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

2025-01-03

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精选5篇)

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 篇1

首先,历史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多,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

如果你高考不考历史,纯粹是为了应付会考的话,历史完全可以学得不那么累。

你们应该有考纲或者老师总结的复习资料吧,考试之前把那些东西好好看两遍,大概有个影响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细节可以省略,比如时间什么的,知道个大概顺序就可以了。

为了保险起见,你最好稍微看一些综合卷,不用做,那样太浪费时间了,关键是要了解一下最重要的知识点,因为有很多东西虽然出现在考纲上但出现的可能微乎其微,你大致知道了重点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然后再说说简答题,会出在这种大题目里面的内容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比如世界史里的雅典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美苏冷战,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考的可能性较大),中国史也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是很多的。

最后,考试之前你也可以对着书后的大事年表再大概地记个时间顺序,不用太细了,顺便回忆一下重要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等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会考毕竟不是高考,不会很难的。

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 篇2

关于数学的学习,我觉得“掌握节奏”是很重要的,可能大家以前从没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这其实是我高中三年学习感触最深的事情。

我说的“节奏”,就是一种学数学或者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状态。如果你平时玩的时间比较多,当要月考了,说要拼一下,每天凌晨睡,专攻数学,我觉得这样的节奏就不好,正常的生理混乱不说,尤其需要清晰的数学概念也会在一次次的突击中慢慢变得混乱不堪。

高三的数学学习其实说容易也容易,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跟紧老师的脚步,把课上每一道题都弄懂弄通,把相关的知识在有空的时候反复想想。

之后进入做题阶段后,很多同学都能做到认真做题,认真听讲订正,但是最后内化的那块却遗漏了。“内化”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南洋模范中学曾经的教育理念:考后一百分。这张卷子做完了,订正完了,再给你做一遍你能保证全对吗?遇到感觉很好的题,我更会自己做在一本本子上,在考试前,什么都不看,就看这个。

高三的数学学习,我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几次考试成绩不佳我也不担心,因为我的方法和节奏完全没有问题。我有两条原则,那就是卷子再多也绝不抄题,讲过的题回家必复习。最后证明这些做法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还想谈点关于政治学习的建议。相对于练,个人从题目和信息中的“悟”就比较重要了。在这里介绍两个我高三保持的习惯。

一是电视常年锁定央视新闻。在央视新闻改版以后,我欣喜地看到其中大幅增加了对于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每天收看的话,面对时政题时,你都了解前因后果。二是每周一份《南方周末》,最值得推荐的是其评论版面,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试图学习评论者发现问题的新奇角度和犀利眼光,以及在论证时的思辨思想。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3

虽然语文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科,但是选择题是属于客观试题,要想解答好语文选择题,客观性思维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大的技巧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准确率。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 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 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例如: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先分裂后统一是无法通行的死胡同,分裂与统一不能共存,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印象解读:分裂统一像鱼与熊掌。明显觉得不对

B.入春以来,长春市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收购陈米、陈面,尽管价格低廉,每公斤有1元多钱,但生意做得很红火。

印象解读:小贩以1元多收购陈米、面,尽管价格低廉,但生意红火。“尽管”和“但”别扭。

C.远古时代,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个部落,以狩猎为主,但知猎兽,不知捕鱼,更不知稼穑种植为何物。

印象解读:某个角落以狩猎为主,不知到种植。“角落”不会狩猎也不会种植,明显用错主语。

D.简单是一种富足和从容,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泡沫的虚化和油彩的掩饰。

印象解读:简单是一种…… 只有寒碜和自卑才需要…… 比较通顺。

通过这种方式去解读,能解决这一类题型。

语文选择题命题中,因为命题的一些特殊性,可以给我们利用,特别是“序列差”。什么叫做“序列差”呢?有一些选择题,有双重序列,题干上有1、2、3、4,选项里面有A、B、C、D,两个序列之间的矛盾,就是序列差。迷惑选项总是要“露马脚”的。前面说过,各人的知识情况都不一样,在各个考生眼里,迷惑选项“露马脚”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就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再找到了一个“露马脚”的迷惑选项,又可以否定一两个选项。一个选项被否定,就造成了另一个选项的不可能,于是题干序列和选项序列之间互相映衬,互相“揭老底”,产生了空档,正确答案往往就出来了,这类题常见于选词填空题。当然,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一定的技巧。

