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2024-07-12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精选12篇)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1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大力推行,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关于开展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20号)等文件都指出了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围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围绕美术类专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是空白。

中国九大美院(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师生规模较小,全日制本科生5391人,研究生579人。在职教职工400多人,专业教师300多人。专业设有绘画、雕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戏剧影视文学等29个专业,共55个专业方向。专业特色是以绘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设计为主。专业特点表现为:(1)强调小班教学。尤其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类专业,一直以来的教学强调小班作画教学和一对一的创作指导。(2)重视艺术创作。其艺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创作和作品展览上。(3)培养艺术思维。专业的思维训练形成极强的艺术思维和发散性思维。(4)保护知识产权。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个人的原创,保护原创意识强,教学内容不轻易在网络环境被公开。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教师尤其中年以上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所抗拒,对教育技术更是陌生。有关“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意识观念比较薄弱,对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理念下的课程系统设计乃至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都很缺乏。

在“十二•五”规划里,学校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着眼“把师资培训工作重点逐步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转变到着眼于更新扩展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能的继续教育”,以适应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鉴于以上国内及学校实际情况,广州美术学院计划从2012年起加大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为此,笔者设计与实施了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设计

结合美院教师专业特点和成人教学特点,笔者以混合学习理念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1]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结合两位学者观点,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是指“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将各种学习方式如传统教学、e-Learning、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有机整合起来,既强调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提高美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广东美术类二级学院乃至全国九大美院(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形成符合美院教师特点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建设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探索美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共实施三轮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广州美术学院各学科教师,研究者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进行总体设计、策划、实施行动研究,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三、研究的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2012年5月——2013年4月)

计划:刚刚起步的广州美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在培训内容与师资方面较为欠缺,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开展高水平的培训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第一轮行动的计划是组织广州美术学院各学科教师接受由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授权的培训中心举办的教育技术培训,旨在对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并评估教师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适应性。

行动与观察:笔者充分依托校外资源,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组织学校教师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的省教育厅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共3期,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北京中心在珠海进行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1期。总人数超过30名教师参加培训。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导论、教学设计、课程论与教学评价、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数字视频教学软件的制作、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等课程。培训方式为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实际操作。

研究人员全程参与培训,对学校教师参加培训过程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情况进行跟进。根据问卷调查,本轮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效果可以概括为:教师基本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育技术理论与信息技术操作;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表示认可,认为有必要继续参与培训学习和提升。

虽然学校教师对于首轮行动教育技术培训总体表示满意,但是经过培训后的问卷调查,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存在着较多策略方面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选用恰当的媒体?怎样才能恰当地表现教学内容?在哪里可以找到适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网络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等等;在信息技术具体运用上也不够熟练,有些在培训中已掌握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不用就变得生疏,运用现有技术不能表现期望的效果,等等。

反思: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说明培训所学内容与自己平时的教学关联性不强,要想在教学、教改中应用这些理论与技术,一时间还无从着手,而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实际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认为,要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仅通过几次培训是很难达到目的,应该通过培训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技术不是空洞的,而是和教学紧密相关的,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主动地进行运用。这就需要为教师创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与环境,即结合自身实际教学进行培训。

(二)第二轮行动(2013年5月——2014年12月)

计划:针对第一轮的问题,第二轮行动的计划重点在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进行改进与丰富,突出基于教育技术项目的专题培训;同时,也在培训方式上进行拓展。

行动与观察:本轮行动教育技术培训策略可以概括为“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结合线下,项目驱动”。“请进来”即邀请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笔者先后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柯清超教授来校做了题为《信息时代高校的课程与教学》、《重构与超越:互联网思维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讲座;“走出去”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学校,除了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外,还参加了5次结合教育技术潮流与热点开展的一些全国与广东省项目培训,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设计与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新课堂试验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骨干人员专业发展高级研讨班”等基于项目或专题的培训。培训内容围绕专题,讲解基于每个项目或专题建设的相关理论、教学设计原则与制作技术。同时,在校本教育技术培训建设方面,配合学校推广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也开展了3期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与课程建设方面的培训。根据在以往培训中积累的经验,笔者设计了基于案例的Blackboard平台使用与课程建设培训,即围绕一门具体课程或某个教学环节讲解BB平台的基本功能与课程建设。教师们在培训中边学习边操作,不但轻松掌握了Blackboard平台基础使用,平台的课程框架也已搭建完成,课后教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丰富、完善。笔者还建设了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将各类教育技术培训、专家讲座、专题项目培训内容共享给全校教师,方便更多的教师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队伍中,校内专家讲座每期超过100人参加。第二轮参加培训总人数超过200人次(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院系(含教学单位)覆盖率达到67%。教师普遍反映,依托项目的培训与开发,培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热点,激发了他们申请信息化教改项目的热情,通过项目过程能够切实掌握具体、实用的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从而增强了他们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信心与意识,提升了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从2010年至2014年的省级、校级本科质量工程信息化教改项目中,如《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新课堂》等项目教师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基本上都参加了上述各种培训。这些教改项目,从教学方案到实施过程都体现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理念。在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学校参赛的王铬老师获得广东省赛区三等奖。

反思:通过丰富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模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已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范畴。但是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存在为培训而培训、为项目而培训、重项目轻教学的思想,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三)第三轮行动(2015年1月——2016年5月)

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势必引起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因此笔者计划在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在将第二轮的模式继续固化和常态化的同时,适当引入创新教学模式的内容,如翻转课堂、慕课及其发展趋势等,鼓励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度。

行动与观察:笔者邀请了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道焰博士来校,做了题为《互联网+新媒体:打造教育新模式》的讲座,组织教师继续参加专题讲座项目培训1次,参加的教师人数80人(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还有邀请校内专家针对“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项目的指导培训1次,举办校内新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建设培训3场。在第三轮行动研究当中,参与培训的教师共计有150人次(含教学秘书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同时,我们通过各种研讨会收集了大量知名专家、学者相关讲座录像和PPT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的相关案例丰富线上培训资源。

通过这些培训和网络学习资源,教师开拓了眼界,明确了教育技术实际应用的方向,在教学、教改项目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也更有深度了。其中,青年教师王铬老师,也在尝试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并在2015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得全国赛二等奖(http://weike.enetedu.com/so.asp)、广东省赛区一等奖。

