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通用8篇)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1
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发展基础
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闵行区酝酿了一场对基础教育进行“革新手术”的改革,以华东师大教授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拓展性研究与实践,在闵行区27所中小学先后展开。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教育改革,却触动了基层学校最敏感的“神经”,经历了“碰撞”、“认同”与“内化”的本土化过程,成就了一批校长、成就了一批老师,最终让学生受益。
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解读 叶澜观点
新论一: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
新论二:我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论三:“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地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新基础教育”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轨迹
1999年成立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同年实验扩大到十七所学校;
2000年上海市教委认定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为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同年实验学校扩大到27所;
2001年闵行区获第二届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一等奖。同年中国教育学会认定闵行区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主要探索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推广问题。
为转型性变革铺路 经典提要:实现基础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是社会与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而认定“新基础教育”理论作为引领闵行区学校实现转型性变革的选择,则是闵行人的慧眼与胆略。
有人说,选择一种理论就是选择一种变革的方式。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力图“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这种“生命激活”理论正是闵行人多年求索的。认定了“新基础教育”就是要仰仗“新基础教育”来实现区域性基础教育的整体转型。
于是,成立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创设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组建新基础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队伍的“铺路工程”在闵行区有序地进行着。
形式多样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与宣讲活动在闵行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校长、书记到三大主任(教导、政教、科研)及三大组长(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进行地毯式的“硬培训”,让基层学校的领导与教育教学骨干走近“新基础教育”,了解“新基础教育”;同时按自愿参与的原则招募实验队伍,实现“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在闵行的“软着陆”。
变革学校先变革校长
经典提要:“新基础教育”理论在推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实验学校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理解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变革的水平。因此,抓好校长这支队伍,致力于校长教育观念的变革,强化校长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成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与拓展性研究的重要策略。
要当先生先当学生,校长要带领老师搞新基础教育,自己先要读懂新基础教育,没有这一点,实验是搞不好的。于是,该区成立了由实验学校校长及分管实验的副校长参加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学习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在叶澜教授的指导下,一方面解读新基础教育理论,使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体系的结构及其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听课、说课、评课,看班级建设的状态,参加新基础教育的现场研讨。
为期一年的校长研修班使校长们获益匪浅。这种在专家引领下的学校校长培训模式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
教师在实践中变革自我
经典提要:五年来,从学校领导到实验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的引领下学会了反思与重建,他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为有趣的变化是“源性”之变。以往,每当出现问题时,总是校长怪老师,老师怪学生,这叫从“校源性”到“师源性”再到“生源性”,现在正好反过来,学生出了问题,老师、校长先从自身找原因。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这是课堂上常见的问题。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老师就会反思,自己备课、讲课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有了这样的思考,老师看待学生的眼光也就温柔了许多,师生关系自然紧张不起来。
一天早晨七点多钟,一位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青年老师来找推广组的同志,说要她开一堂新基础教育的研讨课,心里实在没有底,怕搞砸了。说着就流起了眼泪。新基础教育理论在向课堂推进的初期,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在超越自我、变革自我的过程中,叶澜教授带领课题组的专家,会同闵行区教育局领导及区教科研人员“相约星期二”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现场研讨,叶教授把它称为“号脉与捉虫”。刚开始,实验教师很不适应,专家评课直捅人的痛处,有时甚至忍不住要哭。于是星期二便成了“黑色星期二”。随着研究的进展,老师们感到专家的剖析入木三分,心服口服,当时虽然“很痛”,但过后却会产生豁然开朗的快感,让你思路更为清晰,人也更为自信。于是一些老师便开始“渴望星期二”。有一位老师原来要去医院动手术,听说叶老师要来学校指导,她手术也推迟了,一定要上一堂研讨课让叶老师指导。
三大承诺为变革之路护航 经典提要:闵行区在实现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充分利用制度的力量推进“新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他们提出了“组织保证”、“时间保证”与“经费保证”的三大承诺作为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的重要保证。
闵行区自上而下纷纷成立了推广“新基础教育”的领导班子、工作班子与实验班子,作为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支持系统。
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与科研、师训、专家组协调行动,落实新基础教育的研讨、交流、学习与培训的时间。
五年来,闵行区各实验学校为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投入了500多万元,力图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与新型学校的创建来实现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一举措对闵行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实践
“双七条”: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新基础教育”始终把课堂与班级作为其转型理论论述的重要基点,并在实践层面给予高度关注。尽管如此,广大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于是,参与实验的先驱们依据新基础教育理论以及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为实践者设计了“双七条”,即课堂教学七条与班级建设七条。
课堂教学七条是: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班级建设七条是: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双七条”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判断的准绳。有的老师说,过去谁也不承认自己上的课是传统的,谁也不承认自己的教育观念陈旧,那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供人们参照的尺子。“双七条”的具体条款今后或许会变,但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总结的思路不会变、也不该变。
听课评课新变化:听课听学生评课评老师 “新基础教育”的听课、评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星期二”是“新基础教育”的研讨日。叶澜教授去实验学校听课,总是坐在教室前面,面对学生听课。新基础教育的听课,是听学生,听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发展,完全改变了以前听课“听老师”的传统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新基础教育”的评课,多评老师的缺点少评优点,而且更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动态生成,抓住课堂教学的细节,培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教师“会教”和学生“会学”和谐统一发展,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
我们是阳光:教师职业是尊严与欢乐
多少年来,教师的形象就是《烛光里的微笑》,照亮别人,燃尽自己,悲壮而无奈。可如今,闵行区华坪小学的教师们,却自豪地宣布:“我们不是烛光,而是灿烂的阳光!”
