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2024-10-10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精选8篇)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1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2

一、确定合理科学可行的责任成本, 为目标成本实现奠定基础

企业在产品项目规划基本确定之后, 一定要组织相关的项目评估部门以及财务人员对于项目进行总体评估, 通过精确科学的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 从而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指标。

(一) 责任成本的确认依据

企业应该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工、材料、资金等要素进行充分的测算和计量, 从而编制出合理的项目责任成本指标。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企业的项目基本文件;与其他相关方签订的合同协议;项目预算工程量或者现场测算的实际工程量;原材料价格;企业设备生产的日耗费以及人工日耗费;项目实施需要的其他各项间接费用等;没有确定定额的项目, 要严格按照预算定额以及企业所确定的各类耗费标准进行计算。

(二) 对责任成本进行测算

企业在项目责任成本的依据得到合理的确认之后, 要做好项目责任成本的测算工作。企业要根据工程清单以及分析确定的其他材料单价、各项间接费用分配率, 并按照预算定额工作中确定的明细项目来编制项目责任成本预算单价, 从而将各项间接费用项目工、料、机等进行明确的划分, 测算出项目明细的责任成本;另外, 企业要根据项目实施的基本规划、方案、以及人员配置、合同价款等情况, 对产品项目施工费、间接费、员工工资、设施费用、项目应缴纳税款以及其他各项费用进行测算。

(三) 确认责任成本以及费用利润指标

企业在完成项目责任成本测算过程之后, 应该根据测算的结果对于项目的责任成本进行确认, 并确认相应的费用利润指标。企业要与产品项目部门签订经济责任书, 从而将项目部门的经济责任明确下来。经济责任书的内容应该包括责任成本预算单价、生产设备和材料责任单价等, 并将经济责任书作为过程控制、考核以及监督的依据。

(四) 将责任成本层层分解

企业在项目责任成本确认之后, 应该将责任成本进行层层分解, 从而将项目部门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成本责任落实下来。在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中, 要尽量将责任予以细化, 从而使项目责任成本能够分解到每一班次、每一责任人、每一工序, 为日后的结算、奖惩以及考核提供依据。

(五) 区分增值与非增值作业, 减少非增值作业

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于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进行严格的区分, 尽量减少非增值作业, 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增值作业中产生的成本属于增值成本, 这一成本应该是企业唯一应该发生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是企业非增值作业以及低效率的增值作业时产生的成本, 企业应该通过加强成本控制, 避免非增值成本的发生。

二、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监控

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于成本形成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对于各项成本和支出进行监督和控制, 从而及时的发现成本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成本费用能够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 费用的过程控制

1.人工费用的过程控制要按照成本节约和成本超出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在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出现成本节约的情况可以增加人工费用, 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可以扣减人工费用。要将人工劳动效率与工资绩效结合起来, 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鼓励职工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从而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 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人工费用的过程控制, 实现工程成本目标。

2.材料费用是产品项目直接费用中占比最大的一块, 因此, 对于材料费用进行过程控制是实现目标成本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对于材料费用发生的全过程, 包括材料的计划、采购、领用、仓储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例如, 企业在进行原材料采购之前, 要对于材料的市场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考核, 从而充分的掌握市场的情况。企业要对各个材料供货商的价格、质量、服务等进行对比, 并与企业的项目计划相结合从而确定最合理的采购计划;对于大宗原材料的采购要以招标的形式, 并进行集中供应;产品项目存在分包方的, 企业要加强对于分包方的管理, 避免分包单位存在盗用材料的行为, 并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加强材料核算, 定期的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盘点, 使材料采购、发出、验收等情况能得到真实反应。

3.设备使用费也是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严格控制设备成本。首先, 企业要从源头上控制设备使用费用, 对于新购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项目需要投入设备的时候, 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可以通过租赁、自带、租借等形式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其次, 企业要对于现存的机械设备进行充分的维护和保养, 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另外, 要对于修理费用、维护费用等进行评估和核算, 并定期对于计提折旧的情况进行检查, 从而保证设备能够做到账实相符。

