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2024-10-15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精选14篇)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1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二年级)

东台市头灶镇小学 丁银辉(224247)

【教材简解】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页的例题、第41页“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这节课教学的加法估算,范围限制在两个加数都接近整百数,而估算的结果也用整百数表示。教材选择四种家用电器的单价作为素材,在例题中安排学生估计“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试一试”安排学生设想另外选购例题中的其他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想想做做”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练习,第1题判断一些数各接近哪个整百数,第2、3题安排估算练习,第4题判断计算的准确值比估算出的数值大还是小。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设计理念】

1、体现计算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依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探索材料,并提出数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估数、估算,潜移默化地感受估算的意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价值;

2、从关注估算技能目标转变为关注估算能力形成的过程性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做到同时落实;

3、充分尊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独立探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感悟估算。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猜手机的价钱,引入新课,接着出示4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 “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要用几百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估算的基本方法——把两种商品的价钱都看做接近的整百数,再把两个整百数相加。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行购买其他两件商品的所需钱数的的估算。巩固练习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估计一个三位数接近几百;第二层次,先把每个加数看做整百数,估计出结果再笔算,加强估算和笔算的对比;第三个层次,用估算的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判断两个数的和够不够某个整百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老师前些日子去商场买了一款手机(课件出示手机图片),它的价格大约是500元,小朋友能猜出它的实际价格是多少元吗?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如498元、490元、512元、504元等。课件出示这款手机的价格496元,让学生对照,猜得是否合理。

讲述:其实大家猜得都比较合理,因为大家猜的价格都比较接近500元,也就是大约是500元。

2、商场里还有很多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电话机97元 电饭煲192元 自行车403元 电风扇105元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每种商品的价格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积极动脑,学会判断一个三位数接近哪个整百数,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个本领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学生在猜数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大约”含义,而且情绪高涨。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及新知,过渡自然贴切。

二、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问题: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97+192 提问:这道题不要求我们算出准确的钱数?要求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办? 先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探索算法,再交流中体会估算的方法:(1)看97和192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2)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的就是大约需要的钱数。

学生汇报:电话机的价钱是97元,97元接近100元;电饭煲的价钱是192元,192元接近200元。100元加200元等于300元,所以,买一台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300元。

讲述:这样的算法就是估算(板书:估算),你们估算的方法是对的,但估算的过程不必全写出来,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简便的写法。

板书:97+192≈300(元)

约等号

讲述:“≈”这个符号叫做约等号,表示大约相等的意思,读作“约等于”。(学生练习写约等号)

提问:算式中为什么不能写“=”呢?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来表示大约等于呢?(让学生体会既有等于的意思,又表示不完全相等)

2、教学“试一试”

提问:现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估算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吗?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汇报:自行车的价钱是403元,接近400元,电风扇的价钱是105元,接近100元,400元加100元等于,所以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500元。(板书403+105≈500(元))

提问:如果我们带500元能买回这两件商品吗?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通过讨论,形成不能买回的统一认识及原因,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105看作1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小。

提问:下面每人设想任意选购两件商品,估计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汇报:

(1)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97+403≈500(元)(2)买一个电饭煲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几百元?192+403≈600(元)„„

小结: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把要买的商品的价钱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再把这些整百数相加得到买这两样商品大约需要的钱数,这就是加法估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设计说明】估算的方法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所以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掌握方法,而约等号及其含义则采用讲述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统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你知道下面各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学生自己思考后,同桌两人一组开展活动:一人报数,另一人说出这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估算下面的结果,在括号里填上整百数。

学生各自填写,指名说出填写的数。追问:这个数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用约等号直接在书上表示出估算的结果,再把竖式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 199+297笔算结果是496,估算结果大约是5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多一点呢? 403+208笔算结果是611,估算结果大约是600,为什么估算的结果比笔算的结果又少一点呢?

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199+297,把199看作200,多算了,把297看作300,也多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的结果大;同样的道理,403+208,把403看作400,少算了,把208 看作200,也少算了,所以估算的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小。

想一想,其他几道题的笔算结果为什么有的比估算结果大,有的却比估算结果小呢? 【设计说明】笔算和估算都是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把估算和精确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前让学生估算或计算后让学生用估算验算,有利提高精确计算的正确率,帮助学生认清估算和精算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由被动估算向自主估算的转变。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一、二年级的同学去看木偶戏,瞧!他们多开心呀!一年级195人,二年级198 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班内汇报交流,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汇报后小结:一年级195人,接近200人,二年级198人,也接近200人,因为这两个数都小于200,所以它们的和一定小于400,所以可以得到结论:400个座位够坐。【设计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题通过展现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了不少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出发前就要先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买过东西以后,还要估算一下钱花得对不对。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有许多事情也用到估算,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看哪里还用到估算,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交流。

