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管理

2024-06-01

对学生的管理(精选12篇)

对学生的管理 篇1

一、倾注“父母”般的师爱, 温暖创伤的心灵

这些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寄托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属处, 缺父或缺母爱使他们难以得到应有的父母之爱。

1. 热情地对待他们, 做到多亲近。教师

关注的眼神、微笑的面孔、和善的语言、轻抚的动作, 都能达到师生间良好的心理相融性, 从而使学生得到“爱”的满足。

2. 具体地关心他们, 做到细致观察。由

于情况的特殊, 父母离异的学生常把对生活的体验藏于心底, 有了难处不愿说、不敢讲。教师应在细心地观察中发现问题, 及时帮助他们, 更多地与他们交朋友, 做到无话不说, 无心不谈。

3. 耐心地教育他们, 做到勤指导。一般

来讲, 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诸多的原因, 显得比较后进。教师之爱就应充分体现在“耐心”二字上。只有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师爱, 才能奠定良好的教育情感基础。

二、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性格

1. 父母离异的学生因幼小的心理受到

了创伤, 大多性格内向、孤僻, 极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班主任应该想尽办法, 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使学生能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 让学生在“家”里能得到友谊、关怀和支持, 没有孤独、寂寞。

2. 组织部分各个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同

学去跟这些同学交朋友, 一起学习, 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 他们跟积极向上的同学一起, 从而杜绝了他们同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青年来往的可能。

三、坚持正面教育, 正确引导, 培养进取精神

夫妻双方闹离婚, 不仅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而且还可能将自己的消极情绪迁怒于孩子。从而使这些孩子受到冷落、失去尊严, 加上多方面的冷淡与歧视, 离异家庭学生的自尊心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之中有的产生自卑心理, 不求进步;有的产生逆反心理, 放松自我约束;有的还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1. 作为班主任, 要坚持正面教育、正确

引导, 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 多增强自己的信心,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

2. 父母离异的学生犯了错误, 要动之以

情, 晓之以理, “严中有宽, 宽中有严”, 体谅他们的处境, 使他们及时回到集体中来。

四、勤于家访, 赢得家长的支持

对父母离异学生的家访应有目的性。要了解情况, 掌握学生在家中是否有特殊困难, 要及时传递信息, 多报告孩子的成绩和进步, 激发父母的爱子之心, 要勤恳地指导家教, 调动家长们教育孩子的积极性, 以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互相合作, 齐抓共管的目的。

对学生的管理 篇2

影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因素是很多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因素是师生关系的的类型、特征,师生交流的阻隔,班级的集体规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等。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关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个人需要与目标、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自身的需要与个欲望,有着自身个性的社会个体。学习不可能只是为着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内化于自己的意识之中,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努力,他或多或少总要夹杂着一些个体需要目标,夹杂着一些个人欲望与要求。而这些个体的需要与目标对于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抓班级工作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班级集体上,必须同时注意学生个体,研究个体,并努力借助有效的机制与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心理调节,迅速将个体目标纳入班级的共同目标;其次是要用集体目标体现个体目标,努力把学生的个体的目标统帅于班集体大目标之下,反过来用个体的目标支持集体大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保证既实现班级共同的目标,又满足个体的需要。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青少年学生集体归属的需要都很强烈,即影响学生适应行为的重要因素还有外界的刺激。所以,必须注意外界的作用。

(二)外在因素

1.师生关系的特征

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相互关系也相应地形成三各类型。

(1)班主任行为的专制型----师生关系的紧张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要依靠传统力量和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班主任强调指导、控制和监督学生,自己决定管理中的一切事项,甚至采取强迫手段,干涉学生行为。认为学生的责任就是听教师讲授,服从教师安排。经常运用扣分数、训斥等惩罚手段,向学生施加压力。管理者的专制行为,往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形成对管理的表面服从,班主任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被动刻板,消极适应。

(2)班主任行为的放任型----师生关系的冷漠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不运用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学生,一切任其自然发展。在课堂管理中,从不注意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态度,既不粗暴,也不热情,客客气气地保持心里距离,毫不关心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关心的只是自己----进修、职务、家庭等。只要学生不违规,很少过问学生的具体行为。在这种行为类型班主任的管理下,师生关系疏远、冷漠。师生互不关心,极少交往,互不干涉,相安无事,只要各自完成任务,交差了事即可。

(3)班主任行为的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亲密型。这种行为类型的班主任主要依靠吸引力量和专长力量与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也不排斥在一定情境中适当运用权威力量、奖赏力量和强制力量。班主任在课外及其他场合,能面对全体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活动,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参加讨论;经常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的意见,不断交流思想,融洽相处。这样师生间相互理解信任,亲密友好。在各种活动中充满团结友爱的气氛,配合默契。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思维积极,情绪愉快,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行为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班级教育、教学管理适应的不同。

2.师生交流的阻隔

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学过程,通常被视为教师向学生讲授道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援助者。教师把已经完全明确的既定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显然是受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不存在共的的基础,双方都没有全身心投入探求真理的过程,这样师生交流便不可能深入,不仅如引,当教育者以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时,很容易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自然会阻隔师生间的交流。此外,如果教育者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充满活力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管理活动时,也会使教育管理过程机械、僵化,从而缺少充满爱心的交流,这样学生对管理工作也只能消极、被动适应。

3.班级的集体规范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根据教育工作的规律与原则,班级应成为规范性组织,即在班级中,影响学生的服从和参与的应是精神的激励或监督手段,而不是硬逼手段。使班级成为规范性组织,就是要求班主任把班级建设成朝正方向发展班集体。因为在一个尚为未形成集体,而且是没有正确方向的班级中,由于缺乏被全班学生认同且内化的、足以对学生服从和参与起支配作用的集体规范,因而班主任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威逼手段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换言之,只要班级沿未成为具有正确发展导向的班集体,班级尚未形成集体规范,那么学生对班级管理的适应,主动性就低,积极性就不高。甚至于可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

4.班主任自身的行为

对学生的管理 篇3

摘 要: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特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关键词:住宿;管理模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48-01

学生住宿管理是指高校有关专职部门依照既定目标和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宿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思想教育来调节、规范大学生思想的协调活动,促进良好校风、舍风的形成,以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1]。学生宿舍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因素,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基本单位。

