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表述(精选12篇)
设计与表述 篇1
教学目标是教师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词语,每位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每一份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作为第一个版块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走向;每一张课堂教学评价表中,教学目标作为第一个评价要素决定了一节课的优劣。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有什么作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该如何设定?笔者试图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
一、理清意义
1 1. 教学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认真考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会多少,这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1]它是课程目标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的具体体现(如图1)。[2]
22.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每一节课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辨别一节课好坏与否、有效与否、高效与否,教学目标应当是一把标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指出:“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划着教与学的方向。”[3]
二、分析现状
如今,翻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花样百出、故事情境引人入胜、小组讨论随处可见、自主探究遍地开花,我们的课堂在一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呼声中努力改变着。而教学目标的撰写,往往有着相同的套路、相同的句式,是一个不起眼的摆设,无论放在此一课,还是放在彼一课,都不着痕迹,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究其原因,是不少教师缺乏对于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
1 1. 教学目标叙述空洞泛化
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教师往往只是对于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叠加。例如: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第20课《画线》一课中,教师将目标设定为:学习“直线”、“曲线”等工具的使用。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第21课《设置动画效果》一课中,教师将目标设定为:学习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
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与技能维度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了。诸如“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动画效果的设置,增强学习兴趣”的话语比比皆是。这些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空洞泛化,无法进行测量和检验。
22.教学目标过分追求多维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领域的目标。本义上,这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完整的人”的认识,改变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状况。在实践中,教师们却产生了偏离,认为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四维目标。他们常常挖空心思地为某一节课安排出莫须有的或者通过40分钟的学习根本达不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第17课《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中,教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为: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在2015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第6课《认识键盘》一课中,教师将行为与创新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33.教学目标制定缺乏层次
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是否拥有电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起点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设定一定的层次性,结果导致了“会的人早早做完呆着,不会的人慢慢在学来不及”的现象。
三、有效设计
要想改善以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必须有效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美国学者加涅提出的表现性目标的相关理念。加涅将表现性目标界定为对某种性能的准确陈述,这种性能如果为学习者所拥有,就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而观察到。简单地说,表现性目标明确的说明:在教学之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或有哪些改变。[4]
表现性目标具有五种成分:情境、习得的性能、对象、行动、工具和限制。
比如“意识到大多数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通过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演示阳光影响植物生长”这两个目标,通俗地说,第一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很难在学生身上得到验证,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多少?第二种表述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说出的例子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表述是可评测的。
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于“理解电路的概念”这样一个模糊陈述,作出准确的描述:【情境】给予电池、灯泡和插座以及几根电线,【行动】用电线连接电池和插座,【限制】检测灯泡是否发亮,以此【习得的性能】演示【对象】电路的制作。
四、明晰表述
基于以上对于表现性目标的清晰认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需要准确、量化的表述。例如《画线》一课中,学习“直线”、“曲线”等工具的使用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表述为:会使用“直线”、“曲线”工具画出粗细不同的直线、曲线。《设置动画效果》一课中,学习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表述为:会为幻灯片设置指定的切换效果;会为指定的文本框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动画播放次序。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和行为与创新目标维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所属单元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比如画图单元有9课内容和1个主题活动,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行为与创新目标—通过绘制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感受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提升绘画的能力。对于网络基础单元,可以制定如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一定的网络道德修养,对不良信息、网络秩序有正确的认识;行为与创新目标——对网络资源能够正确利用,有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网络。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在深入理解课程纲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避免含糊不清。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61142.htm.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崔允.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Z2):16-18.
[4]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设计与表述 篇2
2、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按照客户需求将设计落实在具体产品中
3、负责对设计的成品制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设计部的出品时间及出品质量。
4. 分析与预测市场设计趋势,为新季度彩绘平面进行设计储备。
5. 管理团队,负责并指导每季度新产品设计开发。
6. 与相关部门沟通开发事宜并协调处理工艺、技术等问题。
7. 明确样品准确度并掌握开发进度。
8. 修正大货准确样并了解成本与量产可行性。
9. 关注当季产品销售情况,调整下季度新开发产品风格。
语言表述与战略定位 篇3
谈及人,征婚广告经常提及的词语是“有气质”和“有一定经济基础”。气质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种类不同的问题。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气质十足,而拥有的是不同的气质。黑帮大亨在工作中发号施令的时候和在歌剧院听戏的时候表现的是不同的气质。问题的关键是,你到底欣赏哪种气质。有的人认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是有公车月票,有的认为经济基础是现金买下的独栋别墅。还有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是“幽默”。经常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的人,可以称之为幽默。几天之内把同一个笑话不厌其烦地在10个不同的场合重复宣讲的人也会被初次见面的人认为很幽默。最没准性的说法,大概算是“对脾气”,“合得来”,“人好就行”。说来简单,宽的没边儿。谁知道你想要什么。
谈及物,各类食品广告经常说“有营养”“营养高”“营养丰富”“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等。哪怕你再具体点儿说“维生素C含量高”也总比这强。似乎“营养”是一个单一和线性的指标。给人的感觉是,凡是营养,就好,越多越好。殊不知,某些方面营养摄取过剩,等于白费功夫,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就是所谓垃圾。营养也分种类,营养不仅要够,而且要均衡。
谈及关系,我们似乎也是倾向于单一线型思维,非好即坏。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往往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通常的情形是不同方面关系的好坏程度是不一样的。当主导维度或层面的关系好的时候,总体就会显得较好。然而,一个方面关系好,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其它方面就自然好。因为一个个体,满足不了另外一个个体的所有需求。爱即如此,也需要均衡。被爱的人需要和喜好什么。要充分的给予,不需要或者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偏执强趋。在某一方面过分的爱,就像某类营养过剩一样,会爱到令人窒息。另外,我们也需要慎重对待或者努力避免不同社会层面关系的交叉与重叠。比如,好朋友并不一定能一起做好生意。
谈及企业的战略定位,反倒不需多样,独钟明晰。战略,需要用某种形象和贴切的语言来表述、宣扬、传播、推动和激励。从一个组织的语言体系,可以窥测其战略定位之实质与意图,鲜明还是模糊,精准抑或粗疏。最常见的语言表述往往是大而无当,空洞无物,只有文字,了无信息。比如,一个地区级别的商业专科学校,其战略规划书的封面上,也会烫金大字赫然历历:未来商界领袖的摇篮。其实,其使命不过是为本地区用人单位培养训练有素的熟练工而已。一旦说得太直白,就似乎有点儿不硬气。真正把自己存在的理由表述清楚了,既省自己的事儿,又省别人的力,双方理解增强,交易成本降低,扯淡可以休矣。
把话说清楚,还可以促进核心参与者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打土豪,分田地!”你的组织战略有这么清楚明晰么?
