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精选12篇)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1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改革来完成。在精品课程研究与实践中, 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紧贴临床需求, 培养学生护理职业能力, 同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工作过程,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
广义的工作过程是指实现目标的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的顺序, 狭义的工作过程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 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建立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 主要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 主要解决“怎样做 (经验) ”和“怎样做更好 (策略) ”问题。这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结合高职教育改革实际, 实现职业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1 总体思路
临床护理工作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生物体, 而是有思想、有追求、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并动态变化着的社会人。护理学基础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知识量大, 项目复杂, 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精品课程建设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习得为主;而以护理实践情景构成的、以临床护理过程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主要获取工作经验和护理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这就是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课题与护理工作过程导向的切入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总体思路, 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 从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出发, 针对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 优化、序化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 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任务为载体, 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 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护理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施步骤包括临床调研、提炼典型护理工作任务、护理职业能力分析、科学划分任务领域、优化教学实施、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同时, 完善实训条件, 改进考核方式,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实训效率与效果, 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 研究内容
课题组深入医院充分调研, 进行护理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序化。强调学用结合, 体现工作过程导向, 突出实践技能, 探索满足临床护理需求的实训教学模式。建立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过程考核为基础的适合高职教育的护理学基础多元教学评价机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 共6个班316人。随机抽选实验班和对照班, 其中3个实验班150人, 3个对照班166人。对照班教学及评价按传统模式进行。
3.2 研究方法
3.2.1 临床见习、实习法
参与课改的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二级以上医院临床科室, 进行临床见习或临床实习, 参与临床护理工作。
3.2.2 访谈法
多次深入二级、三级医院, 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分别与护理部负责人、护士长、临床一线护士座谈交流。
3.2.3问卷调查法
在课改之前, 课题组分别对我校护理专业教师、医院护士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2.4 对照法
为了验证课改效果, 我们在进行课改的同时, 随机抽选了3个平行班进行对照研究。
4 实施过程
4.1 调查与分析
为增强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我们对临床护士、护理专业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职业分析、岗位能力分析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等。统计分析调查表, 结果见图1。
4.2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姜大源指出:“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 其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其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原有护理学基础、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课程基础上, 围绕临床护理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 以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 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 课题组首先设计护理问题或项目, 以此来调整课程知识点, 科学重构课程结构, 优化、序化课程内容, 同时将护理职业能力标准融入护理工作任务。其次, 根据临床护理操作实际过程, 科学编排课程知识顺序。课题组将护理学基础知识按临床操作特点项目化, 每个项目对应相关的临床科室或患者, 按照医院诊治流程使课堂组织过程化、教学内容过程化。
4.3 完善实训教学条件
4.3.1 以创设临床护理工作情景为标准, 加强护理学基础实训室建设
在实验教学中, 要创设真实的护理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实际护理工作氛围中, 保证学习领域与护理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护理工作任务一致。护理学基础实训室从构造布局、室内环境、设备配置等方面, 均应按照医院临床科室护理工作流程精心设计, 与临床接轨。在护理实验教学设备配置上与医院一致, 满足基础护理技能实训需求。同时, 充分运用护理专业虚拟实训教学系统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内容上, 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筛选真实案例加以提炼, 强化护理技能实操训练, 并融入护理职业态度、沟通交流技巧等, 充分体现能力、知识和素质培养, 缩短教学与临床的差距。
4.3.2 深入开展院校合作, 加强临床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院校合作, 以护理教研室和医院护理部为纽带, 把学校与临床有机联系在一起, 形成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系统。在经费投入、教学安排、带教教师、管理制度、督导检查等方面, 实现日常运行制度化、技术操作规范化、基本设施标准化。护理专业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基础护理技能操作、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及对患者实施护理等各项任务, 均在临床实训基地进行。学生以真实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 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 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形成人文关怀、沟通交流、配合协作等素养, 从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4.4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 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和护理项目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 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4.1 PBL教学法
PBL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 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4.4.2 病例分析法
以临床真实病例为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 制订具体护理计划, 实施相应护理技术。病例分析法能够调动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4.4.3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模拟临床护理情景,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避免单纯说教,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过程, 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临床的差距。
4.4.4 角色扮演法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如测量生命体征、冷热疗法、口腔护理等, 采用角色扮演法实施教学, 学生根据患者情况表演案例, 在具体行动中学习知识。
4.5 创新考核方法, 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机制
采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 不仅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效果, 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式考核、工作情景模拟、护理案例分析等, 主要是通过工作项目训练或案例分析, 考查学生对护理工作任务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项目实训设计能力, 将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等纳入考核范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终结性考核是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各知识点掌握和综合应用情况。
我们对实验班采取了期末考试成绩 (50%) +工作项目成绩 (30%) +阶段考核成绩 (20%) 的多元评价机制。对照班与实验班期末成绩比较见表1。
注:*为与照班平均分比较P<0.01
经两样本均数比较, 采用u检验, 实验班无论期末综合评价成绩还是卷面成绩, 均较对照班高 (P<0.01) , 具有显著性差异。
经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率的假设检验分析, 分别从及格率和各分数段学生比例方面对两班成绩进行比较, 发现实验班显著优于对照班 (P<0.01, 见表2) 。
注:*为与对照班平均分比较P<0.01
5 体会
5.1 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我们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及课题研究过程中, 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理念,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改革,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动力, 产生“所学即所需”的感觉, 提高了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2 有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评判性思维指在复杂的环境下, 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分析和推理, 并最终给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 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 在不违背操作原则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5.3 有利于培养沟通意识, 提高协作能力
教学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教学, 不愿发言。医院调研显示, 80%~90%的学生在护理工作中与同事、患者的沟通能力欠佳, 临床适应期较长。通过课程改革、项目设计和情景教学, 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 学生参与意识增强, 课堂气氛活跃, 每位护生都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协作及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5.4 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 增强护理职业能力
护理临床思维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判断、护理、预防等思维过程或思维活动。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和对健康需求的提升, 要求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坚持工作过程导向, 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注重对护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和以病例为中心的专题讲座, 加强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增强护理职业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临床实践需求。
5.5 有利于培养教师团队,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课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载体, 促使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 加强了专业教师与相关基础学科教师及临床带教教师间的深入交流, 使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密切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 摆脱“教师中心论”,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积极深入临床实践, 增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打造“双师型”护理专业师资队伍。蒉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2
