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质量

2024-10-14

置管质量(共10篇)

置管质量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电话健康教育对PICC置管间歇期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进行PICC置管, 由电话健康教育小组成员进行电话健康教育, 然后根据随访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遵从来院维护治疗44例, 每次电话提醒按时维护5例, 经电话提醒擅自推迟日期1例导致导管堵塞。49例均顺利完成6~8周期化疗。结论 电话随访进行电话健康教育, 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保证了化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电话随访,PICC置管,护理质量

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质量一直困扰着护理人员, 化疗间歇期由于患者在家中护理不及时或护理不当, 常常导致局部感染、静脉炎、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影响了导管的使用寿命, 增加了治疗费用。调查研究表明, 90%患者愿意掌握并能掌握护理方法, 自行维护导管[1]。2010年, 我们开始对置管间期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 行乳腺癌癌症化疗6-8周期PICC置管患者50例, 均为女性, 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46.8岁;文化程度:文盲2例, 初中38例, 高中以上10例;居住情况:与配偶同住26例, 与子女同住23例, 独居1例;城市36例, 农村14例。

1.2 方法

1.2.1 成立电话健康教育小组

为保证电话健康教育的效果, 选择2名具有专科护理经验、有较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护师作为电话随访者。对患者进行电话健康教育前要通过专题知识培训。在患者置管治疗间歇期进行电话教育, 持续整个治疗周期。具体时间安排:每周电话随访2次, 每次5~10min,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2.2 电话健康教育内容

制定健康教育随访内容: (1) 穿刺部位周围要维持清洁和干燥, 敷贴不能随意的撕下, 敷贴如果出现松动与卷曲现象以及敷贴下出现汗液时, 立即来医院处理; (2) 患者可以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 但需避免使用置管侧手臂提过重的物体, 或作引体向上, 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不要玩弄导管的体外部分, 以免损伤导管或把导管拉出体外; (3) 洗澡时可以淋浴, 不能盆浴或泡澡, 但注意不要将敷贴弄湿, 淋浴前可以使用保鲜膜将导管包裹严密, 上下用胶布粘紧, 淋浴后检查敷贴有无侵湿, 如有侵湿应及时到院更换; (4) 化疗间歇期每7天由专科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冲管、换敷贴和更换正压接头等维护; (5) 若得了感冒, 在换药时应戴上口罩避免增加感染概率。 (6)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发红、疼痛、肿胀和渗出, 如有异常应及时联络护理人员。 (7) 注意观察导管的正压接头有无脱落、导管体外部分在手臂弯曲时有无打折、破损, 若有发生应夹闭导管妥善固定及时到医院处理。 (8) 如对敷贴过敏等症状应使用通透性更高的敷料, 相应缩短更换敷料间隔时间。 (9) 患者出院后若不能及时回原置管医院进行维护治疗时, 请予当地已开展PICC置管术医院的专业护士维护治疗, 进行维护后, 要求护士在《PICC护理手册》登记并签字, 如有不解之处请专业护士与我们联系。

1.2.3 评价方法

患者是否遵从置管间期的维护治疗情况, 完全依从:即主动按时维护;部分依从:即被动电话提醒按时维护;依从性差, 即有擅自推迟日期来院维护情况。每次电话随访和患者来院维护时, 由专业护士询问并记录是否遵医嘱维护治疗情况, 以及电话随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评估患者对PICC置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结果

50例患者在PICC置管间歇期, 遵从来院维护治疗有44例 (88%) , 每次电话提醒按时维护5例 (10%) , 经电话提醒擅自推迟日期1例 (2%) 。这1例患者擅自推迟冲管日期, 导致导管堵塞反复溶管后仍导管堵塞, 拔出PICC导管, 其余患者均顺利完全6~8周期化疗。

3 讨论

3.1电话随访健康教育降低了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本结果显示, 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 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3.2电话随访可以了解患者病情康复的程度,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帮助, 解决患者的家庭护理困难, 同时满足了患者对医学保健知识的需求[2]。在电话随访中根据在置管的不同时期, 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如外地患者应到当地正规医院进行导管维护, 每周1~2次肝素盐水冲管, 更换敷贴。

3.3电话随访明显提高了患者对PICC置管的护理技能, 本结果显示通过半年左右的电话随访进行护理干预, 有效地提高了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 深受患者的欢迎, 在电话随访中, 护士督促患者定时对PICC置管进行护理维护, 告知患者PICC导管放置时间的长短, 有赖于专业维护和患者的自我护理, 当发生问题时, 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向护士咨询, 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3.4电话随访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是医院对患者进行的一种主动的沟通[3]。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给予护理干预, 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可以征求患者意见, 改进护理质量。同时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 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PICC导管的维护成为目前业内人士关注和探讨的最新课题[4]。乳腺癌患者化疗有6~8次的间歇期, 护士不能每天为其提供专业护理指导, 而社区的专业性护理也未全面展开, 通过电话随访这种护理方式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全程合理有效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对PICC置管的认知程度,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有效地减少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了置管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院外自我维护可行性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6) :736-737.