调查显示:“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达到71%,认为“通过翻转课堂促进了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达到66%,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加强学习效果”的学生达到60%。以下摘选了参加王铬老师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学生访谈:

学生A(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基本上课堂都是先由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后做设计作业,同学之间在课堂上、课后的交流都比较少。采取了翻转课堂,是在课前围绕老师建设的平台课程资源自学,设计概念等先关知识点要靠自己学习去获得,课堂以小组汇报设计思路和创意为主,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同学们有时会就一些设计创意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这给了我非常新鲜的感觉并令我印象深刻。

学生B(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在以前的课堂上我难免会走神,实行了翻转课堂,课堂上的讨论和老师的点评、总结,都要全神贯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感觉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学习效果得到了强化。

反思:通过第三轮行动,学校教师了解了当前教育技术的热点和方向,在信息化教改项目中,教师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尝试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实践,取得一定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虽然第三轮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仍然很高,但笔者发现与信息化教改项目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培训更加能够吸引他们,这说明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主动性仍旧相对欠缺,除了在培训内容、方式上继续完善之外,如能获得学校相应政策支持会取得更好效果。

四、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实践及研究,广州美术学院教育技术培训从相对落后到形成一定规模。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1.教师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2.教师积极申报信息化教改项目,以项目驱动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3.初步建成基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专题资源网。4.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模式。

初步形成了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体现为系统的全国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各级各类教育技术专题项目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培训资源相结合;培训方式体现为“走出去、请进来”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培训与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培训方法体现为线上资源、线下实地(培训后结合项目落地)培训相结合。培训模式图如下图:

(二)问题与展望

(二)问题与展望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根据此次研究,笔者发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有待提高;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待深入。这些问题也为学校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明确了方向,展望将来,研究人员将积极配合学校寻求促进教师应用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主动性的策略与机制,着力拓展培训深度,使教育技术成为教师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使教育技术为变革传统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究,2004,(7):2.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4).

[3]何锡江.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培训教育的研究[D].[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 D=6&CurR ec=2,(2005).

[4]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58-62

[5]李云文.混合学习用于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行动研究[D].[DB/OL]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 ID=54&Cur Rec=1,(2005).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2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课题带动就是通过使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和结题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并不断地反思培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而且课题带动式能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

具体做法是,可以让一部分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题的研究;学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进修需求,对国家级、省级、中心级实验课题,采用“课题招标”的形式产生科研课题的主研人员,要求没有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向学校申请小课题研究,以期通过课题研究达到增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水平的目的,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在科研过程中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其结果不仅提高了这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且任课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能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为教学服务。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3

【关键词】师范生 现代教育技术 能力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也突飞猛进,各级示范教育机构的现代化教育构建基本建成,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从而提高现代教师职业素养。师范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助于革新教师能力结构,强化未来教师的教育意识创新,从而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当前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加强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势在必行。

一、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1.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构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其对于教育设备的投入幅度逐年增大,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健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由于教师不喜欢使用或者不会使用这些教学设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影响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因此,师范学校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范生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2.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同时也应当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当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师范类学校担负着培养教师人才的重任,因此,要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把教师现代化教育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全力推行,在教育之处就树立良好的培养理念,实现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满足未来社会对教师队伍的需求。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重要来源,教育需求变化要求全社会都做出积极的应对,尤其是教师队伍要努力满足社会教育需求,师范院校要重新设置教学课程,对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逐步规范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流程,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能力。当前由于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参加工作后很难适应现代基础教育、信息教育的发展需求,甚至存在着较多的回炉现象,这就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师范生教育中存在着缺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二、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培养课程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师范教育的趋势,多数的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来强化对未来教师能力培养,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其教育技术内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而高校公共课程课时设置很难满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通过调查显示,一般师范类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课时为36-54课时,再这么短的课时中,教师要开展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程,势必会削弱教学效果,甚至很多教师只能精简教学内容,教学工作也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引导性。

2.教材选择不当

由于我国推行教学改革,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经常发生变化,但没有形成严格统一的规范标准,因此,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来选择教材,教学开展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师范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有些学校则重视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标准很难进行评定。当前我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就为师范学校教材选择提供了引导,学校要结合要求标准来设置参考教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再者,很多师范学校的教材选择不当,尤其是教材内容中实践操作和理论联系较少,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合理,无法开展深层次的课件开发教学,这些都体现了师范学校对教材选择不当。

3.评价方式单一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数字化教学设备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现代化教学设计等能力,在师范学校开展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无法真实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再者评级方式单一致使学生缺乏真实的教学体会,对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实现认知升华,从而影响了现代教育能力提升。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1.构建三维立体的教学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开展一门课程来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师范学校要构建三维立体教学课程,提高教学培养质量。师范学校要参考《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大纲》为依据,构建课程学习、教学训练、实践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师范生了解现代教育北京对教师的要求标准。同时师范学校要重视构建现代教育课程目标,形成目标和标准培养一致性,把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升级为教学理念。

2.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效果,学校应当为师范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同时学生可以从教学课堂中学到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其以后开展教学提供帮助。首先学校应当建立学习网站,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资源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者要开放专业化的教学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教学硬件和软件设备,尤其是要学生接触到教学平台的应用优点,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教师要对师范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为学生寻找各种实习平台,通过实习来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并通过虚心学习来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我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流程。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学校应当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建立虚拟的实验室,强化师范生的对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同时要从网络上不断升级教学素材,扩展学生的现代教育思维能力。

3.巧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化能力培养

当前师范院校都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符合教育需求,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用巧用计算机应用课程,强化两者之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课程来强化师范生能力,同时实现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教育能力。

4.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针对性,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环节,因此学校应当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平台,了解学生网上学习活动的情况,实施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交作业、共享作品,发布在微格教室录制的教学实践课,为实施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指导点评提供了平台。同时要通过网络来构建完整的评价平台,把多媒体教学作品和教学方案进行展示,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评价结果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技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很难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提倡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要构建三维立体课程,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巧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明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理论探究2011(13).

[2] 赵永军.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思考[J].延安教育学报,2006(08).

[3] 赵国金.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06).