4.企业的项目责任成本中还存在一些间接费用, 例如办公费、差旅费等。企业要使用指标控制的方法对费用进行控制, 加强对间接费用的审批力度。

(二) 及时的进行项目的结算以及审计工作

企业的产品项目部门要及时进行项目的决算和内部审计工作。产品项目部门应该不断健全项目验收的结算工作, 及时的发现产品项目在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在进行项目结算工作的时候, 要严格的进行技术、质检、物资等签收批复制度, 防止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者超计价的情况。项目部门尽量与分包单位签订单价承包合同, 不能出现超出上级核定的责任成本单价的情况。要对计价台账进行完善, 在计价的时候要按照分包方实际完成的生产量, 不能以业主签订的生产量或者计划的生产量进行计价。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的对完工项目进行审计, 及时的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在完善项目的结算和审计之后, 项目部门不能随意更改原有的数据和审计结果, 通过这种管理方法, 加强对项目的内部控制, 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 有利于成本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

完善的目标成本管控体系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 各个部门独自进行自身的成本管控,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成本管控的体系。企业应该不断完善成本管控体系, 提高成本管控的效率和水平。企业可以建立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中心, 设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全面参与的成本管控体系。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和联系, 财务部门要定期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 及时的发现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反馈给各个部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从而提高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

四、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目标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涉及到的数据众多, 处理过程复杂, 仅仅依靠人工处理难度相当大, 也不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因此, 企业要不断提高成本管控的信息化水平, 积极地引入先进的成本管控系统, 建立数据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式, 利用信息系统提高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效率, 使成本信息能够及时反应, 及时被各部门共享, 从而有利于企业根据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例如, 上海某大型企业就引入了先进的成本管理ERP系统, 将企业经营管理等所有的环节全面地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去, 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的效率。

五、制定定期考核制度, 推动目标成本的实现

企业要制定定期考核制度, 从而推动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企业要成立由各部门管理层组成的目标成本管理小组, 对目标成本的制定以及测算、控制、分析等工作进行全面负责, 并要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从而推动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企业要定期的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 及时的发现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另外, 企业要将目标成本与职工的个人利益相挂钩, 对于节约成本的行为进行奖励, 对于超支行为进行处罚,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企业还应于每年年末对项目部门的目标成本、目标利润以及上交款项等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王素雄.浅析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14)

[2]邵启德.浅析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中公司与项目部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9)

[3]崔军.关于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1 (1)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3

關键词:导学案;过程与方法;目标

传统教学重教师的教,新课程则重学生的学,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目标,而新课程标志性的目标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为了落实这一变革,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许多学校正在推广使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就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其独特优势。

一、“导学案”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含义

“导学案”是以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研究学法为基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通过“服务于学”让学生“会学”和“创学”,是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学习课堂,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惟师”为“惟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找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

二、“导学案”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

“导学案”的“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教师通过“学案”来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要准确理解并能在“导学案”中准确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素。

首先,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案”的设计主体对象是学生,要通过“案”的设计“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通过“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鱼”。

其次,在“案”的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所以,在表述中的相关动词有感受、尝试、观察、讨论、寻找、解决等。

第三,在“案”的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有层次。如,第一层设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建立感性认识,获得“经历”;第二层,通过经历解释知识的形成,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第三层是探索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在“导学案”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导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也就是学生“学的过程”,用“导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其先天优势。

1.精心设计的“案”,“导”学生走进“过程”,探索“方法”

“导学案”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理解,多个教师合作研究(学科组活动),加上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精心编制“学案”,巧妙设计问题或实验,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逐步深入,在发现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结构得以建构和完善,掌握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如高中化学《乙烯》一课“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1)通过实验观察到哪些现象?

