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体系

2024-07-22

工作过程体系(共12篇)

工作过程体系 篇1

目前, 高等工程职业教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 实训实习基地功能单一,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1]。其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专业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工作过程与培养过程的关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课程改革是其模式创新的核心问题。2007年教育部主导的第三次课改要求采用德国不来梅大学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来进行课程设计。现将用人单位的工作过程与学校培养过程关系通过图1展示。

的工作过程与学校培养过程关系通过图1展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高职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就是工作任务,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中的“工作”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反映出的工作对象、内容和要求, 它是工作与学习的任务, 是反映职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而不是脱离具体工作过程的点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一些高职院校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所确定的课程体系, 与原有的课程似乎无太大的区别, 产生了课程开发的回 (图2) 。

归现象, 主要原因是对工作任务缺乏清晰的认识, 造成工作任务分析笼统, 没有对工作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 工作任务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典型工作任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 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任务领域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其次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大的开放性[2]。

课程系统包括课程的产生源、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评价设计四个阶段。课程的产生源是基于企业实际生产一线, 课程内容的设计很大程度是依赖课程的产生源, 接着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精品课程, 然后由课程体系导出课程平台的建设, 随后课程资源进入教学环节由教师使用, 最后教学相关部门执行课程考核, 形成课程考核标准, 其详细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三、基于工学结合式的新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建设质量关系到培养和造就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显然, 图3和图4清晰的比较了两种教材建设模式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在图3中管理与引导的力度不够, 而图4中形成了指导性建设意见和引进了行业标准, 建立了教材出版的准入制度;图3中学校基于学校教学任务的按排而不得已进行教材的编写, 图5中则出台了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图3中教师大多基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得已进行“拿来主义”式进行教材编写, 图4中则以团队作战的方式主动出击, 创造性进行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市场监控和投递到高质量的专业出版社, 图4中教材的出版实现了绿色出版;图4中加入了体现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企业元素, 使我们的教材更多反映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最新技能、工艺等知识。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图4模式与合川渭沱水电站、永川区水务局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水工概论>>等课程, 与重庆市电力公司江津供电局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电能计算>>等课程, 与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CASS软件应用指导>>等课程, 共合作编写教材84套。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 突破了传统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设计方案等步骤开发出来的课程, 课程的内涵不是理论导向而是行动导向, 课程内容的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 学生由知识获取转向职业能力培养。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还没有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高职教育课程缺乏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任重道远[2]。

摘要: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核心, 而专业建设的的关键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这关系到学生学什么的根本问题, 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是否上得去的根本问题, 本文从工作过程与培养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基于工学结合式的新型教材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迪, 申永康, 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 2010-11.

[2]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0年第4期

工作过程体系 篇2

通过一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培训‛学习,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在思考针对我们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新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现结合培训班所学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认识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我们在课程改革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是必要的,因为高职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育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1)教职员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教职工认识上不到位,教学改革必然存在阻力,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2)目前的硬件设施严重匮乏,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较差,而且很多设备陈旧,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学生学完以后到工作岗位不能直接应用,学而无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3)师资队伍工程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少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4)产学研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产学研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三、整改措施

从我们培训过程中实际操作来看,对于课程体系开发难度是比较大,主要是我们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对岗位的熟悉程度不够,以致改起来无从下手或力不从心。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搞好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作为教师本身也要在实践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实现观念的转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统一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精品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办学,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此外,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要把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建立专业志向,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的学生产生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动机时,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开始学习。因此,我们要在技能需要的引领下,使学生产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重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不单纯的是知识加技能,而是突出与技能对应的知识,要在教会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学会技能和运用知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多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利用示范建设的资金集中建设2—3个设备先进、与市场结合紧密、台套数充足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目前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对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更新,使其总能领先于工程技术领域,这样也为教职工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认可度提高后,可以承接一些工程项目,达到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能够承接工程项目后,也能够为实训基地的运转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理念,所谓的教改就是要把知识人才体系改为岗位能力人才体系,把学科体系改为工作过程体系,否则教学就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就没有职教特色和质量。但实施起来确实很难,对于教师来讲,本身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模式都要改变,特别是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具体的工作过程、任务细节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因此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多数存在凭借理论推想和对实际的想象来进行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因此在具体改革课程改革中自然存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现象。因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

(4)加强团结协作。高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得更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境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团结协作,共同筛选、制定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套路,也需要院校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相互沟通,以减少企业调研、能力分析、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项目设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效益,加快整体改革的速度。实现互惠双赢的机制,以期实现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此外,我们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要做到(1)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很显然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需要我们教师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的历程。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这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某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并评估。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如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能力,更好适应企业的需求;(2)转变授课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把教师转化成生产教练、把教材转化成训练手册、把教法转化成训练方法、把课堂转化成工作现场。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再以教材为中心,更不能以教室为中心,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纽带,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发挥教师的生产教练作用和教材的训练手册作用,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在工作现场中去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品德,形成素养;(3)转变考试形式,即从结果考试转向过程考评,从传统考场转向工作现场(模拟)。我们以往特别重视结果考试,而忽视过程考试,特别重视教师在教室中教,学生在教室里学,考试在教室内靠,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的地点基本上就集中在教室内,而现在必须改以往重视结果考试为重视过程考评,边学便考边评,不断反馈,不断纠正,要改传统的教室中心为工作现场为中心,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工作过程体系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建筑装饰专业 工作岗位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3-01

