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2024-10-0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精选8篇)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培训即将结束,此次培训是从2009年12月15日至2010年1月15日,这个跨年度的培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的感受与建议。

感受:

一、这次培训虽然让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如在制作演示型课件时,由于课件制作不熟练,元旦那天,我通过仔细阅读学习材料,制作了一次又一次,删除了一次又一次,足足花了八个小时才完成。

二、我们班的辅导教师何老师确实是一个很细心、很负责任的老师,每次有学员不按时登陆学习,她都会及时地提醒;做作业时需要注意什么,她都会提醒我们;讨论帖中,有哪位学员抄袭别人的,她也会委婉提出批评,鼓励学员自己动脑、动手写。

三、在班级讨论区中讨论有关教学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建议:

一、模块五作业:制作演示型课件这个教学活动应该改进一下,让大于2MB的课件也能上传。制作课件时,我制作了十张幻灯片和插入一个音频(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结果不能上传,我只好删除了五张和重新插入一个简短的音频才上传成功,不过却影响了课件的质量。

二、模块七作业:成绩统计表这个教学活动也应该改进一下。阅读材料不教我们如何做,很多学员不懂做,应该先教我们。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2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待

自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培训的范围覆盖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主要省市区,培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50学时面授培训发展为目前的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学时的压缩以及全国各地差异性极大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对培训效果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调查了10所初中、5所小学的85名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掌握教学设计知识、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和搜集教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少数教师感觉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总体来说,相比培训前,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普遍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在此,我们整理了教师的建议,他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深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科教学需求

多数教师反映,培训能提供给教师一些通用性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他们在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时会有一些困难,希望在获得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多获得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通过交流互动,完善个体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完善个体的教学经验,希望在培训中增加互动环节,使教师学员有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能够认识到个体已有教学经验的不足,并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希望多创造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和彼此学习的机会;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够向专家提出教学问题,并得到指导和帮助。

3.关注日常教学,给予持续性支持

目前针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短期集中辅导的形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收效毕竟有限。教师反映,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无从解决,导致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长期应用培训成果。

二、教育技术学习的学习圈理论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循环结构的特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圈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的Karplus教授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 Theory),包括初探、发明、发现三个要素,形成环状结构,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Torrance等人提出了由投入、探索、解释、详细阐述、评价等五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5E建构式学习圈”,来发展个人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David Kolb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经验、反思、理论、行动四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后成为很多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培训方式。Sprague等认为有效的技术开发模型应该包括:1.认识到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2. 挖掘技术整合的时机;3.学习技术的时间;4.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 对教学的反思。Wedman和Diggs于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学习圈(Tech-nology Learning Cycle)的概念,认为教师学习技术应该分为五个阶段:1.意识到技术工具的存在;2.挖掘和过滤;3.培养技能;4.应用;5.共享经验。这五个阶段不断循环,贯穿了学习技术的整个过程。

上述对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一线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在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结合前人对学习圈相关理论的研究,曹晓明、林君芬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模型”(见下图),他们认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应该包括:经验唤醒、感知学习、实践应用、分享交流和反思提高五个过程元素(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过程元素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此模型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其中外循环为一些相对独立的过程活动,内循环为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表示“体验”和外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同步发生。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为了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借鉴上述相关学习理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教师学员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主体,其需求是有效培训的源泉,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培训大纲、培训总体目标以及培训宗旨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要以满足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培训与教师学员的需求密切联系,从而在培训伊始就能够调动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外部条件刺激的需要只是动机的诱因,内在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要求课程设计者要能够走进一线教学的课堂,保持与一线教师对话,注意观察与思考一线教师的主要教学经验,并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既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又能够归纳教师的共性,才能对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切实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及工作目标,分析学员的背景,才能确保培训适合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确保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索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更多的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而忽视了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规律。许多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仍无法有效地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应该重视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掘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才能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尽量将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分析,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特定的课程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怎样充分利用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的经验和体验,提供具体案例与活动任务

在培训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抗拒和疏远心理。充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来开展培训,会拉近教师和培训的距离,增强切身体会,更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渗透的理论。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活动化的实践课程能够使培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轻松地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的活动任务不仅是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框架。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员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并且能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另外,培训应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不能过于依赖远程的方式。

