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与建议

2024-08-21

教学现状与建议(精选12篇)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1

一、本科审计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本科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没有落实。本科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及要求, 具备对复杂、重大、隐蔽性强的财务舞弊行为作出合适的审计判断、侦察、确认及处理的实战能力。审计教学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很好,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审计知识还是审计技能, 学生均没能很好地掌握。

(2) 师资招聘仅强调学历。近年来, 本科审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审计专业毕业的博士和少数硕士, 而对教师的审计实务经验基本上没作硬性要求。

(3) 教学上偏重理论。本科审计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基本拘泥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

(4) 审计课程的课时偏少。大部分学校的本科审计课程, 教师在讲授《审计学》时, 由于课时紧张而删减掉财务审计的内容, 造成《审计学》与《审计学原理》所讲授的知识相差无几, 致使学生对审计实务仍是一无所知。

2. 成因分析。

(1) 本科审计课程测试的内容和方式容易误导学生。目前本科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检验手段主要是“试卷式”考试, 考核形式基本上局限于期末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然而, 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实务要求较高, 参加此考试的学生人数有限。而审计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大多采用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 体现具体审计环节的内容很少, 审计实务性要求偏低。

(2) 审计师资队伍的实务经验比较缺乏。就审计师资队伍而言, 无论是刚毕业的审计博士还是硕士, 都比较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即使一些教学时间较长的审计教师也存在“偏重理论教学, 脱离实务操作”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储备现实中大量鲜活的审计案例, 根本无法将“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等审计术语的概念向学生讲解清楚, 更难以带领学生进行“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等具体审计实务工作的练习和操作。

(3) 教材编写、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课时安排中存在的不足。本科审计教材基本以CPA财务审计内容为主, 偏重审计理论而忽视审计实务。由于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若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眼睛紧盯书本、忽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将难以保证。另外, 对实务性要求特别强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具体审计环节, 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授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那么学生学过后了解的只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体系, 条条框框记得不少, 但对其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的确切使用方式、具体体现形式却是茫然不知所以。很多学生在审计课程结束后根本不会填写最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 而只是大致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要素, 更不知道审计工作底稿设计这些内容的真正作用。

审计课程的课时安排没有结合知识密集性和审计流程连贯性的特点, 而只是和其他会计课程一样, 仅仅依据教材章节的数量。相对审计课程而言, 其他会计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块与块之间的衔接, 去掉一块对大局基本无影响或影响较小。而审计课程章节之间则是连环相扣的, 去掉任何一环都不行。

(4) 本科会计院系的教师普遍不愿讲授审计课程, 原因在于: (1) 讲授审计课程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讲授其他课程的要多。审计课程由于其综合性强, 审计课程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知识, 而且必须紧跟会计、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经济法规变动的步伐, 不断更新知识, 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相对其他会计课程而言, 备课和讲授的劳动量都较大, 就同样课时来说, 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劳动。 (2) 审计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较繁杂。最让审计课程教师头疼的是, 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时需要运用前期学过的相关知识, 但是由于这些相关知识学生原来只学没用或已遗忘, 审计课程教师为排除审计教学障碍, 还必须先讲授相关知识的运用方法。例如, 就分析性复核而言, 就牵扯到管理学、理财、税务、会计以及内部控制等知识。 (3) 审计课程教师高强度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目前, 在全国本科院校中, 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额外付出给予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具体的激励计划和措施。 (4) 审计师资力量薄弱, 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高校审计教师的数量有限, 一般审计教研室的教师数量也就是3~5人。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在校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热也逐渐升温, 审计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利。应学生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大都开设了审计课程, 从而使审计教学的任务加重。

二、加强本科审计教学的对策

1. 注重落实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加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对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向、方式以及审计师资的配备和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审计课程的教学中举足轻重。开设审计课程到底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会计知识体系、应付相关考试, 还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 从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 答案不言而喻。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审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设计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譬如, 审计程序的教学, 是让学生简单了解审计程序的种类还是对每一种审计程序都能准确使用,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 要对审计课程教师的授课和测试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监督。

2. 提高审计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

本科审计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本科层次审计教学所要求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因此, 本科审计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学历高未必讲课效果好”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审计课程而言, 多数教师反映第一遍讲解时由于找不到较好的角度和切入点, 学生接受效果普遍较差。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经历过相关审计实务操作训练, 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或不太清楚相关的审计实务情况, 自然在教学上难以把握, 更不可能向学生讲解得清楚明白。为此, 笔者建议:

(1) 本科院校在招聘审计课程教师时, 可以考虑打破常规, 招聘受过相应专业教育并具备审计实务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专职或兼职审计课程教师, 尤其要对具有上市公司审计实务操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加倍重视。

(2) 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 定期 (如2年一次) 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 为审计课程的教学做好丰富的一线案例储备。

(3) 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审计课程教师的待遇。在具体做法上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 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审计课程教师的流失。

3. 改革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 选用或自编适当的审计课程教材。本科审计课程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科审计课程教材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 审计课程教材的选取就成为审计课程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由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来选取或者自编审计课程教材。

(2) 力避“满堂灌”,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该讲的要讲到位, 不该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 把审计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定位在合理组织、点拨和引导学生上, 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课程教师要努力推敲, 琢磨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尽量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少讲多练, 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审计实验课或者到审计机构进行实践来掌握审计实务知识。

(3)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审计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一定的滞后性, 再加上受篇幅所限, 不可能把相关知识和内容全部囊括进去, 所以教师在讲授具体审计知识和技能时, 必要时要对教材做些新知识的补充和旧知识的删减, 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

(4)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审计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相关知识。针对将要讲授内容所需的相关知识, 审计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并对预习效果进行课堂抽查, 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并计入学生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 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时减轻审计课程教师的课堂压力, 并为审计课程的顺利讲解提供保障。

(5) 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量。前已述及, 由于从事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 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牢固、综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且必须让学生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 再加上审计工作的连贯性以及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因此, 审计课程的教和学都比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难度要大得多。在确定审计课时数量时, 若不考虑这些因素, 势必有失妥当。只有适当增加审计课时数量, 才能避免由于课时紧张而导致“教师无法讲、学生无法学”或“教师讲不到位、学生学不明白”现象的发生。

(6) 审计学科带头人和审计教研室主任要经常收集汇总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及时反映, 以求动态改革审计教学方式、方法, 迅速弥补审计教学安排上的漏洞和不足, 及时调整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6

[2].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研究, 2005;10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2