(2)与烷烃对比,本实验的生成物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生成的气体是烷烃吗?探索产物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学案”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的感性活动获得探索知识的“经历”,再通过问题2引发思考,问题3的探索解决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上升,用三个问题与过程目标的三个层次对应,结合学生展示、讨论和点评,让学生自主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学,老师则通过“导学案”导演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经历“过程”的激情

教师自身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虽然非常清楚,但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一过程呢?这就要看老师在“导学案”中如何创设情境了。创设一定的气氛和背景,让学生自然地走进去并开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并了解学生,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和背景,同时还要对大多数同学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在这方面,随着各种现代教学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广大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在“导学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导学案”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教师是主导,把握方向,但不是主演,要让学生进入“过程”,要让学生进入情境“主演”。

其次,教师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控“过程”目标,使目标更适合学生。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把“知识与技能”目标融入到“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过程中。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制定科学合理的三维目标,并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只是对实践“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还有待更深入研究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4

康社会的目标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贫困人口的1/7,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多年来,贵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扶贫开发、推动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贫困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紧紧抓住党建扶贫这一有效载体,在抓党建促扶贫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贵州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谋划和推动党的建设工作,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用扶贫开发的成果来检验党的建设工作成效,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坚持领导带头,建立党建新机制。省委坚持把搞好扶贫开发、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开展党建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健全党建扶贫工作联席会议、质量评估体系,把党建扶贫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分工,在国家扶贫开发一类贫困乡建立28个党建扶贫联系点,进行集团帮扶、整乡推进,力争实现整体脱贫。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党建扶贫联系点6751个,坚持深入党建扶贫联系点调研指导,吃住在农家,同基层群众一起共商脱贫路子、共话发展大计,帮助贫困县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选派党建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贵州农村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从1986年起,省委连续25年从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中央在黔单位选派干部组成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分赴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5486个一类贫困村驻点开展党建扶贫。按照建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的目标,一年接着一年帮,一任接着一任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帮助贫困村理思路、建班子、找路子,加快脱贫致富、科学发展步伐。坚持整体推进,全面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从2007年开始,全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央在黔单位的党支部和党员,采取城乡党支部“1+1”结对、城乡党员“N+1”帮扶等模式,深入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确保扶贫帮困覆盖到每一个贫困乡村、每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心怀“民苦我忧、民贫我愧”之心,带着亲情、带着热情、带着责任,与帮扶对象真心交朋友,对帮扶对象政治上关心、经济上资助、技能上培训、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慰问。全省1.18万个机关党支部、16.7万名党员参加结对帮扶,帮扶范围覆盖7331个行政村的党组织和118万多名困难党员、群众,实施项目4.5万余个,初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四帮四促”,为扶贫开发增添新翼。2010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帮助基层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帮四促”活动,组织动员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带着感情、带着激情,深入贫困乡村和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落实帮扶措施,协调发展资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明确94家省直单位对全省88

个县(市、区、特区)进行整体挂钩联系帮扶,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派出“四帮四促”工作小组,督察督办、协调处理扶贫开发中的重要问题。

二、党建扶贫工作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在25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贵州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挑战面前不畏缩,困难面前不低头,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全力打好扶贫开发这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艰巨、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推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最有效、最根本的出路,紧紧围绕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拓宽农民基本增收门路问题,带着责任和感情,带着资金和项目,带着智慧和方法扎实开展党建扶贫工作,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减少贫困人口272.4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6.1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5元,年均增长13.6%。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向巩固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发展差距的转变。

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建设有本领、善发展、讲奉献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省委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采取抓项目促发展的方式,帮助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省级示范点100个。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把一大批“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先后选聘13229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全面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采取政策指导、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每年扶持1万名思想素质好、创业能力强的党员带头创业、带头致富,目前已直接和间接带动64万名群众参与。筹措资金,新建、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全省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

农民群众基本素质大幅提升。充分发挥我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乡镇和行政村的优势,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实施“一户一技能”工程,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省有30%左右的贫困农民初步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每年对近百万农村党员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党员短期教育实践基地221个,组织从事相关产业农村党员进行特色培训。在江苏华西村和山东寿光市建立“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组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等参加培训,提高他们领导发展、带领致富的能力。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建立党员议事会、民情恳谈会、集中诉求会及“一箱三卡”(有话跟党说信箱、政策明白卡、干群连心卡、党务政务公开卡)等制度,把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积极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在乡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建立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站、点)两万多个,在具有行政审批以及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部门和单位设立“首问责任”窗口0.8万个,在其他部门和单位设立“服务接待”窗口1万余个,办理审批事项88.8万件,解决实际问题166.2万件,进一步改进了机关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采取组织设岗、党员“选岗”、群众评岗的方式,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80%以上的农村无职党员参与设岗定责活动,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抢抓历史机遇,努力推动党建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全省各级党组织要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大好机遇,努力实现党建扶贫工作新突破,不断取得扶贫开发新成效。

