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2024-12-01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共10篇)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篇1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文科中的物理,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的复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的复习技巧

(一)功夫下在平时

对于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1.学习历史有阶段性.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我的观点是你现在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现它们太重要了.2.抓住课堂.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3.充分利用老师.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应该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他们也是从高考走来的,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一定有独到的经验.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二)历史的学习要有方法,没有方法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方法最重要。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啰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总结

一、转变观念,从长计议

高一学生初上高中后,一方面受初中时候开卷考试的影响,平时学习基本上不用心,学习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为此,期末来临之际应指导学生早做准备,为期末,也为将来的毕业考试,以致高考作准备。

二、讲究方法,精心指导

初高中历史教材有较大区别,从体例上看初中是通史编排的体例,高中则是专题模块式;从内容编写上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一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第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利用好学案,搭建好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学案中的知识梳理结构可作为期末复习的提纲。

第二,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知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观点,以及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理念。

第三,学会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思考历史,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比如高一上期历史必修一的主题是: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艰难的历程。

第四,学会看教材,要注意专题的导语,课程标准(要求),课前提示,专题小结的运用。学会找关键词,理清专题内知识节点,如古希腊民主政治,它贯穿的实际线索与知识节点体现出的逻辑关系就是“地理特点(决定了)——经济特点(决定了)——思想特点(决定了)——政治特点”。而古代罗马法的关键词“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第五,学会有效记忆,学专题历史时要多运用联系对比法进行记忆,如: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影响对比、特征对比……,等等,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基本史实,抓住各自特征。如英国的政党政治中是先有议会选举中的多数党胜出,才会有这个党的党首成为首相,而美国则是先有总统选举获胜,才会有这个总统所代表的党派执政。

第六,教师监督落实,复习时间短,任务重,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复习的适时监督,注重复习的计划性,时效性,每天必须要有任务驱动,调动科代表的工作积极性。教师随时抽查学生复习效果,并给予及时表扬与肯定,充分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明晰的线索与知识体系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

首先应在各专题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给每一专题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专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第三,牵出串在专题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必修一实际上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与法制的演变。

中国史部分(第一至五专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形成、发展到走向衰亡,近代中国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接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先进的中国人学习和模仿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努力的失败,中共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艰难历程。

世界史部分(第六至九专题):古代希腊罗马创造除了辉煌灿烂的政治文明,希腊世界以它的民主,罗马以它的法制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则以英、法、美、德最为典型,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为后来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范本。但发展中也孕育着矛盾,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又经历了两级格局对峙的冷战局面,当今世界格局正走向多极化。

四、以练促学,规范答题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这就离不开练习与模拟考试,必须要让高一学生清楚高中历史怎么考,知道试卷结构,题型结构,赋分规则。要让学生知道客观性试题(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材料题)的命题格式,解题基本技巧。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选择题基本上是提供新情景、新材料的材料型选择题,学生必须要从材料中联系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此外,还要着重强化学生规范答题的技能,只有如此,复习才会收到实效。也只有如此,学生三年的学习才得以能够顺利完成。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策略

一、端正认识,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

开卷考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教师和高一学生的误解,以为开卷考学生可以翻书抄答案,考试的要求降下来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历史课本和做题目,只要考试时会抄书就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卷考应该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但由于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历史课本内容不熟,连所答内容在课本什么地方都显得陌生,要比较完整地答好材料题与问答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以为开卷考要求学生熟悉历史课本的程度反而高了而不是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由此决定学校及任科教师、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下的历史会考比以前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会考复习阶段要正确引导,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但现实往往是,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无形之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会考总体成绩难以上去。如上所述,出现开卷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学校与高一学生不重视历史会考的复习教学,结果是更多的学生过不了历史会考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是取得会考复习成功的保证

高一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进程时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在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把下册的教学内容提前一或二章到本学期来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前阶段就可以把新课教学任务完成,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历史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在四月中旬完成,然后开始会考总复习。这样,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配合去复习记忆历史知识。在新的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会考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这阶段穿插一些材料题与问答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第二阶段进行模拟题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极为重要。

三、抓40分钟课堂效率,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对于高一学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应付地理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期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学生往往也是抄一遍书,效果不好,因此必须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在新考试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