一、支部概况 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下设有工商企业管理党支部、物流管理党支部和营销与策划党支部三个支部和一个党员服务站,其中教职工党员14人,占系部教职工总数26.4%;学生党员111人,占全系学生总数6.658%。此外,系党总支高度重视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目前有教职工积极分子2人,占全系教职工党员3.77%,学生入党积极分子164人,占全系学生总数9.838%。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宗旨,积极配合学院党委的工作任务,扎实有效地开展支部工作。广大学子和部分教职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系上下呈现出积极进取、团结稳定的良好政治氛围。
二、以党性教育为基础,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发挥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本支部依托活动载体,夯实理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原则,党员服务站积极开展系列特色鲜明的党建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升组织生活内涵。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党性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系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理论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党性意识,为党组织建设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开学初,本系将党性启蒙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大支部书记分别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进行党性基本知识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与理解,引导新生端正入党动机,树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志向,并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通过邀请学院党建讲师团资深讲师为第十二期学院党校班—管工班积极分子授课,以《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政党及党章知识要点》、《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主要任务》、《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端正入党动机,争做合格党员》、《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党史如歌》、《入党实务》等主题进行教育,拓宽积极分子的党建知识面,提升党性修养,形成教育与学习相结合长效机制;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向全体站内成员灌输党性知识,深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将奉献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报告会,研讨会和常规通表大会,并且定期发放纸质党建工作期
刊、报纸以及宣传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党建网资源,学习党中央最新思想理论文件,适时提出高标准要求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2、身体力行服务师生,活动载体不断创新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党的宗旨,并且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面旗帜,将优秀的品质传播下去。党员服务站作为系部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秉承“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创新党建活动新模式,全体成员身体力行,服务师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开学初,第十一期党校班—管工班全体积极分子以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默默无闻的奉献迎接新生,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每一个深情的眼神,每一句温暖的话,无不感动我们的新生和家长;开展“结合评建学标准,立足岗位当先锋”暨教职工党员公开承诺活动,教师党员们结合五个标准,根据自身本职工作情况,向组织作出郑重承诺,立志以实际行动为迎评促建作出贡献,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举行翠禾基金捐资助学启动仪式和“创先争优,服务社会”大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校友郭淼亿先生为学生演讲,用成功的例子激励广大学子奋发有为、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并且为贫困学子献上资助金,将奉献的优良品质彰显无遗。随后,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全体师生进行“拒绝冷漠、传递温暖”宣誓活动,红色精神逐渐占领校园阵地;第十二期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基层奉献青春,到禾仓村委会听取老党员讲课,随后迎着寒风为农家书屋打扫卫生,并且在校园内开展美化校园志愿服务行活动,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为师生
服务。系列实践活动使学子开眼界、长见识、换脑子、拓思路,增强责任意识,同时磨炼了学子的意志,培养学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弘扬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3、队伍建设常抓不懈,苦练内功提高素质 一个党组织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壮大,永葆顽强的战斗力,永葆先进性,需要不断吸收新成员、提高组织内部党员素质。而党员服务站作为党总支下的一个服务型的组织,也是系党总支学生党员发挥作用的基地,能够带领更多学子向党组织迈进。党员服务站通过新学期招干工作,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并且精心准备新老生见面会和新干事基本素质培训会,对新成员基本礼仪和工作技能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办事效率,同事强化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党员服务站肩负着协助党总支培养新党员的重任,通过党校班理论课与实践课、发展对象常规会议、群众调查评议和党员大会为基点,以系办公室值班、电梯站岗、饭堂巡逻、宿舍违纪检查、校园环境清洁和校外基层交流为途径,抓好校内校外两个阵地,全方位提高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在理论学习中进步,在实践锻炼中成长。同时,党总支重视对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党性觉悟的培养,引导学生时刻铭记自身身份,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目标,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工作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积极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上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促进更多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
渴望加入党组织的学生和党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不仅要自身力争优秀,还要将优秀的品质影响到周围的每一个同学,时刻以身作则,标榜优秀,无私奉献,爱心传递,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和谐融洽的学风系风。
三、以党员发展为抓手,为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 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党员的教育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系党总支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将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旗下,吸收到党内来,始终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的重点。根据“明确目标、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确保质量、创新机制”二十字方针,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
1、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本支部在开出初未雨绸缪,制定本学期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方向,确保党员发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我们根据学院党委要求,结合本系学生实际情况,拟定在本学期培养积极分子40名,发展新党员45名。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共培养新的入党积极分子42名,发展新党员46名,组织不断壮大,新鲜血液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而营造良好政治氛围。
2、完善制度,规范程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本支部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摆在首位。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党章要求,积极完善发展制度,做到学生党员发展有章可循,进而保障党员发展工作顺利开展。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明确学生党员必须是思想品德好,学业成绩好,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能在广大学生中起带头表率作用。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发展对象群众调查问卷》,积极推进积极分子推荐、党课培训考察、总支书记谈话、确定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党办书记谈话等制度,使发展党员的质量得到保证。支部党务教师严格按发展党员的程序、标准开展工作,指导学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入党志愿书》表格,严格审查相关材料,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高质量、纯洁性、严肃性和先进性。
3、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党员发展是增强党组织血液、提高党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队伍的战斗力和先进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学生党 员的有力后备军,因此,本支部严格选拔优秀学子成为积极分子,注重将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优良、学习态度端正和群众基础好的学生确定为积极分子。严格经过班级民主评议、辅导员把关环节,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入党动机不纯正、学习成绩不符合、群众基础不佳的学生坚决否定,确保积极分子队伍的优越性。严格审
查发展对象的入党条件,不仅要重视党员发展的数量,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同时广泛征求党内外同志的意见,全面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严格把握党员标准。在发展期间内,学生如发生违法违纪事件,立即取消培养机会。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自传、《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入党志愿书》等相关材料填写不合格的,将引导其及时纠正,否则按照党章要求予以延迟发展或取消资格。
4、加强监管,创新机制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发展对象提出意见和看法,保证党员队伍的高素质和先进性。本支部积极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通过系办公室电话、QQ邮箱、飞信、博客等方式为广大党内外群众提供监督平台,对发展对象进行民主监督,从而创新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按照“两示两审”制度,即党委对每一批发展对象名单要在本院公示,经支部讨论审查同意发展的入党对象的材料初审合格后在全院公示,然后正式提交党委专题会议讨论审批。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后,各党支部继续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防止培养教育的松劲退坡。各支部要求他们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并通过民主生活会和“党员评议”活动,督促新发展的党员按照党员标准较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组织建设壮大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总结经验不足,进一步完善系党建工作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3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金融专业整合课程的开发,一方面结合传统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剖析,有效序化、整合和删减知识内容,选择合理的载体,形成新的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解决的瓶颈。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载体开发实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
1.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序化,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金融事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银行和保险等,对于基础整合课程内容的取舍与重建至少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吻合银行和保险两类专业课程的体系需要,为两类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作用;二是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开发思路,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2.《企业经济信息处理》的开发设计。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与社会实际越来越脱离,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侧重原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虽然指向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往往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与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的关系,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开发设计金融专业整合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之前,对双汇集团、易初集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对不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做了总结和分析。同时,结合原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知识》、《会计书写》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进行内容的排列与组合。
