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教育

2024-05-23

学生管理教育(共12篇)

学生管理教育 篇1

学生创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高校学生创业过程中, 校方有必要对此加强管理, 使学生创业行为能够得到端正, 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创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是具备可行性的。此外,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 能够为高校教育方式的进步及创新提供有效凭据。

鉴于此, 本文对“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1 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1 学生日常管理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创业教育并非教学生如何快速成功创业, 而是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换而言之, 创业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

而对于学生日常管理来说, 是通过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动的一种方式。包括了思想的管理、人文修养的管理以及日常行为动作的管理。

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学生的行为动作更加端正, 才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以及人文修养得到有效提升。而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 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便能够扫除许多障碍,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因此, 总结起来, 学生日常管理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1.2 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学生日常管理的完善

如前所述, 创业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当学生的这些核心要素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上, 才能够为今后创业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对于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来说, 均属于隐形要素, 属于一种“精神产物”。当学生具备这些要素的基础上, 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生的思想更为丰富, 人文修养更加突出。总之, 就是学生的整体素养更高。而当学生整体素养更好的情况下, 在日常管理中便可避免很多阻碍, 比如学生思想不端正、素质偏低等, 进而使学生日常管理的完善得到有效促进。

2 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 认识到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具备双方面的作用, 即两者具备协同作用, 相辅相成, 能够使高校整体教育水平更加完善及优化。

因此, 便有必要针对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采取有效策略, 具体策略如下:

2.1 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更新管理方法

上述提到, 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创新意识、能力及精神的培养, 在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 便有必要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比如, 传统日常管理通常是高校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 而学生作为被管理对象, 这样的关系往往会发生一些不良现象。引出, 在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的情况下, 可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 便能够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当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以及能力的时候, 便显得更加容易, 进而为创业教育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基础。

2.2 在融合教育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要想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实习有效融合, 有避免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来说, 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展创业讲座、组织创业竞赛等活动, 并且这些活动均有大学生管理部门加以组织。

这样, 便能够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得到有效融合, 并且通过活动的开展, 也使得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实现, 最终使学生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创业意识均得到有效增强。

2.3 在管理过程中充实创业实践

为了使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实现有效融合, 大学生管理部门需与创业教育部门共同积极构建创业实践平台。由大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创业教育激发爱学生创业的动力, 并鼓舞学生深入社会, 并在社会实践中将自身能力发挥出来。

此外, 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还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些勤工俭学的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 促进自我发展, 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身创新意识及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进一步为今后创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 认识到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非常有必要。

要想使两者之间实现有效融合, 一方面需改进传统日常管理的不足, 更新管理方法。另一方面, 需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并在管理过程中充实创业实践。

总之, 在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上, 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 进一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摘要:在高校, 对学生采取日常管理, 为的就是学生的行为举动能够端正,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实施创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很大程度的作用。在学生创业教育中, 加强相应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因此, 将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便具备可行性。本文在分析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以期为高校教育的优化及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凭据。

关键词:日常管理,创业教育,融合

学生管理教育 篇2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人性化教育中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天接受着新知识、新事物,教师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我意识,让主体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确立、发展通常有如下途径:将对别人的认识迁移到自我;通过社会化比较;分析他们关于自己的评价;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价值观等对上述途径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取舍。在产生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引导,给予信任,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个良好的集体,往往比教师个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善于管理自己,战胜自己。胡适先生曾说:“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得到提升,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那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取向,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评价。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学生的行为指导出现,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是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内驱力。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点。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

作者:思荣

学生管理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管理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学生的管理也面临重大变革, 以往的“鞭策式”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加强高校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什么是大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方面: 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有教育自主权, 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 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 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 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地方,强调学生自治,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重要的一面, 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 学生主动参与管理, 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独立性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 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下,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 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再次,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管理” 是一种软性管理,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更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实践途径

1.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自我管理” 的认识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同时,高校学生管理正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管理仍实行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整天都在忙于日常事务, 或从事自己的工作, 没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把握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对学生工作不够重视, 整天忙于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中,把学生管理置之度外;有的高校不断修建新的校区,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对新校区的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闻不问。

以上的这些情况,在很多高校很常见,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因此学校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这种观念,接受新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2.创造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环境包括人和物两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是建设文明校园的主力军。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才能建设文明校园,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宿舍氛围的营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良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挥巨大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保持教室的安静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制度,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要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就必須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实行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 而必须有一些制度作为底线, 否则, 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违背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起着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总之, 要想有效地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指导和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下,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我管理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纬明,余达淮,曹菱红,姜晓平.高等教育管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威.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05.