一、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及特点

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导向具有多重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深受其所在的学生宿舍的影响。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住宿教育管理模式,具有认同感强、平等参与面广、互感约束力大等特点,它感召、引导住宿学生广泛参与,弘扬文明风尚,培养综合能力,相互砒砺意志,约束规范行为[2]。第二,文化教育性。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可以发挥宿舍的文化教育特点,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方针,开展各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舍风。第三,养成教育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动最频繁、相互联系最密切的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的住宿管理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至于形成小集团、小圈子,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

住宿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宿舍陈设、环境美化、消遣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交友处事、兴趣爱好等以及大学生们在宿舍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观念如文化认同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意志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每个宿舍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就是由大学生以宿舍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表现出的消遣娱乐、消费、交际方式及语言风格、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的格调构成的。同时,宿舍内部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个体进行的自我教育管理活动也深受住宿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反之,如果学生住宿管理模式较差,例如,学生宿舍安排模式比较单一,宿舍文化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薄弱等,则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三、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1、对学生宿舍环境进行优化是首要步骤

对硬件设施进行科学规划。 学校在宿舍硬件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好系统规划,比如宿舍网络端口的配备、24 小时开水供应系统等等,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宿舍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引进优质的保洁管理,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对宿舍的微观管理,将宿舍的管理具体延伸至院、系、团委、保卫、后勤等部门,从宿舍教育、宿舍文化、宿舍安全、宿舍服务等方面具体规划,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2、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参与宿舍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培育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意识。建立操作性强的学生自管组织,让学生积极融入公寓管理工作。争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优秀学生的自律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在受到引导后,能够深切感受到榜样的作用,向模范看齐,积极参与宿舍整理,从而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推动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和优良学风[3]。

3、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生公寓2015年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公寓文化节。活动项目比如:安全知识竞赛、各种棋类比赛、叠被子比赛、征文比赛、VCR拍客比赛、废旧物品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评比、优秀宿舍的评比、优秀宿舍长得评比以及消防演练活动,还创办了反应学生生活的《佳家》专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始终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置身在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社团组织是有力保障,学生自身是生力军,为了切实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宿舍社团活动的开展来实现。在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宿舍区域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并在活动中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以优秀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巡展等活动在完善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宿舍文化为主题,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以节约环保为主题,开展“节约每一滴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动;遇重大节日,开展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背后的内涵意义,正是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4]。在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良好宿舍文化的形成,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会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全面实现宿舍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三项功能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有助于社会的人才,为健全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四军.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4):138-139.

[2] 沈 栩.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4):97-99.

[3] 尹何明.高校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116-116,136.

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基本理解 篇4

一、自主管理的目标应由学生“主动”确立

学生“参与”的管理并不是真正的自主管理,这不过是班主任(或是学校领导)将原来由自己承担的任务或拥有的一部分管理职能下放给学生,如,让学生负责卫生、纪律等方面的检查,担当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的评委等;学校或班集体的教育要求并没有转化为全体学生的自觉行为,其管理方法仍然是通过外在的量化方式,配合以必要的强制和惩罚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质依然是他律式的行为管理。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所实施的“管理行为”往往不是出于个人的自觉,而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布置的任务,管理的内容、目标、方法也大多是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们的指示行事,违反了就可能受到批评甚至被取消管理资格。

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管理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其行为方式是由学生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自主确定的,而不完全依赖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自主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学生“主动”确立的,应体现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内在需要。因此,在实施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确立被学生广泛认可的目标,学生根据这样的目标自主地承担相应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管理的根本特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出来。其一,师生应共同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这包括教师、家长和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其中,以班集体为单位构成的同伴支持系统是学生最为有效的成长动力。通过参与班集体奋斗目标的制定,学生知道在这个集体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目标的内容和价值导向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在参与制定目标和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班集体荣誉感,这种对目标的确立、认可与接纳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师生应共同制定人生规划目标。学生也应作好人生规划,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人生规划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欠缺的一项内容,人生规划能力也是学生能力构成体系中薄弱的一环。有效的规划包括远景目标、近期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很多时候,学生的人生发展是由教师规划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了“考学”的“远大目标”,先不说有些学生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就是目标的确立本身也并非学生的自主行为。自主制定人生规划目标比参与制定班集体奋斗目标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人生发展也是学生更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要在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帮助学生设计、制定人生规划目标,将这两方面工作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热情和内在动力。

二、自主管理应在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觉”参与

观察目前学生的自主管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学生承担了具体的管理任务并积极地参与了过程管理,但仍有学生仅仅是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有些学生甚至为了自己或所在集体(小组或班)的荣誉而采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如作弊等)。对此,学校常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组织师生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进行跟踪性监督,如,有学校设立举报信箱以监督学生的行为,有的班主任出台硬性规定(如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学生的管理责任等。但这些做法都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真正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空间很小,进行自主管理的自觉性更无法调动起来,所进行的管理也不过是对教师管理方式的模仿或延续。

要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管理,就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关键。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应该有可行的管理要求。管理要求的科学制定和管理职责的合理定位是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不同的管理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一所小学是这样实施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学生负责检查卫生,为了使每个学生尽到“管理责任”,学校规定每个检查卫生的学生每天最少要给自己检查的班扣掉2分。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尽责”,很多承担检查任务的学生甚至会带上纸团,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扔下,然后在计分册中写上“扣2分”,就算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管理”目标。显然,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管理的信度,更不利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二,应恰当增强学生在管理中的责任感。真正的自主管理应该体现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即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是出于达到某一目标、维护某项荣誉、实现某种承诺的需要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实现行为上的自觉。这种自觉有赖于学生责任感的生成,而责任感的生成是强化个体道德感的前提之一。在实践中,应培养和增强学生在自主管理中的责任感,使学生有理由对自己的自主管理行为负责。比如,有的学校将原来由学生检查文明礼仪行为的制度,改为“文明礼仪免查班”制度,学校制定出免查标准、特殊待遇(如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检查该班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等)、处罚措施(如文明礼仪水平下降予以“摘牌”等)。“文明礼仪免查班”的确定,由各个班自主申请,随后学校可以举行隆重的授牌、摘牌仪式。授牌、摘牌不同于流动红旗的“流动”过程,因为流动红旗是到期必须摘下的,流动红旗被摘下并不代表这个班的文明礼仪出现了问题;但“文明礼仪免查班”的摘牌则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这个班的学生没有完成既定目标而造成的,对于班集体和学生个人来说意味着荣誉的丧失。为了避免被摘牌,为了维护班集体荣誉,全班学生就要尽到自主管理的责任。同时,因为申请“文明礼仪免查班”是自愿的,所以学生们对班集体荣誉的承诺和维护是主动的、自觉的,笔者理解这样的管理才是真正的自主管理。

