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钢现状及今后发展(通用3篇)
高锰钢现状及今后发展 篇1
高锰钢俗称“耐磨钢”, 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的许多耐磨件上。随着对磨损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人们对高锰钢的特性也了解的更透彻。
一、高锰钢加工硬化机理
高锰钢原始硬度很低, 而加工硬化能力很强, 在使用中硬度提高, 形变速度越快, 硬化效果显著, 硬度也越高, 目前强化机理有以下几种:
1. 位错强化机制:
高锰钢是大量Mn原子置换铁原子, 显著降低层错能, 因而易于形变, 使位错密度增高, 形成堆垛层错和形变亚结构, 呈现加工硬化现象。
2. 形变孪晶机制:
高锰钢拉伸后, 硬化区出现层状孪晶, 硬度达HV460。经重锤锤击后出现层状孪晶及位错缠结达HV500。爆炸硬化时出现复合孪晶, 硬度提高, 硬化层加厚。
3. 形变马氏体机制:
从热力学角度讲, 合金快速冷至Ms点以下可获得马氏体, 而在Ms点以下存在Md点, 在Ms——Md之间因应力作用可产生形变马氏体。一般Ms点低于200℃。Mn量为12%时, Ms点为-230℃以下, 因此室温下一般变形的高锰钢不会产生形变诱发马氏体。如果钢中碳量降至0.8%时, 在室温下也没能发现形变马氏体, 而在-196℃低温下可出现δ.θ马氏体, 改变高锰钢中的含锰量, 将锰量降至4%, 室温形变后有ε.δ马氏体产生, 常规成分高锰钢固溶后经50%的变形量形变, 硬度已达到较高数值, 变值量增至35%时, 发现有少量 (约1.4%) δ马氏体, 其间硬度变化与δ马氏体量的增加速度不一致, 这样较大变形量的试验, 也间接证明硬化主要原因不是由于产生了δ马氏体。以前关于发现马氏体的报导, 可能是高锰钢在空气炉中高温加热, 造成表面碳、锰降低, 或是加热不足, 局部贫碳, 促使形变马氏体出现。根据这个机理, 现在已有将高锰钢进行表面控制脱碳, 使得在水韧处理后产生马氏体, 用以强化高锰钢, 提高耐磨性的报导。
4. 析出相强化机制:
在形变过程中, 高锰钢随变形量增加, 奥氏体中缺陷增加, 过饱和的碳在位错、空位、层错、孪晶等处聚集形成柯氏气团, 阻碍滑移, 形变热量继续积累, 使偏聚的碳、锰原子重新分布, 在缺陷处择优形核、长大, 形成弥散分布在基体内及晶界上的ε碳化物。根据奥罗万机制, 滑动位错与弥散碳化物颗粒间作用, 使强迫位错通过颗粒所需的临界分切应力增大, 强化了奥氏体。
人们在碳含量高的高锰钢中 (碳为1.49%) , 经过50%的压缩变形发现有碳化物析出。对常规成份高锰钢虽未发现碳化物析出, 却也发现了晶格常数的减小, 相当于奥氏体中碳量降低0.1%。在全国齿板评比对性能较好的高锰钢齿板分析时, 发现奥氏体中出现了原始组织中未有的新相, 可能就是形变诱发的ε碳化物。
二、高锰钢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各地厂家的生产情况, 把易忽略的问题扼要介绍一下:
1. 冶炼:
首先炉料要精选烘干, 尤其对感应电炉更加重要, 锰铁中磷较高, 在选购锰铁时, 要选择含磷低的锰铁合金。冶炼时, 锰铁宜后加入炉内, 以减少烧损量, 后加入的铁合金要预先经过烘烤, 出钢前还可用12×20×300mm浇注后直接水韧处理的试棒, 视其冷弯的角度来检验钢水质量。
高锰钢由于碳量高, 导热性低及结晶速度较快, 容易产生粗大的结晶组织, 当传热有方向性时, 往往形成柱状晶, 在枝晶之间存在显微疏松和夹杂物, 影响钢的性能, 尤其是标准高锰钢铸态晶粒的大小通过热处理是很难改变的。根据建材部标准规定高锰钢铸件晶粒度不粗于2级, 有的工艺文件还规定壁厚不大于20mm的铸件不允许有柱状晶, 大于20mm的铸件, 断面两边柱状晶厚度之和不超过该断面厚度五分之二者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因此在生产中要求高温冶炼, 低温浇注, 主要严格控制出钢温度。另外, 浇注温度低还可以减少热裂缺陷、缩孔、粘砂、含气量和节约能源, 是影响铸件质量的重要因素。
2. 铸造:
为了获得细铸态晶粒, 减少碳化物析出量, 除了控制浇注温度, 对厚大件要放置外冷件 (内冷铁一般不宜放) , 这样同时也提高了高锰钢铸件的致密度, 减少缩孔、疏松。高锰钢体收缩大, 但只要工艺控制得当, 可以不出现缩孔, 而以轴线疏松形式存在, 由于它韧性好, 基本不影响使用, 这也是高硬度耐磨材料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高锰钢铸件厚度小于25mm时, 一般不用冒口, 在大于50mm时, 必须设置冒口。高锰钢难切割, 浇注系统往往分散引入, 冒口采用保温、细颈、易割三种冒口。在工艺上采用补浇, 放发热剂的办法增强补缩效果。高锰钢钢水中的Mn O呈碱性, 和型砂中的的二氧化硅易产生化学粘砂, 因此最好用镁砂高铝粉和铬铁矿粉做涂料, 提高铸件表面质量。
3. 热处理:
加热温度在保证碳化物充分溶解的情况下, 尽量选低些。入水温度不得低于950℃。零件与水量之比应达1∶8, 水温低于30℃。人们往往认为高锰钢淬透性很高, 我们发现厚度大于80mm的高锰钢件水韧后, 心部冷速慢, 析出了针状碳化物, 使性能下降。为了减少高温下碳化物固溶的困难, 降低能耗及缩短生产周期, 对100mm以下厚度的简单铸件, 可采用200℃入炉, 以70~80℃/h速度升温, 不进行650℃保温的水韧工艺。
