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岗位能力

2024-09-22

学生岗位能力(精选12篇)

学生岗位能力 篇1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实现与临床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责任意识,岗位能力,临床

护士职业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行业,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通过竞聘到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如果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没有被认知并加以提高,将产生难以避免的医疗后果。为了拉近学生与岗位的距离,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我校的具体做法谈一些体会。

1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技能教学之中

随着新的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到“整体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人们对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操作课始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热爱专业,主动操作的动力,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护士必须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护士的责任心产生于对护理职业强烈的事业心和对患者的爱心,责任心强与不强是护士职业道德修养高低的集中体现,而且责任心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实践技能操作中要重视和强调护理工作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从学生反馈信息证明,在实践教学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及责任意识,苦练操作。

2 严格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学校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学生从第一次上实践技能操作课教师就强调每次操作前必须提前10 min穿好护士服;戴好护士帽:要求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长发挽起,隔离技术操作必须戴隔离帽;穿好护士鞋;指甲必须剪短、不涂指甲;不佩戴首饰;在操作室不允许大声喧哗,未轮到操作的学生按组站好,操作中不随意走动;站、坐、走,端护理盘,与“患者”交流,治疗护理都必须按护士礼仪要求,塑造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 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增强工作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准确而规范地演示,从环境准备—自身准备—用物准备—核对解释—示范操作—操作完交待注意事项—致谢—整理用物,特别是操作中的查对制度都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操作作风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端正学生实践态度,要求学生换位思考

上实践操作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在模型人身上操作不真实,不是真的,所以可以随意不规范地操作。对操作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认真,如在正常分娩接生练习时,对分娩机转的操作练习不到位;对新生儿脐部的消毒和包扎处理不认真;对产后产妇的观察内容不全面;操作较随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或近年新闻媒体曝光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态度以及责任意识,以此来告诫学生在操作中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技术要过硬,态度要端正。

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职业比较特殊,可治病也可致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如果你是患者家属?你需要怎样的护士来为患者服务?我们要求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减少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痛苦。

5 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在实践技能教学中采用以传统模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讲解—通过多媒体看操作—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回示—操作考核。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体会患者心理,无法去感悟理解所学知识,也不能实现真正的护患交流,学生容易养成随意性而降低了实践技能操作质量。为了使学生体验患者、家属、护士角色,真正提高角色认同感,我们以临床案例为基础,设置未来的工作情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编表演剧,展现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对刚入院待产的产妇进行检查设置模拟情景,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护士”、“产妇”、“产妇家属”,模拟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演变为直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临床应变能力、护患交流能力和岗位能力。

在情景模拟体验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加深对患者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我们对有些可行的操作采用真人真做进行角色体验。如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两个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操作前的准备到操作结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都由学生完成,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患者之所想,体验患者之所需,应用沟通技巧使患者在精神上消除紧张感而配合“护士”的工作。通过成功的仿真操作,使学生从心底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加了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临床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严格执行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通过以考促学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临床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多与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责任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在校就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考试,并对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评分标准进行多次修改,力求更完善、规范,客观公正,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按考试科目单列,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为了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教师在学生操作中深入辅导,严格要求,好的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对个别能力有限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以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标。其次,我们充分发挥实验小组长的作用,让她们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促进学生的互教、互学,克服过去多组学生只有一位教师指导的不足,通过操作技能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热情,由被动操作转变为主动操作;学生实习前再进行各项操作的强化训练并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达标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我们体会到:严格把好操作考核关和强化训练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提高学生岗位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 小结

护患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1]。而培养护士为主要任务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责任重大,培养的学生能否与临床接轨,我们认为只有在各项实践技能操作中严把操作关,将责任意识和操作态度、护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渗透在操作的每个环节,最后通过实践技能考核及实习前强化来巩固操作,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学生进入临床后才能很快适应护士角色。纵观实习医院及实习带教教师反馈情况,虽然这几年生源素质在下降,但实习学生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反而在减少,这跟学校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实践操作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医疗纠纷引发治安事件的原因和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7):427-429.

学生岗位能力 篇2

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个人,企业,甚至国家。都将竞争,面对如此直达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也被推到了风头浪尖,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众多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头等大事。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和招聘单位用人标准的不断提升,毕业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既反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大学生就业难,不足以满足企业单位求贤若渴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本身能力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是成正比的。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跻身于求职的大军中,犹如万军要过独木桥,往往期望值和现实相差甚远。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以至于频繁的跳槽,尝试不同的职位,结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精力和青春。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能力教育方面关注不够以及跟不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家应该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于毕业生而言,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达到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的要求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意识到,唯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生岗位能力 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就业导向;职业能力

一、 商务英语专业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商务英语专业特点

商务英语是特殊目的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一个分支并拥有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其次要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商务礼仪以及宽泛的商务知识。虽然说商务英语专业源于英语,完全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特征,但同时又是商务理论知识与英语的综合体,因此又拥有其本身独特性。商务英语可以看作在商务场景下运用英语进行各类商务活动的行为,该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复合型和应用性。

(二)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目前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存在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专业性不够突出。大部分民办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依附于英语语言学,过于注重英语语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全忽略了商务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整个体系中专业性、职业性不够显著。