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材料的综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使得材料工程基础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很难对其进行界定。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均开设了《材料工程基础》或类似课程。然而同样是《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全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在教材选用授课内容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对教材而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或相似名称课程的教材较多而且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授课内容而言,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特点。四川大学偏向于讲授金属材料的物理冶金,阐明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加工过程及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浙江大学虽没有开设《材料工程基础》,但开设了《材料工艺基础》,讲授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工程研究方法、工程测试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企业技术的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当今工业生产的过程大部分通过商业软件进行设计,并进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因此《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还应介绍工业最新的技术和先进设备,同时应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针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计划,《材料工程基础》课程选用武汉理工大学孙晋涛教授编写的《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作为教材。

本书有六章内容,包括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传热原理、传质原理、燃料及其燃烧、固体燃料气化过程及设备、干燥过程与设备。由于该书是按76~94学时编写的,而分配给《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只有40学时,因此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在讲授该课程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此外还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徐德龙和谢俊林教授编写的《材料工程基础》、陈卓如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第2版)》、杨世铭和陶文铨编写的《传热学(第4版)》以及孙学信和陈建原编写的《煤粉燃烧物理化学基础》作为主要参考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简要介绍如下。

1.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1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气体流动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两流体伯努利方程、分散垂直气流法则、烟囱的工作原理及烟囱的热工计算等,让学生们掌握气体在硅酸盐工业生产中的流动规律。

2.传热原理(1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即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相关的传热计算等,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传热的客观规律,能够通过本章的学习提出强化有益传热、削弱有害传热的途径和措施,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3.燃料及其燃烧(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燃料的种类和组成、燃料的热工性质及选用原则、燃烧计算、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等,让学生了解各类燃料的热工性质、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的特点,掌握燃烧计算的方法,以便合理地选用燃烧设备及组织燃烧过程。

4.干燥过程与设备(6学时):干燥的方法、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I~X图及其应用、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平衡、干燥的物理过程、干燥设备等,让学生了解物料或制品干燥的基本规律,为其后续的加工提供保障。

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较多,计算量大,特别是流体力学、传热原理等章节,基本概念抽象,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对高等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且各章节内的连贯性较大,一旦学生对前面讲述的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理解新知识就很困难,容易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三、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任课教师应及时为同学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如前所述,《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了众多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推导,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控制讲解速度,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路跟上讲课的节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若能有效地结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程实践等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提问式教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其与工程实践联系的非常紧密,更倾向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简单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3.课后作业及答疑。《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大量抽象概念、数学方程烦琐、计算多,使得同学们有时遇到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因此,仅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还不够,需要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当某些章节讲完后,会给同学们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并进行批改,找出他们容易忽略或共性的问题,在上课时为同学们统一讲解,提出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可以通过建立QQ群,同学们在群里交流讨论、分享教育学资源;与此同时,还可采用电话、邮件、微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及时解惑,使学生尽快消化所学内容。

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还是对工程实践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导热系数和膨胀系数的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发热量测定、陶瓷粉末的制备、压制、烧结及其性能等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2.企业参观实习。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很难和现场的实际生产工艺联系在一起,因此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与课程教学环节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参观实习,让同学们对工厂的生产过程有感性的认识,并能将实际的生产过程与相关的基础理论相联系,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将参观实习的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3.参与科研。我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很多平台,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

五、对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抽象、基本定律较多、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内容庞杂等特点。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非金属专业实验室相关实验设备较少,场地小,不能同时开展多人实验,而且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有些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的实验无法开展,因此建议我校能够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对现代技术的资金的投入。

3.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尤其需要发扬教师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发挥群体优势。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支热爱教学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为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3

关键词:翻译教学 英语专业 现状与教学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面上项目资助〔No.2011MS001〕

引言

毫无疑问,翻译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进行翻译教学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翻译课是专门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生现状及教学方面存在着的缺陷,一度使翻译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 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1 师资队伍

首先,翻译课程教师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并存;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虽对同一课程有共同的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多数高校每学期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但这样的培训项目多是大学英语相关方面的课程培训,鲜有专业教学培训,尤其是翻译教学的培训,造成培训与社会脱轨,无法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再次,高校教师负担重已是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高校教师中很少是仅教学一门课程的,多是身兼数门课程教学任务,更不用提科研及学生工作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将过多的精力放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1.2 学生现状

首先,从兴趣而言,翻译课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表现的兴趣盎然,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翻译实在是一项既枯燥又难有成效的活动,于是便由兴趣盎然变成了兴趣索然。

其次,从学生基础来看,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学生基础稍弱。而翻译课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技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与翻译课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教学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如基础英语、听力、阅读,大多开设了四个学期;而对于翻译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大多为一个学期,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权威机构编制的教材,致使多数高校根据现行状况而随机选用教材,缺乏规划及科学性。而多数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进步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翻译课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句子翻译或是段落翻译;学生作业交上来之后,经教师批改,给出“正确”译文,翻译课的教学便告一段落。

2 方法与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结合翻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翻译教学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1 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师自身修养

加强翻译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虽有教材,但很多任课老师会撇开教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用一些辅助材料,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侧重点的不同,平时上课时显现不出差异,一旦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的成绩就会显示出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在学期之始,对课程的具体讲授达成统一的认识,做到资源共享,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及时调整。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扩充英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学校方面也应提供条件,为翻译课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各种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2.2 培养学生兴趣和强化基本技能

学生对翻译课的兴趣很快会随着翻译课训练的逐步加深而减少,原因就是翻译课没有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能只通过上课就可以成为翻译人员。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翻译课和翻译员之间的距离,对自己做好定位。翻译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而使学生能脚踏实地为自己确定目标,在此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翻译课不是独立的,它与学生的各项基本功都密切相连。因此,要想学好翻译,不是单单掌握一些翻译技能技巧就可以了,还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翻译任课教师可以与基础课任课教师进行协调,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结合翻译的技巧,使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能协调训练。

2.3 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

翻译课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讲授,更应该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讲解。通过翻译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将增词法、减词法、词类转换、正反译法等各种技巧运用得更加熟练,达到融会贯通之效;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还可加深学生对国内外翻译界成果的学习,进而指导自己平时的翻译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逐渐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向以“学生主动,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转变。翻译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练习中,改学生记录教师的“正确”译文为师生共同讨论译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改“讲授性”课堂为“讨论性”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根据校内资源和学生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急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2)

[2]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张晓波.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

浅析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国家颁布《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地的音乐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中音乐教师队伍。学校对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投入,在音乐教学器材、设备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高中音乐教育由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音乐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当中依然处于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 1) 学校方面。大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很少考虑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全力以赴地对学生加大对语数外等主科的培养,对音乐、美术等一些学科忽视。高中音乐开课学时偏少,很多学校以各种理由少开或不开音乐课。

