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2024-06-28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精选12篇)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1

高中历史想必在考生的印象当中不是一门难的科目,但考生要想拿高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少不了考生平时对理论知识的积累,那如何积累、掌握理论知识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一、学会整合知识点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多且杂,为了让自己的复习更加有效率,考生就要学会整合知识点。考生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来整合各章的知识点,把相关的那些零散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例如以古代史第一单元的先秦为例,主要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这几个阶段,考生就可以以历史发展的时间段来整合知识点,当然整合的时候可以分经济、文化、政治、民族关系这四大类。分类整合知识点会梳理的更清楚。

二、不要看太多课外书

高中历史考生最好的复习资料就是教材,考生把教材吃透了,那分数绝对不会低,根本用不着去看课外书。但有些考生偏偏买了很多的课外书,原因是怕自己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可是盲目的看课外书,考生要记的东西只会越多越杂,从而导致考生漏掉了重点,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因而,考生只要把教材吃透即可。

三、要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高中历史的复习,第一轮主要目标是掌握基本知识,而到了后期复习的过程中,考生就要慢慢的建立知识的框架体系,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毕竟高中历史的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或者是叙事的方式,而并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的方式。所以,如果考生不建立知识框架体系,那就会造成知识点记忆紊乱。因而,平时考生就要花时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记知识点需要讲究方法

高中历史的理论知识很多考生都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记忆方法。虽然说死记硬背也有效果,但效果不高,考生还是要讲究方法。考生可以试一下感官协调这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多种感官协调起来,记知识点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用脑想以外,考生还可以多动口,多动手,来增强自己记忆的效果。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种类很多,从材料构成、设问、解答方式等角度,可分为背景原因类、比较异同类、史学观点评述评价类、信息分类型材料解析题,其解答的基本思路是读题、审题、明确题型和试题主题→阅读材料,给材料分层,找到关键信息→概括材料→知识迁移、嫁接、转换→组织答案。

一般说来,材料解析题的答案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的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二是来源于教材的答案,也就是出自教材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看法等;

三是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也就是根据材料有效信息和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的答案,不过注意这类答案不能违背历史事实。

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注意,答案要做到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语言要做到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高度概括、语言精练;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书写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①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②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③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3.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4.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

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5.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A、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例: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B、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例:文艺复兴的影响(见上课笔记)

7.国际化分析

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例: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2

关键词:安全驾驶,主要机件的操纵,起步,停车,转弯角度

一、培养学员安全驾驶、文明开车意识

学会开车只是学会了一种危险的技能, 只有学会了安全驾驶, 才能真正领会到驾驶的快乐。应组织学员学好理论知识, 要使学员理解交法制定的总规则, 即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维护交通秩序, 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总结以往的经验, 结合当前的交通管理任务而制定的。它通过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对车辆、行人发出通行、停止、禁止的命令信息, 合理地限制和科学地组织车流, 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和妨碍,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保障安全和畅通, 合理有效地利用道路资源。

学员在掌握交法的同时应理解交法是以人为本, 以把损失减小到最小为中心, 以关心弱者为理想, 应时刻牢记安全, 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遵守交法。做到“宁停三分, 不抢一秒”。在自己的心情和情结有较大变化时, 过于高兴和过于悲伤时都不要驾驶车辆;不可酒后驾车, 一次酒后驾车就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终身遗憾;不可疲劳驾驶, 它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永久长眠。

二、汽车主要机件的原理及操纵方法

1.离合器是控制发动机与传动部分连接或脱开, 当完全踩下离合器时, 发动机与传动部分即变速器被分离, 即切断动力传递, 动作要迅速, 一次踩到底。松抬离合器踏板时, 发动机传动部分即结合、接合要有层次, 起步时开始可快松一截, 此段是在压板的空行程, 待压板压到传动盘时, 踏板在此位置稍加停顿, 再逐渐慢松, 使其接合平稳, 已经完全结合后可较快的松脚, 离开踏板, 其操作的要领可概括为“二快、一慢、一停顿”, 起步时, 车辆要克服静止的惯性, 需要较大的扭力, 一般要用低挡, 抬离合器踏板至接触点, 并轻踏油门, 当传动部分稍震抖, 发动机声音略有变化时, 逐渐加油, 及左脚慢抬, 右脚轻跟。同时稳松手刹车, 使车辆平稳起步。起步口诀:“二快一慢一停顿, 油门油量逐渐跟。”

