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现状(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现状 篇1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既能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 又能体现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辨力。然而, 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南宁市位于广西的西南部, 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 又素有“歌海”之称, 每年的民歌艺术节汇聚了风格各异的民歌艺术, 以民族性、国际性、艺术性及大众参与性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 南宁又是壮民族聚居区, 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另一方面, 学生写作兴趣不浓, 素材积累少, 缺乏严格训练。为此, 我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广西省南宁市个别小学进行调研, 分析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寻求对策, 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南宁市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
我以南宁市青秀区某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了解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及能力。该校设一至六年级, 每年级三个班共18个班, 我在三至六年级中随机抽取样本共180名同学,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回收率为100%。
首先, 在对“你喜欢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吗”的回答中, 有23.3% (42人) 很喜欢, 53.9% (97人) 无所谓, 22.8% (41人) 不喜欢;其次, 在对“你坚持阅读课外读物吗”的回答中, 有48.3% (87人) 坚持, 42.8% (77人) 偶尔, 8.9% (16人) 从不;再次, 在对“你平时是否能够经常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回答中, 有18.3% (33人) 经常, 47.2% (85人) 很少, 34.4% (62人) 从不;最后, 在对“你有记日记的习惯吗”的回答中, 有13.3% (24人) 天天记, 24.4% (44人) 偶尔记, 62.2% (112人) 没有记。
可见, 南宁市小学生大多数坚持阅读课外读物, 但相当部分同学不太爱好写作, 对作文不感兴趣, 不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忽视写作积累素材, 平时不积极练笔, 形成南宁市小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二、南宁市小学生写作现状成因
第一, 随着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家庭用于儿童教育的开支尤其是购买课外读物的开支不断增加。阅读面的拓宽对写作帮助较大, 但多数家长和学生并非主动地通过广泛阅读来促进写作, 而仅停留于被动阅读、被动作文层面。
第二, 家长更重视培养学生学英语、练乐器, 不注意引导写作, 加上学生的作文很少发表, 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自然对作文没有兴趣。在学生看来, 写作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第三, 教师缺乏对学生写作的科学指导和训练。教师把作文题布置后, 任由学生思维驰骋, 缺少必要的引导。没有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 没有要求学生日常练笔, 致使大部分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 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所看、所想、所做写出来。
三、改善南宁市小学生写作现状的对策
(一)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促其提高写作水平。因此,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一环。首先,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美。作文训练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老师应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有意义的素材, 挖掘美的因素, 感受春雨、夏荷、秋月、冬雪的美, 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美的情感, 让美陶冶幼小的心灵, 体会写作的愉悦。其次, 给学生更多的赏识。在指导学生写作中, 老师应不失时机、真诚地赞赏学生的习作, 肯定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一般来说, 每次作文课中, 总有几篇写得较好的, 老师应在课堂上朗读、点评, 或做佳作张贴展览, 或组织参加各级作文比赛, 或推荐给报刊发表,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个促进;最后, 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 各人都有七彩梦想, 他们喜欢写身边事, 说心里话。老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喜怒哀乐, 然后再考虑命题。贴切的命题能引发思绪、触动感情, 让学生打开写作欲望的闸门, 一吐为快,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 拓宽学生阅读面
大量阅读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 训练思维, 提高智力, 陶冶情操。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不仅要阅读课内材料, 而且要增加课外阅读。毕竟, 课堂阅读教学选用的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可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 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优秀作文或报刊上的美文, 以拓宽生活视野,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审美能力, 慢慢积累词汇和写作素材, 学会运用生动语言, 逐步摸索出一些基本的写作路子。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精读, 对选定的文章, 要集中精力, 逐句逐段反复熟读, 由表及里体会意境, 领悟内涵;二是自学, 让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掌握了自学的方法, 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即可无师自通, 猎取更多的知识。
(三) 教给学生写作“章法”
小学生初学写作, 往往一片茫然, 不知从何下手, 老师应注意教授章法流程、模式技巧, 先让学生熟悉行文的基本“套路”, 如开头→中间→结尾;起因→经过→结果;倒叙开头→叙述事件→呼应开头等, 而后逐渐打开行文的思路, 先循“规矩”, 后玩技巧。如此把作文思维流程化, 把文章的结构格式化, 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运用这种方法训练, 并非束缚学生思维, 削弱想象力, 而是先“教学有法”, 后“教无定法”。在掌握了各种章法模式的基础上, 熟能生巧, 就可创新出更多新花样。学生从懂得作文, 再发展到善于作文, 这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四)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在社会生活中,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如经常策划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多彩的社会生活印入学生的脑海。
1. 观察家庭生活。
“家”是学生最熟悉的, 家庭里的人和事对学生影响最大, 也最容易进入作文里来的。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家庭生活的几个侧面入手, 观察并记录下来。一是人, 包括家庭成员的外在形象、穿戴、性格特征等;二是事, 主要是大人们的工作、家务及所见所闻;三是话, 即家庭成员日常交谈的话语。生活中的语言往往生动活泼且亲切真实, 是习作难得的素材。
2. 观察自然景物。
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等方面特有的变化, 去观察、感受。一是留意季节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 季节的变化会引起自然景象的变化, 每个季节的景象都有各自的特点;二是观察时间变化的特征。白昼、夜晚、清晨、黄昏, 不同的时间景物都呈现不同的色彩;三是观察气候不同的特征。阳光下、暴风雨中, 同一景物所展现的景观是不一样的;四是观察不同的地理特征。城市、山寨、南方、北国、高原、平地, 不同的地域, 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在观察大自然奇妙的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 观察校园环境。
小学生在校时间较多, 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老师同学都很熟悉, 也少不了与同学老师打交道, 有体会, 有感想, 有开心, 也有摩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 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事进行作文, 则可既有话可说又言之有物。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能走出一条行之有效、有助于学生的路子, 就能促进小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生作文现状 篇2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为了让我们的作文写得更出色,希望你能认真配合我们的调查,你的回答无
所谓对错,调查会耽误你几分钟左右的时间,请你谅解。谢谢你的配合和支持!你的年级年级是______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喜欢写作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知道
()3.你认为你会写作文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D有人指导下会写
()4.你在什么状况下会写作文?
