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学规范

2024-10-17

批判性思维学规范(共8篇)

批判性思维学规范 篇1

批判性思维与系统辩证思维

批判性思维在系统辩证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前提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过程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形成的必经环节;从系统辩证思维的实质看,批判性思维是系统辩证思维的推理进程,是对事物矛盾的分析和综合,是推理和“推行”的统一.

作 者:贺善侃 HE Shankan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上海,51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14(2)分类号:N945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系统辩证思维 系统

批判性思维学规范 篇2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它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里谈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两份文件里都谈到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开发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也可以说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思想或具体事物批判的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与审计的联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审计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审计源于会计观、代理理论观、财政监督观、信息经济观、保险理论观、冲突理论观、受托经济责任观。总结分析,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目的是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蔡春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目的性体现在审计里是审计人员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可见,审计判断的过程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莫茨和夏拉夫在论述会计和审计的关系时指出:“ ......审计与会计计量和认定的基础有关,审计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审计是批判性的、审查性的。”这是关于审计批判性的经典论述,也是审计与批判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强有力的论证。

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种基于客观事实、但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三、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应该贯穿于审计执业的始终。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

学校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会计、审计类专业学生将来会从事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实际上是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负担,使我们的学生从上学伊始就很少有时间去多想老师所说的一切。而在一切以分数为主的形势下,家长也会灌输“老师就是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瞎想”。在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好坏的评判标准下,学校不可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渐渐地,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主动思考,只懂得全盘接受,失去了思想的主动性,丧失了去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惯性思维一直会延续到大学,习惯了被动听课,听课只是为了考试,以考证为目的。

其次,具体到审计课程的设计上,也很少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没有引入逻辑性课程,不培养逆向思维,没有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而是大多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存在“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第三,对专业的考核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的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技能的训练。

四、在审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应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年龄层次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多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到审计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 一) 继续推广案例教学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说理,通过案例进行实景再现,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情景的同时,可以为理解知识提供一个深入分析的范例。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比如在讲解审计抽样发展历程中的三种抽样方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的区别时,老师可以以一个项目同时用三种抽样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效果如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 二) 开展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使得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只局限于学生想、老师讲或学生讲、老师补充的“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实践教学通过增设模拟实训课堂或者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模拟审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可以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 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审计通常与会计信息系统有关。事实上,审计大多数的证据也是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因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个产生有用的、可定量的经济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通常不产生任何新的经济信息,它只是一个收集有利于作出判断的信息的鉴定过程。通过信息的鉴定,判断真实的经济状况,进而复核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审计是对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在内的全面信息的解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即从结论进行反方向思考。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行为的目标和推理思维的技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可行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本年度购入的原材料明显比上一年度多,审计人员就需要采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来获得本年度多购入原材料的合理解释。在了解到本年度的生产规模和上年相仿以及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后,审计人员来到仓库,盘点原材料,发现账实不符,那么账面比实际多出的那部分原材料哪去了呢? 最后通过查阅原材料明细账和核对原始凭证发现,企业有一笔退货没有做账,隐藏了销货方开来的用于冲销的红字增值税发票,制造了购进原材料的假象。实际上企业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逃税。老师可以再课堂上对学生这一系列推理加以引导,目的不在于是否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

( 四) 进行总结评价 ,树立“ 开放型 ”作业观念

建议在每个大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表述出经过思考后的观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至少一个有争议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筛选,找出一到二个重点,让学生自己先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比如审计的技术方法中的顺查法和逆查法如何运用,两种方法对于什么样的审计目标会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些实例进行对比,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还要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要求每人完成一些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必须是经过严密的思考后写出的书面评论或小短文,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各抒己见。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审计本质上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势在必行。

批判性思维学规范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淘金式思维;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14-02