三、自主管理应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自足”需要

自主管理的结果不仅体现为学生自主管理任务的完成,更体现为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自足”状态能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自主管理效果的真正体现。

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需要教师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支持的氛围和参与的机会,并通过正向的评价引导,不断强化学生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两点需要关注。其一,应强化学生的荣誉感。目前,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提升主体的自育水平为目标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方式。具体来说,主体性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主体性教育观为指导。

主体性德育是主体性教育观在德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它要求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2. 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促进人的

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还设立了文明监督岗,让执勤的学生监督其他学生的行为。但是在一些学校,很多执勤的学生并未认真履行职责,而是以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在参与管理,这样的文明监督岗形同虚设,这样的学生自主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笔者在一所学校调查时发现,执勤的学生不仅精神面貌好,工作也极为负责。后来了解到,这所学校规定,只有在上一周表现优异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才可能获得执勤的资格,执勤人员的确定采取学生申请、教师推荐和学校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这和大部分学校采取的轮流执勤的方式不同。执勤人员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上进的学生,这就在无形中把学生自主管理的舞台变成了奖励先进、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执勤的学生体验到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这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不强、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其二,应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每个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学生都有一种“重塑自我”的心理,通常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渴望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倾向,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导学生自主确立目标,便能够为以后的自主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应重点确立能够激发学生荣誉感的管理目标,而不仅仅是过分控制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过分注重管理评价指标的量化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激发自主管理的自觉性,并能让学生在真正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体验道德情感,让学生感悟人生,感受成功,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愉快、“自足”的情绪状态下,自主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自主管理的领域不断扩大,自主管理的形式不断创新,自主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

对主体性德育的现实思考

■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张建辉

自由、全面、协调的发展。主体性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本,以学生主动的道德理解和建构为目的;把学生看作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伦理的承担者,而是将学生造就成为尊重自身、他人和集体的权力与利益,同时获得自我创新和全面发展的人。

3. 以提升主体的自育水平为目标。

对学生的管理 篇5

2011年8月和县一中招收24个班级的高一新生,我担任高一(3)班主任。经过第一学期的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要争做高素质的一中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勤学好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由于班内有十多名议价生,导致我上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尽如人意。本学期进行了文理分科之后,情况有所好转。通过对期中考试的成绩分析,几乎每位学生的成绩都有较大进步,基本上能够达到年级部下达的高考二本指标分解数。

最近我常感叹于班内一些学生的不好管理。所以了解和探究当代高中生的行为心理,就成为我们有识教育之士的当务之急!兹举数例如下。

一、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叛逆期。空洞的说教,要求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反感。例如我班唐汉生、刘振振两位同学蓄养长发,我隔三差五地找他们谈要注意和县一中学生的样子,要“剃发”而不是“剪发”效果欠佳。再如陈张浩、耿阳阳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生的层面上,学习毫无计划可言。我耐心地加以引导,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岿然不动。

二、敌对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每个家庭中是“小太阳”,家庭成员都围绕他(她)转,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敏感,人际关系差。遇到一点小事,常推卸责任,存在敌对心理。例如我班实行“一日班长制”,由班干部在班级日志上详细地记录班级一天内卫生纪律等情况。在一次班会上,一部分学生提出班干部官官相护,只记录非班干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某位同学直接了当地责问“谁记录了他?”副班长说:“我记录的。”另外一名同学便怂恿说他威胁你!试图制造矛盾,造成敌对心理,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三、挫折心理

我校是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一新生大部分是全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方面没有受过多大挫折。面对高一上学期陡增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感到高中各科学习无论从知识的深广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没有心理上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因而他们当中很多人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成绩相对初中急剧下降,学生苦恼,家长不满意。

四、依赖心理

如今的有些学生不仅在生活上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更是依赖老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老师没讲的题目空着不做,讲过的题目也不及时补做,学习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大部队。不要说两年后考二本,三本也与他们无缘。

对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6

中职学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怎样才能做好学校的学生管理?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从以下两方面总结了经验:

一、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四个关键过程

1.管理过程

学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指导思想和管理艺术。首先,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多从正面教育出发,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疏导、化解矛盾的方法,坚持“鼓励式”“肯定式”教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逆反心理,从而减少师生冲突的发生。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普及教育和短期整顿的方法进行解决,主要侧重于学生认识和自觉性的提高。二是制度环节。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使学生树立遵章守纪的观念,定期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考核环节。无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及时合理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增强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实现自我约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利用“学分制”对班级和学生在学习、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周考核、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日常奖励、评定“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进步显著者”等评优活动以及推荐就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树立荣誉感和责任感。四是及时处理三个关键点,即关键人、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人是指班级中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或者自我控制力差的学生,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活动能量较大,对学校和班级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对这些学生采取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办法,拟定奖惩办法,并进行严格考核。双休日学生活动自由,思想容易放松,是违章违纪的易发期,需要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增加值班力量、加强巡视的方法保证秩序的稳定。学生餐厅、活动集中场所和晚自习是学生管理的关键部位,也是问题易发区域,需要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及时到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值班环节。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杜绝学生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由教导处、专业部、学生辅导员、值日教师等相关部门或人员组成值班队伍,周密安排,分工合作,落实到岗到位,加强巡查力度,遇到问题协同处理。

2.教学过程

教师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人才。任课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身示教,为人师表。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管教管导。对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要在课堂内及时解决,并在课下做好思想工作。任课教师应主动参加学生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师生友谊,使教学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会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也只有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才会令学生信服和尊重,课堂教学才能组织到位。

3.服务过程

关爱学生,是搞好学生教育的出发点,为学生服务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义务。为了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上,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高度关注学生饮食安全。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学校对饭菜种类、质量和卫生情况要定期检查,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4.活动过程

针对学生年轻、富有激情、喜好活动的特点,多搞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团委、学生科、专业部和学生代表一起研究学生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学校通过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在班级利用黑板报、校刊、班团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从积极的角度加强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要发挥四个作用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位地做工作。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中注重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前提下,要明确职责,确定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制定班级建设计划,建立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学习改进工作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班主任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在如何做好学生工作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并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培训活动。班主任的经验来自于学生管理一线,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例如在教育方面的“正面引导,耐心说服”“从关心学生入手,把思想工作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管理方面的“抓小防大”;在后进生工作方面的六字方针“爱、行、机、细、活、导”等,都是班主任在管理一线取得的宝贵经验。班主任要深入到班集体中去、深入到学生的教室、寝室等活动场所中去,关注班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2.发挥学管部门的作用

