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2024-09-19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共12篇)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1

一、地理三维目标的内涵

1.地理知识与技能

传授地理知识, 培养地理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根本任务, 在地理知识和技能目标方面, 地理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强调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强调学习概括性的、应用性的、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 , 同时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向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世界, 对世界产生好奇;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读图、交流和实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地理科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方法上, 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

3.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 关心环境的质量, 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这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三部分, 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互为联系的整体。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融会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学来引导学生, 完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始终相随的, 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把学生消极的情感倾向变为积极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 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拥有“地理的头脑”。

三、地理三维目标的落实

1.在备课中明确三维目标

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因此, 在备课的时候, 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思维特征, 认知特点, 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教学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并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地理课程的前后关联性很强, 前一步的教学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 分析教材, 吃透教材, 明确其编写意图、结构和重难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2.在实践中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三维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注重课堂导入的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形象生动的导入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 体会学习的奥秘, 领悟求知的真谛, 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的实现。

(2) 注重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 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 设计各种活动, 如安排地理知识演讲, 开展以“海陆变迁”“沪宁杭六日游路线选择”“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来的”“四合院的去留”等为题的讨论。关于空气污染问题的辩论, 以“丰富多彩的亚洲文化”“我眼中的中东地区”“趣淡中国南北差异”“三大宗教”“新疆之旅”等为题的知识竞赛, 结合教材, 扮演小导游、水利局长, 西部地区居民等角色的活动, 开展关于聚落与环境的绘图比赛等, 将这些活动融入教学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 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 利于突出个性和特长, 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3.在反思中总结三维目标

在实践中, 要想真正把三维目标非常有效地整合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仅依靠课堂, 三维目标还是很难一起落实, 而反思的最主要内容, 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 与备课过程中所准确立的目标做对比, 才能了解整个目标的达成情况, 了解需要加强及改进的地方。 “教然后而知困”,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出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用以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通过以上这三个环节, 可以使教师在“准备——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从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现这些目标。

(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第二中学)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2

〔关键词〕 物理教学;三维目标;基础知识; 实验;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B)―005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要求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过分或者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为此,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理念,要在教学的设计、实施和展开的诸多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和均衡落实,让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三维目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实现呢?

一、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达到课标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不能摆“花架子”,为“热闹”而每堂课都“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的体验,情感的提升,这二者并不矛盾,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与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是三维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全过程。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狠抓双基的落实,更要重视落实双基的全过程。所以事实上也恰恰是在探究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流体的压强》时,学生通过动手做吹平行纸实验,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流体压强的特点,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学生通过亲历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而且对物理思想方法有了初步体验,在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有效积累,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教学始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目标,它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游戏,以及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是不可取的。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物理虽然作为自然科学,但教学也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学价值观,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重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兴趣和态度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愉悦情感的体验和思维品质的锻炼与提升;要结合物理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挖掘它的内在思想性,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的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有机地向他们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物理学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意志、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于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培养体系。同时使知识与技能既成为物理教学目标,又成为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环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统一起来。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3

一、自主实践,获得真知

1.以读代讲。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自悟。如教学《海滨小城》一文时,我设计了3个重要的读书环节:(1)感知朗读,要读通、读顺、读正确,画出难懂的词句;(2)理解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朗读,读后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师生交流评价;(3)感情朗读,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已经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无需教师再进行过多的讲解。

2.质疑促思。问题意识就其实质,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实践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让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利亚的妈妈在4年后同样走了30步,找到了她埋的箱子,这与课文最后所总结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变化么”,不是自相矛盾吗?多么聪明的孩子!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次讨论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层的理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时,教师尤其应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动手实践,展现自我

1.演一演。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动身演一演。学生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并将情节的过程演得让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学生获得了称赞,就会自觉去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傲慢无礼、谦虚自尊的人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并要求学生体现出铁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形象和陶罐谦虚友好、忍让克制的样子。孩子们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使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在表演中,孩子们既丰富了口语素材,又增长了才干。

