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

2024-09-24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精选8篇)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1

历史是一门贯穿古今、联系古今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许多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初中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印象不太好,认为它很难学,究其原因是历史课本内容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史实太多。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步骤,虽然是千篇 一律的建议,但是要真正完成,还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里要讲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另外,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进行解疑。上课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听讲时还应学会记录一些重点内容,将这些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如重复多次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用记忆来获取历史知识时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想要把知识记在脑中,记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运用,所以要学会把握记忆方法。在学习历史,可以先去理解课本上的某个历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诵其接下来的人物、概念、过程和时间等。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时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

从初一到初三的历史知识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广,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知识呢?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中,为了突破记忆难关,首先我们要反复记忆,持之以恒。人的记忆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学习后出现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避免遗忘,我们要不断变换角度,进行思考性的记忆。然后学会归纳比较,总结分析,加强对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课本内容的连接、线索和事件范围,从宏观上把握课本内容。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2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 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多以报刊上的时文、美文为阅读材料, 这些选文内容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且文质兼美, 或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良好的影响;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主观性试题。下面以云南省近三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五种题型为例, 简要谈谈记叙文复习的一些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概括主题, 提炼要点

这类试题, 考查的是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把握内容及概括提炼能力, 是学业水平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如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文章主旨, 其答案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二是选主要信息, 整合作答;三是归并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意思, 兼收并蓄, 做到答案完整。解答这类题, 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有描写人物的手法 (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正侧面等) , 如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2题:父亲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要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行为特征等。

二、分析线索, 理清思路

线索是文章发展的脉络, 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怎样迅速地找出文章线索呢?首先, 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 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 要注意文章的标题, 很多文章标题本身就是线索;还应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 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文章还有明 (事件) 、暗 (感情) 两条线索。例如, 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3题:选文以什么为线索?答案就是文章标题“一碗米粉”, 文中也多次出现“米粉”一词。

理清顺序。三种顺序的作用:1.顺叙: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避免叙述平白单调,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交代相关情节,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丰富内容和形象, 使叙述完整且显得有波澜, 突出中心。如2012年昆明卷第18题:选文第4、5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三、分析结构, 赏析技巧

结构是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记叙文选材广泛, 形式多样, 结构复杂, 可按照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可按照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等。与结构相关的表达技巧有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

分析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开头的作用: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总起、总领全文;睹物思人, 引起下文的回忆;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如2012年曲靖卷第20题:第1段在文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中间部分的作用: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 渲染、烘托气氛,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引出下文内容。如2013年昭通卷第22题:简要分析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结构上, 照应开头 (或题目) , 与开头相呼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总结全文;内容上, 点明中心 (或揭示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题) 。若有省略号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若有描写结尾则是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2013年德宏卷第23题:文章在结构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举例, 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四、品味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语言, 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上分析;领会意境, 指的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境, 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真正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在散文阅读中, 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题型有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体味和推敲文中关键句或哲理句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 是指在文章中的语境义, 不是词语本身在词典中的释义, 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所以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首先, 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 分析语言环境, 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再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语言信息;最后, 分析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思想、景物描写、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如2013年大理、红河卷第19、21题:分析“尴尬”和“使劲”两个加点词的含义。

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 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的句子。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 要抓住语句的中心词;其次, 看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 如果有哲理, 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再次, 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 表达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和, 不温不火;疑问句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气势磅礴。最后,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使事物形象生动;对比给人以鲜明印象,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 讽刺意味强烈。如2013年昭通卷第24题: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请找出一例, 并简要分析。再如2013年昆明卷第19题:结合语境,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对选文第10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五、拓展探究, 体验感悟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这类题目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限制条件比较少, 很少有审题障碍, 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紧扣文本,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拓展性比较强。从文本的全篇入手, 或从某个句段着手, 触发学生的思考, 由此沟通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这类题目的量逐年增多, 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是对描写对象, 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对文章的内容等的拓展探究。

要解答好此类题型, 首先, 要反复揣摩文章主旨, 紧扣文章, 要弄明白是围绕全文说, 还是以一个句段为突破口;其次, 整理思路, 形成观点, 同时链接生活, 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 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最后, 形成文字, 书写工整, 语言通顺,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如2012年红河卷第22题:阅读本文后,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感想。

解析高中历史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不少人一想到历史就会认为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少考虑其中会有什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对于这样的一门学科也是有很多应该掌握的学习技巧和方法的。现如今的考试很多都是灵活运用的知识,而学生们很多都是对于历史只是记牢一部分琐碎的知识点,不能很用心地去思考,去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就不能够将历史这门课程学活,就更不要提活学活用了。