在现今的高职建筑装饰专业课程设置中,延续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和实际项目操作过程有一定的脱节情况。如何让这些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利用优化的课程设置,得到有效的实战训练,脱离本科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真正具备专业一线职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任课教师一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虽然做到了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但是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仍然还有差距。与国外相比,现阶段我国高等专业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课程体系设置老旧,没有把岗位要求融入课程训练中;(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项目操作训练;(3)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装饰技能人才,通过岗位能力和岗位体系的分析,以模拟项目的形式重新确立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最重要。这种课程训练体系可以确实的提高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对社会服务,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我认识到,建立最适应专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并且建立相对应的实训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为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要相一致,是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个课程改革,就要掌握实际的岗位需要和装饰工程的工作过程,这个具体的分析和操作内容列举如下:

1.认真把握好课程的设置满足课程所要完成的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对实际装饰工作岗位的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要求,建立课程和岗位能力一致的课程要求,并最终通过整体上改革课程体系,把课程打散后建立新的项目课程体系,辅助的实训体系,从而把整个工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岗位能力需求的主体地位

应用技能是课程设置的基础,要从实际需要的人才能力出发,研究岗位需要,研究市场需要,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我们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以实际项目为课程构成的体系,这是建筑装饰职业教育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它将带来学校办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大转变,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

通过研究,实现以岗位工作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应该包括职业技能岗位,崗位能力分析,对应课程,课程能力目标,实训课程。初步构想列表如下:

3.针对不同的项目课程制订课程大纲和要求

新的课程在整合后,在每个学期以阶段的形式开展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和实际的装饰项目操作是一个流程,这就需要重新制订教学大纲来满足新的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研究新的项目流程和施工技术的变化,并把这些新变化随时编入课程要求中。

4.强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建立与项目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模拟实训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具体的操作过程例如:按照实际项目首先教师给予实训图纸,学生进行图纸分析,然后在实训室还原施工过程,可以使用成比例缩小的形式进行,分组施工,最终形成一个装饰作品。

5.要坚持与企业的合作,以获得最新的信息来调整课程要求

脱离了坚持与一线教师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获取第一手的时讯资料,来充实课程的内容和及时调整课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课程体系不会脱离实际的岗位需要。

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现有课程,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满足岗位需要,所以我们的研究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对大小各类装饰公司进行走访,明确岗位分工,具体岗位要求,从中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最终达到新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对旧有课程的打散和重新组装,使一个课程就能贯穿以前三年学习课程的综合训练的要求。

研究的方法主要依靠于实际的装饰公司运行管理方式的考察,拟定出需要培养的岗位。其次,在岗位的基础上研究岗位技能,用课程来带动技能的培养;再次,始终依靠于行业的标准和准则来进行课程设置要求,使课程内容直接和实践工程施工技术挂钩;最后,把工程的施工顺序所用到的内容融入到项目课题实训中,从而使教学真正服务于企业一线。

要改善实践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能够很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培养学生水平的高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把专业教师送去一线跟项目、跟工程,找与课程对口的实践性项目,培养专业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及时和国内外建筑装饰方面的人才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管理者沟通,确保课程与实践工作岗位的不断结合。

参考文献:

[1]《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 作者:马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时间:2011-2-1 ISBN:9787564042769

工作过程体系 篇4

关键词: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还不能同步,主要表现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及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需求。因此,如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现状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始打破本科“压缩型”的学科体系和“三段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1)缺少专业标准。国家层面的专业划分过细、相似且没有统一标准,导致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向一致;一个专业名称对应多个培养目标与完全不同的岗位;学校层面缺乏与企业实际配套的专业标准,专业教师对企业部门及岗位情况不了解,不能指导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2)能力定位不准确。学校对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不了解,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对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分不清中职与高职学生能力的界限。(3)知识定位混乱,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导致学时过多;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缺乏延续性,缺少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主线。(4)教学标准混乱,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只有教学大纲,没有单元课程的细化标准。授课内容与深度随教师水平变动,缺乏统一标准;教学大纲、教案由教师个人编写,没有经过论证,没有体现教师团队智慧;高职课程体系受传统学科体系影响严重,留有旧的痕迹;教师难以转变观念,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职业需求。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职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譬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成为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实在、学以致用,专业必修课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和技能,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这种设计以职业活动的行动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美国与加拿大的职业教育采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BE),其步骤是:聘请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将相近的各项能力归纳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并据此施教,这种设计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节。英国与澳大利亚实行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模式(CBET),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再以此确定学员的等级水平,国家能力标准的确定能使每个公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应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为评价标准,因为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向选择实现的。那么如何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呢?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相关职业在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方面相一致,专业教学过程应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相一致,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贴近社会需求。下面以数控专业为例,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指以数控专业的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以其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为取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构建的数控专业系统化课程(学习领域)。通过分析与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职业任务构建数控专业学习内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独特理念,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企业调研与数控技术工作任务分析

