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2024-07-21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共9篇)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1

摘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实训体系的探讨, 就是以生产岗位工作需要为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重要手段, 通过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 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 构建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 利用实境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 使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够在实践教学情境中与生产实际工作过程零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情境,教学资源

一、输气设备实训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课程实训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要求的目标还相差较远, 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内容还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输气设备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受限于实训教学条件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任课教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尺度还把握不太准确,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实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等。因此, 针对不足之处, 应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作为指导, 结合输气设备实训体系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 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应该对目前的实训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输气设备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制定实训课程体系方案。

首先深入到相关企业和有关学校进行调研, 聘请有关专家指导交流, 对已在燃气行业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 寻找出原有实训教学体系的不足和改进方面。而后归纳分析, 针对原有实训教学体系的不足以及实际生产岗位群潜在需要的技能水平等, 充分利用实境化教学资源,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实训体系框架, 研究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方案。

(二) 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 是落实实训计划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课程标准要服从本课程的结构与实训教学整体的需要。因此课程开发项目组以专业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 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燃气行业企业专家, 组建项目小组, 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和研讨, 使得项目组成员都深入了解最新高职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实训教学模式,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输气设备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三) 特色实训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实境化教学资源, 构建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教材必须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设计和编制, 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根据实训实习学习情境要求, 在实训室进行教学, 以输气设备运营维护、调试、监控、维修等实际工作过程或任务,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应充分地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把高、精、尖和抽象的理论知识, 尽可能地使用简洁直观的动画图片加以描述和传授, 以工作过程或任务方案、建筑构造实体模型等教学资源, 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训练, 使学生在学校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获得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中, 构建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方式, 在设计学习情境中, 工作任务驱动的设计注意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首先教师在学习工作过程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上, 把总的任务目标细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一般来讲, 每个实训教学模块制定2~3个小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实训学习目标。同时在任务设置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典型任务的前后要衔接良好, 应尽可能地涵盖相关的技术知识操作点, 并且是高职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知识点;二是典型任务的难度要适中, 并且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以便更好地使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之后有一定的成就感;三是典型任务的开拓性, 也就是说, 任务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灵活性和扩充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探索和拓展的自由空间, 以利于今后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这门课程中, 以燃气调压撬的设置为例来说明“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过程。

1. 提出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任务的提出, 因为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燃气调压撬的操作过程,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具体的典型任务。首先对学生应提出:燃气调压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 分析任务。

在提出具体典型任务之后, 教师应根据这个典型的任务目标及其具体要求,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完成典型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去点播学生,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一些问题可能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 即隐含在典型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执行典型任务完成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执行任务。

在分析典型任务之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开始操作设置这三者的压力。在学生完成典型任务的操作工作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补充一些知识点和关键点, 针对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 要及时地进行互动和讲解。例如, 在工作调压器出口压力设定时, 如果是要提高出口的检测压力时, 应先松再顺时针旋进调整螺钉, 反之亦然。在这个操作工作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贯穿整个流程, 这一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点评任务。

在学生完成典型任务之后, 教师应积极的加以肯定和总结。即对学生在执行调压任务时, 完成操作过程的整个流程应加以肯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实训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学生操作中易于出错的地方等, 总结学生难于操作的地方, 指出该部分操作过程对今后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指出与后继项目任务的关系等。

5. 再设任务。

在点评任务之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还可以再设任务, 使学生以课后任务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任务完成情况。

总之, 通过以上任务的设置和操作, 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工作过程的同时, 无论是学生的学术知识、思维潜能还是操作技能及情感目标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运用项目导向、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和方法, 提升了实践教学效能, 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模式。避免了老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点,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把传统静态的教与学变成了现代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的开放式教学, 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实训体系的探讨, 就是以生产岗位工作需要为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重要手段, 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 使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够在实践教学情境中与生产实际工作过程零对接, 与快速生产技术的发展达到同步, 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努力培养出符合油气输送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输气设备实训体系的探讨, 将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 2010