2.做一做。实践性练习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转换训练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指导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开放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尽所“能”做好作业。如教完《海滨小城》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来记叙的方法,我布置了“说家乡”的专题作业,大家可以说家乡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一两句话,也可以用一段话来叙述;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编制小报,设计图画……作业这样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性地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自主学习、施展个性才华的机会。

三、自由实践,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师要在价值追求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的“写”能够诠释出一种“动态生成”的美,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抒发真情的乐园。如学完了《游子吟》后,一位教师深情地说:“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想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既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能仿造这首诗来吟诵一两句歌颂母爱的诗句吗?请把它写下来,并署上自己的姓名。”学生一听写诗并署上姓名,可来劲了,一下子便陷入沉思,一会儿便刷刷地写了起来。有“读遍那四书五经,难忘慈母千叮咛。尝尽那酸甜苦辣,寸草心永沐三春晖”;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最爱是慈母”;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难报慈母情”;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慈母养育恩”……学生的精妙之笔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或文质兼美、真情感人,或一语惊人、入木三分。畅游在这文学语言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真让人心旷神怡。

如何实现教育三维目标 篇4

关键词:三维目标,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一、教育三维目标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场所, 现在教师也更多地融入了多媒体教育等手段, 旨在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 是教学要求的实例化内容, 也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加详细地选择教学手段, 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形式, 实现高质量课堂教育。

三维目标:是教学改革创新理论的新概念。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三个维度考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细化方面, 所以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开来的, 需要教学实际的整体实践, 也就构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如何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1.能力基础很重要

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基础的教育, 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其他内容, 并且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也是在基础之上形成的。所以说为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学生要有基础学习意识, 认真地做好学习准备, 积极配合课堂教师教学和课后内容复习, 做好预习和复习等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工作。

2.教学方法要优化

在三维目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当针对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积极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发展性教育和探究性教育, 注重学生探究过程和发展方向,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作用。

3.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

新的课堂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 还要锻炼学习品质, 初步建立价值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另外, 教师还要以朋友的角色关心学生内在发展, 鼓励学生学习是很好的培养过程,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

实现课堂教育的三维目标,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 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也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总而言之, 课堂教育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也相辅相成, 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课堂目标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更好地实现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5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区分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

能够正确认读英语简单句,理解其含义,初步对句型结构有所感知,如:there be 句型、be going to …, be interested in …, would like …祈使句等句型等

2.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句型、对话、故事、短文、篇章等。

能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插图更准确地理解句型、对话、故事、短文、篇章等。

3.能正确朗读所学句型、对话、故事、短文、篇章等。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按照意群断句来朗读学过的句型、对话、故事、短文、篇章等。

4.能按照意群阅读文章,并理清文章层次关系。

意群,即一个句子可根据意思和语法结构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称之为一个意群。意群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词组或短语,也可以是并列句的一个分句或复合句的一个主句等。能够借助按照意群阅读文章来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并提高阅读速度。

5. 能采用跳读、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能采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找出最重要的信息,理解文章大意。

6. 能采用跳读、找读、猜词意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理解。

能采用精读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能够根据情境、上下文、推测故事或段落等情节;能够根据上下文、构词法、句法功能等猜词意进行阅读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在阅读中,能够积极从参与阅读活动,与他人或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为阅读材料取名字,或者概括文章大意等任务。

2. 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在阅读中遇到发音不准、生词、句子意思不明、阅读材料背景不详等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 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阅读材料的内容

能够集中精神专心阅读,不受干扰,认真思考。

4. 在阅读教学中吗,能利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等工具书查找不认识的单词。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懂得必要时尝试利用词典或电脑查询有关词汇或语句的准确含义,进而准确理解阅读材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能体会阅读的乐趣,乐于接受英语读物。

能够认识到阅读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读物。2. 通过阅读书信、电子邮件日记等,体会到英语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够通过阅读书信、电子邮件、日记等,感受到英语在生活中的用处,并乐于接触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英语,如高速路标识、广告、说明等。

3. 通过阅读懂得各种道理,如环境、爱护动物、珍惜时间等。

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问斩的深层含义,懂得各种道理,如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时间、热爱劳动、遵守公德等。

5. 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只有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才能够使沟通更便利,以避免不必要的障碍。