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课力求生动易懂,讲得生动一些,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在课堂上记住,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内涵、外延进行补充展开,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要求列为开卷出题的条目内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写上“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及“认识”,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并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比较”之类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提问听写内容可以是教材后的思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题,还可以是《会考标准》所列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但每次提问、听写都要评批记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引起重视,加强记忆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主观题的训练。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利用会考标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提高会考复习有效性的补充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历史学习和会考复习中如何使用会考标准。对于有志学习文科、能力较强学生要激励发展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避免学生对照会考标准的知识条目进行记忆性学习,而引导学生利用会考标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避免对照会考标准进行知识条目的抽象讲解,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史实。然后,要鼓励学生按照会考标准提出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自己尝试解答历史问题。

对于一些学习“差生”,不少教师颇感头痛,但不能放弃,要尽量助其兴、动其情、授其法、促其恒。因为客观题分值减少,而60分的主观题对于他们来说失分会很多。显然,学困生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要多指导他们记忆的方法、分析归纳的方法、文字表达的方法,甚至是依据会考标准设计专门的填空,进行课堂提问和考试复习,并在复习实践中用之。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篇2

一、利用课本目录, 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 利用目录进行复习, 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 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 全书共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 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 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 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 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 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 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 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 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 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 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 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 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 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 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 如此一来, 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 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 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 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 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 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 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 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 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 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 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 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 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 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 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 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 并有效地抓住重点, 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如何提高高一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篇3

一、校情学情分析:

1、校情:泉州十一中地处洛江区万安街道、是名副其实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生源存在困难:每年有二、三百号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前往泉州五中、一中、七中就读高中,剩余的几百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还有三所学校(马甲中学、奕聪中学、南少林)在竞争。分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素质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差,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

2、学情:初中历史是开卷考、很多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高中历史也是开卷考、学习方法没有转变、认为考试就是抄一抄、平时没去记忆。上课也不认真听!笔记也不做!加上高一有九门学科、学生负担很重、一下子适应不了,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合理安排时间!晚自习时间都在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学科基本上没花时间!

3、历史学科特点: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学习历史可以带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胸怀、聪明的头脑。“读史使人明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及社会上某些人对历史的偏见,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在于学生认为历史学科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老师上课枯燥无味,学好历史不能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利益等。

二、结合校情学情、提高历史复习课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重点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结合校情学情、复习课上我转变教学方法、重点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措施如下:上课前五分钟小测前一节课复习过的知识、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默写、教师课后及时批改、没过关的同学可以找小组长背诵、也可以帮老师批改其它同学的作业;教师带领同学复习教材内容20分钟、主要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效果;同学自主学习知识点15分钟;剩下5分钟做练习、课堂测试,检验效果!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试题,限时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课堂测试应该有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比较喜欢做选择题,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课堂上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解决选择题中出现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和提高学生书写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观题的审题、答题,老师要不断进行点拨,增强学生的信心。题量应控制在学生可以完成的范围内!

2、紧扣课标、明确考点、适当减负!既然是复习课,就不能单单是知识点的重复讲解,炒旧饭,一来时间不够,二来学生也不感兴趣。作为老师就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把握考纲,深刻钻研教材,对教材知识点加以整合,作到有的放矢,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为例: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标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014年福建省《考试说明》对这一单元的要求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普遍干预经济;社会福利制度”,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所以得出这一单元的重点是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少讲,特别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不讲、一句话带过!

3、问题导学、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问题导学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课标和考点为依据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实现了学生是历史复习课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从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还是以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为例,依据课标和考点、本单元我提出六大问题、①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②归纳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③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实质、影响??成功的原因??⑤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三种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原因、特点、实质、影响??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异同?? 比较点:背景、目的、措施、特点、影响。学生带着这六大问题进行整理复习、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篇4

选择题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都不能偏颇、顾此失彼。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此外可关注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2.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把握分析,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浸润其中,调养身心与高考历史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可能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要减少此类的感觉,平时应进行多量的阅读,同时应注意随着文字量的增多,阅读的速度要提高。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技巧 篇5

在复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化的学习效率,而背诵更是最需要讲究技巧的。毫无章法的背诵过只会使记忆在一段时间保存会就渐渐消失淡忘,组织不成完善的记忆链条,其实历史的记忆过程可以以时间线的各大时间节点来阶段性记忆,记忆过程更应理解记忆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

二、把握课本

记忆的理解是需要我们多反面的去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等多反面解析理解内容本质,将其深深扎根于脑海之中,拥有自己的记忆链条,才是记忆的法制。