A老师布置B除了老师布置外,自己想写就写C从不D其他()5.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可多选)
A没有素材B语言组织困难C构思困难D中心思想不明确E字数达不到
E其他
()6.你现在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哪里?(可多选)
A阅读报纸书刊B自己或别人的生活经历C电视等媒体D其他()7.你满意自己现有的写作水平吗?
A满意B不满意C不知道
()8.你认为你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写出创新的作文或者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作
文(可多选)?
A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B多练习C教师多指导D其他()9.写完作文后,你是否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A经常修改B偶尔修改C从不修改D看自己心情
()10.你喜欢什么样的作文评改模式?
A学生自评B教师评改C小组评改D家长评改E其他()11.你觉得修改作文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有帮助D不知道
()12.你参加过作文竞赛或者发表过文章吗?
A有B没有
()13.若参加过作文竞赛获过奖吗?有几篇?
()14.你觉得你的作文有创新意识吗?
A特别有B有一点C没有D不知道
()15.你觉得你的作文有真情实感吗?
A全部都有B经常有C偶尔有D从来没有
()16.你觉得写作对你的生活有用吗?
A很有用B有一点用 C没有用 D不知道
()17.你有抄袭过作文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你认为老师在教学写作时应该教写什么?怎么教你能使自己的写作更容
易?怎样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浅谈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兴趣
课标规定:小学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以及常见的应用文等,行文时要能做到记事真实、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不拘一格。笔者每次上习作课时,很多学生都感到无趣。更有学生是谈“作文”色变。可见,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纵观当今的小学生的现状,由于受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作文能力现状并不是那么乐观。
一、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模式化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语文考试分数高就说明语文学得好,所以很少人去对作文提出很详细的要求。比如说写“一件难忘的事情”,就写“我”生病了,妈妈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或者是“我”做错了一件事,妈妈没有批评“我”而是用很有哲理的话来教育“我”。很多学生其实都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但老师又要求这样写,所以就只好胡编乱造了。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命题批改套路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老师批改考卷时都非常遵守参考答案,动不动就把学生的作文批成离题作文,为了求稳,很多学生都不敢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写出来,家长也教孩子怎么写出符合老师胃口的文章,而且《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等书籍非常泛滥,孩子们和家长们都认为这些作文肯定是好作文,而且只有这些是好作文,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作文,但也想不起在哪里看过,不经意间想起来才知道原来是按照作文选中的故事情节或者框架来写的。
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自主作文的策略
1.走近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
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说话,作文其实得通俗点就是用标点符号把平时说的话用合理有序的文字组织成书面语言。所以,只要能说话,会写字的学生都是能学会写作文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重要性。叶老说过,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为什么要学作文。老师可以用比较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写信、请假条、保证书都属于写作。所以不会写作,对以后的生活是有影响的。作文没有孩子们想象的那么难,其实只要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真思考,生活中有写不完的素材。
2.作文贵在“真”,要有真情实感
言为心声,写的作文要是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话也不能称之为好作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讲第二课《桂林山水》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教学目标——写一段导游词。课文讲完后,我去检查学生写的导游词,很多人都写介绍西湖、长城、故宫等有名的旅游胜地的导游词。我看了后,很不满意,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乱编的。写得不吸引人不说,还有很多都是假的,比如他们说西湖边上有很多苹果树,春天苹果花很好看,秋天苹果丰收了……仔细想想,自己也有错,不该老是把他们的思路引导有名的地方去,因为农村的孩子很少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旅游,应该让他们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讲评后,很多孩子写长兴的景物,清泉武校、金丁子、银杏之乡等地。质量就有了明显得提高。所以,老师大可把作文内容定为学生熟悉的人、事、物。
3.教师多读书,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不管是为了很好地教育学生还是为了不被社会淘汰,老师都应该多阅读课外书,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没有止境。一个喜欢看书喜欢写作的老师肯定也会带出一大群有这些爱好的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博览群书,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书都应该有所涉猎。老师看的书多,知识面就广,讲课时可以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老师折服,也就会向其学习;多看书。
三、采用多种形式批改,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1.学生互相批改
听到让学生互批作文,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老师也太懒了,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要是孩子们会给别人批改作文了还需要老师来教吗?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2.教师批改
老师批改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原文,并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来写最适合这个孩子和这篇习作的激励性的评价。比如,一个平时写作有困难的同学写出了一个比较优美的句子,这时候老师可以把这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真棒!”看了一篇字迹潦草的习作你肯定非常生气,恨不得把这个学生叫过来骂一吨,可能一气之下写下了“字迹乱七八糟!”这样的评语。事后想想,这样的评语对学生也没什么帮助的,要是改成“你要是能把字写认真点,老师相信你的习作能上一个台阶”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们对老师的话看得很重,如果评语写得有水平,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样的,一句批评的评语也可能让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受挫甚至害怕写作。所以,不管多么差的习作,老师们写评语的时候也要慎之又慎。
所以,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好它是他们以后能顺利地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调动孩子们写作兴趣的方式很多,只要老师有心,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改变教师指导批改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最终达到提到他们作文能力的目的。其实,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写作爱好者,让我们的学生早日打败习作这只拦路虎吧!
