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通用12篇)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1
作为如东县历史学科基地的我们,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初三历史中考有效、高效复习的研究。传统的初三历史复习课一直遵循着教师提纲挈领总结知识点, 学生识记知识点, 然后大量做题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教师怨、学生厌, 更关键的是学生做基础题尚可, 但碰到材料分析题则说事不清, 讲理不明, 只能拿着知识点生拉硬扯, 胡套乱用, 答案自然叫人啼笑皆非, 哭笑不得。
4月的一个下午, 在历史复习课上, 学生照例有口无心, 有气无力地念着知识点。我一边巡视, 一边直皱眉头, 突然想起周一例会时, 学校领导布置的今年“黄海潮”活动的主题“表达与倾听”。我灵机一动, 何不就上次试卷中最后一道材料题展开辩论?我立刻打开PPT把材料展示出来。
材料一:“14日, 星期二, 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但是, 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 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这天, 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这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象征意味的形式。由此开始, 一场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发生了。
材料二:19世纪中期, 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处于危机之中,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深感,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 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随后, 他颁布法令, 开始了改革。
请回答:
(1) 依据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指出世界近代史上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2) 材料一所述, “一场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什么改革?这两个重大事件分别对法、俄两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请你谈谈对法、俄两国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认识。
我宣布改换复习方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这三道题进行讨论, 再进行辩论。语音刚落, 教室马上换了景象, 学生马上讨论起来, 不到3分钟, 便有小组要求发言。我欲擒故纵, 以讨论不深刻为由, 要学生继续讨论5分钟, 并说要奖励最佳辩手, 最佳小组, 学生讨论得就更热烈了。5分钟后, 辩论开始, 第一个问题我故意挑了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 意在他人补充, 他的答案不够全面。他的话音刚落, 学生的手便“刷”地举了起来, 补充的补充, 举例的举例, 说理的说理, 总结的总结。一时间, 课堂上好不热闹,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学生不仅记住了历史要点, 更重要的是明辨了历史的事理关系, 还掌握了一些答题技巧。课后大家都说这节课有意思, 在后来的试卷中, 学生碰到这块历史的所有题型都答得非常好。我还把这堂课讲给历史组的同事听, 大家都觉得值得探讨, 于是我们在复习课中, 努力让学生多表述, 效果非常好。今年中考, 我们学校历史学科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位居全县前列。
对此, 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营造表达的氛围, 让学生敢于表达
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整个初中, 初三年级的学生是最不善表达的, 准确地说, 是处于羞涩期的他们羞于表达, 不想表述。因此, 如何调动他们表述的积极性很重要, 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乐于表述的氛围。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尊重”和“激励”。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课堂和现象: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学生不敢说, 怕说错。学生说错了, 教师就会埋怨道:“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吗?”“这个问题还要讲几遍才会?”此情此景之下, 学生还想表达吗?还敢表达吗?课堂也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无论他们的发言多么幼稚, 考虑多么片面, 表达多么不清晰, 我们都要尊重学生的发言, 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学会倾听。由于性格特征、生活经验、心理素质等各种原因的影响, 初中生表达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出口能成章, 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语无伦次, 答非所问;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不开口。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宠爱、表扬, 对于表达差的学生我们不能轻易否定、批评, 要知道, 有时即使是一个埋怨的眼神都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要善于运用评价手段, 鼓励学生认识到只要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就是一种成功。在复习中, 教师要学会关注个体, 学会区别对待, 多一分宽容、多一分鼓励, 少一些指责、少一些批评, 让学生在激励声中大胆表达。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开口就好, 即使说错了, 哪怕错得很离谱教师也要肯定他们敢于表达的态度。
二、教会表述方法, 让学生智于表达
有些学生把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 但要他们分析具体问题时, 总不能顺利流畅地表达, 词不达意、答案不完整是常见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表述的方法。一方面, 教师要加强他们表达能力的训练,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他们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我常用“首先……然后……最后……”等关联词组织答案, 这是有条有理的表达最直观的表现。学生也可以使用分条陈述的方法, 如“这个答案有四点, 第一点是……第二点是……第三点是……第四点是……”学生也可使用罗马字母标号。
三、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从容表达
学生表达得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准备得怎么样, 所以给予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很重要, 否则, 学生思考一定会失之于肤浅, 表述一定会失之于零碎。一个问题下来, 教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因此课堂环节不宜过多, 课堂讨论题两三道足矣。
表达让初三历史复习课变得更高效, 但我深知我们的这些做法稚嫩而又粗浅,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乐于表达, 善于表达, 学会倾听。我们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讨, 让我们抛出的这块“砖”引来真正的“玉”。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2
1.高考发展的新趋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识覆盖到能力覆盖,发展到目前的知识覆盖与能力覆盖并举的高度。考查要求越来越高,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面临严重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实现教学与高考选拔接轨,全面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2.教育规律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完全由教师支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学生支配的自由主义“牧羊式”学习,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纯粹的“知识型”教学,过于简单化;四是纯粹的“能力型”教学,脱离基础,是一种拔苗式教学。这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践的教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投入的多,学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传统的三轮复习中,单元复习只是纯粹的记忆,专题复习事实上沦为知识的简单归类串连,而所谓的综合复习又着重于查漏补缺。如此,从能力角度而言并无“质”的飞跃,只是量的叠加而已。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高考形势下,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
4.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实现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现代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开拓性人才、现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养其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舍此别无他途。
高三历史的的高效复习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2.读章前提示语.
