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表述训练一

2024-10-26

思考与表述训练一(通用4篇)

思考与表述训练一 篇1

思考与表述训练一:观察与思考

【训练要求】

认识表达的内容(包括说话和写作的材料)大多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并了解观察与思考的几种常见思路,为开展经常性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广开题源。

【知识导引】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真正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善于从繁复万状的日常生活中捕捉信息,探求真谛,就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写不尽的题材。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观察与思考呢?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思路。(一)观形而思神。

形,指事物外在的可观可感的形貌、姿态、声色等等;神指最能体现“形”的外在特征的东西,也指“形”内所蕴含的精神。例1.写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这就是它的“形”。例2.人们“真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一句感叹中“品味”出深刻的“内涵”,写出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文章。

(二)观物而思理。

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理却蕴含其中。这“理”,包括一般的事理,也包括更高层次的哲理。“物”是可感可观的,“理”只有靠思考才能获得。例1.作者看到“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于是思考其中的道理(也许还要向人请教、看书面材料)。道理弄明白了,给人讲讲,使人受益,写成文章,也有价值。

(三)观此而思彼。看的是眼前之景,眼前之物,眼前之人,眼前之事,而所思所想的却是与此有关的他景、他物、他人、他事,这就是“观此而思彼”。有了“观此而思彼”的思路,要说话,要作文,就不愁没有材料了。

例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四)观果而思因。

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偶然事件、孤立事物的随意堆积,而是存在着种种因果“链条”,有章有序的。一事为因,引发结果,果又为因,因又生果,如此相生相连,以至于无穷。而我们所能观察的事物,常常只是链条中的一环。观果而思因和观因而思果构成了连续的思考。而正是这样的观察与思考促成了《小麻雀》的写作。

思考与表述训练二:阅读与思考

【训练要求】

认识阅读与思考是说话与写作材料的来源之一,并了解在阅读时与写作有关的几种常见思路,以便沟通读与写的联系,进一步开拓题源。

【知识导引】

阅读也是一种观察,不过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阅读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没有思考,区别只在于思考得是否自觉,是否深入。只要注意就会发现,许多文章甚至大部头的著作,都是起源于阅读和阅读中的思考的。

下面介绍几种与写作有关的阅读思路。

(一)提要钩玄。一种是摘抄,一种是提要。阅读后,把重点部分、精彩部分、有资料价值的部分摘录下来,既能积累知识,储存资料,还能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摘录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摘抄,文句一定要准确,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改动,并且要注明作者、出处。

(二)判断是非。一般读物都包含着作者观察(包括间接观察)与思考的结果。他观察得是否合乎实际,思考得是否合乎逻辑,作为读者,都不能不加以考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实际上都是提倡思考,反对盲从,反对迷信。例1.真的“水至清则无鱼”吗?

(三)评价优劣。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品评褒贬的传统形式。可以一语道破,说出自己的见解或感受,也可以融会贯通,写出较长的评语。

(四)比较异同。

拿不同的读物比较着阅读,或求其同,或求其异,是阅读思考中的重要项目,也是由读到写的通常路径。求同,是对读物中所包含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思考。阅读归有光的散文,可以发现他的散文的共同特点是多写生活琐事,文字朴实平易,而感情深挚动人。读了古今中外许多散文,最后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规律:散文可以叙事,可以 写景,可以刻画人物„„但如果要它打动读者的心,就总归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这都是“求同”的结果。求异,就是思考读物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其特点,发现其个性,当然也可以从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由于不同的读物对同一观点的表述有差异,通过对比,有助于加深认识;由于作者水平不一,对同一问题观点不同,论据有别,多看几种,可以集思广益;有些文章难免有误,通过比较,易于找到谬误所在;有的读物文笔犀利,有的读物资料翔实,有的读物议论高妙,在比较之中,可以博采诸家之长。无论是发现了规律、特点,还是问题,都可以作为话题,这就有文可作了。

(五)展开想像。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想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适当的想像,仅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

(六)引发感想。

在阅读中,常常会忽有所悟,得到某种启示,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很有帮助。如果把这种启示写出来,一般就称为“读后感”。这是由阅读引发写作所常见的。这种启示的产生,常常跟读者所面临的环境、所遇到的问题有关。比如《庄子·养生主》中有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是庖丁认真实践并探索解牛的规律,三年之后达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水平,解牛之时,动作犹如舞蹈一样优美。作为学者的朱熹,他阅读后就想到了读书的规律:“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两三片,以致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干部就由此想到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战术问题;而另一位美学工作者,则由庖丁解牛悟到了艺术依赖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道理。这种“感想”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成了文章。

思考与表述训练三:口述与笔述

【训练要求】

了解口述与笔述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利于养成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知识导引】

一般地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说是口头语言活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活动。如果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听和读是语言的理解,说和写是语言的表达。

表述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述,一种是笔述。它们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了解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大有好处。

(一)口述的主要特点

1.有确定的对象。说话(即口述)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有动态的环境。跟同一对象谈话,对方的心态情绪变了,话题也必须及时调整,否则就叫“不知趣”。3.需要边想边说。除了个别先有腹稿的演说之外,说话一般是现想现说、边想边说。

4.凭借有声语言。使用有声语言,可以借助于声音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轻重的变化等显示说话的层次,突出说话的重点,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口语活动的优势。

5.可用态势语辅助。态势语,又称“言语动作”“人体语言”,它是伴随说话活动从人体有关部位传达出的辅助信息。例1.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片段。

(二)笔述的主要特点

1.对象的广泛性。除日记、书信等是给自己或少数人看的外,一般笔述的读者对象是较为广泛的,而且是不那么确定的。一部《红楼梦》,从封建贵族到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学生,谁都可以读;就作者当初的写作动机而言,他是要把作品献给各个历史时代全社会的读者的。

2.环境的稳定性。笔述可以从容进行,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不受环境变动的影响。所以,张衡作《西京赋》和《东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正因为如此,笔述要求更精细,更严密,要尽量做到一字不可移易,一句不能增删。

3.凭借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诉诸人的视觉,读者可以从容阅读,反复体会,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笔述可以避免口述的一些限制。有些复杂的思想,错综的关系,不妨使用严密的长句;有些相关的事物和强烈的感情,可以写成整齐的排句;为了行文的简洁,借用一点有生命的文言词语也是常有的事。

4.有文面手段作为辅助。文面手段包括写字、标点、修改、行款格式等项。这些既是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力的辅助。

(三)口述和笔述的联系

1.性质上的联系。它们同属于信息输出的一面,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把说的话记下来,就是文章。

2.发展上的联系。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先学说话,后学作文的。口语是第一性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

思考与表述训练四:复述与转述

【训练要求】

了解复述和转述的特点、要求,在写作与说话的实践中能正确地进行复述和转述。【知识导引】

复述,是对现成语言材料的重述,这是培养和提高系统、连贯的口述和笔述能力的有效方式。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把听过或读过的语言材料重述出来,重在内容的提取和言语的转换,不能像背诵那样一字一句都与原材料一样,这是它比背诵困难的地方,也正是它的独立价值所在。

(一)详细复述。即对原来的语言材料进行详细的复述,要求按照原来材料的顺序、结构,把它的内容原原本本地重述出来。如果是笔述,原材料的许多语句都可以保留;如果是口述,则要把书面语句式、倒装句式等改为口语句式。