学校教导处、团委、专业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部门,在学生整体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健康良好的校风,平时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在认真进行日常教育的同时,特别抓好新生入学、老生开学、学生假前、学生毕业等关键时期的教育,强调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做到常抓不懈。在日常管理方面,坚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预防为主,洞察苗头,抓住关键,全面覆盖”的原则,做到重点学生有人管,关键时间有人查,关键部位有人盯。

3.发挥全员管理的作用

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该贯穿“全员管理”的理念,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都具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出具体要求,落实“全员教育责任制”。学校各个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并认真抓好落实,使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人人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4.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增强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意识,平时要注重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在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检验。学生干部可以发挥其表率、监督、管理作用,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协助学生科、团委、专业部做大量的具体工作,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

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所有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课题,怎样在中职学校开展对中职生的文化培养、技能培养以及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怎样做到寓教于乐,怎样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产生最大的教育效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对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思考 篇7

1.科技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收费方式落后。大多数高校采取银行代扣、刷银行卡、现金或汇款的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优点,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银行代扣次数有限;收费软件与银行的资源不能共享,而且学生换卡频率高,收费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学生银行卡号会导致不能成功扣费;携带现金缴费容易出现排队等待时间长;汇款则会出现学校财务确认困难的问题。

2.学校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够。学生费用收缴是全校性的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学院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比如教务处、学工处、研究生处、公寓管理部门,所有的部门都要将学生收费作为重要工作去抓。比如,学生休退转复学、转专业、参军的学籍变动,学生宿舍的调整等等,所有的变动都跟收费密切联系。如果所有的变动信息不能同步,就会导致收费数据的变更滞后,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失。

二、加强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收费收缴工作,制定学生收费管理制度,为收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收费管理制度中应当严格规定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几周内,凭缴费收据报到注册。没有正当理由,又不按时缴费的学生不能参加选课、考试,毕业生不得参加毕业答辩;不得参与奖学金、困难补助及各种先优评选。

学生收费管理制度中还应当明确学院的工作职责,重视调动各学院辅导员的积极性,引进激励机制,把收费工作作为年度学院考核的指标。首先,与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挂钩,从学费收缴组织领导和学费收缴率两个方面对学院进行考核;其次,将学费收缴情况与学院经费分配使用挂钩,采取奖罚措施,提高收缴效果。对达到一定学费收缴率的学院,按照实收学费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用于学院教学业务、学生管理活动等方面。对于收费工作组织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学费收缴率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院,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先优评选资格,并按比例扣减次年预算分配的学院业务经费、学生活动费等,待足额收缴后再予补拨。

2.改革完善收费方式。针对学生收费现阶段的特点,收费部门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网络资源优势,借助银行、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的力量,加快收费的信息化建设,解决学生收费遇到的问题。

(1)使用校园网远程更新学生银行卡号。在校学生用来缴纳学费的银行卡不慎丢失,到银行办理新的卡后,需要到财务部门重新登记;不够快捷,为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中心的协助下,开通使用校园网远程更新银行卡号的业务;不同校区的学生更新银行卡号,不必再到财务部门现场登记,通过校园网络远程更新即可办理,方便快捷、简单、准确。

(2)利用软件公司制作的收费软件,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个性化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借助“银行代扣”、“网银缴费”和“银行直联收费”的方式提高收费效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银行的网银结算平台,通过“银行代扣”和“网银缴费”实现各种费用的缴纳。“银行直联收费”是银行工作系统与高校收费业务相结合的又一经典,开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这一收费模式,充分利用了银行营业网点范围广、分布密集的优势,采用“实时交互”的方式,可实现“银行发起”(学生到家庭临近的指定银行柜面进行缴费,缴费结果实时传输到财务处“收费系统”数据库)或“学校发起”(学校在收费系统中发起批扣指令,由于收费系统和银行实时联机,银行当即从学生卡中进行批扣,转到学校账户)。这种方案不但大大减轻财务处收费工作量,同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实时收费和账务结算平台,如果银行开通相应的服务后,学生可以在本省该银行所有的网点进行缴费,极大地减轻了学校收费的工作量。收费数据收到通过专线实时传递到收费数据库中,财务处与银行再交换数据,准确性极高,学校不需要为学生发放银行卡,也不需要维护学生银行卡号,学生也不需要将现金存入银行等待划卡,降低了学生把银行卡里的学费取出他用的风险。

3.完善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学生收费管理工作稳步向前。学费催缴单纯依靠一个职能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只有牢牢依靠各学院和部门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财务处、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学校网络中心,建立起全校范围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于学生中途有退学、休学、复学、转专业、调宿舍、留级、入伍等变动情况,必须按流程经各个部门审批签字,并做好学生变动信息变更,通过该平台,可保证各部门学生变动信息一致,并且实现数据全面共享,从而提升学生收费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4.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多渠道筹集资助款。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中,帮助贫困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优先给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林昌铭.探讨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不足与建议.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2]钱安安.高校学生收费内部控制制度初探.科技信息,2011(10)

[3]秦宇.对高校学生收费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对学生的管理 篇8

体验式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 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人的深层内心, 通过润物细雨、潜移默化, 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 并形成内约束和内驱动力, 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因此, 体验式管理的作用更为深刻、稳定与持久。

1 体验式管理基本特征

1.1 内驱性

体验式管理主要强调“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主要不是依靠强行实施的方式, 如发号施令、制度约束等, 而是通过亲身体验与引导等方法, 通过润物细雨、潜移默化促使组织成员将组织目标、外在规定与要求内化, 进而激发出一种内在力量与动力, 促使组织成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斗志、挖掘潜力、积极进取、努力创新, 为组织目标自觉奋斗。

1.2 感应性

体验式管理强调以身体之, 有效的促使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平等、互信、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使大家在亲身体验中得以互通与感应, 产生共鸣, 形成共识。同时, 通过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和组织文化建设, 来感应、熏陶、示范、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动。

1.3 内化性

体验式管理则强调人们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使组织成员自觉自愿与主动地去贯彻执行;强调对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精神的培育, 一旦形成必然能产生持久内化的功效, 能长期稳定地规范与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1.4 适应性

体验式管理更注重管理中主动去顺应与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新的事物, 要求在管理中不断变换手段、改革方法、更新内容、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注重管理中矛盾的对立统一, 注重把握好管理中的“节”与“度”, 倡导处理问题的“得当”、“合宜”、“适度”、“恰到好处”和“动态平衡”。