3.读每一节的标题.
4.读课本正文.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步骤.
3.解答问答题的方法.
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1.能从语文的角度找出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每一段划分为几个层次,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每一层的含义。
2.识记课本中或者试卷的答案中一些精辟的语句。
3.做练习的过程中,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再与答案相比较,力求答案最精炼。
高三历史的复习建议
第一,历史基础知识要牢记。从近几年历史命题的规律来看,试题越来越贴近中学历史教材和考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20--年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消化和落实,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历史知识网络要清晰。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备的能力。
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 篇3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也有了相应地转变,历史复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学生真正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复习课之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学生的历史复习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计划的,这样的复习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明确历史中考复习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且监督学生的计划落实情况。教师在历史复习课堂上,对历史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一体化的强化,对于专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加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的联系。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中考历史复习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教材梳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模拟测试阶段以及考前指导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复习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整体来说,历史基础知识还是一切考试的重点,必须要在基础知识上多下工夫。将中考历史的考点细化,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结合,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实际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
教师要在历史复习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考试、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能力。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合理地安排时间,用时均匀,加强定时训练的效果,对于材料题和问答题还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简要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培训,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在真正考试时候不必要的失误。
历史课程是中考的主要科目之一,历史教学的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复习课堂成为学生历史复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教师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只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相适应、被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复习课堂的教学质量。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4
关键词:初三历史,复习反思,互补相成
历史教学到了初三阶段, 基本以复习为重, 有的学校甚至提前一学期、一学年上完新课, 留下大量时间复习, 但不管时间长短, 复习时都要注意目标设计要宏观, 教学落实要微观;教师上课时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间, 但也要有自己充分的讲课为引导;在常规的三轮式复习中, 侧重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安排, 不能埋头自定规划。
一、宏观目标设定, 靠微观实施辅成
