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教学现状

2024-09-14

学生与教学现状(通用12篇)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 职业学校发展迅猛, 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前, 职校招生要达到一定分数才能进。而现在, 为了争夺生源, 不管质量如何, 即使初中毕业考试总分只有2位数也照收不误, 来者不拒。导致目前进入职校的学生不仅学业不良, 行为、习惯、心理甚至道德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

一、缺乏自律

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学就学, 不想学就不学;他们对学校的要求抱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漠视和抵抗。什么理想, 什么追求, 要我付出, 宁可不要, 只追求此时此刻的快乐和满足, 而且仅限于物质上和感官上的满足。那些低级庸俗的, 甚至极其无聊的, 乐此不疲。如:上课玩手机、睡觉、看小说;下课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拉帮结伙、称王称霸;佩首饰、赶时髦、谈恋爱;甚至偷窃、敲诈、赌博、搞破坏。对于老师的提醒、批评和教育, 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 轻者听而不闻, 重者还和老师强词夺理, 甚至还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

二、缺乏羞耻心

职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口头上的提醒和要求很多学生是不会理你的, 除非你盯住不放。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学生应该做到的, 老师已经提醒了好几次, 我再这样, 实在不应该, 有点对不起老师, 有点惭愧。但他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大多抱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不认为是错误, 几乎没有想改的愿望, 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一旦老师紧盯, 也是被迫无奈, 应付而已。更有甚者还耍赖, 就是不想按学校的要求做。

三、对学习不感兴趣

很多老师上课有这样的现象:你要是讲课本学习的东西, 刚开始时可能有几个同学听, 几分钟后, 大部分同学就不听课了, 老师讲课很难进行。但是你要是给学生讲课外的东西或自由聊天, 学生很乐意。

以上职校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 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个人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除了先天因素、自身缺陷心理之外, 家庭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职校学生的家长在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思想观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欠缺和问题, 还有为数不少的离异家庭。这些家长要么放任不管, 要么宠着顺着孩子, 使孩子变得非常的任性, 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 说不得, 碰不得。社会因素, 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原先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念不再有支配性, 偶像失去了光环, 权威失去了威严。市场经济诱发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原先的那种追求崇高的激情被追求物质享受所取代。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中, 考大学也不过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找一份好工作也就是能赚更多的钱。大学生尚且只是围着金钱转, 职校生学业上无所追求, 那就更挡不住外界对他们的种种诱惑了。他们经常泡在网吧里打游戏, 聊天, 留连忘返;沉浸在宣扬色情和暴力的街头出售的口袋小说和卡通图书中不能自拔。逐渐形成了是非不分、好坏不分、善恶不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因素。几年前, 初级中学学生人数普遍翻番, 班级学生数都在50人以上, 甚至多达60多人。那么多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那些不怎么要学习的, 自觉性差的, 家长又不怎么重视的学生, 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还有, 即使成绩很差, 也照样升级。初中基本取消了留级制度。这样, 原来知识还没有消化, 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学习意愿彻底丧失。听不懂又不想学, 整天坐在课堂上要装出听课的样子是不可能的, 必然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对于这种情况, 老师也没办法。

目前职校也没有留级制度, 实行学分制。没有修满学分, 学校象征性地补习一下, 学分最后还是送的。学生除非犯了刑事罪, 学校是不能开除学生的。这样, 本来就对一切无所谓的学生, 他们就更无所顾忌了。缺乏羞耻, 缺乏畏惧, 你要叫他 (她) 改过, 几乎是不可能的。

面对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因素,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 改善缺乏自律、缺乏羞耻心, 畏惧感的现象。所以应加强学习《弟子归》。其次是创造一个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法”可以解决当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育问题。

快乐教学法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双边作用”,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 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 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 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实施快乐教育, 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积极健康的快乐情绪。以快乐的情绪感染人, 以快乐的氛围熏陶人, 以快乐的理念开导人, 以快乐的内容启迪人, 以快乐的方法培养人, 使学生乐而有度, 乐中受益。实施快乐教学法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 率先垂范, 言传身教的原则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是有效实施快乐教育的法宝。学生都喜欢微笑的快乐的老师。快乐的教学氛围容易让老师的创造性和主导作用得以最大的发挥, 更容易让学生增强自信力, 激发想象力, 激活创造力。教师应当用快乐的语言开导学生, 用快乐的行动影响学生, 注重言传身教。

(二) 尊重个体, 有教无类的原则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斯宾塞主张永远把孩子作为一个主体, 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诱导和发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应当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体, 承认个性差异, 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实施快乐教育时, 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说笑上, 不能无视他人的自尊和人格, 应特别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进取心, 体现出爱心不论亲疏, 教育不分种群。

(三) 理解宽容, 巧妙暗示的原则

斯宾塞认为孩子从幼儿到少年这个期间, 暗示就像是点燃他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 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 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 孩子们从这些暗示中, 隐约可以看见未来的曙光。积极的暗示, 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 必定会在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

(四)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原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快乐教育同样需要本着注之以爱、启之以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在循循善诱的工作中需要抓住时机, 以朋友的身份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用真爱和智慧把快乐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让快乐酝酿出学生不屈的勇气, 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 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走向成功。

教育就是教人育心, 一个拥有快乐心态的老师, 看学生时, 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 而一个不快乐的老师, 看到的更多是学生的缺点。教师要想让学生快乐, 就应该做到表扬的事高声地说, 批评的事幽默地说;紧张的事轻松地说, 严肃的事和蔼地说;激励人的事动情地说, 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将来再说。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2

一、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笔者在几所农村中学做过一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如下:

1、你读过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几本?请选择:4、3、2、1、0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0、3、8、89(此数据为几所学校平均中间值,取整数,以下同。)

2、除四大名著外,你读过几本课外书?请选择:10本以上、5-10本、3-5本、1-2本、无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0、9、32、593、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吗?请选择:每天、经常、偶尔、从不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0、3、34、634、你渴望阅读课外书报吗?请选择:非常渴望、渴望、无所谓、不渴望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9、29、49、135、你家里能为你提供课外书报、杂志吗?请选择:能、不一定、不能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14、74、126、你家里对你阅读课外书支持吗?请选择:支持、无所谓、不支持(请说明为什么?)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12、57、31(其中主要原因是家长怕影响学生学习占94%;其次是怕看不健康的书籍占5%;另外个别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7、你有机会阅读课外书报吗?请选择:有、不一定、没有(请说明为什么?)