(2)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实践教学是检验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的一把标尺。大力开展商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与就业能力的唯一途径。遗憾的是大多数民办院校对商务实践训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绝大多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任职教师,没有相关的教学背景,不了解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所掌握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或网络,与真正的商务运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的提高和发展。

(三)商务英语专业在校生情况分析

通过笔者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近200名在校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8.8%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看好,并有计划地参加诸如剑桥商务英语 (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商务英语翻译师等资格考试,希望以后可以从事外贸商务、翻译等工作。同时大多数的学生也意识到要加强对经贸、管理等相关知识的积累,但还有将近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对以后的择业方向并不明确,处于观望状态。

二、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我国自加入WTO后,对外贸易份额不断增长。随着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即懂得商务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人才已经成为每个领域中的骨干核心。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跨国企业、金融机构从事相关的商务管理、翻译、外贸洽谈以及涉外工作。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

虽然宏观经济层面下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然而由于涉外商务中不同的业务类型,不同的经营规模以及不同的经营范畴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岗位定位和标准均有不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标准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备较强的商务以及英语语言功底,能够熟练地运用商务知识,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完成既定目标的高效率、专业性强的应用复合人才。

三、就业岗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是:(1) 良好的职业操守,正确的自我定位以及清晰的职业道德观;(2) 较好地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层次性、制裁力以及约束力;(3) 经济管理领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能灵活运用理论给出正确的评价或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语言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应具备以下要求:

(1)在听说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听懂基本的日常用语,并能够在商务会议、谈判、价格商定等方面根据特定场景进行流利的商务会话与沟通。

(2)在读写反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能够读懂商务信函、邮件以及商务活动相关文件、报告并且可以按要求进行回复或处理相关信函。

(3)在翻译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能够对相关文件进行灵活的中英互译,除此之外还须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词汇、短语、谚语并运用合理的语法手段以及修辞技巧使中英译文在内容上高度一致,达到最佳效果。

(三)专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之外,专业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须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分为以下几点:

(1)商务英语:主要内容包括商务会话、谈判技巧、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等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产品基本常识,对外贸易步骤以及国际货物运输、物流、货款支付方式以及相关证件、单据的填写。

(3)国际商法:主要包括合同法、国际商务仲裁、WTO相关条例与准则。

(4)外贸翻译技巧:主要为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与翻译技能。

(5)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而设立的一些规定与标准,这其中包括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等。这些规定与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公司以及个人的形象。

(四)其他能力

除此之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还要加强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等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强调复合型应用人才,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可以灵活掌握办公设备与软件的职员才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更远的发展和更高的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能够实现在跨国交流与沟通中准确的传达与接收相关商务信息。与此同时,商务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也必不可少,没有商务知识的积累,别人还是会把你看是英语好的“门外汉”。当然,正确的自我定位是迈向成功至关重要的筹码,刚刚从校园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要有良好的社会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面临着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要抓紧机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不断充实、不断学习、一定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性强,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启宁.“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3 (6).

[2]张丽.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J].科技世界,2012 (2).

[3]费非.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8).

[4]王艳艳,王光林,郑丽娜.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J].外语界,2014 (2).

学生岗位能力 篇4

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 美国率先对机械专业学生第二门语言技能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了培养,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之以后逐渐引起了国际性的适应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对外语机械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的一种潮流, 经过多年不断的尝试探索与不懈的研究实践, 很多国家在这一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很大的进步, 中国也不例外。

在我国, 就对于提高学生操作机电英文程序功能能力的提高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努力的进行, 同时机电类企业是国家比较重视的企业之一, 是国家经济发展比较重要的行业。因此, 对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的培养越来越关注, 越来越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 培养提高机电专业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岗位需求强调学习者感知和掌握职业岗位英语专业知识技能, 更好的了解工作任务和完成过程, 使学习过程始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相结合, 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场需求为核心, 融职场工作和英语学习为一体, 教学内容与职场技能紧密结合。综合培养学生岗位英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结合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职业潜能和职业意识能力, 增强综合能力素质, 为今后岗位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知识生成和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比较细致的岗位英语应用调查, 和收集一些学生的反馈信息, 掌握机电行业英语技能需求情况, 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理念, 将“岗位英语”、“以工作实际任务为导向”和“具体项目教学”为理论, 充分融合到高职机电英语教学中, 并付之探索与实践, 更好的提高学生操作机电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 是现阶段满足本行业岗位需求的一种趋势。

2 关键问题及其意义

近些年“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迅速上升, 同时对高职学生操作机电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高职机电英语教学形式与内容以职业目标为导向,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综合能力的人才, 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强调“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职机电英语教学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发展趋势。高职机电英语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实现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面向职场客观需求, 将学校和企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机电英语教学任务除了传播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还要特别加强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 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应用, 围绕“技能+外语”的教学目标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 确立培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在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中, 主张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 课程安排的综合性、实践性,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效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提高高职机电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

同时, 近些年机电专业一直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 为了实现符合达到综合型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 满足岗位的需求, 许多院校对机电专业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因此, 为了使机电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 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也是许多行业专家认为比较迫切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

3 主要方式与手段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以“应用”为主旨, 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熟练掌握专业词汇, 同时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翻译科技行业英语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培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就要有一些方式和手段。