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策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速记教学法;(2)整体教学法;(3)背景知识介绍法;(4)对比阅读法;(5)语义构图法即联想法;(6)讨论教学法;(7)线索教学法;(8)结构分析法等。

1. 速记教学法

速记教学法即快速浏览阅读材料,采用略读、跳读、找读等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此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泛,各个年段及不同问题的阅读教学均可采用速记教学法。如阅读Marie Curie 的一段文字: This is Marie Curie.She has short wavy hair and big bright eyes.She is pretty.Marie is a famous scientist from Poland.She is very good at maths and science.Marie’s father is her teacher.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本段文字,找出描写Marie Curie 的外貌、职业、国籍、特长等关键信息,然后两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2. 整体教学法

小学高年级段开始出现说明文类的阅读材料,对此类文章,教师可以抓住main idea, 分析topic sentence 等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纵观全文结构和内容。

如学习There is a park near mu home.这样一个单元是,教师向让学生观看课件显示的一些社区公共设施的图片,如“cake shop, hairdresser…”等。呈现“This is my neighbourhood.” 然后请学生阅读文章,快速找出文章讲的主要是什么,是谁的社区。使学生先对要阅读的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再请学生精读文章完成课件中呈现的 True or false 练习。最后请学生画画自己的社区,并在小组内互相介绍。

3. 背景知识介绍法

背景知识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挖掘英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融入到外语教学中,是将英语作为一门活脱脱的语言进行教学体现。英语阅读理解是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背景知识与语篇知识越吻合,理解率就越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时又要帮助学生增加背景知识的积累。

背景知识的范围广泛,小学阶段涉及以下几种:(1)中西餐文化知识;(2)地名、节日知识;(3)科普知识;(4)地理、人文知识;(5)电子邮件、邀请卡知识等。

在介绍具体事物、风土人情和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中,背景知识介绍法应用的较为普遍。

如学习A western meal and a Chinese meal 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先询问学生有关食物名称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说出的词汇进行分类并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然后,教师介绍中西餐具和食物种类是有差别的。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及欲望,然后再安排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含义;最后,给学生适当补充西餐餐具摆放及西餐用餐的相关知识,从而进一步扩充了学生知识积累。4.对比阅读法

小学阶段的阅读材料比较简单,篇幅较短,但在高年级阶段偶尔会出现相对较长的文章。

在记叙家人、朋友与周围人的日常活动、兴趣爱好、节假日活动和说明季节点、世界及环境保护等话题中,对比阅读教学较为适合。

如学习Save our planet 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先说一说图片中的内容,然后给出“plant more trees,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等词组和短语,请学生阅读词组和短语,并将其和图片一一对应。最后进行对比,总结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五、语义构图法(联想法)

语义构图法又称联想法。阅读前,教师把文章的主题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联想,使其头脑中的相应图式知识处于激活状态,为进一步加工储存信息准备条件,并使学生产生适当的预期。当预期与材料内容相吻合时,学生便会快速有效地理解材料。

如学生“How do you learn?” 这个内容时,教师板书“How do you learn?” , 然后举例说明 “I learned a lot from the Internet.How do you learn?” 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说出“ I learned a lot from TV programme/ newspaper…” 等句型,初步学习并运用新句型。在对所要阅读的材料进行先期感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全文的阅读理解,理清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最后得出本课要阐明的主题。

六、讨论教学法

运用讨论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将学生分成组,各组站在不同的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We are go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讲述的是小动物们正在讨论要去哪里及怎样去那里旅游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采用略读或找读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将动物们要去的目的地及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一一理清。故事结尾提出小猫和小猴将要骑自行车去游览加拿大多伦多的国家电视塔,针对这一设想是否可行,由学生两人一组或小组内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线索教学法

小学阶段的线索教学法通常被用在记述文体中。记述文包括以记人为主的记述文和以写事为主的记述文。主要涉及个人情况、兴趣爱好、日常活动、节假日活动、旅游和交通等。阅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抓住几个要素:5W(who, when , where, why, when),How 以及时间顺序展开的阅读。