最后调查结果百分比依次是:5、18、77(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也借不到课外书占92%;另外是家长不支持占7%;另外个别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从上面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一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小。没看过四大名著的同学竟达到89%,连一本课外书也没读过的也达到59%,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而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却高达63%。

其二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不强。非常渴望阅读、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总共只有38%,只占三分之一强一点,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渴望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其三是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从第5、6条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其四是农村学生接触到的课外书、报、杂志太少。从第7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机会阅读课外书的比例高达77%,而主要原因是没有、也借不到课外书,占92%。

从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

二、由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用心爱心专心 11、转变观念、增强课外阅读意识是当务之急。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在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的31%的学生家长中,怕影响学习的占94%。绝大多数是观念问题,这些家长还是以往老的观念,认为上学就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考个高分。他们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知之甚少,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知之甚少;甚至在学生当中,大多数同学的观念也是陈旧的,对课外阅读抱无所谓态度的占49%,几乎一半。因此,转变观念,增强课外阅读意识是当务之急。而增强课外阅读意识,要先从学生入手,学生意识增强后,进而影响家长,最后使学生、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

2、解决课外书籍的来源问题是关键。近些年,我国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因此,一些家长舍不得花钱买课外书,订阅报刊、杂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第5条中:“不一定”能提供课外书的家庭占74%。学生连课外书都见不到,又哪里去读呢?因此,解决课外书籍的来源是关键。

三、如何促进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

1、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

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再采取一些措施,如开放课堂的办法,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兴趣很浓时,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过来的。

所谓开放课堂,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作为自由时间向学生开放,教师在上面讲课本知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或没有意义的内容可以不听,在下面自己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促进学生对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

开放课堂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把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一堂课时间交给学生,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然,开放课堂也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把握好尺度、分寸,要有正确的指点、引导方法,才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2、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别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而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农村学校在硬件设置建设上面可能还没有图书室,图书室里的图书也不太多。但如果有则可以充分利用,把图书室里的藏书借给学生,增加藏书的流通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也能从一个方面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当然,没有图书室的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建立图书室,为学生服务。

勤工俭学,订阅报纸、杂志。课外书本里有些知识可能有许多都是旧的,不够新颖,而报纸、用心爱心专心

2杂志里面的知识、信息则大多是新颖的,学生应该多接触一些新知识、新信息。而报纸、杂志的来源又是一个问题,当然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进行解决。如不行,也可带领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积累一定资金,为学生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杂志。

3、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

多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文学大师们留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严谨,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阅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泛读比较“粗”,只是对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基本情节、人物关系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则比较“细”,需要对作品进行仔细、反复阅读,对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深入研究。要钻进去、勤于思考,对文章开头、结尾等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也就是要我们努力积累知识,认真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任何资料只要积累十年,就可以成为学者。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积累,不积累则等于白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在作文中就可以得到运用,这样,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 创新 接受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65

通用技术课是近些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传统课程形态的一个创新,这门课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和国内的教育背景来看,开设这门课很有必要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课程设置中都有与技术相关的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之前我国教育一直把技术教育与学生的文化教育分离开来,导致我国学校内的综合教育长期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用技术教育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并且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但是由于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属于摸索、尝试的阶段,因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专业教师的匮乏等等。下面我将介绍一下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接受方面的现状。

首先,通用技术作为我国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新内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也没有专门的课程供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作为教师来讲,也没有相关方面的教学经验,一些与通用技术有关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国内的通用技术课程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或者不成熟的阶段,通用技术课程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大都难以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直接的吸取经验,因而他们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中有关技术教育的内容。

但是由于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未必一定符合我国现在教育的现状,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在引进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实际的从业人员又少之又少。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技术类学科一直被视为传统学科“康庄大道”的“支路”,一直得不到重视,甚至一些家长、教师认为只有在专业的技术学校才有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必要,因此通用技术的发展阻力重重。另外,由于学校相应的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的不同步,也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孤立无援,束手无策。

其次,在日常的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在对这门课的接受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学生们普遍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是“副科中的副科”,由于通用技术内容在考试中占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门只需要应付应付就可以的科目,因此,面临着其他学科繁重的作业压力,学生们往往把通用技术课用来做别的科目的作业。在一些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对通用技术课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些学生不知道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什么内容,更不知道教师所云,因此也就不会对这门课有认同感。

第二,由于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正确的引导,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因而这节课便成了一些学生的“休息课”,既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实践锻炼。另外,一些学生只是对通用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小实验、动手作业的任务感兴趣,却没有把这种兴趣进一步上升到通用技术学科设置意义的高度,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舍本逐末”,因而,学生在接受这门课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我认为要改善这种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自己要提高教学素质,同时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由于通用技术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并没有为教师的教学积累许多的经验,因此,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我认为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加强通用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熟悉与通用技术有关的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将所学的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并且积极地改正。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通用技术课程