学生管理教育 篇4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都较重视显性的教育管理指标, 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是软性任务, 没有给予过多的经济投入, 使教育经费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一些领导, 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全面理解德育教育思想,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导致了学生管理的“三不”难题:既认识不到位、装备不齐全、环境不支持, 不能及时地实践和引进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和经验。

2. 学生管理工作缺少平等性

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管理者处于主动地位, 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然在对中学阶段的模式进行着延续, 将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所采取的管理手段是自上而下的强管理, 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刚性的量化考核细则。在对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对统一化、标准化、权威性和规范性过分地强调, 而对学生的情感、个性、需求等相关因素却较忽视,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 完全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3. 没有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

因为人本理念的匮乏,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 对学生成长环境的营造,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本教育理念的宗旨, 是提升人的潜能, 顺应人的成长规律, 进而全方面地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网络教育时代, 社会发展状况对独生子女的心理成长过程, 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心理状况的个体差异非常显著, 同时特征也复杂而多变。

但由于目前在硬件环境及软件设施建设方面, 高校人本教育管理理念匮乏。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能力创新方面, 学生管理体制的僵硬,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同时, 也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的隐性潜能, 对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及发挥管理功能, 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柔性管理

针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呢?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包括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教育导向是育人, 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作为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及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纽带, 联系着师生之间和学校成员的关系。大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 是其核心内容。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产生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2. 采用情感化学生管理方式

作为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 情感化管理主要提倡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依照其可塑性、倾向性、稳定性的特征, 实施管理。利用情感化的管理方式, 将制度性的规定向学生自觉的行为标准转化, 使一些基础性的规范和学生管理制度最终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样所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和谐。在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应将情感投资不断加大, 使良好的感情沟通成为联系的纽带, 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使情感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柔性管理成为非强制管理的重要方式。

3. 有机地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的关键, 是有机地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既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还应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得以良性发展。尽管在高校管理中, 教师的作用非常主要, 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才能真正地完成学生的管理行为。不管是学生情感的交流沟通, 还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 实现自身全面而完善的发展。

三结论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管理者应将柔性的管理方式充分运用, 通过柔细管理和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 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佳。

摘要:目前, 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思想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管理理念, 引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吉龙.浅析做好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考 (综合版) , 2013 (6)

[2]邓丽娜.新形势下如何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山西青年, 2013 (10)

[3]古冬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3 (4)

[4]林秀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时代教育, 2013 (1)

学生管理教育 篇5

(邢台学院生物化学系 河北 邢台 054001)

我系在院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学生管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曾连续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系”。成绩的取得是我系全体师生贯彻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力于两个优秀的“队伍”,即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我系的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热爱本职、安心工作,他们自觉的在学生中开展多种活动,是一个团结的整体。系领导经常鼓励、支持、指导他们的工作,但从不干预具体工作,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常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经常加班加点,不记名利和个人得失,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提高育人水平,为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心血,无私的奉献着。学生干部队伍是学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系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生党员是学生干部队伍中的骨干。我们非常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入党”氛围。系党总支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常抓不懈,经常召开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习文件、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学习党的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有计划的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派优秀者参加,使他们较早的、系统的学习党的知识,以带动更多的新生积极上进。向他们交任务,教方法,了解党的要求,围绕党委、总支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让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生干部的岗位上、重大活动和日常学习、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锻炼。指导学生党支部利用周末召开有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会议,贯彻上级精神,分析全系形势、安排任务,交流学习、工作和成长进步的经验。吸收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系党总支会议,使他们了解组织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两个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建设和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调动了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在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胆负责地开展工作,已成为党组织的重要骨干和学生工作的带头人。全系学生党员在学习、守纪、集体活动、安全稳定等方面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并带领同学们不断进步。

学生干部参与系的学生管理是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与培养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锻炼和培养。把每一次学生会干部的换届过程都当作学生锻炼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在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引进了竞争机制,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既然是竞争,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辅导员注意正确引导参与者,教育他们在注重竞争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过程,因为锻炼自己才是目的。使他们明确:在竞争中毛遂自荐是对自己的肯定;推销自己是自我评价;谈及今后的设想是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评委的评议是重新认识自己;无论成功与否,都不要忘记为自己加油。这样可以使参与竞争的同学,既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能接受失败的考验、吸取教训、总结经

验。在竞选演讲中,有的同学说:“今天我走上了讲台,就是胜利者,因为我战胜了自我”。不少同学表示:“不论我当选与否,我都会按着系里倡导的一人当干部,大家跟着学,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我们在系学生会、团总支干部构成中努力做到“一年级当干事;二年级当部长;三年级当主席”为同学们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届学生会的成员组成我们都充分考虑人员的构成,既要选拔优秀的同学到这个队伍中来,又考虑到专业、班级和男女生的比例,注意发挥大三学生的骨干作用和对一年级新生的发现培养,并及时把在新生的军训工作、管理工作中表现好的辅导生吸收到学生会、团总支中来为大家服务。