(二)简要复述。在总体把握原材料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局部复述。这是在较长的语言材料中摘取某一片段进行重述的方法,比如故事的某一段情节,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论证的某一个分论点,等等。局部复述既可详述,也可简述(示例略)。

转述,也是对现成语言材料的重述,在这一点上,它与复述是共通的,但它们又有区别。复述,要求全面地忠于原材料;而转述,则要求在不歪曲原意的前提下对原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加以改造。这改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时空与人称的转换,体式与风格的转换,内容侧重点的转换。

(一)时空与人称的转换。同样一件事,今天说与明天说,在这里说与在那里说,跟这个人说与跟那个人说,时间词、方位词、人称词都必须跟着转换,不然就会造成混乱,甚至闹出笑话。

(二)体式与风格的转换。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的需要,在重述某一语言材料时,要根据这特定的需要作体式或风格的转换。如果给少年儿童讲历史故事,就不能用文言,而要转换成现代语言;如果在故事会上讲《石壕吏》,就不能用诗的形式,而要按照讲故事的要求改成故事的形式;如果原材料内容深奥,做普及宣传时就得“深入浅出”;如果原材料只是个梗概,为了取得吸引人的效果,也不妨通过想像适当增添一些情节和细节,等等。这些都属于转述的范围。

(三)内容侧重点的转换。在重述某一语言材料时,目的不全在于如实地传达它的本意,而是要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念,这就要作内容侧重点上的转换。

思考与表述训练五:叙述与描述

【训练要求】

了解叙述和描述的特点、要求,在写作与说话的实践中能正确地进行叙述和描述。【知识导引】

叙述,是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介绍、说明和交代,它是基本的表述方法之一。交代要清楚,有条理,繁简适宜,详略得当,这是叙述的一般要求。还有较高的要求,就是要有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离有合,有断有续,等等。

(一)叙述中心的统一和句子主语的变换。每一个段落都应有自己的叙述中心,也就是叙述的着眼点──讲的是谁或什么。

(二)记叙要素的选择与配置。一般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看成记叙的六要素。“要素”应该交代清楚,但在一段话中,甚至一篇文章中,并不见得非把六种要素完全交代出来不可,这要看有无必要。

(三)叙述人称的统一和变化。叙述人称,指表述时所用人称,它是由说、写者叙述的立足点不同而有区分的。说写者站在事件中,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当事人,或者以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身份出现,可用“我”或“我们”的口吻来叙述,这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若是站在事件之外,用旁观者、闻听者的口吻来叙述,可用“他”或“他们”,这就是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我”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及感受,具有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的优点,但常受时空的限制,凡“我”未曾参与或观察到的就不能直接叙述。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自由变换观察角度。但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亲切。

描述和叙述是非常接近的,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首先,叙述较注重具体事物的“线”和“面”;而描述则较注重具体事物的“点”,它往往抓住细节,突出某一点或某几点,使听者、读者通过这些“点”来想像整体,把握本质。其次,叙述着重在事物的说明、交代,只要求人们明白某种事实,不一定要人产生具体感受;描述则重在事物的形象,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刻画,使人能非常具体地感受到客观对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以至软硬、冷暖等等,使人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第三,叙述常常比较冷静、客观,叙述者的情感色彩比较淡薄或含蓄;而描述,感情色彩多比较强烈、鲜明,是恨是爱,是苦是乐,常常溢于言表。人、事、景、物、情,都是可以描述的对象,描述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根据描述内容介绍一些描述方法。

(一)人物描述。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描述肖像。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

2.描述行动。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

3.描述语言。言为心声,描述人物语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能自然地揭示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同样内容的话,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也会不一样。

4.描述心理。这是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描述,如思想、感情、愿望、体验等。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无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写言行实际上也是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二)景物描述。景和物,都是客观的存在。描述景物,要注意感情与景物的关系。一般地说,描述作为从属因素的景物,感情色彩要淡些,写什么,怎么写,在什么地方写,都得服从于主体的需要。

思考与表述训练六:阐述与评述

【训练要求】

了解阐述和评述的特点、要求,在写作与说话的实践中能正确地进行阐述和评述。【知识导引】

当你有了某种理性的认识,诸如概念、见解、主张、原则,或某种可行的方法,想把它们的内涵解释清楚,使人明白,使人接受,这就是阐述。阐述,一般有三个角度,就是分别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样做。

(一)回答是什么。向人说明概念的内涵,向人解释见解、主张、原则的具体内容,向人介绍工艺、方法的程序、特点,等等,都是回答“是什么”。(二)回答为什么。一种见解、主张,一个原则、方法,要使人理解、承认,以至按照它去实践,总得讲出点理由来:为什么要持这样的主张、这样的见解,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原则?为什么提倡这样的方法?理由讲充分了,人家接受起来才痛快,实践起来才自觉。

(三)回答怎样做。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提出见解、主张、原则、方法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之后,接着就要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评述,是对某种事物的评价、判断。评述一般要指明对象的优劣,比较事物的异同,或者还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一般的法则、规律。就直白地表述理性认识这一点说,评述与阐述是一样的;就常用举事例、做推断等方法,最终要为实践服务来说,评述与阐述也是一样的。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首先是面对的对象不同,阐述的对象是理性认识的成果,评述的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次,阐述,是通过对概念、判断、理论的阐发而指导实践,评述却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评判来指导实践。评述的对象是很广泛的,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平民百姓的言论行动,从一场战争到一场足球赛,从一首短诗到一部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凡属客观存在,都可进行评述。当然,这评述得有现实意义。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练习思想行为的评述和文艺作品的评述。

(一)评述思想行为。一种思想行为,你认为好,值得肯定、表扬、提倡,或者认为不好,必须加以否定、批评、排斥,这就要加以评述。所以评述本身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纠正错误。

评述思想行为,常用推因论果的方法,也就是把评述对象放到事物发展的因果链条中去考察。评述思想行为还常有树标衡量法,就是树立一个公认的正确的标准,用它衡量所评述的对象,符合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这标准,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也可以是一般社会公德的要求,还可以是优秀人物的典范行为。

(二)评述文艺作品。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评述,主要是为了指出作品的优劣得失,总结文艺创作的经验和规律,读者、观众可由此而提高鉴赏能力,创作者可由此而提高创作水平。对文艺作品的评述,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入手,也可以从作品形式、艺术特色方面入手,还可以对某一个人的创作进行专门的、全面的研究。和评述思想行为一样,评述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对评述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是写好评述的关键。

要把一篇、一部作品的好处或毛病表述出来,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一般用的是“直接剖析”法,把自己所认识到的好处或毛病一一指示出来。这时通常要夹叙夹议。叙就是介绍作品的内容,议就是分析评价。叙议结合,容易说明白,也容易看明白。“连类比较”,也是评述文艺作品的常用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相形之下,优劣自见。

思考与表述训练七:概述与综述

【训练要求】

了解概述和综述的特点、要求,在写作与说话实践中能正确地进行概述和综述。【知识导引】

概述,是对详述而言。无论是介绍一个人,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物件,描绘一种景物,还是阐明一个道理,抒发一种情感,因为需要的不同,都得能详能略。要详,能淋漓尽致,能阐幽发微;要略,能提纲举要,能删繁就简,这是说话与作文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学习“复述与转述”单元的时候,我们曾练习过“详细复述”与“简要复述”,那是对现成的语言材料的处理。其实,叙述、描述、评述、阐述,都有“简要”与“详细”之分。简要的叙述、描述、评述、阐述,就是概述。