【参考文献】
[1] 刘小艳.《走进生活作文——回归语文教学之本位》[J].《小学时代》.2009(6)
[2]陈鸳鸯.《如何让作文真起来》[J].《天津教育》.2008(7)
[3]戴清尾.《多管齐下——积累写作素材》[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4] 王军. 《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习作》[J].《小学青年教师》.2006(2)
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现状及对策 篇4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分析
1.只评文不评人,缺乏人文性
只评作文,忽视评人,缺乏人文关怀是目前农村作文评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翻开作文本,诸如:“文章......”“本文......”“此文......”等开头的评语随处可见,一大段话,写得洋洋洒洒,却自始至终都未提到作文的作者,似乎作文和写作者是互不相干的。比如,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文之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层次性,语言组织得畅达”;又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道:“此文的内容安排得畅达、合理,有层次性,很不错的。在语言的生动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这样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作文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重视对作文者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一人文性要求。如此模式化的评语,忽视了学生主体,就作文论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领悟,也不会使作文步入新的境界。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单纯地批改作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潜能的挖掘。
2.评语内容空洞,缺乏指导性
评语要考虑儿童的言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清楚。[2]翻看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簿,就会发现评语内容笼统、空泛。这类评语虽然指出了学生作文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却十分模糊,不具指导意义。学生看后往往不解其意,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需要怎么修改。比如,有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秋》中这样写道:“文章能围绕中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句子优美,描写细致。总体评价‘优’”。结果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草草看过就将其放入书包中,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像这样的评语学生已经见惯了,虽然满是赞誉,但却说不到他们心里,引不起共鸣。又如,有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此文内容安排得当,有层次性,而在记叙中缺少生动、具体的感人情节。”作文本发下后,学生望着评语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是指哪个地方,要如何去修改。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对于同一题材,学生写出的作文相似性较大,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习惯套用模板。比如,在一次故事续写的作文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十有八九都是:“文章根据图意编写故事,想象丰富,内容具体,续写成功。”还有位教师对学生的名为《×××读后感》的作文,所下评语基本都是:“文章读后感很有见地,前后照应,主体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满怀好奇地相互观看,结果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马上产生反感情绪,感觉自己的努力无人欣赏,不愿再认真写作文。此类模式化的作文评语,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套用,任何人也都可以套用,长期如此,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被消除,自然厌倦作文评语,评语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评语否定偏多,缺乏鼓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有限,他们只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描述着所见所闻,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而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些,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作文诸多不满, 总能找出一些不是。在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注意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含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在评语之中:“主体不明确”“语言描写不生动”“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等。这些否定的评语无疑成了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利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使学生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所剩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很大关系。
4.评语类型单一,缺乏时效性
不同类型的教师评语对学生选择修改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3]研究显示,在教师评语中使用疑问句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修改;同时,疑问句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指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作出实质性修改。现实中的评语类型,教师多使用陈述句式,很少用到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询问学生对教师评语类型的反映时,大部分学生说,陈述句这种评语类型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使用问号的评语更能引起注意,看到教师的评语就好像是教师亲自在讲话,更容易听进去教师意见,能及时、有效地修改作文,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评价者角色误认,缺乏平等性
评语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评语来指导学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作为书写评语的主体,教师就该充当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但是,在书写评语的时候,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4]教师不自觉地站到了评判者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真理的宣扬者,国家权威的体现者。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成熟的”,是“无知的”,需要通过评判这种“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影响作文评语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就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入手分析。
1.教师对评语的作用缺乏认识
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是写好作文评语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一个体现。但是,农村小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结果呈现,他们没意识到作文评语的价值,认为作文评语没多大作用,只是教师批改作文必须的一个环节而已,似乎和学生没多大关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评语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师普遍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专门的研究了。
2.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虽然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专业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就本文而言,农村小学中能对学生作文作出恰当评价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能力不高。有的教师对某些作文根本看不出其优劣,有的教师只能大体上感觉到这篇作文是好的或不好的,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其优劣,但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很低,没有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而是不求改进,原地徘徊。
3.教师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虽然课改推行了十多年,但教师在作文评价方式上,一直都在使用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模式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强调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模式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定式:评语总是从思想内容(约占40%)、语言表达(约占30%)、结构层次(约占20%)、卷面(约占10%)四个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解,看每一部分是否符合要求。可见这套长久以来被大家默认的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作文者的存在,无视作文者的写作过程,同时将教师放在一种评判者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也习得了一种对待作文评价的态度及行为———作文评价只是一种形式,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作文,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会认真对待,作文就逐渐成为一种写作的任务而非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优化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策略
1.要注入情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文评语不应只是对作文内容的机械评价,而应是对学生本人和作文内容的共同关照,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只关注作文本身,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进行一些书面上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引起共鸣。尤其是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且不易流露。因此,在写作关于亲情、家庭等主题的作文时,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通过积极正面的评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种评语可以无形中实现一种循环的情感流动图: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流露到作文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体认出这种情感,并触发教师内心的某种相关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媒介,真正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要多些鼓励,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评价观念,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者在每一次作文中的转变过程与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正如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写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创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5]评改学生作文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作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动力,激发再次作文的欲望。
3.要用具体、多样的评语,丰富评语的内容和类型
评语切忌泛泛而谈、意思不清,而要具体明确。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教师在评语中不要一味地只说描写不具体或内容太单薄这些让学生迷惑不解的评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提升专业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作文评语。一方面,评语不必求全,只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某种属性即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探讨,少下断语。[6]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多用疑问形式的评语,同时不要用质疑而是用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
4.要摒弃评判者身份,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判者,学生只是被评判者,这无疑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写评语时,总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来表达,更是增加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角色认知,转变教师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变身为学生作文的读者,然后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委婉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你觉得再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怎么样”“如果把这几句话删去会不会更好呢”等,多些商量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这样可以充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于志,蔡敏.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
[2]郭华.新课标评价标准下小学作文评语研究述评[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3]王林海,孙宁.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作文修改类型的影响[J].外语界,2007(5).
