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2024-11-01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共12篇)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1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 师范类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育、输送具有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合格的教育技术能力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需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以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为导向, 参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标准, 来构建师范学校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 不但要重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更要注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及科研方法的培养。以下主要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两个方面为师范类高校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师范类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课程设置

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 将师范类高校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5个部分。

(1) 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

(2) 公共选修课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哲学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 拓宽自身知识面。

(3) 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语言、模拟电路、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学习理论及应用等。

(4) 专业必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传播学等。

(5) 专业选修课程: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图像处理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虚拟现实、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2.培养方式

根据我国对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发展要求, 笔者认为, 在大学入学第一年, 应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各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Word、Excel、Power Point等基本办公软件。

进入大二, 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 要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 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能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大致的规划。学习各种多媒体软件, 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选择学习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技术, 保证精通一门技术, 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大三应该学完专业必修课程, 重点学习教学系统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做出科学评价, 强调对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这种现代教育设备, 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 反复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见习, 实地观看一线教师教学, 或通过观看、评析优质课程视频, 体会课堂教学的技巧, 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 应根据自己选择的就业方向, 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要想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就应该加强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充分利用实习机会,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锻炼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在职培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促进其更加便捷、高效学习的工具, 是为了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因此,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教师培训提供必备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 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以下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三个方面详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具体措施。

1.培训内容

(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使教师能够认清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培训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使教师能够正确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开展教研活动;适当增加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与技术应用有关的道德法规知识。通过加强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 使广大教师真正体会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 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 将计算机组装、维修, 机房联网, 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维护, 学校网络中心的建设与维护等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对基本办公软件、课件、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应用软件使用技巧的培训, 并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软件开发、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校园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技术的培训, 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与同事、学生交流。保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能力, 硬件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

(3) 新课程标准内涵。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还要保证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 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信息技术教师, 更应具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能力, 将这一理念合理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质, 并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 培训方式

(1) 依据差异, 分层次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 他们所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存在差异, 不同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也存在差异。因此, 在培训之前, 有必要全面了解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班分组培训, 将相对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教师分在同一班级, 对某一方面知识有共同需求的教师分在同一小组,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 以期提高各层次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2) 多种培训方法并用。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 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解决路径的学习, 可以通过观摩优质教学视频、探讨真实教学案例、提出实际教学难题, 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交流、研讨, 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研修活动, 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使培训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教师能够准确地领悟问题解决的思想及所隐含的创新意识, 较好地掌握培训内容, 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 进行多元培训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在培训过程中, 通过问题引导, 激发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通过自我反思,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2) 总结性评价。充分考虑培训教师在参加培训前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表现, 通过实施说课、教学设计环节, 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能否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环节, 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掌握软、硬件设施等的安装、使用、维护技能。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 动态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而这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培养应该面向中小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既要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要注重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动力。最终目的是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创造全面提升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广阔空间, 促使他们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2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学习。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信息时代的挑战与变革,通过学习,我将结合本次的培训,在以后的工作中,转变思想,将我在这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热爱的工作中去。在这里,我要积极参与,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水平,转变角色。做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上真正的提升。

在这里,我了解了中国的教育顶层化设计、教师信息技术应力标准解读。现代信息技术深刻的改变着时代,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要转变观念,现在需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而不再是以前的只是与学科整合,我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中去创新。那种认为“狼来了”的思想必须得以摒弃,我要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用教育信息化破解中国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以前我使用信息技术只是效率的影响,现在我使用信息技术要使教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改变教与学的地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经常用、普遍用、教学用。学校、家庭承载教育信息化的设备还不足,有了理念的先行,先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在需要应用时就会很快适应、很快融入时代潮流。

经过培训,我懂得了作为一个好的培训者,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场(龙头),华丽的承接(金身),圆满的结束(凤尾)。一个实在、实用的讲座,这些都有待我的实施。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培训者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希望对以后的培训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老师,我最重要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微课以及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这些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更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里,我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的方法,学会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及课件制作,我学会了制作微课,对于微课的应用来说,技术只是形式,内容才是核心。微课的路在于与学科结合,内容结合,作为微课的使用者,应该既要懂必要的信息技术,又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但信息时代教育的变革是相当快的,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认识它,技能上掌握它的制作,适当的加以尝试,当条件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的应用它,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教师    专业技术能力    培训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用工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培养职业领域操作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因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决定了教师不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011年7月25日,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正式批准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成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电气应用技术系机电技术专业为示范专业。笔者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项目负责人,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师资的实际情况,按照示范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等要求,在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关心帮助下,自2011年7月以来,两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现状分析及培养目标