【作者简介】1.冯旗红,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浙江宁波,315010)教师;2.余佩霞,宁波市姜山中学(浙江宁波,315191)教师。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M. Neil Browne 和Stuart M.Keeley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中提出了两种思维风格: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种思维风格对比如下表。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式思维类似于海绵对水的吸收,强调知识的获得;淘金式思维不断地质疑辨析,强调与知识积极互动,批判性地接受信息。这两种思维虽然各有优点,如果只要发展应试能力,学生只需要去接收信息并重复记忆,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就可以应付了。但如果要能够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质疑、辨析并做出评价,使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那就需要运用淘金式思维去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多为听话的孩子。如果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海绵式的思维,那么到了高中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习惯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学会批判,学会质疑。对高一学生,第一堂历史课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批判性,这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条件。怀疑与批判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没有怀疑和批判,人们永远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也就没有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长期以来,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是一种以教师绝对权威和主导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造成学生的被动、盲从等心理,这正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大忌,也是“创新”之大忌。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独立、自由、尊重、信任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师生课堂活动的关系,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环境营造的指标:①给任何学生发言机会;②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③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④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自己和他人的不全面的意见;⑤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多角度思考问题;⑥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建议和批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努力依照指标的要求创设课堂教学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一种独立的意识,然后就会渐渐养成批判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在历史知识教学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的第一步,在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淘金式思维去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的问题,并回答问题,“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并评价”,对历史概念进行辨析,对历史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对历史结论进行反思。如人民版教材关于“冷战”的叙述: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冷战”开始的标志不是“铁幕”演说而是“杜鲁门主义”呢?教师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什么是“冷”、什么是“战”概念的辨析,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而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

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同一历史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评价。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历史试题: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史证意识,实际上也渗透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方法,即对历史要进行多维视角的思考和解读。反之,面对不同的结论,要人们理性反思,应依据史料合理地对历史做出评价,这正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意义所在。2013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则是要求考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括1750—1850年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考查的同样是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一是确定考察的视角,二是反复训练,三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罗斯福新政”为例,用多元史观来解读“罗斯福新政”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其一是从全球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不但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教师还可以把“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以此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其二是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罗斯福新政”还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从生态史观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多维视角解读历史,一方面,使学生领略思想解放的快乐;另一方面,使学生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又有自己的决断,从而不断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才能拥有并熟练运用。如果学生习惯于运用淘金式思维,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并做出多角度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对此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有丰富的学识,有开阔的视野,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间接习得批判性思维的途径,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脑的练兵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成就学生,实现培养现代社会创新人才和合格公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尼尔·布朗,等.学会提问[M].吴礼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01).

批判性思维学习报告 篇4

2013094030生物技术武伟

我从很早就是鲁迅先生的粉丝,当我听到老师说,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会难免的枯燥时,我不由得会心笑了一下。

回首从听第一堂港语普通话的课到随着老师讲完一个例子以后先是一笑,然后又陷入沉思,再到后来的自己做简报去理解并解释给同行学们听,这整个过程就像常说的一句话一样,感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本身这一段时间也不算太长,但是它带给我的那种“比专业课都能充实我”的感觉却又让这段时光变得悠长而值得回味。

学习总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

我原来不知道我几乎“一张开嘴巴就说错话”(写这句话时我本来写的是“一张嘴就说错话”,但我随即就想到“一张嘴”是有歧义的,我果断改成“一张开嘴巴”,真正的是批判性的潜移默化);我原来也不知道我在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吵架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尽管我打着沟通以解决问题的名号;我原来更不知道很多时候我用来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的言论,分析过后是一堆完全没有说服力的措辞;我费劲心思构建的证明到最后却是一个恒等式或者谬误百出,证明结果的得到稀里糊涂。还有一点我原来不知道,我原来不知道,批判性性思维对生活的渗透原始如此的深入,以至于让“用批判的智慧去观察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情并发现什么”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看到错误不足,才好去纠正。

我真的必须说批判性思维具有伟大的纠正能力,因为它纠正的是深藏在我们脑海里的常识性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根深蒂固,难以发现,你会一次又一次地犯他们,而且你不知不觉。而批判性正是通过层层深入,通过合理怀疑,寻找隐含假设,从不同的性质方面检验推理的可行性等手段,从根本上去做判断,从而能获得可信服的答案。