(一)从繁复到简约。说话、作文,都是输出信息。有人把话语、文章中的信息分为三类: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冗余信息。必要信息,是指绝对不可缺少的信息;只要缺少其中一点,意思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表达。次要信息指的是那些补充、阐释(描述也是一种阐释)与旁及的内容,它们虽然不是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往往也是不可少的。我们所说的概述,实际上就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方式:依照特定语境的需要,舍弃一切不必要的信息,而只把必要的信息表述出来。

(二)从具体到具体。人们接触各种具体事物,逐步认识了事物的特点,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果表述这种理性认识,不用直白的方式,而是把它化为“形象”,仿佛是对生活实景进行描述,其实是对事物作概括性表 述,这就是从具体到具体的概述。这里第一个“具体”,是指事物的原型;第二个具体,是指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形象表述。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所以又可以叫它“形象概述”。形象概述有两种常用手段。

一是“仿真”法。这有如一幅漫画,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而事物的特点在夸张中得到鲜明的揭示。

二是“寓言”法。这很像寓言的创作,即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隐括在一则简短的故事之中,或者通过对禽兽虫豸的叙述、描绘来寄寓自己对人生世态的理解。

综述,就是综合的表述。综述一般具有概括性,但又与概述有所不同。概述侧重在化繁为简,而综述则侧重在集散为整。报刊上的“新闻综述”“时事综述”一类文章,就是独立成篇的综述;而更为常见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某些段落采用综述的方式。综述既然是分散材料的集中和组合,那么,如何集中、如何组合,就是综述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里着重介绍因果式组合和异同式组合这两种综述方式。

(一)因果式组合。在分散的种种材料之间,实际上可能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但因为它们是分散的,一般人不统观全局,也就不易把握它们的关系。如能把分散的材料集中起来,组合起来,展现事物的全貌,揭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构成了因果式组合的综述。为了把复杂的事物交代清楚,综述常常要综合使用各种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等。

(二)异同式组合。这是根据材料间的相同点、相异点,把它们分成几个类别、几个方面加以表述的综述方法。如果说“因果式”是一种纵向的组合,那么“异同式”就是一种横向的组合。

思考与表述训练八:识体与得体

【训练要求】

了解有关语体的基本知识,在写作与说话的实践中,语言的表达不但要准确、通畅,还要力求做到得体。【知识导引】

我们说话、写文章,表情达意,一是要准确,即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清清楚楚;二是要通畅,即遣词、造句、构段和谋篇都符合语言运用的一般法则和习惯;三是要得体,即根据表达的特定需要,选用适当的语言体式,收到比较理想的表达效果。

语言体式,通称语体。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它和文体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文体属文章学的范畴,它主要研究各类文章的体裁、作法;语体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主要研究各种语言体式的功能特征。文体只涉及书面文章,跟口语没有直接联系;语体要兼及口语和书面语。我国古代汉语可以分为文言语体和白话语体;现代汉语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口语语体又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可以分为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和事务语体。这些语体还可以继续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当然,为了适应特定的交际功能的需要,各种语体之间常有互相交叉或互相渗透的情况。要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体式。语言体式的选用符合特定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就叫得体,否则就叫不得体。

怎样才能使语言表达做到“得体”呢?总起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认清对象。

说话、写文章是要给人听、给人看的,要达到既定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必须适合听者和读者的需要。(二)要区分文体。

说话、写文章的目的和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文体也不同。文体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要求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三)要风格一致。

这里讲的是语体风格。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整体来说,应该有统一的语体风格。如果在行文中破坏了这种统一,就会使人感到不和谐。

(四)要讲究分寸。

说话和写文章都要讲究分寸,要提倡辩证法,不要搞绝对化。观察事物要注意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问题要注意事物本身的复杂性,要从联系和发展中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口语交际训练一:交际与交谈

【训练要求】

认识交谈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了解交谈的一般方式和基本要求,自觉训练与人交谈的能力。【知识导引】

交谈,是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双方的活动。“双方”,有时是对等的,有时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不管双方的关系如何,也不管自己在交谈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要使交谈顺利进行,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并采取适当的语言和态度。交谈又是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要随时注意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言谈的内容与态势。由于目的和内容的不同,交谈又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交谈方式。

(一)寒暄与攀谈

寒暄,本指社交双方见面时谈天气寒暖的应酬话,后来也就不限于谈天气了。作为社交手段,它的基本作用是表明自己见到对方的喜悦,同时也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以联络感情,保持友好的关系。所以,在交往中一般不能光从“信息”的意义上来理解寒暄用语。寒暄的第一步是打招呼。这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许多讲究。

(二)提问与回答

这是常用的交谈方式之一。提问,可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种情况。我们这里只说有疑而问。既是有疑而问,自然期望对方回答,所以除了礼貌问题、态度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技巧要学习。有了问题,找什么人去问,在什么时机发问,都要考虑。问道于盲,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人家正在紧张地工作,你突然去打扰他,他一般也不会乐于回答你的问题。提问还要讲究方式。比如,要抓住最关键的问题,要提得具体,要讲究顺序;如果对方起初拒绝回答,如何转换方式,以便最终达到目的,等等。回答问题,不仅需要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交际经验和语言艺术。比如,要注意提问者提问的环境前提,即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提的问题,注意到这一点,回答才能切中肯綮。再比如答问的方式,在不同情境里,面对不同人物、不同问题,应该有所区别。可以用直答法,就是不回避,不含糊,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也可用曲答法,这也是一种明确的回答,但答得不那么直接,是委婉、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此外还有避答法,这是拒绝回答、避而不答的方式。有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是由于主观情感的选择,对别人的提问不能或不愿做出回答,就可用避答法,直接说“不知道”“不清楚”,模棱两可、不置可否,转移话题、故意“打岔”等,都是“避答”的具体方式。

(三)规劝与说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诱导、鼓励别人去干什么,或者劝止别人去干什么,或者同时既要求别人去干什么,又要求他不去干什么,这就是规劝与说服,通称劝说。劝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话能力。劝说,首先要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劝说活动。劝说,要注意“心理相容”,就是劝说者要使自己的话语让对方在心理上能够接受。如果对方一见你就产生戒备之心或有厌恶之感,你的劝说就不易收得成效。达到心理相容的方法很多,如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做他的“贴心人”;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做他的“谋利人”;摆出自己与对方的相同遭遇或相同愿望,做他的“同路人”,等等。劝说,要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如果对方发现你心怀私念,或有所偏袒,你的劝说就很难起作用。劝说的具体方法也有种种不同。有直劝法,就是在心理相容的前提下,直截了当地劝对方怎样做或不要怎样做。当然,这要有充分的理由。有婉劝法,讲个故事,打个比方,或用其他委婉的方法间接地进行劝说。有迂回法,就是先绕一个弯子,最后回到要说的本题上来。这“绕弯子”的过程常常就是求得心理相容的过程。此外,还有悬念法、激将法,等等,都可以酌情采用。

