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趋势

2024-10-14

学生管理趋势(精选12篇)

学生管理趋势 篇1

随着经济发展,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并行推进的关键阶段。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给国家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 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政府也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 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了, 即绿色管理。

一、绿色管理的含义

绿色管理是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 这种管理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环境问题为推进点, 把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使二者紧密结合,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其特征是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除了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外, 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力求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绿色管理要求企业树立绿色经营观念, 研究和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开展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绿色管理的必要性

1. 管理目标方面。

传统的企业管理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管理目标, 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只要能够实现多赚钱的目标, 往往不择手段, 有时甚至不惜通过损害环境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例如, 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 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环境,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转变管理目标, 除了考虑经济效益, 还应该重视企业生产的环境效应。把管理的最高目标确定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2. 资源使用方面。

绿色管理要求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资源的管理往往比较粗放, 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 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 资源消耗很大, 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引进绿色管理, 改变资源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环境污染方面。

以往的管理模式往往走的是“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先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考虑环境破坏, 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 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 这种发展模式并不科学, 因为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有的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恢复原状。而且, 环境问题一旦形成, 治理起来难度大, 成本高。绿色管理强调源头治理, 即在污染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 以防范于未然,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 做到预防与治理并举, 从而把环境破坏降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4. 生产成本方面。

传统的企业管理对资源的使用方式是一次性的, 而绿色管理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 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绿色管理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1. 绿色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绿色管理起步较晚, 再加上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 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再加上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等等, 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环境影响, 绿色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从而影响了绿色管理的具体实施。

2. 绿色管理人才方面。

绿色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 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这就造成了绿色管理人才短缺, 难以满足企业绿色管理的需求, 阻碍了绿色管理的实施。

3. 资金投入方面。

绿色管理需要高科技的支撑, 尤其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机器的支撑, 这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往往历时长、投资大、风险高, 单个企业难以承担基础科学研究的重任, 需要依靠国家大力支持, 但是受制于我国发展水平的限制, 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了绿色管理的发展。

4. 绿色生产方面。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开发绿色产品的实力。目前, 在我国只有食品加工方面较多进行绿色生产, 而多数企业的生产模式与绿色生产的要求相去甚远, 同时, 绿色技术的应用、绿色产品的开发等都进展十分缓慢。

5. 理论研究方面。

自绿色管理理念诞生以来,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 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 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 域外研究往往针对外国经验和情况, 对与我国具体情况还不完全适应, 不能照搬照抄。继续把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 推进绿色发展理论本土化。然而, 由于我国绿色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再加上宏观环境的制约, 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 使得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落后, 难以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四、绿色管理实施措施

1. 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要想实施绿色管理首先要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严格遵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在确保当前生产发展要求的同时, 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 兼顾今后的发展需求。要明确当前发展不能损害后世发展的大原则, 把生态环境效益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考评范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 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然后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战略。

2. 采用绿色生产技术。

绿色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 传统的生产加工技术不考虑环境影响。在绿色管理之下,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对环境的危害, 因此, 需要对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淘汰或者升级, 采用新的绿色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又能反过来促进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通过绿色管理的实施和绿色技术的使用, 可以有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并进。

3. 实施绿色设计。

绿色管理的实施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 即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开始, 就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环境效益。绿色管理要求实施绿色设计, 在产品设计时要时时考虑到环保, 从材料的选择到加工制造, 从加工制造再到实际使用, 最后报废, 这一整个过程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 在选择材料时, 要尽量选择环保材料, 最好是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同时, 应尽量减少产品包装, 避免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 包装最好选择易降解的材料。通过绿色设计, 从源头上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推行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重要环节。企业生产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到诸多环节, 实施绿色管理的难度较大, 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 明确各个生产环节绿色生产的目标和责任, 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生产岗位上。其次, 要组建专门的绿色管理团队, 制定绿色生产的规章制度, 把绿色管理落实到企业生产当中。同时, 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使各项绿色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对生产中存在的不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环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5.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实施绿色管理的关键因素, 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绿色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促进绿色管理的顺利实施, 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 为绿色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其次, 广大高校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聘请专业人士开设绿色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绿色管理人才。第三, 企业也要顺应形势发展,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同时着力培养绿色管理人才, 做好人才发展工作。

6. 树立绿色管理观念。

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尤其是需要加强对我国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力度, 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绿色管理的观念。

7. 进行绿色管理理论研究。

理论是行动的向导, 做好理论研究是促进绿色管理的前提条件, 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为研究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 也需要研究者不断努力, 刻苦钻研, 锐意进取, 不断推动绿色管理理论本土化, 为我国企业践行绿色管理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

8. 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进绿色管理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在环保方面已经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 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法律都是比较基本的法律, 对绿色管理的实施只能起到原则上的指导作用, 不利于绿色管理的顺利实施。因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促使企业走上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摘要:绿色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绿色管理理念应运而生, 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绿色管理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障碍, 然后提出了实施绿色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2010, 13 (1) :10-12.

[2]刘彦平.绿色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上海管理科学, 2010, (3) :17-18.

[3]吴彦艳.企业绿色管理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33.

学生管理趋势 篇2

工程造价的管理最初的最初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这个时间在英国出现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分工的细化,这种项目专业管理细化的需求诞生了工料测量师,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

这一从事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专门职业。19 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尝试着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推行招投标承包制,而招投标承包制要求处于主要地位的工料测量师在工程项目设计后和开工前进行工料的测量和估价,同时也要根据设计出的图纸计算出项目的实物工程量,汇编后即得到工程量清单。这就是工程预算诞生的标志。至此,工程造价管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1868年,英国在皇家批准下,成立了“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作为最大分会之一的工料测量师分会,它的成立,是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诞生的标志,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成立之初,工料测量师的主要工作只是在开工前预测项目所需要的投资额,而对于在设计阶段项目所需的投资额还无法进行准确的预算。这种造价管理方式使得工程实际造价成本过高,投资额不足,从而不能按设计阶段预定目标完成工程。为提高投资的效益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到了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造价工作开始把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考虑在造价管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又把技术经济综合地运用到造价管理中,于是工程造价管理逐渐开始向重视投资效益评估和重视工程项目经济与财务分析等方向发展,“投资计划和控制制度”就在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应运而生了,这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二次飞跃的标志。

销售管理新趋势 篇3

世界销售管理的奠基人,著有《高回报的销售管理》、《成长企业的销售管理》等畅销书。他同时也是芝加哥商学院EMBA特聘教授。

2006年伊始,请预测今年在市场营销以及销售领域将会出现的新趋势?

