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2024-10-22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共9篇)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1

1 全球环境现状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这些增长和进步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转变关于地球的观念(1993年)》报告中指出:“环境问题首先是一种人类理解和价值观的合成物的结果,而这些理解和价值观决定着个体同时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态度和行为……环境问题的利害关系和挑战不仅仅是维护自然,更重要的是对继续人类进步给予重要的物质支持”。

早在1896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万提·阿兰尼亚斯就预言了地球今天面临的气候危机。根据他的计算,大气中的CO2增加1倍,全球气温就会平均上升2~6℃。100多年过去了,他的计算结果正与今天的气候模型相吻合,这个预言已被全球迅速变暖的现实所证明。当今的科学家们发现,20世纪,地球年平均升温0.74℃,且大部分升温发生在1970年以后。与此同时,大气中的CO2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自2000年以来,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破坏森林而形成的CO2每年正以超过2%的速度增加。相反,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吸收的CO2量却在不断减少,剩下的CO2将永久地长存于大气中。另外,气候变暖已经导致各种气候异常情况和天气现象愈加极端,例如:飓风更多,干旱地区更缺水,沙漠化愈来愈严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根据我国《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科学报告中分析:“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相近。但是,随着气候变暖,近50年来,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不断上升,年均上升2.5 mm,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正像金融危机是人们透支消费的结果一样,气候危机是人类透支地球资源的结果。如果人类不重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地球将毁灭并非危言耸听。

2 绿色建筑的勃兴

在2009年末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国际能源机构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各国都在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并且都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改变依赖传统能源、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技术、传统原材料的做法。这些措施对遏制地球暖化有好处和帮助,对各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建筑行业中,近年来,国际上绿色建筑的兴起,就是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反思和有力实践。

2.1 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其科学内涵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采用、安装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因此,绿色建筑的概念不仅限于用能效率最高,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2 成效

据统计,绿色建筑与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80%。同时,达到节能60%标准的建筑,虽然要在原来的建筑造价基础上再增加15~20个百分点,但是增加的造价预计在5~8年的时间内就可以收回。

目前,发达国家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评估准则已经逐步形成体系并不断完善,而且发达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比如,美国的LEES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NABERS、加拿大的GBTools、挪威的Eco Profile和法国的ESCALE等。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示范,源于政府支持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最新数据表明,美国总共有大约121例通过了认证的绿色建筑,另有1 400例正在规划或建设之中。在今后的5年内,美国50%的新建筑将是绿色建筑,而5%的现存建筑将被改造为绿色建筑。欧盟推动了“焦耳2”行动计划,在多个欧盟国家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示范,以验证太阳能利用技术、地热能和水能利用技术等绿色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已有的典型绿色建筑有: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楼,Integer公司率先在英国设计建造的首栋Integer示范房屋,美国皮兹堡的CCI中心,英国新国会大厦项目,德国采用太阳能发电、热泵、氢气贮能器及多种隔热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建造的“旋转式太阳能房屋”等。

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m2,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而既有建筑近400亿m2,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绿色建筑,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7月,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实施,是我国重视、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2.3 科技进步是关键

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一些科技成果,奠定了绿色建筑的坚实基础。

2.3.1 高性能计算机

近年来,高性能计算机(HPC)技术及应用飞速发展,高性能计算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经济和商业各个领域扩展,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服务任务。由于HPC发展策略、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入新的跃变时期,千万亿次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已经成为现实。其对于绿色建筑的意义是,从过去追求“高性能”走向实现“高效能”。其效能不仅包括绿色建筑的高性能,还包括生产成本与时间、运行、维护成本,以生产者和用户能获得效益进行衡量;其可以解决平衡的体系结构、高效率、高计算密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问题。

2.3.2 网格

网格(Grid)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和Web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应用大浪潮。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有利于创新实践。

2.3.3 太阳能

太阳能为再生能源中的一种,具有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续性。人类社会很早就认识太阳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人类已经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特殊太阳能装置。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利用的技术已日渐成熟,如热利用和发电。

2.3.4 中水

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因为它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水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称之为中水。