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篇5

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文/黄小燕

摘 要:近几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讨论的热点。对于高中生而言,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标题是文章内容的一种概括与作者情感态度的体现。因此,有必要结合案例侧重阐述利用高中英语阅读文本标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文本标题;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虽然新课程一直主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阅读课堂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课堂的顺利进展,很多教师死扣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扼杀每一个“节外生枝”的机会,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没有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对于高中生而言,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而标题就好比文章的题眼,从标题中不仅能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大致框架,还能获得更多文本隐含的信息,如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恰当地对文本标题进行解读与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让学生参与标题的解读能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性阅读的激情和欲望,并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处理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当巧于借题发挥,利用标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借题发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但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更换标题。教师对有些课文处理时,可设计替换标题或引导学生重新设计标题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对标题的更换与重设必然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更换标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领会与把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借助文本标题引导学生质疑原有标题,从而带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并积极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讨论并修改标题的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一是局部替换,如必修一第二单元主课文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可以修改为The develoment of modern English。(www.fwsir.Com)二是补全标题,如必修二第五单元主课文The band that wasn’t,可以修改成The band that wasn’t a true band;再如必修五第三单元主课文First impressions可以修改为First impressions of future life等。第三种是完全替换,如必修二第二单元主课文An interview就可以改为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Olympics and modren Olympics等。在实际操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标题采取不同的修改方式。

在阅读正文处理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头看文章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标题的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出不同的标题,或者教师给出不同的标题,让学生讨论这些标题的优劣以及原因,重点是让学生思考并讲出理由。学生会基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拟出不同的标题,通过学生的标题,教师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些理解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的标题与文本给出的标题的优劣。

学生自己解读文本标题,构思文本标题,是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必须在深入的思考与对照,深刻地理解课本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做好,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段湘萍。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12)。

[2]潘云梅。基于高中英语文本解读,培养学生评判性阅读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08)。

[3]张茹芳。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12)。

批判性思维与政治学教学 篇6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 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同的学科与语境里也带上了不同的含义。本文认为批判性思维具备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其蕴涵与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通过对批判性思维三层次的分析,主张在政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与方法,因为政治学学习离不开批判精神,也更需要具体的分析、检验、质疑与评估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的政治学学习更完整。政治学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与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其实践意义是明显的,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为其成长为负有责任感公民奠定观念基础。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政治学教学;批判性思维三层次

作为一种态度与方法,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认为,现代社会里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已经是当务之急。[1]“政治学”一课,是任何公共事务研究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本论文主张,政治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原则性的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应该贯穿着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的思想立场与思想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政治学这一基础性学科的深入了解与理论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公民身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奠定其作为未来负有责任感公民的观念基础。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学者们对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准确含义,有相当多不同的意见,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的意义环境中,都有不同的内容。最简单的界定是将其作为“一种理性与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影响人们的信念与行为”。[2]有学者把这个观念具体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系列人们用以有效地明辨、分析、评估观点与主张的广泛的认知技巧与智识素养,以便辩别并克服个人的偏见,或便于形成自己的具有说服力的观点,达成自己的结论从而在自己的信念与行动上形成合理与明智的决定”,并认为评判批判性思维的质量存在着几个标准,如清晰度、准确度、精确度、相关度、一致程度、逻辑正确度、完整度以及公正度。[3]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虽然名义上带有批判二字,但它主要不是批判哲学,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有人主张批判性思维的根本,是批判,是对思想本身及现实的反思。

在公共事务研究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从杜威一直到现在的学者,大多普遍地认为,高等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存在着深刻的必然联系,甚至断言高等教育的要义即是批判性思维;其二,公共事务的研究,其反思性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素养。美国学者Joseph H.Moskowitz对政治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整理出十条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内容。分别是:

1、从理论与论争中提炼观点;

2、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使用科学方法与逻辑推导;

3、分析理论与论争的适用性;

4、分析理论与论争时使用明晰的概念;

5、构建定义与概念以运用于别处;

6、将理论与观点运用于其他情境;