在确定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到数控技术领域中就业的需要,要了解该专业的工作任务,因此,企业调研是首要问题。要设计“制造业企业需求调查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调研,主要了解企业性质、生产类型、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满意度情况及近两年企业各类岗位现有人员数及近两年将招聘人数,了解高职生适合的工作岗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机、企业与学校难以达成合作的可能原因及企业最倾向于在哪些方面与学校合作等。要详细调查企业需求的数控专业职业能力、数控技术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在学生就业主要覆盖的区域内展开调查,分析研究调查资料,归纳总结,作出企业中数控技术工作任务框架(图1):

图1表明了数控技术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横轴方向是数控技术领域工作过程的主要阶段,纵轴方向是各阶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具体任务。该图是设定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产品结构分析与测绘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技术,能合理设计加工工艺并掌握一定的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技能的专门人才。

数控专业覆盖了多个职业岗位,高职生可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员、数控设备维修调试及维护员、计算机辅助编程员和产品测绘员。

(二)能力与职业岗位分析

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实现的,专业内涵的主要部分就是一组相关课程。通过对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可得出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列出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课程及专业在本行业领域中的通用能力、主要职业能力和辅助能力,如图2所示。

图2呈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专业能力与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

数控专业重点培养四个核心能力、两个辅助能力和一个通用能力。每个“核心能力”均有核心课程(见图2左边)支撑,例如,核心课程“CAD/CAM”和“数控加工与编程及综合实训”支撑专业核心能力——数控机床操作。核心课程“数控加工与编程及综合实训”和“数控加工工艺”支撑专业核心能力——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对于“辅助能力”则需再选修相关课程,例如,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机电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则学生便可具备从事机电产品造型设计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

各种能力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例如,“数控机床操作”核心能力对应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核心能力对应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员,“计算机辅助编程”核心能力对应计算机辅助编程员,“数控设备调试、维护和保养”核心能力对应数控设备维修调试及维护员等。

由于实行课程改革,上述有些课程是由传统的多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例如,图2中的“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了“力学”、“金属材料与加工工艺”及“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内容;“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包括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内容;“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课程包括了“机械制造工艺”等内容。

框图中的专业课程模式是动态变化的,将受到社会变化对人才结构、经济、科技等要求的影响,这些影响迫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作出相应的更新,从而开发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课程。实践证明,根据图2的思路构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建设至关重要,专业建设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应以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为评价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其构建思路来源于企业,所以适合职业要求,学生受到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各种体系认证过程 篇5

根据FAO/CAC的有关法规,建立HACCP计划可分成十二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 组成HACCP小组 第二步 进行产品描述 第三步 确定预期用途 第四步 绘制流程图 第五步 现场验证流程图 第六步 列出和每一生产步骤相关的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考虑各种可以控制危害的措施 第七步 确定关键控制点 第八步 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 第九步 对每个关键控制点建立监测系统 第十步 建立纠正措施 第十一步 建立验证程序 第十二步 建立记录保持程序

建立HACCP体系(可请咨询公司帮助完成)申请组织提交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合同评审 签订合同 提交体系文件 组成审核组 文件审核-修改完善(必要时)确定审核计划 第一阶段审核 第二阶段现场审核 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 跟踪验证 技术组审定 颁发证书并上网发布 监督审核

绿色食品认证程序图 申请人 省绿办 定点产品检定点环境监测(文审)测机构 机构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审核)绿色食品认证评审委员会(认证评审)

有机食品认证程序图

申 请 人

领提补签

取交充订材材材检料 料 料 查合同 COFCC分中心预审 签订标COFCC审查并制定合不合格,志检查计划 格 当年不使再受理 用合检查员实地检查 同 检查员检查报告 COFCC综合审查评估 颁证委员会会议 拒绝 颁 证 决 议 颁证 有机食品证书 主任签发(有机或转换期)资料归档

有机食品认证程序: 1.申请 1)申请人提出正式申请,向COFCC分中心领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一式二份)、《有机食品认证调查表》(一式二份)和《有机食品认证书面资料清单》、《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等文件。2)申请人填写《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有机食品认证调查表》并准备《有机食品认证书面资料清单》中要求提供的文件。3)申请人按《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的要求,建立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信息追踪体系。

2.预审、审查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 1)分中心对申请人材料进行预审。预审合格,申请人将有关材料拷贝给COFCC。2)COFCC根据申请人提供的项目情况,估算检查时间(一般需要2次检查:生产过程一次、加工一次)。

3)COFCC根据检查时间和认证收费管理细则,制定初步检查计划、估算认证费用。

4)COFCC综合审查并做出“何时”进行检查的决定。5)COFCC向申请者寄发《受理通知书》、《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简称《检查合同》),同时通知分中心。

6)当审查不合格,COFCC通知申请人且当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3.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

1)申请人确认《受理通知书》后,与COFCC签订《检查合同》。2)根据《检查合同》的要求,申请人缴纳相关费用的50%,以保证认证前期工作的正常开展。3)申请人指定内部检查员(生产、加工各1人)配合认证工作,并进一步准备相关材料。4.实地检查评估 1)全部材料审查合格以后,COFCC确定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实地检查。检查员从COFCC或其分中心处取得申请人相关资料,依据《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准则》的要求,对申请人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以及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进行实地检查评估。2)必要时,检查员可对水、土、气及产品抽样,由检查员和申请人共同封样送指定的质检机构检测。5.编写检查报告 1)检查员完成检查后,按COFCC要求编写检查报告。2)检查员在检查完成后两周内将检查报告送达COFCC。