笔者首先摸清教师队伍的结构:专业、学历、职称、教龄、专业能力等。我系现有在职专业教师35人,其中有学科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16人,教职工队伍稳定,人心思进。但同时,许多专业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技工学校的要求,存在着学科结构不合理,青年骨干教师支撑点少,尤其是教改科研意识较弱等问题。笔者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教师分期分批有序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举措

(一)大力推进教师企业赴实践工作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强化技能教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首先要求中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有“技师”的实践技能。

目前,我校正在逐步建立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遴选确定一批校企合作成效较好的企业,作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基地,学校每年安排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以及与企业合作研发产品。两年来,我系安排专业教师共35人次,先后赴甘肃金川集团、广西南南铝业、广西华银铝业、广西柳化集团、广西田东石化总厂等企业实践锻炼。

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了解到很多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制,把企业最新科技、最新设备、最新工艺及现代管理理念及时带到学校,充实于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为学校的发展及决策提供参考,使我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用人效率,提高我校就业率。

(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开展培训

1.充分利用资源,请专家来开展讲座

从全国各地邀请著名专家,聘请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及外校有资历的教师来校讲座。聘请广西大学教授、广西机电学院教授、广西工学院教授担任我系骨干教师的导师,结对指导教学。通过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

2.逐步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从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机构引进优秀的兼职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

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这些行业骨干“请进来”,可以对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熟悉很多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体制,让行业骨干与专业教师优势互补。

3.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对专业教师开展专题培训

邀请南京旭上公司、上海宇龙公司、浙江亚龙公司、广西南化集团、广磷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对专业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参训教师共125人次。

(三)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

1.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出国参观与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中国台湾参观与学习,通过学习和参加会议,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知识,更清晰地了解外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学习和借鉴外校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的好的做法。

2.选派骨干教师赴高校学习、深造,接受国家相关部委或行业组织的国家级培训

先后选派5名教师到不同的高校学习不同的专业,教师们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有关职教理论的新知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学习现代最前沿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师德水准,更新了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借鉴,少走弯路,对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参加多形式的实践培训项目,夯实了专业技能,拓宽了专业知识结构,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员之间通过交流和讨论活动 ,了解兄弟学校发展的状况,也获得了很多好的成功经验。

3.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机电新技术、考评员、PLC、智能楼宇、DCS、电气安装、电气自动化培训等活动,参训教师共26人次。参训教师在培训之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索教学新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课改行动,不断进行实践,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提升。

(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活动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必须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参加竞赛,对于辅导老师也是一种挑战,这个过程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成效

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与其他教职工共同配合,较好地完成了本项目示范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师培训工作圆满完成,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教师积极撰写培训体会和反思,达到100多篇,并进行交流;同时,发表期刊论文50多篇。

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活动,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2个,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我系教师在科研等领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提高和发展,收获累累硕果。其中,我系教师研发了“糖汁锤度在线检测装置”, 经在广西防城糖厂使用一年后,客户评价特别高,该项目申报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同行技术空白。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高黏稠浆料密度在线测试装置”则获得了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系教师研发的“正压滤清空气发生器”获得了一等奖。

2013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团对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评审,“高黏稠浆料密度在线测试装置”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也顺利地通过了评审。

【参考文献】

[1]高利容,王叙红.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7(01).

[2]陈伟.探索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J] .职业教育研究,2010.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4

1 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

1.1 高职与高职教师

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为“高职”。随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高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结合体。高职院校把培养生产型、管理型、服务型人才作为目标, 以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修养, 熟练操作技术, 侧重于动手能力与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重视实操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高职教师为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

1.2 高等职业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着其亮点之处,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性教育, 而本科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具有合格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 能更好的适应是会提供的实操岗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好的全面走向现代化。技能型教学培养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授的知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 在授课以及实操环节上, 注重的是传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和工作流程;二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实际的工具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三是人才培养通过各种现实基地或者虚拟实操, 将教学任务融入到社会的实际职业中。总之, 高等职业教学就是一种以实操为主, 以理论为辅的教学[1]。