2.3.5 绿色建材

(1)水泥。高强度、长寿命、低环境负荷是当代水泥材料的发展方向。我国水泥材料基础研究的重点是水泥本身的高性能化:一是提高水泥熟料的胶凝性;二是合理活化处理工业废弃物;三是大幅提高水泥应用过程中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延长建筑物安全使用寿命。

(2)平板玻璃。近年来,我国在建筑用平板玻璃熔窑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全氧燃烧熔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为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卫生陶瓷。在卫生陶瓷的生产工艺技术发展趋势上,基本做到: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化生产,减少“三废”对环境污染,同时对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工艺进行研究。另外,配合产品的附加功能,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

(4)墙体材料。发达国家在广泛使用绿色墙体材料的基础上,向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利用工业废渣、节约能耗、使产品系列化与配套化方向发展。同时,还不断开发出一大批多功能新型绿色墙体材料。

3 他山之石

各国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实践示范。比较典型的家庭住宅建筑如: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的BRE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意建筑的三大原则,在英国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该建筑为一幢3层木结构住宅,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3间卧室设在底层,第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第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第三层的书房和活动室内墙采用调光玻璃。建筑物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为0.16,楼板为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该建筑坡屋顶面采用玻璃幕墙架空封闭,其顶面开设天窗并安装了2个约1 m2太阳能热水装置;两端天沟设置雨水集中管,并通过中间水循环管道再循环利用雨水。其底部设有一层可开启的银白色隔热遮阳绝缘层。建筑物基础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外墙和地板为旧房回收废料,墙体保温采用由废纸纤维制成的保温材料。

此外,屋内的家用电器也是节能产品,例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控制在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据测算,该建筑比传统建筑节能50%,节水3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供热需求。

4 结语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经典的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未来绿色建筑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舒俭民,等.全球环境问题[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3]中国科学院.2006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国科学院.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5]左铁镛,等.循环型社会材料循环与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2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农村卫生为重点的基本思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1.卫生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2009年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6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326个,诊所48个。初步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其它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完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传染病直报网络,传染病监控能力不断增强。

3.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门诊诊疗974212人次,出院病人50940人次,医院病床使用率达82.05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5天。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等甲级综合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基础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加大医疗投入,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得到增强,医疗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措施逐步到位,环节质量得到重视,医疗纠纷大幅下降,医疗环境、技术设备不断优化,诊断治疗水平全面提升,卫生系统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4.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将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卫生院转为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乡镇卫生院按编制数内的实有人员工资总额60%的口径预算卫生事业费,乡镇卫生院职工养老保险纳入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统一管理,稳定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实行委任制,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院(所)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目标考核制和离任审计制。

5.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10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32%,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指导思想、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基于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原则,城乡统筹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高效、经济的卫生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权

益。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机制,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促进我县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二)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公共卫生循证决策机制,结合康保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的原则。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突破口,探索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措施。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协调改革,统筹区域内卫生资源网络体系架构合理布局,兼顾供方和需方利益,兼顾近期重点与长远发展。

3.坚持立足实现,适度超前的原则。卫生事业参与生产力的完善和劳动力的修复,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4.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竞争和满足医疗卫生多样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使卫生资源的配置趋向于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城乡统筹、重心下移。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主要工作目标

1.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人群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50/10万;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95%,采取重点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考核圈内先进水平,基本达到主城区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满足居民需求。逐步建立供需平衡、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品质优良,公平性和可及性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和安全用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达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达75%以上。

4.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实用高效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5.加大卫生投入,不断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力争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8%以上,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以上。

三、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准备、事件处置和事后评估。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和医疗救治队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卫生应急能力培训和演练,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护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治规划、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健全疾病监测网络,强化社区的网底功能;加强对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手口足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抓好监测和预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大范围的流行,落实对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干预措施,切实落实艾滋病人“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行政干预的力度,防治二代传播;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务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患者。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加强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社区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坚持心理卫生工作向社区延伸,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防治知识。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监督管理体系、保障机制和技术体系,提高对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重大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防控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提高对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预警能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和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能力。提高卫生检测仪器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到201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标准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三)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全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妇幼保健工作管理制度和规范,贯彻实施“一法两纲”,继续开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提高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1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孕产妇死亡率降到5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8%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