(2008年4月1日于伊利诺伊春田)
《时间的表述》微课程设计 篇4
《时间的表述》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中的话题是简单谈论日常作息习惯。鉴于学生小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与钟表有关的知识, 笔者着重扩充初中要学习的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点。在视频中, 笔者运用多种手法向学生展示时间的奥妙与魅力。
笔者面对的是六年级 (等同于初一年级) 的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对新事物比较好奇, 适时开展各种活动, 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微视频中, 笔者以鲜活的笔触、多样的视角向学生呈现了不同的视觉画面。
笔者根据《英语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结合微课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设计、动手动嘴、群内畅言等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时间表述的方法, 进而让学生达到尝试用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目标。
设计
微视频伊始, 笔者就提醒学生准备好一个小钟表, 并打开班级QQ群和微信群, 积极参与班级的互动。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 笔者采用英语儿歌的形式导入, 40秒的Flash动画欢快灵动, 妙趣横生, 将学生的激情迅速点燃。笔者先要求学生边跟唱, 边思考, 随后提出问题:What time have they got the fish? 从而让学生立刻进入思维状态, 由此引出时间的表述——整点表达法和非整点表达法。
在非整点表达法中, 学生先进入顺读法的学习。笔者在此补充了一段学生对话的小视频, 视频中两位学生的对话采用了顺读法的模式, 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接着, 学生进入逆读法的学习。逆读法中past和to的用法, 是学生的易错点, 也是整个知识点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把这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解。学生最先接触的是past的用法, 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文字描述, 又配以范例讲解, 使得内容不那么晦涩难懂;笔者还出示了一段班级QQ聊天记录 (其中有学生的提问, 也有学生的回答) 。最后, 笔者出示正确答案, 让学生自我检测。由于是采用班级群聊的模式, 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解就变得有了活力, 学生们都愿意在群里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学习心得, 畅所欲言。
当知识点的讲解全部结束时, 视频播放也有五分多钟了, 学生有疲惫感, 于是笔者安排了动手操作的环节。由刚才的静止学习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 学生的学习张弛有度, 再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时, 笔者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钟表或时间学习器, 由教师说英语时间, 学生快速拨动手中的钟表, 检查与老师的视频答案是否一致。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 笔者用整点读法、顺读法、逆读法等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并提醒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按下暂停键, 拨好钟表后再继续播放, 检测与视频中老师的时间是否一致, 并鼓励学生把拨表读数的过程录下来发到微信群中, 互相晒一晒, 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欣赏、互相提高, 让更多的声音说出更动听的英语。这一环节是对整个时间学习法的理解和运用,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间逐步达成目标, 体验英语应用的价值。
而后设计的环节, 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升华, 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 自己绘图, 或设计表格, 或文字再加工, 从而变成自己的东西, 能够学以致用, 最终达成设定的目标。最后, 师生一起欣赏英文诗歌Time。此环节是选做环节, 希望有能力的学生能够配乐朗诵, 体会时间的宝贵, 懂得珍惜时间。
制作
为了实现达成目标, 完成课前教学任务, 笔者先根据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制作了教学PPT, 经过反复推敲完善后, 撰写了视频字幕。鉴于这是一对一的学习模式, 为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笔者采用第一、二人称, 并用鼓励、赞赏的语气贯穿视频始终, 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老师就在身边。由于视频中要用到真人视频拍摄, 笔者提前设计了彩排, 并用手机录制了外景画面, 而且微视频中涉及的QQ群聊和微信群聊过程也被拍摄下来, 最后用Camtasia 8.0软件对PPT、音频、视频等进行了录制和后期加工处理, 生成分辨率为720×576的WMV格式时长9分钟的微视频。
应用过程
在上课时, 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课堂形式预告, 设计了“我来晒一晒”“我来试一试”“我来帮帮你”“我要当作家”和“我来评一评”五个步骤来完成课堂环节。
这五步按照“检测自主学习成效—独立探索—协作探究—成果交流—反馈评价”的模式将课堂学习层层推进。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与课前的微课内容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而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学生只有课前充分利用好微课视频, 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积极主动探索, 才能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微课设计, 笔者从“新”和“巧”上取意, 立足学生的需求, 把学习知识提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去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彰显个性。若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再精简明确些, 微课视频能做成互动形式, 学生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或薄弱环节反复练习, 效果或许会更好。
学生在微视频的辅助下, 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独立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堂上主动尝试创新, 积极拓展, 协作交流, 这在知识层面、能力提升、学习方式、个性发展方面, 都比传统课堂进步很多。这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 也是学生与教师地位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教师所乐见的, 也是学生所欢迎的。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希望这种改变是善意的、阳光的, 改变的方式是多样的、新颖的, 改变的结果是正面的、积极的。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时间的表述》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2《时间的表述》
2.达成目标:
(1)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认识和理解时间表述的方法;
(2)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关卡, 实现用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目标。
3.学习方法建议:
(1) 请准备好钟表或时间学习器;
(2) 仔细观看, 认真思考, 独立完成任务单内容;
(3) 积极尝试把老师讲的“时间的表述”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文字、思维导图等) ;
(4) 动口动手练一练, 把自己模仿的音视频和给大家出的题的音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里, 看看谁也可以当小老师了;
(5)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英文诗歌, 懂得要珍惜时间。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1) 我来晒一晒 (I want to share.) :检测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完成得是否正确,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设计表, 检测是否能正确地使用不同的时间方法进行表述;
(2) 我来试一试 (I want to try.) :在班里进行现场提问抢答游戏, 通过出示不同的时间表述来让学生快速拨出相应的时间, 或出示钟表让学生完整全面地写 (说) 出时间;
(3) 我来帮帮你 (Can I help you?) :小组内探究完成阅读任务时遇到的时间问题, 深化对时间表述法的学习;
(4) 我要当作家 (I want to be a writer.) :写写在周六不同的时间点你通常都做了什么;
(5) 我来评一评:展示自己的作文, 同伴或老师对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释疑点评。
二、学习任务
三、困惑与建议
评委印象
《时间的表述》是东营市胜利第十二中学英语教师涂丽莉设计的微课程, 这节微课程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其设计亮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内容选择恰当
《时间的表述》内容选自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话题是讨论日常作息习惯。涂老师很了解学生学情, 把教学重点放在扩充初中阶段关于时间的知识方面, 运用多种手法表述时间。本节微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 涵盖了时间的顺读法和逆读法, 重点为时间的表述。
2.任务设计有效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的灵魂。学生凭借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两条隐含的学习路径, 能更加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涂老师在任务单中设计了达成目标, 并围绕此目标精心设计了必要的学习任务。任务单中学习任务的设计紧紧围绕“时间的表述”设计, 包括:看——Flash动画回答问题导入课题;学——根据提问写出、说出不同要求的时间表述方式;练——根据题目拨出钟表位置;帮——微信群里交流学习;理——梳理出视频中讲述的几种时间表述法。涂老师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教给学生看视频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他们如何带着任务看视频, 去寻找答案。这些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梯度任务, 帮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支架, 有效支撑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视频制作合理