(四)请托与拒绝

请托,就是请人帮忙,托人办事,邀请人参加某项活动等。拒绝,就是对别人请托的推辞。

请托有一些讲究。首先,要知己知彼,恰当地确定请托对象: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被请托的人有没有这样的“实力”?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他肯不肯帮这个忙?这些问题在张口求助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不能“慌不择路”,“有病乱投医”。请托还要把握时机,讲究方式方法,说明所求事宜要实事求是。在初步遭到拒绝时,不要轻易放弃,而要灵活机变,对自己的请求要适当地坚持一下。成功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情况下获得。如果最终被人拒绝,要保持礼貌,正确对待,自己做一点“善后”工作,千万不可任气翻脸,“晴转多云”。

拒绝,有时比请托还难。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要加以注意。一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既知对方有所请托,自己又不能或不愿答应,从一开始就不要表现得十分热情。这样,对方就会有了可能被拒绝的“预感”,也许根本就不提了;即使提了,答复他一个“不”字也较容易出口。二是要说明拒绝的理由,以求得对方的理解。三是给予 适当的“补偿”,这补偿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事实上的,比如帮他提出另外可行的方案,答应在别的时候、别的方面给予帮助,等等。

思考与表述训练一 篇2

虽然有了以上的铺垫与渗透, “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多位数的近似数”仍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读教材与学生, 我们找到了几大原因:其一, 四年级下册所学的数都是亿以内或亿以上的多位数, 多位数的读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难点, 现在又要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数位越多干扰因素也越多, 光靠之前的数数经验或数学直觉, 显然不能轻松应对, 教师必须在学法指导上给学生更有效的引领与点拨。其二, 教材在一课时内同时呈现求多位数近似数的3种类型, 即改为用“万”“亿”或最高位上的计数单位作单位的近似数, 如果在探究环节不安排针对这3种类型的有序练习, 那么在之后的运用中, 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分辨不清、张冠李戴的思维混乱状况。其三, 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材同时呈现了3种表述方式, 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用“万”做单位写出近似数、保留到万位求近似数, 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理解并接受这三种表述方式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也是教者要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其四, 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要省略的尾数位数很多, 而用四舍五入法时只看尾数最高位。在这里, 省略尾数、尾数最高位等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对正确求近似数很重要。而学生之前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或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省略”意思就是去掉了或不要了, 这与数学学习中的“省略尾数”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对此学生常常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而出现很顽固的学习负迁移。所以, 在首次教学中就要特别强调, 这里的省略尾数与我们语文学习中的“省略”一词含义是不同的, 在求近似数时, 省略尾数前必须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是几, 是0~4时可以直接去掉尾数, 而是5~9时, 先要向前一位进一, 之后才能将尾数去掉。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度解读与分析, 同时考虑到求大数的近似数应该与后继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有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 于是我们紧扣求近似数的数学本质, 引领学生生成了极具生长性和结构性的求近似数的思维流程, 并着力引领学生在画图、标注、表述等多元表征中明晰思路、突显方法、建构模型, 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磨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在生活情境中走近近似数

师:孩子们, 知道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谁吗?对, 他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请看他的一段名言, 齐读: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师:无处不用数学!说得多好!我们身体里就藏着有趣的数学。请看一组数据 (成年人全身有206块骨头;人的舌头由17块肌肉组成;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有100亿左右;咽喉是人体最繁忙的通道, 在人的一生中约有40吨食物通过。) 上面的数中, 有的能够精确地描述事物的实际数量, 我们称为———精确数, 有的是跟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我们称为近似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师:关于近似数, 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求近似数?近似数有什么用?) 有疑问才会有发现, 那就让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什么是近似数”。 (板书:近似数)

【设计意图】 由华罗庚的名言引出生活中的数学, 再引出精确数与近似数, 这样的导入不仅如行云流水般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更让学生在丰富而鲜活的数学文化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进而激发出探究近似数的热情与好奇心, 在生疑和提问中兴致勃勃地走进探究之旅。

二、在探究情境中研究近似数

(一) 什么是近似数

1.上面的4个数中, 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怎么想的?

2.从大约、左右等词可以看出, 其中的100亿和40这2个数不是精确数, 而是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是近似数。 (板书: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3.口答书上第22页的“练一练”。

4.在生活或学习中, 你还见过哪些近似数?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近似数, 谁来读一读! (在南京大屠杀中约有30万人被日本鬼子杀害。我们每个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左右。我国现有人口约14亿。我国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看到这些近似数, 你有什么感受?

5.在计算中我们也曾遇到过近似数, 比如在进行□□□÷8□的试商过程中, 我们常用多少来快速试商的? (80或90) 在这里, 80其实就是哪些数的近似数? (81~84) 90呢? (85~89)

小结:在生活或学习中, 有时只需要用近似数, 因为用近似数来表示反而更方便、快捷!

【设计意图】 从身体上的近似数到身外的近似数, 从社会文化中的近似数到数学计算中的近似数, 学生亲身经历了建构近似数概念的过程, 明确了和精确数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会抓住“大约”“左右”等关键词准确判断哪些数是近似数, 感悟到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同时, 社会文化中的近似数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试商中的近似数则激活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相关旧知,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 在数形结合中求近似数

1.过渡:我们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了, 那较大数的近似数该如何求?请看一组信息: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如下表 (呈现例7) 。读大数前先要将它们 (分级) 。请看:总计有多少人? (齐读:770889人) 男性人数呢? (男生齐读:384204人) 女性人数呢? (女生齐读:386685人)

2.启发:这个城市的实际人口数会跟表中的数量一样始终不变吗?为什么?对了, 由于每时每刻都可能会有人出生或死亡, 所以这个市的人口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很小, 所以通常用近似数来表示人口数, 那这个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各接近多少万呢? (生口答38万, 39万)

3.启发: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妨借助直线图来思考。在这条直线上, 这2点分别表示38万和39万。将这2点间的一段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多少?怎么想的? (之间间隔一万, 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1000) 这些点分别表示多少呢?让我们从38万起一千一千地数到39万。 (师点, 生集体数数到39万) 数出的数中哪个恰好在38万和39万的正中间?对, 这一点就表示385000。那表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哪个位置呢?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来, 再指给同座看一看。

4.追问:仔细观察, 男性人口数和女性人口数各接近多少万?你是怎么想的? (看图上点的位置, 384204在385000左边, 接近38万, 386685在385000的右边, 接近39万;或看千位上数字一个是4, 一个是6, 所以一个比385000小, 一个比385000大。)

小结:无论是观察图上点的位置, 还是比较它们千位上数的大小, 我们都发现男性人口数接近38万, 女性人口数接近39万。精确数和它的近似数之间只能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 (大小不相等, 所以只能用约等号。) 所以, 384204≈38万, 386685≈39万。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一般情况下很难也不需要得到一个精确数, 所以通常用近似数来表示人口数, 从而突显了近似数的本质特征。之后让学生借助直觉、画图和看千位上数字的大小等方法得出男性人口数和女性人口数各接近38万和39万, 为下面介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与活动经验, 为之后突显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与方便快捷打下了扎实的认知基础。

(三)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说明:为了方便、快捷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通常要用到四舍五入法。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四舍五入法, 并配录音。)