Calvin:越来越多的营销、销售以及销售管理将会在网络上进行,因此,能够利用网络不再是一些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所在。拥有网络,这只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一些趋势包括:有高度针对性的被许可的目标电子邮件被使用,它们能够到达重点目标客户手中,并使他们不断得到最新的信息。像那种针对大规模目标群体的电子邮件“轰炸”不再会出现了。

还有帮助管理销售人员的在线软件之应用。这是CRM类别中的一种,这些CRM系统可以针对各组销售人员度身定制项目,价格也不是很昂贵。这使管理层能够帮助销售人员作出预测,以及合理安排销售工作。

就顾客而言,他们会继续巩固自己的购物商名单。他们的消费将会增长,但是他们选择的购物商数目会减少。这使得顾客拥有更多的购买力,但是就单独的商家而言,他们不得不为了生意展开激烈竞争。

您认为,中国的经理人们,尤其是营销或销售管理经理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Calvin:在这里我想从基本点说起。我认为,中国的销售经理们需要在雇佣到最好的销售人员上多下功夫,制定更加有计划的培训项目,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兴趣。毋庸置疑,销售经理们需要找到最好的销售人员,并且设法保持其稳定性,以防止他们流动造成客户流失。

请举例说明,如何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使我们的企业脱颖而出?

21世纪管理趋势探讨 篇4

(1) 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 时间差缩小至最小程度。国际贸易点的出现, 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 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

现代跨国界管理既告别了组织的“自我中心主义”, 也不同于“国土本位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 在公司的管理层中, 尽可能配备当地公民。这也就意味着, 母公司把自己的下属子公司看做是其所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是与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并相互影响;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 保持双向沟通,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不作干预。这样一来, 跨国公司既避免了过去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造成的与东道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又拥有了国内公司所不具有的种种优势。一方面, 由于它们同属于一家跨国公司, 能够利用许多不同国家的商业机会, 能够在经营和生产中相互合作, 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筹募资金和获取资源;另一方面, 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 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能够根据所在国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经营方式, 从而有更多的灵活性, 因而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强的生存能力, 以至于有更稳定的利润收入。

(2) 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目前存在一种趋势, 企业对管理人员, 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的选择和配备贯彻最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的原则, 力求得到最优秀的人员和最佳的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人员的多国籍化成为必然的结果。在选择上, 主要从本企业国际性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 从国际范围内择优选用, 而一般不考虑受雇人员的国籍。企业雇用不同国籍的人员, 他们熟悉不同文化, 懂得国别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将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

现代管理开放性的一个表现是迅速国际化的趋势。管理国际化是一个普遍问题, 几乎一切管理领域都面对着环境的扩大化, 许多国内管理也需要把国际环境纳入考虑的内容之中, 一些原先不可能与国际关系有任何联系的领域也受变动着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3) 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 在发展中游刃自如, 企业管理必须树立全球观念, 面向全球化市场:

① 企业要用全球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 密切注视经济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并制定出相应的跨国创业经营战略;② 企业要加强研究开发, 开发出更多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③ 企业要学会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打交道, 运用跨越不同文化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④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 组织国际生产。

现代跨国公司代表着一个新的管理趋势, 甚至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 即管理国际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类型的组织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1) 与管理国际化相配合的是管理思想的科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 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 激励和领导。

(2) 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 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二是管理要创新, 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

所谓创新型管理, ①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 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 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②每个经理人, 都将成为创新者。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经理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 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 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③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 面对未来, 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④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 成功的企业, 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3)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既受到内部资源的约束, 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 对企业自身战略、制度安排、机制设计、人力资源整合、品牌策略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前, 许多人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 这很重要, 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 加强知识联网, 加快知识流动, 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信息时代, 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 而不是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 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 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企业家提到:“除非你能管理改变, 否则你只好改变管理”。应付多变的“数位经济”时代, 创新是永葆竞争优势的最佳利器。

3 信息——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

(1)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 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 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各种管理, 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的全部过程。可以说, 若无信息管理, 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

值得注意的是, 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而且知识经济日趋重要。虽然, 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 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 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 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 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 每一个现代企业, 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 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 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 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 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 开发知识资源, 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每一个现代企业, 必须着力培育员工, 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 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再次, 开发知识资源, 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 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 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企业信息管理将进入基于互联网知识资源管理的新阶段。知识资源管理既包括对企业已有知识资源的收集、利用、沟通和完善, 又包括对企业新知识资源形成和创造的管理。它使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整体的知识, 从而提高企业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速度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快速反应机制, 使企业的决策和运行从传统的预测主导转变为快速反应主导。它的产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直接结果, 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状况将得到改善, 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反馈使在线决策成为可能,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詹姆斯·昌佩和尼丁·诺利亚在其撰写的《管理的变革》中指出, 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以特有的形式出现。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 经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 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①明确公司地位, 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②调动员工的能动性, 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③力争诚实正直, 建立相互信任, 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3)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 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 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 若无信息管理, 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 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4) 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 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 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 不仅在增加, 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相对优势。

4 中国企业管理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1)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 中国也需要大量有经营管理能力, 并懂得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人才。因此传统组织结构的解体和管理原则的放弃, 新的网络型、自我管理组织的出现, 激励方式的改变, 领导职能的加强以及沟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2) 当今世界, 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来白热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体制和机制、组织战略和策略若保持不变, 则企业的发展源泉必将枯竭。因此, 适时地对企业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前卫的理念。

(3) 对于国内的企业,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因素, 即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规则。中国入世标志着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体系和规则的建立绝不再以任何人、任何单位的意志为转移。国内的企业毫无疑问面临着全方位的重组和整合。

(4)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时代, 国际企业在基于空间关系的复杂组织模式上改变为基于时间关系的网络结构的转变趋势已经比较清晰;而且两个时代的管理内涵并非完全排斥, 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兼容性革新。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的企业来说, 落后的管理基础与国际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既要清醒地认识这一严峻挑战, 又要激励我们抓紧改革创新。

企业创新管理研究趋势分析 篇5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友转载点击数:463更新时间:2007-11-16