( 2) 学生方面。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在考试压力下,学生对高中音乐课程也并无多大兴趣,认为其可有可无,忽略了高中音乐课程在高中课程学习中的地位。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对其他风格的音乐了解较少,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兴趣不大。总体来说,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偏低,音乐知识了解的不够广泛,小初中虽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 3) 教师教学方面。因音乐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并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并不积极,没有认真体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依旧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弱了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不多。

二、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建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对现行的音乐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与同行交流。

1. 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课程教育应该要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认知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高中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学校要提高认识,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音乐课程已成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每位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而,高中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必要的。

2.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组织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要充分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音乐鉴赏、歌唱、演奏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取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一些中外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以及当代流行的通俗音乐,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学生广博的音乐美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歌唱时,教师要教学生正确的呼吸、发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可以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演奏乐器的基本技能。更进一步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作水平。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尽量保证重点曲目的教学与鉴赏。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适当引入流行元素。

3. 提升师资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上,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比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互帮互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可以合理分组学习,协调各组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获得成长。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适当地了解有关学科的知识。新课改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此,教师要积极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教师要对学生始终持肯定态度,多赞赏和鼓励,不把学生暂时的不足当作问题摆在面前,鼓励学生多学多唱。有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弱,对音乐基础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规律,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在高中教育中,面对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听、唱、想象、思考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完善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多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意境。然后,从音乐作品本身入手,介绍乐曲的背景知识,侧重介绍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最后,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学生懂得节奏、节拍、旋律行进、调式等。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高中学校与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与研究态度,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改善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坚持不懈地努力。

摘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有利于学生审美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在我国音乐教学领域,存在着高等学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脱节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笔者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对现行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5

英山县红山镇初级中学 裴 英

摘 要: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课堂容量、信息量方面,在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方面,在调动学生情绪,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忽视教育观念的更新,注重教学材料的丰富,忽视教学过程的优化,注重课件的华丽形式,忽视学科的教学规律,注重老师的展示表演,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现状 建议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人机交互操作,共同参与,以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我们在实践中确实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在课堂容量、信息量方面,在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方面,在调动学生情绪,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它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是无与伦比的。但在在制作课件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忽视教育观念的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是一些领导和老师认为,只要运用了多媒体,就先进了,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各级教学教研单位都把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之一,孰不知是“新瓶装旧酒”。课堂上,老师手拿鼠标,频频点击,由过去“一言堂”式的“满堂灌”变成了“机器灌”。老师依然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式教学依然我行我素。

二、注重教学材料的丰富,忽视教学过程的优化。

多媒体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运用多媒体是为了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各种材料堆砌在一起,有图有文,有视频有动画,材料目不暇接。一位老师讲八年级的《苏州园林》,课件中光园林景观的图片就有三十多张,学生课文没怎么读,仅欣赏图片就用去了十几分钟。学生的情绪是被调动起来了,却不在品读课文上,结果弄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在运用多媒体前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思考通过多媒体方式怎样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让师生更和谐。所以在使用网络材料时应该求精不求多,时刻清楚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

三、注重课件的形式华丽,忽视学科的教学规律。

一些老师为了讲公开课,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课件制作上,认为只要课件做好了,课也就备好了。

在多次听语文公开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规律:课堂教学中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开头或视频短片,或动画演示,或绚丽多彩的图片,或轻快悠扬的音乐,或童真童趣的儿歌等来吸引眼球,引入课题。过程中还忘不了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来制造气氛,穿插精美的图片来增添色彩,运用逼真的动画演示来展示过程,截取最新最热的新闻短片来拓展迁移,创造高潮。这些手段不可谓不新颖,这样的课堂不可谓不华丽,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听多了这样的课,我们忍不住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还是语文课吗?

一位老师讲六年级的《月光曲》,开头欣赏《月光曲》导入,结尾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束,仅欣赏就用去了十多分钟。难道为了激趣,为了所谓的课堂气氛,就可以将课文抛在一边吗?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何在?学习重难点何在?还有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开头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同时屏幕上显示歌词及一副姹紫嫣红、燕飞蝶舞的图片,接着让学生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听朗读录音,用时十几分钟。老师将多媒体运用到极致,然而,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被誉为“中国语文课件第一人”的张国生说:“大语文是本。语文老师不能忘本。撇开‘大’字不说,首先要是‘语文’,即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其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四、注重老师的展示表演,忽视学生是认知规律。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出彩,吸引眼球,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频繁展示图像、音乐、动画、影像资料等,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上,忽视学习内容。老师忙着演示,频繁点击鼠标,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缺乏思考的时间,因此,得益的只有少数跟得上的学生。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思考、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思考、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只有做到为全部的学生学习而 使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质疑、探究、释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这才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

五、对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的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还很有限,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缺少信息技术硬件配备等。为此,我拟订了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更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什么时候停止了观念更新,整个人类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

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多媒体教学时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应注意与新的教育理论相结合。随时用先进 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出现邯郸学步的现象。

(二)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

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正确配备硬件设施,以不断优化和提升硬件环境。如健全学校教学设备、优化校园网、提高教师办公条件等。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使用技术,从而真正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需

(三)加强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才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为此,我认为要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工作。要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培训内容,使广大教师掌握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必备手段。当然,也曾培训过,但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能独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

针对教师在媒体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各学科确定带头人,从而推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成立多媒体备课小组,为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提供方便。

基于课件制作的繁琐和耗时的原因,建议学校成立各学科的课件素材搜集及课件制作小组。针对上课的具体内容,预先搜集制作课件的素材或好的课件,把大量的素材及课件储备在学校资源库中,当教师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运用资源库中的材料来辅助教学。

总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扬长避短,努力发挥它的优势,使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汉化工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彭军《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6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口语交际能力  国外口语教学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口语交际能力日趋重要。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1]。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Canal)也归纳综合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1]。显然,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规则,还应掌握语言运用规则,其核心在于口语表达能力,即语言运用的能力。作为实用性学科,语文教育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针对性训练势在必行。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口语教学及学生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纵观语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培养目标一直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读是理解,说、写是表达,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然而在实际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却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语文”教学只有“文”,少有“语”。尽管新课标已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出了规定,但口语教学在教学任务中仍只占有很少的比重。

由于受到的口语训练有限,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并不高,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说话时有心理障碍。比如容易紧张、害怕发言……

(2)说话时话语不流畅,或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3)说话不得体。例如说话不注意情境、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二、导致口语训练缺失的原因

1.口语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低

现今的教育完全围绕中、高考的考试内容进行教学,而中、高考受限于考试手段的局限,大多不涉及口语测试,即使有也基本采取单向的平面化测试。口语测试题不能提供真实的语境,且内容多指向道德、教化,脱离生活实际,回答易走入模式化、喊口号的误区,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真实情感态度,且这样的测试内容只凭生活经验便可作答,无需教授、学习与训练。