[2]金福娥, 丁桂娣.出院患者电话随访结果分析及对策[J].第二军医大学医报, 2009, 16 (4) :132-133.

[3]周超群, 季晓君.电话随访在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0 (3) :68-69.

[4]毛平, 朱明芝.电话随访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1) :172-173.

中心静脉置管的术后护理 篇2

中心静脉置管因其安全迅速、成功率高、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及患者可随意活动等有点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是术后的护理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护理部得当,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造成经

济损失。

1局部护理

1.1嘱患者穿宽松开襟衣服,避免穿紧身或高领服装。

1.2导管要妥善、牢固固定,防止扭曲、打折、脱落等现象发生,严禁患者自行移动导管。1-3每周更换敷料2次,如果穿刺部位有血性渗出、分泌物过多及敷贴由于出汗等原因造成松开、卷曲等情况时要随时更换,更换时要严格进行局部消毒,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

2保持管道的通畅

2.1每日输液前用5ml注射器抽吸回血并用生理盐水2~4ml冲管,再将输液器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固定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妥善固定。输液结束后,拔下头皮针用生理盐水2-4ml冲管再用10鈥?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2-4ml注入硅胶管内,冲管时边推液体边退针,使管内充满肝素液体,卡住夹子,用无菌纱布将肝素帽包好、固定。

2.2如果无常规输液时可每周用上述肝素生理盐水封管1~2次以确保管道通畅。

2.3再用化疗氨基酸脂肪乳或TPN等高渗、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以及输血前后,都应及时冲管,以免造成导管损害及因部分药物沉淀在管道壁内而引起阻塞。

2.4如果出现输液不畅,要注意观察硅胶管是否有折曲、脱出血管外等,此时应用5ml注射器抽吸回血或变动导管的位置,不宜用力推注液体,如确定在血管内而抽吸无回血时,可用尿激酶20000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注入导管内,待栓子溶解后再输液。如意确定脱出血管外等即将导管拔出,严禁重新插入脱出体外的导管。

3防止感染

3.1穿刺部位更换敷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无菌敷贴固定。碘伏能逐步释碘持续灭菌,同时应用碘伏的局部皮肤有一层深棕色薄伽形成,可起到掩盖导管皮肤入口处的作用,对防止细菌从皮下隧道进入血液有肯定的疗效19。

3.2 24h更换输液器一次,输液时要常规消毒肝素帽,连接输液器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3.3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冲管后出现烦躁寒战等症状,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抗生素经导管给药,若感染控制住可免除拔管。

置管质量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为2011年1月-12月的CVC置管患者163例, 其中男性122例、女性41例。干预组为2012年1月-12月的CVC置管患者230例, 男性168例、女性6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ICU入住标准,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种类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成立专科技能小组, 负责包括CVC维护在内的重点项目的护理。对本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掌握操作方法。负责本班次CVC维护, 解决疑难问题, 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进行重点环节干预。 (1) 制定CVC护理质控标准, 从安全性、有效性和感染控制3个方面进行评估。 (2) 选用适宜的工具, 使用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 每周更换1次。使用BD公司生产的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3) 严格执行A-C-L导管维护标准, 由专科技术小组的护士具体实施。 (4) 进行目标性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7例、脱管6例、导管部分堵塞19例、完全堵塞12例, 缺陷发生率为26.99%;干预组发生感染1例、脱管1例、部分堵塞12例, 经过处理都能继续使用, 缺陷发生率为6.09%, 两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发生CVC输液治疗缺陷的常见原因有: (1) 导管堵塞:冲管手法不对, 封管时不能维持正压, 冲管液量不足, 导管打折, 液体输完没有及时发现, 药物使用中存在配伍禁忌等; (2) 脱管: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 固定不牢或导管缝线脱落;标志不明显, 输液管长度不够, 患者翻身时导管牵拉过度;患者自行拔出等; (3) 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格, 导管维护时消毒不彻底, 输液接头和辅料选择不当等。

由于护理人员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数量短缺, 虽然有较完善的操作规程, 但往往在执行上出现偏差, 导致CVC缺陷时有发生, 而且多在夜间或交接班时段发生。这说明, 人为因素仍是主要原因。我国输液指南明确指出, 中心静脉置管应由经专门培训的医生完成, 置管后的护理应由具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5]。重视ICU病人的CVC维护, 从置管前就开始进行干预, 对患者进行评估, 选择适宜的工具和穿刺部位, 协助医生摆好患者的体位。由于ICU护士核心护理能力参差不齐, 不能完全胜任专科发展需要, 所以, 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具有一定静脉治疗专业技术的护士组成专科技术小组、实行CVC环节质量控制和维护、制定CVC操作及评价标准等措施非常必要, 并组织实施进行临床专业技术的现场指导, 定期总结和反馈质量控制结果及干预措施。

通过对CVC干预措施的实施, 我科发生的CVC缺陷率明显下降, 在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中, 重点环节要实行重点干预, 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针对中心静脉置管 (central vena catheterization, CVC) 在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输液治疗中的风险因素采取环节质量干预, 探索降低CVC输液治疗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CVC缺陷发生因素, 将其作为对照组, 从2012年1月起进行CVC环节质量控制和干预, 包括建立质量管理控制组织, 由专科护士执行环节质量控制, 规范CVC维护操作, 并开展目标性监测, 统计2012年1月至12月的CVC缺陷发生率, 将其作为干预组, 比较两组的缺陷发生率。结果:对照组CVC缺陷的发生率为26.99%, 干预组为6.09%, 两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CVC环节质量干预, 能降低CVC在ICU的缺陷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环节质量,干预

参考文献

[1]胡春菊, 苏璇.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11, 8 (7) :179-181.

