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使用现状

2024-09-14

学生使用现状(精选12篇)

学生使用现状 篇1

2009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该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底,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 中国网民数达到2.98亿, 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业构成看,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占网民总数的33.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 正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形成了网络世界的大军, 其中大学生这一群体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期, 是人追求理想、知识, 形成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 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笔者针对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 探究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时代。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语言态度。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及类型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伴随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与网络有关的语言, 包括一些网络领域的专有术语, 它强调的是网络语言的网络载体性。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指局限于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即兴创造的、广为流传的语言, 特别是在BBS、博客、聊天室、QQ等网络媒体中流行的语言, 本文的调查也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上。

从网络语言的性质上看,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空间的变异,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方言。它以网络为载体, 是网民之间交流信息和情感时所使用的语言。所以,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网民,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是网络上的QQ聊天、BBS、论坛、博客空间等。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调查

笔者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4份, 调查对象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第一领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所调查的一年级大学生大多喜欢上网, 41.17%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超过了8次, 近90%的人每周上网次数超过5次,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哪天不上网感觉像少了什么似的”。

语言的使用领域在社会语言学中被称为语域, 语域不同则语言的使用特点也会有差异。调查发现, 上网聊天、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使用领域, 占到近90%的比例, 因此娱乐仍然是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也观察到, 不少学生对于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是习焉不察, 在语言中自然使用网络词语。特别是在同学之间的戏谑玩笑时, 网络语言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在调查中, 虽然只有2.45%使用者将日常会话作为网络语言的第一使用领域, 但是可以推断, 网络语言夹杂在普通话或方言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网络语言已经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语言。

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如何, 是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是否熟悉的自我判断。如表2所示, 8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或者很熟悉网络语言, 认为自己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数只有2.45%。可见, 大多数受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对网络语言是有一定认识的, 当然, 这种认识多数都是感性的。在随后的调查中, 我们列举了一些网络用语和词语, 让被调查人说出网络语言的含义或用法, 94.53%的人都能准确说出含义或会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客观地说,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是很高的。

网民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使用面、发展方向和前途。如表3所示, 在调查中, 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认为网络语言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好的一面, 但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所以, 网民在使用中要区分语境, 合理使用。17.16%的网络爱好者是网络语言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是一种好的语言形式。25.49%的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反对使用网络语言, 认为对汉语造成了污染。值得注意的是,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 5.88%的被调查者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抱定沉默是金的态度, 好像网络语言与己无关。但是, 毋庸讳言, 网络语言已经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无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三、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大学校园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于自我价值他们有着一定的标准, 喜欢创新和发现, 提倡个性的张扬和自由, 渴望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掌声和赏识。而网络的风行, 正为这种网络语言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网络语言在网络之上, 在网民群体的发挥之下, 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1. 新奇怪异

网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和新词新语的创造, 前者如“汗”, 从表示“汗液”变为“惭愧”;“顶”, 从表示一个动作变为表示“同意”。后者如“换客”、“驴友”、“网络写手”等, 都是网络时代所催生的新词语。二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网络语言为了交流方便或者体现新奇好玩的特征, 在语言中出现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混合的情况, 或将英语词缀加在汉语的词或句子的后面, 或汉语的语气助词加在英语句子后。如“休息ing”、“郁闷ing”、“工作ed”、“working ne” (工作呢) 、“miss u le” (想你了) 等。这些无不吸引人的眼球, 使语言呈现出另类的风采。

2. 幽默诙谐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压力感日益增大, 网络中流行的“囧”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无奈和自嘲。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 反其义而用之, 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 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这种语言的变异给现代社会中每天处于强压力的各种人群一种释放压力、放松自我的方式。

3. 简捷方便

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 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 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 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 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 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 在一定的语境中, 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 完全可以逾越, 而一旦跨越, 便会带来一种愉悦, 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四、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网络语言, 专家学者有不同的态度。

持否定态度的人, 认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汉语共同语, 主张规范网络语言, 使其更好地发挥交际的作用。上海市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迈出了第一步, 据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在上海市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 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持肯定态度的人, 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 “‘网络语言’代表了21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人们的生活将与网络密切相关,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我们已经目睹, 作为它的记载工具———网络语言文字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磁盘这种媒体上的语言文字, 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都不反感, 承认自己曾经用过或乐意接受一些网络语言。之所以这样, 上述网络语言的特点是重要的原因, 网络语言契合了青年学子的使用心理。笔者还发现, 在日常的语言中, 网络语言的使用并不占太多的份额, 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变体。既然是一个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 那么也就不存在需要大规模规范的需要, 因为这种社会方言的使用群体有限, 它还没有上升到共同语的层面。语言有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 因此, 我们要承认网络语言的合理性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将规范、依法管理、道德约束与教育交叉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薇, 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济南大学学报, 2009, (1) .

[2]钱乃荣主编.中国语言文学导论, 2001.9, 第一版:437-438.

[3]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 2000, (10) .

[4]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01) .

[5]肖伟胜, 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青年研究, 2008, (06) .

学生使用现状 篇2

调查背景: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制定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使用者最终接受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2.选择性增多: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播放音乐,同时发微博,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受关注。

3.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线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储存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简易搜索”的特点,查找以前的内容非常方便。

4.信息发布实时:与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发布信息而且全部免费发布。而处于新时代,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情。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聊QQ、发微薄、看新闻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更好的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同时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

调查安排:

1、通过问卷网站设计调查问卷;

2、已链接的形式通过QQ、微博、电子邮件分发给成员的大学朋友并请他们在分发给朋友,形成树枝状;

3、整理收到的问卷并通过互联网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

4、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

1.调查中我们共收到236分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40.03%,女生占59.97%。在对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调查中,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月消费在501-1000元这个区间占59.86%,而1500元以上仅占到2.26%。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中等,没有太多过度奢侈消费。

2.在对是否有手机、电脑的调查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基本普及,基本处于人人都有的状态。新媒体的信息量大这一特点更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通过手机、电脑打发像等车这样琐碎的时间,看看短信,上网浏览下网页,与好友聊下QQ,分享一下身边的新鲜事情这些已经基本与当代大学生形影不离。

3.在关于新旧媒体使用频率的调查中,新媒体因为它的携带便捷,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实时性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逐渐替代着旧媒体。人们可以再新媒体上浏览想了解的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而以往媒体的局限性使得大家越来越依赖新媒体。最近几年出现的微博,所打造的口号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上微博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它的零发布门槛引来很多人的追捧。在对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动机和使用调查中,动机调查中77.04%的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70.51%的学生通过新媒体休闲娱乐。数据显示虽然新媒体可以使得学生获取最新信息,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通过新媒体休闲娱乐消磨时间,而且有7.21%的学生选择了“没办法躲不开”。在新媒体使用调查中,几乎每天都要用新媒体来聊天,使用搜索引擎,上社交网站的比例占到了74.81%,66.34%,44.21%。新媒体日益代替传统媒体,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信息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

在对使用新媒体出现的状况时,新媒体信息的泛滥,易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很多好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学生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新媒体上,分散注意力,做事不动脑,只想着百度谷歌,而且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宅男”“宅女”每天窝在屋子里上网导致现实交流减少,能力变弱。IPAD,IPHONE等的出现也相应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应用软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差因此沉迷其中甚至对个人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引发违背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主要结论及意见: 结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最新新闻,浏览网页,聊天等。但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来说有积极影响也同样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1、新媒体广泛的信息来源。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在受空间的限制。这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世界的各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眼界、思维都要开阔和开放一些。

2、新媒体的出现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语思维表达较开放,言论自由,这些都比较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们利用这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通过新媒体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好处。如微博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物并加以简短的描述,可以让大家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是很好的自我展示平台,而且微博上还有一些好的电影书籍推荐,精彩的文章。

3、新媒体如QQ、MSN的使用加强了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与旧媒体相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互的心情,给予一些告诫和安慰,更好的保持关系,不至于因为距离而中断联系。

消极影响:

1、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容易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在新媒体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新媒体带给人们的可以是一座信息宝库,同时也可以是一座垃圾信息站。这使得大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难以判断取舍,显得不知所措。其次,在信息的接收上,大学生多被奇、异、新的信息所吸引,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显得左右摇摆、飘忽不定,从而感到心理疲惫、迷茫。

2、过度使用新媒体使得人们在网络上比较活跃,而缺少现实的交流,导致现实交流减少,能力变弱。

3、新媒体的应用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忽视正事或重要的事,也使人们变懒惰,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大,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就是百度一下或者谷歌一下。总结

