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现状

2024-05-09

学生管理现状(精选12篇)

学生管理现状 篇1

中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尤其是近年,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校园不再是一片与外界隔绝的“净土”,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职院校学生特点

1. 经历过中考失利,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普通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把职业教育看成是非主流教育、二流教育。就读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导致自主学习性不高,求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中职学校的专业性较强,更易产生压力和厌学情绪,进一步挫伤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 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3. 个性发展不成熟,心理问题较多。

近几年,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分的高文凭宣传,使得部分中职学生既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又有自卑感,而过分的自卑又衍生过分敏感的自尊保护。

4. 家庭环境复杂。

从各校心理咨询室统计来看,中职院校学生家长离异、单亲、再婚、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的缺失及贫困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5. 辨识力差,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中职生因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现象只看表面,极容易跟随社会潮流。但因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二、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1. 强调“以人为本”,“服务育人”。

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和粗暴地打压和管制,这样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教育”真正的为“管理”服务,而“管理”也真正的回归到“教育”的层面上来。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服务学生”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才是管理的本意。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安排,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服务育人的本质是关心、关爱、关注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

2.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具有职业文化的显著特征。“6S”管理是中职学校校企管理融合的首选。在学生绩效量化管理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标准,尝试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提出要求,把标准化管理模式作为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以周报、月报、定期报、不定期报的形式进行数据的采集,发现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班委会及时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反馈给班主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实现对班级的及时动态管理。引用工学结合中的教学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评价。

3. 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之首。

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德育为先,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德育工作进行,建议建立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把所有的东西量化,让大家都拿来比较,有比较才会有进步。虽然,量化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综合表现,也会让学生为了德育分数努力,但从管理上来看,对学生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在量化上,尽量使用激励制度,减少惩罚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家庭与学校加强沟通,紧密参与学生的德育建设中,认为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双管齐下,环环相扣。

4. 关注“全员育人”。

谢崇明强调根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学分制改革的模式和进程,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新局面。何妙认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仅凭学校内部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开放型和立体式模式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学生工作的联系和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为中心,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三、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彻底。

中职学校的制度管理多集中在告诉学生应该或不该做什么,如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等。中职学校在生源不足、招生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因担心生源流失,有宽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严格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生,致使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约束性制度较全、较规范,但缺乏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机制、体制的情况。

2. 忽视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主要采取制度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制度约束式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注重共性教育,以减少和避免违纪现象为主要目标,主张严管,采取“堵”“压”为主的硬性管理方式,忽视了情感教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

3. 管理者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手段需要创新。

中职学校很少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导致个人能力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而没有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手机成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工具,中职学校因担心学生痴迷玩手机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而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但是,此方式无法限制青年人对新技术的追逐。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要求学生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青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学生关注的领域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前沿,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4. 偏重理论,缺乏可借鉴的管理实践。

现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提出某种观点或机制,但缺乏可操作性的一线管理办法,可直接借鉴的管理模式不多,造成大谈空谈理论,却忽视学生管理实践。焦小龙提出的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即根据中职学校实际将公司的制度管理、经营管理、文化管理方法融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班级“仿真公司”模拟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锻炼和适应,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顺应国家、社会、行业需要的前提下实践而来,同时经过实践检验,再指导实践。作为一线学生管理者,尤其班主任,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潜心于具体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创造更多的可供参考的班级管理模式,为中职学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丽萍,郎晓辉,曲文芙.班级管理之“美人心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31.

[2]岳维华.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R].山东中职骨干教师科研培训.

[3]何妙.浅析“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J].全国情商,2010,(12):99-100.

[4]方文杰.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刊,2014,(21):182.

[5]谢崇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05):86-87.

[6]张木喜.中职校学生日常行为“6s”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16):32-36.

学生管理现状 篇2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刘

苗 学

号:0 9 0 50 1 1 1 4

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和谐员工关系

摘要: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提出,我国的员工关系管理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理解来分析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和谐员工关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员工关系管理、问题、原因、和谐员工关系

一.引言

员工关系管理是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各项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调解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确保为员工、社会增值。

随着社会改革深入及企业竞争加剧,新时期下对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这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要求。

二.我国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现状而言,中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问题,包括,职能范围有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不切合等。具体现状如下:

1.目前中国企业对员工关系管理认知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设置员工关系管理岗位。

就有关调查表示,随着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和变化,越来越的企业需要通过员工关系管理或员工关系管理的部分职能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使命。虽然员工关系部门做了大量琐碎的工作,然而其受重视程度和价值认同度却不高。平均来看,中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岗位的设置比例为1000:1,即每一1000名员工设置一名独立编制的员工关系管理岗位。员工关系管理岗位设置最多的职位是“员工关系管理经理”,其次是“员工关系管理主管”、“员工关系管理主管”和“员工关系管理总监”。

2.多数企业在营造“赞赏/激励”的文化氛围方面较弱,激励方式单一。

虽然大多数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员工激励计划,但从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奖励行为及时实施,而是放在年底,同时,企业在营造赞赏/激励的企业文化氛围方面还比较弱,起原因也是由于我国员工关系管理起步晚,企业管理层只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企业效益方面,从而忽视了创造企业价值主体的需要,缘木求鱼。3.员工帮助计划(EAP)在中国的普及率较低,且多用于“绩效沟通”,而极少

用于裁员解决方案等领域。

EAP计划在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福利制度和改善组织绩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AP项目的成功关键因素包括: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完善的培训 与培养计划、明确的政策与程序说明、来自工会/HR等部门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稍见成效,员工关系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系列现状导致EAP计划在我国企业管理方面举步维艰,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4.企业缺乏共同的愿景,或者共同愿景偏离公司现实,忽视长期性,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基础不实。

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追求,一个好的愿景,能让员工很容易的感受到在实现企业共同愿景的过程中能从企业得到什么?成长了什么?未来有什么希望?从而使员工有归属感。并给与员工持续的激励力。而现实是,我国多数企业利益相关人之间存在分歧和意见,并且不能很好地去化解,从而给企业目标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使得员工缺乏“安全感”,员工关系管理基础不实。

5.企业缺乏一整套系统管理制度和理念,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

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标准,企业的核心理念并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通过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系统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或者有制度和理念但在操作过程中走形式,制度形同虚设,员工缺乏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缺乏标准和依据。6.企业缺乏完善的员工发展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性的缺失。