4.加强对话与交流,设置互动与分享

在培训中,应该加强培训者与教师学员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性活动中,培训者与教师学员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有助于开展更具非指导性的交流,容易展示教师学员的知能基础,并暴露其认知中的缺陷;教师本身的教学阅历与经验已经构成了其认知的基础性资源,培训者的适度认同与合理引导,更容易帮助教师学员逐步改变其所固有的自我概念、态度与行为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学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激活教师学员的思维潜能,进而促使其产生求知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因活动而彼此联系,通过协商和反思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有了在活动中具体体验的积淀,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他们的感受或所观察的结果。在分享个人感受之后,学员将这些分享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不仅通过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还常以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演示文稿、学习记录表、培训反思表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培训教师还可以借助活动成果来跟踪、记录学员的活动表现,分析培训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为学员提供反馈信息。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价激励体系,宏观上讲是若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微观上则是指导教师能否灵活、科学地应用教育技术的体现。通常,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实现修改教学和评定教学两个目的,针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具备修改教学的作用,还要实现评价考核结果对后续环节的有效支持。但是,通过评价考核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合理的激励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评价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一方面包含培训学员对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培训学员自身能力表现的评价。在培训活动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用量规、电子学档、概念地图、学习契约、评估表等评价工具。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进行考查,同时加强动态评价。对教师提交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的作品、实践情况、日常考勤等汇总综合考查。既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与特长,又全面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适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反思、阐述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受训教师的思维都受到审视、检验,不断提升元认知水平。

6.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要求,培训不能仅仅面对现阶段的、单一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教师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专业发展,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培训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多次回归型的教师继续教育。目前更倾向于把“培训”看成“发展”,看成是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第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要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追踪,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就是强调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更好支持。教学实践以前期的培训过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培训工作持续开展、渐进深入的必要支持,从而使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第三,要想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顺利、持续地推行下去,学校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持环境。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要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的空间;为教师成长提供时间、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保障。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支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需要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丧失热情。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并明确其职责,真正排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障碍,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是保障教师顺利、持续地应用和探索教育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措施。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3

教育技术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习得教育技术呢?应该说,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前的师范教育中,由于实践机会有限,所掌握的教育技术也大多处于理论状态,实践经验和技能毕竟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工作岗位中逐渐探索与研究、不断学习与积累、善于反思与总结,更要抓住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努力发展教育技术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待

自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培训的范围覆盖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主要省市区,培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50学时面授培训发展为目前的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学时的压缩以及全国各地差异性极大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对培训效果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调查了10所初中、5所小学的85名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掌握教学设计知识、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和搜集教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少数教师感觉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总体来说,相比培训前,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普遍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在此,我们整理了教师的建议,他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深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科教学需求

多数教师反映,培训能提供给教师一些通用性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他们在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时会有一些困难,希望在获得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多获得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通过交流互动,完善个体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完善个体的教学经验,希望在培训中增加互动环节,使教师学员有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能够认识到个体已有教学经验的不足,并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希望多创造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和彼此学习的机会;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够向专家提出教学问题,并得到指导和帮助。

3.关注日常教学,给予持续性支持

目前针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短期集中辅导的形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收效毕竟有限。教师反映,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无从解决,导致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长期应用培训成果。

二、教育技术学习的学习圈理论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循环结构的特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圈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的Karplus教授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 Theory),包括初探、发明、发现三个要素,形成环状结构,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Torrance等人提出了由投入、探索、解释、详细阐述、评价等五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5E建构式学习圈”,来发展个人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David Kolb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经验、反思、理论、行动四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后成为很多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培训方式。Sprague等认为有效的技术开发模型应该包括:1.认识到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2.挖掘技术整合的时机;3.学习技术的时间;4.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对教学的反思。Wedman和Diggs于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学习圈(Technology Learning Cycle)的概念,认为教师学习技术应该分为五个阶段:1.意识到技术工具的存在;2.挖掘和过滤;3.培养技能;4.应用;5.共享经验。这五个阶段不断循环,贯穿了学习技术的整个过程。

上述对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一线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在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结合前人对学习圈相关理论的研究,曹晓明、林君芬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模型”(见下图),他们认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应该包括:经验唤醒、感知学习、实践应用、分享交流和反思提高五个过程元素(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过程元素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此模型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其中外循环为一些相对独立的过程活动,内循环为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表示“体验”和外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同步发生。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为了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借鉴上述相关学习理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教师学员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主体,其需求是有效培训的源泉,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培训大纲、培训总体目标以及培训宗旨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要以满足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培训与教师学员的需求密切联系,从而在培训伊始就能够调动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外部条件刺激的需要只是动机的诱因,内在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要求课程设计者要能够走进一线教学的课堂,保持与一线教师对话,注意观察与思考一线教师的主要教学经验,并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既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又能够归纳教师的共性,才能对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切实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及工作目标,分析学员的背景,才能确保培训适合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确保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索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更多的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而忽视了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规律。许多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仍无法有效地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应该重视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掘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才能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尽量将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分析,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特定的课程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怎样充分利用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的经验和体验,提供具体案例与活动任务

