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2024-10-22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精选8篇)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1

估算,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 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 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 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估算, 正从原教材中的“边缘内容”, 发展到现在新教材中重要的必学内容。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把握不了估算教学的要求, 出现各种教学误区, 影响了估算教学的质量。

一、估算教学的现状———被人遗忘的角落

估算在教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 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通过调查观察, 与同事交流, 发现目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 估算教学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原因何在?

1. 教师———重视不够, 引导不足

毫不讳言地说, 现在大多数学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不够关注。他们认为, 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 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 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 基本都要用笔算。这些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估算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 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 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在与多位数学教师交流中, 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教学估算, 致估算教学长期处于无人疼无人爱的境地, 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2. 学生———意识淡薄, 能力不强

学生的估算意识及能力如何呢?随机抽取100名高年级学生作调查, 基本情况如下: (1) 你在平时的数学课中学过估算方法吗? (25%的同学回答没有) (2) 数学课上, 教师经常让你们进行估算吗? (75%的同学回答没有) (3) 在做计算题时, 你经常会先估算一下得数吗? (85%的同学回答不会) (4) 习题做完后, 你会用估算的方法检验答案吗? (93%的同学回答不会) ……

以上的调查虽不能全面、客观、精确地反映当前学生估算学习的现状, 但大多数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 估算能力不强是不争的现实。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 如计算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 计算结果和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种现状束缚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和谐发展, 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憾事。

二、估算教学的实践———引发深层的思考

在平时教学和组织练习的实践中, 我们也经常会不期而遇各类估算的“尴尬”, 到底该怎样处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1. 估算结果并不唯一

在估算教学中, 不必也不能把估算结果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答案, 更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值作为衡量、评价估算正确与否的依

指导学生作文, 教师往往强调作文的具体方法。比如怎样选择文体、确立中心、安排结构, 如何开头、结尾、写好主体;如何突出语言特色等。总之一句话:如何创新, 增加亮点, 使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写出的考试作文能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得个高分。作文应该这样写, 不应该那样写;这样写行, 那样写不行。几篇作文写下来, 就像东施效颦, 学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不知道如何下笔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是也, 让教师不停地摇头叹息。只有极个别学生应用较好, 取得些许成绩, 博得了教师的赞赏。为什么技法指导收效甚微?譬如练武, 只摆别人的好架子, 打出的招式好看, 可打到人身上, 真如给人挠痒痒, 让人感到舒服。形式很重要, 但只有切合了对内容的表达, 与内容相得益彰, 这样的形式安排才是高效的。在内容上, 只有触动了习作者的心灵, 才会激发起无尽的表达欲望, 才能创造出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练武的讲求无招胜有招, 在作文上来说就是你所写的内容是不是你刻骨铭心的真事, 是否有让你怦然心动的情感荡涤着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一个文题, 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写得很一般, 而因为这个文题切合了特别的情感体验, 激起了他 (或她) 长期积蓄心中的要表达的东西喷涌出来, 尽管他语文基础很差, 可写出的作文却真切感人, 催人泪下, 兴奋激越, 感同身受, 引起共鸣。

法国作家都德说:“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也就是说, 小说中的事有作家的经历, 小说中的人物打上了作家的烙印。如鲁迅笔下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心灵被深深触动, 激发起自己的表达欲望, 一篇好的作文才可能诞生。

苏辙的散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 (吾)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 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而不自知也。”苏辙提出的“养气说”, 是他对文学的重要贡献, 他主张文学不是通过学就能有成就的, 是有些偏颇, 但他认为为文要重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饱读诗书, 游历名山大川。他列举孟子和司马迁之所以文学成就巨大, 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养“气”。

中学生为文, 正是因为内心蓄积的少, 教师只是讲授技法, 是不管用的。正如练武, 师傅教给你拳脚套路, 你只会使个花架子, 在实战中, 只能落败。教师教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做到, 多读书, 多游历, 才能提高自己对是是非非的正确观点。人们不是常说“胸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修养还包括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知道是非曲直, 正义和邪恶, 无论是在大是在非面前还是小是小非面前, 都能表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言语行为, 闻正义之行而拍手称快, 闻邪恶横行而愤然而起。那他在作文的时候就能树立正确的立意, 抒发鲜明倾向的情感, 就会对读者有一定的思想激励和感情熏陶, 从而使读者受到一定的教育。正因为你有这样的修养, 你才会有这样的思想和感情流露。

当然, 提高学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要避免“速成”, 消除浮躁情绪, 最好能订一个长、短期计划, 通过不断的短期计划的实施, 来达到长期计划的实现, 当少年心中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豪情后, 其写作能力才会稳步上升。胸中有大量阅读获得的知识, 自己的实践经验, 良好的道德的熏陶, 这时候, 教师作文技法的指导, 才会成为学生的“久旱甘霖”, 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才能像教师希望的那样有着良好的表现。