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性、外部的竞争性。有关调查显示,员工离职原因为内部缺乏公平感,外部缺乏竞争力,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内部晋升 通道、授权等方面,而外部竞争性则体现在同行业的薪酬水平、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三.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在和谐的状态中,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力量均衡,不偏不倚,相辅相成;二是指新事物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由对立、冲突、斗争,走向统一,趋于融合、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动态过程。

和谐员工关系建立通常需要达成三个目标:建设和传达企业文化;创造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员工关系氛围;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加强沟通和理解。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员工关系,总的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确立全新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型组织。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将员工仅仅视为被管理者,而是应该把员工看做新型的合作伙伴,是企业本身的组成部分,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协调发展、和谐共生。2.员工关系管理的和谐应该体现出任的本性和创造性。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关注员工的需求,设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激励体系,使员工不仅仅把劳动看做是谋生的需要。3.申诉系统的建立

该系统建立总的一个出发点是:把问题发现、解决在公司内部,而不是在仲裁处、法院。建立一个申诉系统—一个对于员工情绪的进行反馈和处理的系统。具体讲,包括员工的抱怨、不满、所受的委屈;以及员工认为快乐的、积极的、应该在企业推行的措施制度等。也就是说,除了对我们常规的HR几个模块的反馈之外,我们建立申诉系统的意义在于,可以让管理者倾听到员工情绪方面的声音,从而使企业的反馈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

建立申诉系统时,应该在部门上、形式上形成与部门经理、HR部门的对立关系,可以采用电子邮件,论坛匿名发言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总之,申诉系统的核心在于将员工如果有受到委屈或不公正待遇的情绪,反馈给上层管理者,并且将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减少乃至消除员工的抱怨或不满情绪,并最终将问题 发现、解决在公司内部。4.现代化的培训

如何通过培训来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将培训内容从单一的职业培训或绩效培训转向全方位的培训。在未来的培训中,我们不仅要求员工掌握其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沟通技巧,团队沟通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技巧,以及如何调解心境,减少工作中的抱怨。5.沟通管理

员工的有效沟通管理是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冲突管理等的基础。对于沟通,我们分为试用期、正式期、离职时三种情况来讨论。

在试用期的沟通中,将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灌输给员工,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之能产生认同感,帮助新员工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团队,尽快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转正期,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改进建议和希望,定期绩效考核沟通。如果员工离职,那应当把握适当时机,于立志者进行沟通,本着真诚,友善的原则,进行离职面谈。

对于主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了解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通过离职面谈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不满或抱怨走,并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情况,给与一定的员工辅助。6.建立员工帮助计划。

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篇3

摘要:中职院校学生的输出不断满足了社会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要,为了培养社会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管理现状和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职院校 管理现状 分析

中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尤其是近年,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校园不再是一片与外界隔绝的“净土”,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职院校学生特点

1.经历过中考失利,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长期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普通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把职业教育看成是非主流教育、二流教育。就读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导致自主学习性不高,求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中职学校的专业性较强,更易产生压力和厌学情绪,进一步挫伤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3.个性发展不成熟,心理问题较多。近几年,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分的高文凭宣传,使得部分中职学生既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又有自卑感,而过分的自卑又衍生过分敏感的自尊保护。

4.家庭环境复杂。从各校心理咨询室统计来看,中职院校学生家长离异、单亲、再婚、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的缺失及贫困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5.辨识力差,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职生因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现象只看表面,极容易跟随社会潮流。但因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容易迷失自我。

二、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1.强调“以人为本”,“服务育人”。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和粗暴地打压和管制,这样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教育”真正的为“管理”服务,而“管理”也真正的回归到“教育”的层面上来。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服务学生”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才是管理的本意。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安排, 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服务育人的本质是关心、关爱、关注所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

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校企合作。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具有职业文化的显著特征。“6S”管理是中职学校校企管理融合的首选。在学生绩效量化管理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标准,尝试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提出要求,把标准化管理模式作为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以周报、月报、定期报、不定期报的形式进行数据的采集,发现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班委会及时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反馈给班主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实现对班级的及时动态管理。引用工学结合中的教学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评价。

3.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之首。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德育为先,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德育工作进行,建议建立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把所有的东西量化,让大家都拿来比较,有比较才会有进步。虽然,量化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综合表现,也会让学生为了德育分数努力,但从管理上来看,对学生也是一个促进作用。在量化上,尽量使用激励制度,减少惩罚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家庭与学校加强沟通,紧密参与学生的德育建设中,认为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双管齐下,环环相扣。

4.关注“全员育人”。谢崇明强调根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结合我国学分制改革的模式和进程, 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 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新局面。何妙认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仅凭学校内部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开放型和立体式模式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学生工作的联系和组织机构,形成以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为中心,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三、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彻底。中职学校的制度管理多集中在告诉学生应该或不该做什么,如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等。中职学校在生源不足、招生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因担心生源流失,有宽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严格执行制度的情况发生,致使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约束性制度较全、较规范,但缺乏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机制、体制的情况。

2.忽视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主要采取制度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制度约束式管理模式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注重共性教育,以减少和避免违纪现象为主要目标,主张严管,采取“堵”“压”为主的硬性管理方式,忽视了情感教育所起到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

3.管理者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手段需要创新。中职学校很少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 导致个人能力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而没有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手机成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工具,中职学校因担心学生痴迷玩手机而影响学习和休息而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但是,此方式无法限制青年人对新技术的追逐。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要求学生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青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学生关注的领域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前沿,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4.偏重理论,缺乏可借鉴的管理实践。现有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提出某种观点或机制,但缺乏可操作性的一线管理办法,可直接借鉴的管理模式不多,造成大谈空谈理论,却忽视学生管理实践。焦小龙提出的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即根据中职学校实际将公司的制度管理、经营管理、文化管理方法融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班级“仿真公司”模拟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锻炼和适应,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顺应国家、社会、行业需要的前提下实践而来,同时经过实践检验,再指导实践。作为一线学生管理者,尤其班主任,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潜心于具体管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创造更多的可供参考的班级管理模式,为中职学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丽萍,郎晓辉,曲文芙.班级管理之“美人心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06):31.

[2]岳维华.加强教学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R].山东中职骨干教师科研培训.

[3]何妙.浅析“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J].全国情商,2010,(12):99-100.

[4]方文杰.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创新导刊,2014,(21):182.

[5]谢崇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05):86-87.

