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表述能力

2024-07-08

学生表述能力(精选12篇)

学生表述能力 篇1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探究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 其中“得出结论”环节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步。对于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说, 结论的得出是重要的目的。而对于探究活动的主题或问题, 能否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也关系到探究活动的效益。但是有时, 因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所限, 虽然在实验探究中获得了正确的结果, 却因为表述不规范导致最终得出错误结论。因此, 培养学生实验结论表述的能力是值得科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一、正确表述科学结论

科学探究的理想结果就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来说, 正确的结论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学生得到的结论应该符合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 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科学观点;二是学生得到的结论应该是来自他们亲身体验、亲手操作的实验, 并经过缜密分析做出的合理推论。但是学生的探究实验是在设备简化和生活化的环境中进行的, 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环境的要求远远没有科学家实验那么精确,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述, 提高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比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一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 提出研究问题: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经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学生制订了研究方案, 方案中设置了几个用来参照的对照实验组。把同样的被打磨干净的几枚铁钉分别放在以下环境里:完全浸没在自来水里;裸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空气中;完全浸没在盐水里;完全浸没在食用油里。经过一周时间的观察, 学生发现浸在水里的铁钉周围泛起褐色的物质, 于是得出了结论:铁放在有水的环境里会生锈。

实际上, 经过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 如果水里去除了氧气, 那么水对铁基本不构成腐蚀, 再将空气溶入水里, 铁会生锈。案例中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 没有把实验的时间设置得更长以观察到更明显的实验现象, 也没有更仔细地观察裸露在空气中铁钉的表面变化, 所以也就没有能够对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形成足够的认识, 得到了不正确的实验结论。

再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一课,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准备一份食盐溶液和一份清水, 让学生比较马铃薯在两种溶液中的沉浮现象。学生很快就猜测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盐水。教师顺水推舟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烧一烧”的方法验证了那杯液体确实是盐水。于是学生得出了结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盐水。探究活动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

在另一位教师的课上, 学生也经过猜测和验证得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盐水”的结论。这时教师反问学生:“你们能肯定只有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随后提供了白糖、味精让学生继续探究。经过实验, 学生发现溶解了白糖或味精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小组讨论后, 学生得出了新的结论:增加水的浓度, 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可以看得出, 与前者相比, 这个结论显然更正确。

二、准确表述科学结论

“正确”重在事物的性质, 强调没有错误;“准确”重在行为方式或效果, 强调没有误差或偏差。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结论表述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形成准确的科学结论, 使探究活动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 教师首先呈现不同材料、体积大小不一的七种物体, 让学生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学生感受到如果不控制其中的一些条件 (变量) , 就很难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于是教师再出示一组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圆柱体, 让学生进行第一次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这些圆柱体中重的能沉入水里, 轻的会浮在水面。学生在实验单上记录结论:重的物体会沉, 轻的物体会浮。接着教师出示一组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 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探究。学生很快就有了结论:大的物体会浮, 小的物体会沉。从每一次的实验探究看, 学生的结论都是符合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但是当这两个结论被教师呈现到黑板上后, 学生立刻发现了这两个结论表述不清晰、不准确。经过讨论, 学生将两个结论分别修改为“大小相同的物体, 重的会沉, 轻的会浮”“轻重相同的物体, 大的会浮, 小的会沉”。教师又追问:“大小相同的物体, 多重才会沉?多轻才会浮?轻重相同的物体, 多大才会浮?多小才会沉?”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学生发现了自己表述得还是不够准确, 要是把结论中的“会”改成“容易”, 这个结论就准确了。

后续的教学活动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结论的重要性。正因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将两次实验的结论表述准确, 才使得学生对下一环节中控制小瓶子中水的重量的实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从而明白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再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中对“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的研究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条形磁铁上确定了“A、B、C、D、E”五个点, 通过实验收集了各个点上吸引回形针的数量, 并形成一份统计表 (如表1)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得出了结论:条形磁铁两端的磁力大, 中间没有磁力。从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上看, 条形磁铁中间部分能吸起的回形针数是0。对学生来说, 0就意味着一个也没有, 理所当然地认为条形磁铁中间部分没有磁力。可是当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就可以知道磁铁的磁场是从磁极向外扩散又回到磁极, 导致中间部分的磁感应线分布最稀疏, 不能绝对地说中间部分没有磁力。因此, 教师在学生得出“中间部分没有磁力”的结论后可以适当引导, 将结论表述为“条形磁铁两端的磁力大, 中间部分磁力小”, 尽量不让学生从小形成关于磁铁的不准确的认识。

也许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获取和科学家一样精确的科学定理和规律, 但是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做出准确的表述, 既尊重现象, 又不违背事实。

三、完整表述科学结论

作为一次科学探究的成果, 科学结论还应该具有完整性, 要能让人从结论中看出实验的主题、条件、方法、现象和规律等相关信息。

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探究主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根据摆的结构特点从“摆线长度、摆锤重量和摆的角度”三个方面提出假设。经过实验的验证, 有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这些结论有针对性, 但不完整, 无法看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之间有怎样的相关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进行追问, 提示学生将结论补充完整——“摆的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 摆线越长, 摆的速度越慢;摆线越短, 摆的速度越快。”——并将完整的结论重新展示, 甚至可以与最初的结论进行对比, 让学生体会完整表述结论的重要性。

类似的实验还有许多, 如研究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只有说清“有没有关系”和“有怎样的关系”, 才会让结论表述得完整。

再比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研究《溶解的快与慢》时,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部分实验材料——方糖、烧杯、水, 想办法加快方糖的溶解。学生很快联想起小时候喝过的糖水以及调制糖水的过程, 提出了“把方糖碾碎”“用热水”和“用筷子搅拌”等办法。经过实验, 学生证实了这些方案是可行的, 于是得出了结论:“用擀面杖、热水和筷子都能加快方糖的溶解。”在这个结论中, 没有陈述使用这些工具对方糖及溶液进行怎样的操作, 所以也显得不完整。

总之, 我们在追求提高学生对探究主题的理解分析和假设的能力、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客观分析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结论的表述能力。只有通过亲身探究, 获得正确、准确和完整的实验结论, 才能形成区别于科学前概念的新概念、新知识的积累;才能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质量做准备。

学生表述能力 篇2

孩子到了3岁,语言表述力发展得很快。2岁的孩子只能讲200个词左右,而到3岁就猛增到900个词左右,到了4岁增加到1600个左右,可见3岁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相当快的。

孩于到了3岁,讲话时已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连词等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了。快4岁时,已能和别人随意交谈,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听得懂归纳性的话,在语言质量上大为提高。