微课程是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的传授时间进行压缩, 支持学生在课外完成前置性学习, 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涂老师围绕学习任务配套设计的微课将重难点知识, 在9分钟的微视频中呈现出来, 通过40秒的Flash动画引出时间的表述——整点表达法和非整点表达法,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练习, 并通过模拟QQ交流的形式突破past和to的易混淆之处。整个微视频画面清晰、视听一致, 内容设计合理, 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 达成自主学习目标, 使大多数学生在上课前处在相近的起点。
4.让学习更加个性化
微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展个性化学习。从涂老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可以看出, 达成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学习任务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
涂老师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设计看、学、练、帮、理等多项任务, 保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达成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微信交流, 互相提问, 互相学习,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提高。整个前置性学习过程中, 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 突出了学习的个性化。课堂活动中的“我来晒一晒”“我来试一试”“我来帮帮你”“我要当作家”“我来评一评”等环节充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和交流, 强化了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 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
当然, 涂老师在微课程设计上还有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例如, 学习目标的语言表述还可以更规范;学习方法建议还可以更精练、准确;学习任务四的设计还可以更合理等。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职责表述 篇5
1、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匹配的方案设计、VR效果设计、施工图深化;
2、促成谈单签约,每月完成不同级别的产值指标;
3、协助客户装修选材,并对施工项目和材料与客户确认;
4、负责项目信息、图纸等资料整理上传至公司智慧装饰系统;
5、负责对装修项目进行跟踪和监督;
6、根据项目进度进行各个节点的交底及验收。
任职资格 :
1、装饰设计、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别墅、大宅、高端项目的设计经验;
3、有较强的视觉搭配能力,能熟练操作AutoCAD 、PowerPoint、Photoshop 等软件;
4、热爱室内设计、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5、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
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 篇6
摘 要 课堂教学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要求的重要保证,也是践行教育科学、新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近十余年来,教师们在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致使课堂教学目标乱象丛生,近乎失去其功能。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科学和新课改理念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避免课堂教学目标成为摆设,失去其价值。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标 厘定 表述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结果的表述,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又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是近些年来,课堂教学目标被异化,变得面目全非,原因是教师在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甚至成了教师设计和书写教案时的累赘,教师们对其深恶痛绝。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意义日趋弱化,虽然教案或课件中时常也能隐约见到它的踪影,但已是形同虚设,成了“形式”和“摆设”,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亟需正本清源,使课堂教学目标回归规范和科学的轨道,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乱象例举
1.以点带面法
“以点带面法”是指在多维度、立体的的课堂教学目标中随意拿一两个目标来取代多维度、立体的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法。如某教师将小学语文课文《称赞》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写“板、椅”两个字。[1]
2.张冠李戴法
“张冠李戴法”是指将“教学目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方法,是某些不懂什么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教师所犯的错误。如有些幼儿园教师将幼儿语言课《我有一双小小手》的活动目标表述为以下四项:
(1)为了使小朋友知道十个手指的名称,以及手背、手心及指甲的名称。
(2)为了小朋友明白小手的作用。
(3)为了小朋友懂得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为父母、他人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4)为了使小朋友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
3.模棱两可法
“模棱两可法”是指课堂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全面、具体、可检(观)测”等要求,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残缺不齐,抽象模糊,无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一位教师将人教版高中课文《变形记》某一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
(2)了解卡夫卡。
(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
(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2]
4.传统模式法
我国新课程改革前,教育界近乎约定俗成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且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在使用,其表述句式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明白等)……”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思考、操作、练习等)……,使学生……”等。
5.学生主体法
“学生主体法”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要求、方法不甚相同的表述法。这种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规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学生”又不能出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文字中,且“教师”也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对象,更不能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主语”,如表述句型不能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让学生……”“引导学生……”等。“学生主体法”颠覆和改写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式。如一位教师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新授课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重点)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3]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乱象归因
从上述几种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法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面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失去了统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丧失了严肃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其原因不外乎四点:一是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明白课堂教学目标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不可替代性意义及价值;二是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的指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与新课改理念认识与了解少,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迷失了方向与指针;三是不少教师对有关课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不够深入、研究与思考不够透彻,不懂得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四是不知如何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即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由于这些原因,引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上的随意性,课堂教学目标成了一种“形式过程”,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致使课堂成了教师“随心所欲”的场地。