6.综合审查评估意见 1)COFCC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表、调查表等相关材料以及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相关检验报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估,填写颁证评估表,提出评估意见。2)COFCC将评估意见报颁证委员会审议。7.颁证决议

颁证委员会定期召开颁证委员会工作会议,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认证中心的评估意见等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做出同意颁证、有条件颁证、有机转换颁证或拒绝颁证的决定。证书有效期为一年。1)同意颁证。申请内容完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颁发有机食品证书。2)有条件颁证。申请内容基本符合有机食品标准,但某些方面尚需改进,在申请人书面承诺按要求进行改进以后,亦可颁发有机食品证书。3)有机转换颁证。申请人的基地进入转换期一年以上,并继续实施有机转换计划,颁发有机食品转换证书。产品按“转换期有机食品”销售。4)拒绝颁证。申请内容达不到有机食品标准要求,颁证委员会拒绝颁证,并说明理由。8.颁证

工作过程体系 篇6

[关键词]职业行动领域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飞(1975- ),男,内蒙古赤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曾宪均(1975- ),男,四川彭州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侯江丽(1976- ),女,新疆石河子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尹万建(1966-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河北邢台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20-02

按照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院校的要求,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组织有关教师自2007年9月起,到中国维修行业协会、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邢台市运输管理处以及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浙江、山东等地二百多家维修单位进行了详尽、充分的调研,对汽车售后服务职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景”来进行教学实施。这就形成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一、企业岗位设置和能力分析

通过走访河北、河南、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国内知名品牌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一汽丰田等汽车专营店,对二百多家汽车维修企业和五十多位企业专家进行访谈等社会调研,获得了汽车售后服务的岗位设置方案。其主要岗位有:汽车机电维修工、服务顾问(汽车前台接待员)、客户服务、备件管理、汽车车间主管、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喷漆维修工、汽车质量检验员、汽车保险理赔员等。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获得了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进而提炼出岗位能力。

在进行企业岗位调研的同时,对学院汽车专业近三年毕业生765人中的686名学生在单位的岗位进行了调查,得出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近三年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在企业调研和我院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基础上,2008年5月31日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经研讨,最终确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岗位为汽车机电维修工、服务顾问、客户服务、备件管理;工作一段时间后可就业岗位为服务经理、车间主管、技术总监,如图2所示。

综合上面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对汽车售后服务岗位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总结,结合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汽车维修医士”,主要就业岗位:机电维修工;次要工作岗位:服务顾问、客户服务、备件管理。

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是一些典型工作任务的总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综合任务进行分解、解析,小任务进行总结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岗位群具体的工作内容,或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企业一线具体的工作而不是员工。其要求是针对本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中所涉及的职业行动用若干相互联系而且相对独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的描述,进而将这些归纳为若干行动领域,并且将行动领域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按职业成长规律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的归纳是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工作、实训室的划分和功能确定等。下面将具体的分析过程进行阐述。

(一)企业现场调研

1.企业选择。在企业的属性选择上,我们主要考虑学生任职所在的各级各类企业,在地域的选择上,以我们所在的京津冀为主,以和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即我们已开设有定点班的企业为辅,选择有代表性的4S店并考虑高中档车型和现在当地车型保有量,如宝马、奥迪、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北京现代等,另外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小型综合汽车修理厂,如冀东物贸、邯郸邯运集团汽贸服务公司、郑州中鑫之宝汽车修理厂等。

2.现场调研。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里选定了多名责任心强、有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分别对邯郸、石家庄、郑州和邢台的多家有代表性的4S店和综合汽车修理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调研,通过工作现场观察、现场工作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工作一线的工作过程、工作人员现状、车间配置等,为下一步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打好技术基础。

调研提纲主要包括:调研企业全称;企业规模与生产量;车间工作任务分类,各类任务所创效益比例;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分组情况及岗位职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岗位需要培训哪些知识;客户一般有哪些需求;车间设备配置情况;工作任务最近有哪些变化,发展趋势怎样;企业培训师的主要工作任务等。

(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1.总体要求。由于企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应先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然后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1)对主持人的要求:有多年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经验,并且参与过前期企业调研工作,熟练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技术,善于引导行业技术专家小组按照任务引领型课程开发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善于归纳、整合、提炼专家的意见;(2)对企业专家的要求:专家需来自不同的企业,需要10位以上,要求是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技术主管层面为宜,或者从一线干起的企业老总,但不要请人力资源部人员、销售人才、行业协会人员,要善于思考、表达与合作,需要来自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以保证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要请所有入围的20位专家填写工作表后,再进行最后确定;(3)对教师的要求:本专业相关教师均要列席会议,以听取企业专家意见为主,原则上不发言,但需选择参与前期企业调研的骨干教师作为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参与讨论,以协助主持人对企业专家进行正确引导,保证会议在正确的方向;(4)其他要求:准备好会场,为会议设计好一整套表格,安排多名教师做好会议记录。