在培训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抗拒和疏远心理。充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来开展培训,会拉近教师和培训的距离,增强切身体会,更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渗透的理论。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活动化的实践课程能够使培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轻松地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的活动任务不仅是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框架。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员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并且能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另外,培训应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不能过于依赖远程的方式。

4.加强对话与交流,设置互动与分享

在培训中,应该加强培训者与教师学员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性活动中,培训者与教师学员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有助于开展更具非指导性的交流,容易展示教师学员的知能基础,并暴露其认知中的缺陷;教师本身的教学阅历与经验已经构成了其认知的基础性资源,培训者的适度认同与合理引导,更容易帮助教师学员逐步改变其所固有的自我概念、态度与行为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学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激活教师学员的思维潜能,进而促使其产生求知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因活动而彼此联系,通过协商和反思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有了在活动中具体体验的积淀,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他们的感受或所观察的结果。在分享个人感受之后,学员将这些分享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不仅通过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还常以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演示文稿、学习记录表、培训反思表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培训教师还可以借助活动成果来跟踪、记录学员的活动表现,分析培训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为学员提供反馈信息。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价激励体系,宏观上讲是若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微观上则是指导教师能否灵活、科学地应用教育技术的体现。通常,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实现修改教学和评定教学两个目的,针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具备修改教学的作用,还要实现评价考核结果对后续环节的有效支持。但是,通过评价考核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合理的激励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评价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一方面包含培训学员对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培训学员自身能力表现的评价。在培训活动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用量规、电子学档、概念地图、学习契约、评估表等评价工具。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进行考查,同时加强动态评价。对教师提交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的作品、实践情况、日常考勤等汇总综合考查。既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与特长,又全面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适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反思、阐述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受训教师的思维都受到审视、检验,不断提升元认知水平。

6.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要求,培训不能仅仅面对现阶段的、单一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教师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专业发展,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培训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多次回归型的教师继续教育。目前更倾向于把“培训”看成“发展”,看成是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第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要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追踪,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就是强调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更好支持。教学实践以前期的培训过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培训工作持续开展、渐进深入的必要支持,从而使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第三,要想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顺利、持续地推行下去,学校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持环境。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要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的空间;为教师成长提供时间、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保障。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支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需要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丧失热情。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并明确其职责,真正排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障碍,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是保障教师顺利、持续地应用和探索教育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措施。

第五,还要建设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队伍,才能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和方法改善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在培训结束之后,教师在日常运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应该继续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才能保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37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JB1212032);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培育项目(SXP2014-0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小学科学教师网络培训感受与总结 篇4

2013年11月,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科学教师网络培训,令我豁然开朗。从几位专家老师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科学课,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习,使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以后的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一定指导好、做好实验,不能偷懒。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认识鸟类》、《研究固体》等在提醒我们,科学即生活。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每节课的教案设计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照抄硬搬,科学教学过程中能直观演示的不用标本,能用标本的不用课件。教学是为提升生命价值而存在的生命体要注重生成与创造;师生关系应是对话的和谐的关系,学生应该由乘客变司机,教师要机智处理突发事件,让突发事件成为课堂生成的亮点,课堂教学的生成要真实防止做秀。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培养是每节课的灵魂,要有针对性。这些新的教学思想、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浅。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5

1、关于表现性评价,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B)

A、表现性评价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B、表现性评价的本质不是让学生的创造,而是让学生认知世界。

C、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D、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备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

2、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不同阶段的评价,以下陈述正确的是(B)

A、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B、诊断性评价的范围比形成性评价广、包括认识、动作技能以及情感域等。

C、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相对评价。

D、诊断性评价比形成性评价进行得的频繁,比如某课单元结束后的小测验。

3、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编制者按某一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C)。

A、系统软件

B、硬件

C、软件

D、Word文件

4、以下哪种媒体设备能制作视频素材?(C)

A、扫描仪

B、录音笔

C、摄像机

D、MP3

5、关于教学设计最根本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B、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C、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D、有利于学生解答难题能力的提高

6、下面各电子邮件的地址中,正确是(A)

A、ziyuan@163.com

B、ziyuan163@.foc

C、ziyuan163@com

D、ziyuan@163,foc

7、ScienceWord60中,使用(C)操作,可以选中单个对象。

A、Shift+鼠标单击对象

B、Ctrl+鼠标单击对象

C、鼠标单击对象

D、Ctrl+Shift+鼠标单击对象

8、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后,有些学生往往不会利用浮力方法测量物体密度,这时,教师应该进行的教学活动是 B