我们对学生干部关心、爱护和培养,注重其责任感、凝聚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指导他们围绕系工作中心独立、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学生干部的才干是从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在工作中教授工作方法、在实践中耐心指导,变“苦口婆心”为“甜口婆心”,同时要求他们做到:脑勤、口勤、手勤、腿勤;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增强信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化解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牢固树立锻炼自己,服务别人的意识;强调以班为单位,全方位教育管理。

注重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桥梁助手作用。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部门、老师和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及时的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对于极个别同学的无理要求要给予及时的劝告,要理解学校和老师的难处,真正能够争取同学们的正当利益。另外,学生干部不只是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要学会做工作,要去想怎么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做完;榜样表率作用。学生干部自身的威信不是通过职务和权力树立的,而是通过自身素质及行为表现真正成为同学们的榜样表率。首先在学习上,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是根本,一切出色的工作都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的基础上。尤其是学生干部更要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其次在生活上,学生干部也要懂得节俭,不可开奢侈浪费之风,同时要帮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最后在工作上,作为学生干部可能在很多时候都要牺牲许多课余时间,在别人学习时,你可能在工作,在别人休息时,你可能在学习,但是这些时间的牺牲换回的是你能力的提高; 服务作用。身为学生干部就有为同学服务,为大家服务的责任。就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为荣的思想,有吃苦耐劳精神,急同学之所急,帮同学之所需。时时为大家着想,力所能及地为同学排忧解难,满腔热情地为集体服务。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又自始至终活动在学生之中,即使受教育者又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目前我系学生干部责任感普遍增强,学生会组织协调大的活动,日常工作各班抓,宿舍、教室有人管,门窗灯有人开关,卫生每日评查公布,缺课有记录,宿舍缺人有人问,雪天雨天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良好局面已初步形成。

学生会、团总支和两个学生党支部在党总支和辅导员的指导下,分工合作,互相配合,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各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余文化生活,亦成为党组织的工作助手,他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增强团员意识”、“素质、教育、人生”、“主人翁意识”等不同主题的班会、团会、演讲会、党支部会、团支部会,以不同形式加强了学生思

想教育。团总支、学生会开展的“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拒绝作弊、远离挂科”、“期末考试倒计时”等活动,有力的配合了中心工作。我们还坚持认真搞好毕业生教育的工作,还开展了爱鸟周、义务劳动、与敬老院联欢、环保知识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同学们净化了心灵,受到了锻炼。

我系非常重视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重视高年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每年组织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同学介绍学习方法和专接本经验,聘请我系教师中的博士、硕士为同学们讲解考研的知识,针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较慢,在大学第一学期容易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我系近几年每年都有组织、系统、细致的开展了入学教育活动,确保不使一人掉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会、团总支全体成员非常注重将精力放在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上。我系常年实行学生干部值班制度,接送业余时间去做家教的同学。向全系同学公布系领导、辅导员电话,及时处理同学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生干部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系领导和辅导员才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注重与学生中特殊群体的沟通,我们一直重视家庭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工作,为使这些同学顺利的完成学业系领导和辅导员针对他们不安心学习、精神压力大等情况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完成学业。多次召开贫困生座谈会,交流勤工助学的经验。系领导和辅导员经常与他们个别谈话,鼓励他们做生活的强者,力所能及的给予他们财物上的帮助,对个别特困的同学系领导亲自为其就医看病、捐衣物。听取一学生党员干部的建议,经总支研究在全系党员、教师中开展了向某同学献爱心活动、捐款七百多元帮助该同学度难关。召开学习后进生座谈会,实现一帮一,鼓励他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召开了学生学生干部培训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研讨会,使他们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通过各种活动拉近了同学和老师、领导之间的距离,同学们在学习、生活甚至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愿意和老师、领导探讨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管理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结合

高校作为继续教育,所教育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在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高校的管理中,学生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办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关系辩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大作用,使学生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使之成为具有高思想觉悟的人才。学生管理,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与生活上的有机管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如果仅有教育而缺乏管理,则会使教育变得空泛无力,教育过程与结果都无法掌握,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就无法保证。而如果仅谈管理而忽视教育,则会使学生的管理出现僵化,学生对管理出现抵触和妨碍,使学生的思想管理出现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管理产生阻碍。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是辩证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忽视。任何取其一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体制尚未完善,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在许多方面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经单一,方法简单。而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与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各阶层院系的党委角色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效果都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形式;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的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管理相辅相成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未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虽然有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上。

2.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不重视,使得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辅导员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出现缺失严重现象。辅导员自身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缺失,其主要原因是在对辅导员进行聘用过程中,领导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度不够,认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对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做要求,以至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第二,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奖励机制不健全,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大部分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刻意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工作敷衍了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路径分析

3.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上提升

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要从内容上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具有目标性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学风校风教育等多项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成为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此,高效应对学生进行内容更为充实、思想更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进行结合,强化管理育人的效果与目的性,在日常管理中,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对不良倾向以及违纪事件,都能得到及时的批评以及处理。

3.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相结合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高校的辅导员,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载体,能够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指导与管理学生的导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巨大。可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端正态度、规范学生行为的主要目标与基本途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从基本做起,使辅导员都能够具有高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实施,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增强。

参考文献:

[1]林武滔.浅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1:114.