[2]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2

一、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1.概念

工作过程导向具体来说指的是以实际的生产活动为基点,严格遵守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脱离学校这一环境,使其在毕业之后可以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实训教学则指的是通过实际的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作用

(1)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知识只会停留在理论,实训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与教学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学生的综合能力显然无法得到全面提高。而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能够将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课程优化为目标的模式,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假设自己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并对以后处在工作中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目的性较强的实训,其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有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同职业的相互连接,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还有利于他们被有关单位接收。其原因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适应工作岗位,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省下很大的成本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生也能在上岗之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工作流程的安排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能够掌握工作过程的要点,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就不会拘泥于课本,而是利用有效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第一步先确定工作目标,其次设计方案,再次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质量检查。所以,机电专业的工作过程也可以参照这一流程,即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再系统地安排教学,然后再实施,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传统的实训教学中的缺陷,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认知,提高其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导向中,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模拟工作,然后分工协作,提高其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具体的流程如下。

1.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明确工作任务

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例如,要求每组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机床控制电路,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把电器元件手动组装成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最后与机床连接,同时检测任务的完成程度。

2.制订合理的计划并实施

教师进行引导,让每组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依据其制作的模型查找有关资料,全面了解各个元件的作用和用途,并搭配改装和拆装控制系统,确保组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3.各组之间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

教学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还可以让每组的成员进行拆装组合展示。让别的同学点评发现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当场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判

因为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所以成绩的判断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为了保证成绩的公正性,教师可以将成绩的判定带入到课堂当中,按照不同小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表现进行裁定,对组内表现优异的学生采取加分的办法,进而在团体的基础上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何岗位都需要应聘者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3

关键词:电工技术与实训,基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教学做一体化

0 引言

《电工技术与实训》是面向机电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得电工技术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及今后工作中应用电工技术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展专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教学大多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效果差,与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不相适应。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电工技术与实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设计,既可以突出该课程的特色,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建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的课程。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定位设计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在课程定位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1 通过分析机电类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以安装检修和管理岗位为例,见表1)对电工技术职业能力的需求可知:该课程电类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基础课程。

1.2 该课程为电类及相关专业核心工种证书所对应的职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持双证上岗,为学生开辟了更大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1.3 该课程是机电类专业学习和掌握后续课程《PLC原理与应用》、《电机拖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必需、够用”的电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电器制图、识图的知识;(3)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4)掌握照明、动力配电线路的设计;(5)掌握变压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维修的基本方法;(6)掌握常用电气设备的控制线路。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电工问题的基本思想,能绘制、识读电气工程图,能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职业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3)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 总体设计思想。《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突出主线,突出重点;把立足点放到工程技术应用性上;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主要建立了两点理念:第一要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过渡到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是从“理论加实训”过渡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需要一个特别的、合适的“内容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学习情境”,根据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构建以学习情境为典型代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打破(见图1),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了相关的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设计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五个学习情境,二十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单元设计举例(表3)。

3.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设计(表4)。

4 结束语

依照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我们对《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总体设计、单元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能力目标,选择了与安装检修等岗位对应的学习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课程改革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说明:1.每人总分为100分;2.每人每项为25分制,计分标准为:不会操作计1-5分,基本不会操作计6-10分,操作较好计11-15分,操作很好记16-20分。3.采用分层打分制,建议权重记为:自评分占0.2,小组评分占0.3,教师评分占0.5,然后加权算出每名同学在本项目中的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玉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61-64.

[3]朱建伟.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专业教学研究,2008.7.