三、课本规律

在课本学习过程中,其实里面蕴含有很多的规律存在,将历史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研究,探寻其中所隐含的规律所在,结合课本单元之中的内容去深入研究。

四、审题联系

历史出的最多的就是需要我们根据给出的题目去解答,但如果审题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就代表着题目完全做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多的联系审题阅题的能力,在完成过程中强化学习自己在解题表达过程中是否准确,多多请教老师,联系过程中多多思考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高一历史的学习技巧 篇6

高一新生,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形成对历史学习的正确认识。不能误以为历史学习就是简单的背背记记,要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注重对比联系、归纳总结。

2、学习结构--熟悉,适应模块专题式的历史学习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模块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初中历史分中国和世界两大部分,分别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间段叙述,而高中历史必修部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与文化史三大模块二十五个专题形式重点介绍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专题为线索,中外历史混编。每一模块和专题独立成体系,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学习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

3、学习内容--侧重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详实掌握,侧重原因、背景、地位及影响的分析

初中历史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重大历史事实大体感知。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分专题突出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的深入学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变过程的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

4、史学观念--全球史观,侧重中外历史的综合联系

高一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7

关键字:高一学生;历史课程;归纳能力

高一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结束高中开始的初期,对于高一历史学生习题出错内容的总结,希望能发现一类性质的问题,并能进行总结,从而透析出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视角出发,以期能够做到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道题是:

对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两者始终处于对立状况

B.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C.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

D.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

此题中,除了选择正确选项C之外,其他同学选的最多的是D选项,即大都认为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当然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A选项,两者都忽视了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除了对立之外,也可以与领主协商,花钱赎买,否认了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的状况。究其原因,一为学生对题干和选项了解不够透彻,二则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史实。

另外一道题目则是:

右图是一张反映西欧中世纪的附庸向领主宣誓效忠的图片。让我们想象一下图中的细节,选择合适的词汇填写空格,完成未写完的句子。 这种场面发生的时间至少在_______以后;图中坐在椅 子上的人物被称为______;跪在地上的人物被称为______。 坐在椅子上的人物对跪在地上的人说:“我把_______和 对土地上的人的统治权授予你们,你们该为我做些什么?” 跪在地上的人物把双手伸向前者,放在他的双手之间说 “我以口和手向你宣誓:我将______________。”

A.服兵役 B.采邑改革 C.土地 D.附庸 (或封臣 ) E.领主(或封君)

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选择题干下面的选项,而是直接填的其他答案,如直接在空格处填写的“八世纪”、“六世纪”、“封建主”、“君主”、“农奴”、“臣属”、“自由”,或者选择错误,如在“我以口和手向你宣誓:我将__________”处填写“AD”。这道题填错或者选错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好好审题,另外一个原因也反映了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于第二个原因,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反复强调、梳理史实等增强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把握了解。

上述两题虽然题目不一样,但是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学生在课后做练习册的时候是可以翻阅教科书等资料的,但是仍然出现史实混乱的情况,侧面上透露出学生可能复习的程度稍有欠缺,对于考察的知识点没有准备到,或者是当时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没有将讲过的知识点内化。对于此种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生理上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初步懂得人生目的与价值,初步认识奉献与索取,逐步建立起实事求是、勤奋踏实等心理品质的关键阶段。而高一年级的学生正是这个阶段的开始。但是此阶段由于许多学生因没有中考的壓力,又因对三年后的高考没有紧张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而且可能会因为初中学过类似课程更加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产生懈怠心理。“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从中考后的休息、放松回归到紧张的学习,还不大适应”[1]。由于粗心或者对课堂知识把握不牢导致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现象,也算是松懈心理的一种体现。另外,“由于课程设置的增多……学习竞争的增强,这些使学生往往感到新鲜、紧张,甚至苦恼”[2],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好课后练习,可能一部分因素与此相关。因此,对于出现类似于例题中的错误也可管中窥豹。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还有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总结归纳性的题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第二、高中历史学科上的特点

对于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课程的学习从知识结构和概念、方法等都有变化。初中阶段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对于学生的察与分析等能力相对于高中阶段没有过多要求;而到了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知识点增多,综合性强,而且以理解和应用为主,思维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3]。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每课时的学习任务有所增加,课程内容的性质是知识性大于趣味性,即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了解,更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灵活运用。比如第一道题目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关系的相关内容,但是不是直接考查教科书上面的中世纪的史实有哪些,而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答案,第二题的设计主旨亦然。