[2]杨石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行政管理[J].邵阳师专学报,1995,01:95-97.

[3]李书安.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90-92.

[4]蒋德勤,傅友福.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77-78.

学生管理教育 篇7

近年来, 高校辅导员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在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正确理解以学生为本, 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正确处理辅导员工作与加强高校管理的关系, 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2]。

1 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是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

1.1 认清辅导员工作所面临形势出现的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 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而我国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我校近几年也正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在校生人数和质量及在校生的构成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同志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工作不好做, 有个性的学生多, 思想更加多元化, 贫困生比例较高,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1.2 辅导员需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的三个理念。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 从辅导员的角度具体就是以学生为本, 这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以下三个理念:

1.2.1 树立以学生为本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理念。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有时从学校的条条框框出发, 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 这就容易脱离学生实际, 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辅导员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 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1.2.2 树立主动寻求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的理念。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有时是管而不导, 堵而不疏。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通过理想信念教育, 来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 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来建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要从道理上说服学生, 让学生弄清是非, 权衡利弊, 从而使学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 正确选择和调整自身的学习、生活。把学生当成能动地参加教育活动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受教育者, 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为疏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方式。

1.2.3 树立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内容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 在以往的辅导员工作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 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 这就可能使工作停留在较低层次水平。新的形势则要求辅导员必须转变观念, 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型、服务型转变, 转换工作职能。教育的方法要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方式转变, 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需要。学生工作要从以本本上的制度和手中的权力去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 注重“导向管理”。管理的内容要从点上的管理到整个层面的深层次管理, 管理的对象要从个别管理到抓典型地管理, 管理的依据要从校纪校规的管理上升到以法治校、民主治校的高度层次, 管理的手段要变直接管理为主到宏观和导向管理为主, 变教师管理为主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工作要从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走向教育型、服务型的工作模式, 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优化校园软硬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要把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合理需要。

2 行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

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是由学生工作的内容决定的, 是为实现学生工作的目标服务的。岳飞说过“阵而后战, 兵法之长,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方法的掌握和驾驭是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两个过程, 也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方法有新旧之别, 却无好坏之分, 关键在于是否行之有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般原则要继续坚持和遵循,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艺术要继承和丰富发展, 把辅导员工作由辛苦的劳作变成快乐的创造, 必须要求辅导员学会“弹钢琴”。辅导员工作要有开拓进取精神, 要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 学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 不断探索, 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富有成效的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3]。

2.1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建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学生工作体系和机制。

2.1.1 辅导员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科学地分析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 并积极塑造自己。辅导员要耐心、细致、反复, 并及时校正、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2.1.2 辅导员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和学生的特点,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灵活的激励机制, 使那些全面发展的学生、专能突出的学生和一切有成才需求的学生各得其所, 都能得到激励。

2.1.3 辅导员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广泛开展旨在使学生经受锻炼、提高素质水平、增长才干、增强适应社会能力的活动, 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校正自己的定位, 从而顺利实现学生的发展。

2.1.4 辅导员要将学生教育、管理及就业指导、服务和维护权益工作适当向校外延伸, 和学生家长、社会一起积极帮助学生成长及尽早就业, 获得实现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2.2 为学生搭建好平台, 找到好载体, 努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自我意识较强, 要激发他们追求进步、成功、成才的内在动力, 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平台。

2.2.1 辅导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会及社团, 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研究和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2.2 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学生会和社团以为广大学生服务为宗旨, 以增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同时,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载体, 将教育融入到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2.2.3 辅导员要思考和改革学生社团的活动机制, 目的是凝聚更多的学生并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演主角、唱大戏、提高能力、增强信心, 满足学生多主体和多维的发展需要, 为将来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打下基础。为此, 我们要解放思想, 积极扩大社团数量, 把大多数学生吸引、凝聚到各种社团周围,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管和对社团活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保证社团规范、正常地开展活动。

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是辅导员多年坚持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 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迫切要求, 也是实现学生干部自身发展, 满足他们成长成才要求的需要。在讨论中, 辅导员同志们也普遍认为学生干部是日常工作的左右手, 是工作思路和意图能否正确贯彻和执行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每个系科、每个人的方式不同, 但最终的目标都应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

总之, 作为高职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 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9.

[2]孟玲, 李存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J].新西部.2007, (14) :98-99.