2.以386685为例, 要将它保留到万位, 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板书:保留到万位, 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生齐读) 。看尾数的哪一位四舍五入?何时四舍, 何时五入? (板书: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0~4, 5~9) 在这里, 保留到万位, 就是保留多少万? (38万) 这是要保留的部分。 (师边说边在38的下面画线) 再看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是多少, 是四舍还是五入? (师在6的下面画点, 并将6用线划去, 同时标出向前一位进1) 最后将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求得约等于390000, 当然也可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39万。) 再看一下刚才的解答过程,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如何求它的近似数? (先看保留部分是38万,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6, 要五入, 向前一位进1, 最后求得约等于39万。)

强调:为了清晰地展示求近似数的过程, 建议大家用横线标出保留的部分, 用小点标出尾数的最高位, 五入时在前一位上方标出要进的1。

3.如何求男性人口数的近似数呢?你也能像这样清晰地写出解题思路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再跟同座说一说。看!写对了吗?谁来说一说思路! (先看保留部分是38万,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4, 要四舍, 最后求得约等于38万。)

追问:借助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 和刚才看图求得的近似数, 结果一样吗?要快速地求一些数的近似数, 你是选择画图法还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 (四舍五入法比较方便快捷)

4.请用四舍五入法完成数学书第24页的第7题。之后请某个4人小组上台来展示解答过程。

追问:用“万”作单位写近似数, 是什么意思? (就是保留到万位求近似数, 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对, 这3种说法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5.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启发:孩子们, 大胆地推想一下, 如果要保留到亿位求近似数, 该怎么办? (完善板书:保留到 (亿位) , 就是省略 (亿位) 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生独立完成书第24页的第6题。之后交流思路。

6.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启发:孩子们, 再大胆地推想一下, 如果只保留一个数的最高位求近似数, 该怎么办? (完善板书:保留到 (最高位) , 就是省略 (最高位) 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师:请看705, 你能保留它的最高位求近似数吗?可以怎么想? (先看最高位上是7个百,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0, 要四舍, 最后求得约等于7个百, 是700。) 数学书第24页第9题的其余4个数, 你也能这样求它们各自的近似数吗?写好了在4人小组里交流思路, 并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

生独立完成后4人小组上台交流展示。

7.追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如何省略万位、亿位和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数学上的省略尾数, 是不是说不管尾数是大是小, 一律省略不看? (省略前要看尾数最高位, 确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你觉得求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要明确保留的部分在哪里,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在哪里, 尾数最高位上是0~4就四舍, 是5~9的就五入。)

【设计意图】 借助由扶到放、层次分明的探究过程, 学生完整地经历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来求一个数保留到万位、亿位和最高位的近似数, 并借助标注和表述, 生成了具有结构性、生长性和通融性的思维流程先看保留部分是 () ,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 () 要 () , 最后求得约等于 () 。同时提炼出了直击数学内核的解题模型, 即:将某数保留到某位, 就是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 很好地突显了求近似数要关注的2个关键———看保留部分和省略部分的最高位, 使看似繁杂的知识以及内在联系顿时变得澄明和清晰起来, 从而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思维深度, 突破了学习难点。

三、在应用情境中活用近似数

(一) 求我国总人口数的近似数

师: 2010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如果将它分别省略最高位、亿位、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结果是多少呢?你能将思路清晰地写出来, 并在4人小组里讲出来吗?

追问:比较一下, 用哪个近似数来表示我国人口数更好些? (14亿这个数既简洁, 也比10亿更接近精确数)

小结:看来, 究竟要保留到哪一位求近似数,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二) 填数

练习第24页的第10题。问:方框里可以填几, 怎么想的?先独自填一填, 再跟同座说一说。 (分别是5~9和1~4)

【设计意图】 通过求我国总人口数的近似数, 既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与实际价值, 又巩固了求近似数的3种类型, 同时还让学生在真切的对比中体会到, 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保留到哪一位求近似数更合适, 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能力。而填数练习则进一步巩固了四舍五入法的操作要领———一看保留部分是多少;二看尾数最高位是多少, 是5~9的要五入, 是0~4的要四舍。而3900000000=39亿, 所以这里的39□0000000≈39亿, □中只能填1~4。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再次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四、在反思情境中总结提升

总结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拓展延伸:孩子们, 还记得我们身体里的数学吗?人一生要吃下大约40吨的食物。看到这个近似数, 小明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地球母亲。请看:小明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变废为宝”活动, 他去年全年共收集的饮料瓶数保留最高位约2000只。如果这2000只是用四舍的方法得到的, 那原来的数量最大是 () 只, 最小是 ( ) 只;如果是用五入的方法得到的, 那原来的数量最大是 () 只, 最小是 () 只。这一问题就留着大家课后去研究, 同时希望大家和小明一样, 积极投入保护地球的绿色行动中, 争做环保小达人。

初一上期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篇3

(一)策划:初一语文备课组命题人:杨道辉龚斌审题人:杨道辉

一、阅读下面两篇例文,然后完成“思考与练习”:

(一)例文1

山顶上的哑叔叔

①星期天早晨,我和妈妈去登山。登上山顶,我看见不远处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正比比画画地好像在说什么。我好奇地跑过去,原来是位哑叔叔正在用哑语和别人交流。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薄毛衫。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他的脸庞干净清爽,在大汗淋漓的人群中特别显眼。

②我不觉(走/凑/来)到了他的身旁。只见他在地上写了“书法”两个字,然后站起来(拿/摆)出一副写字的姿势,最后又从兜里(掏/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招习字学生20人”。纸不大,但上面的字刚劲有力,非常漂亮,令围观者(赞叹/惊叹)不已。他看出了大家对字的关注,便兴致勃勃地在地上写下了“鸡年吉祥”4个大字。那字,字体饱满,章法自然,一看就知道,这里面蕴涵着深厚的功底。这样的字竟出自一位失语者之手,实在让人佩服。我不禁暗暗为这位叔叔叫起好来。

③写完字,他又用哑语给大家表演了他的生活习惯:他每天都要写很多字,有时太疲乏,就用凉水洗洗脸,清醒后接着写。他还告诉我们,写字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虽然他的手已磨出了趼子,但还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大家被他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感动了,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哑叔叔有些不好意思,用手挠了挠头,羞涩地笑了。

④就在我快要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他又在地上写了一句话:“天山镇只有一个。我爱天山镇的人。”

我的心一动,就好像那行刚劲有力的字没有写在地上,而是深深刻进了我的心里。

思考练习

1.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了哑叔叔的穿着打扮,这就是描写。

2选出第②段中括号内用得最准确的词语、、、。

3.②段第二句话写哑叔叔写字、掏纸过程,是分三个层次写的,指出分层次的词是、、。在这句话中,运用了动词“写、站、掏”,这就叫描写。

4.哑叔叔之所以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主要是小作者选了

()()()这几条生动的材料。

A.穿着打扮特别显眼B.书法有深厚功底C.练书法手上磨出了趼子

D.有爱家乡的情怀E.在大家赞扬声中笑了

5.④段画线句子,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本文通过一件事来写哑叔叔给“我”印象深刻。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事件是。

(二)例文2

“侠女”小红

①每当我孤单一人时,就会想起一年前搬走的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小红。小红体质特别好。又喜欢运动,于是当了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你别看她平时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可她却像男孩子一样爱打抱不平,我私下里叫她“侠女”。