[4]于芳.小学作文评语现状调查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
[5]任多勇.谈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小学生作文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篇5
同学们:
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学们在作文学习方面的有关情况,以便于老师指导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作文,有效地帮助你们。这张卷没有姓名,希望你们把最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如实填上,无论答案怎样,都不会对你有任何影响,请放心地填写吧!△请认真阅读问题以及题目下的相关要求,再选择答案。△回答问题时,在所选答案上面打“√”即可。△答案可以选一个,也可选几个。谢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1、你对作文的态度是:()
(A)喜欢。原因有:(1)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对作文非常感兴趣。(3)老师、家长的鼓励。(4)喜欢上课的老师。(B)无所谓。(C)不喜欢、害怕、厌恶。原因有:(1)作文太难。(2)无事可写。(C)老师要求太高。(3)其它原因。
2、关于观察:()
A注意观察并有兴趣。B 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C 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
3、关于写日记:()
A没有写日记的要求和习惯。B老师、家长布置了才写。C 能自觉写。
4、关于课外阅读:
(1)你每天读课外书花多少时间()
A基本不读B不足20分钟C 30--60分钟④60分钟以上
(2)你是怎样读课外书的()
A随便翻翻B只看自己感爱好的部分
C通读全书D 读到自己感爱好的地方,能边读边想,记下疑问并请教别人
(3)喜欢读哪方面的书()
A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B百科知识书籍
C故事,童话,小说,传记文学D卡通漫画书E 其它
(4)你读书时是否有摘抄的习惯()
A 经常摘抄B 偶然摘抄C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D 从不摘抄。
(5)摘抄过,见过,学过的好词句你会在作文中运用吗?()
A不会B有时会C经常会D会有意识地运用
5、关于写作素材:()
A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B感觉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写。C有时有东西写,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写
6、关于作文后的修改:()
A能自觉修改。B不能自觉修改,要老师指出后才进行修改。
7、为什么写作文?()
A 想把有趣的事写下来,想把心里话告诉别人。
B 写好作文对将来的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C 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
8、作文中什么使你感到最难?()
A 不知道怎样写出真情实感。B 无事可写,无话可说。C有话却不知道
怎么表达D不会抓特点抓重点观察。E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具体、写清楚。F开头结尾难。G不会修改作文。H其它原因。
9、你希望老师在作文课上:()
A教写作的方法。B交流同学的作文。C讲评同学的作文。
10、你比较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A难忘的旅行(记事)。B给某某的一封信(书信)
C校园一角(写景)D我的妈妈(写人、叙事)E假如我遇见外星人(想象作文)F其它
11、通常,你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内容?()
A 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B每天发生的新鲜事。C自己的心里话。D感受特别深的事情。
12、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A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B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C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D 烦躁,不太想写。
13、一般情况下,你写完作文或日记后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A 愉快,满足,完成任务后的轻松。B 没什么感觉。C总算完成作业了,真累啊。
小学中段想象作文现状探析 篇6
关键词:想象作文;小学中段;分类
新课标中对想象作文的要求呈现出学段特点。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中有“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从中发现“想象”一词贯穿始终,想象作文的要求从“写话”到“不拘形式”,再到“简单的”,在各个学段中呈现梯度上升。
近几年,我们屡次参与学校四年级期末素质检测习作部分的评改,从中发现并整理了中段学生在想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
1、不想象,内容千篇一律。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会习惯性地去回忆生活中的题材,或者寻找看到过的类似的文章。如鹿城区2011的作文《 笑了》,纪实类作文占了大多数,而选择展开想象写《太阳笑了》之类的作文则是少之又少,不足10%。不想象或者缺乏想象,势必会限制学生在选材上思路狭窄,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发掘不出有创造力的新素材、新内容。
2、乱想象,缺乏体验的积累。想象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想象需要自身的体验和相关知识等作为基础。由于一些孩子缺乏观察和体验,使得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很难将想象具体化,更不用说表达。
3、叙述混乱,缺乏文体意识。考试中经常出现想象类作文是为了突破文体的限制,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但是在披上“想象”的外衣之后,一些学生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叙述愈显混乱、零散。
笔者认为要打破学生写作困局,教师首先要熟悉习作教材,明晰想象作文的分类和不同年段的写作要求。通过梳理二至六年级教材中的与想象作文有关的单元,我们绘制了图示一,尝试对教材中的想象类习作进行分类研究,并试图明确不同年段的写作目标。
4、对想象作文进行分类。学生的想象作文之所以出现文体混乱等情况,很大原因在于缺少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觉得什么都可以往想象作文的“筐”里装。因此有必要对想象作文这个大的范畴进行细分,我们从单元课文类型和单元习作要求出发,依据想象作文的不同要求,将想象作文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童话类的想象作文:是孩子们通过童话故事的表现形式,经过合理想象,表达童真愿望的习作。如:三上第七单元安排的编童话故事。(2)科幻类的想象作文: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写景、状物、叙事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幻想或愿望的习作。如三下第六单元的“将来的衣食住行”。假想类想象作文:是指让学生根据假想的某种情况或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联想或补充。如三下第八单元“如果你也会变”,以及两次看图习作。
5、明确不同类型想象作文的年段目标。对于同种类型的想象作文,在不同年级段中,其要求又是怎样的呢?表1尝试对它们的写作要求进行梳理排序。
表1中加粗的字反映出,同类型想象作文的要求随年级升高而逐步上升,呈现序列化。明确了年段目标,将有利于我们针对不同类别的习作,做相应的教学和指导。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一亩三分地内!在明确学段写作目标后,应该把写作与阅读,把课内的精读与课外的广泛阅读结合起来,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是将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部分。
