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维目标(共12篇)
新三维目标 篇1
新课程“三维目标”如何评价?特别是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评价?对此, 学术界存在的争议较多。有学者指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内在反映, 无法测量或评价, 而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目标意义的。由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法评价, 可以测量或评价的只有“知识与技能”, 所以, “三维目标”被迫还原为“一维目标”。而且,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不纳入升学考核, 当然也无法通过考试进行评价, 最终还得要靠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说话。因此, 教师不得不“热热闹闹讲课改, 扎扎实实抓应考”。
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助长了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不仅非常有害, 而且也是站不住脚的。近年来, 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真实性评价方法, 这些真实性评价方法的出现, 不仅是教育界为适应目前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出的努力, 而且也是他们对评价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的结果。由于传统量化的、标准化的评价已经无法有效地说明现代课堂上学生的成长状况, 为此, 许多教师采取了两个平行的评价系统来说明现代课堂上学生的成长状况, 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标准化的测量和评价法, 另一方面又发展了一系列在真实背景中所使用的评价方法。真实性评价能够与教学过程更加一致, 而且它们是开放性的、累计性的, 既关注“过程”, 也关注最终的结果。而且, 这种真实性评价成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 可以应用于课堂之外。关注“过程”的评价, 不仅可以测量更高级的学业标准, 而且能够推动教学过程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思维发展。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 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情感倾向, 这些差异造成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不同, 从而也促成了新的评价方法更加灵活和真实。真实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这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也只有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才是真实可靠的。因为, 考试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方面, 并非全部, 有很多内容是无法通过考试和考试成绩来反映的。所以, 将“过程”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诉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我国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应用真实性评价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档案袋评价”也叫“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在国外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已有十几年。所谓学生档案袋, 就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的一系列表现的信息、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档案袋评价就是指通过对学生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对学生进行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学生档案袋评价法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 有利于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当然,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教学的作用。
(摘自《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新三维目标 篇2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 ”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因此,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57-01
在此次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制中,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施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角度看,其将传统教学中的“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彻底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即三个向度的目标结合体。三维课程目标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战略目标。而历史学科的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使命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类情操的弘扬,逐步实现学生的心智健全、情感升华,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笔者对此有着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三维目标的理论阐释
首先,从教学理念角度来看,教学理念教育活动者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总结归纳性认识,同时,也是教育活动者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是教育活动者从事教学活动的信仰。它是教育活动者从事教学活动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的支配。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颠覆了传统性历史教学中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单向度目标,忽视了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不但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既重视知识技能,又重视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拓展性新训练。所以,呼吁广大教育活动者尽快转变教学理念,理解新的三维目标的内涵并且理清三者之间的关联。“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新维度,“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其次,从课标精神的角度看,历史课标指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积极完善自我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同时,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理想。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目标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故而,教育活动者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树立新的课标意识,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课标,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逐步量化、细化课标。
二、三维目标的实践阐释
第一,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至关重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形成美的品格以及素养;从微观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实施审美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观教育。历史教育活动者应全面掌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美的素材。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是看其所作所为,是有利于社会还是有害于社会,再对其综合评价。尤其是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更加容易受到影视剧、网络等的不良性影响,对中学生进行辨美丑、分真伪、识善恶的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他们首先要能够清晰的分辨美和丑,才能以此标准去辨真伪、识善恶,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