1.3 教育技术能力

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 目前对其定义比较的广泛,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一春认为教育技术能力, 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 适应时代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高职教育技术能力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共性和高职的特性结合在一起。现存研究的一些的文献中未能明确的、全方位的点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所具有的个性内涵。额外还有一些相似的概念, 如“高职教师信息素养”、“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虽然表达不同, 但是其宗旨都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突出教育与技术能力。这里选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核心概念, 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整合。

2 高职教师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高效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凝聚力弱

根据系统关理论和教育信息生态观,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高职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一个子要素系统, 因此, 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等其他部门间的协作机制。“教育技术”与“校园管理”不分家, 管理部门在支持教育技术的提升以及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与校园各个单位只有对教育的技术的改革进行配合与协调, 才能够更好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但是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 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各自为政, 各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工作, 不够重视部门间凝聚力的培养。特别是院校主要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低, 教育的单位部门只偏重教学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导致其教育技术水平止步不前。总体上说, 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亟待建设与调整, 各部门职责亟待明确, 部门间理念亟待进一步耦合。

2.2 高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低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意识较差, 而且对于如何技术能力的方法、目标比较模糊。与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地区较偏的职业院校的教师技术能力本土化不足, 导致高职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些概念、教学的模式以及要求认识不到位, 在这种环境下, 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是无所适从的。其次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拓展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高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因此, 高职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授课时候, 就会自然而然的很难抓住对高职教学、高职学生的特质, 在课堂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再者, 在现在的信息化变迁的社会中, 掌握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将决定教学的质量, 在一些高校中, 特别是稍微年长的教育者, 他们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恐惧以及抵触的心理, 他们因陈守旧, 仍注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样不但不能提升教育质量, 更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必然会与习惯于“信息化社会”的大学生的活跃思维产生矛盾。

2.3 教学实践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硬件软件环境存在问题

实践是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的标准,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的培养与考察。教学的实践, 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升, 更是整块教学过程的核心与焦点, 教育的实践条件更是离不开教学硬件、教学环境、教学信息资源以及相关教学人才的。硬件环境方面, 高职院校的一些基本设施比较齐全, 基本覆盖了网络多媒体教室以及远程教育的培养, 这些硬件条件是基本符合数字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的。但一些高校的实训基地以及虚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仍不足, 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一些电子阅览室, 其资料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 仍赶不上教育时代的步伐, 一些数字图书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设备陈旧, 形同虚设。这样一来, 不但耗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外再教学的资源共享方面, 严重缺乏共享资源的平台, 引进少, 开发难, 一些资源的开发、认证体系不健全, 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不够, 直接的影响到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3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学校层面要全面落实高职教师技术技能的培养

要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好的认知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高职信息化作一个全面的公开学习了解。高职教师要对教学技术的本质概念、教学的模式、相关的知识内涵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要从本质上明确提升教学技术对教学质量改革发展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以及物资, 在明确发展教学技术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质, 抓住核心, 与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方向相结合, 改革教师培养制度, 要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养, 并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查。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学技术大开展, 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注重以学生为本,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倡导教育技术职场教学质量理念, 顺利开展教学能力技术的提升工作。

其次,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它是由信息技术、流程再造、人员组织、内外环境因素构成的,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与这些因素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方面, 紧跟时代步伐, 从加大教师的知识存量入手,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另外, 改革原有的教育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把原本有效机制与教师教育技术相结合, 提升教学的综合能力水平。

最后是要提升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评估。教育成果的绩效评估, 指的就是对教学的各个阶段, 以事实为依据, 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考核。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及时的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更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的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技术培养。

3.2 加大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部门间的沟通, 增强凝聚力与内部驱动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关的部门非常之多, 而且每一部门都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要实现教育技术培养的跨越, 信息的沟通与协调是必经之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涉及到教务部门、教师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的合作与沟通, 对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提升至关重要。在部门间的工作开展当中, 部门之间必须要打破信息的堡垒,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的凝聚力。

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还要明确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对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高职的教育技术实践与高职的教学规律相结合, 对提升教育技术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显得极其重要。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大力的宣传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以及效能, 通过现代的媒介工具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进行大力的宣传, 倡导高职教师, 特别是年轻新一代教师要积极响应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以一股年轻的力量推动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在校内, 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报纸期刊、宣传栏、讲座培训等有效形式, 对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交流, 使得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深入人心, 达成共识。对于一小部分的老年教师, 要积极引导, 耐心疏导, 对中老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师技术培养的讲解, 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改革、不愿改革的消极心理, 缩小与学生之间接收信息量的差距。