2.基本步骤。从工作分析开始,主持人要给企业专家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项目的界定及叙述要求,要求他们不要考虑以前学过哪些知识,只叙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用工作概念而不是学习概念来反映每个项目。在工作任务中,只包括工作内容,不必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典型工作任务由“名词+动词”组成。(1)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按工作的流程和能力要求不同,一一列举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不分大小,同时要求记录他们在个人职业历程中重大的工作经历,以便归纳行动领域,本步骤要求专家独立现场完成。(2)分组讨论,将列举的工作任务,按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尽量做到全面反映岗位的全貌。(3)小组汇报与归类,每组15分钟,然后题板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最终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格式,如表2所示。(4)对归纳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对于职业成长各阶段都必备的关键任务可独立归纳,进而总结归纳职业群的行动领域(共59项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12项行动领域),形成如表3所示的格式。表中难度等级可分为初级技工就能解决的工作任务群、中级技工才能胜任的工作任务群、高级技工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群。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一)根据职业行动领域设计专业学习领域

通过对汽车售后服务业岗位群分析可知,汽车售后服务人员应具备汽车及各系统的维护、拆装与调整、检测与修复、综合故障诊断和维修质量检验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能根据维修服务工作需要自主进行维修计划制订、维修工作组织实施和自我维修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在维修工作中必须重视客户需要、环境保护、安全文明生产等要求。

为方便教学组织与实施,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设计开发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12项。根据人类认识的复杂性和无限性属性得知,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将专业学习领域参照职业行动领域的难易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组织:第一阶段以车辆维护、拆装与调整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演示指导学生操作,对本专业和对应的就业职业群的工作任务有一个概括了解;第二阶段以完成汽车各系统检测与修复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操作,分别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各行动领域深入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第三阶段以完成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和整车质量检验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监督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理性知识再到实践的飞跃。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本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完全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置,取消原有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将课程内机械原理、力学基础、液压等内容按工作需要并入汽车拆装与调整课程中,将电工与电子学基础按需要并入汽车电路与电气系统课程中,将公差与技术测量内容分配到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检测与修复课程中。所有以上内容按工作过程需要取舍,只涉及与工作有关的部分,不再专门设置基础课程。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是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工作过程结构不变、学习难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的内容逐步递减、学生自主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结合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流程,主要以车辆常见故障检修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对所有专业学习领域划分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以一个生产一线常见故障现象或检修任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相关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将以前的独立系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按照满足工作任务需要的原则,以“够用”为度,分解在每个学习情境中。

在教学实施上,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全部采用理实一体的方法,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专业教室中进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学习单元中都以实际工作任务来引导内容,采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并按企业调研得出的工作流程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在考核上采用职业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飞.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需求预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2).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工作过程体系 篇7

一、有关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2、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指的是在职业、生活和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

3、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学习领域一般分为三种:1) 基础性学习领域;2) 迁移性学习领域;3) 主体性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标, 将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

4、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 是课程方案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 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把握工作过程整体性与课程内容相关性的原则。

首先, 要基于工作过程, 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 对一些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要注意工作过程系统是一个整体, 不是各小工作过程的简单相加, 而是应该进行归纳与整合, 要从整体上考虑能否实现岗位的培养目标, 源于工作而高于工作。其次, 要坚持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相关性,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组合, 避免课程问太多的重叠, 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 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2、注重学生认知渐进性和职业能力成长性的原则。

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规律, 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而是从“简单到复杂”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在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渐进性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要求, 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和载体, 按照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地进行选取, 而且一种技能要重复训练, 循序渐进, 才便顺利引导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3、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学

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还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把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 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要注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 要强调课程体系构建中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1、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这些企业中重点的工作任务, 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 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进行逻辑性教学分析。一是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 即由复杂到简单, 按照能力递减顺序, 提取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相关岗位群中各任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对所提取的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 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三是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各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 并提取出来。四是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 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 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前, 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 形成串行结构。

3、课程方案的设计

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 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 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

1) 学习领域的设计。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 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 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 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 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

2) 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 把学习内容重构组合, 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 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

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

中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从原来基于学科体系下的“学科加减”整合, 到当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整合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整合贯穿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 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整合确定课程内容;以行动为导向,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课程建设之路。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就是为了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 建立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本文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相关概念.分析了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过程。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行动领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

工作过程体系 篇8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要对现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以获得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方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培养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 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单一, 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正确评价, 可以使学生从自己学习结果的反应中及时获得矫正的信息, 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 正确的评价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有效信息, 为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对学生成绩进行科学评价, 注重的是对学生过程性的和全面性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可以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不足,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将结果考核转向过程考核、行为考核、能力考核, 探索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 从而科学、客观、公正地全面评价学生。

2.以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彻底改革为引导, 帮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而不是学习结果;重视学习方法和能力而不是传统知识的记忆;重视自我行为约束, 而不是老师的监督;重视团结协作精神, 而不是自我英雄主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 而不是一次考核试卷。

3.通过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建立动态的考核查询系统, 学生通过查询综合评价结果, 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查询综合评价结果, 可以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实现分层次教学。拟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自我融入社会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与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