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育活动者要擅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真切的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活动者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擅于通过移情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而实现历史情感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的过程,历史教育活动者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达到进一步思索的目的,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第三,三维目标的确定必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通过三维目标来实现,所以三维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具体。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为例,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于民族复兴的终极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予以分析,既:“知识与能力”,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情况。“过程与方法”,(一)通过课前整理资料让学生充分掌握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并形成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二)通过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事实从而发现历史问题的方法;(三)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验国家领导人制定国策的艰辛,增强为公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回顾,切身领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二)欣赏《七子之歌》,形成为祖国统一贡献自己滴水之力的历史情感;(三)展望台湾问题的未来,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三维目标 篇4
一、实践中的困惑
在具体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误区:一是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 导致教师在备课和教案写作过程中, 就有意识地将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们的教师这样安排, 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二是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 并人为地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三是有些教师觉得, “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 为了不影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进度, 也为了完成高考的教学任务, 他们只好把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而忽略了其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践。其次“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 必然有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必然是知识与技能;另外,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以考查也成为一种理由。四是每一课时都要生拉硬套凑齐三维目标。其实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要设定在实际教学中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
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 至少在我校, 新课程实施是不够彻底的, 由于每个教师个体对新课程理解的层次和深度不一样, 造成教师之间围绕新课程教学的合作不顺畅, 有的教师固执地沿着传统老路走;而有的教师则有强烈的新课程欲望, 但不能很好地实施, 教师团队合作不顺。再者, 由于高考的压力, 很多教师牢牢抓住“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不放, 导致学生极度厌学, 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 找不到自信。
另外, 学生从小学、初中升学到高中, 他们似乎也习惯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 被动接受知识, 强记技能。到高中了, 有些教师也试着走新课程的路子, 探索通过一些教学活动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满堂灌, 但学生习惯于传统课堂, 难以配合教师, 教师的探索在一个教学班里也难以形成气候, 从而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有益探索受挫, 最后教师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只能草草收尾, 重回老路。所以高中新课程愈走愈艰。当前的课堂教学迷信书本知识多, 学生动手实践少。往往是教师把课堂当作讲堂, 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占据了学生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时间,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活机器”, 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视野狭窄, 创新意识缺乏, 难以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在实践中重构三维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以及目前我们的教学依然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 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 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易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宇宙天地之间, 正是这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运动变化, 造成了万物的生发和流转。“知识和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有机整合, 它们是通过“过程和方法”去实现的。过程和方法在其中起到一个维系和桥梁的作用。
虽然在以前也有诸如“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争论, 但在这里“渔”也仅是突显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的重要性, 而不能很好地诠释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既是对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升华, 也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推动。
三维目标的紧密联系, 虽是不可分割的, 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巩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推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最终目标。
单靠死记硬背加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与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到的高分相比, 其“含金量”是绝对不一样的, 前者杀鸡取卵, 后者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如果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怎么去组建学生的学习团队, 怎么教学才能体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把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这一系列实际问题, 把教师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就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一问题上一样, 如果我们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 而让学生整天去死记硬背一些诸如团队是什么这类概念, 学生弄了半天, 最多会记住几个概念, 班级、团队却如一盘散沙, 无法聚拢。而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些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或是开展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 亲身体验、感受团队精神, 那么, 后一种建立在过程与方法上的实践才是最具有意义的。它的实施既能让学生学得团队精神, 还能体验到、最终还能培养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构建出牢固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学习团队。
同时我们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为了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直接跳过探究的过程, 呈现结果, 然后通过做题来让学生理解。但是往往题目一变, 学生就不会做了, 而且还非常迷惑:物理听得懂, 却不会做。殊不知, 学生正是没有理解“磁通量发生改变”这个条件, 而是停留在“切割磁感线”、“磁场与导体相对运动”等表面理解上。这就是割裂或缺失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所带来的后果。同样的教学内容, 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充分的开展实验探究, 通过这个过程体验和熟悉产生感应电流的若干种情形, 那么老师就能基于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 从容地引导他们突破“切割磁感线”的片面和“磁体与导体相对运动”的表面, 最终形成“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个深刻的本质理解。在经历了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的一系列过程后, 学生只要掌握磁通量变化的数种情境, 那么此类题目才会迎刃而解, 而且对本册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铺垫。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 总觉得知识点都听懂了, 但下来却不会做, 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失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造成的。
三、以三维目标的重构促发展
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 提出的三维目标, 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因此, 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