3.3 加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建设步伐, 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建设离不开数字化与电子化, 校园的电子信息化的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校园的教育水平以及技术水平。高职院校要时刻按照国家的教育相关规定, 与时俱进, 按照实际的需要, 更新教学设备, 例如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网络视频教室等。另外, 高职院校中的一些精品专业、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实操性较强的专业必须狠抓以信息技术为纽带,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实训场地和虚拟实训大厅建设,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专业潜能, 为提升教师技术能力奠定基础。

学校等教育体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教师配置教学专用的笔记本电脑, 在要求教师熟悉电脑操作同时加大学习电脑知识, 所花的经费纳入政府用于教育建设的财政专项支出。在对教师教育能力的培训方面, 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能定位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对象不单单限定于教师, 对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行政人员都要进行适当的专业化培训, 并且制定相应的培新计划与目标。对于教师的培训, 重点在于转变其教育思想观念,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而不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 要更加注重信息化的更新以及资源的共享, 提高管理的效能;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 要注重知识存量的扩大, 并且加大技术交流;对于行政人员, 要侧重于理念的更新, 注重数字化空间的提升以及对教育人员进行适时考察。

3.4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首先衡量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 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设立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 能够更好的去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现代化、技术化、制度化的稳步发展。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 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 通过监督评估, 及时发现高职教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相对应的修补, 能够更好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制度, 建议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该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专业特色、精品专业的申报审批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取得卓越成绩的要及时加以表彰, 以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的热情度, 另外大力开展教学开放、市公开课、示范课等评比教学活动, 积极响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促进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锋.突破高职师资瓶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N].中国教育报, 2008-08-08.

[2]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5:200-280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总结 篇5

郑州市第128中学

依据航空港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实际要求,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都达到了基本标准,并超越完成了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目标,各项指标达标。现将学校培训总结如下:

一、理念的转变

1、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老师们认识到了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1、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学校90%的老师们掌握了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意识到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如一些视频对“办公软件综合应用”的解析和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设计”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教师们不断的看课,研读,实践,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三、开阔了交流空间

1、远程研修教育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通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学习,直到完全巩固。更加便于对每个知识内容的融 会贯通,使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成为现实。

2、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数学、探迷惑,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平台,使老师们的距离变得更近、更方便交流。

3、通过看视频,视频答疑让老师们有了一次与专家学者进行近距离探讨问题的机会。在答疑过程中,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对老师今后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的解决课堂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让增长了见识。通过观看答疑,得到了很大启发,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为今后的教学中提供了更好的方法游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受益匪浅!与专家老师交流,在班级论坛中发帖、回贴,进行论坛研讨等活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四、注重了细节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提供了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五、更新了教学方法

此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农村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六、增进了老师的友谊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的同时,在班级论坛学习交流时与区县内县外相识或不相识的同行朋友进行网上探讨。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也通过同行的帮助,解除了在教育教学的许多困惑。“发帖、回帖”充分交流阐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感想、心得、体会,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真挚交流,增长了教师的见识,增进了老师之间的友谊。

提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篇6

非洲全球电子学校和社区行动与非洲的17个国家建立了业务关系,且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部开展了合作,为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制定战略和执行方案。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欧洲,说服教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花费了很长时间。我们花了几十亿欧元在这个项目上,且从中意识到,可以将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整合起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育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在非洲尤其重要,因为非洲正在努力增加教育机会,而非洲的教师数量比较少。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高效、适当地整合将带来很多成功,解决很多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分阶段的培训。

我们所采取的框架叫做《数字学校框架》。该框架主要是为校长进行职业发展的培训。要想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个学校系统的使用,必须获得校长等管理层的支持。该框架还注重方法和流程,即在为学校进行规划的时候,应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任何好的战略都需合作才能得以很好地实施。因此,战略制定者应与校长磋商,获得校长的支持,从而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该框架与我刚才提到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一样,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为初级阶段,然后进入比较成熟的整合阶段,最终促进数码学校的建立。这是一个总体框架。

我们实施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项目规模不大,大概有20所肯尼亚的学校、20所坦桑尼亚的学校参与。最终,我们打算将该项目扩展至200所学校。目前,很多大学更关注对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效率方面的研究。持续的评价、测试非常重要,即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能展现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今天,我们探讨的议题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背景有何差异、课堂教学规模有多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多考虑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潜力无限,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拥有较强教学能力、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开放的学习环境。

