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能力(共12篇)
学生管理能力 篇1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者是紧密联系, 互为利导制约的,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是教育战线上的前辈同仁们一直在努力和完善的事情, 这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权作探索研究。
学生管理能力 篇2
1.遇到重要问题是你是否能果断决策?(自我决策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2.你是否能够清楚向他人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语言表达能力)
A.是B.不是
3.短期内你要做的事情很多时,你会怎样做?(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A.只做一部分,其他的不管,因为时间不够
B.挤时间,做好所有事情
C.不用挤时间,每件事情做个大概就好
4.你对工作中跟你意见总是不和的人抱有怎样的态度?(社会交际能力)
A.非常不满,以至于公开对立
B.心存不满,但以和为贵
C.积极交流,尽量消除隔阂
5.你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哪一类工作?月薪要求是多少?(社会适应能力)
A.高层管理层,7000-12000
B.中层管理层,3500-7000
C.基层管理层,2800-3500
D.普通职员,1500-2800
6.做一件持续长时间的事情是你是否会始终明确自己的目标?(目标能力)
A.是B.不是C.大多数情况是D.大多数情况不是
7.你认为专业能力对创业的意义如何?(专业能力)
A.非常重要,一定要学好
B.一般重要,具备基础知识就行
C.不重要,创业过程中会学到必要的能力的8.你是否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转化能力)
A.非常清楚B.大概清楚C.不清楚
9.你对商业法律的了解程度如何?(智慧潜能)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C.不了解
10.你会采用哪一项来维持你的事业?(心理素质)
A.热情B.责任
学生管理能力 篇3
【关键词】直接 间接 关系
技校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能力普遍不强。作为语文教师,我体会到: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提取信息、获得写作、说话技艺、获得感情、道德熏陶等质量高低。因此,理解能力的获得是关键。阅读理解就是要了解、领会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阅读理解的过程,也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种。
一、 直接理解
就阅读理解而言,对文章产生直接理解的“亲身经验”包括感觉经验、情绪情感体验、生活阅历、心路历程等,以及从阅读、影视中嫁接到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积累。如何由亲身体验达到对文本的直接理解?这就需要运用联想、想象在文本和亲身经验之间架设一座桥,使自己的经验和文本内容呈现的经验互相交融,入境入神,移情忘怀。在阅读文本时,要运用联想想象搜寻自己的经验,释放经验,进入文本情景甚至化身为文本角色去体验文章。比如直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要调动你的登楼的阅历,登楼过程中的心理,登上更高一层楼后获得的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去想象作品的内容,进入作品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心理。也就是说,你的亲身经验愈丰富,愈贴近文本,你对文本的理解就越丰富,就越能产生共鸣。你的感觉愈敏锐,情绪情感体验愈细腻、强烈,对文本的直接理解就愈到位。有意识地不断丰富和开拓感觉、情绪情感等的深层经验,对阅读理解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在阅读中,如果没有亲身经验可供理解,那么可以采用借用、嫁接等方法。如中职学生对文本中所写的夫妻之情没有亲身经验,可借用母子之间的依恋之情,可嫁接由阅读和观看影视得来的一些间接经验积累。
直接理解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局部的感知越精细,越深入,对整体理解帮助越大,整体感知越能高瞻远瞩,就越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的问题在整体感知时看不真切,这就要借助局部理解,局部理解有困难,不妨从整体感知上找突破口。
二、间接理解
间接理解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过程,从最初模糊笼统、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清楚、分化的理解。阅读教学一般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或者说从语言入手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教学的特征。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它们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重分析轻综合,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重综合,轻分析,不利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又会导致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
阅读理解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感知和理性的统一。直接理解再丰富,如果没有间接理解的理性分析和综合,理解往往难以升华,往往难以做到客观、深刻。抛开直接理解来进行间接理解,间接理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理解是间接理解的基础。有了充分的直接理解再去进行分析综合,就不会是冰冷地对文本的解剖整合。在充分感知上直接理解有助于分析综合的深入,分析综合又可使感知更有理有据。当直接理解有困难时,我们可求助于分析综合,从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上,对材料的前因后果上去探寻,当我们的分析综合陷入枯竭时,直接理解会为分析综合插上灵感的翅膀。只有这两种理解相结合才能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三、双重理解的关系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但它们又是独立的。它们有互相融合、交替进行的时候,也必须有属于自己暂时相对独立的空间。直接理解感悟作品时,调动起自己的感觉经验、情绪体验等来对作品的内容产生想象,这时是不欢迎理性的打扰的。投入地感悟一个作品,纯粹地享受作品带来的美感,这时对理性的研究是排斥的。这种纯粹地对作品的原生态享用是必要的,有助于美的熏陶,而这种享用水平的提升是会随着分析综合水平,对表达技巧等的认识的提高而水涨船高的。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时又忌“感情用事”,必须客观而冷静。直接理解时要进入情境,进入文本角色,间接理解却要退步抽身。
学生管理能力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一) 学生主体因素
实践证明, 学生主体因素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机和态度是引发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态度和动机, 会使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积极参加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和参加实践创新的坚强意志, 达到既定的目标。应该说, 学习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习的知识越多, 对实践问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完成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一般而言, 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 特别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等, 直接影响知觉系统对问题情境中信息的选择和对觉察到的信息的解释”。学生经验越丰富, 对创新、实践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对以后的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深, 效果当然也就越突出。
(二) 学校组织因素
加涅曾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 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 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 可以这样说———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的态度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在学生不断主动参加各种有效的活动之中, 而这些有效活动的设置和开展, 依赖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整体设计。活动的实施, 取决于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心。只有学校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才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说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小环境, 那么, 社会环境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环境。一方面, 小环境是受大环境影响的。另一方面, 学生也直接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社会上刮起的新的读书无用论, 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环境通过师生的外在感受影响其心理环境,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创新动机的变化, 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欠缺。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 高职院校学生三种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阶段, 我们认为, 和其他本科高校学生相比, 他们的三种能力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会学习,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没有计划性, 往往是被动上课, 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 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 对学不会的内容往往采取放任态度, 学习方法欠妥当, 学习没有动力, 不会自主学习。学生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实践能力较低, 总认为上个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其产生失落感、自卑感, 浑浑噩噩过日子, 只想早点毕业, 出去有个饭碗即可。但由于创新实践能力低, 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 就出现了茫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 以致不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的实际水平, 从而影响了自身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
