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2024-05-30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通用4篇)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篇1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一、学校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兴和县新城区东南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是北京延庆县人民政府和我县共同投资建设的一所全日制小学,故命名为“京蒙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0亩,于今年12月5日正式投入使用,学生在校总数742人,住宿生138人,本学期我校有教学班16个,学校目前设有音乐室、实验室、广播室、体育器材室,其它辅助教学设施准备明年建设。

2、师资情况

我校教职工总数79人,教师有72人,保安3人,临时工4人。

(1)学历结构:72名教师中第一学历专科毕业有17人(大部分是04、05年毕业分配的教师),中师毕业有21人,其中80—90毕业分配的有13人,2000年后毕业分配的有8人,高中毕业和接班教师有34人。

(2)年龄结构:72名教师中30周岁以下有14人,50周岁以上有26人。

3、学生状况:

我校现有学生742名,其中农民工子女(农户)有713名留守儿童有335名,贫困生有361名。学生的主体是乡村来城务工的农民子女。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设施及需解决,学校目前的教学设施还不够齐全,无论从场地设施、设备、周围环境及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加快建设。现在除了多媒体和音、体、美器材外,教育设施设备

短缺很多,操场没有建成,学生体育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会议室的桌椅、监控器、学生和办公用的电脑都没有配备。

2、师资结构不合理,从学历结构来看,第一学历是专科的教师有17人,大部分是04、05毕业分配的教师,中师有21人,其中80年——99年分配的有13人,2000年后分配的有8人。其余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和接班教师。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教师少,老教师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无论是从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法的改进,还是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来看,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青年教师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进取心不强,努力目标不明确,办学方向模糊,思想认识不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还需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3、我校学生的主体是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子女,留守儿童、贫困生较多,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农村哪种无拘无束,粗放性的生活习惯,但从现状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都需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得非常不够,这些都需要作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4、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评价体系,监督奖罚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5、住校生管理难度较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住校设施、设备陈旧不符合国家要求标准。原北官学校住校生用的床都是从乡下教委要回来的,每学期都要维修,学校的食堂在90年代教育局定为危房,现在仍继续使用,宿舍住的人数超标,水房不达标,无餐厅,操作难度极大,纯属违规运转。

(2)住宿布局不合理,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便,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

用于住宿部,因住宿区在原北官学校,每天接送学生配备8名教师,每天来回四次,连集队、点名共需2个小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接送的路上有可能出现开小叉的现象,后果难以想象,存在安全隐患极大。

(3)、住校生和壕欠教委共处一个校园,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责任分工不明确,难以操作,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6、办学经费不足。我校国家上拨的教育经费只能保障正常地学校运转经费,如新学校原来设施设备的更新、维修和办公桌椅等设备的购置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这都需要高债运行,办学艰难。

三、发展思路

1、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幸福人生。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学校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将育人和教书有机的融为一体,并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学校与家长和谐了,人民群众就满意,这样就能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也能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2、办学方向:健康为天,习惯为先,环境为重,质量为本。

我校把师生的健康作为头等大事,良好的习惯,是成功保证,拥有一个好习惯就意味着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因此,健康为天,习惯为先是最正确的,最有远见,最合时宜的办学方向。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养成高

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激励他们勤奋的工作学习,积极向上,质量为本是学校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标杆,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办学目标:以师生的成长为发展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朝着”让人民群众基本满意,让人民教师基本幸福“的目标迈进。

校风:合作奉献务实

教风:严谨互助创新

学风:明礼乐学力行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学校管理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营造以美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

1、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学校的监督作

用,提高学校工作职能。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逐步提高领导班和各环节干部的管理水

平,努力使领导班子和环节干部真正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实实在在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考核考评机制,调动激励广大教师工作积极

性,使学校管理逐步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4、进一步搞好校园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

个环境优美,教育功能齐全,能满足师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和谐校园。

(二)、德育工作

以“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开展“三习”教育,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4、探索德育教育的思路办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搞好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结合。

5、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规范德育常规管理。

6、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和谐,平安校园。

(三)、教学工作

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教学常规管理、质量监测、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坚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把改进方法和提高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不断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在质量分析教学反思方面逐渐形成制度,形成质量监控的机制,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抓好教学各一切环节的常规管理,为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3、学习新课标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方法得到指导,课堂教学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整合得到较好的体现。