三、如何正确地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1.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无论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都受制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等,是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的灵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可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能顾此失彼,要整体推进、全面达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意义。若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就会犯三个错误:一是违背我国教育的性质;二是导致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与社会生活脱节,将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三是无法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目标。可见,脱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
2.符合新课改理念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三维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方向和主要内容,又是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路径。例如,教师在设计与表述“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目标时,那么教学“过程与方法”就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等新课改理念;在设计与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思想”、“人生观与价值观”、“感恩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环保意识”等新课改精神。可见,“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如“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过程目标。
3.符合教育理论科学
“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既要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等为指针,又要以教育理论科学为依据。教育理论科学为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保障,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它规定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等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人才观等,用严肃而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会上零零种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教育信息和观念,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所以,教育理论科学是教师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时遵循的又一重要条件。
4.符合“全面、适当、具体、可检(观)测”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全面”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定的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为使我国的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涵盖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法与兴趣、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意识、实践能力等维度内容,不能随意割舍和简单化。
(2)课堂教学目标必须“适当”
课堂教学目标必须“适当”,是指课堂教学目标在知识内容(包括知识范围、难易程度等)的选择、方法手段的运用、达成结果的确定等方面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已具备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做到因材施教,符合科学,不“凌节而施”。
(3)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和“可检(观)测”
什么叫“具体”?“具体”是“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5]。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是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时,对那些重要或主要的教学目标采用细节描述,“细节描述”的标准是“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用平时走路的速度走十步,用卷尺量出十步的总长度,计算出每步的长度”,而不是这样表述:“了解或知道每步的距离”。还如:“用三角板分别量出课桌和文具盒的厚度,再用笔画出1厘米与5毫米的长度,然后说出语文教材大约有几厘米厚”,而不是这样表述“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
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检(观)测”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课堂教学目标要用教学活动主体——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以符合课堂教学目标“可检测”要求。如“会读、会写、会解释、会用本课的三个生字”,不能用行为过程来表述,如“学习本课的三个生字”。因为“学习本课的三个生字”目标中的“学习”一词十分含糊与笼统,没有指明“学习本课的三个生字”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方向、程度等,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不指明“学习”结果的“质量”与“标准”,导致学习结果虚无,没有可供检测的学习结果内容,无法对“学习”结果进行目标性检测。二是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可观测”。有些课堂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纸笔方式检测的,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与纪律、教师的教态教风、师生的课堂问答等,这些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只能通过感知获得,如肉眼观察。因此,“可观测”,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师网.小学二年级语文《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EB/OL].http://www.jy135.com/2-yuwen/43673.html.
[2] 杨颖. 赤峰市2014年高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EB/OL]. http://cfpx.cersp.com/article/browse/270744.jspx,2012-08-10.
[3] 沪江中学学科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EB/OL].http://zhongxue.hujiang.com/cy/yuwen/p23274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初中语文三维目标表述原则与反思 篇7
迄今为止, 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 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 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 因此, 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 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 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 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 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 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 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 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 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 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 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 我们认为, 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 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 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 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 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 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 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 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 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 整体加以推进, 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 关注全局。应该看到,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 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 它们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关联, 因此, 设计学习目标, 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 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 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 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 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 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 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 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