面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已经新出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计算机集成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等等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缭乱。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新趋势,这个方向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所证实,也已被人们所认同。对于企业创新管理指什么?目前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企业的创新性管理”,这仅仅指企业管理活动的创新,即称企业管理创新;二是指“企业创新的管理”,即指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管理,它的范围和内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们这里指的是后者。企业创新管理就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如类比、移植和组合等等,对企业的要素、组织形态、经营运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创新”,既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从企业特定职能要素或企业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种企业研究哲学的变化,从而必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一、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和迅速变化需要企业创新。人类发展到今天,大自然赋予的基本的自然资源几乎已经开发耗尽。这只有创造、利用新的未被人类认识的资源;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开发新的再生资源。所以“创新”是时代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必然要求。同时,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来满足人类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就必然更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另外,在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种服务也不可能适合大量客户的需要,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益缩短,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快开发、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其次,企业管理理论本身的深化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企业管理尽管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纵观20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理论,应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和学派: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从局部的工作或人研究——到整体的组织系统和组织行为研究; 从客体被管理者及其工作效率研究——到主体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活动及其规律研究; 从实证研究——到规范研究——再到实证研究。而由上述研究线索形成的现代管理学派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人事学派、系统学派、方法学派、职能学派。

纵观以上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丛林”的状态。尽管这些理论仍将对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时代发展提出了许多的新的挑战,许多问题是前无先例的,也无先人的尝试和努力,时代需要创新,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这就必然需要企业管理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就是根据时代提出的要求,从一般思维的方法论角度,对企业运行的“创新”这一关键点来深化企业管

理理论的研究。

第三,创造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创新,也叫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创新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或再造)和具有价值性。常言道: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创造是最高意义上的。因此,创造学是人类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学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采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使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都将围绕着它来进行。不管是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或是未来其它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都是如此。如:现有的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未来的企业科学管理创新、企业人本管理创新等等。任何其它的企业管理深化研究都可以归入到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中来。所以,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对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起到一般的指导性作用,并统率其它类型的企业管理研究。无疑,企业创新管理研究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企业理念创新

这是一切企业创新管理行为的前提,是产生创新的经营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若企业理念陈旧、思维成定势,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就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理念主要包括:

1、经营理念;

2、管理理念;

3、服务理念;

4、用人理念等四个方面。

2、企业经营创新

企业经营创新主要是指经营者们为了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创造出一种现实可行的,在目前至少在一定行业内还没有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新的经营形式。而经营形式是由构成经营活动总体的经营因素和具体经营行为呈现的基本特征所反映的形式。经营创新无非是一种开拓性经营活动,因此同样是一种经营形式。企业经营创新主要包括:①企业形态创新;②产品市场创新;③技术创新;④经营方式创新。

3、企业管理创新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根据环境和企业的情况对可利用资源、要素和工具进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管理体制或方法。如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作风(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s)和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其实质就是根据当代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要素运用组合的创新方式重新构想的结果。企业管理创新大致包括:①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创新;②组织管理体制创新;③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内容。

三、企业创新管理的研究趋势

1、资源配置和整合方式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

在传统意义上,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如人、财、物、技术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自我拥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生产的多样化、高级化,知识含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营销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的要求更高、更多。而在一定时期,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到市场和社会中去灵活的、非固定性的整合,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则灵活、机动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既能满足企业自身生产和营销的需要,又不会加大成本开支。如:目前出现的社会兼职、技术合作攻关、营销渠道共享、设备租赁、企业债券发行等等。把整个市场、社会作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范围已是一种日渐加剧的发展趋势。

2、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

虚拟企业必然是21世纪市场经济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人们对企业外观形象的描绘不再是水泥墙或其他有形空间所围成的实体。一方面,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社会化、市场化趋势,在现象或形式上,某个特定资源已分不清其属于哪个企业,是企业资源边界的模糊化;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趋势,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将越来越多地把数百、数千乃至数万人联合在一起,形成协调网络,把企业、客户、供应商、协作者综合在一起,构筑成由电脑连接的虚拟化企业。当然,在法律意义上的企业仍然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虚拟化趋势是现象和形式上的,是现代经营竞争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伴随着创新的发展,会产生多种多样形式的模糊化、虚拟化企业。

3、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

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是未来企业组织创新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复杂化和分工的细致化,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组织运行成本日增、运行灵敏性日降,而且中下层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信息遗漏与失真严重,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焦点之一。同时由于企业资源配置机动化和企业边界模糊化影响决定,网络化的企业组织必然是一个精简化、轻型化组织。

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彻底打破了企业内部功能式权威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中企业的那种复杂组织结构、后勤人员、等级制度和决策体系。它依靠内部网络建立平级的信息流通方式,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竞争建立起网络市场,企业不再是固定在某一地区内庞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而是一种临时的、松散的“自由人联合体”,以最快的速度组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利用一个个商业机会。这种网络结构组织具有扁平性特点。其与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模式相比,这种组织模式既能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又能为其内部组织成员的自我完善提供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能较好地满足人本主义管理的组织要求。所以,企业组织结构的精简化、轻型化趋势使企业组织具有较强的柔性和敏捷性,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是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趋势。

4、管理形式动态化、柔性化趋势

现有企业绝大部分是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将制造产品的过程分解为一连串简单动作,最后再由生产线组装完成。两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由于外部环境的剧变,这种僵化的、官僚的管理方式,显然早已过时。它无法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然而它仍然紧紧

控制着企业界,这正是当今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面对这种情况,新一代管理大师哈默创造出“再设计”的概念,即重新思考并彻底再造企业系统,由工作、组织结构到管理系统,全部重新设计,一脚踢开分工论,将硬生生拆开来的组织体制,依照自然跨部门的作业流程,重新组装回去,彻底进行流程革命,使生产、工作的形成按需要进行的动态化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柔性化管理,即企业为要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为主动适应变化而制定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这种柔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要以企业的创新为依托,既强调企业家的创新,强调组织群体创新。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然,要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对企业来讲:一要有创新的意识,并形成企业理念,实行全员创新的氛围;二必须要建立系统的创新机制;三要开展创新技能的培训。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在宏观上要搞好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国家规定的法律上的企业形式。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否则就会阻碍企业创新管理的进行。因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权体系重新安置的过程,而产权体系重新安置所产生的对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必须依赖新的合适的制度安排才能得以实现。可见,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首先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降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我国水环境管理趋势 篇6

水资源量与水环境质统一管理

水质与水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污染的原因,许多水资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直接影响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数量值,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为了实现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为。首先,在行政职能划分上要明确谁为主,谁配合,不能出现“夺权”的行为,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对此进行协调统一管理。其次,与水量相适应的水环境调控方法或者与水环境相适应的水量调度的方法,在干旱期,由于水资源量的减少,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洪水期,可以适当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也就是根据水资源量的变化适当调整污水排放标准。在进行水量平衡或者调控的时候,将水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不能只进行数量的平衡,要进行水质平衡。第三,充分发挥水资源功能,根据水资源质量状况,在充分挖掘其功能,尽可能避免高质低用,或者低质高用。

