周围的信息进行客观判断、筛选,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通过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融合,使他们能进行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理性缜密的思考,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最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促进大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当前宏观经济社会中的重大经济现象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理性、科学的设计规划,从整体上提升大学教学水平,进一步契合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对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也对教师对有关理论的起源、发展做出相应储备要求。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走在经济前沿,保持高度敏感性,⒗砺塾胧导相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将最前沿的经济动态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做出批判性见解。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当前的大学教育教育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的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知识的形成不是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是不断以批判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抛弃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理解与掌握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批判的眼光,跳出原有知识陷阱,改变盲从的习惯[5],主动探索学习,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李瑞芳(2002)指出,在当前网络与多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繁杂的信息,那么及如何进行甄别、筛选、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没有批判性思维,他们极有可能形成被各种信息所淹没,被盲从的思维所迷惑,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在课外比课堂中收获更多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没有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更可能被各种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现状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注入式教学,批判性思维匮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表现为:(1)理论观念的惰性化心理接受。学生往往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不加选择,从而缺乏对相关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妄谈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严重不相符;(2)“剧场假象”下的笃信与盲从。培根的“剧场假象说认为”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易受到占据认知”剧场“的那些权威人士的思想障碍和误导,大学生容易陷入”剧场假象“的认知困境,对各种权威言论形成盲从与信服。(3)思想论点的重复与平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对经济现象或者经济政策往往是他人观点与评价的重复,很难做出批判与创新的个人论点
[6]。种种显现表明,当前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象极为严重,更加凸显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是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匮乏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在宏观经济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与改革,这不仅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也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师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学术水平提出了要求,教师只有系统的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精髓,才能精准无误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教师具有包容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批判性思维本质就是善于质疑辨析,强调质疑、批判,又重视为理念与行为进行理性的奠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并包容、严谨对待学生的疑问。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按规定教学要求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最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可它能够节奏,将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向结合,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应变得当,对学生的分析加以客观评述,因此,除去理论水平与心态之外,教师的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简而言之,我国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较晚,受创痛教学模式的影响,兼具理论、实践与个人素质的教师比较缺乏,目前可能并不具备形成规模的师资队伍。
2、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叶澜(2001)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习惯“一元权威”,却忽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不同的理论学派、观念意识进行对比,从而缺少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缺乏自信,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处于人云亦云的不良学习习惯,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同时,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的局限过于循规蹈矩,对于学生的批判与个性缺乏包容心理,这必定会导致学生批判反思精神以及自我意识的匮乏,对学生思维习惯形成束缚。长此以往,对学生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塑造形成局限,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学生学习能力的不适应。批判性思维教学培养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思考、质疑辨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批判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尽可能避免他人思维方式以及理论观念的干扰。但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缺乏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很快的转变参与到这种教学方式中来。整体来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方向,盲目服从市长权威,极少有勇气提出质疑和表达自己意见观点。更妄谈以批判的思维参与主动学习。在思维与心理都不足的情况下,批判性思维参与教学无法达到预想效果。
4、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传统思维导向的局限,即强调正面的诠注、阐释与传扬,忽视结构式的问题导向。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知识理论以及观念意识都倾向于正面的分析、阐述,相反却很少教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怀疑的态度提出自己在相关理论知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思考解决自己的质疑。最终导致的是在课堂以及不如社会时,面对已有现象无所适从,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容易形成盲从现象。
四、意见建议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教学方法知识一种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培育宏观经济学人显得尤为迫切。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宏观经济学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不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贯彻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Paul(1993)曾提出教育改革的前提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调整改革内容的中心环节,因为教育领域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批判性思维。基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课外与课内并重[7],知识讲授与实践活动并行,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1、大力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师资力量。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依旧直接影响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所以,必须照例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在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第一、定期开展培训交流会,邀请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较好的授课老师给其他教师传授经验,互动交流,完善认可教师自身的不足。第二、分批组织教师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比如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等进行十四调研,从宏观经济运作的正式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找到理论与实战的差异,寻找学术的灵感,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条件。第三、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深入贯彻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方针[8]。比如,从高质量的科研单位聘任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科研单位实习或调研,拓宽学生的眼界与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导致学生很少会对教师或者教学提出质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信会严重被消解,最终学生慢慢丧失了思考、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习惯性接受教师的理论观念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是创新型新型人才,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的能力。
2、努力改进宏观经济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民主的,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仍停留在常规状态。对此,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要创建自己的风格,不断创新以求取得更好效果。综合来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教学,如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等。宏观经济学应用性强,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经济现象的理解,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后,教师可以就教学方式转变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定量的封闭性问答和定型的开放性问答,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堂效果反馈来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
第二,结合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批判性思维的主旨在于质疑辨析,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抛弃对自我权威的崇拜,主动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出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
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如果一个学校有着浓厚的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的进步发展。积极引入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大力构建学术研究中心、微博交流空间、课程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教学平台,不断扩张大学教学具体实施的覆盖空间。