如今社会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其不受年龄局限和新媒体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此感兴趣并使用。

学生使用现状 篇3

关 键 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手机使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53-0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在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手机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成长问题尤为凸显。

学校作为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农村中学,在校学生118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共739人,占总人数的62.31%;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学生132人,占总人数的11.13%。为了便于联系,也为了补偿孩子,许多家长给学生买了手机。殊不知,这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学生沉迷其中,反而成了扼杀学生前途的“罪魁祸首”。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手机的现状,课题组作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你经常使用手机做什么”一项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利用手机和爸妈沟通增进感情,会上网查资料解决学习问题,也会在课余听听自己喜欢的歌,缓解学习压力,另外,也会和朋友之间进行短信交流,拓宽交流的空间,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可见,手机的确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但也有学生坦承,自己的手机主要用于和网友聊天或者打游戏。

一、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表现

1.精神萎靡

调查发现,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常会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深夜,严重影响了第二天的正常学习。不难发现,长期玩手机成瘾的学生,普遍身材消瘦、皮肤萎黄、神情倦怠。可见,长时间玩手机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脑细胞的盖尔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白鼠连续接受四个小时与手机辐射相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现象。更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事实证明,长期使用手机会损伤青少年的脑部神经,引起头疼、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崇尚暴力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Craig Anderson)及其同事在研究暴力游戏与攻击的相关性时发现,暴力游戏可以增加玩家的攻击行为、攻击情感、攻击认知、暴力冲动的生理唤醒,减少亲社会行为。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在玩攻击性游戏后,其攻击行为短期内有所增加。

八(3)班的郑同学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广东打工,三年没回过家,郑同学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据学生反应,郑同学一直喜欢用手机玩网络暴力游戏,和同学们唯一的交流就是眉飞色舞地宣扬游戏中的打斗有多过瘾,在学校也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会偷偷把凶器带进寝室,稍不如意就和同学打架且下手极狠。曾因为寝室长批评他不好好睡觉,就抽出枕头下的钢管直接砸在寝室长的头上,导致寝室长当场血流满面。

3.闭锁倾向

与人交往和沟通是生存所需,闭锁心理则容易让人变得偏执甚至性格扭曲。喜欢上网的同学,几乎把虚幻的网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少与其他同学交往。时间长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抱怨其他同学,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

4.成绩下降

痴迷手机的同学往往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成绩下降就是必然结果。九(1)班的张同学得知在外务工的母亲又怀孕了,以为父母以后会疏忽自己,极度的失落让他一拳砸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手上血肉模糊。父母得知后给他买了手机,本意是想多和孩子说说安慰话,谁知该生极少接父母电话,反而用手机上网成瘾,成绩直线下降,尽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努力劝导,中考前该生学习也有所进步,但最终和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5.浪费金钱

长期用手机玩游戏,会产生巨大的流量,这笔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负担。

不合理利用手机的危害人人皆知,但作为留守学生,手机是与父母感情联结的纽带,严禁学生带手机,显然不是上策。为此,我们只能努力探索“疏”之道而不是“堵”之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基本策略

1.“心灵之约”: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学校校务处门口安放的“校长信箱”,挺受孩子欢迎,他们会主动就学校管理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受此启发,课题组建立了“心灵之约”信箱,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以书信的形式和老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学校保证不公开学生的秘密。一段时间后,学生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写信的渐渐多起来,有了问题甚至愿意和老师交流。

2.“图书角”:融入班级学习生活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涵养品性;可以充实底蕴,提高生活品质;可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遗憾的是作为农村留守学生,陪伴孩子的,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里缺少的恰恰是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

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动员每班在教室的一角搭建一个小小的书柜,号召全班学生献出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整理入册后由专人负责组织借阅。为了督促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每天晚饭后抽出20—30分钟,让学生来一场小小的朗诵会或者演讲比赛,谈谈自己对所看好书的感悟。另外,学校组织语文老师编写了校本课程特色教育系列《经典背诵400篇》,定期开展经典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好诗文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阅读很好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渐渐从虚拟的网络里走出来,融入到了生机勃勃的大集体中。

3.案例分享:引发强烈心灵震撼

nlc202309030254

初中学生正处在逆反期,空泛乏味的说教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让他们反感。因此,为了让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校运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不合理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

利用教室里新安装的教学一体机,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上,由课题组老师选定或者学生推荐有关网瘾的视频资料供全校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个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远比老师的空口说教效果好得多。

4.兴趣小组:转移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在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中学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学校时间多,课余时间也多。为了充实课外生活,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学校组织了11个社团,有象棋社、舞蹈社、乒乓球社、武术篮球社、军事爱好者俱乐部等等,每个社团都由有相关特长的教师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与活动,时间一长,慢慢喜欢上了社团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5.创新管理: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尊重孩子,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来养成学生的自律品质。学校提倡学生不带手机上学。带手机的学生要建立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姓名、班级、年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如果发现这些学生上课听讲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记录并调查原因;出现过度玩手机的苗头,教师要加强干预和引导;选拔有能力的学生任寝室长,有问题及时反映。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过度玩手机的现象。

在宿舍管理上,学校以前是按名次安排住宿,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比较集中,晚上比着玩儿,不好监管。为此,课题组协同班主任重新调整了寝室,把个别上网成瘾的学生安排在优等生寝室,一方面优等生可以给他们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优等生也可以帮助监管学生。

6.家校互动:构建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

家校同心,其利断金。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还要延伸到家庭之中。为此,学校为每位班主任定制了校讯通,要求经常和家长沟通联系。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朋友到校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家的表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和家长商量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齐心协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大型的文艺汇演,邀请家长到校观看。此项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增长学生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增强了自信。

(作者单位:邓州市白牛一初级中学河南邓州 474164)

责任编辑 王清平

韩国留学生关联词语使用现状调查 篇4

一.韩国留学生关联词语使用现状

通过分析总结中级韩国留学生写作练习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情况, 可以看出:关联词语作为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 学生为避免误用, 他们尽量避免使用关联词语。日常使用较多的有: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表并列承接关系:一边……一边……, 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表转折关系:……但是……;递进关系:不仅……而且……;条件关系:一……就……。例句有:

1. 因为我真喜欢收集昆虫, 所以下课以后我常常去附近的公园收集虫子。

2.我一边看着蝌蚪, 一边听收音机的节目。

3.虽然没有了朋友, 但是孩子很开心。

通过对学生造句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关联词语选择上的特点:

1. 尽量少的使用关联词语, 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容易掌握的副词性关联词语;

2. 每类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

都集中于用法简单, 且使用率高的一种, 如在遇到要表达转折关系复句时, 只会使用“……但是……”, 而不是选取表示转折关系的其他关联词语。

3.由于不熟练表示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的使用, 韩国留学生在造句上尽量回避假设、条件复句, 而采用单句代替。

二.韩国留学生关联词语使用偏误分析

一般韩国语的关联词语不能成对出现, 韩国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尾表示, 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尾放在两个分句之间。受其母语的影响, 留学生在造句时不太会使用关联词语。再加上中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并未到熟练层次, 不免出现偏误。通过总结, 偏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联词语选用错误

关联词语选用错误是指留学生在需要连接的地方使用了关联词语, 但是这个关联词语用得不对。这主要由于汉语关联词语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 有的是一对一的关系, 有的是多元对应关系。由于受多元对应关系的影响, 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关联词语时, 常常误选。例如:

(1) (小蝌蚪) 不仅黑而且圆。

(2) 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还有我给它们找了一个妈妈, 两个宝宝。

(3) 我觉得如果她看见花束, 所以她会很高兴呀!