4. 清理:对铸态不能敲掉的浇、冒口, 可以水韧后进行浇水切割。
三、高锰钢生产工艺的发展
1. 精炼:
为了提高钢水质量, 炉外精炼工艺被愈来愈广泛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 在高锰钢生产上也得到使用, 精炼后, 夹杂物减少, 分布改善, 使强度提高, 可由657MPa提高到834Mpa, 耐磨性也能提高30%。
2. 悬浮浇注:
浇注温度对高锰钢性能的影响很大, 生产厂家往往炉子容量大, 浇注时间长, 控温较难, 虽然采取各样的措施, 仍不能避免晶粒粗大的弊病。人们研究在浇注时, 随钢水连续加入2%~3% (尺寸为0.15~0.3m) 铁粉或锰铁粉与铁粉的混合物, 它起内冷铁作用和增加结晶核心, 改善高锰钢性能还使耐磨性提高30%~50%, 但要注意加入后使钢水流动性降低。
3. 表面合金化:
为了既提高耐磨性又节约合金元素, 采用表面加入合金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 具体措施是在铸型表面刷含合金涂料, 撒锰铁粉或是贴上合金铸铁片, 钢水浇入后熔化与熔接这些材料, 提高了铸件表面性能, 现在还有用含铬焊条在高锰钢上进行堆焊, 以提高耐磨性, 哈焊所高铬粉块堆焊效果也很好。
4. 爆炸硬化:
用滚压、喷丸等方式予强化高锰钢效果不理想。利用爆炸极短时间内产生3×1 0 7 K P a高压使高锰钢表面形成40~50mm硬化层, 硬化层硬度达到HB300~500, 表层屈服强度可提高2倍, 耐磨性提高50%, 此种方法对标准高锰钢最为有效。
5. 铸态水韧处理:
高锰钢凝固后, 在960℃以上利用余热进行水韧处理, 可减少表层脱碳, 缩短生产周期和节约能源, 对壁厚的中小铸件, 能采用此法, 唐山水泥机械厂曾用金属型铸造高锰钢衬板时利用了此法, 但必须仔细控制入水温度。
6. 沉淀强化:
标准高锰钢水韧处理后, 不宜再加热, 而加入合金元素后, 就可以用沉淀强化热处理的方法, 使高锰钢基体强化, 并在基体上分布弥散的粒状碳化物, 使耐磨性提高。
四、工况条件与高锰钢的应用
在长期使用中发现, 高锰钢韧性很好, 但在某些条件下, 其耐磨性不尽人意, 影响耐磨性因素有:铸件原始硬度, 加工硬化速度, 析出第二相硬粒子的沉淀强化, 铸件工作面的硬化层深度, 前面谈到的各种措施就是提高高锰钢耐磨性采用的一些方法。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人们开始跳出了高锰钢的圈子, 着眼于马氏体钢、贝氏体钢、镍硬铸铁、高铬铸钢 (铁) 、复合材料、铸石、橡胶等各种材料。控制实际工况条件, 归纳几点对选材的看法。
1. 对弱冲击磨料磨损工况:
高锰钢基本不能产生加工硬化, 由于冲击力很小, 对材料韧性要求不高, 可以选用原始硬度高的材料, 如空气运输、水力输送管道可用玄武岩铸石制造。对水泥磨2中二、三仓 (细磨仓) , 研磨介质小, 冲击力小, 可以选用低铬铸铁、高铬铸铁, 甚至白口铁等脆性耐磨材料, 寿命较高锰钢提高1~4倍。
2. 对低冲击磨料磨损工况:
高锰钢虽能产生加工硬化, 但硬度很低, 因冲击力低不大, 可选用高碳高锰钢、中锰钢、贝氏体钢、低合金马氏体钢及贝氏球铁等材料。例如, 对大磨机的衬板 (一仓) , 选中合金马氏体钢ZG42Cr Mn Si2Mo可使寿命提高2~3倍, 而且不产生变形。尤其现在水泥粉磨中研磨介质逐步推广使用高铬铸球, 其与高锰钢衬板硬度匹配不好, 使衬板变形加速, 寿命降低, 更加显示出替代高锰钢的必要性。破碎普氏硬度f≤12物料, 400×600颚式破碎机齿板如用中合金马氏体钢制造, 寿命提高约20%~50%, 还可将破碎物料中的铁屑吸出, 提高物料纯度, 对增加白水泥白度和减小矽砖小氧化铁溶洞有利。另外, 12kg以下的小锤头也可用一定韧性的马氏体钢来制造。
3. 对中等冲击磨料磨损工况:
例如冲击功为4J时, 相当于破碎f=12~14的矿石, 齿板可以选用韧性较好的马氏体钢和改性高锰钢, 它们的耐磨性比高锰钢提高20%~100%。我们还用高锰钢-高铬铸钢粘结复合齿板破碎花岗岩, 寿命较高锰钢提高2.5倍。
4. 对强冲击磨料磨损工况:
冲击功大于5J, 矿石硬度f=16~19时, 用马氏体钢做齿板或衬板, 其安全性不够或耐磨性不高, 仍需采用高锰钢系材料。例如φ200圆锥破碎机使用铬、钛改性高锰钢, 破碎f=17~19矿石, 耐磨性较标准高锰钢高50%左右, 而在破碎f=12~14矿石时, 耐磨性提高幅度达70%~100%, 即在强冲击磨损时, 两者耐磨性差距缩小。可能在强冲击条件下, 它们的加工硬化速率相近, 改性高锰钢的原始硬度较高, 硬化后表面硬度仍保持较高, 达到HV700左右, 而标准高锰钢硬化后也达HV600多, 但硬度差距较中等冲击时缩小, 所以造成耐磨性差别也减小。对一些受强冲击的大尺寸锤头可采用超高锰钢来保证其正常工作。矿山破碎用的湿法磨衬板, 当矿石硬度f≤14时, 低合金马氏体钢的使用寿命较标准高锰钢约高50%, 对硬度f>14矿石, 我国仍用标准高锰钢制造, 因改性高锰钢原料成本高, 生产工艺复杂, 要求严格, 影响了它的生产、使用。而国外在矿山湿式磨机时, 对衬板选材首先考虑马氏体钢, 其次大量采用橡胶衬板。其寿命可较标准高锰钢提高1~5倍, 还降低了电耗、球耗、减少磨机噪单, 减轻维修时的劳动强度等。我国橡胶制品行业正在开发这种产品。
总之, 耐磨材料的选用主要根据实际工况条件, 对照上面的原则, 并通过试验来选择。
参考文献
[1]许德珠:机械工程材料[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2版