(1)在对企业岗位群的调查中发现,对于中专生的岗位能力要求是能够认真处理日常简单数据信息。每个工作岗位包括从采购、仓储到人事、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可以进行初级处理资料信息的统计员,而这个岗位恰恰是年轻、眼疾手快、人力成本较低的中专生就可以胜任,本科生不愿且没有行动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把握的,因而要有的放矢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具体看来,可以将企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可以对大量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简单地统计处理。比如,在仓库的工作人员需要整理货物之余,还要对仓库信息进行及时、定时、有效地统计处理。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和领导作为重要数据;再如,在人事岗位或生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考勤等情况进行汇总处理,以提供给财务部门或人事主管核算工资;二是可以对一些特殊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处理,如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开立、记账凭证的填制等。以上这些都属于企业相关经济信息的处理。笔者进一步对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搜集汇总后,将新的课程定名为《企业经济信息处理》,它不仅融合了传统基础课程的相关铺陈性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了现行岗位的职业需求。
(2)设计中需要找到合适可行的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载体选择方面的要求是,要能够承载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笔者将课程载体选为“各类业务的经济信息处理”。第一,选择的载体具有典型性。由于各类型企业,即工业、商业、物流等服务业的业务类型基本涵盖采购、销售、仓储,在新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淡化企业的分类,打破了多年来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封闭割裂的局面,不同行业的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融为一体。如在基本准则中,第一章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在应用指南中以附录形式规定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同时给予企业很大的灵活性。故此,选择各类企业的采购业务、销售业务、仓储业务等很具有典型性。第二,选择的载体具有可操作性。筹资活动、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仓储活动、销售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所涉及的经济信息,都可以通过直观的原始票证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将其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化完全可以实现。第三,选择的载体具有可迁移性。由于载体的选择重复的是工作方法和思路,即各类业务涉及的数据资料处理和财务信息处理的方法,所以这些方法及相关的知识具有可迁移性。可以在各类其他业务中融会贯通。最终将单元编排为企业筹资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采购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生产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仓储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销售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分配利润业务经济信息处理。
(3)教学设计环节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应有梯度性,呈螺旋式上升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子任务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转化为过程性知识,然后自主完成下一个子任务。陈述性知识一层层减少,而积累的过程性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饱满。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整合课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的初步设计完毕后,笔者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试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一些“瓶颈”问题难以解决。
1.在岗位对接实践中,适时穿插理论讲解的效果很明显。岗位对接要求学生熟悉企业所有相关经济信息处理的过程,掌握信息处理的统计方法、财务处理方法,具备灵活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能熟悉相关专业术语和操作要领,并在实操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于一身的系统实践理念。要学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特别是现在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难以掌握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如果上理论课时听不懂,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加岗位对接实操培训就没有多少理论指导,或者说理论很笼统,无法用于指导实际操作,这样的话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实践中,就必须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与规范、操作的理论知识讲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让学生到实操现场进行摸索式演练,让他们先动手进行一定的操作,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从理论上进行讲解,接着进行磨合实操,最后检验实践效果,而此时还要借助于理论总结。只有这样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岗位对接的实践理念。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吸收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了其自我发现的潜力。例如,介绍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处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主填制凭证,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增值税的来历和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4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调整
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我校近三年来积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我校传统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为“4+1”模式 (4 年在校学习, 1 年临床实习)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三年级开设, 分两学期讲授, 总学时180 个,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为1∶1, 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 技能练习为辅进行教学。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不利于护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当护生进入实习阶段后, 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将会使护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目前, 我校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调整为“3.5+1+0.5”模式 (3 年半在校学习, 1 年临床实习, 半年返校进行职业资格相关培训) 。调整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学时数总量及比例, 学时数调整为240 个,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调整为1∶2.5。调整授课学期由原第3 学年5、6学期, 调整为第3、4 学年5、6、7 学期, 与临床实践接轨, 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现以氧气吸入法为例, 将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设计中。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1.实践教学课前布置工作任务
氧气吸入法是基础护理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实训操作, 如何为病人用氧, 保证用氧安全是此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应加以重视。护生在实践教学课前已经掌握氧气吸入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前:首先, 给护生3 个案例, 如慢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的病人, 让护生按小组 (每小组6 人) 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 探讨用氧量、用氧方式、用氧操作及用氧注意事项等, 思考作为护士如何合理帮助病人进行氧气吸入。其次, 通过角色扮演法完成此次实验课, 每个小组的护生在上课前确定病人与护士角色。最后, 课前本小组成员在模拟病房环境的开放实验室内将此次课需要的实验用品准备好, 供上课时使用。
2.课堂设计
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 准备的案例数应不尽相同, 每组通过抽签完成一个案例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正确的操作技能、护士的服务态度、人文关怀、责任心等, 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工作流程设计见下表。
3.课堂评价
氧气吸入法考核标准是我校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的, 考查护生的技能及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护生操作结束, 每组护生相互说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纠正护生存在的问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的优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从护理职业及岗位入手, 根据护理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等要求入手, 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 将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要素、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到教学方案设计中, 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动态化, 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教学问题。其次,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不仅要具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进行教学的能力, 还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真正成为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
中职护校是培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护理技能熟练、有良好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护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将护理实践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 护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 不仅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社会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临床一线需求的护理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芬霞、曹迎凤、陈巧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J].护理学杂志, 2010 (5) :63~65
[2]陈雪霞、任海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16) :108~109
[3]张丽君、黎燕清、黄素梅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护生临床综合见习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 2012 (19) :26~28
[4]彭小燕、李荔、谢密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护理研究 (上旬) , 2013 (10) :3173~3175
[5]宋玉杰.如何培养医院需要的护士[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4) :94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5
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科学严密的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管理规范化,基础在于队伍,落实在于现场,升华提高在于安全文化。针对我们沙漠运输生产运行工作的实际,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必须从强化员工队伍的具体行为、生产运行的现场管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等方面着手,不断创新方
法,苦练内功,真正形成一种具有沙运特色的规范化安全管理模式方能奏效。