首先, 了解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所院校所使用的机电专业英语教材、通过测试卷来了解学生对机床英文程序功能掌握的程度、深入实训车间了解学生在实训车间操作机床时经常遇到的英文程序功能, 这样对总体情况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 通过网络搜集和对上岗学生反馈信息的整理, 分析调查和全面了解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使用的机床类型和学生在实际工作操作中经常遇到的英文程序功能和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这样就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实际的情况。最后, 通过充分对比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的机床英文程序功能和实际工作岗位中经常遇到的机床英文程序功能, 并分析存在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再通过对比分析和系统归纳, 总结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并配之适合岗位需求和随本行业不断发展的灵活课内讲义,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机电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高职机电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众所周知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但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中, 一定会很大程度上逐渐提高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综合素质技能能力的提高, 也就更好、更全面的满足了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兰子奇.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

[3]梁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5) .

财务总监岗位能力 篇5

财务总监岗位能力

一、岗位基本资格要求:

(一)职业道德

1、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原则性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认同企业文化。

(二)学历职称职业资格

会计、财务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经 验

◆10年以上工作经历,8年以上财务或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四)其他要求

熟悉国家财经、税务法规政策,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管理和沟通能力。

二、职责

(一)协助总经理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依据国家财经和法规有关规定,拟定公司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三)负责筹划、组织和指导各项财务业务工作

(四)负责公司有关财务事项的审批工作

三、权限

(一)审核公司财务核算、资金结算、财务分析、税收筹划、风险管理、财务预算、工程概预算等业务事项

(二)参与公司的投资、融资及经营等决策

四、岗位工作内容要求

岗位概要:

主持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筹集公司运营所需资金,完成企业财务计划

具体内容要求:

(一)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总管公司会计、报表、企业预算体系建立、企业经营 计划、企业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工作。

(二)组织协调企业财务资源与业务规划的匹配运作,公司财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负责制定公司利润计划、投资计划、财务规划、开支预算或成本费用标准。

(四)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核算的组织、指导和数据管理体系,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的规章制度。

(五)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和内控制度,完善财务治理、公司财务控制和会计机构,对会计人员实施有效管理。

(六)负责现金流量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及资本预算、企业分立或合并相关财务事宜、企业融资管理、企业资本变动管理(管理者收购、资本结构调整)等。

(七)会同经营管理部门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组织编制公司财务计划、成本计划,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八)监督公司遵守国家财经法令、纪律和董事会决议。

(九)负责与政府财税部门联系,落实财税政策。

(十)完成董事会和总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

工作内容:

利用财务核算与会计管理原理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战略,并主持公司财务战略规划的制定;

建立和完善财务部门,建立科学、系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财务监控体系,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制定公司资金运营计划,监督资金管理报告和预、决算;

对公司投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筹措方式进行成本计算,并提供最为经济的酬资方式;筹集公司运营所需资金,保证公司战略发展的资金需求,审批公司重大资金流向;主持对重大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的风险评估、指导、跟踪和财务风险控制;

协调公司同银行、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关系,维护公司利益;

参与公司重要事项的分析和决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及对外投资等事项提供财务方面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审核财务报表,提交财务管理工作报告;

完成总经理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

技能技巧:

◆具有较全面的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参与过较大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和决策;

◆熟悉税法政策、营运分析、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

◆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资金筹划、融资及资本运作经验;

◆良好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态 度:

◆工作细致、严谨,并具有战略前瞻性思维;

◆具有较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计划与执行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工作条件:

工作场所:办公室。

环境状况:舒适。

岗位能力课程的多元评价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评价;岗位能力课程

实际上现行高职教育的学习评价方法可归纳为“以笔试为主,实际操作、口试为辅,少数课程配合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基本模式中,有被实践证明的合乎教育规律的部分,又存在与时代精神、高职教育宗旨背离的诸多问题。虽然各地、各校都有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力度都不大,并无本质上的改变。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越来越趋向于由单一知识考核向重视综合能力评价转变、由单纯考学生向发挥学生在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转变、由只重视总结性考核向重视过程性评价转变。多元性学习评价满足了以上的特点。

一、多元学习评价的特点

多元评价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进行思维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8.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 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

在多元化评价中,首先要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样的,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人员及实习(或用人)单位。

其次是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学习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把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一起纳入评价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遵规守纪、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审美能力、团队精神、开拓创新等的评价。

还有评价方法多维度。多元学习评价是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辅。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口试、笔试、上机考试、项目设计报告、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社会调查、操作考试、过程考核、课程设计、主持会参加群体活动等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考核评价方法,用学生的学习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素质评定等。

还有评价的过程化。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多元学习评价将传统的学习评价由学期末转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评价,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部分内在因素外显,这些内在因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且被认为是有利的,就可以充分发掘和引导。

二、多元评价的实施

例如:《电子产品创新制作》课程的学习评价,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岗位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在这门课程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希望考察到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理解消化资料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元器件识别和焊接能力、电子产品测试和维修能力、仪器仪表正确使用的能力、设计和测试文件的撰写能力、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设计能力、C语言、单片机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能力等。如何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表1 《电子产品创新制作》课程评价表