2 体验式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启示

2.1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是从事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的一种管理哲学观。管理者在制订计划、确定任务和思考问题时都应紧紧围绕“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这一主题, 使管理中的各个细节都能体现出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良苦用心。当今管理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内心世界和成长规律的研究, 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沟通学生、理解学生、诚待学生、尊重学生, 实行民主管理, 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成长空间。

2.2 “顺势推舟”

“无为而治”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无为”不是不管或少管, 任其自然, 无所事事而坐享其成之意, 而是指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与方式, 尊重其客观规律“顺势”去“善为”, 即在管理中重规律、重德行、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 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大学生自身“有为”, 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把社会要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组织目标内化, 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 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最终实现“顺势推舟”的管理目的。

2.3 自主管理

大学生自主管理符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与思想特点, 能使该项工作更接近于大学生实际, 在大学生中更具广泛的可接受性, 它在大学生管理中有着突出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者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对他们充分信任、大胆放手, 倡导其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应不断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等。通过自主管理,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发挥他们的天资与才能, 发掘他们的潜能与自身价值, 锻炼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自觉性,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他们将学校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

2.4 注重共同文化的培育

德国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说过:“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 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 管理者应注重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 进行正确定位, 师生员工共建, 将学校个性与共性、时代特色与自身风格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智慧和学校哲学。这种体现先进人文思想与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精神一旦形成, 必将对大学生的精神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巨大作用。

2.5 换位思考

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的言传与身教相比,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不仅在管理上、业务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提高, 使自己成为能者、强者, 更重要的是在深刻体会学生的处境与心情。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德行来影响与感召大学生, 此时, “无声胜有声”, “无为胜有为”。

3 体验式管理模式探索

通过对体验式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的梳理, 我们认为在体验式管理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强调学生亲身体会是体验式、鼓励学生积极总结思考是体验式管理的三大关键点, 关注学生实践,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在做中学,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力手段, 这也正是体验式管理的根本要义之所在。根据这一导向, 体验式管理可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3.1 情境式管理

情境式管理是指在管理学生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管理情意场”, 使学生“ 触景生情”, 领会管理者所表达的理念,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管理。

情境式管理以创设情境为核心, 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 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意义感。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合作解题, 管理者应做好导演角色, 使学生由创设情境中的剧情的观众转化为身在其中的演员, 共同完成创设情境的任务。

3.2 项目式管理

项目式管理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自我管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者 “一言堂”, 唱“独角戏”, 而没有真正让学生体验其中。而项目式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管理者布置完项目任务后, 主要担任辅导性角色, 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规划, 最后有立体性成果评价项目的得失,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因此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加, 管理效果显著。

项目式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 由个体独立管理转变为团队互动管理。此外, 由于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瓶颈, 而这些瓶颈往往是项目所要传授知识的硬核所在, 因此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关注程度更高、吸收更深刻。

3.3 互动式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与具体管理现实及情境式管理、项目式管理结合起来实施,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现实生活实例、自己曾亲身参加的一个活动进行讨论、准备、组织和分享。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互动建立的基础正是学生独立思考, 而之后的讨论甚至是争辩则有助于学生懂得多视角观察, 全方位思考的重要性。另外, 彼此热烈互动的过程更是同学之间情感交流, 思维火花碰撞的难得机会, 也是发掘自我潜力, 展示魅力, 实现优势互补, 懂得尊重队友意见, 形成团队合作的过程。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互动式管理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参与, 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由学生决定, 互动式管理的开展有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更充分的交流沟通的根本目的。

3.4 实践式管理

目前学界对于“实践式管理”的内涵尚无明确定义, 此处所指的实践式管理并不等同于以往的管理, 而是指在实际的场景中管理, 在该情境中管理者带领学生完成对于管理观念的传授。这种管理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感知、联想和情感,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在校园与行业之间建立起过渡的桥梁。

综上所述, 体验式管理也必须秉承体验的众多特征, 强调人的亲历性, 力图通过理性的认知引导、感性的情感招呼达到对学生的整个内心产生深刻影响, 使之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润物细雨、潜移默化, 深层内心的方式, 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与接受组织价值观、组织目标和组织要求, 并形成内约束和内驱动力, 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而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体验式管理, 尤其在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这一新的管理理念, 对增强其适应性与提高其内在质量有着深刻的意义。

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探讨 篇9

1 开发学生成绩管理的必要性

学校开发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采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 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目前我国还有部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成绩档案管理水平偏低, 有的仍然停留在全用纸介质基础上, 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需求, 因为它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因素。在今天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会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一个高效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存储历届的学生成绩档案, 不需要大量的人力, 只需要几名专门录入员即可操作系统, 节省大量人力, 可以迅速查到所需信息、高效、安全, 学生在能方便的查看自己的成绩。

2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的分析

(1) 管理员能够实现对整个学生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对教师用户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对留言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

(2) 可以将教师的信息发布的网上, 学生成绩的数据库发布到网上, 方便学生教师进行查询,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3) 在一定的权限内教师能够对所有学生成绩的查询, 所有教师信息的查询, 留言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是、查看等, 对的自己的联系信息进行更新, 登录密码的修改。

(4)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对自己成绩的查询, 以及个人信息的查询, 登录密码的修改, 留言的查看、提交留言信息的相关操作。

3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系统需求

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以ASP网页编程+ACCESS数据库+SQL数据查询语言编写, 其系统功能在内部IIS服务器上运行。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 用户都可以了解本系统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例如, 用户只要进行输入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 或用鼠标点击即可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成绩查询, 方便管理的网上的信息查阅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阅与自己相关信息, 查看留言、提交留言。教师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查阅学生成绩信息, 教师信息, 查看教师留言、学生留言、提交留言、留言的管理等相关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以上的所有功能, 还有对学生的添加、删除、修改、教师的添加、删除、修改, 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库的还原等相关操作。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用A S P网页编程+A C C E S S数据库+SQL查询语言编句, 系统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在系统中分为大的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管理员页面、第二是教师登录页面、第三是学生登录页面。

(1) 系统管理员进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教师添加、教师修改、教师删除、教师查询、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备份、学生的添加、学生的修改、学生的查询、学生成绩的录入、学生成绩的添加、学生成绩的修改、学生成绩的删除、留言的查询、留言的提交、留言的删除、留言的修改等基本功能。

(2) 教师进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学生的查询、学生成绩的查询、留言的删除、留言的查询、留言的查询、密码的修改、教师的查询、教师登陆密码的更改, 教师个人信息的修改等基本功能。