学生作为课程接受的一方,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缺少对社会现状的认识,认识不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实用性与价值,并且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举一些实际的示例,来说明通用技术课对他们日常生活以及日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自发的提高对这门课的认识。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这门课的信心,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三、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对这门课的积极程度以及学习能力。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内容强制灌输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厌恶这门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本门课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门课对日常生活的帮助作用,从而自觉地提升起对这门课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教学步骤的视频,使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提升。另外,还要使家长、学生、教师重视通用技术;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硬件设备的同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4

1.高中化学中“学生实验”的教学现状

当下,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实验”的现状很不容乐观, 和新课改的要求相比, 无论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评价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从教材来看, 现有的化学教材都没有单独的在目录中把“学生实验”列出来, 贯穿于整个教材的是“科学探究”、“活动·探究”等。

从教学来看, 一些老师因为周课时比较少但是又想要让知识一步到位, 因而就需要对内容大量的进行补充, 相应的也就挤占了学生的实验时间, 甚至有的老师用演示实验来代替“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实验, 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从教学方式来看, 虽然一些老师是使用的新教材, 但是教学方式仍然是很传统的, 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也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提高。

从条件来看, 部分领导由于没有对验室的建设形成重视, 就导致部分学校的实验条件比较简陋, 很难去实现教材中的实验, 与此同时还会发生大班额的现象, 阻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

从评价来看, 目前的评价机制是很不完善的, 尤其是关于“学生实验”的评价, 有些学校在对学分进行认定时, 没有在评价内容中把“学生实验”列出来, 这就导致了“学生实验”出现淡化甚至削弱的现象。

从被高校化学专业录取的新生来看, 他们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操作能力良莠不齐, 一些学生具有比较娴熟的操作技能, 但是也有学生连简易的操作都无法完成。

2.高中化学中“学生实验”的教学对策

2.1选定高中化学中的“学生实验”

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原理及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行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对实验进行选择, 尽可能的要以学生为主体, 对实验的开放度进行控制, 从而对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实验”进行选定时, 要从教材的“活动·探究”、“观察思考”等栏目中把符合现实的“学生实验”挖掘和提炼出来。

2.2设计高中化学中的“学生实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积极探究和自主活动的情景进行创设, 对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过程进行引导, 同时还要学会分享和合作, 对探究的欲望进行提高, 这样设计出的“学生实验”才既可以与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又切实可行。在对“学生实验”的方案进行设计时, 老师要适当的进行引导, 同时还要把学生的实际水平纳入考虑, 因而, 我们可以把活动分阶段的来进行, 这样可以有助于老师有效的对课堂教学的活动进行控制。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这一章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进行明确, 对实验所用的实验用品进行探究;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要有明确的让学生去进行研究的方向, 例如催化剂、温度和浓度等, 接着学生把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交给实验组, 组长进行汇总后再把方案交给老师, 然后老师提出合理化的意见, 同时还要在学生实验前告知学生。现这章的学生实验的设计如下:

实验目的:对催化剂、温度和浓度等对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

实验用品:

仪器:量筒、水槽、导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镊子、药匙、试管;

试剂 :二氧化锰 粉末、碳酸 钙粉末、块 状碳酸钙 、Fe Cl3溶液、3mol L的盐酸、0.5mol L的盐酸、3%的过氧化氢溶液以及具有大致相同表面积的铁片、镁条、铜箔。

实验方案:

1.设计依据

对化学反应快慢有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时对化学反应快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2.方案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 对实验方案合作进行设计;和其他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从而对最佳方案进行确定。

(1) 催化剂对于化学反应快慢产生的影响;

(2) 温度对于化学反应快慢产生的影响;

(3) 浓度对于化学反应快慢产生的影响;

(4) 其他条件对于化学反应快慢产生的影响;

2.3评价高中化学中的“学生实验”

在对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进行评价时, 要坚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和发展, 注重对过程性进行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 所以, 在对化学学分进行认定时, 老师要在课程模块的学分里加入对学生实验内容的评价。

另外, 学校的领导要高度的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有所重视, 注重对实验室进行建设, 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督促, 可以给予适当的赏罚;重视对实验课题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室的开放来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和平台, 让学生在互动中、在合作中、在思考中、在探究中对实验能力进行提升;注重对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结果的评价, 基于学生实验的现状, 真正的把措施落到实处, 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摘要:本文对高中化学中“学生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应的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以便可以更有效的对“学生实验”进行开展,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磊, 支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俢) 教师用书.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91-92

[2]熊宗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三所高级中学为例.池州师专学报, 2007 (3) :128-131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所以不高,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情调查分析

1.学情调查

笔者于3~5月对某高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10级三个班和11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75份问卷,调查问卷采取态度量表和开放题形式,在态度量表问卷填写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对有些问题没有填写答案,并不影响调查效果。

(1)会计专业学习情况调查。就问卷调查情况而言,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很一般,比例占69.5%,认为自己学得好的学生占10.3%,学的比较好的学生占8.5%,此外,还有10.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比较差。

(2)对经济法课程认知情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经济法课程比较重要,这个比例占87.95%,12%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重要,还有5%的学生认为经济法不属于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3)对经济法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喜欢,占66%,只有6%的学生喜欢,7%的学生比较喜欢,20.5%的学生不喜欢。

(4)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难度认知。55.4%的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存在一些难度,31.3%的学生认为有难度,认为没有难度的学生仅有13.3%。

(5)是否按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完全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占28%,41.5%的学生能够在少数情况下预习,22%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预习,仅有8.5%的学生能够做到每次都预习。