学生管理教育 篇8

关键词:学生管理,特殊学生,成因分析,教育

随着大学生层次日益多样化, 特殊学生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和校内师生的关注, 加强在校大学生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并制定相关的保障体系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特殊学生的含义

特殊学生是指在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很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而又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从而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学生[1]。他们在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品质的完整程度、行为能力、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等某方面或各方面都相对于普通学生表现出特殊性。这是一个动态概念, 随着家庭、经济、学习环境、生活阅历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 特殊学生的表现特征及原因分析

2.1 表现特征

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 性格孤僻、经常独来独往, 厌学, 敏感, 自卑, 对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挫折或心理冲突时, 往往不能解脱。自我认知失调, 情感体验多为抑郁、冷漠、憎恶等感受, 严重者, 因受到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2.2 原因分析

2.2.1 家庭及教育原因

过分溺爱或缺乏关爱, 养成任性、暴躁的不良习性, 心理脆弱, 遇到挫折不堪一击;家庭或生活中出现较大变故, 如父母离异或去世等, 一些学生失去管束, 情感失衡;家长望子成龙, 心理压力过重, 产生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同学生活的高消费引起的自卑感和妒嫉;儿女仿效父母不良习性等。

2.2.2 生理特殊性及适应力原因

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 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不断增强, 但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长期的精神压抑会使思想和心理上的矛盾加剧,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妨碍身心健康[2]。

对自己的身体缺陷不满意, 导致某些学生表现出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等情绪, 严重者就可能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出现行为失调。大学生活一时无法适应, 学习生活失去了目标, 感到无助, 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就进入了爱情世界, 由于缺乏生活经验, 缺乏冷静和稳重的思考, 一旦失恋, 感情和心理严重受挫, 容易产生孤独、绝望情绪, 进而造成心理失调。

2.2.3 社会因素原因

过于追求精神慰藉, 而出现否定现实生活的偏激想法和行为,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有所扭曲, 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传销“暴富”、一夜“暴富”心理影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影响等。

3 特殊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作为管理与教育者, 在开展工作时, 应该本着“特殊学生一般化, 一般问题特殊化”的宗旨, 才能达到教育和管理的最终目的,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3.1 心理障碍型

建全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 设立心理健康工作室, 建立学生资料库, 安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加大宣传心理咨询的力度, 制定相应的帮困结对, 对学生进行预警和督导;学校及班级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体育、娱乐等课外活动。多为特殊学生创造机会, 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中逐渐减少自卑与孤独感, 为其创造成就感, 减轻个体的压力。引导学生在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培养独立、乐观、积极向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而战胜自我, 实现转化。对于该项工作还应做好保密工作, 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3.2 学习障碍型

教师教学多加“心思”,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 注重教学效果, 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 注意和学生的及时沟通, 努力拓展和学生交流的渠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一期间, 分析四年大学的成长过程, 分阶段进行教育引导, 每一学年都为其设计一项或几项职业方面相关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成长按步就班, 秩序渐进。针对所学的专业技能, 可进行开放式的模拟课堂授课, 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开设课外爱好者协会,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 充分感受大学生活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实施双导制, 设置班级指导生。由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担任, 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与指导, 使其少走弯路。

3.3 家庭及自身状况型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 尽可能帮助其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并把学校的各种资助政策及时清楚地落实到学生, 尽可能帮他们缓解经济困难。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档案, 做到落实奖助有据可查。辅导员或心理教师在了解相应情况后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定期与其交流, 多与家长联系, 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法律知识,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于家庭变故的学生, 给学生生活学习上多一份关心;建立倾吐驿站或组织一些相关活动, 让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转化出来;自身生理有缺陷的学生, 以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4 社会问题型

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 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加强择业指导和就业帮扶, 坚持“标本兼治”, 对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活动进行综合治理。多开公益讲座, 在同学当中树立“理性消费、谨慎消费、可持续消费”理念;组织大学生到乡村支教, 让其切身感受贫困地区的艰难, 以实际环境感化他们。

特殊学生普遍都存在较强的自卑和孤独自闭心理, 从而导致敏感、多疑和压抑, 这种情绪得不到正常的宣泄与释放, 心理障碍会越来越严重, 完全陷入自我为中心, 漠视他人生命情感, 对人生、对社会产生极端看法。所以高校学生工作应该妥善处理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问题,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 那么必定会影响到高校校园的稳定, 同时也会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障碍。

参考文献

[1]丁敏娜.浅谈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J].科技资讯, 2008 (31) :231-232.

[2]翁倩, 刘阔.高校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86-87.