第四,提供包容的学术氛围。一个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规范合理的学术规划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也能激励学生进行学术批判、探索以及创新,在学习研究中有破有立,锐意进取。对此,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规则,借鉴国内外大学有关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管理经验。
3、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国多数是借鉴外国经验,主要设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学科相结合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以及间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将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元素有机地融通于大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之中。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包括逻辑学、思辨、科学方法论等,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这些相关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些课程需要额外的师资力量的支持[10],需要专门针对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教师来进行这一工作。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增加这些新的课程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对原本的教学培养计划产生负效果。因此,一些学者指出单纯强调批判性思维课程会,脱离具体的事件内容会导致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碎片化,无法真正学以致用,将批判性思维应用到经济学解释中去。对此,在这些课程外,教师同时将批判性思维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授课内容,启发、鼓励学生用批判、质疑的眼光理解掌握要求的经济学知识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独立自主、富有尊严的肢体人格。
4、完善教学评估模式。教学方针虽然规定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但真正可以改变教学模式的还是课程评估方式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变动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大学宏观经济学课堂模式构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徐玲(2016)指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语言、逻辑、音乐、运动等八个范畴。学校应该关注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考试仍是一种主要的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方式的一个极大的弊端便是过分注重分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背离了我们考核的根本目标,强制、特定的考核方式反而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调研项目等评估方式。同时,增加平时成绩(例如课堂讨论,课外讨论、小论文相关信息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等)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11]。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通过开展一些隐性课程,如讲座、校园小型比赛、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是,介于该种方式形式多样,为评估造成一定难度,所以,目前国内来说相对少见。
五、结语
综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新一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理性看待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宏观经济学势在必行。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基础课程,其应用型较强,面对实际繁杂实际经济问题,更需要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运用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客观、冷静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从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批判性思维在人文社科中的教育学、哲学甚至心理学得到较多的应用,但在经济学领域,尤其是注重宏观层面把控的宏观经济学教育领域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可以供我们参考的文献并不多,对我们后续研究造成很大挑战,也成为我们现有研究的短板。总之,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怎样克服存在的局限,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其中有规律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 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高考作文训练要注重“练动脑”培养思维能力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 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 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高中物理老师如何培养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篇3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2
西方各国在一百多年前开始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1910 年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息或被假设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说,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批判性思维”概念较陌生。研究领域针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较少,也极少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
一、相关定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存在严重分歧,但都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方面。
1.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关键是对英语单词critical的界定。在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 Sixth Edition)中,“critical”词条含有:表示不赞成:批判的,批判性的,挑衅的;表示判断审视:有判断力的,判断(或审视)公正的。故批判性思维为有判断力的思维,批判视角下的思维。
2.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
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要求读者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区分事实与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推理文本来弥补文本蕴含的意思,得出结论。批判性阅读很大程度上是抵制性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考量,读者要透过文本,揭露文本表层意思,理解隐含的信息形成自己合理的观点,是对文本内容做出超越文本本身的评论性反映。
二、批判性思维与国内外考试
1.出国SAT
目前有很多高中生选择了出国求学。学术水平测试(SAT)作为美国高中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在阅读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根据《2014中国SAT白皮书》,通过近三年的数据对比,中国学生的SAT在阅读、写作方面都处于劣势,批判性阅读仍是中国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在特定维度上,中国考生的在阅读上成功率甚至只有全球水平的一半,比如“语境词汇”类别等,这部分正是中国学生学习SAT的短板。
2.国内高考
高考考纲规定考查学生下列能力:1,理解事实,辨认细节的能力;2,理解主旨大意,综合事实的能力;3,理解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能力;4,理解作者态度、观点和语气的能力;5,猜测词义的能力。体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是:1,事实细节题;2,推理判断题;3,写作意图题;4,主旨大意题;5,词义判断题。其中,推理判断题和写作意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2015年全国二卷英语难度高于2014年,主要原因也是阅读理解题中考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推理判断和写作意图题增多。而每年高考结果分析表明,学生在此类题型方面失分较多,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合理弥补学生批判阅读能力的缺失。
从中国高考和美国 SAT 英语批判性阅读考试要求上看,对于中国高中学生来说,要想更好地提高英语能力,就要突破死记硬背单词的初级阶段,要读出字里行间的引申义。
三、与传统教学法的碰撞
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常常是教生词、讲语法、做翻译,这使学生误认为阅读只是学习语法和词汇,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缺乏整体分析和鉴赏能力。在现代学习理论新的视野下,外语阅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信息吸收过程,而是在广泛涉猎和深刻思考中发展鉴赏评价的批判性思维过程,先是吸收与接纳,继而鉴赏与评判,最后创造与发现。阅读成为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理解的主要外部标志就是能否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评价,批判性阅读由此应运而生。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课堂和教材优势开展训练,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批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者的积极作用。这种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批判性阅读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中的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中的 Reading部分为例,具体呈现如何实施高中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教学。
1.读前
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通过对文章标题进行思考预测文章内容。教师根据标题给学生提出问题 What is your best like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s? ; How many foreign festivals do you know about? 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深化对节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节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2.读中
这篇文章是根据外文改编的还是中国作者撰写的?其实整个质疑过程都包含学生的批判性阅读。
第一,分析文本组织结构。首先,在节日总述部分作者提到不同的节日有不同起源和庆祝方式;然后,在节日分类部分课文列举了节日的四种不同起源作为对第一部分的例证;最后,在节日目的和意义部分作者提到:过节的目的是为了吃、喝、玩、享受生活和欣赏节日文化。另外,学生要对重点词组等基本的语言知识进行掌握。
第二,质疑文本权威。文本提到四种类型的节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样对节日分类科学吗?这样分类能包括世界上大部分节日吗?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节日文本未提到?那么情人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属于哪种类型?几乎找不到答案。最后,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和文本的权威性等进行多角度的质疑,询问文本的科学性:
第三,推断隐含信息。在文本有一句话“Halloween also had its origin in old beliefs about the return of the spirits of dead people.”其中,通过关联词“also”学生可以了解到这句话和上文是顺承的逻辑关系,隐含了:此段提到的另外两个节日“Obon”和“ Day of the Dead ”的起源也是关于“the return of the spirits of dead people”的信息。在文本 Spring Festivals 部分有一句话“Easter celebrates the return of Jesus from the dead and the coming of spring and new life.”这句话隐含了:复活节既属于“festivals of the dead”也属于“spring festivals”的信息。学生批判性的阅读才能捕捉到隐含的信息。
第四,评论作者观点。首先,让学生根据质疑文本权威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分析。学生得出两种观点:作者对节日的分类不科学,不能包含世界上的大部分节日;作者对节日的分类科学,同意作者观点,只是划分的标准不同。其次,教师根据作者提到的“The most energetic and important festivals are the ones that look forward to the end of winter and to the coming spring. ”观点,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节日是 spring festivals?让学生找出原因。作者的观点是通过调查得出的还是作者自己主观观点。如果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学生进一步评价作者观点。
3.读后