年轻校长王叶婷认识到:“只有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才能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他们进行了“营造师生发展空间”的课题研究。原来冷冰冰的管理变得亲切了,开会不再是布置任务,而是有效对话;校本培训成了“大家教大家”的小团体互动;教导处鼓励教师自主听课、自设研讨课、自报“三格杯”竞赛;科研室帮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改变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校长信箱”“BBS”开通了;“华小之窗”改为可互动的电子版;“周末课堂”的读书会、拳操队、旅游团,还有“阳光书吧”“心语静室”„„浓浓的大家庭式和欢乐的氛围,唤醒了老师们的主人意识。新教师顾燕红在读书笔记《“夸父逐日”新解》中写到:新时代的夸父们,除了坚韧不拔地按预定目标追逐太阳以外,能否改变思路,去迎接明天升起的太阳呢?或者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发光发热的“太阳”呢?青年人大胆的思考,震撼了大家的心: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自信地宣布:“我就是太阳!”这才是学校的真正成功。
于是,他们大胆地改革原有的“宝塔式”奖励制度,创造了“阳光教师”群体培养机制,以“绿荷、蓓蕾”——“绿叶、剑兰”——“星光、阳光”教师来命名,阳光教师为最高层次。这样,每个教师都有“光环”与“台阶”,有了自信与追求。
后生不畏权威:学生向老师“叫板”
这是一堂小学语文的“新基础教育”研讨课。老师在讲到船过闸道时人会有一种“飞天”的感觉,这时有一个学生问:“飞天”是什么意思?老师随口答道:“飞天”就是飞向天空的意思。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你说错了,“飞天”是敦煌壁画上的仙女。不是飞向天空的意思。老师很高兴地说,让我们为这位敢于指出老师错误的同学鼓掌,紧接着老师又问:你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那个学生自豪地说,是在网上。老师又让大家为他能利用网络学习鼓掌。面对学生的“叫板”,老师表现出一种高兴的神态,并给学生以鼓励,这正是“新基础教育”历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而充分利用这种动态生成来开发教育资源,则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展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我们的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必须更新老师的学生观,唯唯诺诺、缺乏自信的学生不是“新基础教育”所期望的学生。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为了这一点,教师有时还要特意地设计“破绽”来诱发学生的“叫板”意识和能力。
日本教授感言:学习,何必舍近求远
随着“新基础教育”在闵行区的深入开展,一批批考察学习的国内外教育代表团来到闵行,想对“新基础教育”看个究竟。他们下教室、进课堂、翻阅实验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对“新基础教育”给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所注入的活力惊叹不已。
一个香港教育代表团的领队说:过去,我们一提起外出学习考察,那必是非英国莫属。现在看来,真是有点舍近求远了。其实从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理念来比较,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绝对不比英国逊色。
“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连续两届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当作为东道主的孙联荣校长向大会作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开放题教学研究》的报告,当听了学校三位老师开设的开放题研讨课后,数学开放题权威、日本横滨大学的桥本吉彦教授兴奋不已,他惊诧于五年来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惊诧于这里的师生展示给每一位与会者的积极的生命状态。听完课,他激动地说:“我听的课不算少了,但在‘新基础教育’听到的课,可以说是一流的,不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学生积极的生命状态,都可以看出你们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我要以一个专业学者的身份,把你们在新理念下进行开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介绍到日本数学教学的权威杂志,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这样一所学校,知道你们为此所作的努力。”
是“新基础教育”让这里充满生机!
大会操:教学状态优化了
4月6日星期二,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参与第一批实验的10所学校向全区的中小学开放,没有参与实验的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语、数、外教研组长分批就近参加了现场研讨活动。
听课、说课、评课、校长汇报,看似一样的程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位五年前曾听过新基础教育研讨课的老师说,与开始相比全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的教学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的校长说,现在看来,当初没有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是不明智的。
五年的实践、五年的反思、五年的重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引领着实验者在促进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变革的道路上求索前进。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2
在我看来,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 重视精神的价值, 眷注内心, 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 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 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这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当然, 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 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 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 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第三, 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 在理性的基础上来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 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 甚至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 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 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发展, 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 基础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 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 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 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 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 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 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身心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 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 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 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 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切自然, 聆听天籁之音, 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言以蔽之, 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 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 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 以便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3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学会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言之有物的“源头”,新课标也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写作素材的活水之“源”在于生活。现在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是一个薄弱的部分,许多小学生提起笔来,却苦于没话说,写作文成了难事。或者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实感,空洞乏味,具体过程写得不详细。要想学生有话可说,首先要有东西可写,也就是要有写作素材。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呢?