【设计说明】这样的小结,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进一步拉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2

一、创设估算情境, 激发估算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要想使儿童获得技巧, 就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确实如此, 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中进行教学, 设计游戏活动环节,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体会估算的乐趣。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估算兴趣, 还促进了估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 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糖果大约有多少个;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创设了猜爸爸妈妈年龄的游戏:他们的年龄比30大, 比40小, 猜猜他们今年是多少岁?他们一旦猜中后便欢呼雀跃、无比激动;在一次猜糖果 (62颗) 的活动中, 先让学生去估计一下有多少颗, 有的说100颗, 有的说30颗, 有的说80颗……这明显是在乱猜、瞎蒙, 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于是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圈一圈, 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 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 有的说70颗, 有说50颗, 有个学生说65颗……这样使学生的答案逐渐靠近了正确答案。最后再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 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这样的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饶有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估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才能把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一起。例如:去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 估计学校的跑道大约有多长, 估计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日常生活中这类有关物体的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 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只需要估算一下, 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即可。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米、分米等长度单位, 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给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意识”, 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约2 () , 大头针长24 () , 校门高约2 () 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 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 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估算意识。

三、进行简单推理, 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 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方法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这说明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 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 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 进行自我监控, 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 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 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 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 女生186人, 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 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 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 甚至是看作250、180的, 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 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 估算结果是400, 看起来可以合乘, 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 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 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 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及时调整估算策略, 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采取估算策略, 实现估算多元化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4

(二)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P11-37 教学目标:

1、参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单元知识的归类整理,在边理边练的过程中,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建构知识体系。

2、巩固笔算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准确、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

4、体现比较、举例说明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教学准备: PPT,作业纸3张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进行整理和复习。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翻课本简单回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看目录,找一找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从第几页开始?好,我们一起翻到第11页。

师:接下来,我们用找标题的方法简单回顾一下,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在这个单元,首先我们学习了加法(板),(继续翻)加法里包含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板)。(继续翻)例4学习了用加减法

解决问题。

师:接着,我们学习了减法(板),减法里包含了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板)。(继续翻)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板)。例5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了问题。到第37页本单元结束。

师:原来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你都学会了吗?有一位好朋友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真有自信!瞧,谁来了?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喜羊羊)羊羊村要开运动会了,喜羊羊需要为运动会购买一些体育用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PPT)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篮球35元,足球24元,跳绳:18元)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随着生的回答PPT出示问题)

生1: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元?(怎样列式?)35+24 生2:篮球比足球贵多少元?(会列式吗?)35-24 生3:足球比篮球便宜多少元?(会列式吗?)35-24 师: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样的。这位同学换了个角度提出问题,真棒!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4:足球、篮球和跳绳一共多少元?(24+35+18)

师:喜羊羊还有个问题,他带了50元那么买足球和跳绳后,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50-24-18)还可以怎样列式?50-(24+18)

三、层层比较,系统整理:

1、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PPT)那么,这些题你都会列竖式计算吗?(会)真自信!请选择你喜欢的题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谁选A?选B的呢?选C?(生独立计算,师巡视选择3位讲解)

师:同学们的笔算速度可真快!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几位同学是怎么算的?(让生上台)请先说一下计算过程再说计算结果,好吗?其他同学请认真倾听,仔细判断,好吗?(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不仅做得好,而且表达能力特别强!同学们和他做得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下面全部做对的同学请坐端正,有错误的同学请快速地订正一下。

2、师:这是刚才我们做的两道加法算式,(24+35,35+18)比较一下,它们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个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生2:从个位加起。

师:也就是说:在笔算加法时,它们的相同点是(PPT):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一个没进位,一个进位 师:哪位同学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2:第一道算式„„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结合例子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它们不同的地方是:第一道算式个位相加不满十,第二道算式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3、师:咱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两道减法算式,(35-24,24-18)它们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

师:也就是说:在笔算减法时,它们的相同点是(PPT):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

师:(PPT)它们不同的地方是:第一道算式个位够减,第二道算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4、师:请同学们用刚才比较、分析的方法再来比较这两道算式。(24+18,35-18)它们在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

生:„„

师:真聪明!马上就找到了。(PPT)它们相同的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么,它们的不同呢?