[4]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3).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4

1.1 师范生

师范生是指全日制师范院校当中, 修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师范类在读大学生, 他们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师范类的培训, 在毕业之后同时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 这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教师行业, 就业的方向比较集中。

1.2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而师范生需要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就是要在充分理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 按照定义的具体要求进行的相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目前所学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 培养模式

我们把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进行整合归纳到一定高度, 就是模式。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指导方式, 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好的模式指导下, 可以非常快速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能力, 一个好的模式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对于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 而且还有很多学者将人才有机结合到了模式当中, 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以培养目标作为整体导向, 以所培养的内容作为依据, 以培养的策略作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内心教育活动的综合要素。

2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衡量标准

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关于衡量教师能力标准的, 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而师范生作为未来中小学教育的接班人, 可以用标准来衡量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标准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界定, 标准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力应该达到的目标。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接班人, 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这方面也要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说我们将其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完全可行的。

3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问题的分析

3.1 目标不明确

目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 只是在照本宣科, 这样会影响师范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技术能力, 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 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很难适应现代的教学技术, 因此也很难推动教育改革和当前教育信息的进一步发展。

3.2 培养内容相对较为陈旧, 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我们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培养的时间有限, 培养的内容陈旧, 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低下, 尤其是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所学的内容还与中小学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相脱节。所以我们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 要整体把握, 逐渐开设一系列实践等环节, 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3.3 教学模式单一,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所采取的形式是课堂的讲授和实验室上机两种形式。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情况都是以讲授为主, 这种教学方法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学习。

4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它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在经过培养之后所达到的目标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 对目标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培养模式的灵魂, 它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而且它对培养模式的内容、培养策略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完善培养内容

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其实是培养模式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相应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吸收师范院校在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原有内容基础上, 我们对培养内容的一些模块做了一点调整, 主要是以实现公共课为基础, 以教育实习作为培养的部分内容, 让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不断的培养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

4.3 改进培养策略, 创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方式

我们在进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 一个相对完善的培养内容一定要运用培养策略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在校园当中, 课堂无疑成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的基地, 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改进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并不能够有效地全面衡量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程度,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 更加全面地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全林, 陈建军.现代教育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54.

[2]张寅.美国PT3计划及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8 (5) .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5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剖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入手,深刻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培训模式。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他们不仅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也是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剖析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仅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而且能力的高低也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教学能力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知识转化能力

教师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概括,加工和改造的能力就是转化能力。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重视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要根据所传递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将有关知识加以提炼并转换为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有意识地将所受知识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会拓展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巧妙地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取与舍,主与次,详与略,大与小等矛盾关系。

1.2教学自控能力

教学自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自控能力高低的表现。教学自控能力搞的教师会对自己的上课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置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

1.3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的计划能力,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程序的能力就是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能力。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课堂秩序,创设和谐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

1.4信息沟通能力

信息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它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高超艺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有赖于教师的思维能力,语文和逻辑的基本知识,有赖于思想及教育理论水平,有赖于讲标准普通话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保证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系密切,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把他知道的知识充分表达并教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种,是教师的逻辑思维,组织与处理教材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体位的变化等方式进行交往的能力。

1.5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是指高校教师独立选择课题,设计研究程序,搜索整理信息,撰学论文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能仅仅依靠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应该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和教材,教法,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平时教学的着意培养。教师平时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敢于提问题的心理气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2.1 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教师教育尚未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脱节,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隔离,彼此既不衔接,也少有沟通。受终身教育思想影响,教师教育也逐渐被视为教师终其一生所需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教师教育并不只限于职前的师资培育阶段,教师教育的外延应一直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美国学者特拉佛斯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也是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在实践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既依赖于教师内在需求与提高,也依赖于外部环境与条件。

2.2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

教师教学能力“高原期”现象,是指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初期,教学能力发展较快,过几年以后,教学能力提高速度缓慢,有的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工作没有创新,长期采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极少数教师,有的由于对本职工作认识不够,认为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厌教厌学,责任感降低,导致不求上进;有的由于工作没有一定的压力,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满足现状、贪图安逸,造成了教学能力停留在原有水平,停滞不前。部分教师长期走不出这个“高原期”,其教学能力便接近发展极限,在没有显著提高。

2.3教学效能感的走低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信心。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和投入程度。教师教学效能感应的高低,特别是教师个人教师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到一个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有效发展。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学校风气、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等。影响教师效能感的自身因素包括专业素养、信念、情绪控制能力、身体状况、个人生活时间等。

2.4教学管理的偏颇

当前,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仍停留在以教学效能核定为导向的传统教师评价上,未能引入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学管理力度的“软化”,首先表现在各级领导思想上对教学的重视不足、在精力上对教学和教学管理投入不足。其次是表现在教学投入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学投入明显偏小,尤其是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和实践实习经费投入的太少。再次是表现在教学管理机制的失效。虽然高校都制订了不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但真正得到有效落实的不多,而且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重目标管理,轻过程和行为管理;重经济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这些管理力度的“软化”直接造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的引领和监控力度不足。创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模式

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能力,它包含知识,技能,教学技巧,教学策略,语言艺术诸方面的因素,作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必须

懂得教育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教育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3.1完善岗前培训体系

岗前培训是对青年教师上岗进行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一种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岗前培训应是多元化,全方面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基本技能,业务水平等。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要引导青年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还应开设教学方法论,课程理论,文学修养,辩证法等专题讲座,使青年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全面提高,以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为了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科学,系统,学校还要聘请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责任感,乐于奉献,具有一定学术威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做观摩教学。还应该增加一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培训,包括教学计划制定,备课,编写教案,布置作业,设计实验,建立试题库,确定评分标准等环节,有的放矢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法的培训和考核,获得实践经验。

3.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学校要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对于任教的青年教师,要根据他们的专业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给他们安排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这种指导是长期的,有计划的,使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讲授二,三门专业课程,参与一,二项科研项目,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真正能够站稳讲台,承担起科研项目。关于导师的遴选,学校要统一组织,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青年教师可以避免尝试性的失误过程,直接接受指导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在教数学上,管理上掌握必备的技能,促进自身发展。同时,青年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指导教师的人格魅力,促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顺利实现从初任教师到熟练教师的转变。随着青年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要不断调整帮助和支持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保证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始终具有促进作用。

3.3强化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没有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坚持搞科学研究,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才能使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校教师仅能驾驭所受学科的内容,仅能跟踪所授学科的前沿是不行的,还要积极研究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对象,探索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3.4注重政策引导,促使青年教师重视非学培训