②说起她爱打抱不平,我还真得感谢她呢!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十分闷热。我和小红一起去河里游泳。我当时还没有学会游泳,就拿着救生圈在浅水里学“狗跑”。小红则一个鱼跃,在河里游来游去。正在这时,村里的几个“捣蛋鬼”也来了。他们虽然也不会游泳,却一个劲儿地朝我泼水。那么多水扑面而来,弄得我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我只得拼命大叫,可是那几个该死的男孩却仍然幸灾乐祸地一边泼水,一边大笑。

③“住手!”突然传来一声喝叫。我睁开眼一看,见小红游了过来。只见她怒目圆睁,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我知道她的“侠女”性子又上来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她一下子(拉住/抓住)了其中两人的胳膊,厉声问道:“为什么欺负我们女同学?好,今天我也让你们尝尝水的滋味!”说着她使劲儿用手(按/压)着两个人的脑袋拼命往水中(按/压)。那两个“捣蛋鬼”又叫爹又叫娘地直向她讨饶。他们的几个伙伴也吓得目瞪口呆,刚才的神气劲儿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小红见他们这个样子,才松手说:“你们下次还敢欺负我们女同学吗?”那几个“捣蛋鬼”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小红这才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我紧紧握住她的手,感激地说:“今天多亏你啦!”小红却毫不在乎地摇了摇头。

④唉,可惜我这位“侠女”朋友已经转学一年多了,我真想念她呀!

思考练习

1.描写人物的外貌有两种方法:

一是对人物的长相、穿着打扮,从头到脚进行细致描写;二是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

出人物的外形特点或精神状态。

本文中对小红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第种方法。

2.小红的外貌描写,平时是,发怒时是,制

服了男生是。

3.写小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选的主要材料是。

4.为表现小红爱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作者选取了这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有。

5.③段具体地描写了小红制伏几个“捣蛋鬼”的过程和结果,写得有声有色。选

出③段中括号里用得最准确的动词,依次是、、,运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就叫动作描写。

6.④段是全文的结尾段,既在结构上照应了和,又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写作训练

妙笔生花——写人的记叙文写作指导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除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一)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新颖、深刻的中心。

有人说,写人要写“魂”,这里所说的“魂”是指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中心思想的。你在写作前就要先给你要写作的人的思想定位:他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一个有着高瞻远瞩的伟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等等,只有你确定了这个中心,你才能更有目的的根据这个“魂”去恰当的选择材料。

(二)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既摹其“形”,又状其“神”。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抓住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想逼真的刻划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曾说过:“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 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用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去绘形传神,显示其灵魂;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身分、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等;可以用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的动作来彰显人物个性;可以对人物作入木三分的内心精神世界的精细描摹和刻画;可以采用有多种用途又带动全局的细节来为文章增添光彩,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既“摹形”又“传神”,形神兼备,人物性格尽显字里行间。

(三)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塑造典型的人物。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即写事是为写人服务的,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对中心思想而言的,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思想、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就是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这种典型事件不一定非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正所谓“小中见大”。当然,这些事例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在具体安排详略时,可以围绕中心,比较每个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次之较详,再次之较略。要注意的是一般至少有一件事应当详写。

(四)最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做到线索分明。

初中学生可以先从顺叙练起,注意材料的取舍,防止平铺直叙,让人感到乏味。运用倒叙时要注意把倒叙部分的起讫交代清楚,从倒叙到顺叙要有明确的界限,注意衔接自然。

(五)还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是记叙文能否生动的关键。

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为主,描写为辅,杂以抒情和议论。记叙和描写能让文章的血肉丰满,抒情和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改革声乐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4

陈美霞

为了适应声乐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方式也应该要不断创新。然而声乐界的声乐教学训练各学派,都有自己的声乐教学方法。并且只对具体的演唱教学方法比较注意,往往对教学方式容易忽视。怎样的教学才是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有效的方式呢?经过近两年来的声乐教学实践,顺应声乐课改新形势教学要求,倡导歌唱的科学性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我们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在声乐歌唱教学与训练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为体验式学习是支持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学习的平台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在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中能综合声乐界各学派的教学方法,给学员建构一种开放的声乐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不同声乐知识的手段。由于改变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不受一个声乐学派教学方法的影响,为声乐教学训练与演唱拓展了广阔的声乐学习行为空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声乐界独门声乐教学训练学派的界限,使学员从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获取掌握学习声乐知识的方法。

一、问 题 的 提 出 体验式学习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有许多重要代表人物的努力。杜威(john Deaey)是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家,提出学习者应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特别强调“经验学习”,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杜威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思想。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杰出的认知理论家维果茨基(Lev S.Vogotsgy)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性的建构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已更健康的发展,于是合作学习、交互作用教学等方法应运而生。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以鼓励去发现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应该把发现式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引导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大卫、库伯立足于认识论、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体验式学习的知识观、发展观和评价观,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展示出体验式学习运用于教学、终身学习等领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在声乐教学与演唱活动中,强调的是以“学”为中心,“学”是学员对声乐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声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能体现出学员的首创精神。在体验式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应用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声乐实践活动即“做”,才能达到改造学员声乐歌唱能力的学习行为的目的。使学员们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声乐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声乐演唱知识。根据自身歌唱训练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歌唱体验的认识和解决歌唱训练的实际问题方案。由于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声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可以成为国内声乐界深化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原理

体验式声乐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就是围绕声乐教学训练与演唱学习活动展开,对给定的声乐训练的问题进行声乐知识的查询、收集各种声乐教学训练和演唱实践的主题信息资源(如著名声乐专家讲座视频)。采取声乐教学训练自主学习、经历积极声乐训练的经验体验,激发学员主动学习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热情,探讨声乐训练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同时特别强调学员围绕声乐教学与演唱的主题协作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有助于形成多种声乐艺术发声新观点(如咽音发声方法)。对声乐教学训练的问题进行论证、探究有重要意义。制定解决声乐教学训练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声乐教学与演唱学习的声乐训练经验的信息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声乐教学训练问题的认识。让学员对声乐教学训练主动参与、不断思考进取,使学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高度发挥。我们应用体验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建立了声乐教学与演唱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示。

1、亲历过程:我们从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教学训练与演唱方法的学习过程开始体验的。参加者投入在民族声乐的发声练习活动中,以观察、行动、表达的声乐训练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声乐艺术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是学员进行具体的民族声乐歌唱的发声练习实践;在这个教学任务活动中,学员要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声乐发声训练的经验体验,描述更多发声时遇到的训练问题;我们利用类比体验、换位体验、情景体验、体验实践等多种体验的方式,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喻体验1:我们用生活中咬苹果的动作方法,类比声乐发声训练的问题—--张大嘴巴咬苹果法类比打开喉咙,说明咬苹果法与打开喉咙的类比特点。学员讨论在咬苹果的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当张大嘴巴后頜关节是充分打开的,但肌肉比较紧张是应注意的问题。必需放松肌肉活动。本环节活动创设了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环境,温馨的课堂气氛使学员愉快地参与声乐发声方法知识的获取过程,以最快、最自然的状态融入课堂。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良好环境。