复习课上的三维目标, 应从宏观上把握。平时上课制订的教学目标, 通常是以“节”为单位的, 但到了复习阶段, 我认为, 以单元为单位比较恰当, 并且这个单元目标, 还应联系整册内容进行定位, 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 而又归于完整的整体中的局部。因为复习相对于上课而言, 其功能更偏向于整理、归纳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因此视野要宽广一些, 具有系统性。同时, 每个单元属于整册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必然与其中的其他内容,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 当教师正视本单元复习的时候, 也要在眼角的余光中, 兼顾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与整册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理, 本单元、本册教材在整个初中历史中的位置, 教师也要明了于胸。
宏观制订的目标, 应以脚踏实地的微观实施来实现。尽管制订三维目标时要大气, 但在实施的时候, 却要细致, 具有针对性, 其含义有二:一是针对学生在本内容范围内普遍性的难点, 进行集体强调和普及练习;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难点, 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消融或师生之间的小组或一对一的化解。二是以综合检测确定是否圆满完成, 对不够完善之处, 在今后的复习中, 还需要择机强调相关的内容作为补救。
二、自主合作方式, 与接受学习并存
因复习与学习在方法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因此学生在复习阶段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整。平时学习时, 由于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 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了很大作用, 他们大体上可以靠自学掌握教材内容。但复习阶段不同, 学习变得系统化和整体化, 粗细要结合起来, 该细的时候要细致入微, 该粗的时候又要提纲挈领, 因此探究合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一节课中讲多讲少, 要视复习的程度和学生情况来决定:在复习的初级阶段, 学生遇到复杂的困难时, 教师要多讲, 等学生进入状态后,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 就可以少说一些。
例如, 专题复习课大概由总体概述、三维目标、中考热点链接、中考试题回放、模拟实战演练等环节构成, 上第一个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 学生基本上不太会自学, 教师便要将各环节的主要任务一一解释, 并辅以相应的操作示范。尤其是总体概述部分, 常常需要纵横向的联系, 将一个知识点铺设成为左右逢源的网状知识面, 让学生能够将原来所学到的零散知识, 逐一纳入网中, 或者对原来条状的知识线, 拉高视点, 把其横向内容联系入内。总之, 这是一个织网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比较陌生, 教师就必须多讲, 而且要讲深讲透, 直至学生从接纳到熟悉。
三、以点带面结合, 按学情确定重点
很多教师都认为, 三轮复习 (梳理基础知识、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 , 应将重点放在第一轮, 因为第一轮是后两轮的基础。对此我也表示有选择地认同, 原因在于任何一种教学, 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复习也不例外, 第一轮复习是后两轮的基础没错, 但重点放在哪, 还要看学生的学情, 看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因此我并不赞成一以概之, 将最多的时间, 用在第一轮的复习上, 像多数教师那样, 先逐节、逐课过一遍, 不仅注意广度, 更在抠细度, 这样的做法不只是耗时长, 还让那些原来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吃不饱。我以为, 在第一环节上以单元为单位检查过关就行,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掌握其阶段特征, 以此为据, 由学生自行细化, 教师以检查把关, 然后结合到专题和模拟训练的方法中, 不断反复滚动。
我教过一届学生, 或许是我讲历史很有意思, 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 在班上历史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带动下, 全班同学的基础知识都学得很扎实, 故在第一轮复习时, 我只用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就全部搞定。第二轮大幅度的思维转换, 则让他们在开始阶段有些茫然, 这时我花的时间便比较多。而第三轮的模拟训练, 他们在我的组织下, 很快就突破了考试说明中的理解和运用难点。等回过头反思这次复习, 我发现, 基本打乱了我的常规计划, 整个学时安排, 完全跟着学生的节奏进行, 但效果十分显著。
初三已经到了毕业前的冲刺阶段, 学生的压力很大, 不少学校都给学生制订了极为紧张的作息安排, 学生的睡眠基本不够, 而且,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有的学生会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多讲点, 让自己少想点。在这样的状态下, 我以为, 教师在按照三轮复习的计划, 有条不紊地进行时, 要特别注意两点, 其一, 不能过多依赖课外, 因为学生要考的科目, 包括体育与健康的话, 就有8科, 历史只是其中的“半科”而已;其二, 即使在这个关键时候, 教师也不能推倒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认为, 学生没有经验, 而且又忙, 所以他们只有按照我的思路去做, 才能最快最好地做好复习, 这是个误区。只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复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张蕾.对初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策略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 2012 (03) .