(6)对课堂中所进行的案例练习采用的方式调查(参与程度)。8.5%的学生独立完成,23.2%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完成,53.7%的学生将讨论和独立完成结合在了一起,没有理会课堂案例练习的学生大约有14.6%。

(7)小组合作学习收获程度。认为没有收获的占27.7%,认为有些收获的占60.3%,认为收获很大的占12%。

(8)参与课堂讨论情况。57.8%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39.8%的学生会偶尔参与,2%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进去。

(9)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的原因。23.75%的学生因为不会而不愿意参与讨论,51.2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0%的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喜欢听别人讲的占48.75%,怕说错、怕同学笑话的占16.25%,不喜欢思考的占5%。

(10)课后复习巩固情况。经常复习的占2.4%,较少复习的占26.5%,偶尔复习的占42.2%,没有复习的占28.9%。经常花时间做课本上的习题和印发材料上的课堂训练题的占4.8%,较少花时间做习题的占22.9%,偶尔花时间做的占37.4%,没有做的占34.9%。

2.学情分析

由于上述五个班已在三年级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五个班平均通过率为45%,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得知,学生的课程学习存在分化现象。从上述问卷调查、部分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积极性普遍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1)专业学习不好影响经济法课程的`学习。

(2)部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还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待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学习无动力,考试无压力。

(5)部分学生因为未做到课前预习和复习,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二、对策

从上述学情与教情两方面调查分析来看,经济法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差,既有学生的因素,更主要是教师的因素。任课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切实做到删繁就简,对于课堂内容要做到精讲。在安排教学内容难度时要恰当,确保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将来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将其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结合,重视能力本位,对于每一个课程的单元教学内容应该精心设计,选择的案例应该和现实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中进行的案例分析训练就是现实中经济法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3)对于每一次讲课所需要准备的知识和技能,都应预先告知学生,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无法参与课堂互动的现象,也能避免教师辛苦讲课,教学效果差的情况。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5)教师应将经济法学习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若能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和方法,不但能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盲目、畏难的情绪,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6)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适当的布置训练作业,实现和课堂的互补。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分层次的案例训练题,并在晚自习下班辅导,尽可能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解答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成就感。

2.加强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再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权威,应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接纳教师。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 田径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46-02

一、大学体育田径运动现状

第一,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弱。身体素质直接决定了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再加上当下大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所占课时逐年减少,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方面得到的锻炼机会与锻炼时间也不断减少,学生没有机会养成良好的田径运动习惯。田径能力弱的学生更是产生了懒惰心理,认为只在需要在考试前拼命跑一段时间,考试过了就再也不会主动去提高自己的田径能力。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田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田径运动过程中技能的掌握。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所有的大学体育运动项目中,田径运动得到的学生支持率最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乏味。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第一印象来自于所任教的教师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田径运动长期呆板、僵化、枯燥的教学方式自然会让学生退避三舍。

第二,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个人要求也非常低。很多大学生公开表示自己对田径运动的成绩不在意。在学生眼里,田径是一项对个人毅力要求非常高的体育项目,要想获得好的田径能力,需要克服相当大的困难,还要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得以提高。再加上大学生田径运动中的训练时间与训练条件都很难满足,这进一步提高了田径运动的难度,自然没有大学生愿意做这样一件“自找苦吃”又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太多帮助的事。基于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田径运动的意义,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感受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当然,在硬件条件上,田径运动的场地,相关运动设施的使用都要尽量人性化、便捷化,以方便大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锻炼。

第三,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主要以自愿为原则进行构建,越多学生支持开设的课程就越占主体地位。但高校对于学生体育运动的偏好过于关注,这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偏食”现象。当今的高校选课机制虽然能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业,但却让那些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成效的课程慢慢边缘化。其中,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学生选得多的大部分都是跆拳道、瑜伽、篮球、网球、羽毛球等,此类课程趣味性相对较强,观赏性与表演性更强,学生自然爱选。所以,相比之下,田径运动的训练过程枯燥,难度又大,学生自然不爱选。但从长远来看,田径运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不止一点。田径运动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心血管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的精神,能培养出学生坚毅的品格。因此,当下的高校选课机制,一味助长了学生的偏见,弱化了国家对于学生田径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田径运动教师方面

在田径运动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构成了整个教学的框架。田径教师的体育素养决定了田径教学中示范运动的规范性,而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田径运动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越高,越能给学生带来正确而充满美感的示范。基于此,田径运动的教师不仅要通过不懈的锻炼与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在教学中穿插田径运动方面的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田径运动知识。田径运动的技能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田径锻炼习惯更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先打好学生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明白田径运动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详略得当,以学生的眼光去讲课,让学生能在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田径锻炼。当然,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田径运动的训练不能求快,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情况,配备合适的器械,让学生稳中求升,保证安全训练。

(二)田径运动教学方面

田径运动的理论教学在于让学生明白田径运动的意义,明白田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情况与相应的处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田径运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结合起来,教师应在讲解田径运动的基本技巧之后,把田径运动中的安全事项与问题进行全面解说,保证学生能妥善处理自己在田径运动中遇到的心理与生理问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在于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训练。通过互相帮助,互相进步,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田径运动实践中去。分组一段时间后,教师可安排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成果验收,并及时发现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三)田径运动考评方面