4、形成较完善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检查评比方法,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激励性,形成质量监控的机制,使之对质量提高起到

促进作用。

5、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宗旨是“内强素质,为塑形象,打造品牌,争创一流”我们今后要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到兄弟学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有机会去帮扶北京延庆县参观学习,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真正把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四)住校生工作

1、加强住宿设备、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排除安全隐患,多方筹措资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逐步使住宿设备、设施达到标准化要求。

2、加强住校生的管理力度,逐步减轻住校生过重的路途负担,动员家长在学校周边租房进行陪读,减轻住宿拥挤现象,确保住宿生安全,有序、健康地成长。

总之,我们要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朝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办学目标奋勇前进!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篇2

目前我区的病虫害测报工作在西城和大观病虫观测场2个点上进行, 主要设备有200W白炽灯1盏和自动虫情测报灯1台, 糖醋诱蛾器3台, 有测报人员4名, 测报工作多数采用田间调查和直观法, 重点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主要病虫害开展监测。

1.1 病虫调查方法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法:

1.1.1 根据气候条件 (海拔高度) 分区进行调查:

我区分为平坝、中高山、高山地区三个区域。平坝地区海拔高度在600m以下, 中高山地区海拔高度在600~800m, 高山地区海拔高度800m以上。如: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发生流行与降雨量、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每年此病都是在我区的东城、水江最先发生, 这两个地方是平坝地区, 雨量、温度、湿度都适合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因此被我们定为小麦条锈、白粉病长期监测点。根据此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发生的早、晚及轻、重, 作为预测全区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依据。

1.1.2 根据农作物布局进行病虫害调查:

我区平坝地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中高山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高山主要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烤烟。

1.1.3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进行调查。

针对不同的病虫发生规律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如地下害虫的调查: (1) 田间害虫种类和密度调查。调查时间, 根据本区的气候和作物栽培情况, 选择在秋季作物收获后或春、夏、秋播前进行调查。调查方法, 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 分别按不同土质、地势等进行调查。采取棋盘式5点取样或对角线取样, 每点取1m2, 挖土深度一般以30cm为宜。 (2) 成虫观测。观测时间, 因地因虫制宜。观测方法, 用虫情测报灯, 每日诱虫, 将结果记录下来, 从而掌握成虫发生消长规律。 (3) 为害情况调查。调查时间, 因不同作物而异。春播作物在出苗后至定苗前各调查一次, 重点地块自作物受害后开始至地下害虫停止为害止, 每隔5天调查一次。调查方法, 选择不同土壤类型, 不同作物进行随机取样调查, 分别记录健苗和被害苗数, 最后记算出地下害虫为害时期、为害率。通过地下害虫以上这些情况来准确预测出它的发生期及防治的最佳适期。

1.2 病虫预测方法

1.2.1 发生期预测:

就是预测虫害的某种虫态或虫龄的出现期或为害期;某种病害的侵染时期, 或流行阶段;对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 预测其迁入或迁出本地的时期。从害虫生活史、病菌的侵染或流行过程、物候学的角度, 研究预测其发生期。以此作为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

1.2.2 发生量的预测:

就是预测虫害的发生数量和田间虫口密度;病害发生程度的普遍率或严重度等, 主要是估测病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或病害流行程度是否有大发生趋势, 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的依据。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测报经费不足, 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 没有专项津贴补助, 使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 人心不稳定。二是乡镇测报体系不健全, 仅靠植保站1个测报点来预测全区大宗农作物病虫害, 覆盖面小, 服务范围窄。三是病虫测报的重点是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少数粮经作物, 其他作物尤其是经济和蔬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开展不完善。四是手段落后, 目前仍然沿袭过去的测报办法进行, 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未建立起病虫预测预报经验模型, 因此工作量大, 代表性不强, 准确性不是很高。