高等学校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无望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另外,学校要制定实施有利于青年教师培训的相关配套政策,在落实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因素,给予适度倾斜;提高教师待遇,保证青年教师地位,利益。通过定期考核检查教师的本专业业务,学术情况,外语水平等,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以提高青年教师培训效率,使培训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3.5加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比力度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从某种意义上是培育名师,发现名师和推荐名师的重要渠道,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以赛促教,可以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种让青少年教师以能讲好课为光荣和感到自豪的和环境氛围。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在学校,学院内举办获奖青年教师教学示范课堂,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要将竞赛的要求和组织竞赛时给予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注重平时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加大对参赛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好找全体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而努力。

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评析 篇6

一、美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写为CBVE)的核心是CBE(即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理论,译为中文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能力本位教育”。概括地说,CBE理论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CBE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美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大致包括如下五个组成部分:(1)市场调查分析,即学校在开设新专业或对旧专业进行调整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决定要设立的专业和课程。(2)能力图表的确定。能力图表,即DACUM图表,DACUM是Develop a Curriculum的缩写,意为“教育计划开发”,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某职业的能力图表由该项职业的行家组成开发委员会集中讨论分析所提出专业所需的能力,表明了从事该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以及相应的专项技能。(3)学习包的开发。学习包是根据能力图表上所列的各项技能开发出的指导学生掌握此项技能的学习材料,包括课本、相关文章、操作手册、技能音像、计算机辅导、教学软件及其他参考资料等。学习包开发主要由开发专家、现场专家(具有实践经验的第一线专家)和教师合作进行,通过学习包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专业学习进度开发和学习包内容填充等步骤,完成学习包的开发,形成模块化的课程设计。(4)教学实施,即对模块化的学习包付诸实施的过程,包括熟悉学校环境专业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过程。(5)教学管理。尽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倡以个体化学习为主,但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能力为教学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教育基础。美国能力教育模式根据能力观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图表所列的各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这种以能力而不是以学科或学术知识体系为教学基础的职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来制定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第二,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负责按照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各项专业能力开发模块式的学习套件,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学生要按照学习指南的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这就确立了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的标准参照评价模式。

第三,教学形成灵活多样。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强调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按照企业和职业上的不同要求,可以用职业能力分析的方法来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可以随时招收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方式和时间,如全日或半日学习,个人或小组学习,听课或自学等。学生毕业时间也不要求整齐划一。

二、关于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借鉴作用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孕育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职教价值观,它为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它的基本思想、它对能力的强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美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必须把能力本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职业教育原有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形成了所谓的“学科本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化、专业化的劳动者和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该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

第二,必须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模块化课程教学有利于调整和实施教学计划,合理配置教材开发资源,推行多元整合型课程,落实终身教育思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我国职业教育应引进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MES技能组合课程等模块化的教学模式。

第三,必须加强教师能力,优化教学设施,保证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与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的关键。教学设施是教育必须的物质条件。学校应提供与教育任务、施教对象相应的基础设施,保证与知识更新、能力培养相配套的仪器设备的到位,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实践空间。优化教学设施重点是加强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室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7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1,2,3]。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 ,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1-3]。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设计 (Design)、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 其教学框架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为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渐推广[4,5]。本文拟对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nnovation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ICBE)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等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1.具备 大 工 程 理 念

CDIO模式根据 这样一个 大工程的 理念建构 课程体系 ,CDIO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技术专家 ,而且是能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下从事产品系统开发的工程师, 更是以人类福祉为宗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缔造者。如CDIO的培养目标中涉及:明确工程师的目标和角色,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当代重要的政治、社会、法律和环境问题和价值观;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意识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具有技术创业的意识,了解创业融资和组织;理解管理的功能,了解组织内各种角色和相应的责任,了解组织内的变化、动态过程和演化。CDIO模式正是从系统宏观的视角培养工程人才,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无不在这样理念的统领下。

2.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CDIO模式是MIT历经数年时间通过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实践逐步研究完善的。MIT根据社会和产业需求,制订综合系统的CDIO培养目标,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这个目标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实践能力,即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盖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3.密切联系产业

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发展同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为目标。CDIO标准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其中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环节是企业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产品开发流程。CDIO模式要求学生具备通过这4个环节进行产品系统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开展2个或更多的设计实践,其中一个为初级,一个为高级,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真实的产品研发实践结合起来。同时CDIO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更新工程的能力。在对专业的评估中CDIO模式要求不断听取来自产业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CDIO模式是融于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工程教育模式。

4.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

CDIO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 ,评定CDIO教育模式有12条标准,包括:以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主线;具体的培养目标;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工程导论课程;设计实践;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相应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专业评估。CDIO模式是一个涵盖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标准、学生考核方式、专业评估等因素在内的系统综合的工程教育改革,实施CDIO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和产业密切的合作,需要学校各环节、各部门的积极配合,需要从方案到实施和评估一系列的具体环节,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内容

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 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 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因为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 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和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要求才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构成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 , 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 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 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 。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

4.教学上的灵活多样和管理上的严格科学 。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三、创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CBE)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在全新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 除了保持教学中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外,还增强了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交替循环的进阶式总体思想,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然后,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强调以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为基础,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测量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等有关知识与技术为先导, 以海洋空间信息科学与遥感技术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和海洋地理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三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与信息系统、海岸带规划管理与信息系统、海域使用管理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规划与评价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系统开发、维护、空间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 教学改革要突出能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采取严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程化管理, 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训练计划,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师资队伍,构筑全新的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海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的岗位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即组织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 创建教学过程工程化管理体系和保障能力目标培养质量反馈控制和评价机制,运用模块化问题教学法,将理论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制定工业级课程标准,进行工程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大纲明确将教学过程中成绩考核作为重点内容, 避免以往只重视教学与考试,不重视教学过程考核的现象。课程考核一改期终一次性考试方法,将其与课程单元模块考查相结合。单元模块考查形式各样,有课堂综合练习、讨论、小设计、小论文和小招贴等。考核指标以国家部颁的《规程规范》为依据,通过考试改革,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教师在考核时也减小压力,避免人情分,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定考核, 促进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结语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8

一、 问题概述

特岗教师是近年来国家为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充实教师队伍, 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师资质量,从全日制院校的应往届毕业生中招聘来的中小学教师, 而且基本上是非师范毕业的。这些教师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知识不太对口, 一般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理论, 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大多工作在边远地区的中小学。他们的职业规划还处在摇摆中,工作有激情,信息技术知识一般不存在大的问题,他们走上讲台后唯一能够效仿的是自己学生时代老师的上课场景。

