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历史知识

2024-11-23

掌握历史知识(精选7篇)

掌握历史知识 篇1

2004年, 三明地区将历史列入中考科目, 初中历史才被重视, 但是这种小科地位, 不能占用大科的宝贵时间,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揽中外, 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它丰富的内容, 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纷繁的头绪, 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不少学生反映:“历史学起来有兴趣, 记起来真困难。”因此, “爱上课, 怕考试”。原因之一是他们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不对头。其实, 记住历史并不难,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简捷可行的记忆方法。有几种记忆方法是我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

一、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有类似比较法、对立比较法、对照比较法、顺序比较法。记忆时, 把有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中提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课文最后提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这就可以用类似比较法, 让学生记住这两个根据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12课里提到元朝时开始成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9课提到“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 由于他们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清代常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回族是民族, 是元朝时形成, 回部是地区, 是清朝时被称为, 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对照比较法进行记忆, 很快就掌握了这两个似是而非的词语。再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8课,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3课, 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两个一个是封建帝制, 一个是封建土地制度, 这两个句子, 既有相同的部分, 又有不同的部分, 同学们如果不加以对照区别, 很容易混淆。还有一种就是字体上的比较识别,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两个地点和石窟名称也会混淆一起, 大同的“同”与云冈的“冈”同形, 只要为学生一点拨学生就记住了。

二、历史地图

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左, 置书于右, 索象于图, 索理于右”古人读书如此重视地理地图的作用是无不道理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定的地点, 历史人物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没有了地理环境,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也就无从说起而不复存在, 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对历史事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讲述地点, 铺述地理环境, 从而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历史事件, 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翻开每册历史课本, 都有不少历史地图, 教材中放这些历史地图, 对师生的教与学有很大作用。如人教版《春秋战国的纷争》, 根据地图, 左秦右齐, 北燕南楚, 当中赵魏韩, 秦是现在的陕西一带, 齐在今天的胶东半岛, 山东, 河南东部, 河北南部, 江苏北部, 燕是现在的北京及河北中、北部, 楚是现在的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 魏国其实就是河南一带, 韩国现在是河南北部一带。学过地理的同学根据地图就能很快掌握战国七雄的位置。

三、图表记忆

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 如果做成ppt, 记忆效果就会更好。图表略。

四、串联记忆

这是我高中读历史、地理的方法和窍门, 用了这么多年, 我觉得这个方法简单、有趣,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拿来给学生借鉴, 如葡萄牙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与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台湾, 这个问题学生也会混淆, 葡萄牙的牙和澳门的门连在一起就是“门牙”或者“吃葡萄门牙 (酸)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是哪两个皇帝的年号, 学生在考试中也出现搭配错误的情况, 开元的yuan与玄宗的xuan韵母是一样的, 那太宗是贞观年号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四个内容把每句的第一个字串联在一起就是“割开赔税”, 同样的方法就是《马关条约》就是“割开赔增”。

五、口诀记忆

以前我最怕上文化课, 有了多媒体教室后, 还是怕学生识记不住这些内容。今年看了一位同仁的总结, 发现文化课用口诀记忆, 效果非同一般, 所以我就尝试着在七下的最后两课的明清文化, 用口诀方法总结: (一) 科技, 明清萌新又承古, 科技总结出巨著。李时珍《本草 (纲) 目》, “东方医药巨典”谱。徐光启《农政全书》, 泰西水法书引入。地理巨著《霞客记》, 石灰地貌有记述。宋应星《天工开物》, 17世纪百科书。 (二) 思想, 反封先驱明李贽, 批儒揭道斥孔子。明末清初黄顾王, 反封进步新思想。狠批君主黄宗羲, 提倡法制重工商。经世致用顾炎武, 反对君主倡民主。夫之唯物思想家, 思想朴素辩证法。发展观点看历史, “趋时更新”闪火花。 (三) 小说, 四大名著声斐然, 如若未看真遗憾。《三国演义》罗贯中, 历史小说一长篇。农民起义出好汉, 施耐庵著《水浒传》。《西游记》是吴承恩, 神话小说很浪漫。古代小说最优秀, 当数雪芹《红楼梦》。《儒林外史》吴敬梓, 《聊斋志异》蒲松龄。

再如关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内容: (1) 外 (联想日本岛国, 国内市场小) :制定外向型发展战略。 (2) 星 (新) :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3) 人 (联想人才培养靠教育) :积极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 (4) 宏观 (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5) 并 (“病”, 联想日本法西斯体制是“病”态社会, 如军国主义、封建落后因素等, 因此要改革) :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6) 非: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7) 高 (此点与“新”合记) :加大高科技产业的力度。 (8) 美 (美国扶助) :美国对日本的援助和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向日本订购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 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总结为一句口诀就是“来自日本的外星人宏观上并非高又美”。通过教师5分钟的讲授, 学生在课堂内完全掌握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六、情节记忆