3 发展思路

3.1 测报调查规范化

测报工作, 要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全面推进测报调查的标准化。这有利于测报数据的真实、规范和统一, 有利于建立病虫害调查数据库和病虫预测软件。 (1) 取样要有代表性, 覆盖面要达到种植面积的50%以上。 (2) 针对每一种病虫发生规律及特点, 制定相应的调查时间, 调查次数, 调查点。定点调查一般5~7天一次, 普查在病虫普发期进行2~3次调查, 在病虫发生为害盛期3天调查一次, 并做好记录。 (3) 在进行田间病虫调查时, 一定要查准每种病虫当前的发育进度。 (4) 田间调查人员的固定及田间调查资料归纳、存档, 为获得准确的病虫历期或期距提供资料。

3.2 信息传递网络化

农业部、市、区三级信息相互联网, 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传递网络化。

3.3 信息采集和资料处理自动化

研制并大力开发先进的调查工具, 提高病虫害调查数据的自动采集水平。大力开发资料处理软件和测报软件, 以实现资料处理计算自动化, 减轻测报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3.4 预测预报发布定时可视化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化技术, 与广播、电视等媒体部门合作, 制作病虫电视预报节目, 实现预报发布可视化, 及时、便捷地将信息传送到基层和广大农户, 从而在病虫害防治上做到对症下药, 提高农药防效, 使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得到有效控制。

4 对策

4.1 改善设施, 健全体系

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有效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 可试行乡镇测报信息员聘用制度, 进一步健乡镇测报体系, 拓宽全区农作物系统监测范围, 扩大测报覆盖面和服务范围, 强化其防灾减灾的社会功能。

4.2 培养人才, 强化考核

对测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让其知识得到更新, 技能得到增长, 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测报队伍, 为全面有效开展病虫害预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区、乡镇测报工作和人员的绩效考核, 每年进行1次考评,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调动测报人员的积极性。

4.3 积极创新, 丰富手段

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不断改进传统的测报方法和方式, 降低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 也可参与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的项目研究, 提高测报水平。

4.4 发挥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作用

提高病虫信息传递时效性和广泛性, 大量收集当地发生的病虫害照片, 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 并举实例加以讲解。

4.5 创新测报内容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棉花生产现状;投入;收益;发展思路

1 2012年宣州区棉花生产现状

1.1 宣州区是安徽省优质棉基地县(区),常年棉花种植面积1万hm2。近年来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下降。2012年实际棉花种植面积只有9193hm2,比去年(9487hm2)有所减少,降幅达3.0%,主要原因是,主产区面积下滑(部分面积改种水稻或进行水产养殖),非主产区棉花面积增加有限。受气候影响,近几年棉花产量不高、籽棉价格波动大,植棉收入不稳;植棉劳力投入多,肥料价格上涨快,物化成本上升,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1.2 主要生产品种与主推技术。经调查,近年来宣州区棉花主要栽培品种为:鄂杂棉10号、湘杂棉7号、中棉63、岱杂1号、国丰棉12和铜杂411等,几乎都是杂交抗虫棉。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农业部门重视并主要抓了抗虫杂交优质棉新品种的推广和运用,配套包衣种、营养钵育苗、合理密度、平衡施肥和控释肥、有机复合肥的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杀虫灯应用)、系统化调等技术的推广,同时注意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如控失肥运用、“棉太金”新技术示范、新品种比较试验等。并且以部级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促进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以达到提高全区棉花质量水平、产量水平和总体生产能力的目的。

2 2012年植棉收入与2011年、2010年收入的对比

2012年宣州区棉花种植面积为9193hm2,面积下降294hm2,降幅为3.0%,每hm2产籽棉,高的4500kg,低的2250kg,平均2712kg;与2011年相比略降。在宣州棉花主产区水阳镇调查,2012年9月初籽棉收购价格为7.6元/kg,后有所上升,最高价8.2元/kg。籽棉销售均价按7.8元/kg计,每公顷毛收入为21153.6元。由于产量和价格不一,2010年单位面积产值31155元,2011年单位面积产值23388元。2012年与2010年、2011年对比,每公顷植棉收入分别低10001.4元和2234.4元。

在直接物化投入方面,2012年直接物化投入为9300元/hm2,因部分肥料价格上涨,物化投入比去年要高一些,一般高1200元左右。在管理用工方面要少15~30个工,主要原因是病虫害较轻,治虫防病少2~5次。2010年按450个工计算,工值50元/工,管理费22500元;2011年按450个工计算,工值60元/工,管理费25200元,2012年按420个工计算,每个工值为70元,管理费29400元。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2010年种植棉花,减去物化投入,减去人力投入,每公顷纯收入为405元,而2011年和2012年植棉在减去物化投入和人力投入后每公顷实际亏损10662元和17546.4元。所以,2012年很多农户将原来的棉田该种水稻或水产养殖。