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续探索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长效办法,努力为西部贫困地区走出一条开发扶贫、合力脱贫、脱贫后较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坚持围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选发展型干部、配发展型班子,大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积极探索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地区、高寒山区、水库移民区等特殊地区党建扶贫新模式,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致富门路,让已经脱贫的群众有路子有能力致富。坚持抓党建强基层,筑牢扶贫工作基础。要下功夫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大对中央精神和省委有关决策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基层和农民,使之转化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和完善村支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和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为扶贫工作提供人才保证。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组织乡、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评选表彰“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深入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带头创业致富有实际本领、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为贫困乡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撑。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5

主讲人:孙向军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0014-03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设置和理解认识,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若干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次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说课、授课竞赛和观摩,并拜读了一些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角度各异、提法不一,存在诸多倾向。现将所听、所见几种理解设计问题筛选归类,扼要分析如下,供同仁思考。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

案例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显然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

案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主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看不出来。后的“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合学科技能),如历史观察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推理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

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形成一定的能力。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的,不能简单混为一体。

案例1:七年级“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丝绸之路的教学(教的角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也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过程与方法”,“三个通过”“三个培养”,都是指的老师。假如“三个通过”是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那么“三个培养”(“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会”之类为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应是能力,当然最好能进一步明确是什么样的读图识图方法、怎样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2:初中“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都江堰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评价李冰、商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个设计主要是要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工程等重要史实的教学过程,引导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用“两个主义”的理论引导训练学生相应的学习观察历史事物的方法,虽然显得过大些,但设计还算贴谱,然而,这里应该表述为“方法”,而不是“能力”。

在一般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按照三个维度的划分,“能力目标”应该在第一维度中结合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设计处理,在这里再作设计处理,难免重复。当然笔者所见,有一部分教师的目标设计,有意无意地在第一维度中,只设计“知识目标”没有能力目标”,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有意无意地添加了“能力”目标。这样设计是否恰当,可以再讨论。但问题是,不能简单地以“能力目标”置换或取代“方法目标”。否则,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就在无意中被阉割和架空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旧标的无效)

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思考的角度、方法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

案例l:某教师在设计历史必修(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百家争鸣”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设计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个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泛泛的学习方法要求,本节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根本没有涉及。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属于无效的。另一个设计:“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侧重地收集关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和分析,构建论据,提出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这一设计尽管不够完善,但是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的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也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2:高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 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感性认识,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和现实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空洞设计。前一点,可以理解为是“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后两点应该是“方法”的设计。三点都属

于“放之四海”皆可通用的“过程与方法”。姑且不论其“过程”设计是否贴切,即便将就着成立,也还有一个通过本节课学习“积累”什么重要知识,对什么主要内容“感性认识”,“理解”什么“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很突出的总体要求,具体在本节课中怎样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什么内容?“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都须明确设计安排。“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也须结合本课内容实际而设计实施。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具体理论观点,分析理解本课中的哪些问题?这都需要具体明确,否则难脱空泛。顺便说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既是新课程的方法要求,也是老课程一直强调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恰当运用之,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历史问题,是毫无疑义的。但笔者所闻所见,在诸多教学设计上,往往 流于空洞、形式。

四、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曾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却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笔者所听说课、所看教学设计,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案例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强调教;有过程,方法不明确)这个设计,除去教师行为主体的痕迹之外,“过程”设计尚能看出,但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残缺,前一要点基本看不出方法,后一要点的“阅读、讨论、体验”则失去“过程”的依托,“阅读、讨论、体验”的“方法”也有失笼统,缺少针对性。