生:„„

师:(PPT)它们的不同是:加法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5、师:那么我们在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计算完前两个数不要忘记第三个数。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非常全面。(PPT)我们在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和笔算加减法的方法一样,而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的,同时要注意竖式的简便。

6、师:(出去9道算式)那么,我们在笔算这些题时到底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交流后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师小结并补充板书)在笔算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笔算加法时,个位相加要向十位进1。笔算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的。(板贴: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1,退1当十,从左往右)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啊?(指生说)只有相同数位对齐了才能保证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1、找电话号码:

师:没想到咱们班的孩子这么聪明。老师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老师的电话号码是1356„„想知道其余的几个数字吗?其余几个数字就隐藏在这些算式的答案里(PPT)。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比一比看谁最先找到。

(生独立计算)

师:老师的电话号码找到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先把结果说一说?现在请把老师的电话号码大声地读出来。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什么进步欢迎你拨打这个号码和老师分享。

2、帮帮“小马虎”:

师:通过做以上的题,可以看出咱们班的孩子既聪明,又认真。可

我们班却有个“小马虎”,做题时特别粗心,你们愿意帮帮他吗?(PPT)

师:这道题有问题吗?错在哪?正确答案是„„

师:咱们班的孩子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真强!在笔算加减法时,你一定有很多小窍门。把你的小窍门和“小马虎”说一说吧。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老师把你们所说得都整理出来了。(PPT)请看屏幕,听老师读一读。

老师也把这些小窍门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记在心里。

五、总结概括,深化方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啊?可以看着黑板回答。

这节课,我们对100以内加减法

(二)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首先我们用翻课本找标题的方法对这一单元进行简单的回顾,知道我们学习了什么。接着通过做练习检验我们学会了什么。同时在比较中我们发现在笔算加减法时,相同的地方是: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地方是: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的,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竖式的简便。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5

583+419≈718+179≈631-409≈529-247≈382+246≈504+198≈693-381≈486-315≈306+297≈499-207≈349+556≈203+548≈672+318≈693-481≈429+367≈648+359≈

二、填一填。

1、796接近,951接近()。

2、一辆自行车409元,可以看作大约()元,也可以看作大约()元。

3、二年级有591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也可以看作大约()人。

4、一年级有318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二年级有294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两个年级一共大约有()人。

5、406+394想:406接近(),394接近(),()+()=()。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6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2分)

(2020三上·顺庆期末)

在下面的算式中,()组算式中的十位上的数相减不需要退位.

A

.310-224   400-123   367-256

B

.346-247   665-334   198-125

C

.556-255   945-239   863-437

2.(2分)

小芳家、小洋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的路上,小芳家离学校980米,小洋家离学校350米,小芳家和小洋家不可能相距()米.A

.630

B

.280

C

.1330

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1分)

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变成三位数,这个数是________。

4.(1分)

比372少257的数是________。

5.(3分)

(2019三上·永福期中)

一捆铁丝长1000米,第一次用了105米,第二次用的比第一次少35米,第二次用了________米,两次一共用了________米.

6.(3分)

(2018三上·湾里期中)

一个数比537少129,这个数是________;比448多165的数是________.

7.(2分)

中国甲A,足球赛采用单循环赛制,一个赛季共赛120场你能算出________支球队参加比赛.

8.(6分)

(2018三上·湾里期中)

在横线上填上“>”“<”或“=”.

340+26________360

270﹣18________250      384+270________600

435+25________460         372﹣146________240     400﹣315________85

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5分)

(2019三上·瑞安期末)

我会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50×4=

②885×6=

③★456+389=

④407×9=

⑤423-169=

⑥★908-356=

10.(5分)

竖式计算。

817-196=

11.(5分)

竖式计算

843-356=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5分)

前进小学三年级一共有114人,二年级一共有88人,前进小学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

13.(5分)

李老师带了1000元想买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够吗?如果够了,多多少钱?如果不够,差多少钱?

物品

单价

衣柜

572元

桌子

208元

书柜

818元

14.(5分)

(1)

.被减数是903,减数是621,差是多少?

(2)

.一个数减197得485,这个数是多少?

15.(5分)

下面算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16.(5分)

(2019三上·东莞期中)

一批水泥一共有500袋,已经运了168袋。

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5分)

看图回答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18.(10分)

下面是手机商场几款手机的价格表:

名称

西门子

诺基亚

三星

波导

厦新

价格(元)

1100

1500

3680

1340

1780

(1)

这几款手机中,()品牌的最贵。

A

.西门子

B

.三星

C

.诺基亚

D

.波导

E

.厦新

(2)

一部三星手机比一部西门子手机贵多少元?