(四)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工作原则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建设,落实健康教育所机构、人员、设备配套,形成稳定的健康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五)加强医疗急救和采供血管理

改革和完善急救工作管理体制,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和急救装备建设。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素质,规范各种院前急救行为。

(六)完善医疗机构和乡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浅谈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篇3

对一个单位而言,人才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笔者结合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人才现状,深感人才资源匮乏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我院是有70多年历史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前几年医疗人才队伍中硕士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缺乏,高级职称占医务人员比也相对不高,后备人才库尚未储备,如此人才队伍结构与江苏省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要求相比,人才力量明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缺乏后劲。再加上近些年医院效益相对滑坡,人才流失较多。人才流动的进出比例失调,对医院建设与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一、人才队伍现状和结构

1. 体制和机制的相对约束

目前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虽经几次改革,但在思想上仍相对停留在计划性指导模式,尽管人才流动政策有所放开,但一般性人才仍依靠毕业生分配为主,受到编制制约和单位效益影响,即所谓“瓶颈现象”;而人才流出随着人才市场开放,医院尚无力有效控制,致使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外流。

2. 管理者的人才意识欠缺

从主观看,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滞后,自己束缚手脚裹足不前,近期效应与短期行为明显,特别在人际间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感情用事多,缺少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远目标;从客观上看,由于体制约束、领导干部变数大更迭快,缺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随意性突出,直接影响了医院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3. 工作环境欠佳

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建国前即为省立医院的老医院,位于城市老区,内外环境条件较差,尤其城市改造造成就医人数下降与公共交通不便,不能为有识之士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4. 单位缺少团队亲和力

根据自己在一年多的工作中调查,了解到职工中存在老主任不愿留,中青年骨干想走,考研的不打算回来,究其原因为人才得不到关心,价值得不到体现。因人才梯队不合理,年资老的主任风险责任大贡献也大,职权利未能统一;中青年业务骨干缺乏良好的工作平台,许多人受到人际关系干扰;考研的年轻人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医院也不予理睬;诸多现象严重削弱了医院对人才的凝聚力。这些都给我们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务必要高度重视,值得认真思考与深省。

二、赢得人才就赢得未来,赢得发展。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意识

1. 责任意识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人才意识就是引领医院发展的第一意识,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这说明,无论是得人还是用人,都离不开强烈的责任意识。凡是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心中有责任,眼里就有人才,责任心越重,人才意识就越强,都有思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伯乐相马的识才之智,海归百川的容才之量,才能有知人善任的用人之艺。为此,经过汇集大家意见和智慧,确立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在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在五至八年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适用型人才队伍。

2. 大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谋一域当谋全局,谋全局必重视人才。管理者的博大胸怀,就是要广纳群贤,才尽其用。从大局意识出发看人才,能处处有人才,从大局意识用人才,才能事事见人才。要努力培养和鼓励人才能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就必须彻底摒弃那些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狭窄言行,必须激励各级各类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创新意识

(1)不能苛求“完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什么为基础。所以我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世界上没有不存在任何缺点的人,重在如何发挥人们各自的长处,人能用其长,无人不可用,肯定会人才济济。要在人才使用上根据人才自身特点,本着量才使用的原则,使人才队伍建设受到较好效果。(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管理者要胸怀宽阔,在单位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学习这位总经理的人才观和豁达胸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年轻人的创新能力,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供给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机会。以依靠自身更新血液,壮大人才队伍是最可靠的发展之路。特别在医疗行业,管理者在培养与选拔人才中,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的倾向,而要重能力,重业绩,重创新思维,以发挥人才的效益最大化。(3)大胆启用年轻同志担纲上阵。年轻人特点是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富有胆量和朝气。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多渠道和多途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人才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具备挑战新世纪的能力,才能拥有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人才,便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抢占先机,获得未来的成功。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才能具备挑战新世纪,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4

思想作风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工作,面对当前煤炭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新要求,企业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各级管理人员如何更新理念变得尤为重要。