我们应不断拓展学校以外的学校环境,并鼓励年轻人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这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将会真正帮助年轻人适应21世纪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在一些示范项目,以及一些面对面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活动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非洲的角度看,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学生应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很多不同层面,能够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7

1)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日趋增多;

2)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速度加快;

3)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内部化倾向更加明显;

4) 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转变。因此, 新的背景下和形势下, 如何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成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1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1.1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概念于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被首次提出, 会议把国家之间的技术输入与输出统称为技术转移。美国哈佛大学的布鲁克斯 (H.Brooks) 1968年曾给技术转移下过一个定义:技术转移是在一个团体或机构中发展起来的、合理体现在其他团体或机构所做的事情中的知识。

学术界对于技术转移一直有不同的理解, Gee (1981)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认为技术转移的目的是给新的使用者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技术新应用。Kodama (1986) 认为技术转移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的技术的能力的一种转移。金麟洙 (1998) 通过对韩国200多家公司进行研究表明, 有效促进并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并有选择地进行技术学习, 是企业实现从模仿到创新转化的关键。

1.2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

国外学者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Wang&Blomstrom认为, 跨国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 东道国企业也能意识到技术溢出的存在, 两者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技术溢出水平, 从而产生技术溢出正反馈。Kapup、Ziss等人都利用博弈分析模型对厂商间的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以及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Mattooa、Olarreagaa与Sagzic建立了一个古诺竞争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不同的投资方式对技术转移的影响。他们认为, 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 跨国公司不同的进入模式决定了跨国公司对子公司的最优技术转移, 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改变本地企业在合资公司的占股比例从而诱使跨国公司选择对东道国有利的投资模式和更高的技术转移。Kokko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一项实证研究认为, 技术溢出是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也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彭纪生、刘春林认为, 时至今日, 跨国公司仍然在先进技术领域执行着严格对华封锁政策,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及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举措, 对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提升作用非常有限。冼国明、葛顺奇通过对跨国公司的R&D投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得出, 东道国企业应利用跨国公司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谢富纪、郑绍濂构造了FDI (对外直接投资) 技术转移系统模型, 并以此分析技术转移机制以及对东道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王子君、张伟利用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的扩展模型研究发现, 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讲, 技术许可比FDI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更有效。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影响上, 并未就如何提高东道国 (以我国为例)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给出具体对策;同时,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背景和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 本文主要在这方面作出一定补充。

2 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2.1 加大R&D投入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R&D投入。1999-2010年, 我国的R&D支出稳步增加, 从1995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上升到2010年的1.76%。2011年,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近3年来在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R&D支出百分比也在逐年提升见表1。R&D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较快地实现技术进步, 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

注:资料来源于巴特尔研究所 (Battelle) , R&D杂志。

2.2 跨国技术转移

仅仅靠加大在R&D方面的自主投资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还可以依靠外部技术资源, 通过技术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些年, 中国不断加大R&D的投入,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成效显著。但是,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 我国用于自主研发的资源还十分有限, 仅仅依靠这条道路想要赶超发达国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在现阶段, 依靠技术转移来实现技术进步仍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2.3 技术学习

跨国公司技术知识转移能够给本土企业带来技术与知识的存量, 但是这些技术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术能力, 关键在于技术知识的特性使得静态的知识不能变成动态的能力, 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技术学习对转移的技术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进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3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所面临的困境

3.1 我国R&D投入总量大, 但强度不够

虽然我国已于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的数据显示, “十一五”期间中国R&D投入强度未达到原定的到2010年提升到2%的目标, 实际上只达到1.76%;这与发达国家R&D经费占GDP比重2.5%的比值仍有较大差距。

3.2 技术引进道路曲折

技术引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直接技术购买, 如重大装备、先进技术等;二是通过FDI或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3.2.1 直接技术购买

在直接技术购买方面, 中国逐渐形成了技术进步的“三段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 即把重点放在技术引进上, 同时希望通过引进来提高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 最后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需要并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着大量学习外国技术的需要。但是由于存在盲目引进、轻视消化吸收等原因,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后, 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技术能力, 有的甚至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中国工业技术升级的严重技术依赖。随着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条件, 技术引进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 技术革新速度的加快, 技术复杂程度、集成程度、模块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利用专利、标准、品牌、知识产权等手段进行技术保护和技术封锁, 使单纯依赖技术引进的道路越走越窄, 技术引进的成本也越来越大。