A、展示典型例题,板书详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

B、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小实验,让学生练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强调

C、构建一个抽象模型,推到出计算公式

D、属于学生的认知差异,不理会这种情况

9、单摆实验中,假设摆线不可伸长、质量远小于摆球质量,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均不计,这种实验方法属于 D

A、控制变量法

B、累积法

C、模拟法

D、理想化法

10、在“电流热效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应是

A、知识的传播者

B、学习过程的控制者

C、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

D、完全不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11、李老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中,教师选定一个学生,让他遥控教师机展示动能求解的具体过程,这种做法体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主要功能是 C

A、遥控辅导

B、电子论坛

C、学生示范

D、屏幕监视

12、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所花的时间较多,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B

A、将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改为老师演示实验

B、调整教学时间,将一个课时调整为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

C、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

D、不做实验,直接呈现实验结论

13、以下活动类型不属于研究性学习是 D

A、课题研究

B、社会类项目设计

C、科技类项目设计

D、课外体育训练

二、多选题

1、假如在你的电脑上有关于某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料(资料的大小为2M),同办公室(在一个局域网内)的另一个老师也想要这些资料,你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传给他?(ABD)

A、在你的机子上配置ftp服务器,让那个老师自己从ftp上下载

B、你可以将这些资料所在的文件夹共享,让那个老师从你的机器上拷贝

C、可以用软盘拷贝

D、可以用邮件发送

2、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ABD

A、班级授课

B、个别化学习

C、网络学习

D、小组合作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类型有:(AD )

A、课题研究

B、课堂讲授

C、自主学习

D、项目(活动)设计

4、图形填充有多种方式,下面哪些方式是正确的

ABC

A、基本图形填充

B、三个以上的点围成区域的填充

C、坐标系上的曲线填充,可采用“相交区域填充”

D、单击“填充”图标,移动到封闭区域,单击确认后填充

5、《光的反射》一节教学中,利用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规律,属于求同法归纳推理的内容是 BC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发现两侧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度且等于零度

6、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ABC

A、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

B、鼓励学生有尝试的勇气

C、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D、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服从性

7、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方法有: ABC

A、打消学生的戒心

B、接纳学生不同的思想

C、给学生充分的耐心

D、优先基础好的学生发言

8、关于情境创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A、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所处环境

B、情境环境不同于学习环境,但与学习环境有密切联系

C、情境创设不适用于物理等理科教学

D、情境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

9、属于研究性学习评价功能的是 ABD

A、诊断功能

B、激励功能

C、甄选区别功能

D、导向功能

三、判断题

1、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下列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对

2、教育技术能力应该从“教育”和“技术”两方面去理解:教育是本质,是目标,技术是方法、策略和条件。 对

3、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有: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对

4、信息技术环境下,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信息化模式,此类教学软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器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 对

5、超链接是网页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得线性的媒体材料组织方式得到彻底的变革。 对

6、在ScienceWord的绘图功能中,可以定制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三角形,通过鼠标拖动顶点方式,可以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错

7、由于物理规律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物理学科没有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错

8、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类型 对

9、在备课时,要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其中教学难点与知识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 对

10、在我们物理教学中,经常设计许多问题用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 对

11、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对

12、用信息技术的情景性、真实性,创设与物理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

四、匹配题

一、请将档案袋评价设计中,档案袋的类型与其作用匹配

1、产品档案袋;

2、过程档案袋

3、进步档案袋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ACB

(A)旨在收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

(B)通过比较学生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判断学生的进步

(C)主要反应学生的努力过程

二、将评价名称与评价作用配对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CAB

(A)确定学习效果

(B)评定学业成绩

(C)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三、请将教学目标分类与划分等级匹配

1、认知领域教学目标

2、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

3、情感领域教学目标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CAB

(A)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B)感觉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C)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四、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手段对应描述是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CAB

(A)作业

(B)期末考试

(C)学生观察记录分析

五、李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物理综合性学习评价量表”,其中母项与子项对应描述是

1、学习过程

2、实验能力

3、合作交流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BAC

(A)实验装置连接

(B)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C)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根据加涅的认知理论,影响物理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多种,以下的对应描述是

1、以图式为形式,使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对答案的评估成为可能

2、使学习者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和技能,并决定何时及如何运用它们以解决问题

3、那些为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必须知道的规则、原理和概念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BCA

(A)智慧技能

(B)组织化的言语信息

(C)认知策略

七、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与具体内容对应描述是

1、课程目的

2、课程结构

3、课程实施

请在下列匹配项中选择:BAC

(A)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

(B)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6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在教学中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次培训正好是我一个学习的机会,使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教育技术培训的点滴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二、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感受学习,探究学习,对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三、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7