——合作体验2:学员两人一组就自己能做到打开喉咙与不能完全做到打开喉咙事情进行问答。设计3-5个选题,题目涉及民族声乐发声常识。

——感觉体验3:分别介绍自己训练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体会,叫一两组学员就体验感觉情景进行简单对话,选出一两组汇报打开喉咙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不同学员所擅长的方法继续对话。还列举一些其它方法,予以热烈讨论如:感觉微笑法、感觉吹气法、感觉意境法、感觉模仿法、感觉哭泣法等。这一组话题难度不大都有话可说,感觉情景体验为课堂增添了几分快乐。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现场体验4:要找到民族声乐的发声训练特点,就要找到打开喉咙时正确的生理感觉。正确打开喉咙时的状态 :深呼吸状态,喉头自然下降,软颚抬起,下巴放松,在此状态下发声,声音位置与气息的支持有一种垂直感。像含了半口水的感觉。喉结稳定下移是“打开喉咙”的重要标志 : 喉结应放在自然活动范围之内的最下方,要使喉结还能保持松弛状态为准。从练声入手:通过实践发现,发“u”音的时候,喉结是最稳定地下移的。充分认识打开喉咙与气息、情感、声音的关系。首先要兴奋,有歌唱的欲望。保持喉头稳定下移的状态,需要呼吸的不断支持。即边吸气边歌唱,体验到是在呼吸气息上唱,而不是用力量的气息来唱。

2、反思感受:体验式声乐学习需要注意发挥学员的“自主学习”民族声乐的能力,开始自己的声乐艺术体验。经过民族声乐发声练习体验以后,学员要观察自己发声练习的效果,或者发现一些能帮助了解发声练习新方法的线索;通过体验去重组过往声乐演唱知识和声乐训练的经验,发现隐藏的声乐知识和创新声乐知识。在这个阶段,学员要对发声训练问题思考,简单写下与民族声乐发声有关的表达方法和对民族唱法的认识。让学员对声乐发声练习体验有新的感悟,容易激活学员的民族声乐背景知识,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民族声乐的愿望。探讨民族声乐训练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吸引学员主动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在参与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充分认识和体验声乐作品的内涵。

3、协商讨论:在个人自主学习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的是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训练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艺术感受。通过前一阶段声乐训练的经历、观察、思考,在声乐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新的民族声乐训练的方法。然后,学员讨论声乐训练艺术问题,口头表达出各自找到的声乐艺术训练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次民族声乐训练的具体体验。提倡声乐艺术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民族声乐训练发声方法的意义。学员交流有助于形成多种声乐艺术假设,用多种民族声乐的发声观点(如咽音发声方法)看待同一个民族声乐发声主题问题。体验式学习中民族声乐训练发声观点的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声乐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员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员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员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民族声乐歌唱信息和表达声乐艺术训练的意见。要尽量避免声乐教师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员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声乐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民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员提供解决民族声乐的发声训练问题的有关线索。

4、效果评价:要从亲身经历的民族声乐发声训练问题中总结归纳、提取出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方法的精华。帮助参加学员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民族声乐歌唱发声的不同方法。检验自己了解民族声乐发声的方法是否准确。通过这一实验性阶段学习,学员可以了解自己对声乐训练理解的完整程度,对自己发声能力的评估。于是在课外,要学员去网站浏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信息,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不同发声方法和声乐艺术发声特点。这种学习技能也是在我们声乐教学与表演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培养的。由于声乐体验式发声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方法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每个学员的表现。为检验民族声乐歌唱知识的建构,在经过自主和协作式学习阶段后应对民族声乐歌唱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民族声乐发声意义建构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要考查学员对民族声乐歌唱的思考能力、演唱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演唱中声乐问题的能力。

5、强化提高:根据声乐导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的结果,为学员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民族声乐发声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声乐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声乐训练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使学员能纠正原有民族声乐发声错误的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意义建构。声乐艺术教学与表演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强化训练体验,循环又开始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声乐教学与表演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学员的民族声乐教学与表演能力的培养。选择观摩、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强化训练形式,营造一个积极的声乐训练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员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

开展体验式声乐教学对于如何加速艺术高校声乐教学进程,如何缩短学院与社会、理论与现实的声乐学习差距,融声乐知识传授、表演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声乐教学与表演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择以民族唱法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声乐创新教育分析,观察声乐教学与演唱训练的初步过程和声乐艺术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教学方法的创新。

1、确定学习主题

我们主要选择体验式声乐教学法对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的整门民族声乐课程及各民族声乐教学单元进行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目标分析,目的是确定当前所学民族声乐的“声乐训练的问题”。由于民族声乐问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民族声乐教学知识之中,通过民族声乐教学目标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学员掌握和确定民族声乐学习的主题如:民族声乐的特点、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呼吸、歌唱的混合共鸣、歌唱的语言训练、歌唱艺术的再创造等内容。围绕民族声乐教学目标,要求注意培养学员民族声乐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我们选 择民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方法为例作为研究民族声乐主题内容,这也是学员们认为比较难掌握的方法之一。

2、创设问题情境

声乐情境创设仍然是体验式声乐学习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声乐课堂情景体验式教学,就在师生共同观看声乐教学与演唱学习影片的资料中开始。从著名声乐专家讲座视频、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电视表演(如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现场录像表演)、声乐艺术故事片、声乐艺术纪录片以及音乐片中精选一些片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用于突出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情境。尽管这些民族声乐的教学录像资料不能取代授课内容,但可以用来激活学员对民族声乐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但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是:能引导学员对声乐艺术争论的初始问题讨论,能逐步引向深入的后续声乐讨论的话题;声乐教师要超前于学员声乐讨论的话题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声乐艺术讨论,切忌代替学生思维直接告诉学员声乐讨论话题的答案。对于学员在声乐艺术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声乐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声乐讨论话题的声乐艺术评价。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情境创设的一般途径有四个方面:范唱教学:范唱教学就是声乐教师根据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学习内容,以成功的声乐表演的试范为例(象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让学员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广泛讨论,理解、总结民族声乐学习内容。情景模拟:还原声乐教材中声乐主题知识发生的背景,让学员亲历表演实景,通过亲身的感受民族艺术表演,发现和思考民族声乐主题问题。有助于让学员对民族声乐训练主题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知道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实际水平。现场观摹:带领学员参观有代表性的声乐演唱会,增加声乐感性认识,熟悉演出环境,到声乐实际学习环境中寻找民族声乐主题问题,解决民族声乐主题问题。参加演出:与相关演出团体形成合作关系,让学员与声乐导师共同主办民族声乐演唱会,将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紧密结合。

3、利用信息资源

体验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员有自主获取民族声乐主题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具有处理交流声乐艺术信息资源的技能;一般获得各种民族声乐主题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如下:计算机网络等英特网:国家声乐艺术图书馆;音乐学习专业网站;国家音乐期刊;国家音乐论文数据库;世界名牌的音乐学院;声乐艺术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音乐与艺术等学习教材:声乐艺术纸质教材(教学大纲等)、声乐艺术音像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光盘)。根据自己的声乐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移动通讯设备作为声乐教学媒体:目前,移动学习(M-learning)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环境的限制,使每一个自由人能够在任意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声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短信或者登录MSN、QQ等实时交流平台进行声乐信息交换、共享。

因此,学校、教师、Internet、移动通讯等都将成为声乐学习的资源,为声乐学习者服务。多种民族声乐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对民族声乐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4、体验学习过程