(邳州市新河镇新河中学)

据。在没有特定的教学情境或生活情境时, 学生的估算答案多样, 正是回归估算本义的表现。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 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 估算时, 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组织开展积极交流,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释估算的过程, 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 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2. 估算并非仅用“四舍五入”

“四舍五入”法在近似计算中的确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纯粹的计算题中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取近似值。正是这一原因, 不少教师总认为用“四舍五入”法比较接近实际数, 于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这样的结果最准确。学生也在教师的不断强化中渐渐地淡忘了“进一法”和“去尾法”, 更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该如何选取近似数。

由于估算是一种近似计算, 如何选取近似值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实际生活情境题, 特别是要进行一些需要估大和估少的估算题训练, 让学生通过系列化的训练, 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估算的策略与方法。对于解决策略有多种的估算题,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领悟各种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从中选择一种最科学、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

3. 加强估算与精算的辨别

估算, 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需获得精确结果的计算, 是个体依据

条件和有关知识,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方式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它表现出较强的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的特点, 其所得结果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答案的估计。

是不是在平常的估算教学中, 为了落实知识点, 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过分要求学生看见“大约”“估计”就要估算呢?这样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对“大约”等产生条件反射, 只要一看到这些字眼, 就不问青红皂白地用起估算来。对学生而言, 估算成了一个执行指令的工程,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估算。如果我们在教学时, 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学生学会“估算方法”“估算策略”的层面, 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我们的学生还是习惯于机械地操作解决, 那么估算教学的育人效益就值得质疑了。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 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情境, 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在数与代数领域, 挖掘教材资源, 让学生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 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 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 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 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资源, 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形成合理的估算策略。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估算教学;问题与对策

G623.5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估算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把强化小学生估算能力作为主要工作。所以,学校教师要逐渐把部分教学重心转移奥估算能力让,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提高学生精算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升估算能力,让两者均衡发展。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重视估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上必须开展估算教学,改变教学观念。小数数学教材课本中,对于估算的详细介绍很少,大部分都是简单带过,让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形成估算教学不重要的意识,并且一直坚持用这种意识教学,导致学生估算能力较弱[1]。为此,教育研究人员和学校领导者要不断完善教材内容,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心智的不同,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细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估算能力。比如,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出一些简单的算式,像16×16=、15×12=、211×9=等,不要让学生直接精算,要求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观察和简单的头脑运算给出一个预估的答案,然后再进行精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给出一些较难的运算,像69×32=、358÷17=、59×54=等,用这类算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现估算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水平

教师从小就向学生灌输在课上算数一定要算出正确的结果,避免在考试中出错,因此,学生在进行书序算数练习时,即便是知道估算的相关方法,也有一定的估算能力,但还是会直接略过估算,进行精算,在一些期末或课堂小考中的选择题有简单的算数运算时,因为怕估算的结果出错,直接用笔精算,浪费了过多的时间[2]。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的估算与精算能力,用这两种方法解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分辨出哪种题型用估算,哪种题型用精算,增强学生估算的信心,节省答题所用的是时间。比如,教师在课上可以给出需要精算和估算的题目,比如较难的加减乘除混合四则运算或只有乘除加减的算式,先让学生用估算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精算得出准确结果,两者作对比,分辨出哪种算式适合用估算,哪种算式适合用精算。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估算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跳跃性思维,节省做题时间,对题目的难以程度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善于用估算思维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师要准确抓住估算的本质,巧设问题情境

教師在课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估算教学和精算教学相比,其知识体系更加负责,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透彻、系统、全面的研究,才能准确抓牢估算教学的本质。

同时,问题情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生活经验。估算除了在数学教学中会用到以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体现其内在价值。如果没有解题需要,就会完全掩盖估算的价值。一道好的估算题目可以设置出问题情境,有明显的目的性,估算恰巧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在课上,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和教案的分析,抓住本质,设立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给出问题设置情境,在学生学会简单的乘除法后给出一个算式,6.3×4.1=,用估算的方法得出最后结果在24左右,但很多学生用错误的估算方法得出了错误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像是去市场买东西,每样东西是6块钱,25块钱可以买几样东西?这种运算方式不需要学生精算,只需要四舍五入便可得出结果。