一、培训需求分析

网络的兴起, 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改革, 区内各教学单位网络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也在同步进行, 目前无论是网络还是各教学单位内部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单位还是学校都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产生影响或改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 已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

就教师自身而言, 掌握先进的认知手段, 有效地学习知识, 不断地完善自己可以很好地满足自身学习需要。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 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技术, 革新教育思想, 改变传统的教育信息传递和存储方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

二、培训课程内容设置

在设置培训内容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特征

如:即使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也能够从生活、工作中获取一定经验, 善于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等。为符合其学习特征, 培训内容必须考虑难度、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给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应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促进其专业发展。

2.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和中学生, 分别处于信息技术的启蒙和发展阶段

培训内容不仅应注重实效性, 即能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组织学习, 还应考虑规范性, 因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3. 教师年龄结构差异较大,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接受程度不同

年轻教师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而年龄较大的教师则在技术学习方面相对较慢。因此, 培训内容应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能按要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对于具备一定基础或接受较快的教师, 应提供层次和难度适于他们接受的知识。

4. 由于知识背景和学科不同, 教师的教育技术基础不同

而由于工作的性质、岗位和学科特点的不同, 教师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 我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以教学设计方案为主体, 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实施、成果评价和反思, 教学设计必需的技术手段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处理、集成和开发两方面展开。包含了教师必需的教育技术知识,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满足所有教师的学习需求。

三、培训模式方法

本次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 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 结合了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和反思性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为参训教师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方式, 改变参训教师的学习状态, 使其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本次培训为参训教师设置一个总任务———完成一个格式标准、内容准确且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标准的教学设计, 在此任务驱动下, 参训教师对本次培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能够产生明确的学习成果;同时, 各个模块设置模块任务, 将总任务进行分解, 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 水到渠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培训讲师根据模块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和反思性教学。示范教学是通过培训讲师讲解、示范, 参训学员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适用于需要通过及时的反馈与强化使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消化的知识。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础, 案例本质上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培训讲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参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该法非常适合于分析、综合等活动。反思性教学又称为反思性实践, 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本次培训重视利用反思性教学倡导参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

除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次培训要求所有参训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培训活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鼓励每一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培训活动, 有利于参训教师相互交流学习, 也有利于建立、发展我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团队。

另外, 考虑到本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不同基础的参训教师, 培训起点、目标、内容难度都做了不同的要求, 做到分层次教学。对于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 要扩展深化培训内容, 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更高水平的培训支持。而对于只有很少或不具备教育技术基础的教师, 培训的重点在于教育技术一般原理、基本技术和实用的实践经验, 内容简单明了, 难度适中, 保持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培训组织管理

1. 培训时间

考虑到中小学教师的成人学习特点, 培训时间包括上班时间和假期两种班型, 培训时长均为一周。

2. 培训考核

本次培训综合考查参训教师的常规表现和学习记录, 重视对参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体现以人为本、绩效评价的原则。同时, 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应用中, 我们还注重及时发现态度认真、接受良好的参训教师, 帮助他们进一步总结提高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经验推广。实践证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培育和树立典型对于激励参训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五、经验与反思

1. 理论联系实践, 注重参与

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 主要来自于其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组织教学、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不能过于单一, 枯燥的理论或机械的技术都很难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本次培训中, 每一位培训讲师都能够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强调在体验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剖析和理解。因为只有亲自参与和体验, 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获取、加工和迁移;只有反复参与才能强化获取的经验, 切实地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2. 矫正思维偏差, 端正学习态度

态度是人们内在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都需要通过行为来得到体现。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 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参训教师对于培训的态度, 极大程度地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态度端正的参训教师,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全身心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 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但是一部分教师, 尤其是辅助教学岗位或年纪较大的教师, 具有较强的功利心理, 学习态度不端正, 听课不专心, 参与活动不积极, 作业完成情况较差, 过分依赖学习伙伴和教师。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参训教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态度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习成效, 因此培训全程都高度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态度, 及时矫正思维偏差。

当然, 本次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对于培训后期的持续性交流关注不够, 对参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和完整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感受与建议 篇8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 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 2014 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 CSSCI 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 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 96 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 96 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 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 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 NETS.T 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 IT 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 ICT 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 ICT 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 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12]赵俊,闫寒冰,祝智庭.让标准照进现实——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相关标准实施的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51-59.

[13]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上一篇:去冬今春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下一篇:《爱是一朵无声花 》阅读理解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