小学生作文现状 篇7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 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而言,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孩子见得少, 听得少, 读得也少,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生活经验少, 生活内容单一。就以我们学校而言, 每周星期三午饭后前两节课是作文课, 农村语文老师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老师把写作提纲给学生说一下, 便让学生自己去写, 咱们就假如让学生写一篇“游什么的有感”, 农村学生哪里也没有去过, 你让他写些什么, 学生只能瞎编了, 编出来的肯定牛头不对马嘴, 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是这样教学生写作的,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游记, 可以进行套改, 把学习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套改成记灵台县的荆山公园, 现在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去, 让学生实地去观察, 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我不再相信学生无话可写, 即使没有什么名胜古迹, 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好多话说的。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
二、加强作文教学的有趣性, 进而增强学生写作的趣味性
要达到这一点, 老师必须认真备好作文课教案, 再也不是简单的找一篇习作贴在教案上, 就叫范文, 课堂上给学生把范文一念, 让学生自己去写, 更有甚者, 把作文布置在课后去完成, 作文课上用来上语文课, 作文教案应该注重怎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写, 自己想去写, 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进而让学生千方百计地自己去写好作文, 我建议我们语文老师中午和晚上根本不用布置这么多的作文去抄写, 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 去写日记, 这样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久而久之, 写作一定会提高的。另外,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 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 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 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 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
三、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 一般一节课写作安排了几次,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1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写作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老师在写作教学这一方面缺乏开阔的视野。尤其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这一方面, 显得很是死板, 不会创新, 更有甚者, 别人说怎么教他就去模仿, 结果弄得写作教学没有搞好, 学生叫苦连天,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总是心不在焉的一遍又一遍的读书, 最终的效果什么也没有, 只是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 在写作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众所周知, 写作来源于生活, 生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针对语文这门课蕴涵的知识比较丰富,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较多, 但面对小学语文新教材课本内容简单, 需拓展延伸的知识多, 周授课节次少, 学生学习任务重的现状, 教者必须向40分钟要质量, 要在40分钟内解决更多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要做到这一点教者在课后必须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做到精心备课,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准确的确定三维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和新课标, 并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重点、难点,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不同的教学班级要对症下药, 对于教学内容可略作调整, 以适应不同个体的发展。
四、对老师的写作教学培训更是一片空白
老师既然在写作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学生既然对漫无目的的读书明显感到了厌恶, 而我们学校更是不闻不问, 任其自由发展, 明知道学生的阅读教学历年来在六年级考试中都是最低分,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就是无动于衷, 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培训, 为什么就不进行写作教学培训呢, 因此, 我建议学校应该抱着对老师负责, 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每学期都进行写作教学培训, 久而久之, 会有很大收获的。老师不是要去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而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无限制的抄写作文,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总是心不在焉的抄写了一遍, 最终的效果什么也没有, 只是造成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作文课, 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学生作文现状 篇8
近期, “南京晨报”组织了第四届小学生作文大赛。笔者对我校数百篇参赛作品进行了统计, 发现现在的学生都喜欢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读丰富多彩的书, 让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 看到了丰富的世界。读书真好!”———《读书真好》
“这就是我的弟弟, 可爱又顽皮的弟弟! ”———《我的弟弟》
“这就是我———神州九号的飞天经历! ”———《我的飞天经历》
这种作文结尾方式, 与文题相呼应, 我们称之为“点题式作文结尾”。它在学生的作文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呢? 笔者以一张统计表加以说明:
从这张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 目前我校小学生作文中以“点题式”来结尾的占到半数以上, 尤其在中年级,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和突出。
二、“点题式作文结尾”成因分析
“点题式”结尾如此“受宠”,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试从教师、学生、读物这三个角度探究原因。
1. 教师日常习作指导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是从一年级开始的, 不论是低年段的写话, 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 教师对学生作文兴趣、作文能力、作文习惯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首先在校全体语文教师中开展了一次“关于‘作文结尾指导’的调查问卷”研究。
问卷中, 笔者提出“您认为作文结尾有哪几种方式”这一问题, 在60份有效问卷中, 55位教师给出了比较全面的选择, 认为作文结尾包括“自然结尾式”“总结结尾式”“点题结尾式”“情感升华式”“回味无穷式”等多种方式。只有5位教师把答案固定在C选项, 也就是“点题结尾式”。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师对于作文结尾方式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老师们又是如何落实自己的这一认识的呢?