该课程的考核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平时成绩占70%,期末测试30%,综合成绩就是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总评价。具体评价方法见表1: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主要是教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我们给予了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到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对于学生有吸引和激励作用。变终结型考试为过程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和展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评价方法,还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发挥,他们乐于互相帮助,帮助同组或其他组的同学解决问题,期间也使得自己对于该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践证明,通过该评价方法,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电子信息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电子设计产生了兴趣,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诸如该课程学习评价中获得优异评价的学生,都会积极踊跃的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消化资料、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比较优秀,通过较短时间的集训,在比赛中皆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正确的学习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的欲望,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多元性评价提供了学习评价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学情,该评价方法具有真实性、可行性、成效性。

参考文献:

[1]马越,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评价与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2]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http://fzxpj.cersp.com/FZXPJ/200606/1216.html

[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7709306

[5]http://cgyq.8888.blog.163.com/blog/static/94955067200910269157970/

[6]建立高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讨.第三期.2007年期刊.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国土资源职工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研究会.mht

[7]职业教育研究,2009(1).

学生岗位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人才岗位能力,实践,自律

自2005年以来,北京、安徽等28个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都与基层人才岗位能力有关。本文就试图以加强大学生“村官”基层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这一命题进行探讨。

1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实际困难

(1)工作上不适应。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加之基层矛盾多,又缺少资金、技术的支持,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难以在基层展开,专业知识和农村工作脱节,个人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难以融入基层,工作被动,无处着手,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2)心理上不适应。有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工作经验,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稍遇挫折就会打退堂鼓,心灰意冷;有的认为自己是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个别人出于择业的无奈选择当“村官”,心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

(3)环境上不适应。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选择“村官”工作时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估计不足,与都市中的校园生活落差太大,对长远发展思路缺少思考,心理准备不足,一时难以适应,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具体繁琐的现实工作。

(4)认识上不到位。不管是整个社会、基层干部、群众还是大学生自己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都还需要一个过程。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到当地农民不欢迎自己,认为有的村干部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个别大学生“村官”觉得在基层难以发挥才干,担心今后一事无成。

2 为什么要培养基层人才岗位能力

(1)基层工作的需要。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实践主要包括:一是撰写计划、总结、请示、报告等一般性公文;二是开办广播站、宣传栏,制作网站,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了解社情民意,调解村民纠纷,融洽村民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四是利用社会关系,吸引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建设,如请原高校教师到基层参与新农村建设;五是科技致富,通过原高校引进新的增收项目,通过上网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等;六是对村民进行电脑知识、实用技术培训,辅导学生学习;七是参与各类讨论、调研,深层次探讨农村工作问题及解决措施;八是参与生产实践,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调研材料。这些工作,如果没有较强的写作、协调、调研等基层人才岗位能力,是很难做好的。

(2)任职角色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中共党员,是正式党员的一般担任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是预备党员或非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则安排兼任团支部书记、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应当通过做好办理会务、处理事务、撰写材料、处理公文、沟通协调、参谋服务等辅助性工作,当好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的配角。同时,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充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角,成为国家政策的宣讲员,成为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和研究员。不管是做好基层单位主要领导的配角,还是勇敢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角,都离不开基层人才的岗位能力。

(3)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选择比较艰苦、人才也相对缺少的基层农村去工作,容易得到更为持久的锻炼和提高。因为大学生“村官”虽是无品之“官”,却肩负着联系农村百姓,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平时给基层干部培训,普及法律知识,帮村民解读新政策,走访低保户以及选举、普查、计生、妇联、征兵、合作医疗等基层工作看起来琐屑,却是大学生“村官”熟悉基层工作、融入基层群众、赢得群众信赖的重要途径。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就构建起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和谐人际环境,干起工作来自然如鱼入水,对将来的个人发展也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3 基层人才岗位应具备的主要能力

(1)学习能力。大学生“村官”经历短、阅历浅、书生气浓,通过理论学习能提高认识、开拓视野,武装头脑,在思想和行动上找到努力的方向。大学生“村官”把理论学习落实到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就能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协调能力。大学生“村官”的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基层工作灵活运行、统一步调、提高工作效率的组织能力;二是为基层主要领导出主意、当参谋的沟通能力;三是积极与同事、上下级交流,及时化解矛盾的社交能力;四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管理事务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办事能力。

(3)实践能力。基层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最终落脚点都在基层,其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经验也来自基层。因此,能力的提高仅靠学习是难以完成的,大学生“村官”要胜任基层人才岗位还必须经受实践的锻炼,在基层实践中不断增强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的能力。

(4)服务能力。要真正把基层工作干好,不仅需要科学的工作机制,更需要精益求精、不折不扣的执行。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具备了服务意识,才能根据基层主要领导的决策意图,随时选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基层管理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5)写作能力。基层单位一般不大可能配备专职的秘书人员,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单位领导的助手,就应当具备驾驭各种文体的文字表达能力,随时担负各种文稿写作任务。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积累,在阅读能力、视听能力、谈话能力、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6)创新能力。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善于寻桥过河找捷径,更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闯新路,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凡是有利于基层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双提升,赢得广大干群的信任和支持。

4 培养基层人才岗位能力的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大学生“村官”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学习:一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政策。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农村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在基层村风民俗,既做到深知熟记,又能在处理基层各种问题时融会贯通。二要学习好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大学生“村官”每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如果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处理问题就可能脱离实际;写文章就必然空发议论,纸上谈兵,最终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三要向基层群众学习。农村干部熟悉农村情况,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要诚心诚意地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方法,从而尽快熟悉农村工作。四要学会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努力掌握使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以适应新要求,协助基层主要领导顺利决策,灵活指挥。