3.2.2 FDI技术溢出和跨国技术转移

在利用FDI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方面, 中国提出和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 并使得FDI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以市场换技术”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知识转移, 实现学习、掌握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最终提高技术能力,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大幅提升。近年来, 中国吸收了全球FDI总量的近10%, 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现实的发展却不乐观, 30年的实践证明, 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成效并不显著。因此, 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资本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却没有得到先进的技术。

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我国已实施了“商标法” (1983.3.1) 、“专利法” (1985.4.1) 和“著作权法” (1991.6.1) , 它们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法律体系。纵观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历程, 不难看出,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几次修改完善都是在受迫的国际环境下完成的, 而且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所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主要为外国人、外国企业。我国只是知识产权的使用大国, 而非知识产权的创造和拥有大国, 本土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无论从制度建设, 还是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4 跨国技术转移背景下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增强R&D投入强度

在增强R&D投入强度方面:

1) 调整R&D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 主要在于增大国家对R&D经费投入和增大基础性研究经费在整个R&D投入中所占比重;

2) 鼓励企业增大R&D投入, 从目前来看, 我国企业R&D投入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3) 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协调各类科技活动主体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2 加强产学研合作

当前, 产学研合作由过去的“产、学、研”三方发展为“政、产、学、研、用”五方, 它是在过去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与面更广、联系更紧密、效果更好的一种新形式。通过产学研合作, 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大学、政府和科研院所的各类创新要素, 引导创新人才、经费、项目和优惠政策向企业集聚;可以极大地扭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科研经费不足和技术落后的局面, 加快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步伐,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学研结合是企业科技创新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先进的技术只有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 渗透到企业具体发展的需求中去, 转化成有市场需求价值的有形产品和服务, 才能体现科学技术的真正价值, 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4.3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研发机构可以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对企业的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可以对企业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开展人才交流和合作, 为企业培训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供研发、设计、试验、测试等服务。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重点,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能够带动相关行业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 抢占产业制高点。

4.4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可以提高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从而带来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技术知识。我国企业应从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具体措施的实施运用等方面着手,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实施、制度建设和运用实施, 保障技术转移顺利实施。

摘要:跨国技术转移环境下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阶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保障条件。在总结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跨国技术转移背景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跨国技术转移,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琳, 穆光远.2012年全球R&D投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8 (5) :99-100.

[2]许春明, 单晓光.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关系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7 (12) :4-8.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8

数学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数学教学事件、教学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表述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发觉或揭示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数学教育叙事研究的进行要求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学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 既要有对整个数学教学环节的关注, 还要有对某个教学细节的评价和反思,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教学冲突、自己的教学顿悟和思想火花等都是问题的可靠来源。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数学教师要经历“施教--发现问题--评议及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数学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时, 不仅写出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处理办法, 还要写出理论依据, 尽量详细地描写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思想动态、应对策略等。

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篇9

●提升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授《伯牙绝弦》一课, 上课时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让优美流畅的琴音慢慢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同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背诵课文, 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 教师借助图像展示、感悟朗读,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了课文内在的和谐之美。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例如, 教学《花钟》一课时, 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花钟的含义, 教师可用PPT课件展示各色鲜艳的花朵, 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花钟是如何定义的产生兴趣,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使其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 利用多媒体提供一题多变训练, 一题多解是命题角度的集中, 解题方法的发散;多题一解是命题角度的发散, 解法角度的集中;而一题多变是命题和解法的同时发散。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短时间内完成多种解题方法, 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3. 展示数形结合探究新思路

数与形是数学大树的两大主干, 它们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可以避免许多复杂的计算与推理, 又可以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运用多媒体动态化展开长方体的表面, 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由哪几个面组成, 进而明白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辅助教学深化记忆

记忆的保持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 促使学生记得快, 记得久, 且容易再现。运用信息技术以动态效果呈现出教学信息, 可以补充教材内容视觉信息不足的缺憾, 使教材呈现的信息更加具体生动。从具体的形象记忆为主导, 逐步发展到抽象的记忆, 还可以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使有趣的知识、动感强的内容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被记忆。

●优化教学过程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旗教研部门组织学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口算、填空、判断、选择、画图、改错、问答及综合题型训练, 节省了画图或板书的时间, 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将知识讲解得更透彻, 学生理解得更清楚。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 遇到新鲜事物会非常兴奋, 思维容易发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他们在喜爱的Flash动画中学习, 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积极听教师讲课, 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提升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篇10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0日