(3)

买一部波导手机和一部诺基亚手机共需要多少元?

(4)

拿2000元买一部厦新手机,应找回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1、2-1、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1、4-1、5-1、6-1、7-1、8-1、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1、10-1、11-1、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1、13-1、14-1、14-2、15-1、16-1、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1、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7

关键词:估算,尴尬,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估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们以一种探究与审慎的心态走近数学课堂教学。

一、尴尬与思考

(一) “方法暗示”淡化学生的自主估算意识

【案例1】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3页《发新书》

教师在出示了情景图后, 问小朋友们:“每人1本, 你能估计下40本书够吗?”没想到学生算出了准确数19+18=37, 老师急切地追问:“我问的是18+19大约等于几?大概等于几?同学们看19和哪个整数接近啊?”

【反思】在案例中, 教师始终将估算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后, 学生必定会牢牢地掌握了方法, 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教师在暗示学生“我们来一起估计一下”, 看到“大约”就要估算。长此下去, 学生便习惯于教师的提示进行估算, 而学生自主估算的意识在这些暗示下消磨殆尽。

(二) “盲目猜测”抹杀学生的估算方法

【案例2】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5页第4题

执教教师认真解读了教材, 认为这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好时机。于是出示了1个牛奶盒, 让学生猜这个盒子里可以放多少个牛奶罐?最后验证。

【反思】从过程来看这样的教学似乎很开放。但仔细一想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 那就是“让学生估计仅仅是为了得到结果吗?”显然学生把估算和猜测混为一谈。当学生在漫无目的地猜测时, 教师应及时出示一排牛奶, 让教师呈现的“一排的数量”“一排一列的数量”均成为学生估计、判断的支点, 这样学生的猜测有了参照, 就不会漫无边际地盲目猜测了。

(三) “结论预置”压缩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案例3】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0页《多位数乘一位数》

老师问学生:302班小朋友去游乐场游玩, 有16人坐太空船, 需要多少钱?

有的学生说:10×4=40元;有的学生会说:把16看成20, 20×4=80;有的学生会说:15×4=60元, 此时老师评价道:“这个估法好!”

【反思】案例中学生能够解释自己估算的过程, 而老师孤立地评价, 会使学生失去了逐步内化算法策略的机会。老师的“这个估法好”扼杀了多少孩子的个性, 也阻止了后续教学多少精彩的生成。

二、实践与感悟

理性的思考让我们对估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感性的观摩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估算教学理念, 几年来的亲身实践使我们对小学估算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 联系生活, 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1. 提供不确定情境

在教学估算时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 使学生无法进行精算, 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

2. 创设无法精算情境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因无法精确计算而采用估算的情况, 如:每年召开运动会, 学校都会为我们准备一份午餐, 我们二年级各班人数是这样的:1班47人、2班50人、3班49人、4班52人, 那二年级大约需要多少份午餐?学生看了题目后先是一片哗然 (对于“47+50+49+52=?”二年级学生不会计算) , 继而又冷静下来, 随后带来的是克服困难后的兴奋, 争着说:“我知道, 可以把每个班级都看成50人……”

(二) 立足课堂, 体会估算的优越性

1. 快速验算

如一些计算题, 教师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精确计算上, 而应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 进行恰当的改造, 问:“你能不计算, 马上就验证答案吗?”引导学生正确、快速验算, 得出验算这些题的最佳策略。如学生出现201×6=126时, 有同学提出可以把201看作200, 200×6=1200, 201×6的积肯定大于1200, 所以结果126肯定不对了。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优越性。

2. 简捷判断

教师可以设计有一些多种解决方法的情境, 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简捷”的优越性。如在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类题:48+25○50+29。

总之, 教师在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让学生“品尝”到估算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有利于培养估算习惯, 提高估算能力, 让估算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潜意识。

(三) 挖掘教材, 内化估算的策略

1. 数与代数

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先来看第一学段的教材为估算教学所提供的部分具体情境:

教材在这块内容编排时往往采取先估算出大概数值, 再用竖式的方法精确计算。这样的安排, 体现了“估算为笔算服务, 估算和笔算不分家, 笔算和估算是和谐统一的”精神, 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 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算法”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 空间与图形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中长度单位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然后再用尺子精确测量, 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估计教室的长宽、教学楼的高度等,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3. 概率与统计

教师可以结合可能性的大小等内容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三年级上册关于概率的教学内容《可能性》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 分别在纸盒中放入不同数量不同颜色的球, 随着白球的逐渐增多、黄球的减少, 学生感悟到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在纸盒中放10个球, 其中有9个白球, 1个黄球。让学生估计摸到哪一种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一些。