[4]梁颖,邹涯梅.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教育论坛,2010.5.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4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课程以真实的临床生化检验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为主线,组合并序化实训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必要的过渡。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生化检验技术 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2-02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以下简称《生化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各种自动化检验仪器设备的推陈出新和广泛应用,使临床检验进入了仪器检验时代[1]。这就要求生化检验技术教师必须及时了解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现状,使生化检验技术的教学服务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技能训练,校内实训与实习训练、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因此,本课题组与来自临床一线的兼职教师,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生化检验技术》实训教学体系。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产教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2]。高职教育较之普教,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应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输送针对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3]。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教学模式提出:学习领域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它由专业相关职业活动体系中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4]。

在此理论指导下,本课题组充分调研了江苏省67家医院生化检验科,对生化检验岗位技能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调查发现:在自动化仪器操作逐渐取代原有手工操作的趋势下,生化检验工作岗位技能需求已有传统的如何检验逐渐过渡到现代的为什么要检测以及如何才能使检测更为准确。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的审核分析等等都是现代生化检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组认为,这些内容也应渗透至《生化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调研医院生化检验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本课题组分析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将生化检验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确定《生化检验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题组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七大检测项目作为实训教学项目,分别为:体液蛋白质检测项目;血糖检测项目;血脂检测项目;电解质检测项目;肝脏生化检测项目;肾脏生化检测项目;内分泌生化检测项目。在生化检验实际工作引导下,让学生掌握临床生化检验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有关临床生化检验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人检验科及生化室的工作角色 。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教学过程设计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流程包括:样本的处理、试剂盒的选择、仪器分析工作状态的判断、仪器分析参数的设置、定标、质控、样品的检测、检测结果的审核分析、仪器的保养维护等。因此,本课题组根据临床生化检验工作过程组合并序化实训教学内容,并以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如何检测”的基础上,融合了仪器分析、质量控制、生物安全、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实训教学以临床生化检测项目为载体,教学流程基于临床真实的工作流程,既让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的流程,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实训教学实施流程如下:

1.组建实验准备小组并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 实验指导老师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就面对全体学生发布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有关信息,遵循自主自愿的操作原则,组成实验准备小组,每组6-8人。

2.按临床生化检验的项目分类作为任务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检测方法的比较 在实训之前,要求学生查阅具体项目检验的各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测定基本原理、优缺点等等。通过该比较,让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技术性能有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的基础。

3.辅助性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机会,由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熟悉现代化医学仪器的操作流程。

4.样品的检测 教师精讲目前常用的方法和实验技能之后,学生独立完成样品的检测。

5.检测结果的审核分析 质量控制作为临床医学检验的关键点,当然也是教学的关键点[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参考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来对实训检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学生手工操作的误差以及仪器的使用情况。

6.仪器的保养维护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仪器的定期检查、保养。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考核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考核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进行实训基本技能考核,如检测方法的选择、样品的正确检测、结果计算等,评价学生对各项基本技能掌握的准确程度。结果考核实在检测结束后,参考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来对实训检测结果进行审核。例如:有30位学生同时对同一样品进行同一实验项目检测,通过假设30位学生的结果代表着连续30天该医院生化检验科室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做一个类似于室内质控的结果的比较,计算出靶值并找出失控和警告的结果,然后根据质控分析结果进行实训考核。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在明确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将所学的各项操作技能串联成线,真正体现检验工作的整体性。整个实训教学的过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临床生化检验工作过程组合并序化实训教学内容,并以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在该实训教学模式中涵盖了检测前、中、后的内容,更多地融入分析前、后的标本质量控制及结果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具体项目的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外,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需要对临床环境有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此阶段开设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正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围到核心、从片面到整体”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06,28(6):23-26.

[3]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4,6(2):2-4.

[4]Hong Juan Yu,Hua Dan Xu,et al.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and Virtual Resources Suppor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 271-273:1929-1934.

[5]张吉生,张晓丽,等.实验质量管理意识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6(32):68.