现在高校对于田径运动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田径理论成绩考核,平时的田径成绩汇总,田径技术评定与达标评定四种。学生对这四方面构成的田径考评体系普遍存在不满心理,因为这样的传统考评体系过于“一刀切”。每个学生所拥有的身体素质与基础都是不一样的,考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最初接触田径运动时的体能情况与田径训练后的体能情况之间的对比上。但在当下田径运动考评体系中,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众所周知,仅从身高一项来说,腿长且肌肉发达的学生天生就在田径运动中占优势,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可能哪怕再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状态,更别说学生个体差异产生的影响了。所以这样的田径运动考评机制只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是田径运动这材料。只有淡化此类传统田径运动考评中的评优功能,突出田径运动考评的导向性,以激励为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如对于本身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要想达到考评标准本来就存在难度,但与原先的状态相比,只要学生进步大,就应该得高分,就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死掐一个标准不放,让学生彻底丧失对田径运动的信心。要知道,一切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们做更好的自己。田径运动考评更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上,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享受运动的乐趣,并能在长期的田径运动锻炼中收获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坚持不懈的运动品质。

(四)田径运动课程方面

大学生体育中跳高、跳远、短跑、跨栏、标枪、铅球等项目是田径运动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育技巧要求高,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也各有千秋,所以在课时方面的需求很大。但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田径课时的数量却在不断下调。从最初的348个课时(按1980年标准),到108个课时(按2006年标准)。课时的减少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田径锻炼机会,更没有机会培养学生田径技能,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压力增大。

(五)其他方面

田径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其项目特点决定了训练时对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田径的运动场地不仅要处于室外,而且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如跳高、短跑、铅球、跳远、跨栏、标枪等项目,训练时场地一定要空旷以保障学生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大风、下雨、下雪、大雾天气是不可能进行田径运动的。但就目前的状况,虽然高校都会配备田径棚以供学生训练,但大部分场所地都已经被球类活动、舞蹈、武术,甚至健美操所挤占,在安全的前提下,田径课程的有效开展难度很大。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了田径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可以说,这些外在因素让大学生田径运动变得“虚有其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体育中田径运动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可知,高校一方面要重新认识田径运动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在课时安排与场地设施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田径运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情况进行科学教学。考虑到学生田径锻炼能力普遍偏低,在进行教学时,应循序渐进的让学生适应训练的强度。同时,在田径运动的考评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自觉锻炼,重视学生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上,考虑到田径课程受到场地与天气影响较大,应协调好各类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田径运动的正常安全进行,让田径运动真正成为让大学生受益一生的体育项目。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萍.浅析影响大学田径课教学效果的因素[J].当代体育科技,2013(8).

[2] 闵桓.试析大学田径课运动水平和提高策略[J].高中生学习,2013(12).

[3] 赵振义.关于田径教学在大学体育课中被边缘化的思考[J].体育博览,2011(16).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7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 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 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 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 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 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 即人到心不到, 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 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 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 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 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 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 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 一部分网上下载, 一部分抄袭别人, 一部分自我乱造, 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 起点低, 认识缺位。

起点低,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 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 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 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 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 长期的“审美疲劳”, 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 到了高职阶段, 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 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 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 对于思政课, 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 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统一教材, 既有理论性, 又有深度, 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 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 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 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 一方面, 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 更应该把专业学好, 另一方面, 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 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 高职院校不重视, 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 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 一是,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 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 尤其对于思政课, 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 做起来轻视”。二是, 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 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 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 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 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 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 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 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 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 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 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 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 教学任务繁重, 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 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 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 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 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 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 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 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 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 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 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 目前, 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 师生比的严重不足, 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 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 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 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 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 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 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 学校强化———德育为先, 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 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 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 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 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 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 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 由校及班及个体, 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 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 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 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发动全员参与, 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 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 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 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 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 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 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 教师细化———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 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 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 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 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 职学生群体, 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 文科理科也不一样, 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 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 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 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 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 情感更丰富一些, 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细化自身教案课件, 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 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 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 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 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 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 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 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 教学优化———践行为主, 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 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 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优化, 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 优化教学路径,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 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 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 如辩论赛、读书会等, 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 使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 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 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 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 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 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 “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 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 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 优化教学模式,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 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 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 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 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 笔者讲爱国主义时, 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 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 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 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 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 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 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 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 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 好之, 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摘要:高职院校某些学生对思政课有厌学情况, 本文从思政课教学现状入手, 基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以真正能实现思政课的基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坚.内引外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8

1 深入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近年来, 国家的教育教学政策有了整体的转变, 新课改为中职类院校师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中职学生自身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表现在学习英语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胜过文化课。很多学生由于初中文化课学习成绩差影响了中考成绩, 进而选择上职业学校, 其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他们普遍认为:文化课学得好不好无所谓, 只要专业技术过关就行;更有甚者干脆就选择了放弃。其实, 每门课程之间都是相通的, 平时写个请假条可能会用到语文知识, 买东西给钱会用到数学知识, 每天出行坐公交、坐地铁会用到轨道交通的专业知识, 工作、旅行时坐飞机会用到航空服务的知识等。当今的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英语定会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必备技能。

(2) 自身的英语底子薄弱导致信心不足。很多一部分学生初中时英语基础就太薄弱, 有的甚至连英语有多少个字母都搞不清楚。听到英语就头疼, 以致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英语无关的事情, 比如睡觉、聊天、玩手机等。学生们普遍反映, “老师我们也想学, 可真听不懂啊!“”看到英语我就头疼了!”“老师, 饶了我吧, 我真不会啊!”……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 甚至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已走进了死胡同, 到了亟需整治的阶段。

(3) 极少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 但方法不当导致其实际运用英语口语的能力较差。

凡此种种, 当今的英语学习现状真是令人堪忧。作为一名中职教师,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 深入反思教师自身对学生的认知情况

目前普通高中不断扩招, 使得中专类学校生源越来越差, 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考分数很低甚至是无分数的学生, 或是被父母硬逼来上学的;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家庭贫困上不起高中的, 可在中专学校还能享受免学费的学生。在实习前的用人单位面试中很大部分学生连简单的英语会话都听不懂, 更不用说流利地跟面试官交流了。这些真的是让我们这些中职的英语老师汗颜哪!