比如字音辨析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这时候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比如字形辨析题,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

还有实词辨析题,重点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以及一些词语运用题,特别是虚词辨析题。主要是凭语感(即语言表达意思),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理性分析。一是虚词词典含义的分析,先分开解释,后组合理解;二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采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

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第一,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

病句辨析题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 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标点符号题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语言连贯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 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现在具体说一下文言文较为科学的做法:

一、整体略读,不必过细的探究每件事,大概弄明白这篇文章说了哪些人哪些事即可

二、对话部分做标记,略读过程中将对话做标记,因为很多观点及说明都是根据对话内容来的

三、看题细读,注意句意关联转折性,常见文言文关联或转折词有,然、则等一些虚词。注意文中问句。

四、选项对比,文言文选项之间也能比较,而且必须比较。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我们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择答案。其中30分(有部分省份为42分)的选择题,是语文考试中不可小看的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一定要慎重,同时也要提高速度,为后面的主观题和作文赢取更充足的时间。选择题要找到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提高速度的策略势在必行。

虽然经过细分,语文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看似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看语言表述意思和客观思想。接下来玖久高考中心会根据大量例题,来教会大家如何精确读题,如何快速答题。

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技巧

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

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考了些什么 ,哪些内容是必考的,重复了几次,哪种题型只出现过一二次,哪些内容是课标中要求的可还没有考,从而推知将来可能会考些什么。这个梳理工作十分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也会明白某一类题目该怎样回答。

这个梳理其实也花时不多,即使以二十年的试卷计,也只需要二十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完成了这一步,心中就有了底,这比零打碎敲做习题不知好多少!

列表织网:最有效、最明晰、最便于记忆的方法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列表和织网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它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应对方法。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过去考卷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表,可以是有大有小,大表是总的框架,在总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上,再有更细致的要求和例题。

比如,现代文阅读有一个必考的内容,就是对文章主旨、要点、段意的把握与揭示。这就要熟练掌握文章句群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在“表”中列出区别“君臣”的要点:“君(中心句)”往往是1、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型句子;2、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性句子;3、“总分”句群中的“总”句;4、“举例说明”所要“说明”的道理,“比喻句”所要“喻”的内容;5、各种复句关系中所强调的分句,等等。“臣”则往往是相反,即引出话题 的句子,议论性文章中“描写”、“抒情”、“说明”、“补充”的内容,形象化的阐释性文字,各种复句中非强调的分句,等等。在现代文一般要求的下面,又可列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要求与考点,每一项后可附上历年高考的例题和经典的题型。

知彼知己: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

第三句话是“知彼知己”。“彼”是指课程标准和历年高考题,“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了解自己的方法是为自己编一本“错题集”,你可以从历次考试的错误中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做各种难易不同的练习发现自己。我曾经让学生理解不同难易度的句子。或者将同样的句子,进行一步步的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领会的先后便不相同。学生们不妨标点、翻译孔子的这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古今异义,意动用法等等,高考辅导《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技巧 大幅提高成绩有诀窍》。学生们可以自测一下,看看自己能回答到什么程度。(答案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确的翻译为:“古代的人,不轻易地承诺,因为他们以做不到为耻辱。”)

死去活来:不能忽视背诵默写等死功夫

“知彼知己”后,就该真刀实枪地干了。怎么干?我觉得还是要强调四个不太好听的字:“死去活来”,就是要下一点苦功夫。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头,即使下功夫也只会很忙乱,结果劳而无功。这叫做“下了功夫未必成功,不下苦功则必然不成功”。一百多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能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跨进一大步。列表织网找缺陷的过程,本身就是下功夫的过程,网络织好了,表列出来了,那么该记的就要记,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该写的就写,这是个死功夫,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比如古文这一块,古代的作家作品文体等常识,要按朝代、体裁、作者,由整体到局部,结合课文,认真仔细地进行复习。考试内容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不要小看这一分两分,考试成绩就是这样一分一分加起来的,而且这些看似零星的知识会转化为能力,从而使你在回答大题目时豁然开朗。因为很多题目看上去是能力题,其实还是识记题。