基金项目: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5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成效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

1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中心

1.1 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中心是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服务,是融入该职业或专业的全部或多项工作任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场所。

1.2 种类

学习领域课程需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常见可分为三种:专业教室、单情景实训场所、多情景实训场所。

专业教室可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二为一,通过对实训室空间的划分,可分为理论学习区和实践学习区,如果再详细划分,还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区、小组工作区、实验区和实际操作区等,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与实际项目结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

单情景实训场所是将指将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针对每个工作任务设计专门的实训场所。单一功能实训场所的硬件设备具有针对性和功能相对完整性,多个专业可以共同使用同一个实训场所,但是由于功能与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只能学习联系性不强的、相对独立的专项技能,缺少将这些能力综合起来的职业环境,很难形成实践性强的综合职业能力[1]。

多情景实训场所:为某一职业(专业)设计的、融该职业全部或多项工作任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场所,该类实训场所软硬件环境具有针对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可以实施该职业活动的多项工作任务,能有效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中心建设思考

2.1 建设理念

实训中心建设理念应体现“二结合、二合一”,即“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校内与校外结合”,即: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要结合,校外企业要参与校内实训建设,校内实训建设要体现出校外企业特点。

“仿真与实操结合”,即:学校实训基地不是真正的企业,不可以完成是企业照搬运营模式,所以可以针对职业工作任务,设计仿真设备或仿真环境,达到仿真与实操的结合。

“车间与教室合一”,即:从实训空间上来设计实训场所如何融入职业工作任务,车间与教室的合一,即体现了职业工作任务的环境,又能保证实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作品与产品合一”,即:从实训结果上来设计,如何让作品与产品合一,体现了学生实训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的融合。

2.2 建设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中心建设原则是要让实训中心体现出真实的企业生产元素,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在实训环境的硬件设备选型时,要考虑如何体现出企业生产元素,在实训的软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如何营造职业氛围,体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首先要求设置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在这个工作学习环境中给学生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展开一定要求的工作活动取得真实的工作产品[2]。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中心建设实践

3.1 建设背景与思路

随着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及制造业信息化逐渐成为两化融合的汇聚点,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又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并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新的核心技术,这给产业转型和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相应的人才需求也持续升温。在这种背景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十分重视物联网专业实训条件建设,专门成立了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工作小组,通过对企业与高职院校调研,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论证,根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提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3.2 建设要素

3.2.1 物联网实训中心功能定位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主要典型岗位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将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划分成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制造业信息化实训室三个实训室。

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主要开展无线传感与RFID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终端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护;

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主要开展物联网系统的规划、组建与管理实训,使学生了解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运用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解决物联网应用系统实施过程中问题的方法;

制造业信息化实训室主要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设计、开发与测试等实训,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应用层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具备应用相关知识从事物联网软件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产品开发的能力。

3.2.2 根据物联网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构建物联网实训中心

经过对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的调研,明确了职业岗位,通过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结合学校的科研团队或工程中心研发平台,校企共同研发实训装置,如表1所示。

3.2.3 物联网实训中心软环境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主动对接优秀企业文化,充分吸纳企业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营造真实化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配置了操作规范。

4 结论

物联网实训中心的建设对每个高职院校来说都是长期的课题,从如何对接地方新兴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方向的角度出发,开发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课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场所,让学生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

[2]董晓岚,胡清.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数控实训基地建设[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0-52.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6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以系统讲授课程的全部“知识点”为目标, 技能训练也是为理解、掌握“知识点”服务;学生是“知识点”的被灌输者, 而不是主动学习者, 同时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将学过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构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实际的工作任务中总结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由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来实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和本质。

2.课程开发过程。通过到企业调研以及和课程组教师研讨, 调查、分析电类专业的工作职责, 确定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情境中设计若干个实训项目,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完成典型实训项目的同时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职业的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在电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就尤为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设计

1.学习领域设计。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及教学情境设计, 具体如表1所示。

2.教学情境设计举例。以教学情境三为例, 设计了3个具体的实训项目, 如表2所示。

3.实训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学情境三为例, 从3个具体项目分析教学过程, 如表3所示。

三、课程考核方法

对于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重点是“以能力考核为中心”, 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 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 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即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重点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每个实训项目完成都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表如表4所示。

将每个教学情境下的实训项目评价成绩进行累积, 得到每个教学情境的成绩, 最终根据六个教学情境的成绩得出过程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笔试, 根据两项成绩综合得出最终成绩。

四、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 将电工技术课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将《电工技术》和《电工技术实训》课程进行整合, 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设立,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实例阐述教学情境的设立和教学情境中实训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程采用的过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电工技术,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教学情境,实训项目,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建, 钟志燕.“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方法与研究, 2014 (5) .