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 只有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独有特点大体有以下几个。

(1) 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缺乏强烈的认知。中职学生选择上中职类学校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就业, 因此, 他们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 以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术就行了。所以, 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尽量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如, 经常引入专业词汇进行实地学习, tour leader (领队) 【旅游专业】, cocktail (鸡尾酒) 【酒店专业】, flight number (航班号) 【航空专业】, security check (安检) 【地铁专业】等, 同时练习英语应用文写作、英文履历表填写等;在课堂内容方面, 补充贴近当今时代需求且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努力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 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极为薄弱。大多中职学生中考时英语成绩不高, 更有甚者中考英语成绩竟然是个位数。虽然中职学校的教师们也都知道这一点,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教学进度去完成教学内容, 而不能照顾到那些基础极其薄弱的学生, 导致他们进入“不懂、不学、不会”的怪圈之中。今年笔者教学的2015级航空服务专业和旅游服务专业, 即使是高职班的学生, 在上第一堂英语课讲音标时全班就有90%以上不会读, 更不会写音标。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啊!音标是学习英语单词读音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 面对此情此景, 笔者只好从头到尾地讲授48个音标发音规则并一遍又一遍带读。作为从教多年的中职教师, 这种情况基本每届新生都会出现。

(3) 深入挖掘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和长处。中职类院校学生也有许多普高学生所不具有的优势, 如他们动手和动口的能力都很强, 并且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对集体行动的积极性。这些优点使得他们有很多潜在的能力有待开发。中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个性上的共同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学习、竞赛猜词、情境实践交流、模拟对话等英语教学活动,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 反思:转变观念, 切实改革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去。采用启发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 通过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技能大比武等全校性的英语大赛, 把教与学生动地融合到一起, 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 采用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只有把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出来了, 才会使学生真正地爱学英语、会学英语, 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将所学的英语会话应用到实践中去。

人们都说, 教师的工作就是良心活儿。没错, 作为英语教学者, 笔者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当有同学不会读单词时, 笔者会采取领读、全班齐读、分组朗读、单人朗读等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和强化他们对英语单词的基本认知。在讲述英文对话的过程中, 笔者大量地引入图片和实例, 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分角色朗读, 再模拟场景练习对话, 最后转换场景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分层次练习。当遇到书中的阅读短文时, 笔者通常采取略读和跳读等方式, 教授给学生重点的词组和语言应用方式, 而不是长篇累牍地把时间浪费在语法和时态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无实际用途的内容上。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 笔者通常会提前准备与该专业相关的词汇引入到基础英语教学上, 使学习英语真正做到为其所用。而对于高职升学班的英语教学, 笔者则更侧重于对学生英语语法和词组搭配等书面写作和翻译上。只有针对不同的升学和就业去向, 有的放矢地灵活教学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年轻英语教师, 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时刻兼顾学生的学习现状, 努力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彻底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为中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添砖加瓦,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相信, 只要发自内心的去培育我们的学生, 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一定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摘要:英语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国际通用语言, 全世界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语言。然而现如今, 很多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极差。作为英语教学者, 我们不得不深入地反思今后中职英语教学的正确走向。如何使我们的学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如何使他们在今后的服务岗位上立足,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并改良这一现状。

关键词:中职,英语,现状,反思

参考文献

[1]肖嫚.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2) :103.

[2]张恩华.非英语语境下如何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153-154.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9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 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

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旨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设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二) 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认识

1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十分必要

为了掌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在开课之初,我们连续三个学期 (即2005~2006学年第一、二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在选修的603名学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如近几年到院系进行的就业工作调研) ,有9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在2005-2006学年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你选修就业指导课希望在哪些方面受益”的选答题。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程序,提高就业能力,56.35%的学生希望能掌握了解自我的方法,另有11%以上的选修学生希望获取其他方面的帮助。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的目的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一致。

在2006-2007第一学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增加了四个选项了解学生:“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目的?”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就业知识,为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遵循有利于学生建立职业理念、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的课程设计原则,在“关于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见”中,我们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学年上学期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供三、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下学期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供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灵活互动的情景教学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结合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

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在选修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26份。统计数据显示:本学期授课的对象主要为三、四年级大学生,仅有3名二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但这三名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很有帮助,应该让更多的低年级的学生能选修上“就业指导”课。即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应只限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时,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量大、期望值高,而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要很好地完成两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困难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反复调研决定:从2005~2006第二学期起,每学期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设置“就业指导”课。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尽可能兼顾各个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需求,对原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并且暂时不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即修改原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由每学年一次,每次18学时改为一学年两次,每次18学时;授课对象也由原来计划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改为面向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课程整体安排作相应的修改。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顺序为:大学生生活与就业,职业决策,寻找满意职位的方法,就业知识与技巧,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招聘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类型,用人单位的基本招聘形式等。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安排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5年9月,武汉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之初,无论是在教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只在文理学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承担。2007年9月,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我们又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各设了一个就业指导课的课头,任课教师分别是工学部和信息学部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了一支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分别设在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就是这样一支兼职的教师队伍,灵活地应用自编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PPT文件),完成了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务》于2007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出版。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指导课在“武汉大学2005年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积极性较高,评价较好。但是不可忽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列入我校教学计划,受教师、教室等因素的限制,现在仍然是以“上大课”的形式将几个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层次不齐,需求相差较大,不可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同时兼顾几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不能较好地实施个性化辅导,也不能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更谈不上让有选修该课程意愿的学生都能参加课程学习。每学期开课之初,仅文理学部这一个课程就会收到80~100份左右的选修就业指导课申请,迫切要求增加他们为该课的选修生。可是我们现有的力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师工作量十分饱满,若再增设新课程,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师和学生不负责任。所以没选修上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只能期待下个学期能选上这门课了。不仅如此,受教室、学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为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全面开展,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因受教学时数的影响,要增加到教学方案之中有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我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面临如下的问题:第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受益面不够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科学生选修的需求,每学期都有一部分本科学生没选修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第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没有分年级、按学部或相关专业开设,致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时数需要增加,教学内容亟需修改更新;第四,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实施。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几个建议