八、结构分析法

捕捉学生动态 实现三维目标 篇6

一、观其神,听其言,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掌控学生情意状态,适时进行如下调整:

1.调整进度与难度

当大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互相询问“怎么做”,或只剩少数优生在“表演”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是否已经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及时降低坡度,放慢进度,增加铺垫,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情感体验等指标中都有亮点。

2.调整教学兴奋点

重复的教学结构,常规的教学手段,都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疲劳,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或呆坐在位子上。这时,教师应改变教学手段,创造新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愿望,和教师一起实现教学目标。

3.调整教学切入点

高年级数学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有些学生会产生“为什么要学这个”的疑问,在心理上有一种抗拒。教师应善于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布置专题作业,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加深数学价值的认同感,去除消极心理。

二、观其演,听其解,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一维,是学科探究的结论表征。新课程理念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反对知识与技能简单的“移植”。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情况,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

1.通过模仿,考察对知识的了解水平

对新知识点完成初步认知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点或对象进行模仿、重复和例证,进而巩固新知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遗漏、混淆等反应,教师要及时辅以选择、判断、再现等手段,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新知识点的基本特征。

2.通过操作,考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与已有知识和技能建立联系,独立完成操作,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收集归纳、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还要具备调整、改进等动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合理化程度应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加以分析后,分类施教,让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独立完成操作。

3.通过迁移,考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活动。”在新的情境下建立知识的合理联系,理解技能的适用性,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较高层次,也是灵活运用、触类旁通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轨迹,倾听学生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发其未萌,启其未通。

三、观其错,听其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创新。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教师要把学生的差错当作十分珍贵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巧妙引申,实现学生智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1.延迟评价,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学会合作

有的差错是属于知识性和方法性的差错,但与普遍性的差错相比,这种差错出现了新的变化,能够引起新的思考。这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甚至连错与对都不置可否,而是让出错者展示探究和思考过程的机会。而后教师适当引导,让同学一起研讨,各抒己见,在分享与合作的良好氛围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2.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发展思维

有的差错虽然是普遍性的、意料之中的,但这种差错利用得当,可以实现“质的转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要活用学生的差错,创设开放性的环境,作“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如果……会怎么样”等启发式鼓励,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敏度,其效果往往出于预设教学目标之外。

3.放大差错,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学会反思

课堂上学生的差错是多样的,并且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把个别学生的某一差错,转变成全体学生的差错体验,使全体学生对这一差错产生集体“免疫力”,是教师捕捉学生动态信息的又一重要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了对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我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今后怎么避免”,让差错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

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离开来,而实际上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真正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到以发展为本位的转移,致力于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责编 张亚莎)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7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欲顺利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不能只凭老师的传授而获得,而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经过逐步积累知识才能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了自身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可见,学习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操作系统,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动力系统。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空洞的,也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就是无论怎么加班加点上课,进行多少题海战术的训练,到头来使很多学生厌学、不学的原因。因为三者教学目标的关系是紧密的,不能分开实现的,只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达成。那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如何顺利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点个人体会。

一、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

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感兴趣,特别是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又与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最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可见,创设适合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等于明确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方向,也为另外两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了很好的铺垫。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最合适的呢?

(1)创设的化学问题情境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生活,但又要高于学生生活,使学生“跳起来能够着”,这样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符合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3)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从而唤起思维,打破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促进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知识时,知识与技能应确定为:会判断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会命名不超过8个碳原子的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采用学生自学、开展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简单有机物命名的时候,掌握类比、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自学、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化学的意识。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甲、乙、丙烷的名称与它们的结构关系,然后写出C5H12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最后再让学生思考较难的题目。

二、有效地开展教学互动

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向、多向的交流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一味地“满堂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是发挥三维目标操作系统功能的体现。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呢?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问题需要具体的情境。问答式是师生互动最基本的形式,在开展问答式互动的时候,不能简单地问学生“对不对”或“是不是”等无思考意义的问题,而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提一些能让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老师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思考、讨论,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或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在解决冲突、矛盾的过程中感悟真理。

(2)教学互动重视师生、生生的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得到多种形式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得到自我反思、自我反馈、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3)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互动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情况,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的猜想或提出的问题常常迥然不同,这就增加了教学的生成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去处理。