更新理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受制于多种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能力问题,也有技巧问题;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既受制理论进步,又受制实践的发展。所以转变思想、更新理念要积极创新方法,拓展途径,提高成效。

首先,要善于学习,获得新知识、知晓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方法;其次,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用新思维看待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再次,要经常反思。要善于利用反思作为转变思想、更新理念的契机,引导我们敢于直面过去,直面错误,总结教训,以错误为警戒,变错误为财富,去创造新的理念和新的生活。

那么如何更新理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要提升“忧患意识”。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破除消极等待、坐享其成的等靠思想,树立抢抓先机、乘势而上的机遇意识;破除双手向上、贪图安逸的享乐思想,树立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廉政意识。

二要提升“责任意识”。破除注重个人、忽视集体的小团体思想,树立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全局意识;破除推诿扯皮、应付了事的敷衍思想,树立不讲条件、敢于担当的执行意识;破除心浮气躁、与民争利的官僚思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三要提升“创新意识”。破除坐井观天、闭目塞听的封闭思想,树立放眼世界、洞察未来的开放意识;破除本本主义、唯上唯书的经验主义思想,树立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的创造意识;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大胆实践的开拓意识;破除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守业思想,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拼搏意识。

作为远离故土、外出创业的管理人员更要带头更新自己的理念,扭转长期以来在部分管理人员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一是要克服“区域划分、短期行为”的思想;二是要克服“守土恋家、小富即安”的思想;三是要克服“畏难怕苦、推卸责任”的思想;四是要克服“得过且过,好人主义”的思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力求学有所悟、学有所获,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理清思路,自觉更新理念,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业务和技能,获得发展的思路和动力。

同时公司管理层也要更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理念,优先培养选拔经过创业磨练、创业实绩突出的基层管理人员,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重奖,使勤于创业、吃苦耐劳的员工在公司得到尊重、得到实惠,对无管理意识又无管理能力和实绩的平庸管理人员进行调整,让管理人员在其位谋其政,真正体现不作为就失位的管理人员使用导向,使各类人才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良好的稳定发展氛围。

恒东立业

孟凡强

务实两个基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篇5

这项工作必须长期不懈地进行。当前我把这个练习叫做“课课练” (“课课练”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诱导性练习或转移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身体训练水平) , 这个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首要内容;其次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以及本校的实际教学条件选择一两项体育项目作为自己在体育课或其他业余时间的活动内容。这个内容长期坚持, 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终身体育要求每个学生一生中必须掌握一两项体育项目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终达到每天快快乐乐锻炼一小时, 高高兴兴工作一辈子, 健健康康生活一辈子。

一、“课课练”

“课课练”始于20世纪80年代, 那是在大纲时代的精神所指引下开展的。新课改至今, 人们逐步淡化技能教学和轻松体能训练, 因此“课课练”又进入大家的视线。而今天能够结合新课改的精神, 重新提起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因为“课课练”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 关键是我们如何科学安排和合理有针对性地运用它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

为了改变每位学生当前的身体现状, 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配合国家搞好这项健身工程, 把学生的体质锻炼上去。我是这样做的:每节课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主、客观条件在总训练思路的前提下对学生分阶段、分类型进行加强体质的练习。学生必定是未成年人, 有懒惰现象。我为了使这个练习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在学生身上见效果, 练习时间都选在体育课中, 并且在我的严格指导与监督下来实践。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行以前觉得枯燥无味的身体素质练习 (组织形式主要是:游戏和比赛) 。具体到一节课中教师如何使用, 必须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场地器材、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近阶段学校体育活动安排情况灵活调整应用 (一般需要8分钟~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在秋季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 教师必须节节加入全面恢复身体机能的各项练习, 运动量不能加的太快, 要有个适应过程, 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锻炼效果, 反而有损健康, 甚至造成身体损伤。每节课多进行恢复心血管系统的练习 (一般情况下女子的耐力是男子的一半) 以及柔韧性练习。柔韧练习必须在准备活动充分做开、身体发热的情况下循序渐进, 逐渐加大动作幅度, 且与力量素质练习相结合。同一个柔韧练习动作不能少于5~10次。静力性柔软练习一次性不能超过5分钟~6分钟。这个内容练下来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要见汗, 10秒心率达到23次。