教师应从低年级学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习惯,使学生有一双关注生活的慧眼,关注身边的大事小情,关注周围人的生活方式、喜怒哀乐,关心周围的点点滴滴,并让他们将生活中的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学生也可以从电视节目、网络上积累一些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获得深刻的体验,这样既能丰富情感,也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
写日记是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素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让学生养成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记下来的习惯。这样持之以恒,日记就成了感受生活、体悟人生的“阵地”,形成了作文的“素材宝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多观察,勤思考,就一定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加语言积累
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只靠观察生活积累的生活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语言素材进行加工和积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还能让他们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汉语的博大精深。
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只靠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是获取写作语言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语言、扩充词汇,丰富经历,加深体验。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笔者在班级建了一个图书角,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带来,放在图书角,每天的午休时间都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最好时机。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好段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笔者每周检查一次,并且抽出一节课展示、比赛、交流。目前,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再需教师和班干部督促了。另外,要引导学生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中,都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他人语言,遇有佳句语段,要及时进行语段听记训练。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不乏典范语段。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听记、默写、诵读、体悟,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课内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平时训练不能只为作文而作文,应当努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平时的阅读训练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感知、体验、观察、领悟和技巧,使学生能够认知世界、观察人生。
课内阅读的文章,能够使学生从范文的精深见解中汲取思想营养,从而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恰到好处地发挥范文的引导、示范作用,可以使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学到优美的课文,笔者总是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下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很喜欢,基本能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无形中就把文本中的一些好词,像描写树木的“抽出嫩绿的枝条”“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记住了。只有积累体悟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
除了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之外,还要加强写作训练。学生平时要从写日记开始训练,每周写三篇日记,进行练笔。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片段練习,如人物的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三四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学生训练时教师从写法上加以指导,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4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中心校上下一盘棋,各校在中心校统一安排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校情开展活动,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政治觉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了互帮互敬的良好习惯,形成了我镇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整体安排,构建育人体系
自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颁布以后,中心校领导首先认识到全国范围内的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已拉开了帷幕,而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主阵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历史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符合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需要。,《若干意见》的提出是要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教育系统要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我们中心校按照上级部署,首先制定了城关镇《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统一了全体干部教师的思想,成立了此项工作的领导小组,由总校长韩景春同志任组长,政教主任任副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班子。
镇中心校下发了实施方案,确立了搞好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通过在校内校外开展大量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之中。由于我镇对这项工作认识早,着手早,发动早,安排早,在局发出通知之时,我们已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了较强的工作体系,通过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整合教育资源,确立育人新途径 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制定了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近期目标是大造声势,形成氛围,从宏观上形成全体干部、教师人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人人参与这项活动之中的态势;远期规划是用两三年的时间,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全镇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收到明显的效果。
1、各校建立了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任组长,德育主任任副组长,有团队干部、班主任参加的领导队伍。