1.评价目的从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 考核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 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评价中心从侧重于评价结果知识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考核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通过单一的考试测验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教学活动演变成追求百分之几的优秀率、合格率或毕业率,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中, 评价内容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包括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情感体验、合作意识等在内的多个方面,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评价方式从侧重于单纯的考试测验转向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 考试测验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查教学工作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的成败。在这种评价方式的引导下,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考试的成绩决定了教与学的效果,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十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 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逐渐变成在教师评价的同时,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以便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描述学生的成就、优势和不足, 提出对个体学生的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4.评价标准从侧重于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体差异。传统的评价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课程编制者等的意图指定的, 着重采用效果标准, 即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论成败, 因而其评价标准是相对固定且统一的, 主要强调一般与共性, 相对忽视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则以素质标准为主, 素质标准、职责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多元结构, 三种标准有机结合, 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教学项目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线, 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在这个课程评价体系中, 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行为过程为主线, 以教学项目为单元, 结合教学课程, 研究实践并构建一级考核及评价参数, 描写参数确定评价标准。

2.以一级考核指标为中心,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结合实践经验构建二级考核参数及评价标准;确定考核主体、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

3.利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动态的成绩查询系统, 学生根据自己的账户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积分以及在整个班级的位置状况, 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规范,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评价方式, 构建以过程为依据, 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 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 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我负责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 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结语

通过评价体系及成绩查询系统的建立和实施, 可以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一是能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通过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手段的测评可以使学生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 有针对性制订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章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二是能让学校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面向职业能力的学生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避免人才培养时资源的浪费。

三是能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价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从而科学地选择适合本单位的人才。

工作过程体系 篇9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与职业能力形成的相关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认知与能力进阶规律, 对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群。从世界范围来看,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 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发展。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模式, 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 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 可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原则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参与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充实到教材中。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广泛的调研, 结合本地区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人才需求、专业面向领域等进行准确定位,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 确定专业能力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步骤一:专业调研。专业社会调研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 目的是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通过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包括数量、层次以及专业建设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 明确专业定位, 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步骤二:岗位群分析。在社会需求调研基础上, 深入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 确定面向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进而整体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步骤三: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 以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分析, 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并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步骤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一项或若干项完整的工作行动, 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 反映职业岗位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及作用。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职业分析, 描述职业能力, 其中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 但不一定是实际的具体工作任务。步骤五:职业能力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 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经验、态度, 在此基础上, 归纳转换为教学内容 (离散状态的、非体系化的) 。步骤六: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将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 (行动领域) 转换为与其对应的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组合、删减, 形成不同门类课程 (学习领域) , 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 形成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 也是有机且完整的统一体。支撑关键能职业力形成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技能基础及塑造职业素养的基础课程平台;支撑职业升迁能力或岗位拓展能力形成的课程。各类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在课程结构中具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 各类课程之间形成价值互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的纵向排序, 即课程时序, 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规律、职业成长规律, 即由简单到复杂, 职业能力由低到高排列, 每个专业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设计体现课程逻辑关系, 即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知识与知识的联系, 前后衔接, 互为支撑等;二是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又是能建构完整知识的工作过程元素。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一般采取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指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由学生自己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 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 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 (素质)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环节。在项目教学法运用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准备, 学习材料的准备, 操作训练所需的设备、材料和场所的准备, 学习小组的划分等。组织这样的课程, 首先要向学生提供组织信息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教师加以指导、评价。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 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转变, 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在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更新教学理念, 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为此, 必须通过解读国家有关政策及文件, 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 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和研讨, 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考察等活动, 使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树立新的高职教育课程观。

其次, 教师从事相关职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 必须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要尽可能加大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家在教学团队中的比例, 保证他们的深度参与, 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校企合作项目、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顶岗实践活动为载体, 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等“双师”素质的提升。

再次, 在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 教学设施设备等实训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 尤其是教材建设上, 还没有编写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配套教材。为此, 必须加强实训条件建设, 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据课程设计的要求, 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专业认知规律, 从专业认知到基本技能训练, 从专业综合技能仿真训练到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 进行体系化建设,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材建设方面, 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开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 体现不同专业和不同培养对象特色和个性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校本教材;二是在课程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将各种媒体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摘要:高职课程建设既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 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步骤出发, 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2) :59-60.

[2]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15.

工作过程体系 篇10

关键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情境,教学资源

一、输气设备实训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课程实训教学效果与高职教育要求的目标还相差较远, 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内容还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输气设备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受限于实训教学条件的限制, 不能很好地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任课教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尺度还把握不太准确,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实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等。因此, 针对不足之处, 应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作为指导, 结合输气设备实训体系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 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应该对目前的实训体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输气设备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 制定实训课程体系方案。

首先深入到相关企业和有关学校进行调研, 聘请有关专家指导交流, 对已在燃气行业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 寻找出原有实训教学体系的不足和改进方面。而后归纳分析, 针对原有实训教学体系的不足以及实际生产岗位群潜在需要的技能水平等, 充分利用实境化教学资源,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实训体系框架, 研究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方案。