[2]蒋亚芬.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精 (抓考点) 与细 (成体系) 应如何把握[J].新课程 (下旬) , 2011 (12) .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5
[摘要]
近年来,历史中考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政热点,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种大趋势下,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调整。
[关键词]
新课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复习
在复习中,首先要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确定复习范围,把中考不考的内容予以舍弃。范围内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答问题。
二、结合时政热点和周年纪念的重点进行复习
经常送毕业班的老师都知道,历史学科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在中考试题当中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非常热衷于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比如在中考中,中国古代史主要考查了西藏的历史;中国近代史考察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放战争的`部分内容;中国现代史则考察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重要事件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等内容。中考考察了世博会的历史,世界史考了欧盟。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究,从而提高了中考成绩。对这些热点结合,要渗透到历史复习的每一轮,每当遇到重要知识点,就关照一次。到了中考这些知识就会深深的印到学生的脑海深处了。
三、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考度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四、以学案为载体实现高效复习
以单元为一课时复习单位,以导学案为载体,适度渗透专题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生全面、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主题线索的梳理,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落实“堂堂清”和阶段达标检测要求为保证手段。此阶段要坚持“学案导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学案,学案主要包括复习目标导航、中考命题分析,重难点、知识点问题导学、典型例题分析、达标练习、中考模拟提升等几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学案的习题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当堂独立完成,这样以考代练,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差异较大,也很难完成任务,只能放到课下完成,然后收缴一部分检查,掌握情况后,根据学生思维的障碍,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每一册复习结束,我们就让学生把学案装订成册,以备随时使用。
五、以课堂为阵地构建实用的复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推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了三点:
第一是抓纪律。学习氛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可虽是初三,但每班都有几个学生自己不学,还扰乱课堂。我们对这部分学生严过、哄过,效果都不是很好,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
第二是抓课前提问,我们一般会把上一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层次检查,如果时间仓促时,就采取群问群答(问题仍然突出重点),从而达到巩固重要知识点的目的。
第三是抓学习过程。复习课不管教学的设计多么新颖,还是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复习的第一阶段复习进度要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要以课本为主,用好课本,打牢基础。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背不记是学不好的,我们在课堂上首先是让学生按照学案上的自主学习指导,结合相应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不会的问题小组内解决,给学生充分记忆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住基础知识。检查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采用小组内检查,同桌互查,组与组交换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根据答题情况让学生点评,或者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达标检测题采用学生合上课本先做,不会问题组内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错因。经过我们历史老师的不断实践改进,学生巩固记忆的效果不错。
历史中考低耗高效复习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低耗高效;复习
遵义市中考综合文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们认为的临考时简单翻翻书和资料就能考出好成绩,事与愿违,开卷考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对课本不熟、没有熟记重要的知识点,在60分钟内所有试题都翻书,根本来不及完成试卷作答。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中考复习中,如何低耗高效复习谈谈几点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一、研读《中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高效复习
《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考试性质、范围、形式、试题结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以及考试的内容标准,还对各个阶段历史知识的范围和题型及难易比例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考试内容和要求中的能力要求一定要把握好,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在“内容标准”中表述为“知道”“了解”“”讲述“简述”“列举”等词,这是基础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70﹪,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在“内容标准”中表述为“理解”“认识”“说明”等词,这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20﹪,一般会出现在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中;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在“内容标准”中表述为“分析”“简析”“”评价“体会”等词,这部分内容占全部内容的10﹪,一般出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中。另外,在认真研读考纲的基础上,还要对考试的内容标准进行认真的细读,三本书(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的知识点归纳起来有42大点,对每一点都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复习之初就要对照课本目录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标注好,以此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二、依托课本,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我们都会说,真正的运用起来还得费一定的功夫。教材永远是我们依托的基础,所以对教材一定要熟,而且是很熟。
1.对于考试范围内容,可以让学生从教材的目录中圈出来。目录是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浓缩和提炼,所以复习时围绕考纲在每本书的目录上作上记号,一是为了复习时好找,二是为了考试时好翻。另外,目录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后还可以把时间界限标注上,以便从整体上好把握时间界限。课本最后的历史大事年表的内容也有必要给学生复习。讲到重大历史事件时在后面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说明。例如,讲到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面补充: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在复习教材具体内容时,要善于寻找历史线索,善于联想,由此及彼,以期形成一个洋洋大观的有机知识体系。例如,讲到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时,就联想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后的邓小平是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能力空间,进而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强化了知识点,达到了复习的真实目的。
三、强化专题,理清脉络,延伸能力