2、选准教育基地。我们全镇确立了“城关镇一小爱国主义教育园区”、“盘山烈士陵园”,长城、九山顶、“窜岭庙惨案遗址”,“凤凰山营地”做为这次大型活动的课堂。确立了在校内组织演讲、班会、板报、班报、广播等做为学校内部宣传的工具,提高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3、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研讨活动,在《城关镇教育报》上设立“师德论坛”、“学术交流论坛”,同时,各校利用“演讲比赛”、“班主任工作交流”等板块,人人明确责任目标,及时推广育人的经验,我们的一些较好的具体做法曾多次在《蓟州报》上予以刊登报道。
三、以活动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位
1、我们确立了“活动育人”的主攻方向以后,全镇统一安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共召开专题动员大会九场,利用“一卡通”工程组织参加去盘山、九山顶、长城、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学生达13200人次,并在陵园举行各种祭奠活动,有谒陵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知识竞赛、讲故事、敬献花圈等活动32场,广大师生接受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战胜各种困难的道理,达到了明理和导行的统一。
2、我们各校分别在六年级和中学召开了“感悟父母恩”、“感悟师恩”、“感悟同学友情”等主题班会活动140多场,现场观摩会4场,2004年6月,在镇中召开的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和家长现场会上,学生感悟父母养育亲情的演讲,发自肺腑的心里话、贴心话使全场500多名师生和家长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多数家长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家长们一致赞同学校召开这样的会议太有必要了,太好了,拉近了亲子距离,有效地改善了亲子关系,也真正使孩子们从心灵上受到洗涤,从内心上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家长们同时看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逐渐懂事了,从心里感谢老师们的教导,真正达到了学生、家长、学校、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
3、我镇每学期都搞两次服务社会的活动坚持已久,中昌北路、人民西路、下闸路、府君山、城关敬老院等地都是我们的服务基地,师生们经常到城内街道、卫生院、敬老院、市场、府君山等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清拣白色垃圾,我们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家园,自觉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4、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在校内我们开展了“我爱我校,我爱我家”活动,师生们以校园为家,热爱班集体,热爱校园。通过中心校定期和不定期对学校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师生仪表、精神面貌、办公环境、教室卫生、个人卫生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使各校师生养成了自觉爱护校园的良好风气,弯腰拾废纸、随手捡垃圾已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目前我镇九所校园校校整洁,清新,文化品味浓厚,一个洁净、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展示给社会,一个充满活跃奋发向上的校园培养着祖国的花朵。
5、献爱心,撑起一个共同的蓝天 由于我镇开展的活动较多,师生的政治觉悟较高,在历次公益捐资活动中,最能体现城关镇师生较高的政治素质,在救助东南亚海啸灾区时,全镇仅一天时间捐资8000多元。为镇一小老师孙素平的孩子车祸捐款2万多元,为贾庄中小身患“紫斑性肾炎”的周爽同学捐款一万多元。在镇“双高普九”集资时,市级师德标兵——城关镇中学副校长王凤芝捐款1000元,全镇师生纷纷响应,累计捐款9万多元。各校分别设立了“爱心基金”每年开学初都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为救助“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学生捐款数千元,蓟县电视台、蓟州报多次报道我镇师生的义举,全镇师生养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习惯。可以说在城关镇的每一所学校都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6、组织演讲报告团,深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围绕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组织了以关工委的老同志梁天凤、李敬明为主讲的,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题的报告会九场。通过老同志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剖析讲解,师生们触动很大。每名学生都受到了从小做个好孩子,长大做个好公民的教育,全镇学生都铭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纲要的内容,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今年我们又针对学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再次组织本镇退休老同志王志荣、苏亚荣两位同志组成报告团到九所学校做革命理想教育专题报告会。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和当代中国的变化等多角度对5000多名师生进行国情教育、成才教育、励志教育,师生们感到这种现身说法教育效果非常好,很受欢迎。
7、深入扎实开展“我是文明人”的系列活动
我们隆重举行了“我是文明人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签名活动,在这次系列活动中,各校召开了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中小学生观影、参观,心理健康讲座,法制报告会,励志教育演讲赛、艺术教育汇演、登山比赛、板报评比、校内广播评比等多种活动,真正体现到用活动育人,用活动感动人,用活动激励人的效果。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育人层次
我们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校内扎实地开展,而且还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每年春季,我们都组织中学生到山区挖树坑,栽树活动,到苗木基地劳动,到水库北岸植树,参加军训,师生寒假的零距离接触,参加山区的采摘活动等,准确地抓住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和教育契机。
由于我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具备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的优势,学生的思想较激进,接受的新事物较快,但社会的不利影响波及较大,一些学生家长忙于挣钱,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我们只有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抓实抓牢,稳步推进,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有上级的正确领导的支持,有社会的良好教育氛围,又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育队伍做保证,我们将发挥经济基础好的优势,以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创新育人,搭建学生发展、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茁壮地成长。
城关镇中心校
2005年4月7日
以德育为先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5
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看台:
最近杭州的人才市场异常热闹。一边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大军”来势汹汹,一边是不少在职人士也蓄势待发,等待适当的时机实现跳槽计划。 根据独之秀针对杭州人才市场和浙江人才市场求职人士调查发现,目前求职人群中以毕业2到5年的职业人士为主。其次是应届毕业生和一部分工作经验和年龄相对较长的人士。面临求职高峰,如何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寻求到好的职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人民生活中的一个话题了。
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分析及建议:
针对应届毕业生与在职人士谋求职业的策略上分析,两者无论是在求职时机、渠道,还是方式方法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毕业生:求职活跃时间应该是在5月份以前。他们面临从校园学生转变到社会职业人过程中,作为职业人生的第一步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发展压力、选择的压力,对自己没有正确评估的明晰下,大范围散发简历、求职信。作为他们的心理可能会抱着先就业再发展的心态,但大家要记住工作不单是一个做什么事和得多少报酬的问题,他更是一个生命价值的问题。工作不是为了谋生才去做的事,而是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所以更应该在选择的角度上加点砝码。便于一生的发展。
2-5年职业人士:3.4月份是这类人士的求职活跃期。大多面临职业转换和重新择业便于进一步谋求发展,这一部分人群中以销售业务为主。其次是一部分行政、技术类人士。他们的问题也主要包括在觉得自己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不匹配的、薪酬待遇不好、工作内容杂乱没什么含金量、兴趣与工作不匹配等问题中。属于典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理念带来的困惑者。所以在下一步求职中一定要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把握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点对自己有一个情形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中层左右的职业人:很大一部分人是骑驴找马的心态,目前有一定职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决定1.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充足发展的空间。2.随着年龄增长,压力增大,不能带来一个长远的稳定感。3.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导致成就感匮乏。这类人士在谋求职业中一定要明确 转工的目的。 跳槽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如果是继续在同一行业发展,职位和薪水都有所提升的话自然可以考虑。或者是同一职位,但新公司规模更大、工作职能更广,那么就可以跳槽到大企业积累更多的经验,拓宽眼界。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要求,而且还要承受年龄和职业阶层的匹配度。所以在职人士跳槽最好按照自己的事业发展线路图来实现“理性跳槽”。
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观点:
无论哪类人士在职业的转换和谋求中都要明确好职业目标、树立好职业意识,为自己以后职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一、 时刻做好就业准备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职业人士是否可以尽快顺利谋求到适合的职业,固然与经济发展、社会的需求和个人自身的素质有关,但如果能够做好充分准备,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从目标。方法去着手。时刻树立自己准确良好的职业意识。那也必然可以提高时间、机遇、经济三大成本。
二、重视定位 明晰路线
职业在某种意义上,太多选择就等于没有选择,职场中人常为此苦恼。 尤其工作年资不深的职业人士,往往都会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又不知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我是谁,我究竟适合做什么?”很多人常常这样问自己,或者找朋友、家人出主意,但你有没有想过其他方式?例如,找职业咨询专业人士,综合测评职业素质,进行彻底的“职业体检”。
三、树立坚实的竞争意识
竞争会使人才脱颖而出,求职就是素质和智力的竞争。有无竞争意识会决定着职业人士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竞争意识和核心竞争能力,都是通过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获得,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质来获得。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决定自己的实力。有实力必然会受职场欢迎,反之必然会被淘汰。
独之秀职业生涯规划机构首席专家张平提醒您: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 篇6
一、先秦时期
殷代以前,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至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认为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丘的直接原因。
丧葬制度演绎至殷代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二者存在以下差异:一是墓室大小不同,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方米,大则超过10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一两个平方米。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做装饰,并涂以多层髹漆,甚至还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软埋于墓坑中。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绝无人陪葬。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且高贵豪华,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之类,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劳作中的工具,如石铲、蚌镰,青铜器陪葬者甚为少见。至于奴隶的葬仪,在殷商时代仍沿用旧制,“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辛勤地为他人劳作了一辈子,死后常被活人拎着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肉任野兽撕啃,尸骨任风雨吹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殷人尚鬼的风习的影响,加之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富的极大丰厚,所以在殷商时期,社会文化心理上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品种日益增多。从一般的劳动工具到简单的装饰,从生活用品到贵重的礼器和乐器,应有尽有。
西周是我国古代各项礼俗制度的集大成者,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至周已基本编研成定制。在丧葬方面,依据活人依宗室生活在一起的做法,人死之后,墓葬也是根据同一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规划地布置安排,成片组成族葬,每一家族都有相对固定的茔地。葬制和葬俗都保持相对的一致,家族的各个分支,通过在成片的墓葬群中以远近结合成一定的墓组来予以体现。丧葬文化中所规定的种种礼俗,如墓地风水的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祭品和冥纸安排上的差异等,在西周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深植于民众的内心,逐渐形成民族的丧葬文化心理。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丧葬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春秋,仍然崇尚厚葬之风,在丧葬的一些礼制上,对西周的疏漏也做了相应的补充。此时的葬制,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五制》。)。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空前发展,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于是铁器成为丧葬礼仪中的重要陪葬物。另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奴隶的社会地位,再加之奴隶长期与奴隶主进行不懈的斗争,所以自战国始,不再用人做殉葬品,而代之以木俑、陶俑,此实乃社会之一大进步。
二、秦汉时期