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 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 可以观察、测量, 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 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 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 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 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 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 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 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 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 如体会文章情感, 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 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 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对学习活动而言, 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 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 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 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 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 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 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 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 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 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 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 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 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 无法测量或评价, 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 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 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 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 相反, 我们认为, 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 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
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 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 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 如此, 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 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 三个方面相互借力, 相互促进, 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 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 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 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 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 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 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 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 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 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 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 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 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摘要:本文基于对当前语文课标的理解, 对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进行探究, 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和原则进行阐述, 并对三维目标在不同境遇中的设计与叙述方式予以反思, 为当前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原则,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设计与表述 篇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下称《课标》) 指出“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 (在什么情境中) 、‘行为’ (做什么和怎么做) 和‘标准’ (做到什么程度) 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 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其中的“标准” (做到什么程度) 就是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
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表述学习目标时, 可以返璞归真——根据语法结构来考虑, 即:学习目标一般是一句话, 应该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根据学习目标的含义, 主语为学生 (有时可省略) , 谓语即“行为动词”, 宾语 (其中条件状语有时可省略) , 后面的行为动词和标准通常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结构见图1) 。为了方便记忆, 笔者列出一些行为动词参考表, 供大家研讨 (见下页表1) 。比如, 学习单脚蹬地翻身上的辅助练习, 蹬两层跳箱盖翻上单杠时, 学习目标设计为“学生在练习蹬跳箱盖翻上单杠时, 能够归纳出成功翻上单杠的关键是腹部贴杠和双臂拉杠的协调配合”。其中“学生”是主语, “练习蹬跳箱盖翻上单杠”是状语, “归纳”是行为动词, “成功翻上单杠的关键是腹部贴杠和双臂拉杠的协调配合”是学习内容。
二、学习目标的制订
在制订学习目标时, 笔者用“把准教材”、“掌握学情”、“选对方法”和“避免失误”四个关键词和各位教师分享制订学习目标的感悟。
1. 把准教材
具体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刻地把准。把准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把准教材的锻炼价值。把准了锻炼价值, 就可以在单元、课时学习目标中具体地表述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两个学习方面的目标。第二, 把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把准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就可以在单元、课时学习目标中具体、明确地制订出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目标。第三, 把准教材的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的原理。把准这个原理, 就能够选择科学、有针对性的学练方法。比如, 在“单脚蹬地翻身上”单元教学的主教材学习时, 该动作的重点是“蹬地拉杠腿后踢, 举腿后伸抬上体”, 难点是“把准双臂拉杠与腹部贴杠”。这样, 就可将运动参与学习方面目标表述为“80%以上的学生在进行单脚蹬地翻身上练习时能主动体验‘蹬地拉杠腿后踢, 举腿后伸抬上体’的动作要领”。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目标表述为“70%以上的学生能够把准‘双臂拉杠与腹部贴杠’的时机, 完成单脚蹬地翻身上动作”。
2. 掌握学情
可操作、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的制订必须要教师熟练掌握学情。掌握学情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第一, 掌握教学对象 (学生) 的体能状况。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 就可以把准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能够做出动作的程度。第二, 掌握教学对象 (学生) 的技能储备。掌握了技能储备, 就可以把准学生掌握动作的程度。第三, 掌握教学对象 (学生) 的心理状态。掌握了心理状态, 就可以选择切合的学练手段和有效的课堂组织。比如, 在学习单脚蹬地翻身上单元的前段, 辅助练习“支撑前翻慢下”课时中的目标制订时, 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和技能储备、动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动作要领, 可将本次课的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表述为“所有学生均能够做到‘手臂用力与腰腹用力相结合’的前翻慢下”。
3. 选对方法
制订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 模仿替换、拆分组合以及自主制订等。所谓模仿替换, 是指参照《课标》中某个 (些) 学习目标, 或者成熟教师的经典案例, 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将某些关键词语予以具体化、模仿或替换, 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 一位教师拦网教学设计中“体验‘及时起跳、提肩伸臂压腕’的动作要领, 大部分学生能在动作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目标,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将其改为“体验‘拉、伸、顶、翻’的动作要领, 大部分学生能在这个顺序下进行“腹部挂杠拉上”。所谓拆分组合, 指我们可以将《课标》一个比较笼统的目标拆分, 或将不同学习方面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学习目标的方法。比如, 《课标》中水平四“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和“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可组合成为一个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通过体会‘手臂拉杠和腹部贴杠’的有机结合, 发展学生的上肢和腰腹力量。”所谓自主制订, 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对教材把准明确、学情掌握深入的一节体育课 (单元或模块) 中, 根据自己的正确理解, 制订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学习目标。比如,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蹬地拉杠腿后踢, 举腿后伸抬上体”的动作要领, 尝试单脚蹬地翻身上动作。