1994年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做出的定义也称AECT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4年我国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中,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是实施教育技术过程中最常用也是 最现代化的工具。

显然, 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二、 特岗教师教育技术能 力的现状

为了较准确地了解本县特岗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现状,以便于找到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培训,从节省时间和经费成本出发,我们主要借助了现代网络技术,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的设计参考了一些常用的模板,做了适当的修改之后多增加了教育技术方面的内容,此问卷的访问地址http://www.sojump.com/jq/2811243.aspx,因篇幅问题内容不在此列出。

问卷发布之后, 通过特岗老师QQ群和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的协助,邀请广大特岗老师积极上网参与调查,通过最后返回的403份数据统计分析,情况不容乐观。在教育技术方面,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很好的占1.4%,较好占5.4% , 一般占34.8% , 较差占42.6% , 很差为15.8%; 对于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 , 经常通过 上网查找 资料的占90.3%,而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选“很少使用”的占94%,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文字与数据处理电脑软件的占82.4%,常使用电子邮件和博客的也占有很大比例;对在教学设计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是:经常使用为6.4%,有时使用为18.7%,很少使用占54.8%,从未使用占20.1%; 对于教育技术会用但无设备的占45.8%,会用不常用的占37.7%, 会用且常用的占14.4%, 不会用的只占2.5%。

继续教育情况:特岗教师入职时间短,参加的培训不多,他们渴望更多的培训,特别是在教学技能方面,他们希望能通过更多的优质课的观摩和研讨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调查显示,上岗后 , 只参加过 一次培训 的占到了37.2%, 只有7.8%的教师参加过2次以上的培训;对于培训,特岗教师最希望培训进修的内容是教育教学技能方法占80.5%,职业发展规划占15.7%,教育理论占5.1%,他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培训形式 是优质课 的观摩与 研讨为68.4%, 其次是听报告讲座占17.5%,系统听课为8.4%,校内教研为7.8%,网络远程学 习为7.3%, 选择自觉 的只占5.6%;在回答最需要进行培训的专业内容方面,选教育技术的占76.2%,选信息技术的占14.2%, 选学科知识的只占1.2%。

三、 特岗教师教育技术能 力培训应注重的内容

⒈教学设计技巧

特岗教师都是80后,他们读书的那个年代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传统教学方式: 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教师传递灌输方式;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学生被动接受方式,这种方式现已被证明是极其低效的。而在新课程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向以“启发、诱导、点 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 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虽然特岗教师在入职培训中已经接触过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但那短短几节课的综合性培训只能是入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远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 只停留在传统的教案水平上,有的甚至是上课实录,没有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后续的培训必须把教育设计技巧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加以强化。

⒉学科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 学生学的方法两大层面,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必须依据学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大部分特岗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系统的认识,也没有注意到学科的特殊性。讲得过死,缺乏远瞻,没有注意到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以及各阶段知识的局限性、条件性;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回味,也缺乏对概念的运用、转换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有意出难题,让学生出“洋相”, 无形中挫伤了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⒊信息技术整合

特岗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并不是很明确, 所谓的整合,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 践活动进行整合,首先我们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而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教育,如通过E- mail与远离自己的其他学校小朋友交换信息,或利用搜索引擎在因特网上猎取未知知识,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前面的调查中已经显示,特岗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本不成问题,他们大部分还都有自己从高校读书时带回来的手提电脑,上网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要补充的也只是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内容,如Excel、PPT、几何画板等与教学管理和课件制作有关的电脑软件的使用。他们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是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使学科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而不是花较多的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

四、 特岗教师教育技术能 力培训的主要途径

⒈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过程中,可以传输大量包括图像、声音、文字等的数据,可以实现“一对单” 或“一对多” 的面对面多媒体交流。它有节省费用、设备简单、互动快捷、 不受时空限制和可重复学习等优势,是现代培训的发展方向。

如在“国培计划”中,通过九所重点高校的继教教育网络,为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提供了一个最优质、最快速、个性化的“零距离”学习互动平台,培训双方可以网上交流,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也不受周期限制,学员还可在自己的空间里与他人广泛交流和分享。

⒉专题讲座与示范课观摩

特岗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教学能力, 而通过生动真实的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应多为特岗教师提供这样的机 会, 也可以进行网络视频上课评课、专家集中研讨课,各设岗学校可采取“一帮一”“师带徒”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2013)中小学“送培上门”培训项目, 2013年10月19日至21日在溆浦成功实施 , 教师进修学校特意通知全县的全部特岗教师参加培训。通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展示、省级 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观摩活动,当地名师登台献讲,让特岗教师一睹名师的教学风采,领略他们高超的教学技艺,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结果好评如潮。

⒊公开课竞赛

为了快速提高特岗教师的专业水平, 溆浦县教育局在2012年上学期举办了一次全县特岗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技能竞赛,采取校、区、县三级层层竞赛、选拔、推荐,逐级评选和表彰的办法进行。竞赛内容以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主 要内容,竞赛形式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进行。每个学段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和综合类。 其中文科类含语文、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理科类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竞赛参加人员限定为特岗教师。效果反应良好,极大地调动了特岗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为了让这种竞赛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将这种精神逐步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应该把竞赛所得到的成绩记入教育档案,因为这些聘用到边远山区的特岗教师,在合同期满后最迫切的愿望是离开山区,把教育绩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考量,无论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秩序的公正都是有益的。

⒋教研论文与课题研究

教育技术是一门系统化的知识,仅靠被动地参加几次培训或者观摩只能学到一些皮毛,难以理解其精髓。如果能够针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较长时间的探讨和实践, 然后形成教研论文,特别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成长。教育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论文的评比项目 很多,但目前而言还没有针对特岗教师独立设项的,而且对教师的论文送评也没有强制性要求,一般是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才有这个愿望,其他教师多漠不关心。对特岗教师而言,这一点可以加上强制性要求,“功夫通常是师傅逼出来的”。

特岗教师年轻有为, 创造力旺盛, 信息技术能力过硬,但职业规划还处在躁动期。如果能让他们参与到一些课题研究中去, 比单纯写一篇论文更有效果,长时间的探讨能使他们掌握到更多的教育技术知识,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巩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辛苦劳动所换来的教研成果是他们专业水平迅速成长的催化剂。