一、树立主体自我学习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辅助学生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其次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整个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的听讲,课后认真探索和复习,这样才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正确态度和习惯。预习的目的是在课前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前发现课上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变得轻松。在预习的过程中还能够找到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在课上时就会更加认真地听这些不懂的知识,将课堂的知识很好地吸收,这样学习事半功倍。再加上课后对于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更加的系统和深刻了。

二、学会学习,学会怎样读历史,读懂历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要一定要掌握大的方向:高中历史,从形式上主要有:目录和大事年表;章节前面的引言;主要的正文内容;原始的资料和图表;思考学习题;思索研究。掌握了历史的大框架之后再去读历史,这样就会对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要对每一个章、每一节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最后,还要将每个章节联系起来,搞明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强大的系统。学习的过程就好似写作文一个样,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材中细致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设法记牢。在能够很好地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要做的就是大量记忆。如一些历史事件、制度和历史内容。当你记忆的越来越多,将你所学到的知识所串联起来,它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记忆的时候不妨试一下以下几种方法: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记忆,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知识一起进行记忆,对于一些抽象内容可以用图表形象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学会如何整理知识,掌握良好复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课堂的45分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下的消化和吸收。对于历史来说,可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的发展进行整理和分析,或编写历史提纲,将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再进一步系统化,这样记忆起来会更加容易。学生在复习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比较复习法,通过关联的历史进行比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分析记忆法,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解剖,将历史知识的发展与进程进行深刻的解析,加强记忆,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

总之,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事情,要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再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地学好历史,充分地掌握历史知识。最终很好地了解历史,将历史知识学活。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常用方法技巧 篇4

分析参考答案:做题、背书是文科生无法避免的,但是我认为做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多细。怎么理解呢?大家拿到一道题,肯定会先自己作答,然后对照参考答案对吧?那么对照完呢?背参考答案吗?错!你要学习的是答题的思维方式,要去分析参考答案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

保持做题习惯:这里要保持的是每天都做练习的这个习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题可以帮助你发现知识薄弱的地方,总结答题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一举多得!当在做题过程中发现遗忘的知识点要第一时间去查询记忆,这样带着目的看书就不会无从下手啦。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5

1.认真听课: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始终保持专注,并认真听老师讲解。

2.记笔记: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要勤于记笔记,注意记下老师讲的重难点。

3.认真复习: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应及时复习,并尝试做一些练习题。

4.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5.多读多写:多读一些历史书籍,多写一些历史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此外,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史实:对历史的基本史实有清晰的认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理解历史背景: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并评估其影响。

4.注重历史图片和文献:历史图片和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应该认真阅读和收藏。

5.多看历史纪录片和电视剧: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电视剧,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6.做好历史笔记:做好历史笔记,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7.积极参加历史活动: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历史活动,可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初三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和技巧 篇6

善于安排时间的人往往能获得成功。谁吝啬时间,时间就对谁慷慨;谁荒废时间,时间也就荒废谁。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少讲空话多做实事,提高学习的效率,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这些复习课都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他们看似都在重复平时学过的内容,其实,已是一种浓缩,一种总结,更是一种提高。这些课有助于大家理清复习的思路,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跟着老师的讲课节奏,做好课堂笔记,听好每一分钟的课。

第二:合理安排,制定科学计划

复习计划是复习工作的前提条件,制定复习计划,是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保证。平常学习好的同学要善于归纳、总结,利用复习的机会巩固基本知识、技能,由此及彼,重在知识的迁移,在训练能力上下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使自己学习水平再上新台阶。基础薄弱的同学更应充分利用这次复习的时机,狠抓基础,做到复习到位,消化到位,力争经过复习能有较大的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以此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第三:掌握技巧,以平和心对待

1、整体浏览,拿到试卷之后,先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分配的时间。

2、提高速度,考试时,题目有了思路就赶紧做,不要犹豫。

3、碰到难题时,可以先用“直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如果“直觉”不管用,就可以用联想法找到解题思路;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然后尝试。

4、检查试卷,如果能够提前做完试卷,一定要细心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题目;重新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是否理解错题意,确保解题步骤和结果的正确。

第四:总结经验,谱写新篇章

考试过后总结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实际却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总结,我们查漏补缺,找到新的目标,为之努力。学习正如吃饭,而考试失败则就像是饭中的一粒石子,你总不能在人生中对知识最渴求时,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学习,正如你不会因为饭中有一粒石子而饿着不吃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初三数学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及技巧