7、比较或对比不同理论体系;

8、明辨假设、偏见与立场;

9、评价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10、能够作出价值判断,也能评价价值判断。[4]

本文认为,之所以围绕批判性思维有争论,是因为批判性思维本身是一个多层意义的充满辩证关系的思想立场与思想方法;并且不同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内容也可能且可以不同。

本文归纳相关文献与研究,认为批判性思维有着三个层次。首先,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现代思想立场,批判性思维与批判理论有深刻的联系,这个层次是是价值观领域的;第二个层次,是属于思想方法的,这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涉及到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也涉及评估批判性思维的标准;第三个层次,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方式,而是一种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可以直接对人们的行动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批判理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表1 批判性思维分析图

二、政治学教学与第一层次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的精神气质层面。政治学是一个学科群,她并不强调学生的具体技能与知识细节,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研究与反思的精神。如果现代高等教育是要造就现代社会的合格社会成员,那么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现代高等教育之理念,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把培育现代社会的公民,作为首要任务。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认为大学存在的最根本理由,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为了培养青年学生。而学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无疑是重中之重。可是什么是知识呢,纽曼认为,知识是一种个人通过收集材料进行经验性了解,然后将其内化的理论性认识。他认为知识最重大的意义是其形式,是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观念。在大学学习中,人文知识或哲学知识,是所有专业知识整合之后的知识基础,是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相形之下,专业知识是实用的知识,而人文知识(liberal knowledge)则是“无用”的知识——但恰恰是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是最重要、最能影响其一生的。大学之所以是一种“教育场所”而非“教学场所”,原因即出于此。而大学教育所传递的知识,本质上是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知识是一种习得的精神启示,是一种习惯,是一笔个人的财富,是一种内在的禀赋。”[5](P33.)

这些大学所传递的精神气质,恰恰与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是相通的,这也注定大学教育过程,必然需要这样的工具参与其中。帕斯摩尔(John Passmore)认为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批判性”是其根本特征,也是其基本的气质。与其说批判是一种可以熟悉掌握的技术,不如说是一种品性。这种对基本的批判性精神的强调,对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的重视,是因为批判性思维各种技术性思想方法以及其训练,都必须具备一种使命感与超越现实的目标感,这是一种精神追求,而这样的精神追求,与现代大学的气质极相吻合。现代社会科学中的技术性的批判性思维,实质上建立于这种批判性的精神气质之上。

为什么必须要建立这样的批判性的精神基础,为什么现代大学要强调这样的精神气质呢?这与现代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建立与成熟这个大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越来越赖以存在的核心知识论前提——科学主义——企图发展出一套内在相关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其体系内部环环相扣,将经验世界与理性世界联系起来,学者们的研究目的都是对已有学科进行分工式的深入探索,将探究到的知识素材累加到已经有的成果上,从而扩展知识的内容。这样的知识意图,其实质是“控制”,是希望以解释与预测为认识论工具,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加以控制。而批判理论,或批判式的视角,却不是这样的套路,“今日的批判性思维„„的根本推动力,是学者们希望超越人的自由愿望与社会局限的张力,希望放弃目的论的、自发的、以及理性的个人与工作性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立。除非这样的对立烟消云散,那么批判性思维将一直将人为与人自己相冲突的存在。”[6](pp.628-635)

显而易见,一切批判性思维的技巧,都必须指向人的解放作为目的。批判性思维的哲学原则,与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地位的反思,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反思,既然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思想素养,而现代大学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具有至为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学”一课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就是非常必要的。不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的逻辑,则会将第二层次的批判性思维工具化,甚至将第二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纯粹作为一种文字游戏。

三、政治学教学与第二层次批判性思维

第二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技巧与方法,则具体地运用在“政治学”课堂中每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如何细分,第二个层次里的主要方法实际可以分为四个类别:分析与推论、检验、质疑以及评估。这四个方面涉及到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批判性思维中的四个阶段,其中分析与推论是最基本的将概念以逻辑的方式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是找到事物之间关联的思维模式,检验则是将别人的论断或论题用事实或数据加以验证的批判性思考,质疑则是用数据对别人的可疑的论断加以否定性批判的方法,而评估则是对事实或论断进行评价,通常是对其后果影响或先验性标准的评判。下面分别以政治学课堂上出现的事例加以说明,我们是如何在政治学教学中整合进批判性思维的。