(2)勇于实践,学以致用。首先,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大学生“村官”来到基层后,不仅要学会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要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干好每项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和提升为工作成果,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变。第二,要带着群众感情做工作。大学生“村官”要带着报国的真情、爱民的深情、创业的激情,积极主动地想问题、办事情,尽心尽力为群众谋利益,从而得到群众的理解、信赖和支持。第三,要善于做好每一件不起眼的工作。要善于从小处着手,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谋细、谋精、谋深、谋实,通过发现和解决具体的细小问题去抓好工作落实。第四,要学会与人合作。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环境和驳杂的工作内容,大学生“村官”必须学会与其他基层干部和群众精心协作,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才可能实现工作目标。第五,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大学生“村官”要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就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工作主打方向。

(3)严谨自律,开拓争先。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后,要始终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一要强化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法律基础,通过接受培训和自学党风廉政教育内容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强化自己的廉洁意识,巩固法律知识,还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实例分析等方式结合实际进行宣传,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二要加强自律,推动廉政建设。“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的“口头”命令逐渐改为“书面”程序,做到制度上墙,工作规范,认真推行村务公开,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三要述职述廉,主动接受评议。“大学生村官”要按照与地方党政签订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工作,每年底向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党员述职述廉,接受评议,确保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做群众的贴心人和致富带头人。四要遵章守纪,自觉接受监督。大学生“村官”要高度自觉的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从一分一毫的累积中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做人、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括.先当村民后当“村官”[N].中国青年报,2008-09-08(3).

[2]申琳,汪晓东.大学生村官走在苏北田野上[N].人民日报,2008-1-10(13).

[3]闫纪建.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1.

学生岗位能力 篇8

一、目前学生的软件开发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项目讲解理论性强。

相关教程对有关知识直接讲解, 没有工程案例, 理论性过强, 知识抽象性概括性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 不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践,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项目的选取没有代表性和实用性, 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 项目规模往往过大或过小, 学生也很难把握,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 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讲解和举例来论证一个观点, 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很少在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地论证某个观点上下功夫。久而久之, 学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了依赖性, 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而往往忽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渐渐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而无趣。

3. 软件老师的项目管理偏重于经验的积累。

实训老师掌握了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不能提高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的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 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实践课程的自信心。

二、提高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1. 以项目为导向的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软件开发中包括责任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主动的心态、扎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式及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等。高职课程与学术性大学的课程相比, 其特色不应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少一些, 技能训练多一些, 而是要紧紧围绕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目标重构其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体系。所以软件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提前设计好有效的实训项目, 这是个关键问题, 设计的优劣和项目描述的清晰度会非常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一般项目选取上要有综合性, 典型性, 趣味性, 挑战性又能不失规范性。

2. 基于B_S结构软件开发的案例再现教学方法研究。

在软件教学中, B_S结构教学是难点, 我们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 学生具备了利用面向过程思想、面向对象思想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C/S软件体系的程序开发方法。首先搜集从合作的企业项目中抽取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适当的裁剪后作为实训案例的原型进行设计, 编写详细的实训指导书, 明确实训目的、内容、组织方式、参考指南和考核方式, 方便学生清晰地进行实施;然后通过展示项目的运行框架使学生对实训项目有一个总体的、感性的认识, 对项目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在项目中设置陷阱和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强调学生要对项目积极创新, 允许学生推翻示例框架, 鼓励添加任何合理的功能及想法。

3. 软件开发教学中团队协作工具的使用。

研究一种能更好支持软件开发过程教学中团队构建和知识获取的工具。以协作式理论为基础, 从团队协作的需要入手讨论相关的工具支持。核心是一个采用分布式架构的能够进行软件建模, 基于小组协作的教育方式比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 同步或者异步的团队协作工具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团队协作精神。

4. 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项目小组进行较大的项目的开发和管理, 进行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点评, 使得学生理解课程目标, 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 采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学生岗位能力 篇9

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新医改政策, 把深化医改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 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5项重点任务,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惠民生。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新医改政策重点倾斜公共卫生、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建设等, 因而需要大批实用型医务人员。医学教育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按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设置课程, 临床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在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单位。因此,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实用型医务人员是当前医学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医学教育多年, 从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内科学教学中贯穿岗位需求理念非常重要。

1 按岗位需求、就业要求设置教学内容

在进行内科学“绪论”部分教学时, 首先要介绍医学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就业之间的关系, 讲明学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 内科学所阐述的原则和临床思维方法, 可供临床各学科借鉴。一位合格的临床医生, 在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知识, 掌握解除患者病痛的医学本领。医学生学习内科学分2个阶段进行, 即课堂系统学习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的诊疗实践, 见习是参加诊疗实践的第一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医学生临床见习很难完成, 所以医学生在毕业实习时, 常感到不知所措, 不能很快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实践活动中, 使毕业实习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另外, 医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在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室, 因此, 常见病、多发病规范诊治是学习的重点。为此, 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 利用内科学是临床各学科基础学科的特点, 积极探索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重点突出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的培养。