所以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学, 来确定教师的教。重构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诠释,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活、更远。
如果我们真能改变过去的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教学, 而重新重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也就能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提高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学习团队的组建和有效教学的开展, 不外是在三维目标重构方面的有效探索, 学生通过学习团队的组建与活动, 能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通过亲身体验, 团队互助, 查找资料, 解决问题, 成果展示共享, 在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 并且通过学习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互评, 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评再加上教师的评价, 将其通过体验过程与方法的结果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三维目标新教案备写说明 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程精神,促进教师进一步解读课标、钻研教材,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在备写教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促进实现有效教学。今年秋季开学初,县教育局对全县中小学教案备写的格式提出了统一要求,现对部分环节的备写做以下几点说明:
一、课型
在此项内容中应先写清课题,然后写明设计的是同一课的第几课时,最后写出课型。课型在新授课、复习课、拓展课中选择填写。
二、教学目标
各科教学目标都应按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分项书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言要简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新课标目标要求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界定目标,陈述学生记什么、做什么。确定课时目标时要做到三点:
1、全面 较好地体现三维目标;
2、正确 符合课标及教材要求;
3、适当 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一般情况下是名词结构呈现,陈述知识标题,不需要描述具体内容。如符号、事实、概念、规则等。
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一般情况下是动宾结构呈现,使用行为动词。如方法、策略等。
元认知知识:关于一般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知识。通常是主谓宾结构呈现,陈述事物的功能与价值,或者学生应做的事情。
四、教学评价
上每节课的过程中或上完每节课后,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心中有数,常采用调查、测验、观察、鉴定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关键
每课时必须有教学重点,但难点及关键就不一定都有,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具体确定。教学重、难点在有的课时中是相互一致的。
六、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备写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但更要注重教学方法,要逐步实现知识型的备写向策略型备写的转变,既要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预设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评价,又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突破难点,生成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七、作业
作业要注意分层布置(基础过关、能力提升),可体现在同一课时中,也可落实在不同课时中。
八、拓展性学习
新三维目标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11-01
随着教育部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的改革纲要中提出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即“三维课程目标”。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对这一新提出的教学目标,各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实施策略是多样化的。对于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各广大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一、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目标和核心内容,是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同时也是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我领会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题目训练时,要兼顾技巧性和知识性,即让学生通过做题熟练技巧的同时理解教学知识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只教给学生知识的结论,认为只要学生能用这个结论解题就行了,这样会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反而对知识失去了探索欲。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即是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纠正,其实知识的形成和推导的过程在知识的运用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等等,并且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实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和谐和师生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能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目标时,不应孤立和乏味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是应该将这一目标渗透进知识的传授中,因材施教地教授知识与技能。
二、实现三维目标的策略探索
1.备课阶段明确目标,整合设计教学。备课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首先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信息进行整合归纳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信息,回顾和反思以往的实践经验。再设立一个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针对教学对象进行设立,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现有水平、学习需要、思维特点、以往的课堂状态等方面优化目标。目标设立后则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促进目标的实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导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应该在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再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能彻底内化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同时要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渗透。
2.课堂中围绕三维目标的核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实验、故事等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遭到了扼杀,所以应该提倡探究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推导。在课堂上,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智力振奋。同时,应该注意开展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不是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其次应该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应该由能力、个性、擅长经验差别大的学生组成。
3.课后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多元评价。课后的教学评价在三维目标的实施中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实施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实施引导和鼓励,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最注重的是学生的试卷分数,在三维目标的评价中,教师应该一视同仁,更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无论这答案是否正确,再对学生进行思考过程和正确答案的引导,鼓励其独立思考纠正错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将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和成长、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也体现了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汲取他人的教学长处,推进高中数学的教育改革。
[ 参考文献 ]
[1] 闫朋.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理化学习(高
中版),2011,22:65-67.
[2] 边彦凤.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J]. 数学学习与研
究,2010,19:32-33.