2.变速器操纵杆是变速器的操纵机件, 用于接合或分离变速器内各挡齿轮, 从而改变传递的扭矩和转速。正确操纵变速杆, 可使换挡动作快而准 (可以停车熟悉各挡位置, 出入各挡的手感及挡锁和空挡) , 缩短换挡时间, 减少其磨损。在操纵时用手掌握球头, 五指握向手心, 以手腕和肘关节力量为主, 以肩关节力量为辅, 两眼注视前方, 左手握稳方向盘, 不得硬推、强拉, 更不准注视变速杆。汽车运行过程中, 变挡操作是相当频繁的, 能否及时、准确、迅速地换挡, 对提高运转效率, 降低消耗, 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换挡的实质是改变速比, 挡位越低, 速比越大, 传动轴的转速越低, 获得的扭矩越大, 挡位越高, 而获得的扭矩则越小。在车辆运行阻力大时, 始起步、爬陡坡或通过困难地段时, 需挂低速挡, 使车辆驱动轮获得较大扭矩。但低速挡车速慢, 发动机转速高, 温度高, 燃料消耗也大, 因而不宜常用。在平直路面上, 因阻力小则必须用高速挡。其操作总的要求是:快速、准确、轻巧。

3.油门踏板用来调节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成分和数量, 使发动机的转速增高或降低。其操纵时, 应以右脚跟靠在驾驶室底板上作为支点, 用裸关节的伸屈动作使脚掌踏下或放松, 踏、松用力要柔和, 不宜过急和连续抖动或忽踏忽放。在起步低挡运行时, 要轻踏油门, 注意发动机的声音和转速, 保持一定的程度, 防止油门过大, 造成燃料消耗高、车温度高。

4.制动器踏板及刹车踏板是用于降速或停车。在踩下踏板产生制动作用的同时, 也接通了制动灯开关, 制动灯亮, 呈红色灯光, 可警告随行车辆, 前车正在制动, 从而防止造成追尾的事故。在行车时就及时注意到前车制动灯的变化, 从而调整车辆的状态。使用液压制动时, 应用右脚掌握踏板, 以膝关节伸屈为主, 踏下的程度和速度视需要而定, 需要先轻踏后加重, 以达到平稳降速的目的, 紧急情况除外。刹车踏板是确保行车安全的主要设备。其运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行车的安全, 而且影响到货物和乘客的安全。正确的使用刹车, 应当使汽车在最短的距离内不发生危险, 对车又没有损坏, 安全地把车停住。在实际制动停车时, 以驾驶员发现情况, 采取措施到完全停车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汽车仍在行驶。在车辆运行中, 在遇到盲区、遇到黄色的警告标志时, 应预告减速, 有备无患。做到预见性刹车。作为车辆的制动停车的距离等于反应距离, 即人反应时间加上制动距离即踩刹车后的行驶距离。作为制动距离的长短与行驶速度 (在路面条件相同, 如果行驶速度增加一位, 制动距离就增加四倍) 随着系数与制动力的大小有关 (车辆在同样速度下, 在不同路面上行驶, 制动距离不一样, 如冰面路比干燥路制动距离要长得多) 。汽车在不同的路面上行驶, 速度不同时, 制动距离的长短, 驾驶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这样才能刹车有效, 确保安全。汽车刹车运用, 它可分为预见性刹车运用和紧急刹车两大类, 其中预见性刹车运用范围较广, 包括减挡前的刹车运用和定点停靠的刹车运用等。如汽车在行驶中, 驾驶人根据已经发现的车、马、行人的状态, 特殊地形或交通情况的变化等, 预计可能出现难以通过的障碍时, 提前做思想上、技术上的准备, 因此就要有目的运用刹车减速或停车, 或者是速度降低后在不必停车的情况下, 根据当时的余速及换入适当的低速挡而继续前进。以上所述的制动方法, 都称为预见性刹车运用, 采用预见性刹车, 不但能保证行车安全, 而且还可以节省燃料和减少机件的磨损。刹车运用口诀:“刹车运用较困难, 掌握性能第一关。轻重缓急按需要, 早踩长摩来把关, 观察情况是关键, 判断动态有预见。运用刹车轻重轻, 停车平稳靠常练”。在学员培训中的刹车内容可分为预见性刹车运用、减速换挡刹车运用、定点停靠刹车运用和紧急停车刹车运用。