阅读后,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对本文批判性阅读的感受是什么和在批判性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对学生批判的观点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批判阅读活动。
五、在英语阅读课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1. 恰当使用教材
新课标必修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 时会有学生质疑“The 2008 Olympic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China”这句时态的问题。教材是 2011 年 5 月印刷的,北京奥运会2008年早已举行了,而这个句子还用将来时态。
文章开头已经给出了语境Pausanias, who was a Greek writer about 2000 years ago, has come on a magical journey on March 18th, 2007 to find out about the present-day Olympic Games.所以本句时态应用正确。学生在没有注意到文章开头的语境时就会不理解已经过去的事实为什么用将来时态。引起学生的质疑与思考,教师不给出提示,留给学生一个思辨的空间。要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质疑诘问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应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教师要抛弃权威意识与专制思想,增强民主平等观念;应充分尊重、信任、理解与宽容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对敢于质疑诘问的学生、对敢于对材料进行评判的学生给予大力的表扬。
在学习人教版英语 6(选修)Unit2 Poems 时,有学生提出应该将Reading部分的题目由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改为 A Few Simple Forms of Poems。文章中不仅介绍了英语诗歌,还介绍了日本的俳句诗、中国的唐诗,尽管这几首诗被翻译成了英语,但它们还是属于日本的俳句诗和中国的唐诗,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学生对教材提出质疑,首先对这样的学生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异同并讨论:Which kind of poem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我们所阅读的文章是作者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阅读者不断地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为回答问题,阅读者就要进行分析、推理、评估等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从而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产生新的观点。
3. 设计开放型作业
教师应树立“开放型”作业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英语阅读课,教师要经常性地依据材料性质布置形式多样的“开放型”作业:对记叙材料可布置续写故事类作业、对议论材料可让学生分组准备一篇辩论稿……这类作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新课标)英语 3(必修)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时,针对故事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布置作业:Describe one of the characters that give you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n the novel.学生依据自己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理解,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角色或是展开形象描述、或是进行性格批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展开,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中提升批判性思维是个难点,但更是重点。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努力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不仅有利于英语阅读能力提升,更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批判思维能力 篇4
批判性思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 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而培养创造性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1 批判思维的定义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来深受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是现代最早提出批判思维的学者。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 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 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 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大多数学者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包含着思维个体能动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 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 以达到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或做出合理判断的思维过程 (理查德, 2006) 。
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很多老师开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注重采用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方式也从“满堂灌”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可是学生却不会独立思考, 产生了“启而不发”的情况;教师注意克服“满堂灌”, 精简教学内容,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学生却不善于独立钻研, 对所学的无法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仍然是讲多少, 懂多少, 学生动脑少, 发挥能力少, 学生在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上仍然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要使学生确立个性化的、有创造性发展的道路,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要。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强调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并解决问题。批判思维能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批判思维教育法就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扬弃,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需要培养学生敢于对传统的观念怀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挑战和探索的品质。
3.1 更新观念, 鼓励学生提问
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 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教师应让学生明白, 印在书上的未必都是真理。课本上的内容也有许多值得商讨的地方,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 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多视角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式。因此, 对课本上的知识,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文中哪些是事实, 哪些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问题不设标准答案, 让学生积极探讨, 进行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把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掌握知识, 而且也发展了批判能力。
3.2 转变教学思路, 创设解决问题的活动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是主动思考, 真正有创新性的主体绝不会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 而应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 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分析问题可提供给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思考某一现象或说出对某一问题赞成与反对的理由, 使他们批判性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开展问题讨论式教学, 可以小组讨论, 同桌讨论或者男女两队进行竞赛等方式, 鼓励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引发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让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3.3 倡导过程评价, 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和情感态度等因素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一考定终生”, 应把学生平时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等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主张应给予鼓励。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估, 在评估中看到别人的优势, 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 在学习与评价过程中, 学生能体验到批判与创新所带来的快乐, 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促进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要创新, 我们就要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寻找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不但要教授语言知识, 还要自觉担负起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 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需要。
摘要:批判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评估所学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批判意识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倡导过程评价, 在实现语言内容学习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批判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Dewey, John.How we think[M].Boston:D.C.Health and Company, 1933.
[2]Ennis Robert.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2 (1) .
[3]Paul, Richard.Critical Thinking:What Every Person Need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M].Sonoma, CA:Sonoma State University, 1990.
[4]理查德·保罗.思考的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
批判性思维作业 篇5
测绘学院
李奇正
201630161015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甚至发展中国家委内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的标题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说到批判性思维,我们不难联想到高中的一些课程,比如说关于某一个现象谈谈你的想法,对于某个历史人物让你做出评价等等。直到现在进入大学,我们对于学问重新有了一个起点性的认识,我们是不是还依然停留在上面提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不是坚持的认为那些理所当然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比如,很多高中学生都阅读过《哈姆雷特》,但他们并没有被要求去思考里面关于权利、贪欲以及冲突关系的观念是怎么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并应用到更广阔的世界中的,他们很少被鼓励去重新思考以前关于这些问题的想法(Brooks)。太多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去背诵定义、描述,以及列举,而不是去分析、推理、综合、评价、思考以及重新思考。太多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不是延伸我们的思想。
所以说,我们太多的时候会站在问题的一边而不是真正去评估这个问题,或者从一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通常,我们甚至并不知道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或存在着与它们相信的事物所相反的证据。但是,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往往是通往真正智慧的第一步。
正是基于此,在这篇论文里,我想同大家一起探究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它究竟有什么不同?第二,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第三,我们究竟如何应用批判性思维?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它究竟有什么不同?