四、强化学生的估算技巧

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除了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外,抓住估算本质,还可以通过强化估算技巧的方式提高水平。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的同时,还要参考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生活环境,以学生最初的学习情况作为起点,不断用整合优化的方式强化估算技能,增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把一些比较复杂的数据变成整数或是化简,就像是4.8×5.9×4.2=,或是507+332=,可以把“4.8×5.9×4.2”变成“5×3”,将“507+332”简化成“500+340”;根据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强化估算技能,就像是钟表一样,提出现在中标上的时间是5:30分,当时间走到7:15分时,增加了多少分钟,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识,即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题目中最初的时间为5:30,最后的时间是7:15,五点半到六点半是一个小时,六点半到七点半又是一个小时,但时间在7:15时已经停止,所以需要减去15分钟,在得出这些数字信息后,让学生预估;用位数进行的方式估算,这种方法要求数组中一定要有0,比如6025÷24=25,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估算,过程如下:因为60要比25大,所以,得出的结果最高位百位,也就是说结果是三位数,估算的结果是错误的。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估算教学,它可以成为学生解答问题的一把钥匙,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巧妙解决课堂上和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学校要把估算教学作为教学重心,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强化估算技能,提高估算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丽杰.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考试周刊,2015,82:72.

[2]刘国财.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7:74+172.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篇3

一、估算的背景提出

1999年颁布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中开始强调了教学中对学生估算的要求, 并在200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估算培养的要求按不同年段, 不同层次进行分类。

2011年《新课程标准》中便指出要“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第一学段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适当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 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2]。估算教学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中正逐步得到重视, 完善。而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现估算的价值得到越发体现。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问题解决中, 我们发现估算结果将比精确计算来的更方便, 在对一些数量问题的处理时, 我们常常并不要精确的计算结果, 而只是只需要一定精度内的近似值。当今估算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应用, 使它顺利而然成学生课堂数学学习重要内容之一。

二、估算教与学的现状

教师:对于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口算和笔算重视, 而忽视估算的内在价值;或只重视教学生估算方法, 而忽视对学生估算意识、估算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而忽视估算。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时不出错便做统一要求。估算是检验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判断方法, 它能检查出计算结果存在的明显错误, 但估算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代替验算。

其次教师本身缺乏对估算策略系统了解, 没有熟练掌握估算策略,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提及“估大”、“估小”的问题, 但学生只是要求能对估算答案进行简单的判断是“估大、估小”, 而教师之后没有进行有效的估算策略分析, 没有根据学生“估大、估小”的回答情况对估算答案进行调整再精确。

最后估算结果的评价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估算答案是与精确值“接近”还是与“偏离太远”就凭教师凭主观认识, 认为只要和准确答案接近的得数都是正确的, 差的太远就算错, 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生估算重点为三个误区[3]

误区一:学生估算意识不够, 不估算。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中估算意识不够, 不会主动应用估算, 意识仍然停留在原先精算层面上。如:一位同学到文具店买本笔记本花元, 把毛笔花元。那么同学带了元够买这两样商品吗?学生往往是先进行笔算, 得出精确答案, 却根本想不到利用估算解决问题会更便利。

误区二: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学生为得到精确答案而进行精算后估算, 如:, 学生先通过笔算精算出正确答案, 再利用精确答案“估算”出一个比较接近的数。学生这种估算方法脱离了教学目的, 严重缺乏估算意识。

误区三:学生凭直觉, 无依据乱估算。在看到估算题目之后, 一些学生凭直觉不加思考就给出了自己的估算答案, 如:张纸有多厚?……学生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当问其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却无人应答。透过这种课堂表面热闹的现象反映出教师课堂教学的缺陷:教师估算教学缺乏有效的策略引导, 学生估算意识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

三、开展估算教学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 对于培养小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4]总而言之,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估算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1. 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 减少计算失误。

学生在精算前进行估算, 可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灵活多样用地选择运用多种方法。在精算后进行估算, 可利用估算方法来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养成良好习惯, 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减少计算过程中不必要的失误。

2. 加强学生对事物整体感的认识。

教师利用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运算和测量结果的具有概括性的认识, 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估计事物的属性、估计事物的变化等等。能使学生在感受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增强他们对事物整体感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

3. 发展数感, 形成直觉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估计等方面的感悟[2]。而良好的估算习惯的养成, 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量问题及结果的直觉思维品质。学生在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时可以通过所学的数及适当的单位进行描述, 并对运算结果估计的过程中, 发展数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估算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学生不断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 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的长期积累。这就需要学生生活中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参与数学活动, 注意观察事物常量, 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主动捕捉数学信息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观察力。

四、估算教学的建议

估算教学是估算思想感悟与意识培养的统一体。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 认识估算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情境中, 能自觉动用所学的估算策略, 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从而经历估算解决问题活动中认识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下接第28页) 从小学生角度来讲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培养估算意识, 养成估算习惯。