[2]Paulo Custódio F, Cruzeiro, Paulo Augusto M, et al.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the external jugular vein in children:is inserting the guide wire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12, 47 (9) :1742-1747.

[3]蒋新玲, 丁丽艳.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9, 11 (21) :164.

[4]胡彩珍.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6) :480-481.

置管质量 篇4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通道;导管堵塞

【中圖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2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护理PICC置管患者10例,其中科室置管1例(在上一级老师带教下),外带PICC置管9例,男6例,女4例,;年龄35~80岁,体重45—70KG。

1.2 材料:采用巴德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Groshong PICC)

1.3方法:

PICC置管经肘部静脉穿刺(首先选择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按预先测量的长度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术前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文化水平。选择无禁忌证的患者留置PICC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向患者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置管的操作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

2.2 术中护理:让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头转45~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与躯干垂直,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嘱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要活动,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2.3 术后护理:①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由于材质透明,便于观察导管穿刺点的状况,又因固定牢靠,可防止导管移动而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选用透气性好的敷贴,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若选择不当,透气性差,湿气蒸发不出来,可致局部潮湿,促使细菌生长。在应用过程中,若患者出汗多,敷贴潮湿应随时更换。②置管后,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皮温的变化。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及时更换贴膜,清理血液,对于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消毒更换1次/d。③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3~5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使连接比较牢固,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既减少了感染率,又降低了堵管率。④在每天输液前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2 500U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⑤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2.4 PICC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留置时间较长,穿脱衣服时,导管末端会被拉出或自行脱出,3M敷贴易于卷边.一旦导管脱出,不仅使患者身体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为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常将衣袖卷起,小心翼翼地穿脱,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科采用弹力丝袜保护PICC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

3 结果

我科 1例患者置管成功,其他外带置管时间为7天—1年,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等现象。患者留置PICC导管期间,均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无严重不适感.

4 讨论

PICC管与外周留置针相比有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利于药物的及时输入,可以通过置管输入高热卡、高密度液体进行营养支持;也可通过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可避免化疗药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同时外周静脉不能直接输入的钾等电解质,也可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输入;从而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PICC导管为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做好相应的护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绍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液法,基础护理第五版 2012.8 406

[2]马冬萍余咏梅介绍一种应对PICC置管受阻的方法,护士进修杂志 2003.12.1084

置管质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通过股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的原因有急诊血液净化、动静脉内瘘堵塞或等待内瘘成熟、腹透、肾移植患者的紧急透析, 留置导管采用非隧道式。CQI前 (2008年4—8月) 采用留置股静脉导管行血液净化患者共68例, 男32例, 女36例;年龄 (58.2±14.4) 岁。CQI后 (2008年9月—2009年1月) 留置导管患者共72例, 男35例, 女37例;年龄 (60.2±15.1) 岁。病例排除标准:外院插管转来我院透析者、有严重感染征象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 (岁) 、插管用时 (min) 、总蛋白 (g/L) 血清尿素氮 (mmol/L) 、血清肌酐 (μmol/L) 、城市病人率分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均衡可比性, 见表1。

注:CQI为持续质量改进。

1.2 置管材料

使用德国产GAMBRO单针双腔留置导管。

1.3 置管方法

患者全部在血液净化中心严格消毒条件下采用Seldinger法进行穿刺, 取仰卧位, 膝关节微屈, 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常规消毒铺巾, 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 cm, 在股动脉搏动内侧一二厘米处作穿刺点, 5 ml注射器取利多卡因局麻, 更换薄壁套管针, 穿刺针与皮肤角度成30°~40°刺入, 边进针边抽吸, 抽吸暗红色回血表示已进入股静脉, 将针尾略放低再向前推进少许, 取下注射器和内芯, 插入长约30~45 cm的导引钢丝, 顺利插入20~30 cm后退出套管针, 用硬质塑料扩张器沿导引钢丝扩张股静脉穿刺孔, 退出扩张器后顺钢丝插入留置导管, 拔出钢丝, 回抽有血液后用肝素生理盐水注入导管腔内冲洗1次, 用止血夹夹闭导管, 盖上肝素帽待用。穿刺处两侧皮肤各缝1针, 固定敷料即可。

1.4 研究方法

1.4.1 组建CQI小组

以肾内科病房的护士长为负责人, 组成由血液净化室医护人员、病房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管床护士为成员的CQI小组, 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

