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共9篇)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 篇1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
“社区卫生服务”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是指由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卫生服务。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的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为目的,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更多人放心在社区就医,我们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防病功能落实不够,许多能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预防控制的疾病尚未得到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城市卫生资源重心偏上,二级双向体系尚未建立,群众医疗预防保健“贵而不便”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定额补助政策未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特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运行机制错位。由于缺乏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不少社区卫生机构主要通过医疗服务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导致出现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问题。
三、社区医院缺乏高素质人才。由于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缺少业务进修机会,很难吸引并留住有用之才。在东中部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5,难以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全科教育制度的建立,人才问题的解决,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缺乏对社区医院强有力的监督。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重收入高、收益大的服务项目,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群众对社区医院尚未完全认可。相当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服务内容到服务质量,还没有得到群众的完全认可。“小病”医疗在社区的目标尚未实现,大量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还主要去大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就诊拥挤,居民支出增加。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
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七、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食品安全问题”标准表述 篇2
“食品安全”背景:
广义的食品安全实际上包括了数量的概念,比如农业部门提供的粮食充足与否;而如今,食品安全通常指质量而言,主要指食品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
“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严峻。曾几何时,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一个接一个。红心鸭蛋查出“苏丹红”、福寿螺吃出线虫病、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面粉里“调白块”超标、粉丝中发现致癌物等等,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重。有的产地环境污染、污水浇灌、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饲养禽畜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这些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
二、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有的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有的掺杂使假,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许多生产者在生产中不会使用安全生产工艺进行种植、加工,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且《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不适应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现状。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
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执法力度不够。
三、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四、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五、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
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七、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 篇3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09月28日,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
(2)“来科技馆主要就是陪孩子玩,我都这么老了,上这儿玩什么呢!”中国科技馆入口处,孙女士说。中秋节放假期间,她想让孩子从繁忙的作业中抽身出来放松一下,同时又可以增长见识,而去科技馆无疑是最佳选择。
孙女士的儿子小文是北京市精诚文化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小文第一次来科技馆,看到大量新奇的展品,又开心又好奇,不停地问孙女士。“狮子座流星雨是怎么回事儿?”“那个机器人是怎么才能跳舞的?”“这儿的高压放电为什么电不死人呢?”孙女士尽量回答着小文的问题,但时常被儿子问得语塞,只得参考展品介绍或是求助科技馆的工作人员。
科技馆一游,增长知识的不只是小文,还有孙女士——“我儿子一进来就问这问那,其实我对这里面的东西也不太懂,来之前我还以为自己挺懂科学的。”从科技馆出来,孙女士有些尴尬地说。
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即所谓的“四科两能力”。具体来说,科学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科学素质调查是从美国开始的。1979年,当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所长的米勒教授开始尝试在美国国家公众科学素质的连续调查中建立对美国成年人(18~69岁)的科学素质评估体系。我国从1992年开始,通过抽样问卷的方法,几乎每隔两年都要进行一次国民科学素质调查,到今年已经是第8次。国内的科学素质调查基本上沿用米勒教授建立的科学素质评估体系,从科学素质调查的国际标准题库中选择试题,同时根据我国近20年的调查经验,增加了一些更适应中国本土情况的试题,可以相对客观地测量出我国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状况。
您听说过“酸雨”、“DNA”、“纳米”和“通货膨胀”吗?如果您听说过这些名词,对它们有哪些了解?“地球的中心非常热”、“电子比原子小”、“光速比声速快”、“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婴儿的性别由父亲决定”„„你能判断这些观点是对是错吗?记者拿到最近的科学素质调查问卷,发现在具体调查中,“科学”并不是供在神坛上,而是通过一道道生动的问题来体现。“这个调查看着挺有意思,并不是我之前想的那么枯燥”,孙女士看过这些题目后说。
(3)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的研究员张超坦然,判定一个人具不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由调查所体现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决定的: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调查是对这三方面取一个交集,每一部分都要答对到一定的比例。例如‘公民对科学的理解’部分有16道题,答对10道就被认为是合格的,三个方面都合格了,就可以说测试者具备了基本科学素质。”张超介绍说。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是有一票否决权的,比如在测试“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时,有一道题:“你是否根据生辰八字算过命以及您对算命的看法”,如果选择“曾经算过认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即使他的其余问题全部答对,这个人仍旧不能算是具备公民基本科学素质。