(二) 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 是落实实训计划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课程标准要服从本课程的结构与实训教学整体的需要。因此课程开发项目组以专业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 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燃气行业企业专家, 组建项目小组, 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和研讨, 使得项目组成员都深入了解最新高职教育教学理论, 掌握“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实训教学模式,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输气设备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三) 特色实训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实境化教学资源, 构建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教材必须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设计和编制, 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根据实训实习学习情境要求, 在实训室进行教学, 以输气设备运营维护、调试、监控、维修等实际工作过程或任务,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应充分地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把高、精、尖和抽象的理论知识, 尽可能地使用简洁直观的动画图片加以描述和传授, 以工作过程或任务方案、建筑构造实体模型等教学资源, 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训练, 使学生在学校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 获得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中, 构建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面向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方式, 在设计学习情境中, 工作任务驱动的设计注意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首先教师在学习工作过程总体目标的框架基础上, 把总的任务目标细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一般来讲, 每个实训教学模块制定2~3个小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实训学习目标。同时在任务设置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典型任务的前后要衔接良好, 应尽可能地涵盖相关的技术知识操作点, 并且是高职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知识点;二是典型任务的难度要适中, 并且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以便更好地使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之后有一定的成就感;三是典型任务的开拓性, 也就是说, 任务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灵活性和扩充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探索和拓展的自由空间, 以利于今后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这门课程中, 以燃气调压撬的设置为例来说明“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过程。

1. 提出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任务的提出, 因为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燃气调压撬的操作过程,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具体的典型任务。首先对学生应提出:燃气调压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 分析任务。

在提出具体典型任务之后, 教师应根据这个典型的任务目标及其具体要求,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完成典型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去点播学生,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一些问题可能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 即隐含在典型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执行典型任务完成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执行任务。

在分析典型任务之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开始操作设置这三者的压力。在学生完成典型任务的操作工作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补充一些知识点和关键点, 针对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 要及时地进行互动和讲解。例如, 在工作调压器出口压力设定时, 如果是要提高出口的检测压力时, 应先松再顺时针旋进调整螺钉, 反之亦然。在这个操作工作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贯穿整个流程, 这一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点评任务。

在学生完成典型任务之后, 教师应积极的加以肯定和总结。即对学生在执行调压任务时, 完成操作过程的整个流程应加以肯定,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实训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学生操作中易于出错的地方等, 总结学生难于操作的地方, 指出该部分操作过程对今后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指出与后继项目任务的关系等。

5. 再设任务。

在点评任务之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还可以再设任务, 使学生以课后任务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可以更好地巩固任务完成情况。

总之, 通过以上任务的设置和操作, 学生在完成典型任务工作过程的同时, 无论是学生的学术知识、思维潜能还是操作技能及情感目标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运用项目导向、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和方法, 提升了实践教学效能, 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模式。避免了老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点,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把传统静态的教与学变成了现代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的开放式教学, 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油气储运专业输气设备实训体系的探讨, 就是以生产岗位工作需要为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作为重要手段, 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 使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够在实践教学情境中与生产实际工作过程零对接, 与快速生产技术的发展达到同步, 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努力培养出符合油气输送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输气设备实训体系的探讨, 将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 2010

工作过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工作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79-01据统计,目前我国9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1],但由于大部分与实际商务工作的市场需求脱节,国际商务人才又极其难求。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反思课程体系改革,因为课程体系是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从现阶段传统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体系来看,它已滞后于商务工作需要的步伐。因此,开发能够满足商务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的历史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开发历史在经过了“学科系统化”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转变。“学科系统化”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发最早沿袭于此。这种课程开发的理念往往只为学生提供英语基本技能和商务基础知识,与职业实践中的情境直接脱节。近年来,这个缺陷被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模块化课程弥补,它一方面继续设置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它就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具体的单项商务环节操作增设了某些实训环节。可以看到,这种模式建立在职业分析之上,较“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所得的效果明显,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因为它依然没有解决学生所需的职场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本世纪初期从德国传入我国,它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课程内容和顺序按企业实际所需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来编排设计。目前这一模式在中国已基本被认可,并在近几年来对我国商务英语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影响深远,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内,已有了成功案例。

2 商务英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

2.1 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高校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和储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但这些人才的就业针对性是很强的,因此,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必要之举。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而言,这个目标定位应该在如下几点:一是应培养学生在职场实战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涉外商务操作技能;二是要使学生了解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职位的工作流程,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以此同时,根据以上具体培养目标,在区域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群主要为: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初级商务翻译。

2.2 根据“工作过程”做好课程开发

在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后,接下来就是开展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如何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成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这包括:(1)职业基础知识模块。(2)职业核心技能模块。(3)职业知识拓展模块。(4)职业资格认证辅导模块,这些课程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交叉循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和强化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与商务英语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要求职场工作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又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Jones&Alexander 称商务英语为“English for business”或 “English used in business con-texts”[2],张佐成认为商务英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能力”,这反映出顺利完成国际商务中种种任务目标的能力培养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盡可能模拟出一个临场环境,使学生在切近于真实情境的状态下晋升英语水平,并通过语言习得提高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目标应打破唯英语等级证书至上的本本主义,重视商务英语的视、听、说、写、译等能力培养。