因为考试内容的指向,学校、教师、学生对口语学习的理解走向了误区,也没有足够重视,因而也很难看到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口语训练。

2.教材的编排不合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册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个“表达交流”的部分,该部分分为五小节,口语交际仅占其中一节。也就是说,整个高中阶段只有五个口语交际活动专题,数量之少,实在不能起到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作用。

再者,从编排内容来看,语文(必修)的口语交际主题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然而教材并没有明确地指明时间安排、检测方法,这无法给教师的课程安排以明确指导。

以第二册的“演讲”主题为例,该部分分为“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指导与探讨”主要对演讲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实践与交流”给出了如下情境与话题供学生练习:班干部竞选、花季宣言、学会感激、劝说他人,或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演讲,如对《氓》和《孔雀东南飞》中两位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作即兴演讲。

教材“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了情境、话题的实用性和情感性,也紧扣了课文内容,能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是操作性不强。一节口语交际课的话题、情境加起来足有八个之多,有的甚至需要写演讲稿,对于拥有50~70人的大班额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有限的课时,师生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训练。要么无法顾及所有话题,要么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能面面俱到。

另外,教材无法给出真实的情境,对话不能灵活机动,口语训练成了纸上谈兵。且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形式都不会作为考试内容,师生不愿也不可能花费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口语训练中。

3.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

课堂上最常见的口语交际活动多是课堂发言,但仍存在一些课堂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这样的课堂模式导致学生表达的机会不会太多,即使有课堂提问,其数量与难易梯度也不足以顾及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容易出现总是固定不变的部分学生发言的现象。

某些教师对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也无法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常见的课堂提问有:“是不是/对不对?”“课文主人公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等。课堂提问形成一种模式,学生的答案也是千篇一律,几个万能的形容词可以回答一切类似提问,这不能展示出学生的自主思考结果,不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口语表达更无从谈起。

所谓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听、说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其特点是双方互动。然而课堂提问,也就是师生交流互动环节很少见到互动,基本上是学生回答,教师给出评价语。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师生双方不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启发,课堂提问便成为了形式,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成性。

4.学生对表达自己的观点怀着低调、中庸的态度

由于教师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或是学生不自信、害羞等多种原因使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看法的习惯,年级越高,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现象越少。尽管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害怕出错、爱面子,认为举手发言太高调。消极的情感因素是口语交际活动不能很好实施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母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口语的教学愈加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开设了专门的口语课程。与我国的口语训练相比,国外口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教学,即创设真实情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口语教学也可以学习国外口语教学的长处,从而为口语教学改革实践找到新的突破。

美国对口语技能的培养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早在1914年,美国就成立了NCA,即“全国交际协会”。该协会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口语教学提供指导和评价体系。教育界也高度重视语言的实用价值,美国的教育部门也专门为口语训练编写了许多教材,最负盛名的是《现代美国英语》。

美国的许多中学都开设了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口语交际课程,常见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方式有:辩论式、演讲式、访谈式、咨询式、答辩式、主题讨论式、戏剧表演式、分段讲授课程[2]。内容贴近生活,练习方式多样,形式基本涵盖了生活中所能应用的各个方面。各项活动都有详细的计划,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课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此外,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也在本国的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有着自成一派的系统与方法,我们可以从对他国口语教学模式的思索中找到我国口语教学的改进点与突破口。

四、改进口语教学的建议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多方面支持,从而总结出一套系统、长久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说的训练,应本着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3]。不同的年级阶段,应设置不同的训练内容与形式。从操作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考试加入口语测试部分

尽管大家都很清楚口语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也明白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可中学学习任务繁重,师生没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考试不会涉及的、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口语训练中来。所以要想加重口语训练在教学中的比重,关键还是在于考试内容与形式的转变。

当前对口语的评测仅仅停留在平面的文字上,不能提供真实语境,也无法实现听说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如果想要检测出受测者的真实水平,可以采用立体化的考试手段。通过多媒体模拟出多种生活情境,以检测受测者礼貌用语、思辨、即兴演说等能力为目的,设计出复杂的口语环境。制定有梯度的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

2.编写实用、系统的口语训练教材

口语的训练应以一本专用教材为基础,编写像阅读教材、写作教材一样有完整、独立体系的选修教材。各册教材要有梯度,有适应不同年级层次的学习目标。单元之间要有联系,每单元设置学习目标、训练方法、有丰富的材料情境、课后练习、口语测验等部分,采用主题讨论、辩论、咨询、演讲、访谈、分段授课等不同形式。具体编写框架可以参考国外优秀口语教材。

3.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口语教学、教学管理模式

对于口语教学、口语教学管理的模式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做法,开设口语交际选修课,结合教材、时事、生活,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素材进行口语练习。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争取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4.口语交际与课文学习相结合

以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最容易操作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是将其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口语水平,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巩固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比如:复述课文内容、谈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读后感……这绝不等同于上文提及的老师千篇一律的提问与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老师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谈感受,要求学生说完整句子,不允许用一两句空话套话来敷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情绪感受。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多鼓励,可以用追问、质疑的手法引出师与生、生与生的争论、探讨,多创造交互式的交流情境。

5.学科间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

需要打破教师传统观念的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工作,其他学科老师也应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加以训练,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本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例如学习抽象性、概念性、内容复杂体系庞大的知识,尤其是历史、哲学、理科概念等,教师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复述的办法,心理学上叫做再现。在复述中也可以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4]。“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通过这样的复述,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理解不及在哪里,否则接受到的只是作者所使用的字句,而不是“思想或知识”。

这种复述的过程是理解性背诵的过程,复述中可以最快速地理清思路,看到自己理解得不全面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记忆盲点,甚至是找到自己以为已经明白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的部分。当学生能顺利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代表着他们已经真正掌握了知识,这二者其实是一体的。

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的习得与训练。历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欠缺,幸而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口语交际教育应从口语交际的特点出发探索口语教学的特点,从国外口语教学中汲取长处,结合本国国情学情,必能让口语教学走出一条成熟的道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 官云燕.中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比较[J].现代教育,2007(7).