3岁的孩子能像成人一样说话,只是偶尔在语法、发音上出错。成人倾听孩子的表达、与他交谈、尊重他的思想和观点,都有益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虽然语言发展得较快,但大多还是幼儿式的.发音,据统计,3岁儿能发准音的只有10%左右,因为这个时期是语言发展的过渡期,只须反复教教正确的发音即可。周围的人不要在对孩子讲话时故意夹杂那些幼儿式的话,也不要让孩子多说这种话,这对孩子的发音是不利的。

在这个年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口吃。因为这时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处在初期阶段,想说的话不容易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有暂时性口吃现象,只要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讲话口吃,则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会纠正过来的。

学生表述能力 篇3

关键词:发展 学生 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信息量摄入少,不少小孩子能“做数学”,但不会“说数学”,缺乏数学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进行训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一、 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长期以来,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本质、算理、思路、操作过程、特征等知识,开拓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

2、说计算算理

加强计算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3、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5、 说几何特征

几何形体的学习重在说其特征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出示圆柱模型及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出一个圆柱体的形状,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说出圆柱体的特征。上下底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侧面,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能得到“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的教学过程中。

三、 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数学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学生用中表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四年级实践活动课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教学:“六 一”儿童节到了,学校组织四年级师生共216人准备乘车去旅游,可租的车有两种:大客车可坐40人,每辆每天500元;大巴车可坐20人,每辆每天300元。你能设计出几种租车方案?你最喜欢哪种方案?(1)看到此问题后,你首先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是根据什么引发这一联想的;(2)联想到的知识在问题中能直接用得上吗?(3)你是否找到了解题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答案?请说明具体的思考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探索知识的情境中,对每个问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问题表述的同时学生理清了思路、深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学生表述能力 篇4

(一) 准确揭示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区别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又不同于生活.一些数学问题在进行表述时, 往往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 (上) “认识时钟”内容中有“三时过几时是四时?”这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小学生不理解这个题目的含义.我们知道, “过”是一个生活术语, 在讲授这个问题时, 如借助于电脑动画视频进行演示, 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事实正是如此, 在老师进行动画演示后, 很多学生明白了“过”与前面学习的“加法”是对应的, 即“3+?=4”.进入中学后, 运算已逐步从数的运算过渡到式的运算,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具体数字运算的背后, 往往隐藏着式的运算.例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 准确揭示数学概念、符号等的本质

很多七年级学生被“绝对值”折磨得晕头转向, 其实, 可以通俗地将“绝对值”理解为距离, 例如某两个数差的绝对值, 即为数轴上这两个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再例如求的平方根, 一些学生回答“±4”, 究其原因, 是对“”的含义没能理解, 他们把“16”和“”混为一谈了.

(三) 准确揭示数学文字表述语义

1. 语言表述的顺序

数学语言在表述上要求准确、简洁, 不能出现内涵不清或外延模糊的概念, 不能出现似是而非的命题, 一字之差或者前后颠倒, 往往意义上完全不同.如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轴对称与对称轴, “都不是”和“不都是”, “a与b的和的2倍”与“a与b的2倍的和”, “a与b的绝对值的差”与“a与b的差的绝对值”等.

2. 语言表述的含义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题, 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数学语言所描述的对象不能准确理解或不能有效转化, 如“增加到”与“增加了”的区别, 对于关联词“或”的理解, 很多同学存在误区.如a=0或b=0, 初学者往往认为是二者必居其一, 即要么a=0但b≠0, 要么b=0但a≠0, 而遗漏了另外一种情况, 即a=0且b=0.造成遗漏的重要原因是与语文教学中的“或”的含义混淆了.下面再举两例.

例1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根为a+2与2a-11, 则这个数为______.

分析一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对教材中关于平方根性质叙述的文字语言不能正确转化为符号语言, 即不会写成 (a+2) + (2a-11) =0;另一部分学生是把题目要求理解成求a了, 从而也导致了错误.

例2已知∠ABC=50°, 点D在∠ABC的内部, 作DE∥AB, DF∥BC, 则∠EDF的度数为______.

分析角是由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 大多数同学在解这道题时, 由于没有考虑到射线的方向问题, 从而只得出了下列情况中的一种结果, 导致结论不完整.

例3把下列方程改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分析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

(1) 根本不懂“用含x的式子表示y”这句话的含义;

本题的实质是写成y=ax+b的形式, 是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要求, 是整体代换的初级形式.教学中可分两步走, 一是分离, 即含x, y两个未知数的项分别位于等号的左右两边, 二是将y的系数化为1.

(四) 准确识别图形语言

很多学生在学习几何时, 对于图形的变化应接不暇, 更别谈严谨推理了.实际上, 每一部分几何内容都有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 如果能够掌握它们, 对于提高几何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12.10第一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 除了基本的“F”, “Z”及“U”形状外, 还有形状“M”比较常见.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D (0, -3) , M (4, -3) , Rt△ABC的直角边AC, BC与x轴分别相交于O, G两点, 与直线DM分别相交于E, F两点.将Rt△ABC如图位置摆放, 请写出∠CEF与∠AOG之间的等量关系.

分析对于刚接触几何的初一学生来说, 本题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因为该题线段较多, 无法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识别出基本的常见图形“M”.若把坐标系移开, “M”形状就显而易见了 (见图1) , 则可得到

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准确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语言通常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是由浅入深的.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困难, 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将所学前后知识关联, 他们让所学知识成了一些孤立的点, 作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些孤立的点联系起来, 让他们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对进一步学习数学更加充满信心.

例5果园有苹果树120棵, 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

分析这是小学中低年级的一道简单的倍数问题.把苹果数看成一倍数, 梨树看成几倍数 (倍数是整数倍数) .其数量关系是:几倍数数据=一倍数数据×倍数, 即梨树棵数=苹果树棵数×倍数.

则梨树棵数为:120×2=240 (棵) .

(2) 看图列式并解答.

分析一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老师布置的一道练习题, 初看起来, 这道题似乎跟上题没有联系, 但细细深究, 它的背景实质是小学中低年级的一倍数和几倍数问题.

本题可理解为:已知几倍数 (倍数是分数倍数) , 要求一倍数.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几倍数数据÷倍数=一倍数数据.

分析二本题若从比例的角度可理解为:整条线段被分成9份, 140占了其中的7份, 由于每一份表示的数相等, 因此可以列式为:

分析三若从方程的角度可理解为:140是?的 (倍) .设?是x, 则可列方程

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解题方法也有更新, 但其数量关系没有变化.教师若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释同一问题, 客观上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 也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需要教师注重解题转换训练

解题教学中的数形结合转换训练往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例6若a>0, 且b>a+c.求证:方程ax2+bx+c=0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解题思路传统的解题思路通常为Δ=b2-4ac>0, 但是这样的解题思路在运算时十分的困难, 对此,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办法.这道题涉及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关系, 在解题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二次方程有两个相异的实根”赋予几何意义, 即“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由于a>0, 抛物线开口向上, 因此又可以认为是“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一部分位于x轴的下方”, 翻译成代数命题则为“二次函数至少在某一点上的函数值小于0”.