只有孤立的方法目标,缺漏了必要的、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方法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落实,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从心理学意义上考量,“过程与方法”理应贯穿于“知识与能力”培养、“情态价值观”渗透的整体过程中,三者是不应截然分开单独实施的。退一步而言,仅“过程与方法”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留用一个,而有意无意地 抛弃,舍掉另一个。

五、求全贪多、缺少选择

考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一节课能围绕主要、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基本就可以了。有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可能适合多种方法的设计引导,但也应有所选择、择其要者,不能凡适合的,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拿来设计使用。

案例l:必修I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从对‘始皇帝’和‘皇权至上’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绘制‘中央官制’示意图,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这里涉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等。或许这是由于高中新课程开始阶段的课时教学设计,需要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而且也都是必要的,因而有“贪多”“求全”的倾向,也许这属于个例,尚可实施,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课时“方法”的思考设计还是以适合、适量为原则,须有所筛选,择其要者,以确保其有效贯彻落实。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6

为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着力促进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一)工作目标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

(二)工作举措及任务分工

1.优化投资结构。深入开展抓项目增投资专项行动,不断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业投资、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7、20和22以上。

2.加快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上“五大枢纽”建设完成投资8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5亿元。

3.加强资金保障。向上争取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增长

10,下达全年市预算内投资计划的50以上。市本级、开发区分别筹集下达2000万元、10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加强政银企对接,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各类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确保全市金融机构人

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7。

4.加强项目管理。集中开工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好的重大项目。加大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力度,列出问题清单提交市属有关部门限时办结。抓实项目统计入库工作,加强上下衔接和运行调度,提高项目入库纳统成功率。

5.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面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推进招商项目落地见效,确保到位资金增长25以上。

二、着力促进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工作目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

(二)工作举措及任务分工

1.能源、冶金和化工业增加值增长10。推动支持电力市场化交易,引导重点化工企业调整优化生产计划,依法依规推进煤矿复产复建,积极帮助停产、减产企业复产达产,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更多项目投产。

2.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加强中药材种植管

理,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生产销售力度。

3.促进绿色食品业增加值增长10。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引导和鼓励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抓好生产,推动一批食品行业企业升规达限,力争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4.促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以汽车配件、数控机床、电子制造业、电力装备等为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德动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一批装备制造业项目早落地、早投产,进一步扩大增量规模。

三、着力促进消费和外贸平稳增长

(一)工作目标

力争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

(二)工作举措及任务分工

1.大力促进市场消费。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刷卡惠民促销活动,确保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5、18、20、20。

2.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鼓励支持主要物流企业发挥整合快递资源和补贴农村电商物流费用的优势,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物流支持,认真落实扩销促产铁路运输补贴政策,确保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增长6。

3.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将盘活的财政存量资金统筹用于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领域,确保财政支出增长7.5,其中八项支出增长17。

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好市场预期,防止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0、房地产

从业人员增长28、房地产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30。

5.推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加快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营

业收入增长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30。

6.深入实施商贸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商贸业、服务业企业精准帮扶专项行动,实施商贸企业、服务业企业达规和商贸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电子商务、外贸扩销促销奖励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运行调度。

执行好经济运行“五个主题”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好“五个一”“四挂钩”和“红黄灯”预警通报制度,定期对稳增长进行指挥调度,提高经济运行分析和推动发展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二)抓好企业帮扶。

发挥好“四个服务团队”作用,深入开展“三进企业”工作,帮助企业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帮助停产、减产企业复产达产,推进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和招商引资提质。

(三)压实任务责任。

经开区、各乡镇和市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具体措施或实施细则,将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进一步压实责任。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

(四)严格督查督办。

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要整合优化督查力量,及时通报和约谈稳增长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以督查促工作落实。各部门工作落实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7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归根到底在于教师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思想, 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未能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必须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

一、把握好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某教师将语文《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识记背诵文中的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描绘、表述等方法赏析妙词佳句, 感知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秋之美。