流域水环境协调管理

流域是以水文单元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经济环境高度综合的综合体,以水为纽带,实行流域水环境协调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为实现此种模式,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赋予流域管理委员会新的职能,我国已经有了流域委员会,他们是水利部派出机构,负责协调流域等工作,但其职能远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协调管理的需要,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权限及其有限,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满足其流域管理的功能。(2)制订满足流域水环境目标的可控标准,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所制订的标准可严于国家标准,同时易于操作,如根据水资源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调整等;(3)建立完善的“契约”规范,协调流域不同行政区和上下游之间关系,流域上下游和不同行政区之间可以用契约的方式规定各自的允许总排污负荷、交界断面的水质、水资源量分配等,防止冲突的产生和有利于冲突的协调解决。

水环境治理

由注重点源走向点面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环境管理一直将点源作为重点,随着点源治理的推进,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湖泊流域面源成为重要的污染源。根据这种情况,今后水环境管理工作在注重点源治理的同时,向点面并重转变。

为了治理面源,首先,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污染物存在很大差异,确立科学的用地结构对治理面源污染物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改进农地的耕作方式。不同的耕作方式对水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等高耕作(沿天然等高线耕作土地)可以减少物质流失量的50%,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控制面源污染源。

此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应有效结合。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建立梯田,在土壤排水性能欠佳的地区,可安装地下排水设施,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及侵蚀量,其他还有建拦沙坝以及促使沉积物沉积的沉降槽等。

水环境功能分区是管理的重要基础

所谓水环境功能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水域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而划定的水域分类管理功能区,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等,以及混合区、过渡区等。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和落实环境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环境要素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需要。

水环境治理由尾端治理走向首尾并控

在过去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的是污染物产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防治等,称为尾端治理。这种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今后环境管理将加强尾端管理的同时,注重首端管理,也就是从减少污染物上下工夫,开展清洁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公众参与将成为水环境管理的

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管理的未来趋势 篇7

最初网络管理系统设计的着眼点是网络设备,系统设计的重心是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而随着网络的复杂度增强、动态性加大,对一定区域内(如一个企业内部)网络状况管理的重要性超出了对某个特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分布式的网络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来管理,所以分布式将是网管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1 分布式管理的产生

在网络的发展中,有几个关键性的发展对企业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发展有的是在局域网的内部,有的则是广域网范围的。这些变化都极大地影响了原有的集中式网络管理系统。

首先,高速网络技术的出现—FDDI、快速以太网、ATM、以及最新出现的千兆以太网,为网络主干提高了性能。更大的带宽容量意味着有更多的信息流要监视与控制,因此,网络主干容量的扩大加重了网络监视及控制的负担,尤其是在中心管理控制台这一头。网络管理员们认识到,单纯地依靠增加带宽并不能解决基本带宽冲突这一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延时敏感的声频/视频应用而言。因此就必须在网络管理应用软件中有一种方法来控制一直到应用层的流量优先级,以确保即使网络遇有临时峰值或瓶颈时,事关重大的应用也能维持有满意的服务级别。所以产生了基于策略的连网方法:建立策略或规则,使得网络能够自动地起作用,来解决性能及安全问题的能力。

在局域网内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发展就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的、从共享式到交换式局域网体系结构的过渡。交换大大改变了网络管理的状况,这是因为增长的网络性能是靠限制对交换式局域网内各网段的监视访问,减小冲突的概率而取得的。

另一个发展是快速增长的管理性企业网络。网络的节点数增多了,但被管理节点数增长得更快,这是由于网络监控已经从中间设备或边缘设备如路由器和集线器向终端站网卡转移了。此外,增加了ROMN2功能后使网络控制扩大到了应用协议层级,首次提供了真正的业务级功能规划及资源分配功能。然而,由于有一更多的、各种类型的信自、流要控制,有更多的设备及应用要监视,这一切加剧现有集中式网络管理应用的负担。

在广域网这一方面,远程联网的增长以及远程网点性质上向全功能远程局域网的改变,使得网络管理在规模上扩大了。根据目前采用的远程网络管理应用,所有指令及分析均是由中心网址管理控制台发出并加以处理的。由此导致的网络管理流量占用了宝贵的广一域网带宽,而且进一步消耗了有限的中央管理资源。

因此,局域网及广域网的发展迫切地需要一种新型的端到端的、系统级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这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它将使信息系统管理员成功地控制大规模的、多地址的、事关重大的企业网络。这就促使分布式网络管理的出现。

1.2 分布式管理的定义

分布式管理指通过将管理任务分布到多个网点的多个服务器及多个人身上,而使管理信息系统部门能够管理好大型网络环境。

为了降低中心管理控制台、局域网连接和广域网连接、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人员不断增长的负担,就必须对那种反应式的、集中式的、单体的网络管理模式进行一个根本的转变。其核心思想就是重点将信息和智能分布到网络各处,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自动,并使得在问题源或更靠近问题源的地方能够做出基本的决策。

分布式管理通过在整个网络上向多个控制台将数据采集、监视、以及管理职责分散开来而实现综合分析。它可从网络上的所有数据点和数据源采集数据,而不必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分布式管理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大型的、地理分布广泛的企业网络的框架。

1.3 分布式管理组成部分

分布式管理包含一系列的特性和功能:自适应基于策略的管理、分布式的设备查找与监视、智能过滤、分布式阀值监视、动态轮询及判断逻辑和分布式管理任务引擎。

自适应基于策略的管理是指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状况做出响应,建立策略或规则,使得网络能够自动地与之适应,解决性能及安全问题的能力。它指定用户或者应用软件来确定他们合适的服务质量级别以及带宽需求。通过让网络上的终端设备来确定它们需要从网络中间设备上获得什么,自适应基于策略的管理便减少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要使自适应基于策略的网络有效,终端系统必须成为网络的主动部分。

分布式的设备查找与监视是指将设备的设备查找、拓扑结构的监视以及状态轮询等网络管理任务从管理网站分配到一个或多个远程网站的能力。这种重新分配既降低了中心管理网站的工作负荷,又降低了网络主干和广域连接的流量负荷。