恢复心血管系统的练习一般采用2分钟~4分钟的直续练习, 或5分钟~20分钟跑和“分钟间歇跑” (跑1分钟间歇1分钟, 跑2分钟间歇2分钟, 直到跑完5分钟为一组) 。恢复心血管的练习有两三节课就足够了, 而柔韧的练习不能立刻停下来, 还得以后节节练习, 每节课的内容不能多、练习时间不能长。

开学后的第二个阶段多进行短跑项目的练习。这个练习必须掌握两方面的要求。第一, 跑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不能长于该项目的总长度。100米多进行30米~40米加速跑或6秒钟加速跑。第二, 下一次或下一节课的练习必须在前一次或前一节课的练习之后学生身体机能恢复的情况下进行。练习间隔时间大约为2分钟~3分钟, 不能超过5分钟。短跑项目的练习主要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大强度间歇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用80%~90%的强度重复1~5次, 要求快速进行2~5组。间歇练习法用50~80%的强度重复5~10次, 要求爆发性速度进行4~6组。短跑练习用5周~7周时间。在进行速度练习时还应该注意男女区别对待、上下肢搭配练习进行效果更好。

体育锻炼能消耗体能、身体出现的代谢不平衡, 因而机体需要补充、合成新的物质, 使机体获得更加旺盛的活动, 并使机体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生理过程和理论依据。我为了稳住短期内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不再下滑, 必须还得对身体进行长期有计划的锻炼, 即进行终身体育运动 (体能消退规律:10周1次, 1/3的消退;2周1次, 可以保持) 。

二、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上世纪末国家要求的比较紧。它要求每个人一生中必须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和内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都处于并列关系。选择某几项运动让学生学习既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也没有必要每个项目都让学生去尝试。在终身体育的练习中, 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场地器材情况, 有目的地选择一两项练习就可以了。

在体育课上, 有练习篮球的、乒乓球的、羽毛球的、跳绳的、单杠的、双杠的, 甚至在学校运动会前期有练习长跑的。学生不论练习何种运动项目都比较投入和尽力, 甚至在课结束部分集合时, 教师鸣了好几次哨音都叫不过来, 学生仍然在抢时间活动。学生活动时, 教师只是逐点巡回进行指导或者和学生一起活动。

在乒乓球练习点, 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有三点。 (1) 学生不会站位。学生应站在案后距左端三分之一处。 (2) 学生不会发球。学生不知道声东击西, 眼盯着哪儿有球就向哪儿发球。 (3) 学生不会推挡。学生不知道对方来的什么性能的球, 用什么方法推挡回去, 况且更不晓得自己拦过去的球让对方处理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困难。

经过前面两个基础的练习, 七年级学生到九年级毕业时体质有了明显的增强, 身心健康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原来安静时的心跳频率每分钟为75次左右, 到毕业时基本上是60次左右, 课堂上再也没有大面积请假见习的现象 (除个别特殊病号) 。可以说, 学校体育真正实践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水的质量是发展畜牧经济的基础 篇6

1.1 清洁度

是指肉眼观浑浊度, 肉眼看无混悬物, 清澈透明, 无杂质, 无藻类, 无泥砂, 浑浊度在3以下, 如果有杂物会使水浑浊, 孳生病毒、细菌、产生有害毒素物质, 不能用于动物饲养饮水。

1.2 水中无异味

标准的水是无色、无味、无臭;如水带咸味是盐多, 带苦味是硫酸锰及铁多, 从颜色看红色水含铁多, 绿色水含铜多, 污水带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 长期使用污水喂鸡, 会使蛋重减少, 体重减轻或中毒停产, 用于养猪会使猪肉带有异味, 无法食用。