让学生经历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时自己逐步感悟估算的必要性, 认识到估算的作用, 从而愿意估算, 乐于估算, 自我形成自觉估算的意识。教师教学中针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可以由以下两方面出发[5]:

(1)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估算思想渗透,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中尽可能的利用估算法去猜想其中的数学规律, 寻求解题思路, 检验解题结果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估算思想贯穿始终, 从而使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师有意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强化。

(2) 教师需要结合教材要求, 适当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数学估算问题, 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所学习的估算方法解决, 从而理解估算的意义, 认识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并能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 达到增强估算意识的目的。并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学生成功的体验既激发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估算技能运用。

2. 学生自我形成估算策略。

学生只有自己掌握具体的估算策略才能提高估算能力,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恰当运用估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估算与精算结果比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估算能力, 辅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估算策略。估算的策略具有多样化, 答案并不固定但也并非无迹可循。在估算过程中, 具体有以下估算策略: (1) 凑整的方法。如:估算, 一般可以看成; (2) 利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就可以想到, 得; (3) 相邻数据取一个中间数。比如这四个数求和, 这些数都是在上下, 那么就在当中取一个中间数, 利用, 来快速计算出估算结果; (4) 两个数比较, 一个数可以往大估, 一个数往小里估, 或者一个数估, 一个数不估; (5) 先估后调。

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入手, 结合生活素材, 培养估算意识;运用多种策略, 掌握估算技能;创设估算情境, 形成估算习惯, 努力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摘要: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也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分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普遍缺乏现状出发, 谈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估算意识,估算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华珠.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1 (19) .

[2]教育部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小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5) .

[4]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3) .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4

当今社会,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来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众多的事件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 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震动, 阻碍了中国食品业的发展。根据现状, 我们需要的专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 根据国家现状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但是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完善性还需要我们根据经验一步步改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设立是为了从学生开始培养相关的知识内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及该法规现阶段的执行情况, 比较和借鉴了国际上相关的规定和法律, 以促进我国食品标准的法规方面的建设与改进。还包括食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和所需材料, 二者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要不断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根据实际事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培养优良的食品安全人才为目标,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食品安全意识。

课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因为课程刚刚开设不久, 在实践上, 会出现很多的实际性问题。

教师授课不专业

因为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不是专业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 学校为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临时学习, 学习的知识不专业、不具体, 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 根据课程要求, 国家已经出版了相关食品安全课的教材, 但很多学校仍然使用的是食品卫生课的教材, 教材与课程不符, 造成了现阶段的课程出现了基本矛盾。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学生们对于新课程不感兴趣, 造成了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现象, 学生无法从课堂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教师们也只是关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也因为不感兴趣从而放弃了对课程的学习。

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 学生们因为没兴趣而学习别的学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们的讲解按照书本上的文字枯燥乏味, 学生们不听教师讲课造成了师生之间零互动, 成为了课堂上气氛的致命之处。

缺乏实践性

教师的讲解不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 教师讲解知识时不具备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学生们对知识难以理解, 对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觉得难以理解食品安全, 从而逃避问题的出现, 造成了对学科的不积极性。

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改进

对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相关问题, 我们应给予一定的改进政策。

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应重视起来, 重点培养授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 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让授课教师不再以书本为主要媒介, 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开始提高教师对食品标准课程的认识和重视。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度的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氛围。

互动法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对了可以坐下, 回答错了要表演节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一是害怕教师叫自己的名字, 提出的问题自己没听到。二是不会的学生也会害怕教师叫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学生会不会相关的知识, 教师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同学分分组讨论书中的知识点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得到知识的完善。

娱乐法

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适当的知识点叫学生到讲台前进行娱乐互动, 例如:讲到食物中毒的现象, 教师可让一些同学做医护人员, 一些学生做食物中毒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还可以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 可以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课堂氛围。

多媒体互动教学

在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插入小短片, 或是注意食品卫生安全的动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很多公益短片中都有类似的公益广告剧, 在一些剧情里告诉人们食品安全标准, 在课件中拆入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剧, 在剧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使印象更加的深刻。加上教师的课件分析, 学生们会对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加以辅助, 会对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结语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5

这充分说明中职教育改革的急迫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中职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扭转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笔者结合多年的护理教学实践, 提出一些教学改进对策。

1 中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与教材滞后, 导致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

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随着护理的发展, 教材中虽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和知识, 但还是赶不上临床要求的发展。教材中部分被临床淘汰的操作仍在讲授。另一方面, 许多临床实践操作技术, 如:呼吸机的使用、监护仪使用、中心控制吸痰、压疮预防、医疗文件记录等,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 使护理操作的方法、程序发生了改变。再从2011、2012、2013护士职业考试内容和大纲看, 护理教学滞后于临床, 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不适应问题日益凸显。临床带教老师普遍反映, 护理教学太繁琐, 太机械, 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教学与临床脱节, 制约了临床护理的发展。