[2]王瑞玲, 刘旭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7

一、考核内容逻辑全面化

考核内容是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技能知识、综合素养、考勤成绩、实训报告、过程操作五个部分。在技能知识点选取上应逻辑化, 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知识成长规律, 分项目、分任务实施, 合理分配各任务操作时间。综合素养包含安全生产、职业规范、责任安全意识等并配备相应配分标准。考勤分为迟到、早退、旷课、出勤、病假、事假, 配备相应配分标准。实训报告包含实训目的、任务知识点、任务要求、工艺分析、程序编写、问题分析、实训总结、书写规范, 并配备得分标准。过程操作是对学生职业规范的评定体现, 只扣分, 包含着装、工具架摆放、场地清扫、团队协作等, 并配备相应扣分标准。

二、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教师先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评定方案, 由师生去执行反馈, 共同评定结果。将实训人数依机床数量进行分组, 对每位同学建立全程档案跟踪记录, 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教学模式, 在课后总结时提供改进措施, 实现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控制。项目任务考核中设有教师评价 (50%) 、师生共评 (50%) 、学生自评三大评价主体, 并给予结果分值及问题处理措施、解决方案。学生自评中, 为避免高估评分, 只能作为寻找疑问的一条重要途径, 不计入评定成绩。

三、考核标准制定精细化

各项目任务考核细则内容应列出详细配分、扣分标准, 决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 早退扣3~5分, 不规范操作酌情扣3~5分等, 必须改为确定分值。对任务零件评分表应标注超差范围、形位精度等项目配分与扣分标准, 同时应严格规定操作时间、规范工艺文件, 要精确到具体细则内容配分, 通过详细评分标准, 使学生增加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兴趣, 从做的过程中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四、考核人员结构合理化

教师、学生组成了考核体系的评价人员, 其中教师是评价方案制定人。师生共同组成评价团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由于教师所指导学生人数较多, 应从学生每小组中抽出一个人, 去扮演企业检验员角色, 来有效控制该小组现场检验程序, 最后教师带领各小组检验员, 对其他学生抽测检验, 共同分步骤、齐合作完成每个学生车削加工零件的检验工作, 得出评定成果, 既公平又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保证检验工作高质量完成。

五、考核结果体现公平化

考核结果是实训教学的成绩评定依据, 体现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各项权重比例分别为60%、20%、10%、10%。在各项评定中都依考核标准严格评定分值, 解决了分值由来的不明确、定等模糊问题, 消除了学生不平衡心理现象, 做到公平公正, 有据可查。

总之, 构建完善、精细的考核体系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数控车床实训教学的有力保证, 是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发展趋势的迫切需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规范教学组织的内涵支撑, 能使学生提早步入工作岗位的真实模拟情境, 去严格规范自己的实践操作行为, 适应企业工作流程, 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与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周爱国, 邓湘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数控车床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时代, 2010 (4) .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8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专门能力、关键能力和素养,才能达到工作任务的预期目标。

药物制剂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增加了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实践难度,学生缺乏职业情境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缺少职业的行动过程,造成择业时信心不足等困难。因此,在药物制剂实训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运用两种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考虑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时序”串行,但对于具体的职业岗位针对性高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缺乏对实际的多个职业过程的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活动顺序组合,使得学生心理顺序与自然行动顺序不完全一致,导致学与用之间的脱节,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反背[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进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使学生心理顺序与自然行动顺序一致,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1 明确课程定位——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实现与职业岗位(群)对接

首先要对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其次要对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岗位及其需求进行预测,对新岗位从业人员要求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2]。