考查函数y=ax2+bx+c, 因为a>0, 所以此抛物线开口向上.又因为b>a+c, 即a-b+c<0, 所以当x=-1时, 二次函数的值y=a-b+c<0.故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从而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学生表述能力 篇5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树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4、亲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5、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尽量容易效仿的形象,舞蹈教师的手法,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的动态形象,一是舞蹈老师本人的形象。

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二、要使动作逐步简化,有时可以用手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学生表述能力 篇6

五年制数学 数学语言数学教学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以下五点数学素质:一是懂得数学价值;二是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三是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会数学交流;五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其中第四条,学会数学交流,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表述。

语言表述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帖,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数学语言的表述包括:符合语言的表述、文字语言的表述、图表语言的表述。

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

1.創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

如在二项式定理(a+b)n=C0nan+C1nan-1b+C2nan-2b2+…Cnnbn的教学中,项数、项的特征、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借助归纳、类比等知识,让学生寻找规律,大胆地说出结论:项数有n项,项的特征是:a按降幂排,b按升幂排,指数之和不变,等于n;各项的系数依次为:C0n、C1n、 C2n、Cnn(满足杨辉三角),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又如,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之间发生的故事,课堂上由学生叙述故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学生“说”的意识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差,初中时,上课发言的机会较少,当他们步入五年制阶段的学习时,一时不太适应。教师请他发言,他们毫无思想准备,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课堂上没有发言的机会。其实,当他们遇到能够回答的问题时,想“说”的意识还是强烈的。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把问题设计得简单一点,让他们会答,跳着一点能答。

比方说,求数列0.9,0.99,0.999,0.9999…的通项公式,学生一般回答不出口,假如我们换一个题目:求数列0.1,0.01,0.001,0.0001…的通项公式,学生就会叫起来,通项公式是:an=0.1n,比较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关系,得出原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0.1n。

3.体会“说”的乐趣

快乐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能“说”会“道”是快乐学习的主要标志。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是教师矢志追求的目标。

如在教学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及它们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语言的板书,让学生用文字语言来表述,从而体会到“说”的乐趣:

原命题:AB(文字语言:如果命题A成立,那么命题B成立)

逆命题:BA(文字语言:如果命题B成立,那么命题A成立)

否命题:AB(文字语言:如果命题A不成立,那么命题B不成立)

逆否命题:BA(文字语言:如果命题B不成立,那么命题A不成立)

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文字语言:如果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逆命题等价于否命题)

二、指导有方,训练学生“说”的方法

1.做出“说”的示范

教师可以通过手势的变化、肢体的摆动、语言的抑扬顿挫,板书的变换,有目的地说出重点、关键点。

如讲解映射的概念时,映射的两个属性:元素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必须“说”得清楚。又如,直线倾斜角的概念,可以通过语文中的划分句子成分来讲解、讲透。

(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向所夹的)(最小)(正)角叫倾斜角。

2.规范“说”的要求

(1)完整性: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不完整的语言叙述,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如直线一章中,l1//l2k1=k2,这个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斜率存在,否则只能是:l1//l2k1=k2。

又如,不等式一节中,有这么一个命题:x1+x22≥x1x2(x1>0,x2>0),

如果把条件x1>0,x2>0去掉,结论就不成立。

(2)准确性,如sin2α,正确的读法应该是:sinα的平方,而不是sin平方α;又如,正割函数secα,不能写成sceα。

(3)条例性,数学讲究前因后果。课堂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心中应有一杆秤。学生回答问题,也要讲究条例。有顺序的地方,不能颠倒。如二项式的某项的书写。

三、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1.通过实物操作,强化数学语言

数学课堂上,比起常规教学,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印象是深刻的、难忘的。

如讲解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可以借助同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量具,在圆锥中灌满黄沙,然后,倒入圆柱中,连续三次,正好倒满圆柱,从而得出数学结论:

V锥=13V柱;即V锥=13S底h=13πr2h。

2.借助几何画板作图,强化数学语言

几何画板的作用是把具体的代数问题几何化,它具有简洁、直观的特点。

如要判断一条直线与二次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在几何画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给学生一种直觉感;然后,由学生用数学语言回答它们的位置关系;最后,通过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四、形式多样,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1.小组交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在五年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团队的作用,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因而,课堂上小组交流、讨论必不可少。

如本人在教授幂函数一节时,向学生提出:如何判断函数:y=x23的大致图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的热烈程度超过我的想像,小组代表发言时,有的说奇偶性、单调性可以判断;有的说要考虑定义域;老师进一步提出:还经过哪些特殊点?这样,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完成了。

2.同桌交流

数学课上,同桌的交流比比皆是,简单问题可以交流,异议问题可以交流,对同桌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大胆鼓励。

3.学生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小结的内容包括:本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注意事项。为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教学中,能让学生进行小结的,要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小结;小结不全的,要因势诱导,引导学生说完;小结错误的,不能讥讽,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重新思考。

学生表述能力 篇7

《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结合《纲要》, 依据小班幼儿的特点, 为提高小班幼儿的表述能力, 我想, 可以这样做:

一、培养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听是说的基础, 孩子只有愿意听, 才能在听中学到知识, 学到说的方法。听为说积累语言材料, 只有专心听, 才能学到更多的词语和表述方式。

1.科学利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让小班孩子学着仔细听, 好好说, 教给孩子正确的发音同时丰富孩子的词汇, 为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经常鼓励孩子把看到的东西讲出来, 提醒孩子们说一些简单的词语、短句。教师要走近孩子, 学着他们稚气的声音与他们交谈、聊天, 与他们手拉手一起做游戏, 建立师生间的感情。

2.采用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并加以简单的动作, 让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例如, 春天来了, 春风轻轻地吹, 柳树枝儿开心地飘;春雨轻轻的下, 嘀哒嘀哒的唱着歌……一边念着一边做着动作, 不知不觉中丰富孩子的词汇, 也教会了孩子正确的发音。

二、创设语言环境, 及时肯定学生

教师要尊重孩子, 鼓励孩子, 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并在活动中采用多种适宜的体态语言和肯定性语言, 对幼儿的表述表现出支持、尊重, 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从中提高幼儿的表述能力。教师要鼓动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闻, 自己的感受, 同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应答和适时的引导。所以我组织语言活动时, 哪怕孩子只说了一个字一个词, 我都会告诉他“孩子你真棒!请你再说一次!”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提起来了, 想说的愿望也增加了, 说得自然就多了。