学生管理教育 篇9

关键词:高校管理,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析探讨

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是各个高校的基本工作, 通过展开合理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且一般高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及学校学生组织的发展上等等, 高校通过对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就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将从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的意义、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探讨以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分析,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的意义

本文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相关问题探讨来说, 对高效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通过研究可以对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 这样就可以发现高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醒高校注意管理工作的中的问题;其次, 在研究过程中势必会对大学生养成教育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协调问题进行分析, 这样就会在发现问题之后, 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策略, 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最后, 本文的研究理论可以对实际教学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科学的指导, 帮助高校开展合理的大学生养成教育。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探讨

1.学校奖学金制度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 最突出的就表现在高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首先面对学校奖学金制度的设置, 在评奖标准的选择上往往是选择那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 或者是一些平常表现优秀的学生。那么对于奖学金的评选标准的制定和程序的安排来说,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各个高校的奖学金制度都是符合国家对高校奖学金制度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就会出现一些拉拢教师或者是评选委员会的一些同学, 从而造成奖学金获得者往往并不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么这些制度设定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差距就会使部分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 从而使奖学金制度不但没有达到任何鼓励的作用, 完全背离了奖学金设置的初衷。

2.学校考试管理制度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学校考试管理制度, 也同样关系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考试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要经历的, 但是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好好学习而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作弊的手段。那么在此时, 学校的考试管理制度就对作弊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依据作弊情况给予严格的处分。但是考试过后, 同学们就会发现在考试中进行作弊的同学依然在学校上课, 并且没有接受任何实质性的处罚。这样的结果就会让同学们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严格, 而且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爱学习, 缺乏诚信的问题。

3.学生日常管理规定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在高校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除了以上问题, 还包括对学生日常管理规定。在大学里虽然不像中学对日常生活要求的那样严格, 但是还会有一定的要求。

三、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

1.加强学校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度。为了更好地促进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 高校就必须要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做到严格按照制度来管理学校, 这样才可以保证学校的各方面合理有序的进行, 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一个科学的实践范本, 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从现实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科学性。高校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制度的建设要来源于实际、更要应用于实际。如果所建立的制度与实际发展不符, 那么就很难保证制度的实行, 这样就会使一些利用了制度的不完善之处, 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科学性, 可以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

结语: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还有待进步, 尤其是各种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本文的论述中就对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希望可以推动高校管理建设的科学性, 促进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其志, 陈家麟.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情绪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05) .

学生管理教育 篇10

关键词: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 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随着学分制的发展, 高校出现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比如目前学生选课的分散、教室流动和合班教学的增多, 使得传统班级概念受到冲击, 沿用传统行政班级的教育管理模式, 给我们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死角。主动应对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变化给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探索建立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

(1) 高等教育理念发生变化。传统高等教育的内涵注重知识传授, 现代高等教育更注重开放性和社会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 教学并重,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理念的转变。重视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一个趋势, 因此, 高校学生住宿的管理, 不应当仅仅看作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住宿物质条件的过程, 而应该把它看作是高校育人的管理子系统来认识, 应该由过去纯粹的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 尤其是对高等学府的大学生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育人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长期发展的结果, 实施人性化管理才能够有效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构建一种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

2. 学分制的实行。

随着学分制的发展, 高校出现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首先, 学生选课的分散、教室的流动以及合班教学的增多, 使得传统班级概念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以传统行政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 无论是在参与的广泛度和参与的热情上都大大削减, 甚至难以组织起来, 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条件下狭窄的专业界限, 学生有自由选择课程和任课老师的权利, 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自己的课表, 任课老师在课堂上面对的学生也不再是过去同一个院系、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但这样给任课老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指导和沟通带来了困难, 同时辅导员对分散在不同课堂、不同时间段上课的同学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监控。再次, 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特别是他们在宿舍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了, 而对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来说, 学生宿舍是由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或者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 很难保证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沿用传统行政班级的教育管理模式, 给我们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死角。

3. 后勤服务社会化。

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学生在社区场所的生活、学习和活动, 应该由相应的后勤企业负责提供必要的保障, 然而后勤部门和物管公司因为自身性质和对学生教育管理力量的薄弱, 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保障[1]。因此, 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学生公寓等因后勤社会化改革而造成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 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及时弥补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学生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努力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基于学生社区的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4. 学生自主成才的内部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寻找时期, 他们崇尚公平、自由, 勇于开拓进取, 对自我成才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 适应学生自主成才的内部需求,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育人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 使之成为教育管理者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教育过程[2]。

5. 学生活动宿舍化。

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学生不仅活动区域和空间拓宽了, 而且发展的弹性和自主性也增强了。他们以宿舍、公寓和宿舍区为单位开展的各种活动日益增多, 学习生活的模式也逐步由专业、学院为单位转化为以宿舍或邻近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宿舍为单位。据有关调查表明, 同一个班级不同宿舍的在校学生在思想、作风、行为表现上差异较大, 而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作风和行为表现上差异相对较小, 可见, 宿舍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很高, 因此, 将学生社区纳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 针对学生宿舍区的特点, 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这无疑会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高校学生社区及其特点