2 重视“三基”学习,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以“病”为中心进行讲解, 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医学生进行思考, 要求医学生具有扎实的“三基”理论知识, 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讲解急性支气管炎时, 首先复习气管、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炎症病理特点, 咳嗽、咳痰临床特点, 血液一般检查意义等, 再进行讨论, 从而提出诊断方案, 给予合理治疗。使医学生将基本理论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 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3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疾病表现复杂多变, 同一疾病可以呈现不同症状, 而不同的疾病又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症状或体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 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室需要大批实用、综合素质高的医务人员。因此, 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其能对一些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并提出预防措施,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学生需要在紧张的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进行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把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才能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为其将来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某患者因咳嗽、咳痰就诊, 教会医学生根据发病时间长短考虑是否患有常见病、多发病, 如急、慢性支气管炎, 肺炎, 肺结核等;进一步问诊、查体、合理的化验或进行其他检查;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 指导医学生制定治疗方案;参照我国2009年出台的基本药物目录, 选择价廉有效的药物, 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训练, 使医学生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4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进入21世纪, 培养开拓型实用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如果临床医学教学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医学生不知道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势必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认真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4.1 按照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过程

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教学设计。首先, 通过多媒体展示典型病例摘要;其次, 引导医学生利用诊断学知识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最后, 结合药理学知识讲解治疗措施等。当医学生有一定基本概念后, 结合临床实践讲授轻度患者如何进行门诊治疗, 重度患者如何进行住院治疗, 教会医学生开处方、列医嘱。使医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为其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使医学生尽快、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不仅能使其产生超强的记忆力, 而且能活跃其思维,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 讲透难点, 将医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中, 就可以激发其求知欲, 使其从所学知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讲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时, 询问医学生是否患过此病, 如有, 就逐步引导该医学生描述患病时的表现和诊治情况, 或通过病案形式展示实例, 激发其求知欲, 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功能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过程和表现。例如:讲授心瓣膜病时, 由于该病较抽象、复杂, 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 在讲授中可以采用画图复习心血管解剖特点, 并阐述心脏生理功能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探讨发生病理损害, 如二尖瓣狭窄后出现的临床表现、该做哪些辅助检查、会出现哪些并发症、如何合理治疗和预防等。这样既加强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 又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

4.3 通过多媒体或电化教学展示临床病例并进行讨论式学习

在教学中为增加医学生的感官刺激, 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或电化教学, 展示临床病例后进行讨论式学习。例如:讲授糖尿病时, 安排3学时, 可以先播放录像演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等, 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 再组织医学生进行讨论,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形式进行分析、讨论教学, 例如:消化性溃疡患者与肝硬化患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区别和抢救?组织医学生进行讨论, 提出诊治方案, 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4 进行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 使医学生明确重点, 从而达到巩固、加深和强化知识的目的。新课导入和结尾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后, 引导医学生进行总结, 分别制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方案等。至于总结和复习的具体方法, 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应用与挖掘。

5 改革考核方法, 综合评价医学生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医学生操作技能。为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开课时告知医学生考核方法, 目的是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提高其整体素质, 从而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以满足改革开放后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我校在加强医学理论教学的同时, 注重内科学实践技能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病例分析、开处方、列医嘱、疾病鉴别、查体、合理的辅助检查等能力) 。考核方法包括:基本知识理论考核, 提问考核, 病例分析、处方、医嘱练习考核, 临床应用能力考核等。综合评价能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

6 提高教师临床实践能力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学科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 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实践, 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如“临床技术诊疗规范”“抗生素合理应用”等, 明确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 认真备好、写好教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岗位能力 篇10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3,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摘要:针对食品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不在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现状,寻求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用人单位所需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http://edu.qq.com/a/20110609/000095_10.htm.

[2]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3]黄维模,曹丽华.大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人才市场,2002,2:22-24.

学生岗位能力 篇11

关键词:岗位化教学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焦点在如何将教学的核心迁移到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从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接轨上下功夫。岗位化教学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和就业的需要,将教学的核心对准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一线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优化课程结构,授课内容贴近岗位。

1.在课程设置上,瞄准学生就业岗位,进行合理调整。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实用技术能力为目的。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立足于为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服务,了解实际岗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等实用型人才。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进行合理的调整,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去开设课程;按照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去开设课程;增强课程的岗位针对性;构建起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2.在课程内容上,授课内容适应岗位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应围绕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切实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为标准。

在此,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高职高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吃的还是商务这口饭。他们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虽然有一些英语上的优势,可以在某些场合发挥一些没有英语背景的毕业生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但是他们极少会像纯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靠英语谋生,因为他们的英语还达不到那个程度。由此,“英为商用”应该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基于此,在课程设置中有必要补充商务的内容,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合同、进出口单证、商务谈判等。英语与商务要有机融合,同时要求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这对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在我国用英语编写的商务类教材不多,要找到一本既能满足英语与商务教学需要又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教材就非常困难。对此,除了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比较合适的教材外,还应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从根本上解决教材使用方面的困难。组织教研室全体老师编写教材,真正把商务知识的传授、商务操作技能、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融合成一体。