⒌业余自学

自我教育是提升教育技术水平的一条长期途径, 要引导他们自学进修, 提升专业能力,给予他们施展拳脚的空间。因为特岗教师有着事业的期待与成功的梦想,设岗学校,应该量才使用他们,在各种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中,给特岗教师平等甚至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在成功中提升自我。特别优秀的,可以在评优评先、推荐为骨干教师、工作调动等方面充分考虑, 最大限度地给特岗教师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迅速成长,成为合格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9

一、Seminar学习模式简介

Seminar一般译成研习班、研讨班或研究小组, 是指参与学习的成员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交流形式[1]。Seminar起源于近代德国, 19世纪20年代成为欧美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0世纪, Seminar被引入我国, 主要应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学中, 逐渐得到师生的接受与认可。Seminar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 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 (学生与教师) 的学理潜能, 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与互动, 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2]。Seminar教学模式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环节:教师的概要讲述和专题研讨。具体步骤为:教师介绍研习主题、报告人宣讲研习内容、讨论与交流、教师总结点评。

二、应用Seminar模式的教学活动方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能力, 就是要解决中小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3]。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 在培训中要尽可能让教师将教学理论内化成教师的一种素养, 进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传统的“讲座+练习”的教学模式, 使参与培训的学员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高, 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实践能力提高不显著。因此, 为了了解培训人员的现实需求和能力基础、调动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9年寒假培训中应用Seminar模式设计了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 期望能提高培训效果。详细的教学活动方案如下:

1. 确定研习主题

《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 是中小学教师需要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部分的培训内容与学科结合比较紧密, 且因学科的差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 来自不同学科的人员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科背景, 对此部分内容展开充分讨论, 通过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促进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充分考虑学员的学科背景、力争发挥其背景优势情况下, 确定了研习主题, 即如何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优化学科教学。

2. 学员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为了检测该方案的教学效果, 作者选取了两个平行班开展对照实验。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讲授+练习”的方式授课, 一个班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两个班学员是来自两所普通中学的教师, 教师结构和教育技术基础基本相似。两个班各30名学员, 分别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两所普通中学, 其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基本一致。学员基本情况如下:女性41名、男性19名;物理学科14名、英语学科15名、语文学科12名、数学学科10名, 其他学科9名。学员年龄在25岁觸42岁之间。

通过前期培训了解到:参与培训的学员大多有着比较认真的学习态度, 具备较好的自我约束与学习能力,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期望通过各种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学员在培训中普遍显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存在对培训教师的依赖性, 希望培训教师直接告知答案, 另一方面又对培训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感到厌倦, 希望能够更加轻松的完成学习。

3. 教学环境分析

选用网络教室作为培训教学环境, 该网络教室配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供学员使用, 且安装了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支持平台, 平台中提供了各个环节的资料、案例、学员学习成果与学习交流互动空间。学员各自专用一台计算机, 随时登陆互联网和学习平台查找资源, 并利用平台展开交流并上传和共享学习成果。

4. 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选定的研习主题及培训的相关要求, 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操作流程设计了《教学中如何选择与应用媒体》的教学流程 (如图1) , 教学共分5个环节:

⑴教师介绍研习主题、任务及分组情况。教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学习主题及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学生按学科分组, 每个小组选择培训平台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评价其媒体选择与应用环节, 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经验分析媒体选择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应用媒体实现教学优化。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并要求学员课后撰写学习感受, 上传到培训平台上。

⑵学员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分组完成任务。本环节中要求学员花费30分钟的时间完成小组讨论任务, 并作好汇报准备。教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巡回指导, 在督促学员学习讨论的同时, 也有选择地参与部分讨论,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小组汇报成果。本环节中每个小组将派一名成员介绍小组学习成果, 每小组汇报时间为5分钟。

⑷交流与讨论汇报成果。本环节是每小组汇报结果之后, 全体学员根据汇报情况展开讨论, 讨论后每小组汇报成果的时间为15分钟。

⑸教师总结点评。本环节要求教师花费3分钟的时间, 针对每小组的汇报结果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 学员如果有疑问, 教师需要在此环节中及时解答反馈。

5.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Seminar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 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 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进步动力的课堂交流模式[4]。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调动每个学员的积极性, 让每位成员都参与讨论, 并通过其他人的发言, 启发自己的思维;实施中还要突出师生的平等交流, 教师不要评价学员观点的对错, 在总结时最好不要给问题明确的答案, 以便给学员留有讨论、思考与发展的空间;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讨论的节奏与时间控制。

三、培训中Seminar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学员的学习效果通过学员提交的教学方案设计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价。其中学员提交的教学方案设计作业满分为5分, 测试成绩的满分为20分, 总分25分。利用SPSS11.5对学员考核成绩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在0.05水平上) , 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Seminar教学模式教学班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班。说明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职后培训, 参与培训的人员均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原有经验、并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 规范与改变原来在教学中的不规范操作与行为习惯, 是培训中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尽可能的让学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让学员彼此分享原有的教学经验和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进而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通过实验结果显示, 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上述目标, 但Seminar教学模式对培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训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平等对待学员发言与讨论, 并有效控制教学进程, 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实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教师课前对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活动主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的合理确定是应用的关键, 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其规律和技巧有待深入探讨。此外, 设定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促动学员参与讨论, 也是在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华.Seminar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7, (12) .

[2]李桢, 刘锦海, 王宝维.研究生Seminar课教学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 2003, (6) .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EB/OL].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zhengquelijie05.htm.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10

刘雍潜:严格来说, 在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是我国的一个创举, 是一个政府性行为, 目的就是要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国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上被默认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我国, 从教育技术的角度看, 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让教师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 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 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工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是两条线索在中国推进的, 实际上, 这两项工作有十分高的相关度, 简单地说,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也可以认为是教育技术。2004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该文件把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的能力、方法、指导思想等做了比较明确的说明。2004~2005年, 我们在辽宁召开了教育技术培训启动会议, 编写了相关的教育技术教材。我们所编的教师初级版教材,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学设计, 以及教师怎样在课堂设计中选取资源, 充分使用媒体, 提升使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

记者: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看,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

刘雍潜:2012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颁布。文件站在战略的高度, 重新认识和整合了教育信息化的诸项工作。虽然规划中没有提及教育技术, 但是教育技术的工作被包含了进去, 而且是作为工作的重点被包含了进去。