比如,在引导学生讨论烯烃的命名规律时,有的学生提出二烯烃的命名问题,此时,可以先不回答学生,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2-乙基-1,3-丁二烯的命名。当学生掌握后,再问学生:2-乙基是怎样确定的?1,3这两个数字又是怎样定的?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单烯烃的命名,而且对二烯烃的命名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一书指出:如果说,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必须按照课堂教学的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而建构的话, 那么, 我们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 就必须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的精神和不同科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来进行, 必须强调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融合与全面贯彻落实[1]。这就是说,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的, 不是单一的, 它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去上课。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2]。从中不难看出, 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同样要改变单一知识性状况, 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可见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形成学生人文素养和高尚品质的基础, 因此, 政治课必须重视基础, 这样才能达成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这个基础包括知识智力基础, 如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能为学生能动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等能力基础, 如学习者的兴趣习惯的基础、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

在实施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教学前,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 确定如下基本的活的可应用的知识作为贯穿每节课的内容:一是我国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辩证关系, 二是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性, 三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 四是民主监督是现代政治的一大特色等, 这四大基本知识犹如四根线条把整个政治生活的每一课连接在一起, 几乎每个框题和节题都可以落实到这四点上。所以我们探究的落脚点都在四点中去找, 复习小结一个阶段的知识时都从这四方面入手, 回答和解决我国政治生态中的有关问题时要学会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 如选举要强调人民性、有序性、监督性,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强调党领导·人民主人·依法治国的统一、强调监督的特点、强调权利行使的有序性等等。这就是本课的活的可以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这是不可忽视的并要学生牢牢掌握的, 只有掌握了它们, 才能更加有效地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并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奠定基础。

二、贯穿整体性

新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模块构成方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是由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的, 因此, 它的每个模块均有其整体性。所以, 在准备每一堂课时都要体现模块整体特征, 要防止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并单一线性的“死”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感知、学习、合作、探究, 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过程体验和探究方法训练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反思运用的能力。如教授《政治生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巧妙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探究, 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 而不能就问题讲问题, 机械讲授、忽视整体。如在学习《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时,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请从老师给的每个材料中体会我国政府每天在做什么事?同学们从政府的工作事务中再体会一下政府有哪些职能?政府有法律审判和法律监督职能吗?政府为什么履行这些职能?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政府的职能履行?政府职能和国家性质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逐步从感性到理性、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既解决了本框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又把本课知识同模块整体有机结合起来, 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模块的知识, 又训练了学生用系统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还告诉学生我国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 从而使学生形成认同和支持人民政府就是拥护人民当家作主情感价值观。

三、建构自主性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 它包括课堂前置性自主学、课堂形成性自主学、课后反思性自主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它让学生在初次接触教材和材料时, 形成一个“似懂非懂”的建构状态;然后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合作、讨论、辩论、反思、运用等方式, 逐步形成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动态的认识建构;再通过训练运用逐步形成对知识模块的理解性建构。可以说没有自主学习, 就没有合作、没有探究, 也就没有主动建构, 这样学生就不可能对知识精髓的深刻领会和感悟、不可能有真正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更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 三维目标达成终究是一句空话。我在教授《经济生活》第九课“市场配置资源”时, 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出本框题合理配置资源原因、配置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作用和局限性) 、维持秩序的市场规则、维持秩序的市场措施等六个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 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知识。通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后的反思性自主学习, 布置一个以“透视看不见的手”为题的社会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中进一步体会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既巩固了本课知识, 又为下一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打下了基础。这种自主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渐进式建构, 正是实现“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载体, 是学生认同思想政治课价值观的基础。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自主的行动中学习就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四、强调开放性

开放性包括方法的开放性, 如调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热情, 让学生形成主动阅报、找资料的习惯, 争论而不过早下结论的习惯等;包括形式的开放性, 如离开教室找场景、学生自己找问题等形式;问题的开放性, 这一点很重要, 教师要捕捉时代信息, 让学生对难以定论的时事进行思考, “逼”着学生去合作、请教、探究, 这一开放就能使三维目标的达成更上一个层次。如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时, 课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关于商品价格的调查”。 (形式开放性) 在调查过程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不同种类的商品价格为什么相同?相同种类的商品价格为什么不同?商品生产者依据什么确定价格?消费者根据什么购买商品? (问题开放性)