(4)200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人群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4%,城镇劳动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0%,而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1.0%。
调查结果表明,公民科学素质城乡差别很大,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6%,远远高于乡村居民的1.0%。而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9%,中部地区为1.8%,西部地区为1.3%。
张超向记者介绍说,从总体规律看,学历高的人一般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水平,但由于我国人群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大,也会出现学历高但科学素质较低的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还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其科学素质还不如农民。从科学素质定义的角度上讲,这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国际科普理论学者也认为,掌握科学方法才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已经进行了近20年。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的数据,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3.27%,这个数字在2007年是
2.25%,在2003年是1.98%。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
与2001年欧盟15国、美国、日本进行比较时,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瑞典排名第一,中国名列最后。在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上,中国也几乎排名最后。
(5)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导致科学素质总体偏低。同时,中国也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目前,承担科普重任的主要是一些科技馆、博物馆,但在农村地区,往往缺乏这样的条件。而许多科学家不仅自己不积极做科普,对于科学传播的态度也不积极。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北京每年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退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从事科普工作。有很多人退休后,正是继续出科研成果的时候,可能没有时间、精力。而且,现在社会上有个认识上的误区,瞧不起科普,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出息”,搞不了科研的人才搞科普。“实际上,这是关系我们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搞科普很难出名,很难获利,但对社会的贡献却很大,没有人做科普启蒙教育,未来的科学家从哪儿来?”
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国家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越来越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协关于在我国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并委派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共同推进这项超长期宏大计划的实施,力争到2049年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之际,在我国实现“人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科学素质到一定的阶段,也就稳定了,而我们正在处于上升期。调查的目的不是比较高低,更主要是把调查数字还原到其他国家当时的发展的背景下。譬如美国,在公民科学素质为3%时,社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背景,有什么相应的措施,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但具体怎么提高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要更多、更扎实、更长期的努力,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来支持。”张超说。【核心观点】
(1)与咱中国“翻跟头”式增长的GDP数字相比,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数据低得令人意外。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现象折射了时代通病,是被时代向前飞奔的脚步落下和遗忘的,更是人们基于现实的利益选择。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科学素质不值钱”,是知识无用论烙在公民科学素质上的阴影。国人一直以来都存在“功利化心态”。认为不能“变现”、“赚钱”的东西都是“无用之物”。另外,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也加剧了“读书无用论”,试问如果连一个掏粪工岗位都会引来数百名大学毕业生竞聘,群众怎么相信“科学素质的重要性”?(2)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学本身确实有盲区,即科学并不能“解释一切”,迷信因此有了生存空间,特别是官员们的迷信更具带动效应。如此看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低只是表象,在其背后可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并不简单。而要不断提升科学素质,避免迷信“张悟本”、“道士李一”等等荒唐闹剧再次上演,也绝非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那么简单。
(3)虽然,不少人认为造成“公民科学素质低下”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这才导致了“科学素质总体偏低”。同时,中国也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但是,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这并不全面。公民是否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虽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但并不一定就能划等号。就如同之前国家公务员网老师在前期的热点剖析中谈到的“李一事件”,很多高学历的人同样“相信李一的谎言”。而且,科学素质调查中,有些研究生学历的人,科学素质还不如农民。显然,科学素质不能与学历、职业简单挂钩。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篇4
赵 斌
2007年第1期 ——社会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十堰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目前,十堰城区已建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1300多名,服务人口40余万。张湾区、茅箭区先后被国家卫生部评定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张湾区同时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各县市也从实际出发,积极在城关地区举办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个,覆盖人口47万余人。实践表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直接给广大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实惠的医疗消费,同时也对整个城镇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资源的整合与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过去,十堰城区市区两级和驻市的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在同一区域交叉重叠设置,拥有三级甲等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5所,一级医院2所。一方面卫生资源条块分割,在总量上趋于过剩,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群众就医主要集中在大医院,既不方便、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就医需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之初,我市即着手整合卫生资源,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调整城市卫生工作重心,把社区卫生服