教育信息化是有主导思想的和工作重点的。它也有针对的主要人群, 我曾做过一首小诗阐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 其中两句是:“能力提升是根本, 模式创新是核心。”指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展开的, 但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能力问题。教师要具备信息化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们要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校长要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三种人:校长、教师、学生。这就是根本。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比如, 教师既有信息技术能力, 又有教育技术能力, 但是如果还用原来灌输式的模式进行教学, 用新式的媒体进行“电灌”, 那么他就没有真正掌握教育技术的真谛。

记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11

加拿大荷兰学院创建于1965年,提供多种技术性职业课程培训。目前学院有教师350余名,在校学生近万人。荷兰学院是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的创始学校,有14个专业通过IS09001认证。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紧紧依靠市场发展,不断努力创新,坚持CBE教学模式,坚持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始终把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

丰富的课程设置独特的教学模式

荷兰学院的创建宗旨是“致力于创立一流学院,提供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支持学习者、企业和社区的发展”。学院下设成人社区教育中心、航空航天中心、评估建设中心、大西洋警校、大西洋技术中心、大西洋焊接和制造中心、夏洛特顿中心、加拿大烹饪学院、东部王子中心、高尔夫球学院、海洋培训中心、蒙加马利霍尔学院、驱动力中心、皇族中心、Souris中心、多尔顿中心、旅游业和烹饪中心、Montague中心等18个分部。

学院共开设了70多个专业,有种类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成人社区教育中心主要开设成人教育及ESL专业。海洋培训中心开设了桥梁资源管理、货物处理、动力配置、高精密声学配置、海洋工程、海洋导航、动力工程、推力设备、模拟电子导航等专业。大西洋技术中心开设了汽车技术、商业潜水、电子技术、机电技术和精密机械等专业。烹饪学院联合旅游业和烹饪中心根据本省特殊经济发展状况开设了烹调艺术、糕点制作、酒店及饭店管理,旅游管理等热门专业,受到了全国范围的好评。其他中心及学院设置的传媒通讯、体育休闲、健康社区研究以及计算机类的平面设计、交互式多媒体、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体育及休闲管理、商务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等专业亦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追捧。

CBE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全称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以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来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在专业的设置时,请相应的行业专家提出本专业需要什么技能,将各个技能开发成一个个的模块,并据此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模块测验掌握相应的技能。

加拿大荷兰学院作为CBE教学模式的创始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应用了这一教学模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均需要经历两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加拿大荷兰学院准备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学生讨论型课堂教学、演示型课堂教学以及preseniatiDn模式等4种课堂模式。四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广泛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学实践环节。在这一环节过程中,首先要安排特定时间的实习活动,即在部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到学院的合作企业中进行实践,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习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本技能后,荷兰学院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作,弥补知识或技能上的漏洞,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提供帮助。在寒假期间,学校还会部分赞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这一阶段不再有老师跟踪指导,希望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了解社会,拓展学生眼界。另外,学校还不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技能比较强的比赛,以选出合适的选手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技能水平。

雄厚的师资力量多样的经济援助

加拿大荷兰学院的教师大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第一线,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学院极负盛名的酒店专业为例,Eroll老师最早是Best Western酒店餐厅的服务员,而后从事酒店的会计工作,后提升为酒店餐饮部经理,之后才调入荷兰学院当老师;Gerry也是先在Delia酒店工作了15年,调入荷兰学院之前为酒店采购部经理;fire经历更丰富,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工,也是具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之后才调入荷兰学院的。

除350余名专职教师外,荷兰学院还不定期从省外或国际其他知名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聘请教师来校执教。荷兰学院的在校生还可以通过学院网站上专设的教师员工查询系统来查找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选课。

荷兰学院会计部门热忱的工作,以及多个合作企业和组织、个人的捐赠,使得荷兰学院的所有已注册的学生拥有获得包括4-H奖学金、Acadiachapter Bursary基金会等150种各种各样的奖金的机会。需要贷款的学生可以与学校主管贷款的部门进行联系,也可以登录学院网站链接下载贷款所需要的申请表,从而通过省教育部获得学生贷款。在荷兰学院连续学习24星期以上的注册学生还有机会获得爱德华王子岛省政府教育部门2000美元的省级助学金。另外荷兰学院技能与发展中心还会给某些参加特定专业的学生一定的经济补贴。荷兰学院学生会组织还可以通过与省内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部分勤工俭学的机会。

良好的学生就业广泛的国际交流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荷兰学院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率高达94.1%,很多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今年来自于各个行业的5名杰出代表获得了第一届荷兰学院卓越校友奖。

学生的就业需要是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动力。荷兰学院紧紧依靠市场发展,不断更新学校设施,聘请更加合格的教师,积极开发与就业前景工作息息相关的课程。荷兰学院的毕业生因为理论知识扎实和工作技能熟练而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好评。因为学院特殊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其较高的市场需求,很多毕业于荷兰学院的学生会再次回到这里学习更加先进的技术与技能,以谋求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

荷兰学院还为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安排了其他学习方式。荷兰学院与加拿大、美国的很多大学都签有协议。荷兰学院的学生可以选择在本校继续学习其他专业技能或者凭借在校期间相关成绩转换成学分进入其他大学进行学习并取得学历证书。其中2+2学历模式即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再通过另外2年时间的学习就可获得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本科学位证书。

加拿大荷兰学院+分重视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交流,与省内外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荷兰学院的学生可以凭借在校期间成绩转换学分进入这些大学进行深造。荷兰学院还与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类学院中的康尼斯加学院、南阿尔伯塔省理工学院等学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教育技术培训能力模式 篇12

一当前民警教育训练工作现状

目前, 公安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职能明确、形式多样的民警教育训练格局。但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 在教育训练的理念、内容、方式等各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对“教育训练”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教育训练”是两个概念的结合, “教育”与“训练”的指向不同, 涵盖的内容也有区别;教育偏重于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 训练则是指技能和体能等方面的培训。之所以首先强调教育和训练的不同, 是因为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教育、训练混为一体, 从而导致重教育轻训练的后果, 警务理论与实战相脱节;而该训练的内容却总是轻描淡写或流于形式, 仅得些皮毛。显然这种教育训练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公安工作的要求。