[1] 分析与推论

在政治学教学中,“民主”是一个让人迷惑的词,但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词。我们用分析也推论的方式,让同学了解这样一个政治词汇。于是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老师:同学们,什么是民主呢? 同学A:民主就是为民作主。

同学B:民主,就是人民有权力决定政策。

同学C:民主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存在。老师:由上几种意见,都没错,但也都不对。因为没有一个标准,也就是,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不是一个人们可以衡量现实世界的概念。那什么样的概念是明确的呢?

同学:可以用它来参照现实,以此来判断哪个国家或地区民主不民主? 老师:对。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0年代就给民主下了一个定义:民主是一种决策方式,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标准明确多了,我们可以一下知道,什么样的组织决策机制才算民主。但现代社会中的国家,并不是每项政策都由人民决定的,我们能说这世界没有真正的民主吗?并且,卢梭早就已经说过,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仍然是暴政,民主在现代世界的价值是什么呢?现代世界的民主,具体地指两层意思。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少数服从多数,但多数要保护少数人的权益;具体到制度层面,民主是指人民有权选举一个代议机构,来具体表达国家意志,如立法,如监督政府,等等。因此,判定一个国家是否民主,就是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存在着一个人民选举的代议机构,如国会,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等等。当今的政治学界,民主已经不是一个玄虚的高深词汇,而是一个有明确标准,有深刻政治哲学含义的概念。

在这个用分析和推论与同学在课堂中一同来分析“民主”概念的教学程序中,教师一是使用了对话与辩论的方式,来引起教学话题,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与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同学对民主这个概念的认识,从表面的浅层一层一层深入到核心理念,从对民主的常识性了解,到学理性的分析,达成一个认识上的成熟;二是在分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始终告诉同学,概念的明晰,与逻辑的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首要目标。

显然,在这样的分析中,清晰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厘清相当多平时人们并不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同时政治的世界,也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我们不能期望清晰的概念总是能带来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美国人非常关注的私人合法拥有武器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也会向同学提及这个事例。在美国,无论支持与反对,观点都明确而激烈,且证据都相当充分。支持的当然会援引美国宪法作为自己的法理依据,而反对合法持有武器的人则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认为,宪法中的“保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the right to keep and bear arms)”中的“武器”一词,已经从十八世纪的简单的火器,发展到现在的核武器,如果僵硬地理解,那么现在私人拥有原子弹也是合法的吗?如此一来,世界范围内的核不扩散工作,又有什么意义?争论仍将继续,我们就是在争论中学习,让同学们,从争论中学会批判性思维。

[2] 检验 学习政治学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在观察现实的时候,检验理论与论断的过程。在选举制度的研究中,有一个术语“迪维尔热法则(Duverger’s Law)”让同学有些犯难。因为这是从西方国家实行的选举制度中总结出来的法则,对其具体的细节与制度运作,都并不清楚。迪维尔热法则是法国政治学家迪维尔热总结出来的政党动作规律,基本的内容是指,就单名选区制(Single member district election)与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而言,采取单一选区制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会产生两党制,从而不利于小党;而采取比例代表制的地方,适宜于多党制,且代表面更宽。

这个抽象的政治学原理,通过两种解释方式可以说明得比较清楚。首先是对两种不同的选举机制加以说明。单名选区制的选举方式,有利于大党,尤其是大党的支持者平均分布于全国时,因为每个选区只选举出一个候选人就行了;而比例代表制,则允许小党出线,只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在这个体制中,小党的影响力会相对比较大。同时,我们以班级或学校作为国家模型,加以模拟解释,同学会更清楚。第二种办法,则是通过现实世界中,收集资料加以检验。通过同学自己在课后收集国家资料,并加以归类,发现迪维尔热法则,确实存在于现在的政治世界中。

类似的教学例子,举不胜举。让同学参与检验理论的过程,一则同学有一种参与感,学习主动性更高,二则是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运用检验手段,提高自己思想的批判能力,从而有效地在教学中整合批判性思维。

[3] 质疑

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有相当多是少人涉猎的未开垦地,甚至还有相当多争论,我们教给同学的,不是定理,而是教会同学思考现实中的政治学问题。质疑,就是非常有用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上面这个例子来说,迪维尔热法则是一成不变的吗?