2.3 教学模式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形成,往往是要经过专业课程目标的定位,岗位群的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对具体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分析。不仅如此,它们还是学习目标、专业内容、考评机制互相融合的结果。因此,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既要指导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何处,又要具备确实可行的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编写课程教材,考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更应加强安排课业文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印发学习材料等教学资源的力度,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日趋退出教学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必然所趋。“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学科体系长期压抑的阴影之下,英语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尴尬被动的,一些学生由于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加之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又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这极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和动力不足。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能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临场实践教学,枯燥乏味的理论变为生动鲜活的演练,学生能获得不少的涉外商务工作过程知识和经验。

3 课程改革和探索

当前,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由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的出现、接受和推广而被大大改变了,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应对这一变革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不仅对教师知识掌握的多少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更为苛刻,这已不是教师通过书本积累知识进而授予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深入现场实地调研和学习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

我们还应看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它的开发也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因此,选定什么样的学习领域,教学时间设置多少,学习情境如何命名,以及如何去描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甚至确定哪处教学场所等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都需要与包括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师在内的课程人员一起探讨,使教学内容既符合职场的工作任务要求,又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6):44.

工作过程体系 篇12

1. 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电子类专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实践性最强的专业领域之一。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我国电子类专业教育大多沿用着传统的教育理念, 实行着单一的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重专业教育, 轻素质提高;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教学上则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简单, 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项目与实际工程存在部分脱节;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 我们打破传统的陈旧模式, 尝试建立一个适合于高职办学要求的、有活力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 充分调动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学以致用。

2.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课程项目实施以团体合作方式进行, 学生在合作项目过程中,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

2.3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在“做中学”, 使得学生职业技能增强,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3.1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来确立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3.1.1 围绕核心培养目标, 创设情景教学环境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进实践教学环节, 由学生组合成若干小组, 完成项目的总体规划、可行性分析、系统总体设计、安装实施等全过程, 并完成各个阶段的系统文档资料。整个教学以典型电子产品为主线, 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1.2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之中, 学生通过自己对工作过程的项目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工作过程的项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强调学习主体 (学生) 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来培养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

3.1.3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教学中思想观念的转变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要求, 在教学中要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主张教师应主动的从“师傅”向“教练”角色转型, 更新自己的意识,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改造、转换和内化。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不应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 使学生学会学习, 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2.1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 初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 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在整个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中, 其培养目标是核心,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必须与职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对应起来, 根据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提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在实践教学上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2.2 与工程教育理念对接, 构建各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 课程实验改革

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 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课程实验, 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实验项目的设置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相应的选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为原则, 强调基于项目的实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验项目建设体现“实践型、应用型”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还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 在实验教学方式上, 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 刺激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这种全方位、系统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统一, 使所培养人才符合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要。

2) 课程设计改革

针对高职毕业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安装、调试、维护及维修等工作的需要, 我们在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 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合我校实习实训基地现有的条件, 要求学生将设计的结果自行在实验室模拟箱上进行安装、调试, 检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这样, 课程设计工作很容易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自然转换, 学生的工程意识普遍增强, 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达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锻炼, 突出了电子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 课程实训改革

我们将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实训是工科类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 将筹建适用范围广的实习基地, 通过实训, 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 满足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

4) 毕业设计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思想, 我们把选择企业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技术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知识体系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制, 我们把课程设计内容定为以专业方向设计为主线, 贯穿所有课程的内容, 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在毕业设计初期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开题报告, 并且进行汇报;定期回学校或以电话方式进行反馈, 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在知识技能方面, 使得理论认识深化、知识领域扩展、专业技能延伸;在能力培养方面, 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会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综合素质方面, 学生树立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确立初步的工程观念。

4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基本保障

4.1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 既是教师又是职业技能鉴定师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必须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在指导毕业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中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 并通过科研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还可根据高职教育与行业依托的特定关系, 以及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 在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2 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与检查,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学院应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修订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及质量标准, 并在教学运行中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 从而使实践教学过程严谨规范, 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4.3 建立项目进展评分机制, 实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必须建立一个以过程为导向的评分机制。研究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 形成新型的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工作过程的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关注学习任务所设定的学习目标能否实现等问题。改变传统教学对学生重在知识的获得的评价方式, 以能力为主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我们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 彻底改革实践教学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 研究实践教学中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 以能力评价为中心, 形成新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评价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过程评价为主, 关注学生工作过程的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关注学习任务所设定的学习目标能否实现。

4.4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实验、实习、实训设备的保障。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行业为主, 以专业为主。加大实验和实习力度, 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贴近经济建设、生产实际, 使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上岗紧密结合起来,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 应当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 满足教学需要, 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结合产品生产进行技能训练, 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课堂, 增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程度,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密切教育基地与就业市场的双向联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功能互补, 注重实效;加大学校对基地软、硬件投入, 实现校企双赢。

我们将不断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并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教育领域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 在基于工作过程中反复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团队价值观、个人学习观、个人学习态度和认知习惯, 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实施能力, 进而培养出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将工作过程引入到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技能训练, 交替循环地使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 使职业教育与毕业生上岗实现“零距离”对接。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潘菊素, 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7)

[2]曾旭华, 李福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

上一篇: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下一篇:作文细节描写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