1.3 p H值得标准

p H值1代表酸性, p H值14代表碱性p H值6~7是中性, 喂猪, 养鸡用中性最好, 8.5以上是偏碱, 少量可被胃酸中和, 大量可引起碱中毒;酸, 也是同样的低于p H值3~4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甚至中毒是猪牛死亡。水的酸根是水的p H值表现形式, 据测定水的酸根是决定水质的决定族, 一般的水中存在着硫酸盐、碳酸盐、盐酸盐、硝酸盐, 硫酸盐过多会引起下泻, 卫生指标应在250ml/mg以下, 硝酸盐的含量应在20ml/mg, 易引起中毒死亡的是亚硝酸盐, 其含量则不应超过4 ml/mg, 因为水中的少量硝酸盐也会被肠道中的微生物转化为亚硝酸盐进入血液抑制红血球释放血红素携带氧引起中毒, 盐酸类主要是氯化钠, 正常的含量钠是50 ml/mg, 氯是250 ml/mg, 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标准过高细胞自动调节加大饮水量, 加快排泄, 排泄不及时会引起水肿严重也会中毒, 用氯处理后的水, 如次氯酸钠, 又叫漂白粉水的p H值属碱性, 用于接种疫苗, 会引起免疫失败。

1.4 水的硬度

指钙 (Ca) 、镁 (Mg) 、磷 (P) 、硫 (S) 、氟 (F) 、铁 (Fe) 离子含量, 这种水的钙镁离子浓度偏多, 能与其它水容物发生离子竞争, 又叫电离失去平衡, 在温度的影响下, 这些离子会使蛋白凝固, 化学变化结晶沉淀碳酸镁、磷酸钙、碳酸钙和碳酸钠等, 其含量超过110 ml/mg, 易形成结晶和沉淀物阻塞水管乳头饮水器, 还会影响防疫降低疫苗效价分解消毒药, 在养鸡喂猪养奶牛用的饮水, 应当先处里硬水变软水, 改变自然条件才能对养殖无害。

1.5 水中的矿物质

水的硬度与矿物质有密切的关系, 以TH滴定法为标准, 30F值最好, 小于10F为软水, 大于60F值为硬水。每种矿物质是动物体生长生产必须的营养, 种类越多越好, 主要的是钙、磷、镁、铁、锌、铜、锰、锗等。镁是泻剂, 要求指标在125ml/mg以下, 锰是0.05 ml/mg, 铁是在0.3 ml/mg以下, 铜是在1.0 ml/mg, 锌的要求量为1ml/mg, 特别注意的是在每升水中测定铁的含量超过0.3mg, 称为危险的水, 不能用于饲养家禽家畜包括奶牛。

1.6 水中微量的有害毒物及杂质

主要有氯化物低于250 ml/mg, 氟化物1.0 ml/mg, 氰化物0.05 ml/mg, 砷0.05 ml/mg, 镉0.01 ml/mg, 钡1.0 ml/mg, 铬0.05ml/mg, 氟2.2 ml/mg, 铅0.05 ml/mg, 硒0.01 ml/mg, 银0.05ml/mg, 氰化物0.2 ml/mg, 长期饮用超出这个限的水, 就会引起家畜及家禽生长停滞或中毒。

1.7 其他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有好多类, 有益的很少, 有害的却很多, 特别关注是致病微生物, 有大肠杆菌群, 沙门氏菌群, 巴氏杆菌, 枯草杆菌, 寄生虫类, 根据污染水的特点有滋养嗜好的差异, 温度决定其生长和繁殖速度, 常用畜禽饮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标准, 每升不得超过3个, 细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由此可见, 在饲养中用水的温度是越低越好越低细菌越少。

2 饲养用水的处理现状

水的质量可用于饲养鉴别:据不完全的统计, 多数养殖场的水是天然的井水, 全市有80%的养鸡场, 养牛场水井在院中与人同饮一口井水, 甜而清澈, 很少发生传染病。有11%的饲养场水井的水是赖水 (硬水) , 饲养家禽常出现免疫失败, 饲养牛则出奶量少, 饲养猪则生长的慢。