[6]张木喜.中职校学生日常行为“6s”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16):32-36.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现状浅析 篇4

关键词:高校,户籍管理,户口迁移

户籍制度是中国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 而高校户籍管理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公安部门对户口类别的划分, 高校学生户口属于城镇集体户口的一部分, 通常需要高校协助管理。目前, 高校户籍管理普遍实行计算机管理, 增添了信息精确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行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制度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端, 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以期引起同行部门的关注重视。

1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显著特点

首先, 户口迁移的周期性特点显著。周期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时间段, 一是每年秋季的新生入学户籍的申报, 二是每年夏季毕业生离校户口的迁移, 此外, 每年冬季部分研究生毕业离校户口迁移也比较集中。其次, 户口迁移的时效性特点显著。在整个户口迁移过程中统计工作及各项手续较为繁杂, 必须严格控制好时效性, 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问题和矛盾的出现。比如, 秋季新生入学的户口迁移量最大, 加之学生的户口迁移证多是信息残缺不完整,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统计、更改、信息核对等工作量, 而这些情况就直接拖延了户口迁移的申报时间。第三, 户籍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显著。按照公安部门对户口类别的划分, 高校户籍管理隶属学校保卫部门, 但户籍管理更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服务性上。例如, 各种主要证件的办理需要借用户口;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持有有效证件, 如身份证、暂住证等, 才可以办理诸如结婚、出国、考驾照等事情;另外, 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最真实的资料, 通过身份证号查找提供查询服务等。可以说, 高校户籍管理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 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社会稳定提供治安保障, 为新户籍制度的实施作出贡献等。但随着国家各项户籍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高校户籍管理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弊端, 存在着大量落后于形势的问题亟待解决。[1]

2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每年招收的新生数大量增加, 学生就业方式、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 加上高校招生、就业政策的改革, 使得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户口迁入学校时细节不完善

首先, 信息不规范。新生户口迁移证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派出所, 各地户口迁移证打印效果不统一, 甚至有用手工填写的;音同字异、名证不符的;身份证号码缺失和错误的;学历、籍贯模糊和错误的;身高、血型等基本信息缺失的等等。其次, 印章不规范。新生户口迁移证缺少公章的, 更改信息不加盖户口专用章的, 办理人员民警名章缺失的等等, 因印章问题而需要学生重新补盖往往严重影响新生落户进度。

2.2 学生户口迁出学校时意识不够

首先, 毕业生未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单位无法办理户口迁出, 之后带来的诸多问题增加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负担。近几年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放宽, 针对毕业生户口迁出也放宽了政策。政策允许毕业生户口保留到当年年底, 但由于大学生对于户口的了解和意识不够, 这项政策现在更多的成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最大漏洞。比如, 学生毕业后彻底不再和学校联系, 户口放到学校不予理睬, 当学生毕业许多年后需要使用户口时才想起联系学校索要户口。作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部门既不能随意销户, 又无法催促学生及时按址迁出, 只能寄希望于学生能够按时迁出, 这已经成了阻碍户籍管理规范化的最大弊端。其次, 有的毕业生落实单位后受落户计划指标所限, 无法将户口迁入工作单位, 又不愿把户口迁回原籍, 只能将户口暂留学校, 造成户口逐年积压, 人户分离的空挂户口现象日益增多。还有的毕业生户口虽然迁出, 但未到对方单位落户而成为口袋户口;或因疏忽遗失了自己的迁移证, 若干年后要用到户口又回来找学校交涉。这不仅给毕业生参与社会事务, 履行合法权益等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也增加了学校保卫部门对学生户口管理的负担。[2]

3 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对策和改革探讨

3.1 加大高校学生户籍制度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大学生户口迁移相关政策, 让更多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户口迁移的利与弊, 合理选择户口的迁移问题;引导和教育毕业年级学生正确看待户口制度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毕业生择业市场困境现状, 可以明确放宽毕业生户口迁移政策, 比如, 可专门明确毕业未满三年的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

3.2 加强高校学生户籍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政策都是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和《居民户口薄》直接办理迁移证的方法办理, 在办理过程中, 各个地方基层派出所人员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 极易发生信息错误或缺失等问题。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 高校应该争取与公安部门“常住人口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 在公安部门监管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户籍数据库, 提高户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大学生的户口迁移不再采用学生自己持《户口迁移证》到学校入户口, 而是全国公安人口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共享的资源平台, 实行网上迁移。[3]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验和粗浅认识。高校学生户籍管理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这些离不开公安、教育、人事等部门对高校户籍管理的重视和支持, 也离不开高校招生、就业和保卫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支持, 只有多部门联动, 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配套措施, 简化办事程序, 才能推进高校户籍管理的创新和改革。S

参考文献

[1]陈凌云.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改革刍议[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7.

[2]曾静.高校学生户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11.

[3]杨光.大学生户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规范管理策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4]李铁定, 田康顺.高校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改革趋势探究[J].兰台世界, 2007, 7.

职校学生现状分析 篇5

杨浦职校 钱本冲 2005-10-31

职校学生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生源质量每况愈下。

过去家长送子女读职业学校是图实惠,能早点工作,自食其力。有相当不错的学生也进了职校。而现在用人单位普遍追求使用高学历人才的“拔高”政策,低学历的中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个原因,只要孩子能上高中,家长绝不会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进职校的可以说都是上不了高中的“淘汰者”。

在初中阶段,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有的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受到的只是不满和冷落。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这些无望升入高中的学生撇在了一边,不闻不问。这些学生本来就已存在问题,再加上对他们缺乏要求和关心,就使得原先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在初中,基本上取消了留级制度,哪怕学科要求远远没有达到应掌握的程度,也照样升级,继续就读。这样,就更无法应付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使学习自信心丧失殆尽。而且即使成绩再差他们也觉得不要紧,因为最后也能毕业。于是,对自己就更没有要求了。

以前职校招生还有所选择,要达到一定分数才能进。而现在,为了争夺生源,不管质量如何,即使初中毕业考试总分只有二位数也照收不误,来者不拒。目前进入职校的学生不仅学业不良,行为、习惯、心理甚至道德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

一.缺乏自律。

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不想学,就不学;纪律需要约束,感觉难受,就放松(纵);对于老师的提醒、批评、和教育,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轻者听而不闻,重者还和老师强词夺理,甚至还自以为是。最好是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他们对学校的要求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漠视和抵抗。什么理想,什么追求,要我付出,宁可不要。只追求此时此刻的快乐和满足。而且仅限于物质上和感官上的满足。那些低级庸俗的,甚至极其无聊的,乐此不疲。如: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拉帮结伙、称王称霸;佩首饰、赶时髦、找对象;甚至偷窃、敲诈、搞破坏。