2.关于初三应对期末考试的复习方法

3.初三应对期末考试的复习方法

4.高中期末考试:生物复习方法及技巧

5.关于初三应对期末考试的四点复习方法推荐

6.期末考试复习方法

7.期末考试的复习方法

8.初三物理期末考试备考技巧盘点

9.最新初三物理期末考试备考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7

近年来, 历史中考的最大变化是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双开”考试。即考试形式为开卷, 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也是开放的。考试内容开放, 历史考题的各种材料来源不拘泥于教材, 多是“观点在书中, 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 试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而是多元的;评价开放是与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相应的。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张扬个性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从记忆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现成结论中解放出来。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的考查。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 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逐渐形成习惯, 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根据这一特征, 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十分必要。

一、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对照考试大纲, 关注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它既包括教师教到什么程度, 也包括学生学到什么层次, 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制定出科学、适用的教学目标, 才能更好处理、整合教材,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考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照考试大纲, 明确课堂教学范围

《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它明确告诉我们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原则, 考试的内容、领域和范围、试卷结构、难易度、考试方式和时间。因此, 只有充分把握《考纲》, 才能使中考历史课堂复习的教与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 依据课程标准,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为我们把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层次, 提供了标准。因此,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其对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 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好中考历史复习。既要避免知识与能力复习不到位, 也要避免“过度教学”, 增加学生负担。

二、选择合理的课堂复习内容:突出主题,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地方性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客体, 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历史复习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中考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6本历史教材和福州乡土历

史, 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要学生灵活掌握教材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出主线, 凸显主题,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因此, 构建清晰深刻的历史课堂内容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线索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课堂复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较为系统的课堂知识网络体系。在构建课堂知识网络过程中, 归纳、质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复习方法。如对同类、同一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纳识记, 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改革类“商鞅变法”时, 教师提出以下七个问题:“一、什么时间;二、什么地点;三、什么人;四、做了什么;五、怎么做;六、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七、同类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哪些。”采用这样的方法, 就可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学生能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构建课堂知识网络。

(2) 理清发展脉络, 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学生才有可能清理课堂头绪,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历史专题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历史知识体系, 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在复习《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时, 突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这一主线。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 周恩来对和平外交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21世纪初, 中国多边的成果等史实加以归纳、整合, 能够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外交事业“从走出去、迎进来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思维体系, 便于牢固掌握。因此, 要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课堂教学要有主线, 复习内容要有主题,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2. 关注时政热点, 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教材历史事实,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了解国内外大事, 让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去年试题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有:中菲黄岩岛涉海之争、中日钓鱼岛归属之争、科技革命等。

如【2012年山东菏泽卷第17题】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切入点, 涉及“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 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性学习历史, 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在复习中, 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如在复习“中日关系”专题时, 可以从唐朝与日本双边友好交往、明朝与日本的冲突、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原因、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中日应该怎么做?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了什么?安倍政府提出修宪的目的何在?学生从中回顾史实, 调整视角, 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既关注了时政热点, 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复习内容, 同时学生也牢固掌握了知识, 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乡情题材, 渗透地方性的乡土历史, 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近年来, 中考历史考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 将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历史乡土气息。通过乡土历史的考查使学生对家乡产生亲近感, 真实感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 要融入乡情题材, 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的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课堂复习中, 对每一阶段的中国历史与福州乡土历史教学进行有机渗透, 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中, 就要把福州乡土历史的“林则徐、林觉民、严复”等人物事迹与之相联系。

三、提炼科学的课堂复习方法: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得法, 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复习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 注重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 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怎么讲以及讲什么的问题。

历史中考复习一要精讲, 教师要点拨地讲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本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不可“满堂讲”。二要讲到“点”上。这里的点, 主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教师的“讲”要选择突破口, 以点带面, 以简化繁, 提高时效。三要讲出教师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 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题,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讲究精练,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 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反对“题海战术”, 同时反对只讲教材放弃训练的极端。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讲又要练, 教师精选练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以便学生跳出“题海”,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 历史中考复习要讲究策略。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 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引领学生分层复习, 逐步推进, 通过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摘要:历史中考模式已经从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针对这一特征, 历史课的复习已不再拘泥于教材复习, 而要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 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教师可通过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复习内容、提炼科学的复习方法三个途径,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实现复习目标, 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历史,有效复习,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军哲.《高考复习在课堂》——文综历史科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2期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8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培训资料下一篇: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