课程组教师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结果统计,职业岗位群调查结果,对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解构整合课程及教学内容,见表1。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工作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而教学活动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3]。

根据药物制剂工作特点,以剂型制备工艺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根据工作过程,即任务的前期准备、任务的实施、产品的检验与评价,完成布置任务→建立小组→查阅资料→讨论→形成方案→实施任务→教师指导的教学过程,实现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2.1 专项技能实训采用“原理+工艺流程+专项技能操作”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采用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需要自己制订方案(制备工艺流程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自主学习,要收集大量信息,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其实践过程也是评价过程。

1.2.2 综合实训课采用典型工作任务组合的方式

通过单项任务驱动的实践技能实训,过渡到综合性任务驱动的实践技能实训,最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我们根据药厂生产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组合型实训项目。在固体制剂生产中,以片剂为例,生产片剂是一个典型的总工作任务,按工艺流程可分解为若干单项工作任务,如粉碎单元、过筛单元等,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的子任务。子任务驱动的专项技能操作,过渡到综合性的工作任务驱动的技能实训,最终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见表2。

2 运用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模式,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掌握专业能力以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创新学习、交流合作等,是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同时穿插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得到提高。其全面的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见表3。

药物制剂实训课程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探索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仿真环境下进行综合实训教学,达到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使学生除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以外,还具备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5]三个方面,其中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最为突出。

中药片剂制备基本上涵盖了固体制剂、浸出制剂的知识点,把药材提取、制粒、压片到质量检查等内容重新整合与设计,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影响因素,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确定药材提取、制剂、质量检查的方法。以实训中健胃消食片的制备为例,总工作任务是由一系列子任务组成,如粉碎、混合等,包括前期准备、实训过程和结果(产品)检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上述两种模式,任务驱动模式中的任务设置、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阐述讨论方案是任务实施的准备阶段,方案实施是实训操作过程,片剂的质量检查是产品检验过程。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以实现其教学目标,即达到相应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最终通过工作过程实施完成预期的任务,使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3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思考

3.1 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者,除了具备超前的理念、较高的素质、能力外,还需要是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统一,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转换过程中,实现多种知识的积累与相应能力的提高。

3.2 学生方面

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从根本做起。作为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帮助学生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经验,了解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达到学习与工作过程的良性循环。

4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是根据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学生是否达到从事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理论水平为评价标准[6]。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可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任务驱动,教学主线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避免传统教学的缺陷,培养学生系统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能够涵盖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素质和知识体系,有效地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搭建教学与岗位之间的立交桥,从而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摘要:根据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指导思想,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领域的能力。我们根据药物制剂职业岗位(群)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工作过程引入职业能力培养,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目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重视工作过程的同时,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运用关键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工作过程,教学设计,关键能力,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贲礼进,王正高,孙美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99-101.

[2]瞿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129-131.

[3]李玲.工程成本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196.

[4]王秋香.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4-15.

[5]褚善东.职业技术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问题[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1):59-60.

工作过程节点实训 篇9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训模拟系统,管理

当今社会需要的工程管理模式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其中, 通信工程模式是一项保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的通信系统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即管理过程中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了效果, 有些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 工作的推诿和种种个人原因影响了工作进度, 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差, 从信息的汇总到后期的查询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管理效率。为此, 急需设计一款通信工程管理实训系统, 该系统基于管理的工作流程以及核心的业务处理模块, 对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分解, 可以模拟实现通信工程中各个阶段的内容:前期阶段、设计阶段、投标和招标阶段、实施阶段、监理阶段、验收阶段。从而可以改善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境, 让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和通信工程真实项目对接, 增加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 项目管理系统性概念以及功能介绍

1.1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统的概念

通信工程学生项目管理实训系统是一个将通信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情况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管理流程, 根据通信工程中包含的招投标实务以及工程监理实务和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基本要求来完成相应的开发和业务的配置。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项目招投标、项目设计、实施以及项目验收等工作流程转化成系统实训子项目, 形成一个整体流程, 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平时在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和项目跟踪, 更为清楚地掌握所学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 同时也能提高项目管理的相关业务能力。