(3) 学生进行学生成绩管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学生自己怕成绩查询、自己登录密码的修改、个人信息的查询、留言的查看、提交留言的基本功能。

5 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成绩管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服务器应具有较高的软硬件配置, 客户端的要求不是很高。此应用程序可广泛运行于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 也可适用于内部的局域网。其运行要求如下:

软件环境:

客户端:Windows95/98/2000/XP, Internet Explorer (IE) 等。

服务器端:Windows NT/Windows2000,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IS) 4.0及其以上版本, IE等;或者Windows98, Personal Web Server (PWS) , IE等。

数据库:采用Access, 运行于服务器端。

硬件环境:

服务器CPU:PIII 500以上, 内存:512M以上。

客户机C P U:P 2 0 0 M M X以上, 内存:3 2 M以上。

总之, 学校开发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应用适合教育单位, 完成了教务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的要求, 可以使得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得想要的信息,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也随之得到广泛应用, 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一个教育单位,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探讨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用IIS+ASP网页编程+ACCESS数据库+SQL查询语言实现的。

关键词:ASP,成绩管理,成绩查询,ACCESS

参考文献

[1]李春葆, 曾平, 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SQL Sever 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对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学生集体户口的管理工作是高校保卫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繁杂琐碎、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高校在办学模式、招生办法、教学体制、就业管理诸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入, 但现行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模式与高校的改革步伐不同步, 已暴露出手续繁琐, 重复迁移等弊端, 为在校学生造成诸多不便。近年来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剧增, 高校学生户口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公安部门对户口类别的划分, 高校学生既不是外来暂住人口, 又不是流动人口, 属于城镇集体户口的一部分。学生集体户口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管理模式, 怎样提高管理效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1. 学生户口短期大量频繁的迁入迁出, 造成资源浪费、办理周期长、信息谬误多。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校人数猛增, 许多综合性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可达上万人, 户口迁移工作量越来越大。学生户口从家庭所在地迁到学校, 再从学校迁回家庭所在地或迁往工作单位, 给高校和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 新生户口迁入和毕业生户口迁出工作量庞大, 高校和所在辖区派出所需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设置专人专管学生户籍资料, 花费相当多的人力加班加点对大量的户籍迁移证明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就这样也不能保证及时办理落户手续, 等新生并入公安系统实现真正落户, 往往已到年末, 有时还要等到来年。新生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常住户口, 遇到身份证遗失补办、登记结婚、申办护照、报考驾照等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另一方面, 学生户口有着“人数多、密度大、时间短、流动频繁、情况复杂”的特征, 往往迁入学校的户口刚刚理顺完毕, 很快三、四年的时间又到了, 匆匆忙忙的户口迁出又要开始了, 海量的学生集体户口数据地短时间内办理入户工作, 不仅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且输入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错误, 甚至出现丢失现象, 影响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按时进行, 同时也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工作。

2. 在校生结婚后所生子女的户口问题给高校户口管理部门带来难度。

自2005年9月1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规定》实施, 在校大学生结婚不再被禁止。随新《规定》的实施, 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两个集体户口的学生结婚后生子, 孩子的户口问题如何解决?若落入学校的集体户口, 毕业生走了, 但孩子的户口却仍然留在学校, 怎么办?按照户籍管理规定, 户口的迁移必须本人提出申请方可办理, 任何人不得强行干预。如果学生不主动办理其本人及在校所生育的子女的户口迁移手续, 户口管理部门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问题只能是悬而不决, 越积越多。

3.“人户分离”现象的增多, 给户籍管理带来困难,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意见规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 可根据本人意愿, 将户口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两年。这一规定虽然在表面上暂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但实际上却导致了“人户分离”现象的激增。高校每年都有一批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户口保留在学校, 而学生本人却不知去向。这部分学生已经毕业, 他们不住在学校, 不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身份已经不是学生, 相应地, 学校也就没有义务管理他们的户口。“人户分离”现象造成管理的上的脱节, 不利于公安部门的有效管理, 容易造成治安问题。目前我国人事管理的制度是档案、户口联系在一起的。户口管理并非是简单保存户口的问题, 依据公安机关人口属地管理的原则, 以户口所在地来划分人员的管理。学校在为学生出具相关证明和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时, 管理的权限和责任就无法界定, 甚至有些环节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 出现真空现象, 一旦毕业生出现治安或刑事案件, 责任会追究到学校, 这种管理的脱节会给社会的安全、和谐、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还有的毕业生户口虽然迁出, 但不到对方单位落户而成为“口袋户口”;或因疏遗失了自己的迁移证, 若干年后要用到户口了又回来找学校交涉。这不仅给毕业生参与者社会事务、履行合法权益等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保卫部门对学生户口管理的负担。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户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现行户籍管理模式是沿袭上世纪70年代的计划管理模式, 而中国社会经过多年的改革变迁,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人才流动、买房落户、学生结婚等政策的放开与改变, 已经深入人心, 与此配套的户籍管理措施却迟迟不能出台, 目前只有少数地方试探性地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 很多只是适合当地情况, 不宜全局推行。这就要求户籍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与时俱进, 改革的步伐要跟上社会改革的节奏。高校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公安部门, 理顺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管理模式。

2. 公安部门对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投入不足。

近年来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对比几组数字, 1980年, 全国高等学校为675所, 在校学生114.4万人;1990年, 在校学生206.3万人;2000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 在校生556万人;2008年,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7.7万人, 在校生2021万人。由此可以看出, 现在的招生规模是1980年的二十倍。公安部门对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投入虽然有所增长, 但远不及在校学生规模增长速度, 从人员、设备上的配备已经跟不上形势。

3. 学生对国家户籍管理政策了解不多, 对其于个人生活的影响估计不足。

当前高校崇尚精英教育, 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对学生办理户籍等这种社会经验的教育更是忽略不计。学生对户籍政策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是产生“空挂户”、“口袋户”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些现象虽然对高校户籍管理部门带来一些困难, 但实际上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 如:现在房价高, 毕业几年的学生能在城市里就业, 但一般不能在城市里购房, 按政策很多“空挂户”、“口袋户”的毕业生就无法在城市里落户, 这样就会产生他们无法领取结婚证, 生育子女无法办理户口的系列问题。