为了在非常大的网络环境中限制更高一级优先信息的超负荷,分布式管理采用了智能过滤器来减少数据。智能过滤是指选择信息优先级以供进一步处理的过程。随着网络管理出现优先级,不重要的数据就会从系统中排除开来,从而使得最上面的网络管理控制台能够集中从事更高优先级的事务,如趋势分析和容量规划。分布式管理采用4种过滤器,以便在系统中不同地点排除不必要的数据:设备查找过滤器、拓扑过滤器、映像过滤器、以及报警和事件过滤器。

阈值事件监视有助于网络管理员在他们的域里出现问题时,在用户感觉到有问题之前就将问题检测出来并加以隔离。能对阈值事件进行转发,这就意味着该管理网站再也没有必要对所有需要阈值监视的对象进行数据采集了。采集网站可以独立地向相关的对象采集到SNMP及RMON趋势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引发阈值事件措施。通过一个称之为“状态聚集”的功能,采集网站还将向其它的需要上述信息、的采集网站及管理网站提供这些信息;同时还有选择地将数据转发给中心控制台,以便产生数据采集的级别,用以进行预测、容量规划、趋势预测、以及为服务级别协议建立档案。分布式阈值监视降低了网络的管理信息流量,也减轻了中心管理控制台的CPU负担和管理资源负担。

轮询引擎的典型作用是在规定的时间间歇期采集数据。然而,对于经常变化的网络状况或设备状况,没有一种能使轮询引擎独立地起到反应并进行更频繁的采样的机制。有了动态轮询及用判断逻辑,轮询引擎就可以自动地和自主地调整轮询间隙,从而在出现异常高的读操作或出现网络故障时,获得对设备的或网段的运行及性能更加明了的显示。

任务引擎是特定的费时、费资源、费带宽的事务。运用它,可使网络管理更加自动,更加独立。分布式管理任务引擎的典型作用包括:分布式软件升级及配置、分布式数据分析一基准管理及配置备份和IP地址管理。

1.4 分布式管理的优点

分布式管理在网络管理领域已不是一种新概念。HP公司已经开始在其最近的HP Network Node Manager产品中已经采用分布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会带来下述好处:

提供了扩展性,以适应全新的、扩大了的网络应用。网络将成为反映它们所服务的机构结构变化及需求变化的动态晴雨表。分布式管理的根本属性就是能容纳整个企业网络的增长和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的扩展,监视智能及任务职责会同时不断地被分布开来。

降低了复杂性,各网络管理站均起到了分布和更新状态、监视及拓扑信息的作用。随着企业网络在数量上的增多和在结构上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果在唯一的一台工作站上监视数以千万计的节点显然是行不通的。本地管理控制台能够针对相应网段出现的问题,迅速有效地采取修正行动,避免了小问题由小变大,使大面积的网络瘫痪。它们还对非重要性监视数据予以筛选,并只转发那些需要转发的信息,供高一级的趋势监视和规划。此外,将网络管理智能和职责分布开来还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局域网网段及广域网连接的数据流量,将带宽腾出来留给企业业务的运行。

能实现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好的性能。网络管理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等待信息,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运用信息。它还能确保管理网站的突然关机也不至于导致完全丧失网络管理资源。维护时的关机也更易于安排和操作,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仅有一部分网络管理功能被涉及到。分布式管理还极大地减少由网络管理生成的流量开销,其结果是网络的总体能变得更好了。

能提供信息访问。分布式管理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它共享状态、监视、及拓扑映像信息的能力。网上的每一管理网站均有一份自己的常用数据拷贝,并且运行所有用户都常见的后台处理。采集域和管理域可配置成基于后台处理复杂的互操作,如智能过滤、数据库复制以及IP采集等的相互重叠。这种智能和网络信息的分布极大地减轻了中心管理网站对内存及CPU资源的需求。同样重要的是,它还使得管理信息系统人员能够在企业网的任何地方,显示特定的状态、监视、以及拓扑映像信息。

2 网管系统的趋势

除了技术上的发展外,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所起到的作用也开始有所变化了。早期的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主要就是监控网络的状况,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增加,更多的事务在网络上进行。然而传统的操作系统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分布式的环境。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发挥单机的性能进行的。随看网络的出现,虽然在操作系统里也添加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儿,但是归根到底还只是附加了网络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目前很多的具体应用都是分布式的,需要处于异地的多人共同交互完成。为了适应这种实际需求,人们开始在原来带有网络通信功能单机系统上提供一整套的网络解决方案,试图在系统层和网络应用层上再增加一个逻辑层,给用户一个分布式的环境。底层的细节都封装起来。这时候,网络管理系统就仅仅是整个网络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为用户的分布式应用保证一个可靠的网络条件。这种情况下,分布式的网络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服务,就有点儿类似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的微内核模式,只是前者的设计是在原有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础之上,以高层次的应用层为目标;而后者则采用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设计思想,把操作系统延伸到整个网络上。

目前有名的网管系统生产商都已经推出了各自的网络整体解决方案,其中都包含了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并且根据具体的应用添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以供用户选择。

与此同时,现在的网络管理系统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所注意的对象就是处在网络层的各种网络设备,利用SNMP来控制和管理设备,以设备或者说设备集为中心。现在用户在网上的应用增多,应用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中有一些应用服务要求对时间敏感的数据传输,如实时音频视频的传输等,而有一些数据则对时间敏感度不高。因此,在现有的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利用带宽资源,必须改变原来不区分服务内容的传输,而是根据服务的内容,给各个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就是QoS(Quality of Services)。网络管理吸收了这样的思想,开始把自己的控制力从网络层渗透到了应用层,RMONZ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这也是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

摘要:网络管理的一些发展趋势。在技术方面,网络技术的新特性会对新一代的网络管理系统产生影响,原有的系统结构会逐步融合新技术的新特点,形成新特性。除此之外,该文也对网管系统本身的发展情况加以讨论。

关键词:网络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晏蒲柳.大规模智能网络管理模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2]江霞.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3]方胜,杨文飞,李维森.网络管理与网管软件—认识网络管理和网管软件,2000.

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要能顺利进行, 必须拥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 并且按照生产技术特点, 将生产力的各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企业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就必须通过市场进行交换, 组织供产销活动。为此, 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企业管理是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又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手段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 要求有更严密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只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才能更好地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 使企业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企业管理是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普遍规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就要求将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通过改革得到不断完善, 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 为国

市的中小企业板块对象主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证券交易网点, 这一地区想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 因此这一地区无法进行直接融资, 融资能力较弱。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选择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

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并不是简单地进入新的金融机构, 而是在提高原有金融机构质量的基础之上, 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或分理处。一方面使政策性银行 (如农业发展银行) 从政策角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

□文/刘建国

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管理也是生产力, 加强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 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 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 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那么, 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如何呢?