3 今后发展思路

针对农民植棉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棉花生产发展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大力推广高产、高抗适应性强的品种,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实行规范化种植,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走轻简化发展道路,以确保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和植棉收入的稳定提高。

3.1 确定主推品种,推广高产、高抗适应性强的品种,实行优化布局。

目前在宣城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中棉63、鄂杂棉10号、湘杂棉11、岱杂1号等,应根据土壤水肥状况,确定主导品种,实行成片种植。北片以中棉63、鄂杂棉10号为主,南片丘陵地带以岱杂1号为主,这样便于集中管理和取得较好的产量。

3.2 扩行缩株,优化群体结构,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目前生产上种植密度一般在每公顷18000株左右,而且株行距配比不合理。存在行距小、株距大的问题。行距大的在70~80cm,一般在50~60cm。这样的配置,导致田间后期通风透光条件差。其结果是病虫害加重,落花落蕾增加,产量下降。必须改变目前的配比不合理状况,实行宽行窄株,以行株90~110cm、株距35cm为宜,使密度加大到每公顷27000~33000株。一方面可增加群体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改善群体结构,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提高作物对温光水肥条件的利用效率,减少蕾铃脱落,减轻病虫危害,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3.3 平衡施肥,简化施肥,增加肥料投入。

棉花对肥水的需求量大,施肥时应注意肥料总量的投入和肥料的配比,对抗虫杂交棉要注意增加钾肥的用量。每公顷有效钾用量不低于300kg。因为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棉花品种如鄂杂棉10号等,基本都是抗虫杂交棉,对有效钾的需求量已超过对有效氮的需求量,所以要重视钾肥的运用。当然,施肥应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在重视有机肥运用的前提下,搞好氮磷钾的搭配和微肥的施用。在化学调控方面,坚持主动化控,系统化控,重视配套技术综合运用,提高增产效果。

3.4 地方政府应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机械化统一病虫害防治工作。

棉花生产用工较多,一般每公顷需人工450个左右,如果实行成片种植,便于机械化整地、机械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可节省劳力,减小劳动强度。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节本增效栽培、开展机械化作业是棉花生产发展的方向。

3.5 提高综合种植效益。

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特点,注意开展棉田间套种作业,以提高总体效益。生产上有西瓜棉花套种模式,辣椒、棉花、秋菜套种模式,马铃薯、棉花、秋菜间套种模式等,若品种和技术方法采用得当,可以大幅增加收入。

3.6 强化种植过程中质量控制,提高生产品质。

严把采摘、收购、加工三关,减少“三丝”含量。加强棉花采摘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严禁“三丝”混入;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

3.7 成立组织,加强合作和交流。

3.7.1 棉花主产区应成立专业化合作组织。做到生产前有统一的良种供应,生产中有系统的技术服务,同时开展配套物资统一供应。也应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和订單销售组织。通过组织加强信息宣传和引导,宣传主导品种,加速推广已经审定的高品质和综合性状比较好的棉花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实行成片成规模种植,推进企业实行订单生产。

3.7.2 农业部门继续做好系列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实行全程技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各种困难问题。重点是引荐新品种、推广新肥料和配套增产技术如系统化调、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3.7.3 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在建立健全棉花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各部门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广大种植户,使农民能及时掌握信息,以增加投入,搞好生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统一品种,做到产销一体化,实行订单生产和收购。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基础好、幅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信誉好的棉花和棉种企业,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棉花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3.8 政府应加大对棉花主产区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 篇4

1 本县奶牛人工授精工作现状

本县牛人工授精工作起始于1980年, 多年来曾取得一定成效, 但由于各种原因, 此项工作一度中断。近年来随着落实惠民政策, 大力发展奶牛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奶牛改良步伐, 2002年以来,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本县恰卜恰镇地区建立奶牛人工冷配点2处, 2005年又在沙珠玉乡兽医站开办冷配点1处, 2008年在县站建立了冷冻精液站, 同时又在四个农业乡镇兽医站分别成立牛改点4处, 现共有牛改点7处, 从事冷配工作技术人员9人, 其中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3人。近年来共输配奶牛2300余头, 平均受胎率82.5%, 平均繁活率74%以上, 所产犊牛出生重提高明显, 体格健壮, 生长、适应性良好, 深受群众喜爱。随着良种奶牛补贴项目的实施及群众观念的转变, 冷配奶牛头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存在问题