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心下移到社区。二是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结构。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两所区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东风公司21个专业厂卫生所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民营个体医疗机构转办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是鼓励引导多渠道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民营个体补充的原则,采取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和以奖代补,企业医疗机构、市区属医疗机构投资改造转办,民营医疗机构转办等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缓解了政府短期内大量投资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整合了卫生资源,提高了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了卫生资源的结构。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过去,城市公共卫生的基础性任务一般由综合医院承担,职责不明确,网络不健全,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形成,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自然形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和基础性建设,大力推进预防、保健、中医药三进社区,形成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成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要力量。特别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了贴近居民的优势,在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消毒通风、监测管理发热病人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和优化
社区卫生服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大力转变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提供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打开了局面。首先是提供快捷方便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布点,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减少了就诊挂号等繁杂环节和程序,病人随到随诊,极为便捷。第二,提供主动式的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医生改变坐堂行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方式,深入千家万户上门巡诊,应诊、急诊随叫随到。第三,提供全程连续的社区医疗服务。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体检,进行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发现病人及时提供诊疗服务,治疗期间送医送药、连续观察,愈后指导康复、定期复检。第四,提供了多层面的社区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疾病防治与护理等卫生知识教育。社区卫生全新的服务模式给广大居民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
政府统一构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布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税费,减轻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组织动员大型医院人员进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定点单位,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市、区财政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的举措,保证了社区卫生机构能以有效、便捷、低廉的卫生服务,回报社会,惠及社区居民。减免挂号、注射、诊断、出诊、处置等费用,对诊疗和药品费用进行限价,从整体上控制了城区医疗费用的增长;适应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居民免费煎制送服,免费使用康复器械,直接降低了医药费用;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病人合理分流,减少了小病大治、大病延治造成的不合理费用,等等。近几年来,十堰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门诊量稳定增长,已占城区门诊总量的29.4%人均门诊医疗费用保持平稳近期抽查为57.8元/例,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11元/例,住院费用每床日144.23元也大大低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每床日381.48元有效控制了医疗消费的快速增长,明显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社区综合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直接联系居民、沟通政府与居民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方面,政府及社区都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建设规划,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卫生部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使卫生服务率先进入社区,深受社区居民的热情支持。基层街道、社区居委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推进社区文化场地、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治安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卫生保洁设施建设,促进和带动了社区综合建设。此外,社区卫生服务还承担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等职能任务,通过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进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去年,十堰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十堰市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从三个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强化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政府把解决城市居民就医上学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大事实事来办,在增加