[3] 黄梅,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 电化教育研
对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认识 篇7
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这一提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在指导实践教学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的课堂还是更多地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 忽视了其他方面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整个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尽如人意.如何将“三维目标”这一理念真正化为行动具体实施, 这还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三维目标
一般地说, 新课程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首先,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 是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也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 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 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 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上面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 可以知道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一样重要.知识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 而完成这一中心任务的渠道是“过程与方法”, 如果缺少了这个过程, 就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能力, 不能了解蕴含在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促使他们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与此同时积累他们活动经验, 探索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途径, 学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其他知识, 并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笔者在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将一种教学理念用好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 总结出在目前高中数学教育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些做法, 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注重数学基本知识, 掌握数学基本技能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高中数学三维目标的核心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课堂教育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常规的任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或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的提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而言, 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在教学环节中始终要理解数学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数学思想;要重视高中数学课程中针对运算、推理、处理数据等较严密的思维技能和对图表理解力、计算机或计算器等常用工具的基本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也要与时俱进, 毕竟时代在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也会发生变化, 如概率统计等日常生活接触也逐渐成为基本知识.
2.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施与落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 向学生灌输地传授知识, 学生们统一地、单向地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状, 高中数学新课改改革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 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从数学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 创设数学探究情境, 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过程中学生学会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发展人生情感和学习态度,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学习模式有别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 它包括科学探索的基本活动形式, 它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并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比如在“柱、锥、台侧面积”教学中, 教师可以不直接讲授知识, 而是让同桌组成学习小组, 用硬纸片剪出圆柱、圆锥、圆台模型, 从中寻找、探索它们的侧面积, 这种数学教学方式, 不但轻松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大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将学生的认知起点归为零, 对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或通过自己努力能获取的知识却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 这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损伤了他们学习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新课程下, 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将教学的核心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要服务于学.在日常教学, 师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 并不断探究不断创造, 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 原有的知识有层次区别.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学也应当分层区别, 对待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也让他们的自尊心得以保护, 又在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三、结 语
总之, 高中数学三维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也体现了社会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在一线工作的高中数学老师, 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观念, 要不断地研究新课程标准, 把三维目标教学融入教学实践中, 采取与三维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努力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改革,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高中数学教育的新重任.
摘要: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操作基础, 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它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实施和操作三维目标, 是数学教师实践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总结, 谈谈自己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三维目标,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根初.抓住过程与方法落实好三维目标[J].上海中学数学, 2007 (3) :15.
[2]邢秀茶, 陈新巧.论“三维一体”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 (1) :122.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 .第一版.2003.4.
对物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理解 篇8
一、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成果, 技能是改造世界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 我们已非常熟悉, 课改前, 我们的课程乃至教学的价值取向是“知识本位”。但物理教学不能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因为社会实践不只是课本知识的直接应用,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它们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能力和智力
“双基”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 重视思维的求同性、统一性, 忽视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新课标突出“过程”和“方法”, 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还做到了以人为本。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为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 那么, 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关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 他们学习时的认知过程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生物进化论有“生物重演律”, 生物从胚胎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都要经历一个发育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正是该物种长期进化中, 历史迅速而短暂的重演。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 需要经历一定的求知过程, 而这一过程同样也是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迅速地重演。有学者称此为“教学重演律”。将“教学重演律”作为指导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思想, 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 领悟思想方法, 陶冶科学精神, 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现以人为本。
物理课堂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 但运用与具体知识相关的思想、方法, 却记忆深刻。例如, 在讲运动的描述时, 参考系选取不同, 结果就完全不同。在讲重力势能时, 教师问站在五楼教室窗台往下跳, 结果如何?结果是跳到教室地板上没有严重后果, 往外跳就不同了。这些例子可使学生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 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知识是具体的, 它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物理学不仅有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能揭示事物运动本质的规律, 还因为在规律探索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物理课堂的知识有时很有用, 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