[3] 黎新波.高中语文口语交际全程板块递进式训练的尝试[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罗雅文(1991-),女,湖南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7

一、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 毕业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够灵活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目前, 我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课程开课时间在大专三年级, 时间只有短短一年。面对这样仓促的学习时间和繁杂的钢琴演奏技巧, 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如何可想而知。在钢琴教学中不乏有高低不同、演奏风格迥异的曲目学习重点, 但是从广大学生的反应来看, 这些难点重点学习成果欠佳。

(二) 音乐类型的选择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钢琴即兴伴奏集合了多种相关科目, 是对表演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巨大考验。这是演奏者对原有歌曲的再次创作的过程, 考验演奏者创造能力、思维活跃程度以及钢琴演奏技术的娴熟程度。所以, 多声部音乐教学一直是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因为钢琴即兴表演过程中是一个综合多方面的过程, 所以学好基础课程对钢琴即兴伴奏格外重要。

(三) 对基础教学的忽视。目前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安排不合理和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又普遍忽视了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之间的联系,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相关课程。此外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严重不对等的问题的解决而是刻不容缓的。因此, 大专院校应该加大基础课程的建设, 降低因基础不牢对钢琴即兴伴奏造成的影响。

二、对钢琴教学的建议

(一) 钢琴演奏的技术需要得到更大关注。虽然钢琴即兴演奏和钢琴演奏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二者都是要求演奏者要有极高的钢琴演奏技术。只有更加注重在校学生钢琴演奏技术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已经拥有了可以独自较好地演奏那些较难曲目的学生, 但是他们却存在着无法熟练演奏那些普通简单曲目的问题, 对于这种“挑曲子”的行为着实令人费解。并且在实际中毕业生很少能够有机会可以进行钢琴独奏, 往往都是伴奏居多。由此看来, 只有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 注重音乐类型。音乐类型的选择正确与否对即兴伴奏的成败有决定作用。所选音乐类型是否是演奏者所擅长的类型, 所选音乐类型是否完全切合演奏环境等问题往往决定了这场演出的成败。因此, 培养学生养成对即兴演出音乐类型严谨选择的态度十分重要。

(三) 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即兴演奏基础。钢琴演奏还需要演奏者有着夯实的即兴音乐演奏基础。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学生们的学习方案。例如大部分学生普遍在入学前没有接受与钢琴有关的相关培训, 钢琴基础较差, 这个时候要求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达到一定水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此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来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案, 在和其他有钢琴基础的同学学习必修课程的时候要加强他们对音阶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熟练程度, 使得学生们的敏锐感和歌唱性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 注重学生们即兴伴奏的实践。学生们的钢琴即兴伴奏单单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只有加强实践才能让学生们对这种技能融会贯通。所以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需要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只要你想, 只要你做, 你就能行”的环境。同样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从目前形势来看, 学校普遍采用即兴演奏这一环节来考察演奏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

三、结语

总之, 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重点教学课程的钢琴即兴伴奏在整个钢琴伴奏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的音乐基础培养, 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 发挥最大的价值。钢琴即兴伴奏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演奏, 就钢琴即兴伴奏本身而言, 他的文化价值和音乐价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去传承。

参考文献

[1]谭巧.浅谈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现状及对策[J].通俗歌曲, 2015, (03) :87.

[2]李延瑰.论大专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艺术品鉴, 2015, (01) :267.

[3]张潇文.论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才智, 2014, (12) :133.

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建议 篇8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客观规律、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医学科研和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工具。其学科定义为: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表达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同行专家及学生普遍认为要教好、学好、用好这门学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临着以下问题[1]: (1) 统计学理论抽象, 概念较多, 公式繁杂, 主要以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而医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基础知识, 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 一旦涉及较复杂的或需要理解的概念 (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等) , 便难以掌握, 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为了应付考试, 只得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 (2) 医学统计学注重实践, 从科研课题的设计到实施及数据处理都需要应用统计学。但目前医学本科生大多缺少科研经验, 同时由于课时所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问题, 容易将学生引导到仅注意学习统计方法的计算上, 忽视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使其无法很好地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学问题, 不能根据资料的设计类型、性质和分析目的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导致统计学方法误用现象比比皆是, 从而难以得出客观的科学结论。

2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以及本单位开展的相关教学改革课题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2.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制作易于理解的教学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中很多概念是抽象的、难懂的, 比如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等。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一些知名院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 制作集动画、图片和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用以验证统计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抽象理论,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 以利于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 教师还要督促和鼓励学生浏览统计学网页,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积极性。

2.2 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SPSS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解决统计计算繁琐的问题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在应用的方法学, 针对医学本科生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 可在教学中增设课外SPSS统计软件讲座, 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借助统计软件快捷的数据处理, 不仅避免了繁复的统计计算, 更重要的是打消了学生因为没有相关数学知识而对统计学产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上来。此外, 我校统计学考试历来是把考查学生正确应用统计学指标和公式放在第一位, 利用考试成绩的杠杆作用, 在教学和实验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向对各种方法及指标应用条件的把握上来[2,3]。

2.3 逆向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所谓逆向案例教学法, 即选择日常生活中或一些医学期刊、论著中的典型误用实例, 从反面提出问题, 进行辨析, 然后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 着重强调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增强理解, 最终让学生形成自己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通过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对统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培养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 改变学生对统计学一知半解, 不能灵活运用,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3]。实践证明, 逆向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处理医学数据并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但目前教科书中的案例太少且过于简单, 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所选案例的质量, 应该选择那些典型的能够涵盖所授章节主要内容的案例, 并且易于学生理解。不可否认, 逆向案例教学的准备、实施、总结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 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一般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因此, 需要更多的课时。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辅助资源及医学生形象思维学习惯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完全用案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还不可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因此,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再根据教学目的,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查找案例, 对案例进行研究、思考、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辩论, 对问题作出判断, 而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摘要:针对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授课重基础轻应用等问题, 提出3点建议: (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制作易于理解的教学课件,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SPSS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解决统计计算繁琐的问题; (3) 逆向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课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峰, 于浩, 赵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点与对策[J].统计教育, 2007 (1) :36-37.

[2]兰晓霞, 李凌, 惠武利, 等.从医学期刊中统计学误用谈医学统计学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 :518-519.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9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查中发现, 好些教师在上阅读课的时候会这样说:“Read the passage to find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强制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读完课文, 时间一到就提问, 然后进入下一个步骤, 其实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读完就被迫停下。笔者认为教师的这一做法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建议可以这样做:给读完的学生附加一项学习的任务, 而给未读完了学生留住时间的“缓冲区”, 这样做不但留给学生适当的课堂时间思考, 又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笔者听过一节校级公开课, 其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Book4 Unit3“A taste of English humor.”, 教师通过大量的问题设计, 完成了Pre-reading, Fast-reading, Careful-reading和Post-reading四大步骤, 时间非常紧凑, 但能留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时间非常少。不少学生因来不及思考, 跟不上课堂的快节奏, 对问题的思考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时地用“Go through it quickly, I only give you 3 minutes.Time is up!”等指令性的语言来剥夺学生的阅读时间。整个课堂教师在走程序, 学生盲目地应付, 这样的教学活动常常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 且提问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 在形式上迎合了当前新课程对课堂活动的要求, 然而完成这样的活动, 大部分学生既无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 也无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长此以往,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其实,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使用教学的调控技术, 要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或适度“留白”, 让课堂能有适度的停顿, 让学生思考, 甚至发问。如果只是为了赶速度, 加容量, 当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快速地发言, 学生就会出现言语不畅, 且语法错误较多, 回答的问题缺乏深度, 给出的答案几乎都是课本上的信息, 很少能发散思维。