(4) 因为他想那个小孩子打扰他看报而且这么小孩子抽烟, 而他太生气了。所以他打了孩子。

“不仅……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 所表示的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意思必须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而 (1) 句中小蝌蚪“黑”和“圆”递进关系不明显, 应改为“ (小蝌蚪) 又黑又圆”。 (2) 属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误用, 前一分句使用“因为”, 后一分句应该搭配“所以”表因果关系。 (3) 句属于“如果……那么……”的误用, 该句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4) 是一个多重复句, 留学生想通过“而且”、“而”的使用表达“小孩子打扰他看报”, “这么小孩子抽烟”, “他太生气了”三者层层递进的关系, 可改为“那个小孩子不仅打扰他看报, 而且那么小就抽烟, 他太生气了, 所以他打了孩子”。

关联词语的使用是相当复杂的, 这就要求使用时不仅要根据句子要求选择适应其内容表达的关联词语, 还要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 并不是任何两个关联词语都可以配合成对的, 把不能配合的关联词语硬拉在一起, 往往是留学生造成病句的一个原因。

2.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是指留学生在造句时关联词语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出现的位置不对, 造成偏误。例如:

(5) 我到了小池塘, 才我亲眼看过它们。

(6) 害虫越来越多, 却青蛙越来越少了。

(7) 即使你不高兴, 也我没有办法。

(8) 孩子不但不知道, 大人也不知道。

(5) 句表示承接的关联副词“才”应该出现在主语“我”后。 (6) 句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却”, 应该在主语“青蛙”后。“却”是表“转折义”的副词, 韩国学生经常把它与连词“但”的用法混淆。 (7) 句表示让步关系, 副词“也”应位于主语“我”后。 (8) 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因此关联词语“不但”应该出现在“孩子”前面。前三个例句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 韩国留学生对汉语复句结构, 首句使用连词的多, 但对一般后续句需要关联副词接应的认识还不够, 他们把副词性的关联词语当作连词使用, 于是出现了诸如“就/也/才我……”、“却他们……”、“都我们……”等错序偏误。而 (8) 句错误的出现则反映了韩国留学生还未认识到关联词语都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独特用法。即使是同一个关联词语, 在句子中的位置因表达的不同, 位置也不同。

3. 关联词语遗漏

关联词语遗漏是指复句中该用关联词语的时候没有使用关联词语。这主要表现为:1.前面的分句有关联词语, 后面的分句没有;2.前面的分句没有关联词语, 后面的有;3.前后两个分句都没有关联词语。通过对留学生作业的分析, 举例有:

(9) 光头老人因为认真地看报纸, 看不到这个情况。

(10) 如果关注不够, 蝌蚪都死了。

(11) 离韩国很远, 但是华师的同学和老师很热情。

(12) 我不懂汉语, 我朋友很少。

(9) (10) 句都属于前面分句有关联词语, 后面的分句没有。 (9) 句是因果复句, 所以后一分句应有“所以”。 (10) 句是假设复句, 应使用成对关联词语“如果……那么……”。 (11) 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前一分句应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 (12) 句是因果关系复句, 应使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

关联词语的遗漏, 主要是由韩语和汉语的差异引起, 一般韩语的关联词语不能成对出现, 韩国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尾表示, 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尾放在两个分句之间。其次留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用法掌握得还不熟练, 平时练习也很少, 这也是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

4. 关联词语多余

关联词多余是指复句中不需要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 使用了没必要的关联词语。这类错误留学生作业中不多, 出现此类偏误的情况主要在于重复使用同一个关联词语。例如:

(13) 我一直在想, 甚至我睡觉时也想, 甚至我做梦也想。

(13) 句中, “甚至”出现了重复, 很显然有多余的。这同样与掌握程度有关, 要表示递进关系, 在后分句使用一个“甚至”就可以了。

三.关联词语使用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1.关联词语使用偏误原因分析

关于偏误产生的原因, 专家学者都各有看法, 综合前人的研究, 我认为应在以下几点的基础上来对留学生关联词语偏误进行解释:1.母语的干扰。任何人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 都会受其母语的影响, 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由于韩国语的关联词语不能成对出现, 韩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尾表示, 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尾放在两个分句之间。受其母语的影响, 留学生不太会使用成对关联词语, 尤其是关联副词。这正是在关联词语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根源所在。

2.教与学的失误。

教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教关联词语时过分注重形式, 照本宣科, 对一些关联词语, 只讲解它的意义、特点和用法, 对一些具体的使用规则以及同一类关系中每个关联词语在运用上的细微差异讲解不够, 使学生虽然按课本的讲解去造句子, 但还是出现许多错误。学方面, 正如留学生使用关联词语现状中所说留学生遇到不会表达的,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往往采取避繁就简、避难就易、避新就旧或者干脆回避不说。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失误。

3.关联词语教学建议

为了避免关联词语使用的偏误, 除了汉语关联词语系统规律、特点的理论研究要下一定功夫外, 寻找一条能够更有效进行关联词语教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将关联词语教学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细化关联词语教学过程, 使留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知识, 认识关联词语;明确分句关系, 理解关联词语;多方指导练习, 运用关联词语;注重分析比较, 不断巩固提高。使学生真正明白, 在何时何地如何才能真正的使用关联词语, 从而抵制“负迁移”和“泛化”, 减少语用失误。

摘要: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的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 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韩国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中级班韩国留学生汉语写作作业的分析, 归结出其关联词语使用现状, 并对使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 判断偏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韩国学生,关联词语,偏误分析

参考文献

[1]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 (7) 。

[2]鲁健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 (1) :501。

学生使用现状 篇5

在网络日渐发达,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的情况下,大学生占据了网民的绝大多数。那么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状况又是如何的呢?为了进一步服务广大同学,并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2008级新闻专业一班在全院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现状的社会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我院运动训练系、体育教育系、人文科学系、管理系、武术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93%。

通过整合各个小组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情况:

1.根据前8道关于上网基本情况的题目可以得出,我校学生平时接触网络主要是网络、手机、报纸和广播。拥有个人电脑的人数也较多,另外一部分同学选择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网吧上网。被调查者多数通过网络了解体育和时政信息,并且利用网络辅助学习,丰富自己课余文化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中各个小组的调查结果无疑例外的显示现在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进行看电影、动漫,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2.在上网时间方面,多数同学能够很好的自控,不过由于系别的差异,空课数量的不同,调查结果也有很大差异。而周末上网时间更是大大多于平时。

3.在交友工具方面,我院学生上网聊天主要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聊天对象多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家人。对陌生人有一定的防备心理,与陌生人的交流也多限于网络上。

4.游戏方面,半数同学玩游戏是为了额打发时间,而且从中收获甚少。多数同学都认为“网络文明工程”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收效甚微。

5.学习方面,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网络多数已经习惯了利用网络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刻意学习课外知识。关于网络对于英语、写作等能力的提高也是因系而异。非体专业学生更多倾向于通过观看原声电影学习英语,通过写日志来锻炼自己写作能力。

6.购物方面数据显示,我院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的,通过网络购物的人数并未过半。选择网络购物的同学主要购买的还是服饰和书籍。

7.关于网络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倾向于丰富课余生活一项。

8.就学校上网时间限制一问题我们设置了开放性题目。超过六成的同学反映上网时间规定不合理,网卡贵使用时间少。了应该适当延长上网时间。同时也有同学提出这一制度是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学习和休息,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现在大学生使用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大多数同学的自制能力不够,不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学习作用,更多的是把电脑当成了娱乐工具。这样不仅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还对青年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上网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在消磨时间。只通过网络交流无形间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

3、多数同学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老师留任务才会关注自己专业相关知识。

由此,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网络防沉迷系统”使其真正能发挥限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及主要行为。

2、学校应该鼓励同学们多参加可以活动,真正能吸引同学们,从而从网络里抢回沉迷网络的学生,并指导同学们合理利用网络。

3、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自控能力,使同学们自己意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针对专业特点,老师可以列出适合学生浏览的网站,适当加以强制手段。这样可以丰富知识,充实自身,为未来打好基础。

以上就是我班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希望同过这次调查能让参与调查活动的同学们认识到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人文科学系2008级新闻专业一班

学生使用现状 篇6

病理性;互联网;中学生

1.问题提出

当网络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由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病理性使用计算机等带来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并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13.2%的人上网成瘾,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至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2007)。据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3.84亿人,在各年龄阶段中,19岁以下的网民占32.9% 。可见青少年在我国网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群,并且继续呈现低龄化趋势。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idberg在l994年提出,用于说明病态的、强迫性的互联网使用现象。网络成瘾是一种无限制的网络使用现象,一般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同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有的学者倾向于从行为上界定互联网成瘾。如Yong认为互联网成瘾是一种类似于强迫性赌博的强迫行为。有的心理学研究也将互联网成瘾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发展心理病理学认为,任何精神病理症状都是个体正常发育过程的偏离,可以通过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发展来界定正常发展。病理性使用互联网是正常的、积极健康的互联网使用的偏离。

国外对网瘾的研究起源于1994年,Davis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该模式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偏离,把PIU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病原、发展和结果三部分组成。强化了非适应性认知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对于探索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治疗与诊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是从1997年开始的,陶宏开教授针对我国上网主体的特点及国情提出了网络成瘾的10个等级。上网主体只要符合5级以上,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8级以上则为严重的网络成瘾。雷雳,杨洋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综合上述观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可引用雷雳和李宏利的观点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时间量后仍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2.研究过程