学生社区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学分制的逐步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高校学生社区概念的提出来自于社区。“社区” (com m un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的Fenowship, 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首次将该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 后来社区一词经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引入中国, 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细胞, 包括食堂、文体活动广场、商业服务网点、公共设施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区域[3]。它不仅是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 而且是课堂的延伸、社会的缩影、成才的基地, 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窗口, 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就业辅导、党建工作、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区已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社区与社会的居民社区是有区别的, 只有认识高校学生社区的特点, 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社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社区主体人格的同一性。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属性具有相同的特点。与普通居民社区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不同, 大学生社区是由一群文化素质高、行为习惯相近、具有较多共同语言、年龄介乎17~22岁之间的青年男女大学生构成的青年人群体。一方面, 他们思维敏锐、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另一方面, 大学生还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 他们的身上还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 表现为思想还不成熟, 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等,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比如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经验不足的矛盾, 渴望被承认、理解与闭锁性的矛盾等。

2. 社区主体活动的趋同性。

群体的共同目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增长经验、健全人格也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因此,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同时, 高校又具有相对一致的作息时间, 使大多数学生的行为活动基本同步, 即上课、用餐、就寝, “三点一线”的活动模式。

3. 社区活动的可控性。

由于学生社区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 学生在校一般是4年, 期间流动性很小, 每年毕业一批, 入学一批, 人员结构相对稳定。在校期间, 由于集体宿舍居住的方式决定了学生有共同的作息时间, 并且按照学校相对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步学习、生活以及开展娱乐活动, 规律性较强。因此, 相对于其他居民社区而言, 大学生社区也就具有较强的可控性。

4. 社区环境的可塑性。

大学生社区已经不是脱离社会的象牙塔, 它是向社会化过渡的半社会化阶段, 因此, 学生社区又是社会的缩影, 社会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社会上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也都会在这里得到折射, 但大学校园生活的主体是大学生, 人员相对较为单一, 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 比居民社区相对容易管理、控制和塑造。

三、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根据学生管理的特点, 对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认识到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样化的特点。借鉴国外高校大学生服务机构设置的经验, 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 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下:社区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大致由以下几个部门组成:社区学生发展管理部门、社区学生自治组织、社区后勤管理部门, 这三个部门在校学生社区管理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互相配合, 积极开展工作。社区学生发展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勤工助学、就业、社会实践、德育、学生投诉等进行管理、服务、咨询和指导。同时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将社区公寓楼分成不同的楼栋和功能区, 将学生党团支部设立在每个楼栋和功能区, 由上级党团组织直接领导。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以公寓楼、楼层或宿舍为单位的分层组织、社团组织、社区学生会等, 主要职能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后勤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住宿、伙食、医疗卫生、水电、绿化、运输、交通、安全、保卫、娱乐、基建、修缮等兼有对学生教育指导和管理的职能。在目前高校院、系学生工作机构尚存的情况下, 成立具体负责院、系学生较为集中的相关社区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 实施社区学生服务咨询和教育管理, 不仅符合我国高校社区建设的实际, 而且体现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高等教育育人宗旨, 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区和谐、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四、关于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1.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

理, 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学生自治组织的成立, 有利于学生广泛地参与管理, 体现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对象, 虽然青年大学生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是富于创造力和工作热情的, 但有时难免会冲动且盲目, 不能够从全局出发,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学生自治组织还是要听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老师的指导。

2.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齐抓共

管, 管理力度较强, 学校、后勤管理单位和学生组织都投入到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三者各取所长、各有所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但是, 正是因为三方共同监管, 有时候可能会造成重复管理或者是管理漏洞的出现, 因此, 必须明确权责主体的目标定位和管理职责, 避免职权不分、责任不明的状况, 使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

3. 在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后续建设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社区文化的建设。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 其中1/3的教育在课堂, 2/3的教育在校园的育人环境, 而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 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 高品位的社区文化往往可以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和感染力, 它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因素和原动力, 推动学生积极奉献、开拓进取, 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 要精心策划和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学校一方面除了加强社区学生活动中心、宣传橱窗等硬件建设外, 还要强化软环境建设, 以满足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高度要求, 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使学生社区真正具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4.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信息化、网络化。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 如果对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继续采用旧的人工化管理手段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信息化的要求。从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高比例就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信息化程度。对于高校学生社区的管理, 建立必要的信息整理以及收集学生愿望、呼声的反馈极为重要, 应该建立相应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对社区学生信息采集、分类、整理、传递、存储、加工、分析和使用, 实现信息化管理, 并逐步实现信息管理的集成化和网络化。

5.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管理队伍建设高素质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社区管理队伍迫在眉睫。首先是在人员的选拔上把关, 把管理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纳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其次是注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 有计划、有规律地组织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使他们能够真正胜任学生社区管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72-73.

[2]钱佩忠, 朱婷, 费正东.学生社区是思想教育的新领地[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6) :66-67.

[3]钱佩忠, 朱婷.学生社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3, (6) :177-179.