1.4.2 运用PDCA四步法

包括设计 (plan) 、实施 (do) 、检验 (check) 、应用 (act) , 制定实施改善患者股静脉置管堵塞的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督促医、护、患各方人员执行。第1步设计:设计规范化操作、管理流程, 组织小组所有人员反复学习。第2步实施:①由经过训练的医生专人负责置管;②重视置管前后的宣教, 做好心理疏导;③对留置导管的患者及家属进行维护血管通路的医学知识教育;④护士及时巡视, 严密观察;⑤提高封管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肝素使用的管理;⑥及时适度使用尿激酶;⑦股静脉置管一般情况下不宜另做抽血、输液等使用;⑧尽早安排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或腹膜透析置管, 及时拔除股静脉置管, 缩短留置的时间。第3步检验:每月召开CQI会议, 医护人员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第4步应用:总结并不断完善质量改进措施及管理流程, 推广临床应用。

1.4.3 堵管判定标准

主要表现为导管动脉端或静脉端凝血, 透析前抽吸肝素不通畅, 经用肝素盐水反复抽吸, 可引出血液, 但血流量<150 ml/min, 经相关处理无效, 需被迫拔管并另行置管[9]。

1.5 统计学分析

股静脉置管堵塞发生率用发生堵塞的导管与导管使用时间 (日) 的比来表示, 表达为例次/1000导管日。数据处理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QI前后股静脉置管堵塞发生率见表2。

注:堵管率:以例次/1000导管日表示。与CQI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净化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 由于部分患者开始血液净化时机过晚、内瘘堵塞或血管条件差而使得股静脉置管的应用不可避免, 这虽然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但导管毕竟是异物, 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造血管内瘘相比, 必然产生堵管风险。我们在对股静脉置管相关操作、病房护理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范要求。

CQI为一个复杂系统开始和持续进行改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作框架[4]。原用于企业生产, 20世纪80~90年代, 国外很多血液净化中心通过CQI方法改善患者的贫血, 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和肾性骨病, 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将CQI运用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的研究工作较少, 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CQI应用于护理管理方面, 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的, 采用系统化管理, 以预防为主, 注重过程管理与持续改进,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5]。

首先组织小组所有人员学习NKF-K/DOQI关于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相关指南, 切实按指南的要求工作。由经过训练的医生负责置管, 保证操作的熟练度, 减少反复穿刺对血管内皮完整性的破坏, 置管医师的熟练程度和主管护士的专职管理是影响堵管的重要因素。NKF-K/DOQI指南建议, 只有经过训练的血液净化工作人员才可进行置管和导管护理。在CQI之前, 患者在血液净化中心没有固定的医师置管, 回病房后没有固定的护士对导管进行管理。CQI之后, 我们采取了有经验的医师专人负责置管,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回病房后, 由新老搭配组成的护理小组专职导管管理, 并定出主管护士且人员相对固定, 保持工作的延续性,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改善了护患关系, 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生存质量和心理状况。组内成员互相切磋, 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置管前后的宣教, 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置管的目的、基本操作步骤、部位和配合要求, 使患者术中保持镇静并积极配合。因置管后不能下床活动, 所以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在置管前做好心理护理, 对患者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 以诚恳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 做好解释说明, 缓解和消除其紧张不安的心理。清醒患者置管前训练床上大小便, 以防在治疗中和治疗后不适应床上大小便;纠正不良体位, 提高对导管堵塞危害性的认识, 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技能。

置管后的体位是影响股静脉置管堵塞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置管部位活动范围, 如下蹲、弯腰屈髋动作, 避免使用蹲厕, 以免血液反流入导管腔内, 使血小板聚集和附于管壁, 导致堵塞。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的体位, 如果发现患者有坐起或做下蹲的动作, 立即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鼓励患者通过加强自我护理, 可以延长使用时间, 节约费用。护士经常床边仔细查看腹股沟处的导管长度和有无出血、红、肿、热、痛等表现, 做好交接班, 同时可以让患者倍感护士对其的重视。对不能自控的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但也不能绝对制动, 以免发生下肢血栓, 因此经常督促家属按摩患者穿刺侧下肢肌肉, 促进血液回流, 教育患者对侧肢体可以照常活动, 屈伸不受影响。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大声用力咳嗽, 一旦咳嗽则用手按压腹部。

肝素属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 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凝剂, 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 (ATⅢ) 的活力, 抑制XⅡa、XⅠa、Xa及凝血酶G的活力, 达到抗凝的目的。有效浓度的肝素对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纤维素的形成有阻碍作用。血液净化后, 有效的肝素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重要措施, 但封管肝素的浓度和剂量目前无统一规范。我们通过比较, 借鉴国外的经验直接使用浓肝素封管[6],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肝素是生物制品, 须置冰箱冷藏, 现配现用, 以保证抗凝效果。

每月开CQI会议, 医护人员对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堵塞情况以及CQI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汇报, 护士长在反馈过程中, 用具体的事件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 将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工作穿插于其中, 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及其可能对计划、流程的修改。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护理服务的永恒目标, 是护理服务安全性、有效性的保证[5]。CQI强调在原有质量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环节质控, 在改进的同时, 又制定了更高的标准, 促使护理质量向着更优方向推进, 进入一个良性循环[7], 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起点和终点, 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教育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往往很困难, 因此, 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宣教应该是持续的。应用CQI的方法, 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股静脉置管相关人员的操作规范要求, 培训、教育制度, 制定操作流程, 护理常规, 动态的监控系统, 是持续降低股静脉置管堵塞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质量改进 (CQI) 的方法降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堵塞的效果。方法采用PDCA四步法, 实施股静脉置管堵塞的防治措施, 比较CQI前 (68例) 、后 (72例) 行股静脉置管的血液净化患者堵管的发生情况。结果CQI后, 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堵塞率降低50.6% (15.6例次/1000导管日vs7.7例次/1000导管日) 。结论CQI的方法可以降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的堵塞。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血液净化,股静脉置管,堵塞

参考文献

[1]David A, Risitano DC, Mazzeo G, et al.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nd in-fections.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561-564.