2.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初、高中抽取被试120名。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其中初中110份(48.9 %)、高中115份(51.1%)。被试结构为男生128名(56.9 %)、女生97名(43.1 %),汉族174名(77.3% )、朝鲜族51名(22.7%)。

2.2 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使用雷雳和杨洋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该量表是一份信效度较高的青少年PIU量表。具体包括三大方面,认知,情感和行为症状,由七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心境改变、社会抚慰、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和消极后果。PIU的诊断标准分为三种,将平均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界定为“PIU群体”(也可以理解为“网络成瘾群体”);将平均得分大于3分而小于4分者界定为“PIU边缘群体”;将平均得分小于或等于3分者界定为“正常群体”。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PSS for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3.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现状

由表1可知,在225名青少年中有8名PIU群体,占总人数的3.6%,他们比较或完全符合PIU的各项症状;PIU边缘人群占总人数的16.4%,此类个体已经具有PIU症状,但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表1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3.2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描述统计(N=225)

结果显示:在PIU维度上,心境改变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较为突出,在消极后果因素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总的来说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比较良好。

3.3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其它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在社会抚慰因素上差异最为显著。

3.4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民族差异比较

表4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年级差异

注:* p﹤0.05, ** p﹤0.01, *** p﹤0.001

从表4可以看出,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因素外均不存在差异;通过对民族差异的比较分析,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4.讨论分析

4.1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现状的分析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只有3.6%的中学生属于PIU群体,这远低于近年来国内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相对于其他地区学校的课程安排,本地区中学在课程安排上比较紧凑,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过多的时间接触互联网,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率;其次,可能是由于本地区网络普及不够深入或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到位的原因,减少了学生们接触网络的机会。

4.2 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外均存在差异。国内外研究也证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2005)(2006)。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对同伴、家长或教师倾诉,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理解,从而导致互联网的不适当使用。

4.3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高于高中生,其中在心境改变因素上差异显著,这与俞宏(2008)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首先在互联网的使用经验上,初中生的网络使用经验比较少,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使用互联网;其次是在学习方面,初中的课程安排较宽松,初中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面对高考,多数高中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上网。

4.4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刀,在给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1)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来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并引起如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2)在PIU群体中很多学生因长期沉溺于网络而导致学业下降,并表现为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兴趣减弱、经常逃课等现象。(3)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一旦陷入网络,就不分昼夜迷恋于网络,甚至为了持续上网,强忍住不去卫生间,最后导致睡眠不足并引起疾病。

5.建议

5.1 关注初、高中学生的上网情况,引导学生健康理性的上网

大量资料指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定位,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理性上网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5.2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

一些学生之所以沉迷网吧,就是因为没地方可去。学校社会应多创设健康丰富、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或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同时要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培养多样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减少中学生接触不良文化和从事不良活动的机会。

5.3 建设高质量教育网站,占领青少年思想高地

中学生上网的目的除休闲娱乐外,还可以“收集信息”“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中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电子信箱”“搜索引擎”“软件下载”“网络聊天”等。但是目前国内教育网站大多存在内容空泛、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吸引中学生的参与,使得大量青少年流失到其他网站。为此,我国的青少年网站应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针对这些不足,建设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网站。

中学生互联网使用总体状况良好;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性别变量上,除耐受性维度不存在差异之外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年级变量上除心境改变维度之外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民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雷 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01

[2] 江文庆,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职教期刊学会. http://www.jiaoyu58.com/news/class/,2006.18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与对策 篇7

一、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从本次调查来看, 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近100%, 有20%左右的同学还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 智能手机在在学生中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除了手机拥有率和智能手机拥有率“双高”以外, 学生使用手机还呈现出如下特点:

1.课堂内外, 学生均对手机高度依赖。

从上述数据来看,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有90%以上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 甚至有26%的会使用4小时以上, 这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 生活中如果缺少手机就会感觉手足无措。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在上课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从来不使用手机的只占21%, 这部分同学自我要求严格;经常会使用手机的同学占24%, 这部分同学几乎上课必玩手机;超过半数同学受到老师讲课的精彩程度、个人对课程的喜好等因素影响, 会偶尔使用手机。

2.认识高度不够, 漠视课堂使用手机存在的危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有近2/3的同学对课堂使用手机这种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 漠视课堂纪律、秩序的现象如此之高, 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是违反纪律的行为, 会给别人正常学习带来干扰。

3.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部分同学使用手机考试作弊;也有部分同学反映部分任课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课堂不能使用手机, 态度模糊;有更多的同学表示已经对目前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习以为常。

通过调查发现, 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且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现在我们不能完全断定上课使用手机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但从现实来看, 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高, 往往其学生成绩也越差。所以, 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 并采取相应对策已经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对策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相当普遍, 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存在了一天两天, 对于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慢慢改变目前的局面,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再让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

(一) 学生本人方面

1.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 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因素等等, 其中, 学生自身因素是核心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愿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在校期间的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

2. 提高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能力。

大学生自身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增强自控力。认清手机的负面作用, 自觉地抵制诱惑, 培养“慎独”品质和独立思考、鉴别是非能力。特别是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先进, 携带越来越方便, 隐蔽性越来越强, 这就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 相互能够及时给与提醒。

(二) 学校方面

1. 规范课堂秩序, 严格管理制度。

学校为保证课堂质量, 可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同时, 为尽可能地避免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管理部门可采取硬性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 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课堂不使用手机”等倡议, 譬如开展“手机休息室”、“人机分离”等活动。

2. 改革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课堂上教师授课内容精彩丰富, 吸引力强,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听课质量提升, 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3. 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人际交流中获得愉悦和肯定。

学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感受大学生活, 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 例如, 设立关手机日、文明使用手机论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 将学生的人际交流由手机的虚拟交流回归为面对面的交流,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愉悦, 从而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三) 任课教师方面

1. 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任课老师要从自身做起, 上课关闭手机,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榜样和示范作用, 也可以在学生违反规定时严肃处理, 并且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 认真教书,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时效性。

很多学生反映, 自己之所以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 是因为老师讲课方式不够精彩、讲课内容过于陈旧。这当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但是不可否认, 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讲课内容的精彩程度和学生是否愿意听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任课老师要充分了解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用大学生愿意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给学生讲课, 用精彩的讲课内容打动学生、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让学生乐于上课、愿意学习, 感受到听课愉悦和幸福, 学生就会自然放弃课堂玩手机。

3. 认真育人, 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及时制止, 合理引导。

事实证明, 学生对课堂是否使用手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同一个班级, 在不同老师的课堂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在老师要求严格的课堂里极少有人使用手机, 在老师要求不严格的课堂里, 学生会试探性地使用手机, 发现老师不管后会肆无忌惮地使用。作为任课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 辅导员方面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手机道德”教育, 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 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 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要学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诚实守信, 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 是对课堂纪律的扰乱, 更是不文明的行为;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危害性影响。教育学生走出手机使用误区, 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成才。

(五) 家长方面

1. 适度控制大学生的消费。

家长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 科技怎样发达,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仍旧是学习, 而手机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 千万不能反过来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因此, 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家长都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给其购买功能适宜的手机, 办理合适的手机业务, 万不可无节制地满足子女对手机及手机业务的消费, 更不能主动给其频频更换更“潮”的手机。

2. 加强沟通和交流。

作为大学生的父母, 往往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就可以, 对于孩子的其他问题却很少沟通交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 仍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情感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善于发现并妥善引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通过沟通交流, 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便不会从虚拟的手机世界寻找感情的空缺, 过多地依赖手机。

(六) 技术方面

学校可以分时段、分区域实行信号屏蔽, 在上课时间段、在教室屏蔽掉手机信号, 手机信号一旦屏蔽, 手机的很多功能就无法使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机的吸引力。设置手机集中存放设施, 上课期间手机统一集中存放, 保证手机安全, 同时还可以在集中存放设施里增加充电等功能。充分利用手机有益于教学、学习的功能, 开发相应学习软件, 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手机是时代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产物, 它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沟通效率,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学校和老师,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让手机回归工具本质, 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不要让手机变成游戏机, 更不要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消磨时光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颖, 沈阳, 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 2011, (11) :207-208.

[2]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2, (11) :85-87.