二.缺乏羞耻心,畏惧感

职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除非你钉住不放,只是口头上的提醒和要求很多学生是不会理你的。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学生应该做到的,老师已经提醒了好几次,我再这样,实在不应该,有点不好意思,有点惭愧。没有,很少会有歉疚和自责。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大多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认为是错误,几乎没有想改的愿望。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一旦老师紧钉,也是被迫无奈,应付而已。更有甚者还耍赖,就是不想按学校的要求做。

职校目前也没有留级制度,实行学分制。没有修满学分,学校象征性的补习一下,学分最后还是送的。学生除非犯了刑事罪,学校是不能开除学生的。这样,本来就对一切无所谓的学生,他们就更无所顾忌了。缺乏羞耻,缺乏畏惧,你要叫他(她)改过,几乎是不可能的。

职校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个人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除了先天因素、自身缺陷心理之外,家庭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职校学生的家长在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思想观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欠缺和问题.还有为数不少的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这些家长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宠着顺着孩子,使孩子变得非常的任性,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说不得,碰不得。父母由于喜爱他们的孩子,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孩子身上很小就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毛病如:具有攻击性,霸道,自说自话,视为聪明、视为能干。还有,一相情愿地认为:孩子小,长大后会慢慢懂事的。没有及时地纠正,使孩子身上的缺陷不断地累积,致使后来难以纠正。到了后来,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严,失去了权威。这样,孩子就更肆无忌惮,更随心所欲,更不把你当回事了。社会因素,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发生着激烈地矛盾冲突。原先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念不再有支配性。偶像失去了光环,权威失去了威严。市场经济诱发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原先的那种追求崇高的激情被追求物质享受所取代。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中,考大学也不过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找一份好工作也就是能赚更多的钱。大学生尚且只是围着金钱转,职校生学业上无所追求,那就更挡不住外界对他们的种种诱惑了。他们经常泡在网吧里打游戏,聊天,留连忘返;沉浸在宣扬色情和暴力的街头出售的口袋小说和卡通图书中不能自拔。逐渐形成了是非不分、好坏不分、善恶不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别的学生说以后要进黑道。尽管是口头说说,但也说明不觉为耻,反以为荣。问他们想做好人还是坏人,有一部分学生似乎并不想望当一个好人,对坏人也并不怎么反感。他们沉湎于吃喝玩乐,大多数都丧失了求知欲和进取心。学校因素。几年前,初级中学学生人数普遍翻番。班级学生数都在50人以上,甚至多达60几人。那么多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那些不怎么要学习的,自觉性差的,家长又不怎么重视的学生,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还有,即使成绩很差,也照样升级。初中基本取消了留级制度。这样,原来知识还没有消化,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学习意愿彻底丧失。听不懂又不想学,整天坐在课堂上要装出听课的样子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也没办法。即使严重违纪,也不能叫这些学生停课,也不能叫他们长时间站着,也没有严厉的应对措施。

当前,教育界有一个普遍观念:对学生不可有惩罚。惩罚就是体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那些严重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严重违纪者,行为严重偏差者,在不侮辱不伤害其人格尊严的情况下,应该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强制性纠正和矫治。这是完全必要的。没有做到的就是要做到,屡教不改的就要有相应的措施。做错事就要为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体现学校的尊严,纪律的严肃性。那些恶劣的,爱作弄人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为有这种极个别的老师,而丧失了严肃、严格、严厉。教育不能没有权威,特别是对我们目前那些严重缺乏自律,缺乏畏惧感的职校生,更需要权威,在职校,没有权威就没有教育。

进入职校的学生,经常会听到他们讲:在初中,什么什么课是从来不听的,什么什么课是一点都不懂的,这批学生为数不少。其实,他们就是被初中老师放弃的。不仅学业上对他们放弃,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不怎么关心,只关心升学率。致使后来这些学 生情况变得非常严重。这反映出当前初中教育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对《青少年保护条例》以及后来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理解的片面性,认为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就是不可惩罚。实际上是取消了惩罚,这在客观上迁就姑息了不良行为。在职校,成绩再差也能毕业,即使行为严重不良也不会进工读学校。尽管“条例”上说“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并没有说绝对禁止,但事实上学校是绝对不会开除学生的。这样,虽然顾及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但由于缺乏对犯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应对措施,客观上减弱了对犯有这些行为学生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有不好影响:问题这么严重的学生学校都对他没办法,那么他们对自己也抱无所谓的态度了。

目前,职校生普遍存在“学习适应不良”。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严重缺乏。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自律、道德行为存在问题严重。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也为数不少。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研究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法德相济;创新

1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国家的发展说到底是要进行教育的发展,学校是我国落实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各大高校则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高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都在这里进行,那么高校就是今后众多的社会精英的所在,如何对这些人才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其能够安心学习,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高校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将直接影响人才的输出,而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学习和生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各大高校面临劳动重要问题。以往,各大学校在学生入学前总是下发自己的校规,以此来约束和管制的行为。这些传统的校规针对于学生的行为,是对学生人身的管理,然而经过了许多“管理事件”后,新形势的管理工作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减少对学生人身的束缚,而应该更多的体现管理的服务职能,管理趋于多元化发展,容纳了教育、管理与服务多种职能。如今的校规校训,应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规章制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凸显学校的服务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改革不仅可以加强学校的管理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秉承落实了高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需要。随着社会潮流的涌进,“90后”、“00后”逐渐成了频率更高的词汇,从某一方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大学生,身上挂着的是“叛逆”、“轻狂”、“富二代”的标签,被众人熟识的同时,也被挂上了“不学无术”的烙印。时代发展,潮流涌进的同时,迫切地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上做更正确的引导。信息社会的到来,许多新生的文化、现象不断冲击着年轻人的思想,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夯实精神世界,使之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是有冷静的判断和自制力。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