3 改正方法

防止污染:修好排水沟, 清除场内的污水粪水和垃圾, 保持清洁。做好消毒, 做到定期加消毒药, 如漂白粉 (次氯三钠) , 百毒杀, 新洁尔灭等。加大设施投入:有条件的养殖户已采用纳米863处理器, 增加热能处理水, 使养猪养鸡患病少, 吃药少, 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特别是对那些水质差的, 污染严重的区域, 采用磁化水机, 处理净化水源, 用磁化水饲养畜禽, 会大大的提高了养殖效益, 减少疾病的发生, 减少传染病的流行, 动物产品肉质鲜, 味又美, 省工省事, 也为发展畜牧经济起到领跑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注绿色饲养, 绿色产品效益的同时带动价格翻番的市场经济中, 改善水质提高饲养效益是大势所趋, 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 是生命的必需品, 饲养动物需要水, 农田种植植物也需要水, 水产品更是离不开水, 清洁的水是健康、生命、营养, 是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保障。《畜牧法》规定饲养动物必须保证水的卫生质量, 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水才符合饲养用水呢?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7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中, 评价制度改革无疑是关键之一。现行评价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将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 使用简单划一的标准———考卷, 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教育。同时, 还把本来片面的、阶段性的评价, 通过政府行为加上社会各方的“给力”将其永久化、固定化、身份化、扩大化。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是否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否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是否真正有决心促进和支持“因材施教”。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需要做到:一是协调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与其他教育改革, 评价制度改革不可能单兵独进, 须全盘考虑、综合推进。二是要同时加强评价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三是评价制度改革要避免简单化。四是要在更广的视野里思考和设计评价制度改革, 以整个社会的多样性来带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13-7.8)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8

一、培养学生之间的和谐

1.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育是爱的事业, 学校是爱的摇篮, 没有爱就没有学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 爱是教育和学校所特有的, 也是基本的、最珍贵的资源。教育的爱是崇高的爱, 应该让爱染教育, 爱染校园, 是教育和学校变成一个爱的大家园, 置身其中, 爱会渗透进血液和骨髓, 你染我, 我染你, 使每个人都浸满爱。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如果缺乏爱心, 便是教育的一个失败。进行爱心教育, 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不能空洞。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 给父母写一封信, 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 资助贫困生等具体的切合实际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同学, 感恩父母、尊重师长、热爱集体、热爱国家。也可以通过植树活动、环保行动等,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关心大自然, 从而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教育学生宽容待人, 尊重他人

如今的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 大都受到来自家庭等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但当呵护到了极端, 便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比如, 我所教的班的小李同学, 在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 说一不二, 像个小皇上, 而来到了学校这个集体, 却是很难与同学相处融洽。如果事情不如他意, 他就发脾气、流眼泪, 还不愿和别的同学玩, 甚至躲起来。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就必须给他们设定情景, 让他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 学会严于律己、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3.多方位、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书籍, 多学些名人名言, 多观看些优秀影视剧, 等等。让他们向胸怀博大的革命前辈学习, 向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学习, 向走在人类文明前沿的科学家学习, 向不畏艰险、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学习, 从而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意志力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和谐

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 环境是优越了, 但他们抗挫折的意志力却减弱了。因而, 一定要对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并且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和谐。如今, 大多学生在家娇生惯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缺什么买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 处处事事都依从他。遇事大人来处理, 毫无自自救能力, 这样使孩子们在遇到危险困难时,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 要教育学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要真正的去面对, 靠智慧的力量去克服, 即使你处在黑暗严冬, 只要心中有太阳, 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相信温暖的阳光会洒遍人间!

三、人性化管理与严格要求相和谐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前景。尊重别人,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尊重别人还包括尊重别人的创造性、尊重别人的个性。如今, 个性化管理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 特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人文关怀, 体现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 体现了实施和谐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但是, 实行个性化管理, 绝不能反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实际上, 二者并不矛盾。人性化管理与严格要求有一共同的目标, 那就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和谐发展。没有严格的纪律, 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质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如果一味地迁就, 往往导致学生思想放松、意志懈怠、不思进取。

有句话说得好,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军队没有严格的纪律, 就不会取得胜利, 学校同样也是这样, 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就不会有那些著名大学近百年得灿烂辉煌。没有严格的要求, 就不会有达·芬奇《蒙娜丽莎》永久的艺术魅力;没有严格的要求, 就不会有刘翔12秒91的历史性跨越;没有严格的要求, 就不会有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世界荣耀。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实行人性化管理, 让爱的阳光洒进校园, 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充满温馨和谐的环境中, 学会尊敬他人、感恩社会。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基础上, 要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心里。磨炼刻苦拼搏意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 学生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做到“三个一切”, 即为一切为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使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和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坏境中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