问卷中, 笔者进一步提出“您平时怎么指导学生的作文结尾”这一问题, 在60份有效问卷中, 36位教师的答案中包含了“点题”一词, 还有部分教师在回答时这样写道:“一定要结尾, 结尾一定要点题!”“指导学生的作文结尾一定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最主要的是点题!”
从老师们的回答, 我们不难联想到平日里每一节作文课的教学情景, 虽然老师们知道作文结尾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是更习惯指导学生运用“点题”的方式来结尾。学生就是在老师们的反复强调中, 把“结尾点题”牢记在心, 并在自己的作文中不断实践的。
2. 课本及日常读物的潜移默化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所以在学生作文“点题式结尾”这个问题上,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阅读过程中花费时间最长和精力最大的课本以及日常读物中寻找原因。
笔者翻阅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12册语文教科书, 做出如下统计:一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30. 77%; 二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29.79% ; 三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48% ; 四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45. 83% ;五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50%;六年级点题式结尾篇目占34.69%。
不难看出, 以“点题式”方式结尾的课文约占全部课文总数的40%, 尤其是在三、四、五年级这样的作文起步阶段, “点题式结尾”的课文比重则更高, 最大的比重达到了50%。这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校中年级学生作文中“点题式结尾”篇数所占比重最高的现象。
其次, 笔者还翻阅了学生学生喜欢阅读的《全国优秀作文选》 ( 2013年) 。在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儿童期刊中, “点题式结尾”的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学生如果长期阅读此类期刊, 显然就比较容易将“优秀作文”与“点题式结尾”这两者建立联系, 并在习作实践中不断尝试运用“点题式结尾”。
3.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 也包括文学活动。
然而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 加之以往的语文课堂更重视对文本思想情感因素的挖掘、更重视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 忽视了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所以目前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普遍较低, 表现在作文上就是“错别字较多”“句子不通顺”“段落布局不合理”等。
三、结语
在这样的“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偏低”现状下, 如果想让学生的作文结尾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状态, 相对而言就比较困难。而“点题式结尾”恰巧以它“简单明快、方便易学”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摘要:“点题式作文结尾”就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以一段或几段文字进行点题, 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以多方面和反复强调的力度, 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
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 篇9
思考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能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缺乏时代的印记。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少年壮志。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逃避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灵魂?我们的作文训练,多类型化的整体作文,少个性化的片断练笔。这就使得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把它看作发表见解的好机会。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无我之情,必然使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无我之思,必然使文章没有真知灼见。
第三,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日常过多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着落,但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就读而言,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作家莫言曾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不断地从前人和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我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我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向同学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有感而写的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的。
二、加强指导,进行针对性训练
“文无定法”,但毕竟“文章有法”。古人主张,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是作文的重要规律。若仅仅为了改革而一味“独辟蹊径”,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可能步入“暗胡同里瞎摸”的歧途。学生作文中会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种方法对议论文尤其有效,如对议论文中的记叙问题,对议论文中的分论点提取等问题,我专门编印了片断训练,效果明显。
三、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这应该怎样写。”用名家名篇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每周推荐两篇优秀文章给学生,让其参照文章另选题目仿写,把访写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公开宣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四、摆脱束缚,自由作文,灵活批改作文
作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布置的题目学生没有生活基础,无话可说,有感受的东西又不合内容要求,不能写。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就一定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坚持让学生写周记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周记写得比作文好。让学生自由选题,你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喜的文章,原来你的学生语言竟然是这样优美,思考是如此的深入。
浅谈小学生活作文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小学生活作文现状
(一)写作模式化
在写作文的时候流行这样一句话:“龙头、凤尾、猪肚”。学生提笔写作的时候在脑袋中会形成一个下意识的观念:我一定要把作文的开头写好,不然我的作文就不会得到高分。在意识观念的促使下取得的成果得到父母、老师认同的时候,会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强化该意识,学生会对习作充满浓厚的兴趣,可渐渐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模式化,缺乏异样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新鲜事。提及写自己生活中的新鲜的事物、事件、景物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采用几乎同样的模式来完成习作。
(二)作文内容填补化
在小学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为了完成作文的写作把生活中只要与作文题目相关的材料都汇集在作文内容中使得作文的字数达到老师的要求,而不在意所选取材料的合理性和材料在作文中的位置是否恰当,更不顾及写生活作文的条理性。还有的同学一时想不起自己生活中关于作文习作的材料,就仿照课文中所学的名人趣事、书本中某些生活感悟来编造一些自己生活中并未经历和见闻的事来完成任务。
(三)作文教学文学化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中总有几个画龙点睛的词语来使文章传神,老师也会重点来帮助学生解读。在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在写某些语句的时候就会着重放在词语上,欠缺考虑它是否恰当,使得作文的语言参差不齐,具有被雕琢的痕迹。还有作文中过分强调记叙的生动形象、措辞的优美生动,而缺乏了真实性,使得作文教学文学化。
二、小学生活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生活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有兴趣是写好生活作文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感知生活作文给他们带来乐趣就是关键。首先教师要做到“用儿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先从儿童最有趣的事物开始来激发学生对生活作文的兴趣。其次,“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生活作文教学中首先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就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再者,“让作文在生活中行走”,作文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有效的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乐趣。每每提笔写作的时候就是在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生活中行走,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清晰、美丽、充满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引导的过程中不可强求,犹如山间的雨露汇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己会顺着山沟流淌。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兴趣带你走进生活,但并不代表你就会生活;对生活作文感兴趣,不一定能写好生活作文。要写好生活作文得下苦功夫,首先要从观察做起。
第一学段:“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小学不同的学段都提及观察事物,可见观察对写好作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生活作文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就是让学生把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做到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丰富全面的信息,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目的在于形成印象。写生活作文是将自己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在脑海中形成印象的东西呈现出来。生活作文就是让学生在自身生活范围内选取自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超此范围去另寻内容,写自己的印象,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是机械地模仿他人的方法。