(一) 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迅速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当务之急要迅速改变目前只有少数兼职教师承担全部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状况,组建一支全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兼职教师承担且兼职教师人数较少,这些兼职教师分别从事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入地教学和研究,不能开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程来满足更多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兼职教师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时,正常的教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学机构,有专人负责整体规划并落实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计划,组织有意愿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的副书记、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教学课程学习,使他们能根据本院系特点,承担本院系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总之,要多渠道、多层面加大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要加快校内、校外教师人才的引进,迅速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二) 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步伐,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

经过了近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并增加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二是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充实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四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学部和专业的学生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分类进行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及研究,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雪.就业指导是问题, 还是课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20.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10

一、自主学习及其关键因素

当前自主学习理论派别很多, 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不一。但总体来说,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国外语言教学中与自主学习有关的表达形式主要有au-tonomous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self-instruction, inde-pendent learning和self-access learning等。这些表达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自主学习的核心——“自主”, 即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作用, 突出学习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这种学习模式中, 自主学习者能控制自己的学习, 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服务, 能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及如何学, 能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因此, 对学习主体而言, 能否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保持主观能动性。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习也将是有趣的和高效的。2) 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方向标的作用, 应包括学习内容、具体学习时间表、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等各方面的具体内容。但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之上, 要求学生对自身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对一段时期内的自我定位要明确。3) 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培养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减轻学习负担,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是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表明, 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而自主性强的学生又能够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可见, 能够学习和使用的一套学习技能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反之, 则可能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对学生一生的学习产生影响。4) 加强自我监控和相互监控。这是提高自主学习质量的保障。

以上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几个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 但是单靠学生一方面的工作绝对无法保证自主学习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教师置于教与学之外, 相反, 它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校角度,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更方便、更现代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从教师角度而言, 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我们设计更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更有弹性的课程安排, 最重要的是,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反应也说明, 他们需要教师的支持。不难看出, 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中, 教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学习计划, 对他们的学习安排和学习目标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学习策略, 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英语学习策略训练和指导, 并通过课堂监控和测试监控等方法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情况。

二、自主学习现状及反思

要推进自主学习的实施,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学生必须更新学习方法和策略。而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及周边兄弟院校的自主学习情况的观察, 认为学生现在进行的学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只是利用计算机和某一两套教学软件辅助学习, 内容主要局限在英语视听说课程。即便是这样层次上的自主学习, 在教和学两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并不高, 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完成老师指定的自主学习软件当成任务, 不能有意识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普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部分想学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学习似无头苍蝇, 或抱怨力不从心、事倍功半, 从而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质疑。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认识不够充分, 他们或者停留在原来旧的教学方式上, 或者干脆撒手不管不问,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仅仅停留在学期期末查看一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记录, 再相对地给出平时成绩, 等等。

针对这种现状和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1) 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意识。只有先纠正和端正了教师的态度, 才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可以进行班级结对, 通过不同班级之间定期的课堂交流活动来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 以保证自主学习的实施。2) 在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同时, 适当增加外驱力。可以组织年级或校级等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各种知识竞赛、口语比赛、英语话剧、翻译或写作大赛等,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鼓励他们参加相应的活动, 并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阶段性学习计划。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还能做到因材施教, 使之各展其能。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活动, 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才会愿学, 自主学习机制才能长期运行下去。3) 加强学习策略意识, 提供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 “授之以渔”比学会某一语言点更重要。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必要时还应该进行课堂上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 内容应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各个方面的学习策略。同时, 要求学生通过自省的方法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或反馈给老师, 以寻求帮助和指正;或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以互相促进。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因素的重中之重。掌握一套学习技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 从而保证自主学习机制有效运行, 它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Butler, D.L.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Theory into Practice.Vol.41 (2) :81-9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跆拳道 教学现状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8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42-02

一、跆拳道教学现状的不足

初学阶段的跆拳道格斗技术相对简单,入门门槛低。但快、准、狠的踢法不仅有着炫目的观赏性,同时也具有实用性。跆拳道重视训练者的忍耐力,重视礼节性,同时还有着对礼义廉耻的深层含义。加上跆拳道本身与其他格斗项目相比安全性较高,所以它很快就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对大学生而言,跆拳道强调以礼开始,以礼结束,重视格斗中的个人素养。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谦虚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调节心理,培养良好心态。目前,在高校体育中学生自愿学习跆拳道的人越来越多,跆拳道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总的来说,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跆拳道师资结构问题

我国高校在跆拳道师资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性教师偏少,总体师资人数偏少,且专业教师学历不足等问题。

(二)高校跆拳道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高校在跆拳道教学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所以在教学设置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考核标准,甚至没有高校相应的跆拳道考级标准。教学内容与形式主要由高校跆拳道教师自己制定,教学内容单一,波动大,以跆拳道技术技巧为主,对于跆拳道所包含的礼仪、文化等内容很少涉猎。当然,高校跆拳道教学选修课开设率低,课程周教学次数少也是目前高校跆拳道教学存在的主要现象。