二、重视阅读课的问题设计

阅读课的任何一项教学设计, 不应该“无题不读”, 使课堂总是为题而忙, 为题所累。问题设计不当, 或者过多的问题设计,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要环环相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其次, 问题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具有启发性。

阅读活动的设计要根据读前、读中、读后各有不同。读前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中的话题产生兴趣, 并能自然过渡到文章的阅读中。常见的读前活动有问题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而读中活动有问答、判断、表格、填空、选择、排序、总结段落大意等;读后活动包含词汇练习、完成段落填空、讨论、复述、表演、写作等。阅读课上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任务, 但需要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任务, 不是任务越多越好, 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三、重视阅读读后理解活动的设计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阅读课, 内容是人教版Book4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中的Using language阅读教学。该教师总结和归纳“劝说和说服别人”的日常用语, 模仿造句, 让学生结对, 分角色进行口语练习。教师鼓励扮演顾客的学生, 要围绕绿色食品的话题多提出问题;鼓励扮演农民的学生, 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日常用语来劝说“顾客”。对基础弱的学生, 教师则给予语言提示和帮助。对语言能力强的学生, 要求在全班做示范对话。接着教师通过口述练习,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绿色食品安全性和重要性的信息。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整理出最能突出自己小组关于绿色食品观点的几点理由。随后, 各组分别设计出自己的海报, 然后展示出海报, 供全班学生交流。学生都反映这节课使他们的受益匪浅。另外, 阅读理解不是对文章每个单词或句子看懂这样的层次理解, 而是能有效进行信息处理, 跨出句子层面走向语篇深层次的理解以及评价性理解。如果读后活动的设计没有梯度, 没有连贯的主旨思想, 读后的各个活动缺乏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 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无法体会作者的意图和领会文章的精髓。

四、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课堂管理是动态的, 学生不可能总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前进, 在问题的预设中, 要有一定的弹性, 给学生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对于生成的新的教学潜在资源, 要会机智面对, 有效地引导。在提问方面, 要考虑到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 是提问个人, 还是全体, 是提问成绩好的, 还是提问成绩差的, 提问到的学生在教室里的分布情况等等。同时要预测学生可能给予的答案、学生的应答时间, 以及做好应对的对策, 如果学生没法回答问题时, 教师又该作怎样的反应,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又要给予怎样的评价语等。

在设计任务时,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设计理解型任务, 如:主题归纳、分析标题、图表填写、短文填词、罗列细节、比较异同;在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后, 可以设计一些应用型的任务, 这些任务都要与语篇内容相关, 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如:讨论活动、信息差活动、采访活动、辩论活动、改编文章、缩写文章、复述故事等。

总之, 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讲究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活动设计, 合理、灵活地把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学生的能力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 教师就能上好一堂优质的英语阅读课。

摘要: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高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 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 但如何上好一堂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呢?笔者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姚生军.课堂负面现象触发的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 (3) .

[2]张丽莉.英语阅读课读后‘伪活动’面面观[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 (5) .

[3]刘美琳.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 (4) .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10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口语教学及学生口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纵观语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培养目标一直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读是理解,说、写是表达,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然而在实际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却只重读、写,而轻听、说。“语文”教学只有“文”,少有“语”。 尽管新课标已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出了规定, 但口语教学在教学任务中仍只占有很少的比重。

由于受到的口语训练有限,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并不高,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说话时有心理障碍。比如容易紧张、害怕发言……

(2)说话时话语不流畅,或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3)说话不得体。例如说话不注意情境、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二、导致口语训练缺失的原因

1.口语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低

现今的教育完全围绕中、高考的考试内容进行教学,而中、高考受限于考试手段的局限,大多不涉及口语测试,即使有也基本采取单向的平面化测试。口语测试题不能提供真实的语境,且内容多指向道德、教化,脱离生活实际,回答易走入模式化、 喊口号的误区,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真实情感态度,且这样的测试内容只凭生活经验便可作答,无需教授、学习与训练。

因为考试内容的指向,学校、教师、学生对口语学习的理解走向了误区,也没有足够重视,因而也很难看到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口语训练。

2.教材的编排不合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每一册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一个“表达交流”的部分,该部分分为五小节,口语交际仅占其中一节。 也就是说,整个高中阶段只有五个口语交际活动专题,数量之少,实在不能起到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作用。

再者,从编排内容来看,语文(必修)的口语交际主题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然而教材并没有明确地指明时间安排、检测方法,这无法给教师的课程安排以明确指导。

以第二册的“演讲”主题为例,该部分分为“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指导与探讨”主要对演讲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实践与交流”给出了如下情境与话题供学生练习:班干部竞选、花季宣言、学会感激、劝说他人,或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演讲,如对《氓》和《孔雀东南飞》中两位女性形象及其命运作即兴演讲。

教材“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了情境、话题的实用性和情感性,也紧扣了课文内容,能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是操作性不强。一节口语交际课的话题、情境加起来足有八个之多,有的甚至需要写演讲稿,对于拥有50~70人的大班额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有限的课时,师生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训练。要么无法顾及所有话题,要么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能面面俱到。

另外,教材无法给出真实的情境,对话不能灵活机动,口语训练成了纸上谈兵。且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形式都不会作为考试内容,师生不愿也不可能花费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口语训练中。

3.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

课堂上最常见的口语交际活动多是课堂发言, 但仍存在一些课堂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这样的课堂模式导致学生表达的机会不会太多,即使有课堂提问,其数量与难易梯度也不足以顾及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容易出现总是固定不变的部分学生发言的现象。

某些教师对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也无法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常见的课堂提问有:“是不是 / 对不对?”“课文主人公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等。课堂提问形成一种模式,学生的答案也是千篇一律,几个万能的形容词可以回答一切类似提问,这不能展示出学生的自主思考结果,不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口语表达更无从谈起。

所谓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由听、 说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其特点是双方互动。然而课堂提问,也就是师生交流互动环节很少见到互动,基本上是学生回答,教师给出评价语。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师生双方不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启发,课堂提问便成为了形式,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成性。