(三)体验、感知、感悟生活
“儿童对生活的认知永远是新鲜而神秘的,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完整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好奇心促使小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抓住学生的发展特点、心理成长规律,有目的、有意识的的培养学生的感知事物、体验生活的能力。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如四季轮回,花开花落,阴晴圆缺,都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世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从而不断培育孩子们的心灵感受,为他们的生活作文创作积累素材。
三、结语
小学生活作文是小学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生兴趣、观察、感知、体验等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做自己作文的主宰者。让生活作文真正地成为学生书写生活的载体,使小学习作教学朝着一个更为广阔、和谐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现状及对策 篇11
一、 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分析
1.只评文不评人,缺乏人文性
只评作文,忽视评人,缺乏人文关怀是目前农村作文评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翻开作文本,诸如:“文章......”“本文......”“此文......”等开头的评语随处可见,一大段话,写得洋洋洒洒,却自始至终都未提到作文的作者,似乎作文和写作者是互不相干的。比如,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文之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层次性,语言组织得畅达”;又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道:“此文的内容安排得畅达、合理,有层次性,很不错的。在语言的生动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这样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作文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重视对作文者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一人文性要求。如此模式化的评语,忽视了学生主体,就作文论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领悟,也不会使作文步入新的境界。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单纯地批改作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潜能的挖掘。
2.评语内容空洞,缺乏指导性
评语要考虑儿童的言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清楚。[2]翻看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簿,就会发现评语内容笼统、空泛。这类评语虽然指出了学生作文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却十分模糊,不具指导意义。学生看后往往不解其意,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需要怎么修改。比如,有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秋》中这样写道:“文章能围绕中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句子优美,描写细致。总体评价‘优”。结果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草草看过就将其放入书包中,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像这样的评语学生已经见惯了,虽然满是赞誉,但却说不到他们心里,引不起共鸣。又如,有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此文内容安排得当,有层次性,而在记叙中缺少生动、具体的感人情节。”作文本发下后,学生望着评语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是指哪个地方,要如何去修改。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对于同一题材,学生写出的作文相似性较大,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习惯套用模板。比如,在一次故事续写的作文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十有八九都是:“文章根据图意编写故事,想象丰富,内容具体,续写成功。”还有位教师对学生的名为《×××读后感》的作文,所下评语基本都是:“文章读后感很有见地,前后照应,主体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满怀好奇地相互观看,结果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马上产生反感情绪,感觉自己的努力无人欣赏,不愿再认真写作文。此类模式化的作文评语,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套用,任何人也都可以套用,长期如此,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被消除,自然厌倦作文评语,评语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评语否定偏多,缺乏鼓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有限,他们只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描述着所见所闻,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而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些,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作文诸多不满, 总能找出一些不是。在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注意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含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在评语之中:“主体不明确”“语言描写不生动”“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等。这些否定的评语无疑成了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利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使学生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所剩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很大关系。
4.评语类型单一,缺乏时效性
不同类型的教师评语对学生选择修改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3]研究显示,在教师评语中使用疑问句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修改;同时,疑问句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指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作出实质性修改。现实中的评语类型,教师多使用陈述句式,很少用到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询问学生对教师评语类型的反映时,大部分学生说,陈述句这种评语类型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使用问号的评语更能引起注意,看到教师的评语就好像是教师亲自在讲话,更容易听进去教师意见,能及时、有效地修改作文,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评价者角色误认,缺乏平等性
评语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评语来指导学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作为书写评语的主体,教师就该充当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但是,在书写评语的时候,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4]教师不自觉地站到了评判者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真理的宣扬者,国家权威的体现者。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成熟的”,是“无知的”,需要通过评判这种“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 原因分析
影响作文评语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就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入手分析。
1.教师对评语的作用缺乏认识
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是写好作文评语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一个体现。但是,农村小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结果呈现,他们没意识到作文评语的价值,认为作文评语没多大作用,只是教师批改作文必须的一个环节而已,似乎和学生没多大关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评语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师普遍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专门的研究了。
2.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虽然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专业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就本文而言,农村小学中能对学生作文作出恰当评价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能力不高。有的教师对某些作文根本看不出其优劣,有的教师只能大体上感觉到这篇作文是好的或不好的,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其优劣,但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很低,没有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而是不求改进,原地徘徊。
3.教师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虽然课改推行了十多年,但教师在作文评价方式上,一直都在使用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模式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强调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模式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定式:评语总是从思想内容(约占40%)、语言表达(约占30%)、结构层次(约占20%)、卷面(约占10%)四个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解,看每一部分是否符合要求。可见这套长久以来被大家默认的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作文者的存在,无视作文者的写作过程,同时将教师放在一种评判者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也习得了一种对待作文评价的态度及行为——作文评价只是一种形式,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作文,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会认真对待,作文就逐渐成为一种写作的任务而非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 优化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策略