(三)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效果

当下国内高校很少有跆拳道专用的道馆,教学场地器材条件不佳,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在课前对跆拳道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期待,但真正到学习跆拳道时都会产生心理落差,这样的落差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课时过少,教学规划不足,高校跆拳道课程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

二、大学生跆拳道教学的建设

(一)提升跆拳道教学环境

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由于跆拳道基础教学环境不佳而导致的教学效果欠佳的情况。跆拳道这一运动对于基础场地设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训练面积与护具方面。为了保证良好的跆拳道教学效果,训练的场地需要有足够的采光与通风。同时,由于跆拳道是群体性教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大的场地来进行。但目前我国高校跆拳道训练场地偏小,训练环境中采光与通风效果都不理想。由于跆拳道教学属于格斗性质,必须通过学员与教练间的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垫子、护具、脚靶、沙袋等都属于必备品。只有保证以上因素都能得到完善,才能打下高校跆拳道教学的教学基础。

(二)提高跆拳道教学的安全性

跆拳道虽然入门门槛不高,但毕竟属于格斗项目,对学员的身体素质,如灵活性、柔韧性、抗击性打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员进入跆拳道学习后,势必面临一个安全性问题。按理想情况分析,跆拳道教学过程中除了不可避免的运动损伤外,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跆拳道教学的难点。跆拳道教学除了应注重学员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体系,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保证学员及时得到救助,保证跆拳道教学能继续下去。

(三)优化跆拳道教学课程

目前,大学生跆拳道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跆拳道技术、跆拳道礼仪、跆拳道品势与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这类基础性教学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高校的跆拳道课程,而对于跆拳道中击破、跆拳道双截棍、跆拳道特技、跆拳道搏击操、跆拳道防身术等具有强大实用性的课程则属于空白。这也就意味着,当下大学生跆拳道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初学者易于学会的跆拳道基本腿法,跆拳道起势收势等基础动作上,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学员产生枯燥感。实质上,大学生跆拳道教学可以引入跆拳道搏击操,跆拳道自卫防身术。而这两类也能有效激发学员特别是女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知,当下大学生跆拳道教学课程不足之处很多,亟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应兼顾学生的主客观因素,考虑到学员的兴趣爱好、学员的整体身体素质、学员的领悟力等,这属于主观因素。再结合客观条件,如场地条件,练习时间与周次数等进行课程安排。当然,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应过硬,能在学员面前做出专业漂亮的示范动作,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同时还能用生动的语言提高学员的领悟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对跆拳道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以此保证良好的上课情绪。

2.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

明确而清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科学的教学规划。目前各高校通用的跆拳道教学方法都是讲解示范与口令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依赖于跆拳道教师的临场发挥,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跆拳道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与情绪状态要求很高,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来看,高校的跆拳道教师很多都只用了示范教学与口令教学两种方法,不会用其他教学方法。更为浪费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单调直接造成了教学设备的闲置,多种媒体设备都直接被忽视,根本不能成为教学工具。资源上的浪费反映了教学方法的贫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跆拳道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跆拳道自卫技术教学等内容的缺乏,学生学习兴趣容易下降。学生在当下的高校跆拳道学得再久,最后也只会几个漂亮的踢法,防身技术与防卫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从这一点出发,大学生跆拳道的教学不仅要吸取各类跆拳道馆的经验,多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不同学员的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学员能得到最适宜的训练。

3.教学课时方面

除了体校,跆拳道并没有成为高校的主修或者必修课,所以在进行大学生跆拳道教学时就要考虑到教学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着手提高周练习次数,从过去常见的一周一练变成一周多练。可以重新规划教学课时安排,如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学期的训练内容,以每周两次课的形式开展。还可以配合选修课形式,让有兴趣的学员自己选择增加训练次数。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周末收费班,或者鼓励学生进入跆拳道协会进行训练,并从中选拔出校跆拳道代表队,让学员能在更大的平台上接触跆拳道。

(四)提升跆拳道教师素质

作为一门实战性格斗课程,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跆拳道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国内高校的跆拳道教师主体都非常年轻,与学员间没有代沟,但这些教师们都普遍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随着大学生跆拳道教学的日益火热,提高大学跆拳道教师的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全力引进跆拳道高手来充实大学生跆拳道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还要争取机会对跆拳道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以提高大学跆拳道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目前我国在体育教学这方面针对跆拳道方向的教学专业硕士人才不足,各高校应降低对跆拳道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让专业教师入职后通过在职培训与在职读研来取得相应的学历水平。另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让原来很多高校教师都面临一个改行改专业的选择。因此,可以在这些教师中鼓励其进行跆拳道专业培训,让其在原有的体育底子与武术底子下进入跆拳道教学行列。高校可以分批次进行跆拳道教师培训,鼓励更多的非专业教师进入到跆拳道教学中来,以此来提高当下大学生跆拳道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有着时尚感与观赏性的格斗项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会成为跆拳道的学习者。跆拳道教学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不长,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备受瞩目的新兴之秀。为了推动大学生跆拳道教学水平,应从师资水平、教学安排、硬件设施等多方面进行努力,让跆拳道精神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支撑,让跆拳道运动成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亮.辽宁师范大学开设跆拳道课程可行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 刘卫华,肖海波.构建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5).

[3] 赵宏鑫.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2).

[4] 邱斌.重庆市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学生与教学现状 篇12

农村初中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培养,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二是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三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本人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其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乐趣。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再次,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参与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使学生产生求知冲动,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上一篇:网络道德探究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