(二)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围绕对三种能力培养展开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尤其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教学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的比例为6∶4,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对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往往是只重视单纯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不听, 更谈不上去进一步创新和实践了,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路径
(一) 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就难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把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的目的。要学有所成, 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就必须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总认为低人一等的普遍现象,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 聘请高职院校毕业的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 通过开展“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专题讨论或者辩论,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水平, 激励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而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很多高职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投入的精力不多, 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 这往往是学习能力不强的表现。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 他们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没有激情和热情, 更难做到对专业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学能力。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 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 多想问题, 不要死记硬背”。高职学生要把握住学习的主要环节, 未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要讲究学习的方法和艺术, 要学会独立思考, 要学习网络有益的知识要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领域, 为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学会创新是学生获取成功的通行证。从现实情况来看, 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著名的四通公司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 没有创新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观念,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是十分厚实, 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还是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的, 想象力也比较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通过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去挑战一切新的事物, 让学生永远怀着一颗好奇的心,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就要善于开辟新的学习路径, 需找新的突破, 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批判, 学会灵活, 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列宁认为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当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主要是动手实践能力强, 并且在求职、就业中表现得更加务实。知识必须与能力相结合, 并且通过实践展示出来, 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特点, 改变单纯讲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 教育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实践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往往是最基本的, 更高的专业技能往往需要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获取。通过演示、观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手段, 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 而且可以发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可以发现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学校要营造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 可以促使实践型人才的出现。在学校环境布置、舆论宣传等方面要体现学生参加实践的价值和情趣, 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孕育实践能力的文化活动。学校可通过组织讲座、报告、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各种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 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的, 因此, 要大力倡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 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者活动、科技咨询活动, 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社会热点问题, 经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思考,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认识, 巩固所学知识, 增长才干,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必须具备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合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腾飞.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吕义, 卫绍元, 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篇5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中心小学 崔桂云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发现;创造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能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
2.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进行语言训练的。
1.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如《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两只前足扒土,两只强有力的后足踏地”让学生抓住“搬、扒、踏”三个动词来想象、表演,蟋蟀的吃苦与灵活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抓标点符号。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讲到海水的颜色很多,有深蓝的、淡绿的……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海水还有那些颜色。学生展开联想拿自己知道的所有颜色来说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深刻了。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管理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和原来的《自然》相比它所包含着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更加的丰富。在这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各方面学习中都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科学课的教学与实验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教师要教态自然,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每多一些鼓励,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促使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和氛围变成愉快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出问题,把学习过程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集思广益,积极倡导并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才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让他们不仅能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还乐于思考问题然后去亲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的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器材和实验器材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述、操作、实验以及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实验性强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投身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教师在多媒体中出示图片“三支蜡烛”,一支没有罩杯子的蜡烛,一支是罩着小杯子的蜡烛,和一支罩了很大杯子的蜡烛,老师同时提问:“同学们猜一下哪支蜡烛会先熄灭,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在自己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情况下猜测哪一支蜡烛会先熄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说完后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实验证明第二支罩小杯子的蜡烛先熄灭,由演示实验三支蜡烛哪一支先熄灭引出“空气中有什么”。