批判性思考者会问好问题,那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M.斯克雷文(M.Scriven)同R.玻尔(R.Paul)合写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是这样描述批判性思维的:
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估价由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包含两种成分:其一,一组产生信念和处理信息的技巧。其二,一种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使用这些技巧来指导行动的习惯。
在R.H.约翰逊(R.H.Johnson)和J.A.布莱尔(J.A.Blair)合写的《非形式逻辑过去的五年——1978至1983》一文中,他们引述了麦克派克(Macpeck)的说法,对批判性思维给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既批判性思维是“反思的倾向和技巧”。在《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的第三版序言中,作者对批判性思维讲到了两点:其一,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积极的选择”;其二,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
————参考罗楠著的《批判性思维》一书
通过上述一些并不全面的资料,我们大致上可以概括出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特征。这就是:
第一,对外界信息以及支持与影响这些信息(主要指表明思想、认知和说明的断定)的论证、推理和其他相关因素(如感情纠葛、价值取个人偏好、社会习俗等等)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而不是消极被动承受的状态。
第二,对外界信息进行以率先提出问题为先导的思考,而不是以率先肯定为先导的接纳。
第三,对外界信息给予审慎严谨的评价与分析,而不是笼统简单的应对。
第四,对于以实际论证为核心内容的思考、评价,均呈现为可在实践中采用的技巧。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对论证的关注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多角度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知识领域,它不限于客观因素,也涉及到人主观能动性,人的创造性思维等一些主观因素。“批判性的”,是指它更多的不是从正面去识别、重建论证,以及分析、评价论证;它关注对论证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与考察。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不可批判性
见于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认为“默会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不可批判性等特征。不可批判性指的是存在于个人心中的“默会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不易解释、分析、评估,不客观,非逻辑性等特点;而“默会知识”却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类知识形成中起决定作用。
心理学中的论战,正是需要批判性思维这种方式,以“有争议的观点”去激发人们以更少偏见、更灵活、更深入的方式来研究一些现象,思考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意识较弱的人,表现为对提问没有信心,可能担心提问会使他们难堪。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想使大学学习变得有趣而且令人愉快,我们有必要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理性的多角度地看待周边的人和物。因此,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WHAT? WHY? 是批判性思维意识强的人脑中常打出的问号,证明一个论述的各种证据,数据来源是否全面,所提出来的观点是对某个现象的阐述还是阐释?
就像“老鼠与人脸”这个实验,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受某些特定因素的制约,在看多了老鼠的画法后,又看人脸漫画,结果到最后一个我们自己本身也就迷惑了。我们各抒己见,说画的是老鼠或者是人脸,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你说它是老鼠,那么请你说出它不像人脸的依据来,反之同样如此。通常,我们会在证明一个问题时,倾向于查找或使用支持我们想法的信息,而不是反驳这些想法的信息。这种不全面客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人都能接受的思维定式和信念的保持,在生活中并不罕见。那些政治家们,往往只请他们的支持者担任顾问委员会之职;还有医生,他们有时候会忽略那些与他们初始诊断不符合的症状。
另外,我们会根据以往某种事件的出现频次来预测判断当前的情况,对已经发生的情况和预料中的情况过度自信。人们一向更相信她们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像他们应该的那样相信基于客观统计测量指标的预测。比如,当你听到一个谋杀的片段或涉及一个骇人听闻的罪行时,你的恐怖会增加。这些也是影响我们对问题做出客观认识评价的重要因素。
听觉注意和视觉注意关注的点不同,我们都有选择性听觉,即只对其中的一个信息作出反应,而忽略其他信息。这就有关于集中注意力的问题。视觉同样也有盲点,就像我们看过的一个视频:“你看到猫了吗?”。往往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显而易见的地方,而忽略某些细节,基于这一点,人们的理解思维会有差距。对特定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分析论证,这样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
三、我们究竟如何应用批判性思维?
在我们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有很多力量在塑造我们。每种理论就我们如何、为何及何时发展或改变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些理论,我们都应该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而不应该一味地去遵从、模仿。
—— 参考《心理学改变生活》一书
由于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中所得到的是被动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改变这种长期固定的思维模式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而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和评估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鼓励从积极潜能的方面看待自己,同时也要调整自己发挥潜力进行适当冒险。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应该更关注到自己的不足以尽快弥补。不可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
同时,在个人成长中,我们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这也是应用到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当你之前会把别人的批评当做利剑的话,现在运用批判性思维,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接受批评的价值,以此作为挑战,把看问题的苗头转到另一面,会更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当然,批判性思维者会首先考虑批评的来源,权衡按照批评行事的利与弊,判断出按批评行事的益处是否会等同于或大于所付出的努力,让批评激发的情感能量为自己所用,而不是对自己造成障碍。
除了我们身边的例子,在科学史上,波义耳和牛顿的研究深受思想自由和批判思想的精神的影响。波义耳在他的著作《怀疑派化学家》中严厉批判了在他之前的化学理论。牛顿也提出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也对当时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了严厉批评。他甚至将批判的对象延伸到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在批判性思维发展中,另一重大贡献应该归属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这些人包括:培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他们的理论的前提都是如果人的思想能够被严格的推理所约束,人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揭晓自然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真相。这些思想家都注意到,要做到对社会批判,批判者必须首先认清楚自己在思想上的优势和缺点。他们非常重视思维的训练,他们进行交流的观点都必须首先进行严格的分析和批判。他们认为,所有权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严格的推理和质疑。以上所举得例子,仅仅是我们应用的最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来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情况中。如今,大学生不仅需要站在问题本身的高度,运用实践能力,而更需要一些超越其他人,以更理性、更客观、更大局性的思维方式,勇于创新,敢想敢做,依据各方搜集到的有力信息,讲求以事实论证,深刻分析事物本质,而不是浅尝则止。
因此,批判性思维更要求我们独立思考,探求真理,敢于质疑前人的经验结论,提出自己的大胆假设和创新,对各步推理进行评价。
这就是有关于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粗浅了解,望老师提出批评和修改。
参考文献:
1.M.斯克雷文(M.Scriven),R.玻尔(R.Paul)《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2.赵丽文,陈武良《心理学改变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3.A.啊朗贝尔《心理学与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4.罗壮初,黄智珩《批判性思维的几个案例分析》《武汉大学学报》1987.12 5.A.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见《相对论浅说》普林斯顿出版社1988年版
批判思维能力 篇6
最近二三十年来,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国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很多大学增设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针对批判性思维的各项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显得有些局限,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主研究的附属成果来考查,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和有广度的实践摸索。因此,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探索,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理论界定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不同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定义:Robert Ennis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以后天的客观经验为基础,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性的思维”。[1]后续也有研究者将元认知和个人情感意向纳入到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中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批判性思维的行动源于反思,思维者通过反思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发独立的深入的思考行为。其次,批判性思维的完成基于思维者对某一问题、现象、观点、事物等的客观而科学的评价。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来获得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要求写作者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观点,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质疑,在不断地吸收、批判和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要求写作者一方面能对客体即他人的观点和客观世界,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观察和评价;另一方面,能对本体即写作者本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剖析,最终能对目标对象形成全面、客观而科学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就写作本身而言,其既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只要学习者能始终抱有对写作的热情和写作原动力,学习者就能很好地在写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英语写作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的原因
(一)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体制熏陶之下,学生对英文写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英文写作仅是为了通过考试,因此,学生缺乏写作的原动力和热情。而且,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也逐渐沦入思维惰性的怪圈,一方面呼唤着要创新思维,打破权威,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又随波逐流般人云亦云,试图在不同的写作模板中寻找最恰当的妥协。
(二)教学习惯
同样道理,教师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之害。写作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产出型技能,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词句、语法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为了能让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成绩,老师不得不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句式和作文模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学生的成绩得到了保障,但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无从谈起。
(三)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多是对其词汇和句式选择的丰富性,语法使用的正确性等进行的评价,较少涉及关于文章本身的内容逻辑发展和谋篇布局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这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英语写作本身
就英语写作本身而言,写作是一项高级的语言运用技能,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目的语语法运用技能、思维技能,而且还要排除母语迁移和母语思维定式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的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表达尚且不够灵活和熟练,更无从谈起逻辑和思维的层面,更有甚者,会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在潜意识中抗拒调动自己的深层次思维和分析的能力。
三、英语写作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易事,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合同作用才能显效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内因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元认知本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现已成为了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元认知的核心含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具体在学习中体现为学生通过设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成果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监控、调节和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目的地培养对写前构思、写中反思、写后评价的自我调节和监控,从而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此外,受学生长期以来学习习惯的影响,没有养成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的习惯,多数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使自己能在写作中表达出丰富而有逻辑深度的观点。