4.学生对表达自己的观点怀着低调、中庸的态度

由于教师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或是学生不自信、害羞等多种原因使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看法的习惯,年级越高,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现象越少。尽管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害怕出错、爱面子,认为举手发言太高调。消极的情感因素是口语交际活动不能很好实施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母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口语的教学愈加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开设了专门的口语课程。与我国的口语训练相比,国外口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教学,即创设真实情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口语教学也可以学习国外口语教学的长处,从而为口语教学改革实践找到新的突破。

美国对口语技能的培养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早在1914年,美国就成立了NCA,即“全国交际协会”。该协会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口语教学提供指导和评价体系。教育界也高度重视语言的实用价值,美国的教育部门也专门为口语训练编写了许多教材,最负盛名的是《现代美国英语》。

美国的许多中学都开设了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口语交际课程,常见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方式有:辩论式、演讲式、访谈式、咨询式、答辩式、 主题讨论式、戏剧表演式、分段讲授课程[2]。内容贴近生活,练习方式多样,形式基本涵盖了生活中所能应用的各个方面。各项活动都有详细的计划,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课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此外,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也在本国的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有着自成一派的系统与方法,我们可以从对他国口语教学模式的思索中找到我国口语教学的改进点与突破口。

四、改进口语教学的建议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多方面支持,从而总结出一套系统、长久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说的训练,应本着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3]。 不同的年级阶段,应设置不同的训练内容与形式。 从操作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考试加入口语测试部分

尽管大家都很清楚口语训练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也明白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可中学学习任务繁重,师生没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考试不会涉及的、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口语训练中来。所以要想加重口语训练在教学中的比重,关键还是在于考试内容与形式的转变。

当前对口语的评测仅仅停留在平面的文字上, 不能提供真实语境,也无法实现听说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如果想要检测出受测者的真实水平,可以采用立体化的考试手段。通过多媒体模拟出多种生活情境,以检测受测者礼貌用语、思辨、即兴演说等能力为目的,设计出复杂的口语环境。制定有梯度的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

2.编写实用、系统的口语训练教材

口语的训练应以一本专用教材为基础,编写像阅读教材、写作教材一样有完整、独立体系的选修教材。各册教材要有梯度,有适应不同年级层次的学习目标。单元之间要有联系,每单元设置学习目标、训练方法、有丰富的材料情境、课后练习、口语测验等部分,采用主题讨论、辩论、咨询、演讲、访谈、分段授课等不同形式。具体编写框架可以参考国外优秀口语教材。

3.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口语教学、教学管理模式

对于口语教学、口语教学管理的模式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做法,开设口语交际选修课,结合教材、时事、生活,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素材进行口语练习。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争取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4.口语交际与课文学习相结合

以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最容易操作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是将其与课文的学习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口语水平,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巩固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比如:复述课文内容、谈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读后感……这绝不等同于上文提及的老师千篇一律的提问与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老师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谈感受,要求学生说完整句子,不允许用一两句空话套话来敷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情绪感受。针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多鼓励,可以用追问、质疑的手法引出师与生、生与生的争论、探讨,多创造交互式的交流情境。

5.学科间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

需要打破教师传统观念的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工作,其他学科老师也应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加以训练,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本学科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例如学习抽象性、概念性、内容复杂体系庞大的知识,尤其是历史、哲学、理科概念等,教师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复述的办法,心理学上叫做再现。在复述中也可以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4]。“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通过这样的复述,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理解不及在哪里,否则接受到的只是作者所使用的字句,而不是“思想或知识”。

这种复述的过程是理解性背诵的过程,复述中可以最快速地理清思路,看到自己理解得不全面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记忆盲点,甚至是找到自己以为已经明白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明白的部分。当学生能顺利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代表着他们已经真正掌握了知识,这二者其实是一体的。

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的习得与训练。历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欠缺,幸而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口语交际教育应从口语交际的特点出发探索口语教学的特点,从国外口语教学中汲取长处,结合本国国情学情,必能让口语教学走出一条成熟的道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官云燕.中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比较[J].现代教育,2007(7).

[3]黎新波.高中语文口语交际全程板块递进式训练的尝试[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11

(一)研究对象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宿州幼儿师范学校、巢湖幼儿师范学校等安徽省主要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师,包括知识素养、心理教育能力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率95%。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知识素养能力。

(1)体育专业知识。

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体育课程进行的基础,体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样与教师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非常熟悉的占15.8%,不太熟悉占20%,表明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知识一般。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科学和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2)现代教育理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知识理解较好的只有16.8%,有近20%的教师不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的知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充实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视野,加强现代教育教学观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发展。

2.课堂实施能力。

(1)课前设计能力。

课前设计能力主要是指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任何教师而言,教案的设计都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课前设计能力较强以上的占74.8%,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完成课前的设计工作。

(2)课程实施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很好地组织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如表1所示,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较好以上的占90.5%,表明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总体较好。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多媒体应用广泛,体育课课堂上也在逐渐兴起对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水平不高,只有56.8%的教师能较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变换会让学生感觉不乏味、不枯燥,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以上占84.2%。教学评价尚显不足,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有34.7%教学评价能力处于一般以下。教师评价能力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自身的评价中也能认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课堂实施能力

(3)课后反思能力。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学实践进步的主要手段。定期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逐渐改善自身,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但表2显示,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教师都进行教学反思,但是经常会进行教学反思只占23.2%,有35.8%偶尔或极少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足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表2 课后反思

3.体育指导能力。

(1)运动训练指导能力

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续,经过科学的训练、竞赛,能使有天赋的同学得到很好的开发,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可以成为专业队的后备力量。但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运动训练知识的掌握与指导能力略显不足,如表3所示,对运动训练知识的掌握较为熟悉只达到43.1%,而训练和竞赛指导能力稍好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运动训练指导能力的学习。

表3 运动训练指导能力

(2)运动处方指导能力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将运动处方融入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上、课下都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很好的方式,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调查中,如表4所示,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运动处方指导能力较为熟悉以上的占40%,对运动处方知识的掌握较为熟悉以上占44.2%,绝大部分教师运动处方指导能力尚显不足。

表4 运动处方指导能力

(二)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大部分老教师依旧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出现体育课堂上十分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压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很难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造成教育理念不新,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陈旧思想支配着教育行为,结果学生对这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是抵触。

2.外部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文化课的学习占较大比重,部分文化课老师经过“商讨”便占用了正常的体育课程,领导部门不太重视体育课程。

部分家长对体育抱有偏见,认为文化课才是孩子的未来,不重视体育课,教师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尊重。

学校没有激励机制,学校在津贴发放、评优、观摩考察、社会实践等方面没有做到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

学校方面没有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与监督系统,教师的工作有所松懈。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1.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积极表现。