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激动不已,学习兴趣以及实验兴趣已经很强烈了。老师讲清实验注意事项让同学们亲手进行试验操作得出结论,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在教学中强化科学实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标准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潜能会有极大展现、调动、开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疑虑、惊讶,问题解决时的愉悦之情,这些情感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设计,有层次、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亲自实验,在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更好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进一步学习。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明确操作流程;③注意操作事项。小学五年级《简单电路》一课中出示一棵圣诞树上面点缀好多小电珠,灯光忽闪忽闪的,光彩夺目,引出情境圣诞树是怎么亮的,是怎么做成的,如果同学们有小电珠,你们怎么能把它连接亮?给学生们发放一些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这时同学们很兴奋,自己亲自动手的想法强烈,快速并积极地动起手来制作。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组装方法,并主动在一起讨论其中不同的组装方法和其中的奥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自行设计操作过程并讨论,在亲自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很好地去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营造良好科学氛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而科学中处处都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这门课程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学习,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管理能力 篇7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 顾名思义, 兼具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又要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既是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固有特征, 又是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有利砝码。基于此,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 除了知识能力, 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素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 通过对酒店类用人单位进行调查问卷, 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敢用英语主动跟外宾交流。是否能够依据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各大酒店。而入住酒店的外宾通用语言就是英语。出于工作需要, 酒店十分重视员工的英语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有的酒店甚至将员工工资与英语考级挂钩。
除了英语, 酒店还特别重视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 认为其直接关系到酒店的管理质量和对客服务质量。如果在英语听说教学中, 除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还注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 就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可在现有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只局限在基础的英语听说训练, 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更顾及不到学生的职业成长。
听说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主动性不强。众所周知, 高职生源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导致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 差别较大。由于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饱受曲折, 不少同学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极其不自信, 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甚至对英语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这给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 教师缺乏酒店工作的经验,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英语老师基本都是英语科班出身, 鲜少有酒店工作经验, 教材是其选择英语听说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而教材有其滞后性, 教学与实践部分脱节, 不能完全满足酒店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酒店工作经验的缺乏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沿用传统英语的教学方法, 而无法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 创造性地使用更加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3) 在英语听说教学中, 教师没有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学实用性不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酒店普遍要求员工既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 又能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途径
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听说的教学现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一) 学生方面
1)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近距离接触酒店的机会。通过在酒店短期的工作, 能使学生们更加熟悉酒店的工作环境,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英语听说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听说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教师开展听说教学活动。2) 鉴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特别注意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听说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两极”的同学,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3) 教师应严格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 同时, 更应该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如前所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良莠不齐,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自信。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遇到挫折之时、取得进步之时、甚至犯错之时都能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和支持, 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份关心, 内心充满感激, 并最终将这种感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 教师方面
1) 为英语教师创造到企业工作的机会。系部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英语教师下企业, 到酒店的各个部门去工作。通过这种方式, 能使教师获得一线的工作经验, 充分了解酒店工作的流程, 了解酒店方对于学生的要求, 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充实自己的酒店专业知识, 积累教学案例, 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将工作场景中转化为教学环境, 突出教学的职业化和真实化。2) 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等途径, 能够丰富自己的酒店专业知识,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也无法把自己的收获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因此, 要鼓励教师通过培训、竞赛等方式,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3) 教师应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由于酒店专业现有的英语听说教材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关注不多, 而如前所述, 酒店方希望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更新课程标准、课程评价等,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把实际职业岗位任务作为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四、结论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不仅可以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交流和应用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酒店各个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但是, 从另一个方面, 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 创设以学生为主题的情境式教学。
本论文系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涉外酒店员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酒店英语》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小莉.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陈梅玉.浅谈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高职酒店英语学习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 2015.