秦国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上有所爱,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为一种风俗,它并不因秦之灭亡而销声匿迹。它对于两汉的丧葬习俗,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由秦至两汉的厚葬风,表面上看是统治阶级身体力行倡导的结果,其实这中间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在经济上,由秦而汉,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前汉书·成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木需)楩(木丹),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潜夫论·浮侈》篇。)时人在事死上极尽财力,不惜倾家荡产,墓葬中埋藏之丰富,做工之豪华,令今人叹为观止。概括而言,汉代墓葬具有如下特色:石刻技艺至汉代已有很大发展。汉代富贵之家,在葬埋尸体之后,不仅要垒一大坟丘,而且还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上墓主的身份、官职及生平经历等。富豪大家在人死后,不仅要立碑以识,而且要设立墓园,内中立墓阙,立石人和动物石像,以此象征主人的富有和排场。除此之外,还普遍在墓地建筑坟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面上如此,地下墓中更是极其奢华。人死之后,活着的人深为死者不能再继续享用人间幸福而悲伤,为了让死者能继享幸福生活,就在墓中摹仿人间生活,修建陶质或石质院落,并置备以成群的鸡、鸭、猪、狗等动物,呈现出一种人间气象。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依据个人财力而定。雕刻技艺不仅表现于地面碑阙上面,而且还将大量石雕画埋于墓中,而今出土的大量汉画石刻成为研究汉代墓葬文化的珍贵资料。汉代的陪葬品除了传统的实物外,还开始把金银及艺术品埋入墓中。随着民间用粘土烧制砖瓦的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砖瓦不仅能让人们用以修盖房屋,而且开始用砖石砌作墓室,以保护棺木。富有之家,把砖墓仅作外椁,仍用木椁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史载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因二人死的日期不相同,所以多采用异穴合葬的新礼俗。为了解决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礼俗中出现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义。即将先死者停柩一侧,再待后死者一同安葬。此俗历经数千年的沿袭,至今民间仍有厝的葬义。厝的实质乃为长丧久葬,是厚葬之风的重要表现。
在墓室装饰方面具有这样特点:南阳汉代墓室大多由石、砖、砖石混合三种建筑材料建成,而在石、砖上都刻绘有画,根据时代的不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汉画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在汉代贵族官僚的住宅、神庙和陵墓里的壁上都出现了绘画。南阳早期的汉墓多以建筑物为题材,画像多刻绘在墓门、主室门的主柱和门扉上,将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刻划入画面,以象征阳间住宅,南阳赵寨汉墓就只在墓门的主体和门扉上刻绘双阙和厅堂。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也影响了南阳汉画的内容。汉墓出现诸如“伯乐相马”、“狗咬赵盾”、“二桃杀三士”等歌颂智勇忠义的画像。例如,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出土的历史故事画像约占人物画像总数的20%。汉代的谶纬迷信思想也影响到汉画的内容。在杨官寺画像石墓中开始出现白虎、双龙交蟠和执钺神人等画像,其意在辟邪、升仙。还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况的画面,如将骑射田猎、车骑出行、杂技舞蹈、舞乐宴飨等内容刻画在墓中,这些画常安排在墓的前室周围和主室二侧。在墓门上刻铺首衔环,凶悍的猛虎形象,用意在镇墓。在门上也有吉祥的朱鸟,象征死后吉祥如意。在墓葬盖顶上刻日轮和满月,日内刻三足乌,月中刻蟾蜍,日月周围繁星密布,还刻有长虹之类的天象图和二十八宿的星相图,这些都有占卜的意思,每一星相和天象都象征一种社会上的人事。同时也出现了伏羲、女娲画像,雕刻在主室两侧的主柱,这是人们对生殖的崇拜,希望在阴间也繁衍不断。
就随葬物品而言,已经体现出社会的富有和奢侈。南阳汉代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主要是吃和用的东西。随着时代的不同,随葬的物品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材料上看有金属类和陶器。金属器有:驽机、剑柄、铃、带钩、铺首衔环、五铢钱、大布黄千、大泉五
十、小泉直一;车辖、当卢、镳、盖弓帽、鎏金铜钉帽、兽面形饰、铁凿等。陶器主要有:鼎、壶、敦、瓮、奁、仓、仓房、臼盘、灶、甑、炙炉、案、杯、磨、井、罐、盆、博山炉、牛、猪、鸡、鸭、乌、俑、盘、豆、狗等。从用途上讲有生活用品和钱粮武器等。
现在透视一下汉代的殡葬习俗。唐河县电厂汉墓出土的《丧葬出行图》反映了汉代南阳的送丧习俗。图左为一列送葬队伍,一人骑马肩扛铭旌作前导,其后有六辆轺车正在行进。图右一人双手执锸,旁有一株柏树。执锸掘土和柏树象征着墓地。墓前植柏是秦汉以来的风俗。《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云:“墓上树柏,路头石虎。”“铭旌”也叫“柩”,稍晚则称作“幡”,是招魂的标志。《礼记·檀弓》云:“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郑玄注:“明旌”为“神明之旌”,此处的“神明”指死者的灵魂。经济的繁荣昌盛为厚葬之风提供了物质条件。作为一种风俗或者一种人文景观,仅有物质前提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思想根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秦汉时期的认识论作一番透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厚葬之风长盛不衰的本质。
汉武帝以前,承接秦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于芸芸众生中极为盛行。敬鬼事神,建功修德,以求神鬼的点化而获长生不死,因此高祖建国伊始,便“甚重祠而敬祭”(《史记·封禅书》。),任巫行为国事,执掌祭祀,重大国事决策,常问巫占卜,故而在西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中,鬼神气息甚浓,敬神而重巫,巫者成了联络人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民众生活中,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出现了两大奇观:一是巫众,“范氏世于晋,故祠祀有晋巫。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故有秦巫。刘氏随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后徒丰,丰居荆,故有荆巫。”(《史记·封禅书》。)二是庙宇繁盛。文帝时,赵人新垣平“言乞神事”,作渭阳五帝庙;武帝时,征服南越后,“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天坛,并祠天神上帝百鬼”(《史记·封禅书·集解》。),致使“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鬼神观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于其各自的内心深处,将宗祖崇拜与鬼神崇拜紧紧地凝结在一起,事死如生,甘愿竭尽财力去营造地下的生活环境。
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谏为武帝采纳后,它的核心内容诸如“天人合一”,“天者百神之大君”,“天子受命于天”等被视为正统,极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万民思想的合法工具,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行为道德的规范。君权、夫权因儒教解释的微言大义而与以前的神权并驾齐驱,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给丧葬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丧葬礼仪的繁琐性。
三、三国至明清
东汉中期以后,封建王朝即将走完一个王朝由创建、鼎盛、衰退、灭亡这一周期,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使得战乱频仍,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外来佛教乘虚而入,迅速占领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它宣扬的精神灵魂永生、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观念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加上东汉中期道教开始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的道士,他们积极参与民间祭祀活动,宣扬通过咒、符等手段加强对往来自由的鬼神进行管理。儒、释、道三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经过长期的斗争浸染,互取所长,渐渐走向吻合。从三教对人们丧葬意识的影响来看,儒教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人的行为意识起主导作用,道、释二教仅仅是强化了人们的丧葬意识而已。儒教统治人的意识形态两千余年,厚葬之风和繁文缛节在汉以后各代均有表现,并屡禁不止,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限制了人们薄葬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故而在两汉时期,宛人不论家财雄厚与否,都甘心情愿将财富埋藏于地下。在葬仪方面,只因财力所限,仅有陪葬数量的差异,而没有厚葬观念的差异。上至贵胄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对待厚葬这个问题上,观点出奇地一致。厚葬在封建社会一定意义上成了人们立身处事的标尺,如果敢于标新立异实施薄葬,那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南阳丧葬文化承继的连续性,使得厚葬之风形成一股巨大的惯性,在穿越各个朝代的历史过程中,对其内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及时地予以吐故纳新,以致于恒生恒新,万世不绝,成为人们丧葬活动的鲜明主题。