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是幼儿乐于“说”的前提条件。我会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发话题, 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表达, 使其感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例如, 在幼儿上学的时候, 我经常投去关注的眼神并和他们说说:今天是谁送你来的?怎么来的?你这件衣服真漂亮!在小班刚开学不久的点名环节, 为了不让幼儿感到拘束、害怕, 我就采用聊天的形式进行。如我假装看不见他们, 以寻找的姿态说:“王璐瑶, 在哪里?”在大家的欢笑声中, 王璐瑶大声地回应:“我在这里!”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情境。一次课间, 一个小女孩走到我身边, 对我说:“老师, 我班班主任到底是潘老师还是石老师啊?”。我说:“是潘老师啊。”她说:“我终于知道了, 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害得我都没睡好觉。”我笑着说:“那以后有什么不懂的, 就说出来, 可别在心里闷着, 睡不好觉可不行。”之后, 这个孩子又和我说着她的其他事情。在丰富而真实的环境中, 幼儿语言的交流是积极的、主动的。从那以后, 我利用每天各个环节与孩子聊一聊, 不断促进幼儿通过语言主动与环境交往, 让他们的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成长。

三、科学地应用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方式, 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

1. 通过生动有趣的看图讲述、故事讲述等活动激发小班孩子讲述的愿望。

他们特别爱听故事, 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 还喜欢一边听, 一边学故事中小动物动作叫声和简单重复的对话。小班幼儿的语言活动中选取的故事, 多为简短的, 有多重复的对话, 教师可以要求小朋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动作等, 其他旁白部分能跟着老师说。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的特点, 为提高幼儿的兴趣, 我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 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转化成故事, 让幼儿在故事中学到知识。

2. 利用故事表演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 一听到有趣的故事就会开心地笑、静静地听, 同时喜欢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讲述着故事中的对话。并在老师的串讲和鼓动下, 进入丰富有趣的故事意境, 表现出浓厚的表演兴趣。如故事《小鸭子找妈妈》, 表演中我用焦急的声音讲述着迷路的小鸭子去找妈妈的情景, 扮演小鸭子的孩子学会用焦急的声音说着:“妈妈!妈妈!你在哪儿?”他们在表演中提高了语言表述能力。

3. 小班的孩子喜欢自由的创作, 并在创作中自然交流, 开心不已。

教师可以在语言课上结合画一画、做一做等动手操作活动, 给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提高他们交流的能力, 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画中的内容。小班幼儿年龄小, 刚入园时有些幼儿不善与表达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但我发现不少孩子喜欢一边画画, 一边念念有词。后来我便请几个小朋友来说说自己的画, 结果令我惊喜:有些幼儿的画虽然看不清画面内容, 却能说出非常生动的一段话来。画一画的活动, 不仅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还能锻炼他们的表述能力。

4. 儿歌朗读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首先, 激发情感, 培养朗读兴趣。朗读练习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最简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开始, 教师要耐心启发, 具体指导。

第二, 了解人物性格, 变换语气语调。帮助幼儿了解儿歌中的人物性格, 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学习儿歌《滑滑梯》时, 我帮助幼儿先认识、了解了一只长着大尾巴的调皮小松鼠, 长着一对长耳朵的可爱小白兔和一只满身是刺的小刺猬, 并与他们一起阅读画面, 让孩子们观察画面中三只小动物滑滑梯的不同姿态, 理解“哧溜一声滑下去, 扑腾扑腾跳下去, 叽里咕噜滚下去”, 是表现三只小动物的调皮、活泼、可爱的形象。让幼儿好好地揣摩三只小动物的不同的性格, 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加快语速朗读、边朗读边表演动作等多种形式, 使幼儿朗读得有声有色, 活灵活现。

第三, 在朗读中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如朗读诗歌《小熊过桥》, 读到“走不稳, 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跳”时, 注意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紧张心情;读“妈妈, 妈妈, 快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时, 声调要高, 声音要强, 读得要快一些, 让幼儿体会小熊害怕不敢过桥的心情;读“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时, 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幼儿有了这种情感体验, 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第四, 组织好朗读评价, 提高朗读技能。

朗读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对其他幼儿的评价。教师评价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双向评价, 即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的同时, 也要提出适当的要求, 使幼儿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能增添继续努力的信心。我在幼儿朗读后都要请大家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 不好在哪儿?或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从声音、表情、动作、语气等各方面引导幼儿进行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谈课堂教学中物理表述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强化主观认识上的重要性

物理表述能力不仅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必要条件, 也是发展物理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 培养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 除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还要求学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把这些重要性、迫切性灌输给学生, 激发学生语言表述的潜能。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 发现年级越高, 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这也不足为奇, 十六岁花季, 十七岁雨季, 随着年龄的增长, 渴求思想独立的心理越来越强烈, 他们竭力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熟”, 所以在回答问题上, 生怕自己说错了而招来别人的嘲笑, 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越不说越怕说, 越怕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高分低能”日益严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五个允许”:允许说错, 允许补漏, 允许争辩, 允许设疑, 允许创造。还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 问题的设计要从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之间寻找到思维的“爆破点”, 使学生在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从心理上冲淡了“不好意思”的障碍, 逐步养成自己的说话能力。

二、规范教师教学中的示范性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讲课如果语言表述能力水平不高, 遣词平庸, 其声音单调乏力, 对学生就没有感染力, 学生会因乏味而倦怠。相反, 若教师精通教材, 讲出自己对教材的体会, 有感而发,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兴趣浓厚, 学生就会乐学, 接受得快, 印象也深。这样的教学语言符合美学的原理, 美的知识容易接受, 容易记忆, 也容易应用, 正像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渗入学生的心,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素质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影响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养成。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述能力方面, 不仅要做到通顺、流畅、明白、简捷, 而且要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在同样的室内, 推动较重桌子比推动较轻椅子费力”学生在回答时都能找准是因为摩擦力不同, 说明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其实这样的结论是很不严密的, 原因是忽略了一前提条件———“同样的室内”, 因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两者有关。因此, 必须在前面加上这个前提条件才能说是完整的。在教学中教者的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和逻辑推理性,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情感因素的内敛性

情感因素是内敛的, 它贯穿着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而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调动学生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敢说, 有话愿说, 表述能力才能有机会得到训练, 才能够得到提高, 对此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 支持和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 同时, 鼓励学生大胆表述, 提倡“敢说先于正确”, 因为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 抓住时机, 选择适宜的对话内容、方式和场合,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表述, 并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 要给予肯定, 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要大力赞扬和鼓励, 如“不错”、“好”、“很好”、“你分析地很透彻”、“你讲得很有道理”、“你观察得很细致”、“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当学生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 教师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 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给学生以挫折感或压抑感, 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马克·吐温说过, 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教师对学生的赞美和表扬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激发学生主动配合教师, 课堂激活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充分利用起来了, 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愿表述、会表述, 善表述的能力。