1.要注入情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文评语不应只是对作文内容的机械评价,而应是对学生本人和作文内容的共同关照,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只关注作文本身,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进行一些书面上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引起共鸣。尤其是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且不易流露。因此,在写作关于亲情、家庭等主题的作文时,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通过积极正面的评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种评语可以无形中实现一种循环的情感流动图: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流露到作文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体认出这种情感,并触发教师内心的某种相关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媒介,真正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要多些鼓励,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评价观念,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者在每一次作文中的转变过程与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正如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写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创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5]评改学生作文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作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动力,激发再次作文的欲望。
3.要用具体、多样的评语,丰富评语的内容和类型
评语切忌泛泛而谈、意思不清,而要具体明确。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教师在评语中不要一味地只说描写不具体或内容太单薄这些让学生迷惑不解的评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提升专业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作文评语。一方面,评语不必求全,只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某种属性即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探讨,少下断语。[6]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多用疑问形式的评语,同时不要用质疑而是用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
4.要摒弃评判者身份,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判者,学生只是被评判者,这无疑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写评语时,总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来表达,更是增加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角色认知,转变教师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变身为学生作文的读者,然后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委婉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你觉得再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怎么样”“如果把这几句话删去会不会更好呢”等,多些商量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这样可以充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于志,蔡敏.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
[2] 郭华.新课标评价标准下小学作文评语研究述评[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3] 王林海,孙宁.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作文修改类型的影响[J].外语界,2007(5).
[4] 于芳.小学作文评语现状调查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
[5] 任多勇.谈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6] 黎小英.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J].现代语文,2008(7).
小学生作文现状 篇12
一、破旧立新
在小学作文批改中,语文教师往往尽心尽力,统一精批细改,甚至有不少教师和学生把这种囿于传统的包揽批改当做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种现状下,学生认为我只管写,修改是老师的事,草草写完作文就万事大吉;老师则常觉负担沉重、疲于奔命,可是却“事倍功半”。结果,教师的辛勤付出并没有换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收效甚微。
同时,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作文批改中,使得一些教师既无暇考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写不好等根源问题,也不能注意到作文评语的创新与技巧。有些评语比较空泛,对一个学生说的甚至也可以写到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本上。长此以往,学生对发下的作文本只是看一眼分数,往往对评语根本不看,或者只粗略地看一眼,便往书包里一塞了事。作文教学自此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首先,教师应着力打破在作文批改中“一统天下”“包办代替”的旧观念,创新批改方式、拓宽批改途径,使学生成为批改主体,参与批改过程。其次,教师的作文评语要符合各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求不能过于拔高。评语中不能全是责备之词、空洞之语,尤其是一些根本无法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废话、套话。对于刚刚走近作文的小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会让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自力更生
作文修改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重新创造的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可到底是谁改呢?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改,但改的优先权应属于学生。
教师要把“埋头替学生改作文”的观念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作文批改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教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及修改上可以做到“自力更生”“独当一面”。
为使作文批改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除转变观念外,还须让学生明白自改作文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批改的全过程,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反复读诵的习惯,指读法利于发现错漏,诵读法易于发现病句,默读法用来推敲篇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并给自己的作文写上评语、量化评分等。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又能培养学生认真写作、反复修改、自学释疑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别人听并恳请别人提出建议;或是让学生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发现他人作文中的闪光点,这样相互促进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在班级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可对修改作文的符号和修改位置等方面的格式作统一的要求,以便学生交流时能够快速相互理解对接。但对于指导的形式不应拘泥于一种:可以组织学生几个人一小组,共同讨论修改一个同学的作文;可以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当面指导修改;也可以先宣读范文,批改示范,再集体评议。
最后,方法和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作些调整和改变,但应以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为根本。
三、星火燎原
教师的书面评语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作文评语可以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相得益彰。作文评语与作文相比一般寥寥数语,但运用得好却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起学生优秀作文的广阔草原。
首先,作文评语要具有指导性。教师每次的作文评语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具体建议和规定,结合每次作文的目的和要求,遵循针对性和明确性原则将问题具体化、对策示范化。这样的作文评语不仅能让作文有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具有指导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读后有所收获,从而使其作文水平得到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
作文评语还要强调示范性。“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作文评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语言学习的范例,对教师而言,是向学生进行语言和写作策略等方面示范的极佳机会。教师要营造平等、亲切的交流氛围,评语要采取积极的赞赏态度,仔细推敲后再写上去,书写应一丝不苟、格式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通过精妙的评语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让学生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体,建立激励学生自写自改的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小学生作文现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现状09-21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09-26
小学生课间活动现状07-22
小学化现状06-09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08-04
小学教学现状分析06-27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10-19
中小学德育现状06-26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07-01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