[2]吴亿, 赵洪雯, 王殿珍, 等.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第三医大学学报, 2008, 30 (12) :1206-1208.

[3]孙阳, 李学旺.246例次深静脉置管急诊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分析.中国血液净化, 2002, 1 (1) :9-11.

[4]Shortell SM.Bennett CL.Byck G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n clinical practice:what it will take to accelerate progress.Milbank Q, 1998, 76:593-624.

[5]杨建国.护理行业实施ISO9000实践与指南.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3.

[6]Bakir T, Donna C, Souheil S, et al.Bacteremia associated with tunneled dialysis catheters:comparison of two treatment stratezies.Kidney Int, 2000, 57:2151-2152.

置管质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各科室 (新生儿科除外) 住院的PICC带管患者100例为对照组, 排除PICC置管并非在我院就医而带入的患者。纳入标准: (1) 没去过统一指定的换药门诊维护; (2) 所在科室没有实施统一的PICC置管维护及换药流程; (3) 护理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选取同时期内在我院住院10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PICC标准护理方案。观察组男45例, 女55例;年龄18~80岁, 平均 (45.37±10.16) 岁;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 脑外伤17例, 脑出血12例, 全身多发脏器衰竭5例;肺癌11例, 淋巴瘤14例, 肝癌9例, 乳腺癌15例。对照组男44例, 女56例;年龄16~84岁, 平均 (50.22±10.23) 岁;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 脑外伤13例, 脑出血13例, 全身多发脏器衰竭5例;肺癌9例, 淋巴瘤16例, 肝癌11例, 乳腺癌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方法

参照2011版美国INS指南标准制订量表, 由我院静脉小组开展问卷调查。自制量表附加了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本人重视程度等一般资料,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问卷调查员实施。要求开展问卷调查时,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避免应用暗示或提醒性语言, 以排除因问卷调查员指导受试者作答的差异而致的偏倚。受试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问卷调查, 全部内容均为匿名选择, 一次性完成。

1.2.2 PICC标准护理

1.2.2. 1 操作流程

PICC标准护理操作内容包括: (1) 制订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或正压按头的频率。 (2) 冲洗PICC导管的目的。 (3) 制订更换频率要求:如敷料松动或潮湿更换时间、无菌纱布敷料固定更换时间以及置管后首次更换敷料的时间等。 (4) 更换敷料技术要求:撕贴膜手法、是否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评估检查穿刺点、能否做到导管外漏程度、固定导管询问患者导管位置是否舒适等。 (5) 冲洗导管:是否做到导管内保留药液冲洗干净;输注不相容药物和液体时能否做到清除药物之间配伍禁忌;患者在不输液间歇期内是否掌握冲封管的频率、封管浓度及方法;输注血制品、血浆、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及细胞毒性药物的冲封管技巧。 (6) 规定更换接头方法、频率, 内容包括冲封管剂量、浓度和方法。完善PICC置管的患者知情同意书, 制订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置流程, 建立患者PICC自我维护手册。

1.2.2. 2 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

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值班护士对PICC置管维护的操作方法, 内容包括并发症知识了解程度、封管液配置浓度、剂量、冲管方法、无菌观念;了解维护操作前后手卫生观念;询问患者对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现场考检内容包括: (1) 操作、换药手法; (2) 冲封管是否掌握脉压技术; (3) 无菌操作流程; (4) 病室及周边环境卫生要求; (5) 病室、处置室紫外线照射浓度; (6) 患者配合程度。

1.2.2. 3 考核及质量控制

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静脉输液组长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 了解各科室对置管维护标准在实施中的依从性。发现护理流程中存在问题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及不断培训的方法促进管理流程的正确实施。

1.3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

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价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3], 该量表依据自我护理理论设计了4个维度, 包含43个条目。ESCA量表采用5分制评分法, 涉及内容有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责任感的强烈程度、自我概念评价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得分越高, 自我护理综合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比较

两组置管后维护流程、导管固定、导管冲封、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时间、PICC平均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