(二)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水平也深受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水平的限制
因此,教师应当不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明晰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此外,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多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三)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能够反作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以往的写作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文本中词汇的丰富度、句法的灵活性以及语法的准确性等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和思想的评价,这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相违背。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从整体出发,关注文本所体现出的逻辑、内容、观点、思想及立论依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代表着学生学业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潜力。英语写作,作为高级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良好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新颖、周密的写作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步提高。
批判思维能力 篇7
一、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批判思维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
生物学科是一个非常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 它能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大量素材。比如,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树叶除了绿色还有没有别的颜色?如果有,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化论就一定正确吗, 还有没有别的可能?等等。在生物学科中还有许多像这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和素材。只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素材并加以利用, 就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2. 创造环境, 引发和鼓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除了考虑所教的知识内容以外,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动起来, 尤其是使他们的大脑动起来。创造环境引发和鼓励学生思考, 并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与空间, 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以下的教学片断正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笔者在一次上课中发生的事:
教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经过分析已经知道人也和细胞一样与外界有明显的界限。而且物质进入内环境也有特定的位置, 那就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物质从其他部位进入内环境显然是不可能的……”
“你说得不对。”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声音突然打断了笔者的讲述, 把笔者吓了一跳, 接着一股不快的情绪涌上心头。且不说他是否说得有道理, 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实在无法让人接受, 但教师的理智告诉自己还是应该先听听他说些什么。
“刚才是谁说的, 请你站起来告诉我, 我哪里不对。”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打吊瓶的时候物质也进入了内环境, 不是没有在你说的那些特定位置吗?”精彩的提问使笔者为之一振, 刚才的不快减了大半。
笔者笑着说:“问题是个好问题, 但如果你每回都这样突然提问, 吓我一跳, 我的神经会受不了的。”
学生:“噢, 对不起。” (那个男孩面带愧色地摸着头笑了) 。
全班同学也笑了。或许受到了“好问题”的鼓舞, 那个男孩问题多了起来。当然, 有时也会不举手就提问, 但每回总会有道歉的表示。活跃的课堂气氛由此就逐渐形成了, 那个男孩的生物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3. 在备课中不断自我反思。
备课更多的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过程, 或者说是教师进行自我批判的过程, 这种批判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 教师本身的批判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进而影响到他所教的学生。
教师应该把备课当成是一种自我学习、自身批判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这种能力的提高应该表现在实际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刻意地设计一些活动、问题或情境能够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但这些刻意的设计远远不如一个具有批判思维品质的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上面的教学实例也能映射出这一点。
4.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能锻炼学生多种智能的作业。
教学实践证明, 作业的设计是促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教材中, 作业在注重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 已经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人教版题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 为什么溶酶体膜不被分解?尝试提出一种假说, 解释这种想象。如有可能, 通过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说。”又如人教版题目:“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污染, 但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 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有关资料, 找一找摆脱困境的办法。”这两道题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多种能力, 又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更加关注的是带有标准答案的配套练习或考试题, 而往往忽视其他作业形式和内容, 不可否认这与现在的评价制度有关。但这也无形中大大削弱了诸如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许多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削弱或公式化了。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改变。
5. 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课外活动自身的特点, 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对批判思维能力培养无疑是有帮助的。生物由于其学科特性, 可以为课外活动提供大量的素材。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在课外完成的, 如果能将课外活动和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则应该能够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当然, 这需要教师了解其所在地的条件、环境和学生的特点, 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切实可行的安排。遗憾的是, 现在许多地方给学生和教师留出的空间和时间太少,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大量占用课外活动时间, 从长远来看, 这些做法无疑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二、批判思维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在进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也可能陷入误区。下面就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可能进入的误区进行讨论。
1. 无目的“批判”。
“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加理性, 不盲从、不迷信。批判应该是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 发现事物的不足, 以求改进, 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或更好地发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以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不经过思考随便地提问、批判是毫无价值的。比如, 在一节课中有学生这样问:“老师, 有没有XX型的男人?”问题一出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种不经过思考的提问根本不是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能力自然是不会得到提高的。
2. 没有肯定, 只有否定。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人的一种审慎的态度, 而不是对所有事物都持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 而不是对所有事情的否定。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多面性, 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并在认识事物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在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建立起一种“扬弃”的观念, 让他们明白对事物的否定并不是完全抛弃, 而是否定中有肯定, 肯定中也有否定。
3. 缺少对自我的批判。
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 塑造理性人格。而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改造。所以,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我批判, 认识外界的人或事后, 对照自己进行自我批判, 才能自我提高。不对自己的认识、行为、思想做反思, 并适时地改变自己, 自己就不可能提高, 也就谈不上批判思维的培养。井底之蛙的故事尽人皆知, 教师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落入这个“井底”。
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在生物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操作, 还需教师们不断探究。可以预见的是, 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和其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极大地丰富生物学教学理论, 促进生物教学实践。随着这些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必将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就基础教育生物教学中,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 并对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和在批判思维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批判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涛.新课标后中学生物学四大作业系统的分析[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22) :45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批判思维能力 篇8
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是现代最早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学者。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并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1]大多数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包含着思维个体能动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以达到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或作出合理判断的思维过程。(Rehner,1994)。上世纪70年代,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而出现,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特别是的教育体系的改革中,思考力的形成更是作为一种“新基础”加以倡导。
2 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自生特点
作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精读课肩负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高的重任,1999年,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何其莘等1999:26)。而大学英语专业课精读教材的设计也积极的在每个章节的内容选材上力求选择符合时代发展,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内容,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到的文化、语篇、文体、百科知识的内容很多,但比较零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统一规划,只凭感觉随意进行,学生所获得的只会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知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每个单元所覆盖的文化,语言信息量大,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由于教学量大,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往往更多注重于内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每个章节内容中所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各种有效因子。同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言的学习和表达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新大纲》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有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多引导、启发、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高摄取知识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
3 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课后的形成性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3.1 课前准备