一、强化员工队伍管理,坚持从严抓安全。近年以来,随着沙漠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新进人员的不断增多,员工队伍的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安全生产运行的实际效果。依据一些基层单位的实际经验来看,运用军队的纪律和军人的素质来强化员工队伍的管理,用准军事化管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失为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要做好这方面的探索工作,我认为,一是要将全员教育军训制度化、经常化。可结合沙漠运输主业、油田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实际,推广实施对员工队伍实行“一训四教育”(全员教育军训和组织纪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企业团队精神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在此基础上,有效形成新员工岗前军训、在职员工轮流军训,并可将生产骨干输送到军营集训的军事化培训机制等。二是员工行为准军事化。可按照解放军36种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干部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岗位行为规范》和《安全行为规范》,做到岗岗有标准、人人有规范、处处有监督、事事有考核。三是推动准军事化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相结合。要严格安全评估和生产运行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核定能力和定编、定员、定额组织生产,严格正规循环作业,并要积极推行手指口述现场安全确认管理方法,增强抓好安全工作的执行力、服从力和落实力。
二、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坚持精细抓安全。近年来,沙运司根据集团公司、公司、油田公司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在安全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制定了预案、hse体系等,使质量标准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实施基础。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要自我加压,反骄破满,再行落实“高位动态达标”的目标。要认真落实制定的各种预案和hse体系,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同时,要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贯标认证为手段,促进安全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取得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在此基础上,要制定“精品工作界面、精品运输线路、精品车辆设备”等考核标准,扎实开展“精品工程”达标竞赛和月度安全质量评选活动,建立日、旬、月动态检查制度,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高位动态达标,实现向地面和非主业生产运行服务单位拓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等方法,形成全覆盖的标准化建设格局。
三、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坚持自觉抓安全。我们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为了实施沙运安全文化管理,特提出“十个必须,十个坚持”安全工作总体要求和“十荣十耻”安全生产荣辱观,在企业逐步形成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的思路,与大家进行探讨。这方面,宜从“理念、素质、制度、设备、环境”五个方面入手,探索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沙运安全文化体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员工”的原则,精心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建设沙运安全文化长廊和文化广场,开展安全法律法规“进车队、进班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形成沙运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四个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能力。要紧紧围绕落实沙运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车队班组、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四个体系建设,不断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运行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
1.完善安全目标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强化行政领导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安全教育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设备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领导分工负责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安全责任制。要从沙运司层面,各单位、科室以至于车间班组逐级下达安全考核指标,签订安全风险抵押合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量化考核、严格奖惩的安全目标责任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安全责任与分配挂钩力度,建立安全、质量、经营任务目标的合理分配制度,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实行效益年薪安全一票否决制,用于安全生产运行考核奖惩。这方面,要始终坚持重奖重罚、依法从严治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三违”处理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带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要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涵盖安全责任、设备管理、教育培训、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内容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修订车辆设备技术标
准规范和各个工种的员工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各类重大事故和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要根据集团公司、公司、油田公司的要求,不断补充完善安全设备审批、安全效能监察制度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3.完善区队班组建设体系。车队、车间班组是沙漠运输全部工作的基础。加强区队班组建设,是“强根固
本”的基础工程。因此,制定相关的车队、班组的安全、设备、质量、成本管理措施,推动车队班组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建立车队班组例会制度,积极开展“车队班组活动日”等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活动。要以“车队自主、班组自治、个人自律”为目标,明确正班长抓安全、副班长抓生产制度,赋予车队班组长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和考核分配等权力,并落实员工的各项工作权利和安全操作标准,形成干部工人双向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基层车队班组抓安全的主动性。
4、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安监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严格履行已有的安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还要严格执行隐患的“四排查”制度,即:岗位每班查一次,车队每天查一次,部门每周查一次,整体每月查一次。对查出的问题,做到项目、责任、措施、资金、材料、进度、督察“七落实”。同时,要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路线的“三不定”方式,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现场安全管理“红黄牌”制度,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传统的泰勒模式管理下的企业具有严格的多层管理机制,技术工人只需按照上级的指令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要求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因此,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企业、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其所蕴含的指导思想表现为: 一是把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 也就是说把职业教育只是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 二是把素质要求作为依赖性的变量看待, 认为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导出素质要求, 技术和劳动是预先确定的, 这样就致使教育总是跟着技术跑, 而在技术迅速变化的今天, 必然致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操作的技术含量也有很大提高。如制造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数字控制进而发展到柔性自动化生产控制,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国际化的企业环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传统课程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改革。课程开发的任务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任务是依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将课程开发的成果落实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行动”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课程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课程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种适宜“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灵活的管理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保障。課程开发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课程评价解决的是“达到什么标准”的问题,课程管理解决的是“教学资源如何调配”的问题。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职教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其开发成果是课程实施、评价、管理的依据。该问题解决不到位,教师们在如何使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再下工夫,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说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解决21世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21世纪面向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能型人才,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接轨,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过去按照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的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结合我校“示范校”建设,三大专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太阳能光伏技术与沼气利用)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具体流程如下:
基础调研和分析是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依据;是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也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市场需求,明确专业方向和专业内涵;了解岗位(群)需求和用人需求,明确人才定位、人才规格;了解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要求;了解教育与培训现状,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课程开发的对策与建议。此阶段工作主要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这一阶段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对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熟悉的,与我们原有的课程开发工作中的调研和分析阶段工作是基本一致的。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建议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7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主要面向建筑设计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 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从事项目策划、建筑设计和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好职业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1]。其职业指向就是注册建筑师。
职业素质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 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后, 已向品行取向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自信自立、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看得比单纯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2]。因此, 劳动者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外, 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 包括个人的个性特征, 也变得愈加重要。
职业素质的培养, 特别强调在传授必备知识的同时, 注重专业能力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方法能力 (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和社会能力 (行为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劳动组织、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 的培养。这些知识和能力可以也应该在工作过程中予以建构和养成。