历史课上学生最爱听的莫过于故事, 通过故事情节, 学生记住了主要的内容。现在多了多媒体教学, 我们也常把故事做成课件, 让学生阅读, 但效果不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小人书, 里面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说的是“毕升小时候是个非常穷苦的孩子, 14岁开始帮人刻字, 没日没夜, 昏暗的豆油灯使得毕升的眼睛都快瞎了, 老板要解雇他, 一家人将失去生存的工作, 毕升又饥又冷, 很难过, 走到江边, 看到几个孩子在江边烤火, 他们几个把黄土捏成方块, 画上图画, 放在火里烤, 取出来后比赛谁的刻图最漂亮, 毕升看到他们的游戏, 得到了启发, ”同学们很认真地听这个故事, 于是就记住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记忆的方法很多, 在初中学生学历史的阶段, 最好做好简单、明了、易记, 既事半功倍,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掌握历史知识 篇2

文综组 刘秀琴

在现代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必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授之以渔”是古人教学经验的重要结晶。由于历史学科存在过去性、综合性、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许多障碍。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必须从教学规律出发,正确地、有创见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让学生掌握最佳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一、指导学生编写知识体系,提高学科能力

知识体系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浓缩,是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捷径。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能较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

首先,学生在编写知识体系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通过思考才能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编写方法后,可依照此方法去整理编写同类历史现象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增强梳理知识的能力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善于学习者总是手不离笔。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地笔记训练。笔记是学生思考的激发器,是记忆的贮存器,是资料的仓库。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是可进行下列几种笔记训练。

第一,抄写笔记。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经过这样的抄写练习,可以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第二、眉批笔记。这种笔记是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随手记的一种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第三,课堂笔记。这是比较重要的笔记训练。教师在课堂讲授依据教材,但又不是照搬教材,通过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组织,使讲授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更系统,重点更突出。所以,学生在听课时应该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并不要求把教师所将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而是要抓住主要的,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要讲究方法,一页纸不必全写满,可在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有的讲课内容在教科书上有,可记下页码以便查找。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时请教老师。

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相关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说道:“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这段话亟言史学领域之广。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阔的,包括文学、哲学、法学、美学、音乐、绘画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在介绍列宁时可让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上《诚实的孩子》,感受伟人优秀的品质;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则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回答出是为了使巨大的压力均匀分散;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政治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哲学上内因是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理论。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感受历史的智慧

历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教益。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历史,不仅是因为要了解人类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历史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注意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并与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就会使历史在现实中发挥参谋、借鉴作用,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当今的环保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唐、宋、明朝的开放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特别是唐朝,更是世界闻名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与欧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独?就可以从学过的历史来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不容分割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科有其学科特点,主要靠记忆。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如何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并使之经久不忘?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来。如:相距二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和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小题”就是选择题,“小题大做”就是在做选择题时,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必要是要对照一下课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大”题则要“小”做,将那些长长的答案精简成组合型选择题,以方便记忆。考试时再扩展一下,就会要点齐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论点明确,简明扼要、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等问题。

巧用目录掌握历史技能 篇3

一、利用目录把握历史主线

北大历史系教授刘宗绪认为世界近代史的编撰应坚持从生产力出发的原则,我们从近代史的第1—4章明显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和主线,即资本主义的兴起(手工工场阶段)、发展(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到成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进程,也即近代化进程,而且可以看出近代化进程是越来越快。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第1—2章,近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资本主义国家却寥若星辰,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法国;而工业革命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德、意、日本几乎同时跨入资本主义社会,为何这么大规模呢?其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期资本主义要战胜旧制度,道路是漫长的,说明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还不很发达,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优势更为显著,一些国家纷纷学习,很快就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微观角度来看第1—4章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引起和决定的,例如,第一章涉及的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第二章里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都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等哲学原理。

二、利用目录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

历史复习要求学生从宏观上建立历史知识框架,而世界近代史目录的编排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阵地,我们从第1—4章的目录明显可以看出以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以下知识框架:

从表格的纵向来看有利于让学生分析每章中各节的联系,抓住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可提出如下设问:

A、十六世纪为什么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B、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兴起了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并各举一例。

从表格的横向来看有利于学生构建历史专题复习,如: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可让学生比较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B、资产阶级革命史。

C、思想史。 可让学生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思想的异同,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异同。

D、民族解放运动史。可让学生比较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区别。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利用目录建立的表格中归纳出各国国别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等,所有的线索都是近代化进程所衍生出来的。

三、目录就是问题,就是思路

上述我们主要是从宏观上看目录。从微观上看:任何一个目录中的标题,就是许多问题,会给我们教学提供很多思路。我们从标题入手来进行一系列的设问,把“陈述句”改成了许多“疑问句”,然后进行分析、解剖。例如: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我们可以拟出:A、资本主义何时在欧洲兴起?

B、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欧洲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后,有什么需求?这些需求又没有得到满足?

具体一点,谈到具体一节时:

例如:第三章第四节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我们可以拟出:

A、为什么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许多国家会纷纷出现革命和改革呢?