因此, 物理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背公式、记结论, 即不能把目标放在“知识本位”上, 而应将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真真切切地展现开来, 让物理问题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学生, 引导他们体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改传统模式, 单独设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 整节都在追述伽利略当年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 把科学家探究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和独特的思维方法, 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由落体规律, 又为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创设了机会, 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伽利略开创的“对现象一般观察——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实验对推理验证——对猜想进行修证 (补充) ——推广应用”科学方法的意义。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启迪心智, 培育性格, 从而全面落实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
可见, 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片面的, 以“知识本位”确立物理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短视的。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 既不在知识本位上, 也不在学科本位上, 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三、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 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这一维目标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真、善、美的教育去实现。
1. 物理学是求真的。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 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步骤是“评估”, “评估”坚持“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的原则。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就要对结论进行分析, 如果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一致, 则要认真考虑, 看看是否出现了错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估”。物理学家费曼曾说, “不论你的想法多美, 不论你多聪明, 更不论你名气多大, 只要与实践不符便是错了。”这就是科学。
2. 物理学是从善的。
首先物理学的目的是从善的。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致力于人定胜天。物理学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帮助人们不断战胜自然, 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 促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例如, 航天的发展促进了多个领域的进步, 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其次, 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 物理学家的付出也是从善的。居里夫妇在公布提纯镭的方法时说:“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 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3. 物理学是至美的。
物理学中蕴含有“对称、简洁、和谐、多样统一”的美, 简洁性对伽利略研究落体规律起了引导作用。自然现象是和谐的, 反映自然现象的物理理论也有着和谐之美, 如果某个理论不那么和谐, 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完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大自然和谐性的表现形式:牛顿力学把天上和人间万物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引力、时间、空间、物质统一起来。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非常相似, 预示着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又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是和谐的, 它们又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
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学好物理,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三维目标”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诠释和分解
三维目标虽是三个不同的方面, 但又联系紧密, 在教学中不容割裂, 应相互融合, 彼此渗透, 形成有机的整体, 并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41.
[2]倪光炯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丁迎春等.在高中教材中挖掘“物理学蕴含的美”[A].湖北:素质教育论坛.
新三维目标 篇9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 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是一堂课的灵魂,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目标明确, 方向才明确。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必须体现在课题教学的三个层次。
(1) 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 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 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 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 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 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 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 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 即通过解决是什么 (陈述性知识) 和为什么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的问题, 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 即通过知识的应用, 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 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既要完成巩固知识, 进行技能性的转化, 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 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 题型要多样化, 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 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 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 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 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 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 一是一题多解, 二是多题一思路, 三是一题多变, 四是学科综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 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以四项训练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 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 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 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也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 “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 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 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 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 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 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 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 都要求教师关注它, 但是, 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是一种主观选择, 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或“5.12”四川大地震的灾难情境, 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 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 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 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 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 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 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 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 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 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 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 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 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 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 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因为它不会影响学习主体今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 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 在参与中发展自我, 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 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 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时, 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 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 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这个问题也不难, 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地身教, 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认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 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 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让课堂再一次充满生机, 那就要求我们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二、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如下为一教师在新教材必修3中第三章第二节《几何概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