通过这一开放性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很快找到了理解和解决有关知识的方法和体会, 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理解运用的达成度大大提高。

五、施教生成性

政治课教学不必一条一条地去宣教, 它的观点和理论大部分是学生可以在生活经验和社会情境中提炼出来的。要体现课程基础性、整体性、开放性, 教师必须学会设计具有生成性的情境或准备具有生成性资料, 还要学会放松学生心态并为学生准备好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更要学会指导学生如何研究如何发现问题的方法, 这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才能真正地达成“三维目标”。

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 为了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形成适当的就业压力从而更加认真学习的目的, 我的“生成方法”是:一让学生分组了解人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调查几个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人, 主要了解他们找工作的过程和根据,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二是演示计划分配工作的程序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演示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准备怎样得到这份工作;三是要求学生探讨“我愿意自己找工作还是被国家安排一个工作, 并说明理由”和“如果大家都由国家安排工作, 结果将会怎样?”两个问题。四是通过各组的表达, 将结果逐步引导到“市场经济必须由市场配置人力资源才能优化资源”、“青年学生要有凭自己的本领找工作的意识”、“找工作要树立自由择业观、竞争观、平等观”等理论观点上, 以达到老师要说的又正是学生已经讲的“生成”目的, 这个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出的结论将会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端正他们的态度、丰富他们的情感。

六、关注情感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真正的价值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动之以情、没有端正态度, 就不可能被内化, 它最终就仅仅成了一门考试学科。因此, 要真正达成“价值观”目标, 就必须关注情感性。“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 就非常重视情感因素的调动。如通过“去人才市场调查”“思考自身将来的工作和前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真正感到了“将来找工作是有危机的, 但只要有真本领并有科学的择业观就不会有危机的”情感体验。

落实新课程的目标, 评价课堂教学的A级指标应该是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和环境保障六个维度。只有抓住这六个维度, 不断地评、不断地研、不断地反思, 传统教学才会退位于“三维目标”新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成功。普通高中政治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达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探讨 篇9

一、教学目标整合体现在一个过程中, 而不是体现在一段时间内

教学目标整合体现在一个过程中, 而不是体现在一段时间内。面对繁杂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剔掉那些不是根本的非核心的目标, 剩下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即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针对语文教学全过程来说的, 是一个在不断完成的过程, 是由整个单元、整册书来共同落实的目标, 不一定非在每一堂课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去机械地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一节课的教学, 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必须确定专一的教学目标, 不可能完成太多的目标;目标过多, 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全都落空。那么, 简洁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应该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目标, 也是广大教师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目标。”知识与能力”是最基础的, 是最重要的, 或者说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前提的前提与基础的基础。不能想象, 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学生, 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就是传统的语文“双基”。具体情况,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定。还有,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也不是必须每一节课都要三种方式齐上, 不是每篇课文的学习过程都必须三种学习方式无一缺席, 也要从教材内容和学情出发来决定, 要实事求是, 不要盲目地赶时髦。还有三维目标的落实必须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来实现, 也只有这样, 语文课才能真正具有语文的本色。

二、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 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 我根据新课标“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明确地提出: (1)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 (3) 领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4) 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 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5) 通过品味本文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教学《背影》一课时, 我注意了紧扣文本, 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首先提出三个问题: (1) “祸不单行”一词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2) “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 (3) “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 在理解“祸不单行”词语意思的基础上, 从文中找出“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亲还账缺钱, 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 只好再去借钱”等“惨淡”的家境。再通过探究这部分内容与下文刻画父亲的背影有何关系?为何反复写父亲“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穿着, 培养了学生知道作文中的铺垫、情感氛围、前后连贯等地地道道的语文知识。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 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 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都比较深入细致, 既掌握了重点词、句知识, 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 又提高了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淡的文字中体会蕴含的父子深情的语文能力。