应用ESCA对PICC置管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PICC置管后,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快速发展, PICC标准护理流程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开展。本研究依据我院实际情况成立了PICC置管后维护小组, 重点针对PICC护理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经过PICC标准护理后, 有效提高了重点护理操作项目上合格率, 缩短了穿刺置管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因为规范化护理流程管理以定期组织护理工作总结会议的形式, 实现了各项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分享, 提升了护理人员对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 间接提升了自身护理专业的技术能力[4]。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成立PICC置管后维护小组, 完善了各项护理培训制度, 增加了护理人员相互借鉴、探讨交流的机会, 增强了整体学术气氛, 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PICC标准护理管理后, PICC平均留置时间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PICC平均留置时间的长短, 不仅同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紧密相关, 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5]。规范化护理流程建立了全面而专业的健康教育流程,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治疗中开展不定期的针对性宣传讲解, 如告知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观察置管异常情况、了解患者配合程度等。这些流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患者配合程度与置管安全性, 大大提升了自我护理能力[6]。

据调查研究显示, 不良的行为习惯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是造成PICC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而PICC标准护理是保证PICC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关键[7]。PICC置管失败会造成血管内膜损坏、血栓生成, 从而引发患者发生血栓堵塞导管、穿刺部位炎症及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8,9,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PICC标准护理后, 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减少, 置管失败率大大降低, 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这一结果与上述文献一致。

本研究同时分析了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特点, 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部位炎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 。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护士的穿刺时间越长、穿刺次数越多, 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也越高[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 正是因为PICC标准护理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穿刺技巧, 降低了穿刺的时间与次数, 增加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从而成功避免了患者穿刺部位血管内膜的损伤。及时发现血栓, 尽早做好导管堵塞的预防处理工作, 对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3,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人员遵循PICC标准护理方案, 针对情况特殊的患者制订了慎重的穿刺部位选取方案, 规定了置管后导管内血样的抽检操作标准及检验时间、监测频率, 从而保证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有效避免了导管堵塞的发生。另外, PICC标准护理规定护理人员在开始PICC护理操作前, 首先要对患者的局部血管条件进行充分评估, 在掌握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选取适合的治疗周期、穿刺频率、用药方案及穿刺工具等。这样就有效减少了穿刺次数, 保证了置管患者的血管得到有效的保护, 降低了穿刺部位炎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PICC标准护理是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的层次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技术培训, 它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自护能力, 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标准护理体现了科学化的护理特点, 是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护理服务、维护护理操作人员切身利益的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采用PICC标准护理, 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实施) 和对照组 (未实施) , 各100例。应用问卷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考核, 对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PICC置管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维护流程、导管固定、导管冲封、无菌操作、穿刺置管所需时间、PICC平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ICC置管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PICC标准护理在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自护能力, 并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置管质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3-12月期间共收治老年病人26例, 病人年龄在68~92岁之间, 平均为75.9岁。其中16例为男性, 10例为女性。本研究病例均满足下述标准: (1) 血管条件差; (2) 病人及其家属同意进行PICC; (3) 病人未见凝血功能障碍及感染。所有病人具备置管适应证。将全部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治疗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2组病人均应用14G穿刺针与4Fr单腔PICC导管。对照组通过传统盲插置管, 置管长度在40~53 cm之间, 平均长度为44.87 cm。其中9例为贵要静脉置管, 4例为正中静脉。治疗组除需要巴德视锐5血管超声引导仪以外, 另需赛丁格穿刺套件, 内含21G穿刺针、扩皮刀以及导丝等以及10 mL的2%盐酸利多卡因。采用超声系统评估病人肘上贵要静脉及肱静脉, 区分动脉、静脉, 先确定有搏动显示的肱动脉位置, 再确定靶血管贵要静脉, 超声显影血管组织为横断面, 将血管内径扩大4.5倍, 使血管位于屏幕正中, 确定所显示的血管深度。做好皮肤消毒, 套紧探头, 在探头内侧的导针中心柱上安置导针器, 将穿刺针插进导针器的沟槽, 一只手紧握探头, 同时观察显示屏, 另一只手持穿刺针借助导针器进行穿刺, 在屏幕上观察穿刺针插入血管, 回血自针尾缓慢溢出表示穿刺顺利完成, 分离穿刺针与导针器, 使穿刺针角度下降, 将导丝送入, 并于体外留存10~15 cm, 防止滑进血管, 在穿刺点附近皮下0.5cm处给予0.1~0.2 mL的2%的盐酸利多卡因, 将扩皮刀深入穿刺点0.3~0.5 cm, 获得0.5 cm切口, 一手绷皮, 按住导丝末端, 另一只手转动推入置管鞘, 抽出导丝并送管。本组病人置管长度在35~44 cm之间, 平均长度为39.46 cm;其中8例为贵要静脉置管, 5例为肱静脉置管。

1.2.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病人置管7 d内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导管异位以及穿刺的出血量 (8层的4 cm×4 cm的纱布浸湿面积不足1/2者为少量, 在1/2以上并<1块者为中等量, 浸湿面积在1块及以上者为多量;穿刺成功率计算方法为:一针穿刺计为成功, 重复穿刺计为失败。

1.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进行χ2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 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显著 (P<0.05或P<0.01) ,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n(%)]

3 讨论

在血管超声引导可视下进行置管时, 采用导针器可以准确掌握进针的左右摆度以及上下角度, 能够显著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一次穿刺的成功率[2,3]。针对老年病人具有基础疾病多、血管条件差、输液时间长等共性, 因此选择肘上的贵要静脉及肱静脉, 能够防止由于肘关节活动过多而对血管内膜带来摩擦引发机械性静脉炎[4]。

综上所述,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 使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 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 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血管超声引导,PICC置管,盲插置管,导针器

参考文献

[1]金琦, 陈璇.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4) :113-115.