第三、高中教学方法

因为从《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历史课标在具体目标分类上,仍以识记层次为主,占全部培养目标内容比重的70%;而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更重视能力培养的层次只占30%。”而且《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能力培养的规定,以培养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课程目标上,仍是以知识传递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对于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性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因材施教,即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首先,帮助学生转变身份认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不同。增强学生认识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高中与初中的区别;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有附属初中的高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带动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高一的学生再帮助初中学生的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是高年级学生的身份,并加深对这一身份的认同;或者通过高年级学生或本校高中毕业生的讲座交流,认识到自己高中生的身份。其次,关于学生适应速度慢,与同学交流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同班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全班分组进行历史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另外,针对学生心理压力和自卑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疏导,帮助其树立掌握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第一要素,不过分注重成绩的学习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成绩的波动而过分影响学习状态,乐观面对失误,且积极改正。另外,还应该通过由易入难的形式,将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转换为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思考,逐步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nlc202309012350

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各抒己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分析的文献资料可以搜集一些难度适中的,如讲述世界史的内容可以找一些英文故事资料,讲述中国古代史让学生分析古典文献中的桥段,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抢答,或者彼此为对方小组搜集资料让对方作答,答对加分打错扣分,营造一个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高一学生对于难度适中,全体都能参与的竞赛相对于一问一答的提问回答模式总是更喜闻乐见一些。另外,要注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反过来通过历史知识的分析也可以更好的认识现实。也可以通过课外游戏或者组织社团的方式,将历史事件通过角色分配演绎出来,可以故意设计错误的剧情,并让作为观众的同学结合史实评议表演的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实践的积极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进行教学的学段衔接实践。分别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实践。“初一、高一的学科教学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做好与小学、初中的教学衔接及过渡。”[4] 做好衔接工作,第一,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学段衔接。寻找高一历史与初中历史具体内容的连接点,根据初中历史的相似内容衔接到高中历史的同一内容,并进行深入讲解与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上产生回忆与对高中历史新知识的共鸣。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列表对比分析,统计初高中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衔接方式,突出重点与分析难点。第二,对学生做好学情调查,调查清楚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对其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方便进行全班进度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有机嵌入新的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5] ,不断裂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基础——巩固上完成提高,促进学生转变学习历史的方法,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探究能力。进行学情调查的方法则有简单直接的课堂考试、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根据课堂练习、课堂互动情况作为参考信息。第三,及時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总结,分析自己在历史知识的衔接工作中的得与失,对于例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通过给学生列举类似问题让学生选择来检验巩固效果。第四,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关注自身教法与学生学情的统一。加强对高一学生观察、归纳的训练。通过材料分析等问题让学生观察归纳材料提供信息,对于学生答对的方面及时积极鼓励,对于学生不能够想到或者答好的地方,积极引导,诱导学生逐渐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对于学习出现困难或者学习方法不当的铜须,进行耐心指导,帮助其克服。对于不能起到作用或者不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积极改正,以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听取学生意见。

总之,在面对初中刚毕业的高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并主动帮其客服,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与此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法,做到教法与学法链接。此外,还应该加强交流与学习,汲取其他老师教学所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当然,全文诸处只是从日常学生的习题中得出的些许方法,教法需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检验,并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取得发展,希望以后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编.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3-2004)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2]柳州市教育局编.心海导航柳州市“十五”期间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选集.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30.

[3]朱仁宝主编.做一个创新型班主任——现代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50.

[4] 林华玉等著.中学教育整合模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04.

[5] 张卫良著.“明治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37.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策略 篇8

开卷考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教师和高一学生的误解,以为开卷考学生可以翻书抄答案,考试的要求降下来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历史课本和做题目,只要考试时会抄书就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卷考应该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但由于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历史课本内容不熟,连所答内容在课本什么地方都显得陌生,要比较完整地答好材料题与问答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以为开卷考要求学生熟悉历史课本的程度反而高了而不是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由此决定学校及任科教师、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下的历史会考比以前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会考复习阶段要正确引导,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但现实往往是,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无形之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会考总体成绩难以上去。如上所述,出现开卷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学校与高一学生不重视历史会考的复习教学,结果是更多的学生过不了历史会考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是取得会考复习成功的保证