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而创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创业能力是成功创业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 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 努力办出特色, 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明确指出, 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即:“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和主旋律,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

(二) 创业能力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社会性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难题, 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推动力。

(三) 创业能力培养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渠道。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前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创新、创造和创业, 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才成把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强国, 跻身于创新型国家之列。

二、管理类专业学生特点

为了了解管理类专业学生特点, 以河北农业大学 (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 以及理工科、生命学科等专业) 学生为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了调研, 共发放问卷300份, 其中管理类专业学生180份, 总计回收287份, 剔除无效问卷9份, 有效问卷278份,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到92.7%。根据调研资料可以看出, 管理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类专业学生具有明显区别。管理类专业学生相对于理工科、生命学科等非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 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而言, 他们回答老师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 思维更活跃, 思维方式偏向于发散思维, 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强;对于创业是否有兴趣这一问题, 管理类专业学生回答“很有兴趣, 一定要尝试”和“比较感兴趣, 有机会的话想去尝试”的比例达到了75.33%, 而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选择这两个选项的比例仅为42.56%, 可见管理类专业学生相较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更强;通过访谈发现管理类专业学生课外活动更加丰富, 原因在于管理类专业课程负担相对于理工科、生命学科等学科专业课程负担较轻, 自由时间更充裕, 这就给管理类专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包括一些创业性质的活动) 提供了时间保证, 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提升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 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 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 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要求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等等。因此, 各高校应牢固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 开设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载体, 高校应开设不同类型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等,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有了创业的兴趣之后, 还要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并进行创业实践, 以提升学生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率。创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如表1。 (表1)

(三) 加强创业能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创业能力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 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历, 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各高校应加强创业能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职业培训, 使之具有驾驭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能力, 将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送到企业锻炼, 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实践教学经验;另外, 聘请企业中的创业者、优秀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 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四) 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依托, 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后的产物。2012年河北省保定市高新区牵头, 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金融学院5所大学共同组建了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 作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实践基地,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优势资源, 搭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平台。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自由时间较充裕, 可组织其到大学科技园进行参观学习、实训实践, 感受创业氛围,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项目。

各高校都建有科协等类似创业社团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ERP沙盘模拟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种学生科研项目, 这为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渠道, 而每一类项目都会用到管理相关专业知识, 因此管理类专业学生可广泛参与到各类项目中, 高校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项目, 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武世兴等.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11.4.

[3]王杜春, 王畔畔, 迟凤敏.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状况调查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6.

[4]李琼.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及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11.12.

浅谈提升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 篇11

一、我国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成效是衡量课程改革能否获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与实践中“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单一的、只重选拔甄别不重发展潜质的评价制度,相对固定化、封闭性的教学目标,长期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旧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从更深层次看,则是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外课堂教学的一个鲜明对比是:中国教师面对国外课堂上激烈的争辩、活跃的气氛、没有结果的结尾,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能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和正确的结论吗?国外教师面对中国课堂上教师的谈笑风生、学生的对答如流、缜密的过程设计和精确的时间分配,往往也是一脸的茫然——既然是学生都懂了的问题,还有必要教吗?

对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取向,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和评价观。那么,怎样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求得教学的有效性?这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及相应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即教师教育教学力的不断提升。

1.消除教师教学观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内化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行动的理念只是一场梦,没有理念的行为是一种简单的浪费,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世界。”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仅仅是走向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因为观念的变革与否、转化程度如何尚有待于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检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认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由教学的‘权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却与他们奉行的价值观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去甚远,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教师教学观认知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这就提醒人们,在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观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时,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其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内化。

2.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重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实质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种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中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存在,缘自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颇。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1)使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理解探究之地。惟有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发展空间和积极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蕴涵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在交往、互动、对话中获得事物意义的积极建构。对课堂教学而言,交往即意味着对话、参与;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3)让教学走进日常生活。当课程核心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也就为学生日趋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创设了重要前提。而欲真正实现这一回归,重要的一点仍在于教师能够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兼具多元文化的敏锐视角

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培训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而未来课堂上的知识将由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三个方面组成,能否有效地激活学生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进而提高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的质与量的水准,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程度。倘若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面和宏观、多维的教育观,那么面对学生一系列的质疑、争论,教师将难以真正发挥指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并非仅就本学科知识而言。新课程改革呼唤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能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值得强调的是,三者之中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方面。纽曼(Newmann)和威尔治(Wehalage)在对美国1500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质量和成功的教育不依赖于技术、实践或者设备,而是依赖于基本的人性和社会的资源。卡尔·明格也曾说过:“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专业情意的培养。