教材的主体知识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起到总览全局的作用。历史知识集中反映了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更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交往、国际关系、政党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单元主题及考试范围整合教材。根据考纲的范围,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重要专题:边疆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思想文化、不平等条约和半殖民地问题、重大科技发明和艺术成就、对外交往、重要制度、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等等。世界近现代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专题: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专题。强化专题复习,务必是在基础知识已经很烂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轮次复习。这种专题式复习很有必要,一是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二是能理清所学知识点的历史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三是专题与专题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复习时务必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加强专题练习,延伸课外知识,提升解题能力。例如,在讲“不平等条约和半殖民地”专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制表格,把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按时间、背景、主要内容、造成影响等几个方面制成一张表,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中国近代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学生既通过表格巩固了已学知识点,又提升了知识能力要求,使复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既巩固了已学基础知识,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对比,提升了能力,达到了考纲中的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要求。
四、关注时政,联系社会,聚焦热点
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做到学以致用。时政热点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中考这一年或近期)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如2013年的时政热点有:党的十八大精神、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太空梦、航母梦与科教兴国、维护国家安全(关乎钓鱼岛问题)、民族团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见靖国神社等等。如2013年的中考题第51小题,就涉及到了2012年的时政热点:中日钓鱼岛问题,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来分成设问。今年的热点问题中,“中国梦”的内容,知识链接世界历史,两次科技革命,这是复习中的一个专题,特别给学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去实现国家和个人的梦想,这些都可以作为复习的一个切入点。又如,关于民族问题:安倍晋三参加靖国神社,作为一个敏感的时政话题,学生很是感兴趣,但要有正确的民族历史观,不能以本民族的历史观来歧视或者压制它国的历史。
最后,中考还关注周年性历史大事。一般逢五、逢五十、逢百的周年历史事件应重视。,2014年中考就要关注与4结尾的周年大事,如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120周年;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1934年)8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100周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904年)110周年等,对这些历史大事件要特别留心。将时政热点回归到课本上,与重要知识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扩大了历史视野,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7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启发诱导,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处理好教材内容,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在新课讲解结束后,让学生立即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备的练习题最好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题。这是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思维训练题,将课本中的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有效连接在一起的题目。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重点来讲解这些预设的题目,力求让学生做到当堂巩固所学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选择练习,选题的原则为简洁、明确的目标练习,即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对于错误率高于一半及以上的题目,要重点讲解分析,明确关键所在;对于少量错题,可简单提示或者课后单独辅导个别学生,但绝不能忽略不提。目前对复习课来说采用导学案(知识点加习题形式)精讲精练的复习模式效果还是较好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复习方式。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8
一、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复习课的主线和灵魂
高效课堂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有最大的知识收获。在教师与学生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就不一样。因此,高三艺体特长生历史基础差,在制订教学预案时,应以历史主干系统基础知识为主。我校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是《导与论》,充分利用好这本复习用书总结学生历史课本是复习的主线。高效课堂的中心和根本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特别要强调第一轮历史复习非常容易提高成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复习的流程也要让学生清清楚楚:课前看课文、背诵高三第一轮复习用书《导与论》里的“主干系统知识”, 上课用15分钟默写“主干系统知识”,然后教师讲解“核心突破”“易错扫苗”等知识点。这样让学生知道每天怎样来复习历史,了解复习的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就是让教学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主线和灵魂。
二、高效课堂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先进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要有先进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制教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可以组织小组竞赛,小组辩论,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有一两种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校主要以高效课的教学方式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时刻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高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讲授和互动相结合,既要讲授课本知识,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例如,当遇到一道选择题时,先叫一名学生起来回答:他为什么选A ?依据是什么?然后不同意的同学可以反问他,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从中组织引导,以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依据。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高效课堂的教师需要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教师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诙谐的语言,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呆板的课堂教学语言会令学生恹恹欲睡。教师语言组织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长期地学习。课堂上只有四十五分钟,如何组织好这四十五分钟,需要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知识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多看电视新闻,多看历史人文类节目如国宝档案、百家讲坛,等等。在平时的阅读和看电视中,教师有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各类知识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讲得出色,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平时的积累积淀才能让课堂上的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人教学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使教者乐道,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展现其魅力。