四、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

要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功夫在于课堂。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 教师提出的物理问题, 若是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讨论, 就凭教师自编自演, 自圆其说,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以为, 课堂教学要多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 首先, 课堂上要多提问, “逼”学生开口。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中都安排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设置讨论题, 学生陈述自己对物理问题看法, 以锻炼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 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 在课后组织开展学后感、学习体会的写作。每当一章内容结束, 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章小结。让学生把一章的概念、知识、规律、难点、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并写成书面的形式, 并在复习课中相互交流和发言。还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如以“摩擦力消失之后的世界”、“假如没有惯性”、“如果我乘坐在超过光速的飞行器中, 我将看到时间发生什么变化?”等为题撰写小论文, 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锻炼, 规范了表达的形式, 同时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写好了物理文章, 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

五、挖掘教材的潜在性

大家都知道, 小孩的说话从模仿开始, 我们培养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也要从模仿入手, 物理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物理语言表达的标准。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上的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本中精妙的物理语言, 例如:在欧姆定律中,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这里“导体中”、“这段导体两端”都是定语成分, 用来修饰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又如:人们都有“插在水碗中的筷子变弯了”、“隔着玻璃看书本上的字, 字抬高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但是垂直俯视玻璃下的字, 这种感觉不太明显, 所以“光由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叫做光的折射”, 其中“斜射”是重点而不是简单的“进入”, 反复阅读, 一方面能使同学们得到规范物理语言的训练, 在概念、规律的理解上不至于顾此失彼、断章取义;另外, 物理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物理题型, 有举例说明物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的, 有推断物理规律的, 也有质疑物理问题的等,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都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引导学生熟读教材, 体会教材中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抓住一些关键句进行模仿, 当然也不能是简单的模仿, 要在模仿中加深理解,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表现物体关于惯性现象的内容时, 要给学生强调教材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突然”、“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这些都是进行模仿的关键词句, 通过对语言的运用, 达到了对物体过程的深入理解, 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解决。物理教材中的语言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性

要有效提高学生物理表述能力, 同样必须重视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渠道有很多, 但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信息收集和课后的信息的收集, 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 要有高度的敏锐感, 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上, 随堂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特别要注重师生课堂教与学的相互反馈信息, 要留心学生的每一句话, 针对学生在物理表述中暴露出的弱点, 围绕教学主题要即时有效指正, 反馈时差越短, 教学效果就越好。同时, 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 或是组织必要的检测手段, 通过课后作业来反馈, 物理表述上的种种漏洞与不当, 也会通过做作业、考试形式暴露, 课后的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及时, 以努力缩小时差, 同时尽可能避免教师的错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有效调控物理教学。

学生表述能力 篇9

关键词:信息存储,大学生,英语表达,单词或词组

书面表达是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书面表达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英语表达能力直接表现着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效果。调查显示,大学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主要由重组学习效率、储存知识的效能以及储存内容决定。其中,英语语言知识储存方式主要由三种内容组成,即单词、词组与短语、多个词组与短语,其中单词属于最简单的语言信息知识,词组与短语属于稍难的语言信息知识,多个词组与短语属于较难的语言信息知识。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英语信息储存方式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

一、大学英语语言信息常见的储存方式分析

在大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时,各类单词之间实际上是没有联系的,该种信息的稳定性不理想,分布类型为点状分布,充足率也相对偏低,在学习单词和词组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内部并无显著的关系,但是,语言知识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属于单元集合排列方式,信息利用率高,并包含大量的信息。在学习者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由于稳定性较好,因此,只要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材料中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从英汉对应角度而言,大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大约会接触到700个左右的单词,两个以上的单词会组成一个词组和短语,这属于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这种储存方式是最为无味的。因此,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就必须记住这些词组的组合。这样的话,如果直接使用词组和短语进行记忆,大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只需要记忆180~450个单词即可,而如果使用多个词组或短语进行记忆的方式,则只需要记住55~140个词组即可。

二、大学英语语言学习沉寂阶段

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时,并非一朝记忆就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内容,任何知识的学习包括语言的学习都是存在一个沉寂阶段的,这种沉寂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及语言的充足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沉寂期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储存量逐步减少的一个阶段,根据英语语言的学习内容,学习沉寂期可以分成相对学习沉寂期与绝对学习沉寂期两种情况,在前种情况下,大学生以往接触过的英语语言知识会逐步地减少,但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过程是不会停滞不前的,在后种情况下,大学生以往接触的英语语言知识开始停滞,如果在这一时期不注重巩固和积累,必然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研究显示,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沉寂阶段主要由三个因素所造成:

第一,学习的英语知识内容过多,学习压力大所造成。

第二,学习生活过于平静,缺乏学习刺激所造成。

第三,刚刚度过假期,还沉浸在假期的兴奋中,没有学习的紧张感。

在大学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的,在刚刚开始时,他们的学习压力最小,在开学第三周,各类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大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学习信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部分大学生只为了应对每日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忽略了英语知识的储存,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马上要交给教师的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提问上。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来讲属于学习信息的优先选择,学生往往会选择难度低、需求迫切的学习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储存的知识也很多。与高中阶段的英语单词相比,大学期间所新学英语单词的学习难度陡然增加,而在大学阶段,语言信息知识的储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开始步入英语语言知识的沉寂阶段,沉寂阶段的持续时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长有短,如果大学生一直未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那么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终身学习的开展。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周旋在各门学科课程学习之间疲惫不堪,这也严重压缩了他们储存英语信息知识的时间。

有关英语学习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兴奋的情绪会直接提升学生信息储存的有效性,反之,负性心理会严重干扰学生信息储存的效果。这种负性心理包括大学生在各类考试前出现的各种紧张心理,这些紧张心理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的发挥水平,因此,这种反作用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比如很多大学生平时英语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其考试结果有时不太理想,往往正是由这种负性心理所造成的。同时,假期的兴奋感与之相似,也会影响大学生储存英语信息知识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缺乏学习刺激,大学生不愿意投入到平静的学习过程中,直到临近考试才抓紧复习,这样的英语信息储存效率必然是极为低下的。

三、不同信息储存方式与大学英语语言信息储存情况的关系

由于大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存在一个沉寂阶段的,如果沉寂阶段持续时间越长,那么大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就会越差,反之,沉寂阶段持续时间越短,大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巩固,那么往往不会对他们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进入绝对学习沉寂期,那么他们的书面英语表述能力是无法得到提升的。