一、企业管理战略化趋势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社会生产日趋复杂, 社会环境变幻莫测, 组织与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 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 组织 (尤其是企业) 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组织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 关系到组织的兴亡。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 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 结合本企业的特点, 制定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 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 便不可能持续发展, 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唯

持;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支农惠农的性质, 大力改善其服务质量, 拓宽服务范围。此外, 随着村镇银行在部分农村试点的不断成功, 加快村镇银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立也是增加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途径之一。

(二) 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保险业务。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鼓励并补贴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 建立健全统计分析、评估体系研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

(三) 规范民间融资,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直接融资力度。

创新农村融资渠道, 合理引导民

有运筹帷幄, 深谋远虑, 才能战略制胜, 不断壮大发展。企业有了清晰的发展战略, 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思路, 才会健康稳定地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后, 要设计合适的组织形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现代组织设计包括结构本身设计和运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结构本身设计包括职能设计、框架设计和协调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 结构本身设计要回答组织设置哪些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问题;运行制度设计包括规范化设计、人员设计和激励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 运行制度设计要在制度上保证组织正常有序运转。这涉及到人和事两个方面, 对事情而言, 主要是流程问题, 也就是什么事情如何办的问题;对于人而言, 主要是约束和激励问题。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企业经营与管理环境

间借贷支持“三农”发展。民间借贷是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的一项有力补充, 为了更好地引导民间借贷规范运作, 国家应制定出台政策, 正确引导民间融资, 稳妥发展信托租赁, 开拓少数民族地区资本市场, 逐渐培育农畜产品期货市场、农牧区产权交易市场等。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人行西宁中支课题组.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金融, 2008.5.

[2]张家寿.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3]黄福佳.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 2008.12.

也日益发生着巨大变化, 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 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 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 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 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 (即知识管理) 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

三、企业管理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迅速转移;互联网的发展, 使通讯成本大幅降低, 世界变得扁平, 成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 跨国协作更加通畅, 富有效率;跨国贸易、投资及科技转移步伐的加快, 使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有机会打入国际市场, 同时, 本土市场也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 正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在中国本土市场与中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 中国企业为了在自己的领域里增强竞争力, 不得不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与利润来源, 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加剧的产业尤其如此, 这些产业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继续死守国内市场不可能产生更多价值, 只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才有发展空间。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把人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把组织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 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在企业中实行人本管理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保证。实行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如果企业管理不以人为本, 就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职工是企业之本, 人本管理是管理科学的核心。企业内部管理秩序的建立与完善、实施与落实, 无不取决于全体职工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当前, 尽管许多企业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实施人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做法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五、管理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法宝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时代,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生产上、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地位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 不但得不到新市场, 还会失去旧市场。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其生产技术体系和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过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新整合, 企业生产中心、利润中心、设计中心和管理中心的重新布局, 企业进行优势嫁接、资产重组和网上营销, 都属于管理创新。没有管理创新和没有技术创新一样, 企业会停滞、衰退, 以至于被淘汰。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将会占据主动地位, 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法宝。

六、经营管理方式现代化。

首先, 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打破时空界限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企业的经营方式, 而且它给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变化。电子商务将改变了整个流通环节, 丰富了企业的营销方式。面对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这一经营手段的应用;其次, 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CRM) 也将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客户关系管理是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视为战略性资产, 通过企业业务流程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来研究顾客的需求与行为, 通过对企业与客户关系的识别、引导、维持和发展, 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目标。

提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 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 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和发展历程,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体制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合作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谈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趋势,面临问题,相关对策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 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 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 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 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冲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 充分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 形成了一门综合了多学科的科学。管理会计主要是为适应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

二、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 管理会计在20世纪末被引入中国, 而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中国式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却长达40年之久, 不少的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责任会计, 是我国管理会计的推广初见成效。但是, 我国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连企业会计人员人都对管理会计缺乏专业认识, 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而且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展开详细论述。

(一) 企业管理者思想无法及时适应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

当全球都处在工业时代时, 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相对稳定, 各种类产品都具有批量生产, 同类型产品规格较为相似, 缺乏自主创新型的特点。因此, 当时的企业管理者们大都较为注重产品的数量以及价格和收益, 并不注重产品的成本以及竞争力, 而进入信息时代后, 客观经济环境瞬息万变, 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更新很快、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 市场需求将呈现出与工业时代截然相反的产品特点, 想着创新、个性化发展。因此, 沉旧的思想观念无法适应更加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 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二) 管理会计缺乏相应会计原则的指导。

纵观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 我们很难发现一套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与管理会计相对应, 这就充分体现了相关部门忽视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系统研究以及相关原则制度的制定。由于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 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 而现在企业的经营者以及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 极少从管理会学科学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效果。

(三) 现代管理会计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转向信息活动, 产品也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演化;企业管理对象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企业组织结构由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结构, 这种经济形态的改变, 必定要求管理会计也要发生相应的改普, 否则, 管理会计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四) 缺乏学术界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缺乏学术界的参与, 其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从而难以将其经验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 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 因此导致管理会计研究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关建议

(一) 应加大信息采集、整理、运用力度。

管理会计本身就是利用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竞争对手曝光的相关资料进行企业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收集、整合形成报告的高效性, 不单单需要单数的数据报告以及相关分析, 还需要及时报告相关行业的行情、发展状态, 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这样对信息收集、整理和调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应该积极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技术基础。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企业的信息库, 在进行决策时, 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 及时地提供给企业的管理当局, 为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 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定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 杜邦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之间都具有了较为广泛的推广, 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 因而高投资报酬率也往往成为绩效优良的代名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部门体系的日益庞杂, 报酬率指标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投资报酬率有时甚至带来错误的信号, 可能掩盖某些部门的实际业绩, 并使人们注重相对率的计算, 忽视对业绩进行绝对金额的评价。如, 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并不因其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而出现同向变动。这说明投资报酬率作为绩效衡量的唯一指标的弊端已日益暴露出来。此外, 只注重投资效果, 忽略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等其他方面也是违背绩效评价的初衷的。未来管理会计中, 人们将从价值链分析着手, 将财务指标, 如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或经济增值额) 和顾客满意度、生产过程质量周期控制, 学习和成本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 朝着综合绩效考评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健全现行的理论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应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情, 定位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强对现有理论体系的重新评价, 强调行为研究与应用, 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 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 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根据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结合我国国情, 以及我国企业的现实需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不单单是规定管理会计的能动性, 更要促使管理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潜在利益, 并产生相应的影响力, 从而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更需要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携起手来, 共同攻关, 形成一个由理论研究者、实务应用者、企业决策者、教育人士和研究人员共同推进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潮流, 营造出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四) 用作业成本法替代传统的核算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通常在成本性态的基础上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 这是在假定业务量是唯一引起成本变化的原因而简化了成本计算过程。这在过去人工密集型或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直接人工小时或产品的产量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适合的。但在新的制造环境下这样的计算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这只有在适时生产系统下, 当供、产、销各个环节实现“零存货”, 且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根本性的改革, 把数量动因扩展到更复杂的活动量动因, 因此采用考虑因素更加全面作业成本法才是势在必行。