例如,讲到唐朝的官邸制时,众所周知日本学习了我国唐朝的官邸制并沿用至今。结合之前新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央上报“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各种素质素养的不断积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教师所读的这一切就是教师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研究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桥梁,教师要教的内容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研究教材要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情、重点、难点。教师教法要多样化,语言生动、有趣、时尚,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的思维才有发挥,对历史课才有了兴趣。每天坚持看历史方面的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阅读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要先做好自己,随时准备着自己的课。历史教师需要有历史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唯物史观的观点、需要有能用现代语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方面知识的取得需要教师平时的阅读和积累。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用现代语境表达出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可以用一些网络语言、新名词、新理念,让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苦功夫,才能把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学生才能有兴趣学习历史课。
四、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主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为主”原则。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高三艺术体育特长生课后时间要练习特长专业,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所学知识,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对基础知识的练习。而课后练习,就是背历史主干知识,生生互相检查、互相背诵。
五、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自我完善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不仅课后要反思,课前备课也要反思。一方面要从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课后静心地想一想:这节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儿?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教师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每次周考、月考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高考前高效复习方法初探 篇9
一、复习策略
1.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分析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最后这段时间的复习备考, 首先要求考生对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的考点, 熟知考纲内容, 明确考点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要把《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与历年较为典型的高考试题结合起来对比分析, 找出试题中出现的高频考点、重点, 体会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做好专题训练。高考试题一直都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考察, 以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应用为主线, 突出对现象、事实、过程的分析与推理, 突出所学知识在现代科技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突出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 所以综合性较强。
2. 查漏补缺, 有针对性的复习
高考复习越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考生越要静下心来, 认真整理前期模拟考试中相对比较模糊的知识点和重复出现的错误, 分析错误的原因, 属于知识性错误, 还是方法技巧性错误, 分析的越客观、细致, 越能从根本上纠正自身的问题, 进行有选择性的专项练习, 反复训练, 直到彻底掌握, 这是巩固提高复习效率最好的方法。
3. 优化解题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题型丰富多样, 解题方法更是灵活多变。在高考冲刺复习中, 更要重视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训练, 使知识和能力实现双跨越。以许多学生头痛的物理科为例, 在该阶段要重视以下三类综合性题型的系统复习: (1) 强调物理过程的题型, 在清楚物理情景的前提下, 弄清各阶段的运动特点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选准物理规律、找准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 (2) 对于模型问题, 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加速、偏转问题等, 将物理过程与原始模型合理结合起来, 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3) 技巧性较高的题目, 如临界问题、极值问题、多过程问题等, 重点放在隐含条件的挖掘、重要词语的理解、物理情境的构建上, 多训练, 逐步掌握解题技巧。
4. 做好审题, 突破瓶颈
一轮复习结束之后, 学生已经全面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方法, 而二轮中, 审题能力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审题就是看懂题设条件, 描述的情景和题目的问题指向, 从已知条件中提取出有用信息, 挖掘隐含条件, 细致推敲, 整理思路, 突破解题瓶颈, 把握正确方向, 形成完整思路。
5. 回归课本, 构建知识网络
一轮复习是全面系统进行的, 知识点间是相对孤立的, 二轮复习是按专题进行, 知识点是按应用综合归纳构建的。目前我们缺少的是从全局角度对高中知识的整体认识, 所以要带着这样一个目的, 梳理概念规律, 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依据考纲, 紧扣教材。根据《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考点, 通过翻阅课本查资料, 确保知识无死角。对《考试大纲》考点中提到的概念最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 知道该知识的内涵, 还要知道其外延, 这样可以增强解题的准确性, 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局面。考点是有限的, 习题是无限的, 考生应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高效的复习当中, 将知识点烂熟于心, 才能做到灵活应用。
(2) 组建知识网络。总结所学知识点时, 把主干内容罗列出来, 利用学科的规律性将有关知识点有效衔接在一起, 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点之间就不再彼此孤立, 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就不易遗忘且便于提取,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二、调整心理状态
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角逐, 更是意志、心理、耐力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较量。因此, 考前心理状态的调整至关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切勿过分焦虑。
父母亲友的期望值过高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焦躁、食欲不振、失眠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考前适度紧张有利于复习, 但压力过大, 不利于学习。所以只要没有紧张到身体不适的程度, 就应该一直给自己一个正向的心理暗示:这是正常现象, 我应保持良好的状态。
2. 控制好情绪。
经过多次的练考, 很多同学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而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甚至感觉自我放弃, 这种持久的过度自卑易使考生陷入悲观失落的情绪。意志消沉, 缺乏信心, 做事不果断, 甚至对什么事情都感觉到无所谓。要正确面对考前可能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 及时调节, 相信自己, 不过高的要求自己, 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才有动力和信心迎战高考。
3. 避免盲目自信。
有的同学在平时练考中, 成绩都比较好, 或者最后一两次的练考成绩较好, 就会出现盲目的乐观自信, 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导致注意力下降, 良好的竞技状态消退。平时的模拟练考不是真正的高考, 试场环境、考试氛围、考试题型等都和高考有着很大差别。如果盲目的乐观就会扰乱自己的心理状态, 导致考试失利。再说平时考试成绩好, 高考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正常水平的例子枚不胜举, 所以要时刻告诫自己:骄兵必败!