课题几何概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节着重讲述了几何概型的概念和应用。
2.过程与方程
本节通过两个实例, 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 进而给出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几何模型的计算公式, 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研活动中, 发现很多老师虽在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的三维目标, 但许多都是为了应付教学设计的完整性, 或学校的教案设计要求而设计的。没能很好地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作用, 结合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有的教师甚至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混为一谈, 特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时更是文不对题 (教材的内容) , 罗列了一大堆课课皆用的“万金油”。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 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 是对我们中学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升华, 是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创新。
但从当前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来看, 大家对三维目标本身含义的理解, 可能还不够清晰。如:知识与技能维度, 知识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 知识包括三类: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技能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再如,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概念是并列的, 还是递进的, 还是包含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点看, 方法可能主要是策略性、程序性知识。
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要吃透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找准切入点、突破口, 统筹安排, 整体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目标。可以说, 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 反之, 在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反思。
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应该有相对稳定的互为体系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目标加以实施, 减少随意性。但在目标设施的具体过程中, 目标的实现又有灵活性。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过程, 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更注重的是课堂与教学的生成性,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思维异常灵活, 富有创造性的见解随时可能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变动目标。有时进行局部调整, 有时甚至从总体上调整。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 在实践中, 科学设置目标, 适时调整目标, 和谐达到目标, 才可能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下面是高中数学《3.3.1几何概型》三维目标的设计。
3.3.1几何概型
本节内容是新教材必修3中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
(2) 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 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4) 能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后转化为几何概型, 进而解决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发现法教学,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 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 类比法教学, 通过与古典概型的类比与对比, 让学生感触到知识的递进与推陈出新,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生活案例多, 学习时要积极探求如何构建数学模型, 体会数学不是远离生活高不可攀的,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与快乐, 更进一步体会数学对自然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
三、几点体会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心学生需要, 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实施有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关注的问题。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是否达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我认为,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落实。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1.制定教学目标全面、科学、恰当
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 都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该仔细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 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努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评价一节课效果如何就应先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全面、科学、恰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并结合学科特点, 树立师生达标意识, 学生达标效果是否真正到位作为我们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2.恰当处理好三维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过程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情况, 如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呢?怎样使教案目标预设不脱离轨迹呢?教师面对突发情况能及时地做出调整, 把握目标的动态生成, 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敏锐认识教学中新情况与“可生成目标”、“预设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而因势利导。同时尽量对课堂中的生成可能性细节多作一些充分的预设, 让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结论, 同时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 同时使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其中, 只有教师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 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 恰当处理好三维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才能收获预约的精彩。
3.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中, 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新颖的学习, 重视对学生的无形的、巨大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因此, 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共同建构课程的合作者,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改进学习方式,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尽量多给他们机会,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课堂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4.关注学生认识数学价值的体验
学习活动是为生活服务,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教学活动同样要围绕生活生活来进行教学, 我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 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还可以把数学知识从课内探究向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 我们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运用适当学习方法, 在经历过程、实践方法的过程中, 实现“知识技能目标”, 同时, 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 从而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我们要在评价中反思总结成长, 努力落实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整合实现的过程。其中,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关键, 新课程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本文具体分析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的整合。
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篇10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三维目标已经慢慢地被广大的数学教师所接受, 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数学教学下, 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已经习惯了老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 总是强调对概念的记忆, 或者是对解题方法的模仿, 比如:大部分的高中数学课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模式.首先数学教师们会选好一些体现课上所要讲的知识的例题, 然后在课堂上会细致地逐一讲解, 告诉学生们碰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就用这种解法, 然后就安排一些课堂练习.通常这样的一节课会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种题型的做法, 再碰到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很快的就会模仿例题的解题过程把题目解出来.可能大家看到这里就会想这不是挺好的吗, 教学效果很明显啊, 学生学会了他所要掌握的知识, 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这样的一堂课即使有再热烈的课堂气氛也掩饰不住这节课的枯燥乏味, 因为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和记忆, 而题目到底为什么这样去解, 出这道题目的用意到底在哪里, 除了老师的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在所有的解法里面到底哪种最好最简单, 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去考虑.想过这些我们可能就无法再认为这是成功的一节课了.