[2]吕彦锋, 王瑜.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河北医药, 2007, 29 (1) :87-88.

[3]田庆, 严云丽, 左杰.血管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6) :56-57.

置管质量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44例患者中, 男208例, 女136例, 平均年龄48.5±8.72岁。穿刺指征:血液透析、输血、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和对照组148例, 指定同一人操作, 均穿刺右侧颈内静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病情轻重等情况,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 。

1.2 穿刺置管术方法

两组患者穿刺前均进行心理护理, 解释穿刺目的、置管方法, 术中配合情况, 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置管术[2], 即穿刺时患者取去枕仰卧位, 右肩下垫一小枕, 头转向对侧, 以暴露穿刺血管。观察组术前先征求患者意见, 取随意舒适卧位。观察组196例, 其中取平卧头垫枕位98例, 床头抬高15~30°50例, 左侧卧位48例。196例患者肩下均不垫小枕, 头均转向对侧。两组患者操作时术者均站于患者头侧, 戴口罩, 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辅巾, 选择进针点在颈总动脉搏动点外缘0.5~0.8cm即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点处。此时, 对照组针头与矢状面成30°角, 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负压进针, 常能抽到大量暗红色静脉血, 操作者接着左手固定针栓及注射器, 右手快速导入导引钢丝, 致所需长度时, 进行扩皮、放置导管、缝合、包扎固定后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观察组由于患者肩下不垫小枕, 甚至头部抬高, 穿刺部位凹向前, 影响了进针角度, 此时, 操作者可根据患者体位调整进针角度并负压进针, 见大量暗红色静脉血后快速导入导引钢丝, 至所需长度后即由助手根据患者舒适度调整体位, 再进行扩皮、放置导管、缝合、包扎固定。

1.3 判断标准

舒适判断标准:术中患者安静, 体位不移动, 置管过程无不适主诉。不舒适判断标准:置管过程患者体位移动, 不能耐受术者所需的体位, 不断询问操作是否很快结束或请求暂停操作。穿刺成功判断标准:一次成功:一针抽中颈内静脉血液为一次置管成功;二次成功:一针未能抽中颈内静脉血液, 针尖退至皮下后再穿刺成功;三次成功:一针未能抽中颈内静脉血液, 针尖退至皮下后再穿刺奕未成功, 再退至皮下后穿刺成功;不成功:因多次穿刺不成功造成局部血肿而改其它入路穿刺。

1.4 统计方法

置管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 ()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术中舒适情况及穿刺成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舒适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舒适,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观察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颈内静脉起自颅后窝后部, 最初在颈内动脉外侧行走, 然后转至前外侧, 在胸锁乳突肌下段位于其两脚间, 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 几乎全长均为胸锁乳突肌覆盖。对照组取去枕仰卧位, 右肩下垫一小枕, 头转向对侧, 此体位属于强迫体位。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 很难长时间采取强迫体位配合术者操作, 患者稍微移动一下便会引起穿刺针滑出血管外而影响操作者穿刺的成功率。而观察组术前先征求患者意见, 取舒适卧位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 体表位置变移小, 不因转头而改变[3]) , 且导入导引钢丝至所需长度后即由助手根据患者舒适度调整体位, 大大缩短了强迫卧位 (头转向对侧) 时间, 因而患者能很好配合术者操作, 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承华, 董发团, 麻伟青.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 2006, 49 (11) :645.

[2]樊寻梅, 何庆忠.实用急救与危重症抢救技术图解[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5.

微创置管治疗心包积液61例 篇9

关键词 微创置管引流 全身化疗 恶性胸腹水 心包积液

对象与方法

2004~2007年收治心包积液患者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16~78岁,平均54.8岁。结核性心包积液17例,化脓性心包积液2例,心功能不全2例,恶性肿瘤心包转移40例。

方法:采用经皮穿刺心包腔置管引流。55例取平仰位,于剑突与左肋缘夹角处置入引流导管(猪尾巴导管,为国产益心达管,长20cm,直径2.3mm,F8);6例取半卧位,于左前胸锁骨中线第5肋间心尖叩诊浊音区置入。置管成功后,导管缝合固定于皮肤,导管末端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使积液自然流出,以15~30滴/分速度持续引流,防止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第1天引流量不超过300 ml,于1~3天将积液引流干净,出现明显的心包摩擦音,无液体流出(<25m1/24小时),随后将加热至45℃生理盐水200ml,经引流管缓慢滴入心包腔,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无色。彻底引流后,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在尿激酶灌洗后,再用异烟肼100mg、地塞米松2mg注入心包腔并保留4~6小时。

尿激酶等药物进行心包腔程序灌洗治疗结核性渗出性心包炎17例,腔内给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38例。化疗药物应用顺铂、诺维本。