预见性刹车, 多用于前方交通已经堵塞, 根据判断车到达该处时, 堵塞可能已经解除, 减挡后可继续行驶。即:先抬油门, 早踩刹车, 但要逐渐减速。降低的程度视前方腾空的可能性而定, 如运用得当, 情况解除后车辆仍保留适当余速, 减挡后即可加速行驶。

减速换挡刹车, 在行驶汽车遇有较大或较复杂的障碍物时, 要先用刹车降速, 降至车辆有点发抖, 发动机已不能维持原挡位时, 随即换入适当的低速挡, 随后继续前进。

定点停靠刹车, 要根据停车距离即离指定地点的远近的长短适当的运用刹车, 刹车的用力程度, 一般由轻逐渐加重, 而后当车辆已经驶近指定地点时, 再由重逐渐放松, 中间加重程度, 要视车速而定, 最好能使车到达停车地点前略有余速, 停止前, 踏板前收回少许, 这样减少惯性冲力, 使停车平稳而不出现停车“点头”的现象。

紧急刹车,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 操作时右手握住方向盘, 离合和脚刹车同时迅速踏下, 使车辆立即停止。

5.方向盘是操纵汽车行驶方向的机件, 正确地运用方向盘是汽车能可靠地沿着正常路线的重要因素。操纵时, 两手分别握住方向盘缘的左右两侧, 四指由外往里握, 拇指在内沿自然伸直靠在盘缘, 左手握住时钟的九十点的位置, 右手握三四点的位置, 当右手操纵其它机件时左手仍能自如地左右转向。在平直路线上行驶, 应两手平稳地把持方向盘, 随时稍作方向修正, 避免车辆晃动, 转向时一般一手推动, 一手辅助拉接, 转动速度应与行驶速度相适应, 连续快速转向时, 要双手大把交替操作。如右转弯, 左手向右推送, 右手顺势拉动, 左手推到“时钟”3~4点位置时, 右手腾升, 从上方伸到9~10点的位置接力拉动, 同时左手迅速从右手下方退出, 反腕再握盘缘8~9点的位置, 继续向右推送到3~4点位置, 视需要再反复进行, 要求动作持续协调, 稳准连续, 避免双手同时用力或同时脱离方向盘, 转动方向盘时不可用力过猛, 过急, 车辆停止后, 严禁“打死轮”。回转方向盘, 双手交替接送, 不可双手同时放松任其自传。回转时要车先正, 转向轮随之立刻正, 才能确保方向直行。

三、路面驾驶车辆起步、停车

初步体会起步时, 油门、离合器和手刹车的配合关系, 强调离合器踏板在自由行程阶段抬得要快、定量要准, 到接触点后要停顿, 油门要跟紧。做到起步快而稳。起步可分为以下七步: (1) 踩离合器, 要一脚到底, 使其完全分离; (2) 挂挡, 由于车辆起步需克服静止的惯性, 需克服较大的阻力, 用一挡 (小型车) 起步, 挂挡要轻巧、准确; (3) 打左转向灯, 用以提醒周边经过的车辆, 引起注意; (4) 按喇叭, 警告车辆周边人员; (5) 观察, 通过倒车镜, 后视镜车的周围, 尤其左后方, 观察是否有车辆行近; (6) 放手刹车, 左手握稳了方向盘, 右手握住手刹车杆并按下按钮; (7) 分层次轻抬离合器踏板, 适时适量的踩离合器踏板 (即油离配合) , 并向左轻打方向盘起步。起步可概括为:一踩二拉三转向灯, 四喇叭, 五观察, 六手刹车, 七油离配合。

停车分为以下10步: (1) 打右转向灯, 引起后方车辆注意; (2) 松油门减速, 同时轻踩刹车; (3) 向右观察后视镜, 防止右后方有尾随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等; (4) 向右轻打轮, 距离路边30~50cm踩离合器踏板; (5) 加重刹车后, 略放松而停车; (6) 摘挡, 即变速杆置于空挡; (7) 抬离合器踏板; (8) 拉手制动; (9) 松刹车踏板; (10) 关闭转向灯。