综合来讲,要做好专业课教学的岗位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步是深入一线对就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进行具体的调查;第二步对就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第三步是教学中依据就业能力的要求融入每门课程中,将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为培养核心,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重在指导。特别是在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模拟岗位”训练,以实际岗位能力需要来培养和考核学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第四步是确立适应能力训练的考核机制和方法。考核的过程非常关键,须特别注意:

(1)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多注重实践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旅游英語班学生的专业课考核,就可采用在实践基地进行模拟导游考试的形式,既对平常课程内容的选择产生影响,同时,使考试的过程也变为了学习提高的过程。

(2)职业技能的水平应该强调训练过程的考核,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将考核内容公开,学生公平竞争,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按实践项目进行考核,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种考核方式督促学生不断地向近期目标努力,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在这种项目式的考核中,每一个单元的成绩是独立的,即使有一个单元成绩不理想也不会影响其它单元的考核成绩,让学生通过近期努力的成功树立起自信,努力完成每一个实践项目。

(3)考核中以多元化能力考核每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成绩采用总成绩加评语的方法。总成绩为前面各项成绩的平均值。仅仅给出成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对每个学生做出综合的能力评价。训练中我们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能训练结束的时候,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在后面的训练中加以注意,这种做法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3. 实施“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

教学质量标准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可以助成学生具备顺利进入行业企业所不可缺少的资本,不仅满足企业择优量才的需求,也能使这些未来就业者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和亮点。将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考核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都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上岗就业开辟“通路”。

二、开展“授人以渔”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

1.转变教学方式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授人以渔”教育,实现教学方法的“六个转变”: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注重学习兴趣的提高;由统一性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注重自主学习的提高;由单一传授转向双向互动,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由常规的实践转向创新实践,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由说教式转向体验式,注重情感的体验。

2.突出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职业能力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实践经验。要使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体验式教学就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由教育者根据培养人才的目标,设定并提供人才素质、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活动内容,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从设定的环境和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方式。

岗位化教学就是向学生提供体验的环境和活动的内容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如外贸英语专业岗位化教学,其教学平台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国内用户、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可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各自的经营目标主动完成工作。各角色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自由地进寻找业务伙伴、交易的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商务活动,最终达成目标。学生可以从几近真实的国际贸易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岗位化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理论知识的训练:岗位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具体的技能训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实体训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连接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岗位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接近实际岗位的对技术技能训练的良好环境。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仅是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岗位化教学中,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3)灵活性训练:岗位化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校办工厂或实习车间。它面对的是社会上、市场上的真实工作对象,要灵活地根据实际要求确定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及办工程序。

(4)自信心培养:岗位化教学的岗位群环境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增强了自信心。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有的门门功课都学得优秀,甚至一些传统实验也做得很好,但在就业求职,与用人单位谈话时,只能答出学过什么,而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会什么,能做什么。而岗位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自信心亦进行了培养。

(5)职业精神培养:岗位化教学的运行从形式上强调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溶入了训练之中。如外贸英语类高职学生的相关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贸易的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实践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三、结语

职业教育岗位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學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最欢迎无需培训,上岗就能操作,能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毕业生。

岗位能力训练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训练目标,强调训练过程的考核,将能力训练、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针对学生的现状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可实现的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树立自信,锻炼应具备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拟岗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3]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2005年11月.

[4]朱懿心.高职高专教师必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10月.

学生岗位能力 篇12

1 解读新版GSP的相关要求

新版GSP于2013年1月22日颁布, 增加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仓储温湿度自动检测、药品冷链管理等管理要求;引入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内审、验证等管理理念与方法, 从药品经营企业人员、机构、设施设备、文件体系等质量管理要素的各方面, 对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养护、销售、运输、售后管理环节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社会药房所需的服务型人才, 其培养关键在于药学职业教育。

2 与新版GSP相适应的药房各岗位职责与技能

通过对合作企业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和养天和大药房的实地考察得知, 目前社会药房中设置的岗位主要有:企业负责人 (即店长) 、质量管理员、验收员、养护员、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等。新版GSP赋予了各岗位人员新的职责、新的使命, 因此药学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其要求培养学生相应技能, 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2.1 企业负责人的职责与技能

新版GSP第十四条强调企业负责人是药品质量的主要责任人, 且必须为执业药师, 必须保证实施新版GSP所要求的硬件与软件设施, 包括经营质量管理所需人员、资金、必要设施设备 (如自动监测温湿度系统、物流设备、计算机系统) 等。这是实施新版GSP的关键[1]。企业负责人全面负责药店经营管理工作, 应当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以及一定的药品经营管理实践经验, 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2.2 验收员的职责与技能

验收员负责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以及数量、外观质量的核查, 对所验收药品的数量、质量负责。由于新版GSP增加了冷链管理, 这就要求验收员在收货时对冷藏药品的温度、运输时间、质量控制状况等进行检查和记录, 以保证冷链药品管理安全无漏洞。验收员要把好药品质量关, 必须具备“生命至上、质量第一”的药品质量观。

2.3 养护员的职责与技能

新版GSP规定, 养护员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部环境、药品质量特性等对药品进行养护。具体责任有:检查并改善储存条件、防护措施、卫生环境;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有效监测、调控;按照养护计划对库存药品的外观、包装等质量状况进行检查, 并建立养护记录。养护员的工作事关药品质量, 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态度。