1.2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概述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合当下常见的OA办公、工作流、业务模型、过程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PDA于一体, 运用C/S和B/S双模式开发, 轻松建立工程项目管理平台, 系统支持局域网、本地网络、广域网以及互联网, 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对项目进行跟踪和管理。

1.3 简单解析系统结构

系统以项目的实际流程进度为主体, 以项目工程进度、项目施工成本、业务合同管理为主要中心模块, 整合常规个人办公、项目分包管理、业务材料管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以及项目人员管理, 相当于整个系统都是按照项目对应的流程和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通过实际项目中各阶层的权限、业务权限进行分工协作, 与此同时, 可以通过工作流程让操作者对项目业务进行工作审批。系统中包括了普通企业通用管理模块, 而对于项目业务进度的跟踪, 本文采用最先进的EXCEL工作流表单定制技术, 使用更方便, 支持学生二次开发。

1.4 实际操作优势

第一, 可以对分包商情况、每笔费用使用情况、供应商情况、员工情况进行系统查询。

第二, 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的跟踪和安排, 实时了解各项目的动态情况。

第三, 员工可以通过系统功能模块中的岗位设置, 实现虚拟权限以及工作过程的信息化, 不需要纸张办公,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可以牢牢把控项目的进度、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第四, 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项目适应性。

自定义的系统模块设计添加, 可以按项目需求进行配置实施, 快速帮助操作者进入全新的网络项目管理中。

2 网络数据传输与同步问题

2.1 网络数据的运用

基本数据在项目中的安全、快速、同步的问题, 将以项目的数据库配置以及项目的运行环境, 同时基于局域网络、互联网络, 以此实现项目数据的安全管理。

项目研发数据传输方式一:对于网速很慢、网络不是很稳定等情况, 可以采用定期传输数据的方式, 通过U盘或者数据线, 定期生产离线包上传到总部服务器数据库进行同步, 同时子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同步刷新。

项目研发数据传输方式二:使用互联网进行管理, 遇到网络不好的问题, 可以采用本地运行模式。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的C/S模式开发, 客户端可以实现数据的缓存和业务逻辑, 客户端能够安全、快速地访问系统数据。

项目研发数据传输方式三:对于网速好的, 可以使用普通模式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 随时随地同步跟踪观察即可。

项目研发数据传输方式四:参考华为大数据处理模式, 采用分布式数据储存进行数据处理。

2.2 基于工作过程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统集成

针对工程材料管理的特殊要求以及办公资料的需要, 系统可以与PDA扫描设备进行数据连接, 用户只需手持PDA扫描设备就可以进行材料的入库、出库及盘点。同时对项目资料的打印和下载起到快捷方便的作用。PDA扫描设备可以通过GPRS网络以及数据线连接等方式, 导入到数据系统中实现系统的智能化。

对于类似于供应商的管理, 可以提供B/S架构的订单模式, 供应商直接在网上提交单据。用户只需查询审核并且导入到系统中就可以实现自动存储。数据接口, 系统可以导入Excel数据, 直接生成表单, 也可以直接导入Excel数据格式, 方便在外地或者单机模式下也可以对项目进行调度管理。

2.3 系统特点

(1) C/S框架下采用windowsform设计, 数据库支持sqlserver和oracle等大型数据库, 系统简洁, 操作简单, 上手快, 易用性强, 学习者不用专门学习也能了解和使用。

(2) 采用Excel计算公式嵌入技术, 管理界面更美观, 业务功能更强大, 使用更方便, 一个流程或是数据的工作就是一个简单的表单, 没有复杂界面, 实现异步数据开发, 大大降低了业务之间的耦合。

(3) 融OA办公、工作流、业务模型、过程管理、进度管理、PDA、成本管理于一体, 管理员根本无需增加别的办公软件就可以实现项目的管理功能, 真正的一键式操作管理。