四、转弯角度的训练

车辆之所以要求有一定的角度, 是使车辆在运行中走合理路线, 即不占逆行道, 又不占低速道, 并能根据具体情况, 做到有理又利便于交通。其要求学员对路口情况分析判断准确, 又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大量连续的操作动作。转弯的内容可简单的概括为8个字, 即抬、摆、踩、看、打、换、提、回。

1.抬。

根据路口形状和交通条件, 在适当距离处开始抬油门踏板, 目的是逐渐降速。

2.摆。

抬开油门的同时, 根据路口宽窄、交通条件和汽车去向摆好位置。路口宽阔, 车位就摆在中心线右侧。路口较窄, 可适当借道但应不影响逆行道或低速道车辆通行为准。

3.踩。

抬油门踏板摆位的同时, 轻踩刹车踏板, 逐渐减速, 但必须留有余速, 其大小以能顺利通行路口为好。汽车转弯时, 使用刹车的方法是:开始打方向盘, 刹车适量加重, 把车速降到确保安全, 容易操纵的程度。转弯过程中, 在正常情况下, 刹车作用稳定不变。打够方向后, 随即减挡 (即转弯1/2处) 同时制动结束。

4.看。

当汽车接近路口时, 及时观察路口情况, 先左后右, 看远顾近, 确保方向。

5.打。

打方向盘, 当车头将近路口时, 开始打方向, 打方向时间一般右转弯时打方向较早, 左转弯略晚, 要早打, 少打, 连续不断地一次打够。

6.换。

换挡, 打轮完了, 正是汽车转到路口1/2处的位置, 此时汽车行驶阻力大, 立即减速, 以免和回轮加速发生矛盾。

7.提。

提速, 及时加油提速, 驶离路口。

8.回。

如何掌握初中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效性掌握;实践与思考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的根本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善知得失”,进而获取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加强认知、努力体会和深化感悟中逐步培养生存、交往与创造的能力素养。由于传统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历史课程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被普遍性地视为“豆芽课”“二等学科”,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发展”的窘境。尤其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面广量大和纷繁复杂深感头疼畏惧。如何才能做到善教乐学和事半功倍呢?本文立足于探究角度,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关于历史概念的善教乐学问题

掌握概念既是历史学习的首要性问题,也是理性认识历史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有效形成和运用历史思维的发祥地。从某种层面来说,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历史概念的综合体系。许多师生片面地认为历史概念属于死记硬背的类型,用不着去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和灵活运用,照样能够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其实不然。据专项调研的信息统计,中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仅在35%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和纠偏改错。本文从探究实践中总结认为,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归类整理中抓住个性、区别个性并加深理解,这才是学习和把握历史概念的自然之道。

二、关于历史时间的善教乐学问题

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时间性知识,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把握无处不在的历史时间呢?(1)要有效把握顺序性特征。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之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在这些事件的更替承接中,紧紧伴随着近代中国被殖民化的逐步加深以及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前赴后继,可谓脉络清晰、顺序自然。(2)要有效把握连续性特征。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之漫长,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辛亥革命结束,前后长达2000多年之久;而美国从1783年独立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却能成为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强国呢?从现象入手探究历史本质,有助于把握复杂的历史时间。(3)要有效把握阶段性特征。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这也是历史时间学习的基本手段。

三、关于历史事件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事件是一种重大现象和主体特征,也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1)要分析其背景、性质以及背景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文化思想等因素。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西岸,这就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圈地运动”提供了历史背景。(2)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等要素,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时间较长、过程曲折、变化较大的历史事件,可用阶段法来引导教学。如“法国大革命”,应以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节点划为三个阶段;再如中国抗日战争可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而那些如重要战争和重大战役等路线明确的历史事件,可按实际路线和对比分析来教学。(3)要从历史地位(第一、标志、开端等)、历史作用(破与立)、历史影响(间接性)、思想意义(现实性)等四个方面,掌握历史事件的综合意义。