大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存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异,进入沉寂阶段的时间与结果也是不同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沉寂阶段对于他们的英语语言充足率、语言储存效能以及语言储存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表述一个110个单词的书面信息时,使用最简单的信息储存方式,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储存效果,采用该种方式时,学生是难以掌握点状语言知识的,在学习压力的增加之下,他们很容易会进入学习沉寂阶段,这往往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他们开始重组相关的英语学习信息时,以往接触过的点状信息知识会也不会完整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学生需要调动以往的英语学习信息时往往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使用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量,将他们以往接触过的英语语言信息使用单元集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如果大学生的各类学习压力过大,他们会自动选择现阶段需要应付的学习信息进行学习,于是他们会进入英语语言的相对学习沉寂期,这也是不利于他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的。

如果采用多个词组或短语的信息储存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纷繁复杂的英语语言信息,即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大,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都很多,他们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英语语言信息储备量,即使他们进入到英语语言的相对学习沉寂阶段,这些沉寂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会比较短。尽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学生需要储存的英语语言信息量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复杂,但是采用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以多元化集合的模式接收信息,即使学习内容复杂,也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果大学生需要对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进行重新组织,那么英语语言信息会以多元化集合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因此,他们可以很好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所需要表述的内容。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高中英语知识相比而言,大学英语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更多,单词量也越来越大。而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之一,是英语语言技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就必须让大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而最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多个短语和词组作为学习单位来进行储存英语知识。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缩短学习沉寂阶段,及时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出来,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储存效能,帮助他们重新组织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以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国豪.英语语言信息输入与输出活动的良性互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1-152,166.

[2]杨丽菲.基于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的大学生英语写作学习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3]王建华.英汉口译的最佳语言信息提取和记忆模式设计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35.

大学生职场语言表述技巧研究 篇10

一、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两个方面。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我们说话的同时思维也在进行着,否则我们说出的话将是语无伦次,吞吞吐吐。那些历史上出色、伟大的外交家之所以受到举世公认,就是因为他的思维与语言达到一定的层次,当然也与知识渊博、聪明灵敏有一定的关系。语言也使我们不断地认识世界,创造世界。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语言就伴随着我们成长,当我们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通过语言练习,来对世界万物进行判断、思维与记忆。比如学说“妈妈”的时候,就会知道谁是妈妈。学习说“小狗”,就会记住小狗是可爱的小动物,并且渐渐喜欢并与之成为好朋友。儿童在学说话的过程中,通过周围环境语言的传达与交流,就学会了世界上的许多基本知识,比如中秋节吃的是月饼,铁轨上奔驰的是火车,埃及的奇迹是金字塔等等。通过语言来进行思维、学习,不断地了解生活,认识世界,所以思维是语言的重要功能。

语言也是人的交际工具。我们应该好好学好语言,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人际沟通。说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是感情的传递与爱的表达。说话所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歌唱家用语言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艺术家用相声逗我们开怀大笑,老师用语言谆谆教导孩子,情侣们用甜言蜜语诉说彼此的感情,老人们用简单朴素回忆着往日的岁月。语言能够拉近人们的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增长人们的知识,使生活更加充实,精彩。总之,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沟通息息相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语言的表述技巧

语言表达是人们传达思想观点、学识理念的直接体现。要有效地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播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掌握语言的表达规律和技巧,努力做到善说、会讲,实现语言表达的“五性”。

(一)针对性

语言表述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引人入胜的话题、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讲话时所身临的不同场境对语言表达是有不同要求的,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定要符合具体场景的要求。

(二)多样性

语言表述技巧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如幽默法、委婉法、暗示法、模糊法等。而且,每一种具体方法又有多种使用类型。模糊法就分为宽泛式、回避式和选择式三种类型。宽泛式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回避式是用不明确的口头语言避开确指性内容;选择式是用具有选择性的语言来表达不确定的行为。

(三)恰当性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有时需要对他人提出建议或劝告,注意语言措辞的恰当性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对于关系密切的人,建议或劝告用词可以比较直接,可以是“应该”或“不应该”、“要”或“不要”一类词。对于关系略疏远的人,建议用词可以更加委婉。为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建议或劝告,措辞还是需要更加委婉、客观、真实。

(四)情感性

情感是语言表达的核心支柱。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有声语言始终伴随着情感,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声音靠气息的支撑,情感是气息的动力。语言表述应当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不具有情感性的语言不具备感染力和鼓动力。同时,语言表述的情感性还要与思想性紧密结合,要传递明确的思想内容,并且需要真诚、质朴,切忌渲染和夸张。

(五)丰富性

语言表述应当具有丰富性,词汇丰富才能对他人产生吸引力。语言表述要力求运用描绘性的、富有表现力的、准确而生动的词汇,娴熟使用专业词汇、成语、俗语,这样才能激发对方的热情。句式、修辞、语音、语调等表达方式丰富,则更能得到他人的赞同与信赖。为了加强语言表述效果,应注意句式的变化,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语言的表述效果。

三、案例回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职场故事,情节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职场语言能够改变大学生职场人生的强大力量。

一天,中央某部委两位女领导来到武汉一所著名高校某学院,招录一名男性应届毕业生。当说明来意后,该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表示男生都已签约用人单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学生,希望领导考虑录用,然而两位领导坚持不考虑。眼看选录就要结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方的谈话有了下文。书记竭力推荐:“真巧,两位领导,这位女同学就是我说的优秀女生,她是学生会主席,校时装队队长。”碍于情面,两位领导不得不继续应付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单位了吗?”“还没呢!”“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唉,说来真气愤,社会上都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很多单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还瞧不起女人……”“好的,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电话通知你!”可以想见,不可能有电话通知了。出于对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厕的短暂间隙,与这位女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没有呀,做梦都想!”“可是你刚才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所谓,不想去。”“没有呀,是不是我的话有问题?”“好像是有点问题!社会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个事实,但你说女领导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恶’,那么,今天来的两个领导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说的女老板一样可恶?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或方式,或许会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悦领导的‘两全’效果!”女孩霎时领悟过来,问道:“那应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对女大学生不公平,但是这种偏见没有依据,社会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两位领导不都是女性吗?不是也很优秀吗?”听了我一席话,该生立即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错”,这个错就源于自己语言失当。为了帮她挽回败局,我建议她待领导返回时,找个话题表达出这两个意思:一是告诉她们其实女人不比男人差,两位阿姨就是“铁证”;二是自己因为没工作,什么都没有,唤起她们的“母爱”,赢得她们的同情,同时提醒她再为自己寻找更多表现的机会,赢得她们的好感。