在条件变化的前提下,迪维尔热法则也可能发生变异。我们在课堂上会展示给同学看,有台湾学者就指出,由于社会条件与选举制度设计的不同,两种选举制度可能会带来几乎一样的政党制度。[7]

前面提及一个政治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民主。人们对民主的认识,经常两极分化。一种认为民主是完全虚伪的一个牌子而已,没有真正的民主;而另一种则将民主神化,认为民主是解决主要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万灵药。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质疑的办法,让同学辩证地看待与学习“民主”这一话题。例如1947年,在美国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金属性金属(Metallic Metals Act)法案”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人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这个法案的意见,但实际上这个法案根本不存在,是作民调者虚拟的一个法案。调查显示,人们经常倾向于在不了解全部情况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很多时候,民意本身并不可靠,不能作为决策的全部依据。这显示出民主内在的一个矛盾性:即民主既要重视作为多数的民众的意见并倾听之,但又要正视多数民众的意见并不可靠的事实。民主的现实情形是,不能因为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后者而放弃前者。民主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过程,事实上,政治的世界处处都充满了辩证关系。

[4] 评估

评估,即是对事物的评判与衡量,可以是感官上的如味道,也可以是审美的如音乐是否动听,还可以是效用价值上(如经济政策上的评价)甚或伦理上的判断(如批评某些日本组织或个人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倒行逆施)。

政治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估,主要是指从成本—收益角度看的效用价值,与伦理角度看的规范价值上的评判。政治学的政策评估,实质就是将批判性思维中的评估思维系统化与学理化。现在中国经济调整发展,社会转型剧烈,这些都给政治决策与政府管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例如,现代城市扩张背后所挟带的现代主义或科学主义的思维,给社会与政治决策带来了挑战。例如,现在的城市规划,都讲究整齐划一,外在的美观整洁,甚至是空中俯瞰的效果图,成了人们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人们经过长时间一点一点积累,并建立在原有的地理特色上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交往模式,却被忽视。

庞大然而有序的建筑群、宽敞的大街、宏大的广场以及令人敬畏的天际线,现代化都市的各种设施及各类象征性标志,如地铁、大型Mall,甚至麦当劳与星巴克,都成了现代城市的标识从而成为某种政绩的外在显示。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协调、统一、对称以及比例等等视觉艺术的规范,美学规则压倒了城市内生的社会结构与世俗功能。城市越来越成为视觉化的伪城市,而这伪城市却恰恰是现代主义国家的具象化。

我们要求同学以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评估这种现象的政策后果。同学可以提出多层的标准,评估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得到展现。例如,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许多政策似乎有明显的收益。但是这里或许忽略了两层:其一,成本—收益分析中的成本与收益,都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如环保的成本,只有放在长时段里,才能看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付出的沉重代价;其二,有些东西是无法计入成本的,例如历史遗迹的价值,传统城市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上的价值,主观要素虽进不了科学主义的模型,但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

评估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同学不断进行集体性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政治学教学与第三层次批判性思维