其实, 之所以有这样的偏差是因为我们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有些片面导致的.数学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知识教育, 一方面应该是能力教育.知识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问题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的教育是表面化的, 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能力教育则是指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观念方面的教育, 这方面教育是内在的, 比较容易让人忽略, 也是教师们不容易把握的.恰恰是这种内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它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 更强大.为了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追求知识教育而忽视了能力教育这一弊端,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这一全新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作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在备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考虑的重点就是教学目标, 而所谓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的都是知识目标.现在我们所要考虑的就不单单是知识目标这一方面了, 它还包括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这是三维目标对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些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是在进行简单的叠加,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它们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了我们数学课上的表面“目的”, 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反思、求解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体会这一目标的精髓;“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了学生的思考、求解过程.它提高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也促进了我们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前两个目标的一个升华, 它是学生在利用“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观念, 它的形成体现了学生的数学观、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三维目标其实主要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体, 在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实现更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在三维目标的影响与要求下, 现在的我们在课堂上更想了解学生的想法, 想知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对题目或知识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更加重视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能力的培养, 而且我们也会关注通过数学课上的学习是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意识, 这种思想和意识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 已经不是局限于如何能完成这节课的知识目标了, 而是要考虑如何能将我们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体现得更好, 更加明确.我们要体现每节课的精髓, 要在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都提出“为什么”, 比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这样给是为什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解法去做?除了这样想, 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你最多可以用几种方法解出来?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如果一节课能做到是由学生提出问题, 并能认真进行思考, 甚至通过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 那么这节课才真正是一节精彩的好课, 因为它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要给学生想象的自由空间, 让他们敢于思考, 愿意探索, 充分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们少走弯路能够得到更大的飞跃.
当然三维目标不只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教师它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指导者, 教师的指导脱离不开学生, 学生的学习也脱离不了教师的轨道, 否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所以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 教师的素质要和课堂的教学一起发生改变, 一同进行提高.这种提高包含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的改变, 教师的观念有很丰富的内涵, 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不管是其中的哪一种观念都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一些是显性的, 如教师的知识观,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还有一些影响则是隐性的, 如教师的人生观, 它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就一定要先提高自己自身的素质, 形成并保持正确的观念, 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过硬的自身素质才能在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下感到教学上的“得心应手”, 而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新三维目标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化学学科在培养人的个性,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在实施目标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具体目标”有了专门的阐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将三维目标细化,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平时教研工作的实践及探索,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广大同仁借鉴和参考。
一、教学过程学法化,凸现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概念和规律新授课中,老师不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进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只能是延缓的而不能是速成的,否则学生就失去了意义建构的平台。凸现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知识来抽象地讲方法,而是多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如在学了化学平衡常数后处理各种具体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将现成的解题步骤抛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定数量的问题以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后,再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
二、不断思考和探索,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并认清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另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教材,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强调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保留与近代化学发展相关的内容。
学习不仅是求知活动,而且是学生生命存在的方式,是进行有生命体验的学习,而这种有生命体验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体验活动和感悟活动。三者都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当然,对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有机地整体地去理解,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三维教育目标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价值观,是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渗透,而不是刻意地矫情地捏合;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融入平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应该停留在说教上,这样才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深度挖掘化学史以及化学与现代科技相联系的阅读素材的内涵
化学史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其他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教师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化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教材中已附有的,也不愿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化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邃的东西。
关于化学史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采用老师讲故事,也可以采用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将化学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受到熏陶,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充分挖掘化学史话中的人文价值。
四、在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化学学科教学有变成习题化教学倾向的流弊,通过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题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讲题、做题。在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应该是一种下位的学习,应“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秘籍”。
五、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时教师要让出自己的三尺讲台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打破了自古以来只由老师传授知识的格局。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成为一个知识的激活因子。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这样,在态度层面上,就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情感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价值取向上,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知道化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就大增了。
新三维目标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学史,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
1.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 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 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 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 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 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很多时候,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 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 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 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2. 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 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 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 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 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 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 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 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 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 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 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 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更容易记忆。当然, 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 互相交织, 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1. 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 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 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 经简化、设计,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 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2.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们的传授与学习, 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 才不流于形式, 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 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 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 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 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 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 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 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 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 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 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 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 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 从而创新, 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 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 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 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 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 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 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 等等。
2.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 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 历受迫害, 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 具有重大意义。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 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 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 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 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 值得我们去开垦, 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 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 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新三维目标】推荐阅读:
三维目标08-14
三维课程目标05-13
三维学习目标07-07
三维一体教育目标08-30
语文三维目标解读08-23
三维目标的系统实现09-19
英语教学三维目标09-22
思想政治三维目标分类08-01
小学语文三维目标教学论文10-09
有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