卫生投入的同时,调整投入结构,财政投入向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倾斜。就发展卫生事业而言,政府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导向,使卫生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实现了从建设大医院解决单一的就医问题向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上的转变,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二是实现了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的转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区域内大型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成为本市社会事业发展的亮点。三是实现了从注重效率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转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提高了政府办卫生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改革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改变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结构和数量,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使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宏观调控卫生资源的能力,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了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放开搞活,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活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政府引导和控制卫生物价,合理调整物价结构,总量上控制卫生物价的过快增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了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富裕人员、不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部分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问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良性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趋势分析 篇5
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2年,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有员工88名,医护人员73名(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设有1个服务中心站,1个预防保健站,9个卫生服务分站。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省、市、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本着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为16个社区,98,970人口,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服务工作流程正确、医药等配备齐全。
2011年,为辖区10所小学、19所幼儿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等达到28947人次。微量元素化验3657人次,妇女病普查工作3826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一般健康检查9782人,平均每天接待153人次(301天/年计算),各项服务人次较2010年平均递增了16.2%。
对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SWOT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是缓解目前中国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现状的关键。
S:优势
1、地域和费用的可及性好
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贴近社区,为妇女、儿童、老人以及残疾人的就诊提供了方便。大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天候服务,尤其是中心站提供24时出诊服务,并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比二、三级的医疗机构低。
2、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单纯的医疗功能外,还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符合居民健康需求的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方面,除了提供门诊服务外,还会提供出诊及家庭病床等服务,能更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W: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完善目前海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各分站床位设置数、人员配备数量刚够满足辖区内居民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但要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差距很大。业务用房不足所导致的问题:
1、用房面积的严重不足导致的主要问题:
(1)中心60余平方米的儿童计划免疫、预防保健室,每天无法有序、顺畅地提供预防接种等服务。随着预防接种和保健人群、人次的递增,态势日趋严峻;
(2)无法建立独立公共卫生档案室,以保证各项资料获取的及时、准确、有效,无法保证各项档案的齐全和完整;
(3)没有房间为辖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4)无法建立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场所。
2、用房面积的严重不足触发的次要问题:
(1)不能为辖区内的人口提供周全的诊、疗(打点滴的地方都不够用);
(2)没有工作室,不能为居民开展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
(3)“中心”所有办公室与诊疗区域同在一个大厅,每遇流感员工都被交叉传染,很是让人担忧;
(4)无法建立针灸推拿理疗、中医煎药等相应的科室。
2、经费补偿不足
目前,“以药补医”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从2008年1月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09年海文街道卫生事业费用为72.63万元,比08年增长了11.21%,占财政支出的2.75%。近两年政府投入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但所占比例依然很低。
3、人力资源问题
在我对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高的技术水平和好的服务态度是吸引居民就医的重要因素。
目前从事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中除了缺乏高超的医术外,还缺乏
相应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社区医生在尊重病人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健康宣教、康复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缺乏,致使“六位一体”服务难以全面开展。此外社区医护人员中长合同工的比例较低,队伍稳定性较差。
4、宣传力度不够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非医疗服务的知晓率不高,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在一项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显示,有近90%的居民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
O:机会
1、政府支持,出台相关政策
2006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随后卫生部等七部门先后下发9个配套文件。2009年4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2、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加强
在生态失衡,生活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人类疾病谱出现了根本变化。发病原因从生物因素向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转变。患老龄病、心理疾病、社会病等的人越来越多,社区全科医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这样社区病人。此外居民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社区所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则符合了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3、医疗保险的支持
2007年,海文街道的上级政府出台了《**区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区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文件,并确定8个社区卫生服务为医保定点机构。形成了特别困难群体惠民医疗救助等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1年底前***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将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
4、业务面积得到改善
到2012年底,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扩大业务面积,由原来的200余平提升到2000余平方米,届时将再增加服务项目并增加2个以上社区卫生服务分站,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T:威胁