1.2 中职护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单一化, 导致评判性思维能力欠缺

目前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示教、回示、练习、考核的方法。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教学过程教条化, 与专业培养目标、临床护理实际有一定差距,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因而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其过多、过细的评分标准使学生注重细节, 忽略了病人的感受, 忽略了护患之间沟通技能、忽略团结合作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护理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中职护理临床实习弱化, 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随着医院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变化, 尤其近年来医患矛盾的升级, 有些医院维护自身利益考虑, 不愿接受实习生, 或减少实习生动手的机会;加上临床老师工作量大, 难免对护理学生的教学不重视。有些医院分配学生不让其进入主要科室或分配时间少;另外学校为了提高资格证过关率, 缩短了实习时间, 集中组织复习考试, 导致没有认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医院和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4 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 导致护理人才综合培养目标难实现

中职学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招生火爆, 规模扩大迅速, 教师队伍编制不足, 教师只能单纯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低, 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缺乏临床经验;聘请教师责任心不强, 管理难度大;现有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知识陈旧, 知识面狭窄, 长期脱离临床实践。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 教学理念转变慢。

2 中职护理教学对策

2.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 达到临床零距离

从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现在使用的教材及2011、2012、2013护士职业考试内容和大纲, 以及临床老师的反馈。教材中一部分内容临床已被淘汰, 临床新型的技术、新产品的出现教材中没有体现, 因此学科的综合性再增强,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势在必行。护理教育者在传授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贯彻以人为本的主题教学护理教育是为临床护理培养护士, 所以护理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定期安排到临床学习, 使其自身的知识技能与临床需求接轨。

2.2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打破原有教材的限制, 将原来的理论课程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组合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 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对中职护理教育而言,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要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作者发现教师在讲授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护患的沟通技能培养, 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如导尿、静脉输液、下胃管等, 教师可先带学生到临床见习,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 将人文关怀渗透其中,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可以应用一些案例, 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 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 使学生能够体验病房的气氛和病人的感受。同学之间也能互助互学、团结合作。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2.3 创新管理方法, 提高实习质量

临床实习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 它将直接关系到把一名护生培养成什么样的护士的问题, 对护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技能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护理道德观的形成, 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实习中, 一部分学生临床操作不熟练, 应急能力差, 工作缺乏条理, 缺乏责任感, 职业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在实习前应该进行规范化的岗前教育, 安排好护生八个月的重点科室实习, 学校通过实习管理平台, 加强在校教师和临床实习管理老师、护理部的三级管理。在校实习管理教师, 利用半年下临床管理学生时间, 学习临床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 随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各实习医院护理部及时向学校实习管理教师反馈实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问题。做好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必须建立较完善的“日、周、月”临床管理体系, 才能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护生实习质量。有利于护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技能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护理道德观的形成。

2.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护理教育不仅要符合护士专业培养的需要, 还要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全面育人, 为此,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刻不容缓。学校要建立以“走出去, 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加编制, 建立AB培养制度, 即专业教师一年在医院带实习生工作, 一年在学校任教;分批选派教学骨干到教育院校进修学习, 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一线护理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临床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带教队伍与学校共同完成培养护理人才的使命, 就必须加大系统培训力度, 快速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能力,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使临床护理教育与护理学科发展相适应。

总之, 加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国家和社会都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面对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扶持, 应该转变办学理念, 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 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力图更有效地推进中职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

摘要:中职学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局限, 创新理念, 改进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是中职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发展中职教育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才能有效地推进中职护理教学的发展。现针对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赖文思, 郑桓, 陈妙茹, 等.基于护理工作岗位的护用药理课程改革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 (5) :125-127.

[2]王东耀.护生基础教育的缺陷与变革方向[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4) :3.

[3]马必学, 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5 (07) :22-23.

[4]王世泽, 蔡福满, 樊新, 等.护理专业护生临床实习工作的探讨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5) :609-610.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6

一、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理论性和规范性强,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尽管许多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然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

(一)对案例教学认识比较肤浅或存在误区。

有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或以案例练习作为讲授内容的补充、辅助手段。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虽都要引用实例,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的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最后,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指导思想不同,案例教学重点在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既应该学到法律概念、法学原理和法律条文,更应该增长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说明一般是以说明问题为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认致使许多教师停滞不前却心态安然。

(二)对案例教学局限性认识不足,运用过多过滥。

尽管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高职法律基础教学几乎涉及各个部门法的内容,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专业法规、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间是十分紧张的。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不可能次数过多。事实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案例的学习不能代替理论、知识的学习,案例法也不能全面代替其他教学方法,高职法律基础教学不能也不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全面采用案例教学。