疗效评价:根据美国JB布洛克恶性心包积液有效控制标准。①完全缓解(CR):心包积液消失持续超过30天或心包填塞症状完全消失超过30天,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②部分缓解(PR):心包积液部分消失持续超过30天;③进展(PD):心包积液无明显减少,心包填塞症状、体征无缓解甚至加重;B超和CT检查,积液减少1/2以上,消失维持30天以上,不需再抽液;④无效(F):积液持续或迅速产生,或减少不足原来的1/2,需再抽液。

结 果

所有病人一经成功置管并引流后呼吸困难症状逐渐缓解。引流量200~1500ml,平均300ml,留置引流管时间5~7天,通常心包腔内灌注治疗2~3次后积液即可得到控制,61例共灌注168次,平均2.79次。灌洗拔管后复查胸片。心影恢复正常者59例,心影明显缩小者1例;30天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液性暗区消失59例,少量积液2例,未见心包缩窄。CR59例(96.7%),PR2例。化疗组顺铂及诺维本有效率100%。有效病例中3例在半年内心包腔积液再次出现,再次置管相同药物灌注治疗仍有效,治疗期间未出现骨髓抑制,无肝、肾功能损害;本组有1例失误,导管置入右心室,未发生出血及心包填塞症状,无1例出现感染及气胸。

讨 论

采用微创置管引流可以迅速解除对心脏的压迫,防止纤维蛋白沉着和胸膜增厚,灌注药物方便,创伤轻微,活动不受影响。导管导丛头端柔软弯曲,不易损伤心脏,避免反复穿刺之弊,而且整个引流系统密闭,无感染之虑,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开、闭引流。

剑突与左肋缘夹角处置管较心尖区置管优点:①疼痛轻,②活动方便,③易于观察,④气胸发生率低。

结核性心包积液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彻底清除心包内增高的纤维蛋白,防止心包粘连和缩窄。尿激酶能直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从而发挥溶解性纤维蛋白的作用。

恶性心包腔积液的治疗策略是尽快将心包腔积液排空后心包腔内灌注药物,使心脏脏壁心包膜层密切接触并粘连,消除心包腔积液潴留的空间。化疗药物兼具抑杀腔内肿瘤细胞和引起浆膜腔粘连的作用,是最常选择的腔内治疗药物。目前在治疗晚期肺癌方面,以诺维本为主的化疗方案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严庆惠.心包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5,22(10):450.

置管质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43±3.4)岁;CT显示低密度18例,等密度11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6例,双侧14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5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2例,偏瘫或反应迟钝5例。实验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CT显示低密度17例,等密度12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4例,双侧16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2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3例,偏瘫或反应迟钝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意识改变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40例在血肿的同侧靠额部和枕部均各用电钻钻一个孔,手术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对硬膜下腔进行冲洗,术后在硬膜下放置带侧孔的引流管进行闭式引流,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引流管留置2~3 d。实验组40例在血肿的最低处钻一个孔,并及时在血肿腔里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待并且夹闭,然后将切口缝合并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并留置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ADL进行评定,通过增分率判断其疗效。痊愈:增分率大于86%,显效:增分率大于46%小于85%;有效:增分率大于16%小于45%;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部分出现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问题,少数伴有偏瘫。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外层的微血管持续性断裂并致出血,在加上过渡纤维化的蛋白溶解促进了出血,进而导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加而产生[2]。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法进行治疗,一旦有颅内压上升或者脑受压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首选钻孔引流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完全引流、快速、低创伤、低复发等[3]。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钻孔引流方法包括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目前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的脑部萎缩术后很难澎起,血肿的包膜较厚导致硬膜下腔无法闭合或者血凝块未彻底清除干净[4]。两孔置管冲洗疗法,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达到将血肿冲洗干净彻底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堵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基本解决手术后颅内血肿出现,气颅及脑组织的损伤[5]。研究表明,该病的治疗钻单个孔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的下端可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排除,但是会导致出现颅内积气[6]。有临床研究证实,改良后的单孔疗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气颅的出现。此类疗法不进行冲洗可以避免形成再出血并降低颅内感染的机会。由于钻孔手术大多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就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感及不适感,在加上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很难忍受此类疼痛。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是手术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创伤尽可能的小[7]。文献[8]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钻单个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比两孔置管冲洗疗法的手术时间相对要短,创伤性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也较简单,所以目前临床更趋向于采取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进行治疗。

本次对本院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或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创伤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0例给予两孔置管冲洗进行治疗, 实验组40例给予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愈27例, 显效8例, 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 显效7例, 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复发率为2.5%, 对照组复发率为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 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 并且复发低,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两孔置管,单孔置管,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兴, 朱东, 杨钟熙, 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断及CT影像学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3) :3103-3104.

[2]杨国瑛, 王学富, 张文彬,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附139例病例分析) [J].安徽医学, 2011, 32 (12) :2024-2026.

[3]孙涛, 李智高, 李经辉, 等.单双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2) :185-186.

[4]赵亚鹏, 安西恩, 周健, 等.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1) :87, 96.

[5]王建会.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22.

[6]魏疆.高低位钻孔置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1) :1678-1679.

[7]杨葆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6) :113.

上一篇: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下一篇:学生管理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