[3]余昌国.新旅游业态呼唤新型旅游专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 2013.
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篇8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听”老师讲,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自己不思考, 也不会思考, 像孔子说的“愤而求通”“悱而难达”的学生不多, 这也许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最近, 我听了我校几位语文教师的课。在这几节课中, 学生发言积极, 老师的问题刚刚提出来,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我认为这其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二是老师提的问题浅, 根本不用思考, 可以说是无疑而问。正是老师提问的“技术含量”不高, 学生才会不加思考地异口同声, 这样一来达不到通过提问训练思维的目的。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因, 是学习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 是不会创新的。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自读课文, 在不懂的地方质疑, 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分析课题包含的信息, 在阅读前就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语段质疑,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培养理解能力;对课文的结构质疑, 分析文章的联系点和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质疑, 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
学生学会质疑, 才学会了学习, 教师才能达到“不教”。
二、让学生善于联想、想象
一位大学教授拿了一个圆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看, 幼儿园的小朋友说是:月饼、苹果、馒头、汉堡包、妈妈的脸……答案丰富多彩;小学生说是:太阳、月亮、烧饼……答案少了一些;中学生说是:0、O;大学生认为太简单而不屑回答;工作人员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这个故事说的是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减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 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 没有想象, 便没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千古绝唱, 就没有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也根本不能把语文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抽象思维, 更需要的是形象思维, 因为文字是抽象的, 要理解就必须有化抽象为形象的能力, 否则课文也只是由许多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罢了。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某些描写优美的画面展开联想, 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写景的方法, 如《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可以对课文中任人物的描写展开联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扑”“抢”“推”, 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语言的描绘;可以给小说换结尾或续结尾, 如把《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换成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 让学生思考文章会怎样发展。再如给《项链》续一个结尾, 思考任人物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促使他们去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还可以针对某种自然现象、某个场面让学生写一篇联想、想象的作文, 既可以练笔, 有可以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要重视思考方法的指导, 只有掌握了思考的方法, 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步骤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一步看诗歌的题目, 了解诗歌相关信息;第二步根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第三步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第四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散文的教学中要突出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重点分析写作对象及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态度、情感;2.为什么写?重点分析写作意图, 即文章的主旨;3.怎样写的?重点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结构方面的特色。掌握了方法, 就掌握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思维的起点不同, 选择就不同, 作文的高低也就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思维进行选择, 让写作在起点时就与众不同。写作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面对一道作文题, 要指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材料, 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提取最佳的切入点, 直击主题, 确定最佳立意。立意确定后, 要指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最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每次作文时指导学生用15—20分钟对以上内容进行构思, 要让学生养成列详细的写作提纲的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写作速度和写作水平。
在平时讲题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而不是只给一个答案。只有让学生明白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惊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篇9
记得刚带初一时,有次下午第三节课上班会,可我还在学校交流中心开会,也未来得及布置班会讲什么。这时心里想着:“十一二岁的孩子应该是没大有什么自制力的,估计班里全乱套了。班主任老师不在可怎么办?”
终于开完了会,我飞奔回教室。果然不出所料,走到走廊就听见班里在嚷嚷。我正想铁青个脸找上班会乱说话的同学算账。推门一看,大家正在争论着什么。刚想发火,看到黑板上写的内容和一脸严肃的班长,我一下子冷静了些,决定问清楚再说。黑板上写了三大块内容,都是我平时强调比较多的学习、纪律和卫生情况分析。问清缘由后才知道,班委这节课在讲台上指挥同学们讨论班级的一些情况,虽然对几个问题存有争议,但大家都积极参与了。原来,孩子们的管理能力超乎我的想象!