目前许多的高校都纷纷改革管理模式,但是并没有真正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抛弃原有的经验和思想,造成了许多管理制度的改革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体制内部,使得许多好的设想和创造都悬在空中,未能落地真正服务于学生。各个学校依然保留着“学校是管理者,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被管理者,只能被动服从和接受”的陈旧思想,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只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工作,只能保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学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而管理者只起到一个引导和服务的作用,不应该本末倒置,而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要,限制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学校应该更新自己的评价模式,不能仅仅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手段,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起重视,列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滞后。目前一些学校总是在重复一些事务性工作,一成不变,没有根据形势的不断改变而进行体制的改革,然而现在的大学生能力出众,思想开放,积极性活跃,这种管理方式反而是束缚他们个人能力的成长。

3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第一,我们要切实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管理者应明白: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服务于学生,使之成为社会可用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工作中为学生积极创造有利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我们要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仅要关心爱护他们,更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他们的感情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管理。

第二,管理者的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如果只依靠学校的管理,新形式下的管理工作是很难实现的。学校要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开拓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就是在学生中建立管理队伍,让学生来管理学生。年龄、阅历、眼界相仿的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无形之中落实了管理工作。不仅如此,建立学生管理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学生管理模式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团队,对于学生管理模式的运行更要慎重,学生的职位设置要科学合理的同时富有挑战性,给学生更多的晋升空间,极大地调动學生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间要增加学术交流,再各个高校中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不仅仅是对学生工作者研究能力上的一种提升,更是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向社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第三,要加强学校的法律法规建设,依法治国是根本保证,依法治校也不容忽视。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才能实现正常有序的管理工作,学校的日常工作才得以开展。因此,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个法治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人都应该知法守法,作为社会栋梁的大学生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朝辉,范琛.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11(8).

[2]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我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篇7

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身为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规律及方法,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只有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时,教育才会有效。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的管理,应当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为“我要怎样”,从而指导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指导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物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管理,主动健体,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来看,这种管理模式是完全符合它的要求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达到“六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态度、情感、意志与能力。通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使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而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习得根本素质。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的框架已经形成并逐渐走向完善。校学生会和团委以及其下属的每个班的班委和团支部是当仁不让的中坚力量。成立了校学生会及其相应的监督机构。另外,还有值班制度和各种学生自主考核制度等。应该说,这些制度为大面积的培养和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形式。学生们如果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这些舞台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必然会在能动的活动与实践中走向自律,为最终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运作中,不少方面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纸屑随处可见,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不由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和思考。

我觉得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是导致学生自主管理效率低下的思想根源。自主意识的淡薄与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分不开的。传统教育中,学生从小到大,不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要被家长管,老师管;不论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要被家长灌,老师灌。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我永远是被动接收者。他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效果怎样不管,只要能交差就行。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内动力不断消退,独立思想逐渐丧失,成为我们平日里讲的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型孩子。

其次,传统的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当我们看到“学业成绩”这四个字,想到的就是考试分数。也就是说,传统教育下的考试分数就是成绩,就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学生能力的标志。这种评价观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种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会变得急功近利,心气浮躁,自然对自主管理过程中得以培养的隐性的综合能力不屑一顾。

第三,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是导致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认为既然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老师不便干预,便听之任之,不给任何指导和激励。另一类老师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事必躬亲直至身心疲惫不堪。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管理,学生才会自主管理,拥有自主型人格。教师也才能摆脱事务束缚,实现自我超越。

纵观学生自主管理中的一些弊病,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如下:

一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新型教育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暂时的“隐退”而张扬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要转变职能,由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转变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班级干部甚至每一个成员成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评估者和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使学校教育取得各个方面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们将来受用一辈子。

二是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经典名著,影视节目,歌曲绘画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些积淀了人类精神文明的作品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水平,还能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发展。只有当学生获取了辨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情感时,他们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学生自主管理才能行之有效。

三是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在给学生的评价反馈中要让学生觉得分数固然重要,但大家更看中他是否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是否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实践和教育。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鼓励、民主和“向师性”原则。“向师性”原则就是指老师必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产生吸引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老师的专业素养,二是老师的人格

论高校教学档案微机管理

王燕平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学档案微机管理的重要意义,教学档案的分类,并提出了几点采用计算机管理的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教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分类方法方案

一、教学档案的作用及微机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方法的更新,有关教改文献资料及教学管理文件、教师业务档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绩单等文件管理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是否妥善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主要有:一是有助于教学规律的研究;二是有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改革;三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四是有助于学校工作的发展;五是有助于教育的发展。微机应用,网络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标志。原来那种手工管理教学档案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各高校校园网已经建立并投入使用,在校园网的环境下,开发教学档案管理软件,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管理工具,组织管理、检索教学档案已成为现实,采用微机管理、查询检索,对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率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档案微机管理的范围及分类方法

教学档案内容繁杂,它包括国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关教育的条例法规和文件,学校的各种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图纸、挂图和教学工作总结、学生成绩和各班成绩统计、教师业务档案与有关教学材料。采用微机管理必须对教学档案进行合理地分类,确定微机管理的范围。本人就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从教学档案构成的方式看可分为:文书文件和非文书文件两大类。其中文书文件包括:教育、教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学生学籍、学生成绩等有关文献资料。非文书文件是指除文书文件以外的资料。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特殊性,我们探讨的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学档案的范围限于文书文件。

1. 教育、教改,包括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资料,可以按文件形成的年份、文号、性质进行分类编号。

2. 教学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综合性材料,包括上级下达的

教学工作方面的规划、指示等;学校制订的教学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有关教学方面的制度、规定、办法、教学检查、评估和各级优秀教师质量评奖材料、学生运动会材料等。

3. 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上级有关学

科、专业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文件材料;学校有关学科、专业、实验室评估、申报、审批材料;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材料;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总结材料等。

4. 招生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上级有关招生工作的

文件材料,学校的招生计划、规定、生源计划、新生录取材料及

魅力。只有知行统一、教书育人有方的老师才能使学生愿意与其亲近,听从其教诲,积极改正老师指出的缺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四是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主体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由学生会、团委牵头,发动学生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由班委确定班会、演讲、班报的内容,开辟学生论坛

新生名单。

5. 学籍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

学籍卡片、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生学籍变更材料及学生奖惩材料等。

6. 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学校

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要求及安排,校历表、课程表,各系、部专业课程试题库,优秀教案、重要备课记录、教师情况登记表。