4. 实践与综合应用

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更应让学生运用估算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进行预先估计,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估算水平。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1) 根据做早操时列队的有关数据, 估计全校总人数。

(2) 估一估自己家和学校的距离。

(四) 因材取法, 形成估算的技能

1. 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

(1) 对日常笔算的验算

一看扣整, 如718+179, 把718看作700, 把179看作200来计算。二看“得数的末位”, 这是最简单的验算方法, 在此不再重复。三看“得数的位数”, 如:634×8=高位数6×8=48, 48≥10, 所以原式位数是四位数。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教学估算, 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约、大概、差不多”等词语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2) 对现实生活中量的简单推算

对于低段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数量。使用以下几种估算方法较为便捷:可参照1个单位的量 (如1厘米) 来进行估算;可利用就近的实物作为参照物。例如要估计一大张报纸有多少个字, 可以先数出其中一小板块的字数, 然后估计整张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板块, 就可以很快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2. 创造性估算, 鼓励方法多样化

(1) 灵活应用估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 就能迅速口算、估出答案, 均应予以肯定。在估算时, 有些数用扣整的方法, 误差太大且两个数又有共同点时, 则可以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如757-349, 如果把757看成整百数应该是800, 349应该看作300, 这样的结果是500, 再看757中的57接近50, 349中的49也接近50, 则把这两个数分别看成750-350, 结果是400, 要比300更接近正确得数。

(2) 合理运用估算方法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还要灵活选取恰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使估算的结果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

(五) 科学评价, 促进估算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估算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 误差有正负之分, 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都可以;

既然是估算, 必然是采用口算形式, 也就是说在允许范围内越简单越好;

估算结果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 估算的方法不同, 但无优劣之分, 不同的方法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最佳方法, 我们的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的范围,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因此, 在估算的评价中我们切忌出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这个估法好”等类似的评价。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说:“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可以这样想?”久而久之“基于估算的计算策略”就会成为学生们自觉而明智的一种选择。

论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G623.5

估算主要是在计算中,对于不需要做精确计算的数据采用相近简明数据的大概性推测,其结果不具有精确性,但是可以力求更接近于精确的同时提升计算效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较为广泛。小学数学中运用估算可以有效提横学生对数学的感官能力,提升数据的敏感度。

一、小学数学中运用估算你教学的价值

估算虽然不是精确性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有其价值。首先,可以通过估算的方式在心中大概的检验精确计算后的结果是否偏离实际情况,成为学生检验计算结果的一种方式,广泛的运用在数学计算题的检验操作中,更好的控制计算误差。其二,通过估算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对数据整体情况做有效的概括,了解数据计算的相对宽泛的范围,进而对数据推算做有效推测,让学生对数据整体情况做大概性的把控,也可以有效的通过估算来帮助解题思路的拓展。例如在例题中,40元钱买文具,钢笔12.5元一支,橡皮3.3元一个,笔记本1.1元一个,请问三样文具用品各买3套,钱够用吗,需要多少钱?这个题目中,就可以先运用估算计算三套文具需要多少钱,精确计算是(12.5+3.3+1.1)×3=50.7,由于是计算钱是否够用,因此需要计算至少需要多少钱?可以估算为(12+3+1)×3=16×3=48,因此,从处估算这些文具至少要48元,而40元不够,可以得出计算的大致操作方法为,(12.5+3.3+1.1)×3-40=10.7,结果则可以回答还需要增加10.7元才能购买三套文具。其三,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由于广泛快速的掌握了估算方法,在反复性操作中可以有效的积累学生对数据的第一反应准确性,提升对数据的敏感度,提升学生对数据第一直觉的准确性。其四,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观察能力,在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中,会面对较多的数据,如果有较强的估算反应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题目与实际事物的观察能力,提升信息的处理能力。例如在实际物品购买中,要估算自身所携带的资金是否够买物品时,这种估算能力就可以第一反应得出结果。甚至在做题速度中,可以通过剩余题目数量做出后续时间需求的估算等,实用性较为广泛。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一)强化估算使用频率,建立运用意识

估算要提升使用频率才能有效的做到运用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在计算结果的检验,还是题目推算与寻找思路中所需,都可以通过估算这种心算的方式做数据的推测,让学生了解到实际运用的价值,形成一种估算运用的习惯。估算的运用也要充分的与实际题目情况做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估算所需要的实际环境,提升估算运用的有效性。