2.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导致针对性不强

通过分析近几年民警教育训练工作的得失, 发现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多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另外, 对基层民警执法中存在的能力弱项, 缺乏系统的调查分析, 忽略了参训学员的实际情况, 没有考虑他们已有的法律知识、警务理论和实践经验, 致使教学与公安实战存在差距, 对警察的执法活动和警务工作缺乏明显的指导作用, 针对性不强。

3. 教育训练模式偏离了能力培养的目标

以岗位职业能力和执法需求为核心的公安教育工作, 由于对“加强公安机关规范化执法, 提高警察综合执法能力”的要求存在着一定模糊认识, 加之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训练计划, 因而在课程设置、内容选取和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 各公安院校各行其是。有的直接套用公安学历教育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核心, 忽略了技能的培养;有的采用岗位培训的模式, 以“缺什么、训什么”为主, 技能训练过于单一, 致使学员的综合执法能力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严重偏离了警察能力培养的目标。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有效性, 师资力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第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近几年虽然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有了较大改革, 积极尝试“案例评析”、“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 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等手段;但由于使用的目的不明确, 时机不适宜,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导致针对性不强、方法单一, 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 师资力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目前公安院校教师多数是刚从院校毕业的, 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经验欠缺。而聘请的教官虽然实战经验丰富, 但是理论知识欠缺, 难以将实践经验予以总结、提高;加之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 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如何创建符合民警教育训练规律, 适合公安机关实战需求, 提高警察综合执法能力的教育训练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二警察执法能力的构成

从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来说, 警察的执法能力也就是警察的职业能力。它是由“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殊能力”构成的, 其中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殊能力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

1. 警察执法核心能力

它是警察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适用于各个警种岗位, 是伴随警察职业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

第一, 方法能力, 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既是警察的基本发展能力, 也是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第二, 社会能力, 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奉献与冲突, 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它是警察执法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 警种岗位通用能力

它是警察履行不同警种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概括而言应具备三大基本能力:公安信息化应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规范化执法能力。这三大能力构成了当代公安民警的基本能力素质结构。

第一, 公安信息化应用能力。 (1) 能够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由于公安信息化开启了信息智能研判, 能够有效地对现有信息应用系统进行整合, 实现了信息高度共享, 已成为实现社会治安动态管理以及有效主动侦查、快速反应、精确打击的杀手锏。 (2) 它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公安事业要有新发展、新突破, 就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 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更离不开公安信息化。 (3) 为破解公安事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途径。一方面解决了警力严重不足问题, 通过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 既可为基层民警松绑减负, 又可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另一方面解决了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通过“公安网络协作平台”、“情报信息平台”等, 可以实现网络查询信息、网络串并案以及网上追逃等, 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极大地增强了警务效能。

第二, 群众工作能力, 是指运用沟通交往、调查研究、说服表达等职业社会能力而达到职责目标的能力。它要求警察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 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 体现了“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要求, 是全体警察的必修课。

第三, 规范化执法能力, 是警察完成特殊岗位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行政和司法能力, 强化规范化执法能力的训练, 核心是“规范”, 要不断强化警察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增强规范执法理念, 严格规范民警在执法中的言行和程序运用, 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执法的能力。

3. 岗位特殊能力

它是指公安机关特定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是不同警种和部门履行职责并完成岗位目标所应熟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如刑事办案能力、治安行政能力、应急执法能力等。

三警察教育训练模式的创新

1. 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

第一, 培养目标应与岗位需求的有机结合。民警教育训练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突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战性, 为此模式的设计应始终围绕提高警察执法能力这一主题, 将培养目标与警种岗位能力有机结合, 筛选出与公安实战需求有直接关联, 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知识内容;突出警察综合执法能力培养, 构建起科学、实效的民警教育训练体系。

第二, 突出“一警多能、综合执法”。警察执法能力是警察实施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 是其政治素养、法律知识、公安业务、警务技能、执法态度以及各种工作方法和社交能力的整合。随着公安执法工作的日益严峻和警务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基层公安机关的警察必须具备“一警多能、综合执法”能力;为此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警察执法能力多样性、复合型的特点, 以及对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拓展需要。

第三, 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模式的设计应打破传统的“课堂为主、教师中心、灌输驱动”模式, 代之以“课堂与实践并重、实践为主、学习者为中心、探究驱动”的教学模式。

2. 合理选取培养模块

按照警察执法能力的构成要素, 结合模块化教学的要求, 对警察教育训练的模块进行合理的选取。

第一, 基本能力模块。本模块有八个训练课目:公安群众工作能力、公安调查研究能力、公安沟通交往能力、公安说服表达能力、公安应用写作能力、公安基本勤务能力、公安信息化应用能力、公安通信基本能力。

第二, 侦查能力模块。本模块有五个训练课目:受案立案规范、现场勘查、案件侦查、侦查措施运用、常见案件的侦查。

第三, 治安能力模块。本模块有五个训练课目:治安案件办理规范、派出所警务规范、社区警务建设、社区治安管理。

第四, 应急处置能力模块。本模块有四个训练课目:“110”接处警、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操作、常见警情处置、重大警情的处置。

第五, 综合能力训练。本模块有五个训练课目: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打击邪教组织、反恐防控、社会丑恶现象治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 构筑科学的民警教育训练体系

第一, 根据警察执法能力和警种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公安执法的标准和警务工作要求, 针对警察执法能力的构成要素, 将课程分解成若干教学模块;再按照各类警种培训班的具体要求, 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使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过程之间, 建立直接、清晰的对应关系, 充分体现民警教育训练应用型的特点。另外, 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 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 使专业实践与执法技能的训练课时, 基本保持在总学时的50%左右。

第二,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参训民警的特点, 充分运用讨论交流、案例评析、模拟情景、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策划和导演作用, 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教与学、“练”与“战”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演示、评卷阅卷等;借助公安网和校园网, 开拓网络教育平台, 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能。

第三, 模块化合成训练。针对不同警种所需岗位技能的要求, 突出实践教学的成分, 按照公安机关警务工作和执法办案的程序, 将教学内容开发成不同的模块, 并在各个模块的基础上, 精选出各类典型案 (事) 例, 创设贴近实战的教学场景, 将各个模块涵盖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 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临场实战能力。

实践证明, 只有紧紧围绕提高警察执法能力, 不断进行民警教育训练模式的优化, 才能有效促进现代警务机制改革,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更好地服务公安实战和公安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野生用材树种下一篇:FDI技术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