2 工作过程知识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它包括“商业运作过程”“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等。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它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3]。工作过程知识隐含在实际工作中, 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 (如程序化知识) , 也包括与之相联系的隐性知识, 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最宝贵也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4]。建构这类知识, 必须在从事某个工作项目时, 对整个组织内的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这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
建筑师工作过程一般包括:项目策划、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参加验收和工程总结。在此过程中, 建筑师对外要联系业主和施工方, 对内要协调结构、水、暖、电各工种。将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解决方案, 众多具体问题需要判断取舍, 这便要求建筑师具备良好的协调和宏观控制能力。
3 模块式课程结构的特征
模块式课程结构严格按照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知识结构, 对课程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做整体规划, 先呈现工作任务, 理论和操作知识学习及职业态度形成则建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 而且可以通过所获得的“结果”, 让学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 激发学习兴趣, 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根据特定“行为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生们有条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构建工作过程知识。
4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它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设计思维和正确的建筑观;帮助学生了解初步的建筑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 (建筑空间、环境、功能) , 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 中外建筑发展的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对设计过程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一般了解;帮助学生将课程“解构”成一系列“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每个项目 (工作任务) 都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选择必须便于学生的学习, 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初步掌握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建筑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 对中外建筑名作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初步的理性评价;同时加强基于建筑设计工作过程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掌握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 如:徒手及工具的铅笔与墨线技法, 工作模型的制作, 口头及文字表达与交流。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已经提出了“运用模块式课程结构,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构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理论框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将以往“建筑初步”“构成设计”等教学内容予以整合, 主要通过“认识建筑/人、建筑与环境的认知”“体验建筑/人、建筑与空间尺度的认知”“形态构成之一/平面构成”“形态构成之二/立体构成”“空间构成”“解读建筑/建筑名作赏析”“初步设计/小品建筑设计”等六个工作任务 (项目) , 通过理论讲授、教学参观、课堂作业及课程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及大量的包括仿宋字、徒手铅笔画、钢笔画等专业表达技能训练和寒暑假的实地参观考察报告、读书报告等课外实践 (见表) 。
本课程采取“理论+实训”的教学方式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职教理念。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既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也重视学生在课程作业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围绕六个基本的课程作业或课程设计课题, 基础理论课由教师主讲的, 采用大班上课;根据主讲教师的教案及指导书由课程组教师共同研究确定任务书, 每个教师根据各自主持的课程题目辅导8~10个学生, 由学生方介绍, 互相提问, 教师点评。
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学院精品课程建设, 我们已进行了几年的改革与探索, 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令人鼓舞。在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2007届毕业设计竞赛中, 我院学生作品获建筑设计类作品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优秀奖两项。在改革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5]。这更增加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将努力以此为突破, 带动更多的课程进行更有效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Z].2005.10.1.
[2]尹华丁.高职教育加强人文内涵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9) .
[3]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4]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4 (2) .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8
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学生谋取职业的教育,职业本位特别显著。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依据社会需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重点放在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适用于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质量在稳步提高。同时,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健全,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课程教学独立,过分强调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性,导致了学生缺乏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行动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实践教学的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实践课程被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并非完整的行动过程,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很难迅速构成职业能力;
3缺乏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衔接,教学情境的设置,这些内容都没有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应该多从微观方面着手,回归课堂,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不论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方面,还是在师生关系和结果评价方面,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进行的,先就学生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再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内容进一步的重组,转化为具体工作过程任务或项目,学生围绕项目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各类工作任务是教学内容的串行组合。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架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构建应该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能力并进行分析,筛选出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并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模块进行实施。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是依据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企业或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到既学习知识,又掌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采取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及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和谐互助的共同体中提升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把学科的逻辑体系纳入教学中,作为学习内容的参考,并根据学高职学习者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参照了企业或社会的需求,将学习内容分成了若干个项目主题,每个项目主体包括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因素,且这些因素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相关的评价与反馈,引入职业标准化评价,这使得评价机制更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操作基础”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
1.课程定位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现在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校企合作、做学合一”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融入到企业生产过程当中,且课程内容从企业中来、将工作过程升华至学校的教育过程。在此指导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
对运城本地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寻找其对应的工作岗位,并进行相关的归纳和筛选,再确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包含实际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2.教学设计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确定与之相关的技术和能力。通过这一过程,确定相关的行动领域(如表2)。
“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设计总理念是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工作过程融于教学过程。课程组依据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相关职业素养,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条件和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采用了以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配备与企业工作环境相类似的实验实训室,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同时依据企业规范对学生做出评价(如图1)。
3.教学内容
以制作工资表真实项目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内容,并对学习情境进行重构,以确定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按工作过程来执行完成。把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情境,又把每个学习情境分解为若干项工作任务。在课程授课时,教师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元进行教学(如表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这种“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法,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得以实施。
4.教学评价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评价应该将职业化的标准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将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完整性评价。“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工作任务设计的子项目,以小组为基本单元,一般3~4人为一组,围绕项目任务展开学习和交流。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项目展开,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条理,采取弱化理论考试,加强实训、实践环节的考核办法,促进对学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参与到企业或行业的工作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为学生以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了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而是大家都参与到其中,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巩固知识的过程。教学评价分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基于传统教学的“单片机原理”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同时在2013年的第2学期开设。在学期末,通过抽取通信1班的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基础”所设置的项目更加感兴趣,对课程的满意度更高(如图2)。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的分析,得出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操作基础”开展项目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借鉴作用和前瞻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限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对课程的性质有一些要求,并非每门课程都适合该模式,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有机结合,寻找一个动态的、合适的平衡点,有待教师和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摘要:本文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尝试改善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引入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便改善教学效果,为学院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班的护生220名,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110名。所选护生都已修完护理专业的相关课程, 包括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护士职业素养、急救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内容, 且两组护生的各项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以上护生都在第三学期开始接受综合护理实训, 课程共计60个学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择传统的常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 参照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项目, 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基础科及急救科等方面的护理实训内容, 以单项实训为主, 开展模拟演习训练。