2.4 营业员的职责与技能

药店营业员负责销售非处方药品, 向顾客正确介绍药品的性能、用途、用法、用量、禁忌和注意事项, 认真执行处方药分类管理规定, 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做好处方药的配方、发药工作;负责对药品进行分类与陈列;对缺货药品做好登记, 及时向商管员传递药品信息;到货后及时通知顾客购买等。营业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 以及一定的药品销售技巧等。

3 培养适应新版GSP要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新版GSP的主要变化有:突出“一项管理手段”, 即实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两个重点环节”, 即药品购销渠道和仓储温湿度控制;突破“3个难点问题”, 即票据管理、冷链管理和药品运输。因此, 教学中应当以新版GSP为纲领, 以药房教育为主线, 着重培养学生的药房岗位工作能力。

3.1 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以新版GSP为导向, 突出技能训练, 优化各门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精简以往的化学类课程, 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合并为药用基础化学。将分析化学内容并入药物分析中, 改称药物检验技术。增加以药店药品营销为主要方向的药学服务技术、药物商品知识、药店管理实务、医药企业管理、实用医药商务礼仪、GSP实务、药品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由于新版GSP要求药店店长必须为中药或西药执业药师, 因此, 课程安排将执业药师的必考科目涵盖其中。此外, 还开设了中药鉴定技术、天然药物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医药学基础、中药养护技术等课程, 以满足学生中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需要。改革后的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药品营销和社会药房岗位工作能力。

3.2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根据新版GSP要求, 教学更注重实践环节,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专业课以参与型、体验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为主[2]。如笔者在药物商品知识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社会药房药品大调查, 将课本中的医药商品知识与药房中的市售药品结合起来, 增强对药品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调查发现“斯达舒”其实就是维U颠茄铝胶, “达克宁”其实是硝酸咪康唑, 感冒药“快克”“感康”的通用名称均为复方氨酚烷胺片等。针对目前药店销售的医疗器械, 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让学生了解血压计、血糖仪、拔罐器、颈椎牵引器等常见家用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结合驻店药师、医药商品购销员、药品养护员、验收员等岗位要求, 有目的地进行职业岗位情景模拟, 改变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状况。如开展“问病荐药”模拟训练, 学生分别扮演医药商品购销员和患者, 通过设计情景对话, 了解患者病情,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如学习呼吸系统药物商品时, 设计情景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购买舒利迭吸入剂, 询问如何正确使用该药物;作为药学服务人员, 应告知患者舒利迭吸入剂的通用名称、如何正确使用、如何控制吸入量、用药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此外,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手段, 开展微课教学, 将课程内容细化为若干个知识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以新颖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利用职教新干线在线平台、QQ群等形式, 开展话题讨论、答疑等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提升其综合能力。

3.3 充分发挥模拟药房的作用

目前, 我系已建成中、西药模拟药房各一间, 其设施和布局与真实药房相似。通过建立模拟药房,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药品采购、验收、分类与陈列、用药咨询与指导、销售、贮存与养护等技能训练,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技能。如在校内模拟药房进行“处方审核与调配”实训时,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处方 (包括不适宜处方、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等) , 让学生按照“四查十对”原则, 审核处方并准确进行调配。反复操练审方、划价、调配、核查、发药技能并进行考核, 以增强学生处方调配能力。又如, 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教学中, 让学生利用模拟中药房里陈列的中药,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进行性状鉴别, 提高专业技能[3]。

3.4 校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药学专业实行“2+1”教学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 第三年前往各大药品零售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我系选择了一批行业知名度高、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连锁药店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 教师利用假期到药房顶岗实训;同时, 邀请社会药房中高层管理人员定期来校讲学, 宣讲企业文化, 开展户外体能拓展训练,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参与药学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 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社会药房工作项目, 并根据新版GSP要求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大纲, 共同编写药店实训教材, 共同带教学生。

3.5 以考证促进教学, 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根据新版GSP中有关从业人员资质的规定, 新上岗的药店员工必须是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且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目前我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公共营养师等证书。我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考前培训, 使学生单证书获取率达100%, 多证书获取率达40%, 为学生今后在药店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6 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与教育

药房顶岗实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 近年来出现部分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稳定性较差的现象, 为此, 我系加强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专门开设药学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并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及校外带教教师, 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QQ群、微信等, 与顶岗实习学生及校外带教教师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思想状况、工作状况等, 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4 小结与展望

尽管新版GSP实施时间不长, 但我系药房教育改革与实践已初见成效, 学生社会药房岗位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实习和就业单位对我系实习生及毕业生好评率明显提高, 学生毕业一年内工作稳定率也由原来的75%左右提高至90%以上。我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进一步深化与连锁药店在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不断完善药房教育课程体系, 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药学服务人才。

摘要:近年来, 社会药房成为高职药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以往高职药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药房岗位适应能力较弱。本文根据新版GSP要求, 探索学生社会药房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模式,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以期实现职业教育与真实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新版GSP,社会药房,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 黄世福, 魏骅.安徽省药品经营企业实施新修订GSP的思考[J].安徽医药, 2013, 17 (12) :2183-2185.

[2]刘玉华, 王云庆.浅谈如何培养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社会药房工作的能力[J].中国药房, 2012, 23 (8) :763-765.

上一篇:生活现状下一篇:起重机轻量化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