高考前一个月虽然时间短, 但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相信学生在考前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 信心十足、斗志昂扬, 积极高效的备考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考场中临场发挥就会稳重取胜, 达到考前的预期结果。
参考文献
[1]郑秀兰.浅析物理考试如何临场超常发挥[J].理科考试研究.2015 (02) .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 篇10
例1 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1)x2-2x+m2=0;(2)x2+(m+1)x+1=0;
(3)(m+3)x2-mx+1=0;undefined
教学过程简述:
Ⅰ.“启”:(1)(2)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答:是.再问学生:(3)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大多数学生答:是.教师则提出(m+3)表示什么值呢?启发诱导,让学生思考.
Ⅱ.“讲”:回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有些学生悟出其道理:一元二次方程必须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明其方法,当(m+3)≠0,即m≠-3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3)=0,即m=-3时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是一元一次方程.
Ⅲ.“诱”:启发诱导学生:(4)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提示:注意m的取值范围.
Ⅳ.“练”:学生思考,演练.
Ⅴ.“议”:师生共同议论,得出undefined同时有意义必须使m-1≥0,且1-m≥0⇒m=1,因而undefined,故(4)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组题,培养学生理解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思维的深刻性.
例2 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2-6=0;(2)x2-60x+864=0;
(3)x2-3x-10=0;undefined
教学过程简述:
Ⅰ.“启”:(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分解因式法.
Ⅱ.“讲”:(4)公式法,说明公式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之根本.
Ⅲ.“诱”:启发学生把(4)小题用其他方法做(如配方法).
Ⅳ.“练”:学生解第(4)小题.
Ⅴ.“议”:指出“适当”二字的重要性,解题必须选择最佳解题途径.通过这样的讲述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广阔性和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例3 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课堂练习与讲解):
undefined(一、二组做).
undefined(三、四组做);
(3)(a-b)x2+(b-c)x+(c-a)=0(a≠b)(讲解).
讲解(3),公式法的关键点是把判别式凑成完全平方式.
Δ=(b-c)2-4(a-b)(c-a)=…=(2a-b-c)2.
例4 (1)当m为何值时,方程x2+(m2-2)=(2m+1)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关于x的二次方程(a-b)x2+(b-c)x+(c-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证:b+c=2a.
(3)若a,b,c为△ABC的三边,求证:b2x2+(b2+c2-a2)x+c2=0没有实数根.
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第(1)小题,启发学生复习判别式的概念,教师小结.对第(2)小题,启发诱导学生做,学生很快发现,由例3的第(3)题直接可以得出Δ=(2a-b-c)2=0,进一步教师再启发学生观察,注意到:(a-b)+(b-c)+(c-a)=0,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有一根是x1=1,因而x2=1,于是根据韦达定理得1=x1x2=(c-a)/(a-b),从而2a=b+c.对第(3)小题,要证方程无实根,只要证其判别式Δ<0,关键是启发学生,注意到△ABC三边a,b,c的不等量关系: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实为a+b-c>0,b+c-a>0,c+a-b>0,要用上这些条件,那么判别式中就可能要出现任两边之和减第三边的这个因子,因而想到对判别式分解因式:于是有Δ=-(a+b+c)(b+c-a)(a+b-c)(c+a-b).
通过例4,培养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的习惯和逻辑思维的独创能力.
课后语: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样阶梯题组,递进式的题组诱导复习法,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是十分有益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普遍感到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智能.
摘要: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知识点能够达到熟记的程度,但是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相当差.不仅达不到举一反三,而且正反应用都考虑不周到.举了一个简单例子说明如何借助题组,达到知识点巩固的效果.