四、关于历史特征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特征包括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现象。要实现这种理性化的良好教学,应对学生作出如下引导、点拨和激励:(1)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开阔视野、灵活思路的基础上,运用跳跃性思维捕捉历史事物的特点,关键是其中的聚焦点。(2)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类历史整体,既要从宏观上予以掌握,也要运用多边性思维,抓住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3)对于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性思维,通过寻找其中主要的且实质性的不同点,来寻求历史事物的特征。(4)对于那些具体多样、纵横交错的历史事物,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提炼性思维,从归纳、抽象和概括中寻求特征。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点滴思考。俗话说:教学无定法,妙用存一心。然而,我们只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指导思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进展,从而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张英.上好初中历史课的几点做法[J].成才之路,2011(03).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4

A、知识分类,打包进箱。

集装箱的发明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分类运输、到地儿分配让运输任务完成的更高效、便捷。其实不仅是数学,其他学科也可以学习集中箱完成任务的聪明方法。以数学为例,首先,我们先把高中数学分成几个大的版块(也可以理解成分成极大类。所以,我常常说,整理知识点,无非就是分类、分辨和分析。只有分类清楚,我们才名分辨识别类别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才能分析知识点,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如果大家在分的问题上没有下足功夫,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遇到捉襟见肘的尴尬……),高中数学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全部加在一起,几个集装箱就够了。细数一下,不过就八九个集装箱。如:

1、函数(函数,导函数)

2、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3、三角(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

4、数列

5、不等式

6、向量

7、较易知识(算法、统计、概率)

8、选讲小知识(几何证明选讲、参数方程、极坐标等)

理科生比文科生多一个箱

9、排列与组合

同学们把全部知识点分类之后,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站在学科的角度上来认识具体的知识点,更容易整合知识,也容易形成体系脉络,关键是,在面对综合性的题目时,完全可以用数学思维来理解和应对。这一点,是和大家平时死扣知识点、大量刷题不一样的。什么叫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就是我们不局限自己的思考,这样,我们不会犯片面和主观的错误。

我认为,把知识点分类放进集装箱环节,是复习中的最关键部分,也是掌握这个学科的基础环节。但是有一点同学们切记,在分类的时候,不要流于形式,按照目录章节,把知识分成几块写在本子上就算完成任务。有些同学看到我的建议后,马上就会拿出市场上的那些教辅资料,直接按照上面的分类去背公式,然后对应做题。这就不是分类了。你们要理解我的意思,我是让大家把高中的知识点经过回忆之后,自己分出类别。然后对应课本,再细分明确。怎样才算完成集装箱环节?就是你既能把知识分成类,又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时还能找到它们的联系和共性。我认为,这样,才算是你,把学科知识集装箱化了。接下来,你才可以用到他们。否则,都比较作集装箱化。

B、做任务计划。

第一步,大家把知识分类后装进了集装箱。第二步,我们要将每个集装箱的任务运输到目的地,也就是,输送到我们的大脑。输入和输出等于学习和考试。我们在学习的阶段,是要把大量的知识输送到我们的头脑里;当我们考试的时候,我们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之后,再将脑中的知识输出来解决具体问题。

我们已经成功的将知识分类并装进集装箱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集装箱运输到我们的脑中。当我们看清楚整个学科的全貌之后,我们就要分块的去掌握每个集装箱内的具体内容。集中运走集装箱不现实,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可行性的计划。任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空。类似一天背多少课文之类的计划就不要做了,这个就属于无效计划。我们要做的计划应该是从任务逆推出来的。比如:

9个版块做计划,每个版块按难易、内容不同做计划,建议共用45小时,(每天用3个小时学习数学)写出来。目标、计划清晰。

这样,我们运输集装箱的任务就可控了。

C、时间控制

其实做计划不难,难在执行计划。一般一个成功的计划有两点:第一,目标量化。第二,时间可控。要想让时间可控,必须将一个大的任务化解成几个小的任务。为了让我们学完小任务后,理解起来不零散,我们必须本着分类、分辨、分析的三分原则进行。也就说,我们始终把握一点,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个小任务,汇聚成一个大任务,几个大任务,凝聚成一个学科。这一点,也很类似我们推导公式,无论正推还是反推,都能够让我们找到最终的结果。

比如,我们把数学分成几个集装箱,集装箱又分成具体的几个小包装。每个版块再细分,细分到每个知识点用的时间。

那么剩下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为这些小包装的运输计算好时间。每天可以不在指定的时间内学习(在指定时间内学习容易养成强迫症快速掌握高中数学知识点的窍门),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但是,在具体的花费时间上,必须要强制要求自己不能少于多长时间。另外,永远都提醒自己,我们不是要在每个知识类上花费多长时间,而是,我们是否掌握了他们,是否把这些集装箱运进了我们的大脑。