1.2.2 研究组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问题式实训教学, 护理实训以系统化、全面化的护理为主, 方法如下: (1) 教师引导。按照护生的技能基础及实践能力, 将本组护生分为几个小组, 各小组中都有能力好、良、差的护生, 以实现研究数据的相对平衡。各组设1名小组长, 主要协调小组内部的人员分工。实训教师指导各组护生进行实践演习。课前实训教师准备训练素材, 并设计好实训任务;实训中对护生进行具有目标性的实训示范, 然后将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 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演示指导。 (2) 护生准备。实训前1周, 教师会把有关病例的资料、问题发放给各小组, 护生需认真、细致地探讨病例情况, 并用所学护理知识处理部分问题, 同时查询相关权威文献及材料, 探索护理操作的方法、流程及终极目的, 借助多种方式处理疑难问题, 例如PPT总结、情境演习、视频分享等。 (3) 实施流程。综合实训的流程有:①拟订病例的具体护理方案。每个组由组长牵头采用PPT方式制订护理方案, 设计实训的具体流程。②模拟演习。各组中的护生分别负责不同的实践任务, 落实任务、各司其职。③现场讨论。表演结束后, 各组护生就训练成果展开总结、讨论, 向教师汇报此次实训的心得及经验感悟, 并做相应的实训总结。
1.3 效果判定
1.3.1 实训考核
训练结束以后, 授课教师以统一考评的方式对两组护生开展综合实践技能的评估。考评实行小组制, 以具体案例作为测评内容, 内容包含:理论类考评 (护理措施制订、知识答辩等) , 总共30分;实操类考评 (护理评估、护士礼仪、护理技能、沟通能力、创新技能、协作能力等) , 总共70分。
1.3.2 问卷测评实训教学开始两个月后, 教师向选中的护生发放临床综合能力调查问卷, 分析两组护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计量数据, 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成绩对比
实训后, 研究组的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护生兴趣评估结果对比
实训后, 研究组对训练内容感兴趣的护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护生临床综合能力对比结果
实训后, 研究组的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临床综合能力优良的护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护理专业课程中的综合化实训主要培养护生的实操技能和综合应变能力。这项课程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将各类理论知识传授给护生, 也要注重提升其运用课本知识的实际能力[2], 并且实训活动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热忱服务”的护理宗旨, 要求护生围绕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环节工作, 将护理理念充分融合到综合护理的实践训练当中[3]。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综合训练法, 可激发护生对实训课程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并有助于转变落后、陈旧的机械化实训模式, 为护生打造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训平台, 让其体会到护士工作的真实感受, 以充分调动全体护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进而取得良好的护理实训成效[4]。
具体而言,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综合实训法具有以下优势: (1) 可调动护生的实训参与兴趣, 增强其主动进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护理实训的开展基于临床病例的实际情况, 要求护生亲身进入逼真化的护理情境, 带着具体任务和服务问题展开实践演习[5]。在准备环节中, 教师将相关护理任务布置给各组护生, 让其参照病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同时查找、整合与护理问题有关的资料, 以增强护生探究问题的实际技能。 (2) 护生的综合护理技能在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 实现了临床和教学训练的直接对接。许多中职医学类学校的护生都没有过多机会接触临床患者, 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训练目的[6]。护生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借助问题式的护理实训法, 可将护理过程展现于护生的眼前, 让其更快掌握临床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进而提高自身综合实操技能。 (3) 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教学挑战。护理专业中的训练教学应以临床实训作为重点, 在实训前, 护生要有较为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 同时具备较扎实的实操能力, 能够掌握相关课程的有关知识[7]。为此, 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内容的教学上, 而要深入讲授护理工作的整体流程, 将问题式的过程教学法融合到护理课堂中, 使护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 最终形成理实一体化的学习状态, 从而更好、更快地处理临床情境中的各类问题[8]。
本研究中, 研究组实训后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临床综合能力成绩和临床综合能力优良的护生比例都高于对照组 (P<0.05) 。这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实训方法能够全面提高护生的各项技能, 使其在训练中掌握相关的实操方法和护理经验。研究组对训练内容感兴趣的护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问题训练法能够有效调动护生的实训兴趣, 提高实训的效率与质量。
综上所述, 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问题式教学运用于护理综合实训中, 能够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丰收, 张王孝, 聂小枫, 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SCE) 在外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展望, 2015, 25 (28) :190-191.
[2]赵文静, 窦丽丽, 杨晴, 等.护理教育中“多元化实训教学”对护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多元化实训教学”对护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的研究成果之一[J].读写算, 2014, 35 (49) :379.
[3]范惠英, 高莹荧, 段婷, 等.护理实训课中运用综合测评分管理提高中职护生综合能力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18-19.
[4]黄四碧, 刘丽华, 杨涛, 等.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ECS在急诊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4) :3263-3267.
[5]鲍淑兰, 沈琴庆, 陈志英, 等.尝试错误法在智能仿真模拟人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21) :66-70.
[6]汪玲, 段婷, 高莹荧, 等.巧妙运用综合测评分提高中职护理实训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104-105.
[7]沈思媚, 雷洁, 汪昱雯, 等.ECS模拟教学法在护理综合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4 (12) :175.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10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高级技术员类人才 (中间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 的高等技术教育, 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校所培养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 大多都到了测量工作的第一线, 而且都是独立作业, 再加上测量新技术的不断革新, 往往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学习测量新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过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储备这四种能力, 以满足生产单位的需要, 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便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文化底子普遍薄弱;二是部分学生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被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是普遍存在喜实践、厌课堂说教的心理。这几个特点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当然, 学生自身的弱点只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这其中有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本身的问题, 那就是教学的吸引力有多大。
笔者通过多年来在《测量技术基础》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探索出要解决教学本身的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必须从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模拟生产实际进行实训,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 (2) 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创以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新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心、用心, 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为今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以后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难看出, 以上的两个认识合在一起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 这也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生产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 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按照“提出任务, 分析任务, 知识构建, 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 进而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 巧妙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并通过学生合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以生产的基本工作过程作为整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纲要, 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时,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倒逼式的教学思路, 通过一连串相关的问题, 一环扣一环提问并解答,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领会掌握专业知识的效果。
(二) 实践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适用于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重点的各类高职院校, 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借鉴。这里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按照书本上的章节一节一节来讲授, 中间穿插一些课堂实习。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知识体系不连贯的弊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在学完一门课程后, 通常还未完全明白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而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以《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来阐述。
《测量技术基础》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相当于本科测绘专业的《普通测量学》或《地形测量学》。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队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测量技术基础》。该教材内容编排完全与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一致。