4. 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户籍管理政策衔接不够。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已全面推行。但是, 随着新体制的建立, 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一, 负责审批户口指标的各地人事局规定户籍办理时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时间有冲突, 很多用人单位不得不在学生毕业前提前办理户籍手续。其二, 就业与毕业生考研、出国在时间上的冲突日益严重。用人单位过早展开招聘活动, 使准备出国或考研的毕业生面临两难选择, 也往往埋下日后违约的隐患。其三, 建立新体制的初衷本是推动就业工作的一次就业率存在不合理因素。在当前的就业体制下, 毕业生如果去外企和民营企业工作, 可能会因为单位没有为他解决户口而不能列入学校的就业方案。这样, 毕业生到外企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越多, 一次就业率就会越低。未来几年内, 随着人们户口观念的进一步淡化, 一次就业率不合理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对策

1. 强化高校户籍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 改变现有户口迁移弊端简化迁移手续, 破解“人户分离”难题。

我国长期使用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对人们的观念影响深远, 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要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 户口迁移至学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办理户口迁移的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一些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压力, 因此, 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橱窗等广泛而及时地向学生宣传户口政策新规定。每年在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离校前, 应主动向公安部门询问有关户口政策的变化情况, 及时、准确地了解新政策, 掌握工作主动权, 通过宣传使新生入校前知道迁户口是自愿的, 除了一些特别的省市, 让学生了解户口问题不影响就业, 使他们的正确对待户口去留问题, 解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 引导其支持高校户籍改革, 吸引其为改革献计献策, 最终实现高校户籍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3年7月以来, 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高校已经逐步推行考入省内高校的城镇户口考生无需迁移户口, 如是农村生源, 可凭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在当地乡镇派出所办理户口“农转非”。当大学生毕业时, 其落实政策好工作后需要迁转户口的时候, 再从生源地将常住户口迁往工作所在地。该政策实行以来, 免去了迁移户口繁琐的手续, 减轻了当地户籍管理机关及学校的压力, 也方便了管理,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户口对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冒进, 需要循序渐进。建议新生在入学时可以不再迁移户籍档案, 而由学校所在当地公安机关按暂住人口实行登记管理。

2.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行的户籍管理体制下, 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 规避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失误。高校学生集体户口应实现信息化管理, 可以借鉴公安部门已经实现的人口信息网络管理的模式的经验,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 在公安机关“常住人口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高校自己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与公安机关“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 同时又能够实现对高校范围内单独管理, 形成完整的高校户籍数据库。如, 某生户籍由某地迁入高校, 高校信息系统可通过与公安部门“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将户籍资料入库, 学生毕业时可将数据直接转给学生处, 户口迁出时可直接将数据资料反馈给公安机关。这样, 可以降低户籍迁移过程中的谬误率,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 综合统筹, 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衔接。

学校的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一项新政策的实施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这对制定政策部门提出了高要求。在出台新政策时部门需要深入广泛调查研究, 综合考虑, 避免因相关制度不配套、不衔接而造成执行难。如:两个集体户口的学生所生育的子女在计生部门办理生育证明落户时, 就应明确其子女只能随男方学生父母或女方学生父母落户, 等等。对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来说, 加强与教务处、学生事务处等部门的联系, 及时了解掌握学生退学、休学、转学、取消学籍、毕业去向等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多部门共同向学生宣传户口管理政策, 提醒、督促学生及时办理户口迁出手续, 减少户口积压,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加强校内各部门工作衔接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人才市场的作用, 将未落实好单位的毕业生户口迁往人才市场, 由他们来统一管理, 这可以更容易理顺关系, 明确身份, 同时也可以减轻学校户籍管理的压力。

4. 户籍管理的根本出路是实行户籍城乡一元化管理模式。

对学生的管理 篇11

于是,有媒体发问:“野兽父母”常常有,缘何去岁今年特别多?这不禁让我们思索,这层出不穷的“兽性教育”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一系列的“兽性教育”浪潮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华人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然而,也有不少媒体认为,大行其道的“兽性教育”背后隐含的是商业目的。他们还进一步分析,在“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中,自我妖魔化、近似虐待的训练、标榜成功成才,就是其最大看点或卖点。据有关媒体报道,“狼爸”在一夜成名后,很快就开始利用寒暑假开起了“私塾”,还将他的教子经著书出版——《所以,北大兄妹》;而“虎妈”,此前也推出了畅销一时的《虎妈战歌》一书。

因此,不少专家还指出,在商业社会里,教育可以变为产业,教育方式已经沦为商业卖点,虐待孩子也俨然成为炒作热点,而这恰恰就是“兽性教育”背后的悲哀之处。

为了让更多读者理清思路,更深刻的认识“兽性教育”,本刊编辑部分别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关联人群进行了一项采访调查,以下便结合各大媒体对“兽性教育”的种种报道及专家学者们的论证分析,详尽呈现“兽性教育”的面面观:

一、“我不喜狼爸,也不爱虎妈,爱我就让我做我自己!”

受访对象:学生

受访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虎妈狼爷,式教育经历,是否喜欢呢?

在受访的学生中,一名男生对记者说:“假如我的作业没做完,即使时间再晚,妈妈也不会让我睡觉。”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愤然抱怨“天天被逼着参加培优”。由此可知,在国内还是有不少家长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虎妈、狼爸”式教育心理。那么,究竟孩子们是怎么看待“狼爸”和“虎妈”的独家教子秘笈呢?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位老师也曾在他的班上做了一个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全班30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表示“不应该以打解决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可以有惩罚教育,但是惩罚教育并不等于“打”。一名女生说:“虽然狼爸、虎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我觉得还是不对。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我的父母要是这样我会很失望,希望他们能多用别的方式教育我。”

在调查中,还有学生一板一眼地列出了四大“不该打”理由,不少老师和专家也觉得“言之有理”:

第一条,孩子挨了打,心理会受到伤害。打的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在家里没有温暖,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来。

第二条,打孩子,肯定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但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打,并不会让孩子明白他到底哪里做错了。还不如坐下来与孩子好好地沟通,让他知道以后该怎样做。

第三条,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变得自卑。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可能会产生短期的好的效果。但对孩子长期的性格成长是不利的。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孩子对暴力屈服,等孩子长大后,遇见比他强势的人,也会低头服从,没有主见,庸庸碌碌一辈子。

第四条,孩子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里,耳濡目染,长大了也会对他人有暴力倾向。

“我们需要快乐的童年,不然进了北大清华又有什么用呢?”更多的同学们感慨道,“希望父母们可以理解、引导而不是打骂。”他们还希望家长能结合多种教育方式,对自己进行“严宽并济”的教育。“我不喜狼爸,也不爱虎妈,爱我就让我做我自己!”这就是孩子们对虎妈、狼爸式教育的真实想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生则指出,自己的爸爸妈妈“很民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发展。而在这一教子方式的行列中,当数与虎妈同时爆红网络的“猫爸”常智韬最为典型。

启示:在学生们充满愤怒与期盼的话语中,我们都能看出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提倡了多年的口号,经过虎妈、狼爸、鹰爸等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后,让我们再一次重拾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真正的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吧!