二、在每类知识里,发现规律,总结出小标题

其实我们掌握一个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了管理知识、应用知识。举个例子。你所在的高中分成了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又分成了不同班级,每个班级又分成了男生女生,而男生女生又分成不同的同桌……为什么要这样去分?因为这样分类便于管理。管理的目的不是划分类别,而是让一个大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执行到终端,也就是每名学生。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升学任务,如果为每名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肯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要逐项的形成不同的任务体系。具体到数学学科上,发现规律、总结小标题就变成了这样,例如:

学习函数,我们总结后发现,函数有函数3要素、函数3性质、函数解析3方法,初等函数3模型。原来他们这么整理的存在3特点。那好了,通过对比发现,他们都存在3个特征,那么我们就对函数有了快速了解,马上了然于胸。对每一版块,都总结数字,333或444等,轻松记忆,方便理解。

三、发现解题规律、形成解题思维步骤

不搞题海战,重质不重量,每个知识点不超过3道例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有2件事要做:

A、想想出题者为什么这么出?他的题触及了哪些知识点?我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如何更快?

B、这道题如果我作为老师,怎样讲能让听者清楚明白?讲解一道难题,讲的人收获最大!可以随时和你的小伙伴分享!

四、及时鼓励自己

不用时时想着高考,在我们每完成我们定下的计划的一小部分,就是我们成长进步的的一步,体会数学带来的理性思维、客观之美

五、保持持续的激情

高考语文复习掌握三大方法 篇5

第一大方法:基础知识阵地一定要守住,主要是时间利用和强记问题

高考二、三轮复习阶段中,语文复习方面,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基础知识阵地守住。基础知识也就是试卷中的默写题、诗歌表现手法、及名著阅读等类型题。

这些题型只要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并且进行理解强记,用上努力和细心就可以将这些基本分拿到手。对于越是基础的题型,虽然思考上没难度,但是做题过程中细心需要相对多一些。

对于诗歌表现手法题型,只要掌握相关技巧及套路,拿满分也是相对容易。基础知识的掌握可以帮你至少提升15分。

第二大方法:阅读题型多训练,多发现规律,多思考技巧

阅读题分数在高考试卷中比例较大,我们在高考二、三轮复习过程里,需要尤其重视。方法就是针对各类文本阅读,进行专题训练,开始错得多不要紧,你要做的就是从中培养语感及发现做题规律。每次做完题后,对技巧多思考,做好归纳工作。

如果你能够将阅读题各种技巧灵活运用,最大限度能够帮你提升15分左右。

第三大方法:作文审题立意多练习,多读素材拓展思路

作文方面就是考生最烦恼的问题之一,小编在这建议高考二、三轮复习中,对于作文审题立意方面,一定要多练习。因为只有在立意正确角度下的写作才能发展成为高分作文,也可以说立意就是写作基础。素材方面一定要多读,对于写作思路有很好的帮助,思路宽阔条件下写出的作文才更有活力,记住选择自己擅长的观点出发并且加上你的细腻情感就是文章最大的亮色。

作文方面,写出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可以帮你的成绩再加上10分。

高中文言文六种学习方法

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方法四:推断句子成分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同学们就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语往往是副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思。

方法五:要学会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抱着参考书不放,一切唯参考书是听。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方法六:重视归纳和积累

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及策略

1.“每日一练”。高三学生要抓紧一切时间,夯实背诵默写、字音、成语、语病辨析等。比如,对语言文字运用题,找出历年高考试题中精彩、新颖且关注生活、人文性强、能考查语文素养的,可以加强训练。背诵的内容,要分课突破,把每一篇落实到纸上,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默写拿满分。

2.限时答题训练。速度是高考成功的保证。第二轮复习中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科学控制答题时间。学生在训练和思考时,要有意识按高考每个考点所需时间限时答题,提高答题速度。

3.保护自信心。高三学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易偏激浮躁。要经常和老师沟通,学会激励肯定自己,树立和保护强大的自信心,既“好学之”,又“乐学之”。