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能这样有条不紊,实在出乎我的预料。同时我也在反思我的教育管理方法。是不是自己太不信任学生,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班会最后的十分钟里,我听取了班委们对这段时间以来学习、纪律和卫生情况分析。 并且班委根据学生们积极献计献策,还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给我提了几个宝贵的意见。真的很精彩!
最后班委用商量的口气问我,“您刚制定的那个评分标准能不能取消?”评分标准是我一手指定的,未跟任何人商量过,是根据学习、纪律和卫生情况打分,由我做主,我把班委与课代表都多加了分。班委说不愿多加分,想跟普通同学平起平坐,这样更显得公平。我非常感慨班级有这样的民主氛围,我开始变得有些激动了。结果当然是我同意。
从此,我开始经常反思我的教育管理方法,是不是自己以为学生年龄还小,低估了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任何事情都由我自己代劳包办,而导致了我自己费劲辛苦却并没有培养起孩子们的独立意识,没有发掘他们的潜能呢?我试着改变我原来的管理和教育观念,凡事爱跟班里商量,也不大用命令的口吻了。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依靠我的学生们了。我一直觉得那节班会是孩子们给我上的活生生的一课。
班主任的工作本来就相当繁忙,而我带初一这一年,又经常开会和外出学习,有时候根本顾不上班里的学生。这时我想,不如班里的大小事务试着让班委自己学着去处理去做主。放权给他们?这个想法我心里没底,但可以试试嘛。据平时仔细观察着,我瞄准那些品学兼优、自尊心和责任心强又任劳任怨的学生,作为班委的主力。再遇到班委碰到难题来办公室找我,我认为他们有能力处理掉的小事,就故意说自己有事,掉头就走,让他们自己看着办,而且要给我办好。虽然经常不放心,怕学生办不好,但结果总会出乎我的预料。比如,上自习课,我认为班里会很乱,可我每次蹑手蹑脚走到班门口都能感受到班里浓厚的学习气氛,当然也有一两个爱说话的被班委扔出来。时间长了,我也不用每节自习课都过来盯着了,可以省出时间来备备课或打打球。
我有时课实在调不开,就让班里的小老师们帮我上课。 我会提前叫他们去办公室彩排一下,结果他们完成得相当圆满。我每次回来一检查,大多数学生新单词也读会了, 课文翻译也搞懂了,我真省了不少劲。起初我不放心让学生自己上课,就让别的老师帮我看课,结果看课老师惊讶,你们班学生给学生上课竟都这么有秩序。有天下午我来到学校一看,班门口站了四个学生,像是罚站的样子,个个神情沮丧。我问了问这是咋了,原来是上网吧让班委给逮住了,挨了训罚站呢。“好厉害的班委!”我心想。我把几个班委叫到办公室,听了他们“抓人”的经过。我除了委婉批评纠正了他们别再跟踪去网吧抓人,因为这样挺危险的,还告诉了他们遇到这种事的正确安全的处理方法,并表达了我对他们工作的感谢。其实,我还是打心底挺佩服他们的。
就在那周星期五下午班会,班委们建议我召开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的主题班会。班里同学积极发言,搞的上网吧的学生就像过街老鼠一样,舆论真的很重要!自从那次起偷偷上网吧的学生渐渐少了。所以,班里有负责且正义的班委是培养班级学生规规矩矩好习惯的重要手段,学生要规规矩矩是非分明,首先它的核心——班委更应该如此。这样其他同学才会向班委看齐,并依靠班委这支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去影响、调动其他学生。
这次班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发现了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我便很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用心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作为团结和教育全体学生的核心力量。并依靠这支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去影响、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我会给每个人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比如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小组组长,这样的话,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学生管理能力 篇10
一、营造民主氛围,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 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二、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中, 要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 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 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 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 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 然后提问:如果 (1) 地球不自转; (2) 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3) 地球无海陆之分, 那么, 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 (1) 、条件 (2) 、条件 (3) , 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 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 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 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 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 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1. 提纲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 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 为降低难度, 便于学生掌握, 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 理出主要知识点, 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 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比如:区域地理学习中采用提纲式阅读法,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提纲, 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 并完成一定的要求, 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 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 得出正确结论。这样, 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2. 地图阅读法
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 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 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知识的时候, 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 认真读图, 分析地图, 理解、记忆地图, 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 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 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 也能把图转换成文, 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 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如, 在学习地球的表面形态时, 充分利用书中的六大板块示意图, 让学生根据地图解决板块运动问题, 并总结板块边界处的对应地形。
3. 习题阅读法