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比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更加重要。”

受访对象:家长

受访问题:假设将来你让孩子参加培优报考名校,他抵抗不接受,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在采访中,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经历了数月的舆论渲染之后,多数家长对“鹰爸、虎妈、狼爸”式的严酷教育持否定态度。有家长认为:“看看那些条条框框的家规,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童趣可言?”还有一位妈妈也说: “我不赞同‘狼爸’的做法,我觉得我的孩子就不适合他的教育。”

当然,持赞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棍棒教育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比如有的孩子在被打以后才知道反省。

调查时,我们还发现了即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家长对“兽性教育”也一致认为不值得学习,她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传统式家庭:张女士一家是地地道道的老成都市民,她也一直坚持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具备传统素养的女子,从小就让孩子学古筝、弹琵琶……今年,恰好女儿上高三了。张女士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个体;因此,对她们首先要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她才愿意和我们做家长的沟通交流。允许她有自己的空间,她才会在学习或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时来找我们谈心,这样我们也就能顺其自然的引导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

新潮式家庭:季女士一家在国外居住了十多年,她也有着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认为孩子的童年是最宝贵的,大人没有权力剥夺她们的童真和乐趣。孩子慢慢长大了,该学什么特长也要根据他自己的喜好,家长的强迫只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她还说,和丈夫在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会叫上儿子一起来开一次家庭会议,也让儿子参与到分析原因,寻找办法的过程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根源问题,并让孩子看到生活真实的模样,在未来他才能勇敢的面对。因此,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比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更加重要。

当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家长的教育时而过于极端,尤其是在孩子小时,采取“严打”,但到了高中、大学,又过于放纵,有专家指出这样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属“摇摆派”,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丢失了是非观。

启示:“狼爸”“虎妈”“鹰爸”爆红网络,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育儿经,方法虽略有不同,但却都成功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这条大道上,更多的家长却迷失了方向和自我,面对犯错的孩子时,究竟是要掏出棍棒,还是循循善诱和孩子做朋友呢?家长迷惑了,但学校不能迷失,学校的管理者更不能迷失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更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不要—味跟风,迷信“名人”效应。于此同时,还要做好家校合作方面的工作,为家长指引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

对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初探 篇12

1 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和现状

1.1 追求潮流与时尚

随着电脑等一系列电子科技产品进入公众视野, 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 以其特有的魅力, 成为大众新宠。青少年学生因为易接受新事物、急于享用最新科技成果、极具表现欲和乐于炫耀自己, 所以更加青睐手机, 认为使用手机是一种潮流与时尚。对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基于追求潮流与时尚的需要, 手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2 便于沟通与联络

手机之所以受大众欢迎, 与它方便沟通与联络有着密切关系。家长之所以给学生买手机或默许学生带手机, 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随时掌握孩子的动向, 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 手机有利于与教师沟通、倾诉, 尤其是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等。用手机交流既能使学生说出心里话, 避免了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和尴尬, 又能加深师生情感。对学校和教师来讲, 运用校园手机一卡通的定位和电子捕捉及提醒功能, 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效率更高。

1.3 上网娱乐与交友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接触手机和网络。学生通过手机游戏开发智力, 通过音乐陶冶情操, 通过交友传递真情, 通过观看娱乐视频放松心情等。

2 发挥手机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功能

2.1 收集、整理、存储信息

网络信息资源量大、更新速度快、检索方便, 运用智能手机录音、摄像、照相等功能收集的资料清晰、逼真、美观, 其中优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对医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智能手机收集、整理、存储等功能快速简便, 为医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2 搜索查找和下载资料

互联网信息资源量大, 学生不仅可以实现收集、存储资料,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智能手机上查到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 有利于知识面的扩大。输入欲知信息的关键词句进行搜索, 就可得到大量有关信息内容, 且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实用性强, 真正实现了“一点知天下”。

2.3 网上讨论与交流活动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快, 手机功能更新、更全, 使用更快、更可靠。可将手机终端与电脑互联, 建成结构完善、资源共享的虚拟教育教学平台, 实现电脑与手机间信息互传、互用、共享, 不仅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新颖、高效、富有现代化教学特色的网络教学, 而且方便学生在课外学习,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2.4 培养手机操作和社交能力, 传播正能量

调查发现,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操作手机和使用各种手机软件时丝毫不觉得困难, 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强, 学用自如。学生对手机的好奇无形中增强了手机使用中正能量的传播。调查显示, 全国有一亿以上的未成年学生网民, 他们用智能手机发微博、微信, 其学习方式、学习渠道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发布身边信息, 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创造者。一方面, 掌握智能手机系统和软件知识, 优化智能手机使用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对手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运用QQ、微博、微信、电邮等信息交流工具,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发现“真善美”, 发布健康信息, 发表正确观点, 传递正能量。

3 强化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措施

3.1 科学引导, 净化网络环境, 拒绝网瘾

针对持有手机的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使其将有限的投入和资源用在学业上, 合理使用手机, 全面促进学习与自身成长, 提高手机在学习中的使用价值。通过教育引导, 使学生了解手机上网的利与弊, 合理使用手机, 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养成自控和自律的好习惯;通过正面引导, 让学生自主占领智能手机科学、文明的主阵地, 可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2 使用适当, 避免加重学生负担

运用智能手机开展网络教学, 在保证其他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内容、恰当的方法和时机, 利用课余时间, 使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应注意的是, 运用手机开展网络教学的程度要适当, 过度追求或过多依赖网络教学, 过多地把学习内容转移到手机上, 不仅违背了课堂教学规律, 偏离了教学方向和目标, 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 使得手机消费增加, 加重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3.3 防范攀比, 避免引发新的安全隐患

手机对学生的诱惑力以及学生对高性能手机的持有欲望, 必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新的不平衡。无手机者自卑、嫉妒, 有手机者追求更好的手机体验, 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滋生攀比之风, 易引发偷窃现象, 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且易触发新的矛盾甚至冲突, 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因此, 要防范攀比之风。蒉

摘要:通过分析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和现状, 强调在中等医学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手机的功能, 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管理, 并提出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以解决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 满足中职学生学习、成长、就业的需要。

上一篇:混凝土搅拌站设备下一篇:工作能力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