在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能让所传递的知识被学生能动地、有意义地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传统教学中,课前准备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教师承担,学生很少,几乎没有参与到课前准备当中来,这恰恰是让学生能动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本单元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点做课前准备工作,开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假设学生要进行该单元教学,他们会怎么进行,如何导入课文内容知识,通过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但是学生在课前的准备内容一定要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利用,这样才能更大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主发现信息、活用知识的能力。课前准备同样也给教师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能够找出每一个单元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和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结合的各种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前,须先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步骤,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应该尽可能的具体和现实。通过课前准备,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积极的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2 课堂教学的参与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是主动思考,真正有创新性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接受来自环境的刺激,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而应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去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这里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的参与主要指在教学中开展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引导学生的不同观点,让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教师要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及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追求以往不曾有的观念,注重从不同观点来思考问题,以求得对同一问题多重逻辑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开展也可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以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男女两队进行竞赛,或者是角色扮演。但是在讨论中,教师要求公平对待一切观点,要为学生提供彼此坚持各自的立场、修正对方误解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说明伙伴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见解,同时从反方的立场来揭示理由,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批判性的讨论,从而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3 课后评估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探讨式的作业,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互相评估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该以具有讨论性、开放性为特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之间的任务分配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对于每一个小组所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估,对于评估的内容,教师可以制定一套评估标准,就学生作业是否具有创新性观点,是否能够引发思考等做出规定,通过评估,在评估中看到别人的优势,也能够启发评估同学的思维,有利于批判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论
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技能的综合运用和人格特质的完美结合,并非一天两天,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的简单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耳濡目染、长期训练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自觉担负起传播文化与文明的使命,更要改变学生懒于思考被动接受的现实,培养他们积极思索的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采纳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变精读课堂教学的传授模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摘要: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精读课肩负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高的重任,然而,由于实际教学中教学量大,覆盖信息广,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并没有有效的完成其在英语专业课中的核心作用,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限。该文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介绍以及在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说明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材料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批判思维
参考文献
[1]Ennis,Robert.A concep t of critical thinking[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2,32(1):81-111.
[2]Paul,Richard.Critical Thinking:What Every Person Needs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M].Sonoma,CA:SonomaState University,1990.
[3]罗伯特.梅逊.西方教育理论[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4]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85.
[5]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6]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101-105.
批判思维能力 篇9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倡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本质是教育主体的解放, 即教育者的批判意识, 教育者对教育中现存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应具有的反思能力和建设性批判精神, 同时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 共同协作和对问题的探寻, 对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权威都提出质疑[2]。护理专业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关于护理决策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3]。具体说来, 要求护理人员及护生在面临临床复杂病例时应能够通过收集多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独立决策, 切实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辨的、反思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是护士态度、知识、技巧的综合体现, 它可以应用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2.1 护理实践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 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变为对病人的躯体、心理、精神等全方位的护理, 因而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病人, 对病人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整合、推理、判断和决策。一个护士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则她难以全面整体的了解病人, 不能够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决策。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病人进行护理, 能够体现整体护理的需求, 也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 从而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增强病人满意度。因此,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2 学科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护理专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护理人才的创新性研究, 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易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不断开拓、创新, 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 护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不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努力将自己锻炼为护理专业的高级人才, 争取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3 知识、技术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当今社会, 信息更新迅速, 各种新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 我们在浏览信息时不能全盘接受, 当然也不能全部拒绝, 而应该有所选择的、批判的接受, 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在此点上说来, 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在护理教育中若只一味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那么在知识更新如此迅猛的时代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旧的知识而且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因此, 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3 高等护理教育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思维技能, 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且没有固定的培养模式。国外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Taba教学法、反思日记法、回顾讨论法和访谈法[4], 在国内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多大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 但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 重在把握培养的总体原则和目标, 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不应偏离此目标。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无论是教师、学生, 还是上级的行政干部都应看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主动改变教育或学习的观念。教育者及领导者应有意识的进行教育变革, 制定适当的政策, 积极推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则应主动的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 发掘自己的潜能, 把握更多的机会锻炼这种思维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索新的问题, 改变以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在教学中注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 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现代护理教育中, 师生之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而且是一种彼此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 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观点要及时承认并鼓励, 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 教师亦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纠正, 这样更能推动教与学的互动, 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和教学策略的不断改进, 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4 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树立专业价值观
专业价值观是护理教育的核心, 是护士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护理活动是“以病人为中心”, 学生只有在树立了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前提下才会主动积极的关心病人, 利用批判性思维发现并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因此, 护理教育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 加深其对护理专业的理解, 充分感受护理专业的职业责任和社会价值。
4.2 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指有意识的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在护理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给学生灌输一种批判精神, 这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是任何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判断, 区分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从而扬长避短, 达到自我提高的作用。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也是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 拥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更容易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学习
这是关于“怎样思考”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获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创设具体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这种技能。
5 小结
批判性思维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培养没有既定的模式, 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重要的在于要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松兰, 吴晓萍.批判性思维的护理教学进展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11) :500-502.