学生使用现状 篇8

人类是群居性的“高级动物”,群体特性、社会特性是其最为显著的外在特性。现代社会行业与行业之间互补协作关系更为明显,人与人之间互助交流活动更为普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合作观念和团队精神。学科教学作为人们社会能力水平培养的重要方面,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合作、互助能力水平的教学“重任”。小学阶段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能力培养锤炼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合作学习活动融入进课堂教学进程之中,切实做实做优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工作,通过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增强小学生主动合作、有效协作的情感、能力和素养,树立起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不足

笔者通过亲身教学以及课堂观摩发现,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合作学习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身进心不进。合作学习是群体性的实践活动,需要主体的全部参与、深度配合。但有少部分小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刻意义认知不足,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活动,被动应付,走形式,走过场,“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深入其中,不能与其他小学生进行同频共振。二是自主思考少。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集体探讨、共同研析的过程。有极少数小学生在互助合作学习进程中,面对教师布置的合作探究任务,在共同讨论、合作交流过程中,习惯于“拿来主义”,善于听别人讲,而自己不能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导致出现合作讨论活动“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三是地位悬殊大。由于部分教师组建合作学习未能遵守“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要求,致使小组优差生构成不均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强,成为合作小组中的“核心”,其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而后进生只能处于“角落”位置,只能看,而不到能做,小组汇报时,只能听,而不能说,致使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地位悬殊太大,后进生的合作积极性受到压抑,合作获益较少。

三、提高合作学习实效的策略

一是设置情景交融的合作学习氛围。积极情感是学生主体能动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克难求进、取得实效的“助动力”。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创设。小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氛围必须具备平等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学习活动具有显著的“亲师特性”,对所喜欢的教师表现出积极、能动的欲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主动的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想法,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让小学生在强烈“亲师”情感下,主动配合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活动。其次要设置生动的教学场景。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更能够吸引住小学生,调动起他们的合作欲望。如在“表内乘法”教学中,教师利用现实生活的“公园乘船游玩”问题,设置了“五星小学组织四年级一班学生到公园春游,在乘船游玩时,每个船上坐5个人,一共需要8条船,四年级一班有多少名学生?”教学场景,让小学生感受生活应用意义以外,深刻感悟数学的生活之美,带着积极情感参与合作学习。再次要提供趣味教学案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探究解决圆的面积问题活动前,将抽象的圆的面积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予以呈现,向学生展示“小明放羊时,将羊拴在了一个木桩上,如果拴羊的绳子长5米,这只羊能吃多大范围内的草?”趣味数学问题,调动起他们的探知情感,自然进入到合作学习活动。

二是突出交流沟通的有效双边互动。合作学习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参与。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要避免主体之间讨论不充分、交流不积极的现象,对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角色要予以明确,提出适当的任务和要求,并留给小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组织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协作过程中,深入切磋交流,展示见解观点,集思广益,充分吸纳借鉴,从而达到小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之间的深刻交流,以此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

三是运用积极肯定的评价手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承担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评判任务。教师在小学生合作学习基础上,要结合自身对合作学习的观察以及合作学习的情况反馈等情况,运用教学语言、身体形态等予以一定的评价和指点,要多给予肯定、积极的评判,通过发放小红花、鼓掌等形式进行奖励和刺激,从而把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欲望激发出来,促使小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深度参与合作学习并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成为常态化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久用常新的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对合作学习活动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合作学习成为促进小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新方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新策略。

摘要: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客观分析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合作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开展有效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现状,策略,使用,管窥

参考文献

[1]何山.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及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J].科学时代月刊,2011年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篇9

( 一)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调查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 访谈形式为辅。采用自制“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唐山市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 份, 回收963 份, 回收率为96. 3% 。问卷通过SPSS 17. 0 中文版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 二)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

1. 手机上网时间。通过调查, 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网络4 ~ 6 小时占42. 0% , 2 ~ 4 小时占29. 6% , 6 小时以上占21. 3% , 0 ~ 2 小时占7. 1% 。

2. 手机上网时段。通过调查,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主要集中在熄灯至入睡前、17: 00 点至熄灯以及早晨醒来至起床之前这三个时段。具体数据如下: 熄灯至入睡前占36. 7% > 17: 00 至熄灯占27. 5% > 早晨醒来至起床之前占27. 3% > 11: 30 至13: 30 占18. 3% > 8: 00 至11: 30 和13: 30 至17:00 各占12. 7% , 而从未在以上6 个时段使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仅为1. 5% 。

3. 手机上网场合。通过调查,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场合为: 课下自习占48. 3% > 集体活动占21. 1% > 课外讲座占19. 8% > 上课时间占10.7% 。上课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原因是对老师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和自控能力差, 其中对老师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占40. 3% , 自控能力差占36. 1% , 用于查资料或有急事的分别占16. 7% 和6. 8% 。

4. 手机上网用途。通过调查,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主要用于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数据如下: 沟通交流的占48. 6% > 娱乐休闲的占47. 5% > 获取资讯占24. 1% > 实用服务占18. 3% > 学习占14. 7% 。

5. 手机上网浏览内容。通过调查,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方面的内容。数据如下: 娱乐占61. 3% > 生活占44. 9% > 社会占36.7% > 校园占32. 2% > 时政占31. 0% > 考试占24. 6% > 其它占21. 0% >就业占19. 7% > 体育占19. 0% 。

6. 手机上网使用影响。通过调查, 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身体、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 对人际交往、身体、学习有一些影响~ 很大影响分别占58. 2% 、69% 、60. 5% ; 对诚信意识、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几乎没影响~ 没有影响分别占61. 8% 、53. 6% 、64.8% 、61. 3% 。

7. 手机上网使用问题。通过调查, 46. 9% 的人收到过虚假广告信息, 34. 3% 的人收到过诈骗类信息, 29. 0% 的人收到过谣言类信息, 19. 9% 的人收到过假新闻类信息, 11. 5% 的人收到过恶搞信息, 只有20. 8% 的人没有收到过手机不良信息。大学生在收到不良信息时48. 5% 的人鉴别能力很好, 32. 1% 的人鉴别能力一般, 19. 4% 的人鉴别能力较差, 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很好的鉴别能力。

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分析

( 一) 对手机网络的使用存在依赖性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长和时段的分析, 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每天使用手机网络4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总数的63. 3% , 并且使用手机上网集中在熄灯至入睡前、17: 00 点至熄灯以及早晨醒来至起床之前三个时段, 也就是说除了上课、睡觉时间, 他们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手机上网。

( 二) 对手机网络的使用存在随意性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上网场合的分析,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使用很随意。由于他们自控能力较差, 在自习时间、集体活动时间、学术讲座时间, 甚至上课时间, 他们都可能拿出手机随时随地上网, 他们对待手机上网的态度表现出随意性, 认为玩手机是我自己的事, 与他人没有关系。

( 三) 对手机网络的使用存在泛娱乐化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上网用途和浏览内容的分析,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使用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主要用于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 用于学习的比例只占14. 7% 。在浏览内容上, 他们关注最多的也是娱乐方面的信息, 对于考试、就业等跟大学生相关的内容反而关注不多。

( 四) 对手机网络信息的辨别存在低水平性

通过对大学生收到的手机不良信息和收到不良信息时的辨别分析, 79. 2% 的大学生收到过手机不良信息, 在收到不良信息时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大学生对手机信息的辨别存在低水平性, 主要是对虚假新闻、广告、谣言等没有识别能力或识别能力较低, 有些不可据实的新闻、广告、谣言, 他们甚至不经识别和信以为真的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和疯传。

三、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建议

( 一) 有效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尝试改变任课教师教学模式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的去堵, 而是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入学教育、讲座、班会、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让手机远离课堂, 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 二) 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引导学生走出泛娱乐化的泥沼

在众人瞩目的“第五媒体”时代, 娱乐已经成为一种霸权, 大学生看的、听的、聊的都是娱乐内容, 表现出一种泛娱乐化现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与时俱进, 学会占领手机媒体阵地, 利用手机平台传播积极、健康的绿色手机文化, 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帮助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沼。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学习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或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新事物, 将他们的主要精力引导到专业学习上,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和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 三) 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培养其信息批判意识

当前, 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加之大学生对手机信息的辨别存在低水平性, 使得不少大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因此, 我们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批判意识, 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 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尤其是要教导学生拒绝传播不良信息, 对于违法乱纪的不良信息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从而创建和谐的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空间。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程来完成; 另一方面, 可以依托校团委和各系团总支的力量开展相关讲座和第二课堂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批判意识。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了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 分析出手机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提出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网络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

参考文献

[1]吴碧莲.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 2014, (03) .