4. 避免失误
体育教师在进行学习目标的制订时, 还需避免这样几个现象的发生。第一, 将学习目标陈述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不是学习结果。比如, “学生能够掌握单脚蹬地翻身上动作要领”, 这个学习目标应改为“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手臂拉杠和腹部贴杠的有机结合’的技术要领”。第二, 学习目标的陈述太过笼统、含糊, 大而空。比如, “通过单杠练习,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就太笼统、含糊了, 可以改为“通过单杠练习, 提高学生的上肢和肩带肌肉力量”。第三, 制订的学习目标缺少个性化特点。比如, “通过单杠练习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 如果把“单杠”换成“实心球”同样可行, 这样的学习目标就缺少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特点了。最好改为, “通过单杠的各种练习, 发展肩带、腹背肌肉力量, 有效提高支撑及悬垂能力”。
总之, 具体、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优化组合, 实现学习目标的主体性和责任性高效统一 (学生) , 实现学习评价和课堂教学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刘春志.学习目标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陈春磊.学习设计中学习目标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07
[4]吴爱军, 王渺一.对合理制定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J].运动, 2009 (1) :P128-130.
设计与表述 篇9
一、量词合理化,让目标可量化
学习目标用文字进行描述,可以让目标深动,但是在可量化方面还不如用量词和百分数来描述,让人一目了然。例如“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基本掌握篮球直线运球技术”,像这样的学习目标中,直线运球运多远的距离或者说是多快的速度运球叫基本掌握直线运球技术?在上完课后评价目标达成,也只能是用“基本完成”、“较好完成”、“基本符合”等语言进行评价。如果学习目标这样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够进行20米快速篮球直线运球”,像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衡量自己是否掌握该项技术,教师也可评价制订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只有对学生的情况熟知和教学内容熟悉才能比较准确的制订好学习目标,具有量化的学习目标才经得起检验。
二、关键表述动词严谨化,让目标可评价
1.理解《课标》对四方面学习目标要求,让学习目标有落脚点:任教学生的水平阶段不同,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有所不同,制订的学习目标就有所区别。例如:水平一的走、跑、跳课程内容中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是“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而水平二的走、跑、跳课程内容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是“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到了水平三的走、跑、跳课程内容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是“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进入了水平四的走、跑、跳课程内容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是“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将同一项目在不同的水平阶段进行比较,明显的可以比较出层次的递进,教学程度的不断深入。因此学习目标的落脚要依据《课标》要求,区别对待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层次。
2.厘清技术动作形成规律,让学习目标具有科学支撑点:体育课堂教学中,技术动作的习得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技术动作的形成总是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连续变化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过程,技术动作的形成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与提高阶段和动作自动化阶段,根据四个阶段同时反映出学习者的四种学习表现(见表1)。
根据技术动作形成的四个阶段和各阶段的具体行为表现来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构建技术动作形成结构。在制订课时学习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教材、学情、学生认知,还要分析学生学习处在技术动作四阶段的哪个阶段,依据技术动作形成的四个阶段设定课时学习目标。这样表述的学习目标既符合技术动作形成规律,又让学习目标有落点。
3.提升学习目标表述语言层次感,让学习目标有观测点:课程内容有水平阶段的递增,技术动作形成有规律的递进,所以在书写学习目标时要有层次感。学习目标的设定要求简短而精炼,关键词语的运用就非常的重要(见表2、表3)。
根据表2和表3两张表格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教材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和技术动作形成阶段,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是有层的,所运用的描述性语言也是有递进性的。因此我们在表述学习目标时,要先考虑你所教的学生所处水平阶段,再考虑技术动作所处阶段,合理选择表述词语,使表述学习目标具有可观测点。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不一定是贯穿所有一至四的水平阶段的,有些教材内容在某一个水平阶段就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参考表2、表3的思路,安排教学计划和单元计划,制订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白其理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合理运用表述动词,提高制订目标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三要素”具体化,让目标可观察
学习目标的制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学习的四个方面制订,另一种是从三维目标制订学习目标。四方面学习目标中运动参与目标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这两个学习目标的表述最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学习目标宏观大而空。如:一节篮球课的参与目标中写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各项运球练习,增强篮球素养、锻炼身体协调性”。再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也很难将其表述具体和明确,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或是表格来测量,例如参与的程度、体育风尚、体育精神等体育隐性内容,要想将隐性的学习目标表述得外显、具体,可观察,需要教师对《课标》提出制订目标的三个要素的充分理解。
1.说明行为条件:要素之一“条件”(在什么情境中)。参与目标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方面的学习目标,都是很难观察到的学习目标,如果不能够清楚地表述出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和条件下完成目标,就更难体现可观察性的目标要求。例如:A.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B.在3米迎面障碍接力赛中落后的情况下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后者表述了目标条件,清晰的条件交代了在什么情境中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使学习目标有了范围。
2.说清行为方向:要素之二“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学习目标要给学生一个方向,在一定的情境中和条件下学生要做些什么或者怎么做,让学生、听课教师和执教这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向。例如:A.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B.在30米迎面障碍接力赛中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B学习目标提出了毫不气馁的具体的做法,为学习者指出了行为方向。
3.说白行为标准:要素之三“标准”(做到什么程度),有了行为的条件和方向,还需要有标准,学习到何种程度才算完成学习目标?例如:A.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B.在30米迎面障碍接力赛中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积极向前冲完成自己的接力任务,体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积极向前冲完成自己的接力任务”这句话给出了学生参加比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行为标准。表述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条件下进行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便可让学习目标具体、可观察、可测量。从制订学习目标三个要素出发通过对A例子不断增加要素,学习目标就会慢慢的丰富起来,让学习目标具体化,实现可观察性。
四、学习内容细化,让目标可操作
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制订必须符合一节课的教学实际,要对选用的教材进行分析和筛选,一堂课40分钟除掉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所剩的时间也就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短暂的30分钟所能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是有限的,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一堂课就教学内容如何筛选呢?通过举例对运动分类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块内容进行细化,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见表4),为细化学习目标让目标可操作方面提供一些思路,便于学习目标落实到点上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根据表4我们在制订跳远学习目标时可以从动作要素入手,本节课围绕身体姿态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跳远腾空时身体姿态优美感;也可以从身体素质入手在跳远的教学中重点解决腾空时的身体平衡能力;还可以从动作的顺序入手,本节课重点学习跳远的腾空技术等,更可以整合三方面通过一节课的练习提高跳远腾空技术中身体平衡和姿态有美感等。
密度与形态构成下的行为表述 篇10
1.密度概念的使用历史过程浅析