[2]宋维锡:金属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5月第2版
高锰钢现状及今后发展 篇2
上饶县物价局 王易飞价格调节基金,又称价格风险基金,它是政府为应付某些商品突发性市场价格波动,专门筹集建立的一种为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物价的专项基金。我县从96年建立价格调节基金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征管价格调节基金的工作实践,认为;价格调节基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是物价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物价部门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我县价格调节基金的现状
主要表现在:1、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总额在不断地增幅。从96年—2003年每年征收基金总额在3—5万元左右;04年—05年每年征收基金总额达到40—50万元左右;06年征收基金总额100万元左右;07年征收基金总额达到160万元;对基金的征收力度在不断地加大。
2、征收手段不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虽然对不同行业进行了相应的标准细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随意性依然很大,随意减免的现象还依然存大。
3、征收不及时,不全面。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范围广,仅靠物价部门单家去工作是艰难全面到位的。代征部门他们本身工作量就大,却难以完成。何况还是他们份外事,又没有得到份外的报酬(指代征部门的个人)。代征的积极性不高,也就造成了漏征、少征,基金不征的现象。
4、缺乏政策保障。《价格法》虽明确了价格调节基金建立,但从国家到省、市却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系统的操作性强、配套法规,直接弱化了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也加大了征收困难。
5、出台价格调节基金政策部门不协调。财政部门认为物价部门收取调节基金没有充分文件依据,应该停止收取。按政策规定,财政部门是管立项,但在《价格法》明确立项后,出台有关价格调节基金的政策是各级政府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的事,而不是财政部门的事。因此,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已是当务之急。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1、尽快出台《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条例》,对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使用范围、管理措施、监督实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尤其是对有些企业不按规定交纳价格调节基金,或不足额交纳价格调节基金、挪用价格调节基金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处罚的依据。
2、尽快急需解决的是出台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价格调节基金的文件。
3、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各项制度。
4、要加大对代征部门的返回手续比例,同时,也加大对基金办工作经费落实的力度,确保这项工作正常运转。
高锰钢现状及今后发展 篇3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面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快来看看吧!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文成.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与问题分析.环渤海经济望,.
【高锰钢现状及今后发展】推荐阅读:
昭苏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07-14
高锰钢零件的车削加工论文06-02
京蒙小学现状分析与今后发展思路05-30
国内智能化社区的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06-15
高锰酸钾05-28
高锰酸钾试验07-16
高锰酸盐指数05-31
高锰酸钾应用06-16
碱性高锰酸钾法10-29
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