[2]陈永福.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学生使用现状 篇10

近几年, 学生信用卡在各大高校迅速窜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透支服务。各家银行都推出了相关的学生信用卡业务, 慷慨地提供给大学生额度不小的透支额度。其中, 建设银行提供的最高额度为3000元, 工商银行的额度为500元, 其他银行的透支额度大多控制在2000元以内。同时, 信用卡办卡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1、2005年10月, 招商银行首次在全国发行了双币种大学生专属信用, 打着YOUNG卡的旗号大举入侵大学生市场。武汉作为拥有几百万大学生的城市, 自然成了招行大力推销信用卡的热点城市。到今年, YOUNG卡进入武汉已过四年。尽管武汉有众多高校, 但是YOUNG卡发行的范围仅针对包括七所“211”大学在内的武汉市十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发行期间, 武汉的各家银行都意识到了大学生是优质的客户群体, 于是开始全面起动了针对大学生发行信用卡的策略。校园成了各大银行的必争之地, 开学和节假日经常可以看到推销信用卡送礼品的大幅广告底下办卡处人头攒动。目前, 武汉市场上专门提供给大学生的信用卡有建行大学生卡、建行名校卡、农行大学生卡U卡、工行大学生信用卡、招行YOUNG卡、中信I卡等六种。

2、以上六种信用卡中, 以招行YOUNG卡的普及率最高, 其促销力度也最大。招行YOUNG卡的首年年费免费, 开卡当年刷卡消费六次 (不限消费金额) 即可免除第二年的年费。如果出现特殊情况, 大学生可以用YOUNG卡在全国所有银联联网ATM机上支取现金, 而且取现金时可以享受每月一次免除手续费的优惠。

招行的信用卡申请手续非常方便, 仅需身份证和学生证, 在填写完表格后就可以坐等信用卡邮寄到手, 而且开卡还有各种礼品赠送。双币种的噱头和3000元透支额度, 1500元取现金透支额度, 长达50天的零利息, 对于刚离开父母谋求经济独立的大学生来说异常诱人。

3、与信用卡的普及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银行的ATM机和自动存取款机在各个校园虽然有分布, 但数量不多。如武汉理工大学, 有着两万余人居住的升升学生公寓和南湖校区校园内仅有工行的自动取款机。在没有存款机的情况下, 大学生还款还得跑到校园外找银行柜台。为数不多的几台取款机前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排队取款, 特别是在开学初和双休日。还有些同学开卡后并未及时将卡激活就想立刻使用, 以致闹出笑话。

二、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利润结构

与工薪阶层相比, 大学生的特点是经济上没有固定的收入, 不能自己挣钱。据调查, 武汉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父母的人数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6.19%, 而主要靠贷款、奖学金和打工获取经济来源的学生数量之和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1.7%。

对于银行而言, 向毫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推销信用卡, 而且免去了年费显然是极具风险的。普通信用卡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息收入。招行YOUNG卡的欠费利率是以日计算, 每日万分之五, 相当于月利率百分之一点五, 是目前通行的信用卡欠费利率最高, 相当于透支的年息为18.25%, 正是这种远高于贷款利率的息率使得各个银行将信用卡业务作为重点工作。图1所示的是普通信用卡的利润来源。

招行还有其他的收入途径, 即网上信用卡俱乐部———一网通具有推销可用信用卡刷卡购买的折扣价电脑、杂志等手段。YOUNG卡针对武汉数百万的大学生, 从卡面设计到全方位的服务以及推广优惠等, 都有实用的赠品和优惠价购买的产品, 这迎合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一网通为年轻人设计了专门的网页, 提供了丰富的潮流信息和时尚商品, 组织了专门的团购推广等活动。事实上, YOUNG卡使用者购买的商品, 商家以百分之一的提成回报招行, 使其获益颇丰。

目前YOUNG卡的普及率是13.9%, 武汉10所重点大学总计有不下五十万的大学生, 其中YOUNG卡的使用者在大学时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记录, 因此, 在工作后可以依靠这个记录申请更高额度的信用卡。这样, 从长远利益来看, 招行就轻易地拥有了广大优质的潜在用户。

三、信用卡于大学生之利弊

1、信用卡有助于较早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就信用制度而言, 很少有大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发展机遇。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信用制度, 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它们是现代社会赖以组织和运作的有效机制, 是现代人成长、发展和成功的可靠保证。

2、就大学生而言, 大学教育使他们发展了现代消费观念。大学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信贷消费在完成经济大循环、实现购买长周期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有很多大学生为学费和生活费四处兼职, 以致影响学业。信用卡的普及, 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 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信任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意义的认识。因此, 接受、使用信用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贷问题。借贷本身并不是信用问题, 借贷的还款才是信用问题。

3、对于出国留学的学生而言, 信用卡的另一好处是支付方便。大学生中, 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的学生群体中, 有许多想出国求学的学生, 而大部分出国考试, 如托福, GRE等, 都可以通过信用卡网上付费。以报考GRE为例, 如果该学生用招行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的一卡通付款后, 当考试中心ETS要退款时, 会从美国寄出美元支票, 该支票的地址不是用中文而是用拼音拼写, 这就使得考生收到这笔款项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如果该考生采用的是招行一卡通支付功能的信用卡付款后, 考试中心在退款时会将金额直接打回信用卡, 从而免去不少麻烦。此外, 目前招行和建行的学生信用卡都是双币卡, 对于出国旅游或者想要留学的学生而言免去了到国外再办一卡的麻烦。

4、信用卡省钱, 是许多招行信用卡推销员着重强调的特点。这一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异地转款免手续费, 每月一次免息取现的政策, 虽说每次省下的金额有限, 但几年积下来也是很可观的。

5、信用卡消费, 容易成“卡奴”。信用卡对于缺乏自制力和尚未体会到社会残酷的大学生而言, 是个盲目消费的泥沼。如透支过度, 难以还款, 一不小心成了“卡奴”, 对于透支后未能及时还款的后果认识不清等等。

有的同学在申请了一张信用卡透支过多后, 只好以另一张信用卡的钱先补上, 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还有的同学办卡就是冲着信用卡可以透支而来的。如楚天都市报曾报道过, 有一个学生申请了四张信用卡共透支8000元, 整日忙于还债而荒废了学业。

不少学校师生认为, 有的大学生自制力较低, 特别是没有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同学很容易就会成为“卡奴”。刷卡消费有别于现金消费, 支出时让人没有感觉, 从而难以控制消费欲望。如果学生透支过多无法偿还而被银行视为恶意透支的话, 会为该学生留下不良信用记录, 影响其以后申请信贷、保险等业务。据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 透支期限一到, 银行将立即通知信用卡持有人偿还欠款, 并支付相应的透支款利息, 对信用卡透支5000元以上, 银行经3个月催收未还的, 将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如今, 金融犯罪猖獗, 诈骗者往往可以通过获取卡号和身份证伪造信用卡透支, 而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容易上当, 自然成了不法分子的下手目标。

四、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常见误区

由于我国实行信用卡的历史尚短, 而许多发卡银行也缺乏经验, 认为信用卡推销出去就是成功。因此在实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 持卡人, 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并未认真研究过发卡方关于信用卡的一系列规定和限制条款, 轻信营销人员的宣传和误导, 盲目办卡和消费, 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将信用卡当作提现卡。因为学生的消费地点大多较为零散, 而武汉大学生常去的校园内部的小超市、小店铺和路边摊是没有刷卡机的, 因此许多学生把信用卡作为借记卡使用, 直接用信用卡来提取现金消费。信用卡的主要目的是让客户先消费, 多消费, 赚取佣金, 如果客户用现金消费, 银行就赚不到利润。虽然招行有关于免费取现的条款, 但该项免费是一个月间只使用一次, 即使第一次取款, 照样也要收取二元的手续费。有一半信用卡的通常惯例是收取最高达3%的取现费用。

2、把信用卡当存折, 将手头的现金存入信用卡。把信用卡当作存款卡是不明智的, 根据国际管理, 信用卡内的存款 (备用金) 不给付利息, 银行这样做是为了鼓励信贷消费, 不鼓励存款消费。大学生将信用卡当作一卡通使用, 这违背了银行的初衷。

3、为礼品而办信用卡。金融危机前美国有个笑话, 是说花旗银行为推广信用卡连小狗都不放过, 办出了署名“汪汪先生”的信用卡。武汉的各大银行在竞争客户时也是花招迭出。办卡送马克杯, 抽奖送玩偶, 刷卡送年费甚至免年费, 如此优惠的促销不免让人心动。

学生一定要弄清楚免年费是怎么回事, 免年费一般只免头一年或者两年内费用, 并非终身免费。如果到期没有缴纳年费, 银行将会在持卡人帐户内自动扣款, 如果卡内没有余额, 银行会将所扣款项算作持卡人的透支提现, 从而计算贷款利息, 而且是以计算复利的方式。如果一直不交, 就被视作恶意欠款, 严重的还会构成诈骗罪, 最后以致留下不必要的信用不良记录。