此外,身处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时代,随着国际间、地区间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对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基于与学生交往的需要,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教育的现实要求。对此,费奥斯坦和费尔普斯在其《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多元文化的敏锐视角意味着:(1)为了决定学校教学的最好方法,教师需要知道本国对多样性是如何阐释的;(2)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把握一些相关术语及词汇;(3)教师必须了解班上的每一种文化和他们的不同特征;(4)教师应该学会与不同于自身文化的人建立一种工作联系或朋友关系。当然,美国作为一个具有众多移民的国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我们不能因此拒绝作出必要的、适度的选择。

新的课程带来新的教育,新的课程改革必然体现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反映出新的价值取向,并使高中教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如果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重新塑造以及相应的教学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将很可能流于教材的更替从而削弱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所以,努力缩短高中教育教学中理论愿景与现实的差距,应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作者单位分别系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论主提升设备生产能力技术革新 篇12

主要更新改造项目如下:

1 绞车调速改造

主井原电控是交流TDK-A型, 更改为直流JKM3.25型。原电控调速方式采用串入电阻方式, 由于调速不稳, 全靠绞车司机的经验进行掌握, 所以经常由于操作原因影响生产, 更换为直流电控以后, 调速全智能化、调速平稳, 整个减速过程全由自动控制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故障。减速时间可以节省6秒, 详细见图1。

同时绞车改造为直流提升后, 吨煤节能平均1度电, 仅电费一年节约100余万元。

2 箕斗卸煤方式改造

箕斗卸煤方式由原来的向外翻闸门JDS-12/110-4改成向内顶闸门JDS12/135-4, 内顶式闸门在卸煤时可以向上滑动开起闸门, 使闸门不裸露在外侧, 这样改造不仅可以避免因为闸门关不上, 而导致撞坏井筒内设备。更主要的一点是箕斗卸煤的方式改变, 可以提前加速这样使每循环加速时间减少, 全速时间增加, 见图2。

这样单循环可以节省时间5秒。

3 装载信号系统改造

装载信号系统改造, 由原来来的手动更新全自动化电控KDZZ型电控, 它主要以两台FX2N系三菱PLC做为主要控制他与别的PLC主要区别在于他可以填加通信模块IX/O。这样通过利用他的通信模块建立新的信号系统, 原信号系统主要是靠继电器点对点互传, 这种通信模式就局限了打点的时间及打点速度。利用通信模块IX/O这样打点不在是靠一个电压回路的接通和中断来进行, 而是直接将数字信号通过R485传送。不仅效率高, 而且还避免了因为继电器等中间环节的机械事故影响。这样信号系统效率比以前提升了40% (除人为因素) 。

4 给煤方式改造

2007年8月对井下给煤方式进行改近。原给煤方式是单斗给煤, 这样一个箕斗下来以后只能给相对应的煤仓里给煤, 绞车单程运行时间是1分48秒, 而一个定量内12吨煤能给满需要2分6秒, 在这段时间内煤仓内的煤是不可能给满的, 这样就会出现箕斗等待的给煤的现象。经过改造后, 可以实现双斗给煤。这样当一个箕斗离开时, 便开始向空的定量斗内给煤, 使这个箕斗再次下来装煤的时候不必须等待这样单程就能减少18秒的提升时间。

5 液压系统改造

07年12月至08年1月对装载液压系统进行改造, 由原来的电液推杆DYTQ200N型改造为集中控制液压泵站DYTBF3000-1000型, 开闸门时间上, 原开闸门时间为8秒, 改造后由于是高压推动, 使开闸门时间降为3秒, 大大提高开闸门时间。为每斗开闸门减少5秒时间。同时由于开闸门时间变快, 使溜煤速度增加平均每斗增加了大量的时间。

原提升量为每小时27斗, 平均134秒提一斗。

原提升时间-减速节省时间-加速节省时间-给煤等待时间-开闸门节省时间=现提升时间

134秒-6秒-5秒-18秒-5秒=100秒

每小时3600秒÷100秒=36斗/小时

每斗提煤量12吨, 每天提煤19小时, 一年除去节假日15天。

36斗×12吨×19小时×340天=279万吨/年

原生产能力为175万吨/年, 每年可增产100余万吨。

上一篇:文化创新促进战略转型下一篇:提升记者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