B、这些国家通过哪些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通过不同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于未来国家发展有何影响呢?呈现出哪些不同特征呢?

如此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掌握历史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 篇4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 参与有关历史的思维和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从而实现学生历史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 挖掘潜力, 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在历史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 创设直观形象, 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辨性的内容, 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尊重学生, 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用心体味, 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的多元化, 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 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 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规律,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 因势诱导, 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上, 都必须通盘考虑, 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统一起来, 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心理活动, 善于启发诱导, 促进发展。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 又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 教师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使学生的历史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了成就感, 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 启发学生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 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道理, 进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 历史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和精辟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 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 创设美好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向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授《北伐战争》这一节课时, 我先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 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的内容, 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要求人人过关。然后承上启下地讲授,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 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 同共产党合作, 继续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 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积极交流是良好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激励学生课堂讨论, 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活动。面对新的现象和条件, 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寻求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使他们在参与中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提高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 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 同时加强交流, 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 我拟出了提纲:1.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2.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3.重要发明:①蒸汽机:英国瓦特改进蒸汽机。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②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 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③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1807年) 。4.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 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然后, 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发表独特见解, 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疑, 最后小结,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及深化基本概念, 揭示问题的实质,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历史要掌握方法 篇5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在纠错中掌握知识 篇6

一、利用错误,预防错误

二、正反比较,防止混淆

“先入为主”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新知识时,首先从正面讲清。但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常常不能正确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用时张冠李戴。教学时我就针对这类错误,在正确讲解的基础上,从反面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如:学习幂的乘方,学生常把它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混淆。讲过教材后,举出下面例子,让学生辨别正误。如:(a2)3=a5,a2·a3=a6,a2+a3=a5,要判断这几个式子的正误,首先要明确它是幂的那个运算性质,然后根据幂的运算性质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掌握幂的乘方法则时,适当穿插一些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计算的习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三、揭露矛盾,引导纠错

四、总结错误,探讨规律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归纳和整理,探讨规律,对提高纠错效果十分有益。如错误:(a+b)2=a2+b2,这是学生对旧知识(ab)2=a2b2错误的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的。掌握这类错误产生的规律,在教学中则有的放矢,采取讲清概念、公式,介绍类比推理知识等措施,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一思维方法。

掌握历史知识 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70

历史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而问题设计则是课堂提问的基础,也是课堂提问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提出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一、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规律,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若设置的问题难度小,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上,比方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等问题,学生不假思考就能回答的,这种提问没有实际意义。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一年爆发的?地点在哪里?这种浅显的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拓展,因此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提问难度太大,超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知识,学生绞尽脑汁仍不能得出答案,比如,宋明理学的精髓是什么。如果教师不精讲,学生也很难回答出来,课堂教学便会陷入僵局。

在提问时,教师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原则。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第一,导致美国经济病入膏肓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为什么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呢?(这些问题属于复习旧知识,比较容易。)

第三,假如让你是临危受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准备分几个阶段治理美国的经济呢?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又是什么?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颁布哪些法令呢?(这些问题是立足新知识的自主归纳,难度适当提高。)

第四,颁布的措施尽管让美国渡过了暂时的难关,但是否从根本上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呢,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循环渐进,都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规律层层推进的,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当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从“想问”到“会问”可以看作是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由薄到厚”的量的积累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融合到这些问题之中呢?这需要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要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逐渐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质的转变,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同样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在学习完罗斯福“以工代赈”的措施后,历史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中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现状及中央的政策调整等内容,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哪些措施?请列出自己关于西部开发的设想。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体现出教与学为现实服务的价值,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解决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三、注重“提问”教学的艺术性

提问是一项艺术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在提问时,学生要注重提问方法,掌握提问技巧,这样对强化学生的认知很有帮助。

首先,提问表述要清晰。问题的表述要严密、详细并且清楚,还要能够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切记模棱两可。清晰明确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比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灭了哪多少个国家?”这些问题在时间、空间概念上模糊不清,学生也就很难回答出精确的答案来。

其次,课堂提问的机会要均等。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尽量照顾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比如,采用多题联系提问法,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座位前后、左右顺序的学生轮流回答,放大多数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对学困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四、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历史课堂气氛对构建高效率的历史课堂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要想激发学生的大胆探索,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都能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颇具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问学生时,就不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冷言冷语地挖苦嘲弄,这样会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紧张,而且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与兴趣。

因此,融洽和谐的历史课堂氛围的建立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有帮助,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做的是启发引导,给他们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可以适当将这一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回答。这既能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受到锻炼,又能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这对推动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历史课堂提问教学的关键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在提问的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为出发点,在问题的驱使下使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提问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自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课堂教学永远高扬的旋律[J].赤子(上中旬),2014(19).

[2] 章银杰,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 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

[4] 孙颖.历史课堂提问技巧初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18).

上一篇:经营杠杆下一篇:影视翻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