4、忽视银行对账日期。根据国际惯例, 一般免息还款期由三个因素决定:持卡人刷卡消费日期, 银行对账日期和银行指定还款日期。事实上, 信用卡发卡行开出的长达50—56天的免息期的规定并不意味着持卡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50—56天的免息期, 免息期的长短在于此卡人消费的具体日期和账单达到的具体日期。一般而言, 银行对账日是每月5日, 指定还款日期为每月23日, 如果4日消费, 23日开始算利息, 但是如果5日消费, 那么在下月的23日前, 持卡人有49天的还款期。

5、忽视少量透支余额。信用卡刷卡消费, 持卡人往往无法确切知道自己透支了多少, 按照某些银行规定, 需要支付借款所有的利息。如某人透支了1001元, 在免息期内只还了1000元, 还缺1元, 那么在未来的每月, 银行仍然按照1001元来计算借款的利息。银行这样做是合乎法规的。大学生在享受信用卡的信贷透支服务时, 要随时清楚自己的欠款金额, 避免因没有偿还极少款项而支付全部利息是十分必要的。

五、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要注意的问题

1、有选择地理性的办卡。面对营销人员的鼓动和游说, 我们要学会理性办卡, 选择与自己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方式和行为相适应的金融结构办卡。一般要选择网点多、还款方便、信用度高, 又具有网上支付、转账功能, 费用低的银行办卡。

2、合理透支按时还款。要了解和学习信用卡的基本知识, 加强信用观念。充分利用信用卡给大学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信用卡的合理透支是能尽量享受最长的免息期和不同的优惠商户和优惠活动;按时还款, 不但能减免利息, 还能形成良好信用记录。信用卡主要是用于消费, 要尽量少取现。

3、培养良好的浪费习惯。从学生时代起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随着我国个人诚信系统的日益完善, 信用状况会越来越影响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结果。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形成良好的还款记录, 有利于金融机构评估你的信用等级, 有利于今后人生的发展。

4、加强信用卡的防盗意识。有的大学生往往将信用卡的密码设置的过于简单或用生日日期作为密码设置,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并且丢失后要及时办理挂失;消费后要及时确认, 在这点上YOUNG卡做得很好, 可用手机短信的形式确认, 学生在消费后会立刻收到招行的确认短信, 网上支付时也需要通过手机输入验证码才可以顺利付款。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失窃。

六、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国外的日益接轨, 信用卡为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 了解和使用信用卡, 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 对其放任自流, 糊涂消费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消费、合理理财, 上好大学生活的理财的第一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 理性对待信用卡更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武汉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现状, 以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为例, 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银行对大学生推销信用卡的利润来源, 分析了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利弊和误区, 提出了大学生在合理利用信用卡带来的便利时应学会理财,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招行YOUNG卡,学会理财

参考文献

[1]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志宏: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用开放的博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低压漏电保护使用现状研究 篇11

关键词:煤矿低压漏电保护发展方向

0引言

漏电保护是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重要保护之一,煤矿井下低压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绝大多数故障是单相漏电故障,尽管它不破坏系统的对称运行,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发展为两相短路,而且煤矿井下有瓦斯爆炸和人身安全等因素,其危害性更大。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低压漏电动作跳闸,但是由于低压漏电时,零序电流小,有很大的分散性,动作时间要短,给实现漏电电阻的测量和有选择行地漏电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早期由“漏电继电器”和“漏电保护单元”组成的低压漏电保护系统,由于检测漏电电阻的原理存在重要缺陷,无法真正实现有选择性漏电保护,近年来应用于广泛的智能型低压开关中的选择性漏电保护功能,只是应用了单片机技术,其漏电保护原理没有突破,使用效果也很差。

1井下低压电网发生漏电的危害

煤矿井下低压电网大部分在采区,环境条件恶劣,又是工作人员和生产机械比较集中的地方,电网若发生漏电,将导致以下危险:

1.1人身触电当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而工作人员又接触此外壳时,就会导致人身触电事故。此时如地电流的一部分将要从人体流过,其数值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工作人员触及刺破橡套电缆外护套而暴露在空气中的芯线时一种更加严重的人身触电,此时,入地电流绝大部分流经人体,因而对工作人员的危险性更大。

1.2引起沼泽气及煤尘爆炸我国大部分煤矿有沼气喝煤尘爆炸的危险,当井下空气中沼气活煤尘达到爆炸浓度且有能量达到0.28mj的点火源时,就会发生沼气活煤尘爆炸。井下的点火源绝大部分是电火花,而漏电所产生的电火花则占有相当的比例,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或设备发生单相碰壳时,在接地点就会产生电火花,若此电火花具有足够的能量,就可能点燃沼气和煤尘。

1.3使电雷管无准备引爆漏电电流在其通过的路径上会产生电位差,漏电电流的数值越大,所产生的电位差就越大,如果电雷管两端引线不慎与漏电回路上具有一定差的两点相接,就可能发生电雷管无准备爆炸的事故。

1.4烧损电气设备,引起火灾长期存在的漏电电流,尤其是两相经过度电阻接地的漏电电流,在通过设备绝缘损坏处时将散发出大量的热,使绝缘进一步损坏,甚至使可燃性材料(如非阻燃性橡套电缆)着火燃烧。

1.5引起短路事故据统计,约有30%的单相接地故障发展为短路。从而造成更大的电气故障。对矿井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漏电故障发展为短路的原因是很简单的,长期存在的漏电电流及电火花使漏电处的绝缘进一步损坏,最后危及相间绝缘而造成短路。

1.6严重影响生产按规程要求,一旦电网发生漏电,就必须停电处理,因而严重影响生产,降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漏电故障的处理少则数小时,多则达几个班次,有的工作面几乎每班都发生漏电停电事故。另一方面,停电使局扇停转,通风恶化,沼气积聚,反过来又威胁了矿井的安全。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漏电工况

2.1正常运行工况:①各相对地电压为相电压。②中心点对地电压Un=0,电网无零序电压。③每相对地电容电流为le=juwc,并超前相电压90°,由于各相电容电流对称,正常运行时电网无零序电流。

2.2单相漏电工况:①单相漏电时,漏电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漏电相对地电压升级为线电压。②单相漏电时,系统出现零序电压。⑨故障支路和非故障支路都出现零序电流。

3常见低压漏电保护原理分析及缺点

常规的低压漏电保护办法为:总线开关上安装“检漏继电器”,馈电开关内安装“漏電保护单元”,组成选择性漏电保护系统,当总开关和支路开关之间发生漏电,或支路发生漏电,安装在支路上的“漏电保护单元”拒动时,“检漏继电器”跳总开关,当支路发生漏电时,支路开关内安装的“漏电保护单元”有选择跳开漏电支路开关,目前使用的智能开关中的漏电保护功能仍是采用了同样的工作原理,与“检漏继电器”和“漏电保护单元”组成漏电保护没有质的变化。

3.1“检漏继电器”漏电电阻挤蛋测原理:“检漏继电器”内部由三相电抗器组成人为中性点,在人为中性点和地间串接一直流电源和直流电流表、直流继电器。为了不改变中性点接地方式,三相电抗器的感抗一般为几十千欧,当系统有漏电时,漏电点电网变压器二次回路,电抗器、直流电源、电流表、直流继电器和地之间构成回路。根据欧姆定律,直流电流的大小直接反应了电网对地绝缘水平,一般用直流电流表直接反应漏电电阻大小,当漏电电阻小到动作值时,直流继电器动作其常开或常闭触点讲通过自动馈电开关的脱扣线圈或无压释放线圈自动馈电开关跳闸。

3.2“漏电保护单元”检测漏电电阻原理:根据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漏电工况所叙,正常情况下,系统零序电压为零,系统发生漏电时,系统产生零序电压,由此可以把零序电压大小做为判断漏电的依据,当零序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即认为漏电。

3.3“检漏继电器”和“漏电保护单元”对漏电电阻的测量方法统一,检漏继电器采用“附加电流电压法”反应漏电电阻,其特点是直接,精度高;“漏电保护单元”是通过“零序电压法”估算漏电电阻,其特点是速度快,精度差,受系统电压和系统电容的影响很大,由于在统一系统中,总开关和支路开关漏电电阻检测方法不同,而且一种检测方法精确,另一种检测方法误差较大,造成了动作不统一的误动,常会出现支路开关还没有动作,总开关却已经跳闸误动的现象。