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白。“两位领导,请您二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很无助,大学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锻炼自己能力,老师都评价我品学兼优,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直以为自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生,如今连一份工作都没着落,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会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吗?比方你们两位不就是女性吗?不是比许多男性更加优秀吗?”“呵呵,这丫头会说话!”两位领导一下子被说乐了,看到领导开心,女孩开始自信起来。“非但如此,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读了十多年的书,工作没有,饭碗就没有,就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席话,一下子赚得了两位“妈妈领导”的怜悯心,她们关切地问:“真的?那好吧,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回去等我们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终于有了一些转机,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热情地邀请两位领导到校园里参观,并表示希望最后当一次向导陪领导参观校园。一天下来,女孩已与两位领导成了能够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须回校了,此时女孩最盼望的是领导能够明白表态接收她,告别的手在空中迟迟没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头。“这女孩其实很不错,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还乖巧。”处长应道。“那要不……”听到两人都说不错,司长终于开腔了。一听司长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随口大声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应声作答,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两位领导,气喘吁吁地问道:“两位阿姨是不是答应要我了?”此时,已容不得两位领导再拒绝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如果这样,那么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司长的决定让女孩欣喜若狂。后来听说女孩一进部里就赶上了国家部委精简,被送到美国进修两年,再后来做了处长,如今已经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司级干部了。

四、职场语言表述技巧

对于涉世未深、职场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拥有高超的口才艺术和语言表述技巧,无疑是职场制胜的法宝。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同的语言表述效果,关系到求职的成败,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职场人生。多年过去了,这个机遇失而复得的故事总让人寻味。咀嚼这个故事,是语言的技巧改变了女孩的一生,掌握语言表述技巧与口才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现总结归纳职场语言表述的一些技巧,供大学生踏入职场、进入社会加以参考。

(一)知已知彼,对症下药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话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写了之后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删改,而说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谈话时做到知已知彼,看清对象再开口,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说话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前言要衬后语。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引起他人的不悦。要想避免说出不当的话,在说任何话之前,要先想想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前面的话要对后面的话有照应。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互不对应。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职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带出了与男友分居两地的尾巴,势必进一步置自己与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说“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谎言解除了面试官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她们的信赖。求职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优势条件向对方表达和展示,并且还要把握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确定想拥有这份工作,就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不利,显然没有对症说话,造成了尴尬局面,加速被录用机会的丧失。

(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

与人交流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说话在善解人意的同时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时,能不能把人求动,能不能把事办成,不是看你有多大决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热情,说话的技巧和手段是最关键的。[2]最会说话的人往往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的话,最会办事的人通常会做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席勒说“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自己的”[3],即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情感、处境及心理,待人处事多考虑他人的想法。要实现某种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爱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

谁不喜欢听他人的赞美之词?人的天性如此。赞美与欣赏是人际关系中的点缀与润滑,所以要学会用语言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用适当的奉承话求人。故事中“两位领导”被“影射”地批评为“更可恶”时,一时尴尬,如鲠在喉。当听到女孩的恭维话时,立马笑逐颜开,明知你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赞美是件好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是嘴上功夫,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好事变为坏事。

赞美的语言要在关键时刻、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恰到好处地一一送出,不着痕迹。使用恭维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当你对别人说奉承话时不能无中生有,要说一些真实的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倘若进行肉麻的奉承,拍马屁,听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轻视。二是说奉承话时应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听者改变态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维,而不及时转入正题,便会失去意义。

(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前明白对方的心理,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看他人说话时的表情,掌握说话的火候,适时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这才是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否则,纵然口吐莲花,也会徒劳无功。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得心应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对应聘者感兴趣的程度,已成为一种惯例,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求职者难堪,同样也是在考察一个人能否听懂语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观色。在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常会听到“材料先放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这些话的弦外音就是对你兴趣不大,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礼貌地公式化地发问,这表明你还是到别处去碰碰运气吧。如果对方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热情地和你握手告别时,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翻船。

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突出自己,把对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也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语言。不同的职场竞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还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出奇制胜[5],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尴尬。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就不失为一个应对此种情况的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如何进行补救甚至转危为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聪明的求职者总会对这些良机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善于利用时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打破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终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转移原有思路,不自觉地顺着你的思维而思维,随着你的话语而调动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说错话时,借机换一个说话角度,反话正说,赢得了好感。不仅如此,女孩借题发挥,采取外围战术,从毕业没找到工作,谈到没有饭碗,进而朋友分手,导致一无所有,既纠正了失言,又争取到了同情。

(四)赢得好感,博取同情

与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就要有亲和力,让彼此产生亲近的欲望,消除隔阂,为成功交流打好基础。有时候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动人,以真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当用得体的话语表达出真诚,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赖关系,对方也就可能由信赖你这个人进而喜欢你说的话,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赢得了对方好感,就意味着离成功不远了。故事中的女孩充分利用了语言的亲和力,拉近了和领导间的距离,与领导之间关系的递进完成了从“领导”到“阿姨”的转变,同时在关键时刻唤起两个“妈妈领导”的“母爱”和恻隐之心,使她们把女孩放在一个女儿的位置上去体会她没有工作,失去饭碗,进而丢掉幸福的痛楚,为赢得领导关心创造了感情条件。

(五)创造机会,趁热打铁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同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时机出现在你眼前。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多地创造表现机会,为求职的成功赢得更多砝码。职场也一样,要善于利用时机,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语言失当的问题后,开始学会乖巧套近乎,争取新的机会,提出做东道主和导游,带领导参观校园,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弥补先前不足,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同时,我们还必须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用话语催化对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在最终宣布录用决定之时。双方一天愉快的相处,彼此都产生了感情,正当双方依依话别之时,笔者适时把握了领导“回心转意”的心理,及时唤回女孩,而女孩也在关键时刻,心领神会,把握时机,才使这个生动曲折的求职故事有一个喜剧性的结尾。

亲身经历的职场故事,使我领悟到语言的强大力量。语言艺术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职场取胜的“利器”。大学生要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塑造个人综合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语言,练就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能力”——语言能力。出色的语言能力是由一个人的多种内在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想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和聆听他人,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述技能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三是博奕实践。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诸如演讲、辩论、文娱等活动的长期锻炼,反复练习,才会有临场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出奇制胜。

中国的语言内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却无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语言技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熟谙和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舌转乾坤,成就别样职场人生。

参考文献

[1]徐立.法律条文的语言表述要注重逻辑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7-20.

[2]李卓一.这样求人最有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

[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4]汤峰.招聘流行“外交语言”听得懂弦外之音吗[N].重庆晚报,2003,(2).