7. 教材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自编、主编教材,自编、主编

教学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和习题集等。

8. 教师培训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教师教学情况、教师工

作量的规定及执行情况,教师业务考核材料,教师进修培训的计划、总结、学习成绩等文件材料。

三、教学档案微机管理方案

以上所述的教学档案资料大多是以文书文件的形式存在,只有部分资料如学生成绩单和学生基本情况以电子文书形式存在。这就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收集到的有关文件资料输入到计算机内,使其成为电子产品,方案如图1:将文书文件以A4纸张大小,通过扫描仪扫描成电子图片,然后再根据其内容加以分类、编号,存入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库内,以便进行检索利用。

文件→扫描仪→电子图片→分类编号→加入信息库

1. 教学档案的检索利用

教学档案的检索需要一个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库的客户端管理程序,通过校园网或Intenet询问信息库,并可以通过终端打印机打印出源文件,该程序应具有如下功能:

A、按年份查找:输入年份可查找到该年份的所有教学档案资料;

B、按分类查找:输入某类文件信息,可找到与该类文件有关的所有资料;

C、按关键字查找:输入某个关键字可找到与关键字有关部门的所有资料;

D、糊查找:通过输入不同关键字进行组合查找。

2. 网络连接方案

或征集校旗校徽的设计、校园文明标语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平台。

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篇8

一、医院成本管理组织实施现状

现行医院主要根据《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 对全院各种成本进行核算归集。在组织机构上编设了财务科、卫生经济管理科对全院成本管理统一组织实施。在信息化手段上依托于一号工程、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及各医院自行开发的一些辅助管理软件对全院各个成本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

医院的成本核算模式, 按照“集中统一、财务归口”的原则, 通过一个财务机构、一个银行账户、一套会计账簿、两套会计报表, 实现医院财务的集中统管。按照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开支标准, 统一的成本项目和计算原则, 记录、归集、分配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 是按照实际发生费用计算出的事后医药实际成本, 它反映着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消耗和成本效益情况。

在组织机构上, 医院设置了财务科和卫生经济管理科来加强全院的成本管理。在职责分工上, 财务科主要负责全院资金的收付报领、审核监督和年终结算等;卫生经济管理科主要专门负责成本核算、奖金发放、投资论证等。一般财务科和卫生经济管理科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医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 专门设置卫生经济管理科, 以加强全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标志着医院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集约型管理模式转变。

由于医疗业务本身的复杂多样, 其专业分工十分精细, 使得医疗成本信息庞大而复杂。目前, 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 自行开发符合医院自身特色的辅助软件, 基本可以做到实时地反映各个成本发生点的成本情况, 较好地确保了成本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现行医院成本核算模式对于规范医疗成本的核算管理, 全面反映对内、对外医疗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情况, 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挖掘各个成本点节约的潜力, 评价各个成本点的运行效果, 而现行模式只是关注历史的已经发生的数据, 是一种事后的核算控制, 管理的基点难以延伸扩展到事前、事中, 成本管理难以充分发挥对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二、医院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 成本管理行为主体方面。医院成本管理的行为主体是指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机构, 是成本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现行医院成本管理主体主要是财务科、卫生经济管理科及编配的财务人员,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成本管理质量的提升, 但是财务人员覆盖面较窄、管理素质相对低下、管理机构过于集权,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本管理的深化, 成本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成本管理人员覆盖面窄, 难以形成全员成本管理局面。现行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主要集中由财务科和卫生经济管理科统一实施, 由几名专职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日常的成本归集和核算, 成本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内容、人员十分有限。而成本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员都是成本管理者, 对该成本点的效率效益最能把握控制。医院要想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必须走全员成本管理的道路, 使每一个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均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 建立多元化成本管理网络,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要从思想上明确成本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或是某些管理人员的行为, 而应当是医院每一名人员的责任, 只有每一位员工成为管理主体, 成本管理才能处于真正严密控制之下。

2、成本管理权力划分集中, 成本管理工作被动。权力和责任是紧密联系、相互对等的。享有权力的一方, 可以独立的做出一定的决策和行为, 或要求他方做出相应的行为。节约成本是医院每一个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应的责任对应着相应的权力。现行医院成本管理权力划分过为集中, 只是党委、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 而下面执行层只有履行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 降低了成本管理工作的主动性。集权过大、分权过小, 难以实现成本管理方向性统一, 成本管理工作容易出现“上面政策、下面对策”的局面, 成本管理工作十分被动。必须建立权责统一的成本管理模式, 不同岗位、不同职责, 行使与职责相对称的权力, 这样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实现成本管理向主动型、科学性转变。

3、财务人员素质低, 难以形成成本管理有效的控制力。医院成本管理财务人员不仅需要预算会计、企业会计相关方面的知识, 而且需要军事学、医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而现行医院财务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经过正规财经院校培训, 但多是半路出家, 培训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知识结构的相对单一性和非专业性限制了成本管理工作效用的发挥, 难以形成成本管理有效的控制力。

(二) 成本管理操作流程方面。成本管理的操作流程是指成本管理的具体操作方式、方法, 是成本管理效用发挥的具体实现形式, 主要包括制度体系、数据归集、监督制约、奖励激励等方面。现行成本管理的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本管理的发展, 但是制度不健全、数据互通性差、监督制约机制弱化等降低了成本管理效用的发挥。

1、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降低了成本管理的规范性。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内部规范体系, 相对于本单位来说具有一定的刚性约束作用。但是, 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增加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的形式, 现阶段国家只是在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上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院级成本核算上进行了规范, 而对于科级核算、责任核算并没有明确的规范, 成本管理要求的信息广度和深度在制度上很难有规范的保证,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要求和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本管理处于一种有之不多、缺之也可的边缘地位。

2、成本数据互通性差, 降低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现行医院成本信息复杂、涉及面广, 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归集、汇总、分析数据,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增加了成本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 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沟通很难确保准确性和及时性。举例来说, 药剂科、仪器科由于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 提供给财务部门的数据都是经过处理后的数据, 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 鉴于成本管理对成本数据质量的依赖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管理的质量, 成本管理成为利益主体追逐利益的一种形式, 使利益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相关数据, 成本管理形同虚设。

3、成本管理局限于奖金发放的依据, 弱化了成本管理信息的辅助决策性。现行医院成本管理的结果主要是服务于奖金发放的目的, 成本管理的结果与奖金发放完全挂钩的形式, 容易导致科室管理的重心偏移到成本数据的处理上, 容易形成一种寻租的成本信息, 同时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信息不对称, 确保成本信息准确性的外部监督成本很高, 奖励发放的激励方式成为科室最终追求的目标降低了成本管理经营控制内涵, 忽略了成本管理决策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成本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 成本管理系统衔接性方面。影响成本管理的各项因素分散在全院各个部门、各个医疗活动之中, 成本管理要做到优质高效, 必须实现与医院各项活动的无缝链接。现行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只是就成本而论成本,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计算成本的数据, 与医院其他各项活动严重脱节, 是一种置入型成本管理模式。