(二)估算能力个性化设置

估算能力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展开,学生实际心算能力强,可以运用更精确的估算方法,如果计算能力弱则运用更简单的数据估算。例如在285×17的计算中,如果个人计算能力较好,可以运用280×20做估算,如果计算能力差,可以运用300×20来估算。对于估算的具体操作需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不能强行的要求对应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寻找邻近的整数,邻近的越接近精确性更高,可以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操作。可以进行邻近前后数据做分别性的估算,从而可以有效的框定数据所在是数据区间范围,提升数据估算更高的准确性。也可以采用一个数据做估算,另一个数据不做估算的结合性估算,这种操作的准确性相对更高,如果两个数据都做估算,可能数据准确性则相对准确性下降。数据估算上可以采用以大估小,或者将小估大,具体操作需要以数据具体情况与背景情况所需展开。例如在时间计算上,一个人步行每分钟84米,1000米如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如果是计算至少多少时间,应该将数据做以大估小,可以运用1000÷90或者1000÷100进行估算,如果是计算最多使用多少时间,应该将数据以小估大,可以运用1000÷80或者1000÷50来估算。因此,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对待。

(三)多做估算运用经验沟通

估算的经验与个人数据敏感度与基础能力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估算能力经验的交流,有效的让学生尝试更多的估算技巧,从而有效促进估算能力的提升。经验的交流可以设置在对应的活动基础上,可以开展估算能力竞赛,在班级中小范围的开展,给出一个数据算式情况,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心算出估算结果,谁更接近数据则获胜,在竞赛后学生可以依据每个题目情况做自身估算思维方式的分解,从而让学生与教师都可以看到估算高效运用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展开的估算过程做对应的评价分析,将学生估算中存在的问题做有效的点评,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估算的不当之处,达到估算能力的优化。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感受来对估算中的问题、难点做对应讨论,让大家共同来对估算中的规律与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掌握。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运用较为隐形,时长在运用中缺乏使用过的痕迹,但是并不意味着估算不重要,相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这种快速简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对数据的感知与事情的判断,是数学运用较为常见的方式。教师要充分的讓学生意识到估算的价值,从而提升运用估算的频次,逐步掌握估算运用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马娟.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5,(4):114-114,115.

[2]顾丽杰.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考试周刊,2015,(82):72.

[3]周婷.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新课程·小学,2015,(4):47-47.

作者简介: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

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297300305300300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优化方法 篇10

一、当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存在问题

1.只重视学生估算结果的对与错,忽视估算的过程及想法。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在教学中还是以精算为主,对估算的重视不足,对估算的内容研究不透彻,关注得非常少;忽视了估算过程的教学,也忽视了学生自己对估算过程的展示。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检查学生练习或面对学生的口答时,没有紧扣估算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关键,在检查学生的估算时,只看(听)学生的答案,这显然与估算教学的要求是有偏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往往导致学生为了不被教师责骂、不被其他同学嘲笑,会“躲着”教师的目光去精算。

2.教学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部分教师在估算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时只停留在估算方法的简单传授上,有的甚至“一说而已”,忽视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逐步培养。比如,一些教师在学生估算后只强调要将估算的结果用“≈”表示,在文字叙述时注意用“大约、近似”等字眼。但真正意义上的估算并不是停留在这个几个方面,而是应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在遇到一些需要估算的情况下,能主动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更不是为了教师的要求而估算。

二、优化估算教学的方式方法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力求突显估算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估算的重要性。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估算教学具有相对模糊性。估算的机动性和对它进行教学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是估算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也使它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估算能够帮学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价牌显示每副羽毛球拍97元;每副网球拍202元,李老师买4副羽毛球拍和3副网球拍。你能估计李老师大约要用多少元?他带1100元够买吗?”通过这类题目的估算,学生就能直接感知估算的实用价值,也能在估算的过程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的主要用途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需要精算的问题和检验一些精算的准确性。对此,教师必须务实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估算意识内化到他们的数学思维之中。如在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后,笔者让学生练习:“人民路小学二(1)有39名同学,星期日去盐城植物园游玩。门票票价每张8元,请问现有300元够吗?”(先估一估,再计算)学生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说:“用8×39,这里的39接近于40,所以8×39≈320(元),需要的钱比已有的多,不够。”就此过程,可谓“风平浪静”。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笔者将题目改为:“有34名同学。”这一改,改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结果部分学生做的是:34≈30,8×30≈240(元),现有300元,够了;部分学生做的是:34≈40,8×40≈320(元),现有的300元,不够;部分学生做的是:34×8=272(元),现有300元,够了。三种不同做法的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道理,但他们的结果显然相互矛盾。用34≈40来思考的学生,他们的估算结果很明显与直接计算有偏差。学生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将估算当成了估数了。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这样的实例来让他们进行学习探讨,使他们充分感知估算的价值、明确估算的策略,发展他们的估算意识并获得数感。