三、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身即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但我们还需认识到“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 陶冶情操, 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 以唤醒知觉表象, 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

四、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 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 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 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 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篇10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要切实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 使得情感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引导并提升到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层面加以落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 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 配合对这些图片有声有色的描述, 使得那些看起来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呈现, 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情境创设实现三维目标。

二、设置课堂教学悬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客观和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习, 并通过不断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争论和统一中学习历史。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客观的观点对待及评判历史中的人和物,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和思考, 调高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 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热情和思索。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

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和体会及众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可知, 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影响, 即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或是激励可以促进其学习, 具有学习推动力的作用。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将自己的评价及时应用其中, 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 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加以补充和修正, 而教师始终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促进学生积极回应和参与教学。教师的评价既要包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又要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当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是教师评价的范围。评价的具体应用可以因人而异, 或是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 或是对富有创新的学生进行评价, 或是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价, 使得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并逐步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在评价表现有失误的学生时, 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本着帮助他们寻找失败原因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实施, 使得他们明确自身需要改进的方向,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继续参与的热情。

四、分层次, 分阶段

首先, 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要求, 即识记层次要求、理解层次要求和运用层次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最终解决新问题。其次,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方面,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及教材制定灵活的具体教学过程与方法, 并在教学中不断取长补短, 获得优化。再次,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很多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要求, 教师要通过这些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历史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内容。当然,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 以积极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 使得学生对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及积极的人格特征。

总之, 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根据, 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宗旨, 根据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性人文精神的熏陶, 从客观、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继承, 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生观, 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认知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 最终取得“以情促学”和“以学促情”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 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 因为它的落实关系到教学成效。作者结合教学体会, 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个话题入手, 阐述通过什么教学策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创设情境,教学悬念,师生评价

参考文献

[1]方美英.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1) .

[2]毛敏.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2 (12) .

巧设阅读任务,实现三维目标 篇11

一、阅读前的任务(Pre-reading Task)

阅读前的任务包括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导入新课,根据课文标题、图片、多媒体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设计导入活动时,教师要从阅读材料的内容着手,特别关注学生兴趣。

以NSEFCSB5 Unit 1中的Reading部分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为例:

Activity 1:Lead-in

在引入话题时,笔者让学生听以轻音乐为背景的一首由李绅

写的古诗朗诵:

Planting Seeds by Li Shen

Planting seeds while the noon sun is blazing hot.

Sweat drips together with the seeds.

Imagine—every grain in our bowls.

Comes from previous hard work!

让学生听完后讨论:What does the poem mean?What do you know about farming?What do we feed on?If there was no rice one day,what would happen?

接着笔者提供了一段文字材料:In the late 1990s,Brown,an American scholar,came up with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nace(威胁),which said that in the 2030s,Chinese population will add up to 1.6 billion,and had the question who would feed the large popul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world.学生看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What does it indicate?学生讨论的结果:It tells us that how to deal with the food problem for Chinese people is a major question.学生稍微思考一下,我们中国人现在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那又是谁作出的贡献呢?笔者再展现以下的文字材料:Just at that time,a Chinese scientist declared to the world that China can solve the problem by himself and help to solve the same problem in the world.

Question:Who is the Chinese scientist?通过给出任务,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进入了本课的话题。学生肯定很想知道:

How did Dr Yuan solve the food problem for Chinese people?What difficulties did he meet with?What can we learn from Dr Yuan?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结合图片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Activity 2:Prediction

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上的图片及文章的标题A Pioneer For All People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中的任务设计(While-reading tasks)

阅读中的任务设计应紧扣中心思想,关注主要信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转换手段,设计有效的任务和活动,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故事的发展过程和场景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How does the passage develop?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策略,迅速捕

获文章中的主要信息或事实,并验证阅读之前做出的预测。以

NSEFCSB4 Unit 2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为例:

Activity1:播放课文内容,巧妙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略读(Scanning)技巧快速找到答案,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验证读前活动的预测。

1.Who is the pioneer for all people

2.What is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这一任务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通过主问题的设计训练学生把握中心的能力。)

Activity 2: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培养学生利用阅读策略掌握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的能力,训练了阅读技巧。)

Activity 3:Detailed-reading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Para 1:Dr Yuan’s appearance and his achievement

Q1:What does Dr Yuan look like?Q2:What is his achievement?