1、双向转诊机制仍不健全
虽然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都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是松散的。
因此从实际效果看,社区向上级医院转诊无大问题,但上级医院病人转到社区却难落实。有效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无法形成,很大程度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媒体的不利导向
由于偏见,一些媒体倾向于认为患者是天然弱者。还有某些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歪曲事实,夸大报道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事故,从而加剧了医患间的矛盾。
3、不正当竞争
街道辖区个体诊所的不断增加,恶性竞争吸引患者群,导致医疗市场的秩序的混乱患者群体的流失。
4、除此之外威胁还包括一些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等。
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根据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SWOT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发展策略组合,可促进海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有效运作,如ST策略(发挥优势,克服威胁)、WO策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T策略(减轻劣势,规避威胁)等。具体的相关建议如下:
1、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和实行相关的社区卫生人才优惠政策
由于全科医学教育滞后,目前经过正规教育的全科医师缺乏,而现有卫生技术
人员无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海文街道政府应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同时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留住现有人员,减少社区卫生人才流失。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转正等方面给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一些政策性优惠,来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2、确保社区首诊制度有效实施和不断健全双向转诊制度
虽然海文街道社区首诊率达50%以上,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好转诊前的一些便民服务的工作,如整理好病人的病史、联系好转诊医院和医生、提供转诊“绿色通道”或住院“直通车”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居民感觉通过社区的首诊更有利于去上级医院就诊,从而推进了社区首诊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双向转诊的工作,完善双向转诊的登记制,加强双向转诊的双方信息沟通,并加强双向转诊的考核与监督。
3、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树立健康保健的新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合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宗旨,创新服务机制,改善医患关系。此外要推行以全科医学为主的家庭卫生保健制度。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接近20%,海文街道老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海文街道卫生社区服务中心要积极开展老年保健等服务。启动关于“关注空巢老人全科医疗进家庭”的工程。使众多的空巢家庭老人得到更多的关爱,使全科医疗真正走进百姓家庭,使老人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并免去坐车排队等候时间。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制定周密的慢病管理计划,并给予防病、膳食的指导。
4、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补偿机制
目前海文街道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所投入的经费还远不够,建议政府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分配比例,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的专项基金用来支付人工费用、培训费用以及业务支出。政府可以采取“花钱买服务”为主要的经济补偿方式,建
立按服务人口、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为依据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社区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给前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居民一些优惠,如降低自付比例和保险基金起付线等。
5、加大对社区服务的宣传,提高居民知晓率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 篇6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江西黎川县分别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黎川县新任科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办法(试行)》等规定,规定均指出领导干部每年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及婚姻变化、配偶子女移民状况及有价证券、股票、基金等经济投资情况等。同时提出领导干部虚报瞒报可免职.【标准表述】
官员公示财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焦点和关键,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一是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做到不谋私、不贪利,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公共管理工作。但是很多地方的人民任然不信任政府(基层政府),认为政府没有把国家的各种政策,特别是惠民政策真正贯彻实施,同时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巨大“灰色收入”。进行任前财产公示能够真正让老百姓知道领导干部财产增减是否合理,这样也能真正消除误解,政府与人民才能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处理出策。
二是监督方式的多样化一直是党和政府开展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任前财产公示使广大干部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既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也确保了反腐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对于领导干部任前财产公示,大家普遍是欢迎、期待的,也一定有着积极意义的。这对于推进开县反腐倡廉工作、建设好优质领导干部队伍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政治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篇7
经过十二五的成功转型,十三五是中心步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了明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中心在今后的五年内得到全面、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十三五” 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秉承 “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满足基本需求、完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保障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为巩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中心更好更快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建立专业人才梯队
随着中心业务发展,人才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短缺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中心医疗工作的开展,制约了中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1、十三五期间,继续呼吁政府增加机构人员编制,达到各类人员标准配置。