这种分项表述的教学目标, 将三个维度分别列出。但是, 这种分列处理并不表示教学目标是各自独立的, 要分阶段处理, 也不表示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 而是表示在本堂课的教学中, 应当从这三个维度来考虑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必不可少且相互交融的三个方面, 是构成一个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与技能”是人发展的基础, 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是实现另两个教学目标的环境、途径和桥梁, 也是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它伴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 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课堂教学会回到课改前的状态, 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必须在一定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利用一定的教法与学法来进行。“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实现, 渗透在其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没有该维度的目标, 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就难以落实;没有该维度的目标, 其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二、如何描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找规律》的教学中, 北京史家小学的杨扬老师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等活动, 在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 理解并运用循环排列的规律, 学会找规律的多种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 “过程”讲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方法”讲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方法, 而不是寻找具体的计算方法。

山东淄博师专附属小学王姿老师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 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改变‘师传生授’的传统教学方式,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参与学习探究, 学会学习, 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自由发展。”因此, 在小学语文《云房子》的教学中, 王老师就根据学生对云朵形状与色彩千变万化的独特体验, 确定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发展性教学目标;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设计了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互动性优势, 使整堂课的教学“动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白板之间的交互性的“动”, 不仅诱发和培养了学生读和说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读和说, 而且在学生反复读和说的基础上, 对学生随时产生新的诱因, 让学生在交互性的“动”的过程中, 逐步视“读”和“说”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进而使自己的学习经常处在主动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之中, 教学效果明显。

我们必须十分清楚,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讲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从教育的核心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指的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因此,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 设计和描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我们试一试对《舞动的蝴蝶》“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描述做一些修改。

原设计:通过画一只舞动的蝴蝶, 并进行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修改后的设计:1.通过观察图片和拼蝴蝶, 学会抓住物体特征描绘物体的方法。2.通过画一只舞动的蝴蝶, 学会动态物体的绘画和表现方法。

这样修改可以使“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任何一位教师拿到这份教学设计, 都知道应当怎样实施教学, 也可以使所有学生都知道应当学习和掌握什么, 知道应当怎样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 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 融于学科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达成的主体是学生,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要将学生的学习参与活动引向深入,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 应当尽可能增强课件的交互性。

1.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 创设有趣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过程中来

某教师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 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为什么能够爬在墙上时, 先提出问题: (1) 读一读, 想一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 (2) 画一画它的样子, 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怎样画?

教师没有把表现爬山虎脚的图片直接展示给学生看,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先读懂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上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和“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这些语句,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画爬山虎的脚。画完后, 教师请一名学生到白板前添画爬山虎的脚, 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画的到底对不对?这时,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 把图片上的脚放大。啊, 谜底被揭开了!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这个设计是使学生在读、画、看、想的过程中, 清楚爬山虎为什么能够爬的生理性原因, 进而也了解了在说明文写作中, 应当通过抓住事物特征, 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才能准确、清楚地描述被说明事物。同时, 也能够逐步将这种写作方法向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过渡, 并很好地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2. 引导学生的学习向深度学习方向发展

与那种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相比, 深度学习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

如果下列活动没有对高级思维的具体指示和要求, 就属于浅层学习。如写一个故事、画一幅图画、搜集有关的资料、写一个调查报告、参加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套用一个公式解一道题目、阅读一篇文章、制作一个表格。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关键词, 应为“证明……”、“分析……”、“找出……”、“阐明……”、“描述所表达的感受……”。

我记得一位专家在讲中外教育观念的不同时, 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课上, 讲到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对大战结束的影响时, 国内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对二战结束有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本身没有错, 很直截了当地抓住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美国教师提出的问题却是:“如果你是美国总统, 你将做出怎样的决定?为什么?”他没有直接问投原子弹对结束二战的影响, 而是将学生摆到了当事者、决策者的位置,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后再得出结论。这就是思维深度问题。我国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书上一翻马上就能找到, 而美国教师提出的问题, 是需要经过积极主动思考才能回答出的。

3. 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内容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篇8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性质