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 我们紧紧围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测量是做什么的, 具体的过程是什么, 以及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为目的, 设置了近一百个问题。下面以基本测量工作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图1是一幅外业测量工作的简单示意图,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测量的具体做法如下:
问题1:测量是干什么的?测量工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即测定和测设, 并用示意图讲授两者的涵义, 使学生头脑中先对测量工作有个印象。
问题2: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将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通过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描绘在图纸上, 即地形图的测绘, 并以一幅完整的地形图展示。
问题3: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怎样才能在图纸上表示出来?可以用专门的地物、地貌符号来表示。
问题4:不同地物、地貌的符号在图纸上应该表示在哪里?这就要求知道地物和地貌的空间位置, 一般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用 (X, Y, H) 来表示。
问题5:我们怎么知道地物、地貌的空间位置在哪里?可以通过测量仪器测出与已知点的坐标差计算出来, 坐标差可以通过测量地物点与已知点的方向和距离来求得。
问题6:已知点坐标怎么得到?通过小区控制测量即导线测量、三角测量等方法获得。
问题7:导线测量或三角测量怎么实施?通过测量仪器测角、测距、测高程, 进而计算出各图根控制点的坐标。
问题8:测量角度、距离、高程的仪器怎么使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这就要求学会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的使用及测量方法。
通过上述8个问题,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形图是怎么测绘的。在上述的问题中, 我们把获取地面点的 (X, Y) 坐标的过程称为平面测量, 将获取地面点H的过程称为高程测量。
问题9:对于一个测区, 要测绘其地形图, 应该注意哪些事情?通常情况下,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要有计划, 即怎样实施、人员、交通、食宿等怎么安排, 这就要求在做项目之前要先做好技术设计, 即一个项目实施时是否按技术设计执行的, 执行情况怎样, 项目的成果怎么样, 遇到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的, 在项目完成之后, 还需要做一个总结, 即技术总结。
通过上面9个问题, 就可以总结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过程 (见图2) 。
(三)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优点
在该课程结束时, 按照讲述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宽测试和教学调查。测试的结果是优秀率达到了85%, 良好率达100%。参加学习的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切近生产实际、教学方式灵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概括来讲,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链接, 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的效果。 (2)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 (3) 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特点, 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生产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 可以即兴提问、变化角色等等。 (4) 具有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易学、易懂、易记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给出需解决的一连串的相关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基本原理, 再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解决学校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脱节现象, 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方法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此法易于操作, 对于同类高职院校或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正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思考[OL]. (2010-08-20) .www.nxjy.cn/s_lishi/2010-8-20/139F081911E3E071245_2010820_2478.html.
[2]丁琦, 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10, (2) :45-46.
[3]周秋生, 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 (6) .
[4]王德利, 薄志义, 李长青.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5]夏喜英, 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 2009, (7) .
[6]李群, 孙海梅, 张永红,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1) .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11
关键词:工作过程;职业教育;C语言;教学模式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最先由德国著名的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及其教育团队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这项理论最初是为了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脱离的问题而提出的,同时也满足企业对于处于一线生产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有适应工作的能力、具有参与建造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该理论提出后,迅速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并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这一职业教育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已在21世纪初被引入国内,并对我国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职业院校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培养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工作过程是该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以传授某一门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向学生传授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工作实践的认识,促进其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该教育模式还包括了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教育。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C语言教学步骤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模式的整体考量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工作过程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小步骤,把与该步骤相关的资料与技能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工作过程将教学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培养目标
首先应当进入IT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召开相关的专家研讨会,然后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面向毕业生开放的主要职业,譬如程序员、工程师、市场推广员等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再结合着职业资格的培训标准,依照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来制订培养目标。
2.对实际任务进行分析
利用对IT软件行业所做的调研数据,以及相关专家的探讨论证内容获取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列表。也可以高薪聘请一些软件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或者是相关企事业单位的C语言专家定期举行专家研讨会,吸取他们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对工作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排序,并把不能变更的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处理,从而完成一个层次性分明、任务目的明确的典型任务。
3.将工作任务分解
工作过程是基于工作者对职业的认知来确定的,是一段分析、明确任务内容之后再确定能力、要求的过程。依照工作过程将知识、技能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互关联,就可以将课程具体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独立的版块。
4.引入实践项目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实践项目的学习单元。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要坚持在主题、任务、环境等方面给予学生一种真实感。同时,要贯彻全面、科学的原则,遵照一般的认识规律,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地对项目进行统筹。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C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践经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可以通过进入私企、创业中心,或者寻求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实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企业方面的工作经验相对来说都比较匮乏。因此,经过整合的带有普遍性的工作过程在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2.教师队伍分化严重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高速的发展期,但是还是有一些中老年教师固步自封,继续沿用以前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创新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认识。而某些青年教师又往往表现得比较偏激,用力过度,把工作任务硬性带入课堂,强行规定学生完成企业的所有要求,甚至出现了将教学任务不管不顾地全部丢给合作企业的无理现象。这种在职业教育思想和形态上的差异和分化,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混乱,教师无所适从。因此,教学实践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项目开发难度较大
C语言发展到现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贯彻落实工作任务和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对教学科研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仅有少部分比较优秀的教师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而大部分能力平平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亦步亦趋。这样的后果只能是无法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针,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C语言的教学。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模式举例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也为了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教学思想,笔者在C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将章节式的教学内容以课题的形式划分为三项具体的任务。
1.学生工作页
笔者把每个学习的课题都制作成了一个内容清晰、结构完整的学生工作页,里面不仅包含有需要研究的课题名称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一些重难点的讲解说明、任务拓展、学习情况反馈等。每位学生在取得一张学生工作页之后才能展开一个新的课题的学习。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予以评价。
2.小组合作
笔者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和一个学习团队,模拟企业工作团队,这样有利于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增进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和学习过程之中。学习小组中学生不仅仅是合作的关系。为了提高小组的活力,笔者还将竞争机制引入了小组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那些高质量并且快速度地完成任务的小组,笔者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起其他小组的竞争意识。
3.多元评价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合格?毫无疑问,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譬如知识、能力、技能、态度等,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引入多元评价机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要求把态度作为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关注其能力的发展。笔者是这样评判C语言这门课程学生的成绩的:Key capacity(50%)+ Middle core(20%)+ Last score(30%)。就是说,考核学生不仅仅以成绩论高低,要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论成败。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培训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职业院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知识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冬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研究[J].中学时代,2013(22):14.