[4]时长江.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3) :137-140.

学生管理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学生 自我管理 管理工作

当前,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学生的管理也面临重大变革, 以往的“鞭策式”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此,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应对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加强高校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什么是“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 就是在高校学生接受教育阶段, 在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个方 面: 一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学生有教育自主权, 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 三 是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 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 更符合学 生的实际需要。 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 地方, 强调学生自治, 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 督作用。

二、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重要的一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解决实 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 学生主动参与管 理, 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独立性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 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下,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 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再次,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自我管理” 是一种软性的管理, 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 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 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如果自我管理, 更能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 丰富 文化生活, 增强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实践途径

(1) 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加强对“自我管理” 的认识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同时, 高校学生管理正凸显一些 问题。比如说, 学生管理仍实行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 我发展;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 整天都在忙于日常事务, 或从事自己的工作, 没有时间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 把握不了 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对学生工作不够重视, 整天忙于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中, 把学生管理置之度外; 有的高校不断修建新的校区, 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 对新 校区的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闻不问。

以上的这些情况, 在很多高校都很常见。然而, 这种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 因此学校 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这种观念, 接受新思想, 树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2) 创造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 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包 括人和物两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是建设文明校园 的主力军。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才能 建设文明校园,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主 要的生活场所, 因此, 宿舍氛围的营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良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 挥巨大作用; 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保持教室的安静是每 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 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制度,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要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就必须有相应的制 度来约束。实行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 而必须 有一些制度作为底线, 否则, 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违背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 相关制度的建立, 对于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起着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总之, 要想有效地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学 生管理工作者的指导下和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下, 充分挖 掘学生的潜力, 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在自我管理中全 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纬明, 余达淮, 曹菱红, 姜晓平.高等教育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威.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 20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 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学生管理教育 篇12

(1) 当学生犯了错误, 不便明说时, 利用暗示的语言或者行为旁敲侧击, 既避免了与学生可能的直接冲突, 又能起到敲山震虎的点化作用。

(2) 对于内向而缺乏自信的学生, 多提及榜样、多安排工作或用鼓励的眼光、善意的表情示意, 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性格外向、自以为是的学生, 不妨经常给个刺激, 或冷淡他, 让他自己去悟、去改变。

(3) 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教师提前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 并采用简洁、沉稳的语调和慎重的举止, 使得学生受到暗示, 自觉地安静下来。

(4) 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辨别消极的自我暗示, 及时制止不良情绪。最终将各种积极暗示强化成为坚定的信念, 支持自己走向成功。

(5) 积极的心理暗示, 能令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 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 并可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性循环。

2 心理暗示在学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2.1 用于谈话批评

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无力, 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绝不是严厉的指责所能做到。正确的道理他们都懂, 一味地指责, 只能起到反作用。学生犯了错误时, 管理者可以有意地挖掘其身上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比,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候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并照办了。

对于平时学习不上进、行为散漫的学生,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谈话教育时, 更应避开“应该”、“必须”之类的词, 巧妙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典型故事、情境模拟等方法, 鼓励他们提起斗志, 效果比板起面孔训戒要好得多。

2.2 用于营造风气

如果给学生树立某种观念、营造某种风气, 最好选择能引起学生震动的场合来进行。

2.3 用于活动与竞赛

为规范日常行为, 推动良好氛围的形成, 可以通过举办竞赛、演讲会、讨论会等, 统一思想, 调动积极性。

2.4 行为塑造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高校学生“善于”评判教师, 挖掘某某教师语言、行为上的漏洞, 在心里产生抵触, 管理者的训诫就大打折扣了, 反之, 如果一位管理者学高、身正、勤奋、讲究礼貌等作风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赖与敬仰。

2.5 情绪管理和自我暗示

有的同学态度消极, 对待这样的同学, 在积极关注的同时, 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积极的暗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比总是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坚决避免给他们贴上失败的标签。

3 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暗示要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如果教师缺乏学生的信任, 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 那么, 无论你怎样暗示, 也是不会起作用的。

(2) 暗示者对暗示对象要掌握可靠的信息, 才能选择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时机、暗示的程度。

(3) 暗示要注意适度, 另外, 暗示只是学生管理教育的方法之一, 应与其他管理方法的结合使用, 不可替代惩戒和正面批评。

(4) 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区别对象, 掌握时机。

总之心理暗示是一种较高的管理艺术, 合理、适当地运用, 可以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 改良学生的行为, 达到教育目的。如果建立在师生感情融洽、平等互信的基础上, 效果更好。如果教师威信高、能力强, 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在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暗示就更加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用何种方法, 根植于对学生深切的关爱和殷殷期望之中才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摘要: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对管理者的正面教育管理往往不以为然, 学生工作者如果能利用好心理暗示, 其思想教育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钢芯铝绞线论文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