民族声乐教学主题问题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声乐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任务。声乐体验式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声乐训练与演唱环境中的具体体验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声乐训练与演唱的感受,并通过声乐训练与演唱学员之间的实现交流。然后通过声乐训练与演唱后的反思、总结提升为指导声乐训练与演唱的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声乐训练与演唱实践中。在声乐歌唱训练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歌唱训练方式是最突出的特征性教学经验,强调实践是检验声乐教学的唯一标准。在声乐教学与与训练活动中,体验是声乐学习者接触声乐实践活动对声乐原貌的一种真实感受与体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一个方面是体验的独特性:应允许和鼓励学员对声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声乐演唱经验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对声乐的歌唱训练感受与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另一个方面是体验的过程性:在声乐课堂中,声乐导师切记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员对声乐歌唱训练的聆听与体验,不要用自己的歌唱训练理解代替学员的歌唱训练感受。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声乐体验是学员自己建构声乐知识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使声乐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的学习过程的歌唱训练活动。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来促进学员对民族声乐发声训练方法技能的提高。声乐体验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由五个环节组成,学习的过程一般由既独立又是密切关联的。

亲历过程——反思感受——协商讨论——效果评价——强化提高

(循环往复)

体验式声乐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了解基本慨念:发声是发音器官与呼吸运动即气息流过声带振动所协调形成的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生理活动过程。掌握基本原理:声带是发声的音源,人声音的形成是气息(动力)和声带(发音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通俗的把声带理解成为发音体——“哨片”(像单簧管的哨片)只有当它处于良好闭合状态,加上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有动听的声音。运用基本方法:“哈欠”状态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张开嘴半打哈欠,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大。喉结下移,会厌立起,软颚适当抬起,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民族声乐歌唱的发声训练方法是通过学员的亲身体验和理解、评估展开的。

四、教学训练的体会

体验式声乐教学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但在声乐教学与演唱运用中也有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发挥体验式学习更好的效果。我们结合声乐创新教学过程,阐明了体验式学习与声乐创新教学的关系和实施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主要创新点:

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我们强调必须有助于声乐学员学习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表现的主要创新点:

(1)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们认为体验式声乐教学方法主要是使学员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员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打破了声乐界独门声乐教学训练学派的界限,使学员从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掌握获取学习声乐知识的方法。缩小了各音乐学院之间的声乐资源的差异,实行优秀声乐资源的共享。声乐教师只是声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使用的声乐教材所提供的声乐歌唱与训练知识不再是声乐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主动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建构意义的对象;声乐媒体也不再是帮助声乐教师传授声乐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声乐训练情境、作为学员主动声乐学习、协作式声乐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声乐教师、声乐学员、声乐教材和声乐教学媒体四要素与传统声乐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即在体验式声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学员合作交流是学习手段,提倡声乐艺术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声乐训练发声方法的意义,是我们一项经常化的应用学习手段。使学员接受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了独门声乐师徒教学关系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2)声乐教学管理的创新 随着以“学”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模式的转换,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教学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声乐教学活动以学员自我管理为主,学员自我管理的内容有声乐小组学习计划、学习声乐资源管理、声乐活动内容安排、声乐学习阶段总结等。声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的职责主要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具体声乐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则主要由各声乐学习者来承担。因为体验式教学方法强调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不同年级的学员2-3人共同开展小组观赏、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声乐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是面对的音乐教育系的学员,与声乐表演系的学生培育目标管理不同。都是学习声乐,但是音乐教育系的学员更多的是培育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发现不同学员在演唱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显得犹为重要。为了对体验式声乐教学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要制定实施声乐教师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和学员学习声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音乐教育系的学员根据课时计划,每两周才有一节声乐课。为了让学生每周都上课,我们把学员集中2-4人。只给2人上课,其他同学旁听。吸取不同学员歌唱训练教训和经验,现在我们的学员的成长过程就是她们今后当老师要经常遇到的问题。了解和掌握不同学员的不同声乐表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协作学习均由声乐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声乐教师提出。协商讨论在个人自主学习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的是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声乐歌唱训练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艺术感受。声乐教学质量考核从片面强调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学习成果的考核转向强调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提高的综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教学管理的创新。

(3)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

由于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感受,提倡声乐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民族声乐知识。不同学员声乐体验都有不同学员的新感悟,通过讨论容易激活学员的民族声乐背景知识,激发学员探讨民族声乐主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富有创造性地在参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人才培养的创新。在声乐歌唱教学中,我们认为最具有生命力的声乐艺术关键就是声乐艺术的个性。主要任务是强化声乐艺术的个性练习设计,策划如何将这些声乐体验应用在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工作中,特别注意培养学员声乐艺术的个性声乐学习主题的运用能力。选择声乐观摩、专题声乐讨论、声乐角色扮演等多种声乐训练形式,营造一个积极的声乐艺术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员的声乐兴趣和声乐表演参与意识。根据声乐导师、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声乐艺术的个性补充学习材料和声乐强化练习。这类声乐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适应不同学生声乐艺术的个性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声乐艺术的个性练习纠正原有的声乐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声乐艺术的个性意义建构。导师演示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自我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声乐艺术的个性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声乐艺术个性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2、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作好声乐教学目标管理

在体验式民族声乐歌唱学习中,往往存在容易忽视教学目标分析的偏向。不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声乐歌唱“意义建构”是对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每一节声乐歌唱知识课总是由若干声乐知识点组成的,但是各个声乐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我们要抓住声乐学习主题的重点。可见,对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达到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学员是声乐教学与表演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员学习声乐知识意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声乐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声乐教材所提供的声乐知识不再是声乐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的声乐知识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声乐媒体也不再是帮助声乐教师传授声乐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声乐情境、作为学员主动声乐学习、协作式声乐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声乐教师、学员、声乐教材和声乐媒体四要素与传统声乐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2)要重视声乐教师指导作用

在声乐教师指导下,以“学员”为中心的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设计过程,绝不能忘记声乐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声乐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学会适时在学员声乐体验式学习中进行管理和组织,调动学员参与声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声乐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声乐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在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教师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减轻,声乐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降低。相反,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是注重声乐学习效率的组织者,使每个学员都有参与讨论声乐教学与演唱的机会,善于将开放性的声乐讨论归结为有序的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解决声乐问题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声乐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声乐交互式学习的设计,这种声乐歌唱教学与训练必定失败无疑。学员的声乐体验式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声乐探索,声乐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闲谈。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声乐知识意义建构将会花费很多时间,甚至可能会钻牛角尖。声乐教师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激发学员对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活动的热情。

(3)要明确声乐体验重点是总结

体验式声乐教学强调的是体验,并不是排斥声乐理论学习。声乐歌唱体验和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声乐体验是为了说明、理解、运用声乐歌唱理论,声乐理论是指导歌唱实践的。声乐歌唱理论学习可以在声乐体验之前,或者在声乐体验之后。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歌唱理论学习,典型的师徒关系。声乐歌唱体验式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声乐体验后的声乐歌唱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和声乐理论。没有声乐歌唱体验,就没有深刻的声乐歌唱感受。只有声乐歌唱体验,没有深入的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分析总结,只能停留在浅薄的声乐歌唱感性认识,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声乐歌唱理性认识,结果就是范唱教学成了声乐训练娱乐游戏活动。只能通过体验后的声乐探究、交流、分析、总结,才能使学员成为声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声乐歌唱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上一篇:油库项目申请报告下一篇:合作项目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