摘要:和谐是美的教育,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和谐教育是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师生之间是互相热爱, 关心, 信任, 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务实是发展的基础 篇9

一、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 夯实务实合作基础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三方合作的宗旨目标、重点领域、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 为三方深化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重点, 描绘了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 既是三方务实合作的基础工程, 也是标杆性抓手, 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切实推进《规划纲要》的落地实施, 一方面, 要尽快建立政府间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规划纲要》涵盖7大领域, 32个重点合作项目, 推动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 需要在三方发展战略对接的基础上, 抓紧建立三方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 促进三方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上的政策、标准与规则等协调衔接, 积极推动凝聚共识, 共同采取推进举措, 协力应对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 要创新合作机制与方式。三方要共同创新合作理念, 探索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点与瓶颈。例如, 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互联互通, 是经济走廊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则是难中之难。因此, 必须创新融资机制, 探索新模式, 既要充分发挥三方政府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也要探索实施公私合作方式 (PPP) ,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积极争取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双边金融机构对落地项目的投融资支持, 也要调动全球长期投资机构和商业机构的资金资源, 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基础设施债券等方式, 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二、抓好重点示范, 争取早期收获

三方要共同制定《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的时间表、细化路线图, 率先推动有共识、有基础、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示范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使三方务实合作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 早日惠及三国人民。

要软硬措施并举, 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关键节点, 打通关键路径。一方面, 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建设, 推动跨境铁路、公路的对接建设, 完善跨境运输。如蒙古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乌兰巴托至贺西格新国际机场”项目, 中俄莫斯科至喀山段高铁项目,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铁路转运站改造项目等。另一方面, 要重视三方跨境运输、物流以及商贸标准、规则等“软”环境建设, 加快推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整体衔接。

要加快平台建设, 优先推进三方贸易投资便利化。中蒙俄三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2015年, 中国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也是俄罗斯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 中蒙、中俄两国贸易额分别达到73亿、642亿美元, 中国企业累计对蒙古国和俄罗斯投资分别达到40亿、330亿美元。要积极推动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 努力消除壁垒, 降低成本, 实现互利共赢。要推动三方的地方及边境地区合作, 建设一批地方开放合作平台。如,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区合作, 中俄珲春-扎鲁比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三、全面提升人文交流水平, 强化民意基础

中蒙俄三方共同签署发布《规划纲要》, 充分展示了三国领导人的远见和魄力, 体现了三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三方共同的战略选择, 要想取得进展和实效, 也要得到三国人民的认同理解、支持参与。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 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 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要全面提升三国人文交流合作水平。要加快推进三国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多个类别的交流交往, 促进三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在《规划纲要》重点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交流, 理解并照顾到其合理诉求, 使项目建设实施切实惠及当地社区和民众。

要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影响力方面的优势, 而且具有独立、超脱的地位, 是政府与公众、政策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桥梁, 在政策沟通协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促进三方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 要注重发挥智库的独特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有关国际智库, 于2014年创立“丝路国际论坛”, 每年在境外举办, 到今年已经举办三届, 成为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高端交流平台。国研中心还于2015年与有关国际智库、国际组织等共同发起成立“丝路国际智库网络”, 到目前已经有47个成员和伙伴, 相关交流合作活动正在逐步展开。

由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相关智库机构联合发起的“中蒙俄智库联盟”和“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 也为促进三方经济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 “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规模越来越大、参会代表越来越多, 讨论议题也更深入、更聚焦。为了使三国智库在促进三方经济务实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议:

一要切实发挥中蒙俄智库联盟作用, 加强三方智库合作交流, 整合智库研究资源, 启动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合作研究, 做到智力先行, 为三方务实合作发挥引领作用;

二要加强同三国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 使智库研究和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切实发挥智库的支撑服务作用。

上一篇:奖金分配下一篇:银行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