第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是要将纯粹学理的思考,变为现实指向的思想动力;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社会科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要寻求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汶川地震发生后,志愿者行动起来了。同学在政治学课程完成后,与教师进行了讨论,大家运用批判性思维,认真分析新闻报道材料,认为虽然中国社会志愿者正在形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志愿者仍处在自发阶段。老师指导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作了专题调研。这是非常典型的将政治学教学指向第三层次批判性思维的活动。这次调研发现,在“5·12”的汶川地震中,专业有效的志愿服务在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协调的效能。但与此同时,临时性、盲目性、运动式的志愿服务方式也让人看到不足,与预期效能存在不小的差距,志愿失灵问题凸现。此次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现实的批判性分析中,得出指导今后组织与决策的建议,例如,在如何引导志愿者及其组织科学、有效地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方面,在如何预防并治理志愿失灵问题方面,以及在如何构建应急志愿服务体系使其能够在发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协助政府开展救援活动方面,都总结出一些值得学术界与决策人士了解与借鉴的结论。[8] 第三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承接着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是理论与思维得以同现实层接触的关键层次。

五、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真谛,在于突破加诸我们思维中的各种局限。第一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要冲决的,是既有知识体系与认识定势给我的局限,必须从批判理论的高度认识到,知识的全部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福利,在于使人自由,舍此知识与思想都没有意义;第二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要冲破的,则是人类思维习惯上的——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文化原因造成的——局限性,例如以情绪代替理性的分析(偏见),以不顾事实或明显扭曲事实的方式来讨论,再例如讨论过程中逻辑的缺席,等等;第三层次的批判性思维则是要突破理论本身的局限,以此达成思想或理论与现实的联系。

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全程引入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层次,根本的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学理思考习惯,无论是在读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培养成对国家前途命运有批判反思的精神,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乃至能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的成熟的社会成员。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剧烈,无论是学界、政界与商界,还是普通的社会成员,都对解决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没有成全之策,我们所期望的,是未来的公民能成熟地树立起批判精神,运用批判反思的能力,积极参与到社会改良运动中。有鉴于此,在政治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Stephen D.Brookfield.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7.[2] Critical thinking [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2012-11-01。[3] Greg Bassham et al,Critical thinking[M],Boston: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4] Joseph H.Moskowitz,“Political Science, Critical Thinking and Standardized Tests” [EB/OL] http:///tlc2007/TLC07Moskowitz.pdf,2012-11-23。

[5]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 Robert B.Denhardt.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1, No.6(Nov.-Dec., 1981).[7] Wen-Cheng WU.Duverger’s Hypothesis Revisited[EB/OL],http://www2.scu.edu.tw/politics/journal/doc/J12/02.pdf,2012年12月4日。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7

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成,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鼓励质疑问难。质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对文本知识不迷信, 对已有结论不盲从, 对一切持怀疑态度, 才能于无疑处生疑, 才能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的判断评价, 才能闪现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当然, 质疑不是无根据的怀疑, 它以事实定理为依据, 以科学论证为过程, 它的目的是求得对问题全面正确的把握。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倡批判精神, 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学会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 有同学提出质疑:“我认为‘忍俊不禁地笑了’是病句, 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笑了’的意思, ‘忍俊不禁’和‘笑了’重复。”我肯定了他的质疑, 并给予了大张旗鼓地表扬。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 我们要多鼓励, 多表扬, 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质疑问难的氛围。

倡导辩论争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我们一些学生盲从于已有的结论, 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辨别正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怀疑的态度对既有事实和理论进行辨析, 区别真伪。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 使学生通过辨析争论阐述自身观点, 客观评价他人意见,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 围绕对“克隆人”的这一论题, 我倡导进行一场辩论赛。正反方观点:克隆人利大于弊/克隆人弊大于利。顿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兴趣盎然, 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手们或陈述我方观点, 阐明理由;或寻找对方纰漏, 有力反诘。双方思维相互碰撞, 在各种信息面前进行审视、判断、评价,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设想象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 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 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的确, 依靠想象力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空间, 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批判创新。在语文教学中, 还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沉浸于这种假设的角色中,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都市精灵》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 潜心研读课文, 以北京老鸹的口吻叙述家族的遭遇。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他们的讲述精彩纷呈。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猜测老鸹的心理, 感受老鸹的遭遇, 进入假设的角色中, 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体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任务。组内成员首先自主思考, 形成自己的想法, 然后进行组内交流, 对自己和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判断, 最后进行整合完善, 形成小组的见解。在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合作探究。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 交流合作, 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主动地搜集整理资料, 进行讨论、交流、判断、评价, 达成组内共识。这样使得学生的敏锐力、洞察力、分析力、独创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进行专题《长城》教学时, 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首先进行讨论选定主题, 然后搜索、判断、整合资料, 接着围绕主题整理成文并制作幻灯片、手抄报, 最后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探索研究, 交流合作。无论哪一环节, 都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浅议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摘 要】: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而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创新,意义重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此,数学教师应该在理解批判性思维内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从心理、情境和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观念