4.用好错题。高三学生要改变怕出错的思维模式,树立明确的意识:平时训练“错”得多,高考就有可能“对”得多,关键是用好错题。要明确错题的真正价值,做好纠错和对错误点的充分回顾,建立错题本,做好反思,这样错题反而成为难得的收获。第二轮复习训练,不是为了做多少道题,也不仅仅是为了做对多少道题,而是通过扎实的训练明确自身知能水平和缺陷,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提升答题素养和能力。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技巧方法 篇6

人们都懂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道理。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都说明要有所成就离不开点滴知识的积累。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一是时间上;二是空间上;三是内容上。

时间上,引导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积累。例如,路上可以背一背古诗文,看电视或阅读中可以纠正一下错别字或是积累一些文化常识,晨读时间可以读背课文。特别是上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完全可以用来背诵一段高考必背的古诗文。任课教师或课代表认真组织学生背诵,这样既可帮助学积累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又遏制了一些同学课前说话、打闹等不良习惯。在帮助学生改掉缺点的同时又培养了一种学习习惯。

空间上,可以利用学习园地、墙报、班报或者黑板一角。以黑板一角为例,每日写上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无意识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

内容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只要遇到新知识点就讲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讲一个成语。要讲出它的出处及相关的成语故事,然后讲解它的意思及用法,最后用该成语造个句子。文言文常见的120个实词以及18个虚词,课上遇到一个就讲解一下并加以强化。诗词赏析亦是如此。点滴知识汇成细流,涓涓细流形成江河。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汇成知识的海洋。

2、化整为零

对于大篇幅的古文背诵或者需集中大量时间才能攻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各个击破。如高考复习中的古诗文背诵、诗词赏析、成语辨析及运用和古文中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运用等,集中突击复习,总结规律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重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集中突击复习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因而极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

要是把这些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分散安排在高一及高二的晨读或自习的学习过程中,事先加以强化巩固,那么在高三的高考复习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成语辨析及运用为例,高考涉及成语400余条,可将其化整为零。教师每天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几条成语,先要求同学齐读成语的解释及正确的例句,然后听写成语,最后强化易错成语。这样,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教师的鼓励督促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差异性较大,那么可以将这个集体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有针对性地督促他们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每次阶段考试后要对学生的答卷情况做细致的分析,具体落实到每道小题的得分以及相关的知识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失分情况,做分析,之后,督促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弥补其知识点的缺陷。

例如,对于六科总分排名靠前而语文单科成绩靠后的同学,笔者就安排他们负责批改双周测验试卷或平时的小测验;对于名句填空得分最低的几名同学,则安排他们批改每周的古诗文默写。直到下一次阶段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出来后,根据学生失分情况再作调整。对于极个别情况,也要尽力为其想一些解决办法。

3、循序渐进

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有规划,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由浅入深,循序进。

仍以古诗文背诵为例,笔者先要求学生齐读、抄写,再要求他们背诵、默写;先解决简单的,后攻克繁难的;先解决初中的,后完成高中的。对于辽宁高考考试说明推荐背诵的64篇古诗文,高二下学期课程结束后,笔者将这64篇古诗文按教材先后顺序排版、打印,下发给学生。利用晨读或者课前5分钟时间,先由教师范读,再与学生共同校对,然后学生齐读。

课后学生自己抓时间背诵,先易后难,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篇目背诵。每周完成一定量的背诵任务,短篇限2―4篇,长篇可以选1、2段。每周固定一节课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逐一过关,教师认真记录。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完成背诵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所背诵的内容先抄写一遍,然后再默写一遍,以确保学生有所收获。下课时将所写内容上交,有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批改、评分,最后交给教师复查。

当学生的背诵任务完成三分之二以后,教师利用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再次带领学生齐读这些古诗文(按背诵材料先后顺序,每日定量),读后,要求能背诵下来的同学默写,其余同学可以抄写。写完由同座互相批改,之后上交,再由专门负责的同学进行复查、评分,最后仍交给教师抽查。背诵任务完成之后,将这64篇古诗文重新排序打印下发,按篇幅长短组合,列入晨读计划,以利于进一步复习巩固。

只要把握知识的结构规律,注重其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实际去安排,循序渐进去做,是会取得效果的。

4、持之以恒

学贵有恒,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基础知识的积累行为更要坚持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任何一种知识积累活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坚持下去,并要不断改换形式督促带领学生继续积累。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7