Para 2:Dr Yuan’s biography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ime

Para 3:Dr Yuan’s personality:(1)Achievements(2)Hobbies:

Para 4:His dreams(1)The first dream(2)The second dream

(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细读策略捕捉细节的能力。)

Activity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部分段落(paragraph1/4)。读第一段时,应读出欣赏和感激的语气,以表示对袁博士为战胜世界饥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赞美和由衷的敬佩之情。读第四段时,应语言高亢,富有一定的感染力,从而让听众为之振奋,更为袁博士孜孜不倦,为人类的粮食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通过这种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阅读后的任务设计(Post-reading tasks)

阅读后的任务要求对文章主要内容做出鉴定和判断。这种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ctivity1:探究文体和写作特点

让学生讨论探究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从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个性和梦想等方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为战胜世界饥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却过着俭朴生活的科学家的形象。

(通过文体和写作特点的探究,让学生感悟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为语言输出打下基础。)

Activity 2:复述文章

语言的输入是为了语言的输出,通过对文章的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组文中的内容,这样能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设计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复述任务时,教师可写出appearance/achievement/biography/personality/dreams这些关键词,让学生根据

这些关键词进行复述。

(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也能训练听和说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输入材料,利用信息转换手段,灵活地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主动获取语言知识,训练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题及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进行语言输出,从而实现学生语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 篇12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展现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及内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感活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是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人性化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例如在信息集成的教学中,我先演示自己制作的PPT“美丽校园”,漂亮动感的页面顿时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这时他们会想或者讨论:“真漂亮啊! 怎么做出来的? ”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入新课,然后布置任务: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制作PPT,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要求是每一张幻灯片生动活泼、结构合理、色彩搭配适当。并且把以前学生制作得比较好的幻灯片给他们做参考,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参考帮助自己进行设计并改进。任务给出后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尝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也能交流心得。两节课下来,PPT的大部分知识他们已经能应用自如, 而且制作出来的作品风格迥异,达到一定的水准,制作了如“科学幻想”、“海底世界”、“保护环境”、“未来能源”等作品。

二、课堂实践,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除了理论传授外,还需要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遇到问题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合作探究学习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其通过合作方式增进对同学的了解, 在相互的交流互助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如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我的课堂主题是制作班级网站,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主题要求展现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同时大造声势宣传举行全年级的班级网站评比活动,接到这个任务,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学会合作,感受到合作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他们力求做到最好而为自己的班级争光,从始至终学生都强烈体会到班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到合作过程中迸发的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 在这样的心态下制作出来的网页,当然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感染力。通过主题鲜明的小组作品设计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升华,极大地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更要重视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富有情感价值的生活素材走进课堂,情感领域目标教育就会有无限的创新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要素, 积极发现一些生活经验在实现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沟通方面的价值意义。

例如在讲解信息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现实故事:爱若和布若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并从最底层干起, 可不久爱若一再被提升, 而布若却一直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痛斥总经理喜欢那些吹牛拍马的人。总经理耐心听着最后说:“布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总经理问:“一车有多少袋 ? ”布若又跑去 ,回来后说有40袋。“价格是多少? ”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总经理望让跑得气喘吁吁的布若休息一会, 并叫来爱若并对他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有什么卖的。”爱若很快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而且把那个农民带来了,正在外面等回话呢。布若在旁边看着红了脸……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及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如何积极面对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及水平状态。教师要把自己的个人生命价值追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于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人生感悟、道德感等情感因素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中,让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充满生命关怀、人生顿悟、心灵启迪,从而最大限度地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及内化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情感领域对于学生任何方面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只有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不能再只将学习看成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更应当重视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当代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当代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依托,积极挖掘情感因素,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潜移默化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在中学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习科学、形成能力的过程,还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要想在复杂的教学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善于挖掘其情感教育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上一篇:非运动职业下一篇:《红楼梦》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