目前中心下设4个服务站,辖区常住人口2.3万人,铁路小区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约5000余人。而中心现有人员编制4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40人。按医护防最低配比,应将编制人数提高到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60人。
2、请进来,走出去,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弥补技术人员匮乏
(1)请进来:结合中心目前实际情况,今后五年,希望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重点引进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中心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与对口支援医院协商,定期派驻专家开展专家门诊及带教中心青年业务骨干,提升年轻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2)走出去:每年选派2-3名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解决其生活、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保证送得出,学得好,留得住;同时加强内部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三基” 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比赛等形式,逐步提高 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作风严谨、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3)打造品牌科室,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着力于中医理疗项目和适宜技术的开展,将中医健康管理及指导纳入日常工作,继续保持中医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将口腔科作为重点科室,更换口腔椅等诊疗设备,加强口腔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知名度,使口腔科成为中心的另一张名牌;全科门诊继续摸索预约诊疗的慢病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基础,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建立健全预约就诊制度,提高居民就医依从性。
(二)发挥慢病管理优势,继续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十二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慢病管理团队为中心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未来五年,继续拓宽家庭医生式服务内涵,将服务对象从慢病患者逐步扩大到重点人群及全人群,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1、利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强对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发病例登记管理工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2.提高家庭医生式服务水平,继续规范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流程,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减少或延缓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
3.以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为契机,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慢性病干预模式。加强慢病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达到慢病管理“提质不瘦身”。
4.继续强化三级网络建设,筑牢三级网底,加强对乡村医生地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工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解决乡医年龄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
(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1、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自助式健康小屋的功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家庭健康保健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功能。
2、深化健康教育网络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
3、加大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自我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行预防干预措施。
4、增加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探索健康教育新模式,关口前移,将健康教育大课堂搬入学校、幼儿园。
二、完善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
1、医疗设备:十二五期间,中心已更换或添置了部分医疗设备,如X光机、彩超机,但其他设施基本上已到使用年限,还需要有计划地添置或更新,如多功能救护车等。另外,4个服务站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如血、尿分析仪、中药煎煮机等。
2、信息建设:呼吁相关部门,加快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善,实现辖区内尤其与二级医院的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双向转诊平台通畅,患者辅助检查数据及健康信息无障碍读取。
3、环境建设:合理调整布局,继续加大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力度,因地制宜做好院内绿化,美化环境。
4、基础设施建设:响应卫计委关于建立医联体的号召,积极筹建完善业务用房,配备相关医疗设备。完成计划免疫3A门诊建设,打造妇女保健、儿童保健A级门诊,完善母乳喂养室配置。
完善桥梓服务站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平义分服务站进行修葺维修;重新规划北宅服务站整体布局,与北宅村委会、镇政府、卫计委协商,在服务站原址增建二层楼房,增加服务站使用面积,改善居民就医环境。
三、创新机制,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继续深化由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创新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
1、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2、完善中心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的落实,继续强化社会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推行民主管理,发挥党支部、工会、职代会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扩大内部民主;聘请社区居民监督员,设置服务意见箱,实行主任接待日,保护、奖励投诉,强化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素质 以先进文化为引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使全体人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应有作用。
推进情感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营造出为民服务贴心、诊断治疗精心、社会救助尽心的浓厚氛围,真正使老百姓省心、放心,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成自己的家。