[2]陈宝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教育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 16 (3) :113-115.
[3]廖晓春.社区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J) .护理研究, 2006, 20 (2A) :283-285.
批判思维能力 篇10
一、鼓励护理学生质疑, 加强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习惯性提问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者具备的基本素质。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进行, 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要从提出疑问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对学生存疑的问题进行细心讲解。组织全班学生在问题的重要点上进行广泛讨论, 对提出问题和给出自己见解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给予精神上安慰和表扬, 对其提出问、思考问题的行为予以肯定。老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具有趣味发散的问题, 开拓其思考的范围和程度, 对于偏离主题的学生, 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为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做铺垫, 使其最终找到合适满意的答案。如讨论“化疗药物的静脉外渗应如何进行处理”问题时, 老师可以问:“是进行热敷还是冷敷?”有同学回答“进行热敷”, 而有同学说“进行冷敷”。通过同学们给出答案的依据, 进行分别的专业解释和指导, 深入讨论为什么, 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问题
传统教学法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 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自学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本素养, 学生应主动学习知识。要求和督促护理学生进行课前自学, 通过给予学生护理案例, 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护理计划。在该方法刚应用时, 对护理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案例及做出计划, 应给予方法介绍, 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兴趣。通过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培养其推理和思维技能。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也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开放个性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个性的, 学生应该是以自有及开放的心态接受课堂学习。由于护理学生年龄偏小, 习惯于被肯定和服从。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其好奇心和学习的信心。老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想法, 以学生或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和相处, 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老师应允许护理学生发表与老师观点不同的想法, 同时提倡学生提出与课本知识不相同的看法, 对于课间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探讨。老师的肯定及耐心讲解, 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老师适当地降低权威,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合作者, 来发扬民主, 活跃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有错误及不准确的地方, 及时向学生解释和说明, 勇于承认。对于学生尝试的新方法, 若无特殊不适和违反规程, 应予以鼓励和表扬。民主教学, 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护理学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尝试和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国外学者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复杂技能, 不可能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传授, 而需要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及回顾性探讨法, 是我们在护理案例教学中尝试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个案的展示, 使护理学生评估资料, 探讨可以改变的部分。运用和综合相关护理专业知识, 启发学生应怎样对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护理干扰。以学生为主题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助于鼓励护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其护理案例中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临床上学习中, 要求学生将护理活动及体会记录下来, 再通过回顾记录本, 从新进行思考、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通过记录本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五、深入改革教学评价的方法
良好的教学评价方式, 可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通常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习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 没有将知识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理解, 不能打开学生思路。因此,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刀切的模式。应该注意观察和培养学生特长, 对其特长进行鼓励, 对其基本课程学习加以肯定,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 既要求学生按标准制订护理计划, 同时对护理个案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护理问题, 并采取对应相关的护理措施。对通过批判性思维提出的合理措施予以加分, 对与教科书上一样的观点则给予及格。改革评价方式后, 学生能够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满足病人病情需要的护理计划, 能够发现病人潜藏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决。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又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护理方法。不妄加评论学生得出结论的对错, 而是重点看学生的推理及判断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在护理教学中不断渗透批判性思维, 才能提高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理解和应用, 才能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健康问题, 满足临床的需要。
摘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中护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针对护理学生的特点, 在护理教学中尝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措施有:培养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自主学习、开明个性教学方法、尝试新方法、教学中评价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护理教学,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简雅娟.重视高等职业护生批判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 2005, 19 (11) :3-4.
[2]李惠玲, 乔美珍, 孙志敏.评判性思维在护理书写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 2003, 9 (1) :57-58.
[3]沈洁.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7 (3) :116.