(三)选择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妥。

有些教师实施案例教学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对实施案例教学的环节和内容不加选择,在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或细枝末节部分实施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提供的情境“孤岛化”,往往花费很多时间而学生受益不多。实施案例教学应依照范例教学理论的要求,对关键原理和关键概念实施案例教学,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和提纲挚领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案例提供的情境应不仅涉及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而且存续于其他章节的教学内容,以有限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问题,避免主观思维的片面化。

(四)案例选用过于随意,质量不高。

讲授者对教学案例的组织和处理的随意性典型表现为案例事实简约化和人工化,缺乏典型性和关联性。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教师未受到过正规的案例方法的训练,总体素质不高,再好的案例,没有“高手”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与案例教学相对应的案例库资源供应不足,质量低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加之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调查和选编案例,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的投入,许多教师望而却步,找些过时或典型性不强的案例来凑数或干脆远离案例教学。

(五)引导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不够充分深入。

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中,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而学生则显得过于被动。一方面,教学案例选取方面的不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确定化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确定化不仅消解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法,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知识,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最后不得不以教师提供正确答案作为课堂教学成果而告终,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复存在。

二、高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对于高职法律基础课而言,运用这一方法时受规定课时及教学对象的制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综合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重视案例教学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提倡、鼓励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拨给相应的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加大投入,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参与案例编写,可在教学酬金及提职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备课任务量很大,讲课难度也很大,因此授课教师要迅速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并常抓不懈,多学习案例教学法理论,多参与教学研讨、观摩、比赛等活动,及时总结自己案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学校也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多参与司法实践,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等,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丰富实际教学的经验。

(三)正确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很显然,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会遇到教学内容的繁杂和教学学时短缺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并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就必须做到“少而精”,其内容和环节必须依照关键程度和可能选用案例提供情境的存续程度合理确定,力争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实体法和相应的程序法可综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提供的情境不仅存于实体法教学内容之中,而且存续于诉讼法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帮助学生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之间建立相互联系,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基于案例推理的能力。

(四)合理选用教学案例,探索数字化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注意挑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离开教学内容,缺乏教学目的,讲授案例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实践中意义重大的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而又认识模糊的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观点。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改编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引起法学界或社会广泛关注并能将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涉及的概念、制度、法理、法律规范有机联系起来的典型案例,既富含争议、有讨论价值,又不使学生感到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假设。同时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案例教学的探索,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编写案例教学课件,使案例教学实现文字型案例向多媒体型案例、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向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课堂交流讨论,向电脑设计仿真、师生双向沟通,向团队多向沟通的转变,从而适应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环境。

(五)切实引导学生课前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如果学生在课前不能熟悉案例的内容,不能进行独立的法律推理,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不能带着自己特有的认识和观点走进案例教学的课堂,就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有目的地选择案例,而且要组织案例材料供学生阅读。课前阅读案例非常重要,可以节省课堂上较多的准备时间。如果没有预备的过程,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往往就会不知所措,消极地等待答案,这也有违案例教学的初衷。这个过程,既能使学生熟悉案例的情境脉络,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研究案例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精神,使案例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优势。

(六)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承认教学是以客体为中心的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共享。[2]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促进学生进入最佳思考状态,让他们始终处于探讨、研究的案例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维、参与讨论,在思维和语言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得出案例所包含的法学概念、原理和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思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有效地共享学习资源,并借鉴他人的观点,超越个人的局限。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上下贯通,真正主宰课堂活动,掌握学生的思路,正确对待学生的看法,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当然课堂讨论与“讨论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一定意义上,“讨论问题”比案情还要重要,正是“讨论问题”将案情与教学内容联系了起来。“讨论问题”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创造性工作,设计得好会大大增强案例的讨论价值,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讨论问题”应具有结论的非显而易见性、争议性、启发性、引导性和层次性。

(七)改变课程的考核机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法,其作用不是传授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因此不能把考核目的仅仅定位在寻找“正确答案”上,而应该是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行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应加强对平常表现的追踪及记录,注重平时成绩,把学生发言表现与卷面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成绩,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克服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摘要:高职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作者认为, 应着重从提高认识、提升教师素质、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切实引导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组织课堂讨论、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法的内涵[J].云南教育, 2002, (10) .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7