所谓习题阅读法, 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 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 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 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 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 教师选编习题的能力很重要, 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 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 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难度要适中, 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 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 到课本中找答案, 辨对错, 动眼、动手、动脑, 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 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 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 提高解题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 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 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 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再让学生自由阅读, 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 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 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 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潜能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 合作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鼓励质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减负;自主管理
G635.5
長期以来,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老师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以至于绝大部分班主任老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要实现清华大学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目标,必须切实减轻班主任老师的负担。而要切实减轻班主任老师的负担,除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相应减负措施外,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老师自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把自己从日常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自己给自己减负。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包括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谈谈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让学生管理班级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一个班级要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严格而又合理的规章制度。绝大多数班主任老师非常重视班级制度建设,但不同的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有些班主任老师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即自己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就成了“他律性的东西”,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制度越健全,执行起来就越难,班主任当得越辛苦;而有些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只从宏观上把握要制定哪些制度及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和执行有关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就成了“自律性的东西”,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起来也就阻力小,不费劲。因此在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制定方法,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这样班级制度就由“他律性的东西”转变为“自律性的东西”,实现了通过让学生管理班级,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又减轻了班主任老师负担的双重目的。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让学生管理学生
组织建设主要指班干部队伍建设。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班风,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班干部队伍。我在班级组织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制,实行常任班干部任期制和值日班长每周轮换制。值日班长由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换,负责该周的班级日常管理,如实填写“班级情况逐日汇报表”交常务班长签字后予以公示,以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被登记违纪的同学,在看到公示后,必须及时到班主任老师哪里说明情况。常务班长在周末把本周“班级情况逐日汇报表”汇总,填写“班级情况每周汇报表”交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见表后对每周班上各方面的情况就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竞赛活动,看哪个执日班长在他值周时间内扣分少,哪个同学在一期内被登记和扣分少,以此作为期末评选“优秀班干部”和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人、人人有人管”。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班干部队伍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减轻了班主任老师的负担,把班主任老师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效果很好。
第三,加强思想建设,让学生管理自己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理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如果一个班的学生都能做到自治,自己管理好自己或基本上能自己管理好自己,那么班主任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就必须加强思想建设,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要管好自己且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教育。通过班级宣誓、诚信考试宣誓和班主任的谈话,让学生认识到应该要自己管理好自己,而不要让别人来管理自己。班级宣誓,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星期一早操后在操场上的国旗下进行,如果天下雨,就在教室进行。学生宣誓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站在领誓员旁边,看谁领誓时声音最宏亮,效果最好,就说明他决心最大。我班的誓词是:“清晨,我们锻炼在美丽的校园里,看着远处冉冉升起的太阳,一种快乐感就涌上我心头,我们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仿佛进入了理想中的校园,它吸引着我们,它呼唤着我们,短暂的痛苦与未来的前途相比算得了什么,为了理想,我甘愿忍受寂寞;为了未来,甘愿忍受痛苦。痛苦就是力量,目标就是未来。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主帅,我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的微笑,为了祖国的富强,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要拼搏,拼搏!拼搏!!拼搏!!!”。誓词具有激励性,看得出,每次同学宣誓后,大家很受鼓舞,读书也就特别刻苦。每年“五四”和“十一”的宣誓活动也搞得很隆重,宣誓后,学生代表发言,班主任老师讲话,学生谈感受,全部过程用手机摄下来,留作纪念。参加宣誓后的同学,他们对自己要求比以前严格了,学习起来也非常自觉。每次大的考试,在考纪考风教育时,我都要让同学举行诚信考试宣誓,并签订学生诚信考试承诺书,设置无人监考考室,实行无人监考。班上的考纪考风好了,考试时根本不需要老师监考,学生非常自觉,没有违纪舞弊现象。当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应适当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良好习惯养成,学生许多方面就不需要别人来管理,从而实现了自治。因此每当学生有进步,那怕是一丁点儿进步,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班主任老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是他们向“善”的动力。