1、医院成本管理与医院管理目标关联性较低。医院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优质、低耗、高效, 医院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应当以此为出发点, 实现成本管理和医院管理方向的一致性。现行医院成本管理是按照一定的范围、标准、项目来记录、归集、分配医院运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一种实际成本计算的管理模式。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成本消耗, 成本管理职能弱化为一种事后反映职能, 难以形成对已消耗费用的合理性控制力, 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流于形式。成本管理和医院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 成本管理的触点难以延伸到医院经济活动过程之中, 而仅仅作为一种事后的反馈,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管理目标的实现。成本管理与医院管理目标关联性较低, 容易导致医院成本管理方向性的偏离, 不利于医院整体管理效能的提高。

2、医院成本管理与医院财务会计关联性不够。医院成本管理和医院财务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具体来说, 财务会计是通过记账、算账、报账, 总括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在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的同时, 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会计报表。而成本管理是对每个具体部门和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控制, 提供各个科室的成本数据资料, 具体区分医院各个部分的运营结果。从数据上来说, 成本管理和财务会计是一致的, 但是现行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成本管理和财务会计相互脱离, 各自为政的现象。成本管理并不从财务会计上直接取数据,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财务会计反映的收益和成本管理反映的收益不一致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决策辅助功能。不同的决策导向影响了决策层的统一, 急需建立一套成本管理和财务会计同源、同向的成本管理模式, 确保成本管理和财务会计功能发挥的一致性。

论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篇9

一、“悖论”的现状

土地耕地管理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不占或者尽量少占农用地。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即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甚至可以灵活变通, 没有条件开垦的还可以异地“买指标”, 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如果真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保护土地耕地, 特别是能够按规定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占多少, 垦多少”, 那么我国的耕地是不会大幅度减少的 (除退耕还林还草部分外) 。

但是, 与现实对比鲜明的是一组组令我们触目惊心来的数字:从1979年到1997年, 国家从农村征收了2亿7千万亩土地, 用于城区扩容、修路、建工厂和开发区建设。包括退耕还林 (草) 、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内, 全国耕地面积1999年净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净减少近1900多万亩;2002年,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00多万亩;2003年更高达3800万亩;到2003年底, 全国现有耕地面积比1997年全国农业普查时 (1996年底的数据) 减少了1亿亩。2004年耕地面积再度净减少1400多万亩;2005年度净减少540万亩。现在, 全国耕地面积只剩18.31亿亩, 人均耕地还达不到1.5亩, 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来, 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达一亿一千多万亩 (其中包括1550万亩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这是难以置信的, 大家看看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平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状可知事实) , 这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及“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悖论”形成的原因

1、财说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从财政包干体制变为分税制, 地方财权上移, 地方政府越往下所掌握的财源越少, 事权则层层下放, 负担越重, 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更有众多的考核指标, 就是所谓的“中央请客, 地方买单”之说。例如在2004年, 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4.9%, 但教育事业费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 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 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对于乡镇一级政府, 掌控的财源最少, 但直接面对和承担经济与社会管理事权的庞大人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 省地两级负担11%, 县级负担9%, 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 最后实际上就是由占大多数的农民负担。2004年,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 其中, 地方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 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成为“吃饭财政”, 甚至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依时发出也成问题, 也是乱收费、乱收费, 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

扩大财源途径之一是增值税25%分享部分, 必然激发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上项目, 加速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途径之二是扩大地方可独享的收入来源,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这些大部分与土地有关, 导致在连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口号下, 大量征用集体土地, 不断扩张城市规模, 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以土地生财。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 从此可见一斑。

2、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征地权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国家”和“公共利益”。如开发商建商品房或投资者建工厂需要集体所有的土地, 找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那么, 开发商或投资者和地方政府, 是否就可以代表了“国家”?是否就代表了“公共利益”?这些均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是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所设计的“征地、补偿、批租”制度, 明显使农村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处于被动局面, 是绝对不完整的所有权, 不能有效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也为政府滥用“公众利益”之名而损害农民利益在法理上大开方便之门。

3、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完整。

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权限还小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限范围, 既本人所说的“所有权小于使用权”, 因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者还可以将使用权抵押、出租、转让, 而集体所有土地所有者却没有这种权限。对于商业性质开发而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所有者并不能作为转让所有权“价格”的谈判主体, 必须要由政府来“代理”。

三、有关认识

浅析我国地籍管理现状 篇10

一、我国地籍管理取得的进展

第一, 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土地登记制度逐步建立, 登记覆盖面不断扩大。土地登记公开查询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 土地登记中介代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已经启动, 为扩大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覆盖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取得进展, 修改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 解决了一批多年遗留的权属问题,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 基本建立了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地籍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完成后, 变更调查已形成一项基本制度, 通过半年预报、年度变更调查统计分析等形式, 及时汇总全国土地变化情况, 保证数据的翔实、准确,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了土地管理各项决策的落实。

第三, 土地遥感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大范围运用美国TM和法国SPOT卫星数据以及航空摄影资料, 对全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进行监测, 国家直接准确地掌握了耕地变化情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趋势等第一手资料, 同时, 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重要手段;完成了全国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完成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 监测成果得到较好地应用。

第四, 在不断总结各地典型经验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制度的调查研究, 积极推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地籍管理现代化稳步推进。同时, 地籍管理应用软件的采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为全面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地籍管理存在的不足

第一, 地方上, 尤其是乡镇地区, 对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有一些地方对地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明显欠缺, 仅仅认为地籍管理无非是发发证书、出出数据、调处调处纠纷, 没有把地籍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机构、队伍、经费等均没有必要的保障, 地籍基础建设不能跟得上业务工作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地籍管理事业的发展。

第二, 地籍机构队伍建设与新形势对地籍管理提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地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基层国土管理部门, 从事土地登记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 部分登记工作人员未经岗前培训考核, 加之一些乡镇土地所长期机构不健全, 一些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造成土地登记中出现诸多问题, 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土地登记的规范化, 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 由此引起土地权利争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时有发生, 严重地制约了地籍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三, 土地统一登记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农村土地登记进展困难。目前, 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尚不到位, 土地的统一登记尚未实现。长期以来多部门发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林权证、草原证、土地承包权登记的作用与效力与土地证不协调。