还有文言文100多个虚词,20多个实词都要一个个记。特别是课文下面的注解,更要一个一个记,该默的课文名句也要一句一句牢牢记住,并会默写。时常有学生在考试时,明明背得出,但某个字写错了,结果前功尽弃。现在学生电脑用得多了,很多基本的字都会想不起来怎么写,因此默写这一点要引起充分重视。

各种句式,固定结构,以及语段翻译、分析、综合、评价、鉴赏的一般的方法规则都要牢记于心。比如文言翻译必须注意“留、换、调、删、添”,宁可句子不很自然,也要“直译”。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大而化之。我曾要求学生谈谈有关“资治通鉴”的作者、编写体例,并将这四个字翻成白话,很少有学生说得完整准确的。其实大家都接触过,都懂它的意思,但就是答不到位。不信,你试试看。(正确的翻译是:“帮助皇帝、官员治理国家的一面完整的镜子。”)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使脑子处于“活水”状态

最后讲“简练沉思”。简练,就是要操练,但不必多,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功,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

比如作文这一块,可以把历年考试的内容大致框架为“读书做人”四个字,下面再可以分为几大块,如关于 读书与成才、关于人品与修养、关于社会与自然、关于思辨与想象 等等。读书成才又可以再细分,如何看待理想,对待挫折,《我想握着你的手》、《必须跨过这个坎》其实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在准备时还要把每一个问题与自己的生活 学习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分门别类准备材料,思考观点,还可以与同学 进行讨论。

其次,不妨看看历年来高考高分作文、满分作文,想想它得高分满分的原因何在,而自己作文的缺点是什么,特长在哪里,与那些文章对照一下,选几个题目进行热身赛,写出几篇样稿,最好再请有经验的老师批改一下。

好的作文里必须有“我”,为此考生们还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现在当然不可能去博览群书,但至少要“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以便在作文时,引用自由,如数家珍,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

“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编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精力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我建议,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稍稍翻翻报纸杂志,稍稍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有利于临场发挥。

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 篇4

01

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高三之前的历史学习在于学生深度的培养。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 ,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 现它们太重要了。

02

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

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课前预习很重要。可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 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03

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应该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他们也是从高考走来的,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一定有独到的经验。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有教益的东西。

04

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两大关键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要考你的记忆来实现,比如说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就是平时不断积累和记忆的过程。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最重要是对学习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简单,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记忆史实,比如说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问题就属于考察思维的范畴。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你会发现,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都会“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关系并不明显;“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等。“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以后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05

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你在答大题时就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或者我建议你可以看<高中历史学考必备手册>最后一部分谈到的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都非常实在和具体!

06

宏观学习历史,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历史很烦琐,细节很多,有没有什么主线可以把它们串起来?当然有!你可以适当地进行发散思维,把历史事件串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受课本的限制),比如说把一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的历史知识非常有条理,不光可以从宏观上解答很大的问题,也可以随便拿出一个部分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这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说“绝学无忧”了。

比如说在我脑海里,整个历史是由中国史和外国史构成的,中国史里又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整体由四次大型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三次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组成,期间经济方面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经济开始阶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形成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历经四次大型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守旧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我这样拿出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再细到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是如此,所以这应该是你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6个高中历史答题规律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

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二、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ldquo”。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四、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五、

近代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

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六、

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掌握高效的高中历史答题方法和技巧,备战高考 篇5

一、基础扎实,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据调查显示,基础扎实的学生做题速度往往比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快。由此可见,学生做题的速度与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有密切联系,对知识点掌握透彻,做题的时候思维反应快,做题速度自然也快。另外,理综的计算题不少,学生要培养心算的能力,这样能为后面的题目省出很多的时间。如果考生算数慢,一些简单的计算都要列式,自然会影响做题的速度。

二、平时加强限时训练

理综考试做不完题目,首先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透彻,其次就是对时间的把握不佳。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学生要加强限时训练,按照高考的时间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这就要求学生要高度集中精神,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三、做题“先易后难”,不要过度纠结

上一篇:公司企业感恩节活动策划下一篇:餐饮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