中图分类号:F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022-04

在有关公有制的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只注意从财产(或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上研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认为财产为社会(国家或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财产为个人所有就是私有制。近些年来一些人提出股份制也具有公有性。也是从股份制的股份由许多人提供而不是个人提供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这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的真正目的。社会财产(或生产资料)以何种形式为社会占有并不是私有与公有的根本区别,判断私有与公有的关键是看这种占有是否适应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某种社会形式占有财产(或生产资料),这种形式实现的既可能是社会目标,也可能是个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目标,这说明具体占有(或实现)形式与公有制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需要分析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实现目标之间的矛盾,找出二者融合与统一的模式。

一、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

实行公有制,将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设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模式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之前的公有制虽然在形式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相似之处,但没有社会主义整体目标的追求,因此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区别。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追求的是社会主义整体目标,财产所有可以有各种形式,但判定这些形式是否具有公有性的关键是看其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就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公有制消除了竞争,不以获利为目标,可以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公有制可以使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既不同于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也不同于雇佣劳动,而是转变为自主联合劳动。由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行直接结合,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第三,消除了剥削,实现财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分配。公有制的这三个目标承载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追求,既有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社会进步、人的全面解放的要求;既有政治目标。也有经济目标。但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种更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政治目标只是经济目标的必有之义,政治目标不是首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认为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却有不尽相同的论述。既论述过社会所有制。也谈过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说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恩格斯也提出,社会主义要实现“由社会占有全都生产资料”。马克思还讲过,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设想的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联合制,但是社会占有和新的个人所有制在社会实践中需要具体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比较明确表述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国有制,因为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最为典型的只能是国有制,其它形式的公有制如集体所有制和合作制等只能是公有制一种不充分的实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还进一步将此表述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坚持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国家里,国家所有制可以较为充分地体现公有制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最终可以向全民所有制或真正的社会所有制发展,但国家所有制本身不等于全民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而是全民所有制从产生到发展成熟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在实践中虽然也采用过全民所有制的称呼,但全民所有制在历史与现实中存在过的具体形式就是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回归为国家所有制形式不过是一个“正名”过程。

在国家所有制之外,社会主义实践中还产生了其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集体所有制、合作制、工人自治、股份合作制乃至股份制。这些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生产资料或社会财产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所掌握。因此被称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相通的,许多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往往演化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工人自治或股份合作制都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在本组织范围内的直接结合,工人不仅是劳动者而且还是所有者,因而这些形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公有制性质的认可。由国家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其股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或国家所有,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将其作为公有制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说明,公有制各种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公有产权制度演变的结果。在现实中不存在某种固定和绝对的公有制形式,也不能人为地设计公有制实现形式。一些研究者按照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相结合的思想,人为设计了一些所谓能够体现马克思思想的公有制形式,这些形式只能存在于研究者的思维中,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长期存在。

二、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公有制超越了私有制从个人私利出发的目标,而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但追求社会主义目标的公有制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矛盾。

首先,公有制内涵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公有制要求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资料不为某个具体组织占有、控制而偏离公有制目标。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生产资料必然会由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占有与使用,公有制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的组织形式,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个

人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在现实中必须要有—种具体的实现形式。但具体的实现形式只可能在一定程度和某一方面体现公有制内涵,不可能完全体现公有制要求。每一种具体形式都很难完全体现公有制的三个目标,这就可能出现在名称上是公有制。而实际上却是异化为非公有制。因为三个目标本身也存在着矛盾性,难以在一个具体形式上同时实现三个目标。如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具体形式以经济目标为主,而劳动者成为主人则是主要是一个政治目标,财富的社会分配既有政治目标也有经济目标,是由生产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由所有制决定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旦出现,就可能偏离公有制根本目标和要求。以社会占有程度或公有成分最高的国家所有制为例,虽然国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社会,但国家所有制受到国家性质、各级政府具体目标和政治家自身目标的影响,国有制与公有制目标也不能完全融合。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国家所有制,不过,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是私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目标,但总体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说明,国有制并不是完全的公有制,国有制可以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但也只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国有制本身还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问题。国有制企业有的处于公共产品领域,有的处在市场竞争领域,所处的领域不同,承担的目标也不一样。在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在经济目标之外如果过多地融入政治目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将被削弱,最终无法与其它形式的企业进行竞争。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国有制存在这样的矛盾,公有化程度低的公有制的其它实现形式与公有制内涵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现在一些研究者将股份制直接说成是公有制或新型公有制,他们没有注意到股份制与公有制所追求的三个目标存在矛盾。股份制是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股份制企业中每份股份应该是平等的,不管这个股份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股份制企业的目标应该体现所有股东的共同意志,是为了实现股份资本共同利益而存在的。股份制企业的直接目标是经济目标,要实现社会政治目标需要通过社会途径,需要环境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脱离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是对公有制与私有制区分的混淆。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但股份制与公有制目标之间的矛盾不能忽视。