人类使用空间的状况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推移一直在发生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空间使用有时过度密集而有时候则过于分散。19世纪欧洲的城市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之后,由于缺乏规划造成了过度拥挤和混乱,城市甚至成为了疾病和犯罪的温床。为了摆脱这种无序的不良状况,理性的密度概念正是用来对城市进行分析和管理的。当今,当人们在使用密度概念时似乎仍然带有它初期的阴影,一种消极的令人不愉快的建造环境状态的描述[1]。
产生的这些城市问题都和密度直接相关,城市化过程中密度的应用非常重要。密度的概念及用法在近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世纪初,雷蒙德·欧文提出每英亩12家住户的人口密度上限。到了世纪中期,简·雅各布斯提出了不仅是高密度大城市中出现危机,也会在低密度郊区出现危机的警告,并提出了每英亩100家住户的底限,称之为维持有交流的都市生活的必须基础。今天,高密度和紧凑型城市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密度在城市化中的概念经常用来描述一个给定的区域中某些实体的数目之间的关系。这些实体可以是人、住宅、服务设施或者地面空间。然而,密度仅仅用于满足设计要求,对规划进行描述和不同利益体之间的交流,这些固然是正确的,却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使用。
一般在城市设计学科里的密度用来描述一个给定的用地和所包含内容数量之间的关系。密度不但可以用来描述城市建筑环境的状况,还可以作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在19世纪以前,建筑密度仅仅是用来描述城市发展的复杂过程的结果,没有系统的意识和利用密度。事实上密度在城市规划的分析和运用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存在。在此期间,高密度的建筑方式是工业化城市中火灾、疾病和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通过英国和德国重要的出版刊物,立法者和城市规划者逐渐对密度的问题开始重视,这直接引起了对开发强度进行立法控制,规定了最大建筑密度、高度等等指标。立法的发展与引入科学的方法控制大城市的扩张呈平行态势,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和人口大繁荣时期。起初,密度控制是通过较为间接的讨论最高建筑物高度和最小的街道宽度,后来直接是通过制定建筑条例,明确最高建筑密度等来调节城市规划。
如19世纪下半叶的“限制性规定”是一种为了优化工业化城市的扩张并剔除不好部分的手段,后来的花园城市运动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模型。评论家和设计师如Unwin欧文和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在英国运用密度分散化,规划自给自足的小城市来检验低密度的优势。在1925年的时候《柏林建筑规则》首先创立了“土地利用率”这一概念。这是欧洲首次运用建筑面积与场地面积的比值来评估建设强度。1944年,英国公共卫生协会建议使用楼层面积作为分子,场地面积作为分母计算土地使用强度。1948年的时候苏黎世会议把这一算法作为欧洲的标准。纽约则在其分区规划中使用这一概念并称为容积率(表1)。
从20世纪60年代起,广泛讨论了关于城市蔓延及其对城市活力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这些批评不仅针对郊区蔓延的低层形式,但也对相对密度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高层现代的扩张模式。20世纪70年代,定量方法用于城市规划越来越多,单一的指标无法反映确实的空间质量。到世纪末,密度开始不单作为控制性的运用,也开始作为描述分析性的工具。尽管城市密度在城市规划中具有实际优势,但评论家认为现代主义规划中的定量方法,即使用密度来控制环境,最终的效果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被认为是一个过于刚性的概念,并且密度指标和其他物理性质是相互独立的。
完全不同的空间物理布局可以有类似的密度指标情况。人们往往对密度的感性认识会有错误发生。例如,分散布置的房子形式密度会低于集中布置的房屋类型,而真实情况并不总是如此,高层塔楼大户型在一个公园般的场地设置可能会比一堆独立的房子排列更降低密度。相同的密度可以用完全不同的建筑方式获得,而以相同类型的建筑方式可用于获得不同的密度。尽管有这些缺点,有一个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快速反应基本情况的方法需要继续。首先,我们将继续使用密度进行城市规划和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在另一方面,当意识到该密度的概念与城市形态缺少必要的相关性,这是需要改变的。我们需要更科学和系统的密度概念来与城市形态建立联系。可以看见城市的发展以及面对的种种问题,在面对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密度的概念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
2.密度与形态构成
城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可以借助密度理解建筑与城市的状态和形态,对于大多数的建筑项目,其目的便是在保持一种相对舒适密度状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获得较大土地效益的同时保证空间环境。在西方的一些现代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都和他们的严格合理的密度规定分不开的。例如法国巴黎对沿街建筑的密度进行规定,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曾有过若干变更,但保持了较长周期的稳定性,变化也体现出延续性。而在高密度城市纽约,主要通过面积区(Area Districts)概念影响开发地块内的建筑密度与空间形态,面积区的实质是通过一些与空间形态设计相关的指标来控制。这些指标是在地块内开发强度确定的基础上,对地块内环境设计或建筑立面控制相关的一些空间形态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设定,可以确定出不同的建筑体量开发模式,作为地块开发的若干标准(表2),力求在开发地块内塑造出多样的空间形态,获得更多的开放空间,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与福利[3]。
3.城市空间形态对行为的影响
城市空间是行为发生的载体,特定的空间形态引导特定的行为模式。日本著名建筑师桢文彦就认为,空间形态是对行为表述的一种可能性引导,有较大的可能和较小的可能。足够的密度构成和良好的形态布局才能达的预期目的。比如一个滨水空间引发的可能性是嬉水,一个布置了儿童设施的城市小公园往往引发的是儿童游玩的可能性……总之,应该通过合理的密度与形态构成把空间合理利用,让空间形态引发积极的行为(图2)。
上面谈到空间形态对于行为有可能性引导,这种客观可能性的发生有可能与空间形态的设计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对其调整性表述,甚至有可能改变性的表述,因为原先的空间形态中缺失预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一些经典成功的城市空间设计案例,空间形态的预期目的是与后面的行为表述相一致的。这些案例充分考虑了市民真实的需要,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是以人为本的,这样预期的行为可能性就能很好地得到表述,不断发生。反过来,这种行为表述会加强空间形态。然而世界上并不真正存在永恒的空间形态,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在一些城市空间中,形态虽然没有改变,但是行为的发生却一直在变,表述内容也就不同了。设计师对空间形态只是一种一次性的主观设计,并不能完整地预料到其后期过程的发展,更多的实际功能可能是市民的二次设计,持续性的客观行为表述过程。
4.启示
正如前面所说,一定的空间形态是对应一定功能的。一个阶梯下沉的小广场,发生的行为一般是谈话或者休息,不可能是滑冰。但是如果我们构造了一个四面围合的没有过多构筑物设施的下沉小广场,那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溜冰场了。一定的空间形态,只对应有功能可能性的,而功能可能性的发生,就依靠前面所说的合理的密度构成,合适这种行为的尺度设施等。当然,并不存在完全匹配的空间形态与行为的,大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因为空间形态是静止的,而行为活动是运动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造成了快餐式的城市空间。现代城市使人产生停留和亲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了,认同性与交流迫切需要。探究原因,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主要只是政府对开发强度管控下的消极空间,失去了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参与的活力。现如今对于密度与形态的分析不应该只是保证基本的阳光权等等,更应该考虑实际的生活行为发生的可能。
设计与表述 篇11
一、教学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制订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制订中的常见问题有:直接照搬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相混淆,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宽泛,如“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直接照搬历史课程内容,如“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无视课程标准的作用,脱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如“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备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以课标为先导,这是备课的理论依据。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主要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相应层级的要求。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旨在落实实验稿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课程内容“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属于识记层面的要求,从该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林肯的活动”仅限于“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活动”,且是“主要的”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可不涉及对林肯进行评价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演绎性的推断,理解南北战争所体现的意义“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日后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等”。根据上述分析,该课题在知识与能力层面的目标可以制订为: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并逐步提高获取、提取信息的能力。
(2)能根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和实施等史实和相关史料,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逐步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和以史为鉴的意识、能力。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可测量、可评价