第四, 地籍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 土地登记工作开展难度大。在土地登记发证过程中, 地籍管理、地籍调查和地籍档案管理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然而, 目前国土部门要求只收取工本等费用,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影响了地籍经费投入的保障和地籍规范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地籍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第一,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组织学习培训,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加强地籍管理队伍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加强地籍业务培训, 举办综合性培训或分期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专项培训, 旨在通过培训不断加强地籍人员的土地登记意识, 提高对政策、业务的熟悉程度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第二, 确立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发证统一制度, 推动依法行政, 实现土地登记法制化。应将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的林地、草原、水面、滩涂相关权利登记、统计发证职权划归土地管理部门, 以实现地籍管理利用的统一规划。首先, 要建立土地登记法律体系, 包括立法思想、土地权利的设置、登记规则等都要以法的形式明确, 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规则》和《土地登记办法》等规章, 并上升到立法层次, 加强土地登记的立法工作。其次, 在建立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体系方面, 做到土地登记的权利内涵统一、登记程序统一、登记机关统一和法律依据统一, 保障土地登记在法律方面的支持。再次, 加强土地登记法制建设, 要以关系广大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为基础, 用法律规范土地登记行为, 从房地产上市交易、抵押和拆迁补偿等显化土地权属价值的行为进行规范, 实现土地登记的法制化。

第三, 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 实现地籍资料的规范化和现代化。首先, 加大人、财和物的投入, 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加快地籍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加强地籍基础建设, 加快地籍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其次, 由于地籍管理作用的凸显, 土地登记的地籍管理社会化服务已经充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 更好的完善土地登记资料, 公开查询制度, 充分利用地籍成果, 服务群众, 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前进努力的方向。再次, 做好详查资料、历年变更资料入库等工作, 形成土地登记统一数据库。

企业税务管理现状浅析 篇11

第一,少缴税与多缴税同时存在

不少企业都存在少缴税的情况,主要是对税收政策理和把握不准确。然而更有一些企业为了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铤而走险触犯税收法律,造成偷税漏税。其结果是,一经征收部门查出,势必追征偷漏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一定数额的罚款,严重触犯法律的,给与刑事处罚。为了非法获得节税利益,而使企业的声誉受到严重的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掌握税法优惠政策,合法避税,既能创造节税利益,又能维护企业良好声誉,实现企业双赢的目的。

有些企业存在少缴税情况的同时,多缴税的情况也存在于多数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有些税种在发现这些问题以前多交的税金,国家是不予退回的,这样企业多交的税金就成了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举两个印花税的例子,有些企业委托贷款合同的签订比较频繁,涉及到印花税的缴纳问题。但是相关税法规定,委托人是不用贴花的。而这类企业仍按部就班缴纳印花税,造成大量资金流出企业;还有就是关联企业间借款合同是否缴纳印花税的问题,税法规定非金融机构之间借款合同不予贴花。这些都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税法政策,才能为企业节约税收,获得节税利益。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有:领导对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税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第二,涉税风险与税收優惠政策运用不足同时存在

部分企业由于对税收信息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新出台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一些税法公式理解不透,不清楚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等原因,而导致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税收优惠政策在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大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都有期间规定的,稍有不慎,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熟练全面掌握税收优惠政策,规避涉税风险。

第三,企业未形成有效的税收筹划联动机制

所谓税收筹划联动机制就是,加强机关和基层之间、税源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按照流程化管理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衔接到位的流程运行模式。对相关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或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实行扎口管理,部门联动。加强机关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基层增强对机关的理解和配合,实行机关与基层联动。

企业各部门缺乏联动与沟通,对重大事项未进行税收筹划和安排。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税务筹划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如此。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认为税务筹划与安排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这样使得国有企业在重大改革和经营决策等问题上往往不考虑税收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完成经营责任制而忽略税务筹划,导致事后工作的被动,这样很容易产生被动局面。

以上三点是当前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现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企业领导要更新观念,树立税务筹划意识

由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知识和税务知识不了解,加上财务人员未能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因此在涉及到企业税务问题时,不能主动积极的应对,而是被动接受,或者通过外界关系解决涉税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税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企业领导班子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作为领导不仅要做到自身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而且要积极关注企业税务筹划,从组织、人员以及经费上为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规范税务筹划基础工作,建立税务筹划内部治理机制

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再次,培训专门的税务筹划人员,建立一支精干的税务筹划队伍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反思 篇12

学生方面:日常学习中所要完成的书面作业仍占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足;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经验的积累近乎空白, 学生个人阅读材料少。在动画片、电脑、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充斥着的今天, 学生课余时间选择电视、电脑, 导致学生没有静心阅读的习惯。

教师方面:新课改课堂教学容量大, 大部分教师在大抓教育质量的风气下, 认为无暇顾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部分教师无指导经验积累;部分教师认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有过尝试经历, 可不系统, 缺乏系列, 有效性低, 无持续性。

家庭教育方面:大多数家长到了中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 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阅读关心少, 甚至有干扰作为;大部分家庭中几乎无阅读氛围。

通过反思, 我觉得要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兴趣, 好书引读法。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以我们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 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很容易被吸引, 更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更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只有选择了适合孩子口味的, 孩子才会对阅读课外书有更大的兴趣, 并能让这样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以后。像《猜猜我有多爱你》、《小蓝与小黄》等一些绘本读物, 有漂亮的插图又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低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在阅读课上, 和学生一起一页一页地翻看, 边看边猜, 边猜边看。还让学生发挥想像, 创编故事。学生对这样的阅读兴趣浓厚,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巧用故事, 诱发悬念法。

故事人人都爱听,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立竖,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在教师声情并茂, 娓娓道来之中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 期待大结局之际, 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还没结束,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们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注重展示交流, 体验阅读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采用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沙龙、知识竞赛、现场作文等方式, 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的给学生肯定和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外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 让他们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知识和信息, 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 就一定要读完, 千万不可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选择读书的时间, 不能想读就读, 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 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 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 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 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 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营造书香家庭

家长和社会也应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 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 多陪孩子一起学习, 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 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 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 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倡导亲子共读。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20分钟, 每周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 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上一篇:油罐计量下一篇:公路养护事业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