3.授学生以估算之“渔”,渐进发展他们的估算技能。新课标和教科书中有关估算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近似估算、规律估算、联系实际估算法(进一法、去尾法)和经验估算等。所有的方法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并通过训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技能。如做租车(船)等都是采取“进一法”,“一个桶能装多少东西”等采取“去尾法”等。所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生活实例,教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估算是灵活机动的,也是复杂的。当然,也只有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才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估算意识和思维灵活性。

总之,教师应认识到“估算”与“精算”同样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要结合教科书和班级学生估算的水平,积极探究符合本班学生实践的估算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为他们的数学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11

一、估算在情境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1:估算=精算之后的估计师出示下图

师:同学们, 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 只要大约估计一下结果就行了。妈妈带100元钱买这三种物品, 够吗?

生1:100元够。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口算的, 28+43+24=95元, 100元比95大, 所以够了。

师:有没有不同想法的?

生2:28+43=71元, 用去了大约70元, 剩下的钱够买水杯了。

反思:估算岂是精算之后的估计?估算岂能成为精确计算的附属品?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碰到问题时, 学生习惯用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不理解估算的意义, 认为估算麻烦。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下, 学生才会“执迷不悟”地先精算再“估算”, 这是假估算。

误区2:估算=大约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 小红家养了6条蚕, 大约吐丝多少米?很多学生列式为:

老师很奇怪, 问:“1500×6=9000 (米) 不是挺好吗?为什么要把1500约等于2000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有‘大约’。”

反思:学生在练习中, 经常会遇到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 于是他们掌握了估算的“潜规则”, 有大约就是估算, 没有大约就是精算, 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大约”就一定是求近似值。

误区3:估算=四舍五入

29个同学参观博物馆, 每张门票8元, 带250元够吗?

生:29×8≈30×10=300元, 带250元不够。

反思:估算是一种近似计算, 如何取近似值没有严格的标准。因此, 学生取近似值时可以取整十、整百、整千, 这样的估算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 但在实际情境中机械地采取四舍五入法反而不能够解决问题。

二、优化估算教学的策略

(一) 关注内需, 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 的确出现不少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尴尬场面, 如何将估算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1. 为学生创设利于估算的情境

我曾经在一次除法教学中出示情境让孩子列式计算, 列出算式720÷30后, 我问:“你能估计出商大约是多少吗?”学生回答:“商大约是24, 因为30×24=720。”这样的估算有意义吗?我是在“逼”着学生去估算, 学生会觉得估算没有用, 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出示让学生感觉估算有价值的情境, 让估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 感受估算的魅力, 建立数感。

2.让学生感悟估算的好处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 教学时, 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二) 挖掘教材, 掌握情境估算的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策略, 通过研究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 数据的简化, 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估算99+203, 简化为100+200。又如把71×19简化为70×20。第二, 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 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 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 因此要作出调整, 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比如同样的“97个同学”, 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 虽然同样是将数据“化整”便于口算, 可以估为90人, 也可以估为100人, 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此估算时要涉及合情推理、对估算结果的调整及酌情推断等思维活动, 远比笔算“按照一定的计算步骤, 求得唯一答案”来得复杂。因此, 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制订合理的估算策略。

(三) 重视交流, 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

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 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 便于学生相互补充, 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 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 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 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 关注结果, 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

学生估算之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 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

1.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

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 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 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平时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比一比谁估的最准”, “谁最能干, 估的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 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 显然是片面的。

2. 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 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因此, 不同的问题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 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 运用生活经验, 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12

学设计有板书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加法的知识虽然简单,却对后面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四个环节,层层推进。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示(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和课件演示(把1只黄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的含义。

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发散思维,理解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第 1 页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再用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叠纸鹤吗?老师这里有几只纸鹤。(课件演示: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都是3,很自然地提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1)自主探索,同桌相互说一说。

(2)提问:从刚才的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3)教师强调: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

第 2 页 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配以手势表示合起来)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再配以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演示上面的活动,抽象出数1和数2。师:上面的1名男同学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2名女同学可以用“2”来表示。

(2)教师明确: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1+2等于几?“等于”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是等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4)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5以内的加法。(板书:加法)(5)读一读加法算式。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③指名读。