1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研究意义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了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指导思想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 才能给为国家储备大量的体育人才, 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舞蹈源于英国, 盛行于欧美, 主要以双人或者多人配合为主的娱乐健身体育运动项目同时集娱乐性、健身性、表演性和竞技性为一体。通过对全国大学中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 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的认识, 师资力量、场地设备和器材, 找出不足, 提出相应的改进途径,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本文以全国开设体育舞蹈的高校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以抽样为主对城市中高校数量比较多的大城市进行调查, 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有关专家为走访和电话访谈对象, 以对本次论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2.1 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普及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重点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的比例最高, 而普通院校开设的比例相对而言比较低, 但也达到了69%, 说明了我国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真正要做到普及还是任重道远的。

2.2 课程开设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显示, 各大学的体育舞蹈选修课都是从大三开始的, 总课时量为18学时的学校占大多数比例达到69.73%, 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体育舞蹈课程的课时数, 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从技术动作的掌握规律来看, 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质量先决条件就是保证教学时数的充足。体育舞蹈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 多达10个舞种,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学校也仅仅是学习很小一部分舞种, 在理论学习方面也是在技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教授, 不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也是良莠不齐, 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

2.3 教学情况调查

体育教学的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各种措施。调查显示在初学阶段基本采用同性别集体教学, 而体育舞蹈为男女共同合作进行的项目, 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完整的学习动作。在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基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 过于单一死板。我们认为体育舞蹈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育舞蹈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舞蹈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真正能够了解的学生屈指可数, 由于不了解自然也不会爱好, 选择体育舞蹈课的学生比较少。由于体育舞蹈是最近几年才在高校中流行起来的, 通过了解可以知道影视传媒和同学介绍时大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主要途径。认知是心理活动的开始, 是指人们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舞蹈认知度调查表显示:增强自信心是体育舞蹈的对男生的主要吸引力, 而女生则表现为培养气质、愉悦身心等。总体来说, 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在提高自身的灵敏、柔韧等运动能力方面的作用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的。

2.5 师资情况调查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终是教师, 体育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教师的年龄分布十分不合理, 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 30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不到30%, 年龄大的教师虽然在教学经验方面丰富, 但是由于体育舞蹈课程需要思想活跃和干预创新的精神, 在这些方面年轻教师更有优势。有很多拥有精湛体育舞蹈技术的教师在文化层次还有欠缺, 现在大学的发展不只是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能够进行科研能力的教师, 这样才能够符合大学将来的发展趋势。

2.6 学生参与情况调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反映出来, 这已经成为共识, 因此, 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

2.6.1 参与动机调查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 动机源于需要, 当人有了某种需要之后, 就会产生出由满足这一需要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体育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运动的需要而促使人参与体育运动。通过调查显示,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主要动因, 比例高达30.50%, 其他依次是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等, 并且随着他们对体育舞蹈的深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能会改变, 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选择的取向发生了改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学习是为了满足身心需要, 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2.6.2 场地器材情况的调查

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和训练的物质基础。由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场地既有和一般运动一样的普通性同时也具有这些运动的特殊性。通过调查得知拥有标准教学场地的学校只有20%, 大多数学校主要采用体育馆、健美操馆进行教学。而采用多媒体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学校更是很少。

3 大学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改进途径

通过对全国大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现状的调查, 我们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还不能够使体育舞蹈的独特功能完全的发挥出来, 是体育舞蹈的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针对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现状, 为了使体育舞蹈的特殊功能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途径进行改进。

3.1 增加体育舞蹈课程的课时总时数

充足的体育舞蹈课时量是完成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任何一项体育技能的掌握都是一个由浅入深逐的系统工程, 体育技能掌握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不断的改进所掌握的技能, 真正做到细化。同时可以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俱乐部, 使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也进行技能的练习, 课堂教学只能教授学生技术动作并不能保障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 所以充足的课时量应该放在首位。

3.2 加强大学体育舞蹈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体育舞蹈教育工作的有效保障的前提是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要去建设, 并且男女就教师的比例也应该比较适合这样才有利于体育舞蹈课程发展的普及, 在技术层面上, 必须有能够完成高质量动作的教师队伍。专业的体育院校和舞蹈院校应该重点培养体育舞蹈的专业人才, 可以通过和国外先进的院校进行交流合作, 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来增加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不足。同时需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在不同的地区经常开展交流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3 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数码产品的广泛运用, 将会使体育舞蹈教育发生重大的变革, 弥补和增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所需要的条件。采用摄像技术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自身技能的完成情况, 找出不足, 从而进一步改进技术动作,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信心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欣赏到更好的资源, 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 针对体育舞蹈的学习展开讨论, 促进体育舞蹈在高校的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更清晰的建立动作表明, 还可以弥补由于男女教师配备不完善带来的不便。

3.4 建立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各高校间应该充分加强协作和联系, 开发出具有统一行的教材, 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舞蹈课程的推行。体育舞蹈教材应该与时俱进, 内容充分显示出时代的气息,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还应该附带光盘教学, 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自学。

4 结语

总之, 体育舞蹈运动在大学的发展普及道路是任重道远的, 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教育功能必须要加强对这项新兴运动的宣传工作, 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和认可这项运动, 要想使这项运动长远的发展下去, 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喻俊.论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 2008 (3) :121.