其次,公有制统一性与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矛盾。社会主义要求所有的公有制组织只能有一个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解放。整个社会的公有制组织在实现运行必须和严格的条件和环境约束,即实行计划体制。在统一的计划约束下,各种组织的目标才能融入社会目标。这就要求公有制组织只能是单一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行计划。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追求过“一大二公”不是没有原因的,对单一的公有制组织形式可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每种实现形式都有着自己的财产或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对财产或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不同,最终收益的使用不同,这些多样化的具体形式将使社会经济生活过于复杂,社会计划无法实施,也就不可能进行全面管理。

第三,实现形式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背离。由于每一种实现形式的具体组织都有自身目标,在允许各个组织相互竞争的情况下,这种自身目标还会进一步强化。由此必然出现组织目标与公有制社会目标的背离现象。这说明,要想全面实现公有制的社会目标,应该取消公有制具体形式的自身个性和追求,但这样做在现实中又会阻碍这些组织的发展。如集体所有制,虽然从占有形式上说不归个人所有,但是集体目标既不同于个人目标,也与社会全体成员的目标不一致。如果认可每一个公有制组织对于自身占有的生产资料有支配权和收益分享权,这些所谓的公有制组织也会演化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性质的企业,公有与私有之间的区别也就模糊了。国家参股的股份公司也是企业法人,有自身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对法人财产进行处置,追求的目标是整个股份资本的收益。股份制企业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相互竞争,不能用所有制归属来进行区分,这些企业的目标与社会目标会出现背离。

三、公有制目标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推崇公有制,而是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类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时候才能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追求。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不能唯公有制论,一说公有制就是好的,也不能说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不管公有制何种形式,公有制的社会目标与实现形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无法回避的现实。

为了克服公有制目标与具体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全面公有制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生产力发达的前提下实行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计划体制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实现形式主体自身目标与社会目标背离的矛盾,使各种组织不再追求自身利益而出现过度竞争和浪费。产品经济使人的劳动产品不需要经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社会化,根除了组织追求自身目标的可能性,提供了产品实现社会分配的可能性,使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既不能全面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也无法彻底实行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甚至在相当长时间里需要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扬弃。正如私有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扬弃自己的形式一样,公有制也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扬弃自己的形式。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乃至股份制。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这些形式与公有制根本目标之间既有矛盾,也有部分融合之处。为了社会主义整体目标,国家所有制是最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和掌握的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但并不是说国家所有制越多越好,国有制组织要围绕公有制的三大目标展开。在公共产品领域是为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在市场竞争领域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可进可退。要将国有制组织纳入社会主义整体目标的要求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国有制的公有制性质。集体所有制或合作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集体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成果的共同分享,可以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存在和发展。股份制作为资本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集中了大量社会资本,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收益又按股份多少实现了社会成果的分享,使个人与社会加强了沟通与联系。虽然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出发点是个人利益,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增进了个人与社会联系。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但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公有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实现形式,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更是国有制形式的一种扬弃。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大量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公有制企业影响下,股份制企业甚至资本家企业都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整体目标发挥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可以为公有制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这些都说明。在坚持公有制追求的目标下,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可以与目标实现融合与统一。人为设定公有制的标准形式,既违背了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对经济组织形式的客观要求,又无法真正实现公有制目标。因此,可以容许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扬弃。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演进为股份制,国有企业也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有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公有制目标。

上一篇:遣怀,遣怀许棠,遣怀的意思,遣怀赏析下一篇:运维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