学生表述能力 篇11

一、作文教学呼唤“生命化”

在对写作的万般无奈之下,不少同学会总结了一些如“凑”、“抄”、“套”等“回春妙招”。“凑”,就是将名言警句和时兴材料凑在一起,东拉西扯,不管意思是不是准确,凑在一起能不能整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抄”,就是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中了则好,不中只要能勉强拉得上,也只好将就着胡扯一通;“套”,就是文章结构套固定模式,文章题材套陈腐材料等。这种文章被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称之为被“污染过的文章”,是“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的“灰色作文”。造成这种“灰色作文”盛行而学生的个体生命活力难寻的作文现象,当然是跟我们传统的当今也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存在的作文教学是相关的。

其实,写作始终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写作主体生命意识的一种欢快流动,率真情感的一次畅然宣泄。作文无疑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化,是学生寄托自己灵魂与生命的精神家园,铭刻自己思想与经历的纪念碑。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方式;作文就会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作文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情感提升为本,在作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过程中注入生命活力,激活学生悟性,激发写作情感,培植一种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上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与人性感受,打造一个良好的令人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与自我写作过程中磨砺人生,追求真善美,体会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作文“生命化”之道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的生命活动,让人文关怀回归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写作成为自己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成为自己的生命活动,通过写作见证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闪耀作文生命的光辉,反之就必将断送作文的生命,以致消磨了学生鲜活的独特的个性。

二、切实做到“三个关注”,促使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生命表述形式

(一)关注生活——提高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感受力

生活是写作之源。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在生活的大海中寻宝探幽,让学生在关注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有关评析,不断丰富自我生活体验,不断提高自我生活感受力。

关注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一是要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新鲜感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学习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三是要培养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位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四是培养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之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未能留下痕迹,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

(二)关注个性——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写作过程中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

刘锡庆提出作文应该是“文以载人”,作文应该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文章承载个性,无疑是写作的一种“内在规律”,也无疑是文章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以人为本,以个性为灵魂也无疑是正确的,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对应的个性教育就积极主张对人的天赋与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

培养学生写作个性,一是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写作。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和价值体验,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智慧成长。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偏激、厌俗情感等都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过早、过多地要求认识的绝对正确和情感的绝对健康,其实还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真实生命的不尊重。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空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生命、融入生命,不要疏远生命、逃离生命,要还生命以本色。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求真,让学生能袒露心灵,让学生在反省的精神世界中写作。鲁道夫·奥伊肯指出:“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进行反思,进而把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入到自己内部精神世界之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运用文本形式对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写作过程是学生自我经验、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和相互交融。三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只要让学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自由,一方精神的空间,就一定会在作文中装载自我,放飞个性。

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来说,写作是一种具有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不论是体察生活还是反省自我表达自我,其内核都是学生生命主体。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去引导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学生研究自我,研究自己的长处,是长于一种文体,还是长于一种思维;是想象丰富,还是思维深刻;是语言富有个性有文采,还是构思精巧技法高超。对自我的研究和发现,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生成和创造的写作当中实现个性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关注评价——在发掘激励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作文评价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写作的精神愉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展性作文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中有人,目中有文”,做到“人”与“文”的统一,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重在激励和赏识,教师要真正地用心去呵护学生的那份真情,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去发现能体现学生求真向善的东西,发现学生作文当中真实的心灵和感受,发现文中展现的学生灵魂的灿烂笑容。发展性作文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批判与对话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作文评价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性和发展性有机结合,突出发展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只要有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是强调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与表达思想有机融合,重在思想内容。作文要有思想并且是有价值的思想,才是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作文要清晰有效地表达思想,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技巧的东西应该也只能是第二位的。三是将作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强调个性的基础上不忽略共性。对于学生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以及个性化、创造性表达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在评讲中宣扬,同时对学生作文当中表现出的优秀作文的共性和存在问题的共性也要高度重视,并进行重点讲评,优秀作文的共性可给学生以好作文的基本标准,存在问题的共性可给学生提供改进方向,二者均不可轻忽。

作文教学走“生命化”道路,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和作文教学境界的共同追求。当然,让作文融入生命,让生命在作文中绚丽绽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但是只要努力关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在写作中的长远、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学生本身就会获得更加丰富的生命成长和智慧成长,也必将促使社会更具活力。

学生表述能力 篇12

2013年11月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对初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学情分析,在数学学情分析的命题中,本人变式创新了一道操作探究题,题目是:

如图,已知:△ABC与△DCE是等边三角形.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C经过一次变换后得△DCE,请你写出变换的过程.

显然,这道操作探究题考查了初二的学生对三种图形变换:平移、旋转、翻折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同时还考查了初二的学生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初步看, 这道题目的答案很简单,只要填写平移、旋转、翻折就行了. 但仔细看,填写的答案并不是变换的形式, 而是变换的过程. 填写的正确答案应当是:

变换1:将△ABC沿射线BC的方向平移与线段BC的长度相等的距离;

变换2:将△ABC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20°;

变换3:将△ABC沿过点C且垂直于BE的直线翻折.

教师教学不得法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接受式”. 学生用“接受式”获取的知识:(1)具有很强的记忆性色彩,容易逃出他的记忆;(2)不能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建构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成式”中获取知识(建构式: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生成式:生长而成的新的知识经验;生成:指思考后的结果). 学生用“生成式”获取的知识:(1)能成为身体的一个部分,记忆保持长久;(2)能有效迁移和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图形变换中的旋转变换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旋转变换的几个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旋转变换的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做出旋转变换的图形,如图所示,并用直角三角板示范: 将△ABC绕着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到△A′B′C′位置.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注意观察旋转变换过程中旋转的三要素:(1) 旋转中心是哪一个点? (2)旋转方向是什么? (3)旋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到答案:A点, 顺时针方向,90°.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板书: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什么?问题一出,全班的学生会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立即回答:旋转.此时,教师应立即板书,并向学生明确:这就是旋转变换的定义.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立即板书. 为了强化旋转变换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如图所示用直角三角板动手操作.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 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旋转变换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旋转变换的过程用数学语言相互表述. 学生在用数学语言相互表述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明确:旋转的三要素顺序不能改变. 最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案:将△ABC绕着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到△A′B′C′位置.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果真采用了这种“建构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成式”中获取了知识,那么,学生在解决上述案例中的操作探究题时,我想,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会绝对准确.

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本人在三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加强阅读,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图形,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真正理解. 同时,数学语言也具有高度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图形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因此数学阅读,要求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勤思多想. 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要反复阅读并尽可能熟记,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2)教师示范,让学生形成数学语言. 教师数学语言的表述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起着表率的作用,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 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的数学语言必须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素养,通过教师数学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催化剂的作用. 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都需要教师数学语言的艺术功底, 而学生正是在教师数学语言的艺术功底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数学语言.

(3) 创造机会, 让学生发挥数学语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愿说话,不愿举手发言. 因此,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每一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再让学生对全班的同学讲. 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不但有了说话的勇气,而且加强了学生表述数学语言的基础. “疑”是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发挥数学语言.

上一篇:服务器群集技术下一篇:建筑设计中色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