在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中,体育专业知识掌握、教案的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实施能力、运动训练指导能力总体较好。

2.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不足。

在安徽省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中,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运动处方理论和指导能力等多方面尚显不足,表现为知识掌握不扎实,执行能力较弱。

nlc202309011430

(二)建议

1.开展职前的教育工作。

大量学者研究发现,对于职前的教育工作,系统地学习教学技能十分重要。教师入职前,学校可开展职前的培训工作,根据调查情况,职前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知识素养能力。为保证入职教育效果,应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力求提高职前教育的效果。

2.建立机构的同时,建立教师培训的考核与监督制度。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重点在现代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培训的评估考核制度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基础,还要设立监督的专门机构和建立督导制度,确保每位参加培训的人员收到实效。

3.继续教育的终身制。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较普通中学体育教学而言相对滞后,一个重要体现是教师继续教育没有系统化和制度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具体实施可以借鉴大学教育的学分制,并进行学分奖励。学分越高的教师,管理部门会给予奖励,激励教师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依据调查结果,继续教育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育专业知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体育理论不断发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其次,加强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第三,突出体育课程内容拓展能力的培养。

4.领导重视。

领导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提供机会,校内可以开展新老教师的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活动,学校要落实内容,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学校与学校间还可以开展观摩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开展校际间教学基本功大赛,搭建教学竞赛平台,并与职称晋升挂钩。通过这些活动的交流,教师们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5.以体育竞赛为引领,发展学校体育特色,提高体育教师体育指导能力。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载体。幼儿师范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优势项目,设立运动项目队,体育教师通过指导训练和竞赛,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的指导能力,同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办学品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学校的奖励机制。

幼儿师范学校要尤其重视学校体育,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同时要培养幼师学生组织体育教学的能力。学校应将体育学科与专业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层次,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绩效考核、福利待遇不搞差别化对待,提高广大幼师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7.个人的观念要改变。

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要定期地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进步。其次,端正自身的态度,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积极参加学校间组织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在职进修学习,不要松懈,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2]崔淑杰.对新课程标准下济南市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能力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袁德忠.新课程背景下青岛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教学现状与建议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既懂英语又懂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当前人才需求趋势,我国高校普遍在英语专业和经济类专业中开设经贸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贸易类专业知识和相关英语表达方式。

一些高校在三、四年级开设经贸英语课程,课程定位是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两年大学英语课程,大多数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且修读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此时开设经贸英语课程可以保证大学四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还有一些高校在一、二年级就开设经贸英语课程。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有关文件精神,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多样化的需求,该校于2015年4月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以经管学院2015级新生为对象进行试点,入学后进行大学英语分层测试,根据成绩分为A、B两层。第一年学习《大学英语》教材,在一年级末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第二学年,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拓展课或应用课,未通过的学生与同年级非试点的学生同步,继续学习《大学英语》(3—4)教材内容。

二、我国高校低年级经贸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课程定位困难

经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的一种,它是经济体在从事经济与贸易活动中使用的英语语言,是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媒介手段和工具。在此基础上,经贸英语还可以分为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简称EGBP)和特殊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简称ESBP)。一般商务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课程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经贸活动的背景、情境和资料,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通常是为缺少工作经验的学生开设。而特殊商务用途英语主要是为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开设,是以英语为媒介和工具进行商务专业知识学习,用英语或双语开展教学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课程都可以划入此类。

由此可见,一般商务用途英语课程以提升语言技能为主,以经贸知识为学习工具;特殊商务用途英语课程则是以经贸专业内容学习为主,以语言技能为工具。在大学开设经贸英语课程,首先要考虑其课程定位是一般商务用途英语还是特殊商务用途英语。一般来说,在大学三四年级用英语开设的经贸专业课程属于特殊商务用途英语,其重点在于学习专业知识;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经贸英语课程则属于一般商务用途英语,涵盖经贸活动内容,其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较差。首先,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之前,学生的词汇量低于4500词,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未受过专门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交际能力低下,写作和翻译还停留在简单句和短篇章的水平上。在此基础上,经贸英语的“教”与“学”都面临很大困难。其次,学生几乎没有经贸专业基础。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只修读了部分通识类课程和公共必修课,还未接触经济学、贸易、金融、管理、财务等专业课程,此时学习经贸英语,很难了解经贸词汇和术语的内在含义以及经贸主体之间的关系,用传统的词义解释和语句分析法难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大学低年级经贸英语课程面临与其他课程同样的困难,包括如何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三、提升高校低年级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基于主题式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材料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内容(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的语言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确定一个合理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和加工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文本和素材,根据主题开展训练,提升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主题式教学是对传统以语法形式和以功能为基础进行大纲设计的有益补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单纯学习语用规则的枯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主题式教学材料选择目标语言的原创各类主题和话题,很多经贸英语教材都吸收了主题教学理念,按照商务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以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经贸英语课程为例,其教材选择了国际贸易、广告、市场营销、培训、品牌、领导力、企业文化、管理、商业道德、商品交易会、电子商务、经济危机、文化多样性等十余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又设立分主题。例如,在市场营销一章,既有介绍营销基础知识的营销规划内容,也有体现营销行业最新发展的在线营销内容。

(二)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直接呈现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特别适用于强调知识性和应用性的经贸英语课程。

利用PBL教学法组织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课前搭建问题体系。任课教师依据经贸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研究经贸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联系,以及低年级经贸英语与高年级专业英语的联系,并根据学生特点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构建问题结构模型,向学生介绍教学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搜集学习所需资料,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准备和预习。第二,课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学生开展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活动,包括将学生分组,鼓励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讨论,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引导与精讲,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建构。第三,课后总结评价问题,实现知识固化。对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可以采用口头叙述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评价则采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巩固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并实现知识扩展。

(三)运用“MOOCs+SPOC”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开放型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大规模”主要指大量的学习者参与课程,也可以指大规模的课程活动范围。“开放”是指任何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学习,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评价过程都是开放的。“在线”意味着它能够随时随地满足学习需求。针对MOOCs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哈佛大学等名校又开始尝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小规模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限制性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MOOCs+SPOC”为全球的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开放、免费和平等的学习机会,在经贸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贸英语课程中运用“MOOCs+SPOC”资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主,将“MOOCs+SPOC”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作为资源进行引用或嵌入。二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颠倒过来,即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视频教学模块,而课堂时间则用于提问和互动讨论,教师的角色从知识讲授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雷春林.内容教学法(CBI)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以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2-38.

[2]汪琼.MOOCs与现行高校教学融合模式举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4-15.

[3]吕世生.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J].外语界,2013(4):19-25.

[4]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

上一篇:产品设计表现下一篇:效益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