大学英语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中被称为“Critical Thinking”,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思辨能力”(为便于论述,本文中将统一使用批判性思维),来源于哲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公民个人、组织机构、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受到全世界多国政府、企业组织和教育专家的推崇。例如在美国,批判性思维早在70年代就被贯彻到美国的教育中,下至幼儿园上至研究生院,每一个学科都提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说美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美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美国哲学协会1990年做出的权威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说明该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Facione,1990:2)。批判性思维包括六项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七个维度的思维倾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其中,认知技能包括解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和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思维倾向包括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公正性、自信心和好奇性等七个维度(Facione,1990:6-13)。
文秋芳主张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上层为元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下层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指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批判性思维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其中人在思维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上层的能力对下层进行着管理与监控的作用(文秋芳,2009)。
综合上述观点,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高层次的复杂认知能力,个体不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对所获信息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全面、深刻的评论。
二、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不容乐观。黄深源曾指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在论证说理时难以形成自己的深刻观点,并将这一现象成为“思辨缺席”(黄深源,1998)。刘义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偏弱,在批判性思维七个维度中表现不均衡(刘义,2010)。董元兴的研究则揭示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分析和评估技能有待提高(董元兴等,201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主流传统文化崇尚感性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存在矛盾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重视解决人际关系和政治问题,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特点为重形象、轻抽象,重综合、轻分析,重“统一”、轻“对立”,重传承、轻批判。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非理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我国高等教育没有将批判性思维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并未得到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充分重视,所以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普遍开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他学科中也还尚未提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学生都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3.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束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相关研究和大量的国外大学的实践经验证明,语言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Tsui,1999),我们应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此,笔者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应该建立批判性思维意识,增强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批判性思维的书籍文献来树立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通过参加哲学逻辑的课程及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联系实践,将批判性思维贯彻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中。
2.紧密结合英语读写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研究发现,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解码文字对文章进行综合推理判断的高层次的思考过程,需要大量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Troyka,etc.:2007);同样,写作也是一个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推理、质疑等思维活动的循环反复的认知心理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思维技能,提取信息、分析结构以及评估作者观点和论述以进行高效的阅读。同时,还应该将课文作为写作范文学习,让学生在写前、写作、评论的过程中主动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如此,学生在积累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读者意识,与作者展开对话,在语篇结构、思想情感表达等高层次学习写作。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生不但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在实践中提高了批判性思维技能。
3.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直接讲授法,学生只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应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反省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独立的思考者、理性的质疑者。此外,教师还应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就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学生能通过资料收集、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提高自身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及辨析能力。
总之,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学习、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人格气质,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勇于改革,结合英语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对语言自身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在日趋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中进行高效的思维、理性的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元兴,李慷,刘芳.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与培養[J].外语电化教学,201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3]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批判思维能力 篇12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过讨论和研究。
就目前而言,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是科学的方法和逻辑的技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1]。在现代这个急速变化的“信息超载”时代,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 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因而, 我们需要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做出更具有操作性的表述, 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可行的理论构造和方向。那么, 究竟什么是辩证批判性思维呢?通过综合各种观点, 本文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现有的知识、思想、理论进行反思、质疑与否定, 发现问题所在, 立足于“破”。可以说, 这一概念反映了人们对“批判”一词的基本认识。批判精神体现为不跟风、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具有否定的精神, 习惯质疑, 善于反思, 客观、公正评价观点等思维习惯; 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和监控能力是一种内隐的心理过程, 它作为元认知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中具有自我意识、计划、控制和调节的功能。
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
( 一)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现状
由于我国现实的国情, 长期所形成的“重接受、轻思考”的灌输式教学一直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 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 对很多事物都缺乏好奇心以及质疑精神。许多大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等所看到, 从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中听到的内容看作是科学真理、规律和确切无疑的事实, 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2]。高校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这种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 二)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亚文化[3]。
1. 家庭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成为了孩子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 在这一阶段, 许多中国家长教育子女就是“乖, 听话”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时, 就会受到父母的夸奖和奖励, 反之, 就会受到“惩罚”, 在父母这种强制下, 孩子变得越来越顺从父母的话, 他们深知父母的话是不容置疑的。这样, 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就受到严重打击。
2. 学校教育
一元论下的“教师权威”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主体与客体关系, 教育客体被教育主体当作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进行改造、利用[4]。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是老师的任务, 对这些知识加以死记硬背并用于考试则是学生的任务。于是, 出现了权威就是真理, 老师就是真理的现象, 假如出现有学生对知识理论进行怀疑, 那就是对教师权威的否定, 不同程度的批评和惩罚就会随着而来。而对于学生的评价, 永远都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标准。老师、家长、社会的这种“唯分数论”, 将直接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夭折。
3. 社会亚文化
自春秋大一统后,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 自此, 儒家的中庸思想便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这种思想造就了人们保守的性格特性和辩证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社会总是以枪打出头鸟为口号, 认为跟随大群就是最好的。如此一来, 严重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原因,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上面所说的三点。
( 三)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后果
1. 自我学习能力缺乏
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大多数并不能起直接的作用, 我们只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把积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为批判性思维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逻辑思维形式, 它通过想象、灵感、直觉、好奇等素养在对象目标产生置疑后, 学生还要学会运用有关思维技巧对专业知识系统进行一个全新的主动的建构, 从而主动形成规律性的认知内容[5]。没有辩证批判性思维, 对于新知识我们就不会进行怀疑, 更不知道如何辨别与筛选, 进而就会对全部知识加以肯定, 从而造成自我学习障碍。
2. 创新的障碍
批判性思维是“破”, 创新思维是“立”。只有“破”才能“立”。反观现状, 情况却不容乐观, 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很多因循守旧, 对书本知识照搬照抄等等, 从而缺失了创新精神。
3. 价值观的迷失
在这个经济转型的时代,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泛滥, 导致很多大学生迷失了价值取向, 原来的尊重生命、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一些基本道德素质被他们忽视, 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斗殴、开车撞人、投毒等杀人事件, 社会的道德规范受到巨大的冲击,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做人,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已刻不容缓。
三、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具体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
( 一) 遵循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规律
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遵循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规律, 这也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无论是学校、社会、家长还是大学生自己只有遵循这种规律, 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 二) 学校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 因而各高校校园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场所。各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转变教师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 “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教会交流沟通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应建立批判性对话的平等伙伴, 教师要不断促进和帮助学生成长, 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
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学科问题以及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 帮助大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的成为主动学习信息的人。
3. 把学科教学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各门具体学科是相互联系的, 即把知识教学与思维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政治、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教学中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其中, 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具体学科的发展, 而且使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4. 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学校应精心组织一些好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获取书本外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 例如: 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这些活动能充分锻炼大学生辩证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独立性, 从而更好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 三) 社会环境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 这句话表明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最大的课堂,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批判性思维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批判性思维技能, 因此, 社会应加大力度鼓励人们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目前, 例如南方周末, 社会纵横、焦点访谈、面对面等一些节目就为人们发挥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平台, 它能引导人们用批判性思维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错误, 从而鼓励人们用批判性思维关注社会热点,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 四) 家庭教育
家庭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 当孩子读大学生时, 父母还是不放心孩子, 什么事情都帮着孩子做决定, 导致孩子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而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独立的空间, 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 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进而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 五) 大学生个人
大学生个人要想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就需要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天与海量的信息接触。这些信息复杂多样, 这就需要大学生个人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懂得筛选, 有选择性的剔除。同时大学生个人还需要参加各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断吸取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成果, 从各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振诣, 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6.
[2]陈家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3]范忠伟.论批判性思维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3.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149.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批判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批判思维10-06
如何练习批判性思维05-18
批判性思维学规范10-17
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10-15
批判性思维的医学教育05-15
翻译作文 批判性思维与公开演讲06-11
社会批判理论批判终结09-20
政治批判05-16
教育批判05-22
批判思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