学生管理能力 篇12
一、重视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目前很多化学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其实就是验证性的实验,用来验证一些化学原理是否正确,其教学思路往往都是“提出问题—分析原理—教师演示—得出结论”这样的模式。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但如果将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更改成具有探究性质的探究性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思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演示“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课本上把步骤和已知的结论都写得清清楚楚,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兴趣不高,于是笔者决定将这个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在上课前笔者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设计,上课后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最终确定各个小组的研究方案,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并由此进行实验,然后让各小组进行逐一汇报。第一小组的方法是在慢慢取得Al2(SO4)3溶液后加入Na OH溶液,得出的结论是有大量的白色的沉淀物生成。第二小组采用的方法是在Al Cl3溶液里逐滴加入氨水,得到的结论是有白色沉淀物生成,但是不溶解。第三小组的做法是把氨水滴入Al2(SO4)3溶液里,得出的结论是会生成白色的沉淀。
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第一小组的实验方案会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物,而其他两种方案中没有那么多的白色沉淀物?笔者让第一小组的学生上台又演示了一遍实验,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位同学说“:我认为是这样的,第一组同学使用Al2(SO4)3溶液与Na OH溶液进行实验,我们都知道Al2(SO4)3溶液是强酸弱碱盐,水解的溶液是呈酸性的,而Na Al O2溶液则相反,它是强碱弱酸盐,它的水解溶液是碱性的,当这两种溶液混合就会产生中和反应,因此就会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物,我觉得用盐类的水解知识就可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同学的回答笔者给予了肯定。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汇报—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化学实验的过程直观性强,学生如果认真、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实验活动中去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情况下,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科学设计化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做“粗盐提纯”操作实验时,发现有一名学生垂头丧气,走过去了解情况,得知这个学生过滤了两次都只是得到了浑浊的液体,因此比较气馁。笔者让他演示一遍,发现他使用了不干净的烧杯,而且在过滤的过程中漏斗里的溶液太多,已经高出滤纸的边缘。为了不打击学生的信心,笔者提示他先想一想课前老师提示过的注意事项,那个学生马上说“:烧杯要使用干净的。”然后再实验,还是失败了。学生有些气馁,笔者继续鼓励他“:不要放弃,想一想,你在过滤时还要注意什么事项?”学生自己又重新检查了一遍,马上说“:漏斗里的液体太多了。”学生再实验了一遍,果然提取到了粗盐。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有困难,并没有马上告诉他哪一步做错了,而是引导他自己发现,自主探究,通过他自身的体验来获取如何提取粗盐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要比直接讲要好得多。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有效增强动手能力
这里所说的课外小实验是指利用学生比较常见、比较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作为实验的材料,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的实验,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课外小实验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直观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外小实验感到亲切、熟悉。从药品材料的选取、仪器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方法的设定、实验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化学教材中实验内容的不足,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有趣的小实验,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而且要监督、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课外小实验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笔者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安排两节至三节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展示课,让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小实验,例如用白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火烧不着棉鞋、一吹就燃烧的蜡烛、用水果制作原电池等。笔者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以此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自然得到加强。
四、实验室开放型管理,提升综合实验能力
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实验室是采取封闭式管理的,一般是由任课的化学教师提出申请后才给予开放,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实施实验室的开放性管理,在指定的课余时间里向学生开放,并且保证实验材料供给充足,因为在实验室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验、对实验过程有疑惑的实验等进行动手实践。通过大胆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的学校就是采取了这种做法,每周星期二、星期四第七节实验室都向学生们敞开大门,笔者也经常鼓励学生有时间就去实验室做实验,对一些有价值的实验笔者还会在课外实验展示课中推荐给其他学生,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学生管理能力】推荐阅读:
学生仪表管理能力培养06-12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05-14
大学生就业能力管理06-10
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11-07
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07-27
学生反思能力10-20
技校学生能力05-30
学生弹唱能力05-31
学生课外能力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