通过优质服务和宣传推广,让社区群众认识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起维护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筑在厚重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惠民政策、重大意义,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行业作风建设,使社区群众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卫生服务实惠,从而信任并乐于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十三五期间参加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中心的文化建设活动推向高潮。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表述 篇8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方法:对我市社区服务中心的患者就诊数据进行分析并抽样统计。结果:统计分析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中医科的优势病种少,患者数量也比全科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关键词 中医科 需求 社区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目前社区以集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多种功能的全科为主体[1-2]。而作为我国瑰宝的中医一直凭借其廉价、功效以及简便的优势在临床上有着主要的作用[3-4],而如何在目前以全科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进一步发展其优势有待研究。本文选取2005年3月—2010年2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的就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患者的相关需求以及发展策略。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
1.2 方法:根据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一时期来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全科和中医科患者共42765例的就诊资料(不含家庭病床和社区点的患者)分析,分别统计出该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中医科和全科的分别门诊数目,以及两科室的就诊患者的年龄以及各阶段年龄患者分布情况;中医门诊和全科两科室常见疾病的患者就诊人数和统计出常见疾病在中医科和全科中的比重。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中医科和全科的就诊人数
2005年3月—2010年1月这期间来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人数为7393人,占全科就诊人数的20.9%(全科就诊人数为35372人)。
2.2 中医科和全科就诊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平均年龄比较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社区居民选择中医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在66.8岁,比全科高3.5岁(全科为63.3岁)。其中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患者总数的75.4%。而全科该年龄阶段的患者只占66%。中医科老年患者比例明显比全科就诊患者高。具体数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医科与全科各年龄阶段就诊患者比例(n、%)
年龄段
全科
中医科
<20
35(0.1)
3(0)20-29
1061(3)
59(0.8)30-39
1061(3)
81(1.1)40-49
2264(6.4)
296(4)50-59
7605(21.5)
1382(18.7)60-69
8843(25)
2070(28)70-79
9197(26)
2218(30)80-89
4952(14)
739(10)>90
354(1)
547(7.4)
备注:组间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科室疾病种类的分布情况以及比重
通过数据分析知,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是两科室的常见疾病。不过有3项运动型疾病排在了中医科诊治的前10位疾病中分别是“颈痛”“腰痛”和“痹症”,分别为4.5%、3.5%、1.6%,而运动型疾病只占全科诊治前10位疾病的一项即“骨质增生”占2.3%,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中医科与全科前10位疾病
序号
全科
中医科
病种
比例(%)
病种
比例(%)1
高血压
眩晕2
冠心病
心悸胸闷3
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
6.8 4
糖尿病
5.5
咳嗽5
支气管炎
3.5
消渴6
脑动脉供血不足
颈痛
4.5 7
骨质增生
2.8
胃痛
4.1 8
脑梗塞后遗症
2.7
腰痛
3.5 9
胃窦炎
2.6
淋症
10
高脂血症
1.5
麻痹症
1.6
3.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门诊人次是全科门诊的20.9%,其中中医科就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63.3岁。中医科患者的平均年龄比全科高3.5岁,表示中医科老年患者易于接受。数据还表明在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中医科具有一定的优势。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存在就诊患者数量偏少,优势病种少,但是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疾病诊治却具有明显优势且老年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3.2发展策略 我们初步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不断发展提高社区中医诊治技术,积极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的质量[5-6]。
(二)充分发挥中医特有的医疗手段和保健养生技术在预防和治疗社区老年人常见疾病方面的作用。
(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区卫生部门积极组织区内中医药专家编制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手册,有效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开展临床工作,并确立了红桥中医医院为师资培训和专业教学基地。参考文献:
社区服务创新与物业公司的发展 篇9
摘 要: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严格制度要求,遵循合理成本设置,建立服务创新升级机制,加强直接信息点接触,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度市场细分制度,集合企业经营理念。在物业管理的服务实践中,笔者感到物业管理企业要获得持久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努力完成物业管理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制度要求,切实为企业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区;物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1-0030-02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社区0T0模式、互联网+概念运应而生,物业公司如何顺势而为,如何开拓创新思路,满足新时期客户的需要,成为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物业公司发展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1 管理和服务之本:人员管理和对客服务
物业管理服务的主体是代表着物业公司的具体员工,他们履行着服务的各项义务,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业主和住户的认知,决定着物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业主满意度的高低,更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物业管理形式上看是对物业的管理,但其实质确实是人对人的一种服务。因此,物业公司业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宗旨,不仅要求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制度,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企业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提升整体素质,更需要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服务。
1.2 隐含的专项管理:无形服务的管理
物业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所管理物业进行日常维修保养和计划。就物业本身来说,房屋建筑、机电设备、供电供水、公共设施等都需要时刻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否则物业就丧失其应有的效能。物业良好状态的实现只能通过相关部门有成效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才能达到。物业公司发展创新的内容
2.1 理念创新
物业还是一种新兴行业,社会和物业公司自身都需要审视物业企业的定位。“重管理,轻服务”是当前物业行业的主要理念,这显然不能与物业服务本身要求相抵触。物业公司走出困境必须要摒弃旧思路,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物业是一种企业行为,是服务行为,为业主服务是物业公司存在和立身之本。