高一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进程时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在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把下册的教学内容提前一或二章到本学期来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前阶段就可以把新课教学任务完成,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历史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在四月中旬完成,然后开始会考总复习。这样,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配合去复习记忆历史知识。在新的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会考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这阶段穿插一些材料题与问答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第二阶段进行模拟题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极为重要。

三、抓40分钟课堂效率,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对于高一学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应付地理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期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学生往往也是抄一遍书,效果不好,因此必须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在新考试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

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课力求生动易懂,讲得生动一些,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在课堂上记住,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内涵、外延进行补充展开,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要求列为开卷出题的条目内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写上“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及“认识”,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并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比较”之类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提问听写内容可以是教材后的思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题,还可以是《会考标准》所列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但每次提问、听写都要评批记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引起重视,加强记忆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主观题的训练。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利用会考标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提高会考复习有效性的补充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历史学习和会考复习中如何使用会考标准。对于有志学习文科、能力较强学生要激励发展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避免学生对照会考标准的知识条目进行记忆性学习,而引导学生利用会考标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避免对照会考标准进行知识条目的抽象讲解,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史实。然后,要鼓励学生按照会考标准提出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自己尝试解答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2.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3.要学会复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 篇9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 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 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 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 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云南省高一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篇10

必修三

(为了通过会考特制作此提纲,望同学们认真识记)

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和里“礼”的学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他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3、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的主张。

5、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6、在汉武帝时期,他采用儒生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7、汉武帝时设立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8、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并初步完善,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9、韩愈最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10、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张载对理学的贡献巨大。

1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

12、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知行合一”。

13、李贽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14、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认为工商皆本。

15、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6、唐甄著有《潜书》。他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17、蔡伦造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被称为“蔡侯纸”。最初的指南仪器是战国的“司南”。《金刚经》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18、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的“无为”。

19、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代尊为“书圣”。中国画又称国画,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0、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1、《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2、“楚辞”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运用烂漫主义手法。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离骚》是他的代表作。《离骚》著称于世,人们把楚辞体称为“骚体”。

23、赋是从骚体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西汉早期的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24、唐朝诗人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其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著有“三吏”和“三别”,他被称为“诗圣”。

25、词发展至宋代开始走向辉煌。词人有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

26、元曲的关汉卿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27、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28、林则徐编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9、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30、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任务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康有为在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他写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的名义提出变法的要求。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他翻译的著作《天演论》指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支配。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顺应的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1、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同盟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3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3、新文化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化。新文化运动还提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4、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李大钊。

35、毛泽东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6、在党的“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知道思想。37、1978年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下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8、在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9、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40、“文革”的十年(1966—1976)。姚文元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革的导火线。41、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知道方针。42、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过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43、1988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44、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

45、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还第一次在哲学上发现了“自我”。

46、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是斯多亚学派。其学派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的芝诺,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罗马的法学家西塞罗和哲学家塞内卡。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47、14世纪的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开始。

48、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初期出现的“三杰”是但丁、彼特拉克、蒲伽丘。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作品是《神曲》。薄伽丘的作品是《十日谈》。英国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作品是《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9、启蒙运动是对专制社会的猛烈批判,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法国的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君主专制但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50、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发表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1、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的细胞学说。拉马克的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证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他还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52、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英国的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英国的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53、英国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俄国的物理学家雅可比制成第一台实用电动机。德国的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各自独立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狄塞尔发明的柴油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开始颁发。

54、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开创了交通事业的新纪元。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的电话机。意大利的马可尼被后人称为“无线电之父”。1946年美国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55、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和法国成就最高。英国有拜伦、雪莱和济慈;法国有雨果。俄国的民族诗人普希金。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霍夫曼、海涅。拜伦的长诗《唐璜》。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德国的贝多芬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其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56、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音乐进入全盛时期,其代表作品有舒伯特的《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曼的《蝴蝶》、《幻想曲》。法国的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峰。

57、批判现实主义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和《人间喜剧》。英国的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和《双城记》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58、柴可夫斯基的三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59、现实主义绘画有法国的库尔贝的《石工》、《奥尔难的葬礼》;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

60、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是《苹果车》;法国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朵夫》,其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本人也被誉为“个世纪的文化桥梁”。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的获得者。高尔基的作品《海燕》,其作品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他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61、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德彪西;立体派的著名作家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上一篇:五年内将建百个省级同心社区下一篇:四下期中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