4低压漏电保护技术发展的方向

目前低压漏电保护技术不能解决低压漏电问题,因为频繁误动和拒动,给煤矿井下正常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隐患,以后低压保护发展方向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算法现金、高速、合理采用集中控制模式,具有分散性漏电保护功能,动作准确、灵敏。

4.1采用集中控制模式:它把各支路开关的零序电流信号集中到一个装置内,改装置同时控制各支路开关和总开关,这种模式有点在于对各支路漏电程度进行分析比较,误判几率大大降低,可实现分散性漏电保护。

4.2“零序电压修正法”检测漏电电阻,采用“零序电压法”采集漏电电阻参数的同时对系统电容和系统电压进行自动修正,从而达到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大大提高了漏电电阻的测量精度。

4.3采用多种算法智能选择和转换决策漏电支路。

4.4采用“漏电电流大者优先”原装解决分散性漏电保护问题。

5结束语

学生使用现状 篇12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 其传播速度之快, 传播内容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而在网络传播中, 手机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正在被大学生广泛的使用。手机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 并且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一些高校针对这一情况甚至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不见成效。所以我们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 希望从中了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和媒介素养现状。问卷采取实际发放和网上抽样调查的方式, 发放35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308份, 问卷回收率88%。

二、大学生手机媒介使用现状

(一) 手机接触和使用情况

在对大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8.7%, 手机这一新媒体已经快速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使用手机时间达到3年以上的大学生大约有81.32%, 甚至有15.91%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达7年以上。有36.0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4小时, 但是, 也有13.6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9个小时以上。在对“大学生最常使用手机的哪种功能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有80.52%的学生选择了上网, 仅次于打电话之后, 名列第二位。

(二) 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和态度

手机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在最大程度上给予网民方便。有69.48%的学生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浏览哪些信息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娱乐信息以73.38%的比例位居第一位, 其次才是占54.22%的社会信息。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有50.97%的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是社交网站, 如微博、微信、QQ等, 有33.12%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搜索引擎, 只有11.69%的大学生使用新闻门户网站来获取信息。

有84.82%的人会对各种媒介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38.96%的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会产生怀疑, 但却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不会去辨别信息的真伪, 也有14.94%的大学生想要弄清楚信息的真伪, 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核实。

(三) 手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上课时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的哪种功能 (多选题) ”的调查中, 有74.68%的学生选择了上网, 38.64%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 只有20.78%的人用手机来记笔记, 还有其他一些手机应用的使用也很频繁。在“您觉得手机对您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中, 有39.61%的大学生有时会利用学习资源但益处不大, 有12.34%的学生学习时会忍不住玩手机, 认为弊大于利, 也有一少部分学生不会利用学习资源, 感觉手机对学习无益处。

而且调查还发现, 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 91.24%的大学生出现过把手机拿出来又不知道干嘛的情况, 约有80%的学生出现过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情况。

(四) 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

在日常的社交平台中, 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是QQ, 占56.17%;其次是微博, 占16.88%;微信也占到了14.94%。

在对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中, 由数据得出, 有80.84%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微博账户, 其中68.51%的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最新资讯, 还有约40.26%的学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微博上学生发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纪录生活琐事, 抒发个人心情感受, 转发名言和最新娱乐信息等。微博粉丝数量以100人以下的居多, 占74.71%。而这些大学生在微博上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和明星名人等。

对微信使用的调查中, 88.31%的人拥有微信并用手机登录。79.87%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联系朋友, 有29.22%的学生是为了解最新信息, 也有25.32%的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打发时间。学生主要使用微信好友圈、好友状态、图片、语音等功能。

(五) 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和流量话费使用情况

通过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更换手机的频率的调查, 我们发现有58.12%的大学生大学期间更换手机1—2次。而关于更换手机的原因的调查发现, 有30.19%的学生是因为手机老化而更换手机的, 有27.27%的学生是因为手机不能满足需求。有34.74%的大学生每月使用的话费在50—70元之间, 每月使用流量100兆以上的达到了85%。

三、大学生媒体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 使用媒介时间加长, 依赖手机媒介, 网络交流平台占据重要角色

大多数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集中在3—6个小时, 但也有一部分人会使用9个小时以上。就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 手机作为一种日常的通讯工具已经日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 青年人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大大提前, 网络对大多数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手机普及率已经由原来的69.65%提高到98.7%, 对手机媒介接触使用的普及也使得大学生逐渐融入新媒体网络的世界当中。但是媒介融合如此之快的今天, 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这些新兴产品的一些功能, 也并没有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样一个平台, 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依然停留在表层。新媒体的发展会紧跟时代, 而学生就是社会未来的开创者, 他们对于手机的认识和使用有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调查数据显示, 在学生利用手机获取资源的过程中, 他们最常用的就是一些社交网站, 如微博、微信、QQ、人人等。相对于微博、微信、人人这些新兴的社交平台, 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却是资质最老的QQ平台, 我们不禁产生质疑:为什么大学生会更加青睐QQ?就对部分同学的调查来看, 他们大都认为QQ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交流平台。首先, QQ上的好友涉及老师、同学、亲戚等, 是人员最完整的一个软件。其次, QQ的使用者非常的广泛, 一些家长会使用QQ却不会使用微博、人人, 这也使得学生与这些人交流时只能使用QQ,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不仅如此, QQ逐渐完善的功能也使得它自身的吸引力在不断加大, 新兴的一些网络交流平台并没有在功能上给它造成特别强大的冲击。同时因为QQ上大多是自己所熟知的人, 所以对这个平台的信任感也会更高一些。

随着近年来微博的兴起, 很多的大学生也都开始使用微博这一平台。数据显示, 有六成的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了解最新资讯。这就与他们使用QQ的目的有了很大的区别, QQ上熟人居多, 主要用来与他人交流, 了解别人最近的生活状态。微博上大多数大学生的粉丝在100以下, 相较于QQ, 熟悉的人的数量会大大降低, 而大学生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明星和名人等。这样一来, 获取资讯就无疑是微博的最大特点。

(二) 媒介教育状况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 对学生的媒介教育还是有欠缺的, 或者可以说是媒介教育跟不上新兴媒介发展的速度。我们刚开始接触电视, 并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可以看, 哪些不可以看, 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当我们开始接触报纸, 学校也并没有开设一门专业的课程来教授我们如何读报;使用QQ, 使用微博微信, 这些显然也不是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技能。那我们这些基本的媒介使用技能又是如何习得的呢?据数据显示, 有56.81%的学生是通过同学和朋友习得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 而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家长和老师。这也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发展也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的, 这时候显然人际传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网络也只是一个平台, 在它之上的信息传递是多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父母会跟孩子一同阅读报纸, 上网和听广播的则少之又少, 大多数的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是由学生来教授给其家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和老师就不会使用新媒体, 显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还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同时, 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也存在严重不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并不能被学生全盘接收。对于繁杂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会将怀疑的态度, 但他们并不会去深究这个信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或是去验证信息的真假,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怀疑只是一个念头, 并没有以行动去核实。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信息的真假这一问题, 这样一来信息没有经过排查就已经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意识。

(三) 手机网络给大学生造成的行为障碍

大学生上课时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上网, 有44.16%的大学生认为手机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有益的影响, 使他们能够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手机强迫症、依赖症等。有约90%的学生出现过把手机拿出来又不知道要干嘛的情况, 甚至有约80%的学生会因为手机在身边而无法专心做一件事, 手机已经由原来的高档耐用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

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QQ、人人、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 但是, 学生每天上几个小时的网就真的只是在玩QQ?或者说每天都会有那么多的人与之交流吗?通过调查得知, 很多学生上QQ, 但并不会经常与人交流, 甚至有很多人几个月都不说一句话, 但是他们会每时每刻刷新QQ空间, 掌握每个好友的最新消息, 这样一来不用交流就知道好友最近的心情、状态、行为, 这在无形中减少了人际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改进措施

首先, 各大院校应多举办一些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校方应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媒介实践系统知识的普及, 从而提高学生媒介资源的运用能力。

其次, 利用媒介宣传媒介。多做一些公益性的宣传媒介的广告, 做到一个相对广泛的传播, 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熟悉媒介, 更重要的是提高大众的整体媒介素养。我们不能忽视, 有约90%的学生也希望他们的父母能够了解一定的媒介知识, 这样的进步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同时, 学校也应该对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进行监管,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当代大学生摆脱手机的干扰与控制, 要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虚拟世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 .

[4]张男星, 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9) .

上一篇:新生入学教育下一篇:审计抽样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