教学目标的陈述、编写笼统、含糊、抽象、不可观察、不可测量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制订中的常见问题,如“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上好课,特别是上有质量的课,就必须使教学目标针对确定的教学内容且可以测量。教学目标是让我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
根据泰勒的看法,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模式为:行为+内容。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第二,具备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第三,拥有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笔者认为采用泰勒和马杰的方法来陈述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例1:
例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首先就是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学要围绕目标层层铺开,每个教学环节都从某个角度、某个部分或某个层次烘托目标;最后,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评价来检测。好的教学目标设计会使学生在看完目标之后,就可以基本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并可以预期课堂结构,而且可以进一步以目标为准绳对教学设计作出逐环节的或者整体性的评价。有效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可控的、清晰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设计与表述 篇12
1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
1.1 时代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朝末年, 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 (西医) 大量涌入, 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许多人士开始主张医学现代化, 接纳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 中医学受到巨大挑战, 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新文化运动以来, 倡导白话文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理解古籍的能力, 加上新中国提倡使用简体字, 进一步降低了现代人对古籍的阅读能力。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其基础和精华就在于四大经典著作, 因此普及中医经典意义深远。而四大经典离今久远, 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代沟使得中医学子认为中医经典书籍晦涩难懂。若将古籍变得通俗易懂, 可有利于大众学习了解古代医学文化。
目前, 西医在治疗急重症以及实施外科手术上有巨大优势, 迫使中医处于辅助医学的地位, 不能成为主流医学, 发挥其特色和优势。随着西医理论愈发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相信中医, 认为中医无用, 是伪科学。
如今中医人才越来越少, 培养杰出专业人才是中医得以延续的关键。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必经之途。笔者将中医经典之一———《内经》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使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生动有趣的情节, 易于大众接受与学习, 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中医师, 促进中医发展。此外, 故事化经典著作还方便大众学习和了解中医, 改变中医不科学的看法, 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1.2《内经》故事化的必要性
《内经》普及形式有限。目前市面上《内经》的普及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书籍形式。《内经》书籍发行广泛, 但大多是原文, 晦涩难懂;或是养生普及版, 虽然通俗, 但为了迎合市场需要, 大多有断章取义之嫌; (2) 漫画形式。周春才[1]所著《画说黄帝内经》漫画版大大突破了以往束缚, 可谓《内经》传播普及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但该书大部分是在描述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内容与《内经》的白话解大体相同, 虽然采用漫画的形式, 但缺乏情节, 若想广泛传播仍存在一定阻力; (3) 纪录片形式。中国的历史、医史中流传了大量故事, 可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 为《内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但美中不足的是其陈述性太强, 内容冗长而单调, 没有很好地介绍《内经》的内容, 要想在民间传播, 也存在较大阻力。
《内经》故事化具有明显优势。笔者尝试以故事化经典的方法传播中医文化, 发现其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情节丰富, 故事性强。以通俗小故事道明《内经》中的深刻理论, 弥补纸质版和视频版《内经》的不足; (2) 故事形式比单纯说理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求知欲, 可使《内经》在年轻一辈中广泛普及; (3) 故事化的《内经》具有较强的可延展性, 可改编成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 大大丰富了《内经》的传播方式。
鉴于市场上《内经》普及的各种不足, 加之故事化《内经》的诸多优点, 笔者认为进行故事化十分必要。
2《内经》篇章选择
由于《内经》年代久远, 撰述者众多, 风格各不相同, 笔者主要选择六篇文章, 从生理、病理、养生三个角度, 将其转化成故事模式, 选取的篇章为: (1) 生理:《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经脉别论》; (2) 病理:《灵枢·百病始生》; (3) 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经脉别论》从生理角度分析了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及相互关系, 指出“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 介绍了饮、食精微在体内输布的过程, 提出以五脏为中心, 强调了整体观念。《灵枢·百病始生》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传变等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中养生思想的体现, 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介绍了古人养生及防止早衰的方法[2]。以上六篇均是中医精髓所在, 其内容有利于大众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及疾病发生机理, 迎合现代人的养生需求。
3 故事制作体会
笔者立足于充分理解经文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人文社科知识、科学知识、气功学以及中医养生等,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对上述六个章节进行故事编排。
在编写初期, 由于拘泥于严格遵循《内经》的思想, 在故事中常穿插《内经》原文, 虽然该法可以保证不篡改《内经》原意, 但其与枯燥说理无异, 还未跳出翻译条文的圈子。读者会觉得这种形式只是将《内经》原文及译文生搬硬套到一个有情节有故事的框架中。此外, 故事的情节性会被众多条文削弱, 导致其沉闷无趣, 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扩大思路, 总结出三个方法: (1) 参考历代医家对《内经》的理解, 提取经文的中心思想, 将其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如此可避免出现条文, 且能在故事中体现《内经》的核心思想; (2) 通过画面的形式, 将《内经》的内容具体到生活中。如关于四季养生的条文“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披发缓形, 已使志生”, 笔者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来体现其内容, 如天亮起床、打太极以及做各种养生活动等, 可使故事更加生动, 具有表现力; (3) 采用拟人化手法。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描述, 笔者将其拟人化, 认为人体是一个国家, 要想国家安居乐业, 各大小官员 (五脏六腑) 必须各司其职, 如此可形象地使大众了解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在此篇中, 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女主人翁来到一个国家, 刚好碰上该国洪水泛滥, 大小官员各施其职, 合力治水, 共同找出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男女主人翁亲身体验后, 即可联想到《内经》中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的关系。
运用上述故事化模式, 《内经》内容将更加生动有趣, 而不单纯是原文和译文生硬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 具有了一定创新。但中医经典故事化有利有弊, 一旦过于形象化, 难免湮没原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 要在形象与达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即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 使故事具有情节性。笔者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找到了新思路, 通过参考中医界公认的《内经》注释书籍, 如郭霭春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并请教《内经》方面的专家, 确保其在故事化的过程中不被扭曲原意。
4 结语
笔者大胆尝试将《内经》故事化, 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以期能成为中医科普的新方式, 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经典著作中, 以帮助大众理解中医文化, 推动中医科普进程。
摘要: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其原文文辞古奥, 晦涩难懂, 并不适合被用于在大众中普及中医文化。鉴于此, 尝试采用适当方法将其故事化, 在不歪曲原著的基础上, 由专业老师指导, 将经典著作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以期启发后人进一步研究发掘。
关键词:中医经典,故事化,中医药科普
参考文献
[1]周春才.画说黄帝内经·素问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设计与表述】推荐阅读:
首席设计师的岗位职责表述07-28
思考与表述训练一10-26
关于大学精神表述语的认识与思考06-19
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08-26
表述系统06-28
专业表述06-29
现代表述07-28
学生表述能力07-08
视觉表述能力12-08
职责表述车间主管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