(五) 典型案例研究将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

管理会计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是从外引进的新兴理念, 从国外的经验看, 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 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但是, 对于我国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我们国家可以鼓励管理会计应用相对成熟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特色, 结合实际情况效仿国外的成功经验, 而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 这样就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进行相互协调, 已达到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从而达到管理会计在我国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四、总结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企业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首先要更新观念, 密切注视市场动向,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其次要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 把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树立整体观念, 整体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

整体观念的树立, 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为此, 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 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 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联系起来, 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最后, 要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 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 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 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 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2.5.

[2]孙永祥, 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 2012.12.

[3]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0.2.

医院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篇10

1基本要求

1.1 完整性要求

维护医院档案的完整, 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要达到完整性要求, 一方面要保证医院档案数量齐全, 成分多样, 使应该集中保存的档案不致分散和遗漏, 维护全宗和全宗群的完整;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医院档案间的历史联系, 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

1.2 安全性要求

医院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记录, 往往只有一份孤本, 而且年代越久远的档案, 其价值往往越大。但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 档案材料不免遭到损毁。因此, 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寿命, 保护其安全, 避免医院档案中的机密泄露, 成为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

1.3 科学性要求

现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对医院档案的简单出纳和保管, 而要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遵循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把档案管理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进行。

1.4 规范性要求

档案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 各个档案管理系统之间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和其他文献管理系统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协调, 实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要达到规范性要求, 除了要制订各项医院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并贯彻实施外, 还可通过法规手段来实现。

1.5 经济性要求

在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的效益, 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手段, 都要考虑它是否经济实用, 能否用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6 现代化要求

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制技术、视听技术等应用于档案管理中, 可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高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1]。

2特点

2.1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

医院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 所以, 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 对外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封闭期, 然而医院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 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 并由此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2 医院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就医院档案的流转程序而言, 医院档案管理过程可分为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2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所起作用不同, 具有不同的价值;服务对象不同, 医院档案管理方式也有不少差异。在档案室阶段, 档案具有凭证价值, 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 具有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 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降低, 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进入永久保存时期。这个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为某个单位服务, 而是要有意识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整个医院的各项工作服务。

2.3 医院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

医院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 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 档案历来为形成者所有与控制, 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关系。

3新思路

3.1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增强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意识

档案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医院的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标准化, 档案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是医院档案工作的管理者, 对医院的档案工作实施全面的管理, 在档案管理中起着领导、决策、指导、监督作用。因此, 建立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 并使其充分意识到档案的价值及档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自觉参与档案管理工作, 已经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3.2 完善医院档案管理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

多数医院原来的档案管理无独立的机构, 造成档案管理无自主权, 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应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 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 逐步建立医院档案管理的职能机构, 确立档案室在医院中的地位, 实现档案管理从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的转变, 从而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和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 医院各级部门要严格把关, 责任到人,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医院应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科室管理责任书之中, 与科室主任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挂钩, 明确科室主任对科室档案工作的管理责任, 抓好归档材料的收集、整理, 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 实行档案标准化管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根本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 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医院档案的标准化是指现代化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 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 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指现代化医院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 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 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 保证档案完整, 避免遗漏档案的内容。

4小结

档案从纸质载体到电子载体、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意识到管理模式、从工作手段到工作方法、从工作规范到质量标准等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研究知识经济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针对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探索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的医院档案管理对策, 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强化医院的档案管理、丰富医院档案管理的理论内容、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大学档案管理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大学 档案管理 发展趋势

大学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档案记录了高校在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其它科研活动等内容,大学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大学档案管理对于促进大学教学活动、科研以及行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档案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大学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档案管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1 纸质档案管理阶段。纸质档案管理阶段主要是从我国建立大学阶段到9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应用前,此阶段的大学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形式进行各种文件的统计与管理,此阶段的管理办法主要是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也就是只有在各种文件、数据进行归档后,档案管理部门才能对档案进行管理,并且档案是通过手工记录的,档案的真实性有时会受到怀疑。

1.2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主要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档案出现了,电子档案就是档案以电子化的形式展现在计算机工具中,电子档案具有很多纸质档案所没有的优点:电子档案上传的速度比较快,不会发生丢失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此阶段,我国大学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管理阶段,通过两种档案形式保证大学档案信息的安全,当然此阶段它们之间是可以互换的,一是纸质档案利用扫描仪器进行上传,形成电子档案;二是电子档案通过打印机,形成纸质档案。

1.3 电子档案的普及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后的电子档案必然会出现电子档案的普及阶段,办公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必然会朝着电子档案的方向发展。目前有的大学已经实现了电子档案的普及。

2 大学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是大学档案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大学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2.1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虽然我国大学的档案管理处于纸质与电子档案并存阶段,传统手工模式在大学的档案管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趋势有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是我国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大学档案的工作人员思想前卫,为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动力。大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大学档案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教学内容、科研活动,也包括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等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档案要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档案管理系统;二是档案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大学档案管理会应用大量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三是档案管理的动态管理,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2.2 大学间档案信息的共享和标准统一化。当前每个大学都建有自己的档案管理数据库,但是由于各个大学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的构建标准以及信息共享制度,使得大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与联系,因此未来的大学档案管理必然会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通过实行统一的档案数据库构建标准,实现大学之间的信息查阅共享。

2.3 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复合化。未来大学档案管理不再是对档案进行统计与保管,而是要采取相应的理论,结合档案管理规律,将档案管理看做是复杂的行政事务,因此未来档案管理对于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还要掌握不同的技能,比如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因此,未来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具备多种技能的专业型复合型管理人员。当然大学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人员身上,还体现在大学档案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手段与技术上。

2.4 档案管理人本化。随着大学档案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明显,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被大学所看重,因此大学档案管理也必然会出现人本化的管理趋势,因为根据现代管理理论:大学档案管理只有将人本化理论应用其中,才能实现大学档案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社会功能,大学档案管理中的人本化,就是大学在档案管理中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将服务“人”作为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档案管理中的人本化中的“人”既包括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包括利用档案的人,档案管理的人本化发展趋势是档案管理的最终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档案管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因此加强大学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档案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促进大学档案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蓓,刘江霞.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价值工程,2012(04).