(4) 超强的兼容性, 完全兼容Excel, 可以导入及导出Excel, 生成PDF文档, 同时对于电脑的兼容也极强, 能应用于windows XP, win7, windowsserver系列, 同时支持Linux和MAC系统。

(5) 工作流程不死板, 可以自定义工作流程, 实现了工作的无缝安排、自主跟踪和验收, 做到了真正的系统办公, 让管理者管理时更轻松、有效。

(6) 完美强大的报表功能, 可以对表单进行直接输出、标准报表、三联报表等, 配合打印功能。

(7) 高性能, 基本采用富客户端的理念进行设计, 服务器端更多承受数据的压力, 保障了软件的稳定性。

2.4 权限分工协议

(1) 用户操作权限:添加、修改、删除、输出权限, 授权用户拥有权限分组功能, 同时任何操作记录都会生成在管理日志 (最高级可见) 。

(2) 项目管理权限:授权用户可以对应访问的项目, 每个角色都有对应的授权, 采用用户组权限管理系统进行权限限制。

(3) 审批流程:对定义的不同的表单拥有相应的审批流程, 实现数据的工作流同步管理。

(4) 系统模块权限:授权用户可以使用的对应模块, 以组为单位建立模块权限。

2.5 主要模块

2.5.1 人员管理模块

员工档案:员工信息、个人经历、证照列表、培训记录、奖励记录等员工基本信息。

用户资料:用户组权限系统分配定义、用户的添加和删除功能。

员工工资:项目中员工工资的计算、统计记录以及发放情况的统计。

2.5.2 个人办公模块

包括个人总结计划、项目动态、工作流程、文件通知、请假日志、工作任务分配。

2.5.3 合同管理模块

合同信息:各种项目设计到的合同电子档和管理。

合同执行:各种合同变更和合同记录功能。

2.5.4 材料管理模块

库存管理:对仓库进行盘点、计算、库存查询。

材料计划管理:材料预算计划、采购计划、库存预警等。

材料购买合同:对材料合同进行追踪管理, 材料入库、出库损耗管理、材料结算以及实时材料。

工具管理:工程使用工具的统计和租借管理。

2.5.5 资料管理模块

可以自动生成合格的评定数据和不合格数据, 自动汇总表格, 自动管理表格, 自动评定意见, 汇总分部及子分部, 并且可以保证表格与统一用表书籍一致。

提供了表格填写范例、填表说明、条目说明等使用教程。

资料网络同步化管理, 可以多人联网在线协同编制资料, 同时项目经理及监理可以随时进入审批。

可以自己建立目录, 绘制任意表格, 复制表格, 添加表格, 复制表格, 外部导入Excel, 导出Word, 导出ExcelPDF, 编排表格顺序等。

选择相关单元格系统可以自动按要求生成图形。

内含专业的技术及素材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作参考。

2.5.6 项目财务管理模块

通过付款单方式, 对上述发生支出应付款进行支付。通过收款单方式, 对工程上的收入项目进行入账。工程成本、人员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各种支出分析以及收入动态生成分析。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相关应付款日志、收款日志等财务交易信息。借款账单、还款账单、存款账单对财务日常的资金进行记录。

2.5.7 机械化设备管理模块

设备信息、设备维修、设备的配件管理、设备借出借入、设备验收、设备折旧等管理。机械设备在工程中的使用情况, 进场、出场、租用情况的管理。

3 结语

通过该系统, 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模拟实际通信工程项目监理中的任务管理, 让学生对通信工程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明确, 系统中也另外包含了考核模块, 包含上传作业、批改作业、批量下载功能等, 充分发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

当然, 该系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通信工程的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完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工程。大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还有更复杂的逻辑关系, 特别是在系统的设计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更细致的规划工作。即便如此, 它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训模拟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兰, 张优里.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2) :145-148.

[2]向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的网络工程实训室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张迪.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上一篇:东西方建筑下一篇:整体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