[2]陈双.徐茂淑.基于多维数据源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C语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67-168.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篇12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信息、电子等信息大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其在信息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诸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是诸多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必选科目之一。由于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还会间接影响到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学生的成绩, 因此, 各个高校一直把该课程视作重点建设课程之一。《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围绕“香农三大定理”进行扩展拓宽, 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点多, 并且多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 这就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抽象思维好。因此, 学生学起来感觉到很困难并且会觉得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如何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以及创新思想的培育等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 然后就如何将学科前沿研究贯穿于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围绕“香农三大定理”进行扩展拓宽, 主要讲授的内容有:信道模型, 信号调制与频谱分析, 数字基带和带通传输, 差错控制编码、正交编码以及同步技术等[1];并且讲授方式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的传统的单向信息传输教学方式。因此, 《通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 新知识稀缺; (2)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3)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设备单一、落后; (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通过将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结合到基础理论教学当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培育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前沿研究与基础理论相结合
虽然说通信原理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香农三大定理”, 但是, 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一日千里,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确实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必须借助先进的手段, 引入最新的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从以下几个不同的知识点, 论述如何从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出发, 不断引入最新的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问题, 从而激发、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一) 信道容量
在教材中对连续信道容量的表述为:对于带宽为B (单位:Hz) 、平均功率为S (单位:W) 的高斯白噪声 (噪声功率为N) 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为:
假如设噪声单边功率谱密度为n0 (W/HZ) , 则N=n0B, 上式中的NS称为信噪比 (SNR)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提高信道容量的方法有两种: (1) 保持SNR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带宽B来提高信道容量; (2) 保持带宽B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大SNR来提高信道容量。从公式中直观来看, 增加信道容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第一种并且其是线性增长的。那么学术界现在又是如何看待增加信道容量的方法呢?直接增加带宽的方法是直接明了且线性增长, 但是可用的带宽是非常宝贵和有限的, 尤其是对于无线通信来说。因此, 就会产生如下问题:怎样才能在不增加额外带宽的前提下提供类似增加带宽一样线性增加信道容量的方法?从而引出多输入多输出 (MIMO) 天线技术, MIMO是可以提供类似增加带宽一样提供增加信道容量的技术方法。假如信道带宽已归一化 (B=1) , 对于具有m个发射天线和n个接收天线的无线通信链路模型来说其无线通信链路信道容量可以表述为:min (m, n) log2 (1+SNR) , 由此可以看出其信道容量增长的最大倍数等于发射接收天线个数的最小值。在实际情况中, 对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来说, 对于不能安装多个天线的用户终端, 可以让拥有多个天线的基站同时服务多个单天线用户, 以构成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此时称为多用户系统) 。如果采用方法2, 以增大SNR的方法来提高信道容量, 那么如何增大SNR呢?噪声的功率一般是固定的, 无法降低, 那么只能通过提高S来提高SNR了。在无线通信环境中:S=P×hsd, 其中P为信源端的发射功率, hsd为信源到信宿之间的信道增益, 如果信源的最大发射功率P固定了, 要想增大S只能想办法增大信源到信宿之间的信道增益hsd。现在, 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信道增益可以有两种理解: (1) 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直接链路增益, 这个由环境决定, 无法改变, 因此不能增大SNR; (2) 采用中继协作通信的方法, 那么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等效链路增加就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增大SNR, 而中继协作通信又有不同的工作方式, 比较常用的有译码转发方式 (DF) 和放大转发方式 (AF) 等。通过对信道容量公式的分析扩展以及最新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并结合Matlab技术把对应的结果以图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可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比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差错控制编码
在教材中对于差错控制编码的介绍有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的简单实用的奇偶监督码, 线性分组码 (如:汉明码) , 循环码 (如:BCH码和RS码等) , 级联码和卷积码等, 以及80年代中出现的网格编码调制技术;并且简单介绍了1993年出现的Turbo码以及1996年发明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LDPC) 。由于Turbo码和二进制的LDPC的性能都接近信息理论能够达到的最好性能, 所以, 这两种码的发明在编码理论上是带有革命性的进步, 但是, 现在对其的研究也已经很成熟了, 那么当前差错控制编码研究的热点又是什么呢?由此, 在课程教学中要介绍当前研究的热点: (1) 多进制LDPC码; (2) Polar码。多进制LDPC码是将二进制LDPC码推广到有限域GF (q) , 其校验矩阵的元素不再局限于 (0, 1) , 而是集合 (0, 1, ..., q-1) , 并且其译码仍然采用高效的基于BP的迭代译码算法。其优点为:由于码元符号内部比特之间的固有联系, 相对于同样长度的二进制LDCP码, 多进制LDPC码不仅具有良好的随机纠错性能, 还具有更好的纠正突发错误的能力。不管是Turbo码还是LDPC码, 其性能都是接近信息理论能达到的最好性能 (接近香农限) 。那么有没有可以达到香农限的编码方式呢?Erdal Arikan在2007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极化理论的新的信道编码方法———Polar码[2]。Polar码是一种线性分组码, 其是第一个被理论证明了的可以达到信道容量 (香农限) 并且有较低复杂度的编译码算法, 而且当码长N增大时, 其优势更加明显。把多进制LDPC码和Polar码融入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
(三) 通信网
在教材中对通信网的介绍有有线网络, 如:电话网、数据通信网、综合业务数据网, 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由于有线通信网络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 现在前沿研究的重点都在无线通信网络上, 而教材中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介绍却仅仅局限于第二、第三代移动蜂窝网络。在第二、第三代蜂窝移动蜂窝网络中采用的4组频率复用和7组频率复用等频率规划方法已过时。在下一代移动蜂窝通信网络中已采用全频复用方法, 也就是所有蜂窝小区都采用相同的全部可用频率, 从而提高整体的频率利用率, 但由此产生不同小区之间的同频干扰问题。为了处理由于全频复用所产生的不同小区之间的干扰问题, 由此产生的研究热点方向为:多小区协作通信研究[3]。其特点为多个基站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在一起以便协作处理以消除或者缓解同频干扰造成的影响, 从而提高系统吞吐量。另外, 无线通信网络发展的方向为:无线异构网络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 , [4]顾名思义, 就是在一个网络中同时允许多种不同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的互操作, 比如:无线局域网 (WLAN) 和3G网络的融合、Ad hoc网络与蜂窝网络的融合都是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的重要模式。网络融合技术可极大地提升蜂窝网络的性能, 其在支持传统业务的同时也为引入新的服务创造了条件, 成为支持异构互连和协同应用的新一代无线移动网络的热点技术。把这些学术前沿研究问题引入到教学中, 学生不光可以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 还可以了解整个网络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是信息类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教、难学的课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有必要把学科前沿研究贯穿于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的理论知识点, 而是应当不断地将学科前沿研究和热点问题及时反映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宽口径多出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樊昌信, 曹丽娜.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E.Arikan.Channel polarization: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y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J].IEEE Trans.Inf.Theory, 2009, 55, no.7:3051-3073.
[3]万海斌, 韦以明.多小区协作通信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