从汉末到三国,又到南北朝这三四百年的时间内,是南阳历史上比较动荡的年代,战火连绵,经济萧条,官匪一家,民不聊生,盗墓贼人群生,统治阶级的地位亦不稳固,这样,人们在葬埋故去的亲人时,自然对两汉的厚葬之风有所收敛。统治者身先士卒,在薄葬方面迈出了一步,史书对此曾有较多述评。现摘录曹操《遗令》如下: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
晋宣帝司马懿,也深感身后厚葬不妥,于是事先作了详细的交待和安排,“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晋书·宣帝纪》。),要求其后人按照他的遗愿从事。南阳民间崇尚厚葬之风稍有收敛。
魏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阻止了厚葬之风的蔓延,金玉珠宝和石雕工艺品也不再被埋入地下。同时,东汉时期产生的在墓前立碑的习俗,也由于战乱易遭毁坏之故,魏晋时期南阳民间崇尚这样一种新葬俗:在墓前立碑的同时再于墓内放置一块墓志铭,作为更加保险的标记。为威慑恐吓盗贼掘墓,还常常在墓门处放陶质兽,俗称镇墓兽。该兽或踞或卧,面目狰狞,张牙舞爪,使人恐怖,墓主希望借助镇墓兽吓退侵犯坟墓之人,用心可谓良苦。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人对于盗墓的恐惧。
隋唐期间南阳民间的丧葬,较之以往,最大的改观就是墓中置放彩绘陶俑,墓壁彩绘青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墓,并盛行焚烧火纸的葬俗。用纸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烧或堆放于坟丘之上。此俗与以往将大量财物埋于地下相比,实乃节俭之举。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末动荡不安的政治生活,社会经济在以后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中期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催生了南阳人们的享乐意识,加之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大大开阔了明人的眼界,出现了反理学、重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社会各界为追求金钱而极富冒险精神。浮躁的社会心态,汇成这一时期振振不宁的社会情绪,对情欲、肉欲和物欲的贪婪追求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僭越之风,都猛烈地冲击着传统丧葬礼俗中的封建教条。世风轻浮侈靡,活人只图今日快活,哪管身后的一切,因此大多数人不愿将大量的金银财宝埋入地下,导致墓葬内容日益简单,随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虽然如此,贵族富户之墓,因受地位、身份和礼制的限制和影响,相对而言,墓葬仍相当豪华。当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明朝薄葬问题,此时的薄葬与魏晋薄葬之风甚为不同,明之薄葬只是不愿把钱财埋入地下,不等于在丧葬方面不愿多花钱。事实是,僭越尚奢之风对丧事亦有很大的浸染。每遇丧葬,丧主总是竭尽全力大摆筵席,酒肉酬宾,大行斋醮,设台演戏,全不以死者为戚,邓州府“丧则棺椁衣食,哭诵讣告吊奠,咸尊家礼。若夫客至张筵,伎乐杂,延僧供奉,讽经破狱,以及引发之日,冥器刍灵,充塞道路,务以华观为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420。)。
培养发散思维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篇7
一、具体理论,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教授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展示典型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地理中运用的形象思维不仅是一个瞬间的念头, 而是时刻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持续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有助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长远来看, 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而这种形象思维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的具体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照片、音像、模型、实物等展现的地理形象;三是通过地理符号或附着说明文字的图形表达出的图示的地理形象。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地理形象思维的材料。
二、感性着手,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感性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理性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感性认识的铺垫, 起初的思维就是人们对直观、具体的材料所反射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找寻规律、发掘本质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想要培养该能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 并予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 教授我国河流知识的时候, 通过照片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黄河上、中、下游流域面积的变化, 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师加以引导便可以轻松地引出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判断, 总结出抽象的本质, 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主, 在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制度下, 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不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高教学效率。如, 在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章节中, 各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名称经常会让学生混淆, 张冠李戴现象尤为严重。如果教师在讲课中以不同的旅游景点为例, 让学生凭常识或经历说出每个景点特有的野生动物, 再将这些景点按照气候分类从而归纳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 这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一直将这种学习方法延续下去。
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 人一生只能将潜力的10%运用出来。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曾有过这样的理论:人的潜意
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 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一位同学们在网上搜到两则新闻:A.海尔认为, 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突破, 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B.在竞争激烈的移动通讯市场, 作为新产品半路杀出的133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异军突起, 生生切下一大块蛋糕, 的确让行业内外刮目相看。同学们经过讨论后, 明白了A句中“蛋糕”的含义是“开辟市场”, B句中“蛋糕”的含义是“分享经济利益”。由课本走向生活, 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 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 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 通过教师调动学生, 识好比是隐藏在水下的冰山, 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 记忆可以变得十分轻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发散思维也会得到开发。