2.2 管理创新
物业管理服务中会遇到诸多问题,物业企业自身若不能根据所遇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到管理机制创新,必然会遭遇淘汰。物业企业应当完善管理措施,更新管理方式,细化操作流程。实践中,有企业已在做管理创新的尝试,如:保利物业上海分公司2012年成立客服呼叫中心,实行365 d 24 h全天候的报修报事服务热线,统一由呼叫中心处进行派单和处理投诉、回访等工作,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工作。
2.3 服务创新
服务理念的创新是指物业企业应在日常管理服务中需要不断地总结、发掘、提炼企业员工的智慧,将服务理念升华为企业的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如保利物业2014年起实行狠抓基础服务――“大客服”服务模式,实现服务品质的稳步提升,业户满意度的提高及品牌建设的保障。让业切切实实实体验到保利物业“亲情和院”的品牌理念。
2.4 成本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不断研究如何降低成本,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设置,以降低成本,实行成本费用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固定成本费用、管理费用预算管理:合理有效的设置岗位,招聘人员应以精干、高效为原则。
②根据管理社区的实际情况和本企业的管理水平定岗定编,严格地控制变动成本。
③合理配置物业资源,物业也是高消耗行业,企业应严控资源的不当使用。
2.5 经营创新
物业经营创新是指物业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消费者。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
①将物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善于开拓新的市场。
②要根据业主的需求把握市场的规律,预见性地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如:寻求合格供应商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活动等。
③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给予合理的需求支持,包括参加系列培训或洽谈业务需求的支持。
④要设置灵活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政策,进行有效的“变形”管理机制,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⑤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以经营管理部为主导,支配并配合各服务中心的业务洽谈,积极鼓励支持服务中心的自我开拓赢取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6 整合创新
“社区增值服务”是一种基于客户资源再挖掘而产生的新的社区服务模式,宗旨在于读懂社区居民的消费主张,为业主营造一种追求幸福生活、和谐关系与心灵美好的生活氛围,目的在于拉动庞大的社区终端消费资源,实现社区、厂商、社区服务商的互利共赢,这样的模式在国内刚刚兴起,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以及社区OTO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互联网的运营,为物业公司增收。物业公司社区增值服务创新的路径
3.1 社区增值服务的内容
从精神层面来说,社区增值服务为传统社区服务赋予了人文关怀,从物质层面来说,社区增值服务为社区服务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目前社区的增值服务主要分以下三类:
①生活服务,即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服务。
②代理服务,即物业服务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时空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有偿代理服务,便利居民同时也扩大企业发展空间。
③文化服务,即物业公司可以利用既有设备场所提供报刊阅读,文化休闲,体育娱乐等活动,帮助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同时具有无形资产属性的文化还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社会影响,从而提升物业企业的品牌价值。
3.2 社区增值服务运营的策略建议
3.2.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准确把握客户社区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社区增值服务体系成功的关键。只有读懂了业主的内心需求,社区服务商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3.2.2 深度挖掘潜在客户的价值
互联技术的发展,社区运营事业正面临全新的挑战,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资源开发创新空间无限。所有的社区运营都着眼于一个重心,即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包括提供资产增值计划、社区媒体运营等。
通过整合专业运营商资源,获得地产营造阶段的潜在价值。如可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数字化社区服务增值服务体系,收取合理社区运营管理费,从而赚取差价;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吸纳外部资源在社区数字平台上发布信息获取广告收入,同时在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可实现利润分成等。
3.2.3 加强资源整合和商业合作
资源整合是最好的商业杠杆,伴随着轻资产业务的扩张以及社区运营能力的建设,社区运营需要配备以人才技能标准化和流程标准化为特点的组织体系,很多有意升级社区服务的传统房地产企业望而却步。社区服务商可以与大开发商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对内部现有资源的整合创造利益最大化,打造O2O社区增值服务平台,诸如微信平台、QQ群等将互联网、传统楼宇广告、物流服务等集于一体,必将创造无限的商机。目前,“彩生活”等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
3.2.4 社区人脉的挖掘与梳理
物业公司通过日常的管理服务,通过和业主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同业主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也可通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了解潜在客户需求,发掘存在的商机。将需求及被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业主需求,提高满意度,从中盈利,增加企业收入。
3.3 社区增值服务的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行业的升级与转型。物业管理成本提高和管理费上调困难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物业公司生存空间面临挤压,物业公司必须有所创新才能突破瓶颈。物业企业是最贴近社区的运营型企业,应当勇于卷入社区商业竞争的大潮中。物业企业参与社区运营商业服务不仅能够进一步提上社区服务的质量,物业公司本身也将收获更多。物业企业应当加快行业升级与转型的步伐,积极进取,多方筹措,抢抓社区市场。
社区服务的业务模式有多种,主要有周边生活服务、社区广告营销、社区电子商务、物业增值服务等形式。具体做法是以社区消费终端最后1km渠道为支点,构建包括线上系统和线下网络在内的社区商务平台,优化整合的社区终端消费资源,吸引诚信商家加入社区服务;以网络化连锁式的社区网络平台和丰富的诚信商家资源,为物业服务企业拓展物业延伸服务提供支持。当社区服务成为平台,可发展的业务可以包括:社区电商零售、电商物流配送、周边生活服务、社区广告营销、社区商旅出游、不动产经营、社区商业运营、家庭设备维护、家政服务、长者服务、装修服务、闲置租售、租房售房、物品托管、汽车洗修等各式各样的增值服务。
3.4 社区服务运营创新的隐患
①物业服务企业在所服务的住宅区开展“社区经营”业务,可能造成对所开展业务的垄断。过往常见的新建商品房小区入住后物业服务企业垄断或参与组织装修材料的销售,或物业服务企业对小区宽带运营商的引入和分成行为,皆可以视为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经营”行为的初始模板。
②更为根本的是,物业服务企业的“社区经营”行为破坏了住宅区业主的区分所有权关系,对治理秩序带来的危害将会在一段时间的潜伏后爆发。无论是从物业管理的定义,还是从住宅区业主的区分所有权关系,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都应该是住宅区中的共有物――即习惯称呼的“公共区域”。要注意合同及同商家的法律关系界定,注意同业主协议内容的完善及社区公共资源收入的账务公开及约定收益分配。结 语
成本的不断增加、人员的不断匮乏、物价的不断上涨、业主需求的不断升华等,都是物业企业面临的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唯有创新才能谋发展,唯有开拓才能求进取。物业也必须顺应这股潮流,在政府、业主、开发商的引导支持下,深入推进“大客服”体系的完善和落地,强化公司品质监督、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打造一流的品牌物业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