批判性思维

培养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功能。还有人提出,21世纪的公民应当具备这样五种基本能力:处理信息、学习、解决问题、全球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总之,批判性思维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创新能力中,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当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应当把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只要我们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能坚持有序地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便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涵义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反思.批判性思维从哲学上来讲,即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之否定”,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形成实 1 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应让学生做到敢于怀疑,勇于提出批判性、发展性意见,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在批判错误、肯定正确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愿意进行各种方式的检验和反思,对己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东西,也要谋求改善,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诸多优良品质之一,是思维创造性的核心。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创造性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表现在对已知结论和他人意见不轻信盲从,有着检查和评价的强烈意向;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呢?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注意营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为了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发现错误有利于学习;不要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好学生也需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能成功。只要数学教师树立了以上的几个观念,就会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教育者,更是学生的朋友、指导者和示范者,在对学生说话的时候,就不会总是用食指,而会乐于用拇指,不会总是说“你们”应当如何,而乐于说“我们”应当如何,你就会真正的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就能营造一种敢于说话,敢于批判和敢于反思的学习氛围。

2、反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和批判心理

中学生解题通病是拿到题目就忙于做,求出结果就了事,从不“回头”思考,以至常出现错解、漏解现象,甚至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维方式上缺乏思维的批判性,缺少反思。教师可经常要求学生对解及其解法的合理性给予解释;要求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对这些解法进行总结与推广,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思考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等。同时对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进行反思解决,自己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些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进行班级或小组讨论,让同学生们自己在思考的批判中获得一个问题的多个不同解法。如此这样,坚持不懈,长期练习,学生定能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思维批判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科学的怀疑态度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科学的怀疑态度,对权威、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已知的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华罗庚说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成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当务之急是加强自己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将思维的批判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在已知的东西上形成了一种惯性和惰性,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障碍面前止步。只有去怀疑已知的惰性,对它采取批判的态度,才可能冲破这个障碍,才会有创造。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科学的怀疑态度并不是就是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在科学的依据上推陈出新,因而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少依赖,多独立,不盲目地轻附众议,要善于发现现存状态的不合理和不完善,进行创造性的“批评”。要引导学生对不会的问题敢于提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时很容易,有时又很难,无论哪种情况,老师都应鼓励。至于很难的问题,一方面,老师不能解决也很正 3 常,应正确对待;另一方面,老师也应结合这个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我想这应该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一些解题的思路和答案,鼓励学生要自我解答,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自己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慢慢养成自我怀疑的习惯。

4、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其他思维品质的联系

一个具体教学现象的消长,往往很难确定是哪一个思维品质的表现,而是几个思维品质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表现出思维的智力品质,它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独创性首先是有灵活性,批判性所决定的,思维的独创性与敏捷性相结合就形成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敏捷性是以其他思维品质为必要前提的,同时又是其他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批判性思维品质与思维的其它品质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同时,要着眼于全面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情境,激发学生的疑惑,激活学生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5、提倡多元评价

有理论家把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根据以前的公认标准进行评价的行为”,强调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批评。思维的批判性的特征在于有能力评价解题思路选择是否正确,以及对这种思路可能导致的结果加以判断。只有树立学生正确的评价观,才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思维过程及自己和他人的各种信息进行多元评价,使他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思维的批判性的高层次表现为思维的论证性,要引导学生有耐心地、精心地探求足以进行某种判断的事实,追踪每一步的根据,去伪存真,最终正确揭示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上一篇:林权下一篇:“阴阳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