设计意图:由直观形象的演示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出示教材24页的气球图)

第 3 页(1)看图,这幅图画了什么?表示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个红气球,1个绿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3)引导学生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学生明确:3+1=4。

(5)师生共同小结:把几样东西合起来用加法计算。4.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师举例:有3朵小红花,1朵小黄花,合起来是4朵花,即3+1=4。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散思维,列举事例。

(1)有3名男同学,1名女同学,合起来是4名同学,即3+1=4。

(2)有3块水果糖,1块奶糖,合起来是4块糖,即3+1=4。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3+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5.感受加法算式的多样化。(出示教材25页小松鼠玩耍图)(1)看图,说明图意,根据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松鼠?(3)小组之间讨论:应怎样列式计算?

第 4 页(4)列出算式:3+2=5。

师:3加2等于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5)出示课堂活动卡,探究多种算法。(6)师生评价。

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种算法,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介绍后,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述,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13

黑河五小

孟晶

一、兴趣导入

1、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大森林,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课件)

师:小动物们正在兴高采烈的准备森林运动会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你们愿意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授新知

1、看一看:出示主题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认一认: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并说出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

问号表示提出问题。

3、说一说:将图中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指生说、同桌互相说)

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4、画一画: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小兔子,将图的意思画出来,让大家清楚告诉了什么信息和要求什么问题即可。

5、展示:指生到展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用圆圈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生2:我用三角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生3:我用数字代表小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

6、算一算:将这幅图要求的问题列式解答出来。

指生说出所列算式,并能说清楚算式中的数字都表示什么。4表示左边的4只小兔,2表示右边的2只小兔,6表示两边合起来共有6只小兔。

7、检查:再次观察图片,检查所列算式和得数是否正确。

8、写一写:生独立完成教材46也主题图下面的填空。

9、小结:师带领学生回忆解决问题所需的步骤。

①看清图里都有什么。

②找到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③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6页做一做。

生先说说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

2、教材48页第一题。

先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3、课件出示习题。

同桌互相说出图意,再列式解答。

4、课件出示习题。

教授学生一道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会不同,但是得数都是一样的。

四、总结收获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快结束了。孩子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生谈收获。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学习目标: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2=6

解决问题

“加法估算”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 篇14

一、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也叫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两位数的加法、减法上突破,高年级要把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在口算训练中重点强化这部分练习效果会更好。

在小学双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前五分钟口算,切实打好基础。每天的数学课堂上, 拿出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每天练的数量和类型教师心中有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具有基础性的口算题在计算时要求要十分准确,它是其它计算的基础, 要让学生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2.口算形式多样化,进行口算训炼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并且时间不能过长。例如:视算训练、听算算训练、 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在练习设置强调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练习内容要不枯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使人做事的动力,一旦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主动练习,这种多种形式的变换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加强记忆性训练。如:强化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的熟记,在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在学习中将一些有规律的数和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数据,要求学生记熟,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对进行分数、小数的计算以及对许多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都可收到快速、准确的高效计算。

4.新旧知识交叉练。就是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适当练习一点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在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上,教师更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千万不能让学生学到后面丢了前面。因此,在备新课时,就应当想一想有哪些学过的内容需要结合新授内容来练一练。高年级学生学过的东西多,需要复习的旧知识也越多,交叉处理新旧知识的练习就尤为必要, 一定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问题。

5.树立信心,不断总结。小学生在计算时出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就是教师正视学生在计算解答中出现错误的问题,要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错误原由,想方设法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师生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查源治病,只要采取有针对性地纠正措施,学生就可以改正错误,从而引起学生自发地总结经验,积累沉淀计算知识,慢慢养成良好的口算和计算习惯,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估算呢?估算就是对运算的过程或者是结果进行粗略的估计,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计算前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也能在计算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偏差,然后进行第二次演算、思考。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要给小学生一些估算的方法与技巧,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确保计算更加准确,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估算,把估算跟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先估算后计算或先计算后估算,这样一来,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举两得。时常进行估算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算理、方法,明确试题中答案的取值范围,减少错误的发生。像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肯定就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 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会形成技能,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和估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每天晚上都给学生布置十来道口算训练作为家庭作业,天天坚持做一定量的口算和估算训练,每个月举行一次班级里的口算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选出口算能手,参加每学年一次的学校口算竞赛。平时学完笔算后,把那些算得认真、仔细的学生作业贴在学习园地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像那些“神算”者们看齐,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一种口算、估算热,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上一篇:中国世界遗产长城作文500字下一篇:计算机机房维修电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