简谈高效数学复习“五方法” 篇11
一、创设多样情境。增强复习旧知趣味性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在复习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学习内容巧妙合理地创设各种情景,把学生带人情境,那么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也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是巧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如复习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笔者模拟了到服装店买衣服的情景,由教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服装。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二是巧设时事情境,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情境教学不仅是为了明“知”,也应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如复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岛屿主权争端问题人手,带领学生关注国内外局势,从各国航空母舰到我国的辽宁号,再到时事新闻中最热门的钓鱼岛问题,给出一道关于钓鱼岛位置计算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题目。这样的情境创设着眼于国际政治,迅速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起点。
三是巧设问题情境,在探究中深入。跟新授课一样,复习课上也需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在问题探究中巩固知识。复习课的问题情境不需太复杂和太深奥。如复习幂的运算法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教师给出这样的问题:长为8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和长为2米,宽为2米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不难发现结果是一样的,再次直观可见22×23=25,就可以彻底掌握幂的运算法则。
二、充分凸显主体,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的活动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放权”。
一放内容选择权。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但课堂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什么都让学生探究太费时间,因而,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应当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处在一种“被复习”状态,自然感觉复习课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非常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短板、盲区在哪?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复习内容进行把握,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所获,既不盲目自信,也不会失去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放梳理总结权。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归纳、分类、综合、整理的过程,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认知结构。如圆的复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前期由师生共同列出本章的几个知识点。接着请学生到黑板上给圆添条件,通过添加的条件让其他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一来二去,关于圆的知识点在大家的合作中完全梳理出来。
三放题意解读权。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读不好题,或者不会读题都会影响到解题结果。复习课上,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学生刚刚有了一点点“疙瘩”就急于帮忙或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读题解题的权利。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读题,学会圈关键词,找相关信息,发现显性和隐性的条件;并教给他们列表或画图的方法,学会通过数形结合来理解题意,解读数学综合难题;还要让学生说说“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条件和结论之间怎么建立联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通过学生的叙述可以了解其具体的思维过程,把握学生的知识弱点。
四放错误纠正权。试卷、作业讲评是初三数学复习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会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后进行试卷的分析。一堂课只看到教师在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寻找错误的原因所在,并尝试独立订正。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通过同伴合作、交流、探讨等方式,寻找正确答案。由于错误来自身边熟悉的人,学生往往参与热情很高,这样的复习会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放提问质疑权。“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渴求知识的动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三、重视主导作用,促进形成知识系统性
复习要抓住基础知识,再将其系统化、结构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脉络,便于记忆。而要做到把知识系统化,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给学生方法:抓住基础点,突出重难点。
在复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基点,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善于巧妙利用教材的留白,结合自己做过的练习进行补充,在大脑中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发掘内在联系,梳理整合提升。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点又是螺旋式分布。因此,九年级的复习课必须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搞清楚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可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及个人自学、合作交流等个性化的互动方法,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复习课还应强调反馈作用,及时地检测和评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复习课要做到:“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漏缺,融会贯通更熟练。”九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任务重、时间紧,教师既要成为掌控复习方向的舵手,又要成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只有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探究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新方法 篇12
一、优化导入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需要从导入环节开始进行教学优化, 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新颖的导入方式进行。 好的导入环节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顺利、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较大,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历史学习对自己的作用, 认为历史学习不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 有趣的导入环节, 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探究学习, 拉近学生和历史学科的距离,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纸质一分钱”的图片, 让他们通过认真观察一分钱上有什么? 通过有趣的导入环节,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火索等因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教学《辛丑条约》时, 教师让学生对学过的几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深入探究和分析, 学生有效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危害。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 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课堂的教学, 还要结合历史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 获得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活动的开展,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组织历史讲座。 在课外时间组织历史讲座, 向学生介绍一些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增加他们的知识量,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历史讲座中, 由于氛围轻松, 方式灵活, 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历史知识讲座, 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让他们直接地接触历史古迹, 加深感受。 同时, 在倾听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过程中, 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让他们树立学好历史知识的信念。
3.制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 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定主题, 根据主题制作历史画报, 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积极地寻找素材, 使画报内容充实, 布局新颖, 在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打造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他们积极思考, 促进思维不断发展,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开放的模式中, 讨论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讨论方法可分小组进行, 也可自由组合, 教师可参与其中指导, 然后各组形成的观点由代表进行展示, 最后由教师进行鼓励性评述,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 他们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会认真查阅大量资料, 在活跃的氛围中讨论, 促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在讨论和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这种变“说教式”为“讨论式”, 变“重结论”为“重过程”, 变 “一言谈”为 “群言谈”, 变 “教师讲”为 “学生说”的观念的转变, 激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使他们成为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既能启迪和诱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 又不会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枯燥的感觉,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究, 对他们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 让学生经历探究、思考、发现的知识过程,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引导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 教师也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历史获得,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使他们的历史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符合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新教学模式中, 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 积极地解决。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的历史思维获得发展, 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历史课高效复习方法】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高效复习方法08-29
打造历史复习高效课堂08-30
高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08-12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提升小技巧05-20
初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介绍10-23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06-30
高考历史有哪些复习方法07-06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09-24
高三历史的复习计划制定的方法总结07-25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