1、归纳总结

化学很多知识点都是非常杂乱的,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的时候也要多准备几道经典的离题当范例,找出同一类题目之间的共通点,同时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了。

2、真题训练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我们做题可以放弃模拟题改用真题,真题更符合高考的难度,也能让你提前了解高考,这样我们才更有准备,还有做高考题要雅阁按照高考的时间来做题,在做题的时候要提高我们的解题速度还有就是我们的审题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努力去总结诶提高我们的考试技巧。

3、跳出题海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8

灭火器是公共场所必不可少消防器材,由于要等到起火了才使用,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四川川消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你介绍一二:

不同种类灭火器的灭火作用不同

1、泡沫灭火器

成都泡沫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泡沫覆盖层,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起到窒息灭火的作用。由于泡沫层能阻止燃烧区的热量作用于燃烧物质的表面,因此可防止可燃物本身和附近可燃物的蒸发。泡沫析出的水对燃烧物表面进行冷却,泡沫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降低燃烧物附近的氧的浓度。

2、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的作用表现在:一是消除燃烧物产生的活性游离子,使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断;二是干粉遇到高温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放出蒸气和二氧化碳,达到冷却和稀释燃烧区空气中氧的作用。

3、二氧化碳灭火器

四川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当燃烧区二氧化碳在空气的含量达到30%-50%时,能使燃烧熄灭,主要起窒息作用,同时二氧化碳在喷射灭火过程中吸收一定的热能,也就有一定的冷却作用。4、1211灭火器

1211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主要是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止燃烧。同时兼有一定的冷却和窒息作用。

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

1、右手拖着压把,左手拖着灭火器底部,轻轻取下灭火器

2、右手提着灭火器到现场

3、除掉铅封

4、拔掉保险销

5、左手握着喷管,右手提着压把

6、在距离火焰两米的地方,右手用力压下压把,左手拿着喷管左右摆动,喷射干粉覆盖整个燃烧区

其他灭火器使用方法

1、泡沫灭火器

使用泡沫灭火器时应该注意,人要站在上风处,尽量靠近火源,因为它的喷射距离只有2——3米,要从火势蔓延最危险的一边喷起,然后逐渐移动,注意不要留下火星。手要握住喷嘴木柄,以免被冻伤。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过多,对人体也是不利的,所以在空气不畅通的场合,喷射后应立即通风。

2、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开关式和闸刀式两种。使用时,先拔去保险销,然后一手握住喷射喇叭上的木柄,一手按动鸭舌开关或旋转开关,最后提握器身。需要注意的是:闸刀式灭火器一旦打开后,就再也不能关闭了。因此,在使用前要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

灭火器有一个压力表,压力表上有黄、绿、红3种颜色划分的区域,指针指到绿色区域表示压力正常,黄色区域则压力过高,红色区域压力过低,都需要及时更换、维修。

灭火器钢瓶不能摆在容易暴晒、雨淋的地方避免失效。

在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灭火器的功能。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 篇9

1、发展过程:

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世界上各个民族基本是在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相互之间往来不多。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增强,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与全球化相伴,区域化也明显加快。

2、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

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3、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①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②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大多数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和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

④在生产领域,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分工更为精细。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⑤在金融领域,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

4、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和主体: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投资、贸易、金融、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5、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能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不同文明与民族间交流加强;促进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另一方面,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冲突。

6、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①积极应对,快速反应。

②引进来,学习先进的技术、材料和管理经验、市场营销方式等,走出去,加入世贸组织,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

④加快进行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企业改组、重组、联合、并购等。

⑤遵守游戏规则,运用游戏规则。

⑥通过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在世界贸易中的利益。

⑦要敢于抵制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霸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高考历史知识点 篇10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高考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篇11

(古代:中国)

自查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1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2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6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削实权: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制钱谷: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7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强化皇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9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加强皇权:①太祖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②成祖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0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西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出现刺史监察地方,宋代——通判监察地方,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篇12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商朝

②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是战国时的《甘石星经》

③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战国时的《石氏星表》

④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九乘法口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⑤记载了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是东汉时的《九章算术》

⑥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农业百科全书)的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⑧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上一篇:溪江中学2013年体育中考安全预案下一篇:幼儿园保育员每月工作计划