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一开始教师就粗略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但学生这时候连文章的背景知识都不了解, 回答起来势必会有难度, 而教师此时急不可待地进入正文的学习, 也就是说,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只顾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却对语文课文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极为忽视, 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不是很好。

1.教学形式过于被动

很多老师总以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 他们更喜欢滔滔不绝, 生怕不能利用一节课时间把内容全部讲完, 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同时, 师生交流就会减少, 影响师生关系, 而且不便于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长此以往, 学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知识, 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2.人文性与工具性不能很好地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两大特点, 传统教育很难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通常老师只注重工具性学习, 如造句训练、词语的积累等, 而忽视人文性教育。这样下去, 肯定会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影响。只有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理解

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文章, 只有深入了解、充分研究, 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才能在教学中将文章的全部思想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但是, 网络的普及, 使得教师更愿意上网搜集资料, 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 一味利用网上的现成资料, 而很少利用自己的智慧体会文章, 造成教师思维的懒惰, 不会站在学生角度传授知识。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 深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作者体会其中的内涵。更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讲解课堂内容。

2.教学方法单一

有的学生常说说:“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尽管现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一切向分看的传统没有改变, 老师还是用分数衡量学生的水平。学生已经对这种教育模式感到厌烦透顶, 厌学情绪非常严重, 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几乎主宰课堂, 学生只有听的权利, 发表看法的机会几乎没有。这样, 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下降, 同时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所以, 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单一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3.家长不够配合

世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 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分数, 以及是否听老师的话, 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则关注不多。更严重的是, 有些家长日常行为不是太好, 经常打牌、喝酒, 而很少陪孩子讨论学习情况。时间长了, 不仅阅读能力上不去, 更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所以, 家长平时要多读书, 并抽时间指导孩子,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我国语文阅读教育的发展策略

1.经常组织阅读活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形式, 同一小组的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讨论, 得出心得体会, 然后推出小组内较为出色的学生, 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表演。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诵和表演水平进行评分, 选出优秀小组。这样,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文章反映的是扶老奶奶过马路, 可以挑出三名学生, 一个扮演学生, 一个扮演老奶奶, 还有一个负责阅读。然后根据阅读者的朗读, 合理表演出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将文章内容以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学内容。在私下里, 学生之间可以组成一个交流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多样化行驶中提高阅读兴趣。

2.阅读范围要扩大

阅读范围不要拘泥于课本本身, 而应该扩展范围, 更多地让学生接触课外阅读, 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这篇课文时, 老师讲解完内容后, 应该鼓励学生寻找类似英雄人物, 让学生总结出英雄人物的共同品质。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该堂课所学内容, 还扩大知识面, 不只拘泥于课本内的知识, 更让学生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敬佩。

3.采取游戏的方式

做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 特别是小学生, 因此它是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将课文内容巧妙地揉进游戏当中, 将会很好地起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不仅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易懂,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透彻和牢固。

4.讲和读的关系要把握好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不仅要熟读课文, 还要能够很好地背诵下来, 这是增强语文阅读水平的重要环节。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从古代开始, 我国就已经意识到了“读”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加强学生“读”的能力, 但同时不能忽略“讲”, 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加强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方面, 教师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让他们课下思考, 对于学生回答不好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最后, 教师要明确阅读的层次感、感情培养和目标, 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三个基本点。

5.引用网络

任何事物只要联系到网络, 都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而且学生特别感兴趣。如果能够将网络这种时髦的东西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世界广阔无边, 中间的信息量要远多于课本, 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得到开阔。如《四季》这篇课文,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 播放描述四季变化的网络视频资料给学生看。因为影像比文字更能透彻反映事物, 浅显易懂, 而且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不是在上课, 而是在玩。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这是教育效果的最好体现。

同时, 当今社会, 计算机已经普及, 对于学生来说, 不懂电脑几乎等同于文盲。如果教师能够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语文阅读方面的问题, 并要求他们通过网络查找答案, 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还能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应该配合教师监督学生, 不要让他们利用找资料的机会趁机打游戏,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四、结语

当前, 教师要注意到传统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的缺陷。改变现状, 创新教育理念, 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多总结经验, 以此开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星, 李琳.阅读教学:坚守了什么, 发展了什么 (上)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J].小学教学 (语文版) , 2012 (03) .

[2]陈春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维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36) .

上一篇:协同创新体系下一篇:档案安全标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