2.1 人工冷配点少

本县共有11个乡镇, 其中半农半牧乡镇6个, 共建立牛改点7处, 各乡镇养牛户居住分散, 服务面积大、范围广, 上门服务难度大。

2.2 技术力量薄弱

牛改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操作上不直观, 全凭感觉和经验, 牛改技术人员少, 且大多数为新手, 技术不过关, 受胎率难以提高, 加之牛改工作是一项脏、苦、累的工作, 致使一部分长期从事牛改工作的人员患有关节炎、静脉曲张等疾病, 严重威胁牛改人员身心健康, 挫伤着改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多数人员不愿干此项工作。致使奶牛冷配工作难以大规模顺利发展。

2.3 群众思想观念落后

大部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观念未转变, 认识不到奶牛人工冷配的优越性, 部分群众还对人工冷配持怀疑态度, 甚至听信人工冷配牛犊软弱或因牛犊大难产多等传言, 有些群众为图方便省事与村中杂种公牛本交, 加之对母牛发情鉴定不准确, 输配效果差, 许多冷配点的效益没有得到体现, 严重制约着牛改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奶牛冷配工作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技术工作, 配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冷配器材的配置, 冻精的购买, 冷冻精液的拉运及工作人员的交通工具, 防护用具等方面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长期以来, 由于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经费投入的匮乏, 无法确保此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4 杂种公牛较多

对杂种公畜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对种畜管理, 本县既无专门执法机构, 又无专门执法队伍, 更无专项工作经费, 种公畜管理力度不够, 面对全县农户分散饲养的各类土、杂、劣质公畜的去势、淘汰, 阻力大, 困难多, 群众利用土、杂、劣质公畜配种, 返交滥配现象较为普遍, 对改良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3 今后发展思路

加快本县牛品种改良的思路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 采取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相互协作, 相互支持的原则, 加大牛品种改良步伐,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优化牛群结构, 逐步使本县奶牛生产走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 实现优质高产奶牛的自给自足, 结束从外地引进奶牛的历史。

3.1 加强奶牛人工冷配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落实责任,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奶牛人工冷配工作作为畜种改良, 发展高效优质奶牛业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来落实,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从而使奶牛冷配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的轨道。

3.2 加大对畜种改良工作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乡实际, 合理设置固定牛改点, 繁殖母牛饲养量大的村社设置村级输配点, 各乡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设2~3个牛改输精点, 配备交通工具、液氮罐等器械, 进行上门服务, 既方便群众, 又方便工作, 还能增大改良面, 同时加大资金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优良品种冻精, 大力推广肉、奶牛综合配套技术, 积极扶持奶牛养殖示范村、户。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抓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积极培养牛改技术能手, 牛改队伍必须是一支能吃苦耐劳, 技术过硬的队伍, 只有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才能提高技术水平, 胜任牛改工作。各乡镇兽医站业务工作量大, 加之牛改工作性质繁忙, 且各乡镇站人员缺乏, 在充分培训利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 多招聘一些畜牧专业人才, 合理分配于各牛改点, 以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

3.4 更新观念, 培育示范

结合新农村建设, 把牛改工作提高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振兴农村经济, 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度来认识, 通过牛品种改良, 培育良种养殖示范户, 树立牛改典型, 逐步带动一村一社, 一乡一镇直至全县牛改工作的开展。

3.5 加大种畜管理力度

坚决取缔土、杂、劣质公畜, 杜绝返交滥配, 加强对种公畜生产经营的管理力度, 对各牧户饲养的种公牛进行普查、鉴定、登记、颁证工作, 对土、杂、劣质公牛由各乡镇兽医站配合乡 (镇) 政府进行强行去势。

3.6 各乡 (镇) 站固定牛改技术人员

上一篇: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教案下一篇:当场缴纳罚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