四、结合学科,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课堂上,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学生思维, 可以通过旅游经验、电视节目、音乐歌曲等多角度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地理的美妙并投入到学习中来。以这些方面为切入点, 可以将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地理现象和本质的逻辑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此以往, 学生便学会了在观察事物表面现象的时候深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本质。
比如, 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国上万人远赴加纳淘金暴力抢劫等致百人丧生”, 可以以此为依托, 对“加纳”的地理环境, 矿场资源, 人口, 种族等知识进行讲解, 可以结合政治以及历史引领学生对该事件进行剖析。笔者认为, 以此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立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太多的“死记硬背”型选手, 现代社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创立特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有限, 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 转换思维视角往往会为学生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 有的学生认为南沙群岛的岛屿面积小, 且以珊瑚礁为主, 似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问题虽然幼稚, 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岛屿本身的价值并不具有说服力, 但是根据《海洋法公约》, 南沙群岛扩大了我国的领海海域。根据专家的计算, 一个2平方千米的岛屿最大可带来400平方千米的领海范围, 以及宽200海里的大陆架和经济区。从这个角度来看, 再小的岛屿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将问题换一个角度观察就轻而易举地获得答案,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仍以南沙群岛为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岛屿的重要性,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国防意识、经济意识等, 还可以让学生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领域。
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学会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对待任何问题学生都会努力思考、寻求真相。不同形式的引导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会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山东省莒南县岭泉镇初级中学)
创造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 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6.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 篇8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勇于竞争、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等。另外,正确的就业观,可形成辨证的择业,提升职业理想和追求。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应同时进行。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将其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就业指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第一,在学生即将毕业前,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
第二,从职业院校来讲,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和长期合作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可以产生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
第三,各职业院校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二、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可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为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
1.通过各级技能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
在开展技能竞赛的活动中,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特别是区域性、省级、国家级各项活动,开展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要求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能迅速适应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需求,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学生知道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四、学生校外活动
首先,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自发成立的文学社、舞蹈社、摄影社等等,看似与职业素质不搭界,其实在作品创作中能激发出学生高昂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在职业活动中得到迁移的,是一种储蓄起来的财富,一直伴随着、支持着职业活动,并为将来踏上新的岗位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培养学生讲艰苦奋斗的职业素质方面,可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志愿者等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体会职业劳动的艰辛感和成就感。
第三,即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应聘。
总之,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在职业活动中。这些基本规范所蕴含的品质,如责任感、创新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又都是可以通过职业道德、就业指导、技能竞赛、各项学生活动培养的。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职业科学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学生一定可以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课心得11-22
以文本为基础09-01
自学为终身学习打基础06-07
问题为基础的学习07-11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07-25
以生活实践为基础08-30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11-25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模式10-16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10-21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