[2]宋云驰.我国高等院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23).

[3]董文英.高职院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7).

学生管理趋势 篇12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发展趋势

“ 微时代”原指以“ 微博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将信息浓缩提炼,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让人们汲取大量的信息。 ”这种传播模式顺应了社会快节奏发展, 进而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和电子产品似“ 洪水猛兽般”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5 年第三季度电信服务有关情况, 4G用户总数达到3.02 亿户。“ 微时代”的内涵不断延伸, 从仅仅指信息的传播, 到处理信息方式的更迭, 无线移动终端的信息集成化处理, 成为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 微时代”下, 校园里4G服务已经成为学生通信业务的基本套餐, 能够随时随地上网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准配置。 面对着这些“ 拇指族”,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已经开始应用这些高科技给学生管理带来便捷, 但与之相应的, 管理者们又担忧学生沉迷其中, 进而变成“ 低头族”。“ 微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应该把握住这种变化对高校管理产生的影响, 总结新时期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趋势。

一、微时代下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 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 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同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远远大于电脑。 电脑不能随意地带入课堂, 便携式设备却可以;电脑不会长时间的待机, 而手机可以。“ 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 传播量大。 这些不受空间、 时间限制的学生信息会大量快速地传达到管理者手中。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 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有的是非常琐碎、有的却是突发的重大问题, 这都需要学生管理者来处理。 此外, 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异常信息会被大量新的信息所掩盖, 不注意很容易遗漏。 一些学生管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如果错过最佳的处理时间, 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 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诉求, 如何利用现在的“ 微”设备“ 微”应对,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并且及时反馈成为高校管理者的新课题。

( 二) 信息交互性强

教育部16 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利用新媒体这块新阵地把握学生思想的动态。“ 微时代”下, 单纯地利用图文信息式的宣传思维,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交互性冲击着传统学生管理模式, “ 管理者不应单方面灌输管理, 而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维, 以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因此互动性成为当今学生管理的最重要的特征。

信息交互性体现在学生管理的许多方面。 开通学生议事通道, 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表达对学校学生事务的一些看法, 例如:食堂饭菜的反馈, 教师教学的反馈都可以没有任何阻碍地传达到管理者手中。 管理决策推送微博、微信, 考查学生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民主、科学和公开化。 教师开通微信、微博, 听取学生的意见,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学生活动中开展微信墙、人人墙, 现场互动留言点赞成为最时尚的互动方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 线上”和“ 线下”综合的校园活动, 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 三) 信息监管难度大

“ 微时代”下, 高校学生日常使用的微博、微信, 其内容简短内涵却十分丰富。 然而这些信息来源众多, 大多数信息不经过滤与筛选, 有些内容低俗不堪。 一些社交软件, 在扩大学生交友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学生推向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地。“ 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长时间接触不良信息, 很容易造成‘ 信息综合症’, 生理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同时, 社会性的软件应用本身的监管也是有限的。 企业对网络上泛滥的不良信息屏蔽是不够的, 而高校的管理者, 更是难有有力的监管方法。 学生关注的信息不会反馈给管理者, 个人思想被蒙蔽, 做出出格的举动, 我们也不能提前制止。 学校内的社交群, 也可以屏蔽监管。“ 微时代”下, 学生管理面对信息的监管难度非常大, 对学生信息的关注也必将费事费力, 学生管理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二、“微时代”下学生管理趋势

(一) 学生管理“微”平台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各类应用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如厦门集美大学开发的APP, 可以查询学生信息、考勤打卡、外卖等。 高校或多或少已经有官方或半官方“ 微”应用, 但我国还没有高校建立起学生管理的“ 微平台”。 传统的高校的信息平台固定在学校的主页上, 学生要登录网页进行操作。 平台不够开放, 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彼此独立, 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也不能联动, 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人工协调系统矛盾。 而通用的应用平台却缺乏校方的支持, 如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这类通用的应用, 高校和企业没有联动的机制, 高校不能监管学生信息。 同时, 依托于社会性的信息软件缺乏高校关键数据的支持, 注定了目前这些应用都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应用平台。 高校自己的APP和应用也都功能不全, 利用本校信息平台和智能设备打造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又费时费力, 反而增加了学生使用的成本。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 微”平台, 是尝试社会应用和学校数据的合作创建新趋势。“ 微”更是突出综合高校各项学生管理职能, 面向无线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平台。“ 微”平台以学校各部门信息汇总为基础, 集合学工团学、档案、宿管、奖惩、心理等各个方面, 以及教学中的教学安排、考务安排, 从顶层设计到后勤管理都应纳入微平台的信息汇总中。 大到校级活动的组织举办, 小到课表的查询, 都可以利用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来完成。

( 二) 学生管理的“ 微”办公

“ 微”办公是基于“ 微”平台的日常办公方式, 特指依托各高校建立的数据完整的信息平台, 利用无线移动设备进行的综合办公, 涵盖了学生管理的各个办公环节。 目前, “ 微”办公已经在一些高校开始引用, 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 “ 微”办公是无纸化办公, 环保方便。 发送二维码或者链接, 就可以通知学生活动信息。 开通电子窗口, 报名和申请都可以利用手机完成, 不需要提供纸质文件, 还避免了学生填报都要纸质版报送的不便, 特别是在奖惩工作中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其次, 数据的统一整合, 减轻了学生管理的负担。 现在的高校管理者身兼数职, 学工教务都需要协调。 例如, “ 微”办公中, 宿舍管理员可以用手机查房。 今天宿舍是否优秀, 用短信或微信能及时反馈到班主任手中, 不用班主任经常下宿舍巡查。还有学生请假, 手机就能完成。

综上所述, “ 微时代” 下, 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以“ 微”办公为目标, 在日常办公中挖掘“ 微平台”的功能和不足, 针对无线移动设备, 不断优化信息平台, 打造信息更加开放、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的“ 微”平台, 提高办公便利性, 进而成为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有利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维, 舒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探析[J].高